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

2024-10-01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 篇1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及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关于“服务就是商品, 服务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观点, 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后勤实体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后勤服务产业化、后勤队伍专业化。

2. 制度变迁的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不均衡的条件下, 在不同的制度选择集中, 由高校为适应外部变化、捕捉制度不均衡的潜在获利机会而寻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及政府出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而施以政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改革兼有这两者的成分。

3. 交易费用的理论。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 高校的后勤提供是由学校主导还是由市场配置, 就要取决于管理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比较而言孰大孰小。

4. 产权经济理论。

剩余权力是产权理论研究的核心, 剩余控制权的主要经济意义是, 允许所有者拒绝不支付所有者要求的价格人使用它的资产, 而这就是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有资产的剩余收益。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来讲, 前提是在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 明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理顺产权关系既是后勤改革的基础, 也是后勤改革的目标。

二、高校后勤服务属性的经济学分析

1. 高校后勤服务:

从纯粹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高校后勤的改革, 既体现为理论也体现为实践的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改革向深处跨越, 为了有效地消解新的实践困难, 在理论上仍必须“走回去”, 必须在源头上回答高校后勤改革的本质内涵以及现实指向等诸多问题, 而剖析高等教育服务和高校后勤产品的经济本质区别, 明晰后勤服务产品的本质属性, 籍以指引改革方向, 则是当前理论之第一要务。

首先对产品性质的内涵做一概略性的说明。所谓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 按萨缪尔森的话, 就是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 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 最简单的理解是源于产品受益范围的不同:用于满足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公共需要的产品为公共产品;用于满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分别提出的私人需要的产品为私人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具备两个本质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即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并不妨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同时享用, 也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 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以及在消费这种产品时, 很难将拒绝为此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受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研究范围之外。

(1) 高校后勤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何以成为必然。高校以事业方式自办后勤是与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把高教当作公共产品来提供, 所以高校后勤也只能体现为公共产品, 唯其如此, 高校的基本运行才能得以保证。高校与高校后勤处于密不可分的捆绑式结构, 后勤的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样遵循计划, 高校吃政府的“财政饭”, 后勤吃高校的“财政饭”。

此外, 计划经济体制下, 产业专门化程度较低, 甚至没有形成产业的概念, 尤其是第三产业。没有来自社会的冲击, 高校后勤自然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态势之中, 处于行政垄断的保护之下, 处于低水平的独家经营的状态。高校的一切都属于计划控制的范畴, 后勤自然也不可能越出这个雷池。其结果是, 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涵盖教职工及其家庭和全体大学生) , 服务内容的宽泛性 (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的所有生活问题) , 服务提供的福利化, 排斥成本核算等等都使得高校后勤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2) 高校后勤服务成为私人产品何以成为必须。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 高校后勤服务已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如后勤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饱和, 则必有一部分人无法享受这种服务, 或者享受的服务质量较差。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接受这种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的, 他们较少具有流动性和变异性, 因而作为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对象是明确的。但是高校日益开放, 体现在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上, 已不再限于师生员工, 还有很多的教职工家属, 甚至延伸到校外, 如果这时再用公共产品、福利化的思路来提供高校后勤, 则会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 与国家大力兴办高等教育是相违的。高校后勤服务之所以要成为私人产品, 是因为高校后勤的经济性质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国家在保持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同时, 没必要把不同性质的高校后勤也捆绑在一起, 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 又违背经济规律, 使得高校后勤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后勤服务不同于教育, 它的消费具有直接效用, 因而更具竞争性和排他性。学校增加一个学生, 边际成本不为零, 会降低原有学生得到教育服务的水平, 如平均受教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 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会减少。并且在技术上学校完全有能力将教育的消费者 (如不付费者) 排除在学校或教室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后勤是私人产品, 至少可以说, 在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中, 由于高校后勤的存在, 其私人产品的比重更重了些。而私人产品符合完全竞争假定前提中关于产品的消费利益必须内部化的要求, 从消费方面看, 私人产品不存在市场缺陷, 如果产品在生产方面符合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 即该产品的每个生产者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不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 且能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最有效地生产这一产品, 那么市场提供将使得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处在理想的水平上。也就是说, 私人产品的市场提供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2. 高校后勤: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属性。

(1) 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从后勤工作的性质和功能来看, 不论是基建房产、总务、设备, 还是物管、养护、维修、膳食, 它们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服务于人才的培养, 因而具有教育属性。理解和重视后勤的经济属性, 必须首先理解和重视后勤的教育属性, 承认和重视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 就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保证高校对大学生的补贴和扶持真正到位?怎样限制后勤服务者通过垄断、随意提高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使全体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怎样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 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后勤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总体框架的确立, 后勤工作不可能沿袭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要求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都要把后勤工作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运作。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给角度来看, 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高校后勤服务首先是一种产品, 而且是私人产品, 既然是私人产品, 就应由市场提供, 既然由市场提供就具有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同时, 既然是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 就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回到前面提出的产业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可以确定:高校后勤具有产业属性。

三、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

1. 高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对后勤改革的启示。

高校后勤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粹公共产品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产品, 这种经济属性的转变就决定了传统的福利型后勤提供模式是没有效率并且难以持续的,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 难以适应高校后勤的需求, 因此必然走向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 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并不是要脱离和违背教育, 而是要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 这就要求要正确处理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经济活动, 属于社会第三产业, 具有经济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后勤要按经济规律办, 讲求经济效益, 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注意社会效益, 才能发展壮大。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高校后勤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 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高等教育公共品属性。为教育服务决定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 也遵循教育规律, “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变, 后勤服务永远肩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同时, 社会化改革后, 高校后勤将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中, 为了保证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后勤部门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 强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树立以改革求生存、向市场要经费、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2. 高校后勤改革的层次与框架。

高校后勤社会化, 即是将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后勤支撑条件置于社会化服务的大环境中, 开放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 走市场化的道路。最终达到“市场提供服务, 学校自主选择, 国家宏观调控, 行业自律管理, 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社会化既是一个管理模式改革, 更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 它是将后勤服务部门, 由计划管理的、行政命令的、福利型的经济单位, 向市场为导向的、按行业规律组建成的、服从价值规律的现代企业的转变。其过程为:后勤部门人财物逐步实现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脱钩, 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吸引社会投资逐渐实现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的高校市场准入机制, 鼓励社会第三产业加入高校后勤服务提供;校园服务与社区服务协调发展, 高校摆脱后勤经营管理工作, 自主选择服务提供商, 其对后勤的职能仅仅保留规划与监督的功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将本该由社会举办的后勤保障服务还给社会, 学校主要负责教学、科研、育人。后勤服务部门脱离学校行政系统, 以企业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融入社会, 必将带来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从改革的内容或者说改革的框架来看, 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体制改革。变供给制、福利型的无偿服务拨款制为经营型、企业型的有偿服务收费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后勤行政管理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按“管理、服务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 合理利用”的原则, 组建企业化的服务公司, 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2) 运行机制改革。将计划经济经费拨款的运行机制改为主要靠市场经济收费制驱动的新的运行机制。学校尽可能将公用经费指标按照招生数量和工作性质分解到各单位, 对师生的福利尽可能由暗补改为明补, 减少实物分配的无偿占有量, 增大货币分配的有偿占有量。

(3) 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 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定编定岗, 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 双向选择, 以岗定人, 引入竞争机制。

(4) 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原有的工资制度, 引入激励机制, 以岗位、贡献、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 严格实行“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 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5) 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 应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并应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 可采取引进、联营、租赁、服务合作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化改革。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改革没有统一的样板可循, 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各自最佳的改革时机和改革模式, 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自身办学发展的最佳模式。而就后勤服务的具体项目而言, 因其经营性质和重要程度的不同, 在同一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的改革上也不必追求改革的统一性, 不必强求各方面都要在同一时间、按同一方式一步到位地推进, 可以灵活地选择改革形式, 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统一和时间的同步。社会化改革的下一步应重点解决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建设、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嘶蒂格利茨.经济学 (中译本)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1

[3].章勇.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J].重庆工商人学学报, 2004 (5)

[4].杜驰.高校教育成奉核算初探[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4 (3)

[5].高拄花.我国高校后幼保障体系的战略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2)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 篇2

题目:高校后勤资产的运营与管理

关键词:高校后勤资产运营与管理

一、引言

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说起,高校的国有资产其中的后勤资产 后勤资产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二、高校后勤资产的运营与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资产运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增强资产运营与管理意识。

2、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

3、必须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对后勤资产的管理监督。

4、应用现代管理技术。

5、运营与管理模式以及机制上的建议

这也是高校后勤改革的首要问题。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后勤管理企业模式

1.高校后勤企業管理模式研究

1.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意义

高校后勤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高校的改革初见成效,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只有与不断进步的高校办学模式相适应,才能对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与效益的增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否则还有可能阻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研究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2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最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经济体制下高校的后勤管理,不利于高校后勤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第二,在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服务是一种商品,其服务对象是商品的消费者,存在着最大利益的追求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这一经济形态。不同的是高校后勤企业服务的对象较为特殊,一方面,其服务的对象、场所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面向广大的师生及校园人员,同时服务对象的服务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消费服务的主体在校园内的生活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学生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消费者,而学生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主要依靠家庭,造成了这一消费主体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高校后勤企业管理不能完全参照社会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兼顾高校的教育职能,最大程度的优化高校资源配置。这就需要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改革和资源配置的多元化、多样化。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学校对高校后勤资源高度集约的行政管理不利于高校后勤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高校后勤资源的不足与单一等问题。为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就学要社会资源及社会力量的加入,并积极的引入、利用第三产业服用高校教育,使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基础设施投入多元化,以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水平的提升。

1.3市场经济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目前,高校后勤企业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高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的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高校后勤企业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一方面,它必须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高校是国家文化、政治发展的前沿阵地、敏感区域。在当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境下。一方面,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赖市场机制配置高校后勤资源,这样会影响高校教书育人职能的体现,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当前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太富裕,完全依赖市场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会加重人民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但面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不和谐,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寻找更好的途径使高校后勤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效益。

2.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演变和发展

2.1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分析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大致经历的五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学校承担,以确保广大师生的基本生活。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后勤管理造成了高校发展的沉重负担,不断增长的后勤管理经费将高校后勤改革推向了半企业化管理。第三阶段,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我国先后与1985年、1993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对高校后期工资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逐步脱离高校庇护,发展为企业化管理形式。第四阶段,在第三阶段改革的基础上,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后勤逐渐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模式,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改革非常成功。第五阶段,这一阶段是高校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关键,集团式高校后勤勤业管理模式使高校后勤管理完全走上了企业化管理道路,实现了社会经济市场下对高校后勤资源的最优利用。目前,高校与高校后勤服务组织之间的新型关系已初步建立,但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大多数高校后勤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处于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过渡时期,其发展还需一个较为漫长、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实践和政府、学校的支持及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模式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校外资源、社会力量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确保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服务需求。

2.2关于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以企业管理形式存在,在不断发展中如何实现高校后勤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同时又必须兼顾教育发展需要,承担起相应的教书育人职责。第一,要处理好企业对最大经济效益追求与社会效益实现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对高校后勤企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兼顾高校后勤工作社会效益,积极的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其次,细化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的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实现该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再次,完善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等,并建立和完善其监督检查机制,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管理中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因服务质量等引起的纠纷事件,落实相关政策、制度,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优越的教学、学习、生活环境。最大可能的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此外,应加强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使其能立足自身优势,稳定校内市场,适当、合理的拓展校外市场,使其在市场经济下得到更好的发展,确保其社会效益实现的同时经济效益的提升。

3.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还不太成熟,正处于发展阶段。一方面,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忽略了其社会效益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其落后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面,形成与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模式,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江彩.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09):263-263.

[2]李雪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J].华夏女工:华夏教育,2009(10):35-36.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 篇4

那么如何引导集团下属各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紧紧围绕集团整体利益谋划,切实保障集团可持续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并力求完善的难题。这几年,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通过对下属各部门及控股公司经济责任目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引导各部门以集团利益为中心,有效利用自身资源,深挖内部潜能,拓宽外部市场;通过科学合理的下达指标数据,引导下属单位有计划地开展部门各项工作;通过严谨的目标测评体系的设置,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为集团实现做实、做精、做强的目标提供了财力支持,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一、我校后勤经济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一)我校后勤集团财务预算工作流程

2008年我校后勤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考核集团各部门、各控股公司的经济效益指标由集团财务部负责制订并提交集团预算委员审议通过,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我校后勤集团综合绩效考核办法

我校后勤集团专门成立综合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由其负责集团各部门、各控股公司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实施具体考核工作。并成立考核监督小组,负责对考核工作实施监督。绩效考核内容如下:

1. 指标

(1)社会效益a:服务效益;管理效益。

(2)经济效益b: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产管理及保值增值。

2. 权重

根据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将考核对象分为职能部门、服务保障性部门、服务经营性部门、直属部门、控股公司,设定相应的考核权重,具体为:

(1)职能部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安全与质量管理部):a=0.8,b=0.2;

(2)服务保障性部门(公寓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a=0.7,b=0.3;

(3)服务经营性部门(饮食服务中心、接待服务中心):a=0.6,b=0.4;

(4)直属部门(包括校车队和校卫生所):a=0.8,b=0.2;

(5)控股公司:a=0.5,b=0.5。

(三)年终绩效奖励考核办法

绩效奖励分基础绩效与奖励绩效。其中:基础绩效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奖励绩效根据奖励办法计算,由部门统筹发放。

1. 基础绩效

基础绩效主要用于员工基础性奖励,按实际发生工资总额的5%每月预提。

(1)目标责任单位:完成目标任务,按预提金额由部门统筹使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以基础绩效冲抵未完成金额后,余额由部门统筹使用。冲抵金额以预提数为限额,基础人员经费不核减。

(2)非目标责任单位:部门考核合格以上,基础绩效全额由部门统筹使用;部门考核不合格,基础绩效不发放。

2. 奖励绩效

(1)目标责任单位:奖励绩效由超额奖励(或结余奖励)、创收收入分成、人员经费结余和集团奖励构成,具体计算如下:

绩效奖励=超额奖励(或结余奖励)+创收收入分成+人员经费结余+集团奖励

其中:超额奖励或结余奖励指利润目标单位超额完成指标或者费用控制单位经费结余,按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奖励的部门人员经费;

创收收入分成指有创收收入的部门,按照《创收收入管理办法》计算的收入分成;

人员经费结余奖励指各目标责任单位的人员经费核拨与实际使用差额部分,按100%奖励部门人员经费;

集团奖励指集团视总体经营情况确定是否发放奖励及奖励金额。

(2)非目标责任单位:按目标责任单位各对应岗级奖励绩效人均平均取数,没有对应岗级的,按下一岗级奖励绩效人均平均数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计算如下:

绩效奖励=部门各岗级对应用工人数*对应岗级的目标责任单位奖励绩效平均数*绩效奖励系数

部门考核合格,绩效奖励系数为0.95;部门考核良好,绩效奖励系数为1;部门考核优秀,绩效奖励系数为1.05。

二、高校后勤集团经济责任目标的设计

(一)测算内容和下达形式

部门经济目标的测算以集团年度预算为基础,按是否下达经济目标,进行目标考核。其中目标责任单位(除职能部门和直属部门外的其他部门)下达经济目标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非目标责任单位(如:职能部门)不下达经济目标,只进行预算控制。

目标责任单位按主要经费来源不同,分为费用核拨性目标责任单位(以下简称“费用核拨性部门”)和自收自支性目标责任单位(以下简称“自收自支性部门”)。

1. 费用核拨性部门测算总费用

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维持经费。其中:人员经费分基本工资、部门福利、社保和公积金;日常维持经费包括日常运行费及部门日常专项。费用目标与部门负责人聘期同步。

2. 自收自支性部门测算总利润

利润指标与部门负责人聘期同步。

利润指标=年度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预计人员经费-预计日常维持经费。由于专项经费未在测算之内,因此经营性部门不实行全成本核算下的目标利润考核(其中没有专项经费的经营性部门是全成本考核)。

目标责任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将在部门负责人岗位聘任时做为聘任条件之一同时公布。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部门负责人在聘期内调整的,目标任务不进行调整。因部门职责范围调整,目标任务相应进行调整。

(二)目标任务中辅助指标的设计

在下达各目标责任单位经济目标(主目标)的同时,为加强部门对预算经费的合理使用,提高部门增收节支、提能增效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制度的要求,设置部分辅助指标。辅助指标根据作用不同,分为控制性指标与激励性指标。

1. 控制性指标

主要包括对人员经费、“三公”经费、资产完好率等限定性标准。

(1)人员经费指标。人员经费包括按定编定岗测算的基础性工资、福利费、社保和公积金(不做为人员经费结余基数)。基础性工资包括工资(含加班费),福利费按部门实际用编数核定总额,部门进行统筹。

(2)“三公”经费。包括部门业务招待费、车辆费用(不包括按标准发放的油费补贴)和出国出境费用。三公经费超标的按超标比例核减奖励绩效,核减金额以奖励绩效总额为限。

(3)资产完好率(最高为1)直接作为部门奖励绩效的系数。

2. 激励性指标

主要包括超额完成奖励性指标、对外拓展奖励性指标等。

(1)超额完成奖励性指标。其中费用核拨性部门以日常维持经费结余的30%做为部门目标考核奖励。自收自支性部门以超额完成目标利润的30%做为部门目标考核奖励。

(2)对外拓展奖励性指标。为鼓励控股公司积极对外拓展,其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三)引入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理念和借鉴兄弟院校后勤经济责任目标考核模式并举

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目前的这种经济责任考核方式,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或改进之处。在现有的考核体系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目标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还存在目标单位不惜牺牲集团整体利益而提升自身利益等不利于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要想真正将集团下属各单位分散的利益归集在一起,需要引入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理念,并借鉴兄弟院校后勤先进的经济责任目标考核模式。

1. 什么是“阿米巴”

阿米巴是日本企业家兼哲学家第一人稻胜和夫独创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系统性、分权式、精细化的管理体系。阿米巴经营是把公司分成若干个小阿米巴,以领导为核心,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经营,通过会议通报等形式向全体员工公开有关阿米巴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等重要信息。通过尽可能地公开企业信息,营造全体员工主动积极参与经营的氛围,体现“人人都是经营者”这一经营原则,最终使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成为可能。

2. 高校后勤如何引入“阿米巴”

高校后勤兼具服务和经营双重属性,不能如一般的企业一样单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阿米巴”不能生搬硬套。

后勤组织庞大,部门运行情况各异,上层管理者较难掌握整体损失浪费的情况,因此也较难进行必要的经营改善,发布的经营举措未必适用每个部门;同时,后勤做为高校实体,组织架构很多时候根本不允许自行设计。所以有些员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瓶颈,因为他的能力已经超出了现在的岗位,很多员工选择了离职。采用“阿米巴”管理模式,把经营(服务)内容划分成了多个可以独立经营的阿米巴,这样的话,可以让更多的员工有机会参与管理,成为经营者。

后勤引入“阿米巴”,首先要把成本—产出—业绩—利润的意识传递到每一位员工,其次把部分经营(服务)项目进行分解,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让其自行制定计划,依靠本项目内从上至下的人员全体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阿米巴模式是一种小集体自负盈亏的模式,讲究整体利益的模式,职能部门与经营(服务)部门要密切配合,打造通畅的信息渠道,及时传达各类数据,让部门适时调整经营举措。

集团要分析经营发展整体状况和目标责任单位的近三年的目标完成情况等,适时引入“阿米巴”经营理念。通过调研考察省内外兄弟院校后勤财务经济责任目标的考核设置情况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并将收集的材料与本单位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我校后勤经营现状的经济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三、结束语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 篇5

高校后勤部门具有特殊性,一所高校上万名师生的后勤生活都要由后勤部门承担,这产生的工作量是其他部门所不能比拟的,并且师生的需求也不同,差别很大,这更会增加后勤的工作量。随着高校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越发严重。信息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极大缓解后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2.2信息管理让高校物业管理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在以纸张作为主要工作文件的时代,所需要的成本非常大,在后勤处可以经常看到有一摞一摞的纸备用,而且处理信息的时候需要后勤人员亲自在大量的信息中去寻找,费时费力,有时候还得不到好结果。而在无纸化办公中,各种重要文件都可以通过无线传输,双方在各自的电脑上就可以实现文件的交换,不用亲自传递文件,这样可以极大地简化流程、缩短时间。当需要重要的文件,或者是必须要用纸张的时候,可以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打印,这样可以节省纸张,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每个师生的资料都需要进行保存,如果使用纸质进行保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需要找到某一个人的资料就会非常麻烦,需要不断向下分类来找到具体的资料,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后勤人员,只需要输入关键词,计算机就会在数秒内从上万件文件中找到想要的文件,非常节约时间。

2.3信息管理让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更加细致到位

高校后勤涉及事务复杂,如果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需要后勤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长时间的工作会使得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另外的时间进行弥补。但是信息管理技术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其能持续工作而且时时保持高强度的注意力,这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信息管理还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互相提高工作效率。

2.4构建高效的物业管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给公开透明度提供了平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后勤管理中,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将业绩、资金收入情况、人员岗位情况等全部展示在平台上,以供大家监督,保证内部运转的透明度。后勤部门与其他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建立密切联系,实时交流工作内容和工作经验,共同促进工作的高效进行。

2.5加强对信息建设工作的重视

想要信息管理在后勤工作中发挥大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信息建设,提高对信息建设的重视度。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到信息管理对后勤管理的作用之大,加强信息建设,学校要确定专门的人员来领导后勤的事务,并展开管理。这些人员也要由上级进行管理,保证后勤业务的规范进行。根据实际需求,高校还应该建立后勤业务管理平台,加大投资,不断完善软件和硬件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2]。

★ 物业管理论文

★ 影响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如何做好干休所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 物业管理课程论文

★ 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论文

★ 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 在电力系统应用SDH研究论文

★ 思想政治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浅析高校后勤管理 篇6

关键词 高校后勤工作 后勤管理 后勤人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普遍存在与时俱进意识不强、管理体制不畅、队伍结构不合理、员工素质偏低、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更显得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高校后勤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高校要高度重视后勤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高校领导要重视后勤工作。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选择爱岗敬业、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领导岗位。其次,学校领导应将后勤人员职称分级考核纳入学校评价的工作范围,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要注重提高后勤人员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在学校要形成尊重后勤管理人员劳动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妥善处理后勤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2)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健全后勤管理体制。后勤虽然在服务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的关系只是间接的辅助,但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一些问题可能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相反,高质量的后勤管理服务,可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重视后勤工作,加强后勤管理。

面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教育法律和经济规律,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科学管理。与此同时,还必须从学校管理改革的大局,认真探索建立符合校情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完善后勤管理机制要从激励机制、引导机制、制约机制、监督和反馈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引导机制为高校后勤管理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身的发展符合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不偏离轨道;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并发挥后勤管理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机制确保后勤管理活动有序,按照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监督反馈机制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后勤应该设置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纪律检查、监察、审计部门相关人员和大学生代表组成,整体监督后勤服务活动的操作,并提供定期的反馈信息。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工作实行的是学校办后勤,形成了封闭的、庞大的后勤结构,目前已无法满足高校扩大招生,实现突飞猛进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可以参考其他管理,实行责任制,实现责任的划分,以此提高后勤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2 后勤部门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对后勤人员的管理

(1)建立奖罚机制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有效地发挥财力和物质设备条件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各项工作服务。①推行责任制务必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②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测算,确定比较合理的定额、指标,在承包单位的内部,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实行职、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横协调,制度配套,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多劳多得;③要相应地改革工资、奖励制度。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物质保障,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自身的优质服务取得师生的信赖、支持和赞誉,促进后勤部门工作更好地开展。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考核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多为后勤工作人员考虑,关心和解决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他们工作起来更有激情,更有动力。

3 后勤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建设,培养和树立后勤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增强事业心。在日常工作中,后勤工作人员要注重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后勤工作人员要具有开拓精神,要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技能,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总之,高校后勤工作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持,直接服务于广大师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要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后勤部门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管理;后勤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后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 赵宗泽.试论一流外语大学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2] 唐志成.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幸福美化明天[J].高校后勤研究,2005(2).

[3] 钟顺虎.高校后勤系统重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探究 篇7

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

根据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性质, 应该是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有难以量化的服务效益和为师生服务的社会效益。由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不同,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它自己的许多特点。

一是服务性。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后勤管理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 搞好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因此, 学校的基本建设、图书资料、实验建设、物资供应以及财务管理等, 首先是为了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办的食堂、服务公司、卫生所、商店、浴池等, 首先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学校经营的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是为了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

二是先行性。“后勤”原来是相对于部队作战的前方而言的, 其“后”字是个空间概念, 而不是时间概念。实际上, “后勤”并不是说工作可以后做, 恰恰必须先做。“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末,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必须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做保证, 这些物质条件的提供都先于学校其他活动的开始而完成。

三是相对独立性。“相对”是对学校这个系统而言的, 后勤是它的一个子系统, 与学校其他部门 (各子系统) 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后勤部门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单从生活需要和一般工作需要的角度看, 它可以自成体系。一些小单位本身就是学校的附属机构, 像幼儿园、校办工厂、卫生所等。随着后勤工作的改革, 其许多服务性工作将逐步实现社会化而由社会承担。

四是协调性。后勤管理工作要做到适时、适量、恰到好处, 就必须掌握高校办学的内在规律, 与各方面的工作相协调, 如通过与教学、实验、实习等不同环节的协调, 为教学、科研创造必需条件和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要协调好这些关系, 处理好每个环节, 就要做到后勤内部机制的协调运转, 使之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

五是技术性。高校后勤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工种、内容复杂、技术性强的工作。当前, 广大师生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大量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不断引入高校后勤部门, 这就对高校后勤战线的每一位干部和职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师生生活服务工作需要的是精通本行、技术精湛、一专多能的能工巧匠。没有技术, 就干不了后勤的工作;没有技术, 就搞不好服务。

六是务实性。高校后勤工作是复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用”, 每一项工作都是具体、实在的事务性劳动。它要求我们每一位后勤管理工作者放下架子, 深入下去, 到基层, 到现场, 到一线去扎扎实实、一板一眼、脚踏实地地根据情况去解决实际问题。

七是社会适应性。为了方便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与学习, 后勤部门开展了多种项目的服务, 在校内基本形成了“小社会”。后勤工作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适应高等学校全面改革的需要,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做好的工作

在分析研究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后, 我们充分认识到,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如何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如何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跟上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变化,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的瓶颈, 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首先, 要建立有效管理的组织体系。高校是一个特定的社会体系, 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否。我国高校由教学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三大部分组成, 它们相互依存, 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高校后勤包含物资、技术和生活服务诸方面。它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师生员工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同时对广大学生也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对象是由上述要素组成的整个系统, 而不应是孤立地把某一要素作为管理对象。既然如此, 它就必须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组织结构中。因此, 高校后勤管理要实行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树立系统观念,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高校后勤管理, 才能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

其次, 要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人员能动性。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体系, 为搞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量的财、物要管好, 使整个管理系统进行良好的运转, 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管理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财、物、时间、信息和管理手段之间发生作用的过程。只有具备了有正确思想的人, 才能正确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 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 高校后勤管理才能占据主动, 高校后勤管理才能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信息管理转变。

三、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岗位的综合性工程, 需要具有全面推动力的最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业务、技术部门人员的努力协作, 对于一些关键业务流程必须进行有效的优化和重组, 处理不当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造成技术和业务之间的矛盾对立, 致使信息化建设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综观现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 大多比较重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满足本单位基本工作需求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 而忽视了各单位管理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横向信息共享的能力, 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造成各系统间整合困难、已建立的数据信息不能充分利用、重新建立或修改软件浪费资源的结果。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手段不算很多, 但是占绝对优势的是基于J2EE、Microsoft.NET Framework技术开发平台开发出来的MIS系统, 模式上也由传统的C/S转变为B/S。但是不管怎么说, 虽然已经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但是依旧没有摆脱技术的平台无关性, 依然是基于技术层面来构架和集成企事业的信息系统, 没有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软件开发理念。另外, 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构建、集成、部署、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可用性不高。

四、开发基于X3平台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

Justep X3业务基础平台是从信息化的整体、全局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保障信息化成功而提供的战略支撑工具。X3业务平台为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构建、集成、部署、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提供高可用性、高合理性的体系架构, 真正实现“用户主控, 随需而变, 全局规划, 整体集成”的信息化战略。通过使用Justep X3业务基础平台, 开发出不同于以往依赖技术层面来构架和集成企事业的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的整体、全局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根本上提升了管理系统的集成性、统一性和技术平台无关性, 开发出一套适合高校使用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后勤业务的管理,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人员、师生员工服务,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为他们排忧解难, 消除后顾之忧, 使他们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工作, 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效率。针对对高校后勤管理项目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 完成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实现。采用X3协同管理系统作为项目开发平台工具, 数据库选用SQLServer2000, 数据库设计工具为ERWIN3.0, 开发包括资产管理、维修管理、水电管理等模块。具体来讲, 就是要做高校后勤管理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汇总处理形成信息管理链, 以达到降低整体运行成本, 有效规避运营风险, 使资源得到重组, 创造效益最大化, 使高校后勤管理真正成为统一体, 将高校后勤已经使用的部分有效软件和设备纳入高校后勤管理的大平台体系中, 将信息和数据上传到建立的总服务数据库中, 通过系统分析得到所需的各类报表, 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Justep X3业务基础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 是一种彻底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工具。X3业务平台通过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可扩展的业务运行环境, 来构架、简化、集成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系统, 使用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构建起大型的复杂业务系统, 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全面支持, 实现高效的业务流程控制, 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参考文献

[1]刘洁.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 .

[2]郑确辉.略论高校管理中的界面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7) .

[3]王龙伟.浅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机关后勤管理体系[J].陕西气象, 2000, (1) .

[4]梁传杰, 罗勤.高校管理新模式的理论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1) .

浅谈高校后勤的全面预算管理 篇8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经营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逐渐成为推动企业成熟与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后勤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后勤二级预算与学校总预算的衔接

后勤实体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保障,其主要服务资金由学校拨款且纳入学校年度总预算。因此只有做好后勤全面预算才能保证后勤服务资金的拨款到位和有效利用。

(二)为高校后勤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行为导向,促进后勤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通过预算,管理层可以知道各部门的经费安排和使用方法,避免部门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也可以明确后勤刚性支出经费金额和经营目标利润,使得各级管理人员都聚焦预算,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内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以达到后勤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提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高校后勤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的沟通和衔接,是高校后勤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

全面预算管理对高校后勤自身管理要求很高,要真正做到全面预算管理,高校后勤必须先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每年的工作计划,才能编制与自身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财务预算,确保各项投入符合自身发展要求。

(四)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针对预测结果采取的风险补救和防范系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通过全面预算可以初步揭示下一年度的经营情况,使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暴露,以便管理层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三、高校后勤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

首先大多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学校无偿使用,因此各管理层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没有对全面预算管理高度重视,只重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节约经费的意识淡薄。其次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后勤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使编制的预算过于机械化和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后勤的长期发展目标。最后对预算的执行也不够重视,往往编制是一回事,执行是一回事,且更改预算较为随意,造成预算管理目标与执行结果脱节,使得预算管理形同虚设,失去意义。

(二)缺乏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监督机制

绩效考评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着眼于责任落实和绩效成果。目前多数高校后勤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将经费使用情况与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的考核等挂钩,也没有与部门及个人的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往往是绩优无奖励,绩差也不处罚,使考评工作流于形式,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从而导致责任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也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只有通过考评机制才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赏罚分明,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才能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

(三)缺乏一支高专业素质的预算管理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后勤参与预算编制的都是后勤管理层和普通员工, 而非专职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即使是财务部员工大多也对预算工作接触甚少,因此编制的预算较为粗放,缺乏全面预算应有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也容易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失去严肃性,导致修改频繁和随意。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手段较为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的预算管理还采用手工抄录和Excel电子表格的方式操作,靠人工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对比分析,差错率较高,且数据处理速度较慢,分析水平也完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信息网络,严重影响信息流通、 传递和反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影响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构建高校后勤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思想上要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首先高校后勤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对预算管理全程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落实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以书面形式将应实现的预算管理目标与经济指标下达至各责任者,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以绩效考评模式进行衡量,最终和责任者的绩效奖惩相挂钩。其次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让员工意识“预算管理、 人人有责”,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良好局面。

2、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明确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高校后勤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明确组织机构,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它是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 是组织领导高校后勤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组织。

高校后勤预算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后勤实体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委员,分管各大责任中心的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财务主任、人事部主任、资产办等人员担任成员,并在各部门设立兼职预算员。对全面预算管理来说,预算管理委员会则是最高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对目标进行预测、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并进行最终下达的职责。同时成立预算监督小组,由监控部主任担任组长,各部门抽取员工担任小组成员,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

(2)制定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流程包括明确责任中心的权责、界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汇总、复核与审批、预算执行与管理、业绩报告及差异分析、预算指标考核等。

预算编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即先由后勤管理层提出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各部门根据分目标制定部门预算报管理层,管理层初审后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各部门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平衡调整后拟订整个后勤的预算方案,再将预算方案反馈回各部门征求意见。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多次反复, 形成最终预算,经后勤实体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至各部门执行。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监督体系

预算绩效考评是管理者对执行者实现的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它有利于既定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和衡量目标实现程度和效益,也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编制下期预算的有力依据。

高校后勤应建立全面预算绩效考评监督体系,即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成效进行全面的监控与评价,逐步建立以后勤服务保障为核心,以目标责任制为导向,以强化预算管理、 开源节流为手段的,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评等全过程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具体应包括绩效考核原则、程序,指标体系设计,权重比例分配,奖惩措施,考核监督机制等等。通过考评和监督体系及时发现预算的支出是否符合后勤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等等,以便针对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使得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健康有序地运行。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就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进取心、责任心、高素质和实战经验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高校后勤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外预算方面的专家,对参与预算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参照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预算的突破点和关键点,为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应在后勤各部门设立兼职预算员,并进行定期培训,协助部门领导做好本部门预算工作,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减少预算管理的随意性,使得预算编制逐步走向科学化,预算管理水平走上新台阶。

(四)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后勤需加强信息化建设,根据需求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技术运用平台。运用技术平台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管理层及各部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需求,能够适应需求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能够保证预算数据采集的口径一致,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及可比性,有利于进行预算分析和控制。

摘要:预算管理作为高校后勤财务的核心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其发展。本文就目前多数高校后勤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后勤,预算,措施

参考文献

[1]唐灼.试论高校预算流程现状与改进[J].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3期(中):111-112

[2]孙思惟.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探析[J].会计之友.2011年第9期中:109-110

[3]周丽敏.浅议高校后勤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2年第5期:14-15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 篇9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路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以外延发展为主,向更注重内涵建设与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而后勤管理在高校中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任。近些年来,高校后勤工作经过恢复、整顿和改革,对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落后的后勤管理观念而导致管理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出现后勤管理竞争能力差,后勤员工素质偏低,不适应科学管理的要求等众多问题。因此,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成为教育事业迫在眉睫的重要措举。但高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则首先应从运行模式、服务内容、资产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着手改革。

1运作模式——“社会化发展”

后勤管理与后勤事务的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是后勤工作的核心。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几十年一贯制,未从根本上进行过改革。高校承担了物资、医疗、膳食、宿舍、运输、修缮、水电及环境绿化等后勤服务工作的投入及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后勤服务的摊子也越铺越大,投入的人力和财力越来越多。但由于体制的原因,管理不讲效益、投入不计产出、支出不计成本等,致使后勤管理机构混乱、官多兵少、职责不清、子吃卯粮以及资金浪费等不良面貌,给高校管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不同,使得国外高校后勤运作与我国存在许多差异,而他们的许多管理方式、观点,特别是其社会化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现国外高校主要有三种后勤管理模式,即“学校直接参与”的英、美模式;“专门机构负责”的德、法模式;“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的日本模式[1]。以上高校管理模式中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化参与,体现了专门机构负责型和自办与引进结合型的高校管理模式。但根据我国的国情、校情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而是要灵活应用,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法则和教育规律的特点合理设计管理组织,建立以学校领导为主,招商引进企业为辅,按照精简高效、引进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一步一步来实现社会化,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后勤服务体系。将我国高校后勤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型、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知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服务方针——“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高校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人类社会中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由于现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则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即“以生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以人为本”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以学生自由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给予重视,此外还需要得到后勤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由于后勤管理人员与学生也有着频繁的交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托学生和服务学生。而且要求管理人员的着眼点不仅要放在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上,还要努力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3资产管理——“可视化运营”

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后勤实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又不交占有使用费,学校对这些资产的控制弱化,若管理不好,控制不严,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

针对高校资产问题,首先应对高校后勤占用的大量国有资产(如房屋建筑物、设备等)进行评估和产权界定;然后,要认真建设“后勤资产管理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汇总处理形成信息管理链,对各个部门资产使用情况、收益情况等进行统计管理,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进行考核,对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资金纳入这个后勤管理的大平台;最后,对于引进后勤公司占用高校的国有资产时,应按市场同行业水平收费,也应该按规定交纳资产使用费,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定期对资产进行统计管理,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高校可视化资产管理制度,使后勤实体对国有资产承担起保值增值责任。

4发展趋势——“内涵式发展”

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着眼于高校组织内在的价值功能和潜力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指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3]。

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已普遍为人认同,但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往往被人忽视。后勤管理者的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勤管理者的品德、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后勤管理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因此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内涵和素质能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以建设高校后勤管理文化为核心,推进后勤管理工作自身的内涵建设;同时,努力创新服务体制,拓宽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准,促进高校内涵建设与发展。此外,按照内涵建设的理念和要求,结合高校后勤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树立、强化“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科研服务,坚持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核心价值理念。

由于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内容和对象都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后勤管理和服务不能单纯采取常规的、刚性化的模式和手段,而应当把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更灵活性、更具有适应性、更富人性化地将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推向更合理、更科学、更具有内涵的新阶段。

5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应当全面贯穿党的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相关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与法规,参照国外高校后勤的运行经验,建设以“社会化发展”为主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资产可视化”为方针、以“内涵式发展”为奋斗目标的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制度。共同构筑服务高校、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富有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沣.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8):14-16.

[2]张慧.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106-108.

高校后勤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 篇10

一、高校后勤应收账款管理的危害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脚步不断深入, 其经营项目逐渐增多, 先借收入票据后转收入事项日益增多。同时为支持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学校对其饮食和住宿采用了先用后付的宽松政策。虽然赊销形式的应收账款能够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但若管理不当, 将给高校的发展埋下诸多危害。

1、降低了高校后勤资金使用率

企业赊销意味着不能及时收回款项, 导致资金被应收账款所占用。同时产生赊销后, 高校后勤的物品流动与资金流动不一致, 货品 (包括商铺、学生食宿) 供给后, 而“货款”却无法同步收回, 从而形成了无现金流的业务, 此种业务占用了高校后勤的大量流动资金, 久而久之必将影响高校的资金周转, 影响高校的发展。

2、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脚步

在我国, 教育一直是带有公益性质的行业, 在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下, 全国各地比较普遍实行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管理模式, 从而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在此改革中, 流动资金是最重要的动力, 其效果与资金流动周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 使营运周期延长, 影响高校后勤资金循环, 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不利于发展的环节, 从而致使高校后勤资金短缺, 影响改革的脚步。

3、夸大了高校后勤经营成果, 不利于正确分析财务现状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 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 因此, 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收入。如果高校后勤应收账款大量存在, 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 即有可能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

二、高校后勤应收账款管理与控制对策

为保证学校资金安全, 缩短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的时间, 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促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更科学合理, 必须对应收账款加以合理的管理与控制, 提高资金使用率。

1、细化应收账款明细分类

由于后勤牵涉的业务比较多, 应收账款的项目也相应较多, 因此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 要将每个项目的应收账款细化, 清楚、详细的记录涉及人员的信息。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中, 应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全部赊销业务都应正确、及时、详细记录有关人员的明细分类账, 随时反映赊欠情况, 根据需要还可设置销货特种日记账以反映赊销情况;赊销业务的全过程应分工执掌, 如登记、填报赊欠账单、向赊欠客户交送账单等应由专人负责, 并及时统计个人负责的信息;明细账应定期同总账核对等。所牵涉的相关信息都应在应收账款明细账与销货日记账中详细记录, 从而便于维护应收账款的完整性, 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

2、做好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

应收账款一旦形成, 高校后勤就需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 而要达到足额追回, 必须在收款之前, 对该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比如对欠款者的经营状况、生活状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 及时了解欠款者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在追踪过程中, 要将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经营状况差的客户的欠款作为考察的重点, 以防患于未然。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 如要求这些客户提供担保等来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

3、加强应收账款账龄的管理

一般而言, 欠款者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 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 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高校后勤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包括有多少欠款人能够在旗下内付款、有多少欠款人会超过期限、有多少应收账款拖欠太久, 可能会成为坏账等。若在账龄分析中, 显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以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

4、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

高校后勤在对业务进行赊销前, 各部门应应分工合作, 明确职责, 以确定对业务是否赊销进行审查。首先, 要建立应收帐款台帐管理制度。详细、客观的反应内部各部门以及各个欠款人应收款项的增减变动, 余额及其每笔帐龄等财务信息, 便于管理者掌握财务信息, 并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建设损失。其次, 建立应收帐款催收责任制度。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比如在规定回收期内收回货款, 给予经办人员一定的奖励, 超过规定期限给予一定的惩罚。再次, 实行严格的坏账核销制度。应收账款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收不回来的风险, 即发生坏账的风险, 在处理这样的账单时, 先要进行分析, 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坏账, 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帐损失, 并及时进行帐务处理。

总之,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所经营的项目也不断增多, 财务项目也随之增加, 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重点, 只有加强对其的监控, 才可以保证高校合理的现金流量和较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价值工程2011, 30 (36) :187-188

[2]罗永玲.浅析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中国总会计师2011 (5) :131-132

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正在全面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作为高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要全面发展。所谓的高校后勤管理是指对高校学生社区和食堂服务进行管理,而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则是指管理者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高校学生社区和食堂服务进行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文章从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意义以及制约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1.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全校师生提供生活上的服务,充分满足全校师生的物资需求,可以说,高校后勤管理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同时,高校后勤管理也具有技术性,要保证后勤管理人员的技术,才能够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后勤管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高校后勤现代化的管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后勤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制约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因素

2.1去行政化不够彻底。现阶段,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模式都是“小机关、大实体”,不仅如此,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还是按照以往的“校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思想,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也突出了高校官僚化的管理体制。从高校后勤管理的历程来看,一直存在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其一,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后勤实体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认可,而是扮演着“私生子”的身份,并没有实现社会化的改革,使得高校后勤实体的身份极其尴尬,即便是取得了身份,也没有过多的关注高校后勤现代化管理。其二,在后勤实体中,会出现内部成员和管理人员存在“血缘关系”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其三,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实现市场化的管理,而是在行政因素的影响下继续进行,使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行政化趋势较强。

2.2专业化程度不高。就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情况来看,离专业化队伍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要知道,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結构很复杂,不是来自校机关单位就是相关干部的亲属,这些后勤管理人员对岗位职责并不明确,而且其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有很多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并不能够应付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同时,还会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并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建设,并且使部分高校后勤人员出现“想干干不了”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勤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1]。

2.3缺乏推动力。要知道,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没有组织文化的推动力,就不能够使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顺利实施下去。由于后勤管理人员在构成和行政隶属上关系较为复杂,使得大多数的后勤管理人员在接受上级指示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并且精神激励也不足,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

3.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3.1全面推进后勤实体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后勤实体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效后勤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要想实现后勤实体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就要确立现代化市场意识,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将后勤服务实体与高校行政系统分开,然后,培养后勤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市场意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以此实现高校后勤现代化的管理[2]。

3.2着力提升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高校可以实施依法治校。首先,建立一个大的法制环境,保证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下工作。然后建立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岗位管理和聘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保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同时,还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后勤管理队伍,要充分保证管理人员具有超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可以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后勤管理人员的理念,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要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师资源,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不仅如此,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后勤管理队伍现代化和专业化[3]。

3.3精心营造符合后勤管理特点的组织文化。首先,要鼓励后勤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然后构建高校后勤队伍的制度文化,应建设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高校后勤中的各项工作高效率的开展,还要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以此来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后勤工作人员,并且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还要积极引导工作人员在信念、性格以及气质方面的提升,将每一位后勤人员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培养后勤人员的团队意识,为形成“以人为本”的后勤团队文化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升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且推进后勤实体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同时营造符合后勤管理特点的组织文化,以此来实现后勤信息化管理,进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红.刍议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1):71-73.

[2]陈爱萍.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J].江苏高教,2011(5):116-118.

[3]周忠.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63.

高校后勤食堂管理 篇12

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现状及特点

高校食堂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它在高校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食堂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 业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在校学生人数激增, 给高校食堂带来巨大的餐饮压力和管理压力。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龙头产业, 如何进行正确的定位, 如何在物价上涨, 面对学生对饮食多样化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干净、卫生、味美价廉的饮食服务, 高校后勤食堂和后勤管理部门都在进行尝试。

当前高校食堂一般有对外承包和自供两种方式, 由于其隶属关系不同因此管理特点各有优劣。外包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以经济效益来核算自己的成本, 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成本经营理念, 精细化管理手段, 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要比自供食堂效率更高。但随着承包费用的不断提高, 物价上涨, 竞争加剧, 导致饭菜质量有所下降, 致使经营户利润锐减, 压力比较大。

而自供食堂由于基本沿袭高校后勤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方式, 在人员构成上比较复杂, 有事业编制, 也有合同工、临时工等, 在管理上由于采用任命制, 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 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和矛盾频现, 有人事关系上的矛盾, 有菜品采购上的漏洞, 有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不当的问题, 有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实现对高校食堂管理理念转变

1.高校食堂管理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服务校园的理念

树立“学校食堂为师生”的理念, 广开言路, 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高校食堂建议, 比如借助于网站, 建立一套以师生、后勤、商户三方和谐发展的稳定餐饮服务机制, 既要通过网络来征集好的建议, 也能通过网络来对高校食堂进行评议, 改进其餐饮服务水平。通过学校统一制定对外承包的协议, 为商户提供部分费用减免, 结合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政策上的支持, 切实保障高校食堂为师生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消费问题, 倡导健康的饮食观, 通过开展相关活动, 引导广大师生注重健康, 合理饮食。同时, 结合高校食堂实际, 面向学生设置勤工俭学岗位, 吸引更多的学生餐饮到高校食堂的服务中去。

2.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设, 强化内部监督

以人为本, 服务师生, 不断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 比如桌椅, 餐厅消毒设施等, 为学生就餐营造整洁、卫生、温馨的环境。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 既可以减轻贫困生生活负担, 又可以减缓食堂用工难题。对餐饮管理强化监督管理,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减少浪费, 合理控制成本。严把米、面、油、菜品等物资供货渠道, 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卫生、价格合理。对员工管理实施岗位制度, 量化指标, 量化成本考核。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公示市场信息, 做到各类食品价格公平合理, 为师生提供满意的餐饮服务。

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探索与建议

结合高校后勤管理要求,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 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公平、合理的就餐服务。为此, 需要高校后勤食堂管理部门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后勤食堂餐饮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高校食堂餐饮工作, 不仅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添光彩, 也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办好后勤工作的光辉使命。高校后勤食堂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 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来完善后勤食堂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餐饮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对各食堂商户和负责人进行统一检查, 积极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如餐饮卫生、饭菜质量、价格水平等进行评比, 优秀者奖励, 不合格者责令整改, 整改不到位者, 强制取缔其经营。对高校后勤食堂必须抓规范、抓标准、抓制度, 对食堂管理目标实施责任制, 规范用工劳动, 规范食品安全措施, 定期组织培训, 总结经验, 查漏补缺, 确保后勤食堂统一规范, 安全可靠。

2.建立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 适应师生多样化需求

对高校后勤食堂管理应该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 以满足高校师生对饮食的不同需求。比如引入不同口味的个性化餐饮公司, 快餐、特色餐厅、民族餐厅等, 既要考虑到不同收入师生的饮食要求, 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师生的饮食习惯, 真正做到“以人文本”的餐饮服务。

3.加强对高校后勤食堂的人员科学选拔, 提高管理者文化水平

对高校食堂管理者进行科学选拔, 选择优秀的人员担任管理, 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实际条件, 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因此, 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竞聘上岗, 适时调整后勤食堂的人员结构, 因才适用。

4.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后勤食堂要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校食堂的管理中去, 比如参与餐饮服务评选, 学生建议征集等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食堂管理, 比如通过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 让学生和食堂师傅一起采购食材, 为食堂的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建设性的建议等。

总之, 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 需要后勤食堂管理者转变观念, 理清思路, 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师生的评议。逐步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不断改善管理思路和理念, 因校制宜, 努力将高校餐饮工作推向更高的标准, 为全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优质的餐饮服务。

摘要:高校食堂不但是高校后勤的重点工作部分, 也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力度, 不仅对学生的生活提供保障, 也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创造有利环境, 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后勤食堂的经营状况, 以及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旨在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有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高校食堂,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校食堂向管理要效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6) .

[2]万坤.我国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组织创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9.

上一篇:提高医院统计质量下一篇:白内障合并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