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精选12篇)
高校管理 篇1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对高等教育投入很大,也是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的典例,这两个国家在财务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模式,绩效预算
高校管理 篇2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缺失
1.1部门分工与工作界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在高校的实际工作开展中,一般工作,部门之间可以明确地进行划分,但是涉及具体的工作就难以明确划分;很多工作可以划分到这个部门,但是也可以划分到另外的部门,其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的缝隙,如果工作不认真,就很容易出现工作空挡,导致扯皮等情况出现,这样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办公成本耗费,降低了行政办公效率。
1.2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集中
为了确保高校工作能够平稳运行,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各个部门以及院系单位,根据岗位与管理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职位级别,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分层;由于上级的行政命令与权利被认定具备权威性,这样就很容易让下级存在一种崇拜上级的情况,很容易将原本对工作任务的重视、负责转移到对于人的负责以及疏通人际关系之上,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盛行官本位的思想,加之部分人员对于人际关系过于注重,就很容易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情况。
1.3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
绝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中都采取定编定岗的方式,因事设职、以事定岗,以此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如此,在岗位的设置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岗位,其所负责的范围与工作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甚至是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工作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导致超负荷与人浮于事并存,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4行政管理过于依赖制度与责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规则制度和岗位职责来进行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单调、机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成员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这样也会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整体的工作目标。
二、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实行的方法和途径
2.1制订绩效计划,明确绩效目标
对于岗位,应该做出具体的分析,并且对岗位加以说明,明确岗位职责之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就应该提出具体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提出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上下之间的相互沟通,尤其是从下到上的沟通,应该让具体的员工参与进去。待绩效目标确定之后,再根据实际工作,由领导和成员一起制订绩效计划。就静态方面来看,绩效计划是关系到工作标准和目标的契约。就动态方面来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对于工作目标达成思想方面共识的过程。在一个周期内的.绩效计划,行政管理工作还应该明确完成的时间、完成的任务,需要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都应该做到周密与详尽,进而确保绩效计划与目标的明确,满足高校的需求。
2.2做好绩效指导与绩效沟通
待绩效计划制订之后,行政人员就需要根据计划的内容,努力去完成组织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人应该对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对于成绩不达标的成员,应该第一时间做好沟通,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绩效。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达到绩效管理的目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一个环节。
(1)建立沟通制度,做好绩效沟通。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白在整个绩效管理当中绩效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绩效沟通作为一项重大的工作来抓,建立与之匹配的机制与制度,逐渐地培养出良好的沟通习惯。
(2)开放式绩效沟通网络的建立健全。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但是,就行政管理来说,由于其工作环节较多,涉及面较广,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同一个部门当中,只有通过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将部门的工作质量加以改善。所以,在高校范围内,应该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来支撑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2.3开展绩效考核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绩效考核是就是绩效目标的程度考核。一般来说,考核分为两个方面: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工作结果指的是对于绩效计划,行政人员具体的的执行情况,也是对工作业绩本身的一种评价;行为评价指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以及态度等。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综合进行评价,尽可能多角度、多方向地评价行政人员,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4应用绩效考核结果
就高校行政的绩效管理来说,考核并非是其终点站,只能称之为对于一个绩效周期绩效效果的一种评价,如何将考核的结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就高校来说,考核结果应该同教职工的报酬、晋升等实际的奖励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绩效管理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能将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高校本身的办学目标。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的结果,应该在晋升、奖惩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加以应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就绩效考核,还应该建立一个正向与负向、近期与远期、物质与精神等相互结合的激励体系:第一,通过福利待遇和物质待遇通道激励员工,坚持优绩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第二,通过畅通的事业发展来激励员工,考虑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需求,给出一定的薪酬与晋升空间;第三,利用培训激励人,通过终身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行政人员档案。对于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建立档案,并且与其劳动报酬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也可以让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去考核结果,从而提醒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具体的结果考虑中,还应该联系到所在部门的整体考核结果,才能将其公平性、公正性完美地体现出来。
三、结论
浅析高校班级管理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辅导员;高校
高校班集体作为学校最为基本和活跃的管理单位,其管理好坏是评判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班委团队决定了整个班级的发展方向,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保障了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可以解决班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进行高校班级管理。
一、培养优秀的班级干部团队
选好班级干部、用好班级干部、培养和建设优秀的班委团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班委团队的培养和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真选拔、精心培养。在新生入学初期,要进行严格的学生干部选拔,建设优秀的班委团队对于班级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班级干部除了要具备工作能力,还要有热情,有自愿为学生服务的决心。高校的班级干部和高中学生干部截然不同,他们是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纽带,是辅导员工作的左膀右臂,他们要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为一个家庭,班委团队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他们要关注班级的整体发展,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对班级干部培养上,辅导员要做到扬长避短、放手信任、鼓励竞争、热情支持。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信任、关心和支持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总会遇到各种阻力,这时辅导员就要为班级干部撑腰,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工作信心,建立群众威信,特别是当他们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需要帮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使学生干部在精神上、心理上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去干,从而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2)对于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干部,要及时肯定。每个班委成立初期,他们都有极高的热情,但是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在发展中还可能出现很多问题,班中的个别同学还可能出现违纪现象,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荣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班委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班委团队学会遇事不慌,受挫不馁,班里个别同学的问题不能归结到班委团队上,而对于班里取得的成绩,要放大,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要阶段性地总结工作,要把成绩和失误分开来论。(3)鼓励竞争。在放手学生干部工作的同时,还要培养班委团队的竞争意识和勇于负责的意识,鼓励良性竞争和学习性竞争,同年级或同专业的班级之间,要进行对抗,互相学习,通过任期目标制等方法,使各班委团队有一种紧迫和压力感,从而促使他们开创性的工作。这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也是一种锻炼。
2.合理任用、发挥特长。对于班级干部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专长给予合适的岗位,安排和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如果难度太高,就很难完成工作任务,从而降低自信心,难度太低,就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不能得到实现,从而挫败工作积极性。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要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提高和激发学生干部创新能力作为任用学生干部的出发点。具体来说,对于班长就要选择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副班长就应该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而团支书就应该由具有耐心、爱心、热心的同学来担任,而学习委员要由在学习上有代表性,并愿意帮助他人的同学来担任。
3.分工明确、团结一致。班委干部首要的身份还是学生,最为主要的事情是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保障学生干部能更好的工作,他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搞好学习,先做好自我管理,然后再服务他人,这就需要学生干部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干部要主抓一面,这样既保障工作责任到人,避免了互相推诿,同时也使学生有时间搞好自己的学习。分工明确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比如,在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全班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期末备考上来,这时候学习委员的责任就变的尤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班委就没事可做,最好的配合方法是,班长召开班会,提出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而学习委员拿出具体学习计划或帮扶计划,副班长要更加明确班级纪律,只有严明的考勤纪律,才能保障大家的学习,而生活委员要召开宿舍长会议,做好宿舍管理,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从而保障学习效率等等,如此以来,整个班委和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从而为期末考试做好了最为充分的准备。
优秀的班委团队决定了整个班级的发展方向,班委之间要互相团结,相互支持,才能带领整个班级向着较好的方向发展。整个班委要有团队的意识,一个具有较强凝集力的班委团队才能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二、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工作要实现规范化,必须制定出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要以制度、纪律为依据,做到制度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在班级成立初期,要召开班会,通过民主的形式,由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制定出适合本班发展的各种考勤、请假、评优评先制度。其次,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班委团队要严格的执行班级制度,对于不遵守班级制度的同学要给予严格的批评和惩罚,而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表彰。最后,班委成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不合格、不能更好地为班级服务的同学,要施行能上能下机制,把机会让给想干事,能干好事的同学。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任何班级事务都可以通过制度、纪律来做出处理,让班级管理更加民主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在班级内部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保障班级工作有序开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集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形式,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可以打造健全的班级集体,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体合作意识的提高,以及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普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知识面广,自我观念较强,但又缺乏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意识。班委可以在不同的时期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能力。班会的开展以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阶段式。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侧重点的开展。比如,新生刚入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梦的开始”为主题的班会,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做出四年的学习计划。而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助,快乐学习”的主题班会,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进入学习备考时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班委要制定出具体补习计划,尽量避免班里有学生挂科的现象。阶段式的班会形式,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和工作的计划进行设定,比如英语四级考试、考研、就业等都可以举行类似的主题班会。这种形式的班会对于那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同学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班级的团结和凝集力。
2.角色式代入式。大学生和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有较强的自我观念,开始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对于自己不理解和不明白的事情,敢于提出质疑。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逆反倾向,如果以说教的方式劝导学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辅导员引导学生开展“角色代入式”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对于他们不理解的事情进行编剧,表演,提出问题,并且以不同的身份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游戏模式的主题班会,可以教会学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学会理解他人,正确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这种模式的班会可以运用在如学生和学校后勤人员发生的小摩擦,学生对学生干部工作不理解等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上。角色代入式主题班会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良好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并学会理解他人,促进班级和谐。
3.分组讨论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开展分组讨论式主题班会,具体设计是,把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是收集资料,可以是后期制作,可以做发言人,通过这种活动充分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的才能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小组之间的讨论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分组讨论式主题班会主要运用在学生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上,如“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先考研还是先就业”等。通过这种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教育,明细了思路,提高了能力,并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园地,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晓华.高职学生研讨式主题班会实践与探索[J].职业
教育研究,2009,(3).[2] 刘向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对策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9).
[3] 肖晓兰,邹涯梅.做好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人格魅力[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高校管理 篇4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员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虽然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业务技能有效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资产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高校资产来源来看, 通常是由国家拨款构成, 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同时对盈亏也不进行计算,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 资产管理人员也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重采购轻日常管理、重钱轻物等现象, 没有从思想上形成资产应用、调剂管理意识, 因此难以有效发挥高校资产的最大应用效益。对于高校而言, 其办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社会效益,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无形资产管理等, 一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更有甚者, 长期被企业或私人占用。据调查显示, 大约75%左右的高等院校专利申请数量几乎出现空白状态, 从2001年到2005年之间, 国内高校专利授权量只有8389项, 其中专利实施量仅有1910项, 实施率非常的低, 仅为22.8%;大约77%左右的高校专利是原创型新产品、技术和工艺, 因某种原因而没有实施, 只能将之置于高阁之上, 甚至有超过30%的科技成果严重流失、被窃取。2012年以来, 虽然高校专利数量明显有所增加, 但依然有一些稀有资源在渐渐流失。
因高校对资产管理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 而且缺乏管理意识, 所以很多高校资产管理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经费管理层面上, 片面的认为拨入经费扣除经费支出, 是否存在结余与自己无关, 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实践中可以看到, 因长期不关注资产效益性、不承担风险后果, 而过多地囿于科研、教学, 加之片面的强调高校公益性资产属性, 最终严重忽视了高校资产自身的经济效益。高校领导层片面认为, 高校资产管理属于常规性的工作, 与教育教学以及招生不同, 一般不会涉及到学校的口碑以及未来发展, 因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这使得高校资产保值与增值受到思想上的限制;在此形势下, 高校资产管理员错误的认为只要高校的资产在自己掌控范围内不出现丢失、损坏即可, 资产管理员也就成了保管员, 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 必然导致高校资产管理不利。
(二) 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管理职责与分工不明确
据调查显示,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产呈现出三权分离态势, 即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 管理、应用权分属于高校不同部门。由此可见,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由高校不同部门分别掌控, 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对于高校而言, 其资产规模不断的增大, 而且其内部构成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因不同部门的管理标准有所区别, 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所以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国内高校资产管理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呈现出老龄老化特点, 加之管理模式老套, 知识和业务模式比较陈旧, 因此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 高校资产管理员的素质、业务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校资产管理及应用效率, 同时也关系着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多数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中, 高校资产管理职能并不重要, 对于有创新精神、有能力的年轻的领导干部而言, 对这一职位并不热衷, 甚至认为这是无用武之地;一般只有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干部、特殊人员才负责该岗位职能任务。在该种情况下, 必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面对当前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平台, 有心无力。
除以上问题外, 还存在着严重的账实不符, 高校资产悄然流失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不高, 加之监督管理不严, 以至于成为高校资产高效应用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桎梏。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的分析, 文章认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受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管理人员, 要想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队伍。
(一) 转变传统的高校资产管理理念, 加强思想重视
实践中, 高校各级领导应当加强对本校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转变传统的思想挂念, 加强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在加强高校资产规范管理的过程中, 还要强化创新, 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 建立和完善管理人员配置机制。高校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 均应当由专职人员负责, 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当有效的处理资产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 还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 尤其要熟练掌控高校资产数据库管理工作, 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管理人员奖惩机制, 以此来确保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高校而言, 还应当制定和改进资产管理队伍规划建设方案, 鼓励资产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受专业培训, 并且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整个规划建设体系之中;同时, 通过不断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评优、晋升职称的平台, 从而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而言, 其作为一项政策性、技术性以及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 应当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以及思想作风正派的专业团队。长期以来, 虽然高校在不断的强调要加强资产管理, 但并未在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加之人员调动频繁、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优化整合, 这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发展基础不牢固, 甚至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同时, 定岗定编过程中, 因上级缺乏足够的重视, 使得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基于此, 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意识、有计划的多渠道培养高校专业资产管理人员,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丰富管理层次和人员组成, 以免出现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在此过程中, 还要基于高校自身条件, 建立健全一专多能、以及专业知识配套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层级结构体系, 在管理队伍中, 应当包含高级、中级以及初级水平的资产管理人员, 使其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彼此相互配合, 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管理队伍和管理体系。当前, 管理队伍的建设, 应当基于对管理人员的强化培训, 尤其要对处、科级干部和普通资产管理人员, 进行有计划培训和教育, 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先进知识理念和技能。
(三) 增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这对高校资产的有效运行, 对高校的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强化资产管理意识, 通过定期教育与培训, 不断完善高校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来提高服务水平。同时, 应当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上下负责和左右协调等原则, 为高校资产管理、高校发展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 应当明确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任务, 明确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的责任, 从而将高校资产管理职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具体到个人,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来强化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因此,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面对全校教职工以及实验技术人员时, 应当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做到热情服务, 奉献自己, 从而为教职工及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甚至要主动的与之沟通和交流, 积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更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利用数据库提供学校资产信息服务平台, 为全校师生提供设备、仪器性能、应用服务信息, 一定要坚持勤奋、务实的作风。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而言,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 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周到,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得过死、管得过细, 或者放得太开、彼此扯皮等管理模式;实践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培训, 多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以期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还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以赢得广大领导、教职工的支持与信任, 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投资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高校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 比如企业涌入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科研创新以及产、学、研模式非常的普遍,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高校资产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向现代化、全方位、综合化以及多功能方向转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提高, 必须与高校的发展相同步, 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高校资产及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确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以及资本化经营理念, 逐渐引入到现代高校资产与财务管理之中, 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将对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管理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期为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管理员培训
参考文献
[1]刘翠巨.浅谈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11, (6) .
[2]王秀明.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
[3]邓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加强高校资产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9) .
[4]纪楷.谈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J].品牌:理论月刊, 2011, (2) .
[5]陈玉安.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 (4) .
管理学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篇5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机制的不断的提高与更新换代,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在不停的完善与变革,愈来愈多的大学高校开始着手建立一个能让学生来真正参与到学校各种事务的管理之中的管理体系,让大学生这一学校的主体与主人通过有效和规范的方式进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来进行校园建设,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与协调,另一方面其实也作为一种实践锻炼了自身。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各高校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这一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并不能在学校管理中做到真正的参与与推动,所以加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与可行性研究势在必行。
参与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吸收师生职工参加其管理和决策活动的一种管理方式,即师生职工与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高校中的重大问题。参与高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中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高级层次以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为核心”。1 在大学管理中,参与管理是体现大学民主管理.促进大学内各种群体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吸收学生参与管理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民主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管理”一词应用非常广泛,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对它都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同一学科不同流派对它都有不同理解。在中国,管理一般是指管辖与处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古典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试行计划、指挥、组织、协调和控制。2行为管理学派则认为,管理是为在团体中工作的人们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以利于发挥最高工作效率而达到团体目标。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分系统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管理科学派则说,管理过程是决策的过程。综上各种管理的含义,高校管理应当围绕高校组织的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并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采用科学手段调控高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决策活动。
大学生参与管理,高效和谐治理的推进路径分析
吴太胜
山东青年管理学院学报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一、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
我们可以参照西方大学里完善的学生参与管理机制,西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可以按照参与动力来自于管理体制还是来自于学生群体划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参与机制。在西方大学中,大学生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对学校事务的参与。
(1)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参与高校管理
作为正式成员直接参与到学校的高层管理机构中,对学校事务进行决策是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在高校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及其他各种委员会中设置学生席位,确保学生代表可以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力。例如,在德国大学中,无论是校务委员会还是系务委员会,学生代表都占有规定比例。学生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通常各占其余校内常委配额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3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机构中,既包括决策和立法机构,也有审议和咨询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对高校内的各种决策进行讨论、审议和建议。由于学生代表在其中占据一席之位,因而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不但能够对学生事务发表看法,还可以对高校发展的其他方面献计献策。
(2)通过学生组织机构参与高校管理
相比较大学生在管理机构直接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通过各种学生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高校主体权利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更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各地的或全国的大学生联合会参与管理。学生联合会是由学生组织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参与学校管理,它能鼓励学生提高敢于对学校事务发言的意识,保护学生的权利,并为解决学生需要提供服务。4
二、通过西方大学学生参与管理方法显露的我国大学学生参与管理问题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参与机制与西方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机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共同特征。首先西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代表性都是得到保障的。其次,他们参与管理的内容很广泛参与途径也多 34 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 2007 高校管理方法研究
张琳 种多样。最重要的他们在参与管理中权力的制衡配置很合理,以保证组织内各部门的协调以及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尽管在我国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与更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许多高校己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了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但我们的大学生参与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和方法不够多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激发,开始关注高校的管理决策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参与途径不够多样化。除了学生会作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外,其他形式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一方面,在我国缺乏大学生直接通过高校管理机构参与决策的途径;另一方面现有的参与途径以学生会为主,致力于高校管理参与其他学生组织形式不但较为缺乏,组织制度也有待完善。
(2)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质内容与影响力有限
作为代表广大学生利益的学生组织,学生会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组织。这就使得学生会参与管理的内容相对狭窄,参与内容更多的被局限于学生管理,而很难涉及到学校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而其他类型的参与机制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组织和制度尚有待完善,也只能在高校事务的某些方面参与进行参与,不可能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参与目前仍然以校内的文化娱乐、培训交流和权益维护等为主,对于一些如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招生制度与就业工作、教学管理等同样和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则较少涉及。同时,由于缺乏在高层管理机构参与的途径,也没有完全的学分互认制度保障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权,学生群体难以对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有效的影响。
(3)学生参与管理机构的地位有待提升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中,权利过于向上集中,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在高校中,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因此,学生利益群体的权利不容易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得到实施。以学生会为例,在校党委的领导与团委指导下,学生会的运行与管理很难表现出学生组织相对于行政组织的独特性,因而其自主性容易受到牵制,为学生谋利益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充分施展拳脚。
三、解决我国学生参与管理现状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在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和组织目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成员在管理观念、组织行动习惯以及参与能力方面还存在适应问题需要慢慢改正。
(1)校领导以及学生的观念转变
无论对与管理者还是大学生而言,管理理念的转变都是一个关键因素。高校的领导者主动把大学生吸纳到管理和决策圈,并授予一定的权力,让大学生们参与高校相关工作的决策和规划,并不会减少校领导的权力,事实上,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只有领导真正在思想上接受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当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可以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另外大学生也应该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其集体责任感,是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另一个前提条件,解决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问题,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
(2)学校强健的制度保障
当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自上而下的要求多,主动吸取同学民主决策少;管理工作是管理人员和少数学生干部操办多,发动同学主动参与少:管理上硬性规定多,吸收同学心理投入少。5对于大学生的参与权力,高校内规章制度目前还有很大部分缺失,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当务之急是依照上位法规制定校内相关制度。此外,在校内管理制度修订过程中,应吸收学生代表参与相关讨论,充分反映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机制 乔立祺
(3)健全学生的参与机制,打通大学生参与渠道
大学生参与管理要落到实处,还要畅通途径、规范程序。各种参与途径、形式、程序和原则构成完整的参与机制。依据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不同阶段和任务,参与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监督参与机制,旨在落实其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本形式。大学生监督参与的内容包括学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勤工助学中心的管理等等。行动参与机制,主要旨在落实大学生的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如学生评议学校管理、成立学生维权中心、学生助理制、学生听证制、学生代表制和学生申诉制等。决策参与机制,这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最高形式。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决策;参与有关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教学改革等项目决策,参与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公寓管理规定等决策。
论高校管理中的情感管理 篇6
一、情感管理的本质
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感情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在高校倡导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下,情感管理作为管理的新形式,日益受到重视并促进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情感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其认识到人的感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现代公司始终将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重视与员工的对话,诺基亚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M公司强调员工主人翁精神。这些都是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注重沟通和交流,从而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企业文化,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加强情感管理的文化。
情感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主体以先进的管理思想、热情的服务态度、真挚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它要求管理者能够因人而宜,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刺激人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人在情感方面内在的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有效管理的目的。情感管理不同于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情感管理的基础,情感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延伸。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人为中心地位,一切从人的需求角度去管理,它要求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有较大的柔性和弹性,尽可能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而情感管理则更多地是突出人的精神属性,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更多地强调管理者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使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在思想上形成统一、态度上积极向上、情感上达到互动,使得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管理更加和谐、融洽,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但情感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管理领域的一种辩证统一,都是建立在柔性管理的基础之上,更多地突出人这一管理对象的中心地位。
二、情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
1.淡化行政权力,增强服务意识。淡化权力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效能,已经成为一种创新的行政管理理念。高校管理部门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机关,更需要管理主体淡化行政权力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当今高校都相继出台一系列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以期取得更为显著的管理效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并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其原因是因为只注重行政权利和规章制度的以人为本,忽略了人内心的情感作用,而情感因素会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入强大的外在因素,来弥补现行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的不足,从而淡化行政权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2.激发教师的热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管理是多因素整合而成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在于它的管理对象中“人”的因素是否积极上进,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高校管理中,以其将人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管理中更离不开感情的投入。管理者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来发现教师的精神需求,使教师的智慧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培养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热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解决了制度管理的刚性和人性化管理之间的冲突,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益和工作效率。
3.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以民主管理为突破口,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教职工的潜能,为高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情感管理在管理中应该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特别是减少了人对人的直接管理所带来的弊病和不确定性,它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促进管理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从而使管理机制更具活力。这种“人”、“情”、“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会调动出人的内在动力,用“情感”和“制度”来管理人,用“情”去激励“人”,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新性,从而使管理模式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三、情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1.情感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较好的管理艺术和领导风格。管理者必须从管理理念上认识到不能依靠权威支配人、强制人。或许这种权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成既定的目标,可是完成的过程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是一直处于压抑状态,长期下去必然会使人有逆反心理,且工作效率低下。现代管理艺术以现代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为基础。英国学者罗杰·福尔克认为,整个管理活动本身就是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是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在管理方法上的具体表现,管理者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情感和心里进行干预,让人积极参与,双向互动。这种管理艺术需要管理者本身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和管理经验,甚至是管理者的个人风格、魅力、修养、情操、品德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微妙的非正式化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主体以个人的高尚品德和热情态度去影响管理客体的心理和行为。管理艺术需要管理者能够了解和理解管理对象的个体需求,差别化对待不同的个体,满足个体的需求。特别是在稳定个体情绪方面,不仅需要管理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较强的控制力和说服力,还需要管理者有情感融入和耐心指导。
2.情感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这一重要资源。对人的管理其主要思想是理解人、尊重人和依靠人,努力挖掘人这一重要资源。伟大的思想家康德说“人本身就是尊严”,尊重人的核心是客观评价和充分肯定,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仅尊重人格和对人的业绩进行客观评价,还要创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工作时需求的满足度越高,人们完成这项工作的动力越大。因此管理主体应该重新定位这种管理模式,让人从内心接受并自我管理,在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很好地嵌入情感管理,使制度变得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高校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其主要依托的是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有其特殊的模式,管理的链条始终以“人”作为主体贯穿始终,因而情感因素作为人的精神属性在管理中不容忽视。作为高校管理主体,必须高度重视人这一重要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人蕴藏的能量,让教师
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工作中,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主要职能。
在高校这个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环境中,其管理目标、管理对象与工商企业管理有着较大差别。教师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源,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充实,期望自己的尊严、地位、名望被人赏识,他们的付出希望,得到认可,显然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柔性管理方式更适合和满足这种知识化组织。
3.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不可否认,制度管理在长期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肯德基、麦当劳使用了严格的制度管理并效果明显,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计划,它的组织严谨、周密、有序,而且有很详细的监督和评估体系。第二,它的管理目标是--物——人——物,它所追求的是物质利益最大化,其管理对象主要是物。而在高校这一特殊组织中,更加侧重的是人的管理,管理方式要不断创新,它的管理目标是人——人——人,其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管理对象主要是人。显然,简单地以企业管理方式在高校的管理中应用是不可行的,对人实行刚性管理和约束是很难有效率的,而且在管理实践中也表明,仅仅利用规章制度管理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好的效果,但从长效管理的角度看,如果缺少一种和谐、合作、理解和尊重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氛围,严重抑制教师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高校的发展,达不到管理的目标,而这种和谐环境和氛围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融入,管理者应巧妙地应用情感这一因素,让它在制度管理中发挥激励、引导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利用情感管理可以使管理体制更具人性化,工作环境更加和谐,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发展,高校竞争力和教学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但运用情感管理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不得违背制度的严肃性和的束性,管理者应该以制度为基准,以情感为纽带,形成一种制度与情感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和长效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弥补制度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4.实现情感管理还要注重平等性原则及和谐环境。情感管理的核心是沟通和交流,只有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有效地应用情感管理方式,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情感管理应通过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在组织内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信息分享、人人平等的沟通环境,形成一种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管理主体在应用情感管理时,应该与管理对象处在平等的位置之上,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理解对方的行为,坦诚地与管理对象沟通,从而使管理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
高校管理 篇7
关键词:高校学风,课堂管理,学风养成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及相伴生的行为表现无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核心因素, 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提高素养, 加强课堂管理, 转变观念, 更新管理模式, 以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课堂, 养成良好的学风, 为学生完整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石。
一、关注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重塑教师权威, 提高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技能
教师是课堂秩序主要的维护者, 因而教师的权威不可或缺。同时, 课堂又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对于重塑教师权威至关重要。有鉴于此, 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素质偏低会使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领导者、学习促进者、学生的朋友等教师职业角色功能,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处理学生在课堂中的非理想行为, 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1] , 为此, 要重塑教师权威, 以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教师权威的树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给人以智慧, 形成人的内在修养, 同时又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为此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 并对所教授的课程有深入的钻研和思考。二是具有优良的人格。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给学生的一生以巨大的影响, 只要教师永远保持一颗爱心, 以率真的人格为人处世, 真诚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善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学生打成一片, 大学生就会自然地、由衷地对老师产生钦佩和崇敬之情。三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加以反思, 提高授课水平,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
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确立课堂教学规划,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要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 促进良好学风养成。“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 (混乱) , 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 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 [2] 。要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要确立课堂教学规则。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它, 认识学习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就会以当前的任务要求自己, 在学习自由“度”的范围内自我约束, 并将课堂纪律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并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相应的课堂秩序来保证, 认识到课堂内的任何喧闹、骚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产生影响时, 他们才能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 肩负起维护课堂秩序的责任, 从而自我约束, 共建大学课堂秩序。
三、改进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应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适当减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负担, 让教师有更多精力管理课堂教学。总体上看,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 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 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相对单调的课堂艺术, 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单一, 只看重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传递, 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 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影响教风和良好学风养成。因此,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时, 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全方位评价, 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可有效地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是高校将其远大目标转化为具体事实的重要手段”[3] 。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有效的班级管理, 反映了教师的教风、学风, 影响学生的学风, 有利于良好的学风形成。所以, 在学习和教学中, 既要重视自律, 又要重视他律。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有力的就是良好的学风中“清议”力量, 这种力量越强越好, 这是学风上的正气。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外部监督, 明确各种惩戒措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学风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 以创新为动力, 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 形成学校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良好学风, 才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微观层面看,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管理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研究, 从课堂教学的管理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
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存在及发展需要, 控制手段多样化,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课堂秩序的基础, 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障。“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部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4] 课堂秩序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平等、民主的交往与民主对话构成的。首先,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最大限度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场所, 构建课堂学习自由秩序;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 了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视学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充分信任学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交往方式, 以构筑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其次, 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爱能使学生自主遵守纪律, “当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他被别人所喜欢并接受时, 实施纪律便会变得非常容易, 而且, 教师的指导也会被学生自觉接受”[2] 。
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以及不同情景, 打破单一的班集体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在班级管理上,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使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 师生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达成双方的信任和默契, 从而共同构建起切实可行、自愿信守的课堂秩序。“教师要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是什么……并清楚说明学生要如何对自己行为或活动负责”[2] ;允许学生做出选择, 但必须让他们对所选择的结果负责;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教师必须依据已制定的规则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其次,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 要向学生阐明自己寄予他们的期望,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能以幽默的方式来缓和教学中的紧张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一番苦心和一片诚意, 从而兑现自己的诺言, 自愿遵守课堂纪律, 而不是被迫屈从权威。再次, 管理手段多样化、评价学生标准多元化。教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行为表现, 应用多把尺子来衡量, 尽可能用积极的控制方式, 因为教师的表扬可以发展和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同时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在必须使用消极控制方式时, 也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处理。在不得不使用消极控制方式时, 亦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做到耐心倾听, 反思自我, 坦诚以待, 开展心与心的交流, 控制的重心应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又不伤及其自尊。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教师课堂问题行为及其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
[2][5][6][美]纳卡穆拉 (王建平, 译) .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90.188.192.
[3]邱梅生.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0) .
高校管理 篇8
关键词:高校建设,高校资产,管理方案
高等院校的资产是学校物质资源里的主要成分, 它影响着资产和财务的管理能力, 从而制约着整个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高等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 拥有的资产也在不断增加, 所以制定合理有效的资产管理方案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资产的高效使用, 以及学校的正常运作, 需要以高校建设为基础提出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案。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对学校的资产管理不到位, 就会影响各个行政部门的正常工作, 阻碍教学部门的资源利用。对于资产的认识不足, 或者资产安排太多或太少, 都会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资产管理对于学校拥有的资产进行现实情况和使用状况的调查和了解, 并对资产的后续利用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 对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现存的高校资产管理方案
(一) 集权管理方案。
有许多规模不是很大的高等院校, 资产种类和内容非常少, 所以采用集权式的资产管理方案。在这样的资产管理方案里, 资产管理由领导者决定, 总责任在校长, 而各个部门单位的领导者是其资产管理的唯一负责人。因此, 实行起来比较方便, 管理的规则一致, 反馈信息也较为便捷。但是, 学校领导者把管理权力和管理职责都揽到自己身上, 难免会造成工作量过大, 应接不暇, 无法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 分权管理方案。
一些成人高等院校的资产的类别和内容不是很多, 因而采用分权式的资产管理方案。在这样的资产管理方案里, 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分配给不同的单位部门, 每个部门承担自己应有的职责, 对其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每个部门还设置了下属的机构, 并对其拥有管理的权力。因此, 每个资产管理部门都能够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行事, 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好自己部门所属的资产。但是,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领导者, 其管理思想千差万别, 因而制定的管理规则也各种各样, 各个部门之间难以沟通和合作, 反馈也难以做到准确和及时。
(三) 民主管理方案。
大多数规模比较大的高等院校, 其资产的种类和内容比较丰富, 所以适用民主式的资产管理方案。在这样的资产管理方案里, 资产管理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权力逐级下放。根据每个部门拥有的资产进行管理种类的分类, 然后确定其应有的职能和责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热情, 积极地投入到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去。但是, 缺点也比较明显。管理阶层划分太细, 相应需要的工作人员也多, 职能分工相对模糊, 出现问题就各自推脱。虽然有利于减轻领导层的压力,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责任制度, 但同时又降低了整体的管理效果。
三、依托高校建设的高校资产管理方案
(一) 资产管理方案中的高校职能建设。
以高等院校的建设为基础而制定的资产管理方案, 通过学校的建设进行资产的配置和管理。高等院校需要提高自身的主体地位, 脱离国家和政府的束缚。并且改变学校制度, 把政府和学校的职能区别开来, 学校和企业的职能也区别开来, 使得资产管理部门也能更加专门化, 与其他部门的职能明确区分开来。教育属于公共事业,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国家给教育投入各种各样的资源, 以保证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等院校的土地建筑等资产都是由国家投入的, 所以资产管理也是国家的责任。高等院校需要核算资产, 规范管理, 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高等院校可以促成资产的共同享用, 增强调节和控制资产的水平。资产管理的权力和责任可以合理分开, 建立全面的资产管理体系, 核实和清算高等院校的一切资产。
(二) 资产管理方案中的高校预算建设。
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可以和预算管理有效地联系起来, 发挥各自的作用, 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进步。预算是资产管理的前期工作, 对资产使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 对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负责到底。增强对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核算工作, 对资产的实时运转和使用情况随时进行了解。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和人数等进行合理的预算, 并按照每个部门的预算安排资产的使用。通过高校的预算建设, 把资产的分配和管理联系起来, 使得资产管理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 增强资产的日常处理和运行能力, 学会对经济费用进行合理的安排, 形成控制成本和投入的管理理念。这样, 才能降低资产的不必要损耗, 浪费资源和经费, 对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
(三) 资产管理方案中的高校网络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网络在教育工作中凸显的作用越来越强大。高等院校作为培育高等人才的地方, 也是高科技发生、发展的场所。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手段, 对于资产管理也发挥着重要影响。高等院校可以对学校的资产管理进行网络规划和建设, 将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单位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络。在这个资产管理网络中, 各个部门可以及时更新资产信息, 了解各自的资产情况, 对资产进行科学快捷的核算和总结。每个资产管理部门的反馈信息也相当及时和快速, 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对资产进行管理, 节约时间和人力。还可以将资产管理网络与其他教学、行政以及财务等管理体系网络结合在一起, 促进相互的交流和合作, 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对学校的资产管理不到位, 就会影响每个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的正常工作和资产利用。资产管理方案主要有集权式, 分权式和民主式。根据不同的高等院校的具体情况, 其适合的资产管理方案也各不相同。依托高校建设的资产管理方案应以高校的建设为主, 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小飞.建设专业化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2].王继征.浅析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3].孙守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4].王凤英.构建高校资产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
高校管理 篇9
内地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主要由学院财务部门负责。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遗漏和隐匿,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入项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高校内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小金库”现象。其操作方法就是下属部门为了满足小团体利益,截留收入,并将其作资金的体外循环,而并不纳入整个学校的综合收入预算之中。另外,高校内部综合预算在预算当年由财务部门于1、2月开始编制,通过多次研究、商量,最后在4月前后通过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后,下发到校内各部门。这样学校内部综合预算编制完成并执行已经是预算当年的4-5月份,给及时执行当年预算以及安排预算指标造成困难,使日常的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不能及时跟上。
2 香港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模式
香港高校一般设有专门的财务预算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三年政府拨款申请,制定校内资源分配模式,核定各部门年度用款总额,并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例会以讨论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决策。
香港高校的预算考核强调“问责制”,因此高校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要向财务处提交未来三年详细的工作计划、教职工编制计划和财政开支计划。中期、年终都要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检查,检查预算执行的状况以便修正。高校各部门每年年终要向财务处提交当年的工作总结报告,以考核其是否完成承诺、经济活动是否取得最高效益。
3 国内高校与香港高校预算管理比较后存在的问题
3.1 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配备不全面
通过比较,会发现内地许多学校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科室,以及配备相应的预算分析和预算监督的管理人员,甚至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3.2 预算编制缺乏民主性,编制主体单一
学院作为一级预算主体,其预算编制均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但就目前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客体的了解不够,财务部门只是依据上年度会计资料及各个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根据经验进行删减。由于预算编制主客体之间缺乏沟通、了解,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就会大打折扣。
3.3 预算编制方法落后,收入与支出反映不全面
学费收入是作为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的一项主要渠道,而目前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假如依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只对已收的部分作为收入处理而未收的部分不予反映,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核算高校预算外收入的规模,不利于编制年度预算及布置各项财务支出。高校现行支出预算按照财政部门设定的定员定额和日常公用支出限额进行编制,财政虽然对高校的支出预算编制口径做了些调整,但带有高校特点的一些支出,如教学支出、学生活动、实习等支出仍然难以全面反映。
3.4 预算的执行及监管缺乏力度
高校预算缺乏健全的机制,执行、检查、监控等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预算的执行没有和部门的工作业绩挂钩,也没有把部门经费和未来的工作目标结合考虑,奖惩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也就造成了各部门争夺资金,从而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矛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4 借鉴先进经验,改进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收入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生学费及住宿费、经营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等。财政拨款收入通常情况下是稳定增长的,预算一般会参照上一年度的财政拨款数,结合增招的学生人数进行合理预计。学生学费及住宿费收入可以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测算,即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人数与相应的收入标准测定其预算收入。其他非税收入也属于学校的自筹收入。为确保各项非税收入能足额上缴,避免各单位出现隐藏、截留、拖欠等行为,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创收分成比例来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支出预算编制方法
对每个支出项目严格按照“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一切以“零”为起点,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必要性及轻重缓急程度,认真仔细分析,权衡得失,择优选择,测定出每一具体项目的预算金额。对于学生活动费,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计提活动费,参考以前年度学生活动项目进行测算。对于人员经费预算,按照标准定额逐人核定;对于公用经费预算,按有关标准和定额,对每一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下达的具体项目逐项测算;对于一些大宗项目,如设备采购、材料采购、基本建设、维修改造等项目,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并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周密测算,必要时还需请有关专家参与论证才可以批准。另外,还应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和绩效考评管理。在预算安排上,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基本支出的前提下安排项目支出,预算分配要有顺序,不能随意安排。另外,还要加强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使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与之相适应,提高学校资金运作效率。
4.3 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制定权限审批制度,各单位负责人对本部门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负责,在审批权限内审定签字,超出审定权限的范围,应报经主管院长审批。主管院长必须检查所处理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对其合理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批依据是原始凭证和资金运筹情况,并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资金运作以及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负责。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学校应建立起财务部门监督、财会人员监督和全体教职工监督相结合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强化审计责任意识,并通过审计发现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坚持政策观、坚持科学观、坚持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风险意识,依法理财,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注重效益,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国家预算管理政策,适应学校发展的预算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将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两地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找出内地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高校,预算,财务管理,比较
参考文献
[1]张静文.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财会研究,2004(,2):46-47.
[2]段玉清.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3):22-24.
高校收费管理研究 篇1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已经基本确立, 高校收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学生数量大、情况复杂、高校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强化高校收费管理工作, 采取必要的措施, 使收费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 是确保高校预算收入的实现和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搞好高校财务管理, 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高校收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以往高校过分依赖于财政拨款, 对学生收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级领导还未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筹措办学经费上, 相关职能部门也认识不足, 每年的收费工作从学生入学收费到旷日持久的催缴清欠, 都是财务部门孤军奋战, 没得到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 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2 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随着交费额度的增加和高校的不断扩招, 近年来, 学生欠费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致使不能及时交纳学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虽已全面实施, 但由于银行缺乏积极性及贷款条件的限制,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贷不到款。同时学校采用以奖学金、学费减免、生活补贴、困难补助等无偿资助形式为主, 校内贷款、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形式为辅的资助政策, 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就学压力。二是交费意识差或其他原因 (学生追求物质消费或学校催缴措施不力等) 导致欠费, 由于一般高校为了不让真正的贫困的学生失学, 对欠费的学生较少采取硬性措施, 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不催不缴, 能拖就拖, 这样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收费工作, 还给其他同学尤其是新生树立了反面的典型, 从而造成拖欠学费的恶性循环。
1.3 收费管理体系不完善, 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与收费管理衔接不畅
收费管理工作包括学费的收缴、注册、特困生资助和欠费的催缴等各个环节, 涉及教务处的学籍信息、学生处的学生贷款和减免信息、院系的学生报到注册信息等, 如果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之间对信息不能实现即时共享, 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由于各院系对学费收缴工作未承担直接责任, 对学生拖欠学费的催缴管理积极性不高, 易造成工作拖拉甚至出现推委现象。
2 高校收费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 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 切实抓好收费工作
目前, 学费收入是高校的主要收入。面对各类收费管理情况, 学校各级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的学费管理条例和学生管理条例, 以强化学生的缴费意识。这样既能引起经办人思想上的重视, 有利于提高收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 还有利于其他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 从而有效地组织、管理好学费收入。
2.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
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宣传国家的各项收费政策, 使学生对缴费上学有足够的重视, 积极配合学校的收费管理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生收费工作管理办法, 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收费管理中的职责。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 让学生明明白交费。大力宣传助学贷款政策, 加强“奖、贷、减、困、补、缓”的管理, 采取措施来扩大发放面, 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中断学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对无故拖欠学杂费的学生采取不办理注册、取消评优、聘干、入党、取得助学金资格等处罚措施, 降低学生欠费率。严格执行欠费不得办理离校手续, 不发毕业证书等制度。
2.3 各部门协调配合, 进一步完善全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决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需要各院系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应建立一个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院系等为辅的全校一体化收费责任管理体: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收费组织、票据打印、发放催款单的管理, 教务处、学生处配合做好学籍管理、专业调整、学生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工作, 院系负责报到注册、票据发放并协助财务部门催缴欠费。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高校收费工作中的责任, 实行奖惩措施为高校收费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校把学院综合经费指标与学费的收缴情况挂钩, 将学费收缴管理的相应职责落实到学院, 利用责权的结合来激发各院系的积极性, 使各院系主动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困难补助、减免和勤工助学等工作, 积极想办法催缴欠费的学生, 在报到注册、毕业等环节严格把关。把学费收缴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等相关单位和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学校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 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 对在收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激励他们做好学生欠费催缴工作, 以便促使学生收费计划顺利完成。
2.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采用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手段
高校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关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文化;战略管理;关系研究
引言
管理与文化之间存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管理决定了组织行使职权的范围,同时也能够控制组织的行为,为其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所以说,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各种战略思想的推行,没有科学文化管理做支持,其各种战略便是无根之木,必然会失去生长下去的养分与动力,而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战略思想作为引导,那么高校文化也必然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只有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校文化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说,大学文化是精神、制度以及物质等方面的文化总和,所谓的精神文化,就是指大学内部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学校发展至今所积累下来的信仰、追求以及价值观等等。其中也包括,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等等。这些精神文化渗透在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所大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那么制度文化则是指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心态,是学校教学设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体现,也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成了完整的高校文化体系,并且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不可分隔,其中,高校精神文化占据这最为关键的地位,其他两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得以发扬的传承的保障,也是影响这精神文化的形成。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只有科学的进行高校文化管理,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战略思想的贯彻和落实,高校文化对高校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二、高校文化管理与大学战略管理的关系
高校战略管理是其文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可说是高校文化管理的一种反映。高校战略管理,通常都是在特定的高校文化中产生,高校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战略管理的步骤,方法和措施。
(一)在制定高校战略的初期阶段,高校文化是其依据和基础,其中大学的领导者、战略管理者必须要结合本校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学校的发展前景,使命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立各种战略目标,和观念里策略。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定位不同,其学校文化也不尽相同,并且一所大学其文化系统的形成建立,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一旦形成,再次进行变革就显得十分艰难。所以说,高校文化管理必须要与其战略管理相协调,战旅管理也必然要与大学文化相适应,两者一定是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和谐发展,使大学文化为其战略管理服务,从而因势利导,有效推动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二)在实施高校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大学文化就成为了其各种制度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科学文化管理能够为各种战略制度的落实,铺平道路,加快是落实的速度。战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管理,也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而大学文化管理,则是对全体师生意识的集中管理,统一的意识和愿望,必然增加学校的核心凝聚力,并促进各种战略部署的建立和实施。再者,科学高校文化管理,能够使师生的集体感更加强烈,其价值观也会越来越向着集体利益看齐,久而久之,它们的思想行为与学校文化就会越来越统一,这种文化实际上就是对其行为方式的一种无形的约束与管理,人们的行为得以规范,任何战略管理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就是大学战略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文化的变革,上文所阐述的都是高校文化管理与高校战略管理相适应的情况,实际上它们两者之间也会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那么就会非常有可能导致大学文化的变革。
(三)在高校战略评估以及调整时期,其文化管理也同样发挥这重要作用,可是说战略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会出现什么样的为难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与文化管理有关,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从而使达到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大学战略管理引发大学文化的变革
上文所阐述的是高校战略管理与其文化相协调的情况,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两者还存在这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受到学校长久以来的文化观念影响,一部分管理者,其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敏感度不够,或者是,一些管理制度曾经在某一个学校发展阶段有过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与目前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可是,这些管理者还一直坚持这些思想,即便是学校战略管理发生变化,它们的思想意识,还是固执得不可改变,那么这样以来,矛盾必然会出现。
(二)战略制约型大学文化,即大学文化与大学战略相抵触,成为大学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羁绊乃至发展的桎梏。尤其是当大学的环境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得不对现有战略进行调整时,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从这层意义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大学文化,塑造出与新战略相适应的大学文化。
(三)战略非相关性大学文化,即大学文化对大学战略无明显影响。究其原因:大学尚未形成主导型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人们公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大学文化没有在办学中发挥实际作用。在此情况下,大学文化既可能向战略支持型方向发展又可能向战略制约型方向发展。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有益于大学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有可能成为阻碍因素。大学领导者应该认识到,大学文化急剧的、全面的變革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办到,但逐步的调整并非不可能;这种变革既需要决心,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又需要耐心,需要时间。
四、结束语
从上文两者关系研究中得出,实现高校文化与战略管理相协调的措施,既可以是象征性的,也可以是实际性的,所谓象征性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积极的进行高校文化重要的宣传等,从而使人们对于高校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大学文化发扬和传承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以及措施,这样其行为才能够得到端正。后者就是学校具体的进行一些选拔人才,制定各种战略部署的行动,学校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必须要立足于学校现状,分析其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之间存在种种关系,从而,积极进行两者的协调与促进工作,通过文化管理,促进战略管理的进行,增强师生的集体责任感,提升学校核心凝聚力,推动我国高校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爱军.文化管理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2(03)
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追求 篇12
一、抛弃经验管理思想, 追求科学管理思想
1. 经验管理思想阻碍科学管理思想。
经验管理思想, 是指管理者依据过去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的思想。综观大学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 走向大学生管理岗位的管理者, 都是在借鉴前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管理者一开始就推崇“反”经验的管理思想。原因在于前任的实践经历, 存在着被大众认可的“经验”, 这就使得新任在开始做大学生管理工作时, 主要的参照对象就是前任的“经验”。
但是, 前任大学生管理者掌握的经验是“过去时”, 新任面对的情况是“现在时”, 研究的内容更是“将来时”。过去的经验对现在和将来,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不能指导现在和将来的全部。因为现在的动态变化和未来状况的不确定性, 是不以过去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 现实中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验决定论”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存在对包含着科学管理思想的“反”经验思想产生了阻碍。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改变, 过去的静态管理思想就会决定现在和将来的动态管理思想, 而大学生如果接受滞后管理思想的教育, 负面影响肯定少不了。
2. 科学管理思想符合社会演变规律。
在大学生管理思想领域, 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经验而否定一切和经验不一致的思想, 也不能打着科学思想的旗号否定过去的一切经验。需要提醒大学生管理者注意的是:科学管理思想追求的是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既要求大学生管理者的“外在形象”, 也要求他 (她) 的思想内涵, 还要求他 (她) 的科学观念。因此, 在进行大学生管理的过程中, 既要保留大学生管理思想演变历程中“颠覆不破”的真理, 又要克服管理思想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方面, 这才是大学生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同时, 大学生管理者要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今天的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其思想生成、演变的规律, 要把握核心的、实质的内容, 寻求最佳的“灌输”途径, 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思想有机地交叉、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真正接受符合党和国家期望的成才标准的管理。
二、抛弃局部管理思想, 追求系统管理思想
1. 局部管理思想干扰系统管理思想。
局部管理思想, 是指以管好管辖范围为准则的管理思想。长期以来,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成为在任管理者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志, 也被认为是管理者非常正确的管理思想追求。只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获颇丰, 心灵的满足感就会悠然而生。在大学生管理思想领域, 这种观念也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日常行为, 甚至使他们煞费苦心地考虑着, 今后如何长期做好“本职”工作, 如何使自己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大学生管理思想领域来说, 育人是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是大学生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共同目的。因此, 仅仅考虑做好“本职”工作, 而不考虑“全校一盘棋”问题, 就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思想问题。这种思想问题的客观存在, 是大学生管理者缺乏全局性思维观念的基本产物, 而且, 有些本职工作成就的取得, 甚至是以其他局部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这就会对整个管理系统的协调发展产生干扰, 管理成本也会加大, 不必要的矛盾也会产生。
2. 系统管理思想符合全面管理规律。
就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而言, 正常组织的快速、协调发展, 需要“纵向”管理思想的高度统一, “横向”部门关系的协调一致, “斜向”交叉关系的尽量避免。然而, 在现代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各类“关系”的交叉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如果出现反差较大的管理思想, 就会导致一个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接受不同管理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多了, 就会对“纵向”管理思想——可能是正确的管理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 管理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相当程度地影响。因此, 抛弃局部管理思想刻不容缓, 从事育人工作的大学生管理者对此更应高度重视, 并要在全校创造符合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管理思想氛围。
三、摈弃自足管理思想, 追求创新管理思想
1. 自足管理思想排斥创新管理思想。
自足管理思想, 是指管理者满足于工作现状的管理思想。“知足者长乐”是胸无大志的管理者停滞不前的“自慰”心理表现, 尤其是一些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管理者, 更是以此作为宽容自己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依据。长期下去, 管理者就会滋长创新惰性。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是发展变化最直接的结果。面对频繁更新的社会现实, 管理者管理思想的惰性延续, 会引起管辖范围恶性的连锁反应, 从而导致组织内部缺乏创新思考和科学预测。这对于解决组织成员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思想问题非常不利。
大学生的思维领域, 在某些方面接触的甚至比管理者更多、更复杂、更新颖。所谓的“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正是大学生时刻面对的意识环境。因此, 大学生管理者一定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 一定不要滋长惰性。大学生管理者所具有的管理思想的客观程度, 一定要远远超越大学生对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思想以大学生为本, 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2. 创新管理思想符合动态发展规律。
自足管理思想初看不是大事, 仔细分析起来问题却非常严重,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管理者承担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 任重道远。要让学生合格, 管理者首先要合格, 因此, 管理者一定要摈弃自足管理思想, 时刻以创新观念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真正拥有“满满的一桶水”, 并不断寻找新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