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2024-08-0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共12篇)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1

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作用, 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 拓宽同学们的视野, 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1]

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 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及其承载这些精神文化的制度规范、实践活动和所造就的各类物质形态的总和, 是一个高校经过持久的努力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连绵的精神氛围和团体意识, 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格, 它的形成应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实践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第一, 引导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处处渗透着明确的教育目标, 在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引下的这种精神和氛围使大学生知道高校校园文化在崇尚什么、追求什么、提倡什么。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效果是显著的。而且通过多方面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参与, 也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辨别力, 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才能。这样就使得一些校园行为文化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中, 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第二, 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陶冶。校园文化首先是以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观念形态的校园精神, 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作用,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团结协作、兴趣爱好和身智发展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和陶冶作用, 而寓思想性、教育性、导向性于其中的高雅优美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生活于校园中的每个大学生都起到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 并内化成自身终身受用的情操、习惯。“文化校园最终将从注重建设来规范人的言行, 提升到追求个体与内心、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崇尚自然阶段, 提升到全体师生行为自觉、责任自觉、文化自觉的崇尚自觉阶段, 所思和所行都不再是外界约束的结果, 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2]

3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3]。当前,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 更需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从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理性地发展。

3.1 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灵魂。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如此, 为此,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要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必须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崇高的人生信仰及追求和高扬的哲学精神, 把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个人的成长和抱负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通过健康的精神食粮、文明的活动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因素去潜移默化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及生活。

3.2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发展校园文化事业必须借助的环境氛围, 它时刻向周围辐射文化因素, 对生活在其中的全校师生员工具有潜在的教化、熏陶作用, 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化身, 具有自身独特的形象并被赋予丰富的生命力。因此要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 融文化性、艺术性、个性化为一体, 在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 使得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达到和谐统一, 其风格都应该与整个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相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同时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努力做到净化、绿化、美化、知识化的要求。

3.3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强化实践环节

学生社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织群体, 它的存在对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推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社团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把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 引导社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活动, 使社团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并通过它来增强对这些地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 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在实践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祖国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要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并不断探索和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完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3.4 调动青年教师的主导作用, 搞好教师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 这往往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文化建设, 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完整的, 要千方百计调动青年教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必须强化教师队伍的管理, 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 培养和发展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师队伍。大学教师是专业知识、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关键,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品格、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 对青年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使得他们成为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灯, 而上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与学生联系紧密、沟通频繁, 且观念新颖, 思维灵活, 这些就更有助于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可以帮助引导大学生本着理性分析的态度立足现实、吸收精华, 又除其糟粕。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对于青年教师除了要严格要求之外, 还要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心他们的生活, 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 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为正.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与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EB/OL].中央电大时讯网, 2009, 12, 31.

[2]徐建平.文化校园:校园文化的必然归宿[N].衢州日报, 2009, 9.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 10, 15.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2

欠发达地区高校预算管理刍议

欠发达地区高校(以下简称高校)财政较为困难,办学资金难以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目标的实现.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年,卷(期):14(5)分类号:G467.2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校 预算管理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3

(一)从客观上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吸引人才的魅力

1、资本流动规律决定了人才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资本的流动总是从资本获利少的国家和地区向资本获利高的国家和地区流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资本同样是从获利少的部门或企业流向获利高的部门或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动仍然要遵循这一规律。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的收益率高,正因为这样人力资本也总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如此。目前内蒙古留住人才的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企业难度更大。

2、人力资本的流动与资本流动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在商品经济社会人力资本以利益为驱动进行流动是很正常的现象,反映了资本流动的本质特征。但作为人力资本的人所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远远超过资本流动的本质。作为人不仅要为自身的生存、学习和前途着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子女将来的发展去着想,这是人知常情的道理。发达地区不仅仅经济高度发达,而且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诸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物质条件优越,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机会更多,信息畅通等等,所有这些都给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与欠发达地区无法相比的优越条件。这也是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主观上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没有完全做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工作。

1、企业用人不合理,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目前仍有不少国有企业用人观念尚未彻底转变,对内部人才的使用不合理,使许多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或无施展才能的机会,造成了人才低效率使用或资源浪费现象。而与此相反,国有企业外部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逐渐形成,人才流动成为可能并日趋频繁,许多人才相继从国有企业流入发达地区或当地待遇优厚的其他企业,国有企业成了人才的“培养学校”,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2、企业对员工培训与在职教育的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有些国有企业领导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没有短、中、长期的职工培训计划;有些企业舍不得花钱,不愿在培训上增加投入,认为培训与企业的当前效益无关;还有部分国有企业不具备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原因导致培训力度不够,使企业本身缺乏发展的后劲。

3、人才资源管理不科学,方式落后。许多企业没有引进较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在招聘、考评、报酬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而且企业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仍然存在,或者即使采用了岗位货币激励等政策,但又缺乏量化标准。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收入分配和晋升等激励机制,难以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4、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隐性冗员仍然存在。尽管国企已经剥离了大量富裕人员,但在剩余人员结构上,仍存在非生产性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相对较多,生产性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人浮于事,工作作风仍未根本改变。这种人员配置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又一不利因素。

5、企业领导只注重产品开发,而不注重人才开发。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只注重当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业绩,认为职工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当前利润贡献不大,或担心自己的股入白白为别人作嫁衣,因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投入,尤其是效益不佳的企业更谈不上什么考虑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如何做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

(一)改变观念,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众所周知,所有的资本是靠人力资本来推动并实现其保值增值的,没有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不佳,其他资本不会发展甚至会丧失殆尽。所以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竞争观念,重视并加大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力度。应当看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优势的获得已从依靠自然资源的“吸力经济”转向依靠人力资源的“压力经济”,从资本经营转向知本经营,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社会企业之间创新能力与决策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素质与创造性。

(二)企业以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企业应以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为人才营造用武之地。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就是体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的承认。现代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许多人希望自我创业,获得成功;即使不能自我创业的人才在企业图个职业,也期望在所在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借以施展个人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以“领头雁”的魅力留住和吸引人才。企业领导者应注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和信誉,增强领导者的魅力。企业领导者就是企业的“领头雁”、“主心骨”,有信誉,有魅力,才会让员工对领导者充满信任。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领导者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外,我们认为应强调两点: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质和诚实,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信誉,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二是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指挥、控制和利用人才的思维和行为,对所领导的人才尽可能地授权,给予心要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给员工不断创造和提供培训的机会。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所谓“工欲善其事”、“磨刀不误坎柴工”,充分说明教育与培训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教育和培训方式,企业帮助人才及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使他们的职业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协调一致,融为一体,这样做人才的流失现象将会大大减少。我国海信集团在这方面做法比较成功。集团总裁周厚健坚持实践“生产人优先”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生产的应该是人,其次才是产品”。这引导了海信公司走出低谷,实现企业的复兴。然而,目前国内仍有不少企业舍不得对教育与培训投资,把人力资源开发当作成本而不是资产看待,患了短视症,这种错误的观点必须应及早纠正。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4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特点及资助现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 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 其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 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 多数高校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基本构建了贫困生多元化资助体系,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却始终存在着许多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 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因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 使其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上更显得办法有限, 问题多多。

1.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的突出特点

(1) 地区经济发展薄弱导致贫困生数量远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各类高校。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就中西部十省17所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发现,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为32%, 远高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23.06%的平均水平。

(2)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更不具备扶贫、助贫和解贫的后发实力。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由于受当地政府扶持力度、地区经济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 加之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少、区域位置劣势等因素影响, 致使这些高校在资助贫困生问题上缺乏可供支配的充裕资金。

2.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 长期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贫困生数量大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在贫困生问题上遇到的最大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大部分高校在自身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只能寄托于国家资助, 即大部分的资助金来源于政府财政下拨的国家奖助学金。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按照政策规定只能覆盖到在校生人数的23%左右, 远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32%的标准, 造成“僧多粥少”的资助现状。

(2) 现行资助体系存在不少漏洞。因为供需失衡的情况长期存在, 外加现行资助为无偿资助, 整个贫困生评选认定环节颇多漏洞, 人为可操作性大, 监督体系不健全, 势必引发不正当、不公正行为发生。如资助金被拆分给多名贫困生的情况。同时不加区别的资助也不能使有限的资助金产生好的资助效果。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思考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在贫困生资助问题上往往受制于客观现实, 用全国平均数值的资助金帮扶着高出全国平均数值近40%的贫困生, 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找出主要问题, 提出较为合理解决方式是当前紧迫任务。

1. 贫困生的界定不够全面

说到贫困大学生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缺吃少穿的大学生。由于贫困生的界定受许多不定因素的影响而不具备统一的确定性标准, 它可能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贫困生的界定还需要重新考量。

张耀灿在《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一书中认为: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贫困生, 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是特困生, 这里所说的教育费用包括学杂费和生活费等。不同地区高校应充分考虑当地人均的消费水平和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支付费用这两个重要因素, 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界定:一是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柴米油盐和蔬菜肉类的实际价格与全国平均价格差额;二是要参考高校所在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三是应该考虑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最基本的营养需要和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不能只考虑衣食无忧的温饱标准。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后, 可综合一下, 把学校所在城市伙食费的成本价格、贫困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学校收费数额综合起来比较, 在扣除各项费用后, 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与学校所在城市居民的月生活最低保障标准进行比较, 以此来确定贫困生较为合理。

另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 在伙食费方面, 贫困生群体月支出为242元, 非贫困生群体为288元, 二者相差46元, 可见,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生活支出费用差距不大, 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因素是贫困生用于交友、上网、购物等额外支出费用上可支配资金不充裕, 而这些支出往往限制了贫困生的交往和人际沟通, 给贫困生带来一定精神压力。因此, 贫困生的界定还应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内容。

2. 被忽视或淡化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 几个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上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比例占到整个资助体系的一半以上, 以日本为例, 日本政府提供的“日本育英奖学金”是以借贷方式提供给学业优良且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大学生, 并由具备法人团体地位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日本育英会”全权负责助学贷款的募集、审批、发放及回收, 有了这个专门机构的保障, 日本助学贷款几乎覆盖了所有需要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 总体而言, 有45.2%的申请人不能获得助学贷款, 而贫困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度达到90.4%, 在递交了申请的贫困生中仍然有35.5%人不能获得助学贷款, 研究所最后综合分析得出, “目前高校资助贫困生措施的覆盖率已经比较高了, 但是资助力度还不够。在资助力度比较高的项目上, 如助学贷款, 缺口还比较大, 有一半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因此, 国家在发放助学贷款时应该考虑地区差异, 把资金向中西部院校倾斜。”

2009年初课题组对江西和安徽的3所普通高校的400名在档贫困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后统计发现:受调查贫困生中没有办理助学贷款的比例高达68%, 而没有办理想办理贷款的贫困生占到43%, 因而可以看出, 若能解决好我国助学贷款中存在的不足, 把银行从风险中解放出来的话, 助学贷款在高校贫困生中一定会有广阔前景, 其对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贡献度一定能超过五成。

概言之, 我国高校有520多万的贫困生群体, 过度依赖无偿资助是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与其在无偿资助上下功夫, 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为助学贷款做好服务上, 以助学贷款作为突破口, 应该是解决我国贫困生问题的最佳出路。

3. 无偿资助存在诸多不足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目前资助形式以无偿资助为主, 相对于有偿资助来说, 无偿资助存在诸多不足。

无偿资助容易使受资助对象产生一种惰性, 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学生只需开具生源所在地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就可申请困难补助, 这种资助一学年或者一学期一次, 无任何附加条件, 一些贫困生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与我们国家倡导的“劳动光荣”“艰苦奋斗”等主流思想相背离,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另外无偿资助本身也受到公平原则的制约, 只给贫困生发放资助金, 而人数众多的非贫困生去没有任何补助, 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表现, 而同样是贫困生, 如何资助, 资助多少, 如何分档次资助更是考验高校基层资助工作者的难题, 因此应该把无偿资助逐步向有偿资助方向转变。

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意见及建议

1. 国家进行政策扶持, 起到导向作用

国家虽然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 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 使各高校初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层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但这种全国一律、无差别化的资助体系在各地实施的效果却值得商榷。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让我们有理由建议国家单独出台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提高资助覆盖面, 同时国家可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全国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 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完善资助体系。如捐赠资金、物品给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用于贫困生帮扶工作达到一定金额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 国家可给予减免税收或其他优惠措施。

2.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方向

(1) 确立“助学贷款”在贫困生资助中的主体地位

国内外许多研究助学贷款的学者认为, 助学贷款是一种既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又能够保证“教育成本分担”、“人力资本投资”平衡的资助方法, 体现了资助效能的最优化以及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2000年国家开始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国家助学贷款, 但后来因不少学生拖欠助学贷款、不及时还款等原因, 各商业银行陆续暂停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造成大部分高校无法为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在贫困生资助中的作用减弱。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 随后全国大范围推行生源地信用贷款工作, 这一政策的实施, 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解决贫困生贷款难的问题起到关键作用。据课题组所在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数据显示, 2008年申请并获得助学贷款的为168人, 总金额不足90万, 而2009年, 这一数字因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增多而上升至608人, 贷款总金额达到330余万元, 2010年贷款人数更是上升到1200余人, 贷款总金额近660万元, 同比增长100%。因此,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应适应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带来的工作调整, 重新确立以生源地信用贷款等“助学贷款”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2) “以勤代补”发挥勤工助学岗的积极作用

“用自己的劳动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是“以勤代补”的精神实质。“以勤代补”的资助标准因校而定, 必须与国家、学校所在地政府有关法规精神相吻合, 把贫困生素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校园文化活动纳入资助范围;要合理设计学生勤工助学的时间标准, 规定学生从事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比例, 优先保证学生参加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双向选择”的同时优先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上岗机会。

(3) “以奖为辅”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进一步完善涵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各类奖学金为辅助”的绩效政策, 不断优化各类奖学金的结构,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金, 做大奖学金;创新工作形式与载体, 推进产学研结合, 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举办专业竞技类竞赛等形式, 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助学金, 扩大学生的资助面。

3.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施方式

(1) 积极宣传, 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服务工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助学贷款, 它是由学生生源地的商业银行作为贷款银行, 学生家长为共同借款人,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的信用贷款, 学生在生源地就可办理获得的助学贷款, 手续相对简便, 银行因系统风险相对较低也乐意放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国家一项新的助学贷款政策, 各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 不仅讲政策, 更要让学生了解办理贷款的具体流程。同时, 为贫困生办理生源地贷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做好服务性工作。为此, 各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应成立专人负责制下的生源地贷款工作组, 各院系应配合工作组成立执行小组, 具体负责落实, 并制订出相关制度, 确保制度建设顺利进行。

(2) 校内校外两个途径, 拓宽勤工助学岗位。为了更好地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利用好学校和社会两个资源, 高校可设置校内和校外两类勤工助学岗位, 统一由高校资助管理部门管理和运作, 首先, 高校自身应发掘潜力多方筹资, 尽可能多地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适当提高校内勤工助学岗的薪酬, 最大限度给贫困生提供帮助, 其次, 针对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配制专职人员开拓市场、做好联络、服务等工作, 为贫困生提供包括家政、家教、钟点工、实习工等岗位, 并联系有需求的企业、社区和家庭, 进行详细登记、确认需求, 同时, 对贫困生进行必要的短期培训, 并跟踪服务, 从而建立起一个正规的非盈利性的机构, 依靠社会需求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3) 成立专门机构募集社会资助。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而言, 社会捐助组成的各种奖助学金远少于经济发达地区。解决这一难题, 高校应积极主动, 成立以募集社会捐助为主要工作的专门机构, 或者借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自主多渠道筹资方面的成功经验, 委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基金会专门负责学校的社会捐助。在拓展高校募集社会资金的过程中, 高校领导应充分发挥作用, 有较好国外知名度的高校应发挥好国际捐助资源, 在影响力比较集中的国家或地区设立慈善基金会, 联络当地友好华人华侨担当基金会负责人, 争取国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和捐助。

(4) 兼顾效率与公平。为了防止出现部分学生垄断资助资源的现象, 有效利用有限资助资源, 合理分配资助资源,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应建立一个可操作的稳定的贫困生档案, 并根据贫困生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保持数据时时更新。对每位贫困生受资助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包括其获得的各种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社会捐赠金等, 同时对贫困生累计资助额度设置上限, 当贫困生受资助总额接近或达到此上限时, 应当将资源向其他贫困生或边缘贫困生倾斜。

(5) “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在对贫困生开展物质资助的同时,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还应该把精神资助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途径, 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贫困大学生, 给他们以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积极实施扶贫励志工程, 注重在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 实现“助人”与“育人”相统一, 充分利用评选各种奖助学金的契机,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召开专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 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 使获得资助大学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帮扶, 使他们学会饮水思源, 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成文, 罗洪铁, 陈劳志.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王敬波.国高校资助制度及其借鉴[J].高教研究, 2004 (3) :56.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篇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推动,在这当中,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并向全面富裕迈进;贫困县从整体上实现了脱贫,向小康过渡。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如铜山县2008年人均GDP达到20653元,正向富裕迈进;睢宁县2008年人均GDP达到8148元,正在逐渐脱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近些年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苏北县域GDP总量最大的铜山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1.6%;GDP总量最小的金湖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24.7%,这反映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苏北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如2008年,铜山县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12.9%下降到11.5%,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6.6%、31.9%;2008年,金湖县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7年的21.2%下降到18.9%,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6.6%、34.5%。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随着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苏北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2008年,铜山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8671元提高到21883元,泗阳县由13624元提高到16081元;农民纯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铜山县由6340元提高到7176元,灌南县由4247元提高到4804元。

(四)一批有竞争力的县市脱颖而出。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苏北地区盐城的东台市、大丰市和徐州的铜山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强县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发展后劲足,成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苏北县域经济与苏南县域经济的比较分析

经济整体水平偏低。经济总量偏小、人均GDP水平偏低,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突出体现。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在苏北县域中,经济较为发达的铜山县的GDP总量、人均GDP只占昆山市的16.70%、9.43%或江阴市的16.37%、16.18%;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睢宁县2008年的GDP总量、人均GDP只占昆山市的7.21%、3.72%或江阴市的7.07%、6.38%。

工业化程度偏低。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相比,其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例如,江阴市、昆山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5%,而铜山县、睢宁县的比重均在10%以上,差距明显。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程度较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譹?訛苏北县域第二产业发展较慢,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偏低,相比苏南差距更大,即使是苏北县域中相对发达的铜山县,其第二产业的产值也只相当于江阴市、昆山市第二产业产值的15%左右,主要是工业中缺少骨干、优势企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化发展进程明显落后。

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苏北县域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苏南发达县域的差距还是在日益拉大。从统计数据看,苏北县域在对外贸易方面劣势明显,2008年铜山县进出口总额只占昆山市的0.22%、江阴市的1.00%,铜山县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只占昆山市的3.81%、江阴市的9.71%。由于苏北县域对外贸易起步晚,底子薄,这使得苏北县域贸易进出口总额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苏北地区县域的文盲率为9%,高于全省的7.9%和苏南地区的6.2%;另外,苏北县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3~7.34年,苏南为7.68~8.63年。苏北县域人口素质较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能力较差,对市场信息反映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等。

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苏北各市县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08年,在GDP总量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3.7倍;人均GDP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9倍;财政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7倍。

加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苏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发乡村旅游业,较好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提高苏北县域的人口素质。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大县域内的人才培养,留住高科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加强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在内的基础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用工保障。

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仅靠有限的耕地是绝对发展不起来的。只有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同时,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规划好工业布局,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大力培育民营经济。苏北与苏南相比,民营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苏北地区需要重点扶持一批远期、前景好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通过促进苏北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县级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提高苏北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是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能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实施城镇化战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苏北要组织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引进优质项目,特别是要集中抓好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引进,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加快开放,加速发展。苏北县域在引进外资项目时要坚持两个主要原则:一是有利于当地优

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项目要优先引进;二是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项目不引进,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苏北县域要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根据自身条件,全力打造特色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小政府,大服务”的思想,竭尽全力为投资者“雪中送炭”,乃至“锦上添花”,为投资者提供透明、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另外,苏北县域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沿海、沿运河资源,加快发展内河运输;加大对苏北县域城乡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积极加快铁路、机场建设。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6

关键词:教育投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策

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指出,教育的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而是要投资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即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教育投资主要是一种为了增加未来收入和满足而进行的长期性投资。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的扩张可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成为实现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舒尔茨还运用“余数分析法”计算出美国1929-1957年间,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国民收入增加部分的33%,通过定量分析来证明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对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学者主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论述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曲桢森计算出我国1952-1978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为17.6%,史清琪、秦宝庭计算了我国1952-196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为12.72%,周天勇则计算出1952-1990年我国由于教育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为22%。这些研究的结论就是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

本文采用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考察云南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探讨教育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指标与样本的选择

教育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向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投资的形式有政府教育投资、企业教育投资和居民私人教育投资等。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日益成为提供教育投资这一准公共产品的主体,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占各云南地区教育投资绝对主体的政府教育投入取人均值作为教育投入(RJEI)的代表变量。对于经济增长,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JGDP。分别对变量RJGDP、RJEI取自然对数,记为lnRJGDP、lnRJEI。本文就是利用这两个指标对云南1952、1957、1962、1965、1970、1975、1980、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根据上述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来研究云南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云南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本文采用ADF方法(增广迪基—富勒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计算由Eviews3.1完成,结果见表1:

表1的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和教育投资指标LNRJEI的ADF检验值皆大于各自的临界值。由此可以判定,LNRJGDP和LNRJEI都存在单位根,即它们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过程。

2.协整性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必须具备协整性。由Eviews3.1计算得出,LNRJGDP和lnRJEI之间存在着一种协整关系。因此云南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协整向量进行标准化,得到LNRJGDP和lnRJEI的协整关系为

LNRJGDP=1.16894LNRJEI-12.55975

此模型表明,云南教育投资与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弹性约为1.17,即教育投资每增长1%,经济增长1.17%。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和教育投资指标lnRJEI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时用LNRJGDP和lnRJEI两个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就不会造成伪回归,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因此可以对LNRJGDP和lnRJEI两个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利用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运用Eviews3.1对LNRJGDP和LNRJEI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相关计算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格兰杰的理论观点,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教育投资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互馈关系。因此,加快云南教育投资的步伐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可行的。

三、云南教育投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1.云南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教育投资规模增大、速度加快。1980—2003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云南教育投资规模总量不断增加。2003年度政府财政支出教育事业费达到1173755万元,比1990年度的23032万元增长了近50倍。体现出教育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历史增长趋势。另外,从教育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对比来看,这一时期云南的教育投资增长也基本上符合经济起飞时期教育投资的一般变动趋势,即教育投资规模的增长要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1980—2003年这24年间,财政支出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7.8%,高于GDP的年平均增长幅度15.1%。

虽然云南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值是逐年增长较为迅速,但其占GDP的比重,发展缓慢。由1980年的2.73%到1990年的2.72%,稍有下滑的态势。到了2000年也只是3.19%,距离我国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规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到了2003年才突破了4%,达到了4.76%。

2.云南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

由于对整个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投资的来源呈现出来源主体和来源渠道多元化、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例递减而预算外教育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格局和态势。尽管如此,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仍然占绝对的比重,即教育投资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因此,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的大小。从云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1980年是13.8%,到了90年代,1990年发展到占17.1%,此后一直下滑,到了2000年是9.2%,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2003年也只是保持在9.2%,未能回到90年代初的高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减小,云南省级财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足。

除此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政府部门的财力分散,管理不规范。按照国际通行的政府收入口径来计算,我国各地区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未纳入预算外管理体制的制度外收入和财政收入退库等。由于大量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不受财政部门监督,其管理陷于混乱,易造成教育资金流失,而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收入这一块,使政府在安排教育投资支出问题上陷入困境。

3.扩大云南教育投资规模的政策建议

(1)首先要思想上到位,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必须从思想上深入解决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区域间的竞争,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一种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业,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2)继续保持政府教育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

由于政府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非其他投资主体所能替代,在教育投资来源构成中,政府财政支出仍占主体地位,其它来源成份只能是对政府教育投资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因此,政府要充分挖掘财政增加教育投入的潜力,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切实保证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地位。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证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机制

考虑到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弱化、其能为教育提供的经费比较有限,教育投资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确保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投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是解决目前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李继云 红河学院商学院

孙良涛 红河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姚益龙.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J].学术研究, 2004,3:32-36.

[2] 韦进.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3,12:84-86.

[3]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 1999,2:39-48.

[4] 云南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31-23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7

一、高校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概述

“学产研”涉及高等学校 (以下简称高校) 、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三大主体, 旨在将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产业需求或者生产动向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发展。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由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内容、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人才培养的样式。高校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产研联合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是指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 积极与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一套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系统地培养人才, 这是共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开放式合作教育模式。其特点是把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高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联系紧密, 形成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 以市场需求引导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最终以人才和科研成果服务、引领地方经济发展。

这种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将有效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高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一是需要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等相关机构密切协作, 二是高校与外部的相关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形成高校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二、开展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是指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从经济学上看,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低于某一个区域内的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科技水平低,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等等。例如, 我国中西部的贫困山区。

当前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需要有人才、科技、政策等因素的推动, 而高校具有人才和科技优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 有利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和脱贫致富进程;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 通过开展学产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实现更好发展的契机, 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引领、适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和谐共同发展。因而,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当地高校来说是互利互惠的,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开展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一)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 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学产研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中心。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需要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实用人才。同时, 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规律, 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因而, 高校学产研联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应当定位在理论够用、学科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 明确人才培养内容。

高校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内容应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高校应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协作, 深入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注重调查研究, 掌握社会发展现状及需求类型, 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状况, 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制定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构成) 和优化课程体系 (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 等等, 进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 高校应当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改革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实习设施或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此外, 高校应与相关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 把这些单位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 培养实际技能。

(三) 完善人才培养方法。

高校学产研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采用大学生的工学结合, 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法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其中,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进行,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 学生的校外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特定的工作时间和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行业企业的培养与管理;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师资队伍由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行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构成, 校外的高级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高校教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需求组建人才培养的场所, 基地可以是在生产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或者高校内部, 多方合作共同加强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发挥育人功能。

(四)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掌握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开展学产研联合培养人才的状况, 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及时监测与评估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运行状况, 注重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有机结合,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分为内部、外部和内外部结合三种保障类型, 外部保障体系涉及政府、社会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 内部保障体系来自高校内部的相关机构, 内外部结合是高校与政府、社会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共同合作。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应当采用的是内外部结合的类型, 即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与其它单位应本着“合共赢、资源共享、优劣互补”的原则, 充分考虑各方的实际情况, 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不断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方面应包括保证培养人才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如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例如, 师资队伍方面的保障应当从师资的来源、类型、教学水平等方面着手, 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应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健全联合培养人才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以制度规范工作, 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状态的适时评价, 以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合理、形式是否科学、方法是否有效、效果是否良好等等。

总之, 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高校既要根据高等教育思想与理论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时的变革和优化, 又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能是比较符合的, 但不一定就符合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因而, 必须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充分发挥学产研联合人才培养的整体效应, 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持。

参考文献

[1].姜正国, 石潇纯, 李高海.试论地方院校产学研的合作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2].佘斯勇, 刘宗南.地方高校学产研结合就业的价值思维[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8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民主党派,区域经济,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 统一战线地位重要, 作用重大。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 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 真正抓紧抓实抓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 欠发达地区高校统部门应充分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利用自身优势, 创新思路, 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欠发达地区高校民主党派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 大多都来自高等学校”。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一般都是当地唯一的高校, 是专家学者相对集中的地方, 也是部分民主党派成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在欠发达地区高校各民主党派成员中, 相当一部分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也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的重要骨干力量之一。其中有一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在该地区还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例如:昭通学院民主党派人士中有8名昭通市政协委员, 在昭通市现有的5个民主党派中, 昭通学院的专家学者都成为各民主党派的中坚力量, 一些专家学者还担任了民主党派的主委、副主委。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 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来实现的。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中多是当地各个学科的专家, 他们经常开展课题研究、社会调查、了解社情民意, 有利于积极参政议政,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因此, 做好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统战工作, 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巨大。

二、欠发达地区高校民主党派应科学定位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他的“三个不可替代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不可替代性, 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持的不可替代性, 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因此, 昭通学院的办学定位为:立足昭通、服务云南、辐射滇川黔、服务社会基层。那么学校的各民主党派也要积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开展工作, 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欠发达地区高校民主党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1. 人才优势。

欠发达地区高校是当地人才的洼地。有很多民主党派人士学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如昭通学院现有的5个民主党派72名党员中, 具有正高、副高职称的专家接近三分之二。充分显示了统一战线工作具有独特的人才智力优势。

2. 学科优势。

高校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具有学科种类多, 知识覆盖面宽的特点。如昭通学院目前有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史、计算机科学、艺术、体育、教育等10个系, 设有30个师范、非师范专业, 学校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在这些专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科研优势。

欠发达地区高校不仅是当地的高教中心, 而且是科技人才门类相对齐全, 教学科研设备仪器相对较好的科学研究中心, 有着较强的科技力量。一部分民主党派专家学者承担着各种类型的课题研究任务, 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 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4. 教育资源优势。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是该区域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 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如昭通学院2012年底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达2886万元。图书馆藏书57.63万册, 有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14万种, 期刊杂志1065种。有各类实验室43个, 多媒体教室5间, 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5个, 微格教学系统2套, 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内外体育运动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有52个固定实习场所, 1所附中, 学校的千兆主干校园网运行良好。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科研资源, 积极探索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有效途径。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民主党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

1. 建立区域性人才培养基地。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中, 受教育程度低, 特别是职业技能缺乏, 外出务工受技能限制, 只能承担普通工种, 工作中劳动强度大、收入低, 并且不稳定。针对这种现状,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统战工作应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努力承担培养和培训农村劳动力的任务。

2. 学校统战部门应建立民主党派专家人才库。

学校统战部门应从学校实际出发,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 将各专业中的民主党派专家组织起来, 建立学校“党外人士人才专家库”, 组织专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 为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3. 高校统战部门应建立校地合作机制, 整合资源, 搭建平台。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高校统战部门应积极立校地合作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民主党派专家到企业、到农村、到社会实践第一线开展信息咨询、科技帮扶等活动, 建立双方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学校统战部应结合学校实际, 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联系, 搭建平台, 使民主党派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 开展专家教授与农村、企业对口交流活动, 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也为专家学者们提供社会实践的舞台。

4. 组织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活动。

充分开展专题调研、信息咨询、项目论证、资源开发等研究活动, 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 昭通师专在天麻种植、特色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发, 昭通民族文化、昭通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带动了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了新型产业。

总之, 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和工作积极性, 积极探寻欠发达地区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钟立厚.新阶段新实践新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107.

[2]杨雅玲.民族地区高校统战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有效路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5) :42-44.

[3]朱宇兵.发挥高校统一战线作用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服务[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2) :37-39.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9

1.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它还缺乏认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人把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划等号,分不清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就重庆市某县来说,到目前为止家庭农场的数量只有一百多个,很多不为人知。何为家庭农场,很多人头脑中没有概念。至于它的作用,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2.经营规模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一是流转土地比较困难,规模小。有的在外打工的农户,平时土地荒芜,而一旦别人要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种养,他们就抬价;有的虽然已经流转了,但看到别人效益好了就中途毁约。他们之间签约年限普遍比较短,无法进行投资期限长的项目。且流转的土地是从单个农户手中获取的,连成片的很少,给规模化经营带来困难。二是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和市场风险能力差。近年来,该县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损失严重的血本无归。加上他们因为自身知识水平有限,信息渠道偏窄,对市场风险预测能力有限,生产带有盲目性。

3.扶持政策不力,常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家庭农场要扩大生产规模,需要租赁土地和购买农资,前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些都需要资金。而经营家庭农场的农户基本是些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庭农场中投入并不多。一是贷款难度较大。虽然该县在重庆市最早探索“三权抵押贷款”,且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毕竟没有大面积推广。贷款无抵押是他们融资的最大障碍,他们多是靠自身资金的原始积累。一些人为了购进先进的设备,找民间借贷或借高利贷,风险很大。二是扶持政策弱。2014年,某县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但因为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手长衣袖短,扶持力度小。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4.产业化程度偏低,品牌少,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一是产业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进行标准化种养,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二是优势品牌少。该县有其他地方缺乏的种养品种,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能走出去的品牌不多,不能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三是产业链短。他们出售的多为初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策略

1.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鼓励多元发展。一是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应该有个清晰的界定,确定其基本标准。要具备哪些条件才符合标准,在农户心中有一本明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力量,特别是利用手机比较普遍的优势,加大宣传,让农户充分认识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鼓励多元发展。鼓励种养专业大户、普通农户、农机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工、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经营者等主体,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兴办家庭农场。对那些有条件的要纳入考虑范围,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动员合格者积极申报,力争符合一个申报一个。

2.培育示范典型,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培育示范典型。开展家庭农场标准化建设、建设示范家庭农场是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抓手。可以由县农委牵头组织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建设,每年评选命名10个示范家庭农场,树立典范,以点带面,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其一,奖励扶持。县财政可以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经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家庭农场每个给予一定的补助。其二,享受补贴政策。经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可以申请享受政府各种补贴和产业扶持政策。家庭农场申报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注册商标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补贴。其三,进行项目扶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申报实施各种涉农项目,改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基础。其四,享受优惠政策。简化家庭农场环保审批手续,优化工商登记注册服务,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家庭农场负担。

3.实现规模经营,提供金融服务。一是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流转农村承包土地,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减少撂荒率。二是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家庭农场作为信贷支持重点,逐步完善推行“三权抵押”贷款政策,增加对家庭农场的贷款,解决家庭农场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鼓励各种农业保险进入家庭农场,分散风险。

4.加强人才培养,引导合作打造品牌。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分两类:其一,实施农业技术员培训工程。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员培养体系。其二,培养新型家庭农场经营者。将他们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范围,侧重分类专业技能培训,更新理念,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人才。二是引导合作打造品牌。可以促进家庭农场者之间强弱联合或者强强联合,也可以积极推动家庭农场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优势品牌。进行标准化种养,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5.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参加“农超对接”等营销活动。鼓励家庭农场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介家庭农场的优质农副产品,提升家庭农场信息化建设水平。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10

在现阶段网络应用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的环境中,物流行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行业,其经济发展已然受到了我国在快速发展社会经济认知下的重点关注。在其行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地区交通的道路建设,还能够通过其产业性质来协助企业降低其物料运输成本,完善社会经济布局分工。而在此影响下,也可以使物流行业科技化程度更为先进,制度更加规范,工作流程更具效率。因此,现阶段物流经济已不再局限于定点区域发展,而是制定了扩大其服务范围、完善服务体系的长远目标。欠发达地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物流经济发展的动向也已然成为物流行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构成部分。

一、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缺乏合理性。由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致使物流行业在该类区域当中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继而造成其经济发展的缺陷。其主要体现在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和物流涉及区域布局缺乏合理性等方面上。其中,物流企业规模小,可导致企业内部缺乏较具规范化的企业制度、服务方案、专业人员等,在此影响下,则极有可能出现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因制度不完善或混乱而严重影响运输质量的现象。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相关企业未能经规范化制度的指示而进行解决,这就导致在服务质量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形象及声誉逐渐受损,继而使其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无法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再有,因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影响,致使其物流企业在相关区域的分布及布局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出现物流企业分布过度密集或过于稀疏等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此影响下,一方面会因物流企业缺乏合力而致使其在部分区域中难以大规模地发展,导致其物流运输成本增加,无法完全获取物流运输中应得的利润;另一方面来说会导致物流企业多集中于同一区域内共同发展,继而致使其地区的物流经济出现竞争压力过高、经济资本严重流失等现象,使其企业获得的利润大大减少。从而不仅不利于物流行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还无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政策不完善,发展积极性不足。在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及人才投入积极性较低也是其整体发展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不便利一向是阻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而其在物流行业经济发展中则起到了更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交通不够便利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则更难以保障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时间和安全,继而使其物流行业在区域运作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行业的优势和特性。再者,由于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人们对其工作需求程度不高。在此长期影响下,则会致使相关企业不愿对物流发展作进一步的投资,而该区域的人们也无法享受物流便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该区域的物流经济发展。而深究其形成因素,则可知与其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息息相关。由于多数政府部门对于物流行业未持支持态度,而着重于发展当地经济。因而,自然也不会对物流行业及其涉及交通部分提供相应的支持,这就导致其在经济发展当中受到了相当的阻碍。还由于欠发达地区本就对高素质人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而在交通、政策、生活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下,则导致专业人才更不会将欠发达区域作为就业首选。最终出现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或是缺乏人才资源等情况,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在欠发达地区市场中的竞争基础。

(三)物流起步晚,技术设备较落后。由于物流行业在我国仍属于一项新兴服务行业,其在发达地区中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现状中,而在欠发达地区更多地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中。这就导致其物流行业在其发展中缺少了与时俱进的运作技能与服务认知,而硬件技术设备落后及产业管理粗放便是此种缺陷的主要体现。在硬件技术设备跟不上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脚步的基础上,则会导致其物流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疏漏,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并使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逐渐被淘汰。并且会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企业运转策略,而出现恶性价格竞争、人员管理缺失、物流信息缺乏时效性等现象,进而严重影响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的良好发展趋势。

二、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发展思路

(一)完善配送网络。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而在此环境影响下则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物流行业应该牢牢把握环境发展特质,将物流配送网络完善至全国各个区域中。而在欠发达地区的物流配送网络构建中,应该着重结合当地环境实际情况,创建辐射型物流的工作模式,以此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集散功能,并实现其布局、影响范围、工作流程等物流工作方面的全面性及规范性。

(二)加强信息跟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开发和使用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导致了现代人群对于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流行业也应充分了解当下客户群体需求,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化跟踪技术。进而可使客户能够准确了解物流活动信息,以此不仅可有效提高客户对于物流的体验感受。还对物流总体过程实现了透明化及安全保障价值,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挖掘产业价值。当下物流行业工作性质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现运输及仓储服务质量而已,其在不断完善及发展的过程中已然发现有更多可应用的产业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深入发现产业潜在价值,以探究更为全面的发展空间。在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思路扩展中,物流企业可更多地结合当地特色经济,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以充分完善物流产业的应用范围及应用价值。

(四)重视专业管理。在我国与国际各国接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物流运输频率的增加已然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我国交通条件日趋完善的环境中,各类客户群体对于高效率的物流质量也表现出了明显需求。在此影响下,实施物流行业专业化的管理道路已然成为现代化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物流行业应该严格规范行业发展制度,探究行业运营固定流程,并构建企业经营合理管理模式,以保证物流行业能有序且统一地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缺陷解决措施

(一)扩大企业规模,优化服务质量。在欠发达地区实现物流经济长远发展的努力过程中,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此认知基础上,物流企业应该确切地认识到自身企业基础建设对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继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需重视构建企业基础运作框架,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和各方面资源,并可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不断了解物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可使物流企业符合社会经济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需求,并且能使其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可对规范化企业的构建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再者,物流企业间需要构建良性竞争机制,并可适当培养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可以根据物流企业运输定位性质来选择合作伙伴,以构成完善的合作体系。例如可联合仓储、运输、物流跟踪、客户服务等企业,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打造优质的物流服务质量。在此努力下,不仅可使物流企业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重视对欠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开发。还可以通过其规范化的管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及全面性的服务质量等企业基础迅速地在相关地区实现有序、稳定、优质的物流工作开展。继而有效地提高了物流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使其经济能够顺利地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二)政府提供支持,完善相应政策。若想保证物流经济可在欠发达地区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那么则要求相关政府应该正视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效益,并积极落实相关支持政策,以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其过程中,首先需要相关政府详细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性质、发展状况等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然后可在此基础上确定对物流企业的资金合理配给方案,以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经济及市场上的支持力量;其次,相关政府可构建奖罚制度和鼓励政策,其中可通过有偿补助的形式来实施对物流企业的资金支持,并规范物流行业的价值管理,将其行业发展列入整体经济发展方案中。以此起到为物流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引导行业良性竞争、稳定物流行业市场地位等作用。进而可使物流行业在区域发展中得到一定的支持,并提高自身市场竞争积极性,还可有效约束其市场不良竞争现象,使其能够迅速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并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后,相关政府还可积极帮助物流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可通过构建专业信息发布平台、重点培养潜力企业、提高专业人才引进等方法。以有效地促进物流企业完善自身运营设施,继而为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信息平台,加强科技支持。在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影响下,物流企业也需积极改善传统运作模式,以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化跟踪是现阶段物流行业中可有效保障运输安全性及提升客户体验感受的科技手段。所以,物流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也应重视当地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其企业能够对分散且处于活动状态下的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继而可在实现企业经营信息集成化的同时,还能准确地了解物流运输的实时动态,以为客户提供更为现代化及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质量。从而可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的企业形象,并在其科技化的支持下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以实现经济长远发展目标。

四、结语

我国物流行业在现阶段虽然在逐渐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全面发展,且其良好成效已初见端倪。但在涉及范围广、企业规模大等总体方面发展的体现上仍出现略有不足的现象,值得深入探究以进一步提高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在此认知基础上,可见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也是总体物流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注区域。但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仍存在着相当的缺陷,若想改善此种现象,则需要求物流行业相关人员深入探究物流经济的发展思路,并在优化企业服务质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构建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对其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起进一步的推动作用。继而可真正实现物流行业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强而有力的行业力量。

摘要:在当下各大购物网站崛起、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环境影响下,物流行业已然成为具备较高市场竞争性的新兴行业,其物流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也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虽然现阶段物流产业在发达地区已构建完善的区域网络体系及经济发展体系,但在欠发达地区因受交通、地理位置、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发展缺陷。本文通过详细解析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思考物流经济未来发展思路,并提出解决措施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物流经济,欠发达地区,缺陷,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宁.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2]陈萍.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物流经济发展转变探讨[J].农业经济,2015.12.

[3]常春.探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战略发展决策[J].商场现代化,2016.7.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篇11

图书馆发展至今,其功能已不再只是借书还书。从图书馆发展历史看,最近10年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代图书馆不能局限于传统服务,多功能视听室、各种论坛讲座、展厅、数字资源共享等等,都在改变着图书馆的传统模式。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又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模式,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农村图书室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为广大农民读者所接受?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的现状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馆,在客观条件的局限下,它的内部结构未能根据图书馆建筑的特点与要求进行设计。随着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不断地提高,老馆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一是开间小,不便管理和利用;二是采光不足,日常维护费用增加;三是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影响各项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图书馆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二)公共图书馆是公益事业,没有创收,全靠财政扶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除了地方财政拨款,很难有其他收益。近几年,在省文化厅的带动与支持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乡镇各村的图书室也在不断地增加,但仅靠省里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人对图书馆与新华书店都分不清楚,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更多的百姓甚至不知道还有图书馆这一能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场所。所以,要把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深入到大部分普通百姓的思想观念里,改善人们对图书馆陈旧的认知,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

笔者认为处于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之中,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原意是针对环境而言,我们将其引入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不是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无论决策者人事变动与否,都能连续执行下去,避免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于受客观经济、物质等条件的限制,其发展速度和步伐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显然要慢得多,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鉴于这样的事实,政府与主管部门的决策者在制定本地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时,必须明确,发达地区在五年内能达到的水平,我们用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分阶段来完成。根据这样的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分步实施计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即定的目标奔走,也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龟兔赛跑”的寓言家喻户晓,其隐含的哲理就在于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甘落后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就体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百业待兴,地方政府需要投入的建设项目覆盖面广,往往很难摆脱这种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从而用自己的发展观片面地考虑问题。用上述可持续发展观分步实施的做法,比较容易赢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二)抓住重点,扩大服务功能,走出传统图书馆思维模式。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文化事业结构,因其读者是社会人,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故而图书馆所接待的不仅是读者,而是整个社会,满足读者的需求就是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在内部功能布局上,要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框架,将公共图书馆办成开放型、综合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成为当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科技信息传播中心和社会教育中心,成为本地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1、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新特点入手,开展各种教育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新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

为创新而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公共图书馆的新课题;

为实现自我而学: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追求,其学习目的明确,有一定的学习计划,持续性强,成功率高;

为就业而学:面对现实,为求生计,功利性强,积极性高,追求短期效果;

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学:陶冶情操,到图书馆扩大知识面,汲取精神养料,感受文化氛围。

不同读者群的兴起,也需要公共图书馆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方式。根据上述特点,图书馆可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主题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展览会、文化沙龙等活动,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的职能。

2、向信息产业靠拢,提高搜索、把握、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要改变公共图书馆的现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机遇,主动进入信息产业。钱学森教授曾经指出:建立全国信息网络是一场推进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攻坚战,现在需要包括书目数据库在内的信息网络建设。公共图书馆要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社会优势,建立一个能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输送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搜集、把握、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发信息产品。发挥传递科技信息的职能,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早日实现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3、将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作为突破口,实现资源共享。

鉴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收藏基础薄弱的现实,将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作为公共图书馆创品牌战略来抓,逐步形成自己的藏书特色,成为图书馆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将地方文献的采、编、藏、用实行一条龙管理,专人负责,明确重点,广泛征集,方便利用。可考虑以地方经济特产、旅游资源、文化名人、地方法律法规、地方综合实力、地方概况等内容建立专题数据库,提供全文数据查询服务,成为政府与各经济部门信息首选渠道,成为本地独家地方文献信息机构。并建立一个以文化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的地区中心图书馆为龙头、县市公共图书馆为结点的地区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组织,明确各成员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统一思想,统一技术规范,制定协作章程,开展协作活动。

三、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社会网点

近几年,我们社区建设刚刚起步,一种新形式的社区教育正呼之欲出。其主要宗旨是以人为本,以社区为中心,将提高居民素质和发挥居民潜能作为社会教育的追求目标。公共图书馆是实施社会教育很好的机构,应充分发挥社会终身教育场所的优势,走出图书馆大门,面向社会,将服务网点向社区延伸。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社区建立分馆或图书流通站,盘活馆藏文献资源,方便读者就近借阅,特别为特殊读者和残疾人送书上门,开展人性化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二是组织各类社区开展读书活动,如评选优秀读者、“十大藏书家”、五好学习家庭、开展各类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三是建立社区网站,利用馆藏文献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各种信息窗口,创造与社会交流的友好界面,使图书馆渐渐成为居民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让读者更能了解和体会到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社区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而赢得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度和信任度。

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人们,主观上也非常希望能摆脱因环境的困扰给事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眼下关键是要树立起改变环境的信心和勇气,面对现实,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方案,积极向政府各级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创造图书馆事业辉煌的明天。

[1]吴理财.论贫困文化、社会[J].2001(8).

[2]吴建中.二十一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篇12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创新。

当前,困扰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思想观念落后。许多地方存在依赖思想,对文化市场化认识不足,单纯依靠政府拨款来发展文化。事实上,文化发展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步伐,通过产业开发形成新的资本积累,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从而达到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2、产业规模不大。

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面对国际国内的竞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文化的产业地位尚未凸显,导致竞争力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3、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它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文化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4、投资渠道单一。

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投资主体单一,在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的问题上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共同推进的良性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导致文化市场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状态。

5、现有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

由于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文化法制不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混乱,现有文化企业大多效益低下,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现有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甚至大量闲置与浪费。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1、文化资源丰富。

近3000年的文化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艺术产品,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等,无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大部分处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文化特色突出。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许多还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态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文化,为我们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旦开发利用,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丰厚的回报。

3、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文化旅游市场之一,其独特的东方文化,对国外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积极推动文化进入市场。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对文化进入市场心存疑虑,担心文化产业化、市场化会冲淡文化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冲破这些思想观念的束缚。诚然,文化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这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去实现。

2、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用好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引进人才和激发本地人才潜力,借助他们的智慧,提高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水平,从而开拓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3、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和扶持上。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困难较多,政策的力量将显得更加重要。

4、突出地方文化品牌,培育支柱文化产业。

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突出重点,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文化项目,培育文化支柱产业。以品牌效应来开拓市场,以支柱产业来赢取效益。通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人群,达到提升人气振奋人心的目的,从而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使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正视不足,克服困难,就一定能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预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肇庆[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660MW机组下一篇: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