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制宣传教育

2024-08-26

国家法制宣传教育(共12篇)

国家法制宣传教育 篇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14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报告。作为一名从事普法宣传教育的公务人员,我认真地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下面,我对十八大报告加强法治建设的内容,简单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法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是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十八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论述,立意深远,操作性强,彰显出报告站在中国法治进程的历史新高度、发展新起点上。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正如战国列子所说“国者,必须以奉法为重。”只有建设成为法治社会,我们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日益增长的需求。执政党需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 1

建设的需要,保障他们合法正当的权益,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及时给予有效救济。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时,我们党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的社会必须要法治建设作为保障,实际上,也只有法治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勾勒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愿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是执政党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人民的殷切期待。

十八大报告向我们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从五个方面不懈努力。

第一,要依宪治国,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也是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治社会的最大要素是宪法的至高无上,任何党派、政治团体、利益群体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要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树立宪法权威,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正是我们党对依宪治国这一基本执政理念的有力阐述。

第二,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的事业,这需要我们设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法规建设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良好经验和做法。同时法律的制定必须界限分明,必须要人民的有序参与,“出政施教,赏善罚暴”,这样法律才能对全社会有权威,有约束力。第三,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大力加强严格、公正、文明和规范执法的能力建设,重在解决执法不公正、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司法活动和执法工作满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注重从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责任和规范执法监督入手,以执法办案的关健环节为重点,健全业务工作运行规范、执法质量保障规范、执法业务考评规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规范,确保依法行政,公正办案,文明执法。要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进一步规范司法活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司法公

正,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体现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第四,要全面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十八大报告中,执政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要求各级官员要树立法治思维,以法治的眼光看待一切;各级政府要以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以法治的方式定分止争。这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法治思维来替代过去的领导思维、管理思维和行政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当下中国社会矛盾突出,消弭冲突亟待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实践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员习惯于依靠权力发号施令,甚至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导致矛盾高发多发,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十八大向全党提出这一要求,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国家发展方向、促进国家繁荣稳定意义重大;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将一切组织的运行纳入法治轨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在以往党的历次报告中是没有的。表明了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第五,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

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全社会人民都具有法治意识,才能说明这个国家法治程度高,是一个有法治力量的国家,所以对人民的法制宣教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媒体、网络等一切高效、便捷的载体来宣传法律知识,营造出全社会学法、懂法的氛围,为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打好群众基础。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的合法权益。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律的权威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法治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深入、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是我们开展法制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国家法制宣传教育 篇2

(一) 加强法制教育是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这也是法制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法制教育致力于培养公民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社会矛盾高发期,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普法可以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可以提高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调处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纠纷、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可以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 公正执法,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可以通过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二) 加强法制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一项最基础的工作, 就是要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因此, 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为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夯实牢固的思想基础,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必须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依法经营、依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 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也要求在普法中着力宣传国际经济贸易法律知识, 提高企业和部门依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法制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 宪法至上的观念得到初步确立, 但仍需进一步深入人心

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依宪执政。宪法至上表现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必须严格遵照宪法的规定, 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宪法或法律的明文授权, 以及对执政党行为的规范上。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但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宪法得到了一定的普及, 宪法至上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但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 宪法仍是高高在上。同时, 很多干部在学法过程中, 往往是上面提要求, 下面匆忙应付;或者是干部学法偏重于经济法, 其实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明确干部学法, 最重要的是学宪法, 因为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所以开展法制教育, 贯彻实施宪法, 维护宪法权威, 使宪法成为公民自觉的行动准则。只有宪法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才能真正具备认识基础和制度基础。

(二) 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初步确立, 但离法治政府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一系列体现着全新行政观念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正全方位完善着中国的行政法体系, 一些行政观念也因法制教育的开展逐渐深入公民的内心深处。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 又应该看到在实践中政府机关的活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在实践中无视法律、超越法律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有些执法者过于重视行使行政权力, 不太重视承担行政责任;少数地方和部门形成了以权力为资源, 以执法为手段, 执法护违法, 违法养执法, 执法与违法相互依存、恶性循环的“执法产业”;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关联, 往往“相互礼让”, 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尽管主体众多, 但不易形成监督网络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些问题都是今后开展法制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法制教育来转变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使其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得到初步确立, 但真正要实现仍任重道远

1954年新中国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宪法形式固定下来, 1982年这一原则重新写入宪法,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 都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作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 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就必须牢固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但当前在贯彻执行该原则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法律平等还仅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 即法律条文规定的政治地位的平等, 权利和资格的平等。这种状况的成因很复杂, 一方面是法律自身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未被严格执行。实现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的一致, 必须彻底摒弃“官本位”的封建等级特权观念。因此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重道远。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制教育, 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一) 要从注重具体法律、法规转向注重培育公民的法治观念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 立法进程的加快, 更多、更广、更专业的法律、法规将大量创立。公民运用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从自身掌握具体法条, 直接运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逐步转向通过查询, 利用便捷、优质的专业法律服务来实现自身的权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这一变化, 把工作重点转到培养公民自觉、依法办事的观念, 提高公民得到优质法律服务的检索、查询、利用能力上来。

(二) 要注重培养公务依法行政能力, 更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制教育内容, 把普法工作的重点, 由“四五”普法时着重抓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扩展到同时注重抓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分层次、分专题地组织学习, 切实增强公务员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 要从依靠法制宣传系统自身资源为主转向依靠部门、行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作用并且更多地运用现代传媒渠道来开展

要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组织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按照“贴近现实, 贴近基层, 贴近群众”的要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活动。要在继续发挥行之有效的传统渠道作用的同时, 更多地运用现代传媒渠道。在电视内容的创新、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互动方式、3G技术支持下的手机视频等的利用方面, 加快利用步伐, 以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性。

摘要: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谈到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同时又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指出, 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对中国航船高扬依法治国之帆, 加大马力胜利抵达彼岸,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观念,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张巨成.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表于人民网.

[2]吴爱英.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落实"五五"普法规划[J].求是, 2007 (12) .

国家法制宣传教育 篇3

9月20日是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日,区教体局通过LED屏、全干会集体学习等方式宣传活动相关内容,倡导全体机关干部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营造了“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氛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活动主题,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做到了“五个一”,即组织了一次网络安全讲座或广播,设立了一个网络安全宣传橱窗,在学校网站开辟了一处网络安全宣传栏目,组织观看了一场网络安全宣传片,编写了一期网络安全黑板报。每一名在校师生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网络安全教育。

活动中,永丰小学、南屏中学、裕丰小学、霞峰小学、永丰中学等多所学校,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LED、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网络安全宣传氛围,增强了师生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的能力。实验中学、东关小学、社后学校等学校通过网络安全排查,播放宣传教育片等途径,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绿色上网的好習惯。实验小学、嵩峰中学、下溪小学等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知识、举行知识竞赛等,引导师生理性、绿色上网,增强师生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的能力。下溪中学、少阳小学等学校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全社会”的目标。

国家安全法宣传教育讲义 篇4

《国家安全法宣传教育讲义》简报 为了让我们的群众和干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了解和学习《国家安全法》,今天,我们就集中学习了《国家安全法宣传教育讲义》。自国家形成以来,维护国家安全就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最高利益和终极目标,所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预防,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及利益的犯罪行为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武器,对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进行,特别是对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分裂颠覆,情报窃密,勾联策反和其他破坏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他们大多采取的是用公开掩护秘密,以合法掩护非法的活动方式。国内及少数敌对分子也极力寻求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敌对势力的支持。还有一些人是非不分,出于个人私利,出卖国家秘密,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国家安全法》的学习。一切国家安全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们义不容辞。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口号 篇5

2、不私自销毁、处理涉密文件资料。

3、有密必保,保密必慎,泄密必究。

4、守则有千条万条,保密守则是第一条。

5、密字心中一把锁,保密有口要加锁。

6、将立制度,宜其慎密,不出户庭。

7、加强保密管理,推动依法行政。

8、加强反恐防暴,维护社会稳定。

9、加强保密管理,严防失泄密事件发生。

10、上岗安全忘一旁,好比身后藏只狼。

11、关注安全小细节,记住规章防事故。

12、国家安全,众望所归;保守秘密,你我有责。

13、手要紧,口要严,才安全。

14、学习学校保密制度落实相关保密责任。

15、安全是一种责任,于人于己,对事待物。

16、时时遵守保密要求,处处履行保密义务。

17、安全事故不管严,让你回到解放前。

18、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追究。

19、让药品更安全,让明天更美好。

20、学保密、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

21、做好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要求。

22、做人要自省,保密要自警。

23、保密如对弈,一着疏忽,满盘皆输。

24、防微杜渐,于细小方面树保密风范。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 篇6

此次活动主题为: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活动时间定于20××××年4月14日和4月15日两天,活动分为现场集中宣传和其它系列宣传。活动内容主要是举办“国家安全主题宣传教育日”现场集中宣传活动,县国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县人民广场集中宣传国家安全知识。县国安办、县依法治县办负责检查督导主题活动情况;经开区、各乡镇负责本地“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牵头进行宣传报道;县教体局负责安排部署学校开展国家安全知识普及和主题日活动;县人武部负责协调驻梓武警部队开展宣教活动;县公安、城管、工商、食药监局负责利用LED播放国家安全教育标语,积极营造宣传氛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十大主题日活动之一,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各施其职,层层抓落实,确保将主题活动落到实处,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2

在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我市突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主题,组织面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浓厚氛围。

据悉,我市20××××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主要分三个层面展开。在各级领导干部层面,开展国家安全专题学习。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组织一次专题学习。组织党校学员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在社会宣传层面,开展系列宣教活动。组织全市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团(队)活动。开展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活动。驻随部队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国家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有电子显示屏的单位、公共场所滚动播放国家安全教育公益广告,市主要街道悬挂国家安全教育横幅。在媒体宣传层面,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等我市主流媒体和市政府门户网站、随州网等新媒体在“4·15”前后,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刊发特别系列稿件、制作刊播国家安全教育公益广告。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3

为了在全校师生中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4月13日,市xx实验小学开展了消防安全演练。随着校园警报突然响起,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弯着腰、猫着步,用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沿着学校指定楼梯口快速前进,有序地向操场集中。

本次活动共分为“理论性知识科普”、“实践性安全演练”、“总结性实践反思”三个环节。市xx实验小学校长表示:“任何一次演练都应当认真对待,本次演练特增理论科普与反思总结两个环节,意在从细节入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消防安全自救的方式与方法。”

在理论科普环节,各班主任从哪些小地方易形成火灾、哪些小动作会造成火灾、不同场合的小型火势又该如何扑灭等各个小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在理论科普结束后六年级学生郭欣怡说到:“原来做饭时油锅如果着火了,不是用水灭火,拿盖子盖上就可以,真有趣。”

在安全演练中,所有老师迅速到达指定岗位,所有学生整齐有序。通过层层上报人数,12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疏散完毕,共用时3分23秒。实践反思环节,各个班级更是方式多样:黑板报、小作文、画报……大大丰富了学生课间生活,增强了学生生活体验。

此次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师生在火灾发生时应急避险、逃离疏散和自护自救的能力。“消防演练这种事,不容忽视,火灾的发生不是玩笑,此次的演练非常成功。学校安全办主任如是说。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4

4月15日是第三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月10—15日,xx县教体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

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校园广播、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宣传教育活动全覆盖,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从小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起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民族集体认同感。

二是各学校组织开展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会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以及国家安全与个人的关系。同学们在讨论中纷纷表示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行为,争当保护国家安全的小卫士,为铸造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贡献力量。

三是开展以“国家安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手抄报活动,鼓励学生写出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及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校园安全的决心,用自己的心声呼唤全社会共同加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中来,努力争当“国家安全”的传播者、守护者。

通过此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5

为广泛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知识,增强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宣传学习《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xx镇xx中心村,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国家安全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

工作队和村两委迅速召开《国家安全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组织村干部及工作队认真学习了《国家安全法》等相关文件、法规。

为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工作队制作以“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宣传条幅悬挂于文化室及周边,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向过路及向前来文化室办事的村民进行宣传。利用周一升国旗及农牧民夜校,观看国家安全普法宣传教育片之《国家安全法》,通过观看20分钟的宣传片,了解了什么是国家安全教育日,提升村民对《国家安全法》的认识。工作队还借助村民微信群和村干部的朋友圈转发国家安全日的相关知识。

浅谈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策略 篇7

1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分析

1.1 09年《中国制造世界合作》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依然存在, 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4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

健康发展的措施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没有沉默, 一旦当非理性舆论占据强势, 而理性意见成为弱势, 普通网民很有可能陷入“沉默的螺旋”中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使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正确地接收并鉴别信息, 自由发表或支持正确的“少数”意见, 能够与“多数”意见势均力敌, 甚至超越和改变错误的“多数”意见, 使得社会舆论处于健康状态, 为网络传播环境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4.1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的声音占领舆情阵地, 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在大众广泛参与网络传播的情形下, 如果没有

2009年12月初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亚洲频道播出的这则时长30秒的中国宣传片主题为“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 (Made With China) , 旨在表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商务合作已经密不可分。然而, 在这则宣传片中体现中国创造的元素似乎并无体现。一些网友表示宣传片似乎在表达如果没有了外国核心技术和独特设计, “中国制造”将无法在立足。只有“中国制造”有朝一日变成“中国创造”时, 中国产品的形象才能在全球消费者中有所改变。

1.2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

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美国有线新闻网和英国BBC电视台播放的《人物

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就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精神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的声音引导舆论环境, 增强大众辨明是非的能力, 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4.2保证观点自由表达。网络时代应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 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 保证个体意见能够自由表达, 营造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网络环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4.3有效疏导负面舆情, 积极反馈。有效地撤除偏态的发展螺旋, 才是保证螺旋健康发展的前提。减少负面舆情成为“沉默的螺旋”中占“优势”的情况, 并积极反馈信息, 杜绝不良影响的出现, 推动网络传播积极发展。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 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种种挑战, 但依然存在, 因而探索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正确发展的篇》长约30秒, 内容由59张中国人最熟悉的面孔组成, 以一组组群像的形式闪过。他们是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 代表着快步前进中的中国, 旨在向世人展示中国各行各业的巨大成就和当代中国人自信健康的美好形象。然而, 宣传片在时报广场播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三点:一, 中国明星的国际认知度不高, 缺少中国普通百姓面孔, 造成宣传信任度的降低和传播影响力小。二, 单纯堆砌人物的画面代替了讲述真情实感的故事, 使中外交流缺乏情感层面的共鸣。三, 在时报广场的轰炸式投放策略有失得当。

1.3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

应对措施十分必要。既要让螺旋中的各种声音得到应有的重视, 又要保障健康与真正的主流意识, 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笔者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愿共同努力使网络传播环境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翀诺尔翀诺依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M].翁秀琪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4.

P.Twenty-five year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0, 12 (1) :

[3]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 1998, (5-6) :83-89.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430000)

与《人物篇》不同, 《角度篇》显得更加理性和深刻。影片全长17分钟, 分为八个章节涉及文化、政治、法治、环境、民族等众多西方社会最关注的中国话题。《角度篇》“以人为本”的平民化叙事、动态的视觉呈现方式、递进式的内涵表达、全面却简洁的叙事结构为外国观众展现了全方位的、多角度, 更广阔的视野来了解中国。然而, 《角度篇》仍然存在一些影响传播效果的问题。首先, 宣传片中还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次, 此宣传片继续了“高大全”的中国式推广, 没有针对性。再次, 17分钟的影片缺乏吸引目光兴趣点。由800多个镜头组成的全景式展览片没有突出故事性。

2 关于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及国家形象塑造有效方法的思考

中国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目前占世界主流的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国关系的实时变化, 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理念, 然后有效的提高宣传技巧, 最后再多方借鉴参考他国对外传播的成功经验, 从而有目标, 有效率, 有成果的造就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符的国家形象。

2.1 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理念

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理念, 首先要变“宣传”为“传播”的双向交流模式。以往的对外宣传工作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 只注重如何输出, 而忽略了受众如何接受。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双向沟通更显得尤为重要。西方人和中国人在价值观, 文化和审美理念上差距甚大, 如果不弄清他们的接受方式和理解程度如何, 再精心准备的“中国名片”也只能让外国人看的“一头雾水”。只有以东西方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和情感为基础, 向外国人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才能获得有效的传播结果。

其次, 要变“硬传播”为“软传播”。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不同, 中国饱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议。而在对外传播工作中, 中国又急于证明道路的优越, 于是往往把政治问题摆在首要位置, 殊不知这样的“硬推广”是最不可行的。政治问题本来就是中西方之间最有争议最敏感的话题, 而在中西交流中首先把政治置于一切问题之上, 就意味着沟通要从最困难的地方开始, 而这个原则性的问题又是不可让步的, 因此多年来的对外宣传都没有显著的效果。西方人对中国人人谈政治、事事谈政治的习惯也比较反感。事实上, 中西方在文化层面有很多相似共通的观念。对外传播工作应该从这些容易打开局面的“软”的方面深入, 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 多讨论东西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适当回避一些容易引起分歧冲突的话题。

2.2 提高宣传技巧

只有有效的传播技巧才能使宣传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过程中, 特别是打造国家形象时, 要特别注重“动之以情”, “以柔克刚”、“拉近距离”。

(1) “动之以情”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讲道理,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讲故事。道理讲究的是内涵, 故事讲究的是兴趣。所以, 在这个思维方式的差异上, 要想成功的进行对外宣传, 中国应该采取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故事模式, 把故事的趣味性和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中国式的教育灌输模式在国外是行不通的, 如果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来反映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民族精神, 相信这样更容易引发西方人对中华民族的崇敬和好感。

(2) 以柔克刚

既然“硬传播”是个艰难且不见成效的选择, 那么“以柔克刚”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中国有句古诗说的好“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用来作为对外传播工作的战术再合适不过了。多年来, 西方国家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和平演变向全世界渗透其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也应该更加平民化、去官化, 尽量使用软性的文化层面的交流和渗透来普及本国的价值观念。另外, 相比中国的庄重严肃, 西方人有更强的幽默感。他们喜欢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严肃的事情。而中国也应当适当的放松紧绷的外交神经, 尝试一些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宣传, 会更容易为西方人所接受。

2.3 借鉴国外外宣经验, 去粗取精, 为己所用

利用宣传片进行国家形象宣传在国外早已屡见不鲜, 各国都在挖掘自己的特色, 利用独特的创意抓住观众的眼球, 吸引他们前去观光旅游, 增加对本国的美好印象。韩国和日本都打旅游牌, 通过宣传旅游资源来传播本国文化, 而一些欧美国家则喜爱用幽默的表达方式, 但是引人发笑的同时却也传递了国人真诚友好的形象。面对各国不尽相同的自我宣传方式, 中国应该取人之长, 补已之短, 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行之有效的对外宣传方法。

新中国建立的六十多年里, 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但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甚至尽在咫尺的周边邻国对中国的进步和现状还不甚了解。他们有时因为刻板印象而批评中国的封闭落后, 有时又因为错误估计中国的发展状况而鼓吹“中国威胁论”, 这一切不实的报道一定程度都反映了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不足。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竞争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当今各国尽力争取塑造的重要工程。随着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不断进步, 国家形象也会随之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国家形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2777.htm#1

[2]周庆安.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挑战[J].对外传播.2011.3

[3]孙迎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国家法制宣传教育 篇8

朱晓红在会上表示,中国家纺协会对家纺行业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视,首次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旨在促进家纺企业之间的交流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家纺通讯员队伍。

孙淮滨表示,中国纺织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产业萌芽。当前,我国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是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产业,还应加上高新技术应用产业和时尚文化产业。纺织行业从2011年下半年、2012年开始就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而且人工成本、资金成本、环境成本不断上升,行业整体压力比较大,亟需通过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实现创新发展。孙淮滨指出,在这发展过程中,家纺企业要了解新闻特征,善于识别和选择新闻媒体,通过运用媒体手段来宣传企业,为企业服务。

随后,魏启雄作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报告》,从行业规模、产量、内外销、投资、效益等方面阐述了家用纺织品行业运行情况。张健同与会代表分享了新闻挖掘和写作的经验,希望企业宣传负责人和通讯员提高对新闻的敏锐观察力,善于发现和挖掘新闻点。会议还向全国家纺行业宣传工作表现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颁发了荣誉证书。

国家安全教育宣传顺口溜口号 篇9

2、学习贯彻《反间谍法》,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3、食品安全法,执法的依据,行为的准则,健康的保障。

4、维护国家安全,筑牢人民防线。

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依法履行“七项职责”。

6、认真学习《国家安全法》,严格遵守《国家安全法》。

7、打一场的人民__。

8、营造校园安全氛围,创造温馨学习环境。

9、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任务。

10、安全不能指望事后诸葛,为了安全须三思而后行。

11、食品安全法》是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的行为规范。

12、维护交通安全,关爱生命永远。

13、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

14、人人关心药品安全,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15、狠抓国家安全教育,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16、抓好警示教育,挤压__活动空间。

17、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18、药品安全层层把关,健康生活人人受益。

19、安全的基础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严格。

20、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

21、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22、努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23、工作为了生活好,安全为了活到老。

24、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

25、筑起人民防线,维护国家安全。

26、实行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27、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

28、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29、高举安全发展大旗,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而奋斗。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简报 篇10

9月19日,走进济南三中校园,学校大屏幕上正滚动播出着网络安全宣传标语,济南三中启动了“20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对全校师生进行网络安全集中宣传教育,加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安全科根据活动安排,组织学生登录济南市学生安全教育平台,进行“网络安全宣传”专题学习,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政教处的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你安全吗?》,培养学生“健康上网、依法上网、文明护网”的意识;学校则通过宣传展板、微博、微信向广大师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学校新闻中心作为学校信息门户建设专门机构,对活动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同时完善了《济南三中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学校信息门户建设工作。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刍议 篇11

关键词:公民统计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效果

当前,统计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上升期,既面临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景和机遇,又存在着如何适应和面对问题的挑战。从整体上看,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不断提高,统计数据客观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统计工作,统计部门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统计对党和政府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統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调查对象不配合的情况日益增多,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长期困扰,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这都与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佳有着直接关系。新修订的统计法,虽然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统计法律制度,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则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境遇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主要采取全民普法的形式。从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先后转发了中宣部和司法部联合制定的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了五个决议。普法规划的实施,推动了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走向深入,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为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中央提出,“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研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统计法制”,指的是统计法和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统计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还包括实质意义上的统计法,如统计法的实施细则、各类普查条例、调查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行政法规与规章。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着眼于公民统计法律素质的提高。公民统计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统计法律意识、统计法律知识以及运用统计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综合因素条件,是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宏观环境相对宽松,但也陷入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期望的现实困境。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公众特别是国外媒体特别重视我国的统计数据。以至近年来统计的“声音”越来越响了。有报道说,国外媒体对中国新闻发布的关注度,除了外交部就是统计局了。第二,在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后,社会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有较大增长的趋势,这也给统计宣传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统计法的修改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在统计法的诸多内容上有所改变,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统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刚性。与民商事、刑事立法相比,以往统计法的立法动态并没有在公共舆论中引起太多的关注,但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统计法的修正案后,不论从网络民意还是访问议论来看,中国修法确保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消息成为不容置疑的新闻热点。在此背景下,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努力适应新形势,赋予新内容,开辟新途径,创造新业绩,切实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

重新修订的《统计法》,第1条就明确了立法目的与立法宗旨,即“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在此之前,2009年5月1日,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开始施行。为全面掌握新《统计法》和《处分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发现和查找贯彻执行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决定联合开展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为此,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增强其有效性,通过进一步宣传新的《统计法》和《处分规定》,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学习统计法、敬畏统计法、遵守统计法的社会氛围。

二、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的价值体现

统计“作为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是认识社会和了解国情国力的“晴雨表”,是管理国家、监督国民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这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统计工作发展和统计法制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为此,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依法统计意识。第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自觉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行依法治国,贯彻落实国家统计法律,必须在全社会培养以自律为基础的守法意识,使人们形成发自内心的对宪法和包括统计法在内的法律的信仰和崇敬,并把统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化为统计工作的行为准则,主动、积极地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做到自觉诚信守法。第三,科学有效组织统计工作的需要。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就要通过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学习统计法、敬畏统计法、遵守统计法的社会氛围,实现依法统计。

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第一,提高统计责任单位及统计人员的认识,为国

家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以及执法大检查提供客观、可靠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贸组织和国际接轨后,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驱動的影响,统计工作中“领导干部人为干预统计工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参与弄虚作假、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统计违法行为不仅使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更会影响到领导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造成决策失误,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增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为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深化统计法律宣传教育,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推动统计法的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以此进一步确立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观念;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非法干预统计工作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公民等统计调查对象履行法定义务的积极性。第三,增强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律意识,保障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职权,保证统计机构监督检查措施的顺利开展。政府统计机构可以依法采取六项法定的监督检查措施,其性质为法定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检查对象)进行的行政行为,需要依法行政、依法统计。同时,政府统计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负有法定的配合义务。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统计调查对象法律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

三、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体现在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实现之上。“统计工作不是把数字随便填到几个格格里去,而应当是用数字来说明所研究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充分呈现或正在呈现的各种社会类型”,为此,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凸显其有效性,以实现统计工作“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要素,就是构成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运作系统或者说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实际活动的基本元素。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可将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作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要素。

要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者要素的有效性。统计法是规范、引导、保障和推动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准则。在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中,要重点宣传新修订的《统计法》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规范,增强统计活动中各参与主体贯彻实施统计法的自觉性,使统计法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实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统计法对统计工作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要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对象要素的有效性。要围绕领导干部、统计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这三类重点普法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教育方案并落实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在组织领导统计工作、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要切实抓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使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宣传《统计法》,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法领导和支持统计工作,自觉维护统计工作独立性,防止行政干预,杜绝弄虚作假。广大统计人员是推进依法统计的主体,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培训,使广大统计人员清楚地掌握依法统计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统计法》,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宣传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明确自身在统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履行法定统计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加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要彰显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目的要素的有效性。统计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直接目的,这对于党和政府正确判断形势、实行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修订的《统计法》和《处分规定》,是统计工作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做好这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统计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促进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统计法律法规,优化统计发展环境、规范统计工作秩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强化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过程的有效性。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从主体上来看,包括教育者的“教”与教育对象的“学”两个方面;从活动性质来看,包括主体的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两个层面。

要强化教育者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要配合执法检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印制张贴宣传挂图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推动统计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依法统计的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表扬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统计法的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同时曝光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提高宣传效果,努力形成威慑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依法统计权威的舆论氛围,为深入贯彻实施统计法律法规、保障统计工作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强化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履行法律规定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义务。与此同时,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统计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要保护社会公众包括教育对象的监督权与检举权的切实实现。

第三,实现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要把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与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普法宣传、城乡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六五普法”的启动与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各类法治实践、依法治理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与教育,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执法大检查的重视,积极争取检查对象的配合,积极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检查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通过宣传,发动和鼓励群众揭发、检举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形成有利于反对统计弄虚作假的强大舆论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

随着《全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顺利实施,“五五”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论是从内容上、形式上、规模上、参加人员的数量和层次上,均意义深远,作用明显,成效突出。为使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五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理清思路,更好地服务于统计工作,要按照《2011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理论研究,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工作规律,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六五”期间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要着力加强工作的有效性。通过进一步学习、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观念;继续深化统计法的“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和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统计系统的依法治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17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6.

[3]张来成.李超然:诠释统计宣传之道[J].数据,2008(10):16.

[4]凌峰.“统计法”成为热点的另类解读[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13):44.

[5]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26.

[6]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57.

国家法制宣传教育 篇12

一、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 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 却又不是简单的对国家现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是指对外传播或国际传播中外部社会公众对某一国家的认识和把握, 是外部公众作为主体感受某一国家客体而形成的复合体, 也即是某一国家行为表现、形状特征、精神面貌等在外部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外部公众对某一国家的总体评价和解读”。[2]从内容构建上而言, 国家形象的内涵由三个层面所构成:政治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社会民众层面。

首先, 从政治层面而言, 国家形象由一国的政府行为所代表体现, 尤其是外事活动, 通过媒体赋予政府的外事活动以一定的意义从而加深境外受众对国家情况的认知, 频繁的外事活动可以迅速在认知层面上提升本国在境外受众心中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 政治性的国家形象内容构建还包含了一国的对外宣传活动, 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宣传手段展示一个国家正面的、发展的形象, 以实现政治目的。

其次, 从文化层面而言, 国家形象包含了一个国家丰富的文明成果, 既需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轮廓, 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层面上的国家形象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国家实体文化, 更应该展现出自身的深层文化内涵, 突出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力。

再次, 从社会民族层面上而言, 一个国家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形象的传播载体, 是一个国家形象, 民族精神在微观层面的反应。在国际传播环境下, 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相对较高, 大部分境外受众很难直接获取关于一个国家完整全面的相关信息, 其获取渠道一方面来自于媒体的传播, 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人际接触。通过人际接触, 受众很容易根据其自身所接触的对象国公民而形成关于对象国家的刻板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它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的要素, 经萃取、提炼而成。作为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一个鲜明的、一贯的国家形象。[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国与国之间, 民众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国家形象的构建在国际政治外交、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文化社会交往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带来相应的信誉度以及公信力, 从而帮助国家政府扩大在国际社会层面的影响力。然而由于传媒实力的差距, 以及传播策略的失当, 对受众了解的不足等因素, 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往往不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国家形象片受众态度分析

传统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受众主要针对西方受众, 其具有多样性、复杂型、跨文化性的背景, “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受到国际传播格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以及个人经历和价值观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使其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都呈现出差异化的特质”。[4]因此在我国国际传播过程中, 西方民众对中国所固有的“刻板印象”以及跨文化性所带来的对抗性解码是我国进行国际传播, 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所持负面态度的主要障碍。

众所周知, 受众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其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 受众个体对于传播者所持的态度往往会受到自己既有的价值观、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性别以及国家的影响。而大众媒介在受众的态度形成过程中, 尤其是传播社会价值观, 帮助受众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观点显示:大众媒体传播的声音会在社会上占有优势, 而人们往往会遵守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价值取向, 从而在社会中就某一问题形成一定的态度。而在西方社会中, 西方媒体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时往往倾向于负面报道, “妖魔化”中国国家形象。例如在西藏“3·14”事件中, CNN就通过大量画面选取, 歪曲报道中国政府在西藏所采取的行为, 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中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在西方屡见不鲜的议程设置模式使得西方受众对于中国始终持有负面态度, 尤其是在人权、民主等敏感话题上更是形成了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

奥斯古德 (Osgood) 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态度改变的“调和模式”:“一个人 (P) 接受来源 (S) 的主张, 对于这个来源有自己的态度;这个主张是对客体 (O) 的, 对这个客体他也有自己的态度, P对S及O是否喜欢以及喜欢的程度如何, 将决定调和状态或一致状态的存在与否。”[5] (见图1)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模式来分析西方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态度改变的可能性。由于西方民众在经过长期的西方媒体所传播的有关中国的相关信息后, 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 而这个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与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所试图构建的国家形象大相径庭,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会给西方受众营造出一定的认知不和谐感。而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 以及长期缺乏有效的政治传播手段, 西方民众对于作为传播者———中国政府本身也有着一定的偏见, 上诉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国家性宣传片的传播效果欠佳。

从客体O (中国) 的态度形成角度而言, 认知反应理论强调, 个人在劝服过程中是能动的参与者, 他会试图将讯息的要素和自己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以形成相关的意见) 。[6]由于西方媒体长期控制着国际舆论环境, 且西方媒体具有批判传统及“妖魔化”中国的政治倾向, 所以在长期接受了西方媒体涵化的受众, 必然会形成关于中国的“刻板成见”;近年来, 受到“中国威胁论”、既有经验及长期所持负面情感的影响, 西方受众在观看中国所传播的国家形象片时, 会选择性地理解为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恐慌, 造成“中国人来了”的恐惧。

从信源S (中国政府) 的角度而言, 在美国文化中, 美国民众对于政府有着天然的不信任感, 而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其信源是中国政府, 由于中国政府在人权、言论自由等敏感问题上长期饱受西方社会诟病, 这使受众对于作为信源的中国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而研究者发现, 信源的不可信度会增加受众对信息进行更多的推敲与思考, 并引起受众对信息可信度的怀疑。正是这种对中国政府及中国官方媒体的不信任最终成为了影响国家形象传播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构建中的误区

从受众态度改变的角度来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困难后, 接下来, 将从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策略层面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构建中的误区。

首先, 我国的国家形象片宣传色彩仍然过于浓厚, 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目的性过于明显, 同时也反映在我们所传播的内容构建完全是以自己主观臆断的模式为中心, 自说自话的一种表现, 缺乏一种沟通交流的诉求。究其原因, 是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始终受到原有外宣思路的束缚, 不能完全走出“宣传”时代的阴影, 而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所谓宣传 (propaganda) 是指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7]而传播是指传播者与受众对信息的共享行为, 从宣传片的内容来看, 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是期望通过展示一张张中国精英自信而从容的笑容来赢得西方受众的支持, 但是这样一种自说自话的宣传理念完全无视了受众的跨文化因素以及传播中所需考虑的影响受众态度的因素, 这也使得我们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难免失败的厄运。

其次, 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过于局限于政治层面, 而忽略了文化层面的国家形象内涵。而由于过于偏重政治色彩, 使得我国国家形象片在内容选择上饱受诟病, 有不少中国网民在观看后反映这根本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 质疑中国政府传播构建虚假国家形象, 而西方受众在得知这些源自中国内部的负面评论后, 必然对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甚至加深其对中国的“刻板成见”。而所谓国家形象, 其本质是完整的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面貌, 向受众传播本国的相关信息, 使受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国信息。从文化层面理解,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结合, 通过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从而吸引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向往, 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刻板成见”。正如约瑟夫·奈 (Joseph Nye) 所说:“在一些情况下, 文化能够成为集中重要的软实力资源”。[8]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对国家形象理解的误区在于将国家形象传播视为政治性的宣传, 而非文化性的交流, 从而导致在构建内容过程中, 往往会突出展现自己政绩辉煌, 而缺乏文化传播与辐射。从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内容分析, 我们虽然展示了大批文化科技领域的精英, 却忽略了他们所承载着的中华文化与精神, 从而使宣传片中所展示的精英成了失去意义的摆设。

再次, 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受众定位模糊, 虽然是对美国民众播放的国家形象片, 但是无论是传播内容, 亦或是拍摄人物的选取都显得“自说自话”而缺乏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忽视受众需求。根据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受众通常会选择性注意自己感兴趣的, 符合自己利益, 支持自己立场的信息;而我国国家形象片从内容构建而言, 缺乏与受众需求相关的信息, 也没有传播西方受众所关心的相关议题。从人物选取而言, 所选择的人物缺乏与受众之间的熟悉度、亲密度, 难以改变受众对中国的固有“刻板成见”。

最后, 信息表现形式的不当也是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失效的重要原因。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影响公众观念形成和改变的关键因素。[9]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人物对于西方受众而言, 既缺乏身份亲近程度, 也不具备信源上的可信度, 对于他们所展示出的意义, 在西方受众中很难得到正确解码, 形成有利于中国的受众态度。

四、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策略反思

当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以及经济危机的阴影如影随形, 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而作为搭建各国关系桥梁的国际传播能力, 也成为了衡量各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准。通过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才能树立国家品牌优势, 赢得世界舆论的支持。我国目前虽然在国家形象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 但是在改变境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的效果上收效甚微, 本文将基于霍夫兰 (C.I.Hovland) 与贾尼斯 (I.L.Janis) 于1959年在“为推动研究所作的概括与含意”一文, 提出的态度改变的“劝说情境的模式”来反思我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 (见图2[10])

首先, 从传播者的角度而言, 作为传播者的我们需要彻底摒弃以往以我为中心的“宣传”观念, 将国家形象的构建视为跨文化传播与政治传播的结合, 更多地基于文化层面来构建自身的国家形象, 建立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体系。通过霍夫兰等人所提出的“劝说的情境模式”我们可以得知, 树立自身的可信度、吸引性, 以及受众对信源的喜爱程度能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而可信度的建立有赖于真实而客观的信息传播, 上文中我们分析到在播出国家形象宣传片时, 不少网民纷纷指出内容不符合事实, 这样的情况大大损害了作为传播者的公信力。但是这只是从政治性层面来构建的国家形象,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从文化层面理解国家形象, 则有可能一方面从文化上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减少内部的不和谐因素, 减少对传播者公信力的威胁;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文化上的对接, 寻找传受双方彼此的文化对接, 增加受众对传播者文化背景的喜爱度, 实现传播效果。

其次, 从目标靶, 也即是传播受众的角度而言, 我们在进行国家形象对外宣传之前, 应当更多地进行受众研究分析, 理解受众的文化与政治信仰, 从而避免传播会引起他们过度恐慌与担忧的信息, 寻找传受双方的共同点, 拉近彼此的文化距离。当前, 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 仍然缺乏系统有效地受众分析, 对境外受众特征缺乏相应的理解, 因而在传播过程中, 往往因为文化上的区别而导致受众对文本进行“对抗性解码”, 从而导致传播失效。

再次, 从传播渠道而言, 由于受众的成分各异, 因此其媒介接触习惯也不尽相同, 且不同的媒介渠道所发挥的作用也各异。研究显示, 大众传播渠道能够更好地传播信息却很难改变受众的既有态度, 而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则在改变受众态度上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 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能够实现更高的受众到达率, 更广范围的信息传播。

最后, 从传播内容层面而言, 根据“劝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 受众在对与自己相关度高的讯息的理解上更容易采取中心路径进行信息理解, 而在与自己相关度低的讯息上, 则可能采取外围路径理解。中国国家形象所传达的信息, 从地理与文化上与西方受众相关度较低。因此, 他们在理解讯息时很可能采取外围路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外围路径所产生的效果会逐渐消失, 受众会从新回归以前所持的态度。因此, 在国家形象构建, 例如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本构建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内容与受众的相关性, 加强受众对内容的注意力与关注度, 使受众从整个价值观中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而将其融入到受众自身整个认知系统中。另一方面, 要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合理性, 使受众理解并相信所传播的讯息。随着讯息与个人相关性的增加, 有利的论据将更有说服力, 而无力的论据则更无说服力。[11]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上述两方面因素缺一不可, 否则都将起到传播的负效果。此外, 就国家形象宣传片文本构建而言, 传播者应当注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增加可信度, 例如, 选择对中国国情熟知, 理解中国文化, 对中国有好感, 且在国外受众中有较高公信力的外国人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同时, 从精英视角转变为平民视角, 通过凸显中国大众的文化社会生活, 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 毕竟, 平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体, 才能更好地代表国家形象。通过展示平民作为国家形象主体的传播内容, 还有利于传播我国对于民主、人权问题的重视, 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化解西方受众对于这些敏感问题的疑虑。

五、结语

当今世界正以加速度的趋势向麦克卢汉 (M.Mcluhan) 所预言的“地球村”发展, 而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每个国家的国家形象都将对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就好比一个村子中的每一个村民的形象都将影响周围邻里与其的交往方式。因此, 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在未来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中, 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形象片效果欠佳[EB/OL].凤凰网, (2011-11-17)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1/17/10717461_0.shtml?_from_ralated.[1]国家形象片效果欠佳[EB/OL].凤凰网, (2011-11-17)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1/17/10717461_0.shtml?_from_ralated.

[2]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8.[2]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8.

[3]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 2007 (3) :5.[3]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 2007 (3) :5.

[4]刘立群, 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12.[4]刘立群, 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12.

[5][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247, 249.[5][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247, 249.

[6][9][11]理查德.E佩蒂, 约瑟夫.R普里斯特, 巴勃罗.布里尼奥尔.大众传媒影响态度改变:劝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M]//简宁斯.布莱恩特, 道尔夫.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124, 119, 130.[6][9][11]理查德.E佩蒂, 约瑟夫.R普里斯特, 巴勃罗.布里尼奥尔.大众传媒影响态度改变:劝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M]//简宁斯.布莱恩特, 道尔夫.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124, 119, 130.

[8]Joseph Nye.The Future of Power[M].Public Affairs, 2011:84.[8]Joseph Nye.The Future of Power[M].Public Affairs, 2011:84.

上一篇:父亲·背影作文下一篇:人间仙境小学三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