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信息化

2024-09-22

高校财务信息化(精选9篇)

高校财务信息化 篇1

基于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IT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目前高校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基于网络环境下,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推动财务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趋势.

作 者:柯萍萍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计划财务处,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福建电脑英文刊名:FUJIAN COMPUTER年,卷(期):25(4)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网络 财务信息

高校财务信息化 篇2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与内部控制

财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手段对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随着目前我国高校规模扩大、生源与日俱增,如今各大高校的资金来源和支出项目越来越广泛,比起普通企业,高校内的资金来源有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学杂费收缴等,使得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难度大大增加。各大高校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控制资金收支情况,才能保证高校事业单位的办学有价值及利润。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使高校财务信息准确,从而实现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保证高校的财务资产安全,而为了提高财务业绩、降低财务风险,我们必须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策略能有效实行。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方式不科学

高校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预算管理,为了防止经费分配不合理,我们会对高校各项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预算分配,财务部门则需要按预算规定严格执行。但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理念还未转变,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仍比较老旧,不考虑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和人员经费问题,编制的实际使用资金时还要不断调整预算,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反而增加了预算管理难度。其次是还有些高校对预算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常常导致预算管理不全面,难以对各项收支情况精细化,预算管理效率不高,以至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没有效率。

(二)无法全面管理

由于高校中的财务收费除了学费、住宿费等事业费用外,有的二级管理部门也会收取服务费、经营费等,财务部门则无法及时、深入地管理这些收入环节。另一方面,学校采取的是分级管理的方法收缴学生的相关费用,这样虽然学生缴费方便,但由于有些费用是由相关业务部门收取,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跟踪监督,对收费来源不明确,有些业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缺乏诚信,利用岗位之便大肆乱收取或虚报费用,而财务部门却无法及时审查核算,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现金管理存在风险

由于现金在高校中是比较常用的交易货币,但高校对现金的管理却无法面面俱到,内部控制薄弱,相关人员没有受到合理的监督和约束,导致许多贪污、挪用、坐收坐支、假币等问题时常出现,有时由于管理人员失误导致账目出错,明细账分类与实物总账不符等。由于近几年高校的现金流动性增大,此等风险问题也不断地出现。

(四)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慢,缺乏共享机制

目前高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各个管理部门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都是各自为阵,当财务部门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时,需要经过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程序繁杂,传递信息的效率大大降低,有时因为部门之间的数据没有互相核对,财务部门无法判断相关数据是否准确,这非常不利于财务信息的管理。

(五)缺乏合理的监督手段

由于高校间涉及到的资产问题都是分级层层管理,相关人员间没有设定相互制约的处理程序,也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而固定资产的流动却大多都是在各部门、学院的下级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上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资产管理部门都难以审查,常常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资产管理不可靠,无形中导致了学校资产的流失。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各项政策可能受到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复杂且效率较低,而财务信息化管理是改变财务各个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达到控制效果,信息化管理使财务组织的结构能够集中并且互相协调配合,及时反映出执行者对上级下达命令的态度、行动能力,能加快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速度,使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关系和谐,人员之间平等互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能调动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形成团队精神。同时一些高校的财务岗位会有人情关系,一些员工缺乏足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对此情况,必须加以重视并严格考核员工的技术水平,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能“在其位,谋其政”,让内部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而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简化了组织结构还加强了控制力度,应用信息技术使内部控制力度大大增强,上级管理者对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都能有效且迅速知晓,有利于凝聚岗位人员的向心力,加强内部控制。

(二)优化财务内部监督机制

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加强内部监督,以人工监督及电子信息技术监督相结合,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有效执行且效果显著。传统的管理方式人们都是依赖系统数据记录,一旦数据发生差错或数据遗漏,上级管理者很难发现这方面的错误。财务信息化管理则是结合多方面管理控制,不仅全面监督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减少徇私舞弊情况,也能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对其进行修正,有效地加强了内部控制效率,也让各个部门间管理严格且有根据,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罚。

(三)优化财务信息、数据的沟通

由于高校财务的收支情况与各个机构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信息、数据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就有很高的要求,财务信息化管理则能全面地结合管理信息数据,对于各种财务相关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报备上级并且录入财务系统处理。同时财务信息化管理也提供了下级与上级、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实行信息、数据资料共享,不仅能及时了解内部信息的交流,也能实时关注到外部信息、数据的情况,使相关人员及时了解信息并作出正确决策,对于管理者传达下级的任务或规章制度也能迅速得到执行,而内部人员有违法乱纪的情况也能及时了解并加以控制。

(四)减少财务风险

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运用能够对财务相关的数据信息及时查询,对于高校财务的各项收费情况,财务支出情况能有效得到管理,从而更有效地从内部控制减少错账、乱收费、公款挪用等情况。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管理层并没有财务风险意识,对于各项财务风险难以及时识别,当面临一些国家政策变化、生源不足、收支不平衡、负债过度等导致的财务风险时难以处理,而只有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才能在风险来临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合理使用高校教育事业单位的资金。而为减少这些财务风险,除了管理者需要提前做到评估外还要提前对各个风险点做出合理的预防预案,力求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一般高校是通过筹集资金,建立多种办学模式等将财务风险分散,而对一些难以预估的发展风险则需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发展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合理分配;大部分高校都会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方式筹集学校资金,但过度负债会导致高校资金周转不便,高校应对此情况加以重视,分析学校的财务承受范围,将外债控制在健康范围内。

四、结束语

为了增强高校财务内控效率,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改变其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使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及时掌握学校的财务情况,增加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时效性,良好的财务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财务内部控制能够保护高校资产、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优化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对高校教育事业单位的发展及财产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强.财务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内部控制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8:7.

[2]解梦珣.高校财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建设[J].金融经济,2015,20:216-218.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体现。加快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工作制度的创新、有助于转变陈旧的工作理念、有助于推动工作技术改革和管理创新,对高校的管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模式逐渐转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高校的财务分级管理情况和多校区办学已经比较普遍。高校财务工作繁重,又是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前,我国部分院校的财务管理系统相对落后,可以满足会计核算的日常需求,却不能及时地对学院的特殊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应对学校大量的经费使用、报销工作、财务报表等,还要兼顾管理工作、师生费用查询等,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无形中也为财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些院校的财务工作人员不多,信息化程度发展缓慢,甚至还有院校存在手工记账,还有些院校还未意识到财务部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与财务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默契,不利于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的情况导致学校相关部门难以及时取得准确、完整的财务资料。为此,积极研究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统一管理,促进高校资源共享,是高校财务人员当前应该积极研究的重要问题。

2、高校财务信息化问题及优势分析

2.1高校财务信息化的问题

高校是财政供养事业性单位,许多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忽视了财务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是认识不够,造成对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基础工作层面,基础条件差自然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依然是以40岁左右的财务人员为主要工作力量.虽然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和工作经验,但对新的信息化技术充满神秘感,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意识,难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方式。因此,许多高校急需要引进财会知识和信息技术并修的符合型人才。财务信息化在高校已实践多年,但是,它依然是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因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扩展,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没有完善,很多执行过程未予以程序规范,信息分散、信息不完整和信息资源的浪费,对高校财务管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2.2高校财务信息化的优势

高校高综合化、多校区化的发展趋势,对财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财务人员的配置失衡以及财务办公效率的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唯一适合目前高校办学趋势的举措,无论分校区离主校区有多远距离,利用财务信息系统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处理各个校区的财务业务。同时财务人员可以同校园内各个部门和个人进行信息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高校与银行的业务合作(代发工资、代缴学费等)也变得更加简单方便。长久以来,财务报表是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限制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及时性的要求,而且对于大众非专业人员也不容易充分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在业务发生的同时进行会计处理,然后可随时向外提供信息。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向管理层提供财务信息,为管理层对事务的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有时需要提供的是全新的角度或对未来的預测。传统财务系统很难胜任,因此财务信息化后可以将最新的财务资料进行定期汇总,对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未来财务情况,使得学校管理层可以依据其做出正确的决策。财务信息化还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终端对学校财务及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

3、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展望及对策

3.1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展望

目前,财务信息系统与学校其他管理系统都各自独立,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学校领导应将其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以财务信息化为中心,对学校的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财务信息化与学校管理一体化,建立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局面,确保“数出一门”。同时,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也须立足于服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标准数据字典和结构,实现校园信息标准化。高校应建立“财务核算与预算一体化”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部门要制定统一业务核算标准,实现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预算的有效衔接,运用多维辅助核算体系,实现会计科目、预算科目、支出类别、部门、往来、项目、数量等多达几十项并行核算维度,与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管理维度保持一致,使一次凭证录入同时符合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会计核算一体化。使各二级单位的各项支出都控制在经费预算内,一旦发现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系统就无法通过,有效杜绝超预算支出,为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3.2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从决策要建设财务信息化开始,高校决策层必须明确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规划和预想未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效果,对投入资本与产生效益之间做出一个客观的评判。在实施的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学校决策层的支持和重视,财务信息化涉及到财务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部门权责的重新分配以及未来部门领导的任命,这些只有学校决策层做出的决定,才能使来自各方的阻力最小。周边条件如校园网的建设情况、建设的经费等,也需要决策层审时度势进行安排。高校应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参照信息技术的所能发挥的各种功效,构建出一套标准规范的财务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为了达到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应对高校财务人员进行长期继续教育,不仅要利用高校计算机中心的优秀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还应该与系统软件开发公司签订长期人员培训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高校亦应积极引进和培养既精通会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保证财务信息化的工作稳定安全的运行。

4、结束语

财务信息化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高校现有的流程处理和业务需要,从单个功能到多个功能的稳步推进,不要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校园网络,借鉴国内外学校的成熟先进经验,以适当的规模和成本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战略。

参考文献

[1]窦小玲.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商业文化,2014

[2]邱升齐.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5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篇4

1.1分散核算独立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所涉及的业务也越来也繁杂,致使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在后勤财务管理上,通常采取相互独立、分散核算的管理模式,自行设置财务机构与配置财务管理人员,以实现对校内不同部门财务的有效管理。然而,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虽然能为高校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但不利于后勤集团对其管辖范围内各中心财务的综合管理与监控,难以实现资源的集中调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2集中与分散核算相结合模式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也有部分采用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财务管理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由中心内部在所属集团财务部监督下,完成一部分的核算任务,另外一部分则直接由集团内部完成核算。这种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对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定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平,能高效开展各项会计工作,还要求财务人员能有效把控各中心经营流程。因而,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不高的后勤集团,无法在核算上有效使用这一模式。

1.3统一核算、授权审批模式

在高校内,统一核算、授权审批的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也应用较多。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资金核算、财务管理、人员配置等中心各实体有效整合,采取集中管理的行为。并且,随着其模式应用的.不断成熟,已逐渐成为后勤财务管理社会化改革初始阶段的有效管理模式,获得高校的广泛认可。

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缺乏统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在国内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统一、管理内容片面的问题。一方面,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所颁发的统一各大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未能真正落实到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去。并且,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还未制定具备较强法律效应的规章制度,致使高校后勤财务处理上缺乏相关依据,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造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与标准的千差万别,不同高校之间的后勤财务信息难以进行科学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后勤财务的管理难度,在缺乏可靠依据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开展对后勤财务的实时监管。另一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的后勤财务管理统一规范没有得到具体贯彻,各个后勤单位在财务管理上,仍旧各行其是,不规范操作及违法乱纪现象发生较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的财产损失。

2.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复杂多变

高校后勤单位较多,财务管理的范围也非常广,既包含对保障性业务,如通信、水电、校园卫生、校园绿化业务等的管理,也包含对盈利性业务,如摊点、餐饮、商铺、工程等管理。其中,由于服务性质及内容的不同,致使其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相应采取的财务管理策略也会有所区别。一部分服务仍旧依赖于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另一部分服务则能否自负盈亏,需要进行独立核算。在此情况下,许多高校为了协调与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关系,满足后勤财务管理需求,采取分区域管理模式,并根据不同业务特征,设置不同的后勤财务管理部门,配置一定数额财务管理人员,这些部门及人员仅负责所在区域的财务管理事项,相互之间的交流较少,使得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处于分散状态,难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2.3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许多高校在后勤财务管理方面,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操作程序不规范。并且,在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上,没有根据高校后勤具体情况作出调整,致使其配置人员难以充分满足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需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校企分离、产权划归明确,最终使得高校的后勤财务社会化改革流于形式。

3建立与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3.1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新形势下,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突破传统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包办局面,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发展。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秉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高校教育事业的原则,不断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结合高校管理需求,制定科学的财务核算、分配制度,以此来确保各项财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并保障财务信息的全面、准确。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目标存在双重性质,致使其必须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基础上,进行服务成本及经济效益核算。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之前,后勤必须加强与高校会计部门沟通,确保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能有效衔接高校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工作。

3.2加强成本核算,推进高校服务的社会化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资金与成本是极为关键的两个部分,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后勤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必须确保财务管理服务的高质高量。在当前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下,后勤集团中通常涵盖了多个经济实体,因而在其经营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核算的难度,核算内容与核算对象变得复杂化。为此,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可采用统一核算、授权审批的模式,通过集中管理与统一调度,让后勤集团的资金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以此来节省使用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并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此外,在大份额实物资产管理上,为节约成本,并避免出现资产流失状况,后勤集团应加强对设备采购、生产资料等各方面的管理,掌握其实时动态,保证其财务运行的健康、有效。

3.3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后勤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后勤服务的巨大市场潜力。而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后勤市场的开放,不可避免会引发各个后勤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此情况下,后勤集团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认识到后勤服务质量对集团发展的重要性,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而高校可结合自身管理服务需求,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与指标体系,将后勤实体经营能力、服务水平、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等纳入指标体系内,以确保所选后勤实体能有效胜任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

3.4完善财务监控体系

对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监管不严问题,应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完善的监控制度,并加大制定的执行力度。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让高校领导认识到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获得校领导的认可与工作上的支持。同时,建立责任会计体系,认真落实对财务报表、项目资金、后勤负责人等各方面的审计工作,掌握后勤运行的实时状况,及时察觉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后勤服务的高质量。

3.5提高财务人员整体水平

浅析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篇5

一、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深化高校内涵建设, 推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是:会计核算为基础、财务管理为核心, 资金流控制为重点, 现代技术为手段。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参与财务管理是现代化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就是使财务信息得到高效、全面、及时的反馈, 从而实现人财物的重新再分配, 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促使高校更好的实现了这一目的, 并且更进一步强化了监督与管理的职能。

(二) 更好的实现统一领导、集中核算、分级管理, 强化财务管理职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不断扩大, 多个校区、多地办学现象已屡见不鲜。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办学方式也如雨后春笋。高校在管理的范围、业务的广度和服务的质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 原有单一、落后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理念的需要。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多校区间财务数据的实时传递, 以及财务的分级管理和集中核算需求。

(三) 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信息化是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化的财务信息系统, 纵向上可以实现核算层、管理层、决策层的有效信息筛选传输, 横向内则可以实现校内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提高信息的实用价值, 从而更好的融入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二、我国高校现有财务信息系统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高校财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拓展了原有服务, 促使管理和服务都往“精细化”方向发展。但是在成绩的背面, 也不容忽视高校信息化领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重“硬”轻“软”。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主要侧重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主要考虑计算机及服务器的性能、存储、以及更新换代等方面。而对于软件一方面没有及时的更新版本以及购置新增模块, 使得软件功能不健全, 不适应目前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就软件自身而言, 没能适时的根据财政及高校政策调整而开发或更新软件功能, 从而使软件专业性不强, 实用价值没有完全发挥。

(二) 财务信息孤岛, 资源不能共享。

财务数据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知晓和流通, 对于政策的制定者、经费负责人、需要财务信息的教务系统、图书系统等, 由于资源不共享, 信息不互通, 所以不能及时取得掌握各自所需的财务数据, 不仅丧失了财务信息的本质作用, 还影响了整个数字化校园架构的完整性。

(三) 财务分析方法无法满足管理者、决策者的需要。

要提高管理的质量, 我们重要的是能把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整合、比较、分析。既是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学校财务的运行状况, 更要具有前瞻性, 对未来经济事项进行预警和预测。这就要求系统中能融入多种数据分析方法, 目前很多软件设计的财务分析方法都相对简单而且不实用, 分析和预测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

(四) 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整体规划。

财务信息系统是由多个互相关联的子系统的组合, 是由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到局域网网络管理阶段, 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模式下的信息系统阶段。许多建设者都是在原来电算化的基础上, 随着需要随时上新模块, 增加子系统、扩展网络外延建设, 从而导致各个子系统数据不能完全共享、功能不能完全兼容。达不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 更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浪费。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设计构想

(一) 系统建设要整体规划, 满足多角度需求。

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高校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满足高校当前的财务管理需要, 还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首先, 从战略角度讲,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要遵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满足当前业务需要的基础上, 更要支持高校未来发展的改革和变革;第二, 从管理角度讲, 需要满足高校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支持高校多地办学, 实现校总部、分校区等灵活的信息查询、汇总和监控;实现以预算为手段、资金为中心、物资为重点的管控。第三, 从业务角度讲, 需要实现人、财、物等业务领域的全面信息化, 构建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用的综合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集成、智能的管理服务体系;第四, 从协同角度讲, 要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 实现财务信息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流动与共享, 实现业务流程在不同校区之间的传输和触发。第五, 从决策角度讲, 需要建立分析、预警模型, 设立分析、预警指标, 通过信息进行分析, 为校领导全面掌握学校业务情况, 及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二) 系统建设上要统一编码, 统一认证, 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 要改变现有的各应用系统分散应用、独立维护一套用户和数据库的方式, 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 为每位登陆者设置唯一的、真实的电子身份证明, 统一权限划分, 从而实现单点登陆。同时, 借助于校园网, 建立统一的门户, 为各应用系统搭建统一的入口和一站式的平台, 实现系统的集成应用, 使得用户只需进行一次身份认证就能操作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业务, 避免获取校园信息和应用服务需要登录不同系统的现象, 更好的为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等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三)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风险防范, 确保财务数据安全。

我们可以从用户层、应用层、系统层、网络层等每个层次都设置多层安全措施, 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用户层面, 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以减少因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比如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业务处理流程和岗位职责等都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另外要按权限等级划分不同用户组, 严格身份认证及操作人员授权权限划分。在应用层上, 我们对操作人员按功能、时间、数据划分不同的权限, 并实行系统操作日志管理,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使用安全数字证书加密处理。系统层中, 可以在网络中的服务器及客户机均安装防病毒系统, 定期进行防病毒扫描和实时状态下的监控。防病毒系统除部署在网关级、服务器级和单机上, 还可以在网络中部署分布式、网络化的防病毒系统, 以便管理员从中央位置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病毒防护和查杀。在网络层上, 内外网分别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中间进行DMZ区管理, 实现对全校财务管理系统的三道防护, 财务内网数据的安全性也就大大加强。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的转变, 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从高校自身财务管理的特点出发, 综合考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的要求, 并充分利用校园网, 努力打造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 适合管理需求的财务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覃焕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天地[J], 2013 (12) .

[2]周克海:浅议高校财务信息化体系构建.经济师[J], 2013 (3) .

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 信息化; 问题; 对策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科研、教学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根据自身需要,管理部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将财务信息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来实现对学校内部各项资源的共享,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促使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实现高校的总体目标、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领导及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亟待提高

大多高校目前在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很多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部分学校的领导只顾眼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二)财务管理信息相对滞后

学校领导的决策主要依靠全面及时的财务信息,只有时效性较强的全面的财务信息才有助于领导决策,但现在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大多是由人工对过去发生的业务汇总,然后逐层上报,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数据提供给领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只是过去的数据,时效性较差,使领导在制定决策时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支持。

(三)高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学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是预算,而在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大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每个部门的预算经费很难作出准确和具体的分析评价,更不能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正确及完整的评价;二是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不一致;三是预算执行中存在着预算约束不强、预算内容不实和预算执行不力的情况。

(四)管理信息规则不统一

我国现在的大多高校,虽然学校内部大多部门基本都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但一般都是本部门有自己的信息规则,同样的信息在不同部门使用时,必须先转化成本部门的规则之后才能使用,各部门间的信息难以共享,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浪费,不利于资源共享。

(五)资金利用率低,财务管理体制落后

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校的资金大多数以活期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于银行中,收取很低的活期银行利息,资产购置不合理,部分资产重复购置或部分购入资产长期闲置不用,使用效率较低等现象非常普遍,观念上大多存在重核算轻管理,轻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的现象,使得财务管理体制一直落后于高校的发展需要。

(六)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既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大科学管理的效应。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是虽然拥有各学科的专家教授以及从事控制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等,但缺乏同时具备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人才。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彻底更新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的是现代管理思想,是一项涉及从学校办学理念到目标定位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借助信息技术对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和信息应用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创新和变革,其作用不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从学校领导层就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制定切实可行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规则,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该项工作正常顺利开展。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高校会计教育多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层面上,较少有应用方面的培养,即使是偏重应用的后续教育,也多是核算型会计人才培养,信息技术与管理层面等其他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培养仍有待加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财务人员培训制度——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单位要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期开始建立培训制度,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提高财会人员及其他员工的相关业务素质。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模块中充分考虑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在财务管理模块的实施过程中应体现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项目化管理、预算的控制及预算与核算一体化的管理,将预算的申请、分配、执行及控制、监督、分析等全部过程置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使预算配置更加合理、针对性更强、控制更严密。

(四)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技术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解决,一是制定网络安全访问策略和合理规划网络、实行多级访问控制、建立病毒防护体系、采用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等。二是在管理上,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并严格落实,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教育。财务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共同维护财务网络的安全,适应网络环境对财务工作的要求。三是遵照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定财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使日常财务工作制度化,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会计领域深受网络经济发展的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每个财务工作人员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体现的是学校管理实效的要求,财务绩效体现的是学校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财物变化。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动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发展,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企业研究,2011(14).

[2] 汤金琴.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8).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探讨 篇7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探讨

作者:路云亮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3期

高校后勤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几年历程,真正实现脱离高校,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高校后勤仍然不是独立法人,和高校的产权关系仍然没有划分清楚,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集团面临的风险,最终还是都要由高校来承担。高校后勤在校外的业务没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同业竞争中很多环节都处于劣势。随着高校高速发展,在校学生骤增,校内市场在不断扩大,校内商机无限,后勤集团的业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校内市场。

根据当前高校后勤特有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特点,确定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加强对集团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的监管仍然是高校的重要事情。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实体组织性质特殊,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一方面,高校后勤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需要有后勤体系提供支撑。高校后勤肩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崇高使命,所提供的保障与服务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必须适应高校的发展与需要。从这个角度说,作为学校服务部门,高校后勤应该以提供最佳服务为财务管理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又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按《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后勤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要实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应实现利润最大化,因为利润代表实体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代表着实体创造财富越多。这使得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该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织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复杂性,它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将违背高校办学宗旨损害社会福利,同时它不能纯粹地追求服务最佳化,因为这将使得相对独立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无法生存和发展。

(二)后勤考核评价机制落后 学校没有完善的后勤实体考核评价办法,一般根据实体往年的运行情况确定下一年的经济目标,对实体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不科学、不健全,对实体的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管理费用节约率,学校投入递减率等缺乏完善的考核办法,考核评价机制落后,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的综合经营情况。

(三)财务管理机构庞大、松散,各自为政 当前后勤的财务管理模式仍是高校财务代管账,资金由校财务统管,后勤各实体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大小配备自己的会计人员,由其中一名会计核算人员(以下简称核算员)向校财务报账的管理办法。这种办法财务人员配置不很合理,实体都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根据业务量大小聘用会计人员,尽量压缩用人数量,缺乏对岗位分工、内部控制的考虑,这就造成从集团角度来说会计人员不少,但从各实体角度来说,特别是对经营性的实体来说会计人员又偏少,不相容职务不能相互分离,不能起到基本的相互监督作用。如实体只有一名核算员,即负责向财务报账,又管现金,还负责和校财务对账,这样实体就失去了对核算员的有效监督。如何根据各实体的情况,对核算员乃至对核算员的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圣地,必须实现“三育人”的目的,其中“三育人”中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很大程度上要在后勤服务中体现。要达到育人的功能,就需要后勤服务不能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的目标应是:首先要向高校提供好的服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其次,最好地开发利用学校市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最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开拓校外市场。

(二)严格执行高校大财务管理制度 由于高校人员编制有限,高校后勤正式职工越来越少,有许多实体都是一名正式职工领着一批临时聘用人员在做。因为高校后勤大部分实体都是微利经营,工资待遇不高,聘用人员流动性特别强,对人员缺乏规范的业务指导培训。实行大财务管理:一是统一财务核算方法,便于各实体之间的财务比较,有利于对实体的监督;二是可以实现资金集中,减少资金闲置。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优化人员配置,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主要表现在:(1)集团对核算员实行统一管理,负责核算员的考核、调配工作,学校财务人员负责核算员的业务指导工作。根据各实体的实际情况后勤按需分配核算员,有的实体要分配多个核算员,如往来业务多、库存量大的实体;有的实体就可以合用一名核算员,如侧重于服务学校、收入来源单

一、基本上是纯“消费”性的水电中心、校园中心等实体。(2)核算员负责监督实体的营业收入统计工作、往来款项及库存等非现金资产、负债的核实工作,负责和高校财务的对账工作。

(3)各实体根据业务需要,自行聘用报账人员一名,负责本单位的现金管理。高校财务、后勤核算员、各实体的现金会计三者互相约束、互相牵制,即实现了人员的合理分工,又能堵塞漏洞,减少错误,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四)完善后勤集团实体相关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

(1)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现金资产的管理,定期盘库,严禁白条抵库,及时清还借款;加强存货的管理,由财务处、核算员、仓库保管员、各单位负责人组成盘点小组成员,对材料仓库要坚持不定期盘点,年终必须实地盘点的方法,及时发现盘盈盘亏情况,形成相应的处理措施;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单位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如何规避大量坏账的出现已经成了单位的头等大事,高校后勤各经营项目都处在高速发展的初期,更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制定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成了资产

管理必不可缺的一环。从客户的信用评级到具体的催还欠款方法的制定,从坏账的报批到处罚的落实都应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2)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采取预算管理办法,加强成本费用控制,超预算的支出要报集团批准。采取和上年比较的办法,对增长过快的费用支出情况及时做出财务预警。各单位要对各项费用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如电话费实行定额控制制度,业务招待费实行一事一批的办法。

(3)完善效益考核制度。实体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对于经营性实体的考核应以利润为基础,避免效益考核的误区:以上交多少为考核标准。效益考核要建立在财务数据可靠、资产真实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反映的利润才有参考性。服务性实体有时不能完全根据财务数据来判断,还要根据服务效果、成本费用节约情况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依据。

(4)制定收益及利润的分配制度。后勤集团不能只看重实体能否完成上交任务,而不顾及实体真正的效益情况。这样做就是变相的抽回资本,缩减实体规模,进而影响实体的再发展。实体收益的分配要有严格的分配比例,顾及各方利益,笔者认为实体的利润主要应该划分为三块:发展基金、股东分红(上交集团部分)、职工奖励款。

(5)制定职工奖励批准制度。在当下后勤即有高校服务角色,又有创收实体(企业)角色的情况下,职工奖励的兑现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如果比学校其他部门职工高得多,又没有合理依据,就会让人怀疑后勤以改革为名,恣意侵占国有资产。如果后勤职工待遇偏低,又会措伤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节约成本的积极性。在当今时期,后勤兑现职工奖励,即要考虑实体效益,又要考虑外部环境,即要权衡后勤内部利益,又要结合学校整体实际情况。对后勤职工的奖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严密的考核办法,不能只由后勤内部来定,一定要报学校领导或后勤董事会批准方可实施。

(6)制定重大投资决策报批制度。投资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对于重大投资决策,集团应成立专家小组,对投资方案进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充分论证后,将可行性报告报学校领导或后勤董事会研究后方可实施。

民办高校财务信息需求分析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信息需求;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75-02

一、引言

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稀缺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而且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然而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如何范化其管理,以维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保证教学的质量,也成为了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方所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为实现这些目的,民办高校的信息披露就成为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必然需求。而民办高校的经济性质也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从经济性质上讲属于混合产品的范畴:一方面,高等教育可以提升公民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从高层次教育中获得比一般受教育者更多、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奠定基础,因此高等教育的供给者可要求这些受教育者为其获得的教育付费,这是高等教育具有商品属性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使其具有比公办高校更为明显的营利性特征。因此,从其需求目的的性质来看,民办高校的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分为公益需求者和自身效用需求者这两类,在公益性需求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府,而有自身效用需求的则是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和民办高校所服务的对象——学生。

二、政府对民办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分析

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的传统提供者,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全部的高等教育需求,因此,鼓励高校民办,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办学领域,就成为了政府解决高等教育稀缺性的一种途径。

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并不代表政府会放任民办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在引导民办教育发展的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民办高校发挥正面的社会效益,保障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但更主要的,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对民办高校进行规范和管理,其中,财务监管就是最主要的监管内容之一。

政府利用民办高校财务信息所要做出的决策主要是“是否许可”,具体来说,包括是否颁给民办高校办学的“许可证”,或是否对民办高校的某些权利予以支持(比如办学资质、等级,或财政资金支持)等。政府的这些“许可”的权力对民办高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因为这些权力具有“垄断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可以通过这些决策强制民办高校提供各类信息,而民办高校为了获得政府的“许可”,也会主动提供政府需要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但是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来解决这一问题。

与政府不同,投资者和学生对民办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更多是从提高自身效用出发,这一点体现了民办高校的“教育市场化”的特点。

三、投资者

我国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進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民办高校和一般企业一样,是投资人合法的谋利工具,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投资者进行决策的目标,是要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作出的决策包括是否投资,投资多少,选择谁作为管理者等。

正是因为投资者将经济收益作为民办高校投资的目标,所以也会面临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激励问题。因为投资者并不会直接参与民办高校的日常经营管理,而学校管理者想要实现的目标可能和投资者的目标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一定是由于管理者想要“贪污”或“偷懒”,还有可能是出于想要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服务的目的,也就是价值观的不同),所以投资者只能从财务上来监管学校的运营效率。与向公益出资人披露信息类似,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出于维持管理的目的,很可能只会向投资者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隐藏一些于己不利的信息。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产生了对规范化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为实现这一要求,投资者一般也是通过审计来完成,但是如果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甚至根本记录的内容就不完全,审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四、学生及家长

学生是民办高校最直接的服务对象,也是民办高校办学品质最直接的体验者。作为难以享受到公办高等教育的群体,民办高校的(潜在的)学生最关心的,无非是自己支付的学费与其能享受到的办学条件,以及最后受教育结果(比如能不能拿到学位,能不能找到工作等)是否匹配的问题。所以他们将要作出的决策需要进行相当多的比较,要考虑到学费的悬殊,也要考虑学校的建设情况,还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等。以此来选择:什么“价位”的学校?是办学条件较低的公办院校还是较高的民办院校?选择哪个学校?什么专业?……但是学生需要的信息,除了费用信息外,一般除非学生和家长进行“实地考察”,否则都很难获得,因为学校出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目的,往往都会粉饰信息,夸张宣传,从而使学生(和其家长)被其误导,作出并不适合自己,甚至是极为错误的决定。

这些现象,如果用商品市场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首先可以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来进行分析,民办高校是其服务的创造者,而学生是其提供服务的购买者,这就使得学生在信息交换中处在了天然的弱势地位上,因为民办高校显然会对自己的条件更为了解;另一方面,从商品供需弹性的理论来看,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稀缺性,尽管随着民办高校的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总的来说,民办高校面对的还是全国高等教育相对刚性的需求,所以学生群体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购买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民办高校的“报价”(因为供需双方都知道,这个“价格”总会有人接受),而没有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价格”的能力。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们短期之类显然还无法解决高等教育稀缺性带来的“供需平衡”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公益目的还是自身效用的目的,民办高校的相关利益方都有其各自获取民办高校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虽然各方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需求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民办高校财务信息不尽不实的问题。虽然各方对这个问题并非毫无办法(比如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学生可以亲自到学校来了解各方面情况等),但是总的看来,单独进行这些行动对信息需求者来说,信息获取的成本都较高,所以由政府强制监管,建立一个规范的公开披露信息的机制,不仅可以为所有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而且从披露的成本和需求满足上比较,无疑是十分划算的。

参考文献:

[1] 孙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作模式异同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1,(5)

[2] 孙芳城,王海兵 肖传志.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6,(7).

[3] 李亮,于沛利,胡胜.谈高校财务信息披露改革[J].财会月刊,2008,(2).

[4] 倪国爱,程昔武.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J].会计之友,2009,(4).

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

高校财务档案是高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财务文件, 是高校制定财务预算的重要数据源, 是反映高校经济业务发展情况的信息源, 是高校维护正常财务工作秩序的法律依据。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校财务工作也已逐渐由满足单一的报销、记账、结算, 转向为以预算、计划、控制、分析、决策为主的统筹管理型财务体系。如何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发挥财务档案作用, 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

(一) 高校财务档案内容。高校档案按十大分类, 可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十个一级类目。其中, 财务会计档案是高校档案门类的重要部分, 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高校财务档案主要包括凭证、账簿、工资、报表、校园一卡通、预算决算分析、纳税申报、财会类相关文件资料等。其记载反映的内容是学校财务计划、经营、收支、管理等系列经济事务, 是学校经济活动的主要历史载体, 更是反映学校整体建设、教学科研过程中经济事务的重要载体。

(二) 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原有纸质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财务专业知识及数字化新型技术, 以纸质档案为载体, 对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 以达到存储、输入输出、管理、统筹、利用、研究等全方位档案数字化。财务档案通过数字化处理, 不仅能更好地适应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求, 更能提升高校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发挥财务档案作用策略

(一) 软、硬件设备完备。做好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必须完备。由于财务档案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进行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设备必须具备保密性, 它不仅决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价值, 更是保证学校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存储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系统等。档案信息化设施包括网络平台与硬件平台。软件建设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 方便操作者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各项资源的程序, 包括计算机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语言、数据库管理程序、存储与安全管理、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中, 更好地使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形成平衡, 是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稳步、高效地向前推进的重要环节。

存储财务档案的库房, 应安装电子监控, 保证馆内设施防火、防潮、防盗、防虫、防尘、防光、防霉等“七防”, 保证财务档案存储条件。

(二) 完善制度制约, 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 工作中以制度为守则, 严格执行管理程序, 才能保证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档案数字化管理, 也应有完善的制度制约, 财务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应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 以实际情况为基本点, 本着分组建设、分层建设、分类建设的基本政策, 对政策的执行、人员的制约,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档案制度, 如《高校财务档案工作人员职责》《高校财务档案保管制度》《财务档案移交制度》《财务档案销毁制度》《财务档案保密制度》《财务档案数字化管理规定》等, 进一步规范财务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项制度制约, 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打好基础。

在工作流程上, 力求清晰明了、符合实际。严格按照制定好的财务档案管理各环节的时间、程序要求来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按统一分类标准, 统一管理要求的原则, 及时整理、移交档案, 做好数字化管理。

(三)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做好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 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总体工作中, 积极构建、完善财务档案管理体系,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资金投入及专业人员配备, 大力宣传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 使学校上下了解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四) 做好安全防范。在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进程中, 做好安全防范, 是保证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网络运行中, 要运用有效手段, 防范各类计算机病毒、网上黑客的入侵和干扰。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日趋完善的今天, 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必然方向。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使财务档案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 增强高校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侯贤祥.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1 (7下) .

[2]皋霜枫.高校财务会计档案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 2011 (4上) .

上一篇:的“中国梦·祖国颂”国庆特别节目观后感下一篇:新教师培训计划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