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2024-06-26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通用12篇)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1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有许多的成功经验, 它们取得成功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比如都十分重视立法, 经费投入充足, 对成人教育发展方向把握准确等。综合查阅到的相关资料, 本文归纳总结出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旨在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促使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朝着良性轨道运行。

一、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 健全的成人教育法制

殷明、乐传永、刘奉越等学者在研究国外成人教育的文章中都提到了立法。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重视立法, 通过法律条款来控制、监督与调节成人教育, 完善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及行政制度。各国都有相关的法律来保障其成人教育的发展。比如美国1963年通过《职业教育法案》, 1966年出台《成人教育法案》, 1992年有《职业训练计划》。英国1924年颁布《成人教育章程》, 1973年制定《就业与训练法》, 1992年颁布《扩充与高等教育法案》。法国1971年通过《继续职业教育组织法》, 1984年颁布《职业继续教育改革法》, 1997年通过《青年就业法》。日本1949年颁布《社会教育法》, 1990年提出《终身学习振兴法案》, 1991年颁布《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各国的成人教育法案均对其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了法律的保障, 成人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 灵活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英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分权制, 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各地成人教育发展的各项事宜。近年来, 英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和控制, 加强了与地方成人教育的合作, 显现出成人教育管理的灵活性。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地方政府的权力比较大, 各州享有立法权, 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承担主要责任。法国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 但随着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地方政府的要求, 法国地方管理权限也在逐渐增加。

(三) 充裕的成人教育经费

发达国家举办成人教育的经费均非常充足。据美国人力训练发展协会统计, “20世纪80年代, 美国企业每年为职工在职教育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金约为2100亿美元。到90年代中后期, 这种投入已达到6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近10年来用于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开支年均递增5.5%”。 (1) “日本成人教育经费1955年为52亿元, 到1965年增加到409.39亿元, 1969年又增加到690.08亿元”。 (2)

(四) 多元化的成人办学机构

以美国和英国为例。在美国继续教育系统中, 高校兴办继续教育已有100余年, 其所占比例为24%;企业所占比例为50%;行业协会所占比例为20%。此外, 全美国有近200家私人举办的继续教育机构, 其所占比例为6%。 (3) 英国曼斯伯利基 (Albetr Mansbirdge) 于1903年创立“劳工教育协会”, 其目的在于促进和推广成人教育。“劳工教育协会在英国全境共有21个地方分支机构及900个地区支会”。 (4) 该组织积极参与举办成人教育的各项活动。

(五) 现代化的成人开放学习系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1971年首次正式招收2万多名学生开始办学, 到现在有21万名学生和在职学员, 占到英国非全日制学生的22%;从成立伊始不为传统正规大学认同, 到现在全英综合排名前10名, 教学研究水平位居第三, 包括普通工程学在内的某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得分甚至超过了牛津、剑桥”。 (5) 在英国, 除了开放大学外, 还建有其他的开放学习系统, 为成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六) 实用化的成人教育内容

以美国以例。美国成人教育的内容都是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 当地民众需要什么, 成人教育机构就及时讲授什么, 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当地的具体实际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美国成人教育发展之所以成功, 其原因就在于美国成人教育依据社会需要和市场发展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此外, 日本的专门学校、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也非常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

(七) 终身化的成人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法国,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也是法国基本国策。“法国在中央设置‘部厅间委员会’, 综合规划、协调各有关机关的终身教育事业活动;在教育部设置‘国立终身教育开发局’ (ADEP) , 专门负责调整社会各领域中终身教育的需要和供给, 并对终身教育机构进行各种援助活动;在地方设置‘职业教育、社会发展、雇佣委员会’, 专门管理有关终身教育事务;原大学区继续教育委员会 (DASCD) 也改由终身教育行政所接替”。 (6) 法国对终身教育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一) 加强法制建设

发达国家在成人教育发展中都非常重视立法, 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各国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法宝。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薄弱, 目前仅有少数省、市建立了地方性的成人教育法规, 如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至今仍没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成人教育法律。我国必须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立法工作, 变人治为法治, 以法治教, 使成人教育有法可依, 以立法保障成人教育发展。

(二) 完善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 我国可借鉴法国和澳大利亚, 把权力下放到地方,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结合办好成人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成人教育管理过多、过死, 地方缺乏办理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人教育的发展受管理机制阻碍。在今后的改革中务必加强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 简政放权, 责权分明, 以实现我国成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 增加经费投入

发达国家在成人教育发展中都能确保充裕的资金投入, 由国家、地方、政府、经济界、社会团体, 以及受教育者个人多方筹资。经费问题是制约我国成人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采用政府、社会、私人多方集资的办法。只有大力增加对成人教育的投入, 才能更好地开展成人教育。

(四) 多方合力办学

发达国家都是集合多方力量共同举办成人教育的。而我国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一千多所, 但许多高等院校并不重视举办成人教育。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也不高。今后我国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包括各种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 , 充分发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 这样才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五) 开展远程教育

英国开放大学以对公众的开放, 场所的开放, 学习手段的开放, 教学观念的开放为特色, 其教育质量享誉全球, 值得我们重点学习。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 也将会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 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播电视、因特网、卫星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采取多种办法, 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 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 推动我国的成人教育迈上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台阶。

(六) 坚持学以致用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都非常重视培养实用型人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 针对性较差, 实用性不强。我国的成人教育应坚持“干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 补什么;需要什么, 更新什么”的原则, 学用结合, 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使其学以致用,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七) 加快终身化步伐

终身教育已成为各国流行的教育思潮, 其核心意义在于人们终生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满足日益上升的个人需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法国。韩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将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我国要不断加快成人教育终身化的步伐, 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推动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

(八) 创办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 人口基数庞大, 普通劳动力资源过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与发达国家也不尽相同, 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 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来管理自身的教育事务, 因此学校的教育决策权与行政权必须分开。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时, 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可盲目求进, 要办出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

摘要:本文作者在查阅大量有关成人教育发展的文章的基础上, 发现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有许多共同的成功经验, 这值得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借鉴。发达国家成人教育都在沿着法制化、现代化、多元化、实用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把握好未来成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将有助于我国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成人教育,多元化,终身化

参考文献

[1]殷明.从美国经验看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

[2]乐传永.英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西安) , 2006, (3) .

[3]李晓佳, 徐白羽.英国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对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7, (3) .

[4]刘奉越.论法国成人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2) .

[5]乐传永.管窥战后日本成人教育的主要特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11) .

[6]任克.日本专门学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略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7]段迎超.澳大利亚成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2

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教育对比,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美国,日本还有很大的差别,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很多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和美国,日本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把美国,日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完全照搬过来,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其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发展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

(一)根据发展需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美国,日本是现在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其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美国采取的是权力下放,自主经营管理,而日本则是尊重办学的自主性,强调办学民主制。但是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在注重加强政府对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计划经济在我国长时间的推行,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央集权依然管理着我国高等院校,伴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推进,由政府主导学校的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借鉴美国和日本的院校管理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高等学校的改革要做改革如下:第一,高等院校要学校自主管理,政府机构不再直接参与,而是进行宏观的调控,教育部门要搞好教育的整体规划。第二,对高等院校实行多级化管理,实现权利的下方,实现省市各履行其责任,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发展,和当地经济紧密结合。第三,高等教育要面向市场,自由竞争,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发展,面向人才市场,依法自主管理。

(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在美国和日本都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基本格局是政府,社会,举办,民众参与的热潮,并且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教育体系,因此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续性发展。而我国由于经济欠发达,对教育资金投入不到位,相应办学资源缺乏,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我国教育体系各类型教育严重的失衡,妨碍了国民接受教育的通道。我们应合理的借鉴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经验,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社会化,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一方面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建立健全立法体系,以确保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加大对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对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是高等教育获得充足的发展和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我国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探索新的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育内容,建立相应的高校监督评估机制,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意识

发达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篇3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发达国家更为突出。一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将对其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下文中将浅谈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美、英、法为例)的现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从中总结出一些对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有借鉴作用的地方。

“教育行政是国家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政策,对教育事业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现代教育行政是随着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西方各国教育掌握在宗教团体和私人机构手中,国家和地方行政机构没有直接参与教育事业。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 下文将浅谈一下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欧美发达国家(以美、英、法为例)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并结合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希望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对我国有借鉴作用的地方。

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大体可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混合制三种模式。侧重中央集权制的有法国、中国等;侧重地方分权制的有美国、加拿大等;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混合制的有日本、英国等。中央集权制是指由国家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和监督指导,地方办学须遵守中央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地方分权制是指教育主要由各地自行办理,中央政府仅处于指导和资助的地位;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混合制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目前,世界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倾向于放权、分权,而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则倾向于集中、统一,这两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是逐渐走向中和的。

美国

“美国教育的行政管理,是在力求切合本国实际,广泛汲取各国经验的主导思想之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对欧洲各国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美国并未人为地选择并全力效法之,而是在实践中迂回探索,不断协调改进的。”在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上,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美国1791年的《人权宣言》指明:“宪法未曾给予联邦或未曾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保留给各州人民。”这句中虽未见教育一词,但教育恰好属于两个“未曾”的范围,这便成了教育分权的法律依据,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负主要责任,不得削弱各州在教育方面的权力,以州为主体,州、地方与联邦政府共同负责的政体,责任的划分很明确,即州负主要责任,地方负具体责任,联邦政府负协调责任。总之,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以州为主体的。

美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历史上,北美殖民地初期,因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移民们便在各自的村镇办学,独立战争前,新英格兰地区已形成一种学区教育行政制度,各类教育事务由各学区自行决定,这种学区制后逐渐遍及全国;独立后,美国1789年的联邦宪法对教育却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当时在欧洲和美国,教育是由私人、教会、慈善团体等非官方机构主办的,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即已形成教育由地方主办的传统;此外,美国建国初,人们担心联邦政府走向中央集权,因此将教育看作是地方的权力。但从5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加强国家集中领导教育的影响,企图克服地方分权所产生的矛盾和弊端,要求加强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终于在1979年10月,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升为独立的、内阁级的部,但在行政管理职能上还没有根本改变。

“总之,对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及今天教育部权力的限制,既是联邦宪法传统观念决定的,又是基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分层管理规律和美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考虑的。”美国的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较符合美国国情教育特点和分层管理、因地制宜原则的,能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英国

“英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既保留了英国教育的传统,又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与变革,”形成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其实近代英国实施的也是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自伊丽莎白时代以来,教育在英国一直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情,不属于国家职责,教育长期由教会、尤其是国教会把持。但到19世纪初,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干预教育,使工人阶级子女接受一定的初等教育,从经济上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且工人阶级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教育领域的斗争作为政治领域斗争的一部分,迫使政府承担其保证国民受教育的部分责任,此外,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大量教育需求的出现,此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其特点是从随意的、受个人因素影响的向有组织、制度化、系统化的连续干预转变,183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组为教育局,这是英国政府第一个教育管理机构,1899年成立了由国会直接领导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了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管理,主要任务是分配教育经费、视察学校,至此,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一步步加强了。但总体来看,英国教育仍属于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混合制教育管理体制。

法国

法国的近代教育管理制度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1789年法国大革命成功以前法国并没有一套成型的教育管理制度,当时法国没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主要由教会和私人办理,巴黎主教实际上控制了法国各级各类的教育。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兴起,众多思想家看到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纷纷要求打破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家,建立国家的教育制度。1808年,拿破仑出于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教育行政首脑机构---帝国大学,该“大学”由内政部托管,但自主权比较大,实际上是法国第一个教育部,从此奠定了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后虽然教育管理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原则一直被沿袭了下来。

1982年以后,法国决定将教育权力部分下放,并采取了一系列非集中化措施,国家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有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育的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以及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混合制是近代随着公共教育体制在各国的建立而出现的,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由于历史、社会的诸多差异,近代各国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很难说哪种制度更好,关键在于一国实行的教育行政制度是否符合本国国情,只有符合国情的才是较理想的。

教育行政权力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中央集权制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中央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政令的统一、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全国教育事业的协调统一,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机关缺乏自主权,束缚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整齐划一的学校模式,没有照顾到各地区的差异,不能充分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容易脱离地方实际,不利于培养人才的个性化;机构臃肿,中间环节过多,权责界限不明,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恰恰可以克服中央集权制的弊端,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机制,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保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地方各行其是,易引发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不能有效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会相对削弱,不利于中央政府在整体上对国家进行规范化管理,不利于全国教育的统一规划与发展。

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的这两种教育管理制度的国家更倾向于中和,以弥补其制度中的不足,中央集权制倾向于放权,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地方分权制则学习中央集权制的长处,更倾向于集中、统一。这种相互借鉴的趋势在当代各国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中尤为突出。一国实行何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并不是人为确定的,是与一国的历史、经济发展现状、文化水平、政治制度息息相关的,不过各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调整自己的制度,以更好地契合本国实际,更好地促进教育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了解上述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轨迹,能发现一些共同特征和规律,这些对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以下几点特征:(1)当下各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是在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起来的,各种制度各有千秋,因此可以在保持本国教育管理制度总体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别国教育制度好的方面为自己所用;(2)一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生搬硬套是行不通,只有符合国情,才更好地能促进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3)纵观近代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干预程度不断加强、对教育的投资也逐渐增加,因此我国在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同时要坚持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国家在宏观方针政策上对教育的主导作用。

我国自近代以来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教育国办是我国数千年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这必然会深深影响着后来的教育管理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新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仍实行中央集权制;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高等教育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中等与初等教育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改革开放之前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总是处于放权与集权的循环之中,往往是‘一放即乱,一收即死,中央和地方权力很难达到平衡。”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逐步简政放权,加强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教育放权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应看到,“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城乡对立二元分立由来已久,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充满了异质性。在这样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权威体制难以统一社会的各种力量,促进均衡发展;同样,在这样一个国家,在这样充满异质性的文化社会中,没有因地制宜的分权体制,难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4因此我国政府在进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坚持“放权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统一。”5这才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只有首先符合国情,该教育管理制度才能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4

一、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1) 灵活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英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政府的分权系统的所有事项, 当地的教育局教育发展近几年来, 中央政府加强教学管理系统, 管理和控制的英国成人教育, 加强成人教育的灵活性和合作, 联邦政府的教育管理的澳大利亚, 地方政府的权力比较大, 各州有立法权, 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责任。

(2) 实用化的成人教育内容。在美国, 美国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地人需要什么, 教学成人教育机构及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当地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此外, 日本的专门学校, 澳大利亚TAFE学院也非常重视培养实用型人才。

(3) 终身化的成人教育思想。终身教育起源于法国,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是法国的基本国策。“法国将在中心办公室的部际委员会”, 统筹规划, 对相关机关的终身教育活动组织协调;建立国家终身教育发展机构 (ADEP) ;在教育部, 负责社会各方面需要的终身教育和供给调整, 并对终身教育机构进行各种救助活动;在地方设置的职业教育、社会发展、就业委员会, 特别是终身教育事务的管理;以前的大学区继续教育委员会 (DASCD) 也改由终身教育行政所接管。”法国的终身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法国,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法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法国中央管理委员会集团规划, 综合协调部门终身教育, 在教育部“国家电力集团发展终身教育, 负责在终身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各种援助机构终身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 委员会在确定本地事务管理专业化, 法国教育积极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1) 加强法制建设。成人教育发展中,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立法, 健全的法制是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继续教育立法相对薄弱, 目前只有几个省, 直辖市建立了的成人教育地方法规, 如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然而, 还没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通过。

(2) 完善管理体制。我们可以借鉴法国和澳大利亚的管理体制方面, 下放给当地中央和地方包括成人毕业进一步改革中央与地方分权管理、协调和研究, 明确责任, 实现成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3) 增加经费投入。在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发达国家可以保证充足的资本投资由国家, 地方政府, 企业界, 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及教育融资。资金问题是制约中国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多方合力办学。在发达国家, 有各种各样的方式集成人教育院校。中国在很多高校, 成人教育, 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在未来, 动员社会力量, 我需要的, 包括不同的机构, 社会团体和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各种教育资源, 渠道和方式,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为成人教育的发展。

(5) 开展远程教育。英国开放大学, 向公众开放, 开放的地点, 学习工具, 教育和开放教育, 是全球值得学习的。成人教育的发展, 完成了高速公路信息化网络, 远程教育, 特别是,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 多媒体, 广播, 电视, 互联网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教学成人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

(6) 坚持学以致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在中国是没有必要的更新;成人教育;结合”的原则, 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以人才和知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的人才需求。

(7) 加快终身化步伐。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国民教育思想, 其核心内涵是人们人们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变化, 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是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为了促进成人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8) 创办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我国有自己的国情, 人口基数庞大, 普通劳动力资源过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与发达国家也不尽相同, 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 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来管理自身的教育事务, 因此学校的教育决策权与行政权必须分开。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时, 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可盲目求进, 要办出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 庞大的人口基数, 普通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与发达国家是不同的, 学校没有足够的自主管理自己的教育事务, 因此学校决策权、执行权必须分离。当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也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 不能盲目地前进, 做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

由于国有民营的情况是, 扩大基地的人口, 或有一个共同的劳动力有更多的资源。伙计们, 中国和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尽相同 (和高中体育管理主体和扩大, 一如经济学研究所的先进国家, 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能盲目地前进, 办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1]殷明.从美国经验看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

[2]乐传永.英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西安) , 2006, (3) .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5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1

通过这次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我认识到在现在我们应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在即将到来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们更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要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同时要加大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等法治宣传力度,结合典型案例,加大以案普法的力度,坚持网上网下结合,不断提高国家安全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 传播力!

通过范维澄院士的讲座,我了解到今年4月15日是新国家安全法通过后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首次被提到如此高度,主要与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有关。国家安全机关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力量,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国家安全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国家安全千警不愧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忠诚卫士,不愧是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最后,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换句话说,在当代全球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和世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解决反恐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我们注意到民众在公共安全事件面前绝不仅仅是被动的、被保护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积极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主体。面对疫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做好日常的自我与家庭预防、利用假期丰富自我,做好心理调控、提升信息辨识能力、不传谣不造谣。大学生们创新前行,在积极对社会做贡献中,将实现自身的韧性增强和境界升华。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国家安全,你我都是受益者,虽然,国家安全教育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安全问题却每时每刻都值得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它关系民生,关系国家稳定,关系社会长远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国家安全既是国家责任,也是公民责任。让国家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并成为公众习惯,应是全社会的期待。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2

2020年4月15日是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通过观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疫情防控》视频,我对国家安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习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左传·新序·杂事》也曾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国家安全才能保证人民安全。而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近百年来世界上发生许多起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生物恐怖和传染病的危害非常严重。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安全受到了重创,目前虽然国内的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是国外疫情依然非常严重。我认识到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意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在目前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安全,从我做起,防范疫情期间不聚集,戴口罩,共同战胜疫情。

面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无数个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逆行者们携手同行,并肩作战。我们要感恩自己身处在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家。同时,也要树立“安而不忘危”的忧患意识,形成以维护国家安全为荣,损害国家安全为耻的正确价值取向。通过不断地学习国家安全的知识,提升国家安全的意识,为维护国家安全尽一份责。做到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3

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说到国家安全,有人觉得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是“国家安全”要就已经不限于“保护国家不受侵犯”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多个方面,国家安全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等多个方面,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人民福祉的最基本保障,通过本次学习范维澄院士的讲话,我深刻的理解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从“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古训,到今天一些国家和地区深陷战火和苦难,再到恐怖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安全的基础、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是徒劳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需要我们尽自己的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全,为国家安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过学习和交流,同学们对于国家安全有了深刻的了解,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线上的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并认真记录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撰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仅丰富了疫情期间学生的的课余生活,增长了知识,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在全体学生中营造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浓厚舆论氛围,为疫情期间以及返校后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4

听完这堂课,我了解到《国家安全法》,了解到国家安全的定义,即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我国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为11+5,总书记报告中提到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国际安全为依托,国家安全形势为: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风险有涉恐,涉暴,外敌侵略,南海军事,中美贸易争端,信息化战争等。还有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也要引起重视,与人类环境息息相关。

疫情后中国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对国际赛事活动的影响巨大,东京奥运会,欧洲杯,NBA赛季纷纷被推迟,公共安全从双轮驱动到三足鼎立、文化,科技,管理,提升人的安全素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实施从个人到国家,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民应对疫情素质,吧“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到实处,注重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外溢风险及应付政策措施。

关于面对疫情,大学生应做好日常自我与家庭预防,利用假期丰富自己,做好心里调控,提升信息辨识能力,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规范网络言论,是当下疫情中,我们应该做的事,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应当创新前行,在积极对社会作贡献中,将实现自身的韧性增强和境界升华。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5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散发光和热;这是一场必胜的战斗,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国人民一条心,每个人都是战士,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为疫情防控工作有力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通过这次观看,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到了有关国家安全的含义,更让我学到了这次突发的疫情对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6

一、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不一

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长,这与西方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美国的职业教育已有近140年的历史。从1862年《摩雷尔法案》颁布至今,美国职业教育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美国的职业教育发轫于美国当初的高等教育,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职业教育。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莫雷尔法案》到《史密斯——休士法》,确立了美国职业教育制度;1963年《职业教育法》奠定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到1984年《卡尔D·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美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1990年以《卡尔D·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修订为标志,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趋势。美国在以立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下F,职业教育经历的职教之分、职教之合的过程,形成涵盖学校社区的大职教环境,具有注重立法、灵活多变、讲求实效、与普教融合等特点。

我国职业教育历史,即使从50年代末始建的一批大中专院校算起,也不过60年左右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只有近30年的历史。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职业教育意识淡化,以培养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中专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专业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基本用于精英教育;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一线劳动者的阶段,职业中专与技校并存,交互发展,仍是人力资源供应数量相对紧缺阶段;三是2l世纪初到现在,正在进入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普及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迅猛,中职职业教育门槛降低,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企业人力资源供应相对过剩,用工出现结构性短缺。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单纯的学历或者技能教育向综合素质能力教育转变,以适应终身教育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社会认知程度不一

目前,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例如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家庭层面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高,这与职业教育给予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丰厚、实惠的回报是分不开的。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与这些国家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我国由于传统杜会观念的影响和近代工业发展较晚,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我国已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不少地方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被边缘化,政府不愿积极牵头,企业不愿参与、家庭不愿投入。社会不愿认可,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链条上最为薄弱的一环。

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不一

美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职教之分和职教之合的过程。起初由于农业、工业技术发展,需要把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分出来,培养专门人才,发展专门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所能满足,职业教育又开始走上与普通学术教育的融合。在我国当前终身教育理念统领下,职业教育目标应该改进,我们不能够单纯地提“技能”目标,应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培养其创造性,学会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这就要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即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做到科学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平衡发展,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职业教育依法发展强度不一

美国历来强调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法案也是适应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而制定的。如《莫雷尔法案》就是在各州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法律的形式通过联邦资助的手段支持职业教育;人力开发和就业政策及系列职业教育法案,也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水平,等等。在系列职业教育法案的促进和推动下,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也逐步走向法制化,如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但从以法促教和执法的力度看,还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习美国重视法制建设,以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五、就读职业学校机制灵活程度不一

人们普遍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先进,技术工人水平很高。在这个国家半数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职业技术培训作为自己的教育方向,同时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学生入学两年后生源可以互动,即普通高中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而职业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为上大学做准备。最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成绩好的高中毕业生并不急于进名牌大学学习,而是先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然后再去大学学理论,这样的学生以后更容易做出成就。

在国内,大多数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的首选是上高中,上不了高中才选择职业学校,而且上职业学校的人数不多。许多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去打工,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目前我国职业、技工院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已有了互通。但是高中与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进行生源互动,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不可能进高中学习,也很少有高中生选择上职业学校的。

六、职业学校教学设备的先进程度不一

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工厂设备要先进,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指导企业进行生产,并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创新、研发。而国内刚好相反,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国内人口较多,许多职校都是用企业淘汰的设备进行教学,即使是新设备也是比较落后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当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加大投资,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正在更新,变得更加先进。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7

一、职业教育资源的内涵

职业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 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和。它是一个组成、维持、参与并服务于职业教育的资源系统。

职业教育资源的构成, 一般来讲, 可以分为学校要素和社会要素。

1. 学校要素是指校内各种有利于学生、教师与学校发展的显在与潜在的教育资源

它们包括: (1) 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构成的人力资源; (2) 由学校品牌资源、示范专业品牌资源、特色专业品牌资源、骨干教师品牌资源构成的学校品牌资源; (3) 由教师群体资源、教研中心资源、信息中心资源、班级资源构成的团队资源; (4) 由实习、实训场地资源、设备管理资源构成硬件设施资源; (5) 由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组织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构成的文化资源。

2. 社会要素指政府、企业、行业、民间团体等相对独立而又关联的资源

它包括政府财政资源、企业技术和设备资源、培训基地资源、社区资源、联办学校资源、机遇资源等等。

职业教育资源的学校要素中品牌资源是核心资源, 有了好的品牌资源, 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才能发挥作用。所以, 许多国家都在搞校企合作, 其实质就是引进或者输出品牌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做到优势互补。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途径

1. 从实训师资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大多以集团化的模式存在;他们在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从实训师资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在企业中, 培训师傅是最大的人力资源, 他们负责指导学徒的培训。他们不仅向学徒传授专门的技能, 同时还向学徒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师傅资格的取得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师傅考试, 培训师傅不仅要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 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劳动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职业学校里, 实训教师由本校专业教师与从企业聘请培训师傅共同担任。他们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本岗位及相关岗位的理论知识并达到大专以上的水平, 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达到高级以上的技术水平, 还要有丰富的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钻研教育理论, 熟悉教学大纲, 熟悉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教学中各课题的加工工艺、操作规程, 使制作产品 (制件) 达到规定的精度。实训教师还应熟练安全使用有关生产设备、工艺装备, 熟悉生产管理知识和生产管理过程, 具有管理经验及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

2. 从实训设施方面实现物力资源的共享

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实训教学方面实现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创新机制等物力资源的共享。

双元制的一元———企业, 主要提供设备精良的培训场所。这些企业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及技术训练学生, 学生操作的是最先进的设备, 学到的是最先进的技术,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产品、设备及工艺流程, 以保证上岗后能适应发展需要, 同时, 也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另一元———职业学校, 主要负责课堂教学, 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多样的教具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供辅助,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 信息存储量大, 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3. 从吸纳教育经费方面实现财力资源的共享

国外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 一部分是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 另一部分来至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企业资助是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美国的社区学院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 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这些措施吸引了企业的参与, 企业为社区学院提供经费。德国政府还通过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德国企业建立职业培训中心, 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

国家资助是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德国和美国, 国家资助主要是通过州政府、联邦劳动局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向各类职业学校, 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提供的。在国外, 搞好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企业、政府资助, 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团体得到更大的发展。

4. 从制度保障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 加强学校和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政府提高了职业资格的地位, 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使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与学位获得者待遇平等。职业资格证书是“由认可机构颁发给个人, 明显与工作相关, 能为就业、接受继续教育和训练提供凭据的关于个人能力的证明书, 由经过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批准的颁证机构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强化了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企业的职责和社会义务。同时各国在规范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方面, 促进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开展;德国政府通过立法, 建立了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职业教育体制, 在《职业教育法》、《教育法》中严格规定了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不仅有专门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习, 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充足的经费, 而且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

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资源共享的成果

1. 学校与企业相互受益

职业教育是为企业 (行业) 培训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形式, 不能离开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 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的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形式———校企合作, 他们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由两个不同的培训部门合作, 在同一时间培训同一批学员, 职业学校担负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 企业承担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整个教育过程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校企双方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又实现了经济利益的互惠、互利、双赢。

2. 企业得到最大的发展

德、日、美、加、韩、法、英、瑞士等许多国家的大企业、大公司不满足于间接地参与, 而是根据自身丰厚的企业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社会资源、商业机遇资源等独立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 如日本丰田公司的丰田大学, 松下电气公司的松下电子工学院、松下商学院, 日立制作所的日立横滨工业专科学校等。中小企业也根据本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 单独或联合开办企业学校, 培训自己的职工。他们的职业教育为市场运作形式, 办学动机来自企业, 办学主体是企业, 学校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徒工的身份, 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职业人才具有高专门化、高针对性的特点。这不仅增强了企业职工整体素质, 还为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增加了实力。

3. 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职业教育为行政管理形式, 办学动机来自政府 (社会) , 企业虽参与职业教育, 但办学主体为政府, 国家发挥很大作用, 实施权威的行政管理方式。

在德国, 政府出面干预, 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一方面, 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 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 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 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 并公开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 减少或停止对其的财政支持, 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所以,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政府认为, 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 这种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结果将最终惠及社会。

四、启迪

1.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要采用工学结合。特点是要求学校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 为企业服务, 以获得企业的支持、帮助和参与, 形成共赢的良好态势, 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界相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习相脱节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研究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成功模式。通过政府搭台, 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办学之路, 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凡自愿遵守章程,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均可加入集团, 成为集团理事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根据共同制订的集团章程承担规定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形成由学校提供教学管理场所和基础理论课教师,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的校企合作办学的格局。

与此同时, 职业教育集团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改革教学体制, 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法, 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员工和学生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顶岗实习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为学生良性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2. 构建职教实体

(1) 构建东西部贯通的职教实体

我国是人口大国, 13亿人口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如何使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变成巨大的人才资源, 发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财政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40亿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 财政支持力度向西部倾斜。如何运用好国家的财力资源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笔者认为,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可构建东西部贯通的职教实体;一是采取东部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部企业联合开办以学校为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以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西部企业的发展。二是东部企业与西部职业院校联办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以东部丰厚的物力资源提升西部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2) 构建连接城乡的职教实体

建设新农村, 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达到7.96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62.3%, 要解决农村问题, 就要促进城镇化进程;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 就要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利用好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财力资源和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 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模式, 在城乡结合部成立职业教育社区学院, 一方面,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进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 为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城市人员提供农村建设方面知识和技能,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摘要:文章阐述发达国家共享职业教育资源的经验, 从实训师资、实训教学、教育经费、制度保障等方面, 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使职业教育集团化中校企合作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受益。建议我国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构建职业教育实体, 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产教结合, 资源共享, 互利双赢。

关键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教育资源,启迪

参考文献

[1]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2]马思援.校企合作在国外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2-27.

[3]郝惠珍等.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一瞥 篇8

一、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

1. 英国: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开始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英国政府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非常重视。英国的特点是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和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1601年《济贫法案》规定,凡是贫民子弟不分性别都要接受学徒培训。从1981年到1995年英国先后发表和颁布了5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白皮书和政策法规,为本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在每年有1万名农民由国家负责对他们进行1年的义务农业职业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每周由国家发给25英镑补助工资。198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后于1987年对其进行了相当大的修改和补充,从而大大加强了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 美国:

美国在农民培训方面也体现出这个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1962年《人力发展与训练法》的颁布实施,实现了通过提供训练计划来解决农业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问题。1964年颁布实施的《就业机会法》制定了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计划,包括政府援助兴建成人教育、就业服务、医疗服务设施等,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了良好的服务体系。1964年,政府组织的16~21岁青年待业队中,有一半人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其余则接受非农业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起到了巨大作用。1998年,美国颁布实施《劳动投资法》,该法强调对进行职业转型的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使农民职业转型培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些法律的实施不仅顺应了当时经济结构变化的新形势,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非农业部门的要求,因而,促进了几十年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

3. 日本:

我们的近邻日本,对农业长期采取高度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有组织地开展普及与培训活动,使其农业技术现代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也高度重视。1948年颁布《农业改良促成法》,规定中央政府承担国家和地方举办的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试验研究所需经费的全部或部分,承担农业技术普及培训事业所需经费的一半,此项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给各都道府县地方政府。1949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法强调利用公民馆、图书馆等设施对农村成人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1953年颁布的《青年振兴法》十分重视通过政府资助对青年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正规化、制度化。1961年《农业基本法》第二十条中就曾明确规定,为“使农业从事者及其家庭得到适当的职业,以利于与家族农业经营相关的生活的稳定,必须采取措施充实教育、职业训练和职业介绍事业,振兴农村地方工业,扩充社会保障等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从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来看,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充分发挥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适时有效的政策保证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农民培训工作。

1. 美国:

美国农业部(USD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内阁部门,下属6个职能部门,其中研究教育和经济司是主管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核心部门,由农业研究服务中心(ARS)、合作研究、教育和推广服务中心(CSREES)、经济研究服务中心(ERS)和国家农业统计服务中心分别负责各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美国农业部科研、教育和经济司,是主管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核心部门,各州学院系统、农业试验站系统和农业推广体系之间联系紧密,其结合部就在农学院,即由农学院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合作推广工作。

2. 英国:

英国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即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就业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从而创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英国各产业培训中,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惟一能够得到政府资助的。此外,政府还定期不定期地针对农民培训工作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出台若干改进措施。同时,英国政府通过建立严格的奖励和考核制度,来保证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质量。1987年,为了奖励在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英国设立了“国家培训奖”。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3. 法国:

为了保证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任务的落实,国家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首先,农业教育不归教育部管理,主要是由农业部负责中高等农业学校校长的任命、教育经费的拨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员的管理等,而教育部只负责农业教育文凭和国家基本文凭的对等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力强化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可以充分考虑农村和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要求。其次,可以有效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在法国,国家积极兴办农业教育,也鼓励私人积极投入农业教育。

4. 日本:

日本政府在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常注重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政府在各地建立许多职业训练机构,对希望外出劳动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国家组织动员各界力量对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鼓励各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岗前培训,为农村谋职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适应了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现了大众普及教育,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教育、研究和推广事业。在农业技术普及培训中,日本政府起了强有力的主导和推动作用。1948年颁布《农业改良促成法》,规定中央政府承担国家和地方举办的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试验研究所需经费的全部或部分,承担农业技术普及培训事业所需经费的一半,同时要求全国各都道府县建立从事农业技术普及与培训的专门机构(即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即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负责此项工作。

5. 韩国:

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持续发展的农业,农业得益于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的农民教育体制。韩国政府很注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是农民成人教育,韩国对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都有较科学、系统和长效的改革尝试。如,作为产业技能要员从业两年以上,未满40岁的农村青年可申报农业后继者;经营农业3年以上,未满55岁,具有专业农户应具有的农机具及设施,具有政府规定的最小专业农户经营规模的农民可申报专业农民;同时选拔农业后继者采取“加分选录制”。其次,政府对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中坚农户)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统称为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事业。

三、形成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在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

1. 英国:

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全国有81所农学院,每县设农学院,类似我国的农业中专。学生入学前须有1年以上的务农实践,入学后多实行“1年学院全日制+1年农场实践+1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分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此外,政府在全国成立16个农业培训中心,基本上由国家设立,学员培训合格后,授予国家农业证书,毕业后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在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如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优惠待遇,主要有:①有权购地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②可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③创办农场第1年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资助和补贴;④初始几年政府可对农场减免税收;⑤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⑥国家可派农业顾问对农场提供技术援助;⑦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

2. 美国:

从19世纪的《赠地法案》颁布开始,美国通过建立“农工”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体系,从而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这样,职业教育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农村需要的有机结合。此外,美国政府的每一项事关农村职业教育的法案和政策基本都有经费的支持,也大大促进了美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这种特殊有利地位保证了美国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全面提高。据美国学者推算,1930年到1980年,美国农业总投入仅增加70%,而全部产出却增加150%。目前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供养人数由1940年的10.7人,递增到2000年的124人,农场主和农业劳动者多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完善的农业科教体系,良好的教育水平,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

3. 日本:

日本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实验网络。在日本,农民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主要由国家统筹规划,农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分工和协作,各负其责。目前,日本农业教育已形成了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农准备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士教育五个层次,而且各个层次的培训对象、培养目标都有一定的差异,极富特色。专门技术员负责指导改良普及员,改良普及员则巡访农户,开展技术辅导和咨询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或展览、编辑和发行刊物或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农民推广和传授新的生产技术,帮助农民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指导他们进行经营活动,改善生活环境,同时还将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农业行政部门或试验研究机构。

4. 韩国: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特征分析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特征,发达国家

现代社会,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教师主要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参与未来世界的能力,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分析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兼职教师数量多,占整个教师比例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兼职教师数量逐渐增多。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兼职教师数要比专职教师多,如柏林应用科学大学,专职教师245人,兼职教师500余人,占总教师比例的67.1%;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更少,据德国职业学院1992年统计,专职教师245人,兼职教师高达5 000人,占总教师比例的95.3%。又如斯图加特职业学院,专职教师80人,而兼职教师1 600人,占总教师比例的95.2%[1]。澳大利亚的TAFE的多数教师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有两种,一种为长期兼职教师,一种为短期兼职教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在增加,而专职教师的比例相对下降。如从维多利亚省1993—1998年间,专职教师所占比例下降了8%。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分专职与兼职两种。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是社区学院办学的基点。从1974—1997年,各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详见下表)[2]。

兼职教师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缩短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兼职教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大学、专科学校的教授、讲师和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专家,而且多数来自企业,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益处是较大的。大量使用兼职教师,收集科技成果,使受教育者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最新技术手段。另外,兼职教师队伍庞大,缩减学校办学成本,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扩充开课面,加强服务针对性,并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具有较高的学历要求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都较高。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美国社区学院对教师也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如对基础课教师来说,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对于技术课教师来说,除州政府颁布的有关颁发教师证书的规定外,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应当胜任教学工作,一般应在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负责安排和监督执行教育计划的人,必须有硕士学位或受过其他高等训练。澳大利亚TAFE学院认为,决定教育培训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全职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上岗前,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培训结束时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3]。据调查,1998年,大多数教师都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公立82%,私立的92%)[4]。

三、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如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在产业界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教教师,要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经过两年半的教师培训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取得职教教师资格后才能从业[3]。教师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在课堂授课25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在美国社区学院里,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有关专业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也有的学院聘用无学位的教师,但必须是有相应的职业经验和技能[5]。在澳大利亚的TAFE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职业教师非常受欢迎。

四、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

发达国家的教师是备受人们尊敬与羡慕的职业,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务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终身不解雇,并享有免交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并且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职业教师的工资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2.0倍,平均月工资比普通学校的教师高许多。另外,许多教师还可以在夜校与企业教学车间认可,以获取额外收入。美国美国社区学院的高职教师待遇也比较优厚,总体收入水平稍低于大学,经济情况较好的社区,可高于大学同等教师的收入。社区学院之所以能聘用到大量的兼职教师,就是高薪吸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薪待遇也较高,经济收入仅次于医生[6]。TAFE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根据2000年的一项调查,32%的教师每周工作达45个小时。专职教师的年薪在4.5万~5万美元之间[7]。

五、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

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其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制订了相应的法规,规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他们要求所有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进修。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培训的,包括州一级、地区一级和学校一级。另外,教师要学习一门新专业的课程,可到大学或州研究所培训,获得授课的资格证书[8]。

为了使教师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美国很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有些州规定,每年假期教师必须到工厂、企业第一线工作,以接触实际提高技术,或到高等学校进修,并把培训和进修作为教师晋级的主要依据之一[5]。社区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的是“弹性多元进修计划”,专职教师也经常进行培训,一般是五年一次。另外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毕竟缺乏教学经验,为此,学校还要专门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在澳大利亚,依据法律规定,职业学院的教授必须参加专业发展活动。主要形式有接受培训、学术进修或职业实践等,有的职业学院还专门设立自己的教师进修机构,向校内教师提供进修课程。如果参加实践导向的进修,教授可以在公司工作一个学期,以了解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其他教学人员的进修主要是参加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确定学习方式和内容[4]。

六、结语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已从规模发展转向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作为第一资源的教师,其数量、质量的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特点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参考价值。面对教育改革的期盼,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国内及国际上激烈的竞争,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应该透过他国的改革与中国当前的状况相结合,建立自我发展定位,理清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核心价值并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师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的特点。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密不可分。对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而言,不仅涉及普通教育学和教学论知识,而且必然涉及职业教育学与职业教学论知识范畴,职业教师所应掌握的知识,不仅包括一般性的学科知识,而且必须包括工作过程性知识。掌握相关的领域和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职业的复杂趋势模式强调,并能深入背景的和灵活容易的学习,才能应对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

对于在职的教师,要强化企业职业实践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性知识;要创造条件,使之与企业亲密接触,使职业教育教师始终保持最新的产业发展,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强化职业教育理论学习,通过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学论和人力资源理论等的相关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红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比较[J].职教论坛, 2004, (11) :56-57.

[2]中国驻美国芝加哥总领馆教育组[EB/OL].http://218.69.106.46/sqjy/msqxy.htm.

[3]丁钢.比较视野中中国高职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17-18.

[4]陈祝林, 徐朔, 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5]贾德永.美国职业技术教育面面观[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10827/208808.shtml.

[6]徐克家.美国职业教育概况[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10823/207876.shtml.

[7]陈祝林, 徐朔, 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篇10

一数学教育的研究意义

数学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简单的生活购物到深奥的计算机程序, 无一不体现着数学的强大魅力。同时, 随着国家间越来越多的交流也开始了协作关系, 世界各国针对自己数学教育的特点与他国的数学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为实现全球化数学教育模式不断探索着。

二发达国家与中国数学教育现状比较

1. 教材

第一, 修订组织不同。中国数学教育的修订组织是由科研机构、教学研究室、大学及中小学一线教师构成, 这样的组织结构使中国的数学教材在听取了不同阶层的意见后更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 教材的修订需要多次的研讨, 及时采纳良好的意见弥补教材的不足。而在发达国家, 如英国, 教材修订由国家课程评论专家组和咨询委员会共同完成, 专家组的职责在于结合国家课程的要求和其他成功的教育经验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起草教育新计划, 为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评估提供依据。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组员自身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为教育司提供新国家课程的整改意见, 使课程的修订视角更为广泛, 结构更为科学。

第二, 教材侧重点不同。中国教材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基础教育, 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中国的学生工作之后, 可能再也不会遇到微积分之类的问题, 但数学的学习却培养了他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而在发达国家, 数学教育的目的更多的在于应用, 从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实践能力, 在教材中首先阐述所学内容的应用情况, 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2. 教育方法

中国的课堂式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用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而发达国家的教育中课堂教育较为轻松, 学生不被限制行为, 可以随意讨论和发言, 教育更多的是自由和乐趣。在数学教育中, 如几何图形的学习中, 中国教师会为学生展示常见的几何图形, 然后讲解几何理论和相关的习题, 学生在题中理解理论知识。而发达国家的教育, 教师就会分发给学生形状不同的积木, 然后让学生自主理解几何, 随意拼接图形, 在学习几何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教育特点

中国的应试教育使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纪律性强, 具有一定的集体责任感, 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社会认知限制了学生只能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教育。发达国家则更重视自身发展, 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重视自然主义教育, 学生自主选择职业, 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英国、法国等国家注重绅士教育, 崇尚礼仪教育, 因此发达国家的学生更具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中国针对发达国家教育特点的借鉴意见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限制, 数学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忽略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文对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综合分析, 中国应结合自身国情, 吸纳他国优秀经验, 对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首先, 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 注重素质培养, 把教育当作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目的。其次, 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继续坚持本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夯实基础,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对于喜爱数学的学生, 应积极提供数学学习的平台, 教师引领, 同学间相互讨论,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后, 社会应整体转换对教育的看法, 不要死板的认为大学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要承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如华罗庚那样的数学大家的成功, 不仅有他的努力和天赋的原因在, 还因为他真正喜爱数学。这样做才能促进新的、适用于中国的教学模式形成, 使中国的数学教育屹立于世界之林。

四结论

数学的发展对社会的推进有着积极的影响, 基于对中国及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 中国应结合本国的数学教育特点勇于改进, 从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学人才而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发展模式, 而中国教育的利弊也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凸显出来。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态度, 完善中国数学教育的不足, 提高我国数学人才的水平的思想, 本文就数学教育的意义、中国和发达国家在数学教育方面的不同以及中国应采用的改进方法进行了简略阐述。

关键词:发达国家,数学教育,教育特点

参考文献

[1]谢明初、孙旭花.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 (12)

[2]白静、张彬.英国数学功能性技能标准及评价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4 (1)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模式;比较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界反贫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1.1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启蒙教育

日本少年时期将手工课施于教学过程,日本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一般由职业高中、各种学校及专修学校隶属于各地方政府的部分职业训练学校组织实施。其中,职业高中在2001年共有2064所,学生数约为9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22.4%。所谓其他学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以外的、与学校教育类似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种机构的总称,办得好的各种学校可以升格为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因招生对象及教育内容的不同又分为一般课程、高等课程和专门课程三种。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开设高等课程,占专修学校总人数的11%,高中毕业后入学人数的82%,一般课程的招生对象及其入学年龄没有统一规定。占专修学校总人数的7%。至2001年,共有专修学校3495所,学生总数约为75万人。日本的私立学校占80%以上,在学制上呈现出很强的灵活性,特别是各种学校和专修学校,学制从1年到3年不等[1]。在日本,农村职业教育责任超前,职业高中为乡村私营企业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在操作过程中具备应变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的教育却称之为职前教育,进企业后,他们训练有素,动手能力强,成为企业力量的中坚。为了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日本政府还给农村职业教育诸多优惠政策,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工资比普通教育教师高10%,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安置等方面优先等。

1.2 农村职业教育进入厂校合作的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是由日本的国情所影响的。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用人体制。年功序列作为日本特有人事制度基本原则,对员工职务的升迁、工资的递增是按在公司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考核的,这样员工对企业的依附力很强,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员的职业培训,因而十分重视进入本公司员工的职前和在职的职业培训。虽然现在日本企业越来越重视目标管理制度,从目标完成的情况来进行人事考核,这就是从能力主义工资向成果主义工资过渡,但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仍然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学校不可能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形成,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可培训的能力[2]。故而,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比较看重,企业的职业培训是当前日本有效的技术教育。

厂校合作教育制度有三种形式:企业内职业训练机构和公立定时制高中协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各自分担培训任务;企业委托公立定时制高中进行教育与训练,由企业提供设备设施;企业自办私立高中,厂校合作教育制很受社会欢迎[3]。

1.3 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教学——“课题研究课” [4]

日本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是以学习态度、应用知识、技能教育与复合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从1994年开始,日本农村职业教育为达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设置了一门必修课——“课题研究课”,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实施步骤包括:课前指导,自行设定题目,组成课组研究小组,制定每年的学习计划,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总结研究报告,自我评估,这种新型的研究型学习方法是日本农村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根本的帕累托最优。

1.4 日本农村职业教育体制灵活、形式多样

针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灵活性,日本职业教育的体制也多样而灵活。公私并举,年限灵活,特别是私营企业在职和职后的职业教育更为出色。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5]。职前的农村职业教育虽相对薄弱,但是职后的企业职业培训形式多样、十分出色。

2.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美国是一个社会发展很快,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国民综合素质提升迅速,学历教育层次较高,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以农村高等教育培训为主体的社区学院颇为著名,他是国防大学际上较早进入农村职教选取进行列的,在这个领域中影响较大。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分三类机构施行。

一是综合中学(普通中学)。这类学校偏重于动手能力尽是职业技术型教育,开设的课程较多,有普通课程,职业课程,课程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是职业中学。普通课程和职业性课程同时开设,学生可以选择职业性课程。也可以选择普通课程,这类学校也侧重于技能训练。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中心。它是一种非全日制的培训机构,它可以为学生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在综合性中学或职业中学学习普通课程,学习时间根据双方机构灵活调整。

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综合中学实施,有35%的中学毕业生要选学职业课程,这种课程是为就业打基础的。大约有16000所综合中学开设了类似课程,由于美国没有像中国意义的农村职业学校。大部分中学毕业生毕业后将在继续教育机构中学习。

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做法:

2.1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1862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法案》(Morril Act),首次承认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随后颁布了《史密斯—休斯法》(Smith—Hughes Act)(1997年)、《职业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1963年)等职业教育法律。由于职业教育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接着美国政府逐年向农村职业教育增加投入,教师进修、考核标准、教育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与等级考核标准等方面指标具体化,因为美国的法律体系完整,美国职业教育保障有力。

2.2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制

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综合中学和职业中学,由于美国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因此起彼伏,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由学校这个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这与美国的个人、竞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职业高流动性的国情密切相关。雇主对公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主要是担任咨询委员会成员。有些雇主也参加了合作教育,这种教育把优秀的职业学校学生放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部分时间),参加合作教育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于中学后阶段的。工商界参与公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购买、购买可以是给予费用补偿,也可以是特定培训项目[6]。

2.3 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多元性、灵活性

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以其多元性、灵活性应对市场需求。农村职业教育虽以公立学校的职业教育为主体,但仍辅之以多样而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非学校控制类职业培训就有许多,如雇主基(employer-based)训练,美国各公司每年花费约300亿美元用于正规的在职训练。还有学徒训练,期限1—6年不等,正规学徒训练包括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两部分,1988年共有30.3万徒工登记。60%的登记徒工属于是建筑行业,木匠、电工和管工占40%[7]。美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三类机构,特色各异,综合中学开设的普通课程较强,职业性课程较弱,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设施也都较差,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继续教育机构中学习,后期教育机构也可从中招到素质不错的学生。职业中学和农村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设施先进。社区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办学形式灵活开放,厂企办学、厂企校联合办学、社区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工厂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对社会的合约服务等。

2.4 农村职业学校职业课程教学呈现开放性

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在社区学院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开放式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操作的培训,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模拟训练、电化教学、社区服务等实践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工作实验室内。其教室设计特别,“教学楼中通常是每三间为一单元,中间一间是教师的工作室,供教师备课和准备实验,两边的一间是讲课的教室,另一间便是较大的实验室”[8]。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也特别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放性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德国“双元制”在欧盟农村职教体系中一枝独秀,影响较大,对于还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职教体制的我们来说,其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去学习。

3.1 “双元制”的基本内涵

德国双元制(Double Syetem),即徒工培训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双元制下,私营企业与公立职业学校共同担负培训徒工的任务。宏观调控也具有双元性,对企业的职业教育训练的管理和调控是联邦政府的职能,而职业学校教育的管理则是各州政府的职能。要求对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加以协调,使两个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密切配合。这种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训学徒工的制度就是双元制。

双元制的培训地点是一种复数制度(Plural system)。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先由企业招收为徒工,然后就近送入职业学校免费学习。因此,每个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内接受培训的学徒,又是公立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既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又要遵守职业学校的规章制度[9]。

德国的双元制,起源于中世纪的手工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行业培训。一些企业施行双元制培训,使许多人找到工作,欧盟的经济迅速崛起,是德国能够走上世界大国的根本原因。双元制职业培训是德国农村的职业教育的主体,注重实践始终是贯穿培训的一个环节。德国人把这种职业培训方法叫干中学即双元制职业培训,这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以企业为主的岗前初级职业培训,是德国培养初级员工的重要形式。

德国政府义务教育有12年,儿童6岁上学,普通义务教育9年,职业义务教育在最后三年完成,故而双元制职业培训是义务教育,由政府出资完成,学生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就业前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然后进行“双元制”职业培训,3年后通过国家考试才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些员工,在名义上是企业的学徒工,实际上是学校的学生。企业重视操作,学校重课程。以周为单位培训的属工学类,在企业3天半至4天,在学校学习1天至1天半。管理类的培训则连续几周在学校课堂中进行,员工培训分3年,第一年在师傅指导下进行基础培训,在车间实训,进行操作训练,第二年是专业技能学习,第三年是专业知识学习,三年学习结束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指导如同中国高考,考生考试合格者,由行业联合会颁发全国通行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德国的职业资格晋升制度,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非常重要,这种证书可以作为升入大学的依据。

3.2 “双元制”是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途径

3.2.1 制度完善、法规健全

德国是当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制度完整、法规健全的国家。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全国施行“双元制”,国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完全实施“双元制”。德国中等教育种类颇多,各类中学都与职业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他们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分别取得学士学位、技术工人、技术管理师傅等相关证书。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结束后,凡年龄不足18岁且不准备继续升学的青少年,必须接受三年职业义务教育(不仅学费全免,还发给津贴费用)。

1969年德国颁发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远程教育法》等与农村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1970年建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负责德国的职教科研和决策。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更对职教研究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规范。其职能得到法律定位。1992年研究机构制订了国家确认的约370多种行业的培训条例。各行业都有一个条例作为培训的法律依据,专业名称,培训年限,教学内容和计划都有明确的规定。

3.2.2 经费充足,投资未来

德国的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主,社会福利较好,学生教育经费由国家负责,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充足。学徒工在企业学习的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提供,而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自己负担。德国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其一是因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法律的保证,其二是他们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视。他们认为国家资源不足消除贫困只有出售高科技、高质量产品,故而,对培训工人的投资就是投资未来。在德国,选择职业教育很明智,如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电力集团2004年招收徒工220人,报名者超过3000人,职位竞争十分激烈。

3.2.3 面向市场,注重实践

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面向市场。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统计部,专司收集全国信息,包括经济、技术、工艺等内容,增加了哪些新技术、新工艺,并每年至少发布一次人才市场信息。据此得出人才市场需要进行多大规模的培训,需要进行何种工艺更新,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应该做何种课题研究,论证结束后又要颁什么条例。研究机构有研究人员500多人,在全国各地收集反馈各种信息。

德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并且要求做到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时间比为3:7或2:8。巴伐利亚州慕尼黑职业学校的一周培训时间,安排1-1.5天在学校学习,3-3.5天在企业实践。教师实践能力也很强,如奔驰公司职业培训中心现有教师全部有实践经验,其中60%直接来自工人师傅,经培训后才走上教师岗位。职业学校的教室有的像车间,车间有的像教室。教室内设置不同的实验仪器、数控机床,有的教室被分成两半,一半是讲台、课桌椅,一半是机床,边学边练,理论联系实际。每所职业学校的徒工培训中心都有陈列学生产品的橱窗。陈列学生设计、制作、产品的奔驰公司徒工培训中心入口处,就陈列了由徒工制作的第一辆奔驰车原件模型。由于职业技能强,适应市场需求,因而德国“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失业率低。根据2004年的文献反映,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德国青年失业率比其他欧洲国家要低得多(德国为9.7%,法国为20.7%,西班牙为22.4%,意大利为26.5%)[10]。

3.2.4 硬件充实,理念先进

德国农村职业学校的外表并不华美,他们能将钱用在刀刃上,教学设施十分先进,硬件充实,学生实习车间与生产车间的教学设施完全相同。德国的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上体现以人为本,在培训过程中十分重视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实习车间的每个机床上都有绿、黄、红不同颜色的灯。徒工如果能独立完成,绿灯亮。如果出现失误黄灯亮,红灯亮时徒工要自己来解决问题。如果出现无法独立完成或出现重大失误,这个时候老师同学都来帮忙,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3.2.5 行业协会作用重要

德国行业协会是双元制运作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要成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作为专门的决策结构。其职责是:组建职教机构;规定除国家统一规定以处的规章制度;认定培训资格;审查培训合同;确定培训时间;组织技能考试;仲裁职教签约双方矛盾;监督、咨询。

参考文献

[1]李德方.中国与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7.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0.

[3]李献春.日本职业教育的类别及其特色: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高教出版社,1999.9.

[4]苏真.日本高中职业教育的新学历观: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高教出版社,1999.9.

[5](日本)HARTON.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1999.9.

[6](美国)雷·赖安摩根·刘易斯.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观: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高教出版社,1999.

[7]王珍,王宪成.中外职业教育比较[M].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

[8]黄亚妮.开放性: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J].职教论坛,2004,

(9).

[9]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德国)约阿西姆·明希.关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及其研究[J].2002,(10).

[11]唐之享.唐之享教育文丛撷英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6.

[12]曾福生.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发达国家信息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 篇12

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 ) 提出“信息素质”一词时就指出:要在未来10年内, 在美国实施普及信息素质的教育目标。很快受到美国教育界和图书馆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 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并且正式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大学教学大纲之中, 作为一门课程, 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

1987年, 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 其宗旨是:明确信息素质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 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型;决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89年1月, 委员会出版了“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报告 (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 。论述了信息素质教育对个人、企业、国家的重要性, 分析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机遇, 说明了信息时代学校的主要任务, 并提出了若干建议。1990年, “国家信息素质论坛”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成立, 目前已发展到超过65个国家组织委员代表企业、政府、教育等不同部门。主要任务是分析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 支持和开展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计划, 鼓励和促进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指南, 开展教师教育培训项目, 确保他们在教学中与信息素质教育协调。同年, 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1996年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1998年3月, 美国图书馆协会发表了《信息素质教育进展报告》, 对1989年所提出的建议进展情况进行总结, 并分析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000年“国家信息素质论坛”对1999年至2000年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公共政策或其他方面支持信息素质活动的开展, 减少信息贫富不均的现象。总的来说,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 而且在全美大学得到实施, 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美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其中基于Web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具有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其中TILT ( 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 是在德州大学系统数字图书馆的资助下山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指南, 其设计形式、内容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2001年TITL提供了在对方遵守公开发行许可 (Open Publication License ) 协议的前提下允许全球范围的图书馆许可使用服务, 因此被许多图书馆采用。到目前为止TITL可以说是最广为使用, 评价最好的美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指南之一。

二、英国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在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81年在牛津召开了第二次国际会议, 研讨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用户教育, 将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就信息素质教育这个体系内部来说, 英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展较好。英国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教育课, 并于1998年列为必修课, 到高中阶段信息通信技术仍为必修课, 对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制订有国家课程标准。而相比之下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就属于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990年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协会 (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 专门研究了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 最后形成了名为《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 (Information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 》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中应培养的7个基本能力以及信息素质的基本模式。2002年, 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又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图书馆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Library ) 和利兹大学图书馆 (Leeds University Library) 的协助下开展了THE BIG BLUE的研究项目, 该项目得到了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协会的支持。在全面掌握英国自己信息素质教育状况和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最后为英国的高等教育和16岁以上社会成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14条建议, 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三、澳大利亚的信息素质教育

当信息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核心时, 澳大利亚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以Bruce, Bundy和Candy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研究, 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信息素质教育, 1991年澳大利亚的政府报告提出“澳大利亚是信息化的社会”, 并强调教育系统是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质人群的最好场所。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卢比指出, 未来是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 教育应着重培养7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 排在首位的即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信息素质教育就被引入到许多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计划中。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委员会1994年一份题为“在大学教育中培养终身学习者 (Developing Lifelong Learners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 ”的报告指出,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必要元素之一”。他们认为大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 他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 不能只是带着快要过时的知识, 而是要具备查找、获取、检索、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样他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在2000年10月27日至28日的堪培拉会议上, 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 (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es.CAUL) 在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信息素质标准”, 共7项子标准和25个能力指标。该标准在美国标准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2个子标准: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对收集与产生的信息进行分类、保存、管理和改写;能够认识到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和具有参与感的公民的必需。

在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 澳大利亚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以图书馆为核心的, 他们提出图书馆员和其他专业信息服务人员都有培养和提高其用户信息素质的责任。

四、日本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1985年, 日本“回应信息化社会的初等、中等教育和各方调研协作会议”就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日本文部省自1986年开始着手促进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 地方教育当局负责教师训练的任务。1989年日本教育部规定在小学和中学都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并且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改进教学,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自1993年以来, 日本中学的课程开始出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但分别出现在不同的科目中, 在日本的高中阶段, 职业学校才有信息科技科目, 普通高中只有在数学课上教授些有限的相关知识, 而高中生由于准备竞争激烈的高考, 无暇顾及非考试科目的信息科目, 使信息素质教育的连贯性在高中出现了断层。

1996年7月,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首次咨询报告《展望21世纪日本的教育发展趋势》, 详细论述了信息化教育, 将培养学生“信息综合能力”的必要性放在首位进行论述, 并提议把国会教育会馆作为全国信息教育中心。随着网络远程教学越来越普遍, 日本政府近两年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百所中小学联网”的试验研究项目。该试验项目力争让学生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范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 增强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出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总之, 信息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 一种人格特征, 一种综合能力, 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1世纪,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 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技能。所以, 信息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基本素质的高低与人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密切相关, 从而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社会的进程步伐。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概论, 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汪雁.美国信息素质教育进展述略[J].图书馆杂志, 2004, (7) 60-63.

[2]张永军.浅析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情报杂志, 2004, (5) 90-91.

[3]孙平, 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 (4) 37-40.

上一篇:活动弯头下一篇:互联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