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2025-01-30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精选12篇)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到高校英语的教学中科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包括了文字、图形、动态的视频、音乐、插画等。多媒体具有交互性、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的,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及概念形象化,增加英语课程的感染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强,加速感知过程,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既强调达到高校英语教学的总体效果,又要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展开大量的演示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是语言,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但是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画面可以占到很大的比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二、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显而易见,这也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最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更要求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加强专业化发展。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师也不能用多年的教学模式年复一年地重复,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不断更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全面的结合,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能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使得高校英语教学向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也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素质。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以及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发展意识,高校英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提升自己,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知问题

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依托多媒体技术,不断优化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的信息技术下,教师需要将对自身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发行为,这样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

三、教育信息技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高校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英语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知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软件

在运用多媒体以及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在掌握信息应用技术以及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熟练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软件。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过程,教师需要善于自己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运用现代技术把课件展示给学生。

(二)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进行优化整合

英语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优化整合,教师需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特征,从而依据英语教学的需要,把从网络上找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有选择性的总结利用,不能盲目照搬。盲目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是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要求英语教师要勇于转变角色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英语教师的主要角色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正确答案的提供者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帮助者。高校英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英语经水平组织和利用多种英语学习资源,创造合适的英语交流的机会以及学习环境,对学生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认真的指导和解答。现在教育信息技术与高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需要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师不断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发展。

网络平台为大家打开了一个很好的信息通道,给教师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料,并且融入自己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勇于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加强群体合作,更好地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是信息技术下的教师专业化,这需要遵循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体系,但又要比一般的教师专业化有更丰富的内涵,也更加的具体。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教学,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掌握的英语知识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了解方面。所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要求英语教师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使得教师本身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马晓燕.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邓正君,曾成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0,(6).

[4]李业霞.探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5]陈春梅.信息技术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2

[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是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相关信息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面覆盖,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悄然来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与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是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电子技术,在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层面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与改革。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任务与挑战。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教育信息。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信息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加工研究、应用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信息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的选择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即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教育信息及内容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

二、营造高校信息环境,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信息利用平台,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的信息载体功能;利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平台,共享相关信息资源与服务。以高校课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科学研究活动等建构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体验环境。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等媒介,营造高校全媒体传播环境。大学生通过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参与媒体信息传播等工作,增加自身信息接收的数量,提升自身信息选择、加工、运用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扩展信息资源,增加信息服务功能,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加强和社会信息服务

机构业务合作、人才交流等途径实现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三、加大信息能力类课程的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为目的,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及电子信息检索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实现文献检索与电子信息检索的创新融合,对公共基础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进行课程改革研究。首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尝试阶段教育、由浅入深的层级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讲授电子信息检索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根据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讲授信息搜集、整合的技能与方法。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高校公选课在提升学生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校公选课存在着的系统规划缺乏,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随意,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选修需求等问题,公选课的信息功能并未充分彰显。因此,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发挥公选课在提升学生的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的作用是必要的。首先,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 MOOC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与转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是由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 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超星尔雅通识课程体系涵盖多学科领域,汇集中外名师,授课内容丰富。充实、完善了公选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内容,扩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涉猎的学科领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积淀。课程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展开,并附有作业、考试、讨论等环节,实现了选课、考试的一体化。由于超星尔雅通识课与公选课课程性质及课程相关要求一定程度的吻合,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将超星尔雅 MOOC 引入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去。笔者针对自身所在学校的学生就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制定《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学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了解尔雅通识课程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课程资源相关方面完善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借助 MOOC平台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二是平台课程课时较多,知识点零碎;三是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淡化;四是网络不稳定,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针对学生在学习超星尔雅通识课过程中及技术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策略,进而使课程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彰显。其次,明确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角色,挖掘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能动性,发挥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信息选择分析能力。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公选课有选课人数限制,针对课程性质对选课者进行准入条件限制,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申报及学生初选、补退选流程。因此,公选课具有 SPOC“小规模限制性”等特质,为接下来的具体课程开发及设置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及课程效果的反馈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四、充分发挥

高校图书馆信息库职能,为学生信息搜集、整合、利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全面引入电子信息资源,形成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电子信息资源是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源形式,诸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借阅的时空限制,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树立移动图书馆、个人图书馆的办馆理念。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面向大学生的信息订制服务,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填写信息预订单,并通过平台在线传送。学生在预约时间内收到渠道多元、分类详细的相关信息。彰显电子信息资源平台的免费下载、阅读、借阅、互动等功能,提升大学生信息获得的效率。成立图书馆新媒体运行工作室,专门负责馆藏信息资源的推送与传播,包括推送馆藏信息更新动态,挖掘新媒体推送功能,创新新媒体推送形式,实现校园媒体与图书馆新媒体运营团队的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等工作内容,使馆藏信息资源第一时间推送到广大师生面前。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挖掘信息资源、有效分辨虚假信息;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电子检索、计算机应用、自媒体功能学习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技能;形成信息利用与转化意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信息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是信息化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创新者。信息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有效掌握信息的时效性、时空性等特点,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捕捉能力,在信息利用与转化的过程中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将成为创新高校信息化教育理念,拓宽信息化教育思路,丰富信息化教育内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质量,推进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2-03-13.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

[3]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2):102-105.

[4]马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4):60-61.

[5]李海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十大趋势[J].现

代情报,2004(2):75-76.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1.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社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更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大量的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思维更加开阔,思维角度变换迅速,思维方式呈现动态,往往对同一社会现象,却能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2.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凸显

社会的进步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最突出表现为对学校传统思想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很难在头脑中沉淀,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大为降低,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考验。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

1.增加信息、资源获得及沟通渠道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高校学生可以主动在网上接触和寻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打破了受教育者以往接触教育资源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网络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使思想教育的手段更加现代化,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网络容量大、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传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影响力。

2.网络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可能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及互动的学习模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民主、自然地交流和讨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特征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宣泄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者可以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

3.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及时高效。网络能够快速传递各种信息,并能随时更新、实时互动,节省了获取信息及沟通的环节,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1.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

在大学校园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行为上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新生而言,他们在信息的获取上还是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对于在校园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而在内容上则较多的关注休闲娱乐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完善多层次、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大学生民主参与形式的健康发展是学校网络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民主参与实践活动,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和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

2.发挥学生骨干及学生党员在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是学生团体中的较为优秀的一部分,在网络行为上也比较理性和客观,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更容易与同学产生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学生骨干或党员往往能及时了解事件的过程,并且对于那些在网上传播不确切消息及不良言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心态更为了解,因此更容易澄清事实和进行说服教育。

3.利用网络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在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疾病、沉迷网络、无法正常毕业等特殊问题的学生群体。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出现诸多问题,如缺乏自信、自卑、虚荣、精神压抑、行为孤僻、思想偏激、与人沟通存在障碍等,他们更容易接受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对这类学生要重点关注和主动交流,要关注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及时了解这些重点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结合社会网络信息技术计划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努力把网络建设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敏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述[J]. 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2]郝丹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4).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4

一、高校爱心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的必要性

作为教育的主体,当代90后大学生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根据教育部2012年6月发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在学生获取信息中的主要渠道地位进一步提升,网络对高校师生工作生活、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等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大。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比2011年进一步上升3.1个百分点。“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在学生“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据前两位。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前随同网络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开展高校爱心教育工作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根本,强调爱心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二是爱心教育的方式要与社会发展的变化相协调。由此可见,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爱心教育新途径已见端倪。

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爱心教育的新途径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扩大高校爱心教育的影响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麦氏的思想视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爱心教育是爱的播种与传递的过程。在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借助各大传统媒体在灾区现场的全方位报道了解到受灾情况。同时,新媒体报刊网络和手机互动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的融合,形成一个合力,构建了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关注、全民抗震救灾的精神纽带,共同发挥着媒体引导积极向上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高校媒介环境比较工作和家庭环境是有差别的,传统媒体资源尤其是电视等媒介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由此大学校园所提供的免费校园网,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手段相结合3G网络也覆盖了高校的每个角落,这些先天的媒介环境因素为大学生们高频度地接触电脑和网络媒介提供了可能性。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的媒体。学生们熟知的传统媒体包括校报、杂志、校内广播、校内电视台,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传播渠道,如校园网、校内手机杂志报、校园BBS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可以使报道的范围面无限扩大,提升了爱心教育的影响力,当所有媒体都关注一个焦点时,也就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对当代90后大学生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是扩大爱心教育范围、达到预期目的和理想效果的重要策略。

2、微时代的微信力,重视爱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爱心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平台和载体,没有平台或载体,爱心文化建设无从开展,也无从依靠。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它区别于BBS、论坛和博客等最大的优点是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和交互性,这是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群私语化和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奔波凌乱的生活样式。它以一种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基于两者相乘的动态信息传播网络使其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201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作为最敏感最前卫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微博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信息膨胀爆炸的今天,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认识微博双刃剑的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微博信息的传播引申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建设爱的文化微阵地;通过微群发展爱的文化圈,集聚爱的力量。

3、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构建爱心活动网络交互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化的接受爱心教育,感召学生自觉实践爱心行动,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爱心活动网络交互平台,一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图文、真实的视频记录,使学生感受到爱在身边的生活实例。另一方面通过在线申请等互动互助功能,提供给学生志愿服务的机会,向社会播撒爱。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设计爱心活动,也促使他们成为教育者。网络交互平台可以通过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感召学生,用精神标杆的优秀品质引领学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培育爱的文化,养成爱的习惯,实施爱的教育、引导爱的活动。

三、结语

在社会恢宏变换的过程中,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非常明显,高校培育人才,要坚持德育为本的主导,广泛开展爱心教育,只有甘于爱心奉献,才能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只有乐于爱心奉献,才能热忱服务、恪尽职守。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信息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积极探索爱心教育的新途径,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用真情去影响、感化学生,用真心去贴近、关爱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7).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5

【摘要】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它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本文从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探讨如何趋利避害的进行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针对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

信息时代 网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工具,它集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与一身,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高校学生正值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接收知识速度较快,因此,网络也必然会对其思想、行为、价值观、政治态度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网络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网络技术毫无疑问是近代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作之一,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只要我们懂得利用网络,就可以找到大量的信息,从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网络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网络的大量应用,不仅使得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了巩固与改善,还开拓出了新的教育渠道。它使得广大高校或或主动或被动的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从而在增加了教学生动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对信息量的要求。

(三)网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连接全世界最重要的桥梁,它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隔膜被捅破,极大的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对高校学生来说,网络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使他们可以平等的参与文化交流,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太过杂乱和膨胀,高校学生却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

网络具有隐蔽性与虚拟性两个特点,它会使得高校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逐渐淡化。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并且,网络上的信息繁多、杂乱,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还未具备筛选过滤信息的能力,稍微不慎就会被误导。

(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对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作为世界文化的传递桥梁,在带给我们健康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附带一些消极的、腐朽的思想进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拜金主义、唯我主义等腐朽思想现在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小部分人,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

(三)网络的虚拟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危机

高校学生正处于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将会对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着虚拟的一面,在虚拟的世界里,无需担忧自己的身份,也无需害怕社会与他人的谴责,因而比较容易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从而难以形成可靠的人际关系;比如欺骗行为等。

三、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不能忽视

医学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而言更为艰难,尤其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许多医学类院校都遭遇过困境,但也努力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医学类院校开设课程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如何借助校园文化排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医学院不可忽视的问题。“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医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人文学科的作用,并借助校外人文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增强高校的人文氛围。

现在的信息时代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如何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系刊,校园网,网络推广等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进一步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好的推进作用,也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让思政教育进网络

高校应该把网络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合理利用和引导网络资源,建立积极的、健康的、主流文化阵地。由其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站进行讨论,指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地址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广大高校应该注重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排除网络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部分学生道德和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应该针对性的开展道德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还应该将道德教育与网络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建立一支高效的思政工作队伍

思政队伍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因而,高校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工作机制与领导体制的创新,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思政队伍的激励和保障体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信息在实际生活中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也将日新月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在新的挑战中不断完善,针对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6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了一股e—learning浪潮,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理论(Blended Leaming),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教育理念的又一次提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数字化教育教学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空前变革。改变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引发了基于“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高校建设的热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也成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着重探讨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混合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意义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项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和学习模式,构建“2+1+N”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覆盖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和继续教育三个教育教学阶段的立体数字化网络。促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通过开放网络课程,扩大社会培训在线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学习结合于一体。帮助学校延伸职业教育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上对学习环境的束缚,推动教育在更深更广的范围为社会服务。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促进课堂“教”与“学”模式的翻转,极大推动教师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推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发展;推动教育朝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方向发展。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互联网。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能在网络空间独立学习,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

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教学活动是为了教学的深入展开而设计的一些探究性问题解决、小组协作问题解决、分组交流讨论、常见问题解答、在线智能答疑、自测方案、作业方案和作业评判等。教学活动应该参照已经设计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并按照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即与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相关联。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尤为重要。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一、利用音像视频类社会性软件,教师可以将一些适合用声音和图像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内容事先做成视频上传到教学网站,供课内外使用。二、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而课后的学习任务往往是需要学生通过在网络中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完成的。以博客为例,作为混合学习的一个环节,教师可将其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资料、评论或新闻,并利用网摘工具,收集和整理到相关主题的链接或副本。三、教师利用课堂和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正式和非正式讨论,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聚合学生智慧。四、“混合式教学”能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在得到大量学习动态信息的同时,能及时得到教师同步或异步的疑问解答;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查询、收集、整理和归纳,并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混合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在方式上注重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统一。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对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学生把在一学期课程开发中每次做的工作都按进度存放在自己的学习文件中,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学生之间、学生自己也可以随时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最后在学期结束前,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学习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并给出综合鉴定。

结语

网络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

杨桂霞,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7

1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 . 1 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习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这一点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在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就能够相应的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积极、主动和能动。而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 其所带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大方便了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工作,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共享以及下载等多种方式来便捷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而使得所组织的教学内容突破了教材的限制, 更加具有时代性、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 通常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去。

1 . 2 突破了时空限制,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随着近些年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让任课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 任课教师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料都通过电脑进行保存, 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在这样的基础上,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 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开展学习活动, 而且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灵活的进行选择, 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具有自主性, 更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长此以往, 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

1 . 3 强大的交互功能, 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时, 强大的交互功能是其所具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大优势。例如:在网络信息化教学中,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来开展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此时, 任课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网页来供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 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发问和讨论, 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在线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 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变得更加的便捷和顺畅, 从而以此促进了师生交流意愿和交流成效的提升, 促进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1 . 4 多种功能基于一体,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 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集于一体, 因此, 其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会更加的逼真、生动。与此同时, 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和图像转换功能, 也可以大大的节约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无效时间, 从而让任课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逼真、生动、多种感官并用的呈现方式, 再加上任课教师细致的讲解和辅导, 则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教学的效率。以“运动损伤的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 在介绍踝关节扭伤的处理时, 任课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是动画的方式, 向学生直观、动态的展示踝关节扭伤之后处理的整个过程, 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归纳。在这样的基础上, 任课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 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2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概括来说,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 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来加以运用。作为教学演示工具来加以运用, 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应用方式, 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方式。例如:运用PPT等教学软件或者是多媒体素材来编写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文稿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来更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 或者是利用演示文稿或者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图表、动画、视频等来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复杂抽象的理论模型等等, 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来加以运用的一种方式。

二是, 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来加以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来加以运用, 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例如:以互联网或者是学校的局域网来作为硬件环境, 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专题讨论、个别辅导或者是情感交流等等。

三是, 作为丰富教学资源的手段来加以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教学资源的手段来加以运用, 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组织高校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 以此来突破教材知识的限制, 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资源。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和收集北京材料、相关实现的过程以及本校所缺乏的教学实物模型等等。

四是, 作为资源共享的平台来加以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共享的平台来加以运用, 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对相关的健康教育教学网络资源进行整合, 打造学校的健康教育教学信息平台, 以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个平台上, 高校健康教育任课教师不但可以观看和下载已有资源, 同时还可以编辑和上传自己的资源, 这对于高校健康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五是, 作为构建新知识的载体来加以运用。由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学生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提取和重新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 这一个过程, 对于学生的知识内化具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 在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 就可以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作为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载体来加以合理的运用。

3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关键点

为了确保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成效, 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 还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 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 并不能因为其所具备的某些优势就以此来完全的替代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活动或者是学生的自主个性化的思考活动, 否则不但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 甚至还会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其次, 在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 要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演示文稿或者是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跨度过大等, 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反而容易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单纯的“电子板书”课, 并因此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最后, 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其在极大的方便了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 所带来的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也极易让学生沉迷于此, 迷失自己。也就是说, 虽然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尤其是网络的运用, 自主的获取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 但是纷繁复杂的信息也为辨识能力有限的高校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很多自制力不强或者是分辨能力较低的学生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甚至影响到正常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 一定要注意上述问题, 随时的对学生进行监督, 一旦发现问题则要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指导, 以避免现代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摘要:近些年,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高校健康教育教学, 实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也成为了众多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最佳选择之一。鉴于此, 该文就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从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然后又具体分析了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应用途径和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希望能够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健康教育,信息技术,高校,应用优势,应有途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俊杰.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邹静昭.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胡春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3.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高职院校1327所,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1]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教育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校园安全。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世外桃源,各种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就对我们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确保校园安全。

在2015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或许是解决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痛点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2 安全管理

2.1 微信

目前,微信是在校大学生手机标配App。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根据腾讯公司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年龄方面,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职业方面,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2]这说明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已经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微信公众平台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这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校园安全微信公众平台,启动指尖上的安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关注,实现安全教育宣传零距离。校园微信公众平台采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公众平台栏目设置安全法律知识、安全教育宣传、在线互动等专栏。教师、学生和家长们通过“扫一扫”关注公众平台,学校实时发布上级有关部门相关文件,做到“上情下达”。及时转发国内外安全方面的信息报道,对全校开展的安全工作及时通报。

2.2 校园网站

目前,高校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除了对外宣传、展示学校风采等功能之外,也应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访问量为校园安全服务。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将安全保卫处作为一个二级网站来运行,安全保卫处会将一些通知通告、政策法规、安全知识和校园管理等信息放在上面,以便为师生提供安全服务。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用电脑访问网站正变得越来越少,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习惯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访问。可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站依然没有针对对移动设备的访问进行改造,造成移动端访问体验的下降,进而影响访问数量和质量。下一步,传统高校网站应加快向移动设备转型,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网站影响,注重宣传效果,改变枯燥、单调的宣传内容和形式,设置多种栏目,将各类安全宣传教育资料编发成美观、通俗、幽默、诙谐的图文内容,以增加网站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2.3 手机App

高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应做好顶层设计,开发手机版“数字校园”App时将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设计好。除了必备的考勤、公告、论坛、作业、测试、练习、调研、统计等功能外,还应努力提高App的趣味性,丰富内容,增加用户黏性,让“数字校园”App成为师生的必备App。

2.4 QQ

QQ作为腾讯用户基础最好的应用,有着很多天然的优势。虽然近年来它的地位受到了微信的挑战,但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QQ在PC端的优势明显。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行动能力强,几乎每个社团、班级、宿舍都建立了QQ群。在QQ群中,大家可以沟通信息,发送文件,组织活动。社团中的管理员和班级里的安全信息员可在QQ群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发布安全信息,组织安全活动,掌握安全动态,发现安全隐患,既快捷又高效。

3 安全教育

3.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参与安全教育兴趣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安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使教学过程立体化、泛在化,能有效平衡整体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的比重,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悦纳的学习状态。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交流平台,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网上开通微博、微信、QQ群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安全教育平台,通过图片、动画、视频、VR等方式及时传播安全信息,在网络上放置交通、防盗、消防、反邪教等方面的音视频、文字资料,举办安全微电影、PPT课件比赛等融合时尚元素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安全教育。

高校的安全教育考试工作,可以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图文并茂的网络考试形式,设计出常用的考试题库,考试时随机抽取题目生成试卷,自动阅卷计分,实时显示考试成绩,统计分析。这样既可以减轻安全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又能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及时获得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3.2 创新安全教育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已达99.8%。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

3.2.1 网络教育课程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将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多媒体课件和动画等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通过手机微信平台查看教师发布的开课提醒,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公告,明确课前学习内容及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调研、学习,并完成课前测试;依据课前学习情况,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和疑惑上传至教学平台。

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点。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平台上的拓展作业,教师根据作业情况在线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实现本课素质目标。

3.2.2 以网络为载体的其他沟通方式

当前,微信、微博、QQ等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备受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可以及时给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组织安全活动。作为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的通信方式将会成为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2016微信用户数量统计公布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EB/OL].[2016-05-10].http://www.53 shop.com/pp_news44882.html.

[2]莫文娟,刘伟.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66-167.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9

1 本文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600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学生、孤儿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涵盖辽宁省沈阳市本科、高职院校5所、院系15个、年级分布为在校各年级学生。本次调查分别从特殊群体大 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四个维度展开调查, 从中分析目前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况, 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及成因

2.1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就读期间各方面的压力, 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如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出现语言环境、课程学习、饮食习惯、文化习 俗等方面不同程度难以适应的状况。特殊群体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方面也出现心理困扰。从笔者对少 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查中可以看到:30.5%的学生认为受到过不恰当议论, 36%的学生较少或偶尔、甚至从来不和当地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 认为汉族学生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等方面做得不好, 61.5%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排斥少数民族的现象, 30%的学生对民族歧视问题感到自卑和不满, 43.3%的学生对朋友出现冒犯民族习惯的现象感到很生气, 5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2.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成因

(1) 社会因素。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贫困学生很快发现自己与正常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 而产生自卑感, 并泛化到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由于各地区明显的文化差异, 入学适应等问题更为突出。就业竞争使本身脆弱的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交流和沟通能力较弱, 就业压力更为明显。这些因素带来的冲击将使特殊群体学生产生心理困扰。

(2) 学校因素。学生在步入大学前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环境, 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 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大学阶段, 由于师生比例过大, 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 师生交流较少。而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合理有效的途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暴露。

(3) 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大学生开始迈入青年期, 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和生理开始趋向成熟, 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 视野不断扩大, 他们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 心理活动越发活跃。这个阶段, 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人对事容易“理想化”, 在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时容易冲动、逃避, 自责, 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冲击。而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受到的冲击将更加强烈。

3 实 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 术的有效整合

在过去的十年,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互联网的发展,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 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虽然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 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威胁。所以, 寻找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在教给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区分美丑、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使二者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 成了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是用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支持的以课堂讲授型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心理健康课堂上, 一般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 能用到教学课件的时候较少。但一旦使用到教学课件, 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对情境的渲染则能使整堂课生动起来,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心理健康课诸如心灵成长、意志锻炼、挫折教育等主题在课 堂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空间较小, 所以信息技术可更多应用于课前、课后资料的查找上, 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提高了他们在大量信息中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3.2 制作独立 、美观 、实用的心理 健康教育网页, 鼓励学生访问、学习, 丰 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美观大方, 内容丰富、科学, 是提高访问率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下面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窗、心理论坛、心理信箱等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制作得好, 不仅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 还需要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

3.3 利 用信息技术 、 营造良好的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深刻,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有时失之客观。所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地影响,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美观大方的宣传资料, 利用远程教育的各种便利,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鼓励师生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论坛、 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加强联系、沟通、交流, 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考试焦虑、亲自关系等) , 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 结合本人经验, 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 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 全体学生共享, 实现师生互动, 更主要是生生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地发 表自己的学习心得, 谈体会、感受, 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比如说, 一些“单恋”学生把他们的苦恼发布在论坛上, 有着同样困惑的人在浏览时看到有这种烦恼的人不只他一个人, 还有很多同龄人时, 无形中就会感到自己不再孤单, 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3.4 让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 科研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丰富和运用, 为心理测量、统计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技术又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为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发展, 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又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落实与发展创设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4 结语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10

一选题背景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简称“高教30条”) 明确指出,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1]。而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教学工作能否被科学、规范、高效地组织起来, 教学过程如果管理得不好, 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教学管理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其实质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 以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管理行为, 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的目标。如何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管理层次, 提高管理效益, 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一直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也尝试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二现阶段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况

在21世纪的前几年全国掀起了院校合并和招生规模扩大的浪潮,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质量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发展,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是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教学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的改变, 当前在教学管理方面, 各高等院校除了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配套出台新时期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以外, 更多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管理中, 探索实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均已采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逐步实现了对教学管理过程大量数据的集中处理。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逐步推进, 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流程日趋规范, 由于计算机软件系统完成了相当一部分的事务性工作, 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教学管理人员逐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监控上, 教学管理层次与以往手工操作方式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客观地讲,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有很多管理理念和想法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 教学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效率还不是很高, 各高等院校之间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 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提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但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 仍然存在许多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 以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和使用相关教学管理软件, 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的内涵, 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不少高校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期缺乏足够调研, 对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流程和学校的基本情况缺乏足够的疏理和分析, 对可供选择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缺乏足够的对比, 导致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匆匆上马, 往往会造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本校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2]。又或者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缺乏宏观的管理与指导, 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是很充分, 导致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更有针对性的应用, 无法发挥信息化系统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些状况, 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强化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管理, 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 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过程[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教学管理理念的进步, 只有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屏除认为信息化就是将技术人员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相结合的落后理念, 才能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则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将高校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管理起来, 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重点抓好学分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毕业设计 (论文) 等平台系统建设, 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着力推进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体制、机制的创新, 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 充分调研本校的实际校情及发展规划, 建立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 一旦投入运行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慎重考虑、周密实施。之所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的层次和管理效率, 把管理人员从教学管理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监控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并非目的, 因此高校在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时, 切忌盲目投入, 一哄而上, 更不能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搞成教学管理的形象工程。为了确保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能产生积极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实施前期必须做好充分调研。既要摸清自己学校的实际校情, 明确学校的管理方式, 疏理学校的管理流程, 又要适当考虑学校长期的发展规划, 确保在建立本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时做到心中有数。对可供选择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进行足够的分析对比, 或对自行开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充分的论证, 以确保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适应或至少在总体上适应各高校自己的管理体系, 这样才便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展和全面实施。同时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过程中, 要确定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和调试, 适时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 为教学管理服务。

3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维护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既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又包括各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既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更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这支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设的成效。重视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使教学管理人员在熟悉本校教学管理规定和流程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能力, 有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管理能力[4]。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复杂而且头绪众多, 一个教学管理人员要想胜任教学管理工作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任何队伍的建设, 都免不了有人员的变动, 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的正常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 同时具有实际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 因此维护教学管理队伍发展的总体稳定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果频繁变动, 势必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 而新管理人员由于对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缺乏和对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生疏, 将会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4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行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三个紧密相连的组成要素, 缺少了任何一方, 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无从谈起。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 除了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提高, 更要考虑到学校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影响。要大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 开展全员信息化教学培训工程,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挂钩;同时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会基于信息管理和信息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全面推行, 使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EB/O 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2]梁雨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刘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9.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现代技术 信息素养 艺术专业学生 高等院校 信息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94-003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Information Education for Art Majored Students

Cheng HanXiang Liang (Art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00)

Abstract: Since information literacy was put forwarded, UNESCO and educa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many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Based on existent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 of art student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Measures are discussed to utilize modern technology for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technology;information literacy;art students;information society

CLC number:G20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94-003

随着我国素养教育日益广泛的开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向信息素养教育领域迅速扩展,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亦愈来愈受到关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怎样提高现代技术影响下的信息素养各项能力成为各科各专业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在陈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及国外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宣言、活动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进行了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是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辅助教学工具,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如何利用此工具进行艺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并指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素养教育

虽然我国大多高校已开展了诸如信息检索等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且我国学者也对信息素养的发展、定义与授课方式开展了讨论,但在这些讨论中,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是从课程的教育出发,可以说并未完全认识到开展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提高信息素养的认识对开展其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研究具体的素养教育前有必要从国际与一些发达国家发表的有关重要宣言、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方面重新认识信息素养教育。

1.1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在建设知识社会、开发学习模式、促进文化发展、提升社会参与以及创造发展机遇的进程中,把信息素养当作一项核心任务。早在1994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就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图书馆的使命之一。[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所有社会公众都将面对越来越大的信息公平获取与利用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新世纪实施和发表了一些信息素养教育的应对项目和宣言。

(1)《全民信息计划》。2001年,为了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和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全民信息计划”(IFAP,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项目,作为一个政府间的方案,世界各国政府承诺将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机会,通过让民众更好地获取信息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IFAP强调信息素养是数字时代的一项基本人权,它促进社会上所有国家相互包容和融合。IFAP的创立,为开展全民参与知识社会、获取信息与知识工作提供行动指导方针,在促进全民信息扫盲、提高保存信息认识、促进更好认识信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效。[2]

(2)《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的信息素质专家会议(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Prague,The Czech Republic)上发布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这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质问题。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会议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布拉格宣言》宣称信息素质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3]

(3)《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2005年11月6~9日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和美国全国信息素质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研讨会(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并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宣言》宣称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通向发展、繁荣和自由之路。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以便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4]

1.2 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外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是全球性的运动,在美国,自从信息素养概念由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来,美国学界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 )就陆续开展了信息素养课程及其相关的研究。1990 年, 美国成立了由75 个教育部门组成的名为信息素养论坛(The NationalForum on InformationLiteracy, NFIL ) 的组织, 其宗旨为: 提高全球和全美的信息素养意识, 鼓励各种获得信息素养活动的开展。除美国重视对信息素养的教育外,荷兰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上世纪80 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 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 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5]日本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新加坡信息科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掌握寻找全球信息的能力,确保每个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信息技术。[6]

2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与信息素养教育

2.1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在对综合性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上与一般专业学生有着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对高校专业艺术类学生和高校其它专业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式、培养目的上也存在明显不同。在平时的学习中,高校艺术类学生存在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学习特点。这必然导致他们特别重视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重视专业实践活动,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而对文化学习的忽略使得这类学生存在知识不系统,大量的业余时间乃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现象。同时,由于过分的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综合素养的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信息素养更是难以提高,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与教育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在平时的实践和学习中,艺术类学生对一般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没有兴趣是他们信息素养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的是能吸引艺术类学生兴趣的、结合实践教育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而不仅仅只是开设如信息检索课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的一项决议明文规定: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 是一种综合性教育。信息素养的最低层次是信息技能, 即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知工具、多学科渗透的渠道, 整合到每一门学科教育中, 使艺术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因此,高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是将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教育管理的应用中。于是,哪些信息技术能应用到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到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便成了信息教育者乃至高校工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

3 现代技术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1)Web2.0 技术。Web2.0具有用户数量增加、信息流通性加强、操作系统简捷等特点,实现了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用户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我国高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可借鉴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积累的成功经验,建立渗透在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艺术专业咨询交流网;也可借鉴美国图书馆提供的图片、语言、视频等实时通讯咨询方式, 利用IM以补充表单咨询单一形式的新型参考咨询现状,与艺术学生进行及时准确的沟通或答疑,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欣赏水平。

(2)虚拟参考技术。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因其克服了地域和时间的障碍,丰富了信息源、拓宽了教育的领域和对象,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国内诸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等都开始了对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探索。虚拟信息参考咨询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学生的信息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高校艺术老师可以使用FAQs(Frequent Asked Questions)文档,解决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同时。还可借鉴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图书馆利用虚拟参考技术建立的视频、文字等交流方式,[7]在满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知识服务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如视频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3)3G 技术。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用在在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3G不仅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对感兴趣内容的定制,且突破了时空限制,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连接上网,实现互联网与移动网络的完美结合。高校教学机构或老师可以通过3G 网络向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诸如艺术活动远程指导、艺术现场互动等服务。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与使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技能。

(4)云计算。云计算自2006年推出以来,已在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企业界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云计算在节约使用成本的同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云计算共享艺术学生需要的资源,如感兴趣的艺术家表演视频等,为每位艺术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学习、获取和应用信息的服务平台。

(5)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注重教学的形象化、交互化和个性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等国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如普林斯顿大学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加州大学Riveside 分校利用WCB、佩斯大学利用eCollge 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在线信息素质教育。[8]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艺术专业学生实施教育有着多种优势,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可以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和问答,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跨时空交互的教学方式。另外,通过多种教学要素师生之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自我学习,满足师生个性化和交互性的需要,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6)微博客。微博客是最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它以独特的记录思维过程传播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自其产生以来已在科技界、企业界和新闻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校应用微博客进行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将搭建一个对知识获取、共享、交流、传递及应用的互动交流平台,这样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校艺术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多种教育方式结合的综合教育。尽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能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高效处理、加工、利用和检索能力。但诸如新生导读、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仍有着其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图书馆等教育机构多方参与的教育方式。

(2)标准与体系的制定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除北京市制定《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外还没有第二部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一门高校课程标准、体系的合理制定对这门课程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意义。世界上一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较早和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本国的标准和体系,如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等。制定标准可以强化艺术类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他们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公共图书馆宣言[EB/OL].[2009-12-16].http://www.

ifla.org/VII/s8/unesco.manif.htm.

[2]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EB/OL].[2009-12-16].http://www.ifap.org/.

[3]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EB/OL].[2009-12-16].http://portal. unesco.org/ci/en/ ev.php-

URL_ID=1327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4]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EB/OL].[2009-12-16].http://archive.ifla.org/III/wsis/BeaconInfSoc.html.

[5]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EB/OL].[2009-12-16].http://xxsy.hzau.edu.cn/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

[6]小学生语文信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9-12-16].http://www. xalhedu.cn/cms/data/html/doc/2005-03/10/25029/.

[7]过仕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报告[D].吉林大学,2006.

[8]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高校信息技术教育 篇12

一、高校目前国防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高校主要实施三个层面的国防教育, 即以爱国教育为主的思想性教育;以国防军事理论为主的知识性教育;以体能训练为主的行为性教育。但从开展情况看, 爱国教育为主的思想性教育学生觉得空洞;国防军事理论为主的知识性教育, 学生觉得死板;体能训练为主的行为性教育, 学生觉得残酷。总体来说, 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接受是被动和婉拒的, 这一情况, 需引起各级高等学校的注意。

二、高校团总支、学生会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 高校团总支、学生会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是大学学生工作的基层组织, 是联系学生的桥梁。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积极开展学习、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 促进同学全面发展, 为同学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团总支学生会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活动的开展, 对大学生提高各方面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要充分利用团总支学生会这一有效载体, 为学生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加强对学生国防教育的引导, 组织好特色活动——国防教育系列活动, 创办好国防教育刊物, 对团总支学生会成员进行大国防观的教育, 使团总支学生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 从而带领其他普通同学共同进步, 使团总支学生会成为实施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三、依托团总支学生会促进国防教育

团总支学生会是高校院系的重要学生机构, 在学生中有着广泛和巨大的影响, 团总支学生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精心规划、组织有序的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如果能够通过团总支学生会开展, 定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参与, 还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团总支学生会国防教育的形式

团总支学生会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每个月各个部门都要组织一些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充分利用了各种机会开拓国防教育的思路。每年9月的新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除了在训练场上鼓励学员们努力锻炼、强身健体, 团总支学生会还会在新生中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让新生在思想上更深刻的体会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得国防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得到升华。国庆节、青年节、“12.9”等重要的历史时刻, 团总支学生会也会组织学生通过观看爱国电影、参观革命遗址等活动, 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国的国防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结合“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等敏感时事问题, 团总支学生会组织辩论赛、主题班会等形式, 让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又学习到正确的国防知识, 撇除不良的社会舆论,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团总支学生会的活动, 不仅填补了信息工程系爱国军事学生社团的空白, 更使我系国防教育多了一面旗帜, 多了一个阵地。也为每一位热血青年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国防教育阵地作用日益突出。

2、团总支学生会纪律严明, 作风硬朗, 在青年学生中有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团总支学生会作为系部最核心的学生组织, 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明显区别于学校其他的国防教育形式。团总支学生会向来纪律严明, 成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 他们自身对青年学子有着同伴教育、自我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人的情绪具有发散性功能, 通过周边同学的相互感染, 可以更好的让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具有国防忧患意识, 从而强化爱国主义, 达到强化国防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应该遵循科学的教育体系, 才能符合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客观规律, 只有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才能使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形成良性循环。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 尤其是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国防教育要针对学生的素质特点增强参与性, 这种参与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和相互学习,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和国防意识。团总支学生会既是学生活动的良好平台, 也是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 把国防教育纳入团总支学生会的活动中, 定能提高国防教育的效率。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具有重大意义。除传统的教育形式外, 利用团总支学生会有效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通过主动参与、活动激励等途径, 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参与、接受国防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文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为例, 介绍了团总支学生会参与学校国防教育收到的成效, 对高等学校如何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学生社团,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红:《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其途径分析》, 《沈阳大学学报》, 2006 (3) 。

[2]李张兵:《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现状探析》, 《科教文汇》, 2008 (1) 。

上一篇:关联评估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