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特性(精选9篇)
媒体特性 篇1
手机作为无线通讯工具,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出现, 9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范围迅速普及, 虽然那时候价格相对昂贵, 手机只能作为部分人群的通信工具。后来慢慢在90年代末, 手机已经慢慢普及了人们的大众生活。但是作为一种信息交往的媒介, 手机媒体近几年才在中国初现了端倪。手机作为一种微型媒体最初的信息传递和接收形式或者载体真是介于是短信 (SMS) 的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并迅速普及的短信的这种功能, 最初只是用于手机用户之间互相问候的一种方式或者闲暇之余聊天的一种工具手段, 后来慢慢的逐渐才发展成为传递即时新闻、大众娱乐、生活服务消息比如天气预报、生活小资讯等信息的承载载体和媒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手机已经从最初的贵族奢侈品“大哥大”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 人手必备的必需品了, 现在即使是中小学生也都广泛使用了手机,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攀升以及手机制造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提升, 手机作为一个传递的媒介, 它的传播功能日渐突显, 手机使用中为我们提供的快捷性、方便性、个性化、人文化、娱乐性等特点, 使手机媒体在作为信息交往媒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手机媒体也越来受到大众的追捧。
目前为止手机媒体都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作为集前四大媒体为一身, 网络媒体的延伸, 还具有超强的互动性、速度超快信息获取率、传播速度快、更新速度快、可以跨地域多传播等多种特性。3G手机近些年来的覆盖, 已经让我们大众看到了高科技的迅猛, 尝到了它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 3G手机指的是提供全面数字服务并连接高速无线移动网络系统的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第三代手机。它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上和传输数据上速度的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数字信息传输的通道更加“宽畅”了。数字信息可以更加迅速、更加充分地传输于手机, 能够即时、迅速地处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从媒介发展进程看:传统媒体是链式、拼接式、有分工的、有目的性、有惰性、有漏洞的渠道, 第五媒体则是网式、一体化、传输式的、全能的、多样的活性的渠道;一个是点对面, 一个是面对面。传统媒体的传送单一, 它的反馈工具与其不同, 这种拼接的特征也将影响到反馈的效率, 而且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消息滞后的弊端。但是从历史以来, 这一路走过来, 每一个新媒体的诞生都必将传承和包含着前一媒体的内容。而如今的第五媒体, 有着四大无法比拟的特征, 它有着强大的分众性、还有着定向性, 以及信息传输的及时性与互动性。这些特征都是前面四大媒体其中一者不可兼并的, 而第五媒体会做到, 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媒体, 实现共赢互惠, 创造媒体新价值。
具体来说:免费广告电话、网络广告、数码相机应属于媒介的范畴, 统称为媒介, 它们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可以作为媒体的媒介;首先我们来说由数据广播发展而来的发展模式, 它是结合了传统的广播媒体与网络媒体的, 也是不应该单作为一种媒体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手机电视也是手机媒体其中的一个类型, 手机媒体里还有手机报纸、手机广播,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多的应用, 显而易见, 如果单拿其中的一种称之为手机媒体, 这很明显, 这分量还远远不够, 能量略显微弱, 并不能把这些称为第五媒体, 同样, 像那些车载电视, 电梯视频等等也都比较不宜分类规划, 这样太过于笼统, 复杂, 也是不适合做为第五媒体的。但是在众多手机媒体中, 我们可以发现, 只有手机似乎最具备这种全面性, 虽然手机媒体目前发展还有一定的弊端, 但是如果说非要给第五媒体定位下, 那么目前来看也只有手机媒体堪称此位, 但是话说回来, 手机媒体目前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其各种缺陷, 应该丰富一些本身固有的内容, 而不是原版的搬来, 需要一些原创, 所以说, 即是手机媒体有可能成为第五媒体, 但是目前来说也是称之过早, 还需要时日有待完善加强。有些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虽然手机媒体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其实任何媒介在一开始逐步被人们接受并认同的路上都会有一个逐渐完善并且日趋成熟的一个过程, 这过程可能是迅速的, 也可能是漫长的, 即便是传统的“四大媒体”它们现在也仍还在发展完善之中, 并不是完美的, 所以并不能早早就对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做出否认。
第五媒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集网络和各种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 通过数据传输的技术, 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进行数字化, 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一个崭新媒体。第一, 短信的服务越发的质量攀升了, 通过不断升级也大大提高了短信的承载信息量;第二, 由于手机的方便携带, 随时可见, 所以这样就使得信息的送达率达到了最大化;第三, 无线互联网与手机的结合使得我们应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它们的结合也确保和大幅度提升了用户之间的这种互动性。如今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达的时代, 媒体的含义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家中的固定电脑, 早已被大胆地延伸跟无限放大。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细心可以随处发现, 在我们乘坐的地铁站里, 我们可以看到长长的广告灯箱映入我们的眼帘, 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也会看得到后车座的前面有安装小电视, 里面有广告播放。我们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会看得到车载电视播放广告, 还有在我们经常逛的群众广场, 火车站大厅, 都有大型的灯箱、电视播放广告,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发现、留心观察, 任何地方都是媒体的应用之处, 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商机和经济效益。
作为第五媒体, 它可以秉承前四大媒体的优点极其精华, 摒弃它们所不足之处, 可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形成一种相对来说更加完美的一种媒体。前四大媒体在当时有其辉煌之处, 但是各有各的优缺点, 属于并列关系, 我们所希望的第五媒体可以继续是一种并列关系并存, 但是最好希望它是一种能够完备一些, 相对较好地融合前四种媒体的一种完美的传播体系。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印证时代的发展, 更多地取代了繁冗,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综合、全能、全方位的完美体系。我们不能随意将媒体做出一个界定与分类, 若真的要给手机媒体一个第五媒体的称谓, 就必须找到手机媒体的独特性, 区别于前四大媒体,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本质不同, 独树一帜, 但是从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 或许手机媒体并未凸显那么明确的特质区别于前面四大媒体, 且无论是在共享结构宽带瓶颈, 信息垃圾, 手机媒体跟第五媒体还是有差距的, 如今就直接叫手机媒体为第五媒体还是有诸多的不妥当, 手机媒体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五媒体还是需要时间的历练的, 要走一段过程。但是在目前众多媒体争相取胜的时代, 众多类型媒体中, 还是手机媒体的潜力无限巨大, 商机也是无限的, 有一种大力发展手机媒体的大趋所向, 或许手机媒体更合适被暂时称为第五媒体, 它带动着世界的经济发展, 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商机, 也就是说在没有更合适的第五媒体出现之前, 我们是绝对有理由有理由相信手机媒体最终必将发展成为“第五媒体”。
参考文献
[1]范玥.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研究, 2011-05-22.
[2]王克茹.手机媒体传播现象研究, 2008-04-01.
媒体特性 篇2
⏹微博用户具有自发传播的特性绝大多数用户表示会推荐给朋友使用(占总体的89%;⏹有近半数的用户表示对在微博上面进行转发信息,他们转发的主要是有价值、有趣的或是及时性较强的信息。
目录
项目背景和目的 数据来源 主要研究结论 报告正文
第一部分微博的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微博的媒体特征分析 第三部分微博用户群分析 第四部分微博影响力分析 第五部分微博发展的影响因素
⏹微博用户男女比例为6:4,根据缔元信(万瑞数据以往网站运营分析经验来看,微博较之资讯类网站,集中了更多的女性用户。
⏹微博用户年龄以18~30岁为主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更趋于年轻化。
⏹微博用户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占有63%的用户比例,趋于高学历化。⏹微薄用户收入与非微博用户收入无明显差异,月收入5000元以上用户略多与非微博用户,高出3个百分点。
微博用户的职业主要是企业普通员工、学生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并且这部分用户比例明显高于非微博用户,集中度高达60%,高出非微博用户14个百分点。这类人思想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更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有更高的社会参与意识。微博的产品特点正好满足他们的诉求,而微博简单、快捷、方便的特性也比较符合他们的生活节奏和习惯。
微博使用初期用户是互联网资深用户
⏹在微博的使用初期,最早接受它的主要是互联网的资深用户,他们使用互联网时间长,频率高、网上停留时间长;⏹微博用户中3年以上网龄的用户占95%,明显高于非微博用户;⏹微博用户的上网频率也明显高于非微博用户的上网频率,每周上网4-5天以上的用户高出非微博用户8个百分点;⏹微博用户上网的时间也较长,3个小时以上用户高于非微博用户15个百分点。
微博用户是互联网的活跃用户
⏹微博用户是互联网的活跃用户,他们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非微博用户相比,微博用户更习惯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收发email,网上购物,上论坛bbs,尤其是对博客和微博的使用更感兴趣。
⏹微博用户最经常访问的是搜索引擎类和门户类网站,更关注新闻和娱乐 ⏹与非微博用户相比,微博用户对博客、BBS、SNS的访问和关注度明显要高。微博用户对博客,论坛,SNS“情有独钟”
微博用户细分特征
⏹根据微博用户在微博上的行为,可以将微博用户分为四类:自我表达型(46%、社交活跃型(16%、讨论参与型(16%和偏好潜水型(21%。
自我表达型用户在微博上的行为主要是写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发泄情绪,他们中也有人会浏览所关注人发表的信息和热点话题,他们是微博中的主流人
群,有近一半的用户都属于这类用户。
社交活跃型用户对微博的功能使用的比较全面,他们既自己写微博,也关注他人的微博,喜欢参加热点话题的讨论,查看口碑评价,甚至会提出问题,希望获得他人的建议。他们中很多人是微博的第一批用户,对微博的使用程度较深。
讨论参与型用户一般对话题类内容比较敢兴趣,最喜欢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比较喜欢发表个人观点,但不关注他人的微博;偏好潜水型用户自己不喜欢写微博,但喜欢浏览他人的动态情况和观点以及查看热点话题,他们通常是微博客中资质最浅的用户,行业资深人士的观点和名
人、明星的微博都对这类用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社交活跃型用户一般注册微博的时间比较早,偏好潜水型用户注册的时间一般相对较晚;⏹社交活跃型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相对也较高,每天访问微博的用户占2/3,自我表达型和讨论参与型用户中每天访问的用户在一半以上,偏好潜水型用户的访问频率最低,每天访问的比例为43%。
微博用户细分特征
⏹社交活跃型用户每天在微博上停留的时间最长,有一半的用户停留超过30分钟,其他类型用户只有25%左右的用户停留时长超过30分钟;⏹各类型用户发表微博信息条数的情况是社交活跃型>自我表达型>讨论参与型>偏好潜水型。
⏹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策博的目的其侧重点也略有不同,自我表达型用户侧重于随时表达自己观点和寻找自己的一个发泄空间;⏹社交活跃型用户侧重的是表达自己观点、与他人讨论热点话题和关注熟人、朋友动态;⏹讨论参与型用户除了表达自己观点、与他人讨论热点话题外,也侧重认识陌生人,扩大交友圈;⏹而偏好潜水型用户更多的是“看信息”,认为是新事物,想了解一下,还有了解最新资讯,关注行业资深人士观点。
⏹自我表达型用户最看重微博的“简短形式更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偏好潜水型用户看重微博的“方便随时获取信息”;
⏹讨论参与型用户喜欢微博的“简短形式更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方便与他人共同讨论话题”;
⏹微博的方便表达自己、随时获取信息、方便讨论和广泛发布信息对社交活跃型用户的吸引力都是很大的。
自我表达型社交活跃型
讨论参与型偏好潜水型
⏹自我表达型用户和讨论参与型用户的粉丝和关注的人比较对称,有65%左右用户的粉丝和关注的人都在30人以下;⏹社交活跃型用户百人以上的粉丝和关注的人都是最多的,高出其他类型10个百分点;
⏹偏好潜水型用户的粉丝和关注的人都是最少的,30人以下粉丝用户占80%,30人以下关注的人占71%。
自我表达型社交活跃型讨论参与型
偏好潜水型
⏹自我表达型用户较为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和名人、明星;
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特性与未来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影像 叙述特性 未来
一、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特性
从形式上看,新媒体艺术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历史时间的概念,新媒体艺术影像在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新媒体艺术形式。笔者主要以新媒体的计算机、影像、数字技术、网络等新科技成果作为新媒体艺术定义的创造性手段。新媒体艺术影像要向着现代化的技术方向推进,当然,这并不能仅将一种技术简单地认为是美学,像数字影像这类的媒体可谓是先行媒体技术,先行技术并不是起到决定的作用,而是给出可能性的必要条件。新媒体艺术是以动荡的内容向社会现实主义开放,虽然是在现代主义生死存亡的时期下崛起的,但是,新媒体艺术却没有走上现代化主义的形式色彩,修正了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教条,将喜剧性、叙事性以及隐喻性等古典的技巧充分发挥出来。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间性、数据库化生存、赛博空间性等特征构建一个客观世界的延伸空间。
二、新媒体影像叙述艺术的现状
1.平移、复制的成分较多
新媒体艺术影像多以网站平台为主,而在当今大多数的视频网站的节目分类中,主要以电影、电视剧、综艺、文艺、视频等,其中只有视频这一档节目数据原创的性质,而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平移或复制过来的,新媒体影像艺术过于传统,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上的表现更为明显,许多视频运营商都将传统的编排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过多视频网站的雷同性也极为严重,缺乏新媒体艺术影像的表现。
2.戏仿性过于严重
所谓戏仿就是指源于文学理论的叙述,也称为滑稽模仿。在当今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的发展中,有很多制作的艺术类视频都是通过模仿其他作品以及题材的方式而形成,尤其是在媒体影片的表现风格上更是相仿。然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媒体艺术描写的内容与主题极不相称,特别是将娱乐、游戏等结合到一起的模拟节目中,由于体现出的观点过于陈旧,这类媒体影像被当下人们作为一种讽刺性影视,对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特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3.视频表现形式枯燥感
在当今媒体艺术影像叙述创作的过程中,视频创作中过多的是无用的东西,而且一个影片较长,里面重复的片段和语句也有很多,让阅读者觉得媒体视频只是看一时的新鲜,长时间看下去大多内容都是雷同的,仅是稍微转变形式而已,使得媒体视频显得枯燥无味,无法真正提高点击率。尤其是受媒体视频语言的限制,很多都局限在传统电视、电影的语言上,缺乏语言的创新性。
三、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的未来
1.平移、复制的改进
传统的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的方式主要以平移或直接复制为主,无法真正体现出新媒体艺术叙述的特性。当然,也有很多视频运营商在媒体内容的编排上,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充分实现新媒体的欣赏习惯以及传播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当今手机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机,很多人群都会用手机看一些相关的视频,针对手机电视制定了专门的栏目,例如通过对传统内容的重新转码、编排等方式,将视频制作成大概30秒左右的短片,留住媒体中的一些兴奋点,将大部分的元素都剪切掉以供手机播放。其次在新闻方面的视频上,也有着一定的改进,专门为手机制定节目形态为1分钟左右的简短新闻播放口,更方便人们利用手机关注新闻。另外,还有一些视频商将传统的电视剧题材制作成几分钟的短片,而且,再加上情节以及背景等画外音的介绍,能让人们通过短时间的观看就能了解故事的大概等。
2.媒体艺术创新观念的形成
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从艺术创作思维观念上来看,还是要采用一些传统的媒体用来借鉴,而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要将语言的思维工具以及文字的主控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借鉴但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样才能创作出独特观念的媒体艺术影像。当然,在媒体艺术影像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与阅读者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既然有媒体视频艺术创作,就应该有视频艺术的阅读者,这都是新媒体艺术影像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科技产品也有着更大的突破,而新媒体艺术影像的创作不能单靠先进的科技产品,还要将媒体视频节目靠向民间艺术,这样才能将主体的创作愿望显溢出来。另外,在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创作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媒体视频对人们的世界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抓住这个突破口进行不断创作,将新媒体艺术影像的手法利用真实的图景表现出来,并慢慢地建构和演化出一种新媒体艺术的形式。
3.视频微短片的制作
随着新媒体艺术叙述的不断发展,再根据当今人们所关注媒体传播的方式,以及媒体传播的形式和特点的发展来看,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逐渐走向视频微短片的制作道路上,通过将较长的视频压缩成视频短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研究,脱离传统媒体视频的束缚,尤其是在语言上的表现更为新奇,而且,要保证很多创作的媒体视频短剧靠向人们的生活实例。例如,中国版的《嘻哈四重奏》《苏菲日记》等,以及近期刚刚更新完的《屌丝男士》等,虽然每个视频仅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点击率上来看已经突破百万次的点击率。这些由个人乃是团体制作的短剧作品具有以下特点:主题和风格的创新,融入了当今年轻人比较喜爱的时尚元素,迅速地吸引了当代时尚的人们;针对这类短剧在网络上开展观众与标榜的互动,以新的互动形式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对人们发表个人意见有着一定的意义,可以广泛地吸引着很多人群;在时间段上,每个短视频大概只有几分钟,长的也仅有十几分钟,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它却能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讲述、恶搞等方式来对短视频的点缀更能突出故事的真实性、趣味性等。这都是新媒体影像叙述发展的主要表现。不难看出,很多短剧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通过短剧却能将小故事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可能处处都在演示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生活中观看电视,同样也在生活中不断地演绎电视。尤其是当今的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的虚拟化、信息化、基因工程化等多项技术的融合,真的无法预料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以什么样的复杂关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样这也为一些作家勾勒起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的探索方向。
四、小结
新媒体艺术影像具有很好的未来,但是,这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及时地发现新媒体艺术影像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进而促进新媒体艺术影像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段雪.浅谈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2]黄石.历史的当下——浅谈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演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9).
[3]蒋晓华.现代信息技术内涵及其发展的新趋势[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 篇4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与传统的媒体艺术相比,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基于现代化信息数字平台创作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 由于创作过程中具有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 所以其构成的基本表现元素是相通的。具体来说,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主要有下述几种:
1.数字动感:数字动感是指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画面的调度, 能创造出无拘无束的画面主体、天马行空的镜头运动, 还能自由展现多种时空等。
2.数字音效:声音包括说话声, 音乐及音响,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 声音的制作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 不仅能实现声音的有效处理, 还能进行主观的声音设计和多种类型的音乐创作。
3.数字特技:通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各种相关软件实现对人、动物、场景等方面的一种数字应用技术。通过利用各种类型的数字表现元素, 呈现给观众一种精彩的艺术盛宴。
4.数字色彩:电脑的出现, 给人们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历程, 通过使用相关软件能够有效的将科学和艺术融合起来, 如绚丽多彩的广告、电影表演等, 这些都有效融合了色彩, 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与传统的媒体艺术相比,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具体包括下面几种:
1.虚拟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通过使用相关的软件已经能够有效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生物, 担当电影的主角, 并且能够有效创造出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特殊拍摄场景, 极大的拓宽了艺术形式的表现空间。如目前电视创作中通常将虚拟的空间和节目主持人融合在一起, 采取这种方式不仅不占空间, 不许专门制作演播室, 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即有效降低了成本,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融合了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等, 通过使用相关软件, 能够实现对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处理, 使抽象的数字信息变得能够感知、可管理及交互的一种技术。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也能使观众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 实现了观众真正的走进艺术, 采取这种方式不仅使观众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也允许观众部分程度的改变作品的效果, 或者让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如大型网络游戏《传奇》、《征途》等, 游戏者可以参与其中扮演任何角色, 既可以选择做女人, 也可以选择做男人, 既可以选择做勇士, 也可以选择做坏蛋。同时为了给观众创造更真实的世界, 游戏中有白天和晚上, 有商品买卖和交易, 有货币的赚取等, 整个游戏过程极具魔力。
3.奇观性
奇观性是指通过数字艺术媒体能实现现实社会不可能出现的各种奇观景象, 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感受。如北京奥林匹克开幕式, 美国电视台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停转。张艺谋也曾这样说过:开幕式好坏的评价因人而异, 但是作为导演, 其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前卫的探索, 也是数字媒体时代的开幕式, 是首次综合全面使用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开幕式。整个开幕式设计的关键是对于多媒体艺术技术的应用, 并结合传统的舞台、团体操等, 对整个艺术形式进行立体的展示。
4.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是以计算机为平台, 利用各种专业软件进行艺术创作, 这种创作模式打破了不同艺术制作之间的潘篱, 实现了各种不同艺术创作的有效融合。传统额艺术创作通常采用单一的数字工具、语言等, 而数字媒体艺术通过灵活使用各种数字, 实现了无限复制、广泛传播, 使艺术表现具有鲜明的融合性。
5.可变性
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灵活的可编辑性。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类元素, 如声音、文字、视频等都被数字化为0和1, 通过这种变化能够对其进行各种编辑操作,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节约了创作成本。如绘画艺术, 创作过程中一般不能有大的反复, 否则只能从头再来, 之前所付出的心血都被浪费;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随时撤销前面的创作, 进行反复尝试, 不仅灵活方便, 还能有效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三、结语
总之,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持续创新, 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 通过积极探索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创作方式和创作路径, 确保数字媒体艺术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艺术创作进入了崭新的数字媒体艺术时代, 对于促进多元化艺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容首先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其次研究了数字媒体的表现特性, 以便能为实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
参考文献
[1]张建亭.基于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特点的思考与分析[J].艺术科技, 2013 (8) 4:67-68.
小议新媒体广告的种类及其特性 篇5
一、新媒体广告的主要类别
目前,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互联网媒体广告及其电子出版物广告。一些新种类的媒体广告,诸如电子银屏广告等的发展较为迅速。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作为全球十分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各种链接和网络资源已经构成了全球性的新兴媒介。作为第四大媒体,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也成就了互联网广告的快速发展,并且具有十分美好的前景。此外,电子出版物广告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广告。D V D光盘的广泛使用,在存储图片、影像等很多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优势。电子出版物广告就是这种以一定的编排方式给特定的消费群体阅读的广告形式,如新闻类,流行前沿类,体育运动类等,电子出版物满足了受众的视觉享受和完美期待,这是传统印刷类媒体所不能给予的。因此,它也是与传统媒体争夺市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媒体。
二、互联网广告的形式、特点和发展方向
互联网广告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新兴媒体广告,它不同于传统的广告发布形式和表现方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一)互联网广告的展示形式。
主页广告是互联网上最普遍的一种广告形式,企业一般在自己的主页中加入自己企业和产品的广告信息。它一方面可以宣传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企业的产品信息。此外,现在很多企业网站都具有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公司主页包含的广告也越来越多,同时还具有商品销售的作用,其互动性较强。因此,主页广告的发布是互联网广告发展的趋势。黄页广告指的是互联网上一些具有检索查询功能的网路服务商的站点,广告商将企业进行具体的分类和整理,企业名称在特定的地点仅供受众检索,因此,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被众多的客户了解并且选择,这种广告的发布方式特别适用于一些生产性的企业。E-mail广告即邮件广告,是互联网用户接收到的最为常见的广告形式之一。邮件广告指的是广告主将商品或劳务等信息用邮件的发送方式传达给网上客户的一种传播活动。所有的邮箱用户都会收到很多的邮件广告,诸如商品打折信息等。邮箱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订阅一些免费的商品广告信息,就会定期地收到一些产品广告信息,当然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接受。但是现如今,一些垃圾邮件广告也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上的很多用户的邮箱,这也是互联网广告需要整治的一个方面。网页嵌入式广告:很多的主页都会有嵌入式的广告条,互联网用户打开主页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些广告,此种广告的发布方式较为灵活,效果也十分明显。嵌入式广告特别适用于商品的发布与宣传,广告效应更为显著。互联网报刊广告:如今,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都有了主页,访问量也不断增加,这种网上看报纸和杂志的方式也越来越被众多互联网用户接受,因此,这种广告形式也是一种较好的广告发布渠道。
(二)互联网广告的表现形式。
互联网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媒体,优势明显,其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灵活多样的广告表现形式都十分独特。目前,互联网广告表现形式中的横幅式广告数量繁多,表现内容详实,网站主页的顶部和底部一般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一些门户网站如搜狐等,都会使用这样的广告表现形式,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宣传手段。此外,不少网站还会根据不同产品的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广告方式,如将商品的类型、价格和特点展示出来的按钮式广告,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阅读广告。其他类型的广告表现形式还有问卷式广告、插页式广告、链接式广告等,这也是很多用户经常见到的广告形式。此外,互联网广告还可以分为文字广告、影像广告和动画广告等。文字广告一般出现在网站的首页,一般会以超级链接的形式出现,只要用户点击链接就会自动导入到广告页面,广告内容就会自动呈现。影像广告一般是动静结合,既有静态图片广告也有动态的影视类广告,它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将广告展现出来,吸引了不少观众。目前,最为重要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就是网络动画广告。这种矢量动画技术的广告出现在很多网站中,人们可以轻易地点击阅读,互动性较强。在游戏与动画中广告进行了有效地接触,这些动画广告比静态图片更具有生动性,广告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互联网广告的特点。
范围广泛:互联网媒介比传统的媒介具有电子传播媒介独有的特性,这是传统印刷媒体不能比拟的。覆盖范围广泛:互联网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作为广告媒介非常合适,广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受众庞大,时间与地域限制影响很小,而且广告信息的保留时间很长,甚至一些广告可以连续几年进行传播。作为传统媒介缺乏这种优势,电视与广播广告时间短暂,期刊杂志也是以天或者以月进行周期计算,因此在这方面,互联网广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它选择性较强。一般的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存在着被动性,效果不明显,但是作为互联网广告却是一种以目标受众为导向的广告传播形式。受众在选择的时候自由度较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接收一些广告信息。因此,在选择权上,这种广告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信息内容多:互联网不受信息内容的限制,不同的网站和主页充斥着诸多的广告信息。广告主把广告信息发布在网上,成本极其低廉,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可以说正是互联网媒体的这一特点成就了像淘宝这样的网站,使人们在接收信息和选择商品的时候更加随心所欲。费用低:传统媒体在费用方面比互联网的成本要高很多。电视广告动辄上百万,杂志广告也价格不菲,但是互联网广告却相对成本低廉,它还将影像和声音结合起来一起发布,效果显著。它是一些小公司发布公告的首选媒体。视听效果震撼:互联网广告基于所有静态和动态的视听语言形式,将广告内容完美地传达出来。在传达广告信息的同时,受众可以享受到完美的视听语言,这是比杂志等印刷媒体具有的重要优势。更新方便:互联网具有即时更改的特点,只要更改网页内容,广告主就可以将广告信息进行即时的更新。但是传统媒体就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一旦完成定稿就不易更改,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这方面,互联网广告更新方便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统计准确。广告的目标受众到达率是多少一般很难计算,传统媒体在计算时会遇到困难,但是针对网上客户,互联网可以计算出广告被阅读的具体数量。这对于广告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他们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消费者动向,另一方面可以为下一步的广告活动和销售方案进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
(四)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方向。
目前,虽然互联网广告具有一些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特点,但是由于受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和人群的普及率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广告与传统广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大的广告客户还是偏重于使用传统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但是,最为新兴的互联网广告形式,也必然在未来成为媒体中的佼佼者,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媒体。截至2009年末,我国的互联网使用者已经达到了3.6亿人,经过快速发展,随着人们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增加和数量增多,必然形成互联网广告的激增,人们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了解商品信息和企业信息,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和日常消费,互联网广告也必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媒体广告的特性
首先,媒体的整合性特征。新媒体结合了三大媒体的优势,使影像、图片、声音、动画等很多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动静结合,使客户在接受新媒体的时候有了亲身体验的快感,接受度较高。
其次,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双方会产生互动传播,这也是新媒体发展快速的一个方面,也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目标受众具有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它不再停留在被动地收看和收听,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互动性的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给他带来了方便性和可靠性,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停留在被动式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了。
最后,表现性特征。作为一种融合了诸多媒体特点的新兴媒体,它是科技发展的结晶,这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成果。人们在新媒体上可以自由地接受和发送信息,不仅可以用于平时的学习和了解外部信息,还可以用作娱乐或者行销的手段。艺术表现是需要创造的。高品质的新媒体广告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不仅包括了程序设计,还需要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等等,这样才能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总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引起新媒体广告的进一步兴盛,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可以使受众接触到更新型的广告形式,了解更多的信息,在视觉与听觉享受的同时接纳更多的广告内容。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也随之产生。伴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广告成为了与传统媒体广告共竞争的新型广告形式。探讨新媒体广告的类别,对互联网广告进行详细的解析以及阐释新媒体的不同特性,能让人们进一步熟悉新媒体广告的优势,促进新兴媒体广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洁.广告与视觉传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张金海.经典广告案例评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苗杰.现代广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 篇6
一、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
移动短视频发源于国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近几年获得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一)国外现状
移动短视频应用发源地在美国,2011 初面世的视频分享应用V iddy可拍摄15 秒视频,并与Facebook、Tw itter、Y ou Tube等社交平台实时对接,目前用户规模已逾5000 万。2011 年3 月,移动视频应用Socialcam问世,两天之内新增用户约400 万。Tw itter于2013 年1月推出V ine,用户可拍摄6 秒视频,并实现同步分享,每天有4000 万视频上传量。2013 年6 月,Facebook旗下传统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新增15 秒短视频分享功能,其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 亿。此外,G ivit、Threadlife、Keek等短视频应用也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
(二)国内现状
近年来,国内Q Q 、微博、微信、陌陌等移动社交应用快速普及,不断激发青年群体交往需求,并逐步培养起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国内互联网社交生态日益成熟。2013 年8 月底和9 月底,新浪、腾讯两大互联网社交巨头先后推出短视频应用秒拍和微视,分别提供10 秒和8 秒的视频拍摄和上传功能。2014 年1 月,阿里巴巴旗下社交平台“来往”宣布,全面上线9 秒短视频拍摄和分享功能。3 月初,新版陌陌提供了30 秒短视频功能,美图公司也推出了短视频应用“美拍”,截至2015 年5 月,美拍用户总数超过1.4 亿。
二、移动短视频用户使用特点分析
移动短视频作为社交应用,青年群体使用居多,其内容也更多符合当前青少年群体的爱好倾向和语言特性。
(一)公众人物引领使用
无论是新浪秒拍还是腾讯微视,一经推出即受到明星等公众人物青睐,新鲜有趣的短视频消除了距离感。粉丝通过短视频实现和偶像的零距离互动,高点击量和评论量也刺激公众人物的使用积极性。同时,由于拍摄方式简单、互动分享便捷,公众人物也引领着短视频运用热潮。
(二)轻松娱乐是主基调
诸多短视频内容设置都是包括明星、美女、搞笑、创意、旅行、美食等版块,可见轻松娱乐是当前短视频社交主基调,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严肃性信息较少。由于短视频的时间限制,反映社会生活的硬新闻很难在几秒钟内表达清楚,使得很少有新闻或者重大信息借助此类方式进行传播。如人民网一般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重要新闻信息,但在官方微视上的内容则以轻松娱乐和温暖感人为主。
(三)“眼球效应”明显
短视频相对于过去单一的图片、文字、语音等平台,其信息发布形式深度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审美喜好,以及个体追求感官刺激和视觉效果的心理。依托这种真实、直观、动感的表现形式,一旦内容具备爆点、炒点,就可能使短短几秒钟的信息瞬间被放大,传播扩散开来。在新浪秒拍、腾讯微视上,美女明星、新奇体验、奇妙瞬间、创意画面等均能引发超高点击率。
(四)社交需求较强
短视频起源于网络,其较强的聚合性,使其在发布后就具备明显的社交属性。短视频伴随着社交网络和微视频网站的迅速兴起,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交换与传递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用户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也参与到制作和发布短视频之列,发布者与受众的角色互换,使社交短视频充分满足了现代用户的社交需求,加大信息交叉传播。
三、移动短视频传播特点分析
移动短视频使用门槛低,轻量化的上传与接收、立体畅通的分享渠道以及个性创意的内容表达,将过去网络社交以文字、图片为主转向以视频为主,更加满足了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社交需求。
(一)信息生产和上传更加自由
传统视频生产与上传所需技术成本、硬件成本、制作成本较高,不利于传播和分享。短视频则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只要在智能手机中下载安装相关应用,即可进行拍摄与制作,拍摄后可快速分享至社交媒体。时长限制使得短视频制作具备即时化特征,实现随时随地,随手拍、随手传,真正做到了随手记录生活和身边事。这种最大程度接近直播的现场播报,其成本比真正的网络视频直播低廉了许多,而与微博的图文直播相比,其现场感和真实性更强。
(二)信息内容更具个性和创意
手机摄像头像素的不断提高,短视频软件提供的各种滤镜效果以及添加个性化配乐及水印等功能,都可以使用户自由表达个人想法与创意,彰显用户个性。通过社交短视频软件,用户还可以实现拍摄与编辑一步到位。制作方式的便捷性促使视频信息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可谓是“自由涂鸦”。
(三)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立体
以微视为例,其短视频内容不仅可以通过腾讯微博传播,还可以分享至微信朋友圈、Q Q空间,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微视不仅具备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同时也可进行“熟人”圈层式传播,更可以直接在软件中分享自己制作的视频和观看、评论他人视频。多方位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使得短视频的信息内容呈现病毒式的扩散传播,信息传播力度强、范围广、交互性强。
(四)满足轻量化、快餐化信息消费
短视频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形式活泼,以秒计数的个位化特征,用户粘性更强,激励消费者利用碎片时间,更直观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这种介于即时视频和长视频之间的短视频便成为网民的最佳选择。轻量化的视频传播促使用户善于抓取和发布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信息,主动删减无用和干扰信息,增加信息传播强度。
(五)信息接受度更高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力的工作使得多数人在日常信息获取时习惯选择自由截取,追求短平快的消费方式。短视频充分利用了人脑形成印迹的最经济时间刻度作为起点,能使用户在轻松的心情中摄取信息。同时,短视频信息开门见山、观点鲜明、内容集中,指向定位强,易被受众观看、理解和接受,信息送达和接受度更高。
四、国内外媒体在移动短视频运用方面的尝试
任何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可能带来新闻文本和报道形式的双重变化,新闻网站的出现让传统媒体新闻专题制作和社会调查轻松实现,同时也改变了新闻标题的拟定习惯。微博的出现促使媒体将长篇大论变成140 字的图文报道。而微视频所带来的巨量用户也必然带动新闻机构展开相应的尝试。
(一)国外
短视频发端于国外社交平台,其新闻价值也被挖掘得最早。国外媒体在发挥利用短视频新闻报道价值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体现:
1. 新闻报道中植入移动短视频素材
短视频丰富了新闻的报道样式,一些新闻机构在播报时逐渐采用来自V iddy、Instagram等平台的视频信息,或者将完整的视频新闻剪辑成短视频投放到移动社交平台播放。如早在2013 年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之时,B B C广播公司就将相关视频新闻做成短片在Instagram播放,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极大攀升。[1]N N C和华尔街日报通过Instagram促进用户参与,《赫芬兰邮包》通过大量的Instagram视频来给名人名流寄送生日祝福,《华盛顿邮报》同样在Instagram展开了实质性的尝试。[2]
2. 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中推出短视频栏目
目前在移动视频社交领域大胆试验的当属英国B B C广播公司,B B C的数字化内容推广优势突出,其不仅拥有官网、移动应用等工具,还有电视节目点播服务i Player等。2014年,B B C在Instagram上推出由其电子创新实验室发起的短视频新闻服务“Instafax”,专制15 秒视频资讯。每条资讯约用3-5 个镜头叙事,每个镜头会有一句醒目的文字解说,以此弥补画外音难以加入的不足。Instafax具备完整的片头和片尾,除环境音外,有些视频会添加相应的背景音乐把握节奏。这个新闻栏目通过短视频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形式,每档节目仅播一条重大世界新闻。其社交媒体编辑C hris H am ilton认为Instafax最大优势就是移动、简单、社交化。[3]2014 年9 月B B C在社交应用Line开通账号,主要传播短视频新闻,不到一年就有接近1亿的订阅者。
3. 专业的移动短视频新闻服务机构日益成熟
目前国外已经出现主打移动短视频新闻服务的专业机构,比如美国的N ow This N ew s,它比B B C更早涉水短新闻,在V ine、Snapchat、Tw itter和Facebook都有尝试,是一家专门生产6 秒、15 秒和30 秒短视频的新闻公司。其生产的新闻可能是传统视频新闻的重新剪辑也可能是自主拍摄的视频讯息,并且同一条新闻投放到Instagram 、youtube或者N TN网站会有不同的报道呈现形式。[4]同时,该公司还专门开设了短视频通讯员(V ideo Journalists)岗位,全面尝试利用短视频社交应用平台进行更高规格的即时新闻生产。美国吉姆·斯潘塞创办的N ew sy同样是一家着重于媒体报道差异的短视频新闻机构,每条视频不到三分钟,通过加工各类媒体报道提供新闻分析服务,其客户端应用常位居苹果iTune商店新闻类应用榜首。据测算,N ew sy每月生产两千条视频,已经实现超过10 亿次的浏览量,其中80% 都在移动端完成。[5]
4. 移动短视频公司推出“微视频新闻奖”
V ine公司在2013 年开始设立“V ine微视频新闻奖”(V ine Journalism A w ards),鼓励专业机构和普通用户利用V ine随时捕捉身边新闻信息,发挥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参与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委会在所有V ine平台分享或发布的微视频新闻报道中评选年度最佳,并分为“娱乐报道”“突发新闻”等不同奖项。如2013 年的新闻获奖获胜者包括D aniel W ein、C hristian Lindner和Zoe Fox,其作品分别为:实习生快跑上前递呈最高法院颁布的《婚姻捍卫法案》的画面、德国滑翔伞运动员飞行瞬间以及小儿麻痹症患者痊愈后骑车片段。[6]
(二)国内
国内短视频起步晚,但发展快,新闻短视频虽然还不是广泛运用,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
1. 重大事件新闻专题启用短视频新闻
国内新闻机构在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对移动短视频展开了充分的运用。比如在2014 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京华时报、广州日报等众多媒体都为参会记者配备了秒拍A PP。同时,央视新闻频道《两会微海采》、央视财经频道《小丫跑两会》及央视国际频道《我有问题问总理》也是通过秒拍全程与网民进行视频征集互动。
2. 媒体推出短视频新闻客户端
2014 年11 月,新华网络电视上线超短新闻视频客户端“15 秒”,是国内首个短新闻视频客户端。15 秒是手机视频黄金时间,以正常播音员语速能够表达60 个字,结合图片与视频的形式传达内容,能够完整地将一则消息表达清楚。在当前短视频内容主攻娱乐信息的背景下,新华网络电视背靠新华社强大的新闻资源,推出“15 秒”客户端,可说填补了短视频媒体应用领域空白。
3. 逐步开通媒体短视频官方账号
微博侧重图文,秒拍、微视可说是微博的视频版,在微博蓬勃发展时期,各新闻媒体重构新闻语言,让原本网页新闻或传统新闻报道制作成适应微博阅读习惯的140 字。如今在短视频发展迅猛时期,一些新闻机构也开通短视频平台,且积累了可观的用户。比如在秒拍平台就有很多媒体的官方账号,其中,央视新闻粉丝3265 万、经济日报粉丝119 万、解放日报粉丝670 万,法制晚报粉丝604 万,这些平台发布的大多是媒体视频新闻的“迷你版”。
五、移动短视频给新闻媒体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移动短视频虽未如当年微博、微信一般引爆市场,但近两年国内秒拍、美拍、微视等持续发展,其与新闻传播的结合也在尝试和推进。笔者以为,移动短视频与新闻媒体的“联姻”可走得更深远,且主要有着以下两方面的基石支撑:
(一)用户基数大,呈逐年攀升之势
移动网络视频是对电视、手机、互联网的延伸,是过去多种媒介共同发展驱动的结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 亿,其中手机网民5.94 亿,手机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视频。美国互联网调研机构PEW数据显示:美国用户观看的视频类型正在从长视频转向内容更为广泛的短视频,搞笑、幽默类视频和生活、教育、新闻资讯类视频已经遥遥领先。[6]尼尔森近年的调查报告都显示,电视用户不断下降,而基于手机、Pad终端运用得移动视频用户不断上升。移动短视频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以及PC端用户向移动终端的大面积迁移,人们收看短视频已经成为常态,媒体开发利用短视频不乏“观众群”,大有可为。
(二)网络环境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成熟
随着“互联网+”、工业4.0、信息消费、宽带中国等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逐步降低资费,提供更稳更快的网速,4G网络基础设施将更加成熟。同时,W ifi服务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创新和扩展浪潮。从浏览文字、图片到视频,是一个流量支出递增以及对网速要求更高的过程,受益于网络服务的全面优化,用户将扫除流量和网速带来的忧虑,越来越接受短视频新闻这种新形式,为短视频与媒体深化融合提供保障。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 nalytics分析预测,2017 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比2013 年增长三倍之多,铺天盖地的应用程序和游戏并不是流量大户,因为2/3 的流量将来自移动视频,用户观看短视频新闻将越来越流畅和普遍。
正是因为用户数量的极大攀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新闻短视频发展空间大,短视频将为新闻媒体带来以下三大益处:
1.短视频开辟媒体融合新渠道
虽然当前国内部分媒体注册了秒拍、微视等短视频账号,但很多并非致力于新闻视频,而是传播一些心灵鸡汤、人文景观等信息,并没有在挖掘新闻价值方面走得深远。事实上,短视频可以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分支,传统媒体拥有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在受众认可度上也有着长时间的积累,话语权优势明显。特别是短视频的生命力主要还是体现在“创意”上面,普通用户分享的更多是“家菜”视频,而媒体可以集中资源,找准切入点,用心经营,由此极有可能在移动互联时代打造短视频新闻品牌产品。
2.短视频挤压虚假信息传播空间
移动互联的发展促成“人人都有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但也提供了谣言滋生的温床,一条未经证实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发酵,可能掀起巨大言论或行动风波,冲击社会管理秩序,文字和图片信息源难辨真伪。而相比之下短视频新闻能全景反映现场,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及时的视频信息能够粉碎别有用心的网络谣言。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大胆启用短视频资料,能够增强报道的公信力,让短视频这一现场“法医”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提供重要支撑。
3.短视频为突发事件报道提供现场资源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信息首发至关重要,由于新闻媒体跟进的滞后性,过去几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其中早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移动短视频摆脱了文字、图片的限制,能够获取动态的直观的现场画面,“无心插柳”的即兴记录能为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留下珍贵的视频资料。即使这些首发资源不够精良,但是其能构建一个珍贵的信息场,展示特殊的生命力。2015 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天津港爆炸、法国恐怖袭击事件等几乎每一次重大热点背后,都能找到移动视频的深刻烙印。天津港爆炸各种短视频场面极具震撼力和冲击力,社交媒体被刷屏,可见短视频已经自下而上成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为了发挥移动短视频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播报作用,未来的短视频平台需要为受众提供U C G(自主生产内容)服务渠道,同时为用户建立身份认证机制和信息甄别机制,避免虚假短视频在突发事件中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
六、结语
移动社交短视频发展三四年以来,各界的观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方面,关于媒体与之结合大多持观望态度。而随着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大众化,媒体对短视频的大胆接纳和勇于创新,短视频将打破现有信息传播格局,促成新的传播生态。当然,短视频给信息监管和隐私安全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也值得警惕,期望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将为移动短视频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摘要:移动社交短视频在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其轻松娱乐的基调和个性创意的内容让移动社交从文字、图片向视频过渡,同时给媒体带来新的传播形态。国内外媒体在运用短视频素材、尝试短视频新闻报道以及建立短视频新闻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但其对短视频的功能价值挖掘有限。随着网络的优化升级以及用户扩增,短视频能在突发事件首发、现场报道取证、媒介产品创新以及多元媒体融合方面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构建新的信息传播格局。
关键词:移动短视频,传播特性,媒体机遇
注释
1[1]Sarah Marshall.5 ways news outlets are innovating in shareable video[EB/OL].http://www.journalism.co.uk/news/5-ways-news-outlets-are-innovating-in-sharable-video/s2/a55476.
2[2]Caroline O’Donovwan.Instead of shoehorning it in,Now T his News is building video content that fits in where the audience lives[EB/OL].http://www.niemanlab.org/2013/09/inste ad-of-shoehorning-it-in-nowthis-news-is-building-video-content-that-fits-in-where-the-audience-lives.
3[3]Rachel Bartlett.How the BBC and Guardian are innovating on Instagram[EB/OL].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how-bbc-guardian-innovating-instagram/s2/a555771/.
4[4]WAN-IFRA.Now This News attempts to use Instagram Video as social news platform[EB/OL].http://blog.wan-ifra.org/2013/08/07/nowthisnews-attempts-to-use-instagram-video-as-social-news-platform.
5[5]程征,胡启林.国外短视频新闻机构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记者,2015(2).
6[6]Lauren Crabbe.Vine Journalism Awards showcases the best examples of 6-second news[EB/OL].http://connect.dpreview.com/post/9984451397/vine-journalism.
中国主流媒体流行语的特性分析 篇7
自2002年起,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报纸流行语的研究。2004年6月, 流行语的动态跟踪研究纳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研究任务中。2006年, 平面媒体语言分中心首次和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联合进行了流行语的提取, 2007年, 平面媒体语言、有声媒体语言、网络媒体语言三个分中心联合提取流行语。到2008年为止, 主流媒体流行语一共进行了13次提取工作。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某一地域或者某一人群中迅速传播、盛行的词汇。 (张普, 2004) 主流媒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受众中迅速传播、盛行的语词。它的定期发布是语言动态监测工作的重要部分,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广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 流行语基本信息分析
(一) 流行语产生原因
在一定历史时期, 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下, 一些词语的使用频率会明显高于语言系统中的其他词, 甚至还会产生语言系统中从未有过的新词语。这些词语成为流行语是有其原因的。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 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为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理据。
1.政治经济生活催生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中, 主流媒体的首要功能是监督和导向作用, 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所以, 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总以“重要性”作为首要标准。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连, 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 语言运用会紧跟时代, 联系社会。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重大政策推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成为流行语的催生剂。
2.重大事件促使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社会流行语的催生剂。本文所指的重大事件是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大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盛大事件引起全民甚至全世界的关注, 例如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例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在一定时期会形成某个事件或某个话题的流行语集合, 在发布流行语时往往会采用专题的形式公之于众。
3.科学技术引领
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科技领域里每年都进行着在国际或国内具有突破意义的科学实验, 都会出现新的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2~2008年发布的流行语中, 一共有88条和科技相关的流行语 (已去重) 。例如2008年科技类十大流行语, “太空行走”“TD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新能源”“京沪高铁”“跨海大桥”“强子对撞机”“‘飞天’”“混合动力车”“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T3航站楼”, 联合综合类入选的“神七”, 全部都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体现。
4.多元文化诱发
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 电视、电影、网络、文化交流等文化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主流媒体文化紧跟时代, 反映受众多元化的文化心态。在对传统文化关注的同时, 时代也越来越尊重大众话语权和草根文化, “博客”“超级女声 (超女) ”“草根文化”等流行语都是平民文化勃兴在主流媒体中的反映。文化交流也愈来愈频繁, “中法文化年”“环球嘉年华”“香港迪斯尼”“文博会”“社区文化”等都成为流行语。以环球嘉年华为例, 这种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娱乐通过文化传播早就在中国流行了。
5.其他
人们追求语言新鲜感, 崇尚语言层面的时尚度会造成某些词汇大量运用, 例如“山寨”一词, 2008年, 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在人们生活中蔓延, “山寨”明星、“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等都毫不掩饰对精英文化的挑战, 这种新的流行文化在大众的推波助澜下, 迅速成为了中国众多流行文化中的佼佼者, 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报纸、网络、电视等广泛报道。“山寨”由此也成为2008年“社会生活类”流行语。
(二) 流行语词长、构成材料
我们将2002~2008年所有流行语去重后共得到882个流行语, 以下从词长角度和材料构成角度以及发布方式分析13次流行语的基本情况。
1.词长
主流媒体流行语词长不限于2字、3字、4字, 可达9字以上。13次流行语中, 流行语最长为32字, 是2006年春夏季流行语中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对流行语的词长按照字数统计, 一个汉字、一个字母、一个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都算是一个字, 有的流行语后面带有圆括号进行解释, 圆括号中内容不进入词长考虑范围。表1对流行语的词长信息做了一个定量的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2~6字的流行语占多数, 其中4字的流行语最多, 但是7字以上 (包括7字) 的流行语比重也占了13.3%。不同于一般口头流行语, 主流媒体流行语在内容上直接与新闻事件、政策举措等相联系, 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这些内容最贴切的概括, 表达了整个事件或现象的内涵、外延, 同时由于这些内容都是正式的书面语形式, 因此词长的变化范围较大。
2.流行语构成材料
构成材料是指组成流行语的成分, 包括汉字、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2002~2008年882条流行语中有791条完全由汉字构成, 占89.7%。其余的91条流行语带有字母、数字、符号等特殊材料, 占10.3%。
构成流行语的特殊材料有引号、书名号或间隔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指出,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用引号标示, 而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 也用引号标示。带引号表示着重论述对象的流行语, 如“团结谋共识”运动、“和谐号”“九二共识”等。具有特殊含意的流行语如“范跑跑”“飞天”, 前者是对某些人职业道德缺失的讽刺, 后者特指“神七”太空行走时, 宇航员所穿宇航服。
882条流行语中一共有18条带书名号的词语, 书名、电影电视名、法律法规名、刊物名、文件名等, 用书名号标示。例如《十面埋伏》《无极》《士兵突击》《集结号》《梅兰芳》都是相关年度的影视文化流行语;《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公务员法》《江泽民文选》则是法律法规或重要文件在主流媒体中的流行。
间隔号主要用在人名和时间表达式中, 882个流行语中用到间隔号的有4个, 分别是贝·布托、“5·12”、拉萨“3·14”和“3·14”打砸抢烧事件。时间表达式以时间表达为媒介, 表达的是一个事件。2008春夏季流行语的“5月12日14时28分”是一个没有用间隔号的更精细的时间表达式。
在13次流行语中, 有19条是带注释性文字的流行语, 用圆括号标明。括号中的内容或为被注释词语的解释, 或为被注释词语的全称、缩略, 或是被注释词语外另外一个被媒体广泛运用的词语。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涨、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等是对被注释词的解释;超级女声 (超女) 、神舟六号 (神六) 、汇率改革 (汇改) 等是简称;文博会 (文化产业博览会) 、救市 (拯救股市危局) 等是全称;宝马彩票案 (体彩造假案) 、嫦娥工程 (绕月探测工程) 、虐俘 (虐囚) 是别称;问责 (问责制) 、火星探测 (火星探测器) 等是相关事件的名词、动词形式。
(三) 流行语特点及变化趋势
1.流行语特点
根据张普教授的观点, 流行语的特点主要分为:扩散性、时效性、地域性和密集性。 (转引自谢学敏, 2006:23) 对主流媒体流行语而言, 扩散性、时效性和密集性是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扩散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 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国内外热点焦点事件, 一些被喜闻乐用的词语流传开来, 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时效性是指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短暂的, 多数流行语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流行, 被过多地重复使用后必然会逐渐变得平淡无味, 最后蜕化为陈词滥调而被摒弃或被新流行的词语替代。密集性又叫高频性, 指流行语在一定时间内, 相对于一般词语的平均使用频率而言, 流行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2.变化趋势
1) 年内变化曲线图
主流媒体流行语的提取是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进行的, 依照频次、频差、使用度、流通度等因素考察每一个流行语的变化趋势, 可以建立变化曲线图。一般说来流行语的动态跟踪曲线图有以下特点:曲线起点几乎从“0”开始, 上升迅速并达到较高的使用率, 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能保持一段时间 (通常2~3个月) 。图1和图2分别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和“金融危机”的变化曲线图。
更多的流行语变化曲线图往往会偏离这种理想状况, 例如曲线起点并不是从“0”开始, 持续时间多为约一个月。但流行语的变化趋势总体特点并不会改变, 无论如何偏差, 这类词的使用率会在某一个时间点急剧上升并持续一段时间, 在变化图上会形成波峰。
波峰, 指的是曲线突起次数, 一般流行语只出现一次高峰值, 然后频次渐落。个别的流行语有其特性, 在一年中的非连续时间内出现两次高峰, 形成两个波峰。图3是“粮食安全”的变化曲线图。
2) 年度变化曲线图
为了更清楚地考察流行语变化情况, 更全面地了解流行语的特性, 我们还可以考察每条流行语在年度之间的使用情况曲线。图4是“北京奥运”在2007~2008年两年时间段内的变化曲线图, 每一个月的使用情况是图中的一个点。
又如2007~2008年两年时间段内“汶川大地震”的变化曲线图 (图5) 。
(四) 流行语分类
流行语是在综合考察了全面性和代表性之后挑选出来的结果, 具有很强的社会认知度, 它本身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并且关联社会动态变化。流行语在自身所属性质分类时会反映常态性和动态性, 依照这种性质, 我们将流行语分为稳定常态类和动态专题类。
1.稳定常态类
每一次的流行语都会牵涉到政治、经济、国际时政、国内时政、科技、文化教育娱乐、体育、民生、社会生活等, 流行语在上述类别里占据很大的比重。依此, 我们可以将流行语分为“综合”“经济”“国际时政”“国内时政”“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民生”“社会生活”等类。之所以叫做稳定常态类, 是因为在综合考察历年的流行语之后, 这些类具有稳定性, 可以统一称为稳定常态类。
2.动态专题类
有一部分流行语是与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密切关联的词语。以2003年春夏季来说, 我们提取的流行语很多是关联“伊拉克战争”“非典”等事件的词语, 这些词可以自成一个集合, 分别属于“伊拉克战争专题”和“非典专题”。同理, 2004年有突发性事件专题;2005年春夏季有联合国专题、安全专题;2006年有自然灾害专题、台湾专题;2007年有构建和谐社会专题、金融专题;2008年有汶川地震专题、北京奥运专题、金融专题、海峡两岸专题、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社会问题专题。显然, 动态专题类的流行语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也会有联系, 之所以这样分离开来, 一是因为这类词集合在一起具有系统性, 能全面体现一个事件, 二是动态专题类更能反映人们在当时对这些事件关注的焦点, 三是这种类别往往具有年度特殊性, 不是稳定类。
三 流行语语言特性
从多种分类角度出发, 流行语在词语层面具有自己的特有性质。从新旧的角度来说, 很多流行语是新词语, 而有些则是一些普通的为大众熟知的词或短语 (本文称之为“通用词”) ;流行语中有缩略语, 这是语言结构特点的体现;从词语的功能意义出发, 有些流行语是专有名词;从凝固角度而言, 依据“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原则, 很大一部分作为“语”的流行语并不是临时短语, 而是固定短语;口号也能够成为流行语, 反映了语言的语体色彩。
(一) 新词语
Newmark (1988) 指出:“新词语可以定义为新创造的词语或产生新义的旧词。”英国学者Forster (1980) 指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语言不是天外之物, 它的形成、源起、使用、生成、搭配和组合, 都具有其事件文化理据。社会每年都会滋生很多新现象、新事件, 已有的词汇、词组或者短语不能够表达这些新的现象, 于是就会产生大量新造的结构来阐述这些社会新现象。例如“周老虎”“范跑跑”“猥亵门”“艳照门”。
一些新造词是仿拟造词的结果。“门”最开始是指“水门事件”这一政治丑闻, 后来被逐渐引申到更广的范围, 只要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的事件, 都被用上“X门”的叫法, 例如“艳照门”“‘猥亵’门”。又如“顶呱刮”一词指的是北京奥运期间推出的即开型体育彩票, 该词仿照形容词“顶呱呱” (又作“顶刮刮”) , 取“最好”之意, 又取“刮”语素, 将彩票需要“刮奖”的特性结合在词中。缩略也是产生新词的重要手段, 例如“非典”这个流行语, 全称本来是“非典型性肺炎”, 随着人们对于“非典型性肺炎”的熟知, 在语言双音化趋势影响下, 人们用略语“非典”来取代“非典型性肺炎”。
(二) 通用词
所谓通用词, 是指在语言系统中稳定下来、并为大众熟知的词语。一般来说, 通用词具有全民常用性, 不具备成为流行语的条件, 但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或者媒体集中报道事件会造成相关性质范围内的词语的使用频率迅速上涨。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 “消毒”“隔离”“疫情”“疑似”“口罩”等词在主流媒体上的使用频次非常高。2003年春夏季中“野生动物”是普通名词短语, 这一年, 我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到更为关键的地位上来, 对一系列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举措进行了严厉打击, 制定或完善了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法。通用词一般没有新义产生, 但由于特定的事件使得一个“通用词”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会超过常态而集中、频繁并大量地使用, 促使其成为流行语。
(三) 略语
略语是在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为了称说简便, 人们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缩为略语, 分为简称和数词略语。简称的流行语如“非典”“中超”“十运会”“十一五规划”;数词略语如“三农问题”“八荣八耻”。里奇 (1983) 提出过省力原则。词的省力理据表现为一些词是按照省力原则并通过简化缩略手段构建而成的。省力原则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 越是人们熟悉的内容, 用以表达的语言形式越简略。
流行语中很多词最初是个复杂短语, 例如“中超”全称为“中国超级足球联赛”, 在人们熟知之后, 用“中超”代替。“十运会”是“第十届中国全国运动会”的简称,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简称。对一些习用的联合短语, 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语素加上短语包含的项数构成数词略语, 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表现。“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缩略,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项要求的数词略语。
(四) 专有名词
流行语中很多是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影视作品名、事件名、文件著作名、专业术语、品牌名等。13次流行语的专有名词以人名、事件名、地名和组织机构名等居多。
专有名词中, 人名有“萨达姆”“姚明”“孔子”“马英九”“帕瓦罗蒂”等;事件名有“唐山地震3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陈水扁羁押案”;地名诸如“提克里特”“巴格达”“达尔富尔”;组织机构名如“世界卫生组织 (WHO) ”“国家大剧院”“孔子学院”“海基会与海协会”等;影视作品名如《士兵突击》《可可西里》《梅兰芳》;专业术语如“苏丹红”“三聚氰胺”;文件著作名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江泽民文选》《公务员法》;品牌名如“曙光4000A”“Vista”。
(五) 固定短语
语言学中将“语”分为两类, 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固定短语的特点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 可以看作是短语化了的词。流行语中有一部分语是固定短语, 其内部相对稳定而不能随意替换。
诸如“公民道德建设”“行为艺术”“丛飞精神”“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低碳经济”等, 这些“语”在当年的流通度远远高于一般的词, 从语义上讲, 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意义, 而不是单个的字或词的意义的简单合并;在语用上使用得更为广泛。这些语的内部结构随着使用的增多、流行趋势的加速, 越来越固定化, 逐渐成为语言系统中具有自身特定稳固含意、不能随意更换内部成分的固定短语。
(六) 口号
口号可以成为流行语, 例如2005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中的“北京欢迎你”“中国加油”。口号有其必要的社会功能, 它用简短有力的字句, 吸引社会群体的注意力, 激发公众情感, 引导公众指向特定的目标, 实现既定的价值取向。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个北京奥运会主题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的价值观, 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 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北京欢迎你”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 传递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欢迎姿态;“中国加油”是2008年春夏季社会生活类流行语, 也是年度国内时事类流行语, 这句普通的口号在汶川地震、火炬传递和整个奥运期间鼓舞着整个中国。
四 流行语倾向性分析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具有社会特性。隶属于语言的流行语也同样具有社会性, 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流行语是社会的反光镜, 是时代的透视机, 透过流行语, 我们可以观察社会的发展, 也可以了解大众的心态。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取舍好恶、心路历程都可以在流行语中展露无疑。” (张普, 2004) 从流行语所表达的含义或其所代表的事件本身来说, 流行语具有情感倾向性,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一) 积极型流行语
本质上来说积极型流行语是积极的社会现象、特定群体的优秀价值观念和优质、先进文化心态等的一面镜子, 折射出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以及社会多元生活的形态, 是当时代表社会前进的热点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有正面影响力的流行语毫无疑问反映的是社会前进与发展中的光明一面。如2003年的“振兴东北”“南水北调”;2004年的“科学发展观”“中法文化年”“火星探测”;2005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6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岸农业合作”;2007年的“香港回归十周年”“铁路第六次大提速”;2008年的“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周年”等。
(二) 消极型流行语
消极型流行语的流行是“疼痛”型的流行, 这些流行语符号是社会的痛感神经, 其背后代表的事件不利于社会的和平发展。突发性的灾难、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阻碍祖国和平统一的恶劣行径、公民诚信缺失、政府官员腐败、国际社会上的地方武装冲突、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等都严重阻碍了世界和平和发展的进程。消极型流行语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灾害, 如地震、风灾。这些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创伤。2004年年度流行语突发性事件专题中, “海啸”“高致病性禽流感”“大兴安岭火灾”“山体滑坡”都属于自然灾害。2006年设立有“自然灾害”专题, 包括“桑美”“碧利斯”、泥石流在内的10个流行语都是自然灾害。2008年春夏季 “四川地震专题”以及年度“汶川地震专题”中很多词语都反映了地震的巨大影响。
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指以人为影响为主因产生的灾害。随着社会的复杂化, 人为因素产生的危害在不断增加。2004年年度流行语突发性事件专题中, “人质事件”“东航空难”“马德里爆炸”“矿难”“震荡波病毒”属于人为灾害。2008年春夏季和年度均设立“社会问题”专题, 其中年度专题的十大流行语分别为:三鹿、达赖喇嘛、周正龙案、“3·14”打砸抢烧事件、溃坝事故、刺五加注射液、艳照门、“封口费”“范跑跑”“猥亵”门, 它们共同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焦点。
五 总 结
本文对历年发布的13次主流媒体流行语做了分析, 通过对流行语产生原因、词长信息、特点、变化趋势、分类等基本信息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精确地了解主流媒体流行语的相关特征, 将其与一般意义的流行语区分开来。另外, 从多种角度探讨流行语的语言特性, 并对流行语进行倾向性分析, 一方面可以在语言层面发现流行语的规律, 另一方面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流行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
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表征, 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 是一个时期含有重要信息价值量的语言符号。跟踪流行语, 正是跟踪国际社会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方向, 今后, 我们有必要更好更合理地进行这项工作。
摘要:本文对20022008年发布的13次主流媒体流行语的产生原因、词长信息、特点、变化趋势、分类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相关研究, 并从多种角度探讨了流行语的语言特性, 对流行语进行倾向性分析, 旨在更好地进行流行语的跟踪研究工作。
媒体特性 篇8
(一) 碎片化的快餐生活催生了自媒体社交网络平台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微信、个人主页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自媒体继承了新媒体传播的所有特点 , 完成了新媒体能完成的所有任务, 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 , 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等, 自媒体已成为了草根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自媒体爆发式的增长反映出人们文化生活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打碎了人们的休闲生活, 产生了大量碎片化的个人休闲时间, 由此刺激了人们对各类有效信息的需求量。推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网络社交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利用休闲时间观看制作精良、富有创造力的短小视频,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感受影像潜移默化的作用, 微电影这种新颖的媒体形式满足了消费者间断式的文化消费模式, 达到了人们消费碎片化休闲生活的期望。
同时, 为了减轻传统媒体广告对消费者生活的干扰, 迎合自媒体时代小众化的快餐性消费趋势, 制作成本低廉、思想浓缩程度较高的微电影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通过快速上传到视频网站或新媒体平台就可以供用户下载和观看, 微电影这种快、短、精的形式充分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
(二) 开拓媒介营销模式的需要
微电影广告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对于宣传一些特定产品或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 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两种目的, 因为对产品或品牌具有一定的推广和渗透作用。如由桂纶镁和彭于晏主演的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和莫文蔚主演的《66号公路》成为凯迪拉克定制的经典作品。
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视野, 能够很好地诠释产品或品牌的理念, 取代商业电影过多的植入广告, 具有明确的营销传播诉求点, 而且这种诉求方式更加自然、真诚和直接。和传统电影硬性植入广告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情绪不同, 微电影轻松利用各大视频网站及自媒体客户端平台获得了巨大的点击量, 获得期望的广告收益。
二、“微”时代的微视广告优势
(一) 制作简单、广告目标明确、传播力度快
相比较于商业电影巨大的投资, 微电影的投资成本可以说是不值一提。最低限制条件下, 只需要一部DV, 一部单反相机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表现出具有完美创意的情节性故事。同时, 微电影简短的摄制周期也大大提高了拍摄的成功效率。相比较传统商业电影繁琐的审查程序和单一的影院播映方式, 微电影除了可以在视频网站和自媒体平台上进行点播上外, 还可以在电梯、公交和地铁的移动终端上进行播放, 其影响力和传播的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
(二) 自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和娱乐性
自媒体时代, 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 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每个人都可以是演员, 每个人都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微电影。当前, 利用微电影在网络上为具有一定潜质的新人进行宣传造势, 赢取粉丝的追捧已经成为众多娱乐公司的造星法宝。2010年, 互联网流传了一部微电影作品《老男孩》, 瞬间感动了各个年龄层的网友, 很多人流下了对青春唏嘘的泪水, 称赞是国产微电影中少有的代表新青年心声的佳作。影片中出现的“筷子兄弟”是一个现实中的组合, 此片的热播将他们引入了无限宽广的“星”光大道。
(三) 创作自由、个性化程度更高
严厉繁杂的电影审查机制对我国电视电影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国电视、电影广告市场的发展, 影响了一批优秀影视剧作的自由发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广告的播出时间, 增加了广告成本。
依托自媒体载体的小众化个性传播方式, 微电影的传播方式迄今为止还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 因此, 很多年轻优秀导演选择微电影作为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表达方式, 取得较大成功。另外, 微电影广告在制作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 广告商不需要支付巨额的广告费用, 便可以在具有无数受众的网络平台上宣传自己的商品和企业的品牌文化。
三、自媒体载体中的微电影广告特性
(一) 以小博大, 创意制胜
微电影的“细微”小特性要求它必须一气呵成, 在很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 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这就对微电影的剧本内容和制作手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也是微电影的价值所在。内容上必须新鲜有趣, 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 其深度的感染力不容忽视。只有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创意新奇的微电影才能赢得市场与口碑。
(二) 重视质量, 避免过度植入
当前, 国内多家视频网站如优酷、搜狐、土豆网等相继成立了微电影业务部门, 开设了微电影细分专栏, 也生产了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电影,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 目前我国网络上出现的微电影可谓良莠不齐。一方面只注重数量, 多数内容空洞, 思想单一, 吸引力不高, 另一方面, 很多知名导演由于受到广告商的支配, 过多植入了广告元素, 导致商业味过重, 降低了微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三) 有效整合资源, 扩大传播效果。
由于受制作成本和有效资源的限制, 草根的微电影制作团队往往需要抱团取暖, 取长补短。很多微电影制作团队不乏有好的创意和剧本, 但却缺少很好的导演与演员和专业制作人员, 这就需要整合资源, 吸纳其他专业团队进行集体创作。2014年6月, 贵州省文化宣传系统举办了主题为“中国梦”的微电影大赛, 吸引了众多的微电影团队参赛, 其中一支参赛队伍尤为引人注目, 除了获得多家广告商的赞助外, 该主创团队共整合16支微电影创作团队的力量进行集体创作, 因此影片无论在质量和宣传力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四、结语
当前, 在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出现严重困难的条件下, 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困境可以说到来得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说, 门户网站早已就已经沦为传统媒体了, 微博热闹两年也终于消停了, 微信也开始出现了用户颓势, 移动媒体客户端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琳琅满目的各种自媒体一般都在快速发展一段时间后迅速进入瓶颈期。新媒体常说传统媒体依靠广告、依靠发行的商业模式过时了, 但遗憾的是许多新媒体、自媒体还没来得及摸索出新的模式就已经自我毁灭了, 破坏性创新的红利他们自己也没捞着。
微电影是自媒体载体时代的营销产品, 是电影多样化发展的分支。当前微电影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 但其主要依靠广告商的有限资助, 相对比较单一的盈利模式, 其产业化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微电影广告依托自媒体为载体, 其发展的风险更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电影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百度文库.
[2]张超.谈微电影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趋[M].经济研究导刊.2012.
[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
[4]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 2011.
媒体特性 篇9
关键词:品牌社区,社交媒体,独特性
社交媒体的网络性和社会性促使志趣相投的人们建立有共同兴趣的小组[1]。社交媒体上存在许多以某一个品牌为核心的小组,而这些小组通常由品牌拥有者或者是感兴趣的消费者所创建,品牌拥有者可以通过这些小组进行针对性的品牌推广和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也可以在小组内结交好友并获得有价值的品牌信息。伴随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这类小组的数量和活跃程度与日俱增,对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它们出现时间尚短,国内外对其的理论研究仍处空白,对企业营销实践的指导更无从谈起。
一、品牌社区核心文献回顾
品牌社区被定义为“专业的、不受地域限制的、由一系列品牌仰慕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集合”[2]。品牌社区对于消费者和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从企业层面来看,品牌社区为品牌和企业提供了诸多便利,譬如分享信息、和贡献度高的消费者保持联系、将消费者整合到同一品牌身份以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从消费者处获得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以促进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同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等等。从消费者层面来看,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品牌社区是消费者获得社会资本的潜在形式,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社区从同一品牌的其他消费者或爱好者中获得无形的社会资本。分享信息和资源是品牌社区的必要条件,消费者可以通过参与品牌社区活动获得享乐性和功用性的价值。
品牌社区符合传统社区的三大特征:共享意识、习俗和传统、社会责任感[3]。共享意识指的是社区成员之间的内部联系、对竞争性品牌忠诚度的表现,以及社区内和社区间的差异化。习俗和传统指的是社区内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的交流方式以及可以传递至成员间和社区外的文化传统。社会责任感指的是对社区和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它保证了社区的存在,激发成员们对社区做出实际贡献。
二、社交媒体品牌社区概念界定
社交媒体和品牌社区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社交”和“社区”均体现了对人类社会交往的益处。创造和分享品牌信息是品牌社区的最重要功能,同时创造和分享内容也是社交媒体的最重要功能。品牌社区和社交媒体的交叉构成了品牌爱好者的新群组,即社交媒体品牌社区。
社交媒体品牌社区很好符合了品牌社区的三大特征:共享意识往往通过社区内的归属感和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呈现,社交媒体品牌社区成员通常采用真实信息,关系度更为亲密,基于社交媒体的表达愿望也更为强烈,共享意识甚至强于传统的在线品牌社区;在社交媒体品牌社区中,习俗和传统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体现,社区成员们往往倾向于以发表消息或是评论他人的形式传递社区内特有的习俗和传统,而其中最常见的当属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品牌信息;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的成员们往往有很强烈的帮助他人和社区的意愿。
三、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的独特性
根据前人的研究框架并结合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的实际情况[4],研究分析认为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的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社交背景
与传统线上品牌社区匿名社交的方式不同,社交媒体品牌社区具有连续性社交背景,即可以从线上延续至线下。由于社交媒体用户往往会在个人资料页面使用真实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因此社区成员能够通过点击用户资料页面轻松了解到对方的年龄、性别、相貌、地点和婚姻状况等信息。更进一步的是,在各类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的强大功能支持下,人们有机会通过各类线下活动遇见真实的对方。从企业视角来看,社交背景也很重要,如果社区成员间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信息,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如果品牌支持者与你背景相似,通常会促进你对品牌的评价。
(二)结构
结构是品牌社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维度。在传统的线上品牌社区中,社区会按照成员的评论数量以及受到赞扬的数量做出排名,排名高的成员将获得社区内的一些特权,例如把其他的品牌认定为友好品牌或者为其他成员提供权威性的反馈和评论。然而社交媒体品牌社区并不存在类似结构或排名系统,即社交媒体品牌社区往往采用扁平化管理。
(三)规模
大部分传统线上品牌社区成员人数不超过十万,以其中最成功的西班牙可口可乐品牌社区为例,其在3年时间内获得了150万成员。然而,在诸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上,企业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拥有超过千万名成员的品牌社区。过去曾经有一些研究探讨过社区规模对消费者品牌认知的调节作用[5],然而针对如此大规模的社交媒体品牌社区的相关研究还未出现。
四、结论综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解释近来火热的社交媒体品牌小组现象。通过分析和验证,这些品牌小组符合品牌社区的定义并体现了品牌社区的所有特性,故本文将其定义为“社交媒体品牌社区”。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借鉴前人在线品牌社区的研究维度和方法,着重解释了社交媒体品牌社区同线上品牌社区的区别,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以社交背景为例,传统的线上品牌社区中成员们往往采用匿名交流的方式,而在社交媒体品牌社区,成员们往往采用个人真实信息。这点区别会影响品牌支持者之间的认知,从而影响社区成员对品牌的评价和购买意向。
除了本研究探讨的一些相关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研究领域值得深入探讨。譬如多品牌社区关系:由于社交媒体的特殊性,消费者往往同时是好几个品牌社区的关注者,而品牌社区的研究者们往往会忽视多品牌社区之间的关系。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可以通过其朋友、品牌和产品网络体验不同的身份和联系。因此,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可以用作研究多品牌社区关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Fournier S,Avery J.The uninvited brand[J].Business Horizons,2011,54(3):193-207.
[2]Lang,B.(2010,September).Ipsos OTX study:People spend more than half their dayconsuming media.Retrieved from.http://www.thewrap.com/node/21005La Pointe
[3]Mangold W G,Faulds D J.Social media:The new hybrid element of the promotion mix[J].Business horizons,2009,52(4):357-365.
[4]Muniz Jr A M,O’guinn T C.Brandcommu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4):4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