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共8篇)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 篇1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10-03-31 21:35:57 | 作者:科技期刊网 | 来
源: | 浏览:81次 ]
[摘要]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合理地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管理 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 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 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 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
2.8万家(次)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累计发布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 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免费论文网)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
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 杰勒德·A.卡拉南, 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5]曲艳:《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 篇2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的建设, 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实施创业教育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 具有从事创业的学科比较优势, 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 缺乏技术性,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迫切需要加强创业教育。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31.9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非常必要, 44.0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 赞成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比例达75.97%, 3/4以上的学生希望接受创业教育[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劳动力转移和岗位转换的程度和频度的提高, 要求经管类毕业生不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一个固定领域的管理者, 还应该能够参与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实施并进一步从事计划、管理、服务、经营等活动, 这些都要求毕业生具备全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2. 实施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以创业为依托, 需要创业人才来实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人才的规模与数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创业教育方面应大有作为, 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3. 实施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长期以来,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制订教学计划几乎不考虑创业教育的需要, 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失去了自身的学科比较优势。其实基于知识的创业是成功几率最大、风险最小的创业。首先,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可以促使学生综合消化和运用各种知识, 创造性地捕捉市场机遇;其次, 有利于打通被割裂的单一知识壁垒, 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 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将极大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4. 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趋势下,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幅度缩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伴随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职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岗位所需要的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目前, 我国已经处于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态。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 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社会各行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需求并没有同步扩大, 造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其他专业, 供求矛盾难以解决。毕业生创业不仅是解决自身就业的一种形式, 而且通过创业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很低, 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发达国家一般是20%~30%, 如果这个比例能够提高一些, 必将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 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2]。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一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情况看, 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师资力量、运行环境、创业实践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首先, 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 对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其次, 高校管理者很少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 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 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 不需要创业教育。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经济管理型人才的需要。
2. 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创业教育依赖于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创业教育。目前, 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 使创业教育脱离于学科专业, 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托。我国尚未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 仅有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 试点学校的创业教育也主要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 并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 难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3. 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在教学管理方面, 有关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和相关辅修课程比较少, 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与创业能力培养相匹配。教育方式上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 教育内容更新较慢。各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难以共享, 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无法借鉴一些成熟的经验, 使得许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经费。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机制上实行比较刚性的原则, 提供的创业机会较少, 限制了学生的创业空间。
4. 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一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其共同的弱点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 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 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践经验。为此, 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创业教育中专业化师资匮乏的问题。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与其他课程的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他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教学, 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 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 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5. 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但是长期以来, 高校沿袭高等教育中的重理论、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 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又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实践仅仅停留在模拟操作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 所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难以接轨, 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创业教育最终是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创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激发研究欲望, 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6. 创业教育的运行环境不健全。
我国高校尚未形成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社会对创业的态度也未形成支持、鼓励的氛围, 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负面影响。同时, 对于政府层面, 由于大学生并非是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 虽然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一些优惠政策, 但办理相关手续的程序相当烦琐, 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创业计划, 在税收、人事、投融资等方面也还没有形成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 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 高校的经管专业的创业教育就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师资力量、运行环境、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1. 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3]。具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 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 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能够创业致富, 开创新的事业。
2. 完善创业课程设置。
创办企业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面知识,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并不陌生, 这些知识散见在专业课程中, 不够集中和系统。为此, 除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基础选修课等公共课程外, 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有侧重地分别设置课程。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 要求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胜任会计工作, 以培养“技术性人才”、“职业性人才”为创业教育目标。职业资格教育是他们创业教育的重点。可以多开一些关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课程, 如CPA、AC-CA等课程。还要就资金筹集、项目筛选、人员录用、市场开拓、工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法律运用等内容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形式进行系统讲解。
3. 完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在教学管理方面, 加大选修创业相关课程的比例, 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一是改革现行的学年学分制, 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设立创业教育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一定创业教育学分。实施弹性教育, 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4]。二是推广并完善辅修专业和双学位。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是面向专修专业成绩良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可增加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鼓励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选择便于创业的工科辅修专业或双学位, 为创业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保障。
4. 构建创业教育师资群体。
教师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应成为一种趋势。首先,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 调动他们的潜能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其次, 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制度。教师队伍应采取聘用制, 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 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有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设讲座和辅导。最后, 高校应加大现有老师的培训力度, 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按照“双师型”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 应提倡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标准, 即具有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 比如CPA、ACCA等资格, 允许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从事兼职工作等, 同时加强管理, 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5. 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一是开展第二课堂, 通过企业家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成立创业教育网站等途径进行创业教育;二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进行创业教育[5]。学校把学生资料提供给企业, 在双向选择后, 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锻炼, 企业也可以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或资助。三是创办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工作室以及学生创业中心。主要以专业学生自愿组建, 按照公司方式运作并核算理论成本。
6. 构建创业教育的运行环境。
首先, 在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前提下, 学校应出台相应制度予以保障。学校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提供场地、经费支持, 切实解决学生创业无场地、无资金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和全真两种途径尝试创业, 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创业, 即由学生申请, 学校仿真发给工商、税务执照, 按照企业方式运作, 在校内开业, 学生毕业前将企业转让给新的在校学生继续经营;在全真环境下进行创业, 即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 学校配备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专门负责指导, 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 依法纳税, 优胜劣汰。其次, 高校不能自我封闭、孤军作战, 而应打开围墙, 呼吁和协调社会各界, 与社会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 建立起广泛的实践基地, 争取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优惠政策。
四、实施创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 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有效补充。
在教学改革中, 要剔除原有教学体系中不符合现今经济发展的部分, 吸收其他学校或西方国家的先进方法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 使高校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 创业教育要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
把创业教育引入到学历教育中, 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加和, 而是要使二者有效地衔接起来, 使其知识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丰富和完善学历教育内容, 使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找到自己的定位, 体现自己的价值。
3.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要因地制宜引入创业教育内容。
目前各高校在生源质量、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状况来选择引入职业资格教育内容。
高校应根据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使创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增强择业竞争能力, 使高校培养的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能够真正地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曹殊.如何点燃毕业生创业之火[N].中国教育报, 2007-12-12.
[2]陈振辉, 陈雅檀.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4) .
[3]宋克勤.创业成功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4]张明林, 陈华.学分制条件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探讨[J].商业时代, 2008, (20) .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 篇3
【关键词】学生;经济管理类;创新;培养模式
一、前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重点组建的专业之一,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这不仅符合我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健展开的发展需求。因此,要不断革新我国高校經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进行深入挖掘,并逐一击破,培养出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素质要求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了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中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特意查阅了相关文献,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整体分析,具体如下:
1.现状分析
(1)目标不完善,缺乏针对性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对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培养起点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发展目标,尤其是择业的选择上,我们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大缩小了职业可选择性。我国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教育还没有突破传统的“专业技能为主”的思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对我们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直接与日后的就业进行对接,没有形成更深层次的发展目标,教学的深度以能满足日后的就业岗位需要为准。这就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过于模式化。
(2)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依然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大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学生教育普及程度逐渐增加,生源的增加让整体的学校教师队伍亦在不断扩大。但是,很多的青年教师不仅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更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不光是这些年轻的教师,即使是老教师,依然秉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说教为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期以往便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素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我们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素养亦呈现除了多元化的要求。传统的市场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过关,而现阶段的企业要求学生还要对知识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拥有更好的掌握。为了能够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理论知识能力,还要求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项目规划能力等。因此,学校在对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上要转变单一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打破传统教育与就业进行单一对接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鉴于以上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分析,以及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整合,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革新并完善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基础
我认为现阶段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侧重点有待改变,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任务主要与我们学生日后的就业相衔接,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这种衔接模式的过度强化,导致专业知识教学中的广度与深度受到了限制。因此,要打破这种僵局,基于不仅要培养学我们的专业素养,还要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就要不断对以后的课程安排进行重新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积极结合起来,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的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挖掘,并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让知识的实际价值得以发挥出来。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提高,让教师在与我们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究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此外,教师还应经常组织我们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充分内化并传授给我们。教师应阶段性的对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进修,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体系呈现最新的状态。同时,学校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选聘时尽量聘用能够独立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身的教师。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笔者认为,学以致用才是知识的价值得以最大化的体现。为此,我认为学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注重实践性,在向我们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我们进行实践操作。此外,应经常组织校外实践操作,将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进行分解,不断强化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构建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让我们学生能够充分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性不够,不能很好的引导我们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探索。为此,要积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不断以培养我们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根本,只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瑜.基于就业岗位群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 篇4
摘要:本文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本科教育;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Abstract: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xistent problems with its practical teaching. After that, it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such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erformed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Keyword: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我国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 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学子已成为中国管理界的精英, 其成效是显著的。但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 熟悉企业市场运作, 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 已成为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本文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旨在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参考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对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为此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到今天, 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 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结果是:毕业的大学生看起来满腹经纶, 但做起事来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得用人单位不无感叹。高校自认为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而用人单位则抱怨在社会上招聘不到他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导致此现状的原因在于:
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市场环境诡异多变
日趋复杂, 企业要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必然对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经营管理者不仅具备过硬地管理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应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 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决断力, 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外语沟通能力。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依托越来越多的学科,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不可能少。
2. 随着近年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要求补充
相当数量师资力量, 但遗憾的是各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都直接来自于象牙塔, 没有任何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有的教师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自身都只是囫囵吞枣, 谈不上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 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3. 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在我国重点高校中由于将本科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 所以更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院校又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及影响力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从而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众多高校中,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包括实验与实习两个环节, 其中实验主要有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 但遗憾的是有些高校实验所用的硬件 (装备简陋) 和软件 (设计简单)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实习, 大部分院校都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 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专业教师带队, 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 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 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 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 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 从中发现问题, 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企业竞争加剧, 为求效益, 企业在人员设置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每位员工都有任务指标且与绩效挂钩, 员工本身尚且自顾不暇, 岂敢有闲情去接待学生, 更不用说对学生指导了。即便有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企业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涉猎, 学生只是帮企业打打杂, 走马观花式看看, 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 还要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 企业则更是不敢掉以轻心, 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到企业实习遭到了冷遇甚至是拒绝, 许多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自找门路实习, 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 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惟一的权威就是成就[1]。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 更强调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 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 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 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因而, 要培养满足市场上需求的管理人才, 必须对工商管理教育进行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更在于它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 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许多学校已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构建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距离应达到的实践教学目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国内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正确,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长期以来,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 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仅仅只是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3]。而对于学生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其实践教学内容普遍采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验等实践模式。
2.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
在前面我们谈到学生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或自建实习基地, 在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有些高校建立的企业实习基地实际上只是形式, 每年带学生去企业参观, 并没有真正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即使有也只是少量的学生, 而学校自建的产学研基地, 普遍立足于研究生层次, 结合本科建立的偏少。各院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导致所建的实验室功能单一, 缺少功能完善的实验中心。目前,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基地网络[4]。
3. 具有实践水平的师资不足
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 我们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于高校, 虽然他们具有较高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也擅长于理论教学, 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 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 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4.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 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长期以来, 由于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内容, 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 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只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指标, 以考核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 考核存在很大随意性。
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 各高校要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质量, 必须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应从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 以面向社会服务为宗旨,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所构成。
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起引导驱动作用, 因而目标的正确性非常重要。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新实用技能, 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 使学生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如何合理配置。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实验 (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仿真实验) 、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创新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配置应以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 按素质教育、专业知识认知、专业技能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四个层次, 由验证到认知、由单一到综合、由应用到创新, 连惯性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阶段,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 在这一阶段,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由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开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 如英语演讲比赛、PPT设计比赛等。进入大学二年级, 学生将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 这一时期, 可以将企业参观、调研、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深刻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大学三年级, 是学生专业课的主要学习阶段, 这一时期, 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引入专业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逐渐过渡到专业技能的掌握, 并从单一知识掌握逐渐进入到综合知识的应用, 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大学四年级, 是学生专业选修课学习, 也是学生个性化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 可以通过实训、仿真实验、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为学生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5]。
3.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课余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等。有关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充分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 使实验室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 保证既能满足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的需要, 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并尽可能使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发挥其最大效用。为了满足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 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本着“双赢”的原则, 主动出击, 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 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 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 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 更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者。当前高校中具备专业理论、实践操作两重知识和能力, 综合素质高且掌握教育规律的教师并不多见, 这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此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可以招聘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提供咨询或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聘请企业界的专家来校指导。
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灵活多样、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 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落实和运行, 就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有关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现许多高校存在多头管理, 如实习教学归教务处管理, 实验教学归实验室管理部门管理, 而课外科技活动由学生处负责, 各个主管部门又归不同的校领导负责,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使实践教学的整体计划被分割若干部分, 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建议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应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总负责, 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如涉及到学生处、实验室管理部门、校外实习基地, 则必须与教务处进行沟通与协商) , 各个学院具体负责, 学院的各系、教研室具体落实, 最后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院教学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各个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和教学环节的落实、组织工作。由各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学院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具体落实;并做好检查环节和结束的成绩评定及总结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 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 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同时制定完整的、规范的各类实践教学运行操作规章, 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 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并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 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2个目录外专业, 自1985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这就是“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专业素养、过硬的外语技能与突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强化专业特色, 突出外语能力, 造就高素质的国际通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探求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 这促使许多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广外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大胆改革,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几年的建设, 从整体上看,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实践教学环境已初具成效, 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建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近年来, 广外大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目前,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商务谈判全景仿真实习中心、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与证券实验室。共享大学实验室有:语言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宽带多媒体实验室、听力实验室、远程同步交互实验室。特别是一些仿真实验室都实现了交互网络系统连接, 能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 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 全面、系统、规范地了解经营业务的全过程, 进行高度仿真的实际操作, 培养了“实战”能力。
2. 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 一方面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就业取向, 同时, 也考虑实习基地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有广东省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岭南会计师事务所、珠海伊斯佳化妆品有限公司、中山恺撒威登食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在校园周边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如学生自主创办了云山咖啡屋、云山书屋、云山小站和云山网球俱乐部等, 这四个休闲场所已成为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除为全校师生服务外, 还对社会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的社会和课余实践活动。
作为对校内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 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中的团、学 (共青团、学生会、学会) 这个平台, 围绕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开展一系列的课余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周活动”和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文戏剧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营销调研大赛”、“模拟交易会”、“物流调研及讲介大赛”、“会计制度设计比赛”、“模拟招聘”等等,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操作流程。此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余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企业, 巩固加强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知识大赛, 如“挑战杯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专业辩论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 提高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5. 重视课程设计。
各专业都非常重要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通常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 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既熟悉专业知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学院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 着力狠抓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使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颖.德鲁克的128企业管理思想解读[J].经济论坛, (9) :81-84.
[2]张荣耀, 刁兆峰.企业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6) :104-105.
[3]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 2008 (3) :25-29.
[4]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 (4) :52-57.
信用管理专业与会计类专业 篇5
随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ERP综合管理软件的普及,如今的会计职能已由过去的核算、监督职能转向分析、评价、预测和报告等参与企业管理的更多职能。从往届和今年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在会计岗位的会计专业学生比例在逐年下降,在会计岗位的学生往往也要兼任其他诸如销售、仓库保管、秘书、经理助理等岗位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完全抛弃所学专业从事美容、通讯、装修等行业工作。总之“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已成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必备的能力。从就业迅速、提升较快的学生情况来看,那些专业胜任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往往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然而,目前我们的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还建立在培养“专业岗位胜任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能力的培养。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开设用管理专业以来,经过五届毕业生就业的考验,不断证明该院信用管理专业在学生会计专业——首岗“胜任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成功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就业于会计岗位;在“岗位迁移”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有经验可取的。由于该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来源于会计专业的三校生,本身具有一定会计基础,且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该院时,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尤其是2012届学生(在我省从业资格取证方式改革后)在进入该院时已90%以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通过大一财务会计的强化训练,已基本具备会计核算工作的胜任能力,而通过信用管理专业学习则为会计类专业学生,尤其是“三校生”在学历提升过程中更是提供了一个“多岗迁移”的最佳平台,为学生多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用管理工作包括资信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过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该院结合信用管理工作要求除对学生进行会计核算能力训练外,还大量训练学生会计报表分析、行业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信用评估与被告等方面能力。由于信用调查需要与外界人士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在人际交流和关系处理方面,该院也做了大量训练,这样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交易谈判、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参与经营管理或独立经营管理的“岗位迁移”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 篇6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学业培训方向: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专门人才。
经济学毕业生可以在政策研究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经济理论政策方面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例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招聘要求
针对经济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94%;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76%;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7%。
薪资待遇
截止到12月21日,36844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22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5570元,0-2年工资5824元,3-5年工资6999元。
就业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职位
财务经理,会计,财务总监,销售经理,财务主管,客户经理,销售代表,项目经理,财务会计助理,区域经理,出纳,总经理助理。
就业地区排名
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重庆。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8554个],上海[12904个],广州[8026个],深圳[7437个],武汉[5604个],杭州[4454个],成都[4371个],朝阳[3242个],南京[2972个],重庆[2935个]。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重庆[16000元],常州[12499元],成都[7799元],南京[6250元],北京[5499元],沈阳[4999元],长春[4500元],郑州[4099元],上海[4082元],廊坊[3000元],晋中[2999元]。
同类专业排名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 篇7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内在属性, 只有在实践教学当中, 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只有在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当中, 学生才能练就真实的工作能力, 也才能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为此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
1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1) 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首先应当依据特定的目标展开,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当面向市场, 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 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增强学生对各种经济管理类岗位的适应能力, 同时还要在学生能力提升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 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需求正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以往对学生的需求只是简单的技术素质和理论素质。①但是现在这些素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巨大需求, 学生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隐性素质对他们的影响将更加重要。因此实践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也应当根据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2) 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质量。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内容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得不到锻炼。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无法解除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实践内容与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不对称的现象, 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实践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系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试想, 如果一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的时候, 从事货物装卸工作, 那种实习又有什么意义呢?实践内容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 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3) 实践教学的形式。总的来说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校内实践, 二是校外实践。两种实践教学的主体、环境都存在很大不同, 因而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距。综合而言, 校内实践教学有利于细化知识难点, 能够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性的演练。而校外实践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于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来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当中应当注重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结合。因为两种实践形式虽然都有自己的优点, 但是其中也都有自己的缺点, 例如校内实践设施设备不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难度较大等等。
(4) “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实践素质和实践教学技能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将更加重要。当前这方面素质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 实践教学技能长期得不到更新。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 不能形成科学的人员比例。而且在这种教学工作当中我们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变得更为疏漏。总之,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 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几种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渠道, 这些教学模式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适合不同方向和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模拟实训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生制造一个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学生在这种模拟教学中真实感、角色感越强烈就越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属于校内实践的一种。模拟实训模式主要存在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虚拟性, 二是实践性。其中模拟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无论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实践教学环境如何, 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模拟实训中的任何一项环节也都是为学生综合实训能力的提升存在很大影响的。②当前在实践教训中采用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环境的真实性和目标的明确性。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比较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培养方式, 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较早, 发展比较完善。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是教学管理的开展存在很大阻力, 三是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应程度存在问题。这些都成为当前影响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点。而且这些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校企合作只能在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默契程度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3)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指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有目的的提升和整合的过程。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学生边学习边工作, 渗入式的工学结合。另一种是学生将全部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再统一进入工作实践环节, 提升实践能力。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自身的合理性, 同时也都难以避免自己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素质的锻炼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也越来越完善。
(4) 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校内实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谓案例教学模式, 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真实案例融入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中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空间, 按照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由学生完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指导。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案例的真实性, 二是案例的合理性。其中案例的真实性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在于学生的真实感塑造, 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二是案例的合理性, 合理性主要指案例与教学之间应当相适应。
3 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办法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如何, 必须借助相关的考核办法才能说明问题。考核办法的制定一定要针对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其他实质性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考核办法;
(1) 操作式考核。操作式考核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考核中仅仅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的弊端和形式。操作是考核的主要实施要领,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环境, 二是考核内容, 三是考核标准。其中考核环境应当与平时学生的实训环境保持一致, 无论是设备设施还是岗位环境, 都应当与学生训练中接触道德环境因素保持一致。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因当尽量接近学生的真实环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考核内容也应当与学生平时所学保持高度一致。考核标准应当按照社会企业中的岗位任职标准制定, 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检验考核。
(2) 作品式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针对案例教学而设计。案例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制定一个不完善的案例, 学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作品”。因而这种考核办法对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为有效。而且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始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得到考核主体想要的数据和结果。
(3) 综合式考核。综合考核是笔试和面试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呈现将会起到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 笔试部分应当进行科学设计, 将实践技能和知识转化为笔试试卷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些因素对于他们的影响作用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价值。面试部分是对学生其他能力考核的重要形式。例如学生必须具备的与专业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精神、职业道德修养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根据具体的面试问题和不同形式进行考核。
综上所述,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实践素质越来越重视, 实践教学理念和手段亟需得以调整和改革。为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完善教学形式和改进考核办法, 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注释
1 董华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改革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 篇8
关键词: 管理类专业群;学科品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0-02
陕西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极富陕南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2002年由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组建而成,由于各种原因,管理类专业至今未得到有效整合,这不仅不利于发挥管理学科大类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学科与学术资源的整合共享及其带头人的培养,影响到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与建设,不利于管理学科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散的局面导致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质量监控等环节的实施与控制缺乏全局性与合作性,优势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教学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下,将管理类专业的系统协同优化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
一、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建设发展现状
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陕西理工学院对相关学科、专业,特别是管理类的学科专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取得预期的成效。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事实上,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学科的竞争,国际一流大学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就是因为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打造出知名度高、美誉度广、影响力大、忠诚度强的学科品牌,然后在学科聚集的大背景下,根据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办品牌专业。对于陕西理工学院来讲,属于地处边远的地方应用型与教学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研究型名牌大学相比,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管理类专业分散于多个院系,缺乏竞争力
根据评估时期陕西理工学院学科专业调整的结果及近几年新专业开办的情况来看,目前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科门类下共有工业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图书档案3个大类,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经济与法学学院和历史文化系等5个教学单位。这10个专业中既有办学历史近15年的老专业,如会计学,也有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市场营销(2010年开始本科招生),从而出现学科专业资源分散且不平衡的局面,导致新办专业得不到有效的建设与长足的发展。
(二)缺乏学科专业品牌意识,建设发展投入效果欠佳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领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今后10年的战略使命就在于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办出特色。尤其是地方院校,如果缺乏特色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地方院校的发展必须创设属于自己的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品牌,换句话说,特色是品牌的第一要素,没有特色,品牌就无从谈起。而对于陕西理工学院学科品牌的培育工作,陕西理工学院虽然定位于工科院校,但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却占到全校专业数的近1/3,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科,却没有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学科,这与管理类专业群的资源与数量是倒挂的,而且由于在建设投入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仅造成很多低效的重复建设,而建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每个管理类专业所在的院系都有图书室和实验室,但却不能共享。
二、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协同优化的切入点:培育管理学科品牌
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的整合与协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找准切入点,并且能够通过某个因素的选取来统领以后的改革发展与资源的投入模式。通过实地访谈、咨询专家和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可以将管理学科品牌的培育与壮大作为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学科专业群整合的依据与风向标,理由有三:(1)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竞争已经上升到学科发展和品牌竞争的阶段,谁能通过学科品牌效应的发挥达到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目的,谁就能更好的生存、发展、壮大;(2)教育中长期发展纲领已经明确作出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地方高校的明智战略选择;(3)陕西理工学院在管理类学科专业品牌上缺乏应有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与忠诚度。
三、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协同优化的思路、模式与对策
品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属性是多维的,包括产品(外形、内在)、属性、价值、文化、利益和承诺。对于高校的品牌培育而言,关键的指标是人才培养质量,既指全面的质量,但更为核心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说,明确品牌的构成要素,并制定学科品牌的标准,再对照现实提出优化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协同优化的思路与模式
由于历史和人员的原因,目前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很分散,既不利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更不利于服务社会与文化的传承创新。优化势在必行,但遵循什么样的路径与思路,总体来看可以由高层领导来推动,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能停留在专业归属这些肤浅的问题,应当咨询学科专家来制定科学的方案。笔者认为可按如下思路来进行:首先,进行显性的整合调整,从组织、人员、专业、资源等角度,按照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目录及陕西理工学院实际,对现有的10个专业进行归属上的SWOT分析,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必须纳入管理学学科下面,有时跨学科办学可能更具优势或者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如旅游管理专业,可结合陕南特别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战略,将其仍然保留在历史文化系,因为该系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师资更适合于开办这个专业,但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不同学科、院系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其次,从内涵建设与实际整合的角度来讲,应当塑造符合管理学科实际的学科文化氛围,将原来属于不同院系的教职工凝聚起来。具体来讲,可以先召集专家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这四个层面挖掘管理学学科的通用构成要素,这是第一层次的,再结合每个专业的亮点与特色,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定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二是坚持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规格,第三步就是深入分析陕西理工学院目前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投入以改进之。
(二)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协同优化的对策
从学科品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在完成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群的归属调整后,接下来就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学科品牌质量,以取信于学生、家长、政府与社会。
1.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办学的基本条
件和保证,也是学校生存发展以致追求更高目标的保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师资均是评价一所大学优劣最主要的标准。培养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引进优秀教师应成为一所院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作为人才大战中的“弱势群体”, 地方本科院校应研究制订一套破除常规的 “师资战略”, 给教师主人翁的地位,给优秀教师以特殊待遇,给有潜力教师以充分的发展保证。具体到陕西理工学院来讲,可考虑设置一些特殊的教师岗位,例如,重点学科带头人、一般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科研骨干和青年骨干等技术岗位,借助适当的考核指标,更有力地带动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从而加快学校的发展。
2.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研能力是学科水平的一
项重要标准,没有科研就没有学校和教师的地位。本科学校的教师若只能教学,不能同时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他们的教学质量将十分有限。同时,科研能力的短缺对于学校地位和学科水平的提升、 教师个人的业务进展均是不利的。要提升科研工作的水平,不仅要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且必须组建几个优秀的、战斗力强的学术团队,注重学术梯队建设,改变目前教师孤军奋战的现状。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方面以外,陕西理工学院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密切关注省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同时利用各种营销传播媒介、途径及手段,特别是学生的网络与传统口碑效应树立卓越的品牌形象;其二,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环节与用人市场之间的反馈与互动。
参考文献:
[1]薛小荣.立足学科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陕西理工学
院管理类专业资源深度整合问题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8,(9).
[2]何米娜.经管学科实践教学探讨[J].管理观察,2008,
(11).
[3]朱七光.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探讨[J].管理观察,2008,
(11).
[4]张党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J].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推荐阅读:
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12-21
amuxkvi关于_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10-23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10-02
产业经济学专业流通与营销管理在职研究生英语考试攻略11-20
经济管理类高校07-30
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07-04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06-07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12-10
信息管理类专业10-15
财经管理类专业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