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控制策略

2024-09-21

仔猪腹泻的控制策略(共9篇)

仔猪腹泻的控制策略 篇1

猪腹泻是指猪的排粪次数比正常 (5~6次/天) 增多, 粪便稀薄呈稀粥样或水样, 并带有粘液甚至血液的一种病理现象, 它是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 是影响仔猪成活和生长发育的严重疫病之一。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影响病愈猪的生长发育, 成为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全国已研制出防治仔猪腹泻的多种生物菌苗, 应用后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但由于该病病因的多样性, 以及猪场防治体系的不完善, 所以一直无法根治该病的发生。做好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减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提高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 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 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 但一般需要两次免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 (TGE) 、猪等孢球虫 (Isospora suis) 和线虫。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传染性胃肠炎 (TGE) :如果养猪生产者的生产计划中每周或每月都持续有母猪产仔而中间没有间歇的话, 地方流行性TGE常常就是初生仔猪腹泻的原因。线虫 (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常常引起猪腹泻。由于母猪免疫程度不同, 在同一产仔房内, 腹泻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一窝仔猪腹泻很明显, 而产仔箱邻近的另一窝仔猪可能很健康。仔猪在哺乳期内由于从母猪奶中获得免疫力而得到保护, 而断奶后就发生腹泻。吃前面乳房奶的仔猪, 由于奶汁较多可能不发生腹泻, 吃后面乳房奶的仔猪由于奶汁较少获得的保护力较低, 就可能腹泻。因此, 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很大。

1治疗与控制

科学管理, 减少应激做好仔猪和母猪的科学管理及猪舍、产房的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工作, 保证母猪哺乳期内健康无病, 辅助仔猪吃到足量初乳, 防止仔猪腹部受凉并及早及时补料, 使用应激性、刺激性小的饲料, 少添勤添, 补给清洁饮水。实行全进全出, 可杜绝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母猪产前、产后3d, 在饲料、饮水中添加抗生素, 进行预防性用药, 防止母猪感染病原微生物向外排菌, 引起仔猪感染并可使母乳中增加抗菌药物, 增加抗病能力。同时, 作好母猪产前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病的预防。

2综合防治

(1) 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重防母猪早防仔猪, 尽量减少应激, 增加日粮中的复合维生素含量。及时补充微量元素, 及时补铁和硒, 母猪于产前1周注射亚硒酸钠VE注射液10ml, 仔猪于3日龄注射含硒的铁剂1ml (内含铁100~150mg) , 不及时补铁, 仔猪易发生贫血, 导致抵抗力下降, 引起下痢;缺乏VE和硒时会影响仔猪免疫功能, 造成继发性腹泻。

(2) 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消毒, 尽量减少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

(3) 给临产母猪注射大肠杆菌疫苗, 使母猪快速的产生母源抗体从而使仔猪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母猪产前40d和15d各注射大肠杆菌疫苗1次) 。

(4) 在仔猪出生3日龄时注射“补血先锋”, 5~6日龄补水时加入少量人工盐, 7日龄补料促进仔猪消化道发育。

(5) 仔猪早期补料, 仔猪7日龄左右是仔猪长牙期, 喜欢咬东西来消除牙龈肿胀和发痒, 合理利用其生长特点进行诱饲。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逐渐适应植物性饲料, 为断奶的平稳过渡和下痢的预防创造条件。

(6) 断奶前3d做好母猪的减料工作, 直到断奶日停料1d, 同时在断奶的前后3d的仔猪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类、抗生素类或益生素类物质。断奶前3d适当限饲, 按正常采食量60~80%饲喂, 以后逐渐达到正常采食量, 以降低仔猪腹泻。

(7) 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 保持猪舍的干燥。温度的突然变化也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时, 腹泻发生率明显升高25~30%。刚出生的仔猪最适宜的温度在30℃左右。以后每周降低2℃直至断奶时23℃左右。圈舍湿度保持在65~75%为宜。

(8) 治疗方针:抗菌、消炎止泻, 查明原因, 对症对因治疗, 增强抵抗力。

可用氟哌酸粉 (每头仔猪0.1g) , 或饮水中加入磺胺恶唑片 (SMT) , 每头猪2片碾碎加入水中, 加口服补液盐适量, 放入饮水池中让其自由饮用, 以作辅助治疗。如怀疑有病毒感染, 可同时配合“菌毒痢康”治疗, 效果非常理想。

对于严重的及时纠正脱水, 排除内毒素, 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 从而促进猪的尽快康复, 在饲养中始终贯彻:“以养为主, 以防为补, 以治为补”的十二字方针, 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以及预防措施, 从而降低发病, 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对猪有害的细菌和病毒病明显增多, 其中许多可引起仔猪拉稀和母猪发病;有些疾病可用疫苗来预防, 事实上猪场已经注射了不少种类的疫苗, 但疫苗并不是万能的, 也不能从根本上百分之百的保证效果;因此, 从长远的观点来说, 应采取更为严格的猪场管理措施:如严格控制引种猪场的数量, 确保猪场与外界严格隔离, 分娩舍和保育舍严格遵守“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 同时要搞好“生物安全”, 不断提高猪场的卫生标准。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培育出更多健康的仔猪。

仔猪腹泻的控制策略 篇2

一、仔猪黄痢、白痢

1、流行特点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以1-3日龄仔猪多见,潜伏期一般24小时左右,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白痢是7-30日龄仔猪的多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大,死亡率减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2、临床症状

初生仔猪突然发病,有的出生数小时就出现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且有气泡、腥臭,消瘦、脱水,最终因衰竭而死。日龄稍大病情较缓和,7日龄以上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混有粘液呈糊状,并含有气泡带有腥臭味,病猪被毛粗糙,精神沉郁,如不及时治疗,多数死亡。

3、病理变化

胃内积有大量的凝乳块,肠壁充血,弹性消失,肠腔充气,全段小肠膨胀,肠腔中充满水样粪便,肠粘膜充血,内容物含有气泡。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卫生,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仔猪保暖,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等。

治疗可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7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7毫克,每天1次,连用3天;黄连素注射液,肌肉注射2毫升,一天2次,连用3天;中药用白头翁灌服。

二、仔猪红痢

1、流行特点

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本菌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仔猪出生后不久便可感染本病,本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

2、临床症状

初生仔猪突然排出红褐色血样稀粪、有腥臭味,被毛粗糙,精神沉郁,消瘦、脱水,最终因衰竭而死,死亡率高,死前全身震颤、摇头、抽搐等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腹腔内有大量红色积液,小肠肠壁深红色,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性出血,肠壁失去弹性。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卫生,做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仔猪刚出生时口服青霉素、链霉素,可作为紧急的药物预防。由于本病发病急,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治疗,如支原净、恩诺沙星、磺胺6甲等。

三、仔猪副伤寒

1、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病猪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多发生在2至4月龄仔猪,其他日龄的很少发病,多呈散发形式,在气候寒冷、潮湿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发生。

2、临床症状

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比较少见,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病后数天,在耳、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性斑点,病猪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消瘦,低头呆立,步态不稳,很快衰竭而亡;慢性型最常见。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有食欲,后期废绝,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行走摇晃,最后因极度衰竭而亡。慢性型病程在半个月以上,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脾肿大,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胃肠粘膜出血,肝、肾、心外膜出血;慢性型典型病变在盲肠、结肠,回肠,可见肠道呈坏死性肠炎、糜烂,表面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

4、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应早吃初乳,并提前补料,以防乱吃脏物,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仔猪断奶前后,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

病猪用氟苯尼考针剂进行治疗。对腹泻严重的,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口服补液盐饮水,以免病猪脱水。

四、传染性肠胃炎

1、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传播迅速,各年龄猪均可感染,以引起10日龄内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虽然其他的猪也易感,但30日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多发于冬春寒冷的季节,主要通过食入被污染的饲料或污水而感染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先呕吐接着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恶臭,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发病越严重。10日龄内的仔猪多于7天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痊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

3、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变薄有透明感,哺乳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潮红充血,有点状出血。

4、防治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为预防本病发生,每年10-11月份给猪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发病后要及时补给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和磺胺药,如黄连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用碱性消毒药对猪舍、用具、车辆等进行彻底消毒。

五、猪痢疾

1、流行特点

猪痢疾又称血痢,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本病是一种以粘液性出血性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

病猪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将病原菌排出体外,不同日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猪多发,本病的流行过程比较缓慢,无季节性,且可反复发病。

2、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粪便变软,表面有粘液,体温升高,持续下痢时,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含有大量的粘液和血丝,随着病情加重,出现水样腹泻,含有血液、粘液和组织碎片。病猪消瘦,弓背、脱水、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终因脱水衰竭死亡,耐过的一般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腹腔有大量红色液体,空肠段肠壁红色,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结肠、盲肠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或坏死,并浮有大量黄色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液。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仔猪保暖。治疗可用痢菌净、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并配合黄芪多糖以增强免疫力。对腹泻严重的,应及时补充补液盐。

六、猪轮状病毒

1、流行特点

猪轮状病毒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仔猪消化道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多发于冬季和早春,传染方式多为爆发或散发,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传播本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2天,病猪精神委顿,食欲减少,常发生呕吐,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黄色、灰色或暗黑色。腹泻后2-3天脱水,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最终衰竭致死。初生仔猪感染率高,发病严重,死亡率可达100%;10-30日龄仔猪症状轻,死亡率低,10%-20%;断奶仔猪死亡率很少超过50%;成年猪呈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

3、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胃肠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

4、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仔猪要注意防寒保暖,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在疫区要使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以获得的抵抗力。猪舍及用具经常进行消毒。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清除病猪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器物,口服补液盐,给予止泻剂和降低肠蠕动药物,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等药物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小结: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控制 篇3

1 造成腹泻的原因

1.1 大肠杆菌可引起仔猪白痢和黄痢。此病多发生于小日龄猪, 日龄越小, 发病越率高。据调查1~6日龄发病率为53%。7日龄断奶发病率14%。

1.2 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一般在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仔猪发病较为严重, 中大猪发病低。传染性胃肠炎常常是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3 轮状病毒是气温较低的季节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4 球虫病常在高密度集中地面饲养的猪场发病严重, 一般7~10月份发病率高, 6~14日龄易感染。此病也常导致仔猪腹泻。

1.5 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使3~5日龄仔猪发生急性腹泻。对于6~14日龄仔猪则呈慢性过程。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2~3d后发生腹泻, 这种病呈散发型, 同一窝仅3~4头感染。

2 预防控制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均能取得良好预防效果。腹泻一旦发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首先应保证仔猪有充足的饮水, 并给予电解质和多维,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2.1 病毒性腹泻

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继发感染要给仔猪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2.2 球虫病引起的腹泻

可给仔猪服用球虫药, 早期服药其效果比较理想。试验证明, 在产前2~3周和产后2~3周的母猪饲料中添加金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青霉素对控制抗球虫病有效。

2.3 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的腹泻

直接对仔猪进行治疗效果不显著, 但是给母猪接种C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可预防仔猪感染。另外可在母猪产仔前大母猪饲料中加维吉尼亚霉素也可预防。

2.4 饲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

注意饲料的质量, 禁用变质饲料, 选用优质饲料, 降低饲料中的盐分等方法可预防腹泻。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要点 篇4

断奶仔猪的腹泻一般发生在断奶后的3-10天,第七天达到高潮,一般形成粥样或水样腹泻,内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究其原因,主要是:(1)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急剧下降,造成抵抗力下降。(2)仔猪消化生理机能不健全,不适应植物蛋白高的饲料引起胃肠机能紊乱,加之胃肠道pH偏高,消化酶活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诱发腹泻。(3)断奶应激,尤其是环境应激,当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腹泻率就会升高25-30%,湿度高的环境也会使腹泻数明显增加。(4)不适当的饲喂方式:过度限饲及过度饲喂,形成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5)免疫反应,尤其是在喂玉米-豆粕型日粮时,且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时的生豆饼生豆粕时,造成小肠上皮细胞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水泻。(6)胃肠道菌群失调。为此,为了减少本病造成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和育肥舍全部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交叉传染。

妊娠母猪于分娩前14天,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千克体重0.2-0.3mg,驱虫一次。

分娩舍与保育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反复冲洗,干燥后用1%菌毒敌或百毒杀(3L水中加1mL药液)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空舍6天后再进猪。

分娩舍与保育舍每周坚持用0.05%的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等带猪消毒2次。

临产母猪提前3天用温水清洗全身,然后用卫康消毒液喷雾猪体消毒后再进入产房待产。

进入分娩舍的所有物品、用具、饲料及人员必须经消毒才能进入。2 改善饲养管理

分娩舍保持温度18-20℃,培育箱的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

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无吸血昆虫及鼠类等。母猪分娩完后,产床要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的乳房及乳头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再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要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将全身擦洗干净,并让其尽快吃上初乳。

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配消毒,防止感染。

仔猪7日龄开始,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法给其补料,以锻炼其肠胃的消化机能。尽可能在饲料中按0.2%添加唯生态C211(微生态制剂,大连三仪公司研发),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饲料利用率,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防止仔猪腹泻。

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部需要,使仔猪可获得充足而营养成分完全的乳汁。母猪的乳汁过浓,乳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仔猪吃后消化不良,可引起仔猪下痢。母猪的乳汁稀薄,营养不全,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可引起白痢的发生。

让仔猪饮用充足清洁的饮水,防止吃脏水和粪尿等,否则易引发下痢。仔猪实行早期隔离断奶,28日龄断奶后,母猪离开分娩舍,仔猪在原产床上停留3天,然后全部转至离分娩舍100-200m以外的保育舍隔离饲养,并以原窝组群,以切断和控制传染源在种群与子代之间的相互传染。3 免疫预防

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每头猪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4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病毒性腹泻。

妊娠母猪于产前4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每次每头5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可预防仔猪黄、白痢。

母猪分娩前6-7周,每头肌注CR型仔猪腹泻混合菌苗2毫升(1头份),首免后3-4周,每头再肌注2mL(1头份),可预防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仔猪副伤寒活菌苗,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mL,给断奶仔猪灌服,5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可预防仔猪沙门氏菌病。

蜂胶对仔猪腹泻控制的新技术 篇5

蜂胶是蜜蜂采集树脂, 并混入蜂蜡、花粉和蜜蜂的其他分泌物, 经过咀嚼加工而成的一种粘稠物质, 具有令人愉悦的芳香气味, 已收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九卷, 是一种动、植物双性药物, 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2 蜂胶的药理作用

2.1 修复作用

因为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未知修复因子, 对皮肤、黏膜、器官有快速强大的修复作用, 比如对外伤、烧烫伤、口疮等的治疗。

2.2 平衡及协调功能

大量的黄酮类物质、二十八烷醇、氨基酸、维生素、多种活性酶、多种植物多糖等协同增效, 全面调节体内的平衡, 比如对便秘与腹泻的治疗, 对失眠与抑郁症的治疗, 对免疫失调的治疗等。

2.3 保肝养肾解毒排毒作用

比如解酒功效。

2.4 快速消炎、止疼

如牙疼、中耳炎、脚气的治疗。

3 猪场应用方案

3.1 肝源性腹泻

怀孕母猪肝脏受损, 导致营养吸收受阻, 仔猪肝脏发育不良, 或是哺乳母猪肝脏受损、母猪脂肪肝、能量代谢异常等引起乳脂异常, 仔猪对乳脂消化吸收不良。

临床解决方案:母猪在怀孕期间50~60天“蜂胶独立健”保健10天;母猪在生产前后用“蜂胶独立健”保健10天;仔猪出生后.立即用“蜂胶独立健-30”喷口保健。

3.2 仔猪顽固黄痢, 水样黄色腹泻

一是母猪带毒引起, 如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 引起垂直或早期感染;二是早期感染, 如圆环病毒、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星状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茵、球虫、梭菌等。

解决方案:一是母猪净化, 产前产后“蜂胶独立健”拌料10天;二是仔猪早期加固肠道黏膜抵抗力, 出生后立即使用“蜂胶独立健-30”喷口, 连用3天。

3.3 仔猪15日龄前后腹泻

病因:母乳的问题或者球虫引起。

解决方案:母猪饲喂“蜂胶独立健”;仔猪出生后喷口“蜂胶独立健-30”;仔猪腿上喷“蜂胶独立健-30”、缠胶布。

3.4 断奶后消瘦、咳喘、高热

病因:一是食物供给发生重大变化;二是物理环境应激;三是心理应激。

保健方案:独立健饮水或拌料, 连用10~20天;建议仔猪剪牙时, 用“蜂胶独立健-30”口腔喷雾保健。

有效控制仔猪腹泻的几点措施 篇6

1 清洗消毒

做好猪圈栏舍环境卫生是防止仔猪腹泻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怎样清洗栏舍才能有效地防止仔猪腹泻呢。因为产栏地面上存在母猪乳汁、仔猪腹泻所形成的脂肪层以及残存的粪便和饲料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等疫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只有彻底清除脂肪层及残存的粪便、饲料等,才能有效地控制仔猪腹泻。用冷水冲洗无法清除脂肪层,即使采用高压热水冲洗也很难,因其不能将脂肪层加热溶解。消毒剂也不能去除脂肪层,因为消毒之前,这一层脂肪没被溶解,消毒剂就只能吸附在脂肪层的表面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消毒作用。因此,清洗产栏时首先应用一种洗涤剂或烧碱溶液浸泡地面,以破坏地面上的脂肪层,然后用高压水彻底冲洗,以彻底清除地面的脂肪层及残留的饲料和粪便等。清洗之后,让产栏自然干燥,然后再用消毒剂喷洒地面,干燥后再次冲洗产栏,这样可有效地避免消毒剂对仔猪的损害。经清洗消毒后的产栏再空栏干燥2~3 d,就可将临产母猪转入产栏待产。临产母猪转入产栏前,也应进行彻底清洗,特别是对乳房和阴部的清洗。

2 全进全出

实行全进全出的产仔制度,有助于控制新生仔猪腹泻。因为只有采取全进全出,才有可能消除带菌猪,同时才能对产栏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有效阻止仔猪腹泻等疫病的传播。

3 环境控制

仔猪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可以增强仔猪对传染病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对仔猪来说,舒适的环境并不仅仅是清洁干燥,还应该温暖而无贼风。环境条件的改变会使仔猪遭受应激而易发生腹泻等疫病。此外,饥饿和脱水也会促进仔猪发病,因此,吃饱乳和饮用充足的清洁饮水对控制仔猪腹泻等疫病也十分重要。

4 预防免疫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母猪的预防免疫,使得母猪可将其免疫力传递给新生仔猪,从而提高仔猪对腹泻等疫病的抵抗力。对妊娠后期的母猪免疫接种大肠杆菌K88、K99双价疫苗(妊娠母猪产仔前40 d和15 d各注射1次,每次2 mL),可有效地刺激母猪产生免疫力,然后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从而提高仔猪对腹泻等疫病的抵抗力。

5 及时治疗

顽固性仔猪腹泻探源与防控策略 篇7

更有甚者, 笔者认为, 这几年顽固性仔猪腹泻 (并非传统意义上以一过性发病为主要特征的流行性腹泻或传染性胃肠类) 的发病情况绝非偶发事件, 而是整个养猪业存在健康控制的系统性失误所致, 因此, 很有必要对此类问题作多层次的全方位探讨。

1 发病时机

据笔者2~3年来有针对性的观察结果看来, 就全国范围而言, 顽固性仔猪腹泻的发病时间从秋天 (10月下旬) 到夏天 (7月份) 都会发生, 其中从深秋 (元旦前后) 至初春 (4月分) 最为集中, 造成的损失也更大;某些猪场在上年秋天发病后, 次年春天会再次发生, 更有部分猪场连续4~6个月发病不断, 出生仔猪在一周龄内几乎全部死亡, 有的只好采取当场淘汰、清场的办法, 空场数月之后再次进猪。因此, 仅从发病时机来看, 此类似乎毫无规律的发病情况与经典的PED/TGE仅有部分相似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2 发病猪群

从局部上看, 发病猪群主要集中在初生小猪, 绝大多数情况下, 母猪并无腹泻表现, 但在现场全面考察后可以发现, 在很多猪场保育舍小猪和生长育肥猪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比例的长期的腹泻拉稀现象, 而且保育舍小猪的拉稀与猪舍温度无关, 但生长肥育猪群饲料中添加各种针对性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几乎完全没有效果, 与这几年某些兽药厂家大肆渲染“胞内森菌”所致的“回肠炎”毫无关系;显然, 这也与经典的PED/TGE没有相似之处。

3 临床症状

从过往经验看来, 由轮状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经典PED/TGE往往先由母猪发病开始, 再感染哺乳仔猪;然而这几年的仔猪腹泻绝大多数是在母猪没有腹泻症状下发生, 属于典型的仔猪独立发病病例;有些猪场则先在全场暴发经典的PED/TGE, 2~4周后继发独立的仔猪腹泻, 并持续相当长时间。

从排泄物的颜色看, 经典的PED/TGE导致的仔猪腹泻, 其排泄物的颜色以未消化的乳汁或饲料为主要特征, 即习惯所称的“白痢”或“水样”的排泄物, 但这几年的仔猪腹泻最典型的特征是排泄物为浅黄色膏状粪便, 或有青灰色者, 从粪便含水量看, 感染经典PED/TGE的腹泻致死病例有相当部分发病仔猪的排泄物含水量与正常粪便没有显著差异。

4 解剖症状

由于此类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的病程较短, 尸体或活体解剖很难看到典型的器官病变症状, 一般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轻度或跨度肿大、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胃肠道空虚, 肝、心、肺鲜见异常、肾脏表面偶见针状出血点、肾盂多见充血症状。仅凭解剖症状几乎无法作出任何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5 传播途径

经典的PED/TGE以水平传播为特征, 2~3天内可令一个猪场的各阶段猪群同时感染发病, 并呈一过性感染特征, 5~7天病程基本结束;然而, 这几年的仔猪腹泻绝大多数似乎不具备水平传播特征, 而是呈典型的垂直方式。这几年笔者曾在多个不同规模的猪场设计多种措施, 然后让不同处理方案的母猪同期进去同一产房的相邻产床, 无一例外的让猪场管理人员吃惊的是, 尽管相信产床的小猪在出生后2~3天发病, 5~7日龄几乎全部死亡, 但采取有效免疫调节措施处理 (与PED/TGE疫苗接种无关) 的组别无一发病, 这充分证明, 这几年的仔猪腹泻病例大多数与以往大家熟识的PED TGE完全不是一回事。

6 病因分析

由于这几年出现的仔猪腹泻病例相当复杂, 很多情况下似乎没有什么规律性, 但这几年笔者现场观察、处理或设计相应方案干预的案例, 似乎可以归结为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的以免疫紊乱为主要特征的易感猪群的全方位免疫缺损:

6.1“蓝耳病”弱毒疫苗全面摧垮猪群的基本免疫功能

在大量的事实根据面前, 曾经名噪一时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弊端已日渐被更多人所认识, 这似乎给养猪人一个喘息机会。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分离出相对应的病毒后, 国际上早已弃用欧洲猪家早年惯称的“蓝耳病”, 已统一称为“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 简称PRRS。为“适应”业务的“习惯”本文仍以很不科学的俗名“蓝耳病”来表述, 实为违背笔者本意之举。) 然而, “蓝耳病”专家们大概万万没有想到, 在他们的“蓝耳病”疫苗以“细胞免疫”为主, 而不是体液免疫的理论论据下推出的“蓝耳病”弱毒疫苗, 不但没有让任何人看到“细胞免疫”的科学依据, 或有效的临床效果, 更为可怕的是让养猪人看到接种后, 猪群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同程度地被摧垮, 幼龄猪群的猪瘟母源抗休在2~3周内迅速消耗殆尽;初免猪瘟疫苗后, 对应抗体水平无变化, 无法达到最低理论保护线水平, 成年猪群的猪瘟抗体也呈现严重的参差不齐的差误, 约有三分之一以上个体的抗体水平低于理论保护线, 在笔者近年的设计监控下, 无论进口或国产的多家生产的“蓝耳病”弱毒功均非常一致地具备此种“特异功能”。鉴于现实实验室条件下, 对其他病原抗体检测精确度缺乏信心, 笔者及相关合作伙伴并未对其他各类抗体指标作跟踪检测, 但从理论上推论, “蓝耳病”弱毒疫苗似乎不太可能仅对猪瘟抗体单项免疫指标产生负面影响, 而对其他免疫应答功能手下留情。最近几年“疑似口蹄疫”的“亚常态”发病猪及仔猪腹泻疫情一年比一年严重的事实, 是否与“蓝耳病”弱毒疫苗的累进推广过程有直接相关?请各位养猪业同仁三思。

更为有力的事实依据是, 全国大批认同我们理念并采用我们配套的相关技术措施的养猪朋友, 这几年从来没有接种过任何“蓝耳苗”, 其他种类的疫苗也仅限3~4种 (不含任何细菌苗) , 5~6年来却从未发生过“疑似口蹄疫”、仔猪腹泻或经典的PED/TGE, 更与“高热病”或蓝耳病毫不相干, 以往颇受困扰的所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肺类等感染症状几近绝迹, 母猪子宫炎症、配种后返情、流产、死胎等过往罕见的疑难问题几乎不再发生, 在连续多年的种猪健康竞赛中名列前茅;有更多规模不同的大、小猪场的养猪朋友原来接种“蓝耳苗”, 猪养得很不好, 按我们的建议停用“蓝耳苗”并采取长期添加福源康免疫调节剂 (主要成分:细胞壁提取物、氨基酸等) 等有效的免疫调节措施后, 猪群的健康差误、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每头存栏母猪年均提供合格上市商品猪不少于20头, 管理好的场可达24头 (4000头存栏母猪规模) 。每头种猪年均疫苗及治疗费用仅疫苗及药物费用20元左右, 每头商品猪仅5元左右, 真正达到高效健康养猪的目标。

大量正反两面的事实充分证明, 现实在我国大量使用的各种“蓝耳病”弱毒疫苗 (包括进口的和国产的) , 对猪群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起到极为显著的破坏作用, 是导致我国近年来日趋严重的顽固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6.2 有缺陷伪狂犬疫苗造成的恶果

猪伪狂犬病毒何时被引入中国大陆似乎无从考究, 但若干年前已有不少关于用某种伪种狂犬疫苗使猪场“净化”狂犬病的报告, 似乎曾给养猪人一种不小的期望。然而, 无情的事实不但证明某些专家似乎对“净化”的概念缺乏基本的理解 (不需要再接种伪狂犬疫苗、临床上不再有任何表现形式的伪狂犬症状、按真正科学的程序检测不出伪狂犬病毒才为净化的基本要素) ,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现实对伪狂犬免疫效果的检测方法存在若干漏洞。换言之, 疫苗专家对伪狂犬致病性的多重交叉特点的了解尚属片面。因此, 现实使用的试剂盒 (包括进口的和国产的) 对伪狂犬病毒基因若干致病性便是其典型的例子之一。伪狂犬免疫存在漏洞的临床表现涉及感染猪的多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及猪群各生产阶段的全过程, 感染猪的免疫功能一旦局部或全部出现缺陷, 相联致病基因的功能便会单独或同时启动表达, 不同的病变便会呈现。可以非常客观地说, 最近几年来, 有缺陷的伪狂犬疫苗是造成我国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罪魁祸首之一。局限于小猪阶段的所谓“高热病”, 生长猪全过程都可能不同程度存在顽固性腹泻 (业界普遍被误导为“胞内森菌”感染所致的回肠类) , 以及绝大多数呼吸道感染症状, 均不同程度与伪狂犬免疫存在缺陷有关 (不排除部分猪场感染伪狂犬后继发其他细菌感染) 。令人遗憾的是, 至今为止, 对此有意识的兽医专家似乎为数非常有限。现实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方法鉴定为“阴性”的猪群, 很大部分存在严重野毒感染的典型症状的事实, 并未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

6.3“疑似口蹄疫”对免疫功能的损伤

生产上最常见到的是, 凡遭受“疑似口蹄疫”侵害的猪场, 其猪群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基本无法躲过被破坏的厄运, 细菌或病毒继发感染的机会随之到来, 仔猪腹泻就是个例子, 凡遭遇“疑似口蹄疫”的场几乎都会在适时间内继发顽固性仔猪腹泻。

6.4 亚临床猪瘟

亚临床猪瘟症状的长期存在是不少猪场的难言之隐, 不少人只满足于抗体检测结果合格率达80%以上, 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区。首先, 致病性病原不会根据猪群的平均抗体水平如何发动袭击, 而是针对任何一个易感个体各个击破。如果一个猪场有20%的个体抗体水平达不到最低保护线, 其实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一旦遇到野毒感染或任何应激因素, 将不可避免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 我们反复强调种猪、后备猪的抗体水平一定要100%达标, 且其标准应该定为阻断率≥70%;仔猪猪瘟首免前的母源抗体水平应90%以上达到阻断率≥50%。如果达不到以上指标, 可以说, 猪群一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乱差误。其实, 不少养猪人只关注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 却甚少留意是否有野毒感染, 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猪群的野毒感染与抗体水平是否达标并无直接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 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野毒感染率偏高等指标是猪群系统免疫存在缺陷的主要标志, 发生顽固性仔猪腹泻的场几乎都普遍存在此类问题, 大凡仔猪排泄青、绿色粪便, 母猪基本上都存在严重的猪瘟免疫缺陷。

6.5 假冒的伪劣疫苗

自从“高热病”或“高致病性蓝耳病”概念泛滥以来, 市面上的各种假冒伪劣疫苗就几乎没有消失过。最近在江西永修的一位小客户来电说也遭受顽固性仔猪腹泻了, 详细和他讨论免疫方案后才发现他数月前接种了为“XX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生产的细小病毒——伪狂犬——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三联灭活苗。有多少中、小猪场业主或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基本判断能力、贪图方便、甚至招架档住各种诱惑, 使用了这些谋财害命的疫苗而致灾难不断, 损失实在难以统计。

6.6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猪群免疫功能所造成的损害已广为人知, 但生产上要解决此类问题似乎变得日渐困难, 以往在南方常见的霉菌污染情况现在在北方已随处可见, 以往在春末夏初的情况现在冬天也屡见不鲜。良莠不齐、甚至以鱼目混珠多见的各种霉菌毒素吸附剂似乎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少实际帮助, 相反, 往往带来更多的副作用不少, 已知或未知的痕量营养元素很可能亦随之被并随之被吸咐并随粪排出体外。临床上所见顽固性仔猪腹泻严重的猪场, 很大程度上存在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

6.7 猪舍卫生条件与保温效果

毫无疑问, 猪场的卫生条件与猪群的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而猪舍内温度也往往是诱发仔猪腹泻的外因之一。然而, 在6月份依然发病的南方猪场显然与舍内温度没有多少关系。

此外, 猪群不同程度存在各种营养缺陷、有毒有害成分的操作也是造成免疫缺损、抗病力降低的因素之一;至于猪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兽医专家乃至各级政府部门在学术、商业乃至政治层面上的权重选择, 更是养猪业能否短期内走出多重弊病困扰的关键所在。

7 防控策略

众所周知, 生产上一旦发生顽固性仔猪腹泻, 几乎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用于有效治疗, 况且, 在养猪生产上仅仅针对病而采取相当被动的行为, 根据猪场的现状, 采取全方位的符合科学原理而又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保障猪群健康的基础上, 达到提高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的目的, 才是养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如上所述, 现实生产上大多数人对“蓝耳苗”的认识尚难统一, 不少人已达到“蓝耳是个框, 啥都往里装”的境地, 只要无法处理或处理不好的问题, 统统归咎为“蓝耳病”;至于“伪狂犬”问题就更为复杂, 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会令养猪人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亚临床猪瘟症状长期存在, 是否可以唤醒养猪人调整思维模式、改变价值观念, 更是个刻不容缓。

仔猪腹泻的控制策略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场背景

(1)建场8年,能繁母猪560头,分2条生产线,采取连续生产模式。

(2)发病前猪群主要免疫情况。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种猪群在2011年10月份和11月份做过2次普免,之后母猪产前3周加强免疫;种猪群使用蓝耳病活疫苗(国产)及猪瘟(细胞苗),每年3次普免;仔猪群未使用圆环病毒疫苗和蓝耳病疫苗免疫。

1.2 发病经历

(1)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2011年12月份开始种猪群有散发性腹泻,持续3周左右基本稳定。2012年1月开始波及哺乳仔猪。仔猪在2~3日龄发病,表现呕吐、水样黄色腹泻,病猪1~2 d后严重脱水死亡。发病率90%以上,病死率几乎100%。1—2月份发病死亡仔猪超过700头。曾经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活疫苗紧急免疫种猪和仔猪(口服),以及采用返饲措施,一直难以控制疫情。

(2)诊断。送检典型发病猪的病料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某实验室做鉴别检测,主要检测到流行性腹泻(PED),同时还检出有圆环病毒2型、猪瘟等病原的并发感染。未检测到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

1.3 主要采取的控制措施

(1)母猪。 (1) 做好基础免疫,种群普免FLEX系列茵格发猪圆环病毒疫苗;7 d后普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活疫苗,每头2头份(1~2胎次的母猪每头免疫4头份); (2) 种猪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以减少母体排毒,母猪产前第10天和产后第10天在饲料中添加鸡蛋粉(含有IgY)。

(2)仔猪。 (1) 出生当天口服鸡蛋粉(含有IgY); (2) 出生当天后海穴注射鸡新城疫Ⅰ系疫苗,每头60羽份; (3) 腹泻仔猪对症治疗,补液用药配方为: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 L+2.5%恩诺沙星注射液20 m L+阿托品10 m L+美达佳2 m L,混合后4 h用完,每头仔猪静脉推注或腹腔注射15~20 m L。

2 结果

种群采用上述措施后(尤其是普免FLEX系列茵格发猪圆环病毒疫苗)第10天,出生的仔猪不再出现腹泻疫情,哺乳仔猪3月份开始成活率由1—2月份的10%恢复到95%,效果特别显著。

3 讨论

(1)一个疫病的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2012年猪群腹泻疫情比往年厉害,主要原因除了气候,最关键的因素是猪群免疫抗病力的低下,流行毒株的毒力增强及多病原的并发感染。在一些发病场,诊断发现,除了流行性腹泻,还检测到有圆环病毒2型、蓝耳病、猪瘟及大肠杆菌等病原。

(2)因为每个场的情况都有差异,给腹泻疫情的控制增加了难度,等到出现腹泻再来找有效的药物以及控制方法确实很难。疫病重在预防,据了解,有很多坚持母仔都使用进口圆环病毒疫苗和蓝耳病疫苗的猪场,都没受到疫情影响。

仔猪腹泻的防治 篇9

七五

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疾病, 如果不能有效预防, 及时治疗, 则会导致猪场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养殖成本增加, 养殖效率降低。只有对妊娠母猪作出合理的免疫预防措施, 以及产仔前后, 母猪和仔猪的药物保健, 尽可能地防治仔猪阶段的腹泻疾病, 并且针对仔猪腹泻疾病, 找出发病原因, 有效进行治疗, 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 提高养殖效益。

1. 仔猪腹泻发病因素

仔猪腹泻只是一种症状, 造成腹泻的因素很多, 如病理因素、生理因素、营养因素、应激因素, 而更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叉感染。

(1) 病理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都会引起仔猪腹泻。病毒引起的包括: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细菌引起包括:仔猪黄痢、白痢、红痢, 仔猪副伤寒, 猪痢疾。寄生虫性包括:猪球虫、隐孢子虫、蛔虫、类圆线虫、鞭虫。

(2) 生理因素仔猪胃肠道短容积小, 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仔猪免疫机能不健全, 胃肠道环境生态平衡很脆弱。

(3) 营养因素饲料原料中含抗营养因子, 营养因素含量不平衡。

(4) 环境因素断奶应激和其他方面引起的应激均会引起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防治

(1) 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仔猪腹泻的治疗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 分泌增多, 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 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 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 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 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手段。临床上多用0.9%的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

(2)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疫病的传播。严禁从疫区引进猪种,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 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 杀虫灭鼠, 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对发病的猪只, 在隔离消毒的前提下, 采取对症治疗。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 彻底清洁和消毒, 空舍2~3个月, 再引进健康猪。

(3)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对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通常在母猪产前免疫1次, 也可以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各免疫1次, 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同时, 要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制饲料。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对发病的仔猪, 首先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对于仔猪红痢要在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注射红痢菌苗5~10 m L。对于仔猪副伤寒的防治应先用仔猪副伤寒疫苗接种, 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防疫。对发病猪应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做药敏试验后进行治疗。

(4) 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与成年猪应该分群饲养, 保持圈舍清洁,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可选用抗球虫药, 如氢苯胍、莫能菌素、马拉菌素和三字球虫粉等药物治疗。对于线虫的防治, 应注意保持圈舍和运动场的干燥、清洁, 舍内最好铺水泥地面。及时清扫粪便, 堆积发酵。每年春秋2次定期驱虫。药物治疗可用丙硫咪唑、伊给菌素等。

上一篇:受体基因下一篇:税收政策热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