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

2024-09-26

高校经济管理(精选12篇)

高校经济管理 篇1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对高等教育投入很大,也是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的典例,这两个国家在财务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模式,绩效预算

高校经济管理 篇2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管理会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在扩大规模和提升层次、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这对高校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在高校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的深化和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根据自身发展的方向与特点,引入管理会计并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优势,使高校财务工作更加高效、公平与透明,促进高校飞速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人才。

2、高校经济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有效途径

管理会计是一门基于企业经济管理而产生的学科,对其经济活动的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高校财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加强经济活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下文就管理会计在高校经济管理中较好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2.1转变传统观念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根深蒂固,使得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有些会计人员和领导对会计的认识仅限于算账、报账,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这种陈旧的观念和思想对高校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高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首先必须增强高校主要领导人管理会计的意识,做好榜样,充分的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动,使资金能发挥出最大的利用价值,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2.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管理对会计人员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巨大金钱诱惑下能保持高度责任心和正义感是对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最好的评价。人员的素质标志着企业的形象,只有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在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强,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为了防止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较大的问题,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就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高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对员工的处事态度、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更好的应用于高校经济管理中。

2.3完善内部控制高校的发展与企业一样,需要对经济活动和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对资金使用流程、资金使用风险、资金利用率等资金管理制度的控制,与学校年初的计划相结合,强化资金预算控制,帮助学校领导人制定学校正确的发展决策,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科学的控制管理制度能让学校资金有计划、有组织的使用,使会计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2.4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了高校能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当然,不仅要科学的管理现有的资金,还应该加速资金的周转,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资金利用率。可以合理利用信用,提前做好高校年度资金使用规划,适当延长支付期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的财务管理学科,对提高高校经济管理水平,高效管理资金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在高校推广与运用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只要高校能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探索,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高校会计人员和领导管理工作的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不仅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高校经济管理 篇3

一、加强食堂内部管理

1. 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核心。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纠正;食堂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深化食堂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断改进对食堂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认真把好经营食堂的单位和个人的资质以及相关合同,严禁腐败行为,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依约规范经营。抓住食堂管理核心,实现制度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服务标准化。自觉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 要对食堂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餐厅在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大量的机械化设备。这些设备不仅需要会按照操作规范使用的人,还要有专人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从而可以保障机械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

3. 卫生餐具实行分片包干,集中打扫、消毒。工作要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要求各岗位人员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平时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分工不分家的政策,哪里需要哪里去,工作要有主观能动性。仓库管理要按照物资验证制度,领用发放制度,清仓盘点制度、清洁卫生制度、钥匙保管制度。要采取六防措施:防火、防盗、防霉、防潮、防虫蛀、防鼠,从而堵住漏洞,减少浪费。

4. 食堂管理人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及员工要进行经常性培训,要从理论高度去认识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回报很高的投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提前服务意识、卫生法律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等。培训的另一目的是增加食堂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员工的战斗力,这样食堂的各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有进步。

5. 严把饭菜价格及品种关。每月召开一次就餐人员座谈会,接受师生监督。通过各承包商公平竞争,在搞好色、香、味、形俱佳,营养合理搭配套餐的同时降低饭菜价格,让师生量入为出,各取所需,得到真正实惠。

6. 严把监督奖惩关。加强对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奖惩机制。每学期组织1—2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员每天检查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隐患;根据《食堂管理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者,年终给予一定奖励,对每周平均分低于85分以下者,定为不合格。每降一分处罚人民币10元,对每学期不合格累计达5次者,或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者,取消其承包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 严把食品销售关。对每年销售的食品要坚持抽检,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储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食堂对每顿剩余食品必须实行冷藏,再销售前一定要经高温处理,在确保没有变质的情况下方可销售。按时做好餐饮用具的消毒卫生,未经消毒的餐具不得使用。售饭一律实行微机刷卡收费,既可提高售饭速度,又可杜绝使用现金在售饭过程中带来的污染,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二、加强监管体制

1.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饮食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校食堂采用新的管理、经营机制,在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饮食卫生要得到保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检查,防止病从口入。食堂主管部门要请卫生部门加强对高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要严把质量准入关,食堂的就餐环境、食品贮藏、加工、餐具消毒、保洁等基础设施必须达到有关标准,经高校验收合格,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审查并获得卫生许可证方可投入使用,已投入尚未达到要求的食堂,要按要求抓紧完善。

2. 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高校食堂经营者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是提高高等学校食堂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食堂主管部门要建立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食堂的发包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特别对外发包,要全面审核投标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资质信誉,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并择优选定,各有关方面均应有代表参加招标工作,应禁止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利益。高等学校与中标方要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方法。对招商引进来的特色小吃等的管理上,应借鉴商业快餐的运作模式,以其每天的营业额为依据,规定一个统一折扣点,其折扣出部分作为公共用水、用电、设备维护及房屋修缮等的费用。以营业额的多少来衡量经营业主的业绩,营业额越高,经营业主的收益就会越大。这样可极大调动经营业主的主管能动性,把精力用在改善饭菜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上。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很好保证经营业主的利益,又能不断地为食堂的正常运转注入活力,最后与学校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

3. 全面推行饮食物资招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高校食堂必须做到合法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采购禽畜肉类原料时必须验看动物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为保证食品质量,降低采购价格,对大宗饮食物资均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零星饮食物资也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因特殊原因确实难以集中采购的,也要实行定点采购。

4. 搞好服务育人。食堂饮食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要认识自己是服务育人的代表,不上讲台的师表。优化育人的环境,每饭每菜精心设计食谱,做出满足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的美味佳肴,吸引广大的就餐者。为了降低成本,饮管人员要节约每一棵菜,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到粗粮细做,粗菜细加工,在严格计算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广大就餐者吃饱、吃好,充分体现广大饮管人员“洒尽汗水育桃李”的一片真情。

三、高校食堂的发展方向

高校食堂改革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在高校食堂改革方面,要特别注意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能随意引进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学校食堂如果对外承包,那么承包者首先是考虑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侵害了就餐者的利益,忽视了对食堂的硬件投入。注意纠正“改革就是涨价”的错误认识,高校食堂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改革的基础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食堂是稳定敏感性很强的部门,所以学校的食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食堂不管采取哪种经营模式,必须按照“三满意”原则开展工作,也就是学校满意,教师满意,职工满意。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食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食堂管理重中之重是要充分认识高校食堂是公益性质的部门,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学校稳定和师生员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经济管理 篇4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员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虽然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业务技能有效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资产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高校资产来源来看, 通常是由国家拨款构成, 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同时对盈亏也不进行计算,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资产管理人员也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重采购轻日常管理、重钱轻物等现象, 没有从思想上形成资产应用、调剂管理意识, 因此难以有效发挥高校资产的最大应用效益。对于高校而言, 其办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社会效益,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无形资产管理等, 一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更有甚者, 长期被企业或私人占用。据调查显示, 大约75%左右的高等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几乎出现空白状态, 从2001年到2005年之间, 国内高校专利授权量只有8389项, 其中专利实施量仅有1910项, 实施率非常的低, 仅为22.8%;大约77%左右的高校专利是原创型新产品、技术和工艺, 因某种原因而没有实施, 只能将之置于高阁之上, 甚至有超过30%的科技成果严重流失、被窃取。2012年以来, 虽然高校专利数量明显有所增加, 但依然有一些稀有资源在渐渐流失。

因高校对资产管理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 而且缺乏管理意识, 所以很多高校资产管理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经费管理层面上, 片面的认为拨入经费扣除经费支出, 是否存在结余与自己无关, 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实践中可以看到, 因长期不关注资产效益性、不承担风险后果, 而过多地囿于科研、教学, 加之片面的强调高校公益性资产属性, 最终严重忽视了高校资产自身的经济效益。高校领导层片面认为, 高校资产管理属于常规性的工作, 与教育教学以及招生不同, 一般不会涉及到学校的口碑以及未来发展, 因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这使得高校资产保值与增值受到思想上的限制;在此形势下, 高校资产管理员错误的认为只要高校的资产在自己掌控范围内不出现丢失、损坏即可, 资产管理员也就成了保管员, 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 必然导致高校资产管理不利。

(二) 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管理职责与分工不明确

据调查显示,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产呈现出三权分离态势, 即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 管理、应用权分属于高校不同部门。由此可见,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由高校不同部门分别掌控, 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对于高校而言, 其资产规模不断的增大, 而且其内部构成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因不同部门的管理标准有所区别, 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所以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呈现出老龄老化特点, 加之管理模式老套, 知识和业务模式比较陈旧, 因此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素质、业务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校资产管理及应用效率, 同时也关系着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多数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中,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并不重要, 对于有创新精神、有能力的年轻的领导干部而言, 对这一职位并不热衷, 甚至认为这是无用武之地;一般只有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干部、特殊人员才负责该岗位职能任务。在该种情况下, 必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面对当前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平台, 有心无力。

除以上问题外, 还存在着严重的账实不符, 高校资产悄然流失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不高, 加之监督管理不严, 以至于成为高校资产高效应用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桎梏。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的分析, 文章认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受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管理人员, 要想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队伍。

(一) 转变传统的高校资产管理理念, 加强思想重视

实践中, 高校各级领导应当加强对本校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转变传统的思想挂念, 加强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在加强高校资产规范管理的过程中, 还要强化创新, 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 建立和完善管理人员配置机制。高校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 均应当由专职人员负责, 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当有效的处理资产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 还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 尤其要熟练掌控高校资产数据库管理工作, 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管理人员奖惩机制, 以此来确保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高校而言, 还应当制定和改进资产管理队伍规划建设方案, 鼓励资产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受专业培训, 并且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整个规划建设体系之中;同时, 通过不断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评优、晋升职称的平台, 从而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而言, 其作为一项政策性、技术性以及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 应当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以及思想作风正派的专业团队。长期以来, 虽然高校在不断的强调要加强资产管理, 但并未在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之人员调动频繁、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优化整合,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发展基础不牢固, 甚至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同时, 定岗定编过程中, 因上级缺乏足够的重视, 使得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基于此, 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意识、有计划的多渠道培养高校专业资产管理人员,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丰富管理层次和人员组成, 以免出现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在此过程中, 还要基于高校自身条件, 建立健全一专多能、以及专业知识配套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层级结构体系, 在管理队伍中, 应当包含高级、中级以及初级水平的资产管理人员, 使其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彼此相互配合, 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管理队伍和管理体系。当前, 管理队伍的建设, 应当基于对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 尤其要对处、科级干部和普通资产管理人员, 进行有计划培训和教育, 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先进知识理念和技能。

(三) 增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这对高校资产的有效运行, 对高校的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通过定期教育与培训, 不断完善高校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来提高服务水平。同时, 应当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上下负责和左右协调等原则, 为高校资产管理、高校发展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 应当明确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任务, 明确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的责任, 从而将高校资产管理职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具体到个人,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来强化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面对全校教职工以及实验技术人员时, 应当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做到热情服务, 奉献自己, 从而为教职工及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甚至要主动的与之沟通和交流, 积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更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利用数据库提供学校资产信息服务平台, 为全校师生提供设备、仪器性能、应用服务信息, 一定要坚持勤奋、务实的作风。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周到,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得过死、管得过细, 或者放得太开、彼此扯皮等管理模式;实践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培训, 多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期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还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以赢得广大领导、教职工的支持与信任, 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投资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高校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 比如企业涌入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科研创新以及产、学、研模式非常的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高校资产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向现代化、全方位、综合化以及多功能方向转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提高, 必须与高校的发展相同步, 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高校资产及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确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以及资本化经营理念, 逐渐引入到现代高校资产与财务管理之中, 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将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管理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期为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管理员培训

参考文献

[1]刘翠巨.浅谈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11, (6) .

[2]王秀明.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邓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加强高校资产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9) .

[4]纪楷.谈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J].品牌:理论月刊, 2011, (2) .

[5]陈玉安.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 (4) .

高校经济管理 篇5

摘要:无形资产是高校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无形资产管理还存在观念淡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有待研究并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没有实物形态,能够在企业或者事业组织的生产经营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权利、技术等特殊性资产。在高等学校中,无形资产的比重更是越来越大。高校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样,是指特定主体控制的,没有具体实物形态,能为高校长期发挥作用的某种特有权利、技术知识、信息、声誉、形象等要素的资产。其主要种类有高校声誉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等等。但是,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随着科技成果资产属性的日趋成熟,我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并相应发布了有关法律,使知识型无形资产在我国得到了有效保护,对鼓励发明创造及公平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无形资产的管理来说,无论是从宏观管理还是从微观管理来说,仍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特别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中,如何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使无形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以实现无形资产的最大价值,成为无形资产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现象也很严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无形资产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民股额的部门和相应的管理人员,也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无形资产的认识、取得、转让计价、法律保护、利用等环节也没有无相应的监督体制和明确的规定,因而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在以往的高校国有资产清查中往往漏掉无形资产的清查。无形资产也是国有资产,清查合资将无形资产排除在外,是高校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数据不真实,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这将不利于高校国有资产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由于人员流动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带来的无形资产流失

科技和人才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下,人才作为智力资源的主体,更显示其重要性。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和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随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技术合作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在对外技术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对高校无形资产的产权管理不严,致使一些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在技术转让和对外投资入股以及对校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由于缺乏对无形资产巨大获利能力的充分认识,对转出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资产评估,转让价格往往偏低。有时,高校投入校办企业的无形资产甚至不计价,无偿提供给校办企业使用,造成无形资产产权的流失。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合同内容中对高等学校无形资产产权的保护不明确,往往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权益遭到旁落或瓜分,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而人才的流动一面促进了学术和科技的创和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高,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的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流失。高等学校许多教师、科研人员在外业余兼职,或由于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有的自己投资兴办公司。他们往往把自己掌握的属学校所有的技术成果、图纸、信息甚至客户关系转移到新的单位,将本属于学校所有的无形资产转为他人所有。这种不正当的无形资产产权转移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合法权益。

3.高校无形资产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无形资产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必须将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有效结合。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对高校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科研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取得的技术资料、数据等科研成果缺乏保密意识,造成一些专有技术等技术秘密被泄露。高校对一些专利权的申报也缺乏严格的管理,在申报过程中,对专利法的有关规定理解不够深刻,一些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不高,致使专利申请失败,使学校丧失享有专利的权利。有些甚至由于专利申请手续复杂,专利申请费用较高而放弃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后,由于每年需要向国家专利局缴纳的维持费、审查费和专利年费数额较高,高校放弃了一些具有未来市场潜力的授权专利,致使学校丧失了应获的收益。高校的一些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法律保护意识较差,当高校无形资产产权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进行有关的法律诉讼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作为学校也是负担不起的,有时只好放任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受损、流失。

二对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的建议

上述种种的问题,都是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为了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防范,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合理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准确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

高校要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必须明确无形资产管理的部门,对无形资产管理高校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分工管理。对于一些单位或个人利用高校的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高校作为无形资产所有权人,有权对其收益进行核算管理。如利用高校名称及土地使用权从事经营活动,或利用高校校荣誉进行办学活动的,均应将所取得收益按规定比例上缴高效。

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核算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制定可供操作的条例和规则。高校科研成果的研制和形成是利用教学科研经费完成的。对于科研所取得科研成果的申报、申请和对外转让都必须由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在对科研成果的审核中,应当严格区分非职务智力成果和职务智力成果,防止属学校所有的职务智力成果被个人占有。当高校无形资产发生转移时,如技术转让、投资入股和校办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学校应当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评估,防止无形资产被低估,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2.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防止人才和技术的外流

高校要进一步创新用人体旨在吸引人才方面,正确处理好各种人才的利益关系。高校应在制定完善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细则中,建立相应的有利于维护高校无形资产合法权益,杜绝无形资产流失的管理制度。特别要明确无形资产的权利主体和产权界限,使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等过程中可能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和缺陷。通过相应制度,增

大科技奖励幅度,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在维护学校利益的同时,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真实体现,从而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

3.增强高校无形资产产权保护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只注重对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管理不被广泛重视。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高校广大教师对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明确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学校学术水平,发挥无形资产价值,做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个人和学校达到双赢。加强宣传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手段。宣传的内容,首先应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如《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从而使广大教职工都知法、懂法,进而做到守法不侵权,用法律维护自己及学校的合法权益;其次应是学校关于无形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说教,还应通过具体实例的现身说法,让事实说话,加强宣传效果。如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经济和社会效益说话,让教学科研人员在得到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深切体会到学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后,能让他们节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与降低风险,提高转化成功率,给学校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到双赢,从而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4.要保持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保持和增值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种无形资产———品牌、知识产权、软件、媒体内容和技能的价值迅速升值。一方面,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刺激世界各地对国际名牌的消费需求扩大,更加速了无形资产在全球的扩张。因此,在资产经营中要通过无形资产经营,减少有形资产经营的投入,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战略协同、文化融合、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制度创新等确保高校规模和效益的提高。这就是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即是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对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3)

2.刘冬荣,钟荣.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及防范[J].事业财会,1999,(5)

3.蔡荣芝.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初探[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6·12·下半月刊

4.雷莹卿.高校无形资产核算初探[J].事业财会,1995,(3)

5.张金贵.高校无形资产积累的途径选择[J].事业财会,1997,(5)

6.张俊玲.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7.靳淳龙.浅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12)

高校危机管理初探 篇6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69-002

一、高校管理危机的诱因

1.高校安全隐患增加、教育不到位是重要诱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扩招与合并等系列举措,高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构成成分多样化、质量良莠不齐,而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生活设施、后勤服务已经不能与学生规模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校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外来人员增多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一些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作用不明显。

2.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是直接诱因

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爱情至上等消极思想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和影响,致使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难免出现偏差,容易受鼓动或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在经济、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各多重压力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巨大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当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又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及时调节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人生阅历浅、言行容易感情用事。

3.教育培养失调、家庭环境影响是关键诱因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重知识教育和成就教育,轻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现象[1]。学校和家长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情绪情感、心理需求和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失调会引致大学生过激行为的产生。当然,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不严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调。高等教育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负,而高校内学生家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别,鲜明客观的浓缩汇集到一起,往往容易引发较为激烈的冲突。

4.社会治安状况、周边环境堪忧是外部诱因

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震荡不安,治安状况不良,一些人蓄意将不满情绪以极端的方式发泄到学校和学生身上,引起社会恐慌;一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人数众多、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把高校当成作案基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及高校师生,诱发各类危机。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的社会化、人员的复杂化和交通状况混乱,也威胁着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不足

1.高校管理者理念滞后

目前,校园危机呈现出综合性、突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而部分管理者仍依靠个人经验、学识和个性来处理危机事件,管理方式仍着重于补救式的事后管理,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高校管理者尚未很好的树立危机的全程管理理念,忽视了最关键的事前预防监测,不注重预案的编制建设。部分高校校园的日常管理只注重学生的安全管理,对于自然灾害、火灾、失窃、安全事故等常规性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烈,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危机、群体性事件和管理危机等公共性更强的危机管理。

2.高校师生危机意识薄弱

由于危机管理引入我国时日不久,传统教育的缺失和舆论宣传的有限,公众对危机和危机管理了解不多,我国公民普遍存在危机意识淡薄的问题,有待加强学习深化。高校作为精英教育培养的摇篮,对危机意识宣传教育明显缺乏,更没有实践性的危机应对课程。这直接导致高校师生危机知识和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身处的工作或学习生活环境了解甚少,缺乏应有的防患意识和正确面对危机的自我防范、自救知识与技能。当然,高校师生参与危机处理主动性也不够,潜意识里把自身当成危机管理的受助者,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危机管理的愿望和要求,一旦危机发生就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救援帮助,造成危机的升级衍化。

3.高校危机预防与应对体系有待完善

大多数学校忽视了监测预警这一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的最优措施,对潜在的危机无法预测和监控,不能实现事前的有效防范。高校现有预案大多停留在规章制度层面,没有真正的落实。对危机的心理干预和预防缺失,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实践中参与者只有高校自身,缺乏多方面的支持,应急力量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通常是“临阵磨枪,仓促应战”,事后也没有对危机处理进行经验总结,缺乏一个长效危机应对机制。

4.高校危机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及时、准确、全面、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当危机来临之时,学校和政府通常是持有“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捂、瞒、盖”的观念,从自身利益出发封锁消息、回避媒体,结果流言小道消息满天飞,学生胡乱猜测甚至采取冲动行为,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造成危机情况的恶化,加大危机处理的难度。

三、高校危机管理发展的路径

1.创新危机管理理念

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目标。高校能否有效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危机管理理念。高校危机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先、信息公开、全面整合的全程危机管理理念,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来做。重视把学校、政府、社区、社会融入一体的防危体系,树立“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通过对高校危机应对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会来加强高校管理者的危机管理理论,强化其应对危机事件能力和必备心理素质,以更好地指导高校危机管理实践。

2.强化危机意识

当危机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决定他在灾难中能否生存。[4]高校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急知识讲座、宣传教育片、板报、校园广播、以“安全、应急”为主题的文艺比赛、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和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知识。以危机演练等方式培养师生员工各种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和应对危机的生存技能,用心理辅导教育等方式向师生员工传授预防危机事件的知识和方法,使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5]高校还可以编写危机应急手册让师生学会辨别危机,开设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

3.完善高校危机预防体系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预警信息传播、共享和咨询系统。[6]在危机潜伏期或来临之际感知到信号,并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能形成危机以及预测危机可能的发展变化情况,以供相关部门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危机解决在最初的萌芽状态。危机监测系统要进行有效监测,收集完备的信息,发现情况及时向学校危机管理最高领导层上报,促使尽快创造条件解决问题。应急预案的编制完善也是危机预警监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制定危机应对计划和专项危机应急预案,定期与社区、政府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危机模拟演练,以提高危机应对专业能力,让师生熟悉应急情景和流程。[7]高校可以利用校领导恳谈制、校园BBS、心理咨询等方式为师生员工建立情绪宣泄服务的天然“安全阀”,排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问题,缓解和消除高校内部矛盾向危机转化的可能性。

4.健全高校危机应对体系

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借助和发挥多方力量,形成校园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在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下设多个工作小组,如决策组、行动组、信息组、专家组、保障组、医疗组等,各个二级学院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的校园危机应对体系。在危机管理实施中不仅需要学校应急领导机构、二级学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而且还要积极与校外相关单位、职能部门、社区公民、医院、安保机构和媒体等进行沟通合作,广泛吸纳多重力量,建立以学校、社会、社区一体化的防危机制,确保高校应急的外部保障,[8]形成从上到下、纵横交错的校园危机应对网络状体系,以实现高校危机的应急联动。

5.畅通高校危机沟通反馈渠道

清晰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条件。由于危机事件沟通难度大、沟通对象多样化和影响多面性,使得高校从危机事件发生前就要发布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信息,建立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系以致学校相关部门的纵向信息联网[9]和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心理咨询室、学生会、社团、党团组织、社区相互合作的横向信息反馈渠道以及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系统,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动态。高校要选择适当渠道与消息发布人,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与师生沟通,以了解反馈最新的思想动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应对危机。同时,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在校园网络上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信息,与媒体做好沟通,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稳定师生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管凤仙.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C].2009年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文集, 2009, P233.

[2]杨馨玫.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18 P27-29.

[3]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08),P3.

[4]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P26.P93

[5]余宏明,陈晓春. 高校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05), P41.

[6]刘志顺.美国公共危机预警体系特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P22-25.

[7]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06), P187-188.

[8]简敏,杨化.创新危机管理体制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西社会科学,2005,(08),P127.

[9]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与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P53

高校经济管理 篇7

关键词:高校学风,课堂管理,学风养成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及相伴生的行为表现无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核心因素, 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提高素养, 加强课堂管理, 转变观念, 更新管理模式, 以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课堂, 养成良好的学风, 为学生完整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石。

一、关注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重塑教师权威, 提高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技能

教师是课堂秩序主要的维护者, 因而教师的权威不可或缺。同时, 课堂又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对于重塑教师权威至关重要。有鉴于此, 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素质偏低会使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领导者、学习促进者、学生的朋友等教师职业角色功能,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处理学生在课堂中的非理想行为, 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1] , 为此, 要重塑教师权威, 以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教师权威的树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给人以智慧, 形成人的内在修养, 同时又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为此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 并对所教授的课程有深入的钻研和思考。二是具有优良的人格。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给学生的一生以巨大的影响, 只要教师永远保持一颗爱心, 以率真的人格为人处世, 真诚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善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学生打成一片, 大学生就会自然地、由衷地对老师产生钦佩和崇敬之情。三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加以反思, 提高授课水平,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

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确立课堂教学规划,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要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 促进良好学风养成。“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 (混乱) , 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 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 [2] 。要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要确立课堂教学规则。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它, 认识学习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就会以当前的任务要求自己, 在学习自由“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 并将课堂纪律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并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相应的课堂秩序来保证, 认识到课堂内的任何喧闹、骚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影响时, 他们才能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 肩负起维护课堂秩序的责任, 从而自我约束, 共建大学课堂秩序。

三、改进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应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适当减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负担, 让教师有更多精力管理课堂教学。总体上看,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 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 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相对单调的课堂艺术, 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单一, 只看重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传递, 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 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影响教风和良好学风养成。因此,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时, 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全方位评价, 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可有效地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是高校将其远大目标转化为具体事实的重要手段”[3] 。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有效的班级管理, 反映了教师的教风、学风, 影响学生的学风, 有利于良好的学风形成。所以, 在学习和教学中, 既要重视自律, 又要重视他律。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有力的就是良好的学风中“清议”力量, 这种力量越强越好, 这是学风上的正气。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外部监督, 明确各种惩戒措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学风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 以创新为动力, 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 形成学校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良好学风, 才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微观层面看,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管理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研究, 从课堂教学的管理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存在及发展需要, 控制手段多样化,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课堂秩序的基础, 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障。“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部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4] 课堂秩序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平等、民主的交往与民主对话构成的。首先,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最大限度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场所, 构建课堂学习自由秩序;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 了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视学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充分信任学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交往方式, 以构筑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其次, 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爱能使学生自主遵守纪律, “当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他被别人所喜欢并接受时, 实施纪律便会变得非常容易, 而且, 教师的指导也会被学生自觉接受”[2] 。

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以及不同情景, 打破单一的班集体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班级管理上,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使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 师生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达成双方的信任和默契, 从而共同构建起切实可行、自愿信守的课堂秩序。“教师要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是什么……并清楚说明学生要如何对自己行为或活动负责”[2] ;允许学生做出选择, 但必须让他们对所选择的结果负责;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教师必须依据已制定的规则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其次,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 要向学生阐明自己寄予他们的期望,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能以幽默的方式来缓和教学中的紧张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一番苦心和一片诚意, 从而兑现自己的诺言, 自愿遵守课堂纪律, 而不是被迫屈从权威。再次, 管理手段多样化、评价学生标准多元化。教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行为表现, 应用多把尺子来衡量, 尽可能用积极的控制方式, 因为教师的表扬可以发展和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在必须使用消极控制方式时, 也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处理。在不得不使用消极控制方式时, 亦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做到耐心倾听, 反思自我, 坦诚以待, 开展心与心的交流, 控制的重心应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又不伤及其自尊。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教师课堂问题行为及其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

[2][5][6][美]纳卡穆拉 (王建平, 译) .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90.188.192.

[3]邱梅生.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0) .

高校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途径 篇8

普通高校的一个特点是课程数量庞大,世界著名的大型综合性高校,一年的课程总量超过7000门,我国学科较齐全的综合性高校,一年的课程总量也有2000门;另一个特点是内容艰深,其中有不少课程,只有少数教师对【高校园地】它们有较深的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课程之间难以沟通,另一方面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求课程之间必须相互沟通。从教师方面看,高校不应成为系科专业的“独联体”,而应成为学术的共同体,其重心在于提供一种公共的参考系,一种共同讨论的框架,促进课程之间的沟通。

高校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点

1. 培养行业经济管理人才。

一个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应有的能力要求,与其进行指导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不尽相同的。一个行业的管理者,要协调指导本行业范围内所有的企业,从行业整体利益出发,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行业管理的领导者要经常到所管理行业中的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对本行业的企业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认识,对于一些骨干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产品销路、环保状况等具体情况都要了如指掌。

2. 培养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人才。

各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人才,除了应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本地区发展情况外,更要考察本地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实力,考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人才使用、物资消耗、环境污染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在建立新企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本省市、本地区企业的情况,还要考虑全国相关企业和行业的情况,例如,我国一些地方有些企业进行重复建设,致使供过于求产品出现积压。总之,地区经济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考虑供应和销售问题。只有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才能实现再生产,不能适销对路的产品绝不能搞重复建设。地县一级的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丰富,但是生产技术相对较差,生产所需的设备也较落后,这种状况应逐步改变。中小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中,特别是在改变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地县级的经济管理部门,本着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发展地方经济的初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培养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选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产品是否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高校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培养。

高校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途径

1.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基本上涵盖了高校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通常,人们把“基础”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这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片面性的看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应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可迁移性都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几年来,高校增加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很有必要。但是,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高等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注重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应从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制订培养方案时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工夫,做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进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拓宽他们的视野。

3.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高校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学生在四年学业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正确把握培养方案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余地。

高校经济管理 篇9

2007年3月19日, 吉林大学在校园网上发布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称从2005年起, 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 学校陷入财务困境。为此向广大师生征集解决校园财务危机的合理化建议。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讨论。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据相关人士介绍, 不仅是吉林大学, 全国有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 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 财务状况不公开, 财务管理欠透明

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 但远没有达到全面、深层次的地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没有将学校的基层单位、直接接触学生的系级财务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 也未做到校、院与系级财务的对照比较, 相互监督;而且, 校、院级财务公开要么是粗略不详, 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 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透明度, 从而使高校理财和监督受到制约, 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 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已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 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 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 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操作层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 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 大部分高校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的编制上, 一些高校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编排, 而是存在要预算的思想。二是预算的执行上, 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四)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三类财务风险逐渐得到体现

总体来说, 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已经出现三类财务风险:一是负债风险, 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借债后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人才稳定的风险。二是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对每个高校难以避免, 但管理水平高的高校可以把运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三是投资风险, 即高校投资办产业, 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 给学校造成的连带责任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高校的投资风险有着明显的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五) 支出把关不严, 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财务管理执行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在计划经济下, 往往只进行预算, 而支出监控薄弱。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 近几年虽然从认识上逐步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着“重预算内资金, 轻预算外管理”的思想, 致使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偿, 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而且为某些个人和小集体谋求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成为高校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财务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全面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其管理模式很多还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50年代按照原苏联的模式建立的, 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但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

(二) 财务投资决策失误、学费欠交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 但一些高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是不切合实际的“小马拉大车”, 为扩招、扩校, 将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致使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导致财务风险。在大部分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 预期收人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 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而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许多贫困学生欠交学费现象日益严重, 欠费数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

(三)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的作用未得到真正重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精力放在教学及科研上。认为高校不应该有财务风险, 只要搞好教学与科研就是管理好学校。同时, 把财务工作看成是发工资与管理课题经费的出纳, 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参谋与参与决策的位置, 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 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更新

从财务人员的角度而言, 一些高校财务人员年龄老化, 知识陈旧化, 技能退化, 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财务工作新要求。一些高校财务人员没有受到正规的会计学习培训, 有的是半路出家。同时, 在工作中, 对会计的后续学习也不抓紧。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招聘业务水平高的会计人员, 但仍有一些高校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困扰。

(五)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制定内控制度, 一些高校尽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 但并没有严格的加以实施。从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领导财务意识, 明确法人领导责任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要强化高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给财务管理以其应用的地位。这就需要明确领导的责任。《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是高校的法定负责人, 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财务管理中所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控制设计中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严格落实业务操作和授权制度对财务工作各岗位的明确分工, 形成岗位之间的轮换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 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 建立各种查询、监控、督导系统, 发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

(三)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 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 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 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 年度资金流量很大, 财务制度健全, 财务关系明晰, 责权目标明确, 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高校可能分析自身实情下, 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

(四)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要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要打足。二是推行校级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 对学校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 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要坚持集中财力保重点。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等项目, 同时保证人员经费支出, 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 提高。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完善预算控制制度, 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能力

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等渠道, 使会计人员具有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完善的身体心理素质, 过硬的知识素质,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创新和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风杨抚生高校建设中对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雷良海高校债务融资的作用及其保障机制[J]江苏高教20026

【3】胡信生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高校经济管理 篇10

内地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主要由学院财务部门负责。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遗漏和隐匿,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入项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高校内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小金库”现象。其操作方法就是下属部门为了满足小团体利益,截留收入,并将其作资金的体外循环,而并不纳入整个学校的综合收入预算之中。另外,高校内部综合预算在预算当年由财务部门于1、2月开始编制,通过多次研究、商量,最后在4月前后通过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后,下发到校内各部门。这样学校内部综合预算编制完成并执行已经是预算当年的4-5月份,给及时执行当年预算以及安排预算指标造成困难,使日常的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不能及时跟上。

2 香港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

香港高校一般设有专门的财务预算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三年政府拨款申请,制定校内资源分配模式,核定各部门年度用款总额,并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例会以讨论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决策。

香港高校的预算考核强调“问责制”,因此高校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要向财务处提交未来三年详细的工作计划、教职工编制计划和财政开支计划。中期、年终都要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检查,检查预算执行的状况以便修正。高校各部门每年年终要向财务处提交当年的工作总结报告,以考核其是否完成承诺、经济活动是否取得最高效益。

3 国内高校与香港高校预算管理比较后存在的问题

3.1 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配备不全面

通过比较,会发现内地许多学校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科室,以及配备相应的预算分析和预算监督的管理人员,甚至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3.2 预算编制缺乏民主性,编制主体单一

学院作为一级预算主体,其预算编制均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但就目前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客体的了解不够,财务部门只是依据上年度会计资料及各个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根据经验进行删减。由于预算编制主客体之间缺乏沟通、了解,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就会大打折扣。

3.3 预算编制方法落后,收入与支出反映不全面

学费收入是作为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的一项主要渠道,而目前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假如依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只对已收的部分作为收入处理而未收的部分不予反映,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核算高校预算外收入的规模,不利于编制年度预算及布置各项财务支出。高校现行支出预算按照财政部门设定的定员定额和日常公用支出限额进行编制,财政虽然对高校的支出预算编制口径做了些调整,但带有高校特点的一些支出,如教学支出、学生活动、实习等支出仍然难以全面反映。

3.4 预算的执行及监管缺乏力度

高校预算缺乏健全的机制,执行、检查、监控等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预算的执行没有和部门的工作业绩挂钩,也没有把部门经费和未来的工作目标结合考虑,奖惩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也就造成了各部门争夺资金,从而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矛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4 借鉴先进经验,改进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收入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生学费及住宿费、经营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等。财政拨款收入通常情况下是稳定增长的,预算一般会参照上一年度的财政拨款数,结合增招的学生人数进行合理预计。学生学费及住宿费收入可以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测算,即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人数与相应的收入标准测定其预算收入。其他非税收入也属于学校的自筹收入。为确保各项非税收入能足额上缴,避免各单位出现隐藏、截留、拖欠等行为,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创收分成比例来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支出预算编制方法

对每个支出项目严格按照“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一切以“零”为起点,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必要性及轻重缓急程度,认真仔细分析,权衡得失,择优选择,测定出每一具体项目的预算金额。对于学生活动费,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计提活动费,参考以前年度学生活动项目进行测算。对于人员经费预算,按照标准定额逐人核定;对于公用经费预算,按有关标准和定额,对每一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下达的具体项目逐项测算;对于一些大宗项目,如设备采购、材料采购、基本建设、维修改造等项目,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并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周密测算,必要时还需请有关专家参与论证才可以批准。另外,还应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和绩效考评管理。在预算安排上,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基本支出的前提下安排项目支出,预算分配要有顺序,不能随意安排。另外,还要加强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使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与之相适应,提高学校资金运作效率。

4.3 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制定权限审批制度,各单位负责人对本部门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负责,在审批权限内审定签字,超出审定权限的范围,应报经主管院长审批。主管院长必须检查所处理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对其合理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批依据是原始凭证和资金运筹情况,并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资金运作以及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负责。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学校应建立起财务部门监督、财会人员监督和全体教职工监督相结合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强化审计责任意识,并通过审计发现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坚持政策观、坚持科学观、坚持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风险意识,依法理财,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注重效益,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国家预算管理政策,适应学校发展的预算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将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两地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找出内地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高校,预算,财务管理,比较

参考文献

[1]张静文.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财会研究,2004(,2):46-47.

[2]段玉清.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3):22-24.

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 篇11

关键词: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执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32-02

高校管理是高校的中枢神经系统,高校管理有别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有其管理的特殊性。它担负着以教育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让其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化,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其整个高校管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有好的管理效果,就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创新管理意识

根据社会学的概念定义:“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例如: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再比如:“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2]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求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务实,戒浮躁,要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去着想,去考虑。“求细”是我们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在管理中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精细化管理。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二、以服务理念为核心

服务意识,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管理人员的内心,是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作为高校管理的第一理念,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具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服务意识也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高校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高校管理就是要不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个系统里面包含各个层面的服务对象,比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人员的服务,教师对学生的服务,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服务等。而所有服务的派生是以为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服务是高校科学管理的第一理念” [4]。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呢?

第一,端正思想,以身作则。在当代社会上,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倡导服务意识,首先强调服务是重要的。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树立起神圣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教师、对学生更要比平时更注意细节,更加有耐心。教师作为高校家园的守护者,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要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为教师竖立一个好的榜样,教育就是服务,教师的工作也是围绕以学生的服务展开的。所谓,上梁正,下梁也正。教师享受了受尊重的服务,他们也将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平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因此而受益,形成良好的循环。

第二,加强协调沟通。协调,是将各种关系、各种资源、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整合起来,使整个组织管理正常运转的纽带。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传达信息的过程。协调需要沟通才能达到目的。高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象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行政各个部门,要想服务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善解人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只有了解了他人的需求,你的服务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通过协调和有效的沟通,管理人员才能做到定位准确。理解服务对象因什么而着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诚心诚意地为对方解决问题,体现高服务的水平。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树立新的服务理念,提升高标准服务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多为师生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把服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创新、务实的“有效管理”的理论,他指出:“管理必须有效”,“只有效率才能使题目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谓“执行力”来源于2002年美国的拉理·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写了一本书《执行力:完成任务的学问》,而在我们国家,最先用执行力概念的是法院。后来,执行力这个概念被普遍用了起来。高校执行力就是高校内各级机构和所有成员的执行力的总和,他们都是学校执行力的体现者。

当前我们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高校管理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竞争力取决于与对手相比相对较强的方面,而执行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如何使“管理必须有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战略决策落到实处,促使高校发展、教职员工成长、学生成才。

那么,什么是高效、有效的执行力?高效、有效的高校管理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去努力。

第一,合理的执行制度。规范的执行力标准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只有这样,执行力的执行者才能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避免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让组织成员无所适从,或者本身制度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最终流于形式,使管理的执行力受挫,更谈不上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高校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须本着两个原则:实用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根据自身高校的特点,不盲目去跟从,制定出适合自身管理特点,利于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

第二,健全的执行机构。目前还存在着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有的高校管理岗位、教学系部和后勤部门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职责范围,缺乏工作分解和汇总的方法,组织成员根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想有高效的执行力,就要设置健全高效的组织结构。从宏观管理上看,明确高校各个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要求,明确各个处室、院系的职责,开展定员定岗定责工作。从微观上看,上至院长下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内容和考核要求。管理的每个决策目标能够细化到每个处室,每个组织成员,目标指向清楚,方案简洁、清晰,从而提高执行质量和执行力。

第三,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里面,管理人员就承担了“干部”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就成了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便是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如何使管理人员队伍过硬,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那便是高校管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哪里着手?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在于学习。在当今社会,知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把每一个人都推向了知识海洋的浪尖上。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懈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就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素质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严格律己,具有奉献精神。管理工作是复杂琐碎的,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就无法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要有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思想素质,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实施。第二要提高业务素质。作为高校管理中的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教师、学生、各系部及各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要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还有,随着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推广,更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知识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上各方面的顺利开展,就要求管理者,特别是教学秘书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要提高文化素质,重视学历教育。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素质就要讲究“对口”学习。管理岗位中缺少什么知识,就要到对口的院校进修,参加职业培训,讲求学习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岗位。

总之,在高校管理的每个岗位中,作为管理者其中一员,要适时地更新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2]柳清秀,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 背景下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3]黎红.高校组织创新的现状与必要性[J].教学研究,2012,(10).

[4]贺继红,张开祝.体制、机制与服务: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三大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高校学费管理探讨 篇12

一、欠交学费形成的原因

1. 招生规模扩大, 收费标准提高。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的学费不断上涨, 目前一般专业学费在4000元左右, 艺术类专业和三本学费收费均超过万元, 超过了许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2. 一些高校不能严格按着国家标准收费。

巧立名目, 超标准、超范围收费, 给学生增加经济负担。

3. 银行助学贷款力度不大。

目前银行贷款率仅达到在校生的20%, 不能全部解决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的难题。贷款额度不高, 每年贷款上限仅为6000元, 上万元的艺术类和三本学生学费尚不能用贷款全部解决, 还有很大缺口。

4. 部分学生缺乏诚信。

这些学生将家长给的学费移作他用, 或购买贵重物品如电脑、手机, 或经常逃课, 结交社会朋友, 染上不良习惯, 把学费用来买名牌服装, 到网吧、电子游戏消费等等, 导致交不上学费。还有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 认为别的学生没交, 我为什么要交, 反正学校也没有什么办法。

5. 学校领导对学费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对学生欠交学费没有足够的重视, 认为学生在校学习, 欠交学费早晚能够补交齐, 没有认识到巨额欠费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不能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6. 没有形成定期报告制度。

受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些高校不能将各类学生学费收缴情况, 及时进行整理、归类、汇总, 定期产生学费统计报表, 为领导决策、分析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

7. 高校内各部门不协调, 收费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沟通,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收费管理系统, 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学费收缴, 学生管理、招生毕业和奖贷发放等环节是脱节的, 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

二、学费欠交的危害

1. 从宏观分析影响财政预算收入。

高校学费收入是通过学校收取后上缴上级财政, 财政列入本期收入, 再返给各高校, 是财政非税收入, 如果各高校均有数额较大的欠费, 统计起来将严重影响当期本级财政预算收入。

2. 制约学校的发展。

学校经费支出必须经过年初经费预算, 年初经费收入预算没实现, 势必影响经费支出预算的实现, 学校年初工作计划因没有足额资金保证不能按期完成, 长期以往, 必将制约学校的发展。

3. 不利对大学生诚信的教育。

高等学校不仅仅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 更重要的担负培养和教育人的重任, 恶意拖欠学费现象的存在, 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加强高校学费管理的主要措施

1. 加强对高校收费的监督。

杜绝一切不合理收费, 实现收费公示制度, 高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 要在校园网上公示, 接收社会、家长、学生监督, 实行阳光收费。

2. 高校的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学费管理工作。

学费收入是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学费收入的管理, 直接影响着学校总收入的完成。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加大学费管理力度, 积极有效地组织、管理好学费收入。

3. 提高新生诚信意识。

对交纳学费,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 提高对交纳学费问题的认识。高等教育已不属于义务教育, 为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维持正常的教学及办公支出, 高校依法有权力向其培养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高校培养对象的学生, 向学校交纳学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缴费意识, 要在学生中形成按时交纳学费的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奋斗意识, 提高独立生存的能力。

4. 建立健全学费管理制度。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 任何管理均离不开有效的制度, 因此, 学费管理亟待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具体包括: (1) 建立学费催缴制度。形成“链条式”催缴方式, 即财务处牵头, 学院 (系) 、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学院、财务处及教务处相互配合、层层催缴、人人负责, 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按期收回各类学生学费。 (2) 制定学费管理办法。明确学费管理内容、学费管理各部门的职责。 (3) 制定学费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的学费收缴程序, 明确学费管理人员的职责。 (4) 建立计算机学费信息管理制度。保障计算机学费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5) 建立学费核算制度。规范学费统计核算、会计核算。

5. 建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部门尽最大可能详细掌握每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并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库, 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补助, 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照顾, 对家庭一般困难给予一定关照, 力争使这些学生都能贷上款、交上学费、完成学业。统一编制学生基本信息, 学生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处, 以便财务处做好学费催缴工作。

6. 积极与银行合作。

做好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 在发新生入学通知书时, 注明需要贷款学生, 应提供的贷款材料, 让学生入学时一次带齐, 并让银行尽快进入工作, 力争最短时间内办理完贷款手续, 发放贷款。

7. 做好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服务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高校助学贷款一种补充形式, 是近年来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国家助学贷款品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大部分是小额贷款, 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生在当地贷款, 当地银行比较容易调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 操作比较方便, 无需抵押, 成本较低。二是由于贷款发生在生源所在地, 学生还款便于跟踪和管理, 这种方式比在高校做助学贷款更容易收回还款。

8. 对故意欠费学生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

上一篇:机械选择配套下一篇:发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