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2024-09-12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精选11篇)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1

邮政计算机网络承载了邮政金融业务、综合类业务、办公管理等多种信息系统。随着邮政储蓄业务的不断扩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邮政计算机现有网络结构弊端日益突出, 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不断增加, 成为制约邮政储蓄系统发展的瓶颈。因此, 为了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有效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提升网络业务的拓展水平和服务质量, 提高邮政储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有必要对邮政计算机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并探讨科学合理的改造设想, 加大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 优化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业务功能, 提高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邮政计算机网络基本现状分析

当前邮政计算机网络基本现状如下所示:

第一, 硬件设备老化, 运行故障频发计算机属于电子产品, 凡是电子产品在超出使用期限范围外都会出现老化故障, 这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根据设备管理相关条例, 计算机网络设备使用年限通常为4-6年, 这就意味着将有一大批邮政网点网络硬件设备会被淘汰使用。一旦硬件设备老化, 运行故障便会频繁发生。加之, 邮政储蓄网络是个开放式的网络系统, 外部接口的增加给网络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网络安全设施亟需完善和优化。此外, 随着邮政储蓄业务的不断扩大, 网点终端服务器应用系统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 引起网络安全隐患的因素也会不断增多, 网络故障的可能性随之加大。

第二, 运行维护技术偏低, 运行维护费用过高。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与生产运行软件系统的维护两方面, 要求维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但是当前邮政企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 维护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不高, 维护经验不足, 难以有效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此外, 随着邮政综合业务量的扩充, 数据分布中心数量增多, 给网络系统的管理、分析和集中风险控制增加了难度, 若按现有模式对此进行改造, 务必要加大对设备设施的运行资金投入, 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运行维护费用。

第三, 邮政网络系统资源不足, 数据传输技术滞后随着邮政储蓄代收付业务和电子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 市场需要变化加快, 现有网络系统资源不足, 设备的处理能力及通讯线路带宽资源难以满足通讯流量剧增的需求。同时, 各城市中心与省中心的网络连接均采用FR线路连接, 传输速率范围在19.22~64Kbps, 由于邮政储蓄业务量和网点数量的增加, 现有的低速通信线路难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 导致数据传输延迟大, 用户等待时间长,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邮政储蓄业务的运行,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除此之外, 网络架构的不合理, 差错率过高;软件体系的僵化, 灵活性较弱;软件版本多, 监管难度大;管理模式落后, 通讯手段陈旧;网络运行稳定性差、网络结构扩容性差、线路传输质量问题等因素都会给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带来隐患, 需要进行局部的改造与优化。

邮政计算机网络的改造设想

针对邮政计算机网络现状, 笔者就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改造提出了以下设想:

1 重视原有网点设备的投资保护, 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

邮政网点设备配置早, 设备老化故障频发, 操作系统版本过低, 但若大规模淘汰网点旧设备, 重新配置新设备设施,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因此, 在对网络设备进行局部优化改造过程中, 要重视原有网点设备的投资保护。一方面可以在招标过程中要求开发商在已有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版本基础上开发终端软件。另一方面, 可以借助Linux等对硬件要求较低的操作系统进行改造与优化,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网点设备, 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

由于邮政储蓄营业点多、服务范围广、交易频度高, 在选取中心主机时, 要充分考虑主机联机事务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 主机系统的选择应优先选取支持分区功能的主机设备, 通过增加CPU、内存或节点等方式对主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扩容, 以达到满足远期业务发展需求的目的。同时, 应注意配置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 以便对主机系统应用状态和性能进行深入分析、记录, 为系统管理维护人员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此外, 在进行骨干网络路由器设备的选用时, 应选用与数据集中后通讯量相一致的主流产品, 如省处理中心局域网交换机选用CISCO Catlyst4000系列产品, 各城市中心交换机也应选用这一系列的产品, 同时注意各中心网络设备应采用双台主备方式, 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

2 采用高带宽的异步传输模式 (ATM) , 提高数据信息交换率

异步传输模式 (ATM) 是新一代的数据传输和分组交换技术, 其容量和处理的灵活性是当前时分长途线路交换网所不可比拟的。异步传输模式 (ATM) 的作用在于:一是能够面向连接, 以小的、固定长度的数据传输单位为中心;二是各类数据信息的传输以信元为单位, 具有支持多媒体通信的功能;三是通过统计时分多路复用、交换式虚拟连接等方式动态分配网络带宽, 以满足用户对带宽需求的变化, 无链路对链路的纠错和流量限制, 网络协议具体简单, 数据信息传输延时小, 交换率高。异步传输模式 (ATM) 支持高速率, 综合了线路交换的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等特点, 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应用环境需求, 推动网络设计与组建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3 创新网络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构建强有力的网络运行维护队伍

首先, 要邮政企业要更新观念, 由以往单纯的面向网络、面向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逐渐向面向业务、面向客户的多向运行维护管理模式转变, 采用城市中心大集中方案, 实行统一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其次, 邮政企业要注意分域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使运行维护管理模式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 增强网络故障响应能力, 提高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 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实现效益的最佳化。再次, 邮政企业要注意建立“主动维护”综合运维机制, 通过例行测式、性能统计分析等分式对邮政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实时监控, 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排除网络故障, 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最后, 加强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通过内部技术培训和外部技术培训, 加大与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交流, 增强邮政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构建强有力的、专业化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运行维护队伍, 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高速运转。

总之, 加强邮政计算机网络改造与优化管理是极为必要的,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措施, 加强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提升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和管理水平, 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

摘要:当前邮政计算机网络现状不容乐观, 需要探讨切实可行的改造设想, 加大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 才可能有效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确保邮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提升网络业务的拓展水平和服务质量, 促进邮政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邮政计算机网络现状, 并探讨了邮政计算机网络的改造设想, 以期提高邮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2

根据集团公司《转发公安部、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国邮政【2010】281号,简称《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东邮政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部署

(一)及时转发集团公司《通知》文件,要求各市局严 格按照《通知》要求,抓紧实施自我评估工作。

(二)成立山东邮政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山东邮政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安全评估工作要求,确保全省安全评估如期完成。

二、任务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评估,全面掌握全省邮政金融机构安全防范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规范邮政金融安全防范管理,加快实现公安、银监部门提出的安防设施达标要求。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省邮政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公司成立山东邮政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邮政金融安全评估活动统一指挥、协调督导与抽样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李延东(省邮政公司副总经理)

成 员:史亚蕾(省邮政公司安保部经理)

李骁(省邮政公司代理金融业务局副局长)

李新(省邮政公司信息技术局副局长、电子

商务公司副经理)

各市局应组成相应领导小组,落实自查评估人员与职责,具体抓好本辖内自我评估的组织实施工作。

四、评估内容

(一)邮政金融营业场所安全;

(二)业务库安全;

(三)自助设备、自助银行安全;

(四)运钞安全;

(五)消防安全;

(六)计算机安全;

(七)枪支弹药安全;

(八)案件防范 ;

(九)安全保卫基础工作。

五、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下旬至2011年2月底,各市局对所属邮储网点开展自我评估。

第二阶段:2011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省公司组成评估小组,对各市局的自我评估工作进行抽样评估。

第三阶段:2011年5月份,集团公司对我省安全评估工作进行抽样评估。

六、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安全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此次评估活动既是通过量化指标,全面、客观评价邮政金融机构综合防范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公安部、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办法》和《银行业务库安全防范的要求》等规定,加快邮政金融安防设施建设的具体工作,还是一次安全防范大检查活动,要通过开展安全评估活动,及时整改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促进邮政金融业务安全稳健发展。

(二)熟练掌握有关法规规章及标准,为安全评估打下坚实基础。各市局要抓好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办法》、《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和《银行业务库安全防范的要求》等规定和标准,全面了解评估内容与要求,为保质保量完成评估工作打下基础。省公司于11月初对各市局安保干部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各市局也应抓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三)严格认真,不走过场,确保自我评估取得实效。各单位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严格按照新的《安全评估办法》,一个网点、一个金库、一辆运钞车、一台自助机具、一枪一弹不落,逐条逐项进行自查评估,根据评估内容和评

分标准对本单位的金融安全状况进行评估打分,确保自我评估工作取得实效。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境外机构 档案管理 建议

为了解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加强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的对策,笔者调研分析了中国石化中东代表处、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西亚-北非大区公司、国际事业(中东)有限公司、中原石油勘探局中东石油工程公司、中国石化英国代表处、联合石化(英国)有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萨摩亚KREUZTAL LTD伦敦分公司等7个驻外机构档案管理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现状

1.中国石化中东代表处。建立于2004年,主要职责是代表集团公司联络我驻阿联酋及周边地区10个国家的使领馆、经商处;协调、管理中石化在中东地区各机构;建立信息平台,为中石化总部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和相关投资、服务方面的建议;接待总部和总部机关及所属企业代表团。代表处有专人兼管文件的收发和其他资料的管理工作,配备有专门的档案柜,每年年底对当年形成的收发文、报告、请示、批复等文件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有档案目录。但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受办公条件限制,加之所形成的档案材料较少,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库房。

2.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西亚-北非大区公司。2007年7月1日正式运营,为国际石油勘探公司地区性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代表国际石油勘探公司对所辖项目实施靠前管理,组织完成本部下达的年度计划和预算,全权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产、技术管理、决策、热线技术支撑,HSE项目运行管理等,对辖区各项目人力等资源进行统筹调配。一名副总经理具体分管档案工作,大区公司总部建有专门的档案资料室,档案资料室只负责保管大区总部在新项目开发、生产运营、技术研究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形成的档案资料。大区公司下属各项目公司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由各项目公司直接移交国内的中国石化地质资料中心存档保管。各项目公司安装了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大区公司总部仅是依据国际石油勘探公司的要求对档案材料的管理做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部分业务部门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尚未向档案室归档;形成的大量电子文件现暂时用移动硬盘进行存储。

3.国际事业(中东)有限公司。2008年1月在阿联酋迪拜Jebel Ali自由区注册成立,主要从事设备材料、石油化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公司的档案管理由业务经理兼职管理,各类档案分别保管在办公室档案柜中。合同档案计划按国际事业公司要求于第二年派专人送回国内档案部门保管。

4.中原石油勘探局中东石油工程公司。2001年10月在阿联酋迪拜Jebel Ali自由区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石油设备、机械、材料、建材等的贸易,为中原油田设在周边国家的地区公司提供部分后勤支持服务,并执行中原油田海外项目资金管理的职责。中原油田档案工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油田档案管理处负责所属驻外机构的档案实体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由公司经理直接分管档案工作,公司档案按照职责范围分为行政档案、清关贸易档案、会计档案三大类,各类档案均建有目录,由相关业务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分别保管,业务人员回国进行工作交接时需要同时进行档案资料交接。公司的营业执照、租房租地合同、租车合同等重要档案材料,扫描后通过传真发回国内档案室统一存档管理。

5.中国石化英国代表处。2005年注册登记,主要职责是代表集团公司联络我驻英国使领馆、经商处;协调、管理中石化在英各机构;建立信息平台,为中石化总部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和相关投资、服务方面的建议;接待总部和总部机关及所属企业代表团。目前,代表处尚未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除收集的各类信息材料按要求及时传回国内有关部门外,其他文件材料有承办人员保存在各自的办公室文件柜内。

6.联合石化(英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12日在伦敦注册成立,公司主营业务是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代理进口原油,套期保值及开展第三方原油贸易。公司的会计及业务档案,集中保存在公司办公区的一个储藏室内,该储藏室配备有档案密集架。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行政部负责人负责掌管该储藏室钥匙。为保护公司合法权益,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公司规定所有业务文件在公司统一管理,个人离开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司文档。联合石化公司也通过内控管理细则要求该公司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将各种业务单据及时传递、及时存档并定期进行内控方面的检查。

7.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萨摩亚KREUZTAL LTD伦敦分公司。2007年7月在伦敦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国际石油勘探公司海外权益油的销售工作。主要有文书档案和合同档案。文书档案主要内容为收发文件、审计及汇报材料。档案载体形式分为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合同档案主要有业务档案、办公室和宿舍租赁合同等。公司的档案管理由总经理主抓,业务主管整理,各类档案分类保管在办公室档案柜中。

二、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特性分析

综合上述7家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出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第一,驻外机构类型的多样性。在经营(工作)范围、业务性质、人员规模、机构设置、投资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其形成档案材料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制订文件材料归档制度时,必须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机构和人员的特殊性。驻外机构设置大多从简,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大多不可能设专职档案员;规模较大的驻外机构往往聘有外籍员工,特殊档案的保密问题较为突出;驻外机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如果档案资料交接不及时,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丢失。

第三,办公条件对档案的安全保管影响较大。特别是规模较小的驻外机构,一般不可能专门建设或租用标准的档案库房,档案装具往往配备不足,给档案的安全保管带来一定的隐患。

第四,受驻外机构所在国(或资源国)的法律限制。不同的国家对档案资料管理有不同的要求。如英国政府规定,与企业税务有关的档案材料最少要保存6年以上,以备政府税务部门检查。也门、沙特等国也不允许将地质档案材料带出国境。因此,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必须遵守所在国(或资源国)的法律规定,不能统一要求运回国内集中保管,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五,檔案内容的特殊性。驻外机构档案内容以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会计档案和业务档案为主,党群类档案很少;驻外机构与国内主管部门联系密切,相当数量的档案材料形成于境内,甚至一份文件材料的形成既涉及境内,也涉及境外,需要在加强境外档案材料收集的同时,抓好境内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保证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和有机联系。

第六,档案语种、载体形式的多样性。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语种复杂多样,不仅仅有中文,还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驻在国的语种,如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档案载体也呈多样性,如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移动硬盘等。这就要求驻外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懂外语、懂档案、懂计算机知识。

鉴于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上述特点,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应充分尊重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特点,不能照搬国内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机构设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方式等内容上只宜提出原则性要求,不宜规定过细。

三、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驻外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驻外机构开始进行项目运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档案工作,没有将档案工作列入到相关的工作计划和领导的议事日程。普遍缺乏一套真正符合驻外机构自身档案管理实际、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档案管理随意性较大。大多数驻外机构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机构或明确专(兼)职档案员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档案材料分散存放在业务人员手中,极易造成档案材料的散失。利用因特网进行电子文件的传输,电子文件的保密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受办公用房的限制,不具备档案保管专业库房。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第一,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驻外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目前,中国石化海外事业发展迅速,境外资产已具相当规模。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提出了“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把中国石化发展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奋斗目标。档案是企业生产要素和有形、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是集团公司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特殊资源。境外机构档案更是维护国家和中石化合法权益的重要凭据,对中石化境外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驻外机构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做好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确保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完整与安全。

第二,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形成档案管理部门、外事管理部门、驻外机构主管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

集团公司办公厅和外事局负责集团公司境外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驻外代表处对所在国家(地区)的所有中石化驻外机构的档案工作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责任。根据工作需要,经集团公司办公厅和外事局批准,集团公司驻外代表处可指定本域内的一家中石化驻外机构档案部门代行其档案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驻外机构主管单位档案部门和外事部门负责本单位境外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级驻外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档案工作机构,或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机构档案管理工作。

第三,应将档案工作纳入驻外机构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对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

将驻外机构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纳入驻外机构内控管理制度;将驻外机构档案工作情况作为驻外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和项目结束审计内容之一;将档案资料交接作为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交接内容之一,档案交接不清,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员工(特别是外籍员工)上岗前必须与驻外机构签订保密协议。

第四,应在“确保档案完整安全、方便利用”的前提下,结合驻外机构实际,对档案实体管理采取相对集中与分散保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规模较大的驻外机构应建立档案室,设置专门库房,集中统一保管各类档案。为方便生产现场利用档案,可在现场设档案分室,档案人员应当定期对分室档案保管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安全。规模较小的驻外机构的涉密档案、永久长期档案应由专(兼)职档案人员集中保管,非涉密短期档案和业务资料由承办部门保管,承办人定期向专(兼)职档案人员移交需要集中保管的档案或及时移交办理完毕的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

涉及境外项目产权、债权债务、营销策略和核心技术方面的档案应集中管理,重要档案应及时向国内主管单位报送备份的电子文件。驻外机构保管期限满6年以上的非涉密档案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情况下,可委托当地档案管理专业机构(或专业化公司)保管。所在国法律允许的,也可运回国内集中保管。

第五,应加强驻外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服务的时效性。

驻外机构远离企业总部,分布在世界各地,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对象的分散化。在日常工作中,驻外机构需要来自企业总部的快捷、及时有效的档案信息支持,实现总部与驻外机构各类信息的及时交流。但是传统手工管理的档案服务方式,纯纸质档案无法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远程快速存取,无法实现不同地域企业人员之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驻外机构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也需要实施有效管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还可解决驻外机构档案库房、装具紧张的问题。因此,应在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驻外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各类信息的管理一体化,功能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提高档案服务的时效性。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4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居民储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在西方国家,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也要受到一些制度因素的影响, 但始终处于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而我国却经历了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因而居民储蓄呈现出许多用传统规范的储蓄理论无法解释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平均储蓄率超过20%以上, 2010年, 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更是达到了30716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占全部储蓄存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 %以上。而西方国家, 如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慢速增长期, 通过可支配收入减支出折算的美国个人储蓄率超过了10%, 因为失业以及信贷收紧的现状令消费者捂紧了钱袋。从90年代末开始, 股价的飞涨令美国人感到更加富有了, 储蓄率则随之降到了2%。在2001年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后储蓄率略有回升, 但又因房价的上涨而急速下滑, 因为房产让美国人觉得储蓄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美国2007年个人储蓄率降至5.5%。2008年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储蓄率才有所上升。一般来说, 其他国家都比美国的储蓄水平高。法国、德国以及许多欧元区国家的储蓄率都达到或超过了10%。不过总体看来西方国家的储蓄率都是处在较低的水平, 定期存款所占比重较低。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 和西方主要国家相比, 我国存在居民高储蓄的问题。美国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 但是美国储蓄存款还不到中国的2倍, 中国高储蓄更多的是经济结构问题的体现, 而非经济实力的体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所以家庭必须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而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较早, 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完善, 储蓄率也较低。

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分析

无论是历史的纵向比较, 还是国家之间的横向对照, 改革开放以来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都是惊人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广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 居民储蓄存款相应保持了高速增长。

(一)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发展过程

1.持续增长阶段

1978—1988年是我国储蓄持续增长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1988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22亿元, 是1978年210亿元的18倍。这一阶段储蓄存款之所以呈现高速增长, 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基础薄弱, 起点低, 少量的储蓄增长即可取得较高的增长速度;另外也取决于改革初期经济政策深入人心, 居民为了长远着想而愿意以存款的形式持有金融资产。

2.高速增长阶段

1989—1996年为我国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在储蓄存款基数已经有了较大增长的情况下, 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此阶段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到1996年储蓄存款余额跃升为3.8万亿元。这一阶段储蓄存款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金融部门的政策, 使得利率等调控经济的手段市场化, 充分体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 稳定了居民的信心, 另外, 居民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3.减速增长阶段

1997—2000年为我国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继续增长, 1998年底达到了5.3万亿元。这一时期, 央行连续降息, 从1996—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 1999年10月, 政府又开征20%的利息所得税, 致使储蓄增值功能大幅降低, 降低了居民储蓄意愿。以上措施对居民储蓄分流产生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其次, 1999年存款实名制实行, 也将公款私存的资金大量挤出, 从而加速了“名义”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再次, 这一时期, 股市在1996年与1999年分别出现大牛市, 交易活跃。股市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居民储蓄进入股票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或投机。以上种种原因, 致使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速度加快, 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跌至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

4.波动性增长阶段

2001年以来是我国储蓄存款波动性增长阶段。进入2001年以后, 居民储蓄存款在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 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2002年以来, 居民储蓄存款更表现出迅速增长。虽然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一直在不断增加, 但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呈周期性的下降趋势, 第一轮下降是在2000年降到谷底, 随后2000—2003年又开始小幅上涨, 2003年升至波峰, 紧接着又开始第二轮下滑, 2004年又是一个谷底, 2005年恢复上涨, 但没有达到2003年的水平, 之后的第三轮开始了一路下滑的趋势, 直到2007年达到增长速度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只有6.8%。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还是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199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整理。

(二) 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表2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些结果表明, 自1990年以来,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基本上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990—2009年城镇居民储蓄率从15.3%上升到了19.2%, 农村居民储蓄率则从14.8%上升到了22.5%。特别是1998年以后, 居民储蓄率更是居高不下, 城镇居民储蓄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 而农村居民储蓄率则基本保持在25%以上。

资料来源:根据1990—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编制。储蓄率为收入减消费支出的差占收入的比重 (%) 。边际消费倾向为年度消费增长额占年度收入增加额的比重 (%)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00%表明当年新增消费中动用了前期储蓄, 该指标为负数表明当年储蓄超过了当年新增收入。

(三) 居民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1991—2010年居民储蓄存款构成看, 定期储蓄存款占全部储蓄存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 这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结构稳定性很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人民银行2008金融机构人民币收支表有关数据整理。

从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是持续增长的, 虽然增长过程中每年的增长率有波动, 但居民储蓄存款保持高速增长, 另外我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居民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三、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的成因分析

(一)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是主要原因

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率的变化趋势看, 凯恩斯关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一般规律在我国明显存在, 收入增长是居民储蓄增长的决定因素, 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变化主要取决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表2中可知, 1990—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长到15174.7元, 增长10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长到5153.2元, 增长了7.5倍。储蓄是收入的函数, 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储蓄存款的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 居民投资渠道少是重要原因

无论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 而储蓄则是稳步上升。这可能和我国居民的储蓄习惯有关。但是当前在内需不旺、投资后劲不足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引导其向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转化还是有必要的。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少, 除储蓄存款外, 我国现有的可供个人投资的金融产品仍主要由股票 (包括基金) 和国债构成。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 储蓄存款增速下降, 说明活跃的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分流储蓄存款的途径。但是股市风险太大, 加上我国股市很不规范, 股市资产大幅缩水引发的负财富效应加剧了居民对资产安全性的重视, 居民对股市的投资热情有所消退, 部分投资股市的资金也转为银行储蓄。而国债规模有限, 因而吸收储蓄有限。而基金由于受股市低迷所累, 居民对它的投资热情也不高。比较而言, 储蓄存款兼具流动性好、能带来无风险的一定收益等优势, 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三) 制度转轨过程中的预期不确定性是深层次原因

1990—2009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21%,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0%, 而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年均增长21.9%。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 表明储蓄存款不仅来自于居民当年增收, 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和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迫使人们通过储蓄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如住房制度改革迫使居民进行长期储蓄;教育制度改革使居民必须为支付子女教育费用而增加储蓄;医疗保障制度发生变化, 居民为预防健康风险而增加储蓄等。

总之,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趋势, 既有长期因素的作用, 又有短期因素的作用;既有经济因素的作用, 又有制度变革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是许多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贾玉英.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2003.

[2]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 1999 (5) :3-10.

[3]李焰.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4]廖佳馨.影响我国近年来居民储蓄若干因素问题的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3.

[5]严忠, 岳超龙, 刘竹林.计量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5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3年6月,成立以来,成功地经受了防制“非典”、人禽流感、霍乱等传染病疫情的考验,出色完成了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项防治工作。在这2年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历了SARS等传染病疫情之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建立完善全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安全可靠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体系,是一个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所在。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仅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培训、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信息处理等重要作用,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基层防保网络(乡、村两级)的最高管理层,能否及时发现、识别、控制突发疫情,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基本情况 1.1 人力资源现状

1.1.1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职工总数为87人,专业技术人员61人,占70.9%。

1.1.1.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9人,占14.8%,大专学历人员13人,占21.3%,中专学历人员35人,占57.4%,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4人,占6.6%,其中本科、大专学历中有8 人为第二学历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64%。

1.1.1.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8人,占13.1%,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18.0%,初级职称人员38人,占62.3%,医士及其他人员4人,占6.6%。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1.3从专业结构来看 从事疾病控制15人,占24.7%。传染病防治专业1人、计划免疫专业1人;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专业2人;食品卫生专业3人、学校卫生专业1人、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4人;预防综合门诊医学专业1人。从专业结构看,从事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计划免疫、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专业业务人员力量较为薄弱。

1.1.1.4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41人,占67.2%,35―50岁人员14人,占23.0%,50岁人员6人,占9.8%。人员相对年轻。

1.1.2基层防保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防保人员总数为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人,占77.8%。

1.1.2.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为0,大专学历人员11人,占22.4%,中专学历人员23人,占46.9%,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15人,占30.6%。基层防保人员存在学历较低的现状。

1.1.2.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为0,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22.4%,初级职称人员31人,占63.3%,初级以下职称及无职称人员7人,占14.3%。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2.3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31人,占63.3%,35―50岁人员10人,占20.4%,50岁以上人员8人,占16.3%。

1.2用房现状 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730平方米、检验用房1020平方米、辅助用房250平方米,两年来未新增业务用房。

1.3设备现状 万元以上的仪器主要是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酶标仪及洗板机、生化仪、血球仪,除血球仪是2003年购买以外,其余均为八、九十年代产品,而且生化仪、酶标仪已数次修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在130万元左右。

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SARS的流行催生了对公共卫生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各省各市都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但作为最基层的县(市)级疾控机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

2.1 疾控机构自身发展相对缓慢

疾控机构前身是原卫生防疫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将公 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控制传染病方面,通过当时卫生防疫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先后消灭和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指标明显提高,但改革开放近20年来,突出强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防疫部门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五大卫生的工作中,而忽略了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直接导致了相关人员、技术、设备的薄弱,由于疾控机构组建时间不长,短时间内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2.2重治轻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社会工程,投入大,效益链长,短期效益不明显,不但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重治轻防,在卫生部门中也一直是重治轻防,多年来轻视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的防控,防大疫、防恶病的意识淡薄,从政策、领导到关注程度都存在忽视现象,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远远落后于医疗单位建设。

2.3疾控体系管理机制不合理

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疾控机构对乡镇防保人员实行业务指导,而行政领导实行层级管理,无人事管理权限,无工作经费,乡镇防疫人员主要精力用于创收,因此疾控机构技术指导缺乏直接性和强制性,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既管不好人,又管不好事。

2.4业务经费投入不足

SARS疫情后,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从目前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求看,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疾控中心现有87人,核定拨款的只有64人,专项防治经费也存在较大差距,乡镇防保人员工资更不能保障。

2.5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

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缺少,学历结构偏低,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缺乏有经验、有技术、年富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人才断档、人多才缺的现象比较严重,一名专业人员往往承担着多项任务,致使工作只能处于 应付状态,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2.6设施、设备不到位

工作用房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参照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工作用房还不达标,布局不合理,且与卫生监督所同一办公楼办公,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设备配备上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放射、检验、监测能力低下,缺乏新型、快速的先进检验检测设备和应急设备,现有设备还达不到国家标准的50%,严重影响了应急检测和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

2.7乡镇防保机构防控能力薄弱

乡镇防保人员是疾控体系建设网络的基底,承担着大量的、具体的、细致的预防保健工作。然而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组织的人、财、物配备极其缺乏,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专业人员少、应急处置能力差的现状。几点建议和看法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制定规划,加强疾控机构基本建设,新建或扩建业务工作用房,改善工作条件。增加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室标准,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注重专病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协调发展,拓宽检验领域,增加科技含量,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不仅是疾控工作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

3.2.1有效拓展“引才”机制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疾控机构改变人才机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协调全面、规范适用的原则,严把“准入关”,积极引进学有专长、专业对口的 人才,并有针对性地吸纳部分相关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努力使引进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疾控工作内容和防治任务的需要。

3.2.2全面完善“育才”机制 高效的培训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疾控机构要开拓思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从组织管理、制度保证、物资保障、运作方法等方面建立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全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不断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2.3切实加大“用才”力度 在疾控机构内真正建立择优录用、竞聘上岗的竞争机制,不拘一格、灵活务实的选任机制和奖优罚劣、留贤免庸的激励机制,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全体人员爱岗履职,形成用其所学、用其所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的人才使用新局面。

3.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先进的通讯和互联网络,形成及时、准确、快速防控体系。与上下级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构建一个数据报告准确、信息共享便利,能够及时快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的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全市疫3.4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疾病的防护能力,加强全民公共卫生的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有效预防疾病。宣传部门和新闻机构要支持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和其它新闻媒体应开辟免费的、定期的健康教育专栏、专题或节目,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

3.5加强基层防保机构建设 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的建设。理顺乡镇卫生防保组织管理体制,由疾控机构垂直管理,财政合理安排基层防保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乡镇防保组织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制定稳定人才的利益性政策,有计划地扩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比例,充实和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同时针对乡镇防保人员非专业人员多,整体素质低的现状,定期通过培训、讲座以及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专业水平,促使防保机构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确保全市公共卫生事业持续有序发展。

3.6加大疾控体系建设投入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成都市 体育舞蹈 培训机构

1 前言

体育舞蹈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矛盾,使得体育舞蹈的发展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本文对成都市5所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现状进行调査研究,旨在了解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经营状况,分析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现在或将来想从事体育舞蹈培训行业的人提供一点帮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抽取了成都市5所体育舞蹈培训机构中的200名学员、28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系统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3.1.1 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

本文所研究的成都市5所体育舞蹈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体育舞蹈培训学校、体育舞蹈俱乐部。其办学形式都是私人办学,在私人办学中又分为独资办学与合伙办学。

调查可以发现,200名体育舞蹈学员中,7岁以下的学员有30名占总数的15%,7-10岁的学员有68人占总数的34%,11-15歲的学员有50人占总人数的25%,16-20岁的学员有20人占总人数的10%,20岁以上的学员有32人占总人数的16%。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年龄在7-15岁的学员共有118人,占总人数的59%,可见成都市学员集中在7—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也是学习拉丁舞、标准舞人数最多的。

3.1.2 学员的学习动机调查

调查发现,有137人占总数的69%,都是把体育舞蹈的学习当做一项强身健体和培养兴趣和爱好的运动项目,只有5%的学员是想今后从事体育舞蹈专业的,这一结果与我们在调査学员年龄结构是吻合的。调查中还发现有80%学员每周参与学习次数都是在1-3次之间,有45%的学员参加过1-3次的体育舞蹈比赛。

3.1.3 教师学历调查

调查发现,成都市体育舞蹈师队伍中研究生有4人占总人数的14%,本科有17人占总人数的61%,大专生有5人占到总人数的18%,大专以下有2人占总数的7%。从表中可以看出成都市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学历以本科的学历为主。

3.1.4 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

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次数很少,有65%的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从未参加过任何的进修培训,只有14%的教师从执教以来会定期参加进修培训,21%的教师会不定期的参加培训。而有80%的老师都表示定期参加进修培训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78%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3.2 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流动性大、场地设施匮乏、宣传方式单一、场地闲置现象严重。

3.3 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发展的主要对策

3.3.1 改变管理制度,完善培训体系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管理者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积极组织教练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 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增强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3.3.2 完善工资体系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只有完善工作制度才能够留得住教师,拥有稳定的师资,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3.3.3 完善教学设施

培训机构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应具备相应的不同条件的场地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不断的完善场地设施。

3.3.4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

培训机构应加强宣传,釆用多种宣传方式。鼓励和引导男生的加入,以平衡性别比例失调现象。

3.3.5 充分利用场地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还可以通过租赁场地,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等其他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使场地充分利用以来增加培训机构的收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主要是私人办学。

4.1.2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场地规模和硬件设施总的来说还不够完善。培训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不够多样化,在面对人群招收学员时也不够全面,未充分开发老年市场。

4.1.3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男女学员比例差别明显,没有让男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大多学员都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兴趣作为学习体育舞蹈的主要学习动机。

4.1.4成都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教师主要以年轻教师兼职教师为主,同时教师从执教以来参加培训、参加继续教育的次数很少,教师的流动性也比较大。

4.2 建议

4.2.1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发展加盟连锁,以成都市带动周边地区,走连锁经营的发展之路,将成都市的体育舞蹈培训事业做强。

4.2.2各培训机构加强宣传,釆用多种宣传方式,改变大众的观念和意识,以平衡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拓展培训机构的经营业务和增加招收对象。

4.2.3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拓宽体育舞蹈教师专业技术培训的渠道,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是提高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核心。

4.2.4完善教学实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秦莹.安庆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连锁经营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2]丁丙霞,曲家林.淮北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经营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博览,2011(16)

[3]张晓会,张晓聪.皖北地区城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调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4]樊翠红.江汉平原地区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经营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

我国安全培训机构分布现状分析 篇7

安全培训机构的数量过少, 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培训实际工作的需要, 容易造成培训机构之间因竞争不足缺少发展动力, 而过多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不利于安全生产培训长远发展。为此, 科学规划安全培训机构布局, 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量, 对于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 详细分析了我国安全培训机构数量发展的趋势、以及级别、类别、地域分布等方面的情况, 将有关省 (区、市) 高危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与培训机构数量进行比较, 分析这些地区机构数量是否合理, 并通过分析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以希望能对统筹规划安全培训机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1统计分析对象

本文分析对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予资质的一、二级安全培训机构, 以及经省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授予资质的三四级安全培训机构。所用数据全部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培训年度统计数据。

2统计结果

2.1安全培训机构数量发展趋势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截至2008年底, 全国共有四级安全培训机构3813家, 较2003年增加3116家;2003年至2007年, 安全培训机构数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2004年一年增长1519家, 2005年若有调整, 单年增长207家, 2006年和2007年增长都比较稳定, 年增加数量都维持在800家左右;2008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2.2各级安全培训机构数量分布 (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3813家安全培训机构中, 一级33家, 二级164家, 三级2080家, 四级1536家;一、二、三级机构数量呈金字塔式分布, 四级安全培训机构数量比三级少544家。

2.3安全培训机构类别分布 (如图3所示)

当前安全培训机构按照所属单位性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四类, 企业所属培训机构、监管监察部门所属培训机构, 科研院所所属培训机构以及其他 (包括其他政府部门所属培训机构, 社团所属培训机构及安全生产社会中介) 。从图3可以看出, 目前这四类培训机构分别占当前机构总数的45%、27%、14%和14%。

2.4安全培训机构地域分布 (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 安全培训机构数量超过200的省份的有9个;山东省安全培训机构数量最多, 达到305个;海南省没有一、二级安全培训机构;安徽省仅1家一、二级安全培训机构;浙江省没有一级安全培训机构, 仅1家二级培训机构, 机构总数不足50个;上海、辽宁等13个省 (市、区) 没有四级机构;内蒙、浙江等12个省份三级机构数量多于四级机构数量。

2.5 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数量 (如图5所示)

图5中各地区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数量, 是将该地区的高危企业数量, 除以该地区的培训机构数量得到的。从图5可以看出, 北京等20个省 (区、市) 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数量为150个左右;有11个省 (区、市) 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企业数量在100到200之间;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企业数量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湖南、湖北和广西;北京、河北、山西、重庆、青海每个机构服务的企业数量都相对较少。

2.6 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从业人员数量 (如图6所示)

图6中各地区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从业人员数量, 是将该地区的高危企业从业人员数量, 除以该地区的培训机构数量得到的。从图6可以看出, 北京等20个省 (区、市) 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为3584人;多数省份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0到4000之间;云南、内蒙、湖南每个机构平均服务的高危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最高;广东、北京、广西都相对较低。

2分析讨论

(1) 从图1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安全培训机构数量在经历2003年到2007年的稳定增长之后, 2008年首次出现了下降, 一方面是因为200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一、二级安全培训机构认定标准 (试行) 〉的通知》下发后, 各省都配套制定了《三、四级安全培训机构认定标准》, 在机构复审评估中部分机构达不到条件被取消资质;另一方面是因为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 不少地区安全培训机构的数量已经饱和, 机构建设由粗放发展进入规范提高的调整阶段。

(2) 从图2和图4可以看出, 各级安全培训机构的数量分布, 基本与其允许培训的对象范围与规模相一致;13个省 (市、区) 没有四级机构, 且四级机构数量少于三级, 说明当前对于四级机构的定位还不够准确, 有关方面申请四级机构的主动性不高, 其发展的方向还有待研究, 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3) 从图3可以看出, 当前充分吸取了各方面的力量来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服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所属培训机构比例相对偏高, 而且部分地区三、四级安全培训机构基本都是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所属单位, 容易造成垄断和僵化, 甚至滋生腐败。

(4) 综合看图4、图5、图6统计的结果, 当前每个培训机构平均服务高危企业约150个、高危企业从业人员近3600人, 可以作为评判一个地区安全培训机构数量的基本标准;有的地区作为经济大省, 安全培训机构明显偏少;有的地区全省仅1~2家一、二级机构, 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每个培训机构服务的高危企业数量超过200个、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00人的地区, 都应考虑适当控制培训机构总的数量。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统计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 我国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已经由粗放发展进入规范提高阶段, 机构总数基本饱和, 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构数量可能会围绕现有数量上下波动, 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整顿提高上, 并可适当提高机构准入条件。

(2) 当前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较好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 对企业、监管监察部门、科研院所等不同类别的培训机构, 应进一步科学合理定位, 注意发挥各自优势, 做到各有侧重和特色。在当前大量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和技能短缺的农民工到高危行业就业的情况下, 应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申办四级安全培训机构, 解决企业内部培训外送引起的工学矛盾突出、成本高和针对性差的问题。

(3) 可以将每个培训机构平均服务高危企业150个、从业人员近3600人, 作为安全培训机构地域分布是否合理的判定标准, 高于该标准的应适当控制, 低于该标准的应适当再发展。

(4) 随着安全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需要而且也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从而指导我国安全培训机构建设, 使其数量和质量更加适应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君.浅谈新形势下企业培训师资问题.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3) :87~90Zhang jun The safety training teacher in new productionsituation.[J]Journal Shandong Electyr power occupationeducation Institute, 2003, 6 (3) 87~90

[2]黄玉治.安全培训体系建设与回顾.劳动保护, 2004 (11) :13~15HUANG yuzhi.Review and foreca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safety training[J]Labour Protection, 2004 (11) :13~15

食品安全领域技术机构现状分析 篇8

一、体制上的多元化现实

官方技术机构与行政监管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直是食品检测领域颇受诟病的一个问题, 实践中, 许多原为行政机关下属单位的技术机构已逐渐与主管部门脱钩, 试图转换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民资甚至外资的检测机构也已经开始抢占市场, 国内的华测、英国的Intertek、瑞士的SGS、德国的TUV、法国的BVOI、南非的SABS都在大陆食品行业享有了较高知名度, 有的甚至布点到县级地区, 为各类需求主体提供了极大便利。

各类性质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优势:原官方的技术机构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行政检测任务、公益任务和国家科研任务, 便于及时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行政决策部门, 其意见也易于引起行政监管者的重视, 另一方面, 在涉及行政处理时, 企业和消费者都在更大程度上承认官方技术机构的公信力, 因为取得符合自身利益的官方技术检测报告之后, 更容易获得行政机关的认可从而顺理成章地向行政机关提出自己的诉求;民资技术机构的优势则是机动灵活,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投资方向和检测重心,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面的要求, 且一般而言服务态度要优于官方机构;外资技术机构的突出优势则是其本国的食品安全声誉和更高的自主独立性, 从一般社会心理来说, 消费者会认为外资机构的技术更强、其检验报告更不受我国行政权的影响, FDA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引起的社会反响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 在一段时期内, 各类机构的并存更能满足行政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全面需求, 也更有利于推动食品检测市场的竞争化、公开化和专业化。

二、运作模式上的新探索

食品种类繁多, 标准各异, 需要检测的指标、参数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发生极大变化, 目前技术机构的布点、规模、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都显示出了各种不足, 以独立主体身份各自为战, 常常导致重复投资, 还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许多地区开始整合资源, 探索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浙江省三门县将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五个行政部门的食品检测机构剥离出来, 成立了三门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原先分别拨给各个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财政经费, 现在全部划拨给该中心, 以集中资金购买急需的大型设备, 提高检验能力;中心统一检测和发布报告, 避免了各机构之间争抢检测任务的无序竞争, 各技术机构按照不同系统的标准得出不同检验结果的情形也不会再现。

这种新的运作模式应当是官方技术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那么民资与外资机构是否也可一体纳入?由于食品样品的特殊性, 送检者很难选择较远地区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如果将特定地区范围内的所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整合为一, 变相地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 很可能会阻碍送检者自由选择权的实现, 因此, 在机构整合之外, 还可以选择合同类的互助合作, 如各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之间可以合同形式约定设备的租用、人员的借用或者项目的委托等, 以多种形式走集约发展之路。

三、发展中的主要困难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程度日益提高, 使技术机构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但就操作层面而言,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尤以周转资金和竞争环境两问题最为突出。

1. 周转资金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在支付了样品购买费之后, 基于财政拨款的限制已无力支付检验费, 常常只能委托官方或半官方技术机构进行检测活动并暂时拖欠费用, 这必然影响该类技术机构的资金周转和发展壮大。对于民资和外资机构来说, 食品检测所需设备往往价格较贵, 折旧、维护、专业人员工资等费用也高, 某一技术如果过时较快, 相应的设备投入可能还未收回成本;与此相对, 食品安全检测费用普遍较高, 食品生产经营者常常选择自行检验甚至假称已经检验, 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人群又往往难以下决心进行食品送检, 因此民资和外资技术机构若没有稳定的项目来源就可能难以支撑, 被迫退出市场。

2. 竞争环境方面。

许多技术机构的检验范围、项目高度重合, 为了维持生存, 一些刚刚起步实力不强的检测机构会按照委托者的要求为其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以拉拢客户, 既欺骗和损害了直接消费者, 又破坏了食品检测行业的整体声誉, 影响了守法机构的正常业务开展。另一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基本都会选择官方技术机构进行检测, 对非自行委托的民资甚至外资机构的检测结果往往不予认可或者不予置评, 并不做出分析与解释,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领域的公平竞争。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行政权的调整与规范:在低收入人群数量较大的时期, 对食品安全检测费用给以财政补贴是相对较好的选择;行政处罚、行政裁决以及后备的司法诉讼制度的完善, 可将非诚信的检验机构逐出市场;行政监管部门对民资、外资机构检测报告的态度与评价, 可善用行政说明理由制度来加以缓和和弥补。

摘要: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机构体制上已经实现了多元化, 并出现了整合性的运作模式探索, 但仍存在着周转资金和竞争环境方面的困难, 需要行政权介入解决。

关键词:食品安全,技术机构,食品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杜丁.漂白蘑菇调查:网民普遍相信小学生不信工商局http://env.people.com.cn/GB/13398924.html, 2012-1-12[1]杜丁.漂白蘑菇调查:网民普遍相信小学生不信工商局http://env.people.com.cn/GB/13398924.html, 2012-1-12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煤矿企业所属辖区内18所幼儿园进行调查, 其中太原市区域11所, 古交市区域7所。

1.2 方法

填写调查表与现场检查相结合。根据《太原市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评审细则》, 结合煤矿企业托幼园所实际设计统一调查表。

2 结果

2.1 幼儿园基本情况

18所幼儿园地域分布:太原市11所, 古交市7所;属于企业机关直属管理4所, 属于二级单位煤矿幼儿园14所;五星级幼儿园1所, 四星级幼儿园4所, 三星级幼儿园7所, 二星级幼儿园6所。62%幼儿园的班级编制和每班幼儿人数符合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38%幼儿园儿童数严重超编, 有些甚至达到每班40或50余人, 以大班超编较为显著。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均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最高的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为1:12, 最低的只有1:3。

2.2 卫生保健人员

各幼儿园均设有保健医生。所有幼儿园共有专职保健医17人, 兼职保健医2人, 但有7所 (38%) 幼儿园保健医配备不足。中等以上卫生学校毕业的保健医有15人 (占78%) , 大专学历3人, 中专学历12人;高中学历3人, 初中学历1人。具有医士和护士以上职称15人 (占78%) , 其中中级职称2人, 初级职称13人, 幼教高级1人, 无职称3人;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培训, 具有卫生保健人员任职资格证书有17人 (占89%) 。

2.3 卫生保健设施

18所幼儿园均设有专用保健室;2所 (11%) 幼儿园有独立隔离室;4所 (22%) 幼儿园隔离室与保健室合用, 中间用隔断分开;12所 (66%) 幼儿园没有隔离室。18所幼儿园均没有独立的晨检室, 大多与幼儿园门房、财务室合用。

保健室一般设备:桌椅、药品柜、资料柜、观察床、电冰箱、流动水设施、污物筒拥有率分别达100%、94%、88%、94%、55%、44%、100%。保健室体检、消毒设备:体重计 (杠杆式) 、灯光对数视力表、身高坐高计、高压消毒锅、紫外线灯、常用消毒液拥有率分别达94%、94%、55%、66%、100%、100%。保健室医疗用品、药品: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压舌板、软皮尺、体温表、敷料、中成药、外用药分别达72%、72%、66%、77%、66%、100%、83%、88%、94%。

2.4 幼儿园设施与安全

66%幼儿园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72%幼儿园具有3套以上大型玩具;77%幼儿园活动室与卧室分隔;88%幼儿园厕所设有一层台阶, 铺设防滑地面;72%幼儿园男女厕所分隔。100%幼儿园热水瓶、成人剪刀、消毒剂、电灯电灯开关方置在安全地方;83%伙房、食堂有防止儿童进入的安全措施;100%幼儿园内有消防设施。

2.5 卫生保健工作

10项卫生保健制度:2家 (11%) 未建立膳食管理制度, 5家 (27%) 未建立预防疾病制度, 1家 (5%) 未建立卫生管理制度, 6家 (33%) 未建立登记统计制度。

8家 (44%) 不能完全掌握儿童计免情况, 儿童入园时未查儿童预防接种证或未采取计免补种措施;6家 (33%) 未进行儿童事故登记;5家 (27%) 无传染病登记;2家 (11%) 未进行体弱儿管理登记。

2.6 健康检查

18所幼儿园均具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卫生保健合格证。每年儿童和保教人员身体健康检查率达100%, 对健康检查不合格人员及时调离。但是, 对离园3个月以上的儿童未进行复检, 新招收保教人员未及时进行检查达62.8%。

2.7 卫生消毒

4所机关直属幼儿园每年有卫生部门人员到园抽检卫生消毒情况, 细菌培养基本上能达到要求。大多数幼儿园能做到儿童1人1巾1杯、被褥及床单专人专用、使用流动水洗手, 但有个别幼儿园存在孩子不能正确指认出自己的毛巾或杯子的现象, 有一个幼儿园下水道堵塞, 致使孩子不能使用流动水洗手。

2.8 膳食营养

所有幼儿园均有卫生部门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 采购食品均进行索证, 但有部分幼儿园存在食品合格证过期的现象。食品能够按要求进行分类、分架、隔墙、离地放置, 其中有1所幼儿园存在生、熟食品不分, 1所幼儿园有过期食品, 1所幼儿园无带量食谱、未开展营养计算。

3 讨论

3.1 企业幼儿园的特点

(1) 各幼儿园所卫生保健工作总体来说比较规范, 尤其是儿童年度健康体检和保教人员健康体检做得比较好。 (2) 随着近几年煤炭行业形势好转, 企业对幼儿园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是幼儿园对于企业来说终归不属于主业, 大多数幼儿园都隶属煤矿的后勤公司管理, 每年用于改善环境, 增加大型设备资金都十分有限。 (3) 企业幼儿园收费往往偏低。企业幼儿园大多招收自己职工的孩子, 即使幼儿园星级级别比较高, 也很少能按照相应级别进行收费。只1所五星级与1所四星级幼儿园收费符合自己相应星级标准, 61%幼儿园属于一星级幼儿园收费标准。 (4) 教职工与幼儿比例在国家规定范围, 但有个别幼儿园儿童数严重超编[1]。太原市区域11所幼儿园生源呈两极分化状态, 人们大多选择规模较大、环境较好、接送方便的4所机关直属幼儿园。其他7所矿级幼儿园生源较少, 呈萎缩状态。

3.2 重教育轻保健现象存在

儿童是需要保护的弱势人群。托幼机构是学龄前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以保为主, 保教并重”是托幼机构的办园方针。虽然大部分托幼机构能够按照卫生部门要求进行管理, 但是幼儿园园长多为幼师、师范毕业, 大多未经过卫生保健岗位培训, 卫生保健意识淡薄, 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较少, 存在着重教育轻保健的现象。

3.3 保教人员队伍

有7所幼儿园保健医配备不足, 保健医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职称学历偏低, 几乎没有医学院校大专以上学历者, 10名保健医有初级护理职称, 1名有中级护理职称, 4名有初级医师职称。而保健医在园内地位不高, 被人误认为“可有可无”的闲人, 常常身兼数职, 哪里忙就往哪里调配, 到检查时再突击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 影响了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

3.4 保健室设施

18所幼儿园均设有专用保健室。隔离室与晨检室设置大多不太理想, 一些幼儿园保健室常用设备缺乏, 如:50%~60%的幼儿园保健室没有电冰箱、流动水设施、身高坐高计、高压消毒锅, 30%~40%的幼儿园没有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等常用工具, 甚至有幼儿园没有体重计和视力表常用体检工具, 严重影响卫生保健工作的正常开展。

3.5 环境设施

幼儿园的规模大小、环境设施、园舍建设等方面发展极不均衡, 尤其是50、60年代老煤矿的幼儿园, 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 存在很多不合理设置, 如:起居室与活动室共用, 全园共用厕所, 厕所与盥洗室不分开, 厕所台阶过多, 户外活动场地小, 无绿化面积, 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又无法改造, 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 造成幼儿园规模大小不一, 规模小的只有几十名儿童, 规模大的二三百名儿童。

3.6 卫生保健工作

大部分幼儿园注重一日生活制度、儿童健康检查、卫生消毒、安全制度等方面, 而在儿童体弱儿管理、传染病管理、营养膳食管理、卫生保健登记统计等方面比较薄弱。

今后, 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在国家原有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制定出更切合工作实际, 操作性更强, 更具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坚持正确的办园方针,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健队伍。应规定所有的保健医均要具备医学学历, 并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 制定相关的继续教育措施, 提高业务水平[2]。加强园舍建设, 改善办园条件。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生活空间。强化卫生保健工作。针对薄弱环节, 强化内部管理, 扎扎实实地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曲红明.浅谈托幼机构相关的卫生法规及其落实的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 20 (1) :9.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新罗区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民营医院、社区诊所等机构 (以下简称基层医疗机构) 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为自行设计, 主要分为三部分: (1) 护士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性别、文化程度、职称等; (2) 静脉输液治疗知识自评情况:包括静脉输液治疗知识主要来源、自评静脉输液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等; (3) 静脉输液工具使用情况。

1.2.2 调查方法

利用该区进修学校组织培训班的机会, 调查前经过统一培训, 明确调查目的。由调查者发放调查表, 护士按照调查表中的内容逐项评估并填写。发放问卷75份, 回收问卷75份, 回收率100%, 剔除不合格问卷后, 有效问卷68份, 有效回收率90%。

2 结果

2.1 护士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有效应答68人, 女68人, 男0人;年龄30岁以下28人, 31岁~50岁38人, 50岁以上2人;文化程度:中专38人 (55.8%) , 大专26人 (38.2%) , 本科4人 (5.8%) ;职称:护士16人 (23.5%) , 护师28人 (41.1%) , 主管护师22人 (32.3%) , 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人 (2.9%) ;

2.2 输液工具使用情况

当日接受静脉治疗的患者总数为726例次, 其中使用头皮钢针的有688例 (94.76%) ,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有38例 (5.2%)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0例 (0%) , 中心静脉导管 (CVC) 的0例 (0%) 。

2.3 静脉输液治疗知识自评情况

见表1。

3 分析

100%的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液体, 输液工具中头皮钢针占94.7%, 外周静脉留置针占5.2%;PICC占0%;CVC占0%。分析原因:

3.1 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缺乏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和相关知识

护理人员在执行输液医嘱时通常以完成当天输液任务为目的, 对新技术、新输液器具的学习、培训相对滞后, 对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因素缺乏预见性和综合考虑, 常规采用头皮针行外周静脉穿刺。头皮钢针使用率高达94.7%, 在患者日均输液时间达4.1 h的情况下[2], 钢针的使用与零容忍差距较远。

3.2

PICC作为惟一授权给护士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及CVC需有资质的医生方可进行穿刺, 鉴于多种原因, 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尚无条件开展。

3.3 患者因素影响输液途径的选择。

汪晖等[3]调查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情况表明, 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度不高, 从而间接影响护士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

3.4

虽然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们已意识到必须根据静脉治疗方案进行输液工具的选择, 但受医院进货品种单一、医保报销品种不多的影响, 可供护士选择的余地不大。

3.5

本次调查显示52.9%的基层医疗机构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主要来源于医院培训, 分析原因:我国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化建设起步较晚, 相应教材匮乏, 在此背景下, 医院集中培训是快速培养静脉治疗护士的有效方法。因培训方式单一, 难以满足临床所需, 调查显示掌握穿刺工具选择的只占22%。

4 对策

4.1 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规模、师资以及护士的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培训:

(1) 培训内容应围绕《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要求进行。 (2) 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医疗机构内部培训、外出短期培训、外请专家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进行解读等, 采取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讲授。 (3) 由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主管部门牵头, 每年组织1~2次静脉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 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派出1~2名专科静脉治疗护士参加培训, 再由其对本机构护士进行静脉治疗知识的培训和操作指导, 采取“以点带面”的培训方法, 这样培训覆盖面广, 效果好。

4.2

基层医疗机构对需使用PICC的患者, 可采用会诊方法请具备资质的上级医院护士协助进行。

4.3

加强输液安全质量控制, 把静脉治疗列入专项质量控制范畴, 按《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要求制定质量控制标准, 医院按标准要求, 以定期或随机的检查方式对静脉治疗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进行动态管理, 检查频率为每月1次以上, 保证静脉治疗安全的落实。

4.4

基层医疗机构除加强培训和质量控制外, 还应为临床护士提供多方面的有关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书籍, 让护士自主学习, 普及静脉输液知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应不断加强学习, 建立规范的静脉输液培训课程, 及时更新知识, 掌握先进的输液理念和技术, 加强《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学习和有效实施, 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部门也应加强静脉治疗安全意识, 提供更多的输液工具给护士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 蔡虻, 呼滨.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

[2]吴月丽, 许晨耘, 陈克妮, 等.临床科室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 2013, 24 (14) :2154-2155.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分析 篇11

国内外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已经跨越10年, 目前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应用实践上, 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已经建成的机构知识库离学术界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 真正将机构知识库建设成为科研成果及学术信息自由传播交流平台,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从文献研究和建设实践等角度对国内外的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进行对比研究, 期望为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文献探讨情况

(1) 世界范围内机构知识库的文献研究情况。

通过对EBSCO数据库的个案调查研究, 以“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或“IR”为检索词, 选择关键词检索途径, 截至2013年6月18日, 检索到相关文献1643篇。按发表年代分析, 可以看出, 世界范围内对机构知识库的文献研究自2006年便持续升温, 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值, 之后处于平稳且较为热门状态。具体文献量如图1所示。

从EBSCO检索到的文献来看, 目前国际范围内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机构方面: (1)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意义; (2)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框架; (3) 机构知识库的收录范围; (4) 机构知识库的收录原则; (5) 机构知识库的知识产权研究; (6) 机构知识库的联盟建设; (7) 机构知识库的推广宣传等。从文献研究内容来看, 目前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既有建设的高瞻远瞩策略研究, 也有微观的建设实践研究, 为今后机构知识库的良好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国内机构知识库文献研究现状。

同样的以个案调查方法, 在CNKI数据库中, 以机构知识库为检索词, 通过关键词检索途径, 截至2013年6月18日检索出相关文献555篇。按文献发表的年度进行分析, 发现国内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 自2009年持续升温, 每年发表机构知识库相关文献在100篇左右, 目前仍然处于高度热点状态。具体如图2所示。

国内文献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 机构知识库建设意义; (2) 机构知识库的系统架设; (3) 机构知识库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4) 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 (5) 机构知识库的资源保存与共享; (6) 国外机构知识库建设调查研究等。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来看, 国内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仍然偏向于理论研究, 且集中于少数机构学者, 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可。

2. 机构知识库实践建设调研分析

ROAR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是由最早的机构知识库软件设计者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创办的, 提供了最新的关于全球机构知识库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信息, 该网站可以从国家、记录数、活跃程度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Open DOAR (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 则是对全球范围内的机构知识库进行搜集、描述和组织的权威目录, 可以提供国家、学科、内容等多角度的分析统计。尽管两个网站的收录数量上有所区别, 但总体可对比趋势一致。所以本文选取ROAR和DOAR两个网站, 将根据实际对比需求分别对其进行调查访问。

(1)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数量。

截至2013年7月, ROAR收录的机构知识库已高达3430个[2], 其中注册量最多的是美国, 目前已有503个, 而中国注册的机构库87个。DOAR网站中收录的机构知识库数量达到2326个[3], 收录的美国机构知识库数量最多, 达337个, DOAR网站收录的中国知识库数量仅为33个, 说明各国在选择注册上有所偏向。图3是目前DOAR收录的全球各国机构知识库数量分布图。

图4则是ROAR网站提供的全球范围内近十几年来机构知识库的年度注册数量, 由该图可看出,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数量自2000年后迅猛增加, 目前机构知识库的注册量还处于猛增期。

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始于2005年, 在ROAR网站注册的中国第一个机构知识库是“图书情报学开放文库”, 之后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在2010年度我国新建的机构知识库高达40家, 之后有所下滑。国内机构知识库在ROAR网站注册量如图5所示。从注册数量上看,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仍然呈上升趋势, 而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在2010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值, 近两年却明显下滑。

(2) 机构知识库的资源量。

目前ROAR网站中, 机构知识库中记录数最多的为“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Union Catalog”, 截至2013年6月, 记录数高达1533400条。根据ROAR网站提供的数据, 目前过百万记录数的机构库有2个, 过十万记录数的机构库为61个 (包括过百万的2个) , 而记录数一万条以下的机构库为2927个, 即85%的注册机构库的记录条数不及一万条, 很多机构库的记录数甚至在百条记录以下, 其中有部分链接已成为死链接, 偏离了其建设初衷。国内目前建成的机构知识库中,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格”的记录数最多, 截至2013年6月记录数达到434970条, 全文数达到341476条, 当之无愧的成为国内机构知识库的龙头老大。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也不逊色, 厦门大学图书馆在2011年开始建设“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目前访问量已超过18万次, 其记录数达到了19506条, 该机构知识库按院系列表形式呈现, 并提供高级检索等方式, 成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典范。

(3) 机构知识库平台软件的选择。

目前全世界已3000多个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了自己的机构知识库。从已建成的机构知识库来看, 国外机构知识库解决方案主要可以分为4类: (1) 专用系统。这类系统一般是机构知识库研究项目的成果, 如Knowledge Bank、JISCIE等; (2) 开放源代码和免费的系统, 如Dspaee、Eprints等; (3) 商业系统, 如Documentum、Bepress等; (4) 混合型的系统, 如VTLS公司的vital等。根据DOAR网站的统计可以看出, DSpace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使用者最多的一个系统。Eprints第二位。具体个系统软件的使用情况如图6所示。同样, 在ROAR网站中, 3430家机构知识库中, 有1356 (39.5%) 家使用了DSpace系统, 使用Eprints系统的机构知识库则有500家 (14.58%) 。由此可见, 开源软件成为目前多数机构在建设机构知识库时的首选。

(4) 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搜集方式。

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收集是知识库建设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在内容收集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自存储方式。即作者自愿提交。由于大部分作者对机构知识库的认可度不足, 同时担心版权问题、质量问题, 加上提交的程序不够简易, 种种因素导致该方式下资源搜集效果很不理想。

(2) 强制存储。即制定政策鼓励或强行要求作者提交成果, 比如在学术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或成果奖励时, 将构成员在机构知识库中提交的资源内容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该方式大大提升了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建设速度。

(3) 批量导入。即将已经收集于某些学术系统的机构知识成果集中导入到机构知识库。比如从机构内的科研管理处、特色学科库等系统批量导入已建资源, 或是通过信息提取等方式从机构外的商业学术资源库中采集本机构成员的成果。该方式可以避免很多的重复劳动, 快速高效的将机构的已有成果填充到机构知识库内。

(5) 机构知识库的服务模式。

(1) 独立机构服务模式。该服务模式从资源搜集、内容整理、保存与管理, 到开放获取等整个过程的服务对象均以本机构为核心。在已运行的国内外机构知识库中, 多数国内机构知识库都采用了独立机构服务模式, 国外的部分机构知识库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构知识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机构知识库等也采用了这种服务模式。

(2) 联合合作服务模式。该服务模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为实现机构资源的共享而进行合作建库的一直模式。该服务模式有利于资源收集范围的拓展, 同时有利于长久保存和资源的共享, 相对于独立机构服务模式, 在资金和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联盟合作服务模式在国内的已有应用, 如中国台湾地区台湾机构典藏、中国科学院知识库服务网络等, 但应用不是很广泛。国外机构知识库的构建目前主要以联合合作服务方式为主, 在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地域范围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了联盟方式, 比如澳大利亚的ARROW机构知识库联盟、英国的SHERPA-LEAP联盟、日本的机构知识库在线、荷兰的DAREnet项目、欧盟DRIVER、美国的ALADIN联盟等等[5,6]。

3. 机构知识库的研究现状总结

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美国机构知识库在运行数量上以及机构知识库的资源量上都遥遥领先, 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近几年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方面也突飞猛进。从整体上看, 由于汇聚和提升了政策的影响力, 国外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如火如荼, 且机构知识库联盟正成为机构知识库发展的主要方向, 纷纷成立政策机构联盟、基金联盟等, 为推动机构知识库的快速良性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国内的机构知识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以中国科学研究院为首的“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格”在建设理念上、资源数量上、对外宣传上都与国际接轨, 并从政策上、资金上积极鼓励支持机构成员将科研成果放置机构库或发表至开放期刊, 为国内的开放获取建设做出了表率[7]。国内机构知识库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参与机构不是很广泛, 需要从加强宣传推广、简化成果提交程序、寻求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 需要积极借鉴国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先进经验, 在理念上、政策上、行动上都要紧跟先进步伐, 以真正推动我国机构知识库的繁荣发展, 提高机构知识库的真正影响力, 促进学术信息的自由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陈传夫.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2]Open DOAR[EB/OL][.2013-7-5].http://www.opendoar.org/.

[3]ROAR[EB/OL][.2013-7-5].http://roar.eprints.org/.

[4]李大玲.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5]张琴, 付开远.基于开放获取的IR联盟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2) :131-135.

[6]曾苏, 马建霞, 祝忠明.机构知识库联盟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24) :106-110.

上一篇:高校信息工作下一篇:比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