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2024-05-22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精选12篇)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1

“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制主要由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风险机制、监控机制几部分组成。”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是指政府引导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按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行政资源分配给国家公务员或行政组织的过程。简言之, 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是政府引导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

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

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手段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功利型, 是以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手段;另一类是符号型, 即精神激励, 就是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符号。更多的是两者结合型:以功利型为主的功利——符号型激励手段和以符号型为主的符号——功利型激励手段。激励过程可分为激励导向、激励检测、资源分配和信息反馈四个步骤。激励导向就是政府向国家公务员传播激励标准。激励检测, 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政府内部制度化的考核与评价;二是社会和公众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查和评价。政府部门必须以对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检测结果为依据进行资源分配。也就是说, 给予各种不同类型的激励。信息反馈就是把资源分配的结果反馈给领导部门, 对整个激励机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 改进激励办法。以上就是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整个环节。

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它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 一般情况下, 人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 就足以应付自己的工作。但是, 当他们的动机一旦被激发, 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平时状态的工作能力只相当于激励状态时的能力的1/3或1/4。建立和健全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 既是政府加强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政府有效组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

一、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一) 首先建立公务员激励机制是调动公务员积极性, 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

“国家公务员是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组织者, 是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行使者。”[2]公务员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 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才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管理好社会事务, 服务好民众民生。而要调动公务员管理好公共行政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要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促其自觉提高管理公共事物的能力和行政服务水平, 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二) 是公务员完善自我, 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需要。

政府对于公务员的鞭策、激励能推动公务员完善自我, 实现其价值目标。造就一位优秀的公务员需要内外相长——良好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得益彰。

(三)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规范公务员管理的需要。

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 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在应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 追求效益。有效的激励使公务员的付出与获得相对应, 能够营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 推动公务员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以竞争激励机制为核心的政府公务员管理体制, 也会对经济建设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相对较晚, 因此许多机制尚未健全, 激励机制也有所欠缺。虽然公务员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之中, 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不同, 使得各国的激励机制在建立和应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学习借鉴些西方的先进经验, 相信对中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发展有所助益。

本文主要从工资福利制度入手, 看中西方激励制度中的具体差异, 意在两者比较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二、中西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异同

(一) 西方的公务员激励制度的特点

工资福利制度方面, 西方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有以下特点:

一是工资福利制度法制化。西方各国对于本国的公务员薪金福利制度都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并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是同工同酬。按照工作内容分订工资薪金, 不分单位、种族、年龄、性别及政治背景等。

三是物质补偿。西方大多数国家公务员工资级别和标准的确定依据除社会平均工资外, 还以物价变动指数为参考依据。

四是确定的程序复杂。西方国家公务员工资级别和标准的确定是国会或议会的立法行为, 政府只是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及物价变动指数确定增资幅度, 与公务员工会谈判, 向社会征求意见, 向国会或议会报告, 在获准后方能实施。

五是支付形式多样。西方公务员工资经费来源由国家财政支付, 支付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年薪、月薪、周薪, 且实行分化管理。

六是注重津贴调节。在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总额中, 津贴比例较大。

七是福利制度的平衡性。在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大致由休假待遇和社会补助两部分组成。福利制度的实施, 并不是以纯粹的福利保障为手段, 在福利制度中还有一些平衡因素存在, 使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更为科学合理, 并体现出平衡的原则。

八是奖励项目多样性。如美国公职人员设立有特殊优秀奖、质量优异奖、建议奖、节约奖等。

(二) 中国公务员激励制度的特点

中国公务员工资实行的是职等工资制。工资结构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增资途径及调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考核增资。《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1993年) 中规定:公务员工资晋升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优秀和称职的, 每两年可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是工龄增资。工作人员随工作年限的增长, 相应增加工龄工资。现行标准为1元/年。

三是职务晋升。公务员职务得到晋升, 工资标准按职务相对应的职务、级别进行调整。

四是国家定期调资。国家定期调整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依据分为两部分: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的增长情况;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增长。

在津补贴方面, 中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价水平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建立了地区津贴制度。这一制度包含两项: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海拔高度、气候以及当地物价等因素确定。地区附加津贴,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 同时考虑机关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资水平差距, 确定并实行地区附加津贴。

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主要包括集体福利设施、文体福利设施、福利性补贴、扶助性补贴、福利待遇等。福利制度经费来源为:按工资总额比例, 从行政经费中提取。中国公务员奖金制度, 实行职级工资制基础上, 严格按考核结果进行, 对优秀和称职的工作人员, 年终发放一次性奖金。现行标准为相当于一个月公务员工资部分。

三、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对中国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启示

中国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虽然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 但是因为公务员制度整体建立时间较短, 许多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 所以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一是结构设置不科学, 存在着被动增资的情况, 工资普遍平均化, 缺乏激励效果;二是总体工资水平较低, 难以达到吸引人才的作用。三是现有福利制度设置过于笼统, 工资与福利没有做到有机结合, 缺乏法律监督与制约, 造成暗收入比例过大, 使公务员收入显现出“显性工资”差距不大, “隐性收入”差距加大的局面。四是工资福利制度中缺乏约束载体, 使公务员工资福利显现出“能增不能减, 能高不能低, 能上不能下”的现状, 加上受财政统一支付等管理模式的影响, 使工资福利制度中激励效果更加难以体现。

摘要: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完善, 调动公务员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 对于完善中国现有的公务员激励机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西方

参考文献

[1]吕维宁:《试论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 《秘书之友》, 2007年第10期。

[2]何晔:《浅议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管理科学》, 2007年第4期。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2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者弗里曼和纳尔逊分别研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9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广泛采用,并逐渐丰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出现,使创新从微观走向宏观,促使了创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新经济形态下出现的一些新角色以及形成的`新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核心.在相关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协调和促进下,国家创新体系日渐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本文从社会运行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以揭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

作 者:赵彤 李承宏 滕福星  作者单位:赵彤(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李承宏(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3

关键词:发达国家;城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城市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原先的城市废弃物处理机制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环保的要求,城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既是我国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也是全球环境共性污染的首要问题。

一、日本城市废弃物处理法与循环再生污染防治机制

当今城市日益发展,社会废弃物不断增加,在日本《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已逐渐无法满足废弃物终端无害这一目标。为此日本政府在2002年出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该法目的通过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一路径,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终端无害利用。同时,日本又先后出台行业循环的相关法律《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初步构建以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为目的的法律体系。

(一)食品废弃物的终端无污染处理法

在整个循环型社会法系中,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最密切相关的是2007年修改公布的《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该法将“食品废弃物”定义为不能再被用且已被废弃的食品;在食品制造加工过程中不能再利用的副产物或残物。于此,餐厨废弃物就归属食品废弃物,就总体而言家庭餐厨废弃物總量占据少量比例,但单位分布广泛、杂质成分复杂,未被纳入可循环利用食品废弃物范畴之内。①因此,食品废弃物属于一般废弃物,拟采用混合焚烧的方式处理。实施过程分为减量处理、循环利用、抑制发生。在食品废弃物产生阶段,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也要求做到减量化。因此将循环利用法解释为:以饲料化发酵产沼为主要内容;饲料化优先于肥料化;肥料化优先于发酵产沼。由此可见,日本通过《食促法》对《资源型社会推进法》的细化,将食品废弃物在内的生活垃圾视为可循环利用资源,以循环再生手段减少食品废弃物单纯地填埋、焚烧,于此大大减少因焚烧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与其他城市废弃物处理有的污染清扫模式、减耗法不同。

(二)“全民回收”生活起居废弃物

日本是世界人均垃圾产量最少的国家,平均每年每人只有410kg;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最好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建立起一套极近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通过每年固定时间向每家住户分发特殊“年历”来开展全民垃圾分类工作,“年历”明细可扔弃垃圾的种类及日期,且用黄、绿等不同颜色标注。例如规定每周三和周五被允许丢弃厨房废弃物,如果不照规程分类操作,将面临巨额罚款。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严格而细致,统分为厨房垃圾、破旧服装类等可燃性垃圾,陶瓷器、金属、玻璃、塑料、皮革在内的不可燃性垃圾和家具、家用电器等大件垃圾,要求严格按垃圾类别在不同时间归放到不同的垃圾收集场所,同时与教育、社会管理制度紧密配套。②通过几十年来全民教育和学校环保教育已经树立起公民超前的环保意识和理念。此外,若是一个社区的新住居民,入住第一天就会收到垃圾分类说明和丢弃垃圾时间表,由中、日、韩、英四种文字说明的彩色漫画做出图示,通俗趣味实用性强。最后,日式循环经济发展倡导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依靠群众,搞“3R”运动。R1是精简包装并倡导自带环保购物袋;R2是无利用价值的物件再利用;R3是将废旧资源再生。

(三)定点回收的专业化处理将废弃物变废为宝

日式生活废弃物处理的过程是垃圾定点,指定分类点的垃圾由垃圾车运往垃圾收集站,经过人机分选,压缩后再运送至大型转运站。大型转运站也是资源回收中心,通过人机分选,垃圾总量将大大减少;其次,废弃物经过分选预处理后会在国家大型综合处理点直接焚烧发电或制成RDF(垃圾燃料棒)焚烧发电,剩余残质将会被用以填埋。可燃垃圾经过破碎、分选、干燥、成形工序之后,会变成直径2.5cm、长约3~7cm、热值相当于标煤的燃料棒,即成为发电厂的新燃料。与带来环境负值的焚烧不同,RDF的生产过程实则是物理过程。由于温度控制较低、操作相对简单,所以管理容易可靠性强,且对环境影响小,也将作为发电厂的助燃剂与其他可燃垃圾一起作为燃料用于发电,发出的电又可以回供工厂,真正构建起循环型社会。

二、美国城市废弃物处理现状与分类管理办法

经济发达必将带来城市废弃物的高产,当下每一个美国人日均将产生4.4磅垃圾,3亿多美国人的垃圾产量将给美国环境治理和城市废弃物处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也是城市基建工作和环境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标本兼治的城市废弃物源头减量法

为了减少城市废弃物美国长期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首先致力于改善产品结构,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量。例如美国政府严格要求任何美国生产厂家简化产品包装,通过法律等手段引导厂商在产品生产设计时就将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相关问题考虑其中。在控源同时美国还不断改进城市废弃物的处理方式。金属、塑料、纸张等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则是通过先分类、再加工成产品流通使用。食品废弃物和庭院草地垃圾则是在分类后通过微生物技术制造成堆肥。经过循环经济的超速发展,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统计,从2005年美国城市垃圾总量2亿吨后开始下降。与20世纪相比,循环利用效益增长了约六倍,2010年美国扔掉了2.5亿吨垃圾,约占三分之一总量的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同时,废弃物循环利用在2010年也为美国企业创造了7.15亿美元的收入,年同比递增26%。

而对那些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从总体来看,填埋的垃圾占55%,焚烧的占17%。目前美国大约有110多个垃圾焚烧场,平均每天的焚烧能力在10万吨左右。由于垃圾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成本大,美国环保署也会同时对空气和辐射办公室进行严格监管。就堆肥来说,目前美国庭院垃圾堆肥处理点共有3000多家,主要收入来源为向倾倒垃圾者收取费用。无论由地方政府或私人拥有,垃圾送至堆肥处理点时均需按量交费单位为50~80美元/吨。

(二)按街区实行垃圾分类法

美国城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初次分类是通过街区分类实现的。政府会给每一住户分配居民属有的垃圾桶且标志不同颜色,要求居民在每周指定时间内投放废塑料、纸张等生活废弃物,由环卫部门统一从住户垃圾桶内收集可利用资源。收集执行过程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为方便居民原则和再生物质优先原则。通过定期分拣和循环再生以减少垃圾总量和城市废物产生的二次污染。

三、科技法治双管齐下的德国城市废弃物处理模式

德国垃圾处理有其严格的步骤:避免、收集、分检、利用、焚烧堆放。从垃圾处理过程来看,德国更注重设法避免垃圾工作。德国设立垃圾咨询处,传播如何避免或减少垃圾的知识与方法。德国生产商也会自觉树立环保意识,不追求产品繁复外装璜,而是推出简装来吸引顾客。同时,德国贯彻产品责任制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责任制即为生产商要对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使用结束之后全过程导致的垃圾环境负影响负责,不仅有利于缓解废弃物处置的高昂费用,而且起到鼓励厂商减少原材料的耗用,提高原材料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同时德国公民也须支付以无害生态环境处理废油所引发的全部费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德国居民剩余生活消费品的购买需求。

通过完善的立法和提前制法是德国垃圾管理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循环经济法》、《废弃物处理法》是德国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垃圾性质和科技标准制定的相关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德国不仅建立了世界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废物处理系统,同时德国废物业也已成為德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产业雇员人数24万人,营业额高达370亿欧元,其中机器设备出口额达66%,主要出口欧洲邻国、美国和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准细致垃圾填埋处理相关法的配套,使得垃圾利用率从15%提高到60%,纸张、包装、金属、生物垃圾的回收率已经超过90%,德国已确定的2020年100%废弃物回收目标将会如愿以偿。③

四、澳大利亚城市废弃物处理及违法管理办法

澳大利亚人均产生的垃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自1992年起就确定了垃圾减量计划,实际来看从1992年到2010年同比减少垃圾50%。具体为①制定垃圾逐年减少的规划目标,逐年提高废物利用的比例;商业及工业由现在的23%提高到63%;建造业及折除业由现在的60%提高到75%。②积极发挥当地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通过各种废物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与城市居民、企业深入沟通,制定相关措施引导居民减少废弃物投放,倡导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③注重宣传,加强树立居民对环保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理念。通过印发册子与配备教员讲解,评选先进典范以打响全民环保战。④

同时,在澳大利亚居民、企业废弃物投递都须由个人、企业交纳处置费用,不管是可利用或不可利用。即使报废汽车都需本人运送报废车辆并缴纳费用。社会管理中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均属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会受到重罚,甚至被起诉。高额的违法成本有效促使人们自觉遵守规定,履行公民环保义务。澳大利亚废弃物再生利用基础建设也相对完善,国家最大的废品回收利用企业VISY公司由私人投资拥有8000名员工、100座工厂,每年可回收加工85万吨纸、50万吨玻璃、2万吨塑料和0.5万吨金属,年销售规模达30亿澳元,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地回收、加工、产成品循环利用体系,他们还把部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进行分类粉碎,将绿色垃圾与厨房产生的有机物垃圾处理后混合,作为蚯蚓等动植物的食物,而动物粪便又作为肥沃的农业有机肥料投入新的生产,真正实现线性社会到循环型社会的过渡。

不难发现,在城市废弃物处理方面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倡导利用科技提高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的同时更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城市垃圾处理中心,引导全民展开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树立循环型社会的环保理念。

注释:

①杭正芳,周民良.日本城市废弃物处理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106-112.

②王云飞,金宜英.从餐厨废弃物看日本“变废为宝”的模式创新[J].环境保护,2012.16:72-74.

③袁婷.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01:20-23.

④李娟,孟瑾.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开展环保教育的做法及特点[J].环境科学导刊,2008.01:15-16+39.

参考文献:

[1]左红英,杨忠直.城市废弃物的分类与回收再利用[J].生产力研究,2006.08:115-116+128.

[2]杭正芳,周民良.日本城市废弃物处理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106-112.

[3]杨勇洪.对固体废弃物清洁生产再利用有效性的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7:24-25.

[4]王晓冬.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一种制度经济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

[5]林叶.基于生态视角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4.

[6]黄伦宽.我国城市生活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立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5.

国家药价谈判机制胎动 篇4

药价改革中最具市场化和国际化管理思路的药价谈判机制,已正式进入立法程序。

《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已于17日正式结束了在国家相关部门间的意见征集,进入下一轮立法程序。根据《方案》,肿瘤用药、心血管用药、儿童用药、中成药和公共卫生用药中的专利药品和独家产品将最先享受“谈判”待遇。

成立“药价谈判委”

药品价格谈判,已经箭在弦上。

“选择价格高、疗效确切、社会关注的若干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先行试点, 以香港、澳门、台湾等大中华地区价格为参考,进行价格谈判。”《方案》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

3月18日,这份国家层面制定的第一份药价谈判文件刚刚结束了其在发改委、人社部、食药监总局等15个部门间的意见征询, “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预防和遏制药品购销领域腐败行为、抵制商业贿赂”等是这份市场化倾向的新政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次提出要建立国家和省、区、市两级药价谈判机制,不同类别的专利药和独家生产药品会有不同的办法谈判,市场份额、临床使用需求等都会成为谈判参考因素。”有接近卫计委方面权威人士透露。

而临床实际使用的需求,则成为进入谈判范围药品的第一原则。

“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将肿瘤用药、 心血管用药、儿童用药、公共卫生用药、中成药中的专利药品和独家产品纳入谈判范围,积累经验,逐步扩大谈判药品类别和品种数量。”《方案》明确。

具体来说,对于临床用专利药品,将参照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药品价格,结合医院用药数量,“以市场换价格”,由专业谈判组谈判议定采购价格。

而公共卫生专利药品,则将借鉴艾滋病、结核病用药纳入公共卫生项目采购供应模式,带预算谈判、带量谈判、集中采购、 集中配送、定点机构、定人使用,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谈判议定采购价格。

对于独家生产的中成药,《方案》要求,委托省级谈判机构依据当地医保筹资水平,通过谈判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并与医保支付标准联动,促使企业回归合理价格区间。

“大量的谈判工作需要展开,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就是要确定谈判的药品品种、谈判实施方案和采购价格。”前述人士表示。

按照《方案》显示的内容,卫计委将牵头成立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指导委员会(下称“国家药价谈判委”),成员分别来自国家药价谈判委成员单位、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统计信息中心、 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等。

据悉,按照《方案》目前确定的原则,药价谈判将从国家药价谈判专家库中抽取,成立3人以上的单数谈判小组,在谈判过程中,允许和鼓励企业以适当方式向社会说明药品的价格、疗效、销售等情况,并接受质询,谈判结果将在公开信息平台公示, 并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在一年一次的采购周期内,药品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变。

谈判“贵族药”

而以原研专利药为主的跨国药企,将毫无疑问成为这一制度最先的体验者。

“能否进入谈判机制,要看这些专利药是否符合四大基本原则,即第一是专利药,存在供给方垄断的情况;第二价格较高;第三疗效确切,具有临床价值;第四, 还不在医保目录内。”人保部社保所医保室副主任董朝晖此前就此话题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

事实上,民间对于跨国药企产品降价的呼声也一直存在——一方面,这些药品疗效显著;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其在研发阶段投入了大量成本,为鼓励创新,这些原研制药品也具备了高定价的权利。

“如果这个方案能确定下来肯定是一件好事,这样我们的公众能更多地使用到更好的药品,对企业来说,也能进入到更大的市场。”跨国药企行业代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RDPAC)发言人左玉增说。

而在2010年,人社部将部分跨国制药公司的高质量药品引入医保的尝试中,美国礼来、美国辉瑞、瑞士罗氏和南京先声等在内的多家制药公司,都曾不同程度参与医保谈判的试点工作。

“其实各地现在也都在做药价谈判的工作了,因为每个地区的医保付费能力不同,所以谈判的原则和品种也有所区别。” 前述人士谈道。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以来,江苏、 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开始尝试省级的高价药物价格谈判。

2014年12月,浙江省人社保将31个高值药品纳入该省大病保险特殊用药谈判范围,以切实解决参保人员罹患重特大疾病的特殊用药问题,超过一半的为外资品牌,诺华、礼来、辉瑞、拜耳等均榜上有名;国内企业入围的则有百泰药业、兰生股份参股的中信国健、江苏奥赛康、正大天晴、江苏豪森药业等。

而北京、青岛、江西等地也开始引入医保谈判机制——此前江西省人社厅官员就介绍,该省纳入医保范围的5种特殊药品, 通过启动谈判机制,总价将降到1.59亿元, 降价幅度约为14.5%,在这批获邀谈判的厂家中,有21家属于外资公司。

2014年12月,江西省首次通过谈判机制将特药纳入医保,共有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片)、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重组人血管内抑制素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和注射用雷替曲塞等5种、共10个品规。上述药品主要用于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疗。

江苏省的特药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医保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谈判议价, 之后陆续将赫赛汀、格列卫、达希纳三种抗肿瘤治疗药品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据报道,截至2014年10月,全省共有约3900名大病患者得到了特药保障,成为该项政策的受益者。

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评价认为:“创新药物的定价政策,从药厂的角度来讲,是希望提高新药的市场可及性和企业的收入;支付方则是为了控制价格,根据社会意愿支付和支付的能力,为卫生服务提供合理的药价,最终达到鼓励进一步药品创新的双赢政策。”

延申阅读外资药国家谈独家中药各省谈

在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定价时代,为了鼓励创新,部分药品可以申请单独定价。根据当时的政策,如果企业认为其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同种药品、且不适宜按《政府定价办法》规定的一般性比价关系定价的”,就可以申请单独定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已超出知识产权保护期的原研药,也可申请单独定价。

在新一轮药品价格改革以后,卫生计生部门担心缺乏竞争的专利药和独家品种价格会上涨过快,已悄然启动“药品国家谈判机制”。

据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建谈判委员会,并已于6月25日前后发函至各药品企业,征集专利药及独家品种信息,同时,要求企业上报相关药品资料。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大部分被纳入谈判范围的品种都是独家专利药和无竞品品种,谈判并不淘汰药品,主要是要达到药品限价的目的。

在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定价时代,为了鼓励创新,部分药品可以申请单独定价。根据当时的政策,如果企业认为其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同种药品、且不适宜按《政府定价办法》规定的一般性比价关系定价的”,就可以申请单独定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已超出知识产权保护期的原研药,也可申请单独定价。

进入“单独定价”目录的药品,一般价格都会高于同类品种,但其零售价不能超过发改委确定“天花板价”。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司原司长李镭曾透露,这一类药品数量在200种左右。

今年6月1日起,药品价格改革落地,绝大部分药品取消政府定价。但按照改革方案,“对于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会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谈判机制形成价格”。

在国家发改委放弃定价权后,国家卫生计生委揽下了“国家谈判机制”的主导权。 2015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起草的《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试点工作方案》(下称 《方案》)在业界中开始传播。《方案》提出,“集中全国公立医院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市场份额”,“统一与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

即将推行的国家谈判机制涉及的品种分为临床专利药、公共卫生专利药、独家生产的中成药。不过,由于“独家生产的中成药”的价格由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中心通过谈判确立,因此,国家谈判的对象直指外资药企。

目前,中国临床使用的60-70种专利药,以及150-160专利过期但无仿制的独家药, 皆主要掌握在外资药企手中。

因此,这一政策引起在华外国药企的焦虑。部分外资药企人士担心,如果谈判过度压价,可能会减少企业收入。

同时,《方案》显示,未来的国家价格谈判依据有二:一是“参照香港、澳门、 台湾等大中华地区以及其他国家药品价格”,二是“依托卫生计生预算管理医院、省级医院、高校附属医院以及部队医院用药数量”,同时明确,“以市场换价”,“谈采合一”,“由相关专业谈判组谈按议定采购价格”等原则。

对于卫生计生委要求企业提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药品价格数据,并提出预计降幅比例,有药企人士表示不解:“卫计委没有提供任何参考标准,如何去预测药品价格降幅,预测价格降幅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这位人士还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没有提供数据保密保障措施,一旦数据外流,会对我们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在业内专家看来,省级采购机构尚难统计当地医院用药数量,国家卫生计生委想要精确统计药品使用的真实数据,其实并不现实。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5

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2011-09-09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大对本国农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尽管机制不尽一致,做法各有特点,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业已形成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与措施均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美国、欧盟、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巴西的农业贸易促进体制和机制情况,以供参考。

一、美 国

(一)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架构和运行机制

美国农产品促销体系涉及的部门包括美国农业部、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国际贸易委员会、农业协会以及其他机构和组织等。

其运行机制是:总统按照每5年修订的《农业法》和相关法案拟定下一年农业财政预算;国会讨论并通过;总统签署预算并实施;农业部将财政部拨款交给各国营公司和机构管理,其中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资金全部由农产品信贷公司(CCC)管理,CCC为每项资金设立专门账户;各有关农业协会根据每项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在制定相应战略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申请;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负责审查提出申请的农业协会资格情况和进行计划审批,并定期向国会通报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执行进展和效果情况;被批准的农业协会与CCC签署协议,确定促销活动细节、资金返还或出口奖励比例;农业协会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出口商提供品牌宣传、消费者服务和免费样品赠送服务等出口促销服务;海外农业服务局对签署协议的农业协会进行指导和审查,并直接为农民提供买主采购信息、贸易引导、海外买主信息等服务;农业部驻外农业商务参赞协助农业协会进行出口促销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督和产品的规范运销;农业部下属研究机构和国家农业统计局以及各地农学院、农业协会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商务部负责农产品贸易壁垒、贸易申诉和投诉;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负责贸易环境谈判;农业协会在国外设立机构开展促销。各州、县地方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所在产区的农产品促销工作,尤其是促销计划的落实。

(二)现行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

美国《2002农业法案》中的农产品促销计划共包括五大计划,一是市场开发计划,包括五个子计划,即国外市场拓展计划(2002-2005年财政预算为1亿美元,2006-2007年2.5亿美元)、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2002-2007年每年3450万美元)、优质样品计划(每年预算超过1亿美元)、新兴市场计划(2003-2007年每年1000万美元)以及网上协助出口商行动。二是出口信用担保计划,包括商品出口信贷担保、卖方信用担保及设施担保三个子计划。三是技术壁垒计划,包括生物技术与农业贸易计划和特殊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两个子计划。四是出口促进和奶制品出口激励计划,包括出口促进计划和奶制品出口激励计划两个子计划。五是食品援助与发展计划,包括以粮食换发展项目、以粮食促教育与儿童营养项目等。全国约有100多个各类农业团体和协会与政府合作承担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

二、欧 盟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欧盟意识到使用出口补贴等传统手段对农产品贸易进行支持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决定调整农产品贸易促进计划以巩固扩大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调整后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计划主要有七项措施:一是推进建立公共关系,宣传推介欧盟优质营养安全并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福利的产品,为出口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建立公共联系。二是参加重要国际商务展览等活动,促进对欧盟产品的规范化宣传。三是开展产品原产地标识、地理标识、传统产品特性保证标识和有机农业体系宣传。四是对特殊产品进行特别商业宣传活动。对欧盟特定区域葡萄酒质量体系、标有地理标识的鲜食葡萄和酒精饮料等加强宣传。五是开展拓展国际市场的调研。六是开展高层访问。七是开展贸促措施及信息服务经验研究。

欧盟每年为农产品贸易促进项目提供不少于1500万欧元的财政支持。所支持的产品包括两类,一是在目标市场竞争激烈但具有开辟潜力的直接消费品和加工品,二是欧盟传统优势产品及优质和高附加值产品。在上述七项措施中,后三项的活动经费全部由欧盟支持,其他四项费用以分摊形式解决,其中欧盟负担50%,申请者负担30%,申请者所在国负担20%。2001-2003年欧盟共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36个,项目经费总支出5137万欧元,其中欧盟共投入2567万欧元。2004年欧盟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涉及的目标市场为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6国,涉及产品包括葡萄酒、果蔬、橄榄油等,项目预算1009万欧元,其中欧盟投入503万欧元。

三、德 国

德国是现代农业较发达国家,但也面临着农业就业人口收入低、农业企业规模相对不大等问题。为促进农产品国内流通和国际贸易,德国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框架下根据本国特点为农业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并为农产品贸易各环节的参与者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的农产品促进措施包括:

1.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一是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按照项目类型,企业可获得1.75-3万欧元政府贴息的优惠贷款。二是对山区和低产区及种植面积小的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每公顷补贴额25-200欧元,对每个企业的最高补贴额为1.6万欧元。三是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2.税收优惠。给予低收入农业人口所得税免税优惠,农场临时雇员工资按优惠税率征税,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免营业税和机动车车辆税,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农业企业联合体免征10年法人税,降低农产品增值税税率。

3.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建立由联邦和州级机构及行业组织组成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国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农产品贸易指导服务。

4.建立农业联合体和合作社作为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载体。新成立的联合体享受5年创业资助和7年投资资助,最高资助额为投资总额的25%。

5.重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监测,定期颁布食品安全监测报告。

6.促进对新兴市场出口。加强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力度,加大对新欧盟成员国及亚洲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力度;由政府资助在国际博览会上设立联合展台;鼓励企业参加产品展示;邀请海外进口商赴德参观,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咨询。

四、日 本

日本政府在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中全面推出扩大农产品出口战略,其中政府在品牌农产品出口促进中发挥主导作用。2000年日本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议会,内设由政府各部门和主要农业组合负责人组成的干事会,在农林水产省设事务局。协议会全面负责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制定以及年度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的实施,并负责与外国政府交涉取消农产品进口壁垒等事务。全国性农业组合、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和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简称全农和全中)组织实施政府的战略规划。

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直接资金支持是“推动农林水产物出口倍增事业补助金”,用于出口环境调查和海外促销等活动以及新品种保护和鉴定等。2005和2006年度分别为6.56亿日元和12.58亿日元(分别折合4300万元和8200万元人民币)。

日本扩大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着眼点是以饮食文化带动农产品出口,以高质高档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目标是2004-2009年农产品出口额由2954亿日元增加至6000亿日元。在此战略下,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已增长了12%,达到3311亿日元。其主要措施包括:

1.树立优质安全品牌形象。以地方名品为主,调研海外市场需求特点,根据不同需求组织农产品出口;以高质高档安全安心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在实施中注意规范管理、以点带面。

2.加强对外交涉,在关税、检疫等方面强化对外交涉力度,为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农林水产省成立“农业食品知识产权保护本部”,支持开发DNA品种鉴定技术,控制优良品种种苗外流,争取各国立法保护海外的日本农产品品种,并通过DNA检测控制在海外生产的产品返流日本,扰乱日本市场。

4.建立面向出口的生产和流通体制。引进技术,生产符合海外市场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完善出口包装和保鲜系统。

5.开展海外市场推广。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和农户紧密配合开展工作。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80%的农产品出口海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做法包括:

1.做好部门协调。成立“市场开发特别工作组”,协调外交贸易部、贸易委员会、农业部和工业部等部门所涉及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开发、市场准入及贸易促进等活动。总理府成立“亚洲超市委员会”,统一协调对亚洲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委员会成员包括有关各部部长及产业部门负责人。

2.实行出口垄断。大宗农产品出口几乎都由国营贸易公司如小麦局、小麦出口公司、乳品公司、猪肉公司、酒和白兰地公司及干果局等实行垄断经营。

3.进行生产和出口补贴。虽然澳大利亚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支持水平较低,但对生产者的收入补贴有所增加并处于增长趋势,对个别产品如奶制品、糖和大米等实施的生产补贴很高。

4.实施政府出口信贷。一般为一年期买方信贷,接受方多为不发达国家和粮食净进口国,近年来信贷总量增长较快,资金额仅次于美国,是经合组织中使用政府出口信贷最多的国家。

5.设立出口奖励基金。该基金用于奖励为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出口作出贡献的人或部门,并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资助,如为南澳公司开拓亚洲活龙虾市场提供20万澳元资助,以及为新南威尔士州一家公司开拓亚洲坚果市场提供15.5万澳元资助等。

六、巴 西

巴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其农产品出口体系和机制是发展中国家中较为健全的。

巴西直接涉及农产品外贸工作的政府部门有外交部、农业部、发展工业外贸部、巴西银行和总统府民政办。

外交部在处理同外国的农产品贸易纠纷中起主导作用,有关谈判均由外交部统一归口和协调。农业部负责提出农产品出口鼓励措施,制定有关贸易谈判方案,起草对外交涉口径和有关法律文件。发展工业外贸部负责农产品出口管理和统计,评估农业部提出的农产品贸易谈判方案,协调农产品贸易与其它出口商品的平衡发展。巴西银行负责提供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信贷。总统府民政办负责就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听取有关各方意见,必要时将方案提交总统裁决。由主要部委部长组成的国家外贸委员会负责讨论决定涉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事务。非盈利民间机构巴西出口促进局通过自主融资,更灵活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全国农业联合会负责在农产品贸易重大决策前征求生产者意见以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

巴西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措施包括:

1.政府通过出口信贷计划对巴西农产品及劳务出口提供贴息和担保,同时建立出口保障基金、提高产品竞争力基金和出口开发基金等,为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融资。2001-2002年度信贷额约40亿美元。

2.实施“家庭农业”补贴,年度补贴额达数亿美元。

3.建立中小企业出口联营集团,通过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农场主利益。

4.建立全球农产品销售信息网为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商提供信息支持。

6.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巴西农业企业协会、全国农业联合会和巴西农业合作社是巴西重要的农业中介组织,在收集生产者对农产品贸易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农产品贸易纠纷解决建议、向农户传达农产品贸易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生产经营者与政府间进行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6

关键词: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态度

辅导员工作琐碎而复杂,每天都会处理同样的问题,每天都会面临着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又考验着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多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时间最长,工作范围涉猎最广,待遇很低,辅导员队伍与教师队伍相比流动性更大。提升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是解决辅导员工作动力不足问题,探索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力量之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从动机理论角度构建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1.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存在欠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只靠刺激变量,也要考虑人的主观因素——中间变量的作用。换句话说,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主观因素的需要。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所以在实施新行为主义理论中,要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2.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中的操作过程

(1)改变以往绝对权威的衡量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衡量指标

辅导员队伍考核是衡量辅导员个人成绩的重要手段,很多学校都以此来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做出排名,并以一定的物质或金钱进行奖励。此种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以辅导员拥有的荣誉感来强化工作的信心。但是,这种做法将工作的焦点集中在前几名优秀辅导员身上,只起到了部分的激励作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应该是整体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态势,每个辅导员因为各自带领学生的专业不同,学生在学习方式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上,也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以统一的标准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成绩,并作为绝对标准一概而论是不科学的。按照新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在保持原有的物质与金钱刺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需求以及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与主观需求,要灵活制订考核标准。

(2)改变以往以物质奖励为主的激励手段,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关怀

经过调查发现,学院为了鼓励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多是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或者采用年终奖(一定数量的金钱)作为奖励,奖励的形式较为单一。物质奖励机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形式的激励作用效果维系时间不长,激励效果不佳。按照新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制定奖励机制时,要注重辅导员队伍的主观幸福感。对于业务精、素质强的辅导员,不应该硬性要求统一坐班制度,把坐班时间作为考核标准,对于那些优秀辅导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工作效率高,只要在能够保证质量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弹性的坐班制度。这样能够提升辅导员的幸福指数,让辅导员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温暖。

(3)制定合理的考量制度,体现奖惩的各自作用

很多院校对于辅导员的考核标准,只是注重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碍于情面,对于部分不合格的辅导员没有相应措施进行惩戒,导致辅导员队伍鱼龙混杂。以新行为主义理论的理论观点,为达到更好的激励预期状态,对于工作突出的辅导员要积极运用肯定、表扬、奖赏等正向强化手段的同时,而对于工作落后,不求上进的辅导员也要充分运用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地对于部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深化制度效果。

二、从认知派激励理论构建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1.认知派激励理论

认知派理论观点深入地推进了刺激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内容辐射范围,研究者认为,对于个人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内在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这种理论观点更加注重外部环境刺激和人的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认为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认知派理论观点认识到人类行为驱动力是双重功效齐头并进、共同作用的结果。既要注重所处环境条件的刺激,又要考虑个人思想认知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两者相互制约、互动影响的效果,才会达到能够实现行为良好效果的目的。

2.认知派激励理论在辅导员激励机制中的操作过程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制订符合民情的奖励措施

各个院校辅导员奖励机制的建设,一味地模仿、空洞地学习其他院校的措施,造成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考核成绩低的现象。比如:某些院校辅导员多数都未达到研究生学历水平,但是,依据相关政策与借鉴外校经验,将辅导员的科研水平作为衡量本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达不到这项标准,即使工作成绩突出,但也拿不到应有的奖励,导致本校辅导员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的局面。制定辅导员的奖励制度,不能远远高于大多数群体的范围,应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后就能够实现或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奖励机制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要依据本校的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奖励措施,才会发挥奖励机制的特有功效。

(2)不断学习,强化培训,关注辅导员内涵建设

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进步,通过学习业务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情感,才会保持住辅导员队伍整体的稳定,才会促进辅导员整体素体的提高。辅导员丧失职业热情,多数是觉得工作价值感低,对于职业岗位、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工作起来难度大,长此以往,造成职业倦怠,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按照认知派理论观点,要达到有效的效果,就要注重人的内部思想建设。在辅导员工作中,要激发、维持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要注重日常辅导员工作的培训。改变老生常谈、流于形式的培训,应该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在培训内容设置中兼顾辅导员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业务能力、职业情感等方面,既要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素质方面又要兼顾个人的情绪与职业感情的构建,才能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情怀,激发辅导员的职业热情。

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各个院校要不断学习、科学规划,灵活制定各项激励制度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43-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gov.cn/flfg/2006-07/ 31/content-350701.htm.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7

一、激励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员工积极性不高。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大部分员工是救捞体制改革时由救助与打捞单位划拨而来, 部分人员创新意识不强, 进取之心不足, 主动作为不够。

2. 帕金森定律“组织之病”。

帕金森定律是组织中的官僚主义或者官僚主义的一种别称, 它源于英国学者C.N.帕金森所著的畅销书《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此定律常用来解释和分析效率低下的组织的各种现象。帕金森定律指出, 如果不称职的行政官员在领导岗位任职, 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也存在这种组织病, 局机关从二级单位“借人”及二级单位从船舶“借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帕金森之病便形成。

3. 薪酬体系激励不足。

薪酬结构难以体现能力、责任等因素, 分配还不合理, 薪酬激励和杠杆作用不明显, 打破“大锅饭”思想的力度不够。工资结构中虽然设立了绩效工资部分, 但所占比例不大, 其他部分份额过大, 同级岗位中活的部分偏小。

4. 人员晋升激励渠道狭窄。受事业单位职数和编制的严格限制, 员工的晋升渠道不多, 也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激励机制构建原则

激励机制构建, 最终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实现组织目标, 使组织利益最大化。构建的原则主要有两条。

1. 时间原则。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单位员工个性存在差异性, 对受激励要求不一样, 在员工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激励, 效果才能最佳。比如, 员工晋升与其意愿相悖, 其激励效果就不明显。因此, 组织在实施激励措施时要选择适当的机会和环境。

2. 公平原则。广征民意, 出台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公之于众, 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 做到机会均等、奖惩一致、实施公正。

3. 需求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人的需求是递进的, 激励是个持续性的过程。采用适宜的奖励方式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十分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链条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动力。

三、激励机制构建举措

激励人力资源的方法很多, 通过双因素激励理论等, 并结合当前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工作的性质和人力资源的现状, 提出以下措施。

1. 关爱救助船员, 加强人文关怀。

救助船员从事着急、难、险、重的值班救助任务。因此, 应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 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资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加强人本管理, 更多关心一线救助船员, 建立以人为本的机制。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大力度, 对基层员工给予更多的关爱。

2. 强化绩效管理, 健全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的主要作用是激励、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组织任务完成、推动组织良性发展。因此, 应深入开展综合绩效管理, 强化绩效意识, 丰富考核方式,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整体活力, 用绩效考核去消除“好人主义”“平均主义”, 真正把绩效考核与待遇结合, 与加快事业发展结合, 与促进干部成长结合, 与提升管理水平结合, 逐步实现管理水平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转型升级。第一, 构建救助特色的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建立绩效标准体系, 运用一定的手段和尺度, 进行测量和考核反映其工作的实际效果, 从而奖优罚劣, 促进改进工作, 提高管理效率。尤其应突出完成救助重大任务及重要项目考核, 不需要面面俱到。避免过多的定性考核, 以规避在考核中主观主义。第二, 采用多种形式。要防止过于单一的绩效考核方式, 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KPI考核法、360度考核等现代考核指标办法, 加大信息化考核力度,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突出质量考核、重点工作考核。第三, 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是通过对组织成员在某一段时间所完成工作的评估、考核, 对于个人来说, 是一种激励作用。考核的结果主要用于评先评优、奖金分配、干部选拔任用等,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 促进组织任务的落实。笔者调研发现, 一些员工认为, 现在的绩效奖励不多, 很多人认为这个待遇差别吸引力不大, 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争取, 如果这样, 绩效考核就没有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第四, 考核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事关对员工的奖金福利、个人前途等, 事关组织的效率提高。因此, 考核要公平进行, 严格遵循相关考核程序, 实事求是考核, 确保考核出员工的实际业绩。考核结果要公开, 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 分析不足, 也让其他员工共同监督, 这样才能起到监督激励作用, 通过促进个人工作效能提高, 促进组织整体能力的提高。

3. 完善职务晋升机制, 拓展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第一, 探索建立职务、职称两条线同步走制度。据报道, 2014年深圳市检察院检察官进行了职业化改革, 实行人员分类管理, 建立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和独立薪酬体系, 200多名处长、科长放弃行政职务。通过改进人员职务和职称的关系, 给予职工更多的机会, 更多的盼头, 在职务受职数限制时, “开通绿色通道”, 可以为年轻的员工以激励鼓舞。第二, 探索非领导职务晋升制度。对于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员工, 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 先给予非领导职务, 待有实际岗位后再作调整。让职工个人的发展与岗位的结合更加紧密, 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第三, 制定选拔干部机制。选拔干部首先要有好的机制, 促进内部良性竞争, 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激发出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

4. 调整薪酬分配制度, 精神物质双鼓励。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单位是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目前不可能大幅提高单位工资总额。因此, 可动用的财力资源十分有限。应通过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 加大薪酬分配浮动比例, 充分体现按综合业绩分配原则, 科学发挥好薪酬的激励功能, 激发员工主动作为, 开拓创新;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探索弹性薪酬制度, 加大绩效工资比例, 克服平均主义, 适当拉大收入差距, 向关键的岗位倾斜。人既是经济人, 也是社会人,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单位的员工享有的工资及住房补贴等, 物质需求无大的后顾之忧。因此, 除了物质激励外, 还可以采用精神激励, 如广泛开展“救助明星”“管理能手”等评先评优活动, 切实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 将会起到激励加速器的作用。

四、结语

建立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人力资源科学的激励机制, 需要理论指导、多措并举, 才能最大限度使人力资源增值, 发挥最大潜能, 为国家专业海上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6.

[2]斯蒂芬·罗宾斯.为什么无法激励员工?[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5 (3) .

[3]赵瑞希.深圳:检察官职业化改革进行时[J].半月谈, 2015 (6) .

[4][美]克林格勒·纳尔班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53.

[5]孙柏英, 祁光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98.

中澳国家审计机制比较研究 篇8

自1983年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正式开展以来,国家审计为维护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行政型的国家审计制度以及审计制度发展时间晚等一些客观条件导致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环境持续欠佳,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开始对本国的财政收支进行更深一步的重视,以期提高财政税收以及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正是在这种时刻,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缺陷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作为国际上国家审计机制发展较早的国家,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和改革,其国家审计工作无论从审计法律和审计规则的制定环节、从审计工作的实施环节乃至审计结果的产生环节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中国及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制度概况

中国实施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制度。中国国家审计署由国务院设立,受到国务院总理的领导,按照法律的相关要求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力,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在流程方面,审计署将审计结果汇报给国务院,再由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并由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报告进行评议和反馈。审计署下设各级审计机关,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进行设立,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受到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管理。

澳大利亚实施的是立法型国家审计制度。澳大利亚审计署作为议会内的独立成员,按照联邦议会通过的法案授予的职责和权力对澳大利亚政府部门以及公共部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工作,并依照法案的要求将审计的过程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对议会、审计长和公众公开。

二、基于独立性的比较研究

我国的国家审计署隶属政府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的直接领导。站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上,审计署实质上相当于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审计长受到国务院总理的直接领导,接受国务院下达的各种审计任务。同时,审计署有责任向国务院汇报审计工作的成果,对国务院和人大常委会负责。站在具体执行的层面上,地方审计机关受到地方的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需要审计结果向双方汇报,对双方负责。可以说,审计署以及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与政府的决策息息相关。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级别的审计机关都要受到同一级政府的领导。而在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需要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对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再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就审计结果进行报告。

审政一体模式的存在削弱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理论上讲,在对本级政府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构应当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但实际上,行政层面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会使得审计机构的执行力度受到制约。

另外,审计机构的经费被算在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而财政预算则是由政府的财政部门制定的。审计机构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这种潜在的利益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审计机构发挥预期的作用。

不同于中国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长受国务院总理领导的模式,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长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是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工作的最高领导,这一点可以从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在审计费用的处理方面体现出来。

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实体进行财务报告审计的费用金额由审计长来根据审计项目具体规模做最终决策,被审计单位在向审计署支付审计费用方面具有法律层面的义务。审计长法案中规定,审计长有权在审计工作尚未结束的时刻发出付款请求,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长发出付款请求的三十天内将审计费用给予审计署,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支付的审计费用作为政府对审计署的一项负债在联邦财政收支中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审计长拥有这项权力不意味着他可以在审计费用方面为审计署争取到超额的收益。因为审计长法案中规定,在向被审计单位和主体的负责人提供审计报告的同时,审计长必须要随报告出具一份审计费用的详细使用清单。被审计单位和主体负责人有权就审计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质询。对审计费用进行这样的处理为审计署和政府双方搭建了一种自然形成的制衡机制,既保障了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不会因为审计费用的原因受到政府部门等被审计单位和实体的影响,也保证了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被审计单位和实体的权益不会受到监管方的损害。以上的这种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审计署不受政府部门的制约,为审计工作中的高度执行力和权威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审计署在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同时也保障了审计人员的权益,增强了审计署和审计人员的话语权。

三、关于审计公开制度的比较研究

2004年,我国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首次规定实施审计报告公开制度。办法规定将审计报告由原来的审计机关内部业务文书改为了审计机关对外发布的审计结果文书。审计报告公开制度帮助社会公众获得了对政府运营情况的知情权,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公众对政府等部门的监督,有助于提升国家审计的治理职能。虽然我国国家审计在信息公开化的道路上迈开了脚步,但是相比澳大利亚的国家审计公开程度还有一段距离。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澳大利亚国家审计有关的各种报告公开程度高,澳大利亚的公众更容易接触到与国家审计有关的相关报告和材料,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对政府的运行状况和国家审计有所了解。

从上图2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的公开审计材料包括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s)、鉴证事项报告(Assurance Activities)、审计报告(Audit Reports)、审计聚焦通讯[1](Audit Focus)、正在进行的审计业务公示(Audits in Progress)、审计实务指导(Better Practice Guides)、审计署工作公开报告[2](Corporate Publications)、前评估审计署出具的报告[3](Former Office of Evaluation and Audit Reports)和讲话等等,几乎涵盖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工作的所有方面,为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审计的专业性非常有帮助。

另外,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在征集审计证据方面也有非常独到的方法。审计署每接手一项审计项目,都会在其网站上的“Contributes to an Audit in Progress”专版上公布这项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并且开辟空白部分鼓励所有对这一审计项目知情的人通过互联网向审计署提供审计线索。在这个系统中,举报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透露身份和联系方式。这样的举措既打消了举报者的疑虑,又有助于审计署全面地发现被审计主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机制下,国家审计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都在与社会公众互动,提高了审计效率,也更接近国家审计的实质——帮助国家的所有者,即民众,监督国家的治理者,即政府。

与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的公开程度相比,中国国家审计署的公开程度相对弱一些。首先,中国国家审计署向社会公众公开了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绩效报告、年度报告和整改报告这四种报告。从这四种报告中公众只能了解到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和一些结论性的内容,国家审计系统外的人仍然无法通过阅读报告了解中国国家审计的具体工作是在什么审计环境下完成的,审计证据有什么,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被动地接收审计署给出的审计结果。另外,中国审计署向外界发布某项公告时审计工作已完全结束,而审计工作的进行过程又不被社会公众所知,所以自然不存在审计署向民众征求审计线索的情况。

四、关于审计问题教促整改的比较研究

审计工作的实质虽然是作为独立专业第三方来帮助所有者来履行监督职能,但与社会审计不同的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它承担的职责不应终止于找出被审计主体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效地敦促其进行整改并最终解决问题。在审计问题敦促整改这方面,中国国家审计署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公开审计报告之后的第六个月会再发布对于上述审计报告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并将挽回的损失的数额明确的列在整改情况报告中。但是,这种年复一年的查处和整改似乎没有对提升政府机构的治理能力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根据审计报告的数据,某些政府机构在经过一轮的查处和整改之后,相同的问题又会再次出现在下一轮的问题清单中,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比如在2012年,科技部本级未经财政部批准,将承担的专项预算共计20708万元下达给相关所属单位[4]。在经过整改之后,当年的预算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2013年的审计报告中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而金额从原来的2.08亿提高到了2.2亿元[5]。

[6]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在当年的审计报告中将以前年度查出的问题数量与本年度查出的问题数量以统计表的形式进行对比,如果查出问题的数量逐年增多,那么审计署就会考虑在以后的审计报告中提升对被审计的政府部门的潜在风险水平。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将查出的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A类问题,即重大问题。A类问题会使得被审计的部门在未来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风险,被审计部门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无法得到保证;第二类B类问题,即一般性问题。B类问题的存在使得被审计部门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一般性风险,这种风险有可能是由以前年度的事项产生的;第三类L1类问题指的是没有遵守法律规范或者有可能违反法律规范的,有可能会受到处罚的一些问题。

这张表很清晰地能够显示出哪些被审计部门的问题逐年减少,而哪些部门依然存在同样数量的问题,甚至被查出问题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的设计能够警示反复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进行整改,以防止影响以后年度的审计结果。

五、澳大利亚国家审计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一)设立国家审计委员会

根据前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审计机构与政府联系过于紧密会影响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干扰审计工作的进行,降低审计机构的执行力。经过思考我们能够发现,如果把国家假想成一个企业的话,那么我国国家审计其实在扮演着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但是,要想确保企业既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又能够将其财务信息真实公允地反映出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缺一不可。

根据这个原理,作者不妨进行大胆假设:另设立一个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国家审计委员会,对国家行使外部审计的职责。国家审计委员会不受政府机关以及审计署控制,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同时,保留省级审计厅、市级审计局和区县级审计局这三级机构,受审计署领导从事具体的政府内部审计工作。将特派员办事处并到国家审计委员会下属,从事国家的外部审计的工作。两者统称为中国国家审计机构。

审计署及其下属审计机构在对政府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可以仿照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的做法,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式等方向进行评估,并给予改进的建议,使得国家审计真正成为能够协助完善国家治理机制的系统。而国家审计委员会独立行使委任权,按照对外部审计任务有利的原则来划分管辖区域,设立特派员办事处。设想这样的机构设置有以下方面的考虑:

这种设置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不同于德国日本那样的独立型审计制度,又与澳大利亚的立法型审计制度有所区别。它最大程度地维持了我国原有审计架构的完整性,保留了我国审计署对政府充分了解的优势,又额外设立了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另一套审计系统,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同时,以政府和国有资产作为被审计对象的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能够形成互补的审计机制,从而更有效率地发现政府及国有资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改变审计费用的收付流程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费用收取采用财政拨付制。审计费用记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而财政预算又是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制定的。这意味着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难免会因为审计费用的制定权掌握在政府财政部门的手中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下降。所以改变审计费用的收付流程迫在眉睫。

关于改变审计费用收付流程的方法,作者首先设想了以下思路:由原来的财政部门制定审计费用的预算变更为由审计部门根据当年的审计任务自行制定审计费用的预算,越过财政部和国务院的审批步骤,直接将预算报至人大,由人大来审核批准。这样就能够减轻政府部门制定审计费用预算对审计部门造成的干预,从而增强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的审计费用收付流程中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可以应用在刚才的设想中,使刚才的设想更为完善。比如,在报至人大审批的过程中给予财政部和国务院质询权,要求审计署对财政部和国务院就审计费用预算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如果审计署无法对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么人大就可能根据情况驳回审计署提出的预算草案或者要求审计署对草案进行调整。这样的设定就使得中国审计署和政府部门建立起了一种制衡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通过自行拟定审计费用预算草案和质询权保障了双方的权益,一方面又对双方的行为进行了约束。

(三)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

作者认为落实和强化审计公开制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扩充现有审计结果公告当中的内容。在制定审计报告公开制度的时候,应当明确审计报告公开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能够让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接触到审计结果,而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能够明白审计结果背后所涵盖的意义。因此,现有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现状等信息进行描述,帮助不了解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迅速建立起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体系,同时也能够帮助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士迅速了解审计署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工作时所处的环境。另外,在审计结果公告中应加入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准则和法律法规,帮助非执业的审计专业人士和想学习审计方面知识的社会公众更有效地了解我国国家审计的现行工作依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再者,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增加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从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的经验中我们了解到,审计署每接手一项审计项目,都会在其网站中将这项审计项目进行公示,并在网络上开辟收集审计证据的单元。我国国家审计虽然也有向公众征集审计证据的行为,但由于宣传平台不够高,所以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员工。事实上,将审计项目在审计署网站上公示并征集审计证据能够让社会公众亲身参与到国家审计的工作中来,既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的信任度,又增强了审计机构发现问题的几率。因此,作者建议我国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对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进行公示并增加向全国民众征集审计证据这个单元。

(四)完善审计问责制与审计惩戒机制

我国的立法、司法以及执法三权尚未分离,有的立法单位既是管理单位又是执法单位。在某些情况下,司法部门、监察部门与政府行政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可能存在司法和监察部门出于某种利益关系而影响审计执法,导致很多问题之后即使被国家审计机构查出也由于司法和监察部门在执法方面不够配合,审计署又没有强有力的独立惩戒权来对违规行为实行切实处罚而因此搁浅。这也是引发审计年年查,同样的问题年年出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比如,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意味着对于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监察部门在对其进行罚款的处罚之后,审计机构就无法再对其进行审计监督层面的罚款处罚。国家审计无法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罚会对其监督职能的威慑力造成影响。这些情况的解决都急切需要法律对审计机构独立惩戒权和惩戒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审计惩戒机制的同时,审计机构也应及时将审计查出的详细问题,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问题向外界公布,建立一种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机制,邀请社会公众代表向问题单位进行公开质询,加大被审计单位的违规成本,主动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帮助审计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职能。

(五)实施国家审计人才大发展战略

首先,国家审计署应该与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制订国家审计人员严格上岗考核机制,并将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的考核机制带入国家审计人员上岗考核机制中来。在具体操作中,对于求职人员,应该针对国家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机关综合部门和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等各种不同职位设计不同的任职条件;对于在职人员,则通过考核进行逐步筛选,最终达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能从事国家审计工作。

其次,全面重视国家审计的发展工作。举例来说,政府和高校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国家审计人员可以在各高等院校得到持续学习与拓展知识体系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与审计实践相结合,高效提高自身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水平;另外,可以定期安排国家审计人员与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进行交流,从注册会计师给予的信息当中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经验来实现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

最后,可以将“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引入国家审计工作中来,全面完善国家审计数据库。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对比其他学科的应对策略,材料数据库的建立使材料传统研发周期缩短了5到10年。而国家审计工作同样需要对审计数据“追本溯源”,因此建立审计数据库是提高现行审计技术的便捷途径。通过远程数据的存储和共享,能够改善传统的审计经验“口口相传”的模式,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效率;而通过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把审计人员从海量的数据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利于辅助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注释

1[1]Audit Focus,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业务通讯,旨在通过介绍审计署工作过程中收获的心得来帮助社会审计提高审计水平,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公司治理。

2[2]Corporate Publications,直译应为企业出版物,但实际上其起到的作用是向公众解释审计署如何执行工作以达到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目的。

3[3]Office of Evaluation and Audit,前评估审计署,主要业务是对政府进行绩效审计,现已并入澳审计署。

4[4]中国国家审计署,2013年第27号公告: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5[5]中国国家审计署,2014年第20号公告:中央部门单位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6[6]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Audit Report No.13 2013-14 Audit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 Entitiesfor the Period Ended 30 June 2013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9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

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进和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共担人才培养责任的首要条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教育立法完整、系统、指导性强, 一方面规定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制定国家或行业的技能标准, 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利用自己的职能和资源优势, 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各国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 站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自利益之上的战略角度, 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导向等解决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上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引导和激励三方的合作, 为人才培养作出切实努力。美国政府采取多种多样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如设立专项基金、低息贷款、减免某些税收、创办科技园区等, 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英国政府规定接待产学合作教育学生顶岗工作的企业可以免交教育税;大学在举办短期课程、管理培训、开展咨询服务、技术转让、科研合同、成果开发、出售专利及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所得收入, 凡是用于教学和研究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均不需向政府纳税;为鼓励高校人才流动到产业界, 英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针对大学不同对象设立了不同层次的奖励。

(三) 重视组织管理机构建设

各国政府都牵头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 协调产学合作教育发展, 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美国建立了全国性专门机构,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 协调全美产学合作教育发展, 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 (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er简称SBDC) 。SBDC在每个州及州内的一定区域都建有州中心和地区分中心, 意在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协调与合作 (袁东, 2002) 。198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 鼓励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技术转让活动;另外, 政府还成立了五个委员会即科学与工程科研委员会、经济与社会科研委员会、农业与食品科研委员会、医学科研委员会和自然环境科研委员会。联邦政府投资建立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等机构, 旨在加强高校与工商企业的合作[1] 。加拿大不仅成立了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协会, 在滑铁卢等地区也建立了地区校企合作组织。

(四) 政府与大学密切合作

政府在促进产学合作的同时, 也密切与大学的合作。合作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资金等投入和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给予高校的资金支持是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最显著特点, 联邦政府、州政府设有专门基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美国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教育项目有:合作教育项目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技术准备项目 (Tsch—Prep Program) 、青年学徒制 (Youth Apprenticeship) 、赛扶项目 (SIFE—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高级技术项目 (AFE—Advance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 ,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 选择参与相应的项目, 得到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李曙明, 2010) 。最近几年, 加拿大联邦政府为鼓励高校与工商企业的合作, 采取了一种“配套基金政策” (government match funds policy) , 即企业给某些高校一定数额的资助, 政府就相应给这些高校同等数额的投资[1] 。二是直接与高校合作, 培养所需战略人才和紧缺人才。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酿酒业较为发达, 但该地区原来没有能力培养适合本地葡萄种植和酿酒的人才, 许多学生不得不到国外学酿酒技术, 但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 酿酒工艺也不尽相同, 导致严重的“所学非所用”。为此, 布罗克大学在联邦和省政府的支持下与当地酿酒企业结成联合体, 创建了寒带酿酒与葡萄栽培技术学院, 获得500多万加元的政府和企业投资[3] 。

二、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大学对通过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对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而言, 那些采取开放办学态度的大学也是产学合作较为成功、取得成效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建立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和措施。

1.开放办学体制机制。

开放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产学合作成功的高校都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界的联系, 大力拓展和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 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 建立“开放式”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构建适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内部管理制度。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董事会, 董事会的成员有许多来自于企业和社会各界, 这种办学体制,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面向社会办学, 建立产学合作关系。

2.灵活人才培养方式。

美、英、德、日、加等世界发达国家尽管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 但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建立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并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在英国, 很多大学与一些大企业共同设立“联合教授”席位, 鼓励教师担任企业或兼任理事职务。

4.加强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高水平校企合作平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各高校都积极通过大学科技园、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中心等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国家已成为普遍的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 既要传授理论知识, 又要强化实践训练,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经费紧张、资源短缺的条件下, 大学要独立完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 囿于学校教育来实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有作为的。另外, 国外企业界已普遍认识到开展产学合作是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德国, 企业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一种义务。1996年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对应用科技大学双轨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 决议中首次承认企业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地点, 在企业中学习是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程建芳, 2007) 。根据合作的领域大小和紧密程度, 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如下两种:

1.校企合作教育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企业根据战略发展需要, 选择合适的高校开展合作教育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2.开放式参与方式。

企业除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外, 更多的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开放式参与。一是通过建立捐助基金或企业捐助制度给予高校资金、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二是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 提供实习机会。三是向高校提供兼职教师, 聘请大学教师充当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顾问。四是与高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据统计, 1986-1987年度, 美国高校就从企业获得的科研承包费超过20亿美元, 大大缓和了大学资金缺乏的矛盾[4] 。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质量如何, 不仅取决于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还取决于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作用, 与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国外高校在学生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的选择、实习企业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考虑学生的诉求。如加拿大高校实行的合作教育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是一种高校、学生和雇主三方的合作, 特别重视产学研合作中“学”的位置。滑铁卢大学的学生工作地点遍布北美各个城市的3000多个不同的工商企业之中, 不可能由学校老师来一一负责和管理他们的工作安排。学校在成功地为学生和工作单位牵线搭桥之后, 学生就以正式职员的身份奔赴各地, 各自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学生的身份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从模拟工作环境进入真正的工作环境, 同时领取工资。对此, 该校管理学系的Miguel F骄傲地说:滑铁卢大学开创性地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工作[5] 。

三、积极发挥社会的参与作用

(一) 积极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建立和规范产学合作教育中介机构, 包括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和行业性的, 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产学研结合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可以提高高校和企业产学合作教育效率。如创建于1996年底的全球无线教育联合体 (The Global Wireless Education Consortium GWEC) , 是工业界与大学密切合作共同解决整个工业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6] 。GWEC成员有Ericsson公司、AT&T无线服务公司、Lucent科技公司、AirTouch通讯公司和Motorola公司、Mankato国立大学、South Central Technical College和Texas大学等。GWEC建立起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桥梁, 把企业的最新技术与需求提供给大学, 共同发展学科教育内容, 并提供各种支持[7] 。英国为加强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 增强高等学校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 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 (Teaching Company) 。教学公司是由英国政府的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贸易与工业局、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北爱尔兰经济发展局联合资助研究基金而设立的[8] 。一个教学公司项目 (Teaching Company Sheme) 通常由三方组成, 即企业、高校和项目助理。教学公司一方面使得高等教育界和产业界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协作渠道, 同时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另外, 英国政府还倡导各地区成立专业俱乐部, 增加大学教师与产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 为他们交流信息及合作提供场所。在德国,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有480个地方行业协会, 凡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 都必须参加本地区相应的行业协会。每个行业协会都设立一个教育委员会, 通过行业协会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 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 向企业和学校传递有益的信息, 促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9] 。

(二) 积极开发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

社会是最广阔的实践场所, 社会实践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 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美国, 社会各界就具有主动服务教育的精神, 积极为学生提供暑期工作、实习训练岗位、未来就业等机会。如拥有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有多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免费开放实验室, 成立专门教育机构, 开发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课程资源, 已成为当地公认的一流教育性机构, 充分发挥教育功能[10] 。

(三) 给予高校资金和其它条件支持

不断提高社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是一条成功的国际经验。如在美国, 社会捐资助学不仅是一种时尚, 而且成为优良传统, 社会捐赠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11] 。以1995—1996年度的财务数据为例, 美国公立高校的捐赠收入占其收入总额的比例为4.7%, 而私立高校的捐赠收入占其收入总额的比例高达14.4%[12] 。在加拿大, 社会捐赠已成为高校经费的四大主要来源之一[13] 。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 虽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但也有很多共同特征。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通过产学研合作, 积极发挥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作用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趋势。

关键词: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人才,责任共担,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2]朱建成.加拿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1999, (4) .

[3]杨希文.加拿大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探微[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4) .

[4]胡四能.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 (3) .

[5]Miguel F, AN Jos, et al.Co-operative Education&Career ServicesEmployment Process Re-view Summary Report[R].2007:5.

[6]Jeanne C.Meister.Corporate University lessons in Building a World-class Work Force[M].New York:McGraw-Hill, 1998.

[7]张竞.国外企业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创新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3) .

[8]秦旭, 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1, (3) .

[9]朱斌, 顾爱怡.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1) .

[10]杨德军, 张熙.美国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研究——赴美考察报告之一[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4) .

[11]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6.

[12]康小明.从结构性约束看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10

教育和培训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增强人力资本存量的根本途径, 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学历提升建设, 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大系统工程。但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教育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偏低, 资格考试制度不完善等。而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来增强本国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 最终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国家繁荣。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其中关键的经验就是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机制。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模式, 对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机制

1. 师资质量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的质量和水平, 包括严格教师资格审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加强教师考核等。

(1) 在教师资格方面实行严格的准入制

发达国家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一般都规定了严格的录用程序和录用标准。在美国, 从事高中农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除了必须取得相当于农业教育的本科学位外, 还需要在大学里完成了有关教育学和农业学相关方面的课程和培训。美国聘用农业职业教育学院的教师的大致程序是:系向学院申报聘请职位、成立招聘委员会、公开招聘、初选、电话约续、确定面试人选、面试、确定教师人选、聘任;[1]在德国, 只有取得农业工程师资格才能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培训工作, 而他们的农业工程师资格实际上与我国的硕士学位相当;[2]英国则明确要求所有农民培训教育学校在聘用教师时, 必须对应聘者的学历、经历、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 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3]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质量培训框架亦明确要求任教教师必须有专业资格证书。

(2) 加强教师的再培养

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与重要举措, 各国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参加与其教育教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活动。如英国政府就明确要求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首先接受农业培训局的专门培训, 即使是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培训师也不得例外;1963年, 美国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要对教师进行再培训, 对于中等职业学历教师的培训, 则通常由各州从事农业教育的专门高等学校 (如农学大学, 农工大学等) 承担。[4]

(3)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

在考核形式上, 建立了由农民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师的责任心、相关知识、技能状况、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考核的结果将决定这些教师是否能够继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2. 教学过程质量保障机制

(1) 制定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

制定本国农民教育培训标准是各个国家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共同做法。比如, 英国标准委员会在1989年就已经制定了国家业余教育5级标准, 该标准规定:工人标准为1~3级, 管理层标准为4~5级。英国政府曾经提出到1997年全国80%的青年要达到国家2级标准, 到2000年, 50%的人要达到国家3级标准。1996年, 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要参加一次系统的培训, 至少要有50%的人达到本系统的要求。培训中心和企业里把这一目标任务层层分解, 逐步落实。澳大利亚政府还规定以学会、能用作为统一标准。

(2) 对教学环节进行顶层设计

发达国家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立足高起点, 注重高标准严要求。在这些国家, 通常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设置相应的专业及对应的课程体系, 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规范教学计划和进度。如澳大利亚政府就明确规定本国农民教育培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及其教学计划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 相关部门官员、教育教学的专家、培训业界共同来研究制定, 并由各州政府学分认证审核机构开会审议后确定学分。凡组织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均须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来组织实施。法国规定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须由该国政府主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业部负责。美国则为各州所教授的农业课程设立了统一的教学大纲。[5]

(3) 明确培训对象, 因材施教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教学内容基本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进行设计, 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在其农民教育培训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结果等方面的认证都有比较系统的规定。多数发达国家都将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的内容从传统的养殖技术扩展到小型动物养殖, 海洋生物养殖等, 涵盖了产品加工和产后的销售与服务。就培训对象而言, 在日本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被分为三个大类:农业大学校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农业高职教育) 的培养对象是新进的农业从业者;农业高等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农业中专和职高教育, 培训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就农准备校教育培训的对象则是城市在职人员、失业人员或大学毕业生, 目的是对其进行短期的农业技术知识转岗培训;[6]在美国, 参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一般是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7]法国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涉及面非常广, 既包括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农业和园艺栽培技术、畜牧产业、农业经营设计与投资分析、农业情报、农机修理等涉农产业, 也包括汽车故障简易诊断、金融、税务、子女教育和论文指导等其他领域, 甚至拓展到了自然资源保护, 社区发展和国际农业援助等。由此可见, 注重实效性是法国农民培训的一大特色。[8]

(4) 注重教育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民长期不能脱产学习和培训, 因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包括在培训时间上注重长短期培训结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不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及全脱产培训结合;在培训场地上注重教室内外结合, 课堂、田地间、实训室、车间以及农民家中都是上课的地方;在授课方式上注重课堂讲授与实习、实训现场操作结合, 根据农民个人爱好特长等多样性需求, 广泛开展个性化的辅导, 等等。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在秋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公立学校之外的成年农民到夜校学习, 大多数教师除了课堂讲授外, 还会到学生家中进行指导, 每年组织农民聚会讨论;韩国的农业高中教学中实验、实习的时间高于专业课总数的50%, 在各县的农业大学校里, 实验、实习时间则高达总时数的70%~80%。[9]

(5) 严格考核, 实行证书制度

严格的资格证书制度是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最显著特点。目前, 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整的资格证书体系。英国的农民培训证书分为农民技术教育证书和农业职业培训证书, 其中农民技术教育证书又分为4类, 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分为11类。证书设置在专业的划分上非常细, 包括农业工程证书, 农业机械证书, 奶牛证书等共计17种;法国的农民培训证书共分为4种, 即农业职业教育证书, 农业专业证书, 农业技术员证书和高级技术员证书。[10]

严格资格证书测评制度。如西欧 (德国、法国和英国) 3国的农民教育培训证书考试由国家设定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试委员会一般由雇主、雇员和教师三方代表组成, 它们提出考试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 但以操作为主, 同时, 各国的考试均保持了一定的淘汰率, 英国的淘汰率约为20%。[11]绿色证书是丹麦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的必要条件, 而要获得该证书必须接受为期5年的农业专业的正规培训, 且成绩合格。[12]

(6) 注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研究

各国都采取了有针对性地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研究。如英国政府在1989年就成立了农业培训调查的专门机构, 改组了农业培训局, 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13]

3. 教育培训机构的选择与考核机制

(1) 教学主体多元, 强调系统科学性

通常, 发达国家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设计农民职业教育和农业推广相互补充教学主体结构, 以此形成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如:在日本, 由60多所大学和600多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进修和培训组织组成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教学网络。[14]法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由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高等农业教育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学校共同承担, 且各教学主体之间资源利用合理, 证书文凭互认, 整体衔接通畅。[15]在二战后, 德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由政府和民间各负责一部分;民间投资为主, 政府投资为辅。[16]

(2)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选择与考核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上的作用

如澳大利亚建立了严格的招投标制度, 所有农业企业、农场主的培训计划及培训项目都必须由联邦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政府还定期对中标机构的教育培训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指标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和产业部门的满意率等, 如果就业率低于6.4%, 政府将取消对这些培训机构当年的培训拨款计划, 对于连续几年不能达标的培训机构将予以关闭。为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联邦政府还逐年提高投标经费比例。[17]

4. 培训的质量激励与监督机制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管控上,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2008年, 《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立法建议》明确提出了包括教师和教员培训投入、教育培训参加率、完成率、安置率在内的10个指标, 供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进行考评参考。英国于1965年成立了农业培训局, 其基本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全国53个培训中心的培训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培训机构获得教育经费的多少通常取决于其教育教学质量, 每年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依据相关权威机构的质量评估结果, 将预算中的教育经费分配给各个教育培训机构, 经费的增减数额完全与评估结果挂钩;[18]1982年, 英国出台的《农业局法》规定, 政府不定期地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质量检查, 并要求教育培训单位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1987年, 英国设立了“国家培训奖”, 以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19]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通过制定质量培训框架AQTE, 对培训机构的准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监督。[20]法国政府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体农庄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及学习要求。[21]

5. 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

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大多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 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早在1917年, 美国的《史密斯———休斯法》就规定, 政府必须拨款培训农业、商业、技工和家政方面的劳动力;此外, 联邦政府还提供资金, 支持公立学校开设农业技术方面的课程;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在英国, 各类产业培训中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就是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政府承担的农民培训费用超过了70%。德国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22]同时, 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如:允许企业将农民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 在企业售出产品时对其减免税收。德国农民在接受培训时, 可以免杂费并能获得伙食补贴。[23]通过这些诱导性“拨款”方式, 既可以弥补企业或农场主的直接损失, 又可以增强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从而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更容易实现保障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目标。

三、对我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这对于我国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建设和政府保障措施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完善立法, 保障经费投入

目前,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只能从相关的《职业教育法》、《农业推广法》等法律法规中寻找依据。虽然目前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法》的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 但局部地区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 从而有效保障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当然, 在强调政府财政资金保障的同时, 还应引入更多的经济杆杠, 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教育培训。

2. 强化科学规划, 注重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农民的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就业意愿、创业能力、自身特长、产业发展现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等信息,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二是应分行业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标准。三是应按行业、分项目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培训方案。

3. 优化教育培训主体结构

目前, 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要依托的教学主体,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设计中应强化各级教育培训中心, 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主导地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为新招录的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尤其是利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 在职教师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老化, 教学创新能力不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教师资源, 建立教师库, 集合多方面、多系统的师资力量。二是教师招录应将笔试考试与课堂讲授、现场技术指导方面的测评相结合。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在职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 使其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四是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包括动员志愿者等。五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根据不同的项目, 制定有效的课酬标准。

5. 严格考核, 实行证书制度

一是按照难易程度和专业类别进一步扩大资格证书设置的范围, 形成多层次、细分化的证书系列。不同行业按照各自的标准实行诸如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参训农民结束教育培训后可参加相应的鉴定, 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二是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最终结果与其支付的教育培训经费挂钩。三是逐步实行行业准入制, 只有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取得了相关的资格才能进入该行业从事相关的工作。四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对证书考试程序及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和严格监督, 以保证资格证书的质量。

6. 精心组织, 强化实效性

一是按需培训, 因材施教。目前, 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都基本围绕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知识而展开, 二、三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内容明显不足。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尤其要根据农民意愿、自身发展需要及现实状况等来组织开展培训, 将基础教育, 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时间上, 宜长则长, 宜短则短;在场地上, 可在室内也可在田间地头, 既可在培训机构的教室, 也可在农民的家里。三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课堂讲授与实训及工厂、农田、商场的现场示范要紧密结合。四是在教学手段上,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突出教育培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五是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个性化。

7. 参与市场竞争, 增强实力

对组织农民教育培训的各种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登记、认证、准入制, 就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包括教室、教学仪器、实训场地、实训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详细规定。对于不能达到标准的教育培训机构坚决取缔其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资格, 对达到标准的教育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组织主管部门、专家团队对培训机构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评估, 结合参训农民教育培训效果, 政府及相关部门据此按照不同的水平、标准分配教育培训经费。

8.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完善监督机制

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认知 国家形象认知 心理机制

一、对“认知”一词的理解

认知(英文名 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影响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三要素

受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属于社会认知的一种,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可以分为认知对象、认知者和认知情境者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对认知产生影响。其中认知对象就是被认知的客体,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国家的实体形象,国家的属性、本质、发展状况、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人文环境等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实体形象也就是它的本身,国家所具有的这些属性和特点,不同受众自然会对其形成不同的认知,所以认知对象是影响认知结果的最基本的一个因素。第二个要素是认知者,也就是认知的主体(这里指受众),认知者的已有经验、知识结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自身因素都会对认知结果产生影响。第三个影响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因素则是认知的情境。受众所在的情境会对其认知的方式或认知程度产生影响,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受众的认知也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引导,所以认知的情境也会对认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影响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的三个心理因素

受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不是一个瞬间形成的过程,而是受众接收到国家的相关信息,并结合自我已有的图示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归纳和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印象,并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对于国家形象比较稳定的认知。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心理因素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首因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或初始效应,primary effect),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作用,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首因效应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第二个是好恶效应。好恶效应也就是凭借个人的喜好而形成的一种主观的印象。这是人们形成印象的主要依据。所以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相关信息的报道方式、报道媒介、报道角度的喜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

第三个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或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halo effect),指的是认知者对于认知对象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个人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该认知对象的其它特征。如果认知对象被标上了“好”的标签,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若该认知对象被标上了“坏”的标签,那么,它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它的其它方面也易于被认为是坏的。

四、结论: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心理机制

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认知的形成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示的过程。社会图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图示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作用。第一种是自我图示,就是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自己个性、外表以及行为的信息。自我图式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图式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行为论者不研究自我的倾向,也克服了只能对自我进行思辩论述的局限,明确地把“自我”或“自我概念”纳入了实验研究的范围,使人们对自我的本质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第二种是他人的图式,该图式包括有关他人行为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信息。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印象”,印象的形成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觉而实现的。在对他人形成初步印象时会受到一系列效应的影响,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第三种为角色图式(或称群体图式),就是对社会上的一类人或一群人的预期个性和行为的信息。比较经典的研究是“国民或种族刻板印象研究”,我们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不正确的社会刻板印象,对群体就会产生一种偏见和歧视。对偏见根源的产生也从文化、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了研究。应该说这类的研究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第四种是事件图式,该图式包括人们在某种情境下所发生事件的有序组织的信息。即许多事情均涉及一系列典型的活动次序,犹如戏剧或电影的脚本中所列出的一个又一个场景。

本文引用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布伦斯维克(Brunswik)的“认知透镜模型”(lens model of perception)来说明受众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的过程。根据认知透镜模型,国家的客观事实也就是国家的实体形象是远体刺激(distance stimulus),它们是远离认识主体的人,只有通过适当的介质(mediator),也就是信息传播渠道如报纸、旅行或电视节目等,远体刺激才能反映在认识主体眼中,形成近体刺激(proximal stimulus)。近体刺激是远体刺激的复制品,但远非完全复制品。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受到媒介的影响有些信息可能会流失,也可能有附加的信息流入,又或者受到认知者主体的选择性注意和信息的加工,此时反映在认知者眼中的国家形象定与国家实体形象本身存在一定的偏差。之后认知者又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示对信息进一步的作出选择和判断,结合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最终的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图1)。

受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不是一个瞬间形成的过程,而是受众接收到国家的相关信息,并结合自我已有的图示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归纳和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印象,并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对于国家形象比较稳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受众对于国家形象的认知图示形成过程,是以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图示为基础对于社会中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形成与国家有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钰.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D].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

[2]杨冬云.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与国家软实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97

[4]Jinbong Choi, Framing North

Korea as Axis of Evil[D].Ph.D.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pp.3-S

发达国家激励机制 篇12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现象, 是为相关产业提供原料、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物流等服务的企业和相应组织机构在某一空间的高度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有效发展, 从马歇尔开始到近段时间国内有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及世界各主要工业大国 (如德国鲁尔和美国硅谷) 大量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 对促进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的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最大程度地利用有益的外部性作用;二是可以使人力资源聚集并专业化;三是有利于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 导致企业间在技术、设备等资源方面的共享, 以及减少流通环节最终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四是产业集群可以促使政府在非业务制度因素的形成及发挥作用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表明, 在发展工业园区经济过程中, 发展产业集群, 发挥要素聚集优势, 发挥资源优势, 建立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增强凝聚力, 增加市场竞争力。这种集中可以使某一产业相关要素合理流动, 最终形成强大竞争优势。

二、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虽然工业园区建设在中国早已不乏成功的案例, 但毕竟中国改革开放才30多年时间, 况且内地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滞后了很多年, 而处在偏远落后的欠发达地区, 经济建设起步更晚, 本身就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工业园区经济立足点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流通业等, 在高科技产业、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方面严重不足。即便如此, 因为市场本身处于转型过程中, 很多制度不完善, 市场也需要培育, 因此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出面营造相对完善的制度和环境。在税收、人才引进、土地、资金等方面制定吸引政策, 以及积极促成第三方作用的形成。

三、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认为, 激励对人的内在动力起着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通过激励, 可以激发人的动机,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人的潜能, 从而达到组织管理目标。政府激励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调动相关行业、相关阶层和人员的积极性的作用。政府的激励会成为某一行业或产业兴起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激励手段和措施会使这一行业的发展萌发出巨大的潜能。激励的基本动力来源于需要, 政府激励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不可替代性, 具体来说在于提高经济效率, 减少经济不公平,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 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同样需要来自于政府的激励措施, 借予弥补市场不足, 克服市场失灵给企业带来的困扰。

(一)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和保护使政府能够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的重要外部保障。保证完善通往园区所在城市的道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基础交通设施, 是最基本的外部条件。企业生产用水, 电等基础设施, 是企业能正常生产运行的基本条件, 必须予与保障。园区内道路、市政公用设施的修建、维护和管理, 公共用地的绿化和卫生等满足程度, 在不同侧面给了投资者一定的信心。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生产的外部条件, 才有可能将与产业聚集相关的因素吸引过来, 形成集群。近年来, 即使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都有较大的改观, 除了高速公路快速增加外, 航运、铁路等交通枢纽不断增加, 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 基本能保证一天之内能到达省会城市和国内主要大城市。工业园区一般都建在新开发的地区, 这里没有成熟的市政基础设施, 比如城市道路、公共环境卫生体系、绿化、路灯等, 而这些, 依靠企业或私人投入, 至少在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一阶段, 主要还是政府主导建设和保护。

(二) 增加公共物品投入量, 提高公共物品的服务质量。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生产行为不再是闭门造车, 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不再是政府指导, 而是由市场决定。市场的信息如何灵敏地反馈给企业, 依赖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因此, 提供信息网络的高速互联, 推动产业集群内形成信息共享平台, 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预测市场需求, 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另外, 在环保体系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等公共品的提供方面, 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 使之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 要避免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垄断行为。只要有垄断就会伴随价格高, 服务水平低, 竞争意识差等现象。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 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引导园区产业经济在可行的范围内健康发展。因此, 其科学性体现在必须遵循政策制定的规范和步骤, 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 科学决策、群体决策, 不搞“三拍”工程 (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其合理性要充分体现当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对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虽然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经济基础弱, 底子薄, 要想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 不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一套, 盲目决策;前瞻性就是在政策制定中, 既要考虑产业自身的长足发展, 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 集群内各要素之间的流动, 又要顾及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协调发展, 做到“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制定政策的目的是用于执行, 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只是画饼充饥, 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因此, 可操作性是前三者的综合体现, 只有科学的、合理的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四) 加大资金引进力度。

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 资金的来源不外几种渠道:一是银行借贷, 二是社会融资, 三是本地经济实体及个人现有资本投入, 四是外地资本注入。这其中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在一个工业园区产业经济发展之初, 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 发展工业经济应该说是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政府要适时地向社会释放信息, 传递发展工业经济的产业政策, 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投资者的兴趣, 坚定投资者的信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导政策, 让投资者看到希望。投资者从一定角度来说是完全的“经济人”角色, 他是否投资, 或者做什么产业, 完全取决于这项事业能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在资本引入方面, 除了大量吸引外地资本进入外, 鼓励本地资本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产品市场来看, 除了一些高端产品, 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外, 大多数的生产、流通领域还是立足于本地市场。这样, 本地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地缘优势, 对消费市场, 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能力, 都有一种现成的信息资料, 因而对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性少了一些担忧和顾虑。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导, 会使社会资本大量聚集, 形成投资力量。

(五)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 是加强对市场引导的重要渠道。现代企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能源、人力资本、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使用, 需要政府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互通有无, 节约高效地使用。这种交流单纯依靠企业个体力量, 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某些已经成熟的技术, 企业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重复耗费, 可以把现成的拿来为我所用, 政府要做的是把好准入关;在能源的开发共享方面, 政府间可以在更为宏观的层面, 从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高度出发, 协调统筹利用。而完全的市场行为有可能造成过度开发与使用的短视行为;人力资本的流动, 也可以尊崇市场规律, 自发流动。从目前的人力资本市场来看, 无论是高级技术人才、研发人才还是一般体力劳动人员都集中流向发达地区。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 单纯依靠企业去请, 在企业发展之初可能感觉压力会比较大。这给本来就不发达的地区发展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方面, 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作, 把落后地区的劳动力集中输入发达地区,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回到家乡;另一方面, 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鼓励高端人才支援落后地区发展。

此外, 在企业的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 政府间也是可以通过信息发布, 给企业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弥补单个企业的有限性。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主要是在信息上互通, 体现资源共享, 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资源的过度集中并不是好事, 它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 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政府间的协调发展, 可以在更宏观的角度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政府激励机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政府调动各企业积极性的效果好坏。因此, 政府在市场不成熟的前提下, 建立起充分的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参与自由竞争, 将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尽快发展和完善。

四、实施政府激励机制的保障措施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中, 光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扰因素, 因此, 政府在制定激励机制的同时, 还必须考虑到能够保障其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只有做到内外兼具,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本着良好初衷制定的政策。

(一) 依法行政。

“推进依法行政, 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依法行政,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精神应始终贯穿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过去客观存在的法制不建全,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部分政府官员搞权利寻租, 行政腐败等不正之风;行政执法不文明, 强拆、围殴事件频发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众感情。只有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 让腐败无处藏身, 政府才能切实担负起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

(二) 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征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这是我们国家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经历无数艰难困苦后, 有益的经验总结。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时期更突显其重要性。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源于诚信政府, 实干政府, 亲民政府。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再次强调要坚持走城镇化道路,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是目前一个时期内, 各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观点, 城镇化建设的实现, 须先走工业化道路, 也即是说, 先有工业化, 才有城镇化。这主要是源于农民生存来源渠道方面的根本改变, 让农民的增收渠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工业化势在必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在全国工业化, 城镇化的呼声中, 大家一哄而上, 征地、上项目、逼农民上楼等等不一而足。这中间有多少是经过认真研究、论证过的, 又有多少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为官一任, 厂房一修, 政绩工程一做拍屁股走人。结果, 很多厂房从未冒过烟, 从未开过工, 在新一任的质疑中被闲置下来, 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即呈现出满目的疮痍与萧条。被征用的良田闲置了, 大量的厂房见不到一个人, 农民们还没正式当上产业工人即失业了, 住在楼房里不工不农的, 让人实在无所适从。另外, 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 往往因为没有一种责任倒查的机制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所以才会出现随意决策的现象。本来是好事却因不负责任的随意决策, 给多少民众带来新的生存问题。政府形象在一任任不负责任官员的“政绩工程”中被摧毁。

(三) 加强宏观管理, 发挥好“守夜人”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发挥好“掌舵者”的角色, 做好宏观协调, 而非干预微观经济领域。如果政府在自身职责与企业关系方面处理不当, 动辄使用公共权利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可以做到无往而不利。但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是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建设背道而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市场经济本身就不完善, 市场体系并不健全, 竞争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不经济的大量存在, 商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竞争的无序, 最终都将会导致“市场失灵”。这个阶段, 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显得很重要。政府通过制定行业规范, 加强行业管理, 完成宏观调控。尤其是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要严控其市场准入, 这个只有政府能做到。

(四) 加强第三方介入的引导与控制。

市场经济依赖大量第三方组织的介入。工商部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质检部门、环评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工会组织等, 这些非生产性组织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 将更好地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发展。但这些组织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他们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如果这些组织本身是不具有执业资格的, 或者没有行业操守, 又或者对他们没有任何限制, 那结果可想而知。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权利寻租、滋生腐败、违规、违法行为。比如说, 质检部门完全可能因为收受贿赂而作出虚假认证等类似行为不一而足。这种行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击合法经营者的信心, 导致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被扰乱, 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瘫痪。因此, 政府要严格准入制度和门槛, 依法对第三方的资质和行为进行检查和控制。才能使其有效实施行业行为,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结语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济, 因为起步晚, 基础差, 客观上存在很多先天的不足。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工业企业向着集中优势行业发展, 可以避免单个企业建设的散、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的弊端。但产业集群的形成, 政府的主导作用目前还比较明显。这对政府本身即是一种考验, 政府能不能运用好公共权力, 在“为”与“位”之间把握好分寸, 让公权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这在发展工业经济, 实现城镇化道路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发展对工业园区经济建设有利作用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目前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 依赖于政府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推动, 以弥补市场不足。并对政府激励机制的措施、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政府的激励机制是引导优势资源聚集的关键因素, 因此, 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能动作用是目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政府激励

参考文献

[1].杨公仆,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7, 第3版

[2].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1, 第1版

[3].张明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河北学刊, 2011, 1

上一篇:丙烯酸核壳乳液论文下一篇:综合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