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储蓄

2024-05-16

城镇居民储蓄(精选12篇)

城镇居民储蓄 篇1

1研究背景

自1949年以来, 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 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 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

据统计, 我国近年来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 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即MPK-δ, 约为0.9%。我国的资本收益MPK-δ=每年0.9%, 大大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 (n+g=9%) 。可见, 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也就是说, 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 而消费率则偏低。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 减少投资, 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 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 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那应该如何降低我国的储蓄率呢?下面我们将以城镇居民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2实证分析

先选定城镇居民储蓄S作为解释变量, 选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Y, 实际利率R, 名义利率,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 建立城镇储蓄回归模型S=a+bY+cR+dW+ε, 利用我国1980-2006年的相关样本数据及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多个包含不同个数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

首先, 先检验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因此, 我们先仅对收入与储蓄作回归, 然后在收入的基础上分别加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得到以下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各个回归方程的R2值均较大, 说明样本拟合优度较好;F值均大于检验临界值F0.01 (K, 23 - K) , 说明回归方程均在99%的水平上显著成立, 回归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1) 从回归模型的方程1中可以看出, 收入对城镇储蓄的边际贡献高达95.9867%, 系数为正并且在99.9%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收入是决定储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并且它对储蓄有着非常明显的正效应。

(2) 从在收入的基础上加入名义利率解释变量的城镇储蓄回归方程2中可以看出, R2值增加了0.0523%, 名义利率的系数为负, 说明名义利率对城镇储蓄有着较为微弱的负效应 (边际贡献仅为0.0523%) 。

(3) 从在收入的基础上加入实际利率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3中可以看出R2值增加了0.0622%, 实际利率的系数为正, 说明实际利率对城镇储蓄有着较微弱的正效应 (边际贡献为0.0622%) 。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名义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要小于实际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这是由于通胀率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抵消的作用。所以下面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储蓄的影响时, 将直接采用实际利率作为方程的其中一个解释变量。于是, 对城镇储蓄回归模型S=a+bY+cR+dW+ε进行计量检验, 这又得到以下结果:

最小二乘法检验结果:

从相关性检验的表格中, 我们可以看出,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储蓄的相关性系数最大, 其次是社会养老保险, 再次为利率。

而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的表格中, 我们可以看到, 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良好, R2=0.961601, 并且该方程都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 说明总体回归方程显著, 即检验变量S与解释变量Y, R, W之间线性关系较为显著, 并且每个变量Y, R, W都对S有显著影响。表格中D-W=1.866120, 根据k=3, n=27, 查得, dl=1.16, du=1.65, du =1.65

从以上两个检验结果, 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 收入城镇储蓄的边际率高达96%, 系数均为正, 说明收入是决定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对储蓄有着非常明显的正效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 实际利率的相关系数为正, 且显著性较强, 说明实际利率对城镇储蓄有着较微弱的正效应。

(3) 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系数为负, 说明养老保险对城镇储蓄有一定的负效应, 即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有抑制作用, 且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实际利率的相关系数, 说明比起实际利率, 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更大。

3结论与政策启示

(1) 影响储蓄的应该是实际利率, 而并非名义利率, 由于通胀率的存在, 使得名义利率的作用变得十分的微弱。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而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我国试图通过一再地降低存款利率来减少储蓄, 却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存款额却仍然不停攀升的原因。

(2) 虽然实际利率对于储蓄率确实有一定的正效应, 而事实上我国的实际利率也不断的在下降, 但居民的储蓄额并未减少, 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养老保险的不完善。

(3) 当然除了可支配收入、利率、社会养老保险外, 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预期等都对中国居民的储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实, 这些原因归结在一起归根到底就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国储蓄的居高不下。所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真正改善中国储蓄率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

摘要:储蓄率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它的高低会对经济增长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城镇居民的数据为样本, 引入可支配收入、利率、社会养老保险等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分析了各大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 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储蓄率,可支配收入,利率,社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卢君生, 蔡锐.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城镇居民储蓄 篇2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 实证分析 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现状,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我们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但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情,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我国有很多学者建立了许多的储蓄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但分析结论的差异很大。整理以前的研究成果,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

1.收入因数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

2.利息率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利息率会使储蓄增加。在本文中,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利率。

3.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从而也就会改变居民户的储蓄倾向。本文用通货膨胀率来考察物价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4.收入分配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

三、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而,要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1998年后,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的体制约束状态,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市场体制的控制力还有限,从而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传导机制。市场化的改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大影响,银行开始考虑贷款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回报,而消费者也

开始考虑最佳的消费时机和预期收入。这说明,我们的微观经济层面已生长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然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积极的因素还很不适应,微观主体内在约束机制较强与宏观经济市场传导机制不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投资行为受阻、消费行为审慎和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居民对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期、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信贷消费的发展、利率因素的影响、“假性”存款的影响、消费领域的信用等级、高收入阶层消费状况、就业形势压力、体制改革、居民收入水平等。由于我现在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能综合考虑,选取一部分变量进行研究,而且为了方便查找数据,只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选用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用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还选取了中国1979年到2002年的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年期储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

四、数据及处理

本文模型数据样本为从1979-2002年。

年份 城镇居民储蓄率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一年期储蓄利率 通货膨胀率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1979 0.06368087 0.264869934 3.78 0.02 0.16

1980 0.08740586 0.220385089 5.04 0.059804 0.15

1981 0.07093626 0.104176446 5.4 0.024052 0.15

1982 0.08105586 0.139165412 5.67 0.01897 0.15

1983 0.09963501 0.093723563 5.76 0.015071 0.16

1984 0.13025584 0.245357008 5.76 0.027948 0.19

1985 0.15161502 0.184241122 6.72 0.08836 0.19

1986 0.17454542 0.280700971 7.2 0.060109 0.2

1987 0.2175453 0.167515864 7.2 0.072901 0.23

1988 0.17862152 0.219728929 7.68 0.185312 0.23

1989 0.2721202 0.199827095 11.12 0.177765 0.23

1990 0.32760614 0.123579703 9.92 0.021141 0.24

1991 0.31032443 0.163667824 7.92 0.028888 0.25

1992 0.3016907 0.228819425 7.56 0.053814 0.27

1993 0.3199061 0.311233327 9.26 0.131883 0.3

1994 0.42486435 0.397210898 10.98 0.216948 0.28

1995 0.44898036 0.261076104 10.98 0.147969 0.28

1996 0.40903477 0.198208003 9.21 0.060938 0.29

1997 0.30935015 0.127739779 7.17 0.007941 0.3

1998 0.25777978 0.108852141 5.02-0.026 0.295

1999 0.21234608 0.134557035 2.89-0.02993 0.3

2000 0.1239205 0.125688358 2.25-0.01501 0.32

2001 0.24155306 0.14364071 2.25-0.0079 0.33

2002 0.29897822 0.173106495 2.03-0.01308 0.319

数据来源: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注:Y代表城镇居民储蓄率

X1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X2代表一年期储蓄利率

X3代表通货膨胀率

X4代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五、模型及处理

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的模型是:

Y=β1+β2X1+β3X2+β4X3+β5X4+u

β1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为负。

β2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

β3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

β4度量了当通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

β5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变量。

u是随机误差项。

对Y做回归

利用eviews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C-0.264646 0.045525-5.813154 0.0000

X1 0.317426 0.175678 1.806864 0.0875

X2 0.024054 0.003688 6.523093 0.0000

X3 0.024476 0.205508 0.119099 0.9065

X4 1.127523 0.149318 7.551127 0.0000

R-squared 0.897971 Mean dependent var 0.234065

Adjusted R-squared 0.875298 S.D.dependent var 0.116109

S.E.of regression 0.041002 Akaike info criterion-3.360748

Sum squared resid 0.030260 Schwarz criterion-3.113901

Log likelihood 43.64860 F-statistic 39.60525

Durbin-Watson stat 1.541473 Prob(F-statistic)0.000000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得出的模型为

Y=-0.264646+0.317426X1+0.024054X2 +0.024476X3+1.127523X4.1.经济意义的检验

该模型可以通过初步的经济意义的检验,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

2.统计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显然通货膨胀率的系数通不过T检验,R2=0.897971,2值为0.875298,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F检验的值为39.60525,整个模型对储蓄率的增长影响是显著的。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从F值可知此模型整体显著,但是分析各个变量后发现X1和X3不显著,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运用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要放弃X3 这个变量,重新做回归分析得到:

Y=β1+β2X1+β3X2+β5X4+u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C-0.271487 0.041322-6.570056 0.0000

X1 0.314787 0.113799 2.766177 0.0119

X2 0.024487 0.003178 7.704986 0.0000

X4 1.145280 0.137886 8.305987 0.0000

R-squared 0.897094 Mean dependent var 0.229740

Adjusted R-squared 0.881658 S.D.dependent var 0.115517

S.E.of regression 0.039739 Akaike info criterion-3.461967

Sum squared resid 0.031583 Schwarz criterion-3.265624

Log likelihood 45.54360 F-statistic 58.11739

Durbin-Watson stat 1.556309 Prob(F-statistic)0.000000

从新模型的整体效果来看,R值和F值都很好,而且各个变量的t统计量也表明各个变量对储蓄率的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因此模型可设为Y=-0.271487+0.314787X1+0.024487X2+1.145280X4

4.异方差性检验

对新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运用white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669433 Probability 0.054505

Obs*R-squared 11.50596 Probability 0.073942

Obs*R-squared的计算结果是11.50596,由于选用的没有交叉乘积项的方式,所以自由度为7,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查表得(7)=12.59〉11.50596,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5.自相关性的检验

从上表可知DW值为1.556309,且样本容量n=24,有三个解释变量的条件下,给定显著性水平=0.01,查D-W表得,d =0.882,d =1.407,这时有d

6.最终结果

从上面的计量分析中最后得到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模型:

Y=-0.271487+0.314787X1+0.024487X2+1.145280X4

(0.041322)(0.113799)(0.003178)(0.137886)

t=(-6.570056)(2.766177)(7.704986)(8.305987)

R2= 0.897094 df=20 F=58.11739 DW=1.556309

六、结论与建议

1.模型的实证分析

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对居民的储蓄率变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储蓄率对收入增长率的弹性为0.314787,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的收入变化1%,储蓄率同方向变化0.314787%。

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重要,弹性仅为0.024487。这方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1998年以后,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人们的储蓄倾向受预期的影响更大。这方面从人民银行数次通过降息来调整储蓄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也可以看出来。

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非常大,弹性达到了1.145280。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对储蓄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由于收入高的群体的储蓄倾向要明显的高于收入低的群体。

2.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

基于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分配领域的调节,加大对低收入的者的转移支付,切合中国实际的对税收领域进行改革,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1)不要“逼”老百姓花钱,而要针对不同收入阶层,采取不同对策,引导居民消费

首先,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个人相对收入,在分配政策上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和合适的福利体系改革,大力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控制教育和医疗费用,降低人们的支出预期,减少公众的焦虑;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尤其是助学贷款,减少人们为教育而储蓄的需要,让其“有钱花”。

其次,引导高收入居民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过渡,努力提高其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供给,让其“有地方花钱”,从而抑制储蓄倾向的进一步提高。

2)不要“逼”老百姓投资,而要不断增加金融创新,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刺激居民投资目前的储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国经济架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引导居民储蓄资金的合理分流。

第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规范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

第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融资的优势,加大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四,积极引导民间投资,用新型的融资方式拓宽民间投融资的渠道。稳定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建立民间投资退出机制;加强民间投资的信用体系建设。

3.模型的不足

定期储蓄六成居民理财首选 篇3

在此次调查中,倾向于“存钱”的人近六成半,而有约一成的人更乐于采用“股票、基金”等更为灵活、更具现代气息的理财方式。与此同时,也有很小一部分人从不存钱,有钱就花,当然,也有人因为本身收入的限制而不采用任何理财形式。由此可以看到都市居民总体上在理财方面还是持谨慎保守的态度,但亦不乏大胆、开放的作风。

首先,居民的理财观念以“储蓄”为主,这对于普通家庭不失为最安全、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方法。表示“会存钱”的居民在此次调查中占到总体的63.9%。其中,定期“储蓄”成为有固定收入居民的首选,总体中有36.4%的受访者表示“会定期存一些钱”,因为不断增加的银行存款代表一种安全和稳定,这样“会让他们感到生活更有保障”。另有27.5%的居民进行不定期存款,他们对存钱没有固定的计划,但如果手头有多余的钱,“储蓄”也会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观察调查数据还可发现,视“储蓄”为首选理财方式的人中女性为多,这表明女性在选择理财方式时更偏爱安全、易行的方式,且此种理财方式人群对于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是最高的,达到八成以上。

城镇居民储蓄 篇4

关键词:新疆,储蓄存款,数量模型,弹性

一、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理论函数与前提假设

在西方经济理论一般认为:居民储蓄存款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与有价证券的收益率负相关。但是, 这一结论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基础之上的, 与我国的实际宏观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 结合新疆经济运行实际, 作如下假定:

第一, 新疆的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由三部分构成:储蓄存款、消费和有价证券余额, 这一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Y=C+S+B (1)

式中Y为可支配收入;C为居民消费额;S为居民储蓄存款总额;B为有价证券余额。其中将居民储蓄存款与有价证券之和视为大储蓄。

第二, 新疆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呈现缓慢的递减趋势。

在这两个假定的基础上, 并对新疆的储蓄存款变动的分析发现, 新疆居民储蓄存款额的变动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个人可支配收入。由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 所以,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居民储蓄会随之增加, 个人可支配收入越高, 存续存款就越多。

2.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带来商品价格的提高会使货币购买力下降, 而实物资产增值。从而使居民储蓄存款下降。因此, 通货膨胀率与居民储蓄存款额应该是负相关。

3.储蓄存款利率。一般情况下, 存款利率高, 储蓄增加, 反之亦然。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 利率与储蓄存款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甚至是储蓄存款利率降低却储蓄存款余额仍然增加。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加之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 人们的存款主要是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而处于投机动机的存款还很弱。因此, 银行利率虽对居民储蓄存款有影响, 但只是次要原因。

4.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一般来讲, 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与储蓄存款的变动是负相关的。但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较晚, 规模仍较小, 因而对储蓄存款的分流应该是较弱的。

综上所述, 新疆居民储蓄存款的理论函数可表示为:

S=f (Y, P, r, i, u) (2)

式中S为居民储蓄存款;Y为可支配收入;P为物价指数;i为银行存款利率;r为有价证券收益率;u为随机扰动项。其中S关于Y、i的偏导数为正, S关于r、P的偏导数为负, S关于u的偏导数符号未定。

二、新疆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实证过程

依据所建立的理论函数, 我们用上述新疆统计局发表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第一, 对所需数据的选取说明: (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用GDP代替; (2) 用城镇居民物价消费指数表示物价指数; (3) 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代表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4) 因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 交易规模小, 且其证券收益率的数据难得到, 所以忽略证券收益率这个变量。

第二, 对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析。

根据上表所列数据, 用SPSS逐步回归法做计量模型如下:

S=330.177+0.612Y-3.543P (3)

(3.429) (51.031) (-4.259)

R*2=0.997 D-W=2.032 F=2010.782

各项指标显示, 无论从拟合优度上看还是从t检验方面观察计量模型拟合效果是不错的。从模型的各变量系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名义GDP变动1亿元, 存款额就同方向变动0.612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1个点, 存款额就反方向变动3.543亿元;需要说明的是, 模型中加入利率变量之后, 效果不好, 利率变量不显著, 对储蓄存款的解释力较弱。有调查显示, 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子女的教育储蓄; (2) 养老的储蓄; (3) 购房的储蓄, 而这些储蓄有很强的刚性。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利率, 并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意在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存款, 减少货币的市场流通量, 以达到控制结构性物价上涨得势头, 但收效并不是那么显著。由此表明, 利率与新疆储蓄存款的关系不显著。

S对Y弹性系数EY是1.08, S对P的弹性系数EP是-0.63 (EY等于0.612乘以Y的均值与S的均值之商, EP等于-3.543乘以P的均值与S的均值之商) 。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名义GDP变动1%, 存款总量就同方向变动1.08%, 消费价格变动1%, 存款总量就反方向变动0.63%。

为了了解各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相对重要性, 分别计算各解释变量的标准化系数。经计算, Y的标准化系数为0.953, P的标准化系数为-0.080。为便于比较, 将两个系数取绝对值并作指数化处理, 以P的标准化系数为100, 则Y的标准化系数为1191.25。由此表明, 在新疆居民储蓄存款计量模型中, 解释变量GDP要比物价指数重要。这说明储蓄存款总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GDP因素变动, 物价指数因素的变动次之。

三、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额总量主要取决于GDP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一般地, 名义储蓄存款总量的变动与GDP的变动正相关;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负相关。从弹性系数来看, 存款增加的速度要弱快于GDP增长的速度, 而比物价指数的增加速度要慢一些。从解释变量的重要性来看, GDP的变动要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更为重要, 即GDP的变动是新疆储蓄存款总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2.银行存款名义利率对存款总量的影响很弱。前些年央行不断的降息虽然使存款的增加速度在下降, 但是存款总量却是在持续上升。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利率, 并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以达到控制结构性物价上涨的势头, 但收效并不是那么显著。由此表明, 利率与新疆储蓄存款的关系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平狄克.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我区居民储蓄存款攀升现象分析 篇5

・ (一)总体规模日益壮大

・ 按照户籍人口计算,XX年,全区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0.2亿元,人均储蓄余额为3.0万元;此后一路飚升:XX年为3.9万元/人、XX年为4.4万元/人,XX年为5.1万元/人,到今年上半年人均储蓄余额上升至5.6万元/人。

・ (二)储蓄结构变化明显

・ 居民储蓄存款高成长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定期储蓄存款的居高不下。虽然近年来储蓄利率较低,国家又征收利息税,但是仍未能让居民的“储蓄热情”减退,定期储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XX年至今年上半年,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XX年达到最高值78.6%,XX年跌至70.8%,到今年上半年又回升至73.1%。

・ (三)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 从XX年到今年上半年,我区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平均增幅为21.8%,其中XX年与XX年增幅更是达到了30%以上。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不仅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同期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水平。从XX年到今年上半年,我区的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9.1%,同期职工年均工资增长为11.6%,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8.3%,均明显低于储蓄平均增速。

・ 二、导致居民储蓄高增长的因素

・ (一)居民收入增加

・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疑成为储蓄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从XX年到XX年,我区的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8012元增加到24597元,三年内增长了36.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由7452元提高到9601元,三年内增长了28.8%,

范文

然而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储蓄存款的.数额也在扩大。据最近一次我区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低收入家庭的储蓄存款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的19.3%;中等收入占比为29.4%;高收入占比为3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家庭对居民储蓄的贡献是有限的,居民储蓄主要来自于中、高收入家庭;但是中、高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消费已经饱和,又缺乏投资渠道,生活节余资金被大量沉积在银行,这是造成居民储蓄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 (二)投资渠道单一

・ 当前,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项目主要有:属于金融产品的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中小型实业企业,某些可能增值的收藏品等。但是国库券受发放额度的限制,容纳资金有限;股市变化风云莫测,居民已经望而却步;企业债券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最好形式,但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因而,目前居民投资渠道十分狭窄,只好选择储蓄这一安全而又灵活的投资方式。因此尽管利率较低,如1万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按照2.25%的利率计算,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一年的利息收入只有180元,但储蓄仍成为居民理财的首选。

・ (三)为了消费升级积累资金

・近年来由于收入的提高和住房、汽车消费信贷的开展,不少居民家庭购买了商品房和汽车。看似居民手里的钱多了,但从总体来看,这仍然是少数。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购房支出由XX年的5.5%上升至6.1%。从XX年城镇居民家计调查和XX年农村居民家计调查数据显示: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汽车6辆,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7辆。以居民现在的收入水平,对万元级及数十万元级以上的消费必须有一个前期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过程就体现在居民储蓄的增加。

・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四川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背后 篇6

四川居民储蓄高的四大原因

改革红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GDP总量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GDP增长率达到12.6%,经济总量排全国第八,占全国比重从4.44%上升到4.59%。2013年GDP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达到10%。

2013年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为10.1%和12.8%。居民收入的增长成为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节俭观念的根深蒂固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勤劳节俭、重视积累,喜欢存钱是典型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中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明显高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更高于发达国家,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四川省从2004年以来储蓄率就一直高于40%。

消费、投资不畅

一方面,目前中国商品间接税负较重,在消费中又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旅游市场混乱、药品药材鱼目混珠等,消费环境较差迫使老百姓存钱或者选择去国外购物消费。

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面临投资无门。新型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银行储蓄成了居民理财首选。

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居民在考虑收入支配时,普遍有较强的“防患于未来”的意识。

最近十年来,四川居民在购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家庭大额支付领域的需求增多,使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增加。从中国人口结构来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大,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因为拥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储蓄更多。

高储蓄对长远经济的不利影响:节约悖论

中国高储蓄曾经为中国高增长提供资金积累。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过高的储蓄率也意味着内需的薄弱和经济内生动力的缺失。

一方面,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在外需不足、内需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会形成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另一方面,高储蓄造成风险向银行集中,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刺激消费,合理分流储蓄

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由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福利津贴等构成的企业职工收入保障机制;形成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形成一批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增强消费能力。

进一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并完善消费环境。一方面通过培育资本市场,鼓励居民直接投资,增加财富保值增值途径。另一方面,优化消费环境,提供多层次消费产品,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完善社保体系,构建全民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一方面,政府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政府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减少普通居民预防性存款。

推进城镇化,着力扩大四川农村6600多万人的消费。在现阶段,我国扩内需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要将扩大内需与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结合起来,对储蓄转化为有效消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城镇居民储蓄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镇储蓄,实证分析

引言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公共政策, 对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 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关于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凯恩斯主义。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如西摩·哈里斯甚至凯恩斯本人预言可能是社会保障的发展阻碍了私人储蓄的增长, 此后的一系列研究基本都是在生命周期的框架内分析完成的。对于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专题研究, 将社会保障制度列为重要影响原因的研究并不多见。孙永勇 (2006) 专题研究了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这一问题。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与储蓄关系分析的理论研究文献较为丰富, 也较为深入, 但缺少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效率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但是, 他们更多注重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 且定性分析较多, 定量分析较少, 没有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整体环境相结合, 没有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长期的经济效应, 研究方法也显得过于简单。

一、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理论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国外的研究以费尔德斯坦为代表, 他开创性的提出了美国养老金对于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 并认为养老金对储蓄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力量的最终对比结果。与此相类似, 本文认为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机制也是多方面的, 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对比。提出了社会保障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 储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1. 社会保障的收入效应。

社会保障的收入效应就是居民通过政府转移收入等方式得到的收入, 使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从而居民会增加自己的储蓄的绝对值。即, 社会保障转移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增加储蓄。中国的城镇居民获得的社会保障的转移收入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金, 包括失业金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金, 养老金以及退休金等。这些收入居民通常用来消费或者直接进行储蓄。中国的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 医疗水平也比较低, 人们从银行贷款的门槛比较高, 大部分居民都不会从银行贷款来解决可能会发生的危机, 所以人们就会增加自己的储蓄来预防危机, 从而社会保障带来的转移收入一部分用来增加储蓄。

2. 社会保障的福利效应。

社会保障的福利效应是人们预期到自己的未来的收入会由于社会保障的存在而平稳, 所以人们就会增加消费从而减少了本期的储蓄。即社会保障转移收入增加—家庭未来预期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现期消费增加, 储蓄减少。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主, 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现在是以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累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 居民不必担心将来的收入水平, 因为将来是根据将来的老年人和工作的人的比例来获得养老保险金的所以人们就会增加现在的消费, 而减少现在的储蓄。对于累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 如果累积的基金的收入大于现在储蓄的收入那么人们就会增加消费, 减少储蓄。

3. 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

居民的储蓄水平, 是由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 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对未来的危机抵抗能力小就会增加储蓄以抵抗危机, 收入效应相应的就大。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制度所能提供的保障范围将越来越广, 保障水平将越来越高, 必然使居民形成对未来收入和风险抵御能力的良好预期。从而减少为了养老、医疗等未来风险的储蓄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福利效应就大。

二、山东省的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实证研究

1. 微观分析家庭人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对居民人均储蓄水平的影响。

研究社会保障对居民人均储蓄水平的影响从微观层面考虑,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主要有工薪收入、转移收入、利率和价格水平。

假定接受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那么具有持久收入性质的工薪收入和转移收入都将进入解释变量。目的是为了考察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在微观家庭层面就表现为社会保障给付待遇对储蓄额的影响。根据上文转移收入的定义范围, 以城镇家庭每人得到的转移收入数额代表社会保障待遇的收益。因此, 将工薪收入和转移收入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

利率水平对储蓄行为的影响, 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外, 利率提高使储蓄减少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因此, 储蓄如何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 要视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同利率水平对储蓄的影响一样。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储蓄产生两个方向的影响, 既有可能减少储蓄, 也有可能增加储蓄。物价上涨导致的储蓄减少, 就称为收入效应。如果物价上升导致储蓄的增长, 称为替代效应。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们建立储蓄的影响因素的模型。

用Y代表储蓄, X1代表工资收入, X2代表转移收入即社会保障收入, X3代表价格水平, X4代表利率水平, q为常数项, AR (1) 为其他的影响因素。

下面以山东省为例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在本例中社会保障水平即为政府的转移收入, 因为在中国社会保障主要是转移收入 (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 。

根据数据我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

从计量的结果来看, 该模型的整体效果不错, 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转移收入对家庭人均储蓄额的影响为正, 但不显著, 同时解释变量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显著水平也不高。

对所观察的参数对象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水平X1前的系数值为0.059, 该值表明当社会保障转移收入增加1%, 会带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增加0.059%。计量结果同时也给出了其他解释变量的系数, X1前的系数为2.05表明当工薪收入增加1%时, 会带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增加2.05%。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对储蓄的影响都比较小, 其中利率对储蓄的影响为负数。模型中的工薪收入水平显著。

2. 宏观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我们对储蓄水平的影响因素我们选取总收入、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其中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政府的转移支付。总收入与居民的家庭储蓄一般是正相关的, 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政府的支出, 主要分配给居民作为转移收入, 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同以上微观分析一致。

以山东省为例我们建立模型:

其中, Y为储蓄。X1为总收入, X2为社会保障支出, X3为价格水平, X4为利率水平, q为常数项, AR (1) 为随机影响因素 (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 。

我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

从全省宏观的平均水平分析结果看, 全省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受到全省生产总值的影响较为显著, 生产总值前的系数为0.595, 表明当生产总值增加1%时, 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增加0.595%。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前的系数为0.2583, 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时, 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增加0.2583%。价格水平的影响系数为负的, 大约价格增加1%, 居民储蓄就会减少0.0075%。利率水平的影响为负的, 大约利率增加1%, 居民的储蓄水平减少0.1087%。

综合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我们得到, 社会保障对居民的储蓄影响为正的, 根据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影响的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我们可以看出, 在山东省社会保障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会保障的福利效应, 即目前山东省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没有达到居民所要求的水平, 居民仍然认为我们目前的收入还不是很稳定, 社会保障还不完善,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

1. 完善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们可以大力宣传和发展公益化的医疗保障。同时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公益化医疗保障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是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为完全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障产品存在政府失灵, 医疗保障作为一种准公共品,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市场机制发挥一定的作用很有必要。此外, 市场配置医疗资源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提供效率。

2. 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风险担保机制, 各级政府应建立基本养老保险风险储备基金, 保证相应的投保率, 承担转轨的成本对老年的养老补贴, 在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时能兑现对参保者的养老承诺使养老保险待遇对经济的发展增长, 使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稳定, 社会保障的福利效应增加, 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

3. 其他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

初级教育的投入产出比起高等教育要大, 而且中国目前的初级教育水平很低, 而且以应试教育为主, 所以应该加强初级教育的投入, 使所有的地区的孩子都能完成自己的九年的义务教育。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加强法律保障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兼顾到就业的需要, 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的增加。

参考文献

[1]杨翠迎, 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04, (1) :79-85.

[2]俞承璋, 等.影响中国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财经研究, 1999, (12) :26-31.

城镇居民储蓄 篇8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预防性储蓄,社会保障

1 研究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消费的贡献作用低, 这种状况极易加剧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因此, 为了保持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需要在投资与启动内需之间保持平衡。从长远来看, 启动内需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扩大内蒙古自治区消费需求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制度基础。而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 无法一蹴而就。如何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使有限的投入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需要深入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拉动内需中的发力点。

本研究就是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进行测算和比较, 并分析各类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敏感程度, 从而可获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心应向哪些人群进行倾斜, 进而可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内需拉动的效果。

2 文献综述

尽管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整个国家来进行的, 而具体针对某一地区的研究还为数不多。通过对文献的查阅, 目前我国学者对国内某一地区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河南、海南、上海等几个地方。

骆祚炎在他的论文“附加支出预期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检验———以广东城镇居民为例”中, 通过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了支出增长预期约束下的广东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消费并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廖宇航和赖志杰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测算出海南省城镇居民面临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每上升1个百分点, 会降低城镇居民的消费2.5个百分点,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海南省城镇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这一结论。

乔继红、李玉凤在对海南省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时, 采用了用Dynan (1993) 的预防储蓄模型和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 (FE-IV) 对海南省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估计。

郭英瑛利用上海市1998-2005年的人均储蓄存款增长率和人均消费增长率等相关数据, 对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与居民储蓄间的相关函数进行了回归分析。

林坚、周菲以及黄斯涵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微观家庭面板数据, 选用了一个包含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跨期动态家庭储蓄模型对浙江省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了分析。

3 模型简介

根据对文献的研究和目前所掌握的内蒙古自治区相关数据, 我们将利用廖宇航和赖志杰在研究中用到的多元回归模型, 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程度。

具体回归模型为:

其中, 变量Ct为城镇居民的人均真实消费支出, Yt为城镇居民的人均真实可支配收入, 即扣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做了物价平减后得到的统计量, At为城镇居民的净资产, 令At=At-1+Yt-1-Ct-1, 说明城镇居民的净资产和上一期的收入、消费和财富的积累有关, Rt是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 用历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名义利率 (如一年内多次调整, 就用加权平均利率作为当年的名义利率) 减去当年的通胀率, δt代表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采用内蒙古城镇人均消费对数的一阶差分偏离其平均值的平方值作为衡量内蒙古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的变量。

4 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1995-2011各年间的《内蒙古统计年鉴》, 我们选取了五类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的内蒙古城镇居民1995年至201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数据, 对式 (1) 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 具体步骤如下:

1) 采用ADF方法, 对各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2) 采用E-G方法, 对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3) 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对参数进行分析;

4) 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并使用逐步回归法对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模型进行修正;

5) 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参数分析;

6) 采用怀特检验法, 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得到五类城镇居民的模型如下:

1) 最低收入户城镇居民模型

2) 低收入户城镇居民模型

3) 中等收入户城镇居民模型

4) 高收入户城镇居民模型

5) 最高收入户城镇居民模型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1) 收入是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从上面的五个模型来看, 无论是哪类收入水平的家庭, 他们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要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且影响较大。

2) 影响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消费水平的因素, 除收入外, 还有财富水平。但从代表财富水平的净资产对数ln At的系数来看, 财富对这些居民的消费影响很小。究其原因是这两种家庭的收入较低, 除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外, 很难有余钱用于财富的积累, 甚至没有剩余。这一点从最低收入家庭的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来———1995-2011年间, 共有7年, 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少于人均消费性支出。财富的匮乏必然导致其对消费的影响微乎其微。

3) 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于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中, 而最低收入家庭和最高收入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却不强。

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模型中都有代表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解释变量δt, 这表示这三类家庭会为了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但从δt的系数来看, 三类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有所不同。低收入家庭模型中的δt的系数为3.308, 意味着面临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每上升1个百分点, 低收入家庭的消费会降低3.308个百分点。同理, 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会降低2.079个百分点, 高收入家庭的消费会降低1.295个百分点。因此, 低收入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 中等收入家庭次之, 高收入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最低。

最低收入家庭和最高收入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他们的消费不构成显著的影响, 但两者的原因却不相同。

正如我们在第一点中所阐述的那样, 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在支付日常生活必要的开支以外, 很难有剩余, 因此, 无论所面临的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多少, 他们都很难通过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来予以应对。

而对于最高收入的家庭来说, 由于他们有足够多的收入, 不但能负担得起各种支出, 同时还会拥有大量的财富积累,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绰绰有余, 因此, 他们在消费时不用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问题, 所以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很弱, 对消费几乎不构成影响。

5.2 建议

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会降低消费水平, 不利于扩大内需。因此, 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就成了我们拉动内需的一个突破口。

1) 完善内蒙古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保覆盖面, 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居民的保障力度, 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

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后顾之忧, 进而可以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使居民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能够发挥如下作用:

“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 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有生活来源, 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2]。

“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 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 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2]。

“减震器”的作用。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 对于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 刺激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2) 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工资增长机制、税收政策以及最低收入标准, 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认为的:“消费支出的不足, 是因收入分配不平均所造成。若把国民收入的较大部分给了那些富人, 他们只会把其中大部分储蓄起来。只有把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交给低收入的家庭, 才能提高消费支出。”[3]因此, 我们需要采取税收和财政等多种手段, 将富人的钱转移给中、低收入家庭, 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财富, 提高他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消费, 不但拉动了内需, 同时也提高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廖宇航, 赖志杰, 海南省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基于1995-2007年的数据[J].市场论坛, 2009 (10) :50-52.

[2]田成平.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网, 2006-09-23.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篇9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从1978年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 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全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已经增长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其中, 1992年一举突破万亿大关, 达到11759.4亿元, 之后便一路飙升, 2000年突破5万亿大关, 到2003年达到了103617.31亿元, 突破十万亿, 2005年更是长势惊人, 一举达到141051亿元, 2006年由于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 居民储蓄增速有所放缓, 但仍达到161587亿元, 而受益于近几年的股市低迷和经济危机, 在2010年, 居民储蓄突破了30万亿元。在短短3O多年的时间里, 年末余额增长了将近1000倍。城乡居民年储蓄存量增长迅速, 高的年份增长率甚至达到了40多个百分点, 如1980年的42.17%和1994年的41.54%。而近几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0%以上。进入本世纪以来,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 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年增长幅度均在15%左右, 可以预见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仍将稳定增长。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实成因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我国居民储蓄动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这三种储蓄目的都与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养老文化有关, 而这些现实需要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

1.现实需求导致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为个人和家庭化解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 家庭成员就特别需要为老年人养老和医疗而储蓄, 或者在自己年轻时为老年期进行的额外储蓄。在养儿防老的文化中, 子女教育是父母的投资, 所以, 必须留出一块来投资子女教育, 这一块储蓄就是比西方家庭多出来的。还有一块储蓄是包含隔代目标的, 中国人还得为子女结婚和买房子存一笔钱, 这在经济学里被称为“利他主义”。这样几项储蓄加起来, 就使得中国的储蓄率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现实需要。

2.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实际增长7.8%,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剔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10.9%。与之相关的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比上年增长了16.23%。可以说, 正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即收入的增加使居民为未来预期支出而储蓄的意愿提供了实现条件。

3.投资渠道不完善。我国债券、基金、股票、保险等市场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 为推进储蓄向其他金融资产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但是总体而言, 金融市场尚不发达, 个人投资渠道不畅, 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相对有限。此外, 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 而且其品种不够丰富且供给不足, 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 这就使得居民投资空间大打折扣。

4.其它原因。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还受到我国人口结构、财税政策、利息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与财富向高收入阶层聚集和性别比例失衡也有关系。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我国居民居高不下的储蓄总额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我国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 为银行提供了不断的社会资金注入, 有力维护了我国金融的平稳运行。

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居民这种高储蓄行为的弊病也随之凸显, 进而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使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靠政府推动经济发展, 过度依赖出口, 以出口换外汇, 致使外汇盈余增长速度提高, 全球经济失衡。最终导致中国人一边生产一边储蓄, 美国人一边消费一边借钱的局面。与此同时储蓄的持续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 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 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 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 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 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政策建议

认识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问题所在之后, 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改变, 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信贷制度的规范和发展、收入的分配以及税收的合理化等方面的改进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解决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 减少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 使居民消费稳定增长, 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同时, 应该考虑完善私人企业参与消除制度变迁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

2.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一是规范股市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规范并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 三是丰富投资基金品种, 创新基金发展。

3.发展和规范信贷制度。近几年, 国家确立了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 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促进居民消费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 消费信贷在我国的起步较晚, 发展还不完善, 因此, 发展和规范信贷制度很有必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推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力度, 扩大消费信贷资金的规模与来源, 拓宽业务范围和品种, 简化贷款手续与环节, 完善消费信贷的各项制度, 这样可以放宽流动性约束, 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 提高居民当期消费水平, 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

4.采用税收等手段优化收入的合理分配。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把利刃, 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居民储蓄存款向投资和消费转化。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于扩大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 刺激经济增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总之, 要解决我国当前的高储蓄、低消费问题, 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齐心协力、互相协调与配合。唯其如此, 高储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 国民经济才可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摘要:居民储蓄存款是社会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过度储蓄构成经济的一种潜在威胁甚至现实扭曲, 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信贷制度的规范和发展、收入的分配以及税收的合理化等问题, 指出要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 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才能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增长。

关键词:居民储蓄,预防性储蓄,储蓄存款余额

参考文献

[1].周小川, 《周小川改革论集》,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年7月

[2]. (美) David M.Smick, 《世界是弯的》, 中信出版社, 2009年06月

[3].石冶、卢仁祥,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及其对策探讨》, 《中国市场》, 2007年52期

[4].张继海, 《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年5月。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篇10

1、我国居民储蓄的含义与形式

现如今, 我国居民大都开始储蓄自己的大部分收入。以此从此角度来说, 储蓄是消费的节制。储蓄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种。金融储蓄有现金、存款、债券等各种形式;实物储蓄包括日常耐用消费品、住房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物。今天主要要讲的是金融储蓄。储蓄是一种消费, 但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生活态度。事实上, 储蓄不仅保障着自己的未来生活, 而且可以增值自己的财富。居民储蓄意味着居民成为社会生产资金的供应者, 经过银行的运作使资金得以流放到市场循环来产生更大的价值。居民既然是资金的提供者, 那么理应得到利息的补偿。居民储蓄一般是以个人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来为社会集资。在银行储蓄时, 银行将资金贷款给投资者从而返还到社会进行运作循环;购买债劵集资时, 是发放债券机构来对运用资金进行运作。

2、我国居民储蓄的变化及原因

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居民储蓄存款越来越多。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两百多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三万多亿元。早在1992年就已突破万亿, 2000年突破五万多亿, 到2003年突破10万亿, 2005年更是突破14万亿元, 2006年突破16万亿, 在2010年, 居民储蓄突破了30万亿元。居民储蓄在30多年里增长1000多倍。现如今, 我国居民储蓄仍呈增长趋势并且稳定, 可以预知居民储蓄将稳步发展并趋于稳定。我国居民储蓄动机主要由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所引起。而这动机由中国人养老文化和重视家庭相关, 这将决定我国居民未来必将增加支出。

3、现阶段应该正确理解银行储蓄存款增长

现阶段,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很好的化解个人和家庭风险, 所以, 家庭成员需要为老年人的医疗、养老和自己的晚年而储蓄。养儿防老是中国固化的文化, 所以, 必须储蓄来投资子女教育。等子女长大了还要为子女结婚和买房子而储蓄。这也就注定导致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现在, 我国居民收入已有很大提高。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接近2万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5000元。所以, 居民收入的增加导致了储蓄的增加。

总体而言, 金融市场尚不完善, 投资工具有限, 个人投资渠道还很少。最重要的是大多数我国居民还不了解或者未接受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 而且品种少, 居民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金融产品, 这些都影响着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投资。除此以外, 我国人口结构、利息率、社会文化传统、财税政策、通货膨胀率等也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储蓄。并且这与财富向高收入阶层聚集和性别比例失衡也有关系。

二、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利弊分析

1、从经济角度分析

怎样在低经济发展水平获得高的投资回报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可以说只有有了多的储蓄, 才会有大的投资。投资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 并且可以解决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对于我国11亿居民储蓄, 国家可自由用于投资建设项目, 这不仅拉动了经济同时也降低了金融风险。

2、从银行角度分析

银行是通过储蓄存款赚取利润的。银行能吸收储蓄存款越多, 信贷规模就越大, 利差收入也就越多。现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也确实在增多, 但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在我国贷款难已成事实, 从而导致大量资金闲置。影响因素很多, 比如银行自身因素:机制不健全、信贷难, 不良资产多;外界因素:我国信用机制不老旧、缺乏灵活性, 没有很好的、可行的社会信用基础等。以上因素阻碍了储蓄向投资转化, 从而导致急需资金的投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资金, 阻碍了投资, 同时银行由于大量资金闲置而加大了经营风险。最终结果, 就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从企业角度分析

居民收入一定, 储蓄增长, 消费需求就会减少, 市场供过于求, 而导致产品库存积压,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同时, 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会使得投资利润率大大下降。

三、我国居民储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通过我国居民储蓄分析得出问题

(1) 降息作用不大, 在于提高居民收入

在经济学研究中, 居民收入影响或决定着消费额。生活中, 我国实行七次降息, 但是从结果来看, 对刺激消费并没有多大作用, 并且, 降息会使得利息下降。因此, 在我国还是要想法使得居民收入提高。

(2) 居民储蓄倾向较高源于预期较差

我国居民有较高的储蓄倾向。收入高, 那么我国的储蓄会相应增加, 但是购买力并不一定会有储蓄增加的多。所以居民储蓄高并不意味着居民有很高的购买力。居民储蓄总是很高, 一是由于我国居民储蓄的传统, 二与我国居民的预期有关。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 目的也就是不断地向老百姓要钱, 以前福利是由国家负担的, 但是现在却要由老百姓自己来负担或者一部分费用。

(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 居民感到其收入的分配已经与其劳动成果和市场不确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储蓄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是太有必要了。居民当考虑到下岗与再就业之间的各项支出、社会福利时, 不得不为以后的各项消费、支出而储蓄。所以这种不完善的体制下, 即使收入增加, 储蓄还是一样会有更多的增加, 而相应的消费同样不会有太多的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制度创新是那么的有必要和迫不及待。只有这样, 才有部分的储蓄会转化为消费。

(4) 信贷制度不完善

近几年, 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 其中指出消费信贷才能真正拉动居民消费。但是, 消费信贷发展才刚开始, 体制不规范, 范围小, 品种少, 手续环节复杂, 所以信贷政策很难一时就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2、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的对策建议

(1) 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保证着居民储蓄的增长, 而居民储蓄又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者紧密相连。居民储蓄过少, 则不能为经济发展特别是投资于大规模设备提供足够的资金。反之, 居民储蓄过多, 则必然减少消费需求, 降低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从而影响商品或资金运动, 会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紧缩。因此, 居民储蓄必须适当。而这种判别标准是判断居民在一定时期的储蓄是否有利于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2) 增强人民消费信心

我国居民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储蓄, 很大原因是由于对外来的不确定性。因此, 必需要让居民对预期收人有信心, 有能力获得足够的收入去消费。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普遍都不高, 对高档次的商品只有通过储蓄的方法去获得。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需要稳步的提高居民收入, 使得部分人有能力去消费并适当储蓄。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去增加居民收入。在城镇, 提高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工资, 为职工谋求各种福利, 为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在农村,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乡镇企业, 为农民搞补贴以减轻负担, 增加农民收人。

(3) 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增加消费、合理储蓄的前提。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包含住房、养老、医疗、就业等的制度。对于住房分配, 按照理想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确定保障模式;对于养老保障应为其一般生活支出作出大致的预算, 实行限款专用;对于医疗保障, 一般性医疗由个人支付, 住院医疗由个人与共同基金共同来承担;对于失业和贫困救济保障, 政府提供其最低生活保障。

(4) 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

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 并将其推广与完善。为了调整我国的居民储蓄比例, 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费信贷的开展可以适当减少居民储蓄, 增加消费。但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改变人们传统消费、储蓄观念;另外, 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最终达到增加消费, 减少储蓄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过渡期, 制度中的不完善使得居民预期未来很差, 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快改革, 特别是国企, 完善一个好的社会制度, 让我国居民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兵.生态移民:西部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J].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2

[2]侯东民.中国人口科学[J].世界经济, 2007;3

[3]东日布.生态移民扶贫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 2003;7

[4]刘学敏.中国农村经济[J].高级宏观经济, 2002;3

[5]徐红里.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1;4

[6]J.M.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

城镇居民储蓄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金缺乏 居民储蓄 激活路径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高储蓄率相比,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但是为了规避风险,往往设定了较高的贷款条件,由于不能满足条件,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几率较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手中持有的,不准备在近期内消费或投资的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本文中所说的中小企业符合2011年7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的相关标准。

二、我国居民储蓄的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一)居民储蓄的特点

一是居民储蓄保有量庞大。央行数据显示,到2013年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

二是居民储蓄分布不均衡。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居民储蓄差别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储蓄金额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收入水平差异,各储户的储蓄存款金额相差较大。

三是居民储蓄具有安全性和趋利性。基于追逐利润的心理,在资金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资金具有趋利性,即资金向高收益的项目转移。在进行投资时,“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成为居民最为偏爱的投资方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是考虑到这些项目的本金和收益有保障,其次是因为这些项目的收益相对于储蓄来说要高一些。

四是储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针对储蓄的动机,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济学家凯恩斯描述了储蓄的八种动机:谨慎—以防不测;远虑—预防未来;计算—享受增值;改善—增加开支;独立—享受独立感及有能力感;企业—进行投资;自豪—留遗产;贪婪—满足纯粹吝啬欲。我国学者的研究显示,储蓄动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储蓄动机(无任何目的),第二阶段是保险动机(以备不时之需),第三阶段是供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第四阶段是婚丧嫁娶动机,第五阶段是改善生活动机,第六阶段是盈利动机。尽管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储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预防动机、消费动机以及投资动机,研究结果显示出了储蓄目的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五是居民储蓄的流动缺乏理性。民间资金为广大储户所持有,基于趋利性的特点,资金会流向高收益项目。由于持有者的素质有很大区别,对投资及其风险缺乏基本的知识和常识,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受到投资收益的诱惑,其流动缺乏理性。

(二)形成原因分析

一是收入逐年增高。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刚性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当收入到达某一特定高度时,支出增加甚至会停滞。这时,个人收入中剩余部分就会转化成投资或者储蓄。

二是收入差距加大。根据《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10%的高收入家庭占有了约57%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储蓄率为60.6%,其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收入最低的25%家庭储蓄率仅为19%。这种财富占有上的倒挂现象,让绝大多数的储蓄被高收入者持有,他们的储蓄目的对资金的流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众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则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

三、激活居民储蓄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导,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1、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树立诚信意识

信用的缺失,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必然导致大量死账坏账,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受损,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对激发民间资金流向中小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首先要以立法的形式在企业中推行,以便于潜在的投资者都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其次建立信用等级,以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企业评定等级并赋予其相应的利益,如信用高的企业降低融资条件等;最后通过立法建立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从经济上和法律上同时着手,让失信者付出的代价高于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和好处,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2、疏通信息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度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息公开制度,使企业的情况公开透明,让储户了解企业,为投资者投资提供企业信息,以便于做出决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首先要建立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定期公布企业信息;其次要建立规范,确定需要公开的信息内容,重点放在企业的财务资料和信用情况;第三是根据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激发民间资金的重要举措。从储蓄的目的来看,预防动机是一项基本的动机,其基本用途是用于不时之需,根本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人民关心的问题主要牵扯到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看病等,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如建立全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由于牵涉的面广,所需资金庞大,现行措施还不能完全解决民生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动用储蓄的信心。

(二)创新渠道,搭建中小企业利用民间资金的桥梁

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允许民间资本建立金融机构并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了金融业的合理、有序发展,为企业融资创造了条件。

二是创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降低门槛,减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允许条件好、缺资金的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融资;另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特色服务,如扩大担保标的物范围,允许动产抵押、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抵押,允许各种权益质押或是允许在建工程和项目抵押;允许信用担保,即允许信用条件较好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或为其他企业担保融资;允许中小企业团体融资等,从而多元化、不同层次、全方位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以人为本,打造符合民众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一是建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或部门,帮助民众理财。尽管民众有投资的意向,但是缺乏投资的专业知识,不敢涉足投资领域;或者将投资活动作为工作之外的生财之道,但是没有过多的时间打理。因此可以建立和发展专业的理财机构,或依附于金融企业建立理财部门,如投资公司、投资代理、投资顾问等,为民众提供投资信息,解决投资问题,或者直接帮助民众理财。

二是设计符合民众需要的金融产品。基于居民储蓄的保值趋利的特点,设计金融产品时一方面要保值,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收益,如债券、基金、保单等,这些金融产品风险较小,收益高,能够满足民众的投资需求。■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6):46—50

[3]陆铭,陈钊.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 经济研究.2005(12):4—12

[4]吴宏远.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J].财会通讯(综合),2012(10):137—138

[5]潘苗苗.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9):33—36

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12

居民储蓄存款是银行存款的一种, 专门吸收居民的节余货币收入。从统计数据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呈现大幅增长截止2014年达485, 261.34亿元, 成为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中国现行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进出口, 而国内需求消费不足。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 近5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 因此扩大内需、分流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变的, 正确地把握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 探索储蓄事业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对提高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 拉动消费,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投资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学者大多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展开对储蓄研究,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收入与消费成正相关, 但这一理论只适用于短期, 20世纪40年代库兹涅茨将储蓄理论转移到长期和短期消费函数上, 提出了以不同收入为中心的个人消费储蓄理论和以个人生命周期为中心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 学者们进一步根据预期概念提出预防性储蓄理论, 储蓄不仅仅是将财富平均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 更重要的是为了防范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对储蓄的深刻研究需要对不同性质的储蓄进行分类, Robertson在《银行政策和价格水平》 (1926) 一文中提出了将储蓄分为“实际储蓄”、“自愿储蓄”和“强制储蓄”的观点。Hayek将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差异和强制性的储蓄结合起来。其分析思路大致是:市场货币量的增加—借款上升—投资增大超过自愿储蓄—资本品生产上升。这种由于信用膨胀导致消费数量减少而形成储蓄的增加便是“强制储蓄”。可见, 通货膨胀和强制性储蓄间有着必然联系。Modigliani于1944年提出家庭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当期的储蓄不是取决于本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其一生收入的平均值。Leland于1968年发现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 居民会更加偏向于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储蓄和消费, 即预防性储蓄假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 国内的学术研究者基于历史性因素和传统的文化观念等研究了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林玲和王红的《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王晓微和孙欢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实证分析》从存款问题的提出, 反映出最近几年的储蓄存款增长速率变缓的事实, 并且根据2010到2014年这四年间各种可能影响储蓄存款的成交额的数据分析总结出了相关结论, 并根据结论对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问题作出了总结, 从而使我国储蓄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并且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王吉恒、顾薪宜和杨灿的《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分析》找出中国银行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数据的收集以及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了1995—2013年数据来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银行利率网。基于经济学理论, 本文以居民储蓄 (Y) 为被解释变量, 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 (X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3) 、股票市价总值 (X4) 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二) 计量经济模型

1、模型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 (Y)

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 (X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3) 、股票市价总值 (X4)

2、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 散点图分析: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 (Y) 与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 (X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3) 、股票市价总值 (X4) 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 相关矩阵: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 (Y) 与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3) 、股票市价总值 (X4) 之间可能存在正的高度线性相关关系。解释变量之间至少有一组相关系数大于0.8, 表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 检验异方差:n R2=4.804656, 其伴随概率为0.4402, 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 接受原假设, 认为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 检验自相关

DW统计量值检验:

对样本数n为19, 解释变量个数k为2, 若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 5, 查D W统计表得, dL=1.0 7 4, dU=1.5 3 6, 而dL<D W=1.426478<dU, 这表明模型不能确定存在一阶自相关。

BG检验:

n R2=3.1 1 6 2 4 4小于, 或prob (n R2) =0.2105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 并且et-1和et-2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值绝对值均小于2, 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 表明模型不存在一阶、二阶自相关性, 模型通过检验。

综上检验所得最佳模型为

四、模型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 模型结论

1、从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储蓄Y主要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股票市价总值X4共同影响, 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与居民储蓄Y成正相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每增加一元会使得居民储蓄总余额增加199.44269亿元, 股票市价总值X4与居民储蓄Y成负相关, 股票市价总值X4每增加一亿元会使得居民储蓄总余额减少0.09047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使相应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居民储蓄有着深刻影响, 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对储蓄影响却较为明显, 更多的人愿意去尝试进入这个市场, 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影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量的重要因素。

2、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但这只是基于短期数据, 从长期来看, 利率和通货膨胀两个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的确是存在影响的, 利率起推动作用, 通货膨胀率起阻碍作用, 但二者的影响力度很小, 特别是通货膨胀率, 其变动对居民储蓄增加额产生的影响十分微弱。

(二) 政策建议

1、提高收入水平

收入作为影响消费和储蓄的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收入水平, 使得居民真正富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 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促进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 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也使得储蓄无法合理地分流, 应该逐步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居民的信心。减少通货膨胀给居民消费和储蓄带来的不利影响, 着不仅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的发展有利, 对扩大内需, 转变发展方式, 拉动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3、制定合理地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但长期影响着居民的储蓄行为。货币当局应当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引导居民正确的储蓄行为, 分流储蓄适当地进入投资、消费等领域。

4、管理与发展证券市场

上一篇:资金财务管理下一篇:公立中学教师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