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农村教育(精选12篇)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1
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我国中西部分地区及部分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当前, 欠发达地区因交通、资源等方面的原因, 生产仍然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 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 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近年来, 职业教育一直是“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在200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可见, 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周济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今后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改革开放30年, 中国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高, 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以前大大提高。在某一领域的顶端人才可以靠引进, 但大众化生产的人才应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培养。社会经济要发展, 人民教育必先行, 否则社会的发展将失去动力, 经济的发展将没有后劲。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所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经历近60年的艰苦奋斗,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 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中都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考虑, 人人都上大学, 既无可能, 也不需要”,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应是多数青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不错选择。通过职业教育掌握至少一门生产技能, 能提高自身就业与创业能力。据统计, 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招生810万人, 在校学生1987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总数的49.1%;2008年中等职业学生招生人数达到820万人, 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史上最高纪录。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方面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有效避免农村学生在完成普九学习后因经济问题而退学成为新一代文盲现象发生。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掌握技能, 不仅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人力资源, 而且同样也会提高农业生产力, 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与经营模式, 深化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合理利用, 实现产业链的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不但培养了劳动者先进思想, 先进文化, 还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劳动者素质提高了, 眼界放宽了, 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也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
(二) 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含量,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改变目前制约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建议》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而发展的关键是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实践证明,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所说:“土地本身并不是贫穷的主要因素, 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穷的关键”。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仍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生产为主。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单产, 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最基层百姓, 讲求的是实用教育, 是为现代化农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这对解决农村技术贫乏, 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有独特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需要很强的技术指导。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农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等等, 这些都可以改革我国农村单一的传统的生产模式, 变粗放型生产为集约型生产。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需要现代化的设备与经营理念, 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只有88万农业科技推广员, 其中60%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名技术人员, 万名劳动力仅有0.16名技术员, 因此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技术型农民。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大都留在城市发展, 很少回到农村, 因此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选择, 职业教育可灵活依据农村的发展需求, 开设相关教育与培训, 将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其中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如果没有一技傍身, 将很难容身, 加上每年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大批企业倒闭, 这个人群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无法就业, 势必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地发展状况, 人人都上大学, 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决策, 明确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南方日报》报导, 2009年广东“全省技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人均可挑3个岗位”, 表明“技校生仍然是市场的宠儿”, 这说明职业教育不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且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灵活设置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 为广大欠发达地区青年及剩余劳动力提供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实现“人人有知识, 个个有技能”, 这对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 无论是选择外出就业还是选择就地创业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 有利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成生产力, 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
农业实现产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高效化, 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必须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培训数量还要低于这一比例。可见, 先进生产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明显受到约束, 这势必影响先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在农业生产中仍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 没有将种植、养殖和深加工联系起来, 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 既浪费资源又无法提高产值。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各地可根据不同情况, 因地制宜的依据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技术人才, 并可以根据长期发展规划开展“订单式”配套人才培养,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让掌握不同技术的人能够自觉地结合相关技术, 走产业化、技术型合作化的生产道路。在做中学, 在学中不断提升, 加速应用与推广新技术, 强化现代科技理念, 把握市场, 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飞跃。
二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 正确认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实质, 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 地方政府,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 应重视职业教育, 鼓励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年依据实际情况选择职业教育, 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中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二)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 让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实现受教育者提升素质, 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传统的普通教育往往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训练, 导致学生学而不能致用, 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 并且导致企业一边求贤若渴, 而另一边是大量毕业生因实践能力不过关而被拒之门外。地方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将职业教育做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来抓, 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同时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三) 解放思想, 灵活办学, 抓好工学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是看其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应紧密联系社会, 采取“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等多种办学模式灵活办学, 重实效, 真枪实弹练本领;并且要依形势而动,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调整相关专业;各级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行业、企业与学校在推行“校企联合”、“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责、权、利;另外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扩大“订单式”培养人才比例, 使学生提前“上岗”, 保证农村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就业, 实现教育和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03 51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2
摘要:文章以湖北省欠发达地区长阳县为样本,结合其实际情况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支农功能逐步退化、农村信贷资金大量流失、信贷产品原创性少、农业保险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并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严控资金外流渠道、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解决建议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收支和转账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当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国内外学者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董晓林、院合宽(2008)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社支农乏力、农村贷款额度偏小、贷款利率较高、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赵启华、裴志忠(2007)提出农村保险业发展缓慢,未能在支农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外学者Hugh T.Patrick(1966)认为欠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供给不足仅仅是对缺少金融服务需求的一种反映。可见,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以湖北长阳县这一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展开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长阳县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金融机构设置及从业人员情况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人口约41万,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2年年底,长阳县共有8家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金融机构,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该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邮政储蓄四分天下的格局。金融机构网点共63个,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网点21个,农村商业银行19个,邮储银行13个,国有商业银行9个,政策性商业银行1个。从总体上来看,长阳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够、活力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存贷款状况
长阳县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显著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2012年末长阳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017万元,比年初增加11089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9614万元,比年初增加81818万元。个人贷款65377万元,比年初增加1982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6807万元,比年初增加559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9707万元,比年初增加42464万元;中长期贷款227100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8万元。尽管农业贷款总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农业贷款占比依然较低。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61428 万元,比2011年末增加10244万元,但分别只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71%和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额55980万元的18.3%。
(三)农村金融支持“三农”情况
尽管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金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仍在较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
长阳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11元,同比增长10.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90元,同比增长16.03%。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按2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仍然较低。
从下表可以看出,一方面,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各年贷款需求数额的基数远大于其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的基数,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2010~2012年资金缺口分别为98990万元、111178万元、152002万元。另一方面,尽管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85696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55980万元,但是近3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数额也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97884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96804万元,这反而造成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所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增加数量小于其对资金的需求增加数量。
(四)农村金融改革状况
近几年,长阳县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力度,把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了其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取消了其承担的政策性功能,从政策上、制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涉农贷款,主要支持农户和农村企业。2012年,长阳农村信用社净投5亿元贷款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其中涉农贷款3.5亿元。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只要有贷款需求的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农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县农信社都将积极、大力支持,力争涉农贷款增幅占全部贷款增幅的70%以上,力争涉农贷款投放实现“两个高于”,即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增量高于上年。
三、长阳县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整体功能已经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商业性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弱化
截止目前,长阳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强化风险管理、追逐经济利益的考虑,集中在城区开展业务。即使是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由于其商业化性质,也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重新构建其自身新的组织体系。在机构设置上,大量撤并县市以下的农村营业网点,努力向城市增设网点;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分支机构倾斜;在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众多乡镇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优良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究其原因,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资金运转具有长期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带来农业资金在经营中不可避免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大、成本高、资金需求分散、回收慢等不利因素,而这与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商业银行向盈利性较高、资金回报率较高的城镇领域转移是情理之举。
(二)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十分稀缺,需要紧急“输血”,及时补偿。但是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一是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放贷,其结果是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2012年末,长阳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67 万元,比年初增加128 万元,增长23.7%,增速为14.9%,比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高出8.8 个百分点,其存款几乎全部外流。二是农村信用社尽管是支农主力军,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信用社也争相向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近年来,长阳县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总体看,仍存在信贷产品原创少、市场适应性有限等问题。各家金融机构信贷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农户和农村企业需求进行细分,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满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上的融资需求。此外,信贷产品创新层次低,多是从同业模仿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具有本行特色的原始性创新稀少,金融机构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县乡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囿于当地的经济金融现状,创新处于相对低级的层次,过于重视形式和宣传的创新,侧重点也在于改善金融服务,未能因地制宜的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四)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大导致保险经营主体缺失;另一方面,农险保费高和农民支付能力低导致承保规模和范围过小。
从1992~2012 年20年间,长阳县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且呈逐年萎缩的态势。目前,长阳县共有5家财产保险公司,而开办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长阳支公司一家,且承保的范围、数量和险种都极其有限。目前开办的险种只涉及农产品种植保险和牲畜养殖保险两大类,农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虽有一定保险需求但却无力购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
四、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的建议
本文结合长阳县农村金融现状,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
一方面,引导商业性金融为农村服务。长阳县有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已出现了不少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组织。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已经能够承载商业性金融,资金的逐利性流动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为部分有需求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发挥村镇银行支农的独特功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表明资金的缺乏。村镇银行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营业范围内的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长阳县村镇银行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机制,为长阳县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资金与金融服务。
(二)严控资金外流渠道
农村资金主要是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资金渠道流出的,所以要严控资金外流的金融渠道。从农村信用社来看,可以从杜绝信用社违规资金外流渠道、提高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收益率等方面加以解决;从邮政储蓄来看,可以从扩大邮政储蓄的业务范围、增加邮政储蓄的信贷功能等方面加以解决。
(三)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一是可以尝试“综合授信”,使一些效益高、和信用好的农村企业在其额度内能够随时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可以尝试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即将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组合在一起,为农户提供综合信贷服务;三是可以尝试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如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捆绑在一起,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构建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经济发展易受生产过程周期长、回报率低、自然灾害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在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可参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另一方面,可对投保农民提供保险费补贴,以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从而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六大命题 篇3
农民的康居与乐业
长期以来,农民打工挣钱的目的就是盖新房,严重影响了创业资金积累和生产发展。现在,很多农户已完成了房屋的二轮翻建,楼房拥有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新建房屋一定要按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审批和建设,坚决遏制先建设后治理的情况发生。通过这一增量的动态注入,渐进改变、提升总量,最终实现村容整洁、村民康居的目标。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种“锦上添花”的现象,即把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在因为基础较好而被列入的示范点上,而非示范区、非示范点的一概不予考虑。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矛盾更加激化。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遗忘了最需要建设、最需要救济的贫困地区、特困农户,不能因为“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也愿意做,就大做特做,而“雪中送炭”、治贫救穷的事一时难见效就少做慢做,否则建设的新农村就容易背离社会主义的本性。
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村容整洁、环境美化、产业兴盛、市场繁荣、生活宽裕、农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完善的新农村,是人人既安居又乐业的新农村;还应该是田园美景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新农村;更应该是农民及其子女享受到设施齐备、环境优雅的高质量教育的新农村,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新农村。
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把农村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属性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农业和农村具有的社会公共功能,把农业与农村问题仅当作是农民的问题。在支农惠农的政策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上,非农部门就会把本是内生的变量演变成外在行为,甚至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和施舍,执行起来难免会打折扣,这也是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
因此,我们在制定以工哺农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时,应更多地看到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多地看到它的外部效应,并以此为出发点出台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掀起全社会支持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只有全社会都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才会快速推进。
公共产品供给与私人产品供给的顺序
尽管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十分有限,新农村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如何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确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首先保证具有很强外部效益和公共属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优先保证农村规划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费的转移支付。而具有典型私人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如农户的改厕、改圈、改灶等,则不应过多地占用政府有限的财力。
农民负担与农村基层组织
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一般都较少,多数村债务沉重。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基层组织集中支配的资源几近丧失,村党组织及村委会发展经济的调控能力以及凝聚力、号召力都大大削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这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与实施造成重大障碍。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4
关键词:农村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方法
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 “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 无疑让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中农村女童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从小树立健康的心理, 对她们将来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调查发现, 目前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躯体不适和情绪痛苦, 这些不适和痛苦并未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而是一直“稳定”存在, 困扰着他们。近年来, 女生出现的心理症状排在前七位的依次为躯体不适、睡眠与饮食、焦虑、强迫、抑郁、恐惧、偏执。
一、解决学习焦虑心理的操作方法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对学习行为的不良后果或潜在威胁的一种忧虑、烦恼、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其主要表现为惧怕家长和老师的否定评价, 对考试的担心不安与恐惧, 课堂上害怕提问, 趋向回避、退缩, 并伴随植物性神经系统唤起的症状, 如失眠、作噩梦等。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 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存在学习焦虑心理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 表明这些农村女童学习动机强烈, 迫切希望学习突出, 以便有一个美好前程, 或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另一方面, 也必须给农村女童讲清有关道理, 消除其焦虑情绪。同时, 还应当注意培养她们的学习能力, 教给学习方法, 使她们能愉快地学习, 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培养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的认知能力方面, 老师可引导女童用自述的形式去训练她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用游戏方法去训练和调节她们的注意力;通过对遗忘曲线的认识, 教育和训练女童主动及时地复习, 要求女童自己设计表格训练记忆力, 从而去填补遗忘曲线, 提高记忆水平。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农村女童是非常重要的, 各学科教师都应当注意培养女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更应当注意训练她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 运用成功心理学的方法指导她们逐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十分重要。应当让女童知道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 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对于成绩较差的农村女童, 应当教会她们制定可行的目标, 给自己规定奖励措施, 并且每天进行自我评价。同时, 教师也应当多肯定她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 激励她们的内驱力。
二、情绪情感心理教育的操作方法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 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 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 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 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二者却存在着一些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情绪发生早, 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 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况如何。”积极的、热情的情绪和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 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 才能去推动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接受, 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为此, 教师必须采取“生动直观”的办法, 激发学生对教育产生兴趣, 引起她们高度的注意和观察, 培养良好的情感经验;必须通过“形象描绘”, 让学生大脑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将教师的情“移”给学生;必须通过“丰富想象”的活动, 把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奇特的、美妙的境界之中, 从而使学生产生激越、奋进、追求、向往美好事物的情绪和情感。
研究设计各种情景, 让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去体验各种不良情绪, 了解这些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以及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危害性。模拟各种学习考试的场景, 故意制造各种紧张的气氛, 指导农村女童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去克服焦虑, 改变不良情绪。
老师指导和教给农村女童合理地宣泄情绪的一些办法。第一, 介绍一些音乐曲目去针对不良情绪进行放松。第二, 应用放松治疗音乐和指导语, 给农村女童做松弛练习。第三, 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一定的体力劳动合理地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等。还可以让农村女童通过情绪理想法、情绪意念法、情绪感染法、目标转移法、自我安慰法、情绪升华法等, 始终注意养成自己健康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三、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的操作方法
在心理学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学校的人际关系则是指学校成员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可以用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来衡量。一般认为, 心理距离实际上就是情感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由彼此之间的需要满足程度决定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其发展程度取决于相互之间的情感卷入程度。
人际交往有交往心理问题, 也有交往认知、交往技术问题。少数农村女童在交往中出现焦虑、害羞, 或是孤独、嫉妒、攻击、不礼貌等表现, 需要通过教育帮助她们克服非理性的交往观念, 也需要教给她们正确的交往技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为了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老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广泛与人交往。譬如, 通过农村女童介绍自己,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用交友扑克, 让农村女童得到充分自如的交流;交往礼仪训练也是心理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礼仪指导, 训练谦逊的态度、热情友好的表情等都有助于提高农村女童交往水平;心理教育课还可对农村女童进行“人际关系P、A、C理论”的指导, 指导女童检查过去与人交往时的各种问题, 自觉地纠正自己不正确的交往行为。
开展各种人际交往活动, 更能提高和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女童交往能力。如让农村女童交换角色, 在表演活动中改变各种不同的角色, 去纠正不正常交往心理;让农村女童给人写信, 从而与社会开展交往;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给农村女童创设交往环境。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启示 篇5
——来自响水县示范村创建的调查
蒋道明
邵玉生
蒋兴和
如何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响水县针对建县迟、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示范村创建作为带动全县面上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和“推进器”,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整治“双轮齐驱”,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响水县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的工作实践
1、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特色化。把实施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摆在示范村创建的重要位臵,强化特色产业培植,以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强村。至10月份底,14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达到4329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00元高11%。扶持培植高效特色农业。按照“一村一业”的要求,明确每个示范村因地制宜培植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500亩以上、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种植小区或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养殖场,出台扶持示范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高效规模农业除享受市政府奖励外,县政府给予同额度奖励,新办1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的,县政府给予3万元奖励,新增浅水藕连片种植1000亩的给予3000元奖励,掀起了高效农业发展的新热潮。响水镇潘庄村2000亩赤穗梨、大有镇康庄村5000亩水稻制种、黄圩镇云梯关村2500亩浅水藕、陈家港蟒牛村2000亩海水滩涂混合养殖等高效规模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扶持培植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对浅水藕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100户以上、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的,县给予5000元奖励。14个示范村成立19个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3600户,平均每个合作经济组织带动190户。扶持培植创业大户。对年肉鸭出栏10万只以上的,除享受市政府奖励外,县奖励1万元。14个示范村新增农民投资创业439人,其中种养大户399户,投资总额达4390万元。
2、坚持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促进新农村村庄面貌整洁化。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完成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全县由原来的2360多个自然村落减少为636个集中居民点,完成示范村集中居住点整治规划编制,新一轮镇村建设详规以及农民集中居住点详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从农民要求最迫切、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道路通达、河塘整治、“一池三改”以及集中居住区整治等实事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示范村村庄环境整治。14个示范村累计实施村庄道路33.5公里,改造农桥15座,河塘整治43.02万方,实施“一池三改”399户,新增公共绿地4500平方米,栽植女贞、垂柳等行道树2.9万株。加大对空心房、坑式老厕、猪圈、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逐步改变村容村貌,不断增强老百姓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3、坚持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促进新农村道德风尚文明化。一抓农民教育培训。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带动农民就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14个示范村累计培训农民3076人,新增转移2077人。二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村干部“目标承诺”制度,推进村“双强”型干部队伍建设,14个示范村干部新上项目112个。三抓村民自治。14个示范村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志愿者协会等群众性组织,规划、拆迁、整治方案经过理事会讨论。四抓文明和谐村居创评活动。示范村文明村和“五好家庭”申报氛围浓厚。示范村通过在村庄主要路段,悬挂产业发展和“八荣八耻”宣传教育牌,有力促进了村风民风建设。
4、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机制长效化。把示范村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示范村创建的机制作用凸现。完善领导挂帅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明确23个部门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办公室抽调人员定点办公。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指导1个示范村。建立驻村指导机制。全县有实力的16个重点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发挥部门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今年帮建资金投入总盘子达396.08万元,实施项目79个;扶持到贫困户468户,投 入16.03万元。细化结对帮扶机制。县委抽调的驻村扶促工作队队员,不仅帮扶兴办社会事业实事,而且与示范村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每人帮助新上1个增收600元以上的项目。落实项目化推进机制。制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的5大类55项创建重点工作目标,具体实施17项创建工程,明确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一季度一点评一交流,半年一考核一奖惩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将示范村创建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干部考核管理与提拔使用相挂钩,通过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在全县形成了齐抓示范村创建,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增收渠道拓展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乡村特色农业展现出不少亮点,但总体上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拉动力不强。二是劳务工资收入增长慢。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扩张潜力不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开始变窄,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大多数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难以获得较高收入。三是非农产业增收比重少。从收入结构上看,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不到50%,主要是在本地企业打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资本红利所得和资产经营收入很少,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资产经营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方面。
2、公益事业兴办难。一方面农村道路等实事工程建设,上级虽有扶持政策,但基层“吃饭财政”配套难;另一方面,群众大局意识不强,不愿意投工投劳,部分镇村兴办实事工程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艰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所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
3、农民素质提高难。长期形成的一些陋习和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面对市场风险和生产发展中的困难,部分基层干部怕难、怕烦、怕担风险,部分农民未富先安、小富即安;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有些农民只要多得实惠,不愿意尽义务;河塘整治后,生活垃圾等依旧乱扔、乱丢、乱放。
4、土地流转实施难。国家对种粮安全的重视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现阶段的土地流转更加困难,一般群众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即使在一方土地上做好大多数群众的工作,但只要有个别群众不愿意流转,就可能影响全局。
三、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1、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做到狠抓关键,夯实基础。一要大力实施“以工富民”战略。全力聚焦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要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主攻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吸引“三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新办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四有”的要求,做大做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竞争实力,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三要大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三业并举,拓宽转移渠道。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提高转移水平。坚持转移对象、领域、范围“三个拓宽”,挖掘转移潜力。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做到顺应发展,因势利导。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三个趋势: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二是农民外出务工日渐增多,但绝大多数人虽工作在城市,而根仍留在农村;三是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先富起来的农民热切期望生活城镇化。在保障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解决好住和行的问题,已成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响水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推进示范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中居住、集约发展的路子。这样,交通、水电、学校、医疗、邮电等设施的投资成本相对下降,服务效率可以提高,并且人口集中后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加。就欠发达地区而言,目前应该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初步分离出来,土地载容量扩大、农民生活能够改善的示范村集中居住,而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随着经济能 力的增强再向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区”过渡。
3、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目标,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民风民俗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立足现有民居布局、当地生活习俗、生产耕作条件以及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一是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顺应发展规律,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盲目攀比,不搞政府包办和强迫命令,尤其是不能增加乡村债务和加重农民负担。二是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社会事业、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好整体规划,又立足当前,注重实效,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三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既注重宣传引导,讲清道理,过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又基础设施先行,搞好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饮水、电力、电视、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让进示范村的农户得到实惠,对未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农户产生吸引力。四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抓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条件成熟的村加快布局调整,条件不具备的村先从村庄整治抓起,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整洁卫生等入手、以不平衡发展带动全面发展。
4、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村庄建设规划作为重要指南,做到科学指导,循序渐进。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对建房的需求很旺。有的村有1/3左右农户盖起了楼房,还有一批农户在建房时打下了楼房基础,准备将来有钱时直接改造成楼房。但是由于一些村建房以前缺少统一规划,其饮用水源选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存在诸多隐患和麻烦;还有的村许多农户已经沿公路建成长条型新房,重新布局难度很大。如果不尽快制订和实施规划,农民无序建房就会增多,今后示范村以及集中居住点建设将难度很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规划中分类指导。示范村的建设规划,一要力求与农村发展的要求相衔接,做到适度超前,把握好村庄的经济走向和发展趋势,做到凸现特色,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二 要力求与群众意愿相一致。三要力求布局优化调整,使得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集镇附近的村庄向镇区集中。对经济发展速度快,农民新翻建住房需求多的村,尽快实施集中居住;对经济基础较好、楼房率较高的村以及公路周边的成村侧重改造;对城市近郊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安居;对地处偏远,或是从趋势上萎缩的村庄不再投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村庄迁并。
5、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深化政府服务职能作为重要举措,做到政策扶持,协调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需要政府统筹城乡,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地区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并围绕难点问题的解决,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协调推进机制。
要解决好资金哪里来的问题。目前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农村经济薄弱,县乡财政入不敷出,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为此建议:一是加大上级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要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构建农村信贷资金的投资体系。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以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出台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扶持性政策。要制定农民到示范村建房的税、费等减免政策,对农民搬迁后原宅基地恢复耕地,而新建住宅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等费用。要引导城市优质资源进入农村,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要解决好土地怎么调的问题。当前示范村建设用地存在着基本农田难以调剂,集中居住必然要跨组甚至跨村的远距离调整等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要出台支持解决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土地调整政策措施,对示范村建设所需土地,允许农民集体性跨组、跨村臵换;允许农民在确保占补平衡有余和基本农田连片的情况下,以退耕地臵换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允许原有住宅退宅还耕且耕地有所增加的,不占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计划,对示范村农民住房进行统一代建的用地不作为经营用地管理;改革征地制度,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在符合国家土地使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示范村集体开发。
要解决好示范村建后如何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次发动农民告别传统陋习的过程,是一次农村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再造过程。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抓好“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引导农民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教宗派势力,形成文明卫生、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要按照“村容整洁”目标,拿出对农村的污染治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水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一池三改”,促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建设,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蒋道明同志为响水县委农办主任)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6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村初中 高效课堂 问题探究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高效课堂的实施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课堂的低效化甚至“负效化”。这势必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区域及城乡间义务教育发展的进一步不均衡甚至使其成为新课改实施的“洼地”等重大问题。因此,探究并解决高效课堂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既有着完善高效课堂理论体系本身的理论意义,又有着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及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有效实施等重大实践意义。
甘肃省武山县某校现有在校生1145人,其中农村生源占79.39%,是一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目前,该校正在积极探索推进高效课堂,其面临的某些问题在此类学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故本文将以该校在高效课堂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为例,对该类学校高效课堂实施中的同类问题做一初步的探究与策略分析。
一、教师面临的主客观问题及策略
1.主观上的问题与策略
该校高效课堂的实施中,不少教师都存在着长期受传统教学设计与低效课堂的不良影响,原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储备偏少,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不足,难以将理论内化为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怀疑高效课堂实施的意义与可行性,忧虑实施的难度,进而抵触其实施等能力及态度认识方面的主观问题。
因此,高效课堂在此类学校实施的首要问题便是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学习,特别是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乡土化”与“通俗化”处理,以提高其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其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其充分观摩学习高效课堂的优质示范课,并与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最后,要加深教师对高效课堂实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正确看待高效课堂实施的困难与问题,鼓励其摒弃思维惯性的影响,尤其要改进传统的低效教学设计与低效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
2.客观上的制约与策略
客观方面,该校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大班额、学生过多的问题。同时,还普遍存在着课时量大、工作负担重、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实施难度大、硬件设施落后、家长及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故而,国家继续加大对此类学校的投入力度,尽快解决其大班额问题,有效减轻教师的课时量与工作负担,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等,也是此类学校推进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与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应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也要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动性。但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文化较落后,家长教育方式不尽合理、长期受传统课堂及“灌输式”教学的影响等,使得该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是受传统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影响,缺乏合作探究精神与独立思考意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第二,长期以来,教师普遍不相信学生,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环节,使得学生的参与机会与经历严重不足;第三,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些必要技巧与能力明显不足;第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行为,往往难以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与积极鼓励,导致其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参与的成就感低,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因此,该类学校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尽快培养探究精神与独立思考习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要相信学生,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大胆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环节,增加其参与机会与经历;再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如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精神、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技巧的专门训练,使其有能力主动参与到高效课堂的实施中来;最后,要积极鼓励与及时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行为,增强其参与的成就感,促进其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
此外,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其人文环境,争取社会层面对高效课堂的认可与支持,尤其是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等,也是此类区域及学校高效课堂实施的重要外部支撑。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与策略
除教师与学生这两大核心问题外,该校实施高效课堂还存在着必要的实施经费不足、缺乏相应的科研课题与项目的支持、缺少科学详尽的规划,缺乏必要的优质课资源与沟通学习平台、易受非专业的意见或指令的干扰、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
这表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关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核心要素的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积极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科研课题与项目上向其倾斜,提早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保障此类学校能共享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量减少一些非专业的指令性干扰,在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等方面探索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四、结论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实施高效课堂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切实提高此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项家庆.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6.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7
1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1.1 学校体育观念滞后
尽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增强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平均一小时体育活动。[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 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 (含体育课)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长和老师希望学生能考取好的大学, 重文化课而轻视体育课的现象突出, 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 随意减少体育教学课时;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由于高考不考体育, 使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 加上器材陈旧, 体育教师多数以放羊式教学为主, 这样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1.2 师资力量匮乏, 思想不稳定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以上。这种城乡学生人数的不均衡导致体育教师缺乏, 有些学校连一个专职体育教师都没有, 只好由其他专业老师兼职。这些兼职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 缺乏必要的体育教学技能。对大纲和教材缺乏认识, 教学环节不全甚至无案施教。就算有专职体育教师, 由于学校不重视体育, 部分体育老师充当其他科目老师, 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 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有的从事其他职业。从而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1.3 体育器材严重不足
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基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场地和器材不足, 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质量。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无法满足锻炼的需求, 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虽然把体育成绩纳入中考, 但改变农村体育教学设施迫在眉睫。有些农村学校连足球场都没有, 甚至没有单双杠。而有的学校为了校园安全, 把一些运动项目直接取消。
2 解决农村体育教学现实问题的对策
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结合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加强舆论宣传, 重视学校体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认识学校体育教学观念, 遵循教学规律, 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由应试教育转变素质教育。上级部门要制定强制性政策和监督机制。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占用体育课, 每周至少3节体育课。眼保健操2次, 早操和课外活动要有保障。在新形势下, 切实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思想, 彻底转变工作方法, 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2.2 加强体育师资力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每年多分配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到农村, 不断充实体育教学队伍、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5]其中中小学体育教师同其他文化课老师一样培训。多组织乡村教师到省市县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活动, 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 提高专业素质。多组织说课竞赛、优质课竞赛等活动, 互相学习, 借鉴方法, 通过写心得、谈感想、写反思等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 投入到体育教育工作中去。农村教师在现有的水平情况下, 加大科研和学习力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3 多渠道筹集资金, 完善体育设施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提出:“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 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6]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 采取政府拨款、学校投入、社会赞助、学生交费等方法, 确保体育工作的开展, 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只有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 才能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体育的现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备和条件, 创造条件, 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 因材施教。
2.4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从主管部门及校领导, 对体育教学要足够认识和重视, 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要长期化。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 对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符合教育要求、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与教学大纲。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落实和完善学校体育考试制度。中考体育加分考核要严, 要有监督机制。除领导重视外, 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钻研教材、教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由于城乡教育资源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学校体育还存在着学校体育观念滞后;师资力量匮乏、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问题。在新形势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加强对体育教育方针政策的舆论宣传, 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认识;加强体育师资力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多渠道筹集资金, 完善体育设施;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 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这样, 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体育教育的差距, 加快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莫少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全文) [R].国发〔2001〕21号.
[4]吴昊, 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周登嵩.再接再厉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2) .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8
一、存在问题
1.学历偏低, 师资力量薄弱, 城乡师资悬殊较大
菏泽市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分别为3.9万、2.1万人。调查显示, 虽然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8.9%, 但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为第二学历, 其中仅2002年民转公教师就近7 000人, 这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偏低, 有的只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不少教师虽然学历达标, 但业务水平仍达不到要求, 近30%的民转公教师只能胜任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将小学专任教师的达标学历提高到专科水平, 将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提高到本科水平, 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14.21%和30.02%, 即现有教师绝大多数学历不达标。同时, 城乡之间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差距较大。2004年, 全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小学专任教师的比例城市为55.29%, 是农村的2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专任教师比例城市为31.95%, 是农村的2.5倍。
2.经费紧张, 投入严重不足, 教师待遇偏低
一是政府投入低。2004年菏泽市初中、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费分别为554.91元、461.63元, 均不及山东省平均水平1 363.56元、1 104.8元的50%。2004年各县区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牡丹区26.00元、21.00元, 定陶21.92元、19.58元, 单县14.80元、19.9元, 东明9.02元、7.97元, 巨野7.17元、1.69元, 郓城9.21元、10.57元, 鄄城4.5元、5.83元, 曹县0元、0.77元, 成武0.17元、1.15元, 远远达不到省定40元、30元的最低标准。二是社会投资能力低。2004年底, 菏泽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为3 102元, 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6.9%, 群众个人、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投资能力都很低。三是教师工资低。2004年, 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人均月工资为606.74元, 比城市教师人均月工资低160多元, 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成武县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只有456元, 比该县城教师人均工资810元低350多元。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工资增长缓慢, 各项福利、津贴难以落实。
3.分布失衡, 农村教师严重缺编, 城市师资相对饱和
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平台, 从全国来看, 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师资紧缺、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结果形成这样一种局面, 城里的中小学师资饱和, 甚至人才闲置, 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2005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江西、河南、海南、广西、四川、青海6省15县、109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 六省普遍存在着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 教师缺编情况更加严重:2004年, 安徽省定远县中小学教师缺编30%。农村教师向城镇跑, 初、高中教师的流失尤甚。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 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农村学生, 毕业后很少回乡就业, 大多数进入县城以上的单位和学校。一些条件艰苦、老少边穷的地区师资极度缺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机关事业单位、教育行业超编普遍,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教师得不到补充或更新, 老的不愿走、走不出, 新的进不来, 难以注入新鲜血液。
4.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规范化学校少, 教育优质资源少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脆弱, 拿不出资金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 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法陈旧, 专业化水平偏低;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在职培训, 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由于培训质量低, 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没有得到同步提高。总体优质资源少, 农村优质资源更少。据统计, 菏泽市2 524所普通中小学, 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4所, 占总数的0.05%, 其中仅1所是乡镇中学;有市级规范化学校29所, 占11.5%, 其中18所在农村, 占农村中小学总数不到1%。农村初中外语教师短缺, 非主干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短缺, 农村小学就没有这方面的师资。
5.教师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 教师队伍面临断层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凸显的老龄化和年龄断层问题十分严重, 是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单向流动和师资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2004年, 有研究对山东省4个县市12 460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统计的结果表明, 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总体的近40%。随着农村地区年富力强、业务成熟的中青年教师向城镇和发达地区流失的加剧, 中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将日益严重。因此,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从菏泽市调研情况看, 2002年农村中、小学教师45岁以上的分别占10.9%, 25.94 %, 均呈年轻化趋势。
二、原因分析
1.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决策缺乏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制度
近年来, 针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陆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突出问题。然而, 国家保障制度和措施不足, 落实不到位, 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1994年, 我国开始实行国税和地税分税制改革, 中央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措施保障地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 (包括教师的国拨部分)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 许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教师工资难以到位, 实际上主要经费支出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2001年, 为扭转教育投入重心过低现象,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县无力支撑义务教育投入, 农民缴纳的学杂费、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费仍然是维持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学校运转和教师工资发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 造成农村教师工资偏低, 甚至工资被拖欠的问题时有发生。为解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问题, 国家取消了农民的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原来由农民负担的每年300~500亿元的教育经费来源被停, 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国家和省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大幅度增加专项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 由于教育经费缺口过大, 中央转移支付缺乏规范制度, 各级政府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的责任不够明确, 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原因, 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2.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 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地位、待遇以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规定, 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未能确立;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待遇仍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教师的评价与管理多约束少激励, 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教师编制不合理, 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反而比城市偏低。
3.条件差、环境差、待遇差, 对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与质量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条件差、环境差、待遇差, 农村教师人心思走、大量流失的现象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优秀教师不去, 毕业生不来, 供给和补充都很困难, 不少新分配的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地区任教, 有的即使来了, 也很快流失。经费困难, 乡镇财政不堪重负。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农村基础教育在校生同样也占全国在校生的80%以上, 这些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分布在乡村, 按照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 其所需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地方负担, 而在全国的财政收入中, 中央级财政收入占59%以上、省级财政约占10%、市县级财政约占20%, 乡镇财政收入约占20%左右, 20%的乡镇财政收入负担80%的农村中小学所需的基础教育经费, 其经费紧张程度不言自明, 特别是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甚。
三、对策与建议
1.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 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脱贫
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 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中央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强化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 鼓励经济发达的省市与经济落后地区开展对口帮扶;国家应实行弱势补偿政策, 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辅, 财政预算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原则, 多措并举, 开辟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 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引导公民、法人及学校教职员工入股、参股办学, 激活民间资本, 不拘一格吸引资金。
2.研究制定有效机制,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建立优胜劣汰教师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 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提高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畅通教师引进“绿色通道”, 清除制约引进的各种障碍;实行考核评议制度, 建立教师队伍更新机制。通过考核评议, 对不称职、不合格的教师淘汰出局, 打破地区行业界限, 通过招聘把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其次, 探索教师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的有效机制。建立交流制度, 加强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制度,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加强培训制度建设, 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
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增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内容, 并负责计划的落实和推进, 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范围。加强基地建设, 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 制定培训方案, 开辟专项经费, 加大培训投入, 形成了区域性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支持中心, 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 增强教师的终身发展能力。
4.改革教师的编制管理模式
教师的编制管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突破旧有的管理模式, 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宏观控制, 微观放开;在注重编制管理的行政属性、法律属性的同时, 充分重视编制的经济属性, 强化编制管理的约束机制, 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益。坚持编制问题的指令性和用人方式的灵活性。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 探索和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与教师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加大兼职教师和流动编制的比例, 限制非正常缺编。
5.积极探索吸引、激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有效机制, 切实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设立贫困地区教师资金、农村教师特殊津贴等,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级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基金, 直接用于农村贫困地区教师补助, 定期表彰和奖励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优秀教师;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捐助帮助农村学校;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等级, 经济越落后, 条件越艰苦的地区, 教师特殊津贴越高, 要使农村教师工资等于甚至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可先在国家级贫困县试点, 再逐步推开。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 对自愿调入农村任教的教师优先晋级晋职加薪等。
6.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 切实落实好教师的各项政治、生活待遇
树立“发展教育, 教师为本”的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关心教师成长, 乐于为教师服务。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 建立与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系制度。学校领导要与教师交朋友, 做到知人、知情、知心, 把拴心留人落实到实处。表彰老教师的“人梯”精神, 使他们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积极倡导“同行”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大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努力营造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社会环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大力宣传教师中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 表彰为教师服务的个人和部门。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严肃处理任何损害教师利益的行为。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提高在岗教师待遇, 实行工资福利分配向教学一线和教学骨干倾斜, 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认真解决教师关心的工资、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激励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 积极埋头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在结构、学历、素质、稳定性、待遇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难以适应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的时代农民极不相称。本文以欠发达地区菏泽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例, 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研究破解措施, 突破制约瓶颈, 对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安全.关于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9) 116-117.
[2]庞丽娟, 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破解措施[J].教育研究, 2006, (9) 47-48.
[3]王世军, 徐中仁.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0) 37-39.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9
一、不拘一格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巩固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实践证明,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 核心是要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党支书是村民们的主心骨和掌舵人。在农村现行政策条件下, 广大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 逐步走向富裕。但是如果离开了党支部的组织与领导, 离开了村支部书记的带领, 农村经济尤其是集体经济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广大农民不可能真正实现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从调查中发现, 村支书普遍年龄老化, 农村青年90%以上外出务工, 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受到削弱, 党组织的接班人难选。因此, 笔者建议:对一些基层组织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支书岗位, 可打破地域及身份界限, 按照招考公务员的程序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上级党组织也应该有计划地选调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广大农村挂职锻炼, 部分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可担任村支部书记。
二、增设二大机构, 弥补农村社会管理的空缺
(一) 在农村增设检察工作联络站。
从调查中发现, 农村设有法庭、派出所, 但没有检察机构。建议在农村增设与法庭、派出所规模相当的检察工作联络站, 明确联络站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充分发挥作用。以联络站为媒介, 把检务公开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引发信访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以综合治理为切入点, 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专项整治。二是以延伸监督功能为切入点, 加强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三是以创新监督方式为切入点, 促进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活动。
(二) 在农村增设环保站。
从调查中还发现, 农村没有环保站。建议在农村增设与农业站、林业站规模相当的环保站。环保员可以承担本乡镇的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以及环保基本常识的普及, 负责本乡镇的环保信息反馈, 负责为本乡镇的发展提供环保方面的咨询服务, 指导本乡镇所辖村整治环境。如, 村民生活垃圾可分片由低保人员负责清理, 保持村容整洁。
三、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推进村务公开的科学化水平
(一) 健全村务公开的相关法规和民主管理制度。
从法律上明确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责任、权利、义务, 同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操作性较强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村民代表议事规则并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考核评议制度。实行村务公开, 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杨坪村、梓龙乡杨桥村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如, 杨坪村公开了村干部廉政承诺书、村民自治公约, 明确了村民委员会工作职责、村委会主任职责、村民小组职责、村民小组组长职责和保洁队职责, 成立了志愿消防队、治安巡逻队, 制定了 “四会议”两公开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信访制度等等。梓龙乡杨桥村出台了村支两委联席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综治协会委员会联系户制度、协会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值班巡逻制度等, 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综合维稳工作站、社会救助工作站、消费者投诉站、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法律援助联络点、综治维稳工作协会等。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 丰富和完善村委会财务管理制度, 深入开展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 使村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法律和制度上对村务公开加以保证, 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 完善村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村务公开的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村务公开顺利进行的最后法码。因此, 要制定完善的责任目标管理体系, 使村干部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奖惩制度, 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列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具体、公开不及时的, 限期更换公开内容, 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工作搞的好要进行表彰。除非发生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 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依法形成的决议不能随意进行更改, 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要形成书面记录并妥善保存起来。没有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 变更与处置村集体的土地、设备、设施、企业等, 均为无效行为, 村民有权拒绝, 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自己承担, 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的处分, 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确保村务公开依法进行。对于不及时进行村务公开的行为, 相关的人员需要承担责任。只有加强村务公开的奖惩与追究制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办事拖拉, 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 完善村务公开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保障村务公开的顺利进行, 在农村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档案库, 把村务公开的时间、程序、内容、重要决策结果的有关资料及时整理, 分类归档, 保存备查, 档案内容要详尽, 字迹要清楚, 手续要齐全, 对档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以保证在其需要的时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使村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要切实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 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还应加强对村务公开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成立村务公开档案管理工作督查小组, 明确监督小组的责任范围, 搞好村务公开档案管理工作, 定期跟踪检查, 创新方法, 实现村务公开的信息化管理, 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四、完善四大机制, 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一)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应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保障困难群体——失业者、低收入者、残疾人等的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 将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群体真正纳入城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视野, 加强其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工作。应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 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 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 打造新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拓宽社会保障的内涵, 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扶持的力度等。
(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与管理机制。
各类社会组织如学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 既是社会管理的对象, 更是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协同作用的主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建设机制: 一要注重制度规范, 在国家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出台、修订完善之前, 根据地方实际, 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的地方性规章, 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二要进一步实行放权, 实现社会组织由“官办”向“民办”的转变。三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集中有限资源, 对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四要指导、帮助、监督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组织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党建工作覆盖到各种社会组织, 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设立兼职党建联络员等途径,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三) 建立和完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由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等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危机, 对公共利益构成较大甚至严重的危害, 必须构建有效的机制予以应对。应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 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关领域的监测,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及早作出预测, 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 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一是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充分依托上级公安机关的技术支撑, 大力推行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化、动态化、分层化、亲情化的“五化”管理新模式。二是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 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依托村居、厂企、工地、聚居区等不同载体, 建立管理分站, 并使其合理布局, 特别增加农村地区分布密度, 方便暂住人员就近申报登记。三是采取政府投入、村居自筹、厂企出资、社会赞助等不同模式, 多渠道筹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费, 用于发放协管员工资、购置装备器材、支付联网费用等方面。四是按照分解责任、明确要求、配合管理的原则, 把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责任落实到出租房屋房东、经营场所业主、用工单位负责人身上, 督促其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申报和管理工作。五是在村居、厂企、居民楼广建信息员, 及时收集流动人员和租赁房屋变动情况, 并跟进做好登录、管控等工作, 切实改变“有问题的没管, 管的没有问题”的局面。六是落实好高危人员基本情况采录清楚制度, 加强高危人群的精确化、动态化、信息化管控。七是研究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采录、管控制度, 并以此加强对协管员的培训、指导, 提高信息采录质量和人员管控成效。八是以掌握实情、注重实绩、讲求实效为原则, 做好考核奖惩工作。九是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进一步拓宽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的服务措施, 增强流动人口社会归属感, 使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五、采取五种措施培育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 提高农民参与实效
(一) 转变观念, 积极培育农民社会组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相信农民, 支持、引导、规范农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把培育农民社会组织作为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一个环节, 以农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使农民社会组织发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二) 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扩大农民社会组织覆盖面。关于农民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要抓紧抓好, 确保农民社会组织注册有门、存在有据、发展有保障, 消除体制上的尴尬。条件成熟时, 鼓励一些组织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意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目前仅仅是良好的开端, 进一步培育、规范农民社会组织, 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使其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三) 结合实际, 建立和完善推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登记管理办法。根据本地实际, 适当放宽登记条件, 简化登记程序, 尽早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登记、培育与监管并重的原则, 做到成熟一个、登记一个、规范一个。支持、引导农村社会组织建立民主管理制度, 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四) 积极推进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社会组织合作,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推进乡风文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等方面, 与农民社会组织开展合作, 从各方面支持农民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当前, 在农民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以培育农民文娱类社会组织为先导, 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然后, 以此类组织带动其他类型组织的发展, 应是比较可行的选择。
(五) 大力支持建立农民工组织, 充分发挥农民工组织在维权、就业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农民工, 在地域上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在身份上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 非工非农, 亦工亦农。他们工作艰辛, 收入微薄, 而且多数人得不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为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 应支持建立代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 而且要打破区域界限, 区别于同乡会等组织, 以“合法的农民工身份”作为唯一的会员条件, 充分发挥农民工组织在维权、就业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六、加强六大教育, 在创新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管理中积极推进非制度建设
通过调查、座谈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 人们的思想道德滑坡了, 理想信念淡薄了, 诚信缺失了, 文化习俗丢了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主要是思想文化教育缺失产生的。建议政府将“文化券”纳入劳动者工资福利。 即任何有正式工作的劳动者的月工资收入中将包括50元人民币的“文化券”。 “文化券”成本中的20%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 30%由政府补贴, 其余50%将由劳动者的雇佣单位负担, 但企业的这一额外支出可通过少交所得税返还 (农民可由政府按每人每月15~20元“文化券”标准发到农民手中) 。人们可用此券购买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诚信、文化习俗、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图书、CD、戏剧票、电影票和其他各种演出票。这种 “文化券”是政府向民众提供文化服务方面的新举措, 目的是让文化成为劳动者的一种福利, 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推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应加强的六大教育:一是加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教育, 如传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重视文化习俗的作用与教育, 注重引导公众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导向。三是重视潜规则的作用与引导。潜规则即不成文的非正式规则, 对潜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要善于趋利避害, 特别以增加办事透明度作为基本准则。四是加强诚信教育, 降低经济交易和社会交往成本。五是增强和谐意识培育。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根性, 是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和最高境界, 要把和谐从工具层面提升到目标层面。六是创新管理理念教育。特别是要更新重经济管理、轻社会管理的极端思想, 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理念。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禾青镇杨坪村坚持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设置了“杨坪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栏”。这个栏目中设置了代理项目、申报材料、代理程序三大块;在代理项目中又分为审批类、生产类和生活类三大类, 申报材料分类指导, 严格把关;代理程序是:由群众申报——由代理员受理并到上级有关部门办理——代理员向群众反馈。这一栏目设置科学, 言简意赅, 服务群众, 方便群众, 真正为民排忧解难。总之, 重视六大教育, 推进非正式制度建设, 可以尽力消除法律、政策与人性关怀之间的断裂, 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摘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与完善这种管理格局, 是欠发达地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点。
中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10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 解决好“三农”问题, 是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只有农民富裕起来, 国家才能昌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阜南县农村发展现状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黄淮平原南端, 淮河中游左岸, 是一个平原农业县, 又是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因王家坝、蒙洼而闻名遐迩, 其发展曾伴随着大闸的开合而起伏, 其前途曾伴随着淮河的风浪而颠簸, 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09年底, 全县总人口164.3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0.3万人, 农村人口124.0万人, 城镇化水平24.5%。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45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4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 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次产业结构比40.8:24.0:35.2, 产业结构层次低。2009年全县辖29个乡镇, 743个村委会, 12个居委会, 4232个村庄, 其中自然村3787个, 城中村445个。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 农民收入水平低, 农村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村庄空间布局分散, 规模普遍偏小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 阜南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机械化程度低, 人们难以较长距离耕作, 现状居民点规模较小, 呈均匀分散状布局。
(二) “空心村”问题突出, 土地浪费严重
村庄土地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农户宅基地占地面积大, 超出国家、省、市规定的标准;二是大多村庄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 存在“空心村”现象;三是由于缺乏规划, 村庄粗放型发展, 出现大量空闲地和荒弃地, 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据统计, 全县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40万亩, 人均用地约200平方米, 户均村庄建设用地达0.9亩 (见图1) 。
(三)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卫生条件堪忧
由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入, 阜南县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村内道路未得到硬化, 垃圾乱倒, 粪土乱堆, 人畜混居的现象随处可见, 生活饮用水皆为浅层地下水, 水质难以保证。“脏、乱、差”现象不仅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 而且给村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一些传染病时常发生 (见图2、图3) 。
(四) 农民增收乏力, 收入水平偏低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 阜南县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 种植业增收困难, 特别是本县南部地区各乡镇多位于行蓄洪区内, 农民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虽然实施了移民安置工程, 但多出现“房移民不走”的现象, 安置工程空房率较高。二是农民收入低, 无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当前本县农民粮食生产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 收入较少, 主要是靠外出打工。但由于综合素质低, 大多数劳动者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 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农民纯收入增长普遍较为缓慢 (见图4) 。
三、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自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 阜南县虽己取得很大成效, 但由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阜南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均衡布局, 平行推进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 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 把新农村建设重点放在数量上, 盲目增加个数, 明确提出一年要建多个新农村, 而不管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现状情况, 造成了遍地开花、“村村皆为新农村”的现象, 甚至出现轮流坐庄的局面, 以此来分享上级的补贴。
(二) 规划滞后, 主体积极性不高
一是村庄缺少布点规划, 二是村庄缺少建设规划, 即使部分村庄编制了建设规划, 但由于操作性不强, 大都只是“墙上挂挂”, 加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无序建设现象普遍, 造成有新村无新貌 (见图5、图6) 。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 留下者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真正“当家作主者”未直接参与进来, “留下者”大都持观望态度, 加之宣传不到位, 工作方法不当,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造成“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三) 政出多门, 实施困难
目前, 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扶持者政出多门, 而且管理者也政出多门, 如新农办、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等相互间职权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政府内部、政群之间都缺少沟通, 矛盾重重, 造成新农村建设“实施无力、不实施无奈”的窘境。
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一) 依托集镇, 抓好典范
集镇具有承上启下、联系城乡的功能, 是农村的排头兵, 新农村建设应依托集镇进行选址建设。根据阜南县各乡镇发展情况, 我们建议首先从几个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好乡镇进行试点, 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 如依托三塔、黄岗、中岗、曹集、田集、张寨、焦陂等乡镇进行建设, 避免遍地开花。集中各方力量, 整合多种资源, 形成一股合力, 把示范村建设成功, 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积累经验。这种选择方式不仅能促进城镇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 而且能增加新村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见图7) 。
(二)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传统村落的形成有其历史和自然的因素, 这使得村庄各具特色, 且许多村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姓氏关系的基础上, 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针对上述情况, 在新农村规划中应保留、继承、挖掘和顺应原有村庄的自然肌理, 找准各村落的特征, 强化家园感和归属感, 避免“千村一面”的克隆现象, 更应避免“欧式”风格“移植”到传统农村, 同时也要防止简单照搬发达地区经验, 搞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应因地制宜, 全方位分析村庄的地域特色、社会伦理结构和村民的需要, 制定出具有特色的新农村规划 (见图8) 。
(三) 多方投资, 基础设施先行
虽然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哺农, 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镇化水平低、资金短缺, 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建设资金全部由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 要拓宽投融资渠道, 整合各渠道资金, 形成政府主导、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局面。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 都应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营造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要想富先修路”, “路”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晴天一路灰, 雨天一路泥, 夜里一片黑, 高低各不同”是农村道路的共性。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 使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 循序渐进, 长抓不放
欠发达地区农村长期落后的现实及农村人口众多的现状决定了农村问题的复杂性, 建设新农村是百年大计, 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科学制定规划, 区分不同情况、不同发展阶段, 实施分类指导, 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 培养“专业”型农民, 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农民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从而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农民通过辛勤劳动, 在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 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欠发达地区必须要立足于本地县情、乡情、村情和民情, 坚持实事求是, 不断摸索和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稳步健康推进。
参考文献
[1]章凌志, 杨介榜.村庄规划可实施性的反思与对策[J].规划师, 2007 (2) .
[2]郑新立.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 2005 (11) .
[3]邢元星, 耿梅.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 2007 (12) .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11
关键词:欠发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8-2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18-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新农保试点的政策措施,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些政策对于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人口占8亿的现实国情,是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等一些惠农政策的又一重大举措。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本文试图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上,总结出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下一步制度完善,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1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养老保险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状况,包括家庭养老,社区集体养老,自我养老和农村社会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四种方式各自出现了不同的漏洞。
1.1 家庭养老主导不在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大约占农村养老比重的90%。农民祈求多子多福,秉着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其年老体衰、丧失劳动力的时候,能够从经济上和精力上得到儿女的照顾,从而安享天年。可以这么说,家庭养老的方式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家庭养老的方式已渐渐失去其在农村养老中的主导作用,其他方式的养老逐渐显露其优势。
1.2 集体养老不能普及
集体养老也即我国常见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指集体对农村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给予吃、穿、住、医、葬五方面的帮助,帮助那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我国各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相继创办了敬老院,由集体雇佣专门的人来照顾五保老人。农村五保养老资金从2000年开始,主要是上级财政的支付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安排。农村五保户供养对我国农村养老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只是对那些特殊老人实行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因此这种集体养老也不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
1.3 自我养老功能减弱
自我养老主要是指那些老年农民,没有依靠子女,又达不到五保户的要求,只能自己继续参加劳作,自力更生,来养活自己,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耕作。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其是西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且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增长缓慢,致使土地的保障功能減弱,农民已不能完全依靠土地保障自己的晚年了。农民养老成本的增加,已是单纯依赖土地收入不能得以解决的了,自我养老的方式问题百出。
1.4 农村社会养老有待改进
农村社会养老是指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是在现实中,这种保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从而实现其真实价值。
2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
在实践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以县为单位的,这与其他保险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想在一个县的小范围里把养老的负担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中的人口中分摊开,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毕竟一个小的辖区里人口指标差别小,同一年龄层的人口老龄化相似,疾病、家庭结构及收入水平都相差无几,保险系统内互补性差。而养老保险层次低、范围狭小、覆盖面过窄、社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分散风险的能力。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是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缴纳的,农民缴费标准为每一个月2元到20元,共设10挡,但是多数农民却选择的是保费最低的2元,10年后每月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领9.9元,这远远不能解决其养老问题。
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县里统一管理的,以购买国家政府发行的高利率的债券或存入银行确保增值,但现实中,因缺少合理的投资渠道以及投资人才,一直都是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自1996年,受银行利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恶意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别说增值了,保值都很困难,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数量。
2.3 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是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现实中,很多集体补助能力不足或是几乎没有,而政府的扶持政策又不能到位,剩下的也就成了农民资金缴费自己养老。这样因制度设计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政府投资不足、农民待遇过低,最终直接导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参保资金的不足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工作难以实施,或者说基本停滞,因此也不能让农民感受到老有所养的作用,致使农民参保热情急剧下降。
3 结论
随着农村社保的深入实践,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渐渐接受这种养老措施,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社保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的收入不高,因此在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中,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增值保值;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参保;三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村参保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战梦霞,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0,(2).
[2]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论,2009,(32).
[4] 吴昊,司翠.中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1).
[5] 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欠发达农村教育 篇12
深入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 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乡村干部在领会党中央土地政策的基础上要及时向群众宣传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具体政策及操作办法,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改变农民“恋土”情结, 并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原则, 公平合理地处理好流转双方的利益关系, 从而实现土地的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二、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您和城里人有相同的生活保障, 你是否会进行土地流转”时, 64%的村民回答“是”。要想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开展, 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在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将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 不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快农村养老制度模式探索,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并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使广大农民群众消除后顾之忧。
三、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 增强农民的非农致富能力
农民的非农化需要政策的支持与推进, 各级政府应鼓励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应从融资、税收、管理上给予政策扶助, 增强农民的非农致富能力。对待入城农民工, 要放宽政策使农民工能够有效转变为市民身份, 促使农民工身份的非农化, 进而获得稳定的非农收入。调查中, 76%的村民表示如果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只有农民工有效实现非农化转变, 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支持土地流转政策并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四、设立“土地银行”, 发展土地流转中介功能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政府主办或者民办公助的形式设立“土地银行”, 需要流出土地的农民可以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 银行再把这些存进来的土地贷给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如此, 既为流出的土地找到经营主体, 又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 还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性质, 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实践中可先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平台, 负责搜集土地流转信息、提供土地流转咨询等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银行、土地保险公司等机构, 并促使服务走向专业化、社会化与企业化。
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合理保护农民利益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要充分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规范流转程序, 合理确定流转补偿金额, 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 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 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禁止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变土地用途, 将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 不允许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 同时避免出现土地使用的粗放和闲置现象。
六、完善金融服务, 保障土地规模经营的资金支持
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 对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补助, 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土地流转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通过土地流转合作方式进行规模经营并带动农户增收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新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 鼓励规模化经营者享受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业担保机构, 对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 缓解规模化经营的资金困难问题。
七、加强对转出土地农民的培训促使其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