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宣传片

2024-11-01

国家形象宣传片(共12篇)

国家形象宣传片 篇1

2011年1月17日,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拍摄的系列国家形象宣传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这是我国首次如此近距离、直观地向西方民众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政府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改变在传统西方受众心目中对中国形象所持的负面态度, 重新在西方民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和平的大国形象。然而, 事与愿违, 据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扫描 (BBC-Globe Scan) 的调查显示, 广告播出后, 对中国持好感的美国人从29%上升至36%, 上升7个百分点;而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者, 则上升了10个百分点, 达到51%。[1]由此看来, 要想改变受众心目中所固有的“刻板成见”绝非易事。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西方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态度形成以及改变, 从而探求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 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 却又不是简单的对国家现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是指对外传播或国际传播中外部社会公众对某一国家的认识和把握, 是外部公众作为主体感受某一国家客体而形成的复合体, 也即是某一国家行为表现、形状特征、精神面貌等在外部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外部公众对某一国家的总体评价和解读”。[2]从内容构建上而言, 国家形象的内涵由三个层面所构成:政治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社会民众层面。

首先, 从政治层面而言, 国家形象由一国的政府行为所代表体现, 尤其是外事活动, 通过媒体赋予政府的外事活动以一定的意义从而加深境外受众对国家情况的认知, 频繁的外事活动可以迅速在认知层面上提升本国在境外受众心中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 政治性的国家形象内容构建还包含了一国的对外宣传活动, 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宣传手段展示一个国家正面的、发展的形象, 以实现政治目的。

其次, 从文化层面而言, 国家形象包含了一个国家丰富的文明成果, 既需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轮廓, 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层面上的国家形象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国家实体文化, 更应该展现出自身的深层文化内涵, 突出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力。

再次, 从社会民族层面上而言, 一个国家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形象的传播载体, 是一个国家形象, 民族精神在微观层面的反应。在国际传播环境下, 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相对较高, 大部分境外受众很难直接获取关于一个国家完整全面的相关信息, 其获取渠道一方面来自于媒体的传播, 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人际接触。通过人际接触, 受众很容易根据其自身所接触的对象国公民而形成关于对象国家的刻板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它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的要素, 经萃取、提炼而成。作为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一个鲜明的、一贯的国家形象。[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国与国之间, 民众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国家形象的构建在国际政治外交、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文化社会交往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带来相应的信誉度以及公信力, 从而帮助国家政府扩大在国际社会层面的影响力。然而由于传媒实力的差距, 以及传播策略的失当, 对受众了解的不足等因素, 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往往不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国家形象片受众态度分析

传统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受众主要针对西方受众, 其具有多样性、复杂型、跨文化性的背景, “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受到国际传播格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以及个人经历和价值观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使其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都呈现出差异化的特质”。[4]因此在我国国际传播过程中, 西方民众对中国所固有的“刻板印象”以及跨文化性所带来的对抗性解码是我国进行国际传播, 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所持负面态度的主要障碍。

众所周知, 受众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其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 受众个体对于传播者所持的态度往往会受到自己既有的价值观、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性别以及国家的影响。而大众媒介在受众的态度形成过程中, 尤其是传播社会价值观, 帮助受众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观点显示:大众媒体传播的声音会在社会上占有优势, 而人们往往会遵守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价值取向, 从而在社会中就某一问题形成一定的态度。而在西方社会中, 西方媒体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时往往倾向于负面报道, “妖魔化”中国国家形象。例如在西藏“3·14”事件中, CNN就通过大量画面选取, 歪曲报道中国政府在西藏所采取的行为, 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中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在西方屡见不鲜的议程设置模式使得西方受众对于中国始终持有负面态度, 尤其是在人权、民主等敏感话题上更是形成了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

奥斯古德 (Osgood) 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态度改变的“调和模式”:“一个人 (P) 接受来源 (S) 的主张, 对于这个来源有自己的态度;这个主张是对客体 (O) 的, 对这个客体他也有自己的态度, P对S及O是否喜欢以及喜欢的程度如何, 将决定调和状态或一致状态的存在与否。”[5] (见图1)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模式来分析西方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态度改变的可能性。由于西方民众在经过长期的西方媒体所传播的有关中国的相关信息后, 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 而这个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与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所试图构建的国家形象大相径庭,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会给西方受众营造出一定的认知不和谐感。而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 以及长期缺乏有效的政治传播手段, 西方民众对于作为传播者———中国政府本身也有着一定的偏见, 上诉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国家性宣传片的传播效果欠佳。

从客体O (中国) 的态度形成角度而言, 认知反应理论强调, 个人在劝服过程中是能动的参与者, 他会试图将讯息的要素和自己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以形成相关的意见) 。[6]由于西方媒体长期控制着国际舆论环境, 且西方媒体具有批判传统及“妖魔化”中国的政治倾向, 所以在长期接受了西方媒体涵化的受众, 必然会形成关于中国的“刻板成见”;近年来, 受到“中国威胁论”、既有经验及长期所持负面情感的影响, 西方受众在观看中国所传播的国家形象片时, 会选择性地理解为中国给世界带来了恐慌, 造成“中国人来了”的恐惧。

从信源S (中国政府) 的角度而言, 在美国文化中, 美国民众对于政府有着天然的不信任感, 而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其信源是中国政府, 由于中国政府在人权、言论自由等敏感问题上长期饱受西方社会诟病, 这使受众对于作为信源的中国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而研究者发现, 信源的不可信度会增加受众对信息进行更多的推敲与思考, 并引起受众对信息可信度的怀疑。正是这种对中国政府及中国官方媒体的不信任最终成为了影响国家形象传播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构建中的误区

从受众态度改变的角度来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困难后, 接下来, 将从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策略层面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构建中的误区。

首先, 我国的国家形象片宣传色彩仍然过于浓厚, 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目的性过于明显, 同时也反映在我们所传播的内容构建完全是以自己主观臆断的模式为中心, 自说自话的一种表现, 缺乏一种沟通交流的诉求。究其原因, 是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始终受到原有外宣思路的束缚, 不能完全走出“宣传”时代的阴影, 而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所谓宣传 (propaganda) 是指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7]而传播是指传播者与受众对信息的共享行为, 从宣传片的内容来看, 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是期望通过展示一张张中国精英自信而从容的笑容来赢得西方受众的支持, 但是这样一种自说自话的宣传理念完全无视了受众的跨文化因素以及传播中所需考虑的影响受众态度的因素, 这也使得我们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难免失败的厄运。

其次, 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过于局限于政治层面, 而忽略了文化层面的国家形象内涵。而由于过于偏重政治色彩, 使得我国国家形象片在内容选择上饱受诟病, 有不少中国网民在观看后反映这根本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 质疑中国政府传播构建虚假国家形象, 而西方受众在得知这些源自中国内部的负面评论后, 必然对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甚至加深其对中国的“刻板成见”。而所谓国家形象, 其本质是完整的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面貌, 向受众传播本国的相关信息, 使受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国信息。从文化层面理解,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结合, 通过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从而吸引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向往, 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刻板成见”。正如约瑟夫·奈 (Joseph Nye) 所说:“在一些情况下, 文化能够成为集中重要的软实力资源”。[8]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对国家形象理解的误区在于将国家形象传播视为政治性的宣传, 而非文化性的交流, 从而导致在构建内容过程中, 往往会突出展现自己政绩辉煌, 而缺乏文化传播与辐射。从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内容分析, 我们虽然展示了大批文化科技领域的精英, 却忽略了他们所承载着的中华文化与精神, 从而使宣传片中所展示的精英成了失去意义的摆设。

再次, 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受众定位模糊, 虽然是对美国民众播放的国家形象片, 但是无论是传播内容, 亦或是拍摄人物的选取都显得“自说自话”而缺乏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忽视受众需求。根据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受众通常会选择性注意自己感兴趣的, 符合自己利益, 支持自己立场的信息;而我国国家形象片从内容构建而言, 缺乏与受众需求相关的信息, 也没有传播西方受众所关心的相关议题。从人物选取而言, 所选择的人物缺乏与受众之间的熟悉度、亲密度, 难以改变受众对中国的固有“刻板成见”。

最后, 信息表现形式的不当也是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失效的重要原因。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影响公众观念形成和改变的关键因素。[9]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人物对于西方受众而言, 既缺乏身份亲近程度, 也不具备信源上的可信度, 对于他们所展示出的意义, 在西方受众中很难得到正确解码, 形成有利于中国的受众态度。

四、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策略反思

当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以及经济危机的阴影如影随形, 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而作为搭建各国关系桥梁的国际传播能力, 也成为了衡量各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准。通过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才能树立国家品牌优势, 赢得世界舆论的支持。我国目前虽然在国家形象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 但是在改变境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的效果上收效甚微, 本文将基于霍夫兰 (C.I.Hovland) 与贾尼斯 (I.L.Janis) 于1959年在“为推动研究所作的概括与含意”一文, 提出的态度改变的“劝说情境的模式”来反思我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 (见图2[10])

首先, 从传播者的角度而言, 作为传播者的我们需要彻底摒弃以往以我为中心的“宣传”观念, 将国家形象的构建视为跨文化传播与政治传播的结合, 更多地基于文化层面来构建自身的国家形象, 建立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体系。通过霍夫兰等人所提出的“劝说的情境模式”我们可以得知, 树立自身的可信度、吸引性, 以及受众对信源的喜爱程度能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而可信度的建立有赖于真实而客观的信息传播, 上文中我们分析到在播出国家形象宣传片时, 不少网民纷纷指出内容不符合事实, 这样的情况大大损害了作为传播者的公信力。但是这只是从政治性层面来构建的国家形象,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从文化层面理解国家形象, 则有可能一方面从文化上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减少内部的不和谐因素, 减少对传播者公信力的威胁;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文化上的对接, 寻找传受双方彼此的文化对接, 增加受众对传播者文化背景的喜爱度, 实现传播效果。

其次, 从目标靶, 也即是传播受众的角度而言, 我们在进行国家形象对外宣传之前, 应当更多地进行受众研究分析, 理解受众的文化与政治信仰, 从而避免传播会引起他们过度恐慌与担忧的信息, 寻找传受双方的共同点, 拉近彼此的文化距离。当前, 我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 仍然缺乏系统有效地受众分析, 对境外受众特征缺乏相应的理解, 因而在传播过程中, 往往因为文化上的区别而导致受众对文本进行“对抗性解码”, 从而导致传播失效。

再次, 从传播渠道而言, 由于受众的成分各异, 因此其媒介接触习惯也不尽相同, 且不同的媒介渠道所发挥的作用也各异。研究显示, 大众传播渠道能够更好地传播信息却很难改变受众的既有态度, 而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则在改变受众态度上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 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能够实现更高的受众到达率, 更广范围的信息传播。

最后, 从传播内容层面而言, 根据“劝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 受众在对与自己相关度高的讯息的理解上更容易采取中心路径进行信息理解, 而在与自己相关度低的讯息上, 则可能采取外围路径理解。中国国家形象所传达的信息, 从地理与文化上与西方受众相关度较低。因此, 他们在理解讯息时很可能采取外围路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外围路径所产生的效果会逐渐消失, 受众会从新回归以前所持的态度。因此, 在国家形象构建, 例如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本构建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内容与受众的相关性, 加强受众对内容的注意力与关注度, 使受众从整个价值观中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而将其融入到受众自身整个认知系统中。另一方面, 要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合理性, 使受众理解并相信所传播的讯息。随着讯息与个人相关性的增加, 有利的论据将更有说服力, 而无力的论据则更无说服力。[11]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上述两方面因素缺一不可, 否则都将起到传播的负效果。此外, 就国家形象宣传片文本构建而言, 传播者应当注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增加可信度, 例如, 选择对中国国情熟知, 理解中国文化, 对中国有好感, 且在国外受众中有较高公信力的外国人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同时, 从精英视角转变为平民视角, 通过凸显中国大众的文化社会生活, 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 毕竟, 平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体, 才能更好地代表国家形象。通过展示平民作为国家形象主体的传播内容, 还有利于传播我国对于民主、人权问题的重视, 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化解西方受众对于这些敏感问题的疑虑。

五、结语

当今世界正以加速度的趋势向麦克卢汉 (M.Mcluhan) 所预言的“地球村”发展, 而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每个国家的国家形象都将对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就好比一个村子中的每一个村民的形象都将影响周围邻里与其的交往方式。因此, 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在未来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中, 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形象片效果欠佳[EB/OL].凤凰网, (2011-11-17)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1/17/10717461_0.shtml?_from_ralated.[1]国家形象片效果欠佳[EB/OL].凤凰网, (2011-11-17)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1/17/10717461_0.shtml?_from_ralated.

[2]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8.[2]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8.

[3]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 2007 (3) :5.[3]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 2007 (3) :5.

[4]刘立群, 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12.[4]刘立群, 张毓强.国际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12.

[5][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247, 249.[5][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247, 249.

[6][9][11]理查德.E佩蒂, 约瑟夫.R普里斯特, 巴勃罗.布里尼奥尔.大众传媒影响态度改变:劝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M]//简宁斯.布莱恩特, 道尔夫.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124, 119, 130.[6][9][11]理查德.E佩蒂, 约瑟夫.R普里斯特, 巴勃罗.布里尼奥尔.大众传媒影响态度改变:劝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M]//简宁斯.布莱恩特, 道尔夫.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124, 119, 130.

[8]Joseph Nye.The Future of Power[M].Public Affairs, 2011:84.[8]Joseph Nye.The Future of Power[M].Public Affairs, 2011:84.

[10]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17.[10]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17.

国家形象宣传片 篇2

天蓝,地绿,水清,城美,人和。

这不是梦幻中的仙境,而是我们脚下真实的土地,是我们心灵和身体安放的美好家园。这里,就是绿色天然氧吧、千年车水XX。

美丽XX

幸福家园

——XX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纪实

新XX,新生活,新追求。2012年,XX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目标,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汇报,深入一线,督导检查,研究决定创卫重大事项,同时,身体力行,参与活动。县人大常委会对创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县政协对创卫工作进行民主评议。XX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48个单位和部门领导为成员的XX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协调领导小组,爱卫、创卫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形成了“县委指挥、政府主抓、部门配合、社区联动、全员参与”的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格局。

全民参与,创卫才能让理想成真。为了使创卫工作深入人心,XX县印发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宣传手册10000册、《倡议书》10000份。县广播电视台及时对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播放“创卫”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并开辟创卫专栏《创建国家卫生城

争做文明XX人》、《曝光台》,宣传报道创卫工作。县创卫办及时编发了《创卫简报》,介绍创卫动态。做到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时时传递着创卫的声音,激励市民参与创卫、保护环境。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XX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固定健康教育橱窗,城区各医疗单位在住院部和门诊部设立了健康教育专栏,院内设立门诊健康知识咨询台,对住院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健康知识栏目,定期宣传健康防病知识,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县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通过对中小学生抽样调查,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1.2%,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9.9%,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达100%。全面开展控烟活动,全县各单位和公众场所设立禁烟标识,落实禁烟措施。

县城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更关系到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全面实施县城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刻不容缓。围绕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副中心,构建“天蓝、地绿、水清、城美”与“水在城中,人在山水之中”的“生态、休闲、宜居”的花园式精品新型城区目标。XX县投资规模达7.348亿元的县城路网建设改造、县城广告牌规范设置、拆墙透绿、县城夜市摊规范、洗车行业整治取缔、县城周边打碑点整治规范、河道水景改善及市政设施完善、县城已建雨污分流管网修缮、集贸市场改造新建、县城绿化亮化景观提升、县城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城区废旧品收购点规范整治等22个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实施项目顺势推进。

大手笔的规划,大力度的投入,让XX的县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现在,当你穿行在XX水景公园的时候,总能感受到红花绿叶的簇拥,散发着自然气息的植物,与你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同时,对贯穿于县城区中心的横山河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让这条县城的母亲河水清、岸绿。治理后的横山河景观带已经成为城市花园,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老人、孩子和休闲的市民的身影都印在了碧水上、印在了绿草间。有品位的城市,必定是山川秀美的城市。XX县按照规划建设宜居休闲康体娱乐中心,打造“昆明曲靖生态花园”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的要求,以公园、街道、居民小区等园林绿化为重点,加快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和公路等绿色通道建设步伐,突出抓好江河治理,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XX县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园林县城”,县城有31家单位被评为省级“园林单位”,有4家小区被誉为省级“园林小区”。水景公园、沈家山森林公园、正觉寺森林公园的陆续建成,小桥回环,溪水潺潺,杨柳依依,绿草青青,桂花飘香的景象,让XX更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先后对全县130个工业企业(或项目)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并强制关停淘汰落后项目。督促企业累计投资6159万元,完成工业“三废”治理工程27项。全县累计建成废水处理设施88套、废气处理设施102套。实现生活污水日处理量5000余吨。城区环境极大改善。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划要求,县城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有品位的城市,必定是卫生和洁净的,实施环卫设施工程建设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XX县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做到物尽其用。近几年,XX县投入3800余万元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场、渗漏液处理站,新建或改扩建公厕、垃圾中转站,新增大量果皮箱、垃圾桶。县城区拥有公共厕所16座,垃圾中转站2座,垃圾箱122个,设置果皮箱670只,保障了市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严格把关,切实加强对食品卫生的日常监管。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严把食品准入关口,加强流通环节管理。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督。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全县食品安全水平。对饮食服务行业卫生操作规程进行不定期检查,严格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公众消费市场的饮食安全,实施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95%。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持证率达96%。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屠宰企业设施齐全,管理规范。

完善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全县加大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健全疫情信息网络,严格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监测工作,县城区各医院传染病报告率达到

100%,全县近3年来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医院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和职业危害事故。全面开展规划免疫工作,各医疗机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建立了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采供血预案,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献血率达到100%。

四大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绿化美化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构建了XX美丽县城的基本框架,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市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观感甚至心情,对这一问题的整改包括清除沿街两侧各类堆积物,清洗主要街道建筑物立面、卷闸门,修复破旧路面,对破损的窨井盖、路灯等公共设施进行修复和更新,治理倚门设摊、占道经营等行为;开展对违法违章建筑的综合整治,责令当事人自行拆除违规建筑,对不按要求拆除的,组织人员依法强制拆除;开展出租汽车营运秩序专项整治;开展户外广告综合整治,拆除各类户外广告76块,共1524平方米。制定了关于运输沙石物料、工程渣土等建筑材料的文明施工管理规定,逐步解决运输车辆抛撒、扬尘、带泥行驶等道路污染问题。

“七小行业”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XX对县城区

“七小行业”开展综合整治,按“政府组织、属地负责、部门配合、谁许可谁监管、疏堵结合、规范有序、文明执法”的原则进行卓有成效的综合治理。

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历来是卫生管理的难题。XX县以“卫生单位”评比为载体,广泛发动村民主动参与,人人动手,整治环境卫生,改善居住环境。县城区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城中村由社区居委会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清扫保洁及垃圾的清运工作,保洁时间在8小时以上。

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了病媒生物孳生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并加强了重要环节的防制设施建设,同时坚持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全民动手参与除“四害”工作。

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整体形象。XX县通过改造、新建和强化管理,集贸市场布局日趋合理,管理日益规范,改变了原来硬件设施差、环境卫生不好、市民反映强烈的状况。

四大工程的实施和五大问题(市容环境、“七小行业”管理、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环境、除“四害”、集贸市场卫生管理)的整改,正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XX县城绿化覆盖率38.4

%,县城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分别达98%和84%,公园绿地率80%,人均公共绿地10.31平方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81%,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6.6%,基本技能掌握率76%,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7.9%。市民对县城卫生状况满意率为94.2%。

国家形象决定崛起 篇3

大国要崛起,先要有个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的“正面形象”。占领了这个“道德高地”,一个国家方才获得走向世界的“特别通行证”,没有这种正面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做特殊润滑剂,处理起政治经济事务来肯定事倍功半。

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我们塑造国家形象时,重视抽象概念的传播,“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这样的口号重复了很多年;对那些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不愿意多说。现代政治是平民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决策也不再密谋于宫廷帷幄,一个国家推出自身形象,最终要让老百姓认可,这就需要在获得别人认可的说服艺术上下功夫。

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并不讳言“政治秀”,而只要政治家们作秀能“秀”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决策的本质,不是存心欺瞒,人们也乐得接受它。所以,不管在国内国际场合,那些政治家们喜欢“讲故事”,而不是讲套话。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技巧。

美国好莱坞实际上是最具“爱国主义精神”的。虽然没有一个什么部门来监督审阅它的片子,可你总能在好莱坞的电影中看到那么多有情有义的美国英雄。不同时代总能涌现《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纯粹的“主旋律”影片,也没听说有机关、学校组织观看,票房居然还都相当不错。

好莱坞如此善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观众,让人们自愿掏钱“受教育”,不能不说是美国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商品和服务可以走出去,中国自己的文化影视作品去冲击国际文化市场,也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问题在于需要改进我们的传播手段。

这本书对中国塑造自身“正面形象”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建议是在传播国家形象时,要分外注意平民化、世俗化的阐释角度,符合大众观察眼光的角度与大众传播工具充分结合,会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提出在建构国家“正面形象”的问题上,最根本的传播“技巧”还是“讲事实”。“讲事实”当然要强调“讲”,要有技巧、有艺术地“讲”,否则我们研究国际传播就失去了意义。但“讲事实”更在于“事实”。一个自信的国度不回避矛盾和暂时的困难,敢于展示困难和缺点,才能让别人更信服。

出于互相了解的目的,我们切不可因噎废食,把一些西方媒体和西方记者主动地“划”到“不友好”的一边去。毕竟他们更了解自己国家受众的欣赏习惯,受众也对他们更有信任感。与外国传播工作者增进互相了解,理解彼此的工作方式、表达习惯,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前提。

在这个全球化如火如荼,世界日益亲近的時代,也许我们可以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改成“走自己的路,并且告诉别人,中国所选择的道路不仅不会带来‘威胁’,相反,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人的和平与福祉是与全人类一致的”。

浅谈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策略 篇4

1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分析

1.1 09年《中国制造世界合作》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依然存在, 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4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

健康发展的措施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没有沉默, 一旦当非理性舆论占据强势, 而理性意见成为弱势, 普通网民很有可能陷入“沉默的螺旋”中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使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正确地接收并鉴别信息, 自由发表或支持正确的“少数”意见, 能够与“多数”意见势均力敌, 甚至超越和改变错误的“多数”意见, 使得社会舆论处于健康状态, 为网络传播环境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4.1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的声音占领舆情阵地, 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在大众广泛参与网络传播的情形下, 如果没有

2009年12月初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亚洲频道播出的这则时长30秒的中国宣传片主题为“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 (Made With China) , 旨在表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商务合作已经密不可分。然而, 在这则宣传片中体现中国创造的元素似乎并无体现。一些网友表示宣传片似乎在表达如果没有了外国核心技术和独特设计, “中国制造”将无法在立足。只有“中国制造”有朝一日变成“中国创造”时, 中国产品的形象才能在全球消费者中有所改变。

1.2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

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美国有线新闻网和英国BBC电视台播放的《人物

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就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精神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的声音引导舆论环境, 增强大众辨明是非的能力, 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4.2保证观点自由表达。网络时代应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 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 保证个体意见能够自由表达, 营造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网络环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4.3有效疏导负面舆情, 积极反馈。有效地撤除偏态的发展螺旋, 才是保证螺旋健康发展的前提。减少负面舆情成为“沉默的螺旋”中占“优势”的情况, 并积极反馈信息, 杜绝不良影响的出现, 推动网络传播积极发展。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 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种种挑战, 但依然存在, 因而探索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正确发展的篇》长约30秒, 内容由59张中国人最熟悉的面孔组成, 以一组组群像的形式闪过。他们是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 代表着快步前进中的中国, 旨在向世人展示中国各行各业的巨大成就和当代中国人自信健康的美好形象。然而, 宣传片在时报广场播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三点:一, 中国明星的国际认知度不高, 缺少中国普通百姓面孔, 造成宣传信任度的降低和传播影响力小。二, 单纯堆砌人物的画面代替了讲述真情实感的故事, 使中外交流缺乏情感层面的共鸣。三, 在时报广场的轰炸式投放策略有失得当。

1.3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

应对措施十分必要。既要让螺旋中的各种声音得到应有的重视, 又要保障健康与真正的主流意识, 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笔者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愿共同努力使网络传播环境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翀诺尔翀诺依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M].翁秀琪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4.

P.Twenty-five year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0, 12 (1) :

[3]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 1998, (5-6) :83-89.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430000)

与《人物篇》不同, 《角度篇》显得更加理性和深刻。影片全长17分钟, 分为八个章节涉及文化、政治、法治、环境、民族等众多西方社会最关注的中国话题。《角度篇》“以人为本”的平民化叙事、动态的视觉呈现方式、递进式的内涵表达、全面却简洁的叙事结构为外国观众展现了全方位的、多角度, 更广阔的视野来了解中国。然而, 《角度篇》仍然存在一些影响传播效果的问题。首先, 宣传片中还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次, 此宣传片继续了“高大全”的中国式推广, 没有针对性。再次, 17分钟的影片缺乏吸引目光兴趣点。由800多个镜头组成的全景式展览片没有突出故事性。

2 关于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及国家形象塑造有效方法的思考

中国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目前占世界主流的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国关系的实时变化, 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理念, 然后有效的提高宣传技巧, 最后再多方借鉴参考他国对外传播的成功经验, 从而有目标, 有效率, 有成果的造就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符的国家形象。

2.1 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理念

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理念, 首先要变“宣传”为“传播”的双向交流模式。以往的对外宣传工作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 只注重如何输出, 而忽略了受众如何接受。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双向沟通更显得尤为重要。西方人和中国人在价值观, 文化和审美理念上差距甚大, 如果不弄清他们的接受方式和理解程度如何, 再精心准备的“中国名片”也只能让外国人看的“一头雾水”。只有以东西方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和情感为基础, 向外国人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才能获得有效的传播结果。

其次, 要变“硬传播”为“软传播”。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不同, 中国饱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议。而在对外传播工作中, 中国又急于证明道路的优越, 于是往往把政治问题摆在首要位置, 殊不知这样的“硬推广”是最不可行的。政治问题本来就是中西方之间最有争议最敏感的话题, 而在中西交流中首先把政治置于一切问题之上, 就意味着沟通要从最困难的地方开始, 而这个原则性的问题又是不可让步的, 因此多年来的对外宣传都没有显著的效果。西方人对中国人人谈政治、事事谈政治的习惯也比较反感。事实上, 中西方在文化层面有很多相似共通的观念。对外传播工作应该从这些容易打开局面的“软”的方面深入, 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 多讨论东西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适当回避一些容易引起分歧冲突的话题。

2.2 提高宣传技巧

只有有效的传播技巧才能使宣传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过程中, 特别是打造国家形象时, 要特别注重“动之以情”, “以柔克刚”、“拉近距离”。

(1) “动之以情”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讲道理,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讲故事。道理讲究的是内涵, 故事讲究的是兴趣。所以, 在这个思维方式的差异上, 要想成功的进行对外宣传, 中国应该采取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故事模式, 把故事的趣味性和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中国式的教育灌输模式在国外是行不通的, 如果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来反映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民族精神, 相信这样更容易引发西方人对中华民族的崇敬和好感。

(2) 以柔克刚

既然“硬传播”是个艰难且不见成效的选择, 那么“以柔克刚”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中国有句古诗说的好“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用来作为对外传播工作的战术再合适不过了。多年来, 西方国家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和平演变向全世界渗透其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也应该更加平民化、去官化, 尽量使用软性的文化层面的交流和渗透来普及本国的价值观念。另外, 相比中国的庄重严肃, 西方人有更强的幽默感。他们喜欢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严肃的事情。而中国也应当适当的放松紧绷的外交神经, 尝试一些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宣传, 会更容易为西方人所接受。

2.3 借鉴国外外宣经验, 去粗取精, 为己所用

利用宣传片进行国家形象宣传在国外早已屡见不鲜, 各国都在挖掘自己的特色, 利用独特的创意抓住观众的眼球, 吸引他们前去观光旅游, 增加对本国的美好印象。韩国和日本都打旅游牌, 通过宣传旅游资源来传播本国文化, 而一些欧美国家则喜爱用幽默的表达方式, 但是引人发笑的同时却也传递了国人真诚友好的形象。面对各国不尽相同的自我宣传方式, 中国应该取人之长, 补已之短, 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行之有效的对外宣传方法。

新中国建立的六十多年里, 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但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甚至尽在咫尺的周边邻国对中国的进步和现状还不甚了解。他们有时因为刻板印象而批评中国的封闭落后, 有时又因为错误估计中国的发展状况而鼓吹“中国威胁论”, 这一切不实的报道一定程度都反映了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不足。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竞争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当今各国尽力争取塑造的重要工程。随着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不断进步, 国家形象也会随之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国家形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2777.htm#1

[2]周庆安.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挑战[J].对外传播.2011.3

[3]孙迎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河南形象宣传片宣传语 篇5

河南就是古代人说的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逐鹿等等词语,把河南的重要性一再抬高,而现实是,争天下时河南举足轻重,治天下时河南无关紧要。“老家河南”是有根据的:中国的一万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一千五百个,在当今中国常见的一百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七十三个,其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之说的七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同时,中国八大古都,四个在河南,北京南京,西安,杭州,这四个哪个不是赫赫有名?而河南同级别的有四个,这是何等的奢侈,九朝古都--洛阳,盛世繁华--开封,殷商故都--安阳,夏商都城--郑州。这更是不会使“老家”一说华而不实。

由此衍生出来的更多的关于老家河南的宣传;“心灵故乡 老家河南”,“天地之中 老家河南”〃〃〃〃〃〃

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篇6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国家形象宣传片 篇7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可以理解为国家品牌。品牌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形象也能带来溢价和增值。当今这个时代除了商品市场, 还有思想市场、人才市场等, 从商品营销和组织营销走向社会营销和国家营销, 公共关系带我们进入一个全面营销的时代。2树立品牌和树立形象一样, 最终还是存在于目标受众的头脑中。它根植于现实的感知实体, 但反映的是目标受众的感知和特质。所以, 国家形象是个人对某个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政治、国民和其他要素的印象总和。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分析对比

共鸣论在塑造品牌形象方面的作用突出, 它主张对目标受众难忘的人生体验和感受的传达, 以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回忆, 与此同时表达商品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形成目标受众的移情与联想效应。本文从四个层面分析宣传片的共鸣效果, 如下表。

1.时代背景

从历史概念来说,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我国将奔向小康社会, 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难以避免一些内部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官僚问题等内外部矛盾。

分析四支宣传片的主题, 其中三支都从自身角度讲述中国人近四十年的发展故事。《人物篇》、《角度篇》中一再强调了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 这造成了与他国不必要的情感疏远和心理恐慌。相反, 只有《Hi, i’m China》直面了中国社会目前的重大关切问题, 体现了中国的勇气与责任、认真反思的功与过, 符合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要求和期许。

2.社会趋势

习近平主席在多次演讲和重要会面中提到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之所以能成为命运共同体, 关键在于各国之间具有相同利益。因此, 命运共同体易在不同地区引起共鸣。《Hi, i’m China》中有这样的文字表述:“她百病缠身, 她也朝气蓬勃;她老旧凋敝, 她也焕发新生。2015, 中国和你一起前进。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此般信念, 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作为命运共同体将同荣辱, 此番信念的传递更易引起目标受众的心理共鸣, 更加符合社会趋势。而其余的宣传片并未将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兴衰成败连接起来。

3.叙事方式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表述方式多为宏大叙事, 纵观全局的表达方式与国外受众通常接受信息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相径庭。个人化叙事遵从以小见大的原则, 从讲述普通百姓的生活去让观众感知整个国家的人民特质和精神。2011年的宣传片带有强烈的宣传目的, 其政治性让多年来接受广告营销方式推广国家形象的国际受众感到不适。2015年的宣传片在内容上带有自信与自省两方面, 反思式地讲述中国的发展和问题, 博取了一定喝彩和鼓励。

4.搜索、分享量

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 传播好中国声音亦是重中之重。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和播放, 一个中心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中国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转变为aisas模式。两个具备网络特质的s——search和share的出现, 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搜索和分享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百度指数和Google趋势的关键词搜索功能, 对关键词“中国国家宣传片”和四支宣传片的中英文进行了搜索。结合aisas理论说明, 国际受众对于了解中国有强烈的需求。中国第一支国家形象宣传片引起了受众的关注, 搜索量呈现激增的状态, 但在内容方面并未引发受众共鸣, 所以分享量欠佳。而2015年的宣传片虽然搜索量很小, 但Youtube视频网站上的观赏次数却远超2011年, 受众的强烈共鸣情感引发了分享行为, 最终呈现观看量、分享量远超2011年的现象。

内容制胜固然重要, 吸引受众须在内容方面努力。传播形式和渠道最终决定了国家故事能否抵达受众的关注范围内, 内容和渠道两者缺一不可。

理念转型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国家形象宣传片内容变化的背后代表着一些理念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中心:传播者中心趋向受众本位

在塑造国家品牌形象的时, 进行受众研究分析, 理解受众的文化与政治信仰, 避免传播另受众担忧和恐慌的信息, 从受众的视角重新解读形象宣传片显得至关重要。

2015年的宣传片内容上明显的转变在于开始站在受众的位置, 从受众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入手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目前我国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仍然缺乏对境外受众的特征调查以及文化背景研究, 因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往往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受众不能很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 从而导致形象塑造失败。

(二) 传播范式:宣传趋向公关

由于中国对外宣传长期遵从“宣传范式”对外传播, 让习惯于公关范式的受众难以习惯。时隔四年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从制作主体的国家主导到网民自发, 内容主题从讲述自身发展史到双面审视功与过, 传播渠道从传统大荧幕到各大门户网站, 此类变化更加符合国际受众的需求。相较于更加成熟的国外公关市场, 其提升国家“软实力”, 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战略被精巧地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 被精心地包装在其对外输出的信息中, 不易被人发觉和识别。我国形象宣传还处于公关初期, 中国的宣传片还需要进一步锻炼这种技巧, 亟需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范式, 让中国的真实形象进入国际主流媒体和民众的视野。

(三) 叙事方式:宏大叙事趋向情感体验

中华艺术文化中水墨画将山水之灵动表现得栩栩如生, 注重表现意境, 而西方油画中众人的神态被勾勒得犹如新生, 重于写实。正如前文所分析, 2015年的宣传片融入了更多的细节描述, 增加了能够引发受众共鸣的情感篇幅。中国不缺乏令人振奋的个体故事, 将好故事嵌入国际受众熟知的信息接收体系中, 转换叙事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制造亲密感, 增强国家形象塑造的效度。

参考文献

[1]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秀丽, 韩纲.“中国制造”与国家形象传播——美国主流媒体报道30年内容分析[J].际新闻界, 2010 (9) .

[3]尹韵公.国家公关中的“新闻统筹”[J].新闻与写作, 2010 (10) .

[4]杨奉涛.打好国家公关战略中的“媒体牌”——CCTV-4对外新闻传播策略分析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 2010 (10) .

[5]葛卉.基于话语权力理论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分析[J].当代传播, 2011 (05) .

[6]荆学民, 李彦冰.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 (11) .

国家形象宣传片 篇8

关键词:叙述方式,视觉表达,仪式感

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和17分钟时长的专题短片《角度篇》是我国国家宣传片的经典之作。这是本次国家形象的公关的一次主动出击, 也有学者称这预示着我国国家形象公关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的最大特点, 在于其表意符号的世界通用性, 比起文字符号来说更加容易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进行文化输出和跨文化交流的博弈当中, 也应更加考虑受众的译码能力即更加关注特定受众的解读和认同。

1 解读镜像光影下国家形象的自塑

影像化的表达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和场域的束缚, 加之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影像表达越来越成为国家进行形象宣传的趋势。

1.1 主题全景式的层次展现与符号意义的个性表达

鲜明的层次结构。60秒的《人物篇》包含了众多主题, 宣传片分13组从人物角度展现了中国形象。其传播元素非常明显, 显性的框架是美丽、勇敢、才智、艺术等视角, 而隐形的视角则是从容、淡定、自信的中国人。17分钟的《角度篇》则从八个部分进行展现, 表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环境、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定位准确而全面。

中国画式的蒙太奇。每一个画面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整个片中短镜头的高频率剪切, 创造的符合国外受众习惯的蒙太奇节奏, 优美景色的画面定格相结合就像是一幅中国画式的长卷。

人物、景物的符号表意。《人物篇》中主要选用名人来代表中国形象, 每一组人物都有其符号意义支撑。名人、景色等是带有意义的符号积淀为视知觉形式动力结构, 在人们见到这些符号时, 便会在心中唤起这种动力结构, 相关信息、意义也同时涌现出来。

1.2 情感表达的亲和力与沟通力

同期声的平实感人。该片保留了同期声:地铁里的吉他男孩的歌声, 国外友人对于我国的评价, 教师、学生、工人等平凡岗位的人们对祖国的描述等。语言朴素, 细节真实, 平实感人。

音乐中巧妙的中西结合。音乐随着每个章节的画面而变换, 在表现中国特色时融入古典音乐元素, 如在女子刺绣时的弦乐。在表现中国与国际接轨时, 则是一种欢快的西方音乐元素。其巧妙结合浑然一体。

旁白语言的深切动情。在旁白的开头, 提出了“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传统是一种背负, 还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承是太受关注, 还是太漫不经心”、“你看到的是冲突还是融合, 是回忆还是未来”五个问题, 富有深度的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 深切厚重。

1.3 自塑者的自我消解

在《角度篇》中,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 以第三人称叙述, 跳出了以中国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方式。以隐性传播的方式, 从他者出发, 将自塑者的身份和主观意图消解于影像叙述中。

参照受者的文化模式进行编码。从国际受众的角度来看, 他们更喜欢富有人情味, 平凡的美、去繁就简的事物, 不喜欢生硬的说教、政治色彩浓厚的宣传。因而参照受者的文化模式进行编码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做到编码上的“入乡随俗”。从该宣传片来看, 制作者竭力避免上述问题而做到了一种自塑者的自我消解, 但却仍难脱离显而易见的宣传色彩。宣传片中“经典的中国红”、“标杆性的人物”、“宏大的叙事风格”都容易消解传授双方的平等性。

2 国家仪式感表述与受众解读的博弈

宣传片呈现出一种仪式感表达方式, 而其中国家符号是最强有力的表达, 它是通过一种人格化、肉身化的形式予以表现, 以此构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以可见的形式体现不可见的“国家在场”。

2.1“他者形象”与“我者体验”

外国受众对我国固定的形象模式。公众接受与解读是国家形象建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和解读的过程才能使形象得以构成。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的展示相对于当地的受众是一种异国形象, 异国形象在形象学中是一种他者形象, 这种他者形象是被塑造者塑造出来的, 也是被形象塑造者经过加工而自我化的, 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色彩。在众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的引导下, 宣传片逐渐脱离原始的文化语境, 而被重新解码, 变成了“我者体验”。从“他者形象”到“我者体验”, 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时, 国家认同感或者说“我者体验”则会与宣传者的意图相离。

2.2 国家意识主导下特殊问题的“亲和”呈现

在国际上存在争议和不解的问题, 以一种不回避的态度直面, 并试图解释。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回答世界上对我国民族问题的疑问。这说明我国在塑造形象上转变了策略, 从以往是一味灌输正面形象, 以一种高大全的方式进行传播, 到现在是以一种有规律的“风格化个人体验”来展现了中国发展的复杂性。这种特殊问题的亲和呈现更能体现国家理念, 进行良好的形象建构。

2.3 缩小多元文化下国家认同之间的距离

《角度篇》的受众选择较为准确。宣传片主要是在驻外使馆节庆、外交酒会等外事活动中得以播放展示, 外事活动是各国高层接触的重要场所, 是各国较为上层的人物, 都是各国政治、经济上的领军人物, 代表着一个国家新锐的思想, 同时也影响着本国的其他阶层的受众。国家形象是媒体建构的产物, 该宣传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建构。

制作上, 力求获得国家认同感。受众的文化基础与我国的本土文化不同甚至是相冲突的, 形象塑造者将意识形态放在隐性的价值观上, 力在求同。《角度篇》有几个镜头表现的是身边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 并通过外国人的口, 对中国的发展和安定得以肯定, 呈现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应有的包容与发展。视角的客观化消除了自塑者的身份, 也容易使受众更好的接受我国软文化抛出的种子。

3 结束语

宣传片虽然只是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一小部分, 但是却是我国在推广国家形象, 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 有些方面仍然需要改进。宣传片中“草根化”与“通俗化”的缺失、情节叙事表达的缺失、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协调、国家仪式感表述与受众解读之间的问题都显示出制作者对于传播受众的缺乏了解, 进而导致“他者形象”与“我者体验”相离。因此, 国家形象的影像化表述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构建国家形象的方式上采取一种多元传播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国家形象宣传片 篇9

2011年初, 在被誉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中国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向外发布形象宣传片。该系列宣传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时长30s的《人物篇》和时长15min的《角度篇》。这是自从2009年推出《中国制造》系列广告后, 中国正式迈入“国家公关”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但是该片的反响却不尽人意。

(一) 国家形象与中国外交

国家宣传片着眼于制作角度、制作理念、宣传渠道和效果反馈, 国家形象宣传本身就是政治与媒介的结合, 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传播效果的碰撞。宣传片的传播过程是传者与受者的较量, 国家形象宣传要遵循从到达再说服的过程。

曾于2004年提出“北京共识”概念的乔舒亚·拉莫曾指出, “今日中国最大的战略威胁乃是其国家形象, 中国自身感知的形象与其他国家认知的形象并不一致。”[1]

(二)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局限分析

《人物篇》共30秒, 期间超过50余名在中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首先, 选择的这50个左右的人物, 他们真的能代表中国吗?其次, 目前世界对于中国的面孔还不太熟悉, 无法把握这部片子准确要表达的意思。以及50余人在30秒闪过, 应接不暇。展示50余名中国精英形象, 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充满精英的国家吗?这并不现实。宣传片仅仅展现了成就, 却无法代表中国。

西方特殊的自由与党派政治文化背景, 人们对于政治宣传是天生排斥的。民众盼望国家富强, 国家希望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内容和技巧上会更加需要权衡。基本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 带来了价值观等的不同。形象宣传的主体应由政府实施, 但是为了抛弃其中政治因素的影响, 则应由非政府力量来接管。根据信息传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 霍尔把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语言表达非常含蓄;而欧美人喜欢坦率直言, 其文化多属于低语境文化。当一部片子需要理解的东西太多, 高语境对于低语境的文化传播如何转换角色也要三思。

二、“彭丽媛第一夫人外交”

(一) 步入社会视野的主席夫人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其夫人彭丽媛前往莫斯科进行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国事访问。此次吸引了广大关注的不仅仅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第一次外事活动, 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一同出席的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其举止、着装以及背景等都成了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2014年刚开始, 中美关系发生了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邀请, 于3月20日携两位女儿和母亲访问中国, 这次机会也是使得在中美之间开创了“夫人外交”。紧接着, 学习粉丝团、媛媛club两个微博账号, 媛媛style, 习大大, 彭麻麻等歌曲或者词的诞生, 一次又一次的引发了社会讨论热潮。第一夫人的形象通过大众媒介平台建立的, 新媒体平台的助力, 也使得这次宣传的效果看起来不太一样。

(二) “第一夫人”的限制因素

作为国家元首的伴侣, 她们担负的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妻子或者女性的角色, 同样的他们身上还担负着国家使命, 充当典型的非官方外交的“纽带”。第一夫人的角色因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而诞生, 但其角色地位就不是最高领导人的附庸, 在自主的情况下代表领导人参加活动, 推进全球性问题。

首先, 国家主席夫人作为人的个体, 与正常人一样其具有正常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外交效果取决于第一夫人的行为和性格与社会公众的偏好是否一致。外貌、智力水平、行为等都与外交效果息息相关。但根本影响受众的还是第一夫人们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与参与热情。

其次, 制度与法律因素, 法律上并没有规定“第一夫人”这个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一夫人的外交政治, 完全是一种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层面的事情, 其角色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与程度完全取决于国家领导人的授权。

新媒体革命推动了第一夫人外交。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战到新媒体平台, 拒绝或者躲避新媒体只会招到时代的淘汰, 被动挨打, 不如主动出击。本届政府在新媒体平台上也是相当活跃, 微博平台上“学习粉丝团”、“媛媛Club”等, 早已成为微博上的舆论领袖。

三、“第一夫人外交”对于宣传片的启示

作为彭丽媛外交宣传, 反映要积极地多。收集了当时她第一次出访一些国内报道进行了词频分析, 不难发现排位最高的三个词则是:端庄、美丽和大方。而针对国外的词频的情感分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词语:fashionable (时尚) 、glamorous (迷人) 、famous (著名) 等积极情感词语。

首先, 相对于国外对于宣传片的无法理解, 彭丽媛的出访则是通过一种低语境文化的姿态, 以实际行动去告诉世界一名中国的女人是什么样子。

其次, 彭丽媛个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展现了一种积极投身公共事业的亲民和和善的形象, 着重展现了中国人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一面。

第三, 从主体上淡化生硬的官方宣传色彩, 抛弃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形式, 大张旗鼓的宣传默默地告诉世界中国的形象已经大有不同。

最后,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同结合的方式, 使得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多样化, 使得各方信息可以迅速及时的传到受众手中。多方配合使得传播更有效。

要想在对外传播发挥应有的效果, 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符合受众的意识形态, 这样则应该多与国际媒体进行沟通、碰面。二是保存住自己的意识形态, 守住核心价值观。而像《中国国家宣传片》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则是有一些受到了“美国梦”的影响。中国讲究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国劳动人民才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所聚之处, 所以凝聚国家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摘要:从《中国制造》宣传的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 到《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以下简称“宣传片”) 宣传的国家繁荣发展等, 再到当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的媒体公关形象, 无一不体现中国外交与大众传媒间互动的变化, 本文将从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自出访以来的媒体关注和舆论关注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对中国国家外交的媒介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第一夫人,外交,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参考文献

国家形象宣传片 篇10

■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都做得还不够。

■宣传片片长30秒,由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诠释中国形象。

■短片如何具备冲击力和震撼力?首先会选择有影响力的面孔。

■800多个画面,阐述我国发展持续、多元、共荣、和谐。

■标志着中国开始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今年国庆节前,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面向世界观众,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片长30秒,将由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来诠释中国形象。这是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总策划人朱幼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

30秒广告片和15分钟专题片

从去年11月开始,国新办召集国内多家知名广告公司,就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征集方案。最终上海灵狮广告有限公司中标。

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总策划人朱幼光近日表示,考虑到国家形象广告的受众是国外观众,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分别与英、法、德等国家的朋友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很熟悉,但都希望更了解当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此外,创作团队还参考了不少外媒拍摄的中国资料片以及我国国家领导人、国新办官员的讲话和文章。

此次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主要包括时长30秒的广告短片和15分钟的专题长片。

《人物篇》:邀各领域名人

“30秒的短片如何具备冲击力和震撼力?首先还是会选择有影响力的面孔。”朱幼光说,因此,在《人物篇》的创意架构中,是由约50人的中国科技界、体育界、金融界、思想界、企业界等领域名人,按一组组的群像出现,来诠释祖国形象。

“当看到神五、神六、神七的6名宇航员,第一次身着训练服站在一起时,即便没有任何台词,那种气势就能(让人)感到很激动。”朱幼光说,30秒的短片目前大部分已拍摄完成,将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朱幼光介绍,宣传片没有刻意追求幽默,“可能姚明与丁俊晖站一起,身高差距带来的视觉会有一些幽默感”。

《角度篇》:走遍全国取景

15分钟的长片《角度篇》制作规模大,多个拍摄小组要走遍全国各地,通过800多个画面,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我国发展能持续、多元、共荣、和谐。

《角度篇》的创意中,有一个桂林鱼鹰捕鱼的画面,旁白引用孟子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以此来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朱幼光说,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庆之前全部完工。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播放30秒的《人物篇》;15分钟的长片则将用于外事活动展示,如:在使、领馆节庆,外交性质的酒会、茶会等场合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以英语为主。

中国更自信地主动展示“软实力”

“中国到了需要来树立国家形象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表示,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做得还不够。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某些国家又开始妖魔化中国,从过去的“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出现“G2共治”恭维和讨论“中国模式”的捧杀,汇率战、贸易战、气候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

自北京奥运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而国家形象广告也成为展现“软实力”的另一渠道。去年底,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N亚洲频道滚动播出,被外界看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李未柠等专家看来,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在依靠国际主流媒体“发声”的同时,中国国家公关还希望由“内”而“外”发力,通过打造自身的强势媒体,向海外发出中国声音。去年以来,央视开播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今年1月1日,专门针对海外观众、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正式上星。

城市形象宣传片设计策略研究 篇11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城市软实力开始作为提升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宣传片是宣传和展示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宣传片作为名片引领地方商机,助推城市文明,打造个性鲜明的地方品牌,积淀众多资源以便长久发展,成为一种城市推广的最佳选择。在逐渐受到各地校方和追捧的同时,对城市宣传片的研究缺乏导致存在诸多问题,于是我们抽取了一部分代表性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加以分析,对其题材,创意以及表现进行了梳理。

城市的可识别性是城市宣传片的重中之重,特定的人,生活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宣传片是将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文化艺术和生存状态浓缩后形成的城市文化的缩影。在立意上应体现:历史文化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张扬,其中城市精神面貌应是主导。城市精神应以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准确地讲城市形象定位,体现特色的城市品牌化形象。

城市形象宣传片是为城市品牌服务的工具,因此需要回到品牌形象塑造上考虑其拍摄工作,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的厘定,类别甄别,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都是城市宣传片策划前需要理清的思路。定位决定一切,定位一错全盘皆输。城市宣传片的定位是展示一个城市特色并与其他城市进行区隔的有效手段,是宣传片的核心和主题,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来源。城市广告大体可以分旅游形象片,招商形象片和城市宣传资料。易中天教授也指出:

“城市形象定位的思路应该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即根据‘人家说的我不说’这个原则,但凡是其他城市也有的,没什么个性特征的内容,就要毫不留情的一律删掉,删到最后还剩下的东西可能就是这个城市最具个性,最有魅力,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

《成都》策划编导是这样阐述的:一部城市宣传片,而非旅游片,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上,正如拍摄广告片必须对产品的性能了如指掌,拍摄城市宣传片也必须对城市有深刻的理解。作为一种特殊广告片,他所要展示的,不仅是城市的外貌,更是城市的灵魂。所以城市形象片必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内涵,以市民的生活样式为核心内容,通过展示情调来展示魅力。

城市形象宣传片是有着大气,厚重,唯美,欢乐等特征走向的,而细腻的看又除了恢弘大气以外还蕴含着婉约、悠远的格调;厚重里饱含着历史的传奇与文化的流变;唯美中深藏着多种高贵的情感享受;欢乐中流露出时尚与流行的律动。那么针对这些气质与特征的表现,摄影造型的运用上多数是为了实地固有氛围的营造,因此拍摄的场所大多数是从摄影棚走出去,到城市、企业、文化场所的实景中去实施。

由于城市宣传片的理论上的缺乏,创新性也就相对较少,因此城市形象宣传片大多以介绍和展示为主,面面俱到,细致化的展示一座城市。要具有创新性,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在视觉符号的运用上都要深入研究才能让宣传片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根据台湾智得沟通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智得创意五因子模型”:“创艺”、“创异”、“创议”、“创忆”、“创益”,五个方面来谈城市宣传片的设计。

赋予城市宣传片艺术美

美感是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形象的前提,城市宣传片作为一种艺术文本,美感十分重要。城市宣传片作为一面镜子也是对城市美的传播,这种美包括城市的自然景观,社会民生和历史人文。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文本中由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所构成的基础机构,促使受众逐渐介入艺术文本中,并且引导观众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理解填充意义空白点,从而寻找意义所在。德国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即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观众便会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艺术的再创造。

《寻梦太湖 情归吴中》,以刘亦菲饰演的一个游客为视角,以她的梦境为线索,展开了一段神秘充满诗意的旅程,全片构思新颖、画面唯美、融入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奇故事,同时古代与现代巧妙的结合,让观众回味无穷。

挖掘城市具有的独特魅力

城市形象宣传片应该找到城市的独特之处,舍弃许多宣传片竞相追逐的元素:城市绿化、高楼大厦、立交桥等视觉符号。随着“定制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宣传片中,也不乏有个别优秀的作品,比如北京的“到胡同中去”,展示了老北京建筑风貌,老北京人生活节奏的同时,还渗透着浓浓的北京文化;又如上海的“海纳百川”,通过不同代表人物的生活巧妙穿插,仅用一分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如“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成都,以普通人物的一天讲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状态;“天下大同”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古今兼顾,新旧两立的城市发展战略,独具特色,如今大同大不同。

制造有趣的“话题”

这里的“话题”指的是通过具有创意性的城市展示手法,形成人们对城市讨论的“话题”,

发挥群众口口相传的力量,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例如《动画五羊篇》广州的形象宣传片,除了赋予了其可爱的卡通形象以外,“五羊”重新被人们所认识。五羊即广州别称,五羊雕塑是广州的代表性符号,全片以动画的形式,讲述了广州自己的神话故事,广告形式新颖,不拘泥于表面的五羊雕塑,表层符号下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成功地传达了广州的城市精神。又如电影《这里有情况》中就是利用了独特的大连口语和接地气的事件,风趣幽默的同时使大连话成为了一时风靡,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城市宣传片也可以尝试”创议”的手法,让人们印象深刻,但在此过程中药保持影片的积极性和正面性。

强化对城市产生的记忆

对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能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唯有特色,有创意,有争议的信息才可以吸引众多眼球,伦敦申奥宣传片“SPORT AT HEART”,

把奥运融入伦敦人生活的每个细节,智慧而不失精彩,用英国人的幽默突出了奥运在普通生活中的存在和人们心中的追求,展现伦敦特色的同时奥运精神也被放大了。著名广告导演高小龙曾说:“好的”宣传片应该是自然、亲切、美感。走感性路线的城市形象片,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打造城市品牌,赢得长久利益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地品牌形象占领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旅游品牌中差异性和垄断性较高的品牌便成了旅游目的地争相抢夺的对象。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品牌的优势扩大影响,占领市场。可见城市旅游品牌是城市一笔无形的资产。而城市宣传片通过展示城市形象的载体,传达城市精神和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形象并由此带来长远的利益。

在宣传片的拍摄中应注意片中真实场景的再现,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及长镜头手法与蒙太奇手法的合理运用。在真实的场景中再现历史,唤起观众的共鸣,虚实的得当处理适度夸张以满足观众的幻想,长镜头与蒙太奇手法讲镜头语言艺术化,三者一气呵成达到最有效的传播力度。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城市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故事惊天动地,有的故事无声无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城市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个人所独有的才能艺术的孤立展示。它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经历历史沉淀的结果,在穿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后,由人们传承并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历史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城市所处的地域、自然、人文等环境和背景密切相关、和谐共存的结果。

因此,城市形象宣传片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打造城市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将这些独有的地方性文化特色,让外界切身地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国家的形象 篇12

改革开放初期,那时不说“品牌”,而说“名牌”。双星作为老牌国有企业,较早下海进入市场,较早喊出了“中国人要创自己的名牌”。

1985年,我到德国考察。德国人都穿他们的“阿迪达斯”鞋。当时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穿别的品牌,他们就说自己是德国人,为什么要穿别的国家的品牌。后来,我去日本,发现日本学校里的师生,不管是鞋还是服装,都是自己国家生产的。

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当时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女排,双星就做鞋给女排穿。但我看到她们在国际比赛上并没有穿双星的鞋,我就提出来了,你们为什么不穿双星的鞋?教练就告诉我,穿日本的名牌,他们就给我们20万美金,比赛期间的费用他们全包,你们双星能给我们多少钱?

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做的“解放鞋”没人要了。为了卖出去,我们就冲破了当时的限制,把产品销往河南、山西、安徽、河北,这就需要宣传。也就从那时起,我提出了打造“双星”品牌的想法。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社会上说“名牌”的越来越少,说“品牌”的越来越多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说明我们的认识更深刻了。为什么呢?因为名牌强调的是产品质量,而品牌的内涵就丰富多了,不单是产品质量,还包含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营、企业的文化、员工的素质等等。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品牌是一个企业整体的形象,包括企业的方方面面。

上一篇:媒体特性下一篇:中医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