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次发达地区

2024-06-18

经济次发达地区(精选12篇)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1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并且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中,信息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随着当前物流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从2007年起,我国物流要素出现了全面紧缺的态势,物流成本全面上升,物流产业开始面临高成本运行环境[1]。究其原因,广大次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物流资源的乱废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1 次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根据笔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等次发达地区的实地调研,次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现状可概述如下:

(1)作为物流信息化基础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偏低,发展资金短缺;

(2)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物流企业信息化层次低;

(3)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很少应用;

(4)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细分市场缺失;

(5)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投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为了解决次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紧缺、人才缺乏等因素和对物流信息化的渴望这一对矛盾,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运而生。对于那些迫切想实现物流信息化但又先天条件不足的次发达地区来说,集中管理、统一标准和一对多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方式不失为一个更经济、更简单可行的区域物流信息化改造方案。

2 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原则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实际上是其各构成要素的项目建设,需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系统性。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标准化系统,因此,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2)实用性。应充分考虑各个服务对象的需求,使系统易于操作,提升工作效率。

(3)开放性。应充分考虑系统兼容性,系统能够满足不同信息源的数据组织利用系统集成的理念整合区域物流资源。

(4)先进性。应采用先进的系统规划、设计理念和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同时减少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5)可靠性与安全性。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各物流信息子系统的枢纽,因此不仅要有安全可靠的防火墙,保证非关联主体交易的保密与安全,防止交易资料、关键数据丢失,更要有当使用人员误操作时能及时反应并采取行动的措施。

3 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模式

针对次发达地区先天条件的不足,在此提出适合次发达地区现状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行模式———“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联合共建、实体运作”。

(1)政府引导。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

(2)企业主导、联合共建。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由当地物流行业中实力领先的企业或引入先进物流企业实施;当地地区海关、交通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参与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信息系统建设投资少、周期短和见效快的目标。

(3)实体运作。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由完全实体公司承担,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

4 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结构建设及功能分析

4.1 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结构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交换,提高工商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保证物流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整个经济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具有包括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物流电子交易系统、物流综合服务系统等主要要素支持该地区物流系统规划、运作、协调、控制的信息体系。针对我国次发达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现状,提出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

4.2 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功能

次发达地区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主要目的: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为当地物流企业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形象的公共平台,为供需双方搭建物流交流交易的平台,为本地现代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盈利水平,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根据上述次发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图和其建设目的,该区域型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描述如下:

4.2.1 平台管理系统

平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角色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日志管理等。角色管理就是指用户进行删除角色、增加角色、编辑角色、角色权限分配等操作;用户管理是指进行增加用户、删除用户、查看选中用户详细信息等操作;安全管理指当系统用户觉得自己的密码已不安全时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日志管理指进行日志查询、日志删除等操作。

4.2.2 公共数据交换系统

由于连接到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往往是有各主管部门和单位不同时期各自承建的,很难要求各个软硬件平台在结构上完全一致和统一。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必须解决这些异构系统和异构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问题,解决系统运作不畅的局面。所以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应该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共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及存储,以及解决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格式转换功能,实现区域不同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跨平台链接和交互。

4.2.3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系统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系统是为物流供需双方提供物流供求信息分布、数据交换及电子化的交易平台,并提供完成交易所需的附加服务,实现从原材料的查询、采购,产品的展示、定购到发货、仓储等作业的选择,再到电子支付以及顾客的反馈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物流业务交易支持系统包括网上报价、网上下单、网上交易、网上招标、信息外包、合同管理、金融服务等功能,其特征为格式规则化、通信交互化、交易批量化、作业逐日化。竞争性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是建立在交易系统的基础上,电子交易平台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纸介质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实现商品、服务交易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直接化、效率化。

4.2.4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区域的所有物流信息的汇集和共享,具有政府支持性服务功能、行业监管功能、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服务功能、城市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功能、物流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服务功能及其他公共服务功能等功能。

4.2.5 货物查询跟踪系统

随着通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GPS/GIS技术的广泛运用,物流企业和客户可以利用该两项技术,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实时跟踪货物及运输工具的状况,从而为物流企业的高效率管理及高质量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GPS/GIS综合服务系统包括通讯系统、传输系统、网络、中心数据、车载单元等部分,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GPS/GIS监控中心、GIS电子地图和GPS/GIS车载单元。目前次发达地区的很多运输工具缺乏这种工具或使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系统接口困难;另一方面,该系统需要的技术投资大,且GIS电子地图更新较快,这对于缺乏资金的次发达地区物流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各物流企业只需购买GPS/GIS智能车载单元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所提供的相关查询服务,便可使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货物跟踪支持功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状态跟踪服务。

4.2.6 ASP服务系统

该系统是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模块。次发达地区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无法自建和维护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而只能依靠传统方式进行物流业务管理。因此,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不仅为该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一体化搭建桥梁,还要为该地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服务。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应用软件设施租凭服务,与ASP合作搭建物流行业应用服务平台是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中小物流企业能方便地应用所需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日常管理、仓储、运输等作业的信息化。

ASP服务系统对客户企业提供在线业务应用服务和管理服务的具体过程如下[2]:

(1)ASP服务提供商负责软硬件的购买、安装、构造和维护,客户企业通过软硬件的租赁来获得服务。

(2)企业将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传递给ASP服务系统,由ASP服务系统经软件处理后传递给客户企业使用。

5 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广措施

(1)宣传物流信息商品意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物流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素质,强化物流信息作为商品的意识,实行有偿服务,为物流信息交易活动奠定思想基础并逐渐步入健康轨道。

(2)积极培育各类产品的物流信息市场。物流信息交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建立一整套与物流信息商品交易相配套的制度,如委托代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特别是有关信息采集、传输、反馈等物流信息服务方面的交易规则,以确保物流信息交易有章可循。

(3)引导用户信息反馈,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信息,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收集、加工和传递,促进信息的双向流动。物流信息处理机构不仅要及时将各类产品信息传递给生产者,同时还要将生产者建设发展的项目、行业类别、数量、效益情况及其生活所需的其他物品等相关情况,通过有效的途径反馈给相关产品经销售商及消费者,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引导客户对本物流信息平台进行评价,并将此信息反馈回信息中心以提高该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服务水平。

6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我国次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框架;在针对次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分析了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所应具有的功能;最后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提出了促进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广的措施。该体系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次发达地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与次发达地区发展现状及其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伟华,彭岩,任政旭,等.基于GVC和GLVC的我国物流产业升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

[2]刘金妹,商凌云.ASP:一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J].中国储运,2009(6):2-3.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2

导读:张家口应利用后发优势,及时地将张家口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城镇和市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张家口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张家口的工业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和废物排放指标大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强度较大、能耗及物耗较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空气污染和沙尘暴等问题。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张家口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分布在各县区的煤矿、电石、铁矿、酿造、铅锌矿、金矿、造纸等高载能行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张家口应利用后发优势,及时地将张家口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城镇和市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学习与调研,借鉴其它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经验,结合张家口的实际,笔者对张家口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张家口今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举措列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之中,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市各级政府领导应进一步更新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经济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中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2、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张家口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实施方案,从四个层次发展全市的循环经济:一是研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要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产品的绿色标识、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认证、环境标志论证制度。二是在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四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乡)、生态村。

3、发挥各县区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煤炭、电力、酿造、冶金、机械装备、农畜产业加工、建材及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有煤炭资源的县,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应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开采利用;通过深度加工,重点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等产业;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如有草场资源和经济林资源的县,应走“种草—养殖—畜牧加工—还粪于草”和“经济林—鲜果—果品加工”等生态经济循环链的发展道路。

4、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所担负的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规定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通过源头防控,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风险小”的局面。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5、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资金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张家口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造纸、电力、酿造、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3

摘要: 正确认识中职教育所处环境,分析中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当前,中职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外部竞争环境缺失和内在生源素质的普遍低下。中职教育主要矛盾的演变与我国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现状密不可分,对中职教育的思想、形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导致了中职教育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要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直接配置中职教育资源能力,通过政府在法律、政策、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引导企业更好地参与中职教育产品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开发,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和学校的良性互动。必须促使各类职业学校在调整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内涵建设,完善竞争制度,拓宽招生渠道,调整中职教育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达到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教育;主要矛盾

当前,经济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的外部大环境有了根本好转,具备了进一步大发展的条件。然而,中职教育也面临着自身的新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分析中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什么是中职教育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外部竞争环境缺失和内在生源素质的普遍低下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中职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与这一主要矛盾有着密切关系。

职中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甚至是所谓的“双差生”“问题生”。不少学生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就读职业学校,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学习差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较低,给中职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所谓外部竞争环境缺失,是指政府对每个学生职业教育进行了资助,但仍有不少学生学业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学校对毕业生评价没有形成有效激励,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资格、能力和水平认证缺乏制度约束。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

中职教育这一主要矛盾与我国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通过大学源源不断得到满足,社会上出现了人才需求向高一级迁移的心理放大效应。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呈现新特点:一线工人供过于求,高端人才求大于供。如珠三角地区,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低端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劳动用工准入制度,用人不规范,使得低端人才市场竞争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竞争,有没有受中职教育或接受教育的好坏,对就业竞争没有太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职中生相比成本低,更有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和个人对中职教育没有积极性,中职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2.应试教育体制制约了中职教育生源的构成。

现行教育考试制度下,中职学校只能接受中考落榜生,中职教育实际上成了应试教育的收容所,素质教育缺失出现的各种矛盾都集中到了中职教育,这样一种教育体制格局,决定了中职学校生源单一,中职学生呈现出学习弱势群体特征。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境界”,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还没有完全建立具有这样一种认同感的传统环境。教育的谋生原则,仍大大超越教育的其它功能。教育首先被当作谋生的工具,谋生的首要问题是就业,如果以就业这个客观尺度来衡量,大学教育培养中高级人才,有利于体面就业,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初级人才,只能满足充分就业需要。中职教育作为“穷人的教育”特征,必然降低人们对中职教育选择的积极性。

三、主要矛盾对中职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1.这一客观矛盾对中职教育办学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长期发展的趋势看,中职教育生源结构大体上要经历从优质生源到劣质生源再到多元化生源结构这样一种迁移。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职教育处于这个历史变迁的第一阶段,良好的生源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十分有利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过去人们愿意报考职业学校,一是因为教育机会实在太少,二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分配到一个正式工作单位,三是职业虽然起点低,但当时整个社会人才紧缺,中职生在社会分层中有着较大上向流动空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中职教育是为一线培养初级技术人才,这些初级技术岗位的可替代性强,投资回报率低,人们自愿接受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社会上出现了人才需向高一级迁移的现象,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迅速,中职教育生源市场不断萎缩,进入职业中学的生源大多是学习上的困难生、中考的失败者,导致生源质量急剧下降,中职教育发展进入了历史变迁的第二阶段。2000年前后中职教育的大滑波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了中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中职教育生源的总体质量没有根本好转,生源多元化结构还没有形成,成为制约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这一矛盾对中职教育的思想、形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中职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大规模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中初级人才,为改变学用脱节的现象,中等专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专业教育方向发展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识,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实行中考分流,中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考几乎将最大多数学困生集中到了职校,职业学校现行的教材、教法、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管理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普教模式,难以满足现有的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出现教学难、管理难、发展难等种种问题,从而引发了中职教育新一轮改革。

3.这一矛盾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政策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初级人才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中职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整个应试教育格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教育仍要承担应试教育消化不良的后遗症,由于社会上人们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的强大影响,中职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促使中职教育持续合理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直接配置中职教育资源。

中职教育实行政府买单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中职教育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公益性、非竞争性等特征。中职教育为改善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在我国工业发展的现阶段,由于初级人才供应市场本身竞争小,一般中小型企业对劳动力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认证约束,抑制了个人和企业对中职教育产品的需求,政府资助就成了中职教育产品供应最大化的先决条件。随着中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低端人才的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进行强制性定向培训,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源素质,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中职教育的公益性还表现在起到“减震器”作用。实行初中普教职教分流,最直接的好处是:高中应试教育效率大为提高,高等教育生源质量更加平衡,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竞争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如果再考虑到人们将来的社会分层,投资中职教育就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一种机会补偿,即便中职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上要比普通高中教育投入更多,但从整个社会的公平性角度而言,中职教育充分体现了以最大多数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有效地防止了教育失衡和异化,保证了教育的公共性质,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和长期利益。因此,政府必须直接配置中职教育资源,这是当下中职教育改革取得的一个重要共识。

四、如何解决主要矛盾

1.调整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传统培养目标定位内涵太窄,把培养初级人才等同于培养一线操作工。这种低端人才,专业技能单一,原本只要通过企业上岗前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短期培养,便可以获得初级人才简单技能,中职学校却要用三年时间来进行,学习年限过长,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教育效率下降,没有显示中职教育的优势。这种只掌握单一技能的初级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更多竞争优势,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前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主要是一专多能和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将初级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定位为复合型初级人才,通过扩大初级人才目标内涵和适用范围,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需要。

2.端正教育理念,提升持续学习能力。

中职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在学习上、社会资源上大都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因此,中职教育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努力开发出切合岗位实际的特色职业课程,秉承“简单而不是复杂,基本而不是高深”的设计思路,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行模块教学、项目教学。要通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训练,重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信心。要大力推进富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于无声处接受中职教育,培养现代职业意识。比如:经常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有代表性的历届校友来学校作报告,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开展行业、企业调查、参观和学习活动,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刊定期刊登最新职业动态、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内容;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来锻炼师生技能,开阔视野。

3.改革教育模式,逐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路子。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

我市地处经济发达区域,周边遍布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企业不了解中职教育,缺乏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一些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学生直接进厂就业,中职教育变成有职业而无教育,职业学校成了就业中介,从长远看,势必严重影响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改革要慎重初战,选准合作企业,搞好先行试点,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关系。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只能以新的方式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的训练,而不是取消基础知识教育训练的稳定性和系统性。要主动争取政府在信息、资金、政策的有力支持,以调动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密切学校和企业关系,关键是要有合作项目,可以是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单元,某项技术,通过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项目,来带动政府的跟进,逐步形成政府、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4.完善竞争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目前的职业教育缺少竞争。因此,中职教育必须采取更多的有利于竞争的措施。

要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学生毕业合格率可以反映出不同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使办学效益有一个可检验的客观标准。未能毕业的学生就业机会只会下降,学习不好,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这是促使学生改进学习的外在竞争压力。要进一步严格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课目考试,对学生学习加以约束和指导,学分积累不达标的坚决不予毕业。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奖学金制度,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凡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要强化经济赔偿约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学不好不一样,让优秀者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增多就业机会。

5.拓宽招生渠道,优化生源结构。

我市中职生和普高生比例大体维持在4:6,因此,要防范职中生源质量下降的风险,就必须克服生源单一性,主动争取生源多元化,使生源结构更趋合理。要大力开展与外省市联合办学,突破学校地域空间限制,要进一步加大中职学校对职后的培训力度,增强中职教育的活力,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要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举办“五年连贯制”大专学历班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在师资和专业上的资源优势,来提升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影响力;逐步改变生源结构,促使中职教育的主要矛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化。

6.调整中职教育布局,提高职教办学总体水平。

一是进一步调整中职教育布局,举全市之力办好10~15所中等职校,每所学校重点打造2~3个专业群。学校资源投入要重点向骨干专业和优势专业倾斜,充分借助“外脑”对骨干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面向社会有偿征集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高起点、高水平打造成我市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尽快形成品牌和特色;二是政府集中财力搞好中心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成立统一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协调校企合作办学事宜。

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学校,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办学,而是在市场分工条件下办学,各校总体上接受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在人、财、物上统一调配,在专业建设上分工合作,有利于减少区域内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克服“小而全”的弊端,有利于各校形成专业建设特色,促使我市中等职校尽快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东莞市常平黄水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志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2).

[2]刘瑞平.东莞职业教育亟待跨越式发展[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3).

[3] 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4] 谈松华.科学发展观与学校现代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1-30.

[5]华康清.一个职业学校校长的教改观[N].中国教育报,2007-11-25.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4

资本市场应当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即主板市场、创业板、新三板市场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境外市场等几个层次。在资本市场上, 存在不同特征的投资者与不同融资规模需求的融资者, 各类市场主体对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 靠一两个市场体系是不足以满足的,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实际上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资本市场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 能够为满足不同投融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 而建立起来的有层次性的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 是实现资本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也是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标志。

次发达地区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 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 但主要经济指标与不发达地区相比较高, 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科技水平还不发达, 但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经济发展的潜力比较大的区域。

对于次发达地区来说, 就是要鼓励企业紧扣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脉搏, 积极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境外及债券市场融资,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实现地方经济跨越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鼓励优质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IPO。

沪深交易所一直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 其市盈率高, 融资规模大, 长期为企业所青睐。因此, 要积极鼓励企业到主板上市, 帮助拟发行5000万股以上, 净利润达1亿元的实力雄厚、持续稳定增长优质企业到上交所主板市场融资, 帮助拟发行3000万至5000万股, 年净利润5000万左右发展稳健的中小企业到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2. 鼓励“三高六新”成长性企业到创业板IPO。

要着力筛选培育后备企业, 对全市净资产在2000万元, 近两年累计净利润超过600万元, 主营业务突出, 最近一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 近两年累计营业收入超过8000万元,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成长性强, 科技含量高, 行业发展前景好, 注册地在本地的企业, 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调研, 从中选出一批高增长、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新经济、新农村、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对初具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 要予以政策扶持培育。

3. 鼓励暂不符合上市要求但融资需求强烈的企业到新三板融资。

新三板是主板、创业板市场的孵化器, 主要定位于:为成长性、创新性的未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和定向融资服务。借助新三板市场, 未上市的企业可以先融资, 待企业发展具备上市条件后还可以转板。非上市公司申请在新三板市场挂牌, 主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合法存续两年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的可连续计算) , 业务基本独立, 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二是不存在显著的同业竞争、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大股东侵占资产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业;三是在经营和管理上具备风险控制能力;四是股份有限公司且治理结构健全;五是股份的发行、转让合法合规;六是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或者在实质上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要求。要紧紧抓住新三板放开的历史性机遇, 早准备、早起动、早申报, 争取一批企业早挂牌。

4. 鼓励中小微企业到四板融资。

“四板”市场, 即区域性市场, 亦称场外交易市场, 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地方区域性交易场所, 中国证监会将给予规则性的指导。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我们要借鉴成熟地区经验, 如天津、上海OTC, 结合次发达地区实际, 抓住各地 (省) 股权交易市场, 即四板市场推出契机, 积极拓展次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到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 并对到四板融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同时, 对一些境内上市有困难、上市时间要求紧的企业推荐到境外上市, 如香港、欧美市场等, 实施企业上市境内境外并举, 多渠道、多形式。

5. 鼓励企业到债券市场融资。

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 篇5

3、人口近1/2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吹响的进军号。这些地区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快速发展迎头赶上,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于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尤为重要。

根据多年来在市、县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作为国民经济首要基础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属于中观层次,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充分激活这一区域经济主体,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推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的区域经济,对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政策因素等制约,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偏小,市场化水平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财力有限,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弱,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就拿朔州市来说,全市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2万,1998年六个县区的GDp仅为59.46亿元,财政收入3.37亿元,人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60和45。六个县区现有工业企业5154个,总资产48亿元,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和产值分别为93.2万元和94.9万元;煤炭工业占总资产和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8和4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417元和2306元,人民生活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一样不够理想。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支柱产业受到严峻挑战,后续的多元特色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发展出现了低速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封闭保守、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吃老本,坐吃山空,抱残守缺,形成了一种惰性经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经济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挥、挖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形不成向外拓展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使原有的资源优势萎缩甚至丧失,劣势却更加明显,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是受物质基础的局限,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与外界经济交往的负面影响,失去了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与外部环境交换的大好机遇,使自身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发展的差距愈来愈大。

县域经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社区,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因此,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应该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坚持“固农、强工、兴商”的方针和“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总体推进”的原则,坚持以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形成区域经济极具活力的增长极。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一个切入点——潜力项目

振兴县域经济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由过去的“资源指向、短线定位”转变为“市场导向、竞争定位”,从发展潜力项目入手,在产业上求特色,在项目上求突破。这里所说的项目概念是广义的。内涵包括开发项目、引进项目、调产项目、科研项目、扶贫项目、技改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等。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载体,覆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来抓。要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工程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

对于衡量项目的好坏,应该有个正确的长远的观点。要立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评价和选择项目。尤其是产业投资项目要瞄准市场,服从市场,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深入调研去选择项目,把握项目的发展定位,并结合县情作出科学决策。因为项目建设的成败功过是市场说了算,要经得起国内外市场的鉴定和检验。市场需求是周期性变化的,任何项目都不可能是常胜不衰。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项目要迎合市场需求周期性变化的节拍,否则就会造成风险和损失。这就是说项目建设应是动态性的。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主要靠传统产业,而且多为“夕阳”产业。因此,要发展,要扩大经济总量,就要积极进行项目储备,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当前发展的关键是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嫁接传统产业,高起点地建设一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产业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再造新优势;同时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快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突出两大基本点——特色产业和“双非”经济

“十五”期间和未来十五年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大潮的到来,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处于战略性大调整阶段。因此,产业优化调整是全国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区域经济,一个地市、甚至一个省的产业结构都不可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求平衡,更何况县域经济这一层次。而且如果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经济,无法获得比较经济优势,也无法得到区域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因此,不应该把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和行业门类是否齐全看作考察县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而应是在吃透县情,面向国内外市场,搞清优势的基础上,宜重则重,宜轻则轻,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追求“专”、“精”、“特”、“优”,切忌别人抓啥我抓啥,从而走出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在特色抓对了之后,要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努力把产业链中关键的一段做优、做好,并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不断开发新产品,靠品牌拓展市场,靠质量赢得市场,就会在区域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在煤炭支柱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坚持地下地上并举的方针,以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县”为重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山阴乳业、应县梨花春、右玉汇源果汁、朔城区亚麻等龙头企业,夯实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壮大了经济实力,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双非”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强。目前,欠发达地区县乡财力困难,部分国有经济萎靡不振,因此应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原则,改变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的局面,降低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份额,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努力把“双非”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生长点。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戏”。“双非”经济不仅机制灵活,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而且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老百姓有一句话,“增加一个企业主,就养活一批特困户,增加一个个体户,就减少一个贫困户。”因此,要大胆并善于发动群众举办经济实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引进外资。不失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就拿朔州市来说,199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384亿元。这是一笔可观的社会投资,如何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放“虎”出笼,从而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县域经济应该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搞好积极的引导,通过调控市场来推动县域“双非”经济的发展。当然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投资门槛越来越高,要以股份合作方式推动民营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强化内部管理和机制转换,推动由商贸流通、社会服务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转换,实现“双非”经济质的飞跃。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双非”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向

小城镇的集聚和规模发展,发挥好中心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抓住三个支撑点——政策、资金和人才

首先是政策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除了部分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外,多数地方资源较为丰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在一些地方投巨资建设了一些重点工程和大中型企业,对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和利益关系处理不够协调合理,中央企业的税收全部上缴,中央企业所在地受益不上,使得当地财力得不到应有的份额,中央企业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带动作用发挥不了。例如朔州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有年产1500万吨洗精煤的平朔露天煤矿和装机235万千瓦的神头一、二电厂,服务由地方搞,但在税收上地方享受不上。因此,建议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以转移支付方式反哺县(市),同时,要加大政策性贷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在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与之相配套建设一些关联产业项目和资源加工延伸转换项目,比如在“十五”期间神头二电厂二期扩建的工程中,应对朔州三元碳素等高载能项目予以支持。同时对地方拟建的硅铝合金、争取日元贷款建设的1100万吨洗煤厂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和重点倾斜安排。对生态环境建设、交通通讯等项目也应予以适当的补助投资,以形成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双赢”的格局,这不仅是对中央企业的支持,也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要选择有区域特色的县(市),进行试点、示范,赋予其特殊的开发、开放政策,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新路。

其次是资金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资金来源。从目前来看,资金缺口较大,瓶颈约束明显。因此,如何筹措大量的发展资金已成为迫切要求。在当前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形势下,国家财力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投资的比重占到95以上,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可能是国家投资。因此,要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建立在依靠自身发奋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基础上。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巧辟蹊径。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加盟,引导和扶持农村合作基金会、职工股金会等民间融资形式,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外、省外和国外资金,靠外力启动内部的经济活力,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用足用活国家掌握的政策资源,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投入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

第三是人才开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是制约因素,但相比之下,企业家资源、科技开发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却更为突出。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谁拥有了人才便拥有未来。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我们建议中央加快东部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横向转移的步伐,实行东西互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对口产业扶贫和“产、学、研”联合,结成“队子”,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区域经济联合政策,积极鼓励东部人才、技术向西“位移”,鼓励科研人员到欠发达地区领办企业和兴办科研经济实体,结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提升;县域经济还要把开发人力资源,启动“跨世纪人才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激活作为生产力内生力量的核心要素——知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产品开发、研究、创新上取得突破,为县域经济注入知识含量和新的活力,才能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攻克四个突破点——政府职能转变、企业体制创新、居民需求扩大、硬件环境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成为必然趋势。政府逐步改变了过去既扮演组织者又扮演实施者的角色,身份由资产所有者转变为社会管理者,变为县域经济的调控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因此,要结合地方机构改革,把政府从宏观到微观、大事小事都要管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强化监督、增强保障上来。工作重点要从抓项目、抓企业转向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来调控社会经济运行,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有作为的政府。

企业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县属企业采取包、租、股、卖等放小改制的有效办法的同时,要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培养和壮大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还要通过产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创新。要在国有资产的运营改革中,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建立起资产管理层——资本运营层——生产经营层为构架的新的县域企业管理体制。

居民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副产品,目前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销售难。因此,如何加强市场开发,是关系县域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开发农村市场潜力对县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同时要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修路、引水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以工代赈、退耕还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五、紧扣五个着力点——增长极、开放度、竞争力、市场化、调控力

(1)增长极: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还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因此,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轨迹,要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同时,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这是县域经济一个重要增长极。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乡镇工业的集聚和扩散,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结合城镇规划、投资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开拓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开放度:“入关”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县域经济要积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一方面积极继续争取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强同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合作,通过老企业挂靠嫁接外资,改造老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同时,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导向,扩大向基础设施和技改项目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和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亲和力,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和全球经济竞争,尽快形成新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外引”和“内联”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要做好国内的开放,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为我所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6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问题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它是一种与体统的直线型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解决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收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效果,也就是要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最佳制衡点。

而事实上,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方面,生态脆弱,环境恶化;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同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循环经济只是简单的防污或废物再利用,或是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等同,扩大外延,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与标准。这些因素都在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这些地区难以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真正形成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一、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1.循环经济观点淡薄,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1)地方政府不重视。受经济发展缓慢的困扰,欠发达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仍在執行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制定相关经济发展政策时,对软环境的保护几乎没什么有效措施,对有严重污染浪费资源的项目轻易审批通过,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能否增加当地财政税收。

(2)相关企业执行不力。企业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目标能否实现,而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环境效益不太关注,有一些企业甚至认为生态建设是公众事业,而且生态建设还会影响自身经济效益,因此,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程序往往执行不力,或是偷工减料,任其生产造成恶果。

(3)民众认识有误区。公众收入偏低,本身对环境质量要求不高,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政府和企业的事,因此在参与和监管方面积极性较低。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薄弱,一些循发展环经项目济需要的基础硬件设施不达标,阻碍了该地区循环经济有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般来讲,欠发达地区工艺、技术较为落后,生产耗能高,污染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开发区盲目发展所谓新项目,没有整体规划,这些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

4.管理制度层面上有欠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而欠发达地区对如何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对当地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也没有可量化的衡量准则和考评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大,政府的监管职能不到位。

5.企业所需技术与国家现有科技水平不同步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企业发展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也就是无害化技术或环境友好型技术。引进或开发这些技术,促进资源的再使用,带动企业发展方向。但目前,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实力不够雄厚,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与国家现有科技水平无法很好接轨,更谈不上充分利用。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途径

1.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从我做起。首先,对循环经济的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其次,要让每个企业和居民都意识到循环经济就在身边,就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要养成良好的低炭型生活习惯,认识到资源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其次,要促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再次,要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从这三方面着手,将欠发达地区改造成为生态地区。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在调整企业规模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权转让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发展一批新型节能降耗产业,以此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4.创新管理机制

应将发展循环产业与该地区社会总体规划、节约型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并培育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统一开放节约资源的市场体系。

5.明确政府职责

首先,政府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其次,要尽快实现从政府主导循环产业向市场主导型过渡。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目前形势下,政府最有所为的应当是向那些发展新型资源,环境友好型企业通过政策调控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帮助其发展壮大,在当地树立起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引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18~20.

[2]李建民:中国循环经济战略选择的现实约束条件分析[J].东岳论丛,2005,(3):101~103.

[3]周宏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06,(l):17~22.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7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 清华大学近日举行2011年招生新政策发布会。2011年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推出A计划和B计划, 并首次推出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考生的试点方案。A计划就是招收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并且综合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在自主选拔和认定过程当中, 考生如果在材料审核、初试或者复试环节当中有特殊表现, 都可能会进入评审专家组的视野, 成为A计划的候选人。而候选人除了参加笔试和面试之外, 还要在复试以及面试当中接受额外的专门增加的测试, 测试内容将根据考生的特长而定, 要求要高于一般选拔的考生。专家组根据笔记、面试以及专门测试的结果, 给出评定意见之后, 提交学校的招生领导小组做最后决策。这些A计划的学生将在自主考生当中享受到更大幅度的优惠。B计划就是申请人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和生活, 他们应当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和学业发展最为优秀的学生。B计划的学生按照规定要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初试和复试。对这些学生的初试可适度放宽, 复试时则会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 学习志向的综合考察。而为了能够切实了解这些学生, 清华大学还将组织专家到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进行实地了解, 近期清华大学将会公布B计划招生区域的范围。

经济欠发达地区通信市场发展策略 篇8

1 农村市场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根据2013年12月末统计数据, 河北省X市总人口共计292.7万, 其中农村人口160.8万, 农村人口占了54.93%的比例。截至2013年9月底, 该市农村移动客户90.4万, 占该地区全部移动客户的40.01%, 仅次于市区客户规模, 该市农村移动客户已经占了近一半本地区移动总客户数, 说明农村客户对河北省X市移动总客户数的贡献率较高。截至2013年9月底, 该市农村地区手机普及率约为70.99%, 市区手机普及率为140.87%, 为农村水平的2倍。而在农村市场中, 移动客户普及率仅为51.72%, 远低于城市、县城区域。在160.8万的农村总人口中, 只有一半用户是属于移动用户, 另外剩下的一半分别被联通、电信瓜分, 或还不是手机用户, 属于待挖掘的潜在客户。由此可见, 农村市场对于中国移动不管是做好当下的存量客户保有, 还是从竞争对手处挖抢客户或培养潜在的移动用户, 其发展潜力无比巨大。中国移动需要借助现有的客户基础, 大力发展农村市场, 向农村市场要新增。

2 农村移动通信市场消费特点

(1) 消费人群存在两极化差异。当前, 农村地区客户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青年人。他们对于手机的使用, 除了接打电话、发短信外, 还习惯于使用手机上网、看小说、听音乐、拍照等。他们的行动轨迹为白天在工作地 (中心村、镇、县) , 晚上回居住地 (本村) 。二是35周岁以上的中年人、老年人。他们对于手机的使用, 基本还停留在接打电话, 很少使用其他用途。他们的行动轨迹为居住地及周边 (本村及中心村) 。

(2) 消费追求“物美价廉”。虽然我国农村经济逐年增长, 但总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因此, 农村地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价格仍然是其优先考虑的因素。与城镇客户相比, 农村客户对通信产品的需求相对简单, 农村消费者对于诸如主叫费用、被叫是否免费、月租费等构成移动产品主要费用的项目尤为关注, 在购买移动产品时会优先选择相对便宜的产品。

(3) 消费存在“领袖相应”。由于农村地区地处边远, 人口分散、媒介单一, 各种产品宣传信息难以发挥消费引导作用, 再加之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使得领袖效应在农村客户消费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农村地区人们长期对村上的领导或者长辈非常敬仰或跟从。因此, 村中领导或者有威望的人群的消费行为, 将对村里农民的消费产生很大影响, 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个村子或者周围几个村子购买同一类产品的现象。

3 农村移动通信市场的渠道优化

(1) 优化渠道建设。农村地区一般地广人稀, 位置偏远, 交通不便利, 因此通信服务的便捷性成为影响农村客户选择运营商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通信网络的深度覆盖, 乡镇农村已不仅是稳固扩大2G客户的重要领域, 而且应该成为数据流量业务规模发展的战略纵深地。因此, 优化完善农村市场营销网点布局, 在中心集镇、重点乡镇和工矿业区建立卖场化自有营业厅, 同时实行以个人承包为基本方式的目标经营责任制, 以缓解自有人员短缺的矛盾。在其他乡镇和行政村组建立稳固的自建他营式合作营业厅, 从而形成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和相对稳定的营销渠道体系。同时, 应促进人员向农村市场下沉, 划小核算单元, 农村区域核算到“乡”, 管理到“村”, 由渠道经理负责制定所辖区域内的运营效益指标, 通过实行“区域化”管理, 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支撑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各区域可以充分考虑客户在各细分市场的归属, 有效协调成本投入, 提升资源利用率。

(2) 推行区域承包责任制。由于受地理、交通、人文等因素影响, 正规的营销力量有限, 难以长期扎根在当地农村;当地人员分布广, 语言出现明显差异, 沟通交流不是很畅通;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山高路远, 且农村人口部分不集中, 大规模营销活动成本较高, 且效果不大;乡镇代办点积极性不高, 微薄的话费提成仅作为其顺带副业, 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其他生意上, 对业务发展不是很积极, 基本处于守株待兔的状态, 不会主动走村串户营销。因此, 推行区域个人承包责任制刻不容缓。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绩效考评制度, 管好农村区域承包工作。第一, 给区域经理身份。区域经理人员可从本单位内部选拔或当地社会招聘, 考核合格一经录用视同移动公司自有员工;第二, 把身份做到位, 对于竞聘成功的区域经理, 公司发正式聘书, 并印发区域经理名片, 让他们在村里村外可以告示自己是移动员工;第三, 按季度或半年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对于优秀的区域经理除给予薪酬奖励外, 还分配晋升涨岗甚至转岗名额, 体现公司对基层营销组织的重视和关怀。

4 农村市场通信业务的扩展途径

(1) 积极挖掘农民工客户群体, 推出新型“打工卡”业务。近年来,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壮大, 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发展。但受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 农民工群体呈现出流动性大、消费水平低、就业渠道少等特点, 因此如何挖掘农民工客户群体, 积极开发新业务以满足农民工的通信需要, 准确把握他们的消费特点对发展农村通信市场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 应进一步细化业务种类, 根据不同农民工群体的内部特点推出各种个性化服务, 以提高其通信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如亲情通话业务、两地通话业务、漫游套餐等。其次, 积极打破地区的限制, 寻求业务的区域统一及合作, 例如对于那些农民工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应推出一些更为灵活便捷的亲情套餐业务等。

(2) 适当推出一些与农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融合性业务。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农村客户对于互联网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 因此, 建设农村市场宽带业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农村通信建设时, 企业要采用发展“有线+无线”结合模式, 扩展农村空白区域的宽带覆盖率, 同时实现宽带产品与移动业务和固话业务的有机结合, 方便农村通信用户。

(3) 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当前,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积极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同时, 随着农村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完善, 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 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以提高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健康稳定发展。

(4) 推进落实整村建设理念。农村地区地广人稀, 流通性不强, 农村用户对于通信的需求大多限定在居住的村庄里。因此, 推动村一级虚拟网建设, 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村用户的基本通信需求。在此基础上, 几个较大的村级虚拟网可以根据用户承载量继续扩充为乡镇虚拟网, 从而将更广阔的区域纳入服务范围。

(5) 推出农村优惠定价产品。一年中, 春节、中秋、农忙时节是农村通信高峰期, 因此可以选择一年中的这些时段制定优惠策略, 以激活农村客户主叫话务量的释放, 培养使用习惯。这样既可以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 又可以提高公司业务量, 增加收入。除了时间上的特点, 农村客户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对使用的移动终端功能要求较低, 他们看重的是手机价格和实用性, 因此, 可以推出价格便宜可以保证基本语音、短信业务的手机, 进而将手机与通信资费相捆绑, 这样既简化农村客户购买手机和通信产品的流程, 又能通过捆绑延长农村客户的在网时长, 另外, 将基础语音业务与短信、数据业务在套餐中捆绑, 如赠送短信、上网流量或者气象通等增值业务, 通过实际应用来配用农村客户的非语音类业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峻泉.落后地区的市场经营策略[J].通信企业管理, 2014 (04) .

[2]荆瑞等.3G时代社会渠道如何转型[J].通信企业管理, 2013 (10) .

[3]邱慧华.广阔农村大有作为[J].通信企业管理, 2014 (05) .

[4]李瑾, 郭美荣, 马晨.基于信息化的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11) .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9

1.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它还缺乏认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人把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划等号,分不清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就重庆市某县来说,到目前为止家庭农场的数量只有一百多个,很多不为人知。何为家庭农场,很多人头脑中没有概念。至于它的作用,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2.经营规模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一是流转土地比较困难,规模小。有的在外打工的农户,平时土地荒芜,而一旦别人要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种养,他们就抬价;有的虽然已经流转了,但看到别人效益好了就中途毁约。他们之间签约年限普遍比较短,无法进行投资期限长的项目。且流转的土地是从单个农户手中获取的,连成片的很少,给规模化经营带来困难。二是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和市场风险能力差。近年来,该县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损失严重的血本无归。加上他们因为自身知识水平有限,信息渠道偏窄,对市场风险预测能力有限,生产带有盲目性。

3.扶持政策不力,常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家庭农场要扩大生产规模,需要租赁土地和购买农资,前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些都需要资金。而经营家庭农场的农户基本是些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庭农场中投入并不多。一是贷款难度较大。虽然该县在重庆市最早探索“三权抵押贷款”,且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毕竟没有大面积推广。贷款无抵押是他们融资的最大障碍,他们多是靠自身资金的原始积累。一些人为了购进先进的设备,找民间借贷或借高利贷,风险很大。二是扶持政策弱。2014年,某县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但因为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手长衣袖短,扶持力度小。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4.产业化程度偏低,品牌少,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一是产业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进行标准化种养,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二是优势品牌少。该县有其他地方缺乏的种养品种,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能走出去的品牌不多,不能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三是产业链短。他们出售的多为初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策略

1.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鼓励多元发展。一是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应该有个清晰的界定,确定其基本标准。要具备哪些条件才符合标准,在农户心中有一本明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力量,特别是利用手机比较普遍的优势,加大宣传,让农户充分认识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鼓励多元发展。鼓励种养专业大户、普通农户、农机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工、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经营者等主体,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兴办家庭农场。对那些有条件的要纳入考虑范围,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动员合格者积极申报,力争符合一个申报一个。

2.培育示范典型,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培育示范典型。开展家庭农场标准化建设、建设示范家庭农场是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抓手。可以由县农委牵头组织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建设,每年评选命名10个示范家庭农场,树立典范,以点带面,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其一,奖励扶持。县财政可以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经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家庭农场每个给予一定的补助。其二,享受补贴政策。经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可以申请享受政府各种补贴和产业扶持政策。家庭农场申报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注册商标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补贴。其三,进行项目扶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申报实施各种涉农项目,改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基础。其四,享受优惠政策。简化家庭农场环保审批手续,优化工商登记注册服务,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家庭农场负担。

3.实现规模经营,提供金融服务。一是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流转农村承包土地,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减少撂荒率。二是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家庭农场作为信贷支持重点,逐步完善推行“三权抵押”贷款政策,增加对家庭农场的贷款,解决家庭农场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鼓励各种农业保险进入家庭农场,分散风险。

4.加强人才培养,引导合作打造品牌。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分两类:其一,实施农业技术员培训工程。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员培养体系。其二,培养新型家庭农场经营者。将他们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范围,侧重分类专业技能培训,更新理念,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人才。二是引导合作打造品牌。可以促进家庭农场者之间强弱联合或者强强联合,也可以积极推动家庭农场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优势品牌。进行标准化种养,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5.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参加“农超对接”等营销活动。鼓励家庭农场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介家庭农场的优质农副产品,提升家庭农场信息化建设水平。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10

在现阶段网络应用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的环境中,物流行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行业,其经济发展已然受到了我国在快速发展社会经济认知下的重点关注。在其行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地区交通的道路建设,还能够通过其产业性质来协助企业降低其物料运输成本,完善社会经济布局分工。而在此影响下,也可以使物流行业科技化程度更为先进,制度更加规范,工作流程更具效率。因此,现阶段物流经济已不再局限于定点区域发展,而是制定了扩大其服务范围、完善服务体系的长远目标。欠发达地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物流经济发展的动向也已然成为物流行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构成部分。

一、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缺乏合理性。由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致使物流行业在该类区域当中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继而造成其经济发展的缺陷。其主要体现在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和物流涉及区域布局缺乏合理性等方面上。其中,物流企业规模小,可导致企业内部缺乏较具规范化的企业制度、服务方案、专业人员等,在此影响下,则极有可能出现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因制度不完善或混乱而严重影响运输质量的现象。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相关企业未能经规范化制度的指示而进行解决,这就导致在服务质量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形象及声誉逐渐受损,继而使其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无法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再有,因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影响,致使其物流企业在相关区域的分布及布局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出现物流企业分布过度密集或过于稀疏等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此影响下,一方面会因物流企业缺乏合力而致使其在部分区域中难以大规模地发展,导致其物流运输成本增加,无法完全获取物流运输中应得的利润;另一方面来说会导致物流企业多集中于同一区域内共同发展,继而致使其地区的物流经济出现竞争压力过高、经济资本严重流失等现象,使其企业获得的利润大大减少。从而不仅不利于物流行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还无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政策不完善,发展积极性不足。在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及人才投入积极性较低也是其整体发展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不便利一向是阻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而其在物流行业经济发展中则起到了更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交通不够便利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则更难以保障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时间和安全,继而使其物流行业在区域运作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行业的优势和特性。再者,由于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人们对其工作需求程度不高。在此长期影响下,则会致使相关企业不愿对物流发展作进一步的投资,而该区域的人们也无法享受物流便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该区域的物流经济发展。而深究其形成因素,则可知与其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息息相关。由于多数政府部门对于物流行业未持支持态度,而着重于发展当地经济。因而,自然也不会对物流行业及其涉及交通部分提供相应的支持,这就导致其在经济发展当中受到了相当的阻碍。还由于欠发达地区本就对高素质人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而在交通、政策、生活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下,则导致专业人才更不会将欠发达区域作为就业首选。最终出现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或是缺乏人才资源等情况,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在欠发达地区市场中的竞争基础。

(三)物流起步晚,技术设备较落后。由于物流行业在我国仍属于一项新兴服务行业,其在发达地区中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现状中,而在欠发达地区更多地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中。这就导致其物流行业在其发展中缺少了与时俱进的运作技能与服务认知,而硬件技术设备落后及产业管理粗放便是此种缺陷的主要体现。在硬件技术设备跟不上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脚步的基础上,则会导致其物流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疏漏,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并使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逐渐被淘汰。并且会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企业运转策略,而出现恶性价格竞争、人员管理缺失、物流信息缺乏时效性等现象,进而严重影响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的良好发展趋势。

二、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发展思路

(一)完善配送网络。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而在此环境影响下则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物流行业应该牢牢把握环境发展特质,将物流配送网络完善至全国各个区域中。而在欠发达地区的物流配送网络构建中,应该着重结合当地环境实际情况,创建辐射型物流的工作模式,以此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集散功能,并实现其布局、影响范围、工作流程等物流工作方面的全面性及规范性。

(二)加强信息跟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开发和使用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导致了现代人群对于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流行业也应充分了解当下客户群体需求,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化跟踪技术。进而可使客户能够准确了解物流活动信息,以此不仅可有效提高客户对于物流的体验感受。还对物流总体过程实现了透明化及安全保障价值,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挖掘产业价值。当下物流行业工作性质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现运输及仓储服务质量而已,其在不断完善及发展的过程中已然发现有更多可应用的产业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深入发现产业潜在价值,以探究更为全面的发展空间。在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思路扩展中,物流企业可更多地结合当地特色经济,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以充分完善物流产业的应用范围及应用价值。

(四)重视专业管理。在我国与国际各国接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物流运输频率的增加已然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我国交通条件日趋完善的环境中,各类客户群体对于高效率的物流质量也表现出了明显需求。在此影响下,实施物流行业专业化的管理道路已然成为现代化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物流行业应该严格规范行业发展制度,探究行业运营固定流程,并构建企业经营合理管理模式,以保证物流行业能有序且统一地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缺陷解决措施

(一)扩大企业规模,优化服务质量。在欠发达地区实现物流经济长远发展的努力过程中,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此认知基础上,物流企业应该确切地认识到自身企业基础建设对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继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需重视构建企业基础运作框架,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和各方面资源,并可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不断了解物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可使物流企业符合社会经济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需求,并且能使其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可对规范化企业的构建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再者,物流企业间需要构建良性竞争机制,并可适当培养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可以根据物流企业运输定位性质来选择合作伙伴,以构成完善的合作体系。例如可联合仓储、运输、物流跟踪、客户服务等企业,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打造优质的物流服务质量。在此努力下,不仅可使物流企业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重视对欠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开发。还可以通过其规范化的管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及全面性的服务质量等企业基础迅速地在相关地区实现有序、稳定、优质的物流工作开展。继而有效地提高了物流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使其经济能够顺利地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二)政府提供支持,完善相应政策。若想保证物流经济可在欠发达地区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那么则要求相关政府应该正视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效益,并积极落实相关支持政策,以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其过程中,首先需要相关政府详细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性质、发展状况等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然后可在此基础上确定对物流企业的资金合理配给方案,以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经济及市场上的支持力量;其次,相关政府可构建奖罚制度和鼓励政策,其中可通过有偿补助的形式来实施对物流企业的资金支持,并规范物流行业的价值管理,将其行业发展列入整体经济发展方案中。以此起到为物流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引导行业良性竞争、稳定物流行业市场地位等作用。进而可使物流行业在区域发展中得到一定的支持,并提高自身市场竞争积极性,还可有效约束其市场不良竞争现象,使其能够迅速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并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后,相关政府还可积极帮助物流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可通过构建专业信息发布平台、重点培养潜力企业、提高专业人才引进等方法。以有效地促进物流企业完善自身运营设施,继而为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信息平台,加强科技支持。在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影响下,物流企业也需积极改善传统运作模式,以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化跟踪是现阶段物流行业中可有效保障运输安全性及提升客户体验感受的科技手段。所以,物流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也应重视当地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其企业能够对分散且处于活动状态下的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继而可在实现企业经营信息集成化的同时,还能准确地了解物流运输的实时动态,以为客户提供更为现代化及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质量。从而可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的企业形象,并在其科技化的支持下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以实现经济长远发展目标。

四、结语

我国物流行业在现阶段虽然在逐渐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全面发展,且其良好成效已初见端倪。但在涉及范围广、企业规模大等总体方面发展的体现上仍出现略有不足的现象,值得深入探究以进一步提高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在此认知基础上,可见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也是总体物流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注区域。但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仍存在着相当的缺陷,若想改善此种现象,则需要求物流行业相关人员深入探究物流经济的发展思路,并在优化企业服务质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构建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对其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起进一步的推动作用。继而可真正实现物流行业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强而有力的行业力量。

摘要:在当下各大购物网站崛起、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环境影响下,物流行业已然成为具备较高市场竞争性的新兴行业,其物流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也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虽然现阶段物流产业在发达地区已构建完善的区域网络体系及经济发展体系,但在欠发达地区因受交通、地理位置、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发展缺陷。本文通过详细解析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思考物流经济未来发展思路,并提出解决措施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物流经济,欠发达地区,缺陷,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宁.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2]陈萍.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物流经济发展转变探讨[J].农业经济,2015.12.

[3]常春.探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战略发展决策[J].商场现代化,2016.7.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11

关键词: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兰州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28-05

1.引言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关的广大地区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共同形成的经济上紧密相连、生产上相协作的城市经济综合体。在空间经济的组织形式中,城市经济区不仅能够协调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1]。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的研究较少,划分的主要方法有Rdl链方法、断裂点方法、场强分析法等[2]。这些划分方法为确定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区范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在实证研究方面,涉及欠发达地区和单个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3-6],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计算省内不同城市中心性,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确定相邻城市经济区的界线,进而划分省内城市经济区范围,并不注重考虑省外大中城市对省内相邻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影响,同时采用的划分方法单一、考虑的其他因素较少。

兰州经济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区域,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又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的核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甘肃省将兰州经济区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并作为发展重点[7],为兰州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更为直接和现实的机遇。但是,学术界关于兰州经济区的研究较少[8-12],且均未涉及与兰州经济区范围划分相关的研究。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兼顾省内外大中城市对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的影响,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实际情况,确定兰州经济区范围。

2.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分析及组织原则

2.1 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分析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事实,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城市经济区的基本理论,在极化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表现出单个城市发展由小到大,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特点,学者们称之为单中心城市经济区。单中心城市经济区是城市经济区域形成的初级阶段,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的低级形态[13]。这种形态的基本特征是:①经济布局受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严重,城市分布具有明显的资源和交通指向性,中心城市在空间上的扩散具有跨越式的特点;②整个区域内虽然包括多个大中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但中心城市只有一个,且在经济总量、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整个区域中处于核心地位;③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功能进一步强化,通过极化扩散效应,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④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超出了行政管辖区域,逐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

2.2 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组织原则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或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枢纽区,核心、腹地、经济联系、联系通道是城市经济区构成的四大要素[14]。基于这种考虑,本文的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按以下原则进行组织[1]:

(1)中心城市吸引辐射原则。城市经济区是由诸多大、中、小城市及其腹地所构成,城市是城市经济区内主要的物质要素。每个城市经济区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按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可分为区域性和地方性两类。地方性中心城市通常为市域或县域的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才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经济区的核心,因为它对整个城市经济区都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此,一定范围内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数量决定了城市经济区的数量。与此同时,划分城市经济区的范围、规模也以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为依据。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越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越大,辐射范围越广,城市经济区范围就相对大。

(2)区内紧密分工协作原则。城市经济区不是现状的客观描述,而是对区域和城市发展、预测的地域经济系统综合。既然城市经济区是地域分工的产物,那么,区域专业化生产程度和方向也必然是城市经济区组建的基础和目标。基于此,城市经济区的组建在考虑中心城市吸引辐射范围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城市经济区主体,产业部门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上的专业化生产指向,选择最优区位,确定城市经济区组建的范围。更具体地说,城市经济区组建应从有利于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和城市经济优势出发,将区域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着重发展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部门,组织城镇群体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各具特色、发挥优势的区域综合经济结构。

(3)兼顾行政区界完整原则。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二者的界线并不完全一致。城市经济区的边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基层行政区界则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在城市经济区组建时,为了有利于发挥行政手段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指挥、协调、监督作用,也便于规划管理和利用必要的统计资料,根据我国县级行政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区域经济整体性特征,应尽可能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基层城市经济区的组建、内部协调和规划实施。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城市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觉的经济过程,以行政手段强行组建的办法往往事倍功半,欲建而不达。只有根据各地区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和现实及长远的需要,因势利导,方能收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功效。

3.划分方法

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方法有Rdl链方法、断裂点方法、场强分析法等。其中P.D.Converse提出的城市断裂点理论被广泛用来确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2]。由于该理论仅给出了每两个城市间一个断裂点的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就出现了多种空间分割方法。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将Voronoi图用于城市影响范围划分。王新生等提出以中心强度为权重构建加权Voronoi图界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15-17],学者李圣权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做出了改进,提出了城市断裂点理论与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的方法[18],闫卫阳对城市断裂点理论进行论证,将加权Voronoi图应用于城市经济区划分[5]。由此可见,加权Voronoi图在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科学合理性。

本文在方法上采用闫卫阳、秦耀辰等界定河南省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时所采用的方法,将扩展后的城市断裂点理论和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划分城市经济区范围[5]。在确定过程中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兰州及周边城市的综合实力,然后采用城市断裂点方法计算出中心城市兰州市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所处阶段的特点,综合考虑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后,确定兰州经济区范围。

4.兰州经济区范围划分

4.1 采用指标的说明

在评价城市综合实力(中心性)时采用如下指标体系[2]: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增加值、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②城市流量指标,包括城市客运量、货运量和邮电业务量。③区域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城市化水平、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④通勤率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长途汽车发车频率(发出汽车班次的时间间隔)作为替代指标。

4.2 方法的具体应用

4.2.1 城市断裂点法。首先,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界定兰州市与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范围分界线。P.D.Converse 1949年提出了断裂点理论,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该理论将相邻两个城中间的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定义为断裂点( BreakingPoint)并给出计算公式[19]:

dA=DAB/(1+PB/PA)或dB=DAB/(1+PA/PB )(1)

其中dA和dB分别表示断裂点到两城市的距离,DAB为两城市的直线距离,PA、PB分别为两城市的人口。在实际应用中断裂点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城市人口无法代表城市的规模和吸引力,应用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公式仅计算出相邻城市的一个断裂点,而两城市间的吸引范围的界限是一条线,在具体界定时就出现了多种方法,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为此,本文采用城市中心性反映城市综合实力,在城市吸引范围划分时应用加权的Voronoi图,克服了影响界限划分的任意性。

表1 兰州及周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城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城市流量指标区域发展水平指标非农业人口数(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客运量(万人)货运量(万吨)邮电量(亿元)人均GDP(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兰州市170.82503.04676.93294738529254659722.17182962898.0059.00259.59

西安市309.431146.89920.3921509962811323157525.90173193808.0044.91835.10

西宁市91.86164.60106.70161168397334924940.99129092951.0061.64115.63

银川市66.37213.46226.36270108852267937341.26207263800.0023.84201.65

白银市29.9494.51162.32198847928143530422.54198842023.0023.6638.01

天水市57.2486.3263.4670506957154414882.2770311550.0016.1433.64

武威市20.7495.2046.4494156606132328742.5996592802.0021.0416.99

定西市8.1016.366.6335606510153616211.2323941670.009.517.31

陇南市10.4614.221.17264856308129040.9727291353.0014.012.66

临夏市11.189.562.03683545131251250.0328931308.0011.794.80

合作市4.593.881.117618465238290.0538681514.0019.024.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甘肃统计年鉴2007》、《甘肃城市统计年鉴2007》。

目前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较多,但主体部分大致相同,本文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取了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3类12个指标(指标及原始数据见表1),包括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5个),城市流量指标(3个),区域发展水平指标(4个)。其中指标分别采用2007年中国城市年鉴、甘肃统计年鉴和甘肃城市年鉴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州及其周边的西安、银川、西宁、天水、白银、武威等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中主成分按特征值大于1(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主成分),贡献率大于89%进行选取。选取的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76.69%,89.49%,足够描述城市综合实力。计算所得的城市综合得分和排名为见表2:西安(1.78)、兰州(0.99)、银川(0.61)、西宁(0.36)、白银(0.14)、武威(-0.22)、天水(-0.44)、定西(-0.71)、陇南(-0.82)、临夏(-0.89)、合作(-0.93)。可以看出有些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值,如果直接代入公式(1)计算断裂点位置,必然存在负值开方的运算,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必须对各中心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数据变换。变换时我们采用常用的最小——最大规范化方法。为了便于计算和对比,并保证变换后的数据全部为正值,保证原数据列数值大小次序特征不变,我们运用公式(2)选取在[1,10]闭区间上对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数据变换。计算所得的城市排序结果和相应的中心性强度值是:西安(10)、兰州(7.38)、银川(6.11)、西宁(5.28)、白银(4.55)、武威(3.36)、天水(2.63)、定西(1.73)、陇南(1.37)、临夏(1.13)、合作(1.00)。

j=v-minAmaxA-minA(new_maxA-new_minA)+new_minA(2)

(2)式中minA和maxA分别为属性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值V映射到区间[new_minA,new_maxA]中的j

(x-PBx1-PAx2PB -PA)2 +(y-PBy1-PAy2PB-PA) 2=(PAPB PB-PADAB)2 (3)

(3)式为一个圆的方程,x、y表示城市在地图上的坐标值;PA、PB分别为两城市的综合实力。当两个城市A和B的心性强度值不同时,其吸引范围的分界线是一个圆(或弧),圆心为C(PBx1-PAx2PB-PA,PBy1-PAy2PB-PA),并且在B或其延长线上,半径PAPBPB-PADAB可以验证,经典裂点理论计算的断裂点P0也在这个圆弧上,是这个圆与AB的交点[5]。

表2 兰州市及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指数

城市P1P2W1W2综合得分

兰州市0.975621.066676.6912.8060.988638

西安市2.36959-1.734471.782339

西宁市0.244711.064930.362075

银川市0.465061.50660.614094

白银市0.019030.879930.142216

天水市-0.42358-0.50746-0.43558

武威市-0.25885-0.01679-0.22421

定西市-0.70761-0.72196-0.70966

陇南市-0.82928-0.73797-0.81621

临夏市-0.95832-0.52744-0.89667

合作市-0.98636-0.57197-0.92706

然后,按照公式(3),将每个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值作为每个城市点的权重,进而构建兰州与周边城市点集的加权Voronoi图。这里用地图代数方法生成。这个加权Voronoi图实际上就是每个城市在理论上的吸引范围。每个城市的吸引范围不仅包含了经典断裂点理论所计算的断裂点,而且也准确地刻画了每条分界线的轨迹。根据分析结果,兰州市与周边城市生成的加权Voronoi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加权voronoi的兰州经济划分示意图

4.2.2 中心城市兰州与周边县区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是表征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的指标,学者们通常采用的计算公式为[20]:

E=PiVit×P/Rij2 (4)

式中:E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Pi,Pj分别为某年i和j市的非农业人口;Vi,Vj分别为某年i和j市的国内生产总值;Rij为两城市直线距离。

为了定量阐释兰州市与周边地区相互联系的动态变化,本文采用2004—2008年《甘肃年鉴》的数据,中心城市以兰州市区数据,周边县区以县域数据为准,运用公式(4)计算了兰州市和周边县区经济联系强度,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逐年加强,与白银区、榆中县、皋兰县、永靖县的经济联系最强,与永登县、红古区、临夏市的经济联系较强,与安定区、临洮县、平川区、东乡县、靖远县、景泰县、广河县、会宁县、陇西县、天祝县、康乐县、临夏县、和政县、渭源县的经济联系紧密,与积石山县、通渭县、岷县和漳县的经济联系较弱。

4.2.3 通勤率。关于通勤率指标的说明,本文参照南京都市圈规划的方法[21],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长途汽车的发车频率(发出汽车班次的时间间隔)作为替代指标,效果非常接近国外的通勤率指标。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兰州市区各车站客运调度站统计的发车数据,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①发车频率在10min左右,是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与国外日常都市圈覆盖范围基本一致。②发车频率在20min左右,是经济区的紧密联系区域,该区域是经济区规划的重要选择性区域,将视区域交通规划布局、城市主要联系方向分析确定相关城市在何种程度上参与经济区的功能地域组织。③发车频率在30min以上,基本是中心城市的泛影响区域,不纳入到经济区空间范畴。按照这一标准,结合兰州各车站发往周边各地的发车频率统计,得到兰州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图(见图2)。

图2 兰州市与周边县区发车频率示意图

依据图2,①兰州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即发车频率在10min左右的地区,主要包括: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临洮县、临夏市;②经济区的紧密联系区域,即发车频率在20min左右的地区,主要包括白银区、平川区、安定区、永靖县;③中心城市的直接影响区域,即发车频率在30min左右的地区,除上述地区外,主要包括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通渭县、渭源县、陇西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天祝县与民和县。

4.3 划分结果

综合上述三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考虑到兰州与白银、临夏和定西市在空间上邻近,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将它们各自单独的影响范围也纳入兰州城市经济区范围,为此,本文确定的兰州经济区范围如下: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市的城市影响范围;与兰州市区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兰州到该区中心的发车频率在30min以内,主要包括:兰州城区四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临洮县、临夏市、白银区、平川区、安定区、永靖县、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渭源县、陇西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天祝县。兼顾行政区界完整原则,以及研究成果的现实操作性,在范围界定时暂不跨省界和保持县界的完整性。为此,本文最终确定的兰州经济区范围如图3中阴影部分所示。

图3 兰州经济区范围界定示意图

5.讨论

本文采用城市断裂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确定了兰州经济区范围,最终确定的兰州经济区范围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陇西县与渭源县,临夏州的临夏市、永靖县、靖远县、临夏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和东乡县,武威市的天祝县。但是,在兰州经济区范围划分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中心城市兰州与周边地区货物流、信息流等流量指标。基于此,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10.

[2] 闫卫阳,郭庆胜.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37(4):567~568.

[3] 刘科伟.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划分与城市经济区问题探讨——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2).

[4] 闫二旺.省内城市经济区划分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2,(1).

[5] 闫卫阳,秦耀辰,郭庆胜.城市断裂点理论的验证、扩展及应用[J].人文地理,2004, 19(2):12~16.

[6] 庞宇,吕曹芳,罗永龙.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安徽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经济区域划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5).

[7]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N].http://www.gspc.gov.cn/shiyiwu.

[8]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

[9] 李快满.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兰州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开发研究,2007,(5):132~134.

[10] 胡苗,石培基等.兰州经济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

[11] 李快满,石培基.兰州经济区城镇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2008,(1):42~45.

[12] 刘晓荣.关于兰州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4(2).

[13] 申雄伟.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R].湖南师范大学,2005(4):12~15.

[14]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58(2):272.

[15] 王新生,郭庆胜等.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Voronoi图[J].地理研究,2000,19(3):311~ 315.

[16] 王新生,郭庆胜等.Voronoi图的扩展、生成及其应用于界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1):107~111.

[17] 王新生,刘纪远.Voronoi图用于确定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2):256~260

[18] 李圣权,闫卫阳.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影响范围划分[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7(1):94~97.

[19] 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8~129.

[20] 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1):96~97.

[21] 南京都市圈规划,http://www.nanjing.gov.cn/cps/site/nanjing/index2.htm.

[作者简介]李快满(1982—),男,甘肃政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管理。

石培基(1961—)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研究工作。

经济次发达地区 篇12

一、建立军队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重要意义

1、建立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是完善军队津贴制度体系的现实需要。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人职业特点, 调整改革军队政策制度, 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军队津贴分配制度, 是军队政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部队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近年来, 总部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不断完善津贴制度, 使军队的工资分配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但受军队驻地高度分散、经济水平高低不等、收入情况纷繁复杂等因素影响, 虽然也出台了地区津贴的规定, 但标准比例设置上还存在结构较粗、紧贴不够的问题, 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 人员的待遇仍然偏低, 需要在制度体系层面加以健全和完善。

2、建立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有效途径。首先, 能够提升军人社会地位。军人收入待遇是军人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对军人社会价值的认同。其次, 能够解除官兵后顾之忧。作为家庭的一分子, 军人同样担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需要为家庭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但在发达地区, 物价水平相对较高, 生活成本支出较多, 军人赡养家庭的担子相对加重。增加发达地区附加津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压力, 解除官兵后顾之忧, 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官兵的切身利益。再次, 能够更好拴心留人。勿需讳言, 大部分军人在服役一定年限后, 都会面临着复员转业, “二次就业”、子女转学等难题, 需要承担大量的额外开支。鉴于此, 通过建立补贴制度, 使官兵在服役期间通过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活环境, 可以使大家在服役期间能够安心部队工作, 进一步增强扎根军营、建功立业、履职尽责的工作热情。

3、建立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是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实际体现。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军人是特殊的国家公务员, 军人的特殊使命, 是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军人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理应分享发展成果。因此, 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指数, 参照发达地区公务员实际收入, 建立起弹性较强的附加津贴制度, 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充分显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在发达地区服役官兵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现行军队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津贴标准偏低, 功能体现不明显。

2006年,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决策部署, 在改革基本工资制度的同时, 利用三年时间规范了津贴补贴制度。与此同时, 军队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规范津贴补贴后, 军人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 收入略高于中等城市同类人员的生活水平。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服役军人, 虽然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却仍不足以弥补经济发达地区额外的生活成本支出, 也难从根本上解决军地收入反差较大的现实问题, 甚至有愈拉愈大的趋势。据统计, 全国部分地区军地工资水平的最大差距已超过6000元, 以目前干部最高标准 (深圳市、珠海市部分县、区) 只有650元/月的地区生活津贴, 对补偿军地工资差距、改善官兵生活质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2、项目设置交叉, 地区划分不合理。

现行地区附加津贴包括:地区生活津贴、驻西藏部队特殊津贴、驻港 (澳) 部队津贴、国外津贴四项, 在地区生活津贴中包含了地区工资 (津贴) 补助、地区生活津贴 (补助) 、地区性临时补贴、西藏毗邻地区生活补助、特区津贴、海岛生活补助、驻粤部队临时职务津贴、驻粤 (琼) 部队生活补贴、驻藏部队义务兵在藏服役津贴, 统一并入了地区生活津贴。从功能上看, 发挥的既有对发达地区的补偿又有艰苦地区、海岛生活的补助作用, 却纳入地区附加津贴范畴, 与边远艰苦地区津贴和驻西藏部队特殊津贴在功能上有重合之处。如此划分, 让人感到内容不清, 标准不一, 地区各异, 功能相似, 不仅模糊了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功能, 也给地区生活津贴标准的确定带来了困难。

现行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主要考虑了艰苦边远地区、特区、境外等地域因素, 对军人及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 并未将经济发达地区给军人家庭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效应考虑进去, 我国许多省会城市和地区, 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其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增长速度较快, 驻地物价、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地区的军人收入却仅能维持正常消费水平, 没有充分享受到驻地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呈现出“墙外开花墙内不香”、“风景一边独好”的失衡局面。因此, 驻经济发达地区的军人理应纳入地区生活津贴制度范围。

3、法规制度不健全, 调节机制较滞后。

国家工资制度改革后, 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执行统一标准。但是, 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自行确定津贴补助, 且补助项目、标准增长迅速, 有的占到工资收入的70%以上, 而军队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调整则明显滞后, 无法体现军队地区附加津贴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决策调整机制不够灵活。特别是建立经济发达地区津贴, 既要考虑部队的稳定和平衡, 更要考虑驻地的实际制定政策依据等等, 从方案论证、决策、试点、在全军实行, 需要的周期过长, 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 影响了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科学发展。二是动态增资机制缺乏弹性。特别是1998年《军队地区津贴规定》出台至今, 现行标准维持了10多年, 在这种常态化标准的机制下, 地区附加津贴标准的水平显然无法与各地经济发展和物价增长相匹配, 绝大多数地区的公务员津贴补贴都有相应提高, 而军队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享受单位也没有及时的随经济发展、物价变化、居民收入增加而进行调整, 不能满足客观需要, 弱化了津贴功能, 有悖于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的初衷。三是联动调节机制有所欠缺。根据现行规定, 军人在享有地区附加津贴的区域, 无论工作长短、职务高低, 均没有建立地区附加津贴与驻军地区经济发展联动的调节机制。导致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官兵, 近年来工资津贴增资标准远不及经济发展、房价、物价上涨的增长速度。这些都是军队地区津贴制度体系的薄弱环节, 亟待改进和完善。

三、建立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初步构想

1、合理确定标准, 准确把握原则。

一是构建科学的地区系数函数模型。各地区具体水平的确定, 根据能够客观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地区系数, 应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为依据综合计算或参照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确定。可用下列算式表示:

其中:Z为驻地人均经济总量, X为驻地消费物价平均指数, Y为驻地公务员平均收入;地区系数应计算到县 (区) 一级。Z、X、Y的数据可从国家统计局获得, 由此得到一个准确的地区系数。二是确定合理的基本标准。确定合理的基本标准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基本标准不应是单一固定标准, 而是区分职务、级别的不同标准。在标准的确定上, 应秉承“适度”的原则, 不宜过高或过低, 以免造成负面效应, 科学合理地确定职级标准, 一般为一至五等为宜, 同一地区 (县) , 享受同一标准。其次是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只是对额外生活成本和军地工资差距的补偿, 因此, 基本标准不应是基本需要的绝对值, 而应是一个差额, 是驻军干部与驻地同职级公务员收入、物价指数之间的差额补偿。

在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的建立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同样的军事劳动中, 由于劳动强度、作出贡献的不同, 军人提供的劳动量、承担的责任也存在差别, 因此建立地区附加津贴不能搞平均主义, 要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区分干部、士官、义务兵的津贴档次二是利益驱动的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质动因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最终动因。作为军人, 同样也不能只提倡精神奖励而忽略物质补偿。据此, 津贴的标准应适当体现国家对驻经济发达地区军人生活成本的经济补偿。三是标准适当的原则。在确定和调整地区附加津贴时, 必须以地方同类人员的收入水平为参照, 保障军人的收入不低于地方同类人员的收入, 使军人待遇水平与地方同类人员的收入水平保持基本均衡。充分体现军队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 在制定标准和享受标准上, 要做到既符合地区实际、确保平衡又要向边防海岛、高原等特殊艰苦地区倾斜, 使艰苦地区军人收入达到或适当超过经济发达地区军人的收入水平, 优先保障艰苦边远地区官兵利益, 鼓励驻艰苦地区官兵扎根驻地安心工作。同时, 也要注意对建立补偿功能的正确引导, 减少该项目可能造成的“负激励”作用, 即发达地区本来就吸引人, 增设项目后, 避免造成负面导向。因此, 在标准设置和享受范围方面应做一些具体翔实的规定, 加以正确引导, 确保均衡。

2、科学划定类别, 体现津贴功能。

从现行军队地区附加津贴的设置上, 可以看出, 按照地区的不同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驻经济发达地区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居民生活费用支出指数以及其它情况为依据建立的经济发达地区津贴。第二类是为驻西藏部队建立的特殊津贴, 此类津贴参照对西藏特殊政策, 针对部队驻地特殊环境等因素建立的。第三类是为驻国外 (港澳) 地区建立的地区生活津贴, 主要是针对援外出国人员所在地区艰苦程度和生活水平及港澳特殊政策和特殊情况建立的。建议对地区生活津贴进行重新规范整合, 将地区生活津贴原保留的西藏毗邻地区生活补助、海岛生活补助、驻粤部队临时职务津贴、驻粤 (琼) 部队生活补贴合并到边远艰苦地区津贴, 因为这部分津贴补贴主要体现了对艰苦边远、海岛地区的补偿, 与边远艰苦地区津贴相重合;另外将驻藏部队义务兵在藏服役津贴与驻西藏部队特殊津贴合并。把地区生活津贴改为“经济发达地区津贴”, 原保留的地区工资 (津贴) 补助、地区生活津贴 (补助) 、地区性临时补贴、特区津贴一并归为经济发达地区津贴。从地区津贴分类上看, 这样划分更为直观、清楚、易懂。

3、完善津贴制度, 建立调节机制。

一是让决策机制“活”起来。适当对各大军区“放权”, 把经济发达地区津贴的审批权“下放”至军区, 由省军区负责驻军驻地消费水平、指数进行调查、核实论证, 并结合国家统计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标准, 经军区审批后, 报总部备案, 总部可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总体控制。经济发达地区津贴制度建立后, 必须建立相应的调整机制, 保证军队经济发达地区津贴不受客观情况变化的影响, 可每2至3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一次计算调节, 即可得到符合具体情况的地区系数, 经济发达地区津贴标准也就随之得到, 形成长效调节机制, 充分完善经济发达地区津贴的功能。二是使增资机制“动”起来。经济发达地区津贴是针对驻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及居民生活费用支出指数等因素的补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多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很快, 因此应结合当今社会经费发展的实际, 重新划分地区生活津贴享受范围, 加大覆盖面, 根据驻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居民生活费用支出指数等情况, 参照国家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民族自治地区 (州、盟) 制定的工资性、物价性、地区性等津贴补贴规定, 以及驻军干部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差距, 结合军队实际和财力可能建立和调整, 努力形成动态的增资机制。无论是特区, 还是各大省会城市、中心城市, 当军人工资水平在当地的实际购买力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时, 就应将该地纳入“发达地区生活补贴”的保障范围。三是把协调机制“联”起来。一方面, 要建立起科学的津贴调研制度。在军地设置联系点, 架构起立体调研网络。定期在全军范围内进行针对各个地区经济条件、物价指数、地方公务员工资津贴调整以及军队建设任务变化等因素进行细致调查, 得到翔实数据后由有关部门进行汇总, 并将影响军队人员工作、生活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评估, 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军人生活待遇带来的影响。这样可以为发达地区附加津贴发放提供有关参考和数据支持, 便于津贴标准能够依据内外部因素变化及时做出必要调整, 确保发放范围和等级标准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 要建立起良好的军地互动制度。就是要构建依据国家和军队相关政策法规, 围绕军队地区津贴水平协调军队与国家机关、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工作机制。其作用就是使军队人员的津贴水平与国家、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公务员的津贴补贴水平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态势, 形成一种“地方涨我也涨”的津贴补贴互动模式, 既体现军队的特殊性, 又与地方的津贴政策相互联动、共兴共荣, 使军人收入水平能够跟上地方公务员的增长速度, 真正达到补偿其生活消耗和劳动付出的功效。

摘要: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是以货币形式给予驻该地区军人用于弥补与当地中等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的补差性报酬。建立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津贴, 符合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体现军人职业特点的军队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关键词:发达地区,收入分配制度,军人附加津贴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军人福利比较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 2003 (3) .

[2]杨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 2004 (5) .

[3]郝万禄:军人生活待遇改革理论与政策取向[J].后勤学术, 2004 (5) .

上一篇:矩阵对策下一篇:合作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