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2024-10-17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精选8篇)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1

江苏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利用线性支出系统(LES)对江苏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随消费总支出的增加,肉禽及制品消费支出增加最多;肉禽及制品、菜类、水产品、粮食四大食品的消费需求占食品需求较大比重;奶及奶制品、瓜果等非主食性的营养型食品的消费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较大,而主食性食品的弹性较小;在食品消费结构上,随着收入增加,居民对营养型食品的`消费需求在增加,而对主食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在下降.

作 者:孙国锋 刘葆金 高艳春 Sun Guofeng Liu Baojin Gao Yanchun 作者单位:孙国锋,刘葆金,Sun Guofeng,Liu Baojin(南京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南京,210095)

高艳春,Gao Yanchun(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吉林市,132109)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F1关键词:线性支出系统(LES) 江苏省 城镇居民 食品消费结构 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2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 该指标即能很好的反映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又能有效的体现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各类商品的需求结构。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ELES) 是由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Liuch提出,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借鉴了英国学者R.Stone在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 (LES)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将城镇居民的收入与商品价格作为消费者对某类商品消费支出函数的变量, 该函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是, 在一个特定时期, 商品价格以及居民收入不变的条件下,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 消费者追求基本需求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 而且消费者对此项需求的需要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基本上没有关系。去掉消费者在追求基本需求的支出后, 剩余的收入则按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的商品间进行分配。

ELES的函数为:

式中:Y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Pi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 Vi为城镇居民对第i类商品支出, Xi为城镇居民对第i类商品需求量, PiXi为城镇居民对第i类商品的支出, bi为城镇居民对第i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满足0≤bi≤1, 。

将 (2) 式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 简称OLS) , 得到ai和bi的系数估计值

因此, ΣPiXi=Σa/ (1–Σbi) (4)

将 (4) 代入 (3) 式, 可得

PiXi=ai+biΣa/ (1–Σbi)

2 基于ELES对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

本文采用的分析模型是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所需数据是来自《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2010》中的根据人均生活收入进行分组而得到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基本数据, 所得的参数估计值如表1。

3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3.1 基本需求分析

本文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得到的支出水平是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 是指城镇居民为了能够确保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其对基本商品的支付能力, 它反映了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从表1可知, 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总基本需求增长到2, 636.28元/人。但是, 其中的1450.62元竟是是人们对食品的基本需求消费支出, 为支出总额的五层以上。食品支出所占份额处在最低收入居民与低收入居民之间, 这充分说明部分收入水平不高或生活困难的居民的消费状况是制约我国整体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表2可知, 食品支出是各类消费品基本需求支出占各自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份额最高的一项, 这很有力地证明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仍然是食品需求。而能够有效反映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家庭设备、用品的基本需求支出所占份额仅为14.04%, 是各项指标中最低的一项。表明居民家中一般用品还未完全普及, 只有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转向更高层次的设备更新换代与高档消费品上。

3.2 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是指食品支出额占个人消费支出额的比重, 该指标能够较好的说明一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状况。目前, 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显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1994年以来, 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就从未高于50%, 详见表3。最近几年, 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不断走低, 充分显示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层次在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得到完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勉强度日, 50%~59%处于温饱状态, 40%~49%达到小康水平, 30%~39%是富裕, 30%以下为最富裕。虽然我国恩格尔系数处在整体下降的局面,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 比如美国恩格尔系数仅为16.45%, 日本为21.12%, 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的消费水平的提高仍有较大空间。

3.3 边际分析

由表1可知, 我国城镇居民把他们在2010年新增加收入的62%用在消费支出方面。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排序, 得出城镇居民的的消费支出顺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食品、交通通讯、衣着、居住、杂项商品、医疗保健。

具体表现: (1) 现阶段, 虽然我国食品的边际消费支出在不断下降, 但是其所占份额仍旧高达15.4%, 这说明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大幅度的减少食品支出所占的份额, 我国城镇居民还会将更多的支出用于食品上; (2)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0.3%, 深入分析可知,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家庭耐用品和家庭装饰品方面的支出额的上升幅度较大, 我国城镇居民拥有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增速达到惊人的15%, 按照一般电器的使用寿命, 目前我国的家电市场上正处于更新期, 在加上我国城镇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 对家电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以及家电市场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商家不断推出相应的促销活动, 居民的购买热情不断高涨, 并且一直保持高涨状态, 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年轻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更是远远的超过了父辈一代,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城镇居民将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家电产品的支出上。 (3) 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等服务的边际倾向为8.2%。伴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 人们在得到了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后, 对自身精神满足的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在对子女的教育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更加迫切。当然, 面对不断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提高自身精神层面支出的增加将有助于居民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 在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家庭支出中已达到3230元/人, 因为教育投入的增加, 我国消费性支出额增加了0.5%。

3.4 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 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收入增加1%时所造成的对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设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 则ηi=biY/Vi

其中, bi表示城镇居民第i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Y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均值;

Vi表示不同收入组对第i类商品的平均支出。

由表4可知, 在我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指标中,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的消费支出是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 对交通和通讯的支出及对杂项商品的支出。由此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对家庭设备和交通、通讯以及杂项商品的消费的增速会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而增加, 且其增速会高于收入的增速。

4 刺激消费需求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目前, 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需疲软, 投资环境不良的困境, 要想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成为必然, 扩大内需的方式就是鼓励城镇居民多消费, 消费结构的改善必将是我国经济由过于依赖投资和净出口, 转向更为科学合理地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本文认为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 最终使消费结构得以改善的条件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4.1 提高收入水平,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根本的因素, 从长期发展看, 它也决定了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基于此,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到还富于民, 不能是国富民贫式的发展。为此, 我国政府部门应将现在的补偿性的加薪转变为更为科学合理的以资本的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增薪机制;当然, 我国政府还要改革现在的收入分配机制, 消除两极分化,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兼顾公平, 让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速快于高收入人群。

4.2 大力拓展教育、旅游、住房等消费领域,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素质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居民对自身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 住房、教育、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由此使得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得以不断升级。

4.3 完善消费信贷, 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

相比较国外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我国的消费信贷还仅仅出于起步阶段, 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有限, 特别是对住房、教育等涉及到民生的消费品, 仅靠其自身的支付能力, 很大一部分人还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 我们应当完善居民个人信用制度,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这样更有利于启动消费需求、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 蔡得容.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3

一、前言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并且其消费结构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趋势。因此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有助于了解国民的消费情况,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大多数没有考虑到将收入与消费结构中不同的变量进行分析。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设定与实证分析

因为消费支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设定: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被解释变量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

本文选取199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根据收入等级的不同,我们将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按10%、10%、20%、20%、20%、10%、10%的比例依次划分为7个等级: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根据消费结构的不同,我们将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划分为8个种类: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样本数据共700个。模型数据均来自近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进行回归所用的计量软件均为Eviews5.0。

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采用变系数模型来拟合面板数据。这也与我们的研究初衷一致。

在使用变系数模型时,因为回归系数太多,不能满足使用随机效应的要求,因此本文均选择了固定效应。此外,在利用Eviews5.0软件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检验时,我们看出:R2、F统计值、DW值等都显示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的拟合效果要好于随机效应的变系数模型。

综上所述,我们设定面板数据模型为:

Yit=αi+βiXit+μit(i = 1,2,…,N;;t = 1,2,…,T)

其中,Yit表示第i个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在第t年的人均消费性支出,Xit 表示第i个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在第t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μit表示随机扰动项。

通过Eviews5.0软件,在给定0.05的置信水平下,变系数模型通过了统计意义检验。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所示:对于最低收入户来说,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教育、杂项的消费倾向分别为: 0.383150、0.096361、0.119241、0.034278、 0.090409、 0.116356、 0.101352、0.012986;对于中等收入户来说则为:0.247175、 0.081023、 0.070130、 0.031490、0.064672、0.107216、0.095264、0.015095; 对于最高收入户来说则为:0.149699、0.052986、 0.061434、 0.019242、 0.040801、0.177554、 0.100572、 0.019528。

从总消费支出来看,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最低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支出,他们的β值分别为0.95和0.82;中等收入阶层有将近70%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高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阶层有大约60%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

1、在食品和衣着支出上,最低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在食品和衣着方面的消费支出占主要部分。相比其他收入阶层而言,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已趋于“饱和”,不可能在这方面无限的消费下去。

2、在居住支出上,最低收入户的居住边际消费倾向为0.12,比最高收入户高了6个百分点。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由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低,用于食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使他们承担不了过高的买房成本。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但他们的居住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6,而目前高收入阶层的购房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所以相信他们在居住支出上会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3、在交通通信支出上,从最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的βi 值是在逐步上升,最高收入户在交通通信方面的βi值达到了0.18,比最低收入户高了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在交通通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针对高收入阶层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刺激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

4、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上,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中,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 没有太大的差异,βi值均为0.10左右。可见全民对于教育是相当的重视。

三、政策建议

一是缩小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差异,对中低收入户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比如针对贫困家庭发放低保,对他们进行生活上的援助。

二是刺激消费,引导消费观念。对于处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来说,光有消费欲望是不行的,要口袋里有钱。我们可以通过实施刺激经济的计划,加大投资方面的投入,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利用各种调节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一方面,限制某些人的高收入、取消某些行业职工的不合理收入等,促进高收入者的合理投资;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对低收入人群进行适当的减税、免税,使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

四是强调民生工程,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使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在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比如说,在医疗保健方面,应该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之一 篇4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趋于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跨上新台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之一,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同时也成为反映一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8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6.9%,1995年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意味着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2002年为37.7%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进一步降为37.12%,这说明食品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的话,我国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来到。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5

题目:分析影响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

作者:庞瑞芝

关键字: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

二、研究问题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本文在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主要因素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通过EVIEWS软件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其收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居民的储蓄对消费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据此,并提出了相关促进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些政策取向。

三、可能影响因素

人均消费水平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人均人民币储蓄年末存款余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四、理论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重庆市经济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人民币储蓄年末存款余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变量。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也是世界银行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人均GDP 高的国家,表明该国经济实力强, 人民消费水平高, 同时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 由此选择了人均GDP;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掉的部分, 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过度储蓄会直接减少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收缩效应,使商品市场长期低迷,可见储蓄和消费息息相关;根据日常观察和统计研究都表明, 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 , 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入选毫无疑问;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成居民消费心理的因素。

五、结论

提高居民收入是关键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社会投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合理调整市场利率

六、感想

我国居民消费着眼点的地域分析 篇6

我国居民消费着眼点的地域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居民收入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各地区的`居民消费着眼点应有所不同.本文认为,目前全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的着眼点为交通和通讯;此外,东部地区还应以居住消费为主导;中西部地区扩大内需的策略除交通通讯外,还应放在娱乐教育文化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方面.

作 者:庄菁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北京,101149刊 名:地质技术经济管理英文刊名:GEOLOGICAL TECHNO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25(4)分类号:F063.2关键词:扩大内需 挖掘潜力 消费着眼点 地域差别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7

“民以食为天”, 食物消费一直是人类的第一消费, 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行为, 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 能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体现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各类食物的需求结构, 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ELES模型, 对河南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了解河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趋势, 为改善消费结构提出建议。

ELES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 Vi是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pi为第i中商品的价格, qi为第i中商品的需求量, ri表示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 piri表示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 bi为购买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且0<bi<1, , I为可支配收入。

利用2011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 以按收入等级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 人均各项食品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 通过运行EVIEWS软件, 进行回归分析, 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由于截面数据不同收入组的差距较大, 易存在异方差, 本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异方差问题。优点是, 当不存在异方差时, 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是等效的, 当存在异方差时, 则可消除异方差, 得到最优回归方程。2011年各项食物消费支出对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回归方程中,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知, =0.05426<1, 符合经济意义, 即在满足了基本消费后, 人们将剩余可支配收入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占所有消费的5.426%;各项食物消费的拟合优度都大于0.96, 其拟合优度较好;当a=0.05时, t0.025 (5) =2.571, 几种食物的t统计检验值均大于2.571, 所以解释变量可支配收入对几种食物消费的线性影响显著成立, 运用ELES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二、对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表1的边际消费倾向具体数据进行分析, 总和0.05426<1, 伴随着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 在满足了基本食物需要后, 人们大都愿意将剩余的收入花费在衣着, 家庭设备, 交通通信等, 以及用来满足自身精神的追求等方面。在各类食物的边际消费倾向中, 肉禽及制品最大, 说明城镇居民在确保基本需求量之后, 其新增购买力将更多的投向肉禽及其制品, 其次是酒和饮料, 菜类, 而粮食类和油脂类只有0.0042, 0.0021, 当然这是由人类生理限制决定的。

(二) 基本需求支出分析

根据公式, 得出城镇居民对食物的基本需求支出, 见表2:

由表2知, 最低收入户消费额1684.58元, 高于基本消费支出1571.228元, 其中只有肉禽及制品未满足基本消费, 相差1.74元, 酒和饮料高出幅度最大, 达到35.1%, 其次分别是烟草类, 水产品类, 奶和奶制品类, 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已能够满足生活需求, 无温饱问题。

(三)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根据公式:, 其中I为不同收入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 Vi为不同收入组对第i中食物的消费的平均值, 得出需求收入弹性, 见表3:

由表3知, 当收入增加时, 各项食物消费也将增加, 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酒和饮料, 其次是烟草类, 水产品类, 奶及奶制品.说明城镇居民对酒和饮料的消费需求最敏感, 当收入增加时, 城镇居民对酒和饮料, 烟草的需求量将明显增加, 酒和饮料以及烟草, 可以被视为食物消费中的高档食物。肉禽及制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中等, 说明当收入提高时, 城镇居民也会考虑多购买肉禽食物, 以丰富和改善饮食结构, 而粮食, 油脂类, 蛋类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小, 表明城镇居民对其消费己趋于稳定。当收入增加, 人们对享受性食物的需求比重将上升, 人们将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更多地注重质量, 从需求收入弹性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的食物消费的热点。

三、河南省与全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对比分析

运用相同的方法, 对河南省, 全国2002-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并较。 (见表4)

(一) 基本消费支出比较分析

第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河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水平消费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人均食物基本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410.3元增加到2011年的1077.03元。

第二, 肉禽及其制品、奶及奶产品成为消费的热点。10年里, 肉禽及制品支出和奶及奶制品支出比重逐年增加, 分别从37.8%增加到46.7%, 6.2%增长到10.2%, 粮食类和蛋类的支出比重逐年下降, 分别从40.3%下降至29.8%, 13.3%下降至9.4%, 随着收入的增加, 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人们将更注重营养结构的改善, 而不仅仅关注吃饱问题。因此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 将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

第三, 与全国对比, 河南省粮食, 水产品支出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全国增长速度, 其中河南省水产品支出10年增长了3.24倍, 全国10年增长了6.54倍。肉禽及制品增长相对较快, 10年增长了2.24倍, 奶及奶制品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保持一致。

第四, 与全国相比, 除蛋类消费支出高于全国水平外, 其余各项食物消费支出均低于全国基本消费支出水平, 说明目前河南省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食物消费增长仍有较大的空间。

(二) 边际消费倾向趋势比较分析

(见表5) 第一, 2007-2011年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说明食品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消费比重下降, 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相吻合,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 居民不再局限于吃的消费, 而是愈加重视生活质量和品质的提高, 逐步将消费的重点转移到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上。

第二, 营养丰富的肉禽及制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几类食品中一直最大, 粮食类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 水产品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稳定, 奶及奶制品和蛋类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上升趋势, 说明未来几年河南省城镇居民用于粮食的消费比重会下降, 对奶及奶制品蛋类营养丰富的食物消费比重将逐渐增大, 因此, 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河南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层次将不断提高, 食物消费需求结构也日趋合理。

第三, 与全国相比, 河南省城镇居民食物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说明居民温饱问题己基本解决, 在解决吃饭问题后, 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 将剩余收入用于其他生活支出。

(三) 收入弹性趋势比较分析

(见表6) 第一, 5年里, 在居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 居民逐渐增加对奶及奶制品消费, 奶及奶制品的需求量在整个食物消费需求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而对粮食类的需求的下降, 说明未来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将主要受人口增长等因素制约。对肉禽及制品的消费已经稳定且有下降趋势说明动物性食物消费已经不再是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 而逐渐成为其必需品, 人们食物消费向着高品质, 富营养的食物消费转变, 食物消费结构正在从低级向高级不断优化。

第二, 与全国相比, 河南省水产品, 奶及奶制品收入弹性明显低于全国的总体水平, 粮食类, 肉禽及制品收入弹性总体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河南省城镇居民对粮食类, 肉禽及制品的消费支出将带动全国消费支出, 提高全国这几类食物的消费支出的总体水平, 水产品, 奶及奶制品的支出将拖全国的“后腿”。

四、建议

为完善食物消费结构提出以下建议:

(1) 合理调整食物生产结构。水产品是蛋白质含量很高且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 多摄入水产品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饮用营养卫生的牛奶是解决缺钙问题的关键。为满足居民对水产品, 奶及奶制品以及肉禽及制品的需求, 应加强水产品养殖, 增加牛羊肉及家禽制品的生产数量, 积极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 促进畜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丰富食物供给结构, 调整粮食加工业, 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 实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

(2) 提高河南省整体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支出, 食物消费支出决定食物消费结构, 尤其是对于价格收入弹性较大的食物而言, 收入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只有收入增加, 才能实现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由于存在收入差距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使得河南省消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因此要采取措施,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缩短与全国的差距。

(3) 强化居民的营养安全意识, 提倡科学的膳食结构。河南省城镇居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因此对食物消费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通过充分运用电视, 广播等渠道, 向居民宣传普及营养卫生知识, 使其学会科学用餐,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使他们合理安排健康饮食, 养成良好膳食习惯, 既有利于充分发挥食物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也有利于缓解食品供求矛盾, 促使食物消费结构合理化。

(4)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 保障居民食物消费安全。“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近些年关于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 要从根本上提高居民食物消费水平, 改善消费结构, 还需提升食品安全标准,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

参考文献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篇8

(一)收入差距的表现

自1978年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8上升到2003年的0.37,其具体差距表现为:

1.收入分配行业差距扩大。因为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中未考虑工资外收入差距的影响,尽管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反映收入分配行业差距存在低估问题,以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为基础,分析收入分配行业差距也能够反映出收入分配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总趋势。2002年的最低收入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其平均工资是6398元,最高收入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其平均工资是19135元,两者相差12737元;而 2005年的最低收入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其平均工资是10854元,最高收入行业是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平均工资是50509元,两者相差32145元,绝对差额扩大了3.1倍。同时,2002年的最低收入行业平均工资和全国平均工资的比例是0.52:1,最高收入行业平均工资和全国平均工资的比例是1.54:1;而2005年的最低收入行业平均工资和全国平均工资的比例是0.59:1,最高收入行业平均工资和全国平均工资的比例是2.8:1。

2.收入分配所有制差距扩大。1996~2005年全国职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平均工资增长12154元,增长1.96倍。虽然各类职工工资均有较大的增长,但不同所有制职工工资起点水平不同,增长速度也不同,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1996年是6280元,2005年的平均工资是18364元,2005年比1996年增加了13033元,增长2.07倍;集体单位职工1996年平均工资是4302元,2005年是11283元,增加了6981元,增长1.6倍;其他单位1996年平均工资是8261元,2005年是18244元,增加了9983元,增长了1.2倍。正因为不同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不同,低工资职工工资增长速度低于高工资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使得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工资绝对差额和相对差额都呈扩大趋势。国有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单位职工工资相比,由1985年1.25:1扩大为1.70:1,其他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单位职工工资相比由1985年的1.49:1扩大为1.66:1,由于集体单位和国有单位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其他类型单位,这种工资差距扩大趋势还在发展。

3.收入分配地区差距扩大。同样,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相伴而生的也有收入差距的扩大。2002年平均工资最高地区是西藏,其平均工资是24766元;平均工资最低的是江西,其平均工资是9262元,两者平均工资相差15501元。但到了2005年平均工资最高地区是上海,其平均工资是34345元;平均工资最低的是江西,其平均工资是13688元,两者平均工资相差20657元。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1、价格结构与垄断经营是造成行业收入扩大的主要原因。自改革以来,虽然国家进行了多次价格改革,但计划价格不合理的现象仍存在。收入分配权下放给企业以后,由比价不合理决定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盈亏状况差异,便直接折射到职工收入差距上来,由此促使行业间和企业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部分行业因垄断经营地位而获得高额利润。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电力煤气供应等行业的垄断经营,使这些行业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2、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分配在不同行业,行业差距的扩大和经济政策的差异是构成收入分配所有制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的原因主要有资本来源不同、行业构成差距、职工素质和构成不同和企业规模等,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收入高于公有制职工收入原因三:一是非公有制企业税负水平低于公有制企业;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完全自负盈亏,企业的激励机制比后者健全,经济效益比公有制企业好;三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中或者包含了物质资本的租金和利润,或者包含了放弃在公有制企业工作的风险资本,以及与公有制企业隐含的福利收入相当的货币收入。这些众多因素对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影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总体扩大的情况下,也将促使收入分配所有制差距呈扩大趋势。

3、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起收入分配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就快。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慢,那么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就越慢。

二、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由于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高,如果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收入集中于消费倾向较低的高收入者手中,则全社会消费倾向就会下降,消费需求也会相应下降。同时,当高收入阶层对一些高档消费品趋于饱和时,中低收入阶层由于受到收入增长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更高消费层次,从而产生消费需求的断层,进而导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失衡和消费品市场的疲软。下面对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和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计量验证。计量方程由下式给定:

CCR=a(1)+a(2)CGN

CCR=a(1)+a(2)CGN(-1)

其中CCR代表各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CGN代表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即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标; CGN(-1)表示CGN的滞后变量。

用上表中数据和上述方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估计,得出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分配的方程:

CCR=0.95 - 0.48CGN(1)

(57.39)(-7.16)

R2=0.709adj R2=0.695D.W=1.30F=51.28

CCR=0.94 - 0.46CGN(-1)(2)

(58.15)(-6.92)

R2=0.705adj R2=0.691D.W=1.54F=47.98

可见,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与城镇消费需求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CGN(-1)的回归系数大于CGN的回归系数,说明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对下一年城镇消费需求的影响要比对当年城镇消费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

要扩大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应通过发挥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采取各种收入再分配政策和创造就业机会等增收措施,努力增加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以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一)扩大就业渠道,提高低收入者总体收入水平,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政府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下岗失业问题成为拉开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能否就业是影响城市家庭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城市劳动者一旦失去工作,就会立刻跌入城市贫困人群。此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城市应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扩大就业渠道,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充分发挥政府对再分配的调控职能。一是增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能力和财力基础。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充分发挥政府对再次分配的调控职能提供充分的财力支持。二是强化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加强和改善有关的个人税收征管,要对个人真实收入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样调查。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利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进行重点监控。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也是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的重要措施。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扭转居民的消费预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居民消费谨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要在建立起良好的个人收入分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重点打击以权易钱、侵吞公有财产、走私贩毒、假冒伪劣、欺诈行骗、巧取豪夺等等违法行为,取缔各类非法收入。政府要加强收入分配方面的法律建设,包括指定明确的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行为和行政部门的政务行为。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和环境。

上一篇:在全县“扫黄打非”、网吧整治和禁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班主任初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