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及控制

2024-11-29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控制(通用8篇)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控制 篇1

仔猪腹泻是养猪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 控制不好会给养猪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仔猪出生后1~3日龄、7~14日龄和仔猪断奶前后最为严重。造成腹泻主要有饲养管理方面、饲料方面以及病原体方面的原因。临床上应根据腹泻的病因, 对症施治, 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1 造成腹泻的原因

1.1 大肠杆菌可引起仔猪白痢和黄痢。此病多发生于小日龄猪, 日龄越小, 发病越率高。据调查1~6日龄发病率为53%。7日龄断奶发病率14%。

1.2 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一般在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仔猪发病较为严重, 中大猪发病低。传染性胃肠炎常常是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3 轮状病毒是气温较低的季节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4 球虫病常在高密度集中地面饲养的猪场发病严重, 一般7~10月份发病率高, 6~14日龄易感染。此病也常导致仔猪腹泻。

1.5 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使3~5日龄仔猪发生急性腹泻。对于6~14日龄仔猪则呈慢性过程。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2~3d后发生腹泻, 这种病呈散发型, 同一窝仅3~4头感染。

2 预防控制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均能取得良好预防效果。腹泻一旦发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首先应保证仔猪有充足的饮水, 并给予电解质和多维,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2.1 病毒性腹泻

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继发感染要给仔猪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2.2 球虫病引起的腹泻

可给仔猪服用球虫药, 早期服药其效果比较理想。试验证明, 在产前2~3周和产后2~3周的母猪饲料中添加金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青霉素对控制抗球虫病有效。

2.3 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的腹泻

直接对仔猪进行治疗效果不显著, 但是给母猪接种C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可预防仔猪感染。另外可在母猪产仔前大母猪饲料中加维吉尼亚霉素也可预防。

2.4 饲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

注意饲料的质量, 禁用变质饲料, 选用优质饲料, 降低饲料中的盐分等方法可预防腹泻。

总之, 对于仔猪的腹泻应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然后对症下药, 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腹泻的发生。

初生仔猪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27-01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

1 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保护性免疫机能,通常只有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初步建立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较高,但下降也快,仔猪肠道免疫应答能力也低下。因此仔猪易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患病。

(2)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初生仔猪体温调节的神经系统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仔猪在出生20d内体温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仔猪的自身体温会迅速下降,代谢减弱,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腹泻的发生。

(3)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由于仔猪胃液pH低于4时才能有利于蛋白质消化,才能使大量病原菌灭活。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也可诱导发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更易致病。据研究,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使免疫反应抑制,引起仔猪抗病力弱,易发生腹泻。

(5)营养和饲养管理。由于母猪无奶综合征而导致仔猪低血糖,仔猪由精神不振到水泻样腹泻,严重的由虚弱发展到低温、昏迷或出现神经症状。由于对仔猪突然强制补料或吃不良的奶汁和饲料,可导致乳猪补料诱导性腹泻或营养性腹泻。

(6)细菌性致泻。①黄痢。1~7日龄的仔猪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发病率较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排粪失禁,脱水消瘦,衰脱死亡。②红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3日龄仔猪发病,多为C型魏氏梭菌产生外毒素致病,发病急剧,病程短促,大多于1~3d内死亡,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以后排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变成米粥样粪便。③白痢。四季可发病,主要是10~20日龄仔猪发病。饲养管理差、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等多发,病程2~10d,以排出乳白色或灰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④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

2 综合措施

2.1 科学饲养,防止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母猪在妊娠期间应保证饲喂全价的配合日粮,在妊娠前期是胎儿组织器官形成的阶段,对日粮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要求较高,应多饲喂青绿饲料或多汁饲料。怀孕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以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母猪脂肪消耗,为产后恢复体力积蓄营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麦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产后第三天起逐渐增加母猪饲喂量,可防止因母猪产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导致仔猪腹泻。

2.2 做好母猪分娩前的免疫接种工作和产后母猪的护理

(1)母猪于产前36~42 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于产前21、28 d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四价苗,于产前30、15 d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茵苗。

(2)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前,须对产栏和母猪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实行全进全出的方法,更有利杜绝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母猪进分娩舍后和临产中,均应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冼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临产中擦冼并按摸乳房,挤掉第一、二把奶,辅助仔猪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尤其对第一胎母猪更重要。

(4)母猪分娩后进行产后一针和仔猪产后三针的保健计划,对预防母猪乳房炎和产后无乳有良好作用。

(5)做好预防仔猪腹泻的保健工作。①应用现代饲料科技,使用含添加血浆蛋白、酶制小肽等成份的高质量乳猪料。②注意保温工作,保持猪舍干燥。③保证良好的卫生条件。④适当限制仔猪的采食量,防止仔猪过度采食而引起消化不良腹泻。

(6)仔猪出生后72 h内注射铁剂1~2 mL,对仔猪因缺铁面造成的贫血、腹泻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 防治措施

(1)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栏舍卫生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尤其是舍内温度在出生后1~3 d内保持在28 ℃以上。

(2)在出生后1~3 d内为仔猪补充硒铁等微量元素。在剪牙断尾时肌注0.5 mL/头长效土霉素。

(3)对发生腹泻的仔猪治疗措施。①对腹泻粪便为糊状的仔猪,可灌服广东大华农动保生产的腹可安10 mL/头,同时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2 d。②如果为水样粪便,要及时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无水葡萄糖20g,加水1 000 mL),同时使用腹可安10 mL/头,肌注庆大霉素0.8 mL/头。每天2次,连用3 d。严重的可进行腹腔补液。③疑似病毒性腹泻的仔猪,如果补液与治疗用药效果不理想,可提前断奶,使用米粥饲喂。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3

关键词:仔猪,腹泻,原因,方法

现阶段仔猪腹泻已成为仔猪因病死亡的首要因素, 据相关资料显示, 其比例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在实际生产中, 仔猪腹泻发生率高, 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为46.5%, 死亡率为10.3%, 仔猪腹泻每年会给养猪业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 了解仔猪腹泻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仔猪腹泻对生产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一、仔猪腹泻的原因

(一) 非传染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

仔猪出生后, 各项生理机能仍不健全。此时饲养不当, 可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 从而造成腹泻, 尤其仔猪断乳后由原来的吃母乳转变为以饲料饲喂为主, 加上产生的断奶应激, 可影响对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 加大腹泻的可能。此外, 由于仔猪的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如饲喂高蛋白、高钙饲料, 就会导致消化不良, 从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2、营养性因素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妊娠母猪营养不良, 即能影响胎儿发育, 继而引起出生后抗病能力的下降, 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如母猪在哺乳期营养不良, 同样因导致仔猪抵抗力的下降而腹泻。

(二) 传染性因素

1、病毒性病原因素

能导致仔猪腹泻的病毒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传染性肠胃炎, 一般多发于冬春季节, 对日龄小的仔猪危害大。可由母猪乳汁传播, 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

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疾病。一般在寒冷季节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轮状病毒感染, 一般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 病毒经口入体内。

2、细菌性病原腹泻

仔猪黄痢, 又叫做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1周龄以内仔猪多发, 多见于1~3日龄, 是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传染病。主要特征为病猪腹泻、排黄色粘液的粪便, 有腥臭味。分布广, 与管理环境有密切的关联, 深度过低或过于潮湿, 母猪奶水不足均能诱发。尤在春秋发病率明显上升。

仔猪白痢, 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一般在猪舍卫生不好, 气候变化, 母猪的奶汁过稀过浓时发病。

仔猪副伤寒, 主要由沙门氏菌所致, 多发于多发于断奶后的仔猪, 一般多在多雨潮湿的季节, 营养、卫生状况差的猪场流行。

仔猪红痢, 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1~3日龄仔猪多发, 病程短且死亡率高。

3、寄生虫性病原因素

猪球虫病, 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一般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使病猪发生水样腹泻, 脱水, 生长发育缓慢等。

猪线虫病, 由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 (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 对仔猪危害大, 能导致仔猪腹痛、腹泻、黏液或血性下痢。

二、仔猪腹泻的防治

腹泻的发生会给生产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生产中一般会按照防重于治的方针, 搞好预防工作。

(一) 做好预防接种的工作

应根据当地疫病发生的情况, 选择性注射疫苗, 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一般会在怀孕母猪产前的21天左右注射1次K88K99疫苗, 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多价幼畜腹泻停。

(二) 加强饲养管理

在生产中要加强对猪只饲养管理, 减少外界对猪只的应激, 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防寒, 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防止给猪只饲喂发霉变质及冰冻的饲料, 尽量避免能引起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三) 搞好环境卫生

应定期对环境、所用器具等进行消毒, 仔猪第一次吮乳前要用0.1%的高锰酸钾水清洗母猪乳头, 以后也要定期对母猪乳房进行消毒。在进猪前, 要将猪舍彻底打扫干净并消毒。平时要保持舍内的清洁和干燥, 保持舍内的小气候稳定。

(四) 保证饮水的充足

在仔猪出生后的3天, 由于母乳中的水分不能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 所以要给仔猪足够的洁净水的供给, 防止仔猪喝污水或尿液引发腹泻。

(五) 适当添加具有止泻功效的中草药饲料

将中草药作为饮料添加剂添加在哺乳母猪的仔猪的饲料中, 可有效的防止仔猪腹泻, 提高仔猪成活率。

(六) 加强猪只营养水平

对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可保证营养平衡, 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如, 在母猪饲料中加入VE就可以提高母猪提供给仔猪的特异性抗体含量。

(七) 注重优质饲料的选用

优质的饲料可提高猪只对饮料的可消化性和可利用率。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纤维和乳糖的含量, 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乳酸菌的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酸化剂、酶制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疾病、促进生长有显著的效果。

(八)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

合理的驱虫程序可有效防治由寄生虫因素引发的腹泻。怀孕母猪在产前1~2周应进行一次驱虫, 仔猪在断奶时和围群时应各进行一次驱虫。新进的仔猪及种猪要驱虫隔离30天再混养。此外, 要经济清扫猪圈, 将猪的粪便进行发酵以消灭卵囊、虫卵及幼虫。

结语:

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 对于该病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 严格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 将仔猪腹泻的发生率有效的降低, 最大程度的保护养殖乃至养殖场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黄杰.浅谈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 (03)

[2]林红英.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1 (03)

[3]孙自来.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畜禽业.2012 (02)

[4]张红亮.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牧业通讯.2009 (09)

[5]丁卫民, 孙俊峰.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0 (06)

[6]刘利华.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 (21)

[7]孟昭宁.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猪业.2009 (09)

[8]陈端高.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9 (05)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4

1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 免疫反应抑制。仔猪在断奶之前本身抗体数量少, 一旦断奶后, 其母源抗体来源终断, 而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 抵抗力弱, 细胞免疫受到抑制, 因此容易发生腹泻。

(2) 消化酶不足或活性较低。仔猪消化道内的消化酶数量和活性是随着仔猪的成长不断增多的, 但是在仔猪断奶时, 其消化系统还不够成熟, 无法分泌足量的消化酶, 无法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掉, 再加上断奶应激反应又进一步降低了酶的水平, 故对仔猪的消化功能带来影响, 引发腹泻。

(3) 病原性因素。仔猪感染某些细菌 (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 、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等) 、寄生虫 (兰氏类圆线虫、球虫等) 均能导致腹泻[1]。

(4) 胃肠道内微生物菌群改变。通常情况下, 当仔猪胃肠道中的p H值低于4时, 才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 才能让肠道内大量的病原菌失去活性。但是早期仔猪断奶因为乳糖消失, 乳酸的来源中断, 胃底细胞分泌盐酸的能力较差, 无法调节肠胃道中的p H值。并且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无机盐与酸结合, 引起胃肠内的p H值升高, 导致蛋白质无法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 进而引发仔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失衡, 为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增殖, 以及产生毒素提供了条件。

(5) 喂养不当及饲料方面的原因。仔猪断奶后过度限饲或者饲喂, 容易引发仔猪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另外饲料中油脂含量过高, 会导致仔猪食用后不能消化而腹泻。霉变的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毒素, 也会引起仔猪消化机能紊乱从而导致腹泻。

2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1) 减少应激。考虑到仔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差, 因此要尽量避免断奶、换料, 以及分群等过程带来的应激, 仔猪断奶时最好采用“去母留仔”的方法, 即将仔猪留在原来猪圈内7~10天后再将其转出,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断奶和环境变化对仔猪的刺激。另外, 还应该注意减少疫苗注射和驱虫等给仔猪造成的应激。除此之外, 还应该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推迟断奶时间, 并做好保温工作。

(2) 加强饲养管理。要注意保持猪舍环境卫生, 要勤打扫, 保持猪舍干燥,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消毒通常选用10%~20%的石灰乳、1%~2%来苏儿及3%碱溶液等, 消毒频率最好为7~15天一次。

(3) 选择优质饲料。仔猪出生后通过吃初乳来增强免疫力, 故应该及早开食。对断奶后的仔猪应施以阶段喂养, 即从断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母乳转变为低乳糖、低脂、高淀粉的饲料, 并根据仔猪的生理消化特点选择优质饲料。

(4) 加强仔猪免疫。仔猪出生后, 应在其小腿内侧注射2m L猪瘟疫苗, 注苗后2小时开始哺乳, 7天后注射伪狂犬疫苗, 在仔猪14~18日龄时注射猪水肿疫苗, 在20~30日龄时注射伤寒弱毒苗。仔猪断奶后, 可以适当在饲料中加入次碳酸铋保护肠道, 剂量为1~3mg/次, 每日3次, 连续服用1周。另外可在母猪产前15~20天注射K88、K99来预防仔猪黄痢、白痢, 在产前的15天、30天分别注射1次红痢氢氧化铝菌苗来预防仔猪红痢。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妊娠母猪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等来提高初乳中的抗体, 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减少仔猪断奶后腹泻[2]。

(5) 仔猪断奶腹泻的治疗方案。一旦发现断奶后仔猪出现腹泻, 要及时诊断并治疗。对发病较轻且能够进食的病猪要及时补液, 补液药物选用氯化钠3.5g、葡萄糖20g、碳酸氢钠2.5g, 加水至1000m L。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则要静脉输液, 输液药物可以选用10%的青霉素和葡萄糖, 剂量要依据病猪的体重和病情来决定。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运用抗生素, 以防继发感染。常用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或者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

参考文献

[1]肖文平.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制[J].养殖与饲料, 2010, 03:16-17.

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治 篇5

不同管理条件、不同季节、不同饲料品质和采用不同饲喂方法,仔猪腹泻发病率差异很大,一般仔猪断乳前腹泻发生率高于断奶后。由于发病原因不同,腹泻的病死率也不一,轻者占10%左右,若出生后发生病毒感染则病死率达100%。统计数据表明,腹泻造成仔猪的死亡头数约占整个仔猪死亡头数的70%~80%。

1 生理性腹泻

1.1 仔猪期(55日龄前)仔猪消化道与各种腺体未发育成熟仔猪期仔猪小肠绒毛长度、绒毛面积, 上皮凹陷深度和淋巴细胞密度等正处在生长阶段, 各种消化腺体发育还不完善。

各种酶类的分泌不足可致消化功能不全, 影响消化与吸收而引发腹泻。

1.2胃酸分泌不足

胃酸可维持胃肠内的酸性环境, 激活各种消化酶, 并抑制肠道有害病微生物的生长, 扶持有益菌繁殖。仔猪胃壁功能还未发育健全, 难以维持胃肠道的酸性环境。胃内酸度不足, 使一部分或大部分蛋白酶原不能转化成胃蛋白酶来消化蛋白质。未消化的蛋白质进入肠道腐败发酵后促使腹泻发生。

1.3 自身免疫力低下

仔猪出生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外来抗原物质的刺激不能很快产生应答,形成抗体。

仔猪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形成约在出生后两周左右,以后其免疫机能逐步趋于成熟。仔猪三周以前基本靠初乳中的母源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力,而母源抗体作用只能维持20 d左右,此期如有肠道疾病或饲料抗原物质刺激即可引发病原性或过敏性腹泻。

1.4

仔猪神经中枢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 如遇寒冷、潮湿、有害气体、断乳、组群、注苗、去势和饲料突变等不良因素刺激, 可因肾上腺功能亢进, 胃酸分泌减少, 肠道菌群失调, 肠内渗透压升高而出现应激性腹泻。

2 病原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体很多。仔猪经常的发生病原性腹泻有:

2.1 病毒性腹泻

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三种病毒引起仔猪腹泻时,仔猪均排水样便,粪便呈灰色或灰绿色,有的呈黄色。粪便落地不成形,表面常出现一层油样膜或小米粒大的气泡。病毒性腹泻多为混合感染,单一发生的很少。

在未接种疫苗的养殖场,发生本病后,出生10 d内的仔猪死亡率为100%。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后仔猪死亡率很高,类冠状病毒致死率次之。临床上三个病毒很难鉴别,只有在电镜下检查才能查明。

2.2 病菌性腹泻

一是由产毒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和白痢。黄痢发生在仔猪出生5 d左右,其粪便呈黄色、质软或呈稀便。白痢发生在仔猪出生后20 d左右,其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质软。对黄白痢患猪只要及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及时进行治疗,其死亡率不高。二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该病患猪排出紫红色血便,其多发生在出生5 d内,一般病死亡率很高。

2.3 密螺旋体引起的腹泻

统称血痢,此病患猪粪便内有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或凝血块。本病大猪多发,仔猪发病较少。

2.4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仔猪感染类圆线虫、球虫均能引发腹泻。此病患猪的粪便多呈粥状或稀便、有潜血。

3 营养性腹泻

3.1 营养抑制因子性腹泻

此类腹泻近年被重视。大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脲酶”两种对猪有影响的营养抑制因子。

3.1.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脏分泌胰岛素入血液参与糖代谢,分泌胰蛋白酶入十二指肠分解蛋白质,最后生成氨基酸被仔猪吸收利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与胰蛋白酶结合成不可逆的非活性复合体,其抑制了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在肠道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大肠内腐败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刺激损伤肠壁,造成大肠吸水能力减弱,引起腹泻。

3.1.2 脲酶

豆粕中的脲酶(尿素酶)可将尿素水解为氨而造成氨浓度升高。氨对肠道黏膜有毒害作用,受氨毒害损伤的肠黏膜失去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能力而引发腹泻。

3.2 营养过敏性腹泻

饲料蛋白质中含有一种能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大豆球蛋白)。仔猪首次采食此类抗原物质后免疫系统产生记忆反应,当第二次遇到同样抗原物时,机体马上产生超敏感反应。这种抗原物质可造成肠道组织损伤,消化酶浓度与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力下降,进而引起腹泻。

3.3 营养过剩性腹泻

仔猪阶段仔猪消化功能未发育健全,其对谷物性食物的消化吸收力差。一部分或大部分植物性蛋白质不能被仔猪小肠消化吸收而进入大肠,造成大肠容积增大。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差。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大肠内腐败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刺激肠壁,损伤肠道功能。肠道因对水分的吸收力降低而导致出现腹泻。大肠腐败产物的增多给致病性大肠杆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加重了腹泻症状。

3.4 缺铁性腹泻

初生仔猪体内含铁约50 mg,其每日可从母乳中摄取1.0 mg铁,而仔猪每日生长需铁7~8 mg,铁元素的不足会导致大肠杆菌失调而引发腹泻。

4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往往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在防治仔猪腹泻时必须找出原发症, 抓住主要矛盾加以处理。仔猪腹泻的发生规律大体是一种病因出现, 其他致病因素乘虚而入, 造成病情加重。对仔猪腹泻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

4.1

搞好舍内卫生, 定期注射预防仔猪腹泻的各种疫苗,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疫规章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4.2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坚持使用质量好, 易消化、易吸收的饲料进行饲喂, 使其尽快生长, 增强其抗病力, 减少或杜绝腹泻的发生。

4.3

仔猪阶段保持其适宜的生长环境, 由于仔猪未发育成熟, 故应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

4.4 对发生病原性腹泻的病猪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对腹泻严重,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要尽快补液。对新购入的仔猪,在其入场后应用药物预防。

4.5 仔猪开食补料要做到少给、勤给, 不能断续给料, 以使其尽快脱敏。

在选用豆粕时,要用经高温处理的黄色豆粕,色泽变红或白色的不要用,更不能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冷榨豆粕喂猪。要求用抗原作用低、消化率高的豆粕喂猪。

4.6 对仔猪全价料,要改变过去重蛋白轻能量的观点, 饲料能量要达到3.3~3.5 MJ/千克。

浅析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6

1 腹泻原因

1.1 母猪原因

1) 母猪妊娠期营养不均衡。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良, 所产仔猪表现为初生体重轻、瘦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而且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良还可导致母猪泌乳量不足和乳汁营养不全, 进而造成哺乳仔猪因缺乏营养而发育不良。另外, 母猪在妊娠期营养过剩, 大量脂肪液化进入乳汁, 哺乳仔猪吮吸后也会引起腹泻。

2) 母猪分娩异常或产后护理不当。母猪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体质较弱、体力消耗过大等引起产力不足或由于羊水不足引起产道润滑不够、分娩阻力增大, 导致母猪分娩时间过长, 进而使胎儿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而被挤坏;另外, 母猪产程过长时会使用缩宫素助产, 进而会引起产道的痉挛性收缩, 加重对产道内胎儿的损伤;而且, 缩宫素的使用还会导致母猪初乳的丢失, 胎儿失去初乳的保护易发生腹泻。

母猪分娩后由于护理不当, 造成子宫炎、乳房炎等疾病, 导致母猪奶水少、质量下降、炎性因子增多, 易使哺乳仔猪受到感染而发生腹泻。

3) 母猪抗体水平低。母猪没有按免疫计划进行免疫, 或者按照免疫计划进行了免疫, 但是存在操作不到位、疫苗质量不过关等问题, 导致母猪的抗体水平不高。由于母猪的抗体水平不高, 导致初乳中母源抗体少, 哺乳仔猪吮吸后没有抵抗力, 易感染疾病而腹泻。

1.2 疾病原因

1) 细菌性疾病。一是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哺乳仔猪发生严重腹泻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2种, 一种是仔猪黄痢, 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 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 临床症状以排黄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主要特征;另一种是仔猪白痢, 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多发生于寒冷或炎热季节, 临床上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且腥臭的稀粪为主要特征。

二是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 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型患猪, 先便秘后腹泻, 粪便恶臭, 耳、腹部及四肢皮肤发绀;慢性型患猪, 反复下痢, 粪便恶臭、呈粥样或水样、黄褐色或灰绿色或黑褐色。

三是产气荚膜梭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俗称仔猪红痢,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本病以血色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

2) 病毒性疾病。一是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 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 10日龄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临床以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脱水、消瘦为特征。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呈透明状。

二是流行性腹泻。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 传播迅速, 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临床以水样腹泻或在腹泻期间有呕吐为主, 症状的轻重因日龄的大小而有差异, 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7日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因严重脱水而死亡。病变限于小肠, 肠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 肠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三是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引起, 多发生于冬季、早春寒冷季节, 寒冷、潮湿及不良的卫生条件会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病变主要局限于消化道, 仔猪胃壁迟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 小肠肠壁薄、半透明, 内容物呈液体状、灰黄黑色。

3) 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球虫病, 对7~11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 患猪拉水样灰白色稀便, 初期呈疏松、糊状, 后变成液体状;患猪衰弱、脱水、磨牙、有异食癖, 生长发育缓慢。

2 预防

1)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母猪的基础免疫工作, 确保母猪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母猪妊娠期分阶段饲养, 根据每个阶段营养要求合理饲养, 使母猪膘情正常;分娩时加强护理, 合理使用助产类药物, 同时做好母猪分娩后的消炎工作并加强营养, 确保母猪健康、有充足的奶水。

2) 严控传染源。养猪场要把好入口关, 禁止车辆、无关人员及其它动物进入本场, 以防止外来病原传入;加强场区卫生消毒, 以减少生产区病原微生物;全场圈舍定期全面消毒, 并保持清洁、干燥、温度适宜以及通风良好。

3) 加强免疫和保健。用优质、高效的疫苗进行免疫是防控仔猪腹泻的有效途径, 应于母猪产前40和20 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疫苗, 产前30和10 d各注射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仔猪3日龄注射铁剂, 10日龄加强1次, 对仔猪因缺铁而造成的贫血、腹泻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定期添加预防肠道疾病的药物;定期驱虫, 加强产房和仔猪进舍前的清洁及消毒, 将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杀灭寄生虫及其卵囊。

3 治疗

治疗哺乳仔猪的腹泻, 一般情况下按照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的原则进行。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应尽快采用对症治疗, 采用补液和止泻的方法;对病程较慢、脱水程度稍轻的病猪先进行对因治疗, 再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3.1 细菌性疾病

大肠杆菌病可用庆大霉素、黏杆菌素等, 也可用硫酸新霉素、杨树花等口服液, 1次/d, 连用3 d;对严重脱水者要配合口服补液盐和葡萄糖水。仔猪副伤寒可肌肉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 每次20万~40万IU, 2~3次/d;也可用大蒜20 g, 捣汁后1次灌服, 1次/d, 连用2~3 d。

3.2 病毒性疾病

由于仔猪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对于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如在采取补液、保温、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染物、勤消毒等措施的同时, 投服收敛止泻剂、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抗菌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加强护理, 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3.3 寄生虫性疾病

对病猪可口服氨丙啉和磺胺脒, 2种药物交替使用;对有食欲的仔猪, 可用莫能菌素或沙拉霉素拌料饲喂, 2种药物交替使用, 效果更好。

4 小结

综上所述, 哺乳仔猪的腹泻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发生、发展与养猪场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增强母猪的抵抗力、防止病原传播,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是预防哺乳仔猪腹泻的基础, 针对性的疫苗免疫和敏感药物治疗是防治哺乳仔猪腹泻的关键。在防治时, 采用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 才能提高养猪场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宣长和, 马春全, 陈志宝, 等.猪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吴学军.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王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 2010, 37 (1) :173-175.

仔猪腹泻主要原因及治疗 篇7

1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 精神差, 有时伴有呕吐, 拉出的粪便有: (1) 水样腹泻:水样腹泻易造成脱水, 最后虚脱死亡; (2) 粪便带脓带血, 说明胃肠有炎症; (3) 一般性下痢, 多数是食入不洁物或消化不良造成。

2 主要原因

2.1 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饲养管理方面引起仔猪下痢的主要原因有: (1) 保温措施不力; (2) 圈舍地面不够干燥卫生, 以及卫生未能保持; (3) 受贼风侵袭; (4) 护理仔猪差, 如断脐、断尾、剪齿、剪耳工具消毒不严等; (5) 未能保证每个仔猪都在2h内吃到了初乳; (6) 水质不符合要求; (7) 补铁补硒不及时, 或量不足; (8) 未提前进行补料的训练; (9) 受到其它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噪声或突然惊吓; (10) 不遵守分娩、保育舍“全进全出”, “空栏消毒”间歇一周的原则。

2.2 饲料方面的原因

饲料方面引起下痢的主要原因有: (1) 哺乳母猪饲料的品质和卫生指标不合格; (2) 哺乳仔猪饲料方面的原因包括:所用饲料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物质如小麦、高粮、菜子饼、棉籽等;肠道有益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营养成分不够;所用饲料不能使肠道保持酸性环境, 以弥补其自身胃酸的分泌不足;所用饲料不能提供并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脂肪类物质变质或添加过量, 导致消化不良而下痢;玉米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导致消化不良而下痢;饲料的适口性、营养指标、所用原料等变动大;饲料中含有霉变原料或霉菌等; (3) 饲料使用方法不正确:因饲料使用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仔猪下痢在目前相当普遍; (4) 购买使用了假冒伪劣哺乳仔猪料。

2.3 疾病方面的原因

疾病方面引起下痢的主要原因有: (1) 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肠毒性脆弱性杆菌等; (2) 病毒性疾病: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瘟、伪狂犬病、仔猪轮状病毒、猪腺病病毒、肠道病毒等; (3) 寄生虫病:如胞属球虫病、隐胞子虫病、红猪圆线虫病等; (4) 真菌性感染及毒素作用。

3 治疗

3.1 病毒性下痢

发病初期按肌注高免血清1 m L/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每10 kg体重1m L, 1次/d, 连用3 d;或用黄连素注射液每头5 m L, 1次/d, 连用3 d。

仔猪若能自行饮水, 可给予电解质多维或口服补液配合上述治疗, 效果更好。仔猪不能自行饮水, 则用补液疗法治疗。

3.2 细菌性下痢的治疗

可用药物较多, 仅举几例供参考:

痢菌净注射液, 5 m L/ (kg体重) 肌注: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排疫肽, 每头0.5 m L, 1次/d, 连用3 d。

穿心莲注射液, 肌注2 m L/d, 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制菌磺, 肌注0.3 m L/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

庆大霉注射液, 1.5 mg/ (kg体重) 肌注, 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转移因子, 每头0.5 m L, 1次/d, 连用3 d。

新霉注射液, 肌注6万~8万U, 2次/d, 连用3 d;同时肌注乳酸氟哌酸注射液, 10 m L/ (kg体重) , 2次/d, 连用3 d。

仔猪若能自行饮水, 给予电解质多维或口服补液配合上述治疗。对脱水仔猪, 则用补液疗法治疗。

3.3 非传染性下痢的治疗

仔猪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综合防治 篇8

1 仔猪腹泻的病因

1.1 细菌性腹泻

1.1.1 仔猪大肠杆菌病

由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引起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仔猪黄痢常见1~3日龄仔猪排黄色稀粪, 内含凝乳小片。病猪吃奶变少或不吃奶, 精神差, 肛门松弛, 排粪失禁, 脱水消瘦, 最后倒地昏迷死亡。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是10~30日龄。

1.1.2 仔猪副伤寒

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1~2月龄仔猪, 急性病例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 体温升高, 病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 恶臭, 有时出血。一般2~6d后死亡。慢性型比较常见, 病猪扎堆、寒战,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粪便呈灰绿色, 恶臭, 混有血液。病程2~3周或更长。

1.1.3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 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病程短, 死亡率高。以粘性出血性腹泻为主要症状, 多数病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先排软粪, 渐变黄色稀粪, 内混粘液或血, 病猪消瘦, 贫血, 生长变慢。

1.2 病毒性腹泻

1.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10日龄内仔猪死亡可达100%, 仔猪突然呕吐, 接着剧烈水样腹泻, 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迅速脱水消瘦, 衰竭死亡。

1.2.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各种年龄和各种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哺乳仔猪感染性较高, 年龄越小, 症状越明显, 致死率也越高。临床症状是呕吐、腹泻, 明显的脱水和食欲缺乏。

1.2.3 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犊牛、羔羊、驹、幼兔等急性胃肠炎, 仔猪较易患病。10~28日龄仔猪最易感染, 并有明显的腹泻。早期表现食欲缺乏, 不愿意走动, 呕吐, 以后有明显的腹泻, 粪便为黄色、灰色、或黑色, 呈水样或糊状。

1.3 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腹泻

母猪的乳量不足, 代乳料消化不良, 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等) , 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等) 缺乏, 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受寒潮湿, 仔猪断奶、分群、转舍等应激性因素也可导致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防治

2.1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的防疫与护理

母猪于产前40d和20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2ml/头。对有病毒性腹泻的猪场于母猪产前30d左右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病三联苗或二联苗4ml/头。待产母猪调进产房前, 必须对产房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进入产房和临产中, 用湿热的0.1%高锰酸钾液擦洗母猪的阴户和乳房。辅助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2.2 抓好初生仔猪补铁、补硒、防疫和补料关

在3日龄给仔猪注射右旋糖酐铁1ml/头, 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液1ml/头, 7日龄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联苗或二联苗1ml/头。注意仔猪补料的诱导, 尽量让仔猪多吃优质的全价颗粒料。

2.3 加强仔猪断奶后的饲养管理

仔猪断奶后, 注意保温 (特别是冬季) , 加强卫生管理, 还要控制好采食量。如果喂食过多, 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 因此, 断奶后的仔猪应采用少给勤添的饲喂方法。

3 仔猪腹泻的治疗

初生仔猪腹泻可在母猪饲料中拌入白头翁散每次100g, 每日2次, 仔猪用止痢神涂于尾椎处或口服, 同时用撒痢康撒入仔猪身上及窝内。20日龄以上的仔猪可用乙酰甲奎注射液0.1ml/kg体重或者恩诺沙星注射液0.1ml/kg体重肌肉注射。病毒性腹泻可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0.1ml/kg体重或者穿心莲注射液0.1ml/kg体重或者双黄连注射液0.1ml/kg体重肌肉注射。为防止脱水可口服葡萄糖补液盐,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及益生素等药物,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调整消化机能和肠道菌群。

4 小结

上一篇:VPDN技术简单应用下一篇:评估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