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高校(精选12篇)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1
随着教育改革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各项工作开展都紧紧围绕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际目标开展,高校实验室建设也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要求,更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便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概述
1.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这样的社会背景刺激了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刺激了经济管理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应用,经济管理并不是完全由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构成,更多的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另外,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可帮助高校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现实中有很多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学科,而是由于外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了经济管理类,但对于经管类科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很难接受,学习压力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加,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1.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方法和建设途径都经历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是手工地模拟实验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采用手工的方式模拟经济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这是最初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经济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环节,但这种方法最大的劣势就是手工模拟不够精确,比较浪费时间,实验室的教学效率低下。第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与之前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相比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授课效率。第三是兼具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 信息化数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管理经验和体会,比如仿真的炒股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卖股票,体验真实的经济管理,这种近乎真实的体会能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确实为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经在各大高校开展和应用起来,为高校经济管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在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给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以下主要针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2.1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它的优势,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管理部门的认可,且当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已经成为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校的必备基础设施之一,关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主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实际的课程开设需求,并不是随意建设的,有实际的教学需求的专业和学科才可以开设实验室,另外就是很多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必须要保证实验室的分配和使用制度得到落实及使用。但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开展。
2.2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实验室,对这种实验室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用它开展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出现很多问题,但总结这些问题的共性,可看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实验室看做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而是一个放松的地方,这样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导致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存在障碍,院方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建设实验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要不就只是摆设,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要不就是根本没有投入建设,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带来一定影响。
2.3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欠缺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所有课程开展的基础必备条件之一, 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误导,很多教师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程教好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唯一的职责,但新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对教师和教学过程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新的课程改革和要求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程的活跃性,实验室课程也是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但实际的现状看来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应用还不充分,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因为在特殊的实验室课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对知识的分析等进行讲解,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在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普及程度还不够,因此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还很短缺,这是制约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使得经济管理实验室得到更好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升关注程度,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否则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2.4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范围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所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学科的学习都可归入到经济管理类的范围中,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设立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导致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最终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过科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主要是由于:首先就是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够,这是制约实验室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设备的购入、安装和投入使用更是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学校各项事务繁杂,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资金问题是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就是师资力量不够,这样的情况下过多的实验室建设却不能投入使用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师资力量是影响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最后就是学校对于实验室建设的设置和分配情况不够明确,最终导致实验室功能混乱,既没有达到预想结果,也影响了正常的实验室结构设置和分配。总的来说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也是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3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实际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效率,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职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有实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主要针对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3.1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以及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和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因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看出, 只有提升了与这些息息相关的实验室对待实验室建设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规范实验室的使用规则等,也只有这样提升高校负责人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但对于提升高校负责人的意识和态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高校的负责人、相关专业的教师等到一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比较成功的高校去参观和学习,只有从这样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高校负责人和教师才能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的对比对他们的冲击力才是最大的,这样的参观和学习对于高校建设自己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培养专业水平高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教师
整体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同样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验室建设同样也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实验课教师,针对我们国家高校中目前的实验课教师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实验室教师素质和专业的提升方法可是:首先学校必须要充分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空闲时间提升对这些教师的培训频率和次数,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知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授课方法,这样对于学校来说是最节约成本的一种培养实验课教师方法,同时达到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其次学校可招聘以下专业水平和素质高的实验课教师,这样可从根源上解决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同时也可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总之,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为学生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3.3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
不断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是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专业程度的最基本保证,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对所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统称,实际上还包含很多的学科,这些学科之间有关联,但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有的相似相比较大,或者项目重叠的学科,可共用一个实验室,但很多的学科实际的授课并不能共用同一个实验室,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室建设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授课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的实验室,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考虑,总的来说,实验室建设者充分了解每个经济管理学科的分类和课程开设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完整性和完善性。使得实验室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做贡献。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很明显地看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于这些问题和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都比较简单,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还有待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社会和政府都在为高校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高校以及教师的支持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制度能更加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管理类学科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都在逐渐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也成为社会和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但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习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为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提供有用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学习效率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2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实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
作 者:李桂陵 彭斯超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430068 刊 名:信息系统工程 英文刊名:CHINA CIO NEW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 工商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高校管理类开放性实验需求分析 篇3
关键词:管理类开放性实验;课外活动;需求分析
科教兴国的出发点在于提高全民素质,而提高全民素质就要依靠素质教育。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谓开放性实验,是指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发现、发展过程,培养其观察思维和实验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在课外实验室皆可进行的实验。如今,教育发达的国家在实验教学中基本上都采用了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法。
在管理创效益的今天,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一学管理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设置正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现状分析
随着现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和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越来越受到校方和教育界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课外活动作为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课外活动,从广义上讲,就是教学活动之外的活动,是与课堂教学有着本质区别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学生在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本校统一安排的上课时间、个人日常生活所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自主选择参加的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体有自学、社团活动、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等形式。由于大学时期教育方式的自身特点,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只占总在校时间的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很充裕,因此,他们对课外活动的种类和具体内容及课外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已经由以前选择体育活动居多转变为选择更加注重内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学术类课外活动。这对于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和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教务部门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基于学生对课外活动的选择也对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相关投入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开放性实验等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各类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其具体表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注重开放性实验的种类和内容的构建;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校方对于实验性课程的师资力量投入越来越大;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型科普活动和学术报告;校团委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并注入越来越多的资金。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开放性实验和科技创新教学体系的形成
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开放性实验和科技创新教学体系,各级教学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开放性实验等学术创新性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各年级各类学生参与这些课外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并增加了课外活动的深度和层次,有效地营造了课外活动的学术氛围。有的高校还专门为创业计划等大型课外活设立基金,并邀请有此方面经验和实力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型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校级选拔赛的大力开展
高校的教务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如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大力联合,组织学校开展关于某些课外活动的校级选拔赛,并推选优秀选手的优秀作品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让学生不再束缚于课堂上所讲的条条框框,使他们的潜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校方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
各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营造良好的科技学术环境和氛围。讲座一直都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以往报告的专业性不同,现今,各高校更加注重学术报告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报告中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信息,是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学术报告和讲座相互交流,从直面沟通中增长知识,启发思维,进一步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
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大量投入必要资金,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特别是科技学术类的课外活动,使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涌现出大量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型科技成果。但在全社会资源有限的今天,各高校还存在着显著地发展不平衡现象,如国家在经费投资方面,各高校的投资经费相差甚远,重点院校的投资经费远远高于一般院校的投资经费。各个高校的实验设施、重视程度、奖励措施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根据对西安某高校大学生学术活动参加情况的调查显示,有67%的学生从未参加过课外活动;18%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创业大赛;只有4%的学生参加过课外学术论文大赛。因此,目前高校中对于课外活动的开展还是很有限的,高校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从内容、规模、功效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的一面。
二、大学生对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需求分析
进入经济发展的新世纪,管理类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全国各个高校的重视,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使管理类开放性实验得到了迅速发展。管理类开放性实验是各高校在不断推进以理论为依据、实践为基础、创新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重点为管理类学生设立的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实践类教学模式[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财务软件应用的高速发展,管理类开放性实验也逐步具备了其存在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硬件平台,以应用系统、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等为软件平台,以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为主要手段的实验室或中心,开展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2]其主要形式有ERP模拟沙盘实验、证券投资对抗实验、管理仿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投资决策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模拟等。在该模式中,学生充分地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作用,通过对具体环境下具体实验内容的操作来解决自己书本中的疑惑,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高校管理类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虽然它在资金投入、软硬件设施、教师和管理人员配备上还存在有很多方面上的问题,但从国家及学生对其需求来看,管理类开放性实验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现今大学生对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才需求和自我完善需求两方面。
(一)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界定需要管理类开放性实验作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工作中,管理类学科相对于理工类学科来说引进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较少,在教学中,教师对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而只是侧重于对知识原理和案例的讲解,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只限于其能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为主,不要求他们进行技术设计和管理创新活动。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和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企业的管理活动也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用人单位眼中的人才不再是只懂得管理知识和原理的学生,他们越来越注重所用之人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潜能,这在客观上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引入无疑为这种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有着经营管理经验的职场人士之所以可以在如今这个商场如战场的大投资环境下拥有立足之地,主要原因是他们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以来,他们充分意识到了在管理中引进技术经验成果的重要意义。同样如此,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实验中是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甚至可以在一个现实、真实的环境中大胆思维,不受约束,充分发挥个性,这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当今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二)开设管理类开放性实验是管理类学生完善自身的需要
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现代化的人才要求知识全面并具有个性。[3]所以,管理类学生对于自身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开放性实验作为一项新的课外活动,受到了全国各管理类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并且随着知识和技能的日益丰富,他们对于开放性实验内容和类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开放性实验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它一方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各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和凸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各高校都很风靡的ERP沙盘模拟实验,它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而设计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实验,模拟了一个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把企业的内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由受训学生分为六个模拟企业,在5至8年内互相竞争,最后看哪家企业营运得最好。在此实验中,每个人都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企业内部的协作和与其他公司的沟通,使学生对企业中角色的责任和企业的总体运营情况有了真实的了解。据某大学管理学院开放性实验问卷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75%的认为此实验是相对于电子商务模拟、投资决策模拟等开放性实验最有吸引力的。他们认为ERP模拟实验可以营造一个紧张、刺激、有趣的气氛,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并具有对抗性和仿真性,对于了解企业运作有良好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体会到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性和人、材、物、产、供、销等各环节对于利润的影响,培养他们计划、合作、控制和协调的能力。开展开放性实验已经是大学生用于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工具,是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调查中还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管理学院应定期举行开放性实验培训活动;45%的学生觉得课内实验的量过少,需每两周增加一节课外实验,并有97%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管理学院工程实验中心开展的开放性实验活动。可见,在学校加强开放性实验的开展以满足其巨大需求是现今各高校推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高校管理类开放性实验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推动力量,其发展现在还正处于初级阶段,建设和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这对于提供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校方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扩招政策,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新的鉴定和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对于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需求必然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各管理类高等院校应在符合国家政策和保证自身正常发展的条件下,大力开展管理类开放性实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当代标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婉鹛.高校经管类开放性实验课程建设及管理方法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12):26-29.
[2]宋壮基,郭琳.高校经管类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09,(5):167-168.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4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统计实务最早可追溯到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的人口、土地统计。就近代而言,从泰罗的科学管理试验的动作时间研究,到法约尔管理理念下的统计职能发挥,从巴纳德的一般组织论及其整体绩效评价指标,到梅奥的人际关系和人本学说下核算效率的劳动统计,从行为科学的行为频数统计,到经验管理理论下的经验统计分布,统计实务穿越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时空,蓬勃地发展、成熟,至今形成了数理统计和社会经济两大流派。
众所周知,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各种尖端技术的“军用转民用”产生,应用统计的浪潮此伏彼起,迭代递进,一路高歌,直上高峰。近年来,解释性统计方法、质量控制、计量模型和不确定型决策等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使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由于英美等国企业统计人员对统计方法的成功运用;所以,在西方,企业统计人员有较高地位、收入和声望。概括起来,可以认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统计实务基本上是数理统计。
与之不同,前苏联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为了配合宏观经济计划与管理的需要,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分为: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业统计等,统称社会经济统计。此时,统计实务是指专业统计,这种苏式统计实务对世界各国的统计实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稍后,也给我国带来了苏式统计实务。我国建国以来,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按行业分类开设专业统计,制定了统计实务的基础工作规范、报表制度和调查制度等规范。
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数理统计开始被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也有一些应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企业统计实务的主流还是社会经济统计,对数理统计的广泛运用则大多在应用统计中加以介绍。当然也有人尝试将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加以“调和”,但是,两者有无可能融合?即使可能融合,实现两者实质意义上的融合仍有待时日。因此,本文所指统计实务是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社会经济专业统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统计实务随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目标的不断演进,其内容虽然说不是“日新月异”,但也是“年年有新意”,更新该门课程的内容势在必行。
二、企业统计实务的两大体系
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统计实务可分两大体系,一个是国家和部门的统计体系,以国家和部门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为代表,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调查和企业调查等。国家和部门要求企业按规定填制和上报报表,旨在为国家社会提供宏观经济管理信息数据,为决策提供参考。显然,这是一项指令性的工作任务,企业必须按规定完成。另一个体系是企业统计报表体系,以企业内部管理统计报表制度为代表。这是一种内部管理体系,目的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现实中,用于支持宏观经济管理的企业统计实务和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统计实务往往产生内容交叉,甚至复合。事实上,两者的目标是不同的。前者在于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作任务,后者在于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企业统计实务有了一些新发展,增加了企业资源调查与规划(ERP模块)、投入产出核算、市场调查与预测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内容,形成“企业价值最大化框架下的企业统计实务”。
三、企业统计岗位职能与知识技能描述
统计的职能之一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重在提供真实、正确无误、相对完整且符合要求的统计信息, 包括由统计凭证体系、台账体系和报表体系, 不仅提供原始信息, 而且提供对报表体系进行分析的二次信息, 以实现统计的职能。
为确定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内容, 笔者运用需求分析法, 首先将各行业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分析, 其次提出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 在考虑岗位工作方式、岗位管理目标和管理架构的基础上, 归纳出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笔者经过对企业各相关岗位较全面的梳理, 形成的各行业一般企业统计实务的八大相关岗位及其知识和技能要点, 见表1:
四、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内容
企业岗位取决于企业的目标导向使经营所必须,在不同的组织设计下会有不同的岗位。但从企业统计实务的视角看, 上述的职业岗位已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特别针对近年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风险的增加、融资成本的提高,以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增加了财务统计和能源统计两个岗位。按以上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企业统计实务教学内容包括共同基础和不共同应用两部分。共同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主要取材于2010年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统计资格———统计实务教材。因为,这套教材基本上覆盖了以上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并且它作为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比较及时地反映和归纳了企业统计实务的主要内容和企业统计实务的新发展,具有政府部门和统计行业认可的权威性。但是,必须看到:
第一,这套教材并不能完全概括企业统计实务的全部内容,比如:企业统计实务的不共同应用部分的内容———案例分析,其素材必须从实际工作中归纳和提炼。
第二,中级统计资格———企业统计实务教材定位于中级统计资格,理论已较为深奥,方法也比较复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并对各章节按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规范适当改编。
第三,国民经济有20个大的行业、913个小类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业特征和企业的特点,企业统计实务必须契合行业特征和企业的特点。上述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难以包罗万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行业特征和企业特点作一些补充。
第四,对企业而言,国民经济综合核算部分属于宏观经济统计的内容,可以在宏观经济中详讲,在企业统计实务中可以暂时不讲;但是,如果没有给学生开设宏观经济统计课程,则要在这里对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一些介绍。同样,统计实务和统计分析本应是不同的课程;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开设统计分析课程,这样,一些必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也要在企业统计实务中介绍。
关于企业统计实务的课时安排,从需要和可能两个角度考虑,建议安排72课时。其中,共同基础部分主要是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清楚,可分配课程课时的40%;而不共同应用部分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教学内容取材于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案例库,包括岗位认知、岗位管理目标和管理架构等背景资料,可分配课程课时的60%。
在具体实施企业统计实务教学时,按项目教学理念实施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选择企业统计实务教学内容时,考虑了教学内容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关系,教学内容是面向工作的,只不过面向工作项目更加具体而已。
建议采用上述教学内容时,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提出项目工作目标,制订项目计划,检查项目实施方向和进度,解决项目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完成规定项目后,总结讲评,提炼升华。好的内容配套上好的方法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企业统计实务专业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统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摘要:企业统计实务具有鲜明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特征。文章在对企业统计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内容, 认为: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共同基础和不共同应用两部分。共同基础可取材于全国中级统计资格考试统计实务科目教材;不共同应用取材于从实际工作中提炼而形成的案例库, 企业统计实务的教学内容在项目教学理念下实施。
关键词:高校,企业统计实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燎隆.会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专家学者论坛, 2007, (1) .
[2]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中级统计资格——统计业务知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3]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中级统计资格——统计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4]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中级统计资格——统计法规[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5
无意刺激内地高校学生的心理,只是从内地一所985院校毕业混入社会后,强烈的感觉到自己之前的消息闭塞与视野的局限,而且经历了工作、考研后,觉得写下一些东西,也许有些同学能从中吸取一点对自己有益的养料。1.关于职业规划毕业后,公务员?读研?出国?去跨国企业?这些问题是早有打算,还是到哪个山头唱那首歌?内地本科生与沿海本科生的很大一个区别是:沿海名校的本科生大二暑假,有的甚至是大一暑假开始就疯狂的找实习工作,而最终大四毕业时可能签的单位就是之前实习过的工作。如大家所向往的四大,招募的时候都会现行考虑之前的实习生;而内地的大学生信息闭塞,混了三年后,大四混入长长的求职队伍中到处海投简历,毫无方向和自信。因此,职业生涯很重要。国外的高中生升大学选择专业最重要的考虑的是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自己的兴趣所向。而国内的高中生大多追逐热门,跟风现象严重。高中生自主选择小,这倒也无可厚非,中国都这样。差别就体现在本科阶段了,一进入大学后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了。因此,上大学只是我们工作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准备阶段,上大学的价值就是谋求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本科生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尤其如此。因此,及早判别自己未来的理想工作,低年级时就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企业宣讲会,一方面了解残酷的就业现实;另一方面了解相关工作和企业的招聘要求。因此本科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如老师、学长推荐、家庭社会关系及早开始相关方面的实习工作。当你已经具备丰富的实习的面试经验和相关工作经验,会显著的提高你的职场竞争力。如果考公务员,请平时就多关注社会现实,如坚持阅读南方周末,关注两会等;如果准备出国,及早把英语学好准备GT,把GPA绩点提高;如准备考研,大一就要把数学和英语的基础打好,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知识的学习和积累。2.正确认识自己处境,积极调整心态中国目前的现实处境是:大多数人眼里,中国顶尖学府只有北大、清华、复旦、上交(不否认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很牛,可以独步中国,但我说的是整体情况),所有真正的牛企招聘范围基本限定在这四所学校。不论你心里是否服气,但这是事实。我毕业于内地的一所985院校,北大考研时看到淡马锡控股、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BCG、Bain Capital等一干让人见了都目眩的企业北大开宣讲会,而这些企业在内地的所谓重点高校可能很多人连这些企业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说,北大第一流的人才要么出国,要么去这些牛企了。因此,看到这些现实后,也就能对自己处境有个了解了。抱怨北京、上海生源考北大比自己所在地简单的多,抱怨高考发挥失常或志愿填报失误导致高中时不如自己的谁谁谁上了北大?停止这些怨妇行为,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不能选择你的出身,但你可以选择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3.大学需要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大四时,院里四大名嘴之一的一位教授上市场营销实务,简单的测试了同学们对市场营销的理解时,他说了一句:你们的专业基本被毁了,如果让我大
一、大二就教你们,你们绝对不会是这样一个情形,现在我只能尽量的教你们搭起一个市场营销的架构。听到这话时,作为市场营销的一名本科生,难道不觉得不奔溃?当时觉得教授言过其实,但毕业近三年,才知道教授的无奈。确实,做为自己所学专业,你能对自己的核心课程了如指掌,对一些分析技巧和方法掌握的及其熟练,而且能用所学解释现实与做出判读和建议吗?搭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似乎是学校科目设计的事情。但是,正如大学本科教育遭受社会猛烈抨击其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所以,也许作为本科生所能做的是,听师兄师姐的建议、了解国内相关专业最牛的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就如同大家考研,北大等院校会指定一些权威的教科书,其实就是为了考研的人能够搭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架构以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关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己必须有一个自己的认知结构,以管理学为例,当你学了SWOT、PEST、Boston Matrix、Ansoff Matrix、Value Chain Analysis等分析方法时,你就也能用这些分析工具来分析一些企业的具体案例并提供自己的见解。4.考证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只是基本的证书,大多数成绩稍好一点的本科生都能拿出这些东西来,所以就业时几乎没太多竞争优势。
做为内地的本科生,与沿海的院校学生比起来,信息相对闭塞、视野相对狭窄。北京、上海的学生疯狂考证,从BEC、中高级口译、雅思、托福、GRE到CPA、CIIA、ACCA等。英语类:有时间的话,尽量准备雅思或托福中的一个,或者加上GRE,不单是出国的人必须考,而且考这个证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大学学了四年找工作,你才会感慨大学除了专业课,最重要的就是英语。专业类的认证:其它学科的不太了解,但如果想从事财会类工作,进入大学后就应该早早的做准备,考下CPA、CIIA、ACCA中的一个吧。因为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早早的准备,若干年往回看,你会发现自己获得的先发优势对自己是多么重要。5.大学社团内地大学的社团,我的同学大多感慨只是开学时招新或者所谓的领导层换届时有点举动,其他时间几乎是无动作的。而对比北京、上海的高校的社团,它们可以请到非常牛的人做指导老师,有丰富的每周的社团活动,可以去国内其它城市甚至国外开展活动。羡慕归羡慕,那是不是内地大学的社团毫无用处呢?也不尽是这样,能有丰富的社团活动是一件好事。如果社团只是一个摆设,能做的事情是多认识一些朋友,如高年级的同学,当你有困惑时你有一个请教的对象,而且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你就业或者考研时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大学有机会认识一些高年级的牛人师兄师姐不要错过,参加社团,这也许是为数不多的途径。6.图书馆太多的人强调过大学图书馆的重要性,所以我再强调一遍也不怎么过分。因为,工作之后,你要找到一处安静的读书之处实属不易。而且,丰富的阅读能够显著的提高一个人的表白能力与思想的深度。而这些能力,不仅体现在你考公务员写申论文章时可以高屋建瓴广征博引,而且你在工作岗位时写工作总结和进行日常的工作思考时,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7.关于考研目标选择考研的实力与运气、策略同等重要,不是你实力强你就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撇开实力与运气,简单谈谈策略。考北大,非CCER不上?否则,经院的难度系数比考CCER容易一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北大招经济类的,除了CCER、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还有政府管理学院。相对而言,政府管理学院每年招两到三个名额,但难度系数是最低的,而且经常需要校内调剂。现在你知道了吧?信息不对称,导致你可能考研时盲目而失去了理智的权衡。如果你属实力超凡、心比天高的一类,请把眼光投向五道口,上海交大高级金融研究生班,北大CCER、光华管理学院和经院,清华经管学院,复旦经济学院。从这些地方出来,你可能就完成了人生的蜕变而走上一条辉煌腾达的道路。如果你本科基础一般,或者从理工科跨专业,并不是非北清复旦上交不上的,那请考虑上海财经和厦门大学。个人觉得这两所学校性价比相当之高,上海财经最近几年迅速崛起,其经济类毕业生的就业相当之好让人侧目,其分数线相对复旦低,而且校内调剂的机会比较多,即使第一志愿不上,只要上了校线还是有很大机会读个别的专业的经济学研究生的;厦门大学每年200+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让我怀疑是不是国内最大的经济学招生规模了,其招收经济类研究生的院系和研究所很多,如经济学院、王光南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校线非常之低,校内调剂机会多,而且甚至招收校外的调剂。8.关于考研准备这块网上所论述的最多,所以只是简单提一下,如果你心里向着名校,很多人大一就已经下定决心甚至已经付诸行动了。本科一同学,考上清华现在准备去美国读博士,人家早早就有了想法了。所以,大一的数学和英语必须打好基础。如果大一荒废了,就要及早醒悟,早日把这两块补起来。其次,就是参考目标院校的本科上课教材和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如相关老师的上课PPT,历年真题等等。9.调剂调剂是一件不愉悦的事情,但是你只是想拿一纸文凭,这也需要费一些心思。考经济类,听说中央财经的性价比不高,往往是北大、清华没上的同学调剂的去向。有些学校的调剂是不对外公开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它的调剂生和第一志愿的学生一起复试。因此,如果自己考的还可以但第一志愿没上,不要等到最后国家线出来,那31所自主划线的学校你可以利用各种关系打听是否有调剂名额,往往调剂回母校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很多好的学校都会有调剂名额,部分专业甚至针对外校的,如08年的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等。但是,这些工作你必须提前做,因为等你看到网上的公告时,也许,他们的调剂工作已经结束了。10.关于终生学习生活有一条发展的主线,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的生活沿着这条主线走,并且进入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偶尔的一两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必须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继续前行。必须不断的学习,而且学习也有自己的主线。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是什么,然后必须在此基础上学习尽可能多的东西,从而形成相关方面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性行为和手段。就像外国人说的,I must act as a pro.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6
摘要:本文在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议,以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和最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经济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1-0059-03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结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领域中日益广泛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实验室内模拟经济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已经成为高等实践教学的新亮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突破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安装仿真的实践教学系统,只要学生将计算机联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成倍增长,我国高等教育也就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以社会实习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种困难集中表现在:(1)企业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将接收实习生视作一种负担,致使高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扩招后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实习要求;(2)由于企业要保守商业机密,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通常从事外围、简单的工作,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锻炼方面收获甚少,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使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活动突破了原有时空的局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创造了条件。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融入模拟仿真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练习,以达到实习的目的,这样能够成倍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2.提高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是要求具有很强的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更好地结合,尤其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经济管理类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要有所改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是培养和造就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融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无疑是高效率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捷径。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1.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多个层面的计算机模拟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即课程单项性计算机模拟实验、课程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践、专业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践、跨专业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验。学生通过这种逐渐增强的计算机模拟实践,对经济管理活动的认识逐渐从理性的抽象过渡到感性的具体,并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渐内化为从事经济管理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计算机中模拟仿真企业环境,让实践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提供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通过在企业营运模拟系统模拟大型企业整体运作过程,老师和学生可自行设计数据进行教学与实习,使教学与实习更贴近于实际。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可以通过实习逐步认识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以至于整个管理过程,直观地了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作,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心提供了仿真的会计业务、金融系统、电子商务、外贸业务、银行业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运等环境,这些“模拟”环境既能让学生以“真实身份”进入角色,消除其工作中的“陌生感觉”,又能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步骤,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习惯。
2.可视化交互式远程实践教学
可视化交互式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网络通讯进行的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具有灵活性、丰富性、新颖性以及传输快捷性等特点,学生可以登录系统,自主学习。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学习内容,系统将会记录学生在线学习的这些行为,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量化统计并作分析。教师通过统计与分析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需求,开发虚拟实践课件,建立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将这些实践教学的优秀成果提供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联网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实时学习、协作学习等实践性学习,从而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有效地扩大了实践教学的范围。通过这些扩展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实践课程内容,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由于可视化远程实践教学系统在推进教学资源共享、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等互动式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渠道,使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获取型。
3.在实践报告撰写中的应用
学生在实践课程结束后要填写实践报告,将实践的方法、现象、结果进行阐述和分析。但目前学生普遍采用手写实践报告且填写不规范。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学生手写实践结果、图谱、模型和绘制的标准曲线与图形误差较大。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标准格式的实践报告及相应的处理软件,通过服务器安装在每台学生机上,学生在自主上机时随时填写电子实践报告,不仅减少了误差,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实践结果。再如在人才测评教学软件中,当被测者提交测验的同时,计算机系统即会自动生成一个测验的报告。通过这份报告,可以对其不同于人群的突出指标进行解释,帮助用户更好地应用结果报告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事实表明,在实践报告撰写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实践教学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分散在各高校的实验室、实习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搭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能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和最有效的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用于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
通过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化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实验室使用、调配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中心日常运作(如人员、设备、实验项目、耗材、共享仪器预约登记等)的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且可通过链接于各实验室的视频系统随时了解各实验室的运行情况,确保各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了专门的网页,提供丰富的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包括中心介绍、实验室介绍、实验课表、规章制度、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开放实验、实践教学信息发布、实验室设备简介、实践教学录像、教学软件下载以及互动交流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实验前了解实验内容和要求,可进行网上选课,实现网上课前预习,通过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与网络实验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材与课堂,建立课内创新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建立一整套网上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为实施研究性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把教师新近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案例,使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在实践学时比例中占到较高水平,不断完善现有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资源,建立课外创新平台
“三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实践教学的重点向极富创造性的教学领域转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主创造性。为此,我们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带小课题或选择教师的命题或利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进入开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课外创新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的教学考核平台,对教学效果进行测定与评价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新型的考核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经过量化统计与评价使老师掌握实践教学效果,不断推进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实践,开放实践。例如,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了开放实践预约系统,学生登陆该系统后,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时间预约实践项目,这种大范围与多层次的实践开放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该平台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实践考核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检验这种实践教学方法的效果,不断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5.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
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为我校实践教学中心采取“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办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上挂”——聘请与我校合作办学的英国、美国、日本、乌克兰等国的国外著名高校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中心的客座教授,以引进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拓展师生的视野;“横联”——与企业联合,聘请我院校外实习基地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与指导实验;“内提”——对现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积极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派出教师和技术人员接受现代实践教学手段的培训,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网络教学等实践教学手段已得到比较广泛的采用;“外引”——继续引进优秀的博士、硕生,以充实中心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大学教学的有机整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其基础上构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丰富和发展这种实践教学手段,合理规划和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同时我们要有超前意识,积极关注国际实践教学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开拓思路,努力转变单纯面向学科的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探索面向任务、项目、系统、问题等跨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能够极大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型的实践教学形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全面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三创”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文芳.信息技术在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07(1).
[2]顾文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杨丽萍,毛金波.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5).
[4]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及其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
[5]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
[6]刘永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7
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是指从教学中分离出来以教师实践能力为基础的,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运用实践的能力。教师实践指导能力需要将有关行业、专业通过实践得到的结果和知识, 通过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的表现传达, 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实践当中,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处理教学事件, 提升教学效果。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实施结果更注重于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 以达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 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目前, 国内外关于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机制的研究还少有涉及, 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教育的需求层面, 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施教者——教师, 即教育的提供者。即使是对教育提供者的研究, 更多的是评价与考核, 只强调实践指导能力的结果。
1 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存在的问题
管理类教师应该具备的实践指导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自身实习实践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设计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协调各方面因素能力。当今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素质和能力的缺失比较普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管理类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的缺乏, 实践指导能力质量不足。管理类教师来源途径单一, 大多数管理类教师毕业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 博士毕业后留校或者直接走上教师岗位, 形成“高校—高校”模式, 缺乏与社会实践接轨的环节, 研究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不足;同时, 高校在录用教师也只看重管理类教师的专业和学历, 而轻视实践经历及其技能, 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管理类教师数量严重缺失。
其次, 为高校管理类教师进行的培训机制和力度不强, 学校与企业结合欠缺, 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条件。管理类教师面对的学生的输出方向多为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行业, 例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等工作方向, 需要学生进行实践的业务操作、语言沟通、协调各方面资源, 而非理论研究的工作。因此也需要从高校管理类指导教师自身出发, 加强与企业联系, 从务实操作中获得实践指导能力。而现实中, 校企分离的现象尤为明显, 管理类在职教师去企业工作的人数少, 而挂职的人数中, 真正处理业务的也不多。同时, 由于管理类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且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 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管理类教师提高实践指导技能的途径不畅通。
最后, 管理类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行优化。管理类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多为自学,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公司法、经济法、税法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 需要管理类教师实时关注经济动态, 学习最新的经济法知识, 但专业知识更新方面管理类教师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缺乏对管理类实践指导教师的定期测评和奖励机制, 对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没有政策的优惠, 使得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2 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框架及其设计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高校教育中第十九、二十条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高校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 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结合管理类教师的特点, 高校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分为三个层次:首先,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为总体设计理念, 强调了提升实践指导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 在总体目标下构建了基于师生双主体的培养目标、基于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学校社会结合的教师指导能力获取三个模块, 作为具体提升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条件。最后, 针对不同模块对于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的不同侧重点, 分别提出以人为本、以制度建设和激励为方式、以实践为途径的具体提升方式, 从而形成了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整体提升。如图1所示。
2.1 总体设计理念
“理实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是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追求管理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在该理论指导下, 管理类高校教师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培训。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或者在企业中聘请的企业高管, 在短时间内针对管理类指导教师能力的实际情况, 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同时对接培训的企业应该明确理实一体化的重要性, 制定切实的保障机制, 做到高校管理类教师培训的企业与学校的有机融合。
2.2 政策指导下的能力模块的构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发展纲要指导下, 对于高等教育的规划之下,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校企结合的发展, 成为当前的大势所趋。
首先, 构建基于师生双主体的培养目标模块。双主体理念强调了以主体平等为基础, 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 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身份优势进而形成的不同的主体, 是一种师生交往模式。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 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优势, 以充分展示其专业胜任能力中的示范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能力结构;而在实践指导的学习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因而具有其主体优势, 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协作与领导能力, 以此能力结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做好指导工作。管理类指导教师的能力结构的构成需要以“双主体”为基础, 需要考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也需要考虑到教师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指导的接受者对教师能力的需求与反馈。
其次, 基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双师型教师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强调了针对双师型教师采取的制度建设和考核激励方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需要具备教师从业和专业职称的双职称。一个是其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的保障, 而相关管理类专业职称则需要其具备实务操作能力与经验, 从而成为实践指导能力的保障。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团队建设, 也适应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社会现象, 是解决重大空缺的重要举措。
最后, 基于学校社会结合的管理类教师指导能力获取模块。学校社会的结合协调管理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面对大多教师存在“高校—高校”的弊端, 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能增加教师实践的经验积累, 培养教师发现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供现实依据。
3 模块下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具体方式
3.1 以人为本
为了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实现师生双主体的培养目标, 需要以人为本, 强调以管理类学生的培养与就业导向的需求为本, 以管理类教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本。首先, 教师应该更新观念, 不能“以师为主”的理论化教学, 应该针对管理类学生的实际就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教学。其次, 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以其专业素质为基础。高校要建立教师专业测评机制, 加大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审核,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测评, 确保教师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 为管理类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建立以专业实践为价值取向的教师培训。
3.2 以团队建设为路径
为了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需要以制度建设和考核激励为方式。需要制定稳定的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培养办法;规定教师的录取和晋升;建立高校教师的选择标准和教师从业资格以及专业从业资格的认证, 需要参考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 需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等规定, 使得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 积累其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能力, 在总结反思中发展, 满足引导管理类教师的需要, 在已有的实践指导政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在激励制度方面, 改革实践指导教师职称考核制度, 直接根据教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水平位标准考察;实行实践指导教师激励制度, 高校可以对实践指导教师提高津贴标准;在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时, 优先考虑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让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的修正与制定, 使其享有充分的教学改革权;给予实践指导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以及评优评先的优先权;积极资助实践指导教师课题的科研经费;设立实践指导教师师资队伍专项经费, 作为老师的补贴经费、考核奖励等作为激励支出。
3.3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
为了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来提升管理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作为管理类教师, 需要面向社会和企业, 从企业中汲取实践经验作为教学的源动力。教师参观企业、亲自参与管理岗位工作, 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鼓励参加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 将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和典型营销管理案例引入实践指导的教学中。依托实践指导能力的培训机构, 建立管理类教师专业技能指导培训制度。开展财务技能培训, 高层管理技巧讲座, 营销案例分析等专业培训, 充分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完善人才引进渠道, 健全师资队伍引进机制。管理类专业的教学, 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高管、著名经济学者等进行讲座, 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培训内容。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举办专题演讲或展示, 拓宽管理类教师的视野。
通过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有机整合管理类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 构建以社会管理类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融合管理类专业知识培养和业务实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同时, 提升管理类高应用型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有效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结合, 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优势。
总之, 管理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 必须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增强教师对实践指导能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顺应市场经济需求, 培养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管理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韩杰, 付静涛, 许红春“.理实一体化”模式下实践指导教师培养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5) .
[2]王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提升的路径[J].纺织服装教育, 2013 (5) .
[3]吕长生.我国教师实践能力研究:进展与反思[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5 (3) .
[4]丁越兰, 骆娜.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基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5) .
[5]王莉.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3) .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8
自进入新世纪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而管理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且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 在当下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发展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作者指出, 要有效提高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应当首先打破高校中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密切关注相关的实时动态, 积极更新管理类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合理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打破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导者, 他的教学观念对教育至关重要, 而以往的教学观念中将教学的主要任务看作是对知识简单的传授, 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 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对知识重点的突出, 由教师进行条理清晰的讲授, 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并进行讨论, 这样的讲课方式单纯的以向学生灌输的方式进行, 最终只能教出一批不会进行自主学习的知识存储型人才。而在新时期下, 应打破教师的传统观念,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逐渐的认识并理解世界, 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对学生的思维理解的发挥,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
2 及时更新并丰富教学内容
要确保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改革, 作为教师, 要实时观注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 跟踪国内外的研究方向, 注意将新的科研成果与考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及时更新并丰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善管理课程体系, 注意对管理科研界取得新进展的吸收, 丰富教学内容, 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类似于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等的管理活动, 并将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保证与时俱进, 同时也可以请来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来做高校兼职教授, 将企业中实际应用的管理办法与创新理念以及先进成果引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
3 改革管理课程中的教学方法
(1)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通过研究探索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由教师将课程中的重点转化为对知识的研究探索,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让学生主动的展开对知识的探究, 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好习惯, 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与找到问题, 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发言的习惯, 进而锻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是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的方式,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研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另外, 随着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教师与学生应共同进行学习, 教师不再仅仅是作为课堂上的演讲者, 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指导, 以探究方式开展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疑问, 并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由被动灌输转换为主动学习, 组成课题小组共同进行资料的查阅与设计方案的探讨,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理与沟通能力, 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2)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管理类教学方法, 是一种综合运用引导、启发、参与方式的教学方式, , 不但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到一起, 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进行模拟或重现, 将学生带到案例场景中, 使学生自己展开讨论与研究来进行学习, 还可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 研究其中成功与失败的管理经验, 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管理结论或原理, 学生还能在进行思考或是从他人的思考中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 进而丰富自身。
(3) 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是对教学成果与质量的有效检验, 过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大都是采取一次性的卷面考试, 仅能验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本领, 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因此, 应科学合理的完善高校中的教学评价体系,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检验, 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 区别评价并认可个体的发展, 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手段, 综合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深化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高校中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符合我国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加之管理学科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的一门学科, 其中对实践的要求也极高, 因此必须积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推动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科学的评价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作者从新时期下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要求出发, 对改革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舒小豪.林祖华.历敏萍.关于加强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 (04) .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9
经济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在财经类高校做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了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我校随即积极开展了建设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中心明确了教学理念,对中心的教学管理和组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二)明确实验教学理念
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中心,首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因此在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确立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要求具有很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多年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我们确定了符合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理念:一个目标、两个定位、六个转变。
1. 围绕一个目标: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具有能较快地进入中高经济管理层潜质的本科人才。
2. 明确两个定位:
(1)我们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验教学,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定位于:第一,支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消除经济管理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2)中心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定位:第一,成为教学改革成果孵化基地;第二,成为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基地;第三,成为实验教学案例生产基地;第四,成为实习指导师资建设基地;第五,成为社会咨询服务培训基地。
3. 实现六个转变:
教与学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践脱节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手段从单一转向多样;教学组织形式从一元转向多元;教学管理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管理为主;教与学评估从注重结果评估转向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
(三)灵活的实验教学管理形式
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涉及的专业众多,开设的课程面向各个学科的学生。以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中心承担了全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和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共81门的实验教学任务。中心课程面向全院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22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以及面向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4个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经管类课程开设。为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的管理形式的规划时,结合专业和实验课程的实际,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实验教学的实施方面、实验课程的确定、实验教学计划与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等实验教学的管理形式上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灵活管理模式。对于跨专业的课程,中心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由来自全校各个院系部的教师组成“虚拟教研室”,在ERP实验中心的直接管理下负责实验教学设计、实验项目开发、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还负责为全院各个相关专业提供进行跨专业综合性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内模拟实习平台,负责相关教学计划、实施监控及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对于专业和课程实验采用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技术支持;分散管理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实施方面,实验课程的确定、实验教学计划与内容的安排和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由各教学院系负责。
(四)多形式构建实验教学队伍
中心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心教改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由各相关学科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一支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实验管理队伍。现有教学与管理人员31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0人,中级职称9人,博士3人,硕士24人。人员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专业背景。
在实验教学队伍的管理上,除了按专业或课程设置教研室的例行做法外,我们在跨专业课程的实验队伍管理上作了创新,将来自不同教学单位、不同专业的教师,按项目管理的方式组成虚拟教研室。该教研室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动态地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分工协作式完成综合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等工作任务。此外,我们还拓展了实验教学教师的外延,组建起了一支由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二级教学单位的专业教师、社会特聘教师与学生小老师组成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主持综合实验教学、校内模拟实习的总体设计、策划与相关条件的开发与准备;来自二级教学单位的专业教师负责具体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活动的设计、策划、实施与指导;社会特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实际开设相关讲座与报告;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小老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充当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协助专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的组织与辅导。
(五)科学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依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目标和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经管类课程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经管类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构建起了一套涵盖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创新创业实践五个层面,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四年不断线,面向我校所有经管类专业本科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在进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时,我们特别重视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模拟或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特别重视综合性实验项目特别是跨专业综合性实验项目、校内仿真实习项目与校内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发,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实验教学的支撑作用和突破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瓶颈。
(六)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成效
近年来,中心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成果丰硕:承担教研项目总计9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7项;实验教学成果获奖25项,其中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出版实验教材11部,其中《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被全国高校统计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为推荐教材;出版《校内仿真实习教程》1部,编撰实验讲义81种、校内仿真实习指导书1套;公开发表实验实践教研论文121篇;主持横向课题研究63项,其成果作为鲜活的实验教学素材和实验教学案例充实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中。
中心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成果同样是硕果累累: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总计79项,其中国家级10项(特等奖1项,金奖1项,铜奖8项),省级69项(特等奖3项,金奖9项,银奖23项,铜奖34项);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总计26项,国家级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2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获学会、协会及其他省级以上奖励总计19项;获校级科研立项54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19篇,撰写社会调研报告1863份。多次承办全国性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会议。近年来,前来中心考察、交流的国内外高校三百多所。
(七)结束语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也要不断地加强,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优化和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加强与国外实验教学方面的交流,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服务与校外服务相结合。
摘要:文章结合学院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 对实验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10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展毕业实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 高校在实习管理、实习经费等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 已有不少高校将校外实习逐渐转变成校内实训, 甚至有人觉得校外毕业实习可有可无。笔者认为, 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是专业课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各种理论综合运用于实践阶段, 也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不仅是专业教育的延续,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尽早适应社会。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毕业实习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校外毕业实习能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学生要想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胜任本职工作, 就必须具备本专业综合的实务技能, 而这些技能的培养单靠实验室是难以完成的, 而且其现场性、实战性是校内实训、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所无法具有的, 所以学生必须到具体的单位部门——校外实习基地去实习, 通过实习培养其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二, 毕业实习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保证。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要求完成的毕业实习报告是对其大学生四年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一次全面而综合的运用, 所形成的报告写作是培养其创造性综合思维能力及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它为即将面对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铺垫。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 没有真正体会过企业的管理运行过程, 那只能闭门造车, 凭空构造论文, 这样的论文实属纸上谈兵。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增大等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 并呈现滑坡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如下:
1.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实习心态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降,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在就业方面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 更加没有优势可言。就业形势竞争日趋激烈, 使得不少学生在毕业前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 一心一意寻觅就业机会。而高校毕业实习环节通常是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 此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找工作的准备期, 实习期间, 尤其是没有机会留任的实习, 学生更忙于寻找其他工作单位, 不能安心、认真地完成实际任务, 对实习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应付了事, 甚至干脆离职离岗。这样一来, 所谓的实习计划完全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经费不足影响实习质量
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是完成毕业实习必要的条件保障, 但是随着地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本来就相对不足的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难以满足校外毕业实习的实际需要。学生不能安排到企业单位实习, 这样, 学生就接触不到具体的银行信贷业务, 不能到企业财务部门看账和做账, 不能了解企业的全套生产过程和营销策划, 不能了解外贸部门具体的业务操作规则, 以致严重制约了学生各种业务技能的培养。目前更有不少院校, 在实习单位不足的情况下, 采取自由联系的做法, 学生只要提供企业的签章, 不管过程如何, 就认为是完成了毕业实习。
3.实习工作岗位、内容不符, 难以达到实习效果
由于社会上实习单位业务保密等因素, 绝大多数在社会上实习的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不能接触到专业业务的实质内容, 实习仅仅停留在皮毛甚至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 每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十分饱满, 工作压力大, 个人尚且自顾不暇, 并且企业的各项事务处理工作越来越复杂, 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 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 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 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 因此, 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
4.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有限, 难以完成指导任务
目前, 普通高校教师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优势, 但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 完全没有参与过企业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 缺乏实践经验及解决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并且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教学、评职称, 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钻研书本理论和撰写论文上, 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依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习, 显得功底不足,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影响实践的效果, 形成恶性循环。
5.前期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缺陷, 岗位工作难以胜任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 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 实验课占整个课程的学时比例较小, 并且在实践教学中, 往往是重单项实验, 轻综合训练;重知识的纵向衔接, 轻知识的横向联系, 并没有真正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各种实践技能的手段。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 就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 难以担任角色, 在实习单位里无所适从。
三、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对策
1.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 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实习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由学院教学副院长或其他院级领导担任总负责人, 各专业系主任为相关责任人, 任务是强调毕业实习工作的中心地位,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各辅导员、教学秘书、实习指导老师, 都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人员, 在实际操作中, 还应该将班干部、学生实习小组组长定为管理队伍的辅助人员。其次, 完善各类实习管理文件。例如, 毕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实习质量标准、实习大纲、计划安排、指导书、任务书、教师指导规范、实习考核等, 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确保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实习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促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的角色, 需进行实习动员和实习教育外, 还应结合实习岗位情况编写实习讲义及思考题, 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如果有条件可将所有资料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手上。
2.加强基地建设
高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能力。首先积极发挥校企办学的优势, 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 充分利用面向专业、特殊行业办学等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定期派一些专家、教授为这些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举行专题讲座, 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一些企业形成密切联系, 不断加强与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 使这些企业成为高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外, 在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同时, 还要注重原有实习基地质量的提升, 努力使之成为功能多样化、布局合理化、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以满足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毕业实习的需要。
3.提高教师能力
学生初到校外实习, 从校园步入社会, 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 此时, 指导老师必须发挥其应有作用。但目前经管类专业教师具有实战经历的为数不多, 并且近年来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 往往看重的是教师人数的增加和学历层次的提升, 却忽视了对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想实习教学取得效果, 就要改变这一现状, 比如, 一方面, 可选派一些理论扎实、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任职, 具体从事经济管理活动, 这样既可以了解单位的管理工作流程、实况, 诊断其症结所在, 带领学生加以研究, 协助企业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改善经营管理, 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可从企事业单位聘任理论扎实、业务能力强的优秀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师的培养费用, 还可以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接触到最新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4.课程体系改革
毕业实习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环, 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相辅相成, 想要增强毕业实习的效果, 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因为只有重视实践, 才能善于实践。那么, 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就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 把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践课程与独立实践环节中的模拟实习、阶段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设置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阶段, 建立基础型实验、应用型实验、提高和研究型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 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 实行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毕业实习应有的效果。
总之,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门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 努力加强毕业实习教育,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不仅可以将社会责任心、追求科学的实践精神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内化在学生的素质中, 而且有利于促进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这对推动高等教育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保证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并提出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基地建设、提高教师能力、改革课程体系等措施, 来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
关键词:经济管理,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景桂, 徐志刚, 章璇.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5 (2) :84-86.
[2]刘在云.关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8, (6) :17.
[3]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 :1-4.36.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11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事故安全宣传
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和实验室数量增多,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日益繁重,实验室又是高校师生相对集中的学习场所。多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惨痛的教训、严酷的事实使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1]。因而实验室安全成为各个高校共同关注的课题。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是高校实验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师生和贵重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研计划受影响,也会给学校,甚至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更对师生健康及生命造成重大威胁,因而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安全也应受到重视。
1.高校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1.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度不够完善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安全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穩定也至关重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还存在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2]。应将实验室安全提高到办学质量的高度,来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并保证它的严格执行。就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与化学类和理工类专业实验室概率来说相对小,也往往因为事故概率小更容易让人疏忽大意,不引起重视。部分高校领导对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工作环境和运行模式不够了解重视,虽然也经常把实验室安全强调在嘴边,但实际工作过没有真正把管理类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狠抓落实。
1.2师生对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
在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中,人为因素占据主要地位,部分师生消防意识淡薄,防范能力不足,没有经过规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培训[4],误认为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是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在实际工作、学习中,违章用火、用电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实验室里上实验课,课间有的男教师和男学生会在走廊上抽烟,随意将烟头扔入垃圾娄里,私自乱接插座、乱拉电线,有的学生比较调皮乱动消防器材,破坏消防报警装置,造成部分消防器材无法正常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实验室的安全埋下隐患。
1.3师生实验室安全知识贫乏
管理类专业部分师生实验安全知识掌握不够多,类似的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演习开展较少,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工作不到位,简单的器材使用方法和逃生技能了解不够。还有部分师生对实验室安全一类的活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例如疏散和灭火演习、开展的消防知识普及讲座参与的兴趣不高,对一些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不了解,如泡沫、二氧化碳、各种干粉等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更对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安全状况、特点不了解。安全事故没有发生的时候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旦安全事故真的发生了,才引起重视。
2.实验室中常见的安全事故: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就拿电子政务实验室来说,实验室里有60台电脑,2台空调以及其它精密仪器设备若干,虽然不同于其它科专业实验室,没有危险化学药品爆炸和感染其它疾病的风险,但有它自身的危险性,如操作不当是有可能发生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一般一周安排的实验室课程比较满,使用率相当高,实验室要全校共享,学生流动大,实验课需使用大量电气设备同时工作,仪器设备工作时间过长,空间又拥挤,导致实验室工作环境复杂,这些因素都会对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安全造成一定的风险。以下是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常见的两种安全事故。
2.1触电事故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如果没有电,实验教学就无法正常运行,实验教学与电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对电器设备装置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加上实验室的不良环境,如潮湿、腐蚀性气体、导电性粉尘、高温危险因素,更易造成触电事故。
2.2火灾事故
在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中,实验室内拥有几十台计算机以及其它的电器设备。如果这些仪器设备一起工作,用电负荷很大,容易使电器设备发生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绝缘下降等问题,从而产生电热和电火花,引发周围的可燃物,加上进出实验室的人员比较多,如果实验前没充分准备,操作不熟或违反操作规程,不听劝阻或未经指导、批准擅自操作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3]。
3.提高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3.1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安全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应加强实验室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完善,这是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手段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要发挥团队力量建立科学的实验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将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上墙,时刻提醒上实验课的师生,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执行。对进入实验里做实验的师生进行严格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配合指导老师让学生熟悉所使用仪器设备的结构、特点、安全操作条件、防护要求与规程操作。需更改操作流程时,必须在实验室工作人员或是指导教师的指挥下,否则不得违反操作规程擅自操作。对实验室内的各类电气设备也要严格管理,如电器设备的安装、线路的敷设、保护和维修都应严格执行有关规范。
3.2实验室人员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
实验人员除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师生。多数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在于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实验室安全的必要知识及技能,甚至进行违规操作。实验人员作为实验室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或参与者,应具有实验室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消防知识和应变技能,才能消除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减少意外的发生,或在意外发生之后能够合理应对、化险为夷。因此,学校应组织一些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练之类的活动,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实验人员养成科学、安全、健康行为习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进行扑救措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nlc202309011112
3.3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上好第一堂实验室安全课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就严重暴露出我们安全文化教育的缺失,安全事故中部分师生缺乏安全逃生、科学施救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除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外,更要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安全制度的遵守以及紧急自救措施等内容[1],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及事故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实验室安全順利运进。因此,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下[3],开展第一堂实验室安全教育课是确保实
验室安全的必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实验室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4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内部安全自查工作
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狠抓落实,警钟长鸣。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使用,各类物品的名称、性质,实验室安全防范技术,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流程等,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做到居安思危,切忌侥幸心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自己管辖的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安全自查,认真检查用火、用电有无违章行为,门窗有无损坏,安全出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指示、消防器材是否完好等,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3.5加强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安全宣传工作
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认清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履行实验室安全职责,主动积极向进入实验室的师生的宣传实验室安全,在实验室明显处应设有实验室安全宣传栏,使进入实验室的师生能自发、自觉地做好实验室安全防范工作,维护消防设施。
根据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必须形成上到领导,下至实验工作人员、学生防火安全责任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完善实验室安全宣传工作,减少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4.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的核心是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对人、财、物及环境的最大保护[5]。面对高校各类实验室数量和实验人员的猛增,高校的实验室安全问题已面临严峻的考验,然而实验室安全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因而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构建一个长效的、科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出趋势,让高校实验室安全得到真正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姚雪青.高校实验安全再受拷问.人民日报, 2012-2-17.015.
[2] 赵文武. 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4.
[3] 陈行表 蔡凤英.实验室安全技术.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06第1版1-222.
[4] 严新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4):286-288.
[5] 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T.2009.26 (4) :147注49.
经济管理类高校 篇12
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 在重视内部教学管理创新的基础上, 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例如, 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美国大学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 即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1]。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例如, 著名学者韩丛发提出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乔海曙等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创新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张晓芬等学者分析了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措施[3]。从世界范围的研究成果比较看,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 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 国内的研究理论研究占多数, 而对系统地研究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关注相对比较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培训系统设计四个方面。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设计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
二、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应用型人才, 他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以及思维等最终都会以具有创新性、独特性或开创性的方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力量。创新型人才自我价值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其创新需要的满足以及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而其社会价值则体现在其创造性成果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才是否能被称之为创新型人才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创新型人才, 是指在各类人才之中的那些既具备一定专业素质, 同时又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所谓创新人才, 指的是具有独创能力, 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 他们必须具有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总之,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 主观上具备创新意识, 客观上拥有创新能力, 并能将这两者结合应用到不断创造突破自我和贡献社会的创新性成果的活动中去的人才。对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创新型人才首先体现的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创新”。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存在的。不管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还是创新能力, 都必须在完整健全的人格及独立适宜的个性基础上才有可能诞生并发展。
2.
创新型人才必须是在主观上有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 在客观上拥有创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或经验的人才, 两者缺一不可。赫塞和布兰查德在其提出的情境领导模型中对追随者的个体成熟度的定义 (即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的能力和意愿) , 所谓人才创新成熟度指的就是特定人才在创新方面的意愿和能力大小, 这一概念不是一项个人特征, 而是指某一特定人才在多大程度上为创新做好了准备。可以用人才创新成熟度作为判断某一人才是否为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人才创新成熟度包括创新活动成熟度和创新心理成熟度。前者指人才在创新方面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情况下, 创新活动成熟度高的人才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开展创新活动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后者指的是人才从事创新的意愿和动机。创新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才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 他们靠内部动机激励。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 创新活动成熟度和创新心理成熟度必须都高。
3.
创新型人才必须是能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开创性实际成果以实现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产生于其社会实践中, 是人才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 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 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就业培训系统。
1.
课程管理系统设计
2. 社会实践系统设计
3. 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选题、论文的写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 如图2所示。
4. 就业培训系统设计
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 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
四、结论
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要在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具体设计中考虑和突出灵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 四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和统一。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上要与传统方式相区别, 重点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
摘要: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要在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具体设计中考虑和突出灵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 四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和统一。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上要与传统方式相区别, 重点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创新,管理,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LIU BAOCUN.The Idea of an Innovative talen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Gener-al, 2003, (5) :7-8.
[2]乔海曙, 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20.
【经济管理类高校】推荐阅读:
高校管理类教师06-04
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07-04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06-07
高校经济管理09-26
高校后勤经济的管理10-01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09-12
amuxkvi关于_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10-23
Dubahzn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库(经济管理类)06-09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10-02
高校经济行为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