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技术

2024-09-12

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技术(精选7篇)

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技术 篇1

仔猪腹泻是生猪疫病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由多因素性引起的一种急慢性经过疾病。该病是目前最常见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 也是引起仔猪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做好防控工作, 笔者对仔猪腹泻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归纳整理, 并结合实际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1 仔猪腹泻病的发病机理

1.1 细菌性因素

1.1.1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 常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 此病四季常发, 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患病仔猪不吃奶, 排出灰黄色或灰绿色稀粪, 后变为红色糊状, 粪便恶臭, 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多量小气泡,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多数发病仔猪在很短时间内死亡。

1.1.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病原为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病猪精神沉郁, 吃奶减少或停止, 迅速消瘦, 眼球下陷, 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 粪中含有凝乳小块, 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 排粪失禁, 粘污尾、会阴和后腿部, 肛门和阴门呈红色。最后因脱水至体中毒衰竭而死亡。该病潜伏期很短, 为2~24h。病变主要为卡他性肠炎, 肠外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少量出血, 可从十二指肠分离细菌进一步鉴定。

1.1.3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 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 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 病程一般2~7d。该病的季节性不明显, 其发病率中等, 死亡率不高。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 被毛粗乱, 肛门周围粘满粪便。该病无呕吐现象, 体温一般不高, 病程与诱因有关。病变为卡他性肠炎。剖检胃肠道充血或出血, 其他无明显病变。

1.1.4 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 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该病的流行季节不明显, 缓慢传播, 流行期较长, 易复发, 发病率较高, 初期呈急性经过, 死亡较多。3~4周后转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死亡不多。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 排黄色或灰色软便, 不久减食, 后期粪便呈水样, 常混有血液、粘液及黏膜, 使粪便呈油脂样。病猪拱背吊腹, 迅速消瘦, 食欲减退, 渴欲增加, 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大肠呈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

1.2 病毒性因素

1.2.1 猪流行性腹泻

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 症状严重, 病死率也最高。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 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奶后。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 常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

1.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属冠状病毒属, 以2周龄以下的猪多发, 仔猪突然发病, 先呕吐, 继而发生频繁的水样腹泻, 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 含有凝乳块。仔猪随着腹泻体温下降, 迅速脱水和消瘦, 病程短, 2~7d天死亡, 个别痊愈仔猪成为僵猪。在新疫区, 发病率高达100%, 成年猪发病后多取良性经过, 哺乳猪死亡率特别高, 经多方治疗和预防的情况下, 死亡率70%~80%。该病一旦传入就很难消除, 发病季节多在每年的1~2月和11~12月份。天气剧变和饲料的突然变换往往是该病发生的导火线。

1.2.3 轮状病毒病

多发于3~8周龄以内仔猪。其发病特点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致病相似, 发病症状也是以呕吐和严重腹泻为主, 病猪精神沉郁, 不愿走动, 常于食后呕吐, 排水样或糊状、黄白或灰褐色稀便。常因严重脱水于3~7d内死亡。

1.2.4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也有腹泻的症状, 但患有猪瘟的仔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1.3 寄生虫性因素

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 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 一般呈慢性经过, 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 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有的伴有体温升高。

1.3.1 猪球虫

母猪及其它成年猪为带虫者, 以及猪场混养鸡群传播, 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 5-15日龄仔猪多发, 排出黄色至灰白色状粪便, 若无继发感染和环境应激, 病死亡率较低。

1.3.2 结肠小袋虫

在仔猪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结肠小袋虫繁殖较快, 发病多, 以灰色无腥臭粪便 (带血) 为特征, 虫体主要寄生在结肠黏膜。

1.4 非疾病性因素

通过对本地猪场的调查了解, 对非疾病性因素引起的仔猪腹泻总结有以下两种:

1.4.1 饲喂不当引起的腹泻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因子缺乏性腹泻:仔猪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 、矿物质 (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 , 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2)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过高造成腹泻:由于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 胃蛋白酶分泌不足或活性较低, 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 往往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3) 饲料中粗纤维或某些矿物质的含量过高引起腹泻:如果饲料中粗纤维超过4%, 会导致消化不良及功能紊乱, 引起腹泻;如果饲料中加入过量的钙和氯也可引起腹泻。 (4) 中毒性腹泻: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 冰冻饲料及未经煮熟的豆制品, 均易导致。 (5) 饲喂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 (6) 母猪由于饲喂不当或自身疾病 (乳房炎等) 而造成母乳分泌不足, 乳汁稀薄或过浓, 及营养不全等。

1.4.2 应激反应性腹泻

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引起。仔猪由于体内神经调节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善, 对外界因素的刺激适应性较差, 容易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预防

2.1.1 搞好环境卫生要经常保持栏舍干燥卫生, 定期对栏舍和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

2.1.2 坚持按期进行预防注射

母猪产前15~20d注射1次红、黄痢二联苗, 剂量为3ml/头, 初产母猪于怀孕中后期要进行2次免疫接种 (间隔3~5周) 。仔猪出生后要及时补铁、补硒等微量元素, 可明显降低仔猪因硒、铁缺乏引起的腹泻, 同时还能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2.1.3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当地天气预报, 在秋未至早春阶段, 要做好保温工作, 在夏季要预防暴雨突袭, 并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对仔猪减食减料。改变饲料要循序渐进, 饲喂要定时定量, 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及冰冻饲料, 避免一切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2.1.4 加强母猪科学饲养

对于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 保证其营养的全面需要, 哺乳母猪应根据所带仔猪多少而配给饲喂量。

2.1.5 保证营养需要, 强化胃肠功能

除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外, 仔猪产出后, 应让其及早吃上初乳, 以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及时补铁, 则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腹泻。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 保持胃内酸度,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加快仔猪生长发育, 还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2.2 治疗

对于仔猪腹泻的治疗, 应早发现, 早给药。

2.2.1 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仔猪拉痢血

首选用药为痢菌净, 按0.5%水溶液0.6 mg/kg作肌肉注射, 效果最佳。

2.2.2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腹泻先分离出大肠杆菌作药敏试验, 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物。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于黄色下痢者, 用磺胺适量, 另加阿斯匹林共研末调水内服, 配合土霉素肌注5~10mg/kg·d, 2次/d, 对于白色下痢者, 内服0.3%的新洁尔灭溶液2ml/头, 再配合氟苯尼考作肌注10~30/kg, 2次/d, 疗效显著。

2.2.3 猪球虫性腹泻可内服氨丙啉或球虫清, 治疗结肠小袋虫性腹泻, 应用灭滴灵及痢特灵, 效果很好。

2.2.4 辅助措施

对于脱水严重的仔猪, 要及早进行耳静脉补液, 在实践中, 如多次进行可能造成耳朵肿胀, 无法找到血管, 出现这种情况可施行腹腔注射补液。或口服补液, 配方为: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钠3.5g、葡萄糖粉20g, 加冷开水至1000ml。如在早春和冬天加热至38℃左右。对断乳后的仔猪腹泻在饲料中添加肠黏膜修复剂"百利安"300g/t饲料, 同时在饮水中加电解多维"骏维安"效果显著。

通过对仔猪腹泻的病因和防治措施的总结, 可知,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 在治疗上应综合考虑。临床上80%的猪在仔猪阶段发生, 而且80%的临床表现为腹泻。为此, 抓好仔猪的综合管理, 做好全面防治工作, 提高仔猪成活率, 是一个猪场生存的关键所在。对猪场经济效益好坏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2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很多, 如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及生理性腹泻等。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 饲养管理不善, 如气温突然变冷, 饮水、饲料被污染, 或饲料改变过快, 青料饲喂过多, 猪体质差、抗病力减弱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均可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2 流行病学

仔猪腹泻是仔猪的常发疾病, 以出生后3~7天、断奶后10~18天为常见,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仔猪从出生后到5日龄, 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白痢, 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 (魏氏梭菌) 引起, 它们的流行没有季节性, 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生黄痢。

在10日龄到20日龄之间的吮乳仔猪易发生白痢, 该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引起,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 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猪的密螺旋体主要发生在断奶后, 发育生长的架子猪多发, 发病率为90%左右, 死亡率可达30%。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 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 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 一般为10月底到来年2月份, 夏季则少见。吮乳仔猪患此两病时, 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3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呈腹泻、水肿、厌食、消瘦等症状, 根据发病的急慢, 呈现出不同的症状。如果发病急, 往往体温升高、怕冷、喜钻草窝或拥挤打堆, 精神沉郁, 低头耷耳, 不愿活动, 食欲减退或不食, 呼吸困难, 水样拉稀, 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 腥臭, 有些粪便中夹杂着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 后期脱水、被毛焦躁、眼球下陷;慢性病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低于常温, 精神差, 食欲减退, 行走缓慢或呆立不动, 反复拉稀, 脱水严重, 有异嗜癖, 喜欢啃垫草、喝脏水, 严重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 最后衰竭死亡。

4 剖检变化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 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 盲肠、结肠、回肠黏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 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 几乎所有大的脏器 (心、肝、脾、肾等) 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 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5.1.1 加强对母猪的管理

避免喂霉变饲料, 应喂全价饲料, 保持营养平衡, 防止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缺乏 (尤其是钙、磷) 。在母猪妊娠中后期加喂含丰富维生素及钙、磷的钙中钙, 以确保母猪、仔猪的正常需要。

5.1.2 加强对仔猪的管理

仔猪出生后注意防寒保暖, 减少不良应激, 并让其及时吃到初乳, 以获得被动免疫。仔猪出生3~4天及时补铁, 5~7天用全价颗粒料诱食, 使仔猪的消化系统在断奶前得到健全和锻炼, 以适应断奶后采食固体植物性饲料的饲喂方式, 减少日粮抗原反应。在断奶前后的仔猪料中加入仔猪宝等多种维生素和酶制剂, 保持肠内正常的酸碱度, 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有效预防仔猪拉稀。

5.2 搞好环境卫生

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威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5.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 看饮食情况, 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5.4 防治措施

综合分析各种不同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5.4.1 对营养性腹泻的防治

营养全面, 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 尤其是维生素, 容易受温度、湿度以及饲料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而氧化分解失效, 应适当添加保护剂量。由于乳仔猪胃液和内源酶分泌不足, 添加适量酸化剂和酶制剂有助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提高仔猪断奶重量和饲料转化率, 减少营养性腹泻。

5.4.2 对应激性腹泻的防治

仔猪7日龄左右即可补食, 使仔猪断奶前胃肠道得到锻炼, 促进相关酶的分泌, 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保持舍内合理温度、湿度和清洁度, 减少应激。逐步断奶, 为防止断奶及分群应激, 应白天将母猪隔离, 夜间母子合并, 逐步去母留子。在此期间应注意饲喂次数和方式, 逐渐换料, 添加抗应激剂谷氨酰胺。

5.4.3 对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对仔猪红、黄、白痢及仔猪副伤寒最好使用针对性的疫苗免疫, 在母猪产前、产后喂服过奶痢杀星5~7天以控制产后综合征, 减少母源感染的几率, 对预防仔猪腹泻效果较好。

5.4.4 对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在母猪产前4周左右加强接种相关疫苗, 仔猪出生后通过吃初乳而获得相应的保护。对发病猪可采用抗病毒及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治疗, 尤其注意防止脱水。

5.4.5 对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

定期全群驱虫, 主要是球虫引起的腹泻, 应在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进行防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农村断奶仔猪腹泻病的防治 篇3

1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的原因

断奶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免疫功能较差,生理功能还不完善,适应外界的能力还需逐步有一定过程。

1.1饲料问题由于仔猪的消化能力还不完善,如果仔猪日粮配合不合理,粗纤维的的含量过高,蛋白质含量不适宜。导致仔猪的消化功能减弱。因而致使仔猪腹泻发生。

1.2饲喂方法问题对于仔猪的喂饲应注意少喂勤添。因为仔猪的消化功能弱,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仔猪胃肠的消化吸收。

1.3仔猪舍的温度问题仔猪舍的温度应尽量保持环境温度稳定。因为仔猪对外界适应能力差,环境温度变化大,促使仔猪的腹泻发生率将提高20%~30%。

2发病症状

仔猪发病多发生在断奶后的二周内,一周内的发病率较高。病猪表现皮肤发绀,小肠内有气体并水肿或充血。有的病猪表现突然死亡,在少毛的部位如:耳部、腹部呈现蓝紫色。有的表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排黄色、淡灰色稀便。严重的病猪多因脱水而死亡。

3预防和治疗

3.1预防

3.1.1仔猪早期补料,在仔猪7日龄左右训练吃仔猪颗粒饲料,要少给勤添,喂食5~6次/d。

3.1.2断奶后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保持仔猪舍、饲料的基本稳定。饲料成分、喂食制度要有7~15d的过渡期。

3.1.3仔猪舍应保持干燥、清洁并经常进行粪便清理,定期消毒。保持仔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

3.1.4保证仔猪饮用足量的清洁的饮水。可以在饮水中加入一些抗菌效果好的抗菌素类药物。

3.2治疗

3.2.1对仔猪腹泻严重的,应进行补液。如:氯化钠溶液或葡萄糖溶液,也可口服补液盐让仔猪自由饮用。

3.2.2在仔猪腹泻一定程度时要注意控制病情,使用抗菌素类药物消炎抗菌,防止继发感染。

仔猪常见腹泻病的防治对策 篇4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

仔猪常见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由于仔猪抵抗力较弱, 一旦诊断不清或防治不当, 就会造成新生仔猪快速死亡, 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 给猪场和养殖户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笔者现将在临床上多年来遇见的仔猪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

1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仔猪大肠杆菌病, 是仔猪哺乳期内常见的腹泻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通过消化道感染多发于7~30日龄仔猪, 主要特征为拉白色腥臭稀粪, 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不高, 但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形成僵猪, 危害较大。

1.1 病原

主要为大肠杆菌。该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50℃30 s即可死亡, 普通消毒药均能迅速死亡, 其病因较为复杂, 一般认为猪肠道菌群失调, 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重要原因, 其诱发因素, 如饲养不当, 猪舍卫生不良, 母猪乳汁少, 浓稀变化太大, 天气突变, 空气温度大, 温度低均可诱发该病。

1.2 症状

病猪多突发腹泻, 粪便呈浆状, 灰白色, 具腥臭味, 肛周有粪便污染, 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消瘦、怕冷、脱水、皮肤苍白。最后衰弱而亡。

1.3 诊断

根据仔猪白痢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结合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分析, 可做初步诊断, 需确认时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料涂片镜检方法确诊。

1.4 防治措施

1.4.1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管理, 加强新生仔护理。

母猪产前40 d和15 d注射猪大肠杆菌苗 (k88、k99、98p) 。搞好圈舍卫生;注意乳猪的防寒保温, 及时补铁, 肌注生血素。

1.4.2 药物预防保健:

母猪产前3 d和产后3 d饲料中拌痢菌净 (氟哌酸、土霉素) 等, 仔猪出生后口服庆大霉素5 mL或黄连素5 m L。

1.4.3 治疗:

应采取抗菌、止泻、中药解除温热内因, 提高免疫力。抗菌:安普毒素、链毒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庆大毒素等均可, 必要时可注射加口服同时治疗;脱水时可口服生理盐水及多维。

1.4.4 补充水分:

葡萄糖20 g、碳酸氢钠3.5 g、氯化钠2.5 g、氯酸钾1.5 g, 溶于1 000 m L水中, 自由饮用。

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也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多发于产后10 d以内的仔猪, 1~3日龄最多。常1头发病, 很快传至整寓, 病死率可达100%, 带菌的母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多由粪便排出污染猪舍地面, 饲料及母体表面, 特别是母猪乳头而致仔猪感染。无季节性, 猪场一旦感染, 以后经常不断。卫生条件不好时发病率更高, 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2.1 症状

突然腹泻, 病期拉黄色糊状软粪, 不久转为黄色半透明液体, 味腥臭, 严重时肛门松驰, 大便失禁, 迅速消瘦, 很快昏迷而死。发病早的常在生后数小时无拉稀症状而突然死亡。

2.2 诊断

根据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等, 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可采取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等技术确诊。

2.3 治疗与预防

2.3.1 治疗方法:与仔猪白痢基本相似。

2.3.2 预防:

加强饲养理, 做好预防工作, 临产前做产房、母猪体表、尤其是乳病周围的卫生消毒工作, 吃奶前挤掉头几滴乳汁, 在固定奶头喂奶, 也可在吃乳前在仔猪口内喂服庆大毒素抗菌药预防。

3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主要危害1~3日龄的初生仔猪, 病程短, 死亡率高, 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3.1 症状

红痢突然排出血痢或红褐色稀便, 体质虚弱, 有呕吐, 很快死亡;病变主要在空肠, 外表呈暗红色, 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 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 但一般十二指肠没有病变。

3.2 诊断

红痢采取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梭菌的毒素。

3.3 防治对策

区别红痢 (魏氏梭菌) 与血痢 (螺旋体病) , 一旦诊断有血痢, 就应进行药物净化, 可用血痢净1 g/kg拌料, 连喂30 d;不吃料的病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 0.25 mL/ (kg体重) , 1次/d。

4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胃肠病变为主要传染病, 各种年龄的猪均能感染发病, 以哺乳母猪发病最为严重, 可达15%~90%, 哺乳猪、架子猪或育肥猪发病率也很高。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 60℃时30 s可完全灭活。主要存在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 随粪排出, 污染环境, 饲料、饮水、饲具等而传染, 主要感染途经是消化道。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1周龄内的仔猪, 严重的病死率50%以上。

4.1 症状

大小猪均可发生, 粪便稀薄呈水样, 淡黄绿色或灰色, 或在腹泻时伴有呕吐, 呕吐多发于吃食或吃奶后, 症状的轻重随年龄大小而有差异,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3~4 d, 严重脱水而死亡, 断奶后的仔猪与育肥猪病程持续1周左右, 成年猪一般症状不明显, 有时仅表现呕吐和厌食, 重者水样腹泻3~4 d可自愈。

4.2 诊断

本病在流行学和临订症状方面与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 仅凭此不能确诊此病, 经通过实验室免疫学试验, 病料采集主要为粪便或小肠内容物。

4.3 防治措施

4.3.1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给猪喂霉变或过期饲料。全群返饲预防, 把腹泻病猪的肠管剪碎及粪便一并拌入饲料, 让全群母猪食用, 隔一周后, 再拌料饲喂1次。

4.3.2 定期药物保健:

猪场每月第一周做药物保健, 饲料中可添加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等药, 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4.3.3 做好免疫接种:

用PEDV甲醛氢氧化铝灭活苗免疫, 保护率85%以上。也可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免疫, 后备母猪必须先免疫1次, 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

4.3.4 坚持自繁自养:

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经常清除粪便。一旦发生猪流行性腹泻, 及时隔离, 猪舍用2%氢氧化钠或5%~10%漂白粉, 5%~10%石灰乳消毒。同时做好仔猪的保温措施, 防止温差过大, 仔猪饮不洁水, 通风不良等。

4.3.5 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

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5

1 预防措施

1.1 应用生物疫 (菌) 苗预防

应用生物疫 (菌) 苗免疫注射是预防因传染病引起的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 例如用大肠杆菌二价或多价工程基因苗, 分别于母猪产仔前40d、20d接种, 对仔猪黄白痢能起到相应的预防效果。但若单方面进行病原性预防, 而忽视综合性防治措施, 则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仔猪腹泻。

1.2 抓好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进产仔栏前, 对产仔栏彻底清洗, 并用2%的烧碱等消毒液消毒;母猪临产和产后, 用温热的高锰酸钾水擦洗母猪乳房、腹部和外阴, 仔猪吃乳前, 挤掉乳头前3~5滴奶水;母猪产前5~7d减料, 每天减0.5kg, 产仔当天不减料, 产后限制喂料, 逐渐增加至7d正常给料;给予哺乳母猪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能促进泌乳的优质饲料, 并保证清洁饮水;有条件的饲喂优质青绿饲料对母猪生产有良好作用;及时有效地防治母猪肉产仔发热、不食、无乳、乳房炎等疾病。

1.3 抓好仔猪饲养管理

在仔猪养育过程中, 有3个腹泻高峰期, 即:产后1~7d、14~21d、断奶后7d, 分别与通常所说仔猪养育过“三关”的时间相对应, 所以抓好仔猪饲养管理, 主要抓好仔猪“三关”。 (1) “初生关”做好保温, 仔猪初生时产房或仔猪保温箱要保持30~32℃, 以后每周降低2~3℃至22~24℃维持; (2) 仔猪出生后2h内, 要让其吃上初乳, 对体弱的仔猪要人工辅助喂乳; (3) 出生后2~3d, 每头仔猪注射“铁钴注射液”1~2ml、0.1%亚硒酸钠1ml;

1.4 科学选择日粮原料

配制高质量断奶仔猪日粮, 可利用脱脂奶粉, 乳清粉, 喷雾干燥血浆粉, 优质鱼粉、膨化大豆等, 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减少下痢。

1.5 正确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

微生态活菌制剂可及时补充幼猪胃肠道正常机能所需的有益菌种, 还可产生多种消化酶、维生素和未知生长因子。对预防和控制腹泻有很好的效果。

1.6 过好“补饲关”

仔猪出生后7d开始诱食, 15~20d龄正式补饲, 至30龄每头仔猪采食饲料达到120g, 说明仔猪顺利通过“补饲关”。补饲料最好选用质量信誉好的商品料。

1.7 过好“断奶关”

减少应激, 在断奶后15d内, 尽量做到圈舍、猪群、饮料及饲喂方式“四不变”。断奶仔猪常出现拒食, 饿急了又过量采食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 因此, 断奶5d内的仔猪应限饲, 喂七成饱并取少添勤喂避免腹泻。另外, 可在仔猪饲料中适当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防止腹泻。

1.8 抓好防疫和消毒

猪场应根据当地疫情实际、本场卫生管理、饲养管理现状, 制定适合本场的疫病防疫和消毒制度。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对猪舍、场地、用具、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对排泄物进行发酵处理。发生仔猪腹泻时, 及时隔离病猪, 彻底清扫并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

2 及时诊断并正确选择药物治疗

2.1 对症治疗, 调节生理机能

发生严重脱水时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300ml, 5%碳酸氢钠30~50ml, 维生素C0.2~0.5g, 维生素B10.03~0.05g, 混合后静注或腹腔注射;或者口服补液盐让仔猪自由饮水至症状消失。发生严重脱水时, 可用活性碳10~20g或次硝酸铋2~5g等口服止泻, 因为对仔猪单纯采用止泻不利毒素排出,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 不到十分必要时不要轻易使用止泻药。

2.2 仔猪黄、白痢特效疗法

硫酸链霉素混浊法:按每次仔猪灌服10~25万IU/头, 2次/d, 连续2~3d。盐酸黄连素注射法:肌肉注射黄连素5mg/头, 2次/d, 连用2d。地塞米松磷酸钠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疗法:取硫酸庆大霉素 (8万IU) 2ml, 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 混合后注射, 1次/d, 连用2d。

2.3 猪痢疾 (血痢) 的防治

对已表现出症状的猪进行隔离单独治疗, 用痢菌净注射液5mg/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2~3d。对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可疑猪, 将痢菌净添加到猪饲料中, 剂量100~200mg/kg, 连用7d。待全群症状基本控制后, 全群饲喂添加痢菌净50~100mg/kg的饲料, 连续使用4~7周。

卫生检疫

浅谈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

张晔 (安徽省阜阳市畜牧局236012)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5-0044-02

1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

1.1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 (1) 业主素质。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集约化、规模养化殖场在我市快速成长起来, 但是, 管理人员的水平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 有的掌握较深较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尚未入门, 动物的饲养管理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 (2) 饲养管理人员素质。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文化层次有高中、初中、小学文化, 有初识字的、更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 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

1.2养殖场地规模养殖场场地有规范的, 也有不规范的;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 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现代化的, 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

1.3防疫制度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 规模较大的动物防疫的制度相对较为健全, 措施也较为落实, 防疫效果也较好;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 措施也相对落实较差, 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1.4动物防疫现状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 养殖效益较高, 但其风险较大, 特别是动物疫病危

2.4 仔猪副伤寒治疗

复方庆大霉素, TMP安乃近注射液, 肌肉注射, 复方磺胺类药物肌肉注射。

2.5 病毒性腹泻治疗

对出生3周龄内的仔猪可内服1~20IU的人用干扰素。另外利用鸡新城疫I系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 刺激体内干扰素的产生来控制病毒性腹泻, 具体方法:使用生理盐水对鸡新城疫苗作50~100倍稀释, 猪3~5ml/头, 肌肉注射, 一般2~4d可痊愈。

2.6 寄生虫所致腹泻的控制方法

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寄生在胃肠道内的线虫, 最有效的药物是阿维菌素, 10mg/kg搅拌饲喂, 自由采食1d (24h) 即可。

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 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均非常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 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 自动购买消毒药、疫 (菌) 苗, 积极防疫;初涉规模养殖的业主, 听信于有经验的养殖业主的防疫安排, 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 别人说要用什么药品、疫 (菌) 苗, 就购买什么药品、疫 (菌) 苗。

2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2.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 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 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 (疾) 病隔离观察治疗区, 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2.2动物免疫程序混乱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 有的使用单苗, 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 (菌) 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细小病毒等疫 (菌) 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 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 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 既不是强化免疫, 也不是延续性免疫, 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 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

2.7 对抗病原微生物或防止继发感染

庆大霉素1~1.5万IU/kg, 肌注, 2次/d。或喹诺酮类3~5mg/kg, 肌注或静注。口服链霉素。后海穴注射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土霉素也可选用。

2.8 中药防治

浅谈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措施 篇6

1 预防措施

1.1 做好猪的环境消毒及生活管理工作

切实做好初生乳猪和仔猪的越冬保暧, 这是降低大肠杆菌和病毒性腹泻的一个有效措施。根据实际, 选择空调、红外线灯、加热盘等均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做好栏舍定期消毒, 高密度饲养时更应如此, 以使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不能大量增殖, 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生产实践证明:定期用20%石灰水消毒栏舍、做好环境卫生, 可使猪腹泻降低50%~80%。猪舍消毒最短时间间隔为3d, 即每周进行2次彻底消毒。哺乳期间, 定期用0.1%的KMn O4擦拭乳头。

喂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全价饲料, 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消毒杀菌药物, 混饲、混饮3~5d, 坚持长期饲喂优质饲料, 不突然改变其品种, 严格按照说明饲喂, 不用霉烂有毒料。同时坚持每天打扫栏圈, 粪便运出场外堆积发酵, 给猪只创造一个栏圈清洁、干燥、卫生、通风透光的舒适环境。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误买病猪把病原体带进猪场, 成为祸根;分娩舍, 保育舍严格采取“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间歇1周”的原则。

1.2 做好仔猪的断奶工作

断奶时常出现腹泻的一关, 断奶体重控制在6.5~7.5kg, 断奶时间在4~5周, 技术和管理条件较好的, 可以提前断奶, 不到体重应推迟断奶时间。具体做法有多种, 较好的方法是去母留仔, 即仔猪体重达到, 将母猪从育仔栏移开, 留下仔猪在育仔栏中停留5~7d, 完成断奶过渡。

1.3 做好仔猪饲料与营养的合理配制

日粮中抗原的暂时过敏是诱发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先决因素。如在断奶前给小猪补料, 其肠道免疫系统会产生耐受性, 可使仔猪断奶后, 仔猪因饲料抗原性过敏所致的腹泻状况大为减少。具体做法:通常在5~7日龄开始诱食, 虽然此时仔猪不吃料, 但这种微小的浪费, 可使仔猪提前开食, 断奶前早一天开食, 对仔猪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断奶前可让仔猪吃足500~600g饲料, 如能达到700~1000g, 则断奶后效果极好。但要选择合适的饲料, 这对防止断奶期间发生腹泻有重要意义。但断奶前要有足够的母乳喂养, 母猪的乳汁, 特别是初乳, 非常符合初生仔猪的消化和吸收, 其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 可增加仔猪的抗病水平。

1.4 对断奶仔猪可合理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

仔猪断奶的应激, 再加上胃肠道机能发育不完善, 胃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健全建立, 易导致胃肠功能性及条件致病菌感染性腹泻。微生态活菌制剂可及时补充幼猪胃肠道正常机能所需的有益菌群, 通过竞争机制, 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过氧化氢和多肽类抗菌成分;微生态制剂在胃肠道内可产生多种消化酶、维生素、氨基酸和未知生长因子, 减少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降低肠道PH值与氨浓度, 减少粪尿的臭味;一般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激活肠壁上的免疫细胞, 刺激胃肠免疫系统的及时建立, 提高仔猪消化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 达到控制腹泻的效果。

1.5 免疫接种疫苗

对猪的传染性腹泻可以采取注射疫苗的办法防止其传染病腹泻的发生, 达到早期预防的目的。对猪流行性腹泻可用氢氧化铝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将此苗在猪的后海穴 (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处插进针, 针尖稍向上刺) 注射, 大约10~25kg/ml, 25~30kg/2ml, 50kg以上3ml做主动免疫, 妊娠母猪临产前20~30d注射3ml, 仔猪通过乳汁获得保护。接种疫苗后15d开始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 母猪暂为一产, 其它猪为6个月。对预防大肠杆菌腹泻, 各场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 选用大肠杆菌四价或五价苗进行免疫接种, 通常于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1次, 在分娩前2周再加强免疫1次。对预防病毒性腹泻有下列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菌 (TGE与PED)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 (TGE与PED)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弱毒苗 (TGE与RV) 。

上述疫苗一般在妊娠母猪产前进行免疫, 仔猪通过乳汁获得保护, 有的厂家建议新生仔猪做 (TGE与RV) 弱病毒苗超前免疫, 效果更好。特别要注意的是, 注射 (TGE与PED) 灭活苗时要掌握好注射的部位, 深度和份量, 否则会直接影响免疫的效果。另外, (TGE与PED) 发病的季节性较强, 秋冬和初春是高发期, 因此在9~10月期间最好初免1次, 过30d后再加强免疫1次, 效果会更好。

2 防制措施

一旦发生本病, 首先应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 猪舍要及时用2%氢氧化钠或次氯酸钠、5%~10%漂白粉、5%~10%石灰乳消毒, 以防没有病的猪也会染上病,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治疗仔猪腹泻以抗菌、补液、收敛, 母仔兼治为原则。

哺乳母猪可定期添加土霉素、壮观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另外, 定期投放驱虫药。对下痢仔猪可添加抗菌药物—如呋喃西林、新霉素、壮观霉素等, 同窝中有一头仔猪发病时应全窝喂药。值得注意的是对大肠杆菌较容易产生抗药性, 所以在使用一种药物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轮换药物。为了减少用药的盲目性, 最好进行药敏试验, 针对病原, 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抗菌、抗寄生虫及抗病毒) 。

3 讨论

目前猪的腹泻病易呈季节性、地方性大流行性, 广泛存在, 其发病因素多种, 死亡率、淘汰率较高, 故在治疗腹泻的病猪时不仅要及时诊断, 诊断病情时应认真仔细观察、诊断, 得出真正致病原因, 给予及时对症治疗, 以免造成更多的死亡, 更要及时补液, 防止腹泻导致的脱水、酸中毒和离子失调, 病猪因此而死亡, 补足适量的电解质溶液是治疗的关键, 可让病猪自由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不能饮水的病仔猪, 应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 以防酸中毒和脱水。

腹泻病因非常复杂, 首先是传染性腹泻。平时寄生于胃肠道的微生物并不能引起患病, 病毒、细菌、原虫和真菌在饲养管理不良条件下, 毒力大大增强而导致腹泻。病毒往往是引发猪腹泻的启动因素, 但总体发病原因认为是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饲料营养不全或不平衡、过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以及有毒植物、化学药品和农药污染的饲料, 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因此在养猪生产中, 一定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和疾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任何一个猪场, 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这些工作包括正确实施免疫接种, 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和常用消毒药及严格的饲养管理等。

仔猪腹泻病的类型及综合防治措施 篇7

1 仔猪的腹泻的类型与病因

1.1 黄痢

大肠杆菌为致病菌, 本病多发生于生后数小时至一周内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发病率达90%, 死亡率在50%左右。

1.2 白痢

由大肠杆菌引起, 多发生10~30日龄的仔猪, 以10~20日龄最为常见, 发病率50%, 死亡率20%左右。

1.3 红痢 (梭菌性肠炎)

病原是魏氏梭菌, 1~3日龄仔猪多发, 发病率高达100%, 死亡率20~70%。

1.4 猪副伤寒

病原是沙门氏菌, 2~4月龄仔猪多发, 急性型和慢性型, 死亡率在50%左右, 爆发型的达70%。

1.5 猪痢疾

病原为密螺旋体, 40~60日龄多发, 小猪发病率约为75%, 断奶仔猪可达90%以上, 死亡率为5~25%, 严重者高达75%。

1.6 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 10日龄至6周龄的小猪易发病, 特别是1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100%, 死亡率达50%左右。

1.7 流行性腹泻

病原为流行性腹泻病毒, 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率可达100%, 仔猪死亡率平均为50%, 出生后不久感染的仔猪死亡率较高。

1.8 猪轮状病毒腹泻

猪轮状病毒腹泻也是由病毒引起的, 多发生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 发病率高, 但死亡率低。

2 发生诱因

2.1 断奶应激

断奶应激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原因。从营养上看, 仔猪由吃母乳变成吃饲料;从环境上看, 由产房变成仔猪栏;从心里因素上看, 由母仔团聚到母仔分开。

2.2 与季节有关

黄痢发病集中在4~7月份, 最高为5月份, 这一季节正值春末夏初, 气候变化剧烈, 温差明显, 这种刺激导致黄痢多发。白痢多发7~10月份, 其中10月份发病最高。7、8、9月正值雨季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蚊虫滋生, 高温高湿使饲养环境极易污染, 促进白痢多发, 而10月份又是热转冷的交叉月份, 寒冷因素对仔猪的刺激容易诱发此病。

2.3 与饲养环境卫生极为密切

陈旧猪舍加之卫生条件不良, 通风换气不畅, 可导致仔猪腹泻病发生。特别是白痢在饲养环境不良, 畜床、畜栏及饲槽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 白痢病特别容易发生。

2.4 与母猪有关

母猪在妊娠和泌乳期的营养是否全价, 仔猪出生重的大小, 母猪乳汁量的多少与质量好坏, 是否乳房炎等疾病, 这些因素都能引起仔猪腹泻。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减少应激因素

(1) 仔猪生后7~10日龄诱食补料, 到达21日龄时可较好地采食饲料, 25日龄可大量吃料; (2) 断奶要逐渐进行, 否则对母子均有不良影响, 要有3~5d的适应时间, 如白天母子分开, 晚上团聚; (3) 断奶时赶母留仔, 减少环境应激; (4) 仔猪日粮要全价, 断奶后第一周要适当控制采食量, 防止过食引起消化不良和下痢。

3.2 降低仔猪饲料中的粗蛋白质的水平

这是控制仔猪早期腹泻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据国外报道, 仔猪饲料CP22%降至19% (但必须添加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 时, 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有明显提高, 仔猪腹泻下降40%左右。

3.3 应用酸化剂

如添加1~1.5%的柠檬酸和5~8%的乳清粉等, 使胃肠保持一定的酸度, 可控制腹泻发生。

3.4 应用酶制剂

如添加复合酶制剂, 可弥补仔猪本身消化酶的不足, 防止消化不良, 减少腹泻发生。

3.5 应用益生素

如EM, 能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使有益菌在肠道大量增殖, 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减少, 可大大减少仔猪腹泻发生。

3.6 应用砷制剂

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有杀灭病原菌的作用, 可控制下痢的发生。

3.7 药物预防

在仔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 可有效控制腹泻病的发生。

3.8 定期消毒

保持圈舍干暖清洁, 并要定期严格消毒。

3.9 提高母猪的免疫力

初、经产母猪混合饲养或让初产母猪接触到经产母猪的粪便等, 可以产生免疫力。母猪产后要加强护理, 防止产后感染, 以免发生乳房炎、无乳症等。

3.1 0 补铁、补硒

仔猪生后2d内补铁、补硒, 可减少仔猪下痢。

3.1 1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包括母猪料)

因饲料变更, 乳汁成分也发生变化。若要更换母猪饲料, 每天只能替换20%, 经5d换完, 要有逐渐适应的过程。仔猪饲料更换时, 每顿只能替换1/10, 3~4d换完。

3.1 2 仔猪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

仔猪料中的粗纤维要达到5%左右, 不能过高过低。

3.1 3 保持饮水清洁

也是防止减少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3.1 4 仔猪尽量喂颗粒饲料

因颗粒料在加工过程中需加温70℃以上的高温过程形成颗粒, 因而能杀死绝大部分沙门氏菌, 对防止黄白痢和其他消化道疾病十分重要。

3.1 5 治疗

当某些致病性大肠菌引起腹泻, 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可考虑病毒性腹泻的存在, 很可能是细菌病毒混合感染, 要对症治疗。有大肠杆菌流行的猪场要准备几种药物, 定期更换, 才能有效。

上一篇:英语课堂的表演策略下一篇:毛泽东经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