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4-09-20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共7篇)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 篇1

如何加快全县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力突破。

一要在解放思想、对外开放上强力突破。当前,我们最大的县情就是发展落后,要坚决破除“缺资源、难发展”的狭隘资源观,牢固树立开放搞活的市场观。

二要在招商引资、引才引智上强力突破。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专业队伍招商和委托招商相

结合、情感招商和政策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引进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要在创优环境、政策扶持上强力突破。严格实行“一站式”审批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努力实现办事效率大提速。要从税收、财政、融资、排污费收取、项目实施、环保治理资金等方面给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激活民间资本。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短、小、急、频、快”等特点的信贷审批流程。

四要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上强力突破,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五要在企业自主创新、挖潜增效上强力突破。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六要在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推进上强力突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工业增效、农民增收。

七要在节能减排、推进“蓝天碧水”工程上强力突破。绝不把别人不要的污染项目当宝贝,决不引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业。努力确保夏县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更和谐。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 篇2

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制约瓶颈

“十一五”以来, 庄浪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构建富裕、和谐新庄浪为目标,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突出产业开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条件,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衡量, 把我县放在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 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与科学发展观不够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五个阶段性特征。

㈠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存在经济总量小的问题纵向比, 成效显著, 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保持了2位数的增速。2008年底, 庄浪县生产总值达到14.1亿元, 比“十五”末增长4.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亿元, 增长4.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66万元, 增长1108万元。横向比, 差距不少。从全国、全省、全市来看, 庄浪经济总量小, 发展速度慢, 2008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387元, 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15%、28%和44%;人均自有财力73元, 在全市是最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7元, 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9%、85%和96%;农民人均纯收入2027元, 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42.6%、74.4%和84%, 多年来综合实力在全市排位最后。2007年在全省排位第35名, 全县整体上还处在努力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发展阶段。从城乡发展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十五”末的4677元增长到7280元, 收入之比由4:1扩大到4.6:1, “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从区域发展来看, 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以工、贸、商为主的乡 (镇) 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 (镇) 差距较大, 城郊区、川区与干旱山区、关山高寒阴湿区的差距也不小, 这种整体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㈡在产业开发强力推进中存在经济结构不优的问题庄浪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扎实推进果品、马铃薯、畜牧、劳务四大产业开发, 全县建成果园1.77万公顷, 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6万公顷, 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以上, 年均输出劳务工8.9万人, 初步打响了“紫荆红”苹果、“庄薯”马铃薯、“强庄”生猪、“梯田人”劳务四大品牌, 四大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2年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0.87万公顷, 提高了粮食单产。但是, 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来衡量, 我县对水平梯田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低, 特色产业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农业结构来看, 全县耕地面积6.11万公顷, 其中粮食占5.29万公顷, 果品、马铃薯、牧草占4.59万公顷, 粮食与产业的面积比例为1.2:1, 仍然以种粮为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不高。从产业结构来看, 三项产业比例为42:20:38, 一产比重大, 有特色但基地规模小, 有品牌但市场占有率低, 管理粗放, 效益不高,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产品结构来看, 产业链条短,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农副产品深加工起步晚, 没有真正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㈢在城镇经济逐步壮大中存在工业发展慢的问题庄浪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面完成, 大力开展“全员招商”活动, 2006年以来, 全县共实施招商项目153个, 实际引进资金3.6亿元, 新增民营企业60户,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4亿元, 比“十五”末年均增长64%。但是, 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一些县 (区) 相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家族式”、“作坊式”管理经营的问题非常突出,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工业经济和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市场份额低, 没有引进一个大企业、大集团, 缺乏经济效益好的骨干项目, 工业在三产中仅占20%, 工业经济年上缴税金不到1000万元, 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工业“短腿”问题十分严重。

㈣在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中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庄浪县先后争取实施了一大批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全县建成等级公路603公里, 通村油路、硬化路100公里, 华庄二级公路建成投用, 庄莲二级公路开工建设, 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 建成新农村示范村82个, 城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完成造林0.39万公顷, 城乡面貌变化较大, 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交通瓶颈制约严重, 县内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 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 远离交通干线, 对外通道不畅。水资源分布不均, 全县还有12.6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城镇化水平仅为21.5%, 城镇承载发展的能力不足。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19.2%, 有32条沟道没有得到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2%。

㈤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存在改善民生任务重的问题庄浪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新建、改扩建校舍26万平方米, 建成了紫荆中学。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实现了医疗卫生工作“四个全覆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建成了文体活动中心、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每年措办一批惠民实事, 兑现各类强农惠农补贴1.47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746人, 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重点开发建设了云崖寺旅游景区, 旅游产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全县还有D级危房5.8万平方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技术、缺床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群众就医紧张的局面日益凸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全县有人没有稳定解决温饱, 一些边远贫困乡村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社会保障的标准低, 覆盖面还不够宽, 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制约瓶颈形成的根源及推进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辩证地看, 庄浪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瓶颈, 有些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但更多的是发展基础和现状上的差距;有些是历史客观条件形成的制约,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造成庄浪县欠发达的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㈠从客观因素看, 基础条件差, 发展底子薄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人口密度277人/平方公里, 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15公顷, 人多地少。境内分布402道梁峁、2553条沟壑, 山大沟深, 交通不便。年降雨量405毫米左右, 年蒸发量1300毫米左右, 干旱多灾。二是资源条件差。矿产资源匮乏, 加之对外通道不畅, 招商引资的难度大, 争不来、引不进大项目, 2008年全市实施了55个过亿元的大项目, 没有一个涉及到庄浪;平凉七县 (区) 中, 庄浪县是唯一没有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县份, 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凸显。

㈡从主观因素看, 观念更新缓慢, 发展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大。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站位不高、视野不广、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有的干部无所事事, 按部就班, 拘泥于传统思维, 束缚于现成经验, 畏难不进, 小富即安, “等、靠、要”思想严重, 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 缺乏攻坚破难、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二是推动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干部不善于学习思考, 习惯于靠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 不善于在统筹兼顾中协调推进。在深刻分析中抓住要害, 抓当前、抓急需比较多, 谋长远、打基础方面做得不够。一些干部缺乏实干精神, 在推动工作上不深入、不扎实、不细致, 协调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不强。

以上制约因素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既不能“唯条件论”而妄自菲薄, 也不能因一时冲动而急于求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笔者始终坚信一点, 庄浪县在推进科学发展上不是一个“没治县”, 具备许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一是具有科学发展的政策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含金量非常高, 投资方向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 这些都是我县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 为我县这样一个投资拉动型县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具有推动科学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我县先后获得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县、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使庄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能够为推动科学发展积聚人气和财气。三是具有推动科学发展的资源优势。我县是苹果和梨的最佳适生区, 是陇东胡麻、马铃薯、荞麦、蚕豆、蕨菜、中药材的重要产地, 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梯田、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巨大。全县产业面积累计达到4万公顷, 每年生产果品近7.5万吨, 马铃薯40万吨以上, 出栏大家畜115万头 (只) , 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原料充足。全县劳动力达26万人, 有一技之长的2.9万人, 常年外出务工的近10万人, 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明显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 品种齐全, 旅游产业开发前景广阔。四是具有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磨砺出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 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基本符合的, 只要任何时候不丢这个“传家宝”, 必将对庄浪在新时期推进科学发展产生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和空前凝聚力。

三、推进全县科学发展的方向

当前, 庄浪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一定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立足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 紧扣“如何使农民富起来、如何使工业强起来、如何使财政收入多起来、如何使民生条件好起来”四个问题, 着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 做到“六个坚持”, 走好“六条路子”, 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㈠坚持好中求快, 走项目带动、全面发展的路子作为欠发达地区, 发展必须要“快”, 但“快”要以“好”为前提。要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项目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切实做到发展用项目支撑, 重点用项目突破, 难题用项目破解, 和谐用项目推进。一是精心论证项目。要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 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 精心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不断优化充实项目库。二是优化项目布局。既要抓经济建设项目, 又抓社会建设和改善民计民生项目, 既抓基础设施项目, 又抓产业开发和财源建设项目, 坚持国投、民营、外资一起上, 大、中、小项目齐发展, 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梯次推进的项目格局。三是全力争取项目。今年重点要抓好天平高速、苏庄公路、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危房改造、廉租住房、竹林寺水库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燃煤电厂、安全饮水、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十大项目”, 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要整合财力办大事, 分区域聚集项目, 按类型整合项目, 集中财力办发展效益最大的事, 办广大群众最紧迫的事, 努力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㈡坚持“农”字优先, 走产业富民、健康发展的路子庄浪科学发展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 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着力优化农业结构, 强力培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坚持“走产业路、打果品牌、念畜牧经、发劳务财”的思路, 抓好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 使全县适宜栽植苹果的区域全覆盖, 马铃薯稳定在1.67万公顷, 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 建成全省生猪养殖大县, 积极扶持建办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始终把劳务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来抓, 加强技能培训, 扩大有组织输出力度, 年输出务工人员8万人以上, 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2年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不背新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不违背群众意愿为原则, 按照“民投县补建新村, 抓点示范促发展”的思路, 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项目扶持、部门帮建的办法, 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三清、五改、四化、六有”为重点, 认真落实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 抓好村容村貌整治, 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力争使所有建成的新农村达到村庄院落整洁化、村域产业特色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目标。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结构调优、品质调好、效益调高”的目标, 坚持压夏增秋, 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 实现玉米、马铃薯全膜化, 彻底改变“以雨养农”、靠天吃饭的局面, 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㈢坚持长远结合, 走固本强基、持续发展的路子欠发达地区推进科学发展,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 又要留足未来发展的空间;既要防止舍近求远, 又要杜绝急功近利,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保民生的工作, 切实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实施道路通畅工程。全面建成庄莲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 争取天平高速、苏庄公路立项建设, 提高对外通畅能力, 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 打通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 使乡镇之间路网实现柏油化, 形成连接城乡、贯穿内外、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二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开建章麻河、庄浪河调水人饮工程, 实现农村饮水自来水化。狠抓雨水积蓄利用、灌区节水改造和河堤治理工程建设, 争取竹林寺水库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立项建设, 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三是实施生态环保工程。启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葫芦河流域庄静大示范区项目和重点退耕还林地区成果巩固规划, 持之以恒地抓好植树造林, 坚持不懈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水毁耕地整理工程, 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实现生态文明。节约利用土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高度重视节能减排, 狠抓城乡生活污水、建材、淀粉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 严把项目环评、能评、安评关, 绝不允许污染项目进入庄浪, 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绝不搞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㈣坚持建管并重, 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庄浪县城乡发展差距是在经济社会欠发达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承载发展的能力弱, 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我们必须坚持县城带集镇、集镇带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着力打造县城、集镇、中心村三级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生态城镇体系。一是高品位规划城镇。按照“山清水秀、市容整洁、优化布局、适度超前”的要求, 高标准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 搞好乡镇和村庄规划, 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真正做到靠规划引领城镇建设。二是高标准建设城镇。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按照“山水园林”县城的基本定位, 全面建成二郎山生态公园, 打造洛河风情线, 完成东城区开发, 推动县城提质扩容, 提升县城的品位, 切实增强承载发展的能力。加强重点小城镇建设, 着力解决小城镇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公共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促进人流、物流汇聚, 充发发挥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三是高效能管理城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管好、用好市政公用设施, 切实抓好人员密集地区、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的综合治理, 创造安全有序、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㈤坚持开放开发, 走借助外力、创新发展的路子庄浪县欠发达关键在于欠开发, 欠开发关键在于欠开放, 必须转变观念, 激活内力, 借助外力, 加大开发建设力度。一是狠抓招商引资, 壮大工业经济。牢固树立“大招商、大发展, 小招商、慢发展, 不招商、难发展”的理念, 按照“立足产业办企业、围绕市场办企业”的思路, 优化招商环境, 采取专业招商、能人招商、节会招商的办法, 靠资源引项目, 以产权引投入, 用存量换增量, 充分利用企业改制后闲置的场地、工业集中区、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 发挥“洼地效应”,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 想方设法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 扩张工业总量, 着力解决工业经济“短腿”的问题。二是推动全民创业, 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开展以“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主题的全民创业活动, 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自主创业, 引导扶持个体私营业主参与企业产权置换、农副产品加工和资源开发,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仓储配送、连锁经营、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 激发民营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抓好旅游开发, 培育新兴产业。坚持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思想, 把旅游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带动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力度, 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三大景区 (云崖寺、朝那湫、陈家洞) 、一条观光带 (梯田生态旅游观光带) 、三个公园 (水上公园、二郎山生态公园、紫荆山公园) 为重点, 积极争取国家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资金,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强力打造以云崖寺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以庄浪梯田为主的人文自然游两大品牌, 积极争创云崖寺4A级景区和朝那湫、陈家洞省级森林公园, 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档次。强势宣传推介, 拓宽客源市场, 扩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断提高旅游综合收入, 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 篇3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20-0000-01

与传统工业模式相比,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特点。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工业的重大意义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形势下,欠发达地区要在“发展快”的同时实现“发展好”,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这样的发展道路虽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党中央审视发展全局,提出了科学发展战略思想,对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工业以较高能源消耗、较强污染排放来实现,与“可持續”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工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唯一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在资金、税收、环评等方面对传统工业项目审批更加严格,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炼铁、炼钢、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并加大了对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的扶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型工业集中。欠发达地区必须在抓好对传统落后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抓好新兴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快速发展。

(三)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当前,国内各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关键要靠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新型工业化注重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多方面关系,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进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新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

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受经济总量小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必将严格控制市场,造成市场机制不完善、发展环境不宽松,发展新型工业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受经济不发达的影响,贫穷落后地区财政实力差,没有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缺乏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企业竞争力不强

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工业企业现状,其骨干企业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高新技术企业少,污染环境,产能过剩,大多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最易受到能源、资金等政策调整和外部市场变动带来的冲击,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三)优势产业缺失

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主导产业发展拉动,近年来,一些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但这些产业大多为原料加工或矿产资源挖掘,真正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少。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其主导产业普遍濒临增长乏力、资源枯竭、关停破产的困境,成为“夕阳产业”。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工业的对策

在国家更加强调增长质量的宏观形势下,欠发达地区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正确认识形势,积极把握机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加速膨胀现有骨干企业

大型企业集团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大对现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膨胀企业规模。要明确培植重点,按照“以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为主,参照发展前景”的原则,合理确定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列入重点扶持计划,全力帮助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培育出一批“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努力形成“铺天盖地”式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

(二)积极培植优势主导产业

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科学编制产业集群规划,合理配置要素,有针对性地确定一批带动能力强、规模和实力处于行业前列的企业作为重点加以培育,引导社会资金向其聚集,逐步形成不同行业之间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发挥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企业积极性,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先导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要始终坚持开放思想,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新型工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全力抓好招商引资。要依托现有优势产业,积极寻求与大型央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要着重优化发展环境,在减少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努力完善配套功能,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要严格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撤销的审批事项坚决撤销,该下放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切实做到能减则减、该放必放。要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严厉打击不作为、乱作为以及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等行为,为发展新型工业营造宽松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兆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策略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

[2]朱文蔚,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路[J].社会科学家,2012(02).

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 篇4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

产业集群是由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它已成为一些地方发展工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政府及园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对产业集群发展更是有浓厚兴趣。本文就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谈点浅见。

一、当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首先应强调的是,欠发达地区并非所有的工业园区都要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方向。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既有积极因素,但更面临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较低,园区规模较小。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总量较低,工业增加值小,园区规模则更小,不少地方只是近几年才在加快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较弱。

(二)园区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发展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园区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国家级龙头企业少,省级也不多,多数产业还是市级所谓龙头,其产品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占有支配地位的骨干企业更少,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

(三)本地企业家队伍群体小,中小企业配套少。欠发达地区园区企业主要由招商引资和当地原有企业的“退城入园”组成,根本不具备配套性。根据发达地区经验,形成产业集群必须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化集中,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式企业走出来的,多数企业主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远见卓识、能驾驭市场的领军人物。短期内要形成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难度很大。

(四)园区发展环境还不如人意。不可否认,当前欠发达地区政府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发展,抓项目建设,力度不可谓不强。但园区发展总体环境还不如人意。一是服务环境有欠缺。园区的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机构调整还没到位,某些扶持政策难于落实。具体到县级,项目推介、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基本没有,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服务,相反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多达20多个。二是金融环境较差。园区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普通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长期投资主要依靠民间融资,融资规模少,成本高、风险大。三是人文环境不理想。没有形成产业群内所需的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环境,园区企业信任度不够,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五)园区尚未形成有效的集聚机制,产业链不完整。从企业集聚机制看,园区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导致园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园区企业与中介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机制不健全,有的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从产业链看,产业链完整问题突出,有的园区根本没有产业链。同时,工业园区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自为政”,必要的中介服务缺乏,企业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抓住的主要环节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要解决上述难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把握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遵循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抓住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一)必须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个环节,打好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离开产业,产业集群就无从谈起。做强产业,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是园区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园区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要看该产业是否有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可以来自多方面,一是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名牌,或源于与该地区的传统历史渊源,或源于本地区独特的资源,这类产品有利于做强为优势产业。二是上规模,在本地有影响。无论什么产业,都必须具有规模和影响,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浙江省很多地方就是在没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规模取胜,形成“小产品、大市场”的优势产业。三是存在市场“空隙”和没被满足的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市场“空隙”已很难寻找了,但并非完全没有,新兴产业主要靠“空隙”发展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能否生产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优势产业还不够,还要有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技术、品牌、质量、竞争的领跑者,如果缺少龙头企业,显然无法实现集群,只要有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就能真正自发聚集,就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与协作。从这个意义上看,欠发达地区并非每个工业园区都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如果缺少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个因素,产业集群则不可能出现。因此,必须抓住培植优势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集群基础环节。

(二)必须抓住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这个环节,促进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随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和政府对园区的重视,欠发达地区园区发展速度加快,很多园区已形成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出现不少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初步具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随着招商引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园区企业日益增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猛,部分产业已有集中的迹象,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开始成熟,如抚州市金巢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

区中是比较落后的,其中也集中了10多家医药企业。当前,必须紧紧抓住产业集群形成的这个环节,诱导相关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聚集不是企业地理上简单集中或企业数量相加,必须要有“向心力”和关联性。首先,“向心力”是园区存在产业聚集的吸引力,能吸引区域内园区外大量中小企业迅速跟进,并形成配套和规模。其次,聚集企业必须有关联性,都与某个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相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有项目,无论什么产业、什么行业都吸收落户,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园区产生聚集的“向心力”,诱导关联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必须抓住形成产业链这个环节,破解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即使关联企业聚集到了园区,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琏。只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才能形成。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一种集群内企业间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首先,产业链的形成不一定要在园区,可以是园区区域内,也可以在市域、县域、或乡镇范围内。其次,产业链注重的是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一种是同一产业内部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包括企业处于一个产品的生产链中,分布在这个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相互满足需要。一种是指与该产业相关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有明确的职能分工,能围绕这一产业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形成产业链,政府的主要任务可以放在打造产业琏发展载体上。

(四)必须紧紧抓住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这个环节,为园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了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同时,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而且这些企业形成了产业链,产业集群就基本形成。要使产业集群不断得到持续发展,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是保障。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环境。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很突出。但要注意两点:首先,政府不能“越位”。产业集群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下自发合作的产物。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很多企业都是承接发达地区即将淘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资金、环境和管理的门槛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以求获得群体效应和规模经济。因此,产业集群是企业间、企业与中介机构自愿、互惠、互利合作的结果。政府没有必要去做企业做的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问题,否则,即使形成产业集群也没有竞争力,结果是产业集群“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其次,政府必须“到位”。在目前状况下,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环境不如人意,需要政府去优化。政府要善于利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去优化园区环境。一是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二是政策优惠。即通过产业政策和资金、人才、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去引导。三是优质、高效服务。从优化软环境入手,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三、围绕主要环节,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

如果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任其自我发展,产业集群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还会走弯路,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上述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环节,采取正确的政策举措。

(一)制定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协调,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引导。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首先靠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协调,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地方政府

要制定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工业园区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纲要,重点突出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导向作用,明确重点扶持的产业,着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倾斜。尤其是要发挥产业政策对龙头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保证对产业集群的引导。二是统筹协调特色园区建设。建议以市为单位,在市级层面建立园区发展纵向协调机制,以改变当前园区发展“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对各县(区)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发展为特色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方面形成合力,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区一特色”的新格局。在园区内部,也可以对现有园区按照功能进行板块细化,形成园区内部产业聚集块。四要抓好行业协会建设。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块,为了体现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可引导它们成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降低企业成本,协调企业行动等方面的作用。

(二)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增强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欠发达地区政府很多领导亲自挂点抓一个个重点项目,这对园区起步阶段的发展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地方园区要从当前的离散抓项目向抓产业链转变,逐步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功能。产业链是一件产品通过若干产业层次,经过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路径。这中间经过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大大小小的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链需注重两个关键点:一要注重产业关联程度。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产业集群就越高效、越有竞争力。二要注重产业深加工程度。加工程度越深,说明分工越精细,产业链越长,产业层次就越丰富。欠发达地区打造产业链,政府除了加强规划和培育产业外,一是要确定打造载体。当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围绕现有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链。可以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扩展,催生与之相关联的新项目,做到项目延伸,不断延长产业链。第二,围绕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产业,通过资金、人才、技术等扶持政策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高和知名度,构建一条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琏。二是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和核心,也是现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可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品牌知名度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三是丰富产业层次,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围绕所打造的载体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丰富产业层次,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加到产业分工到来,形成以核心企业领头、大量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跟进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

(三)发展要素市场,优化服务环境,构建园区产业集群支撑。

1.大力发展现代商品流通市场,构建园区产业发展物流平台。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配合园区物流量的增加,规划建设一批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配套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规划建立市级物流服务中心;结合全民创业的大好形势,积极培养物流业创业主体,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物流业,拓宽物流服务市场,以物流业建设加速产业集聚。二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功能配套,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2.大力发展技术、人才市场,强化园区企业技术和人才支持。一是整合技术资源,建立市级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面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组织攻克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共性技术,使得某一技术成果在该行业内得到资源共享,加快园区整体技术的提高。?二是探索形成园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联系机制。行政手段引导,市场手段激励,探索形成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联系机制。三是加强园区与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企业引进高级人才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在职称评定等待遇方面提供方便;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如职业技术院校等,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对口培训”,及时向它们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

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献策 篇5

顾宝凤/文区域经济

·1999年2月中国中小企业CHINASME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欠发达地区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我认为:

一、应当认真研究市场问题,既要开拓国际市场,更要下大力气拓展国内市场。

市场开拓工作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开拓市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思路。但从面上看,当前应当在继续搞好国际市场开拓工作的同时,更大力地开拓好国内市场。据专家预测,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达到高峰,我国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进入国外市场的成本不断加大。据介绍,进入美国超市的苹果有18道工序,质量要求相当苛刻。国家今年将进一步启动国内需求,市场必将逐步转旺,这为我们开拓国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一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也为此作出了有力的佐证。春兰集团一开始就把在国内市场与日本空调角逐作为主攻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在批量和价格上赢得了绝对优势。维维集团总经理崔桂亮说:“中国有12亿人口,这是很大的市场,就某些食品而言,占领中国市场就等于四分之一世界市场。”维维集团正是牢牢抓住国内市场,短短几年在国内市场取得了90%的占有率,并一举击败了国际知名的“雀巢”豆奶。欠发达地区应当借鉴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欠发达地区不少地方也提出并实施了市场化运行工程,在引导企业走向市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组织体系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基本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欠发达地区应尽快成立市场开拓的组织。企业都应成立市场部,设置模式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确定,从而逐步构建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市场网络。据计算,厂家自销的销售成本要占其销售额的15%,而商家的销售成本占销售额的8%左右。推进工商联合,可以提高成本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北京“牡丹”集团联营的镇江电视机厂1998年来销售效益是前年同期的几倍,他们如何取得如此业绩?厂长一言以蔽之:实行了销售代理制,与商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工商联合方面可以在两个层次展开:一方面搞好和当地商业企业的联合,建立工商定期协调会制度,由商业、供销等部门参加,明确销售当地产品的任务指标;另一方面搞好和外地大型商业集团的联合,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鼓励当地企业通过资产或利益纽带,和外地商业企业建立共同体。政府可制订鼓励支持流通企业销售本地产品的激励措施。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既要注重增量带动,更要突出存量盘活。

对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上多少大项目,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实用的措施是存量调整,就是围绕现有企业、现有产品、现有项目搞技改,依靠存量盘活带动增量投入。目前,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能力闲置,盘活这些存量资产,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不少企业

只要有少量的技改投入进行产品革新、技术引进,就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可采取以下几条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一是建立政府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基金。可以变“输血”为“造血”,从解困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建立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停产多年、但目前有市场、有效益项目的复产工作。每年集中盘活几个企业,既可以分流下岗职工,又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引导企业加快新品开发步伐。企业的问题往往都反映在产品上,有个好产品就不愁无市场,特别是目前运转困难的企业,更要把新品开发工作作为启动生产的“救命稻草”。目前,消费品市场基本都被规模化企业集团所垄断,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要想挤占这类市场,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应当把新品开发的立足点放到配套协作上,在配套中升级,在协作中壮大。企业不仅要拿出产品开发规划,不仅在近期内有适销产品,对三五年搞什么当家产品,也要有研究和开发。

三、既要吸引外资,更要融通民资。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 篇6

一、人才资源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人才资源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新型工业化也要求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良性互动。人才资源与新型工业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全社会人才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人才资源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实现工业化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无论是推进信息化还是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换代,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由主要依赖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取得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由关注近期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优先位置;三是由依赖教育程度不高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投入,转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换取经济增长。无论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使更多居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关键的一点都是聚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能动性,并由此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有助于人才资源的充分集聚。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承接国际发达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在注入大量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而人才流动具有趋利网性和排他性,随着企业乃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资源必然也会随之不断涌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人才的大量集聚又反过来支撑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以泗阳县为例,优势主要有:一是在全省较早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本地纺织服装、木业加工和电器照明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来编制县域人才工作规划,做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工作同步谋划,协调并进,确保了人才工作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是人才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近5万人,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3%。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6人,是苏北地区唯一同时拥有“省333工程”三个层次培养对象的县份;三是人才创业的空间比较广阔。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相对较慢,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相对较少,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远没有经济发达地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干事创业也比较有成就感。劣势主要有:一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创业创新意识不强。现有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还不到15%;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现有的各类人才中,大部分是拥有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高级职称的仅376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75%;三是分配机制不合理,人才经济待遇不高。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分配制度还没有充分向高级人才倾斜,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发挥人才资源作用放在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要大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科学人才观。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篇大文章,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编制好人才工作规划和人才需求目录,围绕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如何突破瓶颈 篇7

在县域经济中, 县域工业经济无疑是县域经济中重中之重的组成。“工业经济发达, 则县域经济发达;工业经济强, 则县域经济实力强”。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每一个县级政府乃至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县域工业经济的兴旺可以带动产业链产业的兴旺, 吸收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就业, 促使城镇居民以至于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是增加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迫切需要, 是夯实发展后劲和提高县域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城镇化发展和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基于对工业经济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百色各县因此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实践, 积极进行县域工业经济的各种探索, 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 也取得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长足进步。

百色市分为12个县区,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市, 西部与云南相接, 北部与贵州毗邻, 东与首府南宁紧连, 南与越南接壤, 边境线长达365公里, 是滇、黔、桂三省中心城市, 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百色市在行政区划上分为: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靖西县、德保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隆林县、西林县等一区十一县。目前百色市依托资源优势, 主要发展有原煤、机制纸、水电、火电、蔗糖、铁合金、原铝 (电解铝) 和氧化铝等工业经济。

百色市在各类工业经济中, 基于铝土矿资源蕴藏量尤显突出的原因, 所以以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的资源型工业发展尤显突出。百色市铝土矿远景储量超过15亿吨, 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 铝土矿已探明储量7亿多吨, 占全国60%。在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中, 平果县境内占全市的40%左右;其余分布于田东、田阳、德保、靖西及那坡等五县。在所探明的资源储量中, 目前可以开发利用的堆积型铝土矿有50400.7万吨;其中平果县16460.4万吨;田东、田阳、德保、靖西、那坡五县铝土矿资源储量33940.3万吨。此外, 百色锰矿储量超4400万吨, 煤炭储量超7亿吨, 水能装机容量可达600万千瓦。

在铝材成为世界主要工业材料, 煤炭、电力变为紧缺能源的时, 依托资源开发, 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大思路在百色市各县形成。据统计, “十五”期间, 百色各县 (区) 的重大项目达209项, 总投资788亿元。众多重量级企业在这块红土地上纷纷崛起, 平果铝、银海铝、隆林铝、平果亚洲铝业等构筑起铝业的第一团队。右江矿务局年产煤超200万吨, 跃入广西第一产煤大局;装机27万千瓦的田东火电厂投产, 西部开发标志工程——百色水利枢纽蓄水发电;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大、年产规模最大的氧化铝厂在德保落户……

根据近年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百色市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究其原因正是以铝工业的发展为核心, 兼顾石化、煤炭、制糖、造纸等重点工业的发展而取得的。而十二五期间, 2011年, 全部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4亿元, 同比增长21.9%;2012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77.13亿元, 同比增长24.9%;2013年,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0亿元, 同比增长8.9%;2014年,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10.38亿元, 同比增长13.9%;2015年,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69亿元, 同比增长14.2%。而每年, 铝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至2015年铝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

由上数据可见, 有突出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正引领整个百色市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在矿产资源丰富、集中的右江河谷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靖西县、德保县、那坡县, 目前那坡县虽然在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虽不如其他的六县区, 但其县域内就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 同时接壤越南, 而越南是铝土矿资源较广西铝土矿资源更为丰富的国家, 随东盟经济开发圈经济的发展, 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其依托资源优势的县域工业经济将更显活力。以上的七县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了或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即随依托资源开发的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随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更加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条件, 又县域因工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政府有更多的建设资金来营造工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从而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形成较其他县域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县域工业的发展。相反, 在其它的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等县, 尽管采取积极措施, 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千方百计引进企业落户本县, 但投资商往往是对整个市通盘考察后, 便落户右江河谷地带, 尽管各县给出各种优厚的条件, 但这些引资项目就不愿意再往这些的山区县落户。

以上如右江河谷四县区、靖西、德保、那坡县等七县区的依托及其丰富的铝土矿资源的发展模式, 这里称之为“突出资源型的发展模式”

而如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等县, 尽管多年来各县党委政府为了各地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努力, 积极致力于改变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为这些县域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但与其他县域的发展相比较而言,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较而言仍有差距, 这不得不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比较分析, 尽管这些县域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并没有极为突出的、足以使这些县县域工业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资源规模, 但目前又依赖当地一般的水电、土地等资源进行发展的模式, 这里称为“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因此, 这些“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无法照搬右江河谷四县区、靖西、德保、那坡等的“突出资源型发展模式”, 必须在在充分开发利用自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如在充分开发利用水利电力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 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办法, 突破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否则就会在即将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后, 在县域工业经济再走向何方的问题上陷入一片茫然, 无所适从。

那么, 实施“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再发展工业经济又存在一些什么样的瓶颈呢?

首先, 现有的依托当地资源的工业开发模式无法形成更长的产业链。如水利电力的开发利用, 其产品直接表现为电力, 而电力只是初级产品, 事实上在电网时代, 单就电力而言, 很难成为吸引外向型企业落户县域的主要因素。就工业企业而言, 电力只是一个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 而企业生产需要的条件除了必不可少的电力外, 还有其它众多的因素。如生产铝线, 除了电力, 还要考虑原料铝、胶、其它金属原料的供应、包装材料的供应、区位上如何更便利的进入市场等等。反观铝土矿的开发上, 铝土矿可以生产出铝锭, 氧化铝、伴随生产出一些其它的附带的工业品, 而铝锭又可以生产出一系列的以铝为原料铝产品, 而这些产品可能又是其它工业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 从而又吸引了其它企业的就近落户。而对比普通资源型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就目前看, 是相对孤立的产品, 无法形成更长的产业链, 从而吸引弱依赖的外向型企业落户。这里必要说明, 并不是说现有的资源由于不能形成更长的产业链就不开发利用, 如水利电力资源不开发利用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里想探讨的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后, 如何突破普通资源型的发展模式。

其次, 现有的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企业发展的规模, 其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在可循环利用的土地资源方面, 如某县依赖当地的林业资源, 发展纸业, 但事实上上马的某造纸企业如果上马所有的生产线, 该县域内的所有原料材林, 不能满足该厂5年的生产需求, 该县同时又计划上马一糖厂, 使用糖厂生产的蔗渣来满足纸厂的原料需求。该办法看似可以实现双赢, 事实上其中仍然存在原料林用地和甘蔗用地之间的矛盾。当然纸厂最终仍然可通过利用周边县域林地资源的办法和外进原料的办法解决纸厂对原料的需求。事实上, 至目前为止, 该厂生产一直没有能够实现原定的数条生产线同时生产的目标, 而且, 原料方面也一直靠进口的废纸进行生产。至今, 由于污染及能耗等等方面的原因, 不得不暂时停产。由此可见, 就当地资源这部分而言, 普通资源型工业发展模式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退而言之, 假设当地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后, 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能同时满足该纸厂和糖厂的原料需求, 但当地的土地资源已经不能再承受更多的普通资源型工业企业。那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的出路在那呢?

这些县域对于其他的一些储量不大的矿产资源, 要么只能零碎的开发出卖原矿, 要么只能上马小规模的冶炼工业, 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只起到一般的作用或短期的作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 普通资源型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出路必然是发展外向型的、对当地资源依赖程度不高的工业项目, 这样的工业 (工业发展模式) 这里暂称“弱依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但就目前而言, 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在发展对当地资源弱依赖的外向型工业工业的问题上, 相对于突出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来说, 又存在如下的问题:

首先是, 不能形成对弱依赖的外向型经济的吸引力。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尽管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 通过国家的项目扶持, 自身的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改变, 交通变得便利, 城镇化建设使得各县的县貌焕然一新, 通过十几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也使得这些县的人口素质上了一个台阶, 加上这些年来各县致力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这些县域的工业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但这些努力, 还不足以形成对资源弱依赖的外向型工业企业的吸引。举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某企业家要投资办厂生产铝线, 那他为什么要跑到乐业、田林这样的山区县去办厂, 其直接在平果县办厂就好, 原料铝易得, 而其它的原料又更接近外面的市场, 同样更容易获得。在产品进入市场上, 更接近省经济中心、物流中心的省府——南宁市。甚至随平果县的发展, 其产品甚至可直接在当地进入市场。当然除非类似于田林、乐业这样的县份给他特别优厚的条件。那这样的县份又能给他们什么别人不能给的的呢?所已有上提到过的, 一些县份的县领导在招商引资时常叹息:将商家引到右江河谷工业发达的县份后, 就不愿意再往偏远的县份落户了。

其次, 不能形成特别有吸引力的投资软硬环境。普通资源型县域由于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这些县份往往也是财政收入低下的县份。城镇化的建设尽管有很大的发展, 甚至实质的变化, 但相对有发达的工业经济作支撑的县域来说, 必然相对滞后, 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必然相对不足。同时, 这些县份往往是山区县, 略显开阔的地带往往落在夹窄的河谷地带, 对土地的利用上显然受到局限。在投资软环境上, 政策上应该看到普通资源型县域能够给投资商开出的优厚条件, 在特别突出的资源型 (发展模式的) 县域同样能开出相同的优厚条件, 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甚至可开出更为优厚的条件。而在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方面, 普通资源型县域也是和特别突出的资源型县份所无法比拟的, 原因就是特别突出的资源型县域已经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显然他们更善于在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方面营造出更适合工业发展的软环境。

再次是难以获得融资扶持。尽管国家可通过宏观的调控政策, 对金融企业的融资渠道进行宏观调控, 客观上不会对工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在政策上有歧视, 甚至倾斜, 但是, 金融企业作为谋求利润的企业, 在现实的运作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金融企业当然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工业企业发展稳步上升, 工业企业发展上规模档次的县域, 以谋求更稳定安全的收益。而相对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县域企业, 在向银行获取信贷时, 显然银行会更加谨慎, 当然首先会考虑放贷的工业环境是否稳定、安全, 所放贷款是否能安全回收, 然后再考虑是否盈利的问题。如此一来, 国家的信贷资金自然流向工业发展繁荣的县域。

难以获得企业所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同时人口素质整体上的相对低下, 也是促使企业止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显而易见, 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熟练的技术工人有不断向工业发展发达的区域集中的趋势。而在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 企业落户后, 难以招到顶尖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 当然就会制约企业后续的发展壮大。另外在企业起步之初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 并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培养一批企业所需的熟练工人。还有就是即使企业可以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员工, 但同时也需要有素质相对要高的整个外部人口素质环境。不得不承认客观存在的这个事实: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素质要比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素质要高。

还有就是国家还没有对这些普通资源型的县域经济进行更多的关注、重视, 更多的的是关注宏观上的经济。显然, 如就百色市来看, 国家或许会看到百色市整体上的工业发展状况, 百色市的铝土矿产业发展状况, 或许会看到平果铝, 德保铝的发展状况, 但还不会具体的去关注到每一个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然而相信普通资源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就我们国家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而这样的状况普遍存在时, 是应该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的。

针对如上存在的问题, 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在发展弱资源依赖的外向型工业企业时,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办法。

首先是争取是更强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 充分地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夯实自身的工业基础。例如某县, 近年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一榨糖项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适逢世界性金融危机, 而糖厂的投资者在厂房只建到一半时, 无法再得到银行的贷款而不得不停下基建工程。事实上如果该投资者如果能得到融资, 按计划进行投产,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 糖的价格虽有回落, 但不至于亏损。几年后, 而随世界经济的复苏, 该厂才从新获得融资焕发生机。但当年的融资状况不能不说是对投资商、蔗农、政府的三重打击, 使得利民、利县、利商的一个项目几乎中途流产。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得不说是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因此, 国家应该给予这些县域更宽松灵活更彻底的金融扶持政策。

其次是加强对现有的 (企业) 服务, 稳住当地现有企业, 积极为现有企业排忧解难。同时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引导现有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向由依托资源型的企业逐步向对当地资源弱依赖型的外向型企业转变, 使企业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如某县纸厂, 从建厂初一直利用进口废纸作原料进行生产。尽管事实上该企业的经营方向事实上向对当地资源弱依赖的方向转变, 但企业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该企很可能因原料成本、生产成本、环保、能耗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 当地政府是不是也应该积极的为企业做些什么呢?

再次就是县域本身要不断的借鉴他县的经验, 完善自身的投资环境, 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的分析中虽然提到:现有的投资环境不足以吸引工业企业落户普通资源型的县域。但应该看到, 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绝大多数这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优越的投资环境的, 因此不但不能放松, 相反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建设和营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 要引起国家对普通资源型县域工业经济向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给予这些县域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更具开放性和吸引力的政策环境。简单回顾一下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最初是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试办经济特区。后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随后是开放从北到南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第三是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 形成环渤海开放区。第四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 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到1993年, 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 基本上形成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由我国改革开放最初实行经济特区得到的启示, 我国在对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的县域或类似的县域是不是也可以采用“经济特县”的开发模式, 在西部大开发中, 随国家对由基础设施“面”上的投入逐步完成后, 有针对性的进行“点”上的深入开发。在深入调查, 合理布局基础上, 每三至四年精选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县域, 对这些县域给予资金、政策上“特”的支持。从而吸引对当地资源弱依赖的外向型企业落户这些县域, 促进这些县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是借鉴普通资源型向弱依赖的外向型工业模式转变较为成功的县份。在普通资源型发展模式向弱依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 做得较好的县域是隆林县。隆林县本身并没有突出的资源, 最初, 接壤其县域的贵州境内的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的变电站在隆林落户后, 隆林充分利用天生桥变电站免费共给该县的电力, 以平果的氧化铝为原料, 成功的实施了电解铝项目。目前该县的工业发展方向正积极的向弱资源依赖型的方向发展。根据隆林招商网提供的信息, 目前隆林县已形成了一系列弱依赖的外向型招商项目。

上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下一篇:迎“八一”暨庆祝建军节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