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精选12篇)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1
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综合性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已成为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和行动。而管理、服务和环境育人, 都与高校的后勤工作紧密关联。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精彩纷呈, 莫衷一是, 但无论高校后勤体制怎样转变, 在校大学生仍然是高校后勤主要的服务对象, 后勤具备的教育属性不会改变。新形势下, 后勤如何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作用, 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后勤育人的体现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学的基本条件, 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保障的重任。年轻的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 其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亟待加强与深化, 而他们的生活无不与后勤工作息息相关, 后勤的育人作用时刻都在体现。
1、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治理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整洁优美、典雅宁静的校园会赢得大学生的喜爱。赏心悦目的感知可以培养他们爱学校、爱集体、爱国家的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及美学情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后勤员工的形象与素质
后勤员工的精神面貌、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服务态度乃至于个人价值取向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在校学生。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更会使大多数学生产生自然的亲近感。
3、后勤管理的机制与体制
后勤为约束和量化工作而制定的多种规章制度、宣传和公布的后勤工作流程, 会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 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行业特点明显、职业种类多、对外联系广, 加之社会化改革中的“输入输出”, 后勤的社会特征明显, 这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社会的认知。
二、后勤育人的特点
后勤的育人不同于教学、科研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 也异于学生工作部门的思想管理教育。后勤育人的次要地位, 并不妨碍其育人作用的发挥, 在校大学生从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后勤服务体系中一定能够得到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后勤育人具有其特殊性。
1、后勤育人的零散性
在后勤管理服务中, 每一个静态事物或动态过程, 都会与人数不等的学生相联系, 并得到他们的关注。正面或负面的印象, 自然会对学生情绪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因人而异, 深浅不一, 但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2、后勤育人的柔韧性
柔韧性体现在, 后勤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强制色彩, 属于以感染为主的被动角色, 也不可能借助于考试考核手段来衡量教育效果。韧性表现在“润物细无声”, 它的影响伴随着学生生活的每一天。
3、后勤育人的普遍性
学生吃喝拉撒睡、课堂以外的生活更多接触的是后勤管理, 后勤不同身份与工种的员工都在与学生朝夕相处, 有的甚至要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各个环节都充斥着后勤管理与服务, 这决定了后勤育人的空间广阔。
三、后勤育人的途径与方法
高校后勤姓“教”的原则, 决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注重新形势下后勤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寻求多种途径与方法让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在实处。
1、后勤职工队伍建设, 确立育人理念
建设好后勤队伍是开展好后勤育人工作的关键。后勤员工思想上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后勤工作, 有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心与决心;作风上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勤勤恳恳, 甘当无名英雄;工作上认真负责, 爱校似爱家, 办事热心细心;专业上精通工作业务和技能, 并知晓教育教学规律, 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后勤员工要树立“我是学生行为老师”的意识, 将“校风”、“师德”、“育人”自觉地贯穿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2、后勤工作的规划, 以育人为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应该成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尊重人的主体作用, 维护人的切身利益, 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后勤工作中的人不仅仅是系统内的员工, 更应该侧重于在校的学生。
3、后勤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体现育人文化
任何工作有序开展, 以制度为基础, 后勤事务面广量大, 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优化部门内涵、提升团队形象的重要手段。公示、公约、承诺、守则、规范等内部约束公开化, 既宣传了后勤管理工作, 又能增强学生对岗位管理的认知和从业的意识。
4、提倡“学生参与”, 育人与工作结合
后勤多项具体事务中, 让学生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服务、参与评价有不少成功的做法。这对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造就崇尚节约、尊重劳动的思想品质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总体上看, 在校学生介入高校后勤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方面有关认识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确实存在学生的时间紧和对兼职学生从业管理难等问题, 但只要我们努力尝试, 是会有实效的。
5、借助于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 优化育人手段
后勤管理信息化, 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集成和综合后勤组织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不断提高管理、服务、生产、经营效率和水平的同时, 对后勤育人的渠道起到了进一步拓宽和优化的作用。服务一站式、社区虚拟化、商务一卡通等都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建设好后勤服务网站, 能使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作用得到升华。
后勤育人是高校全方位的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 后勤文化是校园文化一个组成部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是高校后勤永恒的主题。大胆探索、积极创新, 让后勤工作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雅莉.高校后勤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育人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 2008, (02) .
[2]王玉.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03) .
[3]盛裕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2
The search of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s library run by local peo
ple
黄 少 如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图书馆)
摘要:文章以图书馆的育人工作为主要内容,指出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是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以及如何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其育人作用的基本要求和其重要意义。关键词:管理育人 管理员素质 科学管理 服务育人 优质服务
众所周知的高校里强调的“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指教师、干部、职工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承担育人的责任,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其中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图书馆工作中的重点,处于发展中的高校的图书馆更要注重探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问题及发挥其作用。
一、管理育人
长期以来,高校把提高馆藏数量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管理育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对图书馆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要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丝毫离不开管理育人水平的提高。“管理”实际上就是规矩,是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中的运用。这些规章制度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育人”简单说就是教育学生,对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对学生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么我们高校如何做到管理育人呢?这要从树立正确的管理育人观念、提高管理员素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管理育人观念
图书馆中的“管理育人”是指管理者通过对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过程中,将自身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高尚情操及行为规范等,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受到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原则,在管理中注重育人,在育人中进行管理,既从严管理,又善待学生,以达到管理育人的双赢效果。管理以育人为宗旨,就要考虑我们的组织、我们创造的环境以及我们的一言一行、方方面面是不是都融入了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是不是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不是真正体现了育人的最终目的。对图书馆管理者来说的管理育人就是工作要做在管理上,落在育人上。坚持育人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把“育人”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做到管理服务于育人。
2、提高管理员素质
提高管理员的素质,不仅要求管理员要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1)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首先,应该爱岗敬业,所谓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所谓敬业就是使命感和责任心。只有爱岗才能做到敬业。必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把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体现在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通过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其次,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必须在管理上有作为,有创新,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加强思想修养; 1
又要学会做人、管人、用人。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更应该在这方面注重努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2)良好的职业道德。图书馆的管理者对学生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身作则”、“躬行实践”。一方面,要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尊重、热爱和关心学生。管理者的劳动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所以必须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发展,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古人云:“子率其犯,熟能不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图书馆在管理育人的过程中,管理制度是重要的载体,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管理者在管人管事的过程中,必须靠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才能进行方方面面的工作。“没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高校中,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进一步细致化。这些逐渐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要在图书馆门口挂着,而且要及时宣传普及,对师生员工来讲,应该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实行科学管理,达到育人目的。
首先,现代图书馆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工作必须要逐步以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中心,实现知识更新和缩短信息流程,就必须对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以发展的新观念代替不适应这种发展的旧观念,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讲的图书馆管理主要包括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工作组织、岗位职责、劳动效益、工作定额、工作统计和工作计划等,实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加强协作交流。
其次,图书馆必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以科学的管理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第一,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执行管理制度;第二,要坚决维护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第三,图书馆领导要加强对落实制度的检查督导,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服务育人
1、树立正确服务育人观念
所谓服务育人,是指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以优质的服务,热情的态度,文明的风尚和模范的行为,在精神上、思想上和道德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受服务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教育。图书馆的本质是提供服务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知识的需求,服务永远是图书馆的主题。图书馆以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立足于服务。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图书馆不仅要对读者,主要是学生提供服务,更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起到育人的作用。可以说,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前提,育人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结果,服务育人是检验高校图书馆办馆效益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估图书馆工作的最重要指标。
2、增强管理员的服务育人意识
服务育人的工作是艰辛的、复杂的,又是高尚和光荣的,这就需要广大的图书管理员大力增强育人意识,掌握为学生服务的有效方式。这要求管理员不仅在日常工作上始终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扎实的工作,而且要具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较强的服务意识,以优质的服务和模范行动影响学生。
3、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我们从事图书馆工作应有的正确的工作动机。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师生)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乐于接受他们的监督,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敢于正视和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增强群体协作精神,为完成部门目标,团结协作,以诚相待,无私奉献,淡薄名利,不居功自傲,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起到一个教育工作者身正为表的作用。
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达到育人目的。首先,要强调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其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3
关键词:社会化 高校后勤 服务育人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大学都在自己办后勤,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行政性服务,使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特别是1999年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后勤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严重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就更加尖锐地凸显出来。学生食宿条件紧、缺、差的窘境出现,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规模扩大,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学校办社会”,形成“社会办大学”的局面,如何克服后勤“瓶颈”的制约逐渐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渗透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中。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高校后勤将自身的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通过价值选择,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系,把后勤自动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服务保障系统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起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进入市场,促使后勤服务纳入社会同行业的运行轨道,并运用价值规律,实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化,使其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适应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是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也就是将高校的后勤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联办,全方位服务于学校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开放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相比,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它是在服务商品化发展适应度较高的基础上以直接为教学、科研部门服务作为出发点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教服务分工体系;②构成该体系的各个涉及教学、科研经济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通过市场纽带确立了稳定可靠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新型的市场关系;③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分担、高校后勤重组与分流。
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后勤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导致服务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①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使后勤育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就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等导致服务育人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做到。從管理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然而该理念真正被贯彻执行起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往往涉及成本以及经营者利益等问题。鉴于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的员工无法能够获得真正的关心、尊重、理解,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也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大的激情投身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所以也无法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谈不上发挥后勤的育人功能了。
②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使服务育人缺少制度基础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完善的制度是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制度,整个秩序将会处于混乱状态,员工将会无所适从,最终完全有可能偏离发展的轨道而将企业引向歧路,甚至走向灭亡。虽然这些年高校后勤在人、财、物及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后勤所确立的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很难体现公平公正性。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最好的诠释。后勤的制度是由后勤制定的,是适合于后勤的所有成员,无论其职务大小、身份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不公正现象,则很容易导致员工内心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因违反制度而遭受处罚的员工的不满,这样就很容易助长后勤的不正之风,那么育人的功能就根本无法体现了。
2.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导致后勤服务育人执行力不足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几乎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后勤经费的投入,现在大部分高校后勤都开始引入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引入固然能为学校节省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可以大大节约学校对后勤资金的投入,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但同时也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比如在服务育人方面就明显显得执行力不足。社会资金注入高校后勤,其最大的目的是要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少甚至根本不注重员工服务育人方面的培训。再者,他们所雇佣的员工文化水平低,而且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外出打工第一要义是“谋生”。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后勤一线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一般在1000元到1200元左右,尚未达到城市的平均收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员工自身还无法从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对精神追求的层面的时候,属于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是不被他们所关注的,也是不会刻意希望要达到的。所以,毋庸诿言,要求每一位员工对服务对象都能产生“慈父慈母”般的情怀,以一颗博爱的热心、以一份真挚的情感去对待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从人与人沟通层面来看,缺少情感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必定显得生硬和直白。
3 解决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培育先进的管理理念
高校后勤的管理范围,无非是人、财、物这三大块内容,但无论是管财还是管物,首先是要管好人。只要人管好了,对于财和物的管理基本就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高校就是育人的基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实践必须依赖于人,因为服务更多所展示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所以高校后勤应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总而言之,作为后勤的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员工的价值,尊重员工的劳动,倾听员工的意见,关心员工的生活,考虑员工的需求。只有让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更好地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加强后勤的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后勤队伍,只有这样服务育人才有了可靠的执行力量。
3.2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所谓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指该制度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同时具有公平公正性。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得后勤的各项活动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定高校后勤制度时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切合后勤的发展现状,能够被全体员工所领会并加以执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制度执行的长期性,制度一旦制定,除非客观环境发生较大的预料之外的变化,否则不应该轻易修改。如果朝令夕改,就会大大降低制度的严肃性和可信任度,员工也会对制度产生极大的干扰和负作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制度基本恒定,实际执行的规范和标准才会保持前后一致,才能因其积淀而发挥更多的作用。
3.3 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协调
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社会化条件下的高校后勤虽然具有企业的某些性质,但它又不同与一般企业。它依托校园文化大背景,具有一般企业所未有的职责和任务。虽然高校后勤作为一个企业要追求利润,但又因为它的特殊性即公益性,使得它还具有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如何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的有效协调。首先,政府应给高校后勤经济上一定的补贴,满足后勤行使公益性的需要,使后勤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其次,学校应对高校后勤进行政策引导,积极努力地引导后勤朝“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目标前进。再次,高校后勤应利用好政府和学校所给的优惠政策,适时适量地提高后勤职工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服务中,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服务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雅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育人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12-32.
[2]盛裕良.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想[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版:51-54.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63-68.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杜威Dewey John.明日之学校[M].商务印书馆1923版.
[7]郑雅萍.感悟服务: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案例分析[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日版:20-59.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4
一、高校后勤管理在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 后勤管理欠缺创新意识, 缺专业管理人才。
尽管全国高校在后勤社会化道路上改革、探索多年, 但后勤管理模式上的因循守旧, 管理方式上创新意识的欠缺, 后勤员工安于现状, 固步自封, 及在人员管理上不能打破“大锅饭”、砸碎“铁饭碗”, 实行“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 难以引进优秀人才等, 导致后勤队伍专业水平低, 人才匮乏, 难以适应高校教育迅猛发展和“服务育人”的迫切需要。
(二) 后勤员工认识不正确, 效率低。
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谋利取向诱导下, 一些后勤员工滋生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投机心理, 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而淡化、背离了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意识, 服务工作的过程监控与持续改进能力不强, 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不高, 服务工作欠缺全方位的统筹,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整体服务工作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
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
高校后勤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 发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作用, 从而加快高校建设和后勤自身发展, 进而促进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和谐校园环境。
(一) 优质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服务除了基本功能外, 还有其特定的服务育人功能, 即寓育人于优质服务之中。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 体现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教育导向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娱乐调节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等。”[1]后勤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和优良作风,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可以取得育人的良好效果。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道德修养, 以至于一言一行都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 对其思想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而, 后勤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把“服务育人”自觉地寓于服务的全过程。“从应该做、能够做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每个部门、专业营造一个个优质服务、服务育人的小气候, 坚持下去, 推广开来, 形成整个校园良好道德风貌的大环境”。[2]后勤工作人员以身作则, 忠于职守, 克己奉公, 助人为乐, 热情优质的服务, 不仅可以展示自己良好的工作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的服务行为使学生明白享受后勤服务不仅仅是所谓的“花钱买服务”, 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感动、影响和教育, 逐步增加对社会的信任, 形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职业形象。
(二) 严格管理育人。
“加强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学生的行为, 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作风”。[4]后勤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是维护教学科研秩序的必要条件,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必须认真落实执行, 加强管理, 严格纪律, 不折不扣地按章办事, 同时要求学生切实遵规守纪。只有这样,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并自觉地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 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 后勤部门还要处理好提供服务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 把绿化美化校园与严禁践踏损坏花草树木的行为, 保障供水供电与查禁违章用水用电的行为, 改善教学、生活设施与严禁损坏公物的行为, 努力提高饭菜质量与反对铺张浪费和大吃大喝的行为等统一起来。这种将提供服务、保障供给与严格纪律、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做法, 也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三) 优美环境育人。
高校后勤也是一种文化, 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看, 校园环境是隐性课堂, 学生通过校园会得到各方面的信息, 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产生人文精神, 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建设好一个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的园林式校园, 其中有整洁明亮的教室, 有设备优良的实验室, 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还有清洁卫生、饭菜可口的食堂和整洁舒适的宿舍, 这些都将给大学生提供适应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 使他们自然地感到学习条件的优越, 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上进心, 形成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进而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 “后勤部门要时时处处考虑整个教育工作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把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3]
三、创新管理, 发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一) 美化校园环境抓基础, 突出环境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 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 校园的环境质量跟学生息息相关, 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 从绿化、美化、净化到知识化, 可以行“无言之教”,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践中, 我们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 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学校投入大量资金, 实现校园“四化四有”, 即道路硬化、空地绿化、环境美化、校园净化,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将“名人、名言”上墙, 制作大型精致的具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室外文化墙, 增设高档次的文化宣传橱窗和阅报栏, 将突显学院办学特色的资料放置在橱窗内, 让学生们得到教育与交流。将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铸在教学楼醒目的地方。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为一体, 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 振奋精神, 减少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 强化队伍建设抓关键, 注重示范育人。
建设一支有技术, 素质高, 有文化, 勤奋工作, 积极献身后勤工作的干部队伍, 是做好高校后勤工作的保障。而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要着力建设好高校领导班子, 合理配置班子梯队, 科学配置。其次, 切实加强后勤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做到依法行政, 按章办事;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技能。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和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 强化主人翁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培养后勤职工的良好职业道德。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转变服务观念, 才能在“三育人”的工作中做好示范作用。此外, 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后勤服务、技能竞赛活动, 以促进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以优良的服务育人, 以优质的思想品德与工作作风育人, 以文明、优美、整洁的环境熏陶人、感染人。
(三) 强化后勤管理抓重点, 坚持活动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职能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根据自身特点,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施后勤管理, 开展育人活动, 以优良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师生的尊重。在工作中, 后勤管理可以着力强化“三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1. 主动服务。
对学生损坏了的生活设施, 如果屡报不修, 一拖再拖, 学生就会感到失望, 就会感到没有人关心他们, 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后勤服务部门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 设置全院唯一的报修电话, 抓维修率这一重点, 及时维修或更换被损坏或自然磨损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 不断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产生归宿感, 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 主动管理。
管理校产的关键是使用规范的操作程序, 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 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制定了财产管理制度、班级和寝室公物赔偿制度、财产维修制度等。学校应将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 以及赔偿制度等印到学生手册上, 下发给每位学生, 组织他们学习, 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公物管理, 配合班主任的教育, 使学生懂得学校的各项设备是教学物质基础, 是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结晶,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物的品德。
3. 主动教育。
后勤管理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 应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 加强沟通, 营造氛围, 实现开放育人。
德育需要实践, 需要活动, 需要体验, 需要感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后勤工作, 在参与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才能使学生切实受到教育。
1. 进一步拓宽后勤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
定期举行服务满意率问卷调查, 接受监督;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沟通协调会, 开展“食堂开放日”活动, 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 融洽后勤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组建学生“膳管会”、“宿管会”, 让学生参与管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改进,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思想;不断完善后勤公司网页, 注重互动性, 网上设立邮箱、公布投诉电话、在服务公司网页上设立意见专栏, 充分利用现在的大学生喜欢在网上讨论问题的特点, 一是可以方便我们从中获取信息;二是可以用作宣传阵地以加强经营者、管理部门、师生之间的沟通;在“公司动态”栏, 通过“膳管会”、“宿管会”, 鼓励学生以自身的角度、笔触写其对后勤服务、校园生活的所想、所感, 进而宣传后勤管理、沟通信息。
2. 想方设法, 拓展勤工俭学岗位, 让困难学生在接受更多的锻炼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后勤管理对经济困难学生献热心和爱心, 想方设法,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如宿舍设立管理员岗、食堂餐厅设立服务员岗、校园设立园艺岗等, 让学生参与宿舍、食堂卫生管理、接受和处理宿舍、食堂日常管理等, 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勤工助学, 学生既体验了后勤工作的辛劳, 又加深了对后勤工作的理解, 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 锻炼品格毅力, 帮助他们自立自强, 提高综合素质, 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困难,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勤工俭学中了解后勤人的优质服务, 了解后勤工作, 从而理解后勤职工, 认同职工的劳动价值, 在理解尊重中受教育, 从而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实践证明, 学校后勤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真谛归一还是育人, 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蕴含着无声的教育, 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对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所学知识的延伸和运用, 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要:“服务育人”是高校“三育人”之一, 后勤工作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要创新后勤管理, 拓展服务育人的途径, 才能提高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途径
参考文献
[1][2]张凤昌, 许积年.论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J].教育探索, 2005, (10) .
[3]刘泓.谈高校后勤的“服务育人”[J].新余高专学报, 2006, (4) :4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5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作为经济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实施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
[]研究生资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5918(2018)03-0053-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经济利益相结合,引导研究生培养和践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内涵的不外显的教育形态。根据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结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避免受教育者的反感情绪,在感情共鸣和认同的状态下接受要求,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究其实质和功能而言,高校应把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承载体,正是由于二者存在的这种关系,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应成为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研究生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事物的理论依据是其科学性的根源,对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了解其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实践结果总是受制于指导实践的思想理念的规律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找到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两者实践活动具有本质的一致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者将国家资助政策和措施融入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客观实践活动。高校研究生资助具有明确的教育的意向和目的,具有传递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将党和国家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观点和行为方式等信息传递给高校研究生,使其增强对党和国家信任,增强对公平理念的认同,增强自我发展信念。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强化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两者实践原则都侧重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此问题上,高校研究生资助恰恰具备以生活关照来引导研究生确立应有生活方式的效能。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就是在非常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贴近高校研究生的生活现实问题和状态出发来做思想工作,通过解决他们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来解决其精神层面的问题,从而促进研究生个体的社会化成长,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两者价值实践都落在“人的发展”上
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从教育与社会地位获得角度,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给更多的研究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的物?|基础。全面收费背景下的研究生资助制度主要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助、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学费减免、特困补助、绿色通道等配套政策为核心内容。针对研究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需求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充分发挥着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进言之,高校研究生资助促使研究生内在的认知人生规划,引导研究生内在的觉解人生意义。
三、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建构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需凭借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保证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秀传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应当注重载体性、差异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一)载体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资源,达到“他助――自助――助人”的育人效果。载体的选择除考虑到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也必须蕴含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各种辐射到校园生活中的社会资源,资助育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载体的开发也要同步注重向新的领域延伸,比如,强化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从发生范围上讲,这将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开发利用的路径提供有效支撑。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应该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地“粘贴”到相关实践活动之中;一种是“大一统”,否定载体的特殊作用,不讲究方式方法。
(二)差异性
纵观中外教育史,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以及受教育者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始终是客观存在的。2018年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实行以来,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覆盖面已扩大,实际面对的是全体在校研究生,资助不应只被曲解为困难帮扶。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要依靠高校研究生的需要和自觉接受动力条件的驱使。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开展除了考虑高校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培养方式、价值认知外,还要根据处于不同阶段、特殊时期的研究生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研究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科学系统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层次性和差异性,顺应学生的精神需求,甚至在某些具体的问题表现上,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发展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主客体内化整合、外化践行的过程,又是双向建构、双向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对待,以发展的眼光,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总的来说,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具体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操作,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变化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而变化,应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客体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应该随时根据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新变化及时引导和调控活动的进程和发展方向,根据实际能动地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要用理论回答实践的呼唤,使理论研究深深植根于现实实践,充分吸取当代实践的营养。”
(四)实效性
就目前整体看来,尽管各高校都开展了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但是实践中还是会出现诸多不正常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太理想问题。综合考虑,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硬性制度缺陷原因,也有柔性人为操作原因。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制度制定以及操作执行过程之中,应该明确其背后隐藏的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确目的,才能目的明确。”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要素、过程及结果,都是构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都将有利于提高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比如教育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引导高校研究生认知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发展规律和轨迹;加强与多元化研究生资助体系相配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高校研究生的整体发展和心理因素,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掌握定量与定性管理、法治化的资助等科学管理方法;借鉴他国经验优化我国资助方案;丰富的理论成果的现实转化;通过多方面的评断和多角度分的分析完善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不只是符合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同时也符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的发展特点。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恰切理解与把握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以此推动其实践变革和理论创新,促成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文化 选择 服务育人 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罗昌勤(1971- ),男,广西凤山人,河池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广西 宜州 5463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72-02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亚文化,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精神。网络文化承袭了现代理性精神而具有工具理性,它是一种超时空、超现代的乌托邦文化,但受经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等社会现实因素的层层制约。由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它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从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及目标来看,网络文化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标准应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实现网络文化的服务育人功能。
一、网络文化的价值特性
网络文化的价值特性主要是指网络文化价值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谈到19世纪技术进步的“二重性”时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同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带来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变革也体现着它的价值二重性:
(一)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
第一,信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并能通过各种设备和媒介向人们提供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集成一体的、能进行动态交互作用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人类将享受前所未有的网上文化生活。第二,网络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使各类文化作品都能得到快速、有效、广泛的传播并复制和储存,从而成为世界性文化财富。第三,网络文化促进全球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散和传播。第四,网络文化促进了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网络生存方式的变革在最深层次上就体现为文化价值的变革,网络作为技术现象和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并促进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个性的张扬,为人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手段。
(二)网络文化存在的困境和悖论
第一,虚拟弱化现实。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虚拟社群不一定遵守现实社会中实质社群的沟通和互动模式,文化沟通变成了以虚拟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符号化沟通,新沟通系统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具有特定时代和民族表征的主流文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第二,多元冲击一元。网络技术在使各种先进的、新的文化得以创造的同时,也为各种边缘的、另类的、黑色的、灰色的、黄色的文化通过网络提供了共生共存的条件,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冲击着主流文化的权威性。第三,水分淡化精华,泡沫掩盖内核。网络技术使信息可以不经过筛选编辑而直接上网传播,文化灌水行为便大行其道,抄袭、复制、作假、伪造等各种文化快餐生产手段充斥其间,形成了庞大的文化水分和文化泡沫,文化数量增加的假象掩盖和冲淡了主流文化的醇厚精神。第四,网络文化发展使民族文化的独立和完整受到冲击。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世界各国网络技术发展是不均衡的,技术落后的国家面临着信息主权和信息疆域丧失的危险,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信息优势,强化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和中心地位,推行全球网络文化的一体化(实际是西方化),通过网络文化的形式,消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内容,从而达到文化扩张和殖民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网上传播、碰撞和交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放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推进网络殖民化,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因此,在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2.垃圾信息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失范。由于互联网是个自由、平等、虚拟的世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互碰撞,信息污染现象严重,这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危害非常大。由此造成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认识混乱,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了社会伦理道德,做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3.具有煽动性的反动政治言论侵蚀着大学生的意识和灵魂。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通过互联网歪曲是非、散布谣言,进行反动的煽动性政治宣传;一些国际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和种族主义集团等利用网络大肆散发恐怖、邪恶、反动资料,在我国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一些敌对组织和个人也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大做文章,散布大量有害信息,并且妄图由此挑起事端,破坏我国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局面,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深受毒害。此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传入,还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不良影响,使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受到侵蚀和消磨。
4.网络高科技的掌握运用,造成部分大学生违法犯罪。网络在引导大学生快速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诱惑着大学生运用高科技手段违法犯罪,网络犯罪的智能性、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和更新知识。网络将不同的信息和文化进行汇集,构成了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网络以海量的储存、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跨时空的链接、高度的开放等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大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等,能够接触到多样的思想、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将使大学生拓宽视野,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容量,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了大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2.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文化的调适功能。网络的发展,将正在和已经形成各种文化的共享,极大地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信息网络中的多媒体是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构成了一个既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交融的视、听画面,学生不仅在网上获取各种知识和新闻信息,还获得了许多新的消闲娱乐形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着环境、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提供了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转移和释放不良情绪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7
一、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意义
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人, 我们都可以归结为高校的名人。这些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记载和反映他们生平历史、学术水平、社会贡献等不同类型和载体形式的各种材料所组成的档案整体我们称之为名人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档案, 名人档案的开发管理是对高校档案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 做好高校名人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是知识与技术的集聚地, 是一个人才辈出、创造不断涌现的园地, 不少的知名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高校这片热土, 他们的个人档案得到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不但是对于个体的激励和尊重, 也是对于知识和创造的崇尚与发扬。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充实完善。高校名人档案是对高校名人一生曲折经历和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 它从各个侧面综合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以及学校的真实面貌, 是国家和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鉴于一些重要的名人档案材料多分散存在于其亲人及自己的手中, 这种分散储存的方式很容易造成这些宝贵材料的损毁和消散, 其损失不可弥补。因此, 通过高校名人档案的建立将这些无价的档案材料统一收集、整理、储藏, 实质上是一项加强文化财富的保护, 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时, 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和增强高校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对现有高校馆藏的有益补充。通过名人档案的建立, 可以丰富高校馆藏的内容, 优化馆藏结构, 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在高校这块教书育人的阵地, 名人档案是对高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其履历中的鲜活记录, 是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历史再现。一所学校的名人数量、名人的学术及社会贡献、名人的社会知名度, 是对于该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贡献的评判要点。建立完善的高校名人档案系统不仅可以为学校研究校史、编写人物传记及进行各种宣传、评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更可以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 努力学习, 同时, 对于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安贫乐教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方式方法
高校名人档案的建立始于材料的收集, 其整理、归档、利用也基本无异于传统档案的方法, 只不过在管理上必须更加注重保护名人的隐私权, 在使用上增加名人自身优先权的要求。建立高校名人档案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档对象的确定。
名人的确立标准不是统一的, 其评判的两大因素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刻度要求。标准过高就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空洞感, 使得名人的示范效应失去亲民性, 标准过低就会失去说服力, 广大师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受到抑制。所以,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 掌握合适的名人尺度, 然后形成恰当的高校名人建档人群, 并将这一标准形成制度, 长期贯彻执行, 进而产生连续性的育人作用。
2.归档内容的选择。
名人档案的内容应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应该名人的真实历史和社会贡献为基本要求。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个人履历表。简单记录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家庭背景、社会活动情况等。 (2) 工作成就及所获得的荣誉的详细材料。主要包括论文、报告、专著、发明专利材料、科研成果、荣誉证、奖状、奖章等。 (3) 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材料。主要有演讲词、题词、新闻报道、他人的纪念文章等。 (4) 有价值的声像材料。主要有照片、录音带、录像带、新闻、网络媒体的传播资料等。 (5) 其他有价值的相关材料。
3.建档过程的人性化原则。
鉴于高校名人档案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管理, 加之一些珍贵的档案材料多为个人私有, 他们不愿意将手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和荣誉交于档案馆建档, 所以档案材料的收集将会遇到较之普通档案更多的困难和不便。档案收集人员一定要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 一方面努力向名人及其家属做好劝服工作,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他们知道名人档案材料不仅是个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让他们明白建立名人档案的意义, 使他们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的将手中有价值的档案材料拿出来。同时,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捐赠复印件进馆, 或者寄存、代保管等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珍贵材料的不流失。再者,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进馆形式, 都一定要做好入档材料的保护和保密工作, 这也是获得档案材料私人所有者信任和支持的有效方式。
4.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是高校名人档案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 是领导的重视, 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重视是各项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的前提, 高校名人档案建设也不例外。具备领导的支持, 不仅可以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更重要的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了保障。其次, 是师生的支持, 加强档案建设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校上下积极支持此项工作的良好氛围, 不仅可以增强工作者的信心和动力, 更为后期发挥档案的教学育人功能奠定基础。
5.牢记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目的性。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主要目的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和价值引导。在档案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牢记这一目的, 通过讲座、珍贵资料展示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楷模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辛, 勇攀科学高峰的顽强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献身教育的高尚价值取向等,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激励新一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应以服务教学育人为宗旨。高校名人档案是高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教育学生的最原始素材和最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文章主要概述了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关键环节等, 明确了名人档案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 强化名人档案的激励及榜样作用, 为高校培养人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名人档案,名人档案,教学育人,档案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家英.以人为本, 以档育人.中国档案报, 2004-5-27.
[2]沈惠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与建设, 200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8
关键词:第三课堂,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学生参与
中国教育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 高校后勤服务必须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教育属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 那么作为为学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和师生员工服务的高校后勤系统也必然要承担起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职责。将高校后勤服务建设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三课堂”应是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课题。
1 什么是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而言的相对概念。我们将教师在教室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称作第一课堂;把学生工作系统和学生团体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有组织的活动称作第二课堂;后勤服务系统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就可称作第三课堂。
2 为什么要建设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建设, 就是要通过校园环境从积极面影响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
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比, 第三课堂的教学效果难于衡量与检查, 但是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作用, 却是前两者所不及的。仅仅从职业的一般特征来看, 学校里的医生看病、司机开车、炊事员做饭、清洁工打扫卫生等等, 与社会其他单位看不出区别。但是, 一旦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是在校园里进行, 接受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影响的是学生, 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育人的功效。大学的育人工作需要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形成一个立体的育人环境。
3 怎样建设第三课堂?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大学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后勤服务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功能, 通过言传身教, 使后勤员工真正成为“不上讲台的老师”, 将后勤服务的大环境建设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
(一) 提供优质的服务, 建设第三课堂
高校后勤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含衣食住行方面。要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首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精细化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后勤精细化管理, 是提高后勤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学习上要给学生提供安静整洁、明亮舒适的学习环境;住宿上提供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生活条件;餐饮服务要确保安全卫生的前提下, 实现学生既要吃饱吃好又要营养平衡, 花色丰富, 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需求;水、电、暖的服务保障有力, 维修及时, 保证运行。要把后勤的每一项服务过程看作是育人过程, 在每一服务环节都有意识地开展工作, 将育人贯穿于优质服务的始终。其次, 高校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育人功能, 后勤服务人员是教职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学生服务过程中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都无时无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后勤职工无论刮风下雨, 不管又脏又累都要辛勤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后勤职工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通过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影响和感染学生, 实现教育学生、行为育人。再次后勤职工在日常服务工作中, 要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扎扎实实地为同学们办实事, 办好事。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增强学生爱他人、助他人思想精神, 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 以优美的环境建设第三课堂
大学期间, 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内完成。一个景色优美、富有思想内涵的校园环境, 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 颐养身心, 更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首先要确保校园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质。其次确保校园环境美观和舒心。
(三) 让学生参与建设第三课堂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与学生的不了解、不理解有重要关系。因此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后勤工作实践中来, 通过实际接触, 深切感受体会, 明白其中的道理。
1) 让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的途径很多, 各个高校因校情不同, 可采取不同方式。目前, 大多数高校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以学生会的相关学生权益保障组织参与到监督、管理工作中为主要方式。可通过学生会组织一些宣传、参观、体验活动, 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增加学生对后勤工作了解。
2) 让学生参与服务
高校后勤可以在卫生保洁等工作上为学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 让学生参与后勤服务中来。学生参与后勤服务, 既实现了艰苦奋斗教育又通过服务他人加深对后勤职工的理解与尊重, 并解决了经济困难。
4 结语
总之, 高校后勤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有主动增强育人意识, 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感染学生, 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教育学生, 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 通过建设“第三课堂”, 把对学生的教育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9
1 抓好图书馆建设与管理, 适应育人需求
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图书馆作为育人阵地, 应积极抓好自身建设, 抓好高校图书馆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更新管理理念, 实行科学管理, 来达到育人目的。
1.1 抓好图书馆的硬件建设
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 发挥好育人的作用, 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把工作做在管理上, 落在育人上。首先要抓好馆藏资源建设, 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 包括经费和领导精力的投入。充实馆藏资源, 逐年增加藏书量, 增加图书馆现代化设备的更新、添置, 以满足信息社会和大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优化馆藏结构, 拓宽服务范围, 以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各种需求[1]。充分开发和利用数据库资源, 提高图书馆网络环境下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各级领导还必须抓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 在人员的配置和任用上, 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质量。实行科学管理, 全面规划, 把育人工作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
1.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以科学管理来达到育人目的。第一,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执行管理制度;第二, 要坚决维护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第三, 图书馆领导要加强检查督导, 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2]。
2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 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2.1 更新思想观念
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使馆员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发扬奉献精神, 强化服务意识, 提倡开拓与创新精神。这样, 才能改变陈旧的看门守摊、应付读者的状态, 树立“读者至上, 读者第一”的思想,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并提高服务质量, 焕发持久的工作积极性。莘莘学子与科研工作者的成功都离不开图书馆, 为了节省他们的时间, 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使他们学习、工作起来少走弯路, 这就需要图书馆员默默无闻的工作与无私的奉献, 耐心热情的为读者服务, 勤于工作, 忠于职守, 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奉公守法、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 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 礼貌待人、文明办馆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馆员在工作中的精神风貌和作风,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 无私奉献。
2.2 提高服务质量
馆员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育人观, 增强服务育人意识, 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自觉, 吃苦耐劳, 勤奋扎实;学会做人、管人、用人, 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既要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学生, 还要了解、尊重、热爱、关心学生, 听取学生的意见, 乐于接受他们的监督, 敢于正视和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掌握为学生服务的有效方式, 使服务工作做到人性化、个性化和时效性。即为学生提供主动、细致、具体、周到的服务, 一切为学生着想;个性化服务就是要满足读者的个人信息需求, 根据读者特性,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系统功能;达到时效性, 就是要强调服务速度和效率[2]。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使用价值。馆员通过优质的服务, 真正起到教育工作者身正为表的作用, 从而在精神上、思想上、道德行为上,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 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2.3 提高业务水平
图书馆员应该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工具书的使用、文献信息的检索等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 以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网络化的管理需要馆员掌握计算机操作, 利用计算机进行国际标准机读目录的著录。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网络信息检索等技能。所以馆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一个知识渊博的馆员, 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4 端庄文雅的仪表
图书馆员的仪表, 对学生读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整洁大方的仪容, 热情爽朗的风貌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能给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读者对精神饱满、体态健康、整洁大方的图书馆员, 存在一种愿意接近和寻求服务的心理要求, 并能放心的进行借阅。因此, 这也是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要用爱的语言
学生读者抱着求知的欲望进入图书馆, 对馆员提供的服务期望值很高。因此, 高效图书馆员对学生读者的语言要充满爱, 用亲切、诚实、商量的语气, 即使对他们的批评也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并乐于改正。讲究语言艺术, 使师生之间首先“心理相容”,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做好学生读者借阅的指导工作
如何从知识文献中有效地吸取信息知识并运用于今后的实践, 是直接影响学生读者成长的重要因素。高校图书馆员做好指导工作非常重要。
3.1 有重点的辅导
一年级新生读者是高校图书馆借阅辅导的重点对象。馆员应首先把本馆各部门的具体职能、馆藏特点、各类文献的收藏情况及利用价值、利用手段、各类资料的检索方法和查找途径等介绍清楚。在此基础上, 馆员要辅导学生读者围绕专业由浅入深的学习课外读物, 为拓宽知识面, 泛读一些名家名著;对消遣性读物要比较鉴别, 抵制消极东西。帮他们选好书, 读好书, 提高读书实效。
3.2 恰当的引导
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对图书馆比较熟悉了, 他们查找阅览书刊的范围较广、面较宽。馆员帮助他们借阅, 要做好以下引导工作:第一, 从网络报刊中搜集与他们专业相关的资料, 提供给他们, 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合理的满足;第二, 帮助他们学会围绕专业课学习重点, 筛选知识文献, 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第三, 配合专业教学, 向学生读者推荐介绍有关藏书和新书, 使他们能迅速的获取切合他们学习和身心成长实际的信息和知识, 节省查找书刊的时间。这样学生可迅速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活跃思想, 更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良好的图书馆环境,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熏陶和教育。学生们通过阅读中外名著佳作、中外文化史料、革命史料、名人传记等, 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1]。这种教育是课堂教育替代不了的, 所以,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做好服务育人工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杜穗.图书馆与高校素质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6, (1) :202-20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保障学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及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而是作为维护高校稳定的三驾马车,后勤育人功能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后勤员工承担着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如何最大化实现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因为其源于生活、贴近社会、服务学生的属性,使其具有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基础与潜质,利用好后勤资源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实践场所及创新教育,能有效实现后勤工作服务育人功能。
后勤服务性实践教育及其育人功能是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因为其源于生活,贴近师生,形式多样等特点,通过诸多途径、载体都可以实现,达到当代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要求。其对于大学生人格完善,专业促进,就业能力提升及对社会的贡献方面都意义重大。
一、后勤服务育人功能与大学生第二课堂发展的研究现状
1、高校管理者固有观念陈旧、思维有待创新
在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育人”已不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专属,大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多延伸到一种技术能力、个人情商、素质修养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高校管理者不重视或忽视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要以书本理论学习为主,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才是大学生学习的核心、关键,“第二课堂”只是大学生学习空暇期间调节自身生活的休闲方式,甚至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校园实践活动也不予以重视,后勤部门的育人功能很难得到认可,第二课堂的多元化发展及开发更是难以实施。
2、学校引导有待加强,学生对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及第二课堂创新认知不足
据了解,新生自入校以来对于第二课堂教育开始保持着积极、热情的态度,尤其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技术能力学习(如水电维修、餐饮烹饪、花卉园艺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为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进行积极正面引导,持续关注发展,学生自发建立的社团、组织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同时,由于青年学生自身的生活、学习阅历有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做出客观、正确性的价值判断与兴趣选择,造成了学生对第二课堂重要性认识不足,经常会半途而废,使第二课堂的育人功不能完全发挥,比如:高校许多师生仅仅认为后勤只具备服务功能,而对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较为淡漠、忽视。
3、后勤服务育人功能难以作为第二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
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第二课堂列入教学计划,都仅仅是以学生活动、兴趣爱好的方式进行实施。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剧增,产生了人均教学设施不足情况,很多高校为确保基本教学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往往更无法为第二课堂提供教学设施、安排教学课时,甚至没有系统的教学规划。这样给第二课堂管理和指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种现象极大挫伤了高校部分教辅单位或非专业理论教学单位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因为很少接触教学工作或者无需从事教学工作,使高校如后勤部门的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单一、机械的服务层面,而无法提升至师生交流、基层实践、调研考察、柔性育人的阶段,这也使第二课堂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体现。
4、后勤服务育人队伍水平层次不齐,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上水平,上台阶,引进了许多科研型人才或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这无疑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建设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第二课堂教育的相关队伍建设却相对薄弱,有些高校只为了满足第二课堂配备教师数量,把一些工勤人员配备到第二课堂担任指导教师,希望形成后勤服务育人队伍,这本是提高学校宏观教学能力,提升综合教学水平的机遇,但因学校缺乏对工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培训和提高,导致这些人员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中受专业水平和技术的限制,对学生个体素质提高缺乏专业化指导,使得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受损。
5、后勤第二课堂活动条件有限,学校对第二课堂经费扶持差别较大
目前,大部分高校无论在校园建设规划或校园设施使用安排中,更多考虑教学活动需求,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地等硬件建设和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边缘化境地。第二课堂发展所需要的硬件条件设施投入有限,学生难以得到直观、有效的教学演示,挫伤活动积极性;此外,高校对学生科技活动非常重视,经费扶持远大于其他形式第二课堂活动,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后勤服务育人工程中所需要的经费支撑难以得到实现。
6、后勤服务工作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其育人功能作用微弱,其实践教育平台缺失,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综合性发展仍有待加强,充分发挥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在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的作用,开拓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途径都已成为高校实现综合稳定发展的新课题,重视后勤保障工作的育人职能,增设后勤服务工作育人渠道,建立后勤素质教育育人场所,形成后勤科学化、社会化育人新理念,引导后勤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坚持为师生服务,构建和谐校园,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为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稳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二、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现及第二课堂发展的建议意见
1、紧密联系学生组织,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了解学生需求,尽量多开设学生兴趣度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实践课程,传授生活实践经验亦是后勤本质服务。
2、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建立后勤服务育人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提高后勤员工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优化第二课堂师资结构,要求后勤员工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力量,服务为先,育人为本,切实起到表率模范作用。
4、创新后勤育人机制,多措并举,集思广益,根据学校实际,形成第二课堂多元化发展,促进第二课堂实效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新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3(2).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篇11
【摘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而大学生们又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热血沸腾,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这股体育热潮,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通过历史的纵向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我们能够总结得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几重要素及基本特征。在走出误区,重新审视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着重研究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及作用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定向访谈的研究方法,围绕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一系列做了调研,得出了一些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基金扶持。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14-02
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目前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确切定义在国内几乎没有,我们可以参照对比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六种:
(1)魏秋珍、朱柏宁等从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出发,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其广义和狭义的体育文化概念把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其内涵,不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2)魏四成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题,以课外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概念指出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但没有很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3)曲宗湖,杨文轩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题,以运动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但关于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没有体现出来。
(4)王平、周征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由学校倡导并为学生及社会所认同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这个定义比前三种更接近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表述得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在文化基础之上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在此价值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行为习惯。
(5)岳游松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中结合种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给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在进行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此定义基本概括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6)王成军在他的硕士论文《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一文中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题,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综合以上几种定义,高校体育文化至少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高校体育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种,它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产物。第二,所谓群体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或阶层或社团经过长期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人群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因而,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第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的广大师生。第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第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最终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二、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歌曲、体育口号、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宣传媒体(纸媒、电子)等;
行为文化层:体育课、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节、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社团活动等;
制度文化层:体育管理制度、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目标等
精神文化层: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
这四个层面相互间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形成以精神文化层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行为和物质层的同心圆结构。
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满足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新闻出版物和体育学术刊物等。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大学体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是大学内师生员工日常开展的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社團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课余训练、体育节,等等。大学体育文化的制度层制度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他们对在一定范围内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是关键,对其他三层起纽带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权威的因素,规定着高校体育文化整体的性质。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决定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
三、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思想品德教育、意志品质培育、心理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培育等方面。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通过图表我们得知,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同体育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培育功能,而有一半的受访者则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思想品德培育功能。而每一个维度又可细分为多项子任务,有待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四、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特点
结合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大部分受访者认可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建设的持久性。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可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积淀性和渗透性。
以当今公认的高校体育最强者清华大学为例,早在1913年,周诒春校长就在清华推行“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他认为体育并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与体质强壮相应的心力的健康。在他的支持下,清华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在清华大学的体育史上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马约翰在1920年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他从一开始就认为清华大学的体育“不在于训练少数运动选手,而在于增进和培养清华人的体格和人格,即不但用以矫正中国读书人的文弱的积病,而且用以养成青年学子的团结、合作、勇敢、顽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马约翰先生认为体育教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否则难以有它的实际价值和效果。1931年上任的梅贻琦校长也是清华体育的极力倡导者和力行者之一,他倡導“通才教育”,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必须借助体育来增进健康和砥砺意志,如此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正是周诒春、梅贻琦和马约翰“健身健心、为国争光”的体育价值观为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天,以马约翰教授命名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全体学生,塑造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清华大学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
五、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工作机制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的机构是多部门的,初步统计至少应该有学工办、团委、学生会、教务处、后勤处、宣传部、基建处、场馆中心等。这些部门的职能与高校体育文化功能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体育节、体育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学工办、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协作支持,而媒体宣传需要宣传部门的牵头及主持,而体育雕塑、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等则需要后勤处及基建处等部门联合协作。而如果深入到学校的体育组织机构布置、体育管理制度乃至体育理念则需要学校校务会等最高决策部门决定。通过有效调研问卷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持有限度的肯定态度“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大部分。
而在“影响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调研中:
(1)教师不够重视。
(2)学生认识不足。
(3)体育设施设备落后。
(4)制度支撑不够。
(5)学校相关部门管理混乱、无法形成合力。
受访者认为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功能的实现。
六、几点建议
第一,首先要全面的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现实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某些误区,导致对其认识片面、肤浅,例如觉得体育文化建设仅仅是体育文化墙、体育雕塑而忽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理念建设。如果在认识层面都不能做到广泛而深入的话就更不用谈建设层面了,因此也就导致体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现。
第二,其次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研究不应仅仅限于体育道德层面。
不可否认,体育文化具有规范体育道德天然功能。公平竞争、团结合作、高度责任性等体育道德都属于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内容,但是反过来,不能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局限于体育道德层面。事实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至少还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情操、科学辩证的认识观、坚持原则的是非观、诚实守信、见义勇为。
2.心理素质培育
克服自闭加强人机交往,培养沉着冷静、果敢、细致的心理素质。
3.意志品质培养
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永攀高峰、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第三,厘清体育文化的四个层级之间的联系。
学校里的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做为一种载体,承担着师生们的体育锻炼实践,而这些物质要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和价值观。而设定了什么样的体育目标具有怎么的体育价值观则会直接转化为体育实践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建设。
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行为文化是内容载体;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硬软外壳的支撑;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支撑和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使之具有大学体育核心文化的特点,构造出学校的实物外貌,并从其实物外貌中反映出学校体育的核心文化。
第四,组建有效地体育工作机构,探索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形成合力。
现实中很多部门都会影响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有的部门间合作能够形成合力,而有的部门间又会相互对冲,通过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实例我们发现如果学校里的一把手(往往是校长)重视体育工作,那么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则会比较容易实施。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1.成立以学校一把手牵头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其组成成员应囊括所有跟体育文化建设有关的部门,如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基建处、后勤处、教务处、场馆中心等,跟体育工作有关的重大决策都须经过该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决定。
2.建章立制,制定相关的体育文化建设框架、内容、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等。
3.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及促进体育产业5万亿目标的制定,相信体育文化在育人发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9年第4期,第95-96页
[2]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117期,第59-60页
[3]魏四成.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4期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平.从学校体育发展看现代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6年第2期,第5-6页
[6]周征.浅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60-61页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篇12
一、从管理到服务: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与职能转变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使高校学生在切身需求上日趋个性化,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导的统一制式的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受到了严峻挑战,学分制尤其是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行彻底打破了原来修业年限、专业课程体系、行政班级和课堂班型的界限,更对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国内高校早已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从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转变成了服务对象,学校根据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推行多样化的服务,主要举措就是改革工作体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变革,出发点是科学设定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脚点则是转变观念考量学生的真正需求,据此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最有效的服务。
在英国,“2002年11月,由各个大学校长组成的英国大学联合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一站式服务’概念,把学生当‘客户’,以学生为中心,将分散于校园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集中在一起,进一步提升学生服务的质量”。而在美国则要更早些,从1988年的特拉华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美国的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已经普遍推行一站式学生服务。西南大学陈跃教授认为,在高校治理视域下,当前学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教育管理结构扁平化,缺乏立体感”。而作者认为,一站式服务模式的精髓恰恰在于减少了管理层级,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因而,这种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机构不能仅仅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业务“收发”窗口的集合,而应是部门实体的有机整合,与学生办事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或部门中直接服务学生的部分职能完整地划归一站式服务机构,比如行政审批、心理咨询、学籍信息管理、奖助补贷、选课调课、学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收费退费、申诉处理等,否则此处设窗口彼处有部门的模式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噱头而并不是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学生在办理很多事务时不但难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却有可能造成更多的烦琐,这也正是当前各高校一站式服务机构在建立运行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部门实体的有效整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横向沟通协调的问题,关键在于高等院校在顶层设计层面是否具有这样的管理智慧和愿景,考验的是其对新的工作架构在职能范围和运行机理上的设计考量,这在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二、从管理到引导:主动服务中渗透出的育人功能
一站式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制度建设,将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主导性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上,用明晰的制度代替传统的层级管理,变传统的人管人的管理模式为制度引导人的服务模式,强调制度建设的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强调制度体系的周沿性,强调制度使用的执行力,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因素,使高校学生工作更加公正和透明。遵循教育规律和国家政策建立规章制度体系,给予规章制度最高的话语权,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学生工作的日常运转,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事务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门可诉,用制度的规范来指引、约束和激励学生的行为。通过制度引导实现服务育人,让制度走在工作的前面,而制度建设的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环境育人。
制度导向是一种主动服务,但在一站式服务机构的工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等学生上门的“等、靠、推”的被动工作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的建立中主动出击。比如加强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在学生中普及的电脑和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已经为信息化服务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学校通过将学生办理事务的众多有数据库支持的交互式应用集成到一站式服务机构的网络平台上,面向可选择范围的对象提供信息推送提醒服务,学生通过网络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办理业务,而不是必须现场办理,从而使一站式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实现了无限制的向学生延伸。再如在意识形态、心理健康、思想引领、党团建设等工作中,通过加强普查和调研工作主动去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继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团体辅导等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干预机制加以解决。还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国防和安全教育等公共课程作为了解学生需求的渠道,通过课程讲授、课外辅导、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发挥引领学生发展成长的作用。
三、从管理到培育:盘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潜能
一站式服务机构在为学生集成式地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的同时,要给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和广泛的空间,让学生在学校主导下有更多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权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充分的自由是指学校在学生事务中将权力重心下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事务,表达自己的意愿,学校不再通过行政手段施加影响甚至包办代替,只是根据学生的申请或要求给予必要的指导。广泛的空间是指学生自主管理和决策事项的范围,原则上应尽可能多的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自我选择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真正投身或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品行修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美国大学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站式学生服务的基本模式,即“721”模式:70%的服务由学生自助完成,20%的服务由服务中心的多面手团队(general-ist)帮助完成,10%的特殊和复杂的事务由部门业务专家(specialist)帮助解决。虽然中美不同高校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来自于管理服务的系统性、学生满意度、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内涵是一致的。
在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与服务中,有两支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站式服务在外延建设上的重要组织部分:一是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社团组织,一是本科生导师队伍。学生工作权限下放以后的诸多事务要由代表和维护广大学生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学生会组织来承担,学生干部在满足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完全通过民选的途径产生,学校、学院和党团组织不参与意见,民选产生的学生会在高度自治的基础上接受一站式服务机构和院系在业务内容上的指导,会内按权力分立的原则设若干工作部和权益、监督、考核部门,建立有条件的上下级弹劾退出和申诉复议机制,以保证学生会组织的民主、透明、公正运转。学生社团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发挥学生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自发和自由组建的学生群众性团体,由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同样接受一站式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承担一定的思想引领的责任。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全员育人体系中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导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在学生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负有“导做人、导学习、导做事、导发展的育人职能”,按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落实有针对性的指导任务,帮助学生优质完成学业,实现能力提升。师生两支队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全方位促进和保障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高校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的理念下,抓住综合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利契机,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适用性出发,充分重视学生及其家庭的规划、意愿和学生个人专长,最大程度地按照学生自主设计的培养目标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从这种深度变革的实际出发,推进适应需求的体制建构和机制创新,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型,但也需要通过工作绩效来持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芳.大学治理结构变迁中的权力冲突与平衡[J].当代教育科学,2012,(3):7-9.
[2]王占仁.英国高校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的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0,(6):79-8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研究论文12-29
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1-08
高校后勤产业06-13
高校后勤职工06-27
高校智慧后勤07-11
高校后勤保障08-06
地方高校后勤11-20
高校后勤企业12-01
高校后勤服务文化09-25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