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脐疝的治疗(精选9篇)
仔猪脐疝的治疗 篇1
笔者在本场于2008—2010年治疗仔猪脐疝115例, 可复性83例, 占72.17%, 嵌闭性32例, 占27.83%。手术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5%和87%。现将病例统计整理如下:
1 发病原因
1.1 断脐方法不当
断脐时不固定脐带近心端, 由于仔猪自行扯断脐带, 或留脐过长或太短, 均易导致脐孔破损, 使腹腔脏器脱入形成脐疝, 这是该病发生主要原因。
1.2 近亲交配
据调查近交分娩的仔猪, 脐疝和腹股沟阴囊疝的发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隐性遗传和脐孔先天性发育、闭锁不全有关。
1.3 腹压突然增大
仔猪在争斗、撒欢、便秘、咳嗽时使腹压突然增大, 在脐孔尚未完全闭锁之前, 小肠和网膜挤入脐孔形成脐疝。
此外, 还发现有吮脐癖的仔猪, 频频吮吸其它仔猪的脐带或脐痕, 亦可致脐孔关闭不良或破损, 诱发脐疝。
2 症状与诊断
脐疝出现大小不等的半圆形成肿胀, 在绝食、嚎叫和腹压骤增时增大。有时疝囊与地面摩擦, 皮肤上形成局限性糜烂或溃疡。触诊时, 可复性的脐疝质地柔软, 缺乏炎症表现, 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后可摸到圆形光滑的疝环。粘连性脐, 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 不能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 有时因粪积气滞, 出现轻微腹痛。嵌闭性脐疝, 出现呕吐、磨牙、拱腰、趴地、肌颤等肠道不通的表现;按压疝囊的坚实感, 不能将内容物还纳腹腔;中后常伴发水与电解质失衡和内毒毒中毒, 呈现精神萎顿、眼球下陷、心律加快、末端发凉, 可视黏膜发绀等休克体征。
鉴别诊断与脐部脓肿相区别.脐部脓肿在脐部形成半圆形很像脐疝, 但其肿胀不随腹压增减而变化;触诊肿胀有坚实感和波动感, 且摸不到疝环;穿刺检查脓汁流出可做出诊断。
3 手术方法
3.1 保定
仰卧保定, 由助手固定四肢和头部, 亦可将四肢和头部栓系固定。
3.2 麻醉
复方氯丙嗪注射液0.3~0.4 mL (kg体重) , 耳静肪缓慢注射, 一般于注后10 min左右, 病猪叫声停止, 四肢绵软呼吸减慢, 呈现麻醉状态。
3.3 消毒
器械、敷料、缝线、手术人员及手臂和术部均用0.1%新洁尔灭液常规消毒。
3.4 手术过程
母猪沿疝囊基部做一棱形切口, 公猪须避开阴茎及包皮口., 在其两侧及前方做“U”形切口。采取皱襞切开法切开皮肤、疝囊, 显露出疝内容物。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网膜。如疝内容物未粘连, 还纳后闭合疝环、关腹。若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 认真分离后, 涂以紫草油, 还纳后缝合疝环、皮肤。如为嵌闭性的, 需用钝头剪扩大疝环解除嵌顿, 肠管未坏死, 按上法处理即可;如肠管变性坏死, 须将其截除, 施以吻肠术, 涂以紫草油还纳, 最后缝合疝环和皮肤。
4 体会
4.1 防制措施
正确断脐是防制仔猪脐疝的重要措施。断脐时, 轻扶脐带, 将脐带内的血液捋向仔猪后, 一手固定仔猪腹部脐带的近心端, 另一手将距腹壁6~8 cm处的脐带捏断或剪断, 并把断端浸泡在5%碘酊内片刻, 若断端渗血可钳压或结扎止血。严禁不固定脐带近心端拽断脐带或让仔猪自己断脐, 这样极易造成脐孔破损。一窝仔猪中有数头发病, 可能与近交有关, 母猪再发情配种时, 须更换种公猪。
4.2 消毒
器械、敷料、缝线、手术人员及手臂和术部均用0.1%新洁尔灭液常规消毒。实践证明, 该法经济、简便、效果确实、只要注意药物浓度和消毒时间, 手术感染一般不高。
4.3 麻醉
良好的麻醉是顺利施术的可靠保证。在猪尚无理想的麻药之际, 采用廉价的复方氯丙嗪大剂量静注效果确实, 但肌注同等剂量时, 很难达到术中所需的麻醉程度。
采用复方氯丙嗪麻醉时注意以下几点: (1) 该药液在阳光照射下由无色变成黄色, 毒副作用增强, 故要随用随取, 避光保存; (2) 静注速度宜慢, 不宜快, 体质衷弱或有心脏病患猪慎用; (3) 静注量为0.3~0.4 mL/ (kg体重) , 狂暴型、兴奋型、体质强壮或杂种猪, 应当加剂量;反之, 沉郁型、体质差或良种猪, 应酌减药量。在麻醉之前, 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200 mL, 10%维生素C液2~4 mL, 10葡萄糖酸钙液10 mL, 氨苄青霉素0.5~1.0 g, 混合后一次静注, 有提高手术耐受性、预防感染和降低复方氯丙嗪抗血液等毒副作用之效。复方氯丙嗪吸收后抑制体温中枢, 使体温下降3~4℃, 故术后要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4.4 切口选择
据观察, 疝囊基部与疝内容物粘连的机率较小, 在此处先做一小口, 伸入指探查, 引导, 再扩大切口, 可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防止误伤肠管, 公猪脐疝切口须避开阴茎和包皮口。
分离粘连。肠管与疝囊之间的粘连多发生在疝囊底部, 操作不当或粗暴, 极易造成肠管破裂。正确的做法是把肠管牵向一侧, 使粘连组织处于紧张状态, 然后用剪紧贴囊侧进行分离, 损伤肠管的可能性较小。肠管与肠管之间的陈旧粘连, 只要对食糜后的影响不大。以不分离为好, 因为强行分离易招致弥漫性渗血和再粘连。实践表明, 在分离的肠管上涂上紫草油, 有防制腹腔器粘连的作用。
4.5 闭合疝环
传统做法是先切除或搔刮疝环的疤痕组织造成新鲜创面, 而后采用钮孔状缝合法闭合疝环。但切除会造成疝环扩大, 增加了缝合难度;而搔刮法对疤痕组织破坏不彻底且不易施行。笔者采用在疝环疤痕组织上做2~3 mm长的放射状小切口, 造成新鲜创面后再缝合, 既破坏了疝环的疤痕组织, 又未扩大疝环, 简便实用, 疝再发病机率较低, 此外, 还将传统的钮孔状缝合法闭合疝环。改为更牢靠的双层间断水平钮孔状缝合, 并在打结之前, 将手指伸入腹腔探查, 发现缝住或疝环创缘夹持肠管后及时处理。皮肤及皮下组织采取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 比结节缝合牢靠, 可防止皮肤创缘内翻重翻。
4.6 术后护理
首先将患猪放在清洁、干燥、温暖的圈舍内。为促进苏醒肌注25%尼克刹米1.5~3.0 mL。当完全清醒, 有觅食行为时, 给予口服补液盐水、5%红糖水或稀粥, 对体质衰弱, 术中失血过多或施行吻肠术的, 须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和防制腹腔感染。笔者在葡萄糖氯化钠中加入适量的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C、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加温后静注或腹腔注入, 疗效较好。防止腹压过大引起缝线断裂和疝再发。
仔猪脐疝的治疗 篇2
小孩子只能用哭闹来体现自己的难受,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在小孩子患有脐疝的时候,大人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照顾及时去医院治疗,千万不能耽误孩子的病情。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儿脐疝引起的愿意和治疗方法,让孩子早日远离脐疝的折磨。
一、分类
平时我们所说的脐疝,主要指的是婴儿脐疝,属于先天性疾病,民间俗称“气肚脐”,属于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主要几种常见病之一。还有就是成人脐疝,实际工作中较为少见,本人在工作中也未曾见过,不在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婴儿脐疝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宝宝妈妈们有所帮助。
二、病因
在了解病因前,我们先要医学上所称的“脐环”: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本身是腹壁是在发育中最晚闭合的部位,属于一先天性薄弱处,宝宝出生后两侧腹肌是一个未完全合拢的状态,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
鉴于此,宝宝出生后免不了哭闹、咳嗽以及腹泻等,这样就会使宝宝腹腔内压力升高,当压力升高时,就会影响到最薄弱的地方---导致腹腔内脏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三、症状
实际接诊中,妈妈们往往是在给宝宝换衣物、给宝宝洗澡时发现,当宝宝哭闹,咳嗽时时,脐部就会膨胀,膨胀出包块,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一般直径1~2厘米,无其它症状。当宝宝睡觉以及妈妈们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入腹腔,并伴有咕咕肠鸣音。好多家长在宝宝哭闹时会发现包块部位的皮肤发亮,同时显得很薄,好像随时会有被撑破的可能,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因脐疝被撑破的可能性。
四、治疗
其实妈妈们不必太担心,绝大多数宝宝可通过自身发育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以等待。有条件的妈妈们可以自己缝制一条带有松紧可调的腰带,备一个棉花包,利用物理作用,将脐疝包压回腹腔,这样更有助于更快恢复。
五、建议
1、宝宝得了脐疝的家长们,不要惊慌,因为这绝大多数可以自愈的;
2、注意宝宝的心情舒畅、避免哭闹、咳嗽;
宝宝脐疝 自然愈合VS治疗偏方 篇3
妈妈怎么辨别宝宝脐疝?
宝宝发生脐疝的原因主要是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婴幼儿脐疝一般有以下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脐部呈半圆形的肿物隆起,大多如拇指头大小,质软,在肿物的下半部分可见到脐痕;
肿物在患儿哭闹或用力时增大,安静休息或用手挤压时缩小或消失;
用手还纳疝内容物后可触及疝环,疝环直径多小于2.0cm。
怎样帮助宝宝脐疝自然愈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没有腹痛,呕吐或局部感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如果脐疝较大,为了加快其愈合,可取一条宽约4~5厘米的松紧带,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松紧带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保持在既能保证肠子不再突出,而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为准,使用后每2~3小时检查一次,以防止皮肤擦伤。
值得注意的是,曾有人主张用钱币压迫或绷带扎紧,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婴儿的腹部呈圆形,绷带过紧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所以还是应该用乒乓球压迫,这样既安全效果又好。
治疗宝宝脐疝小偏方
1.将茴香籽炒后用纱布包好,用于熨烫患处,可以同时制作两包替换使用。
2.把白附子研成粉末后,用水调后敷在肚脐处,再用艾灸辅助进行。注:这种方法掌握不好容易造成对患者的烫伤。
3.取山楂肉、茴香籽(炒熟后)各一两,研成粉末后糊成丸子,每次空腹用白开水送下。
4.把葱白与食盐一起捣烂成泥状后,涂在患处。
5.把吴萸、盐各60克一起炒热后,用纱布包好熨脐部,冷时可以加热水袋熨烫1~2小时。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篇4
1 临床症状
2010年8月3日,杭集镇李某饲养的2月龄同窝小公猪3头,体重相差较大,分别为19.32kg、6.8kg、5.3kg。视诊可见脐部有拳头大小的囊状物;听诊有肠蠕动音;触诊质地柔软有弹性,疝内容物还纳后用手指可探及疝轮,无红肿、热痛反应。经诊断后,建议畜主对其仔猪采取手术治疗。
2 治疗
2.1 手术疗法
2.1.1 术前准备及保定
术前禁食一晚,备齐所需手术器械,选择干净阴凉场地,术前注射阿托品0.01ml/kg,以及速眠新 (846) 合剂0.05ml/kg。待猪麻醉后仰卧保定,局部刮毛消毒后,囊状物基部用0.25%盐酸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1.2 手术经过
手术切开在疝囊基部靠近脐孔处与躯干平行切开疝囊外皮肤,仔细切开疝囊壁,以防伤及疝囊内的脏器,认真检查疝内容物有无粘连和变性、坏死。仔细剥离粘连的肠管,若有肠管坏死,需进行肠部分切除。若无粘连和坏死,可还纳疝囊内容物,然后采用间断水平褥式缝合脐轮,不使其形成新的脐疝。修整肌肉边缘,进行连续缝合。最后修整皮肤边缘,皮肤做结节缝合。在伤口上涂抹京万红和抗生素并打上结系绷带。术后注射苏醒灵0.05ml/kg。
2.2 术后护理
术后24h内禁食,1周内给予少量流食。肌肉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1次/d,连用7d,使用碘酒涂擦局部,防止感染。术后1周内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营养。9d后拆线,愈后良好。
3 小结
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 篇5
脐疝又名脐赫尼亚, 是指腹腔内的器官连同腹膜从天然孔或病理孔脱至皮下或其它腔道内, 是兽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 多发于幼龄仔猪。一般因先天性脐轮发育不全和仔猪生后脐轮闭锁不全, 或因断脐时过度牵引、消毒不严, 引起脐部附近发炎化脓, 加上腹压和内脏重力作用而形成脐疝。若不及时治疗, 不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同时还会给养猪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措施作一报告。
1 病因分析
1.1 遗传因素
约有1~2%脐疝是因为先天性遗传, 脐孔发育不全、没有闭锁或腹壁发育缺陷而造成。如母猪连续3窝以上均有超过1/3仔猪患脐疝,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1.2 断脐不当
接产断脐太短, 导致腹壁脐孔闭合不全, 当腹壁增大时, 肠管易通过脐孔而形成脐疝;断脐过长或过度牵拉, 易撕裂脐孔。
1.3 脐带感染
断脐是消毒不严, 脐孔感染而发炎, 形成脐疝。
1.4 仔猪打斗
仔猪相互吮吸脐带, 争斗, 便秘, 过食, 挤压, 捕捉时过度嘶叫等可诱发脐疝。
2 临床症状
仔猪脐部呈现局限性, 半圆球形肿胀, 呈葡萄至鸡蛋大小, 质地柔软, 有的坚实紧张, 但缺乏红、肿、热等炎性症状。可复性疝可摸到疝轮, 箝闭性疝摸不到疝轮, 内容物较坚实, 用听诊器可听到肠蠕动音。全身症状较明显, 不吃、不时努责呈收腹拱背状, 有呕吐现象, 没有粪便排除。如果箝闭段肠管坏死, 则体温升高, 呈败血症症状。箝闭性疝时间较长、全身症状较明显的仔猪预后不良。
3 诊断
在腹壁脐孔部出现球形肿胀物, 质地柔软, 仰卧时手压内容物能还纳腹腔可确诊为脐疝。内容物变硬或发生粘连不能还纳即为嵌闭性或坏死性脐疝。鉴别诊断须与脐部脓肿相区别:脐部脓肿在脐部形成的肿胀很像脐疝, 但其肿胀不随腹压增减而变化, 按压不缩小且摸不到脐孔, 初期硬, 有热痛, 后期顶部柔软而基部周围仍硬, 穿刺有脓汁流出。
4 治疗措施
4.1 非手术疗法
凡疝孔较轻的幼龄猪只, 可在摸清疝孔后, 用95%酒精或碘液或10~15%氯化钠溶液等刺激性药物, 在疝轮四周分点注射, 每点注射3~5ml, 以促使疝孔四周组织发炎而瘢痕化, 使疝孔重新闭合。在农村还可采取贴胶布治疗的方法。具体作法是:病猪应停食1顿, 仰卧保定, 洗净患部, 剃毛, 待皮肤干燥后, 将脱出的肠管缓慢纳还到腹腔中, 剪一块比患部大些的胶布, 在患部贴牢即可, 如胶布脱落可重贴, 此法不能治愈时, 可考虑手术疗法。
4.2 手术方法
4.2.1 保定
对拟施术猪只采取仰卧的姿势, 前后肢各由一人固定。
4.2.2 麻醉及消毒
用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毫升, 局部皮下直线浸润麻醉;用0.l%新洁尔灭作器械消毒, 用碘酒将准备手术区域消毒。
4.2.3 手术操作
术部剪毛, 消毒, 在疝囊底部作一直线切口 (公猪需避开阴茎及包皮口) , 再用皱劈法切开因增生而较厚的结缔组织层, 用手术刀柄钝性分离显露出疝内容物 (小肠和网膜) , 将小肠和网膜还回腹腔后, 用手术剪在疝轮上作新鲜创口, 将疝腔作连续缝合, 再用手术剪剪去增生的结缔组织, 皮肤作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
4.2.4 术后护理
术后将仔猪单独饲养在干燥的圈舍, 不宜喂得过饱, 限制剧烈活动, 防止腹压增高;每天检查病猪全身症状和切口情况, 每次肌注青霉素320万IU, 连用3~5天, 以防感染, 7天后伤口痊愈。
4.2.5 手术注意事项
4.2.5. 1 注意灭菌消炎
手术大多是就地露天作业, 术前器械及手术部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 术后不连续使用抗菌消炎药物, 造成连续感染而复发。因此在手术时一定注意术前器械及手术部位消毒工作。
4.2.5. 2 组织切开方法要合适
部分乡村兽医人员在组织切开与缝合时, 没有按照解剖层次分层讲行, 在肌肉切开时, 不是沿肌纤维方向用刀柄或手指分离, 而是切断肌纤维, 造成组织损伤过多, 影响伤口的愈合。
4.2.5. 3 疝轮处理要恰当
手术时疝的分离不完全, 不能彻底暴露疝轮。没有把疝轮边缘坚硬而厚的部分削薄成一新鲜创面, 就做重叠式褥状缝合容易导致手术失败。
4.2.5. 4 选择缝合针, 缝合密度不过大
缝合疝轮时所用缝合针规格不合适, 对组织损伤较大, 缝合线容易割破组织而滑脱, 影响愈合效果。同时很多兽医因为害怕缝合不结实而复发, 尽量增大缝合密度, 针孔过多, 反而更不牢固。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一定选择合适的缝合针及缝合密度, 有效避免手术失败。
5 小结
该病发病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断脐不当。正确的断脐方法是轻扶脐带, 将脐带内血液挤向仔猪后固定脐带近端, 在距腹壁6~7cm处剪断并涂上碘酊, 同时搞好圈舍卫生。
在一窝仔猪中有数头发病时, 要考虑是否与遗传有关, 再配种时应更换种猪。
疝囊的基部与疝内容物粘连机率小, 此处做一小切口后用手指引导或皱襞切开疝囊, 可防止误伤肠管。小仔猪手术时术部只需做“一”字型切口即可, 因其生长快, 皮肤富有弹性, 即便疝囊较大, 也因皮肤自身弹力而缩小, 不必再做多余皮肤修剪。小公猪手术时, 部位尽量距包皮远一些, 避免造成包皮憩室炎。
仔猪脐疝的治疗 篇6
术前禁食1 d, 倒提或仰卧保定, 手术部位剪毛消毒, 用0.5%盐酸普鲁卡因浸润麻醉。
2 手术方法
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方法, 具体如下:方法一:不切开缝合法。用手压迫使疝内容物送还腹腔, 然后一手向上提起疝囊, 另一只手于两侧疝轮外约1 cm处用弯圆针做1~2个纽扣状缝合, 然后用5%碘酊消毒。方法二:切开但不破坏疝轮缝合法。将皮肤切开, 并将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 将疝内容物送还腹腔, 切去疝囊, 缝合暴露的疝孔, 对皮肤进行结节缝合, 然后用碘酊消毒。方法三:切开并将疝轮环切缝合法。术者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切开腹膜暴露疝内容物后, 将疝内容物送还腹腔, 水平纽扣缝合疝孔, 然后切除疝轮缘瘢痕增生组织, 使疝轮缘的光滑面变成一个新鲜创, 对切除后的疝轮缘进行连续或结节缝合, 皮肤结节缝合, 缝合部位涂碘酊消毒。方法四:切开皮肤不切开腹膜, 并将疝轮形切缝合法。此法与方法三类似, 不同之处是暴露内容物时不切开腹膜[1,2]。
3 4种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 从方法一到方法四, 治愈率逐渐提高。方法一治愈率很低 (38.5%) , 方法二治愈率适中 (60.0%) , 方法三、四的治愈率相对于方法一、二有较大提高, 方法四比方法三的治愈率稍高, 但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4 讨论
不切开缝合法不进行切开, 虽然给患畜造成的手术创伤很小, 但手术过程中仅仅依靠术者的触觉对脱出的内容物进行整复, 缝合时也完全凭借术者的经验, 不能确保疝孔的缝合确实。因此, 只适用于日龄较小、疝囊较小、无肠粘连和肠嵌闭的病例, 且治愈率很低。
切开但不破坏疝轮缝合法虽然进行切开, 但却并不破坏疝轮。在许多资料中均认为疝孔所形成的疝轮组织为致密结缔组织, 由大量纤维和小量细胞成分组成。因为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素多而细胞少, 它们之间的缝隙不易愈合, 所以不切除疝轮的情况下即使缝合很好, 组织之间也不容易愈合, 所以其治愈率虽有提高但仍然易复发。
切开并将疝轮环切缝合法和不切开腹膜并将疝轮形切缝合法均对疝轮进行了切除, 切除疝轮的结缔组织后, 有利于疝轮的愈合, 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不切开腹膜, 可减少腹腔感染的几率, 但只适合可复性的疝。
5 体会
5.1 仔猪脐疝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5.1.1 脐炎。
脐带发炎易使脐孔不能闭锁引发脐疝, 炎症的诱因包括脐带消毒不严格或受到污染、仔猪彼此吸吮脐带等。预防措施:经常清洁产房、产圈, 并使其保持干燥;为了防止脐带感染, 要经常用碘伏涂擦脐带断面。
5.1.2 腹压过大。
腹压过大易使脐孔破裂、扩大、肠管脱出, 形成脐疝。腹压增大的原因:便秘、鼓气等引起腹压增大;捕捉、阉割、注射时仔猪大力挣扎、鸣叫, 引起腹壁张力过大。预防措施:尽量使仔猪不受惊扰, 阉割、注射时要分别进行麻醉、保定, 及时治疗原发病。
5.1.3 仔猪相互啃咬或吮吸。
仔猪啃咬和吮吸脐带, 造成脐带感染或过早脱落, 形成脐疝。预防措施:要勤巡逻, 及时制止仔猪啃咬和吮吸脐带的行为。
5.1.4 先天性遗传。
具有遗传缺陷的种公猪或母猪, 易将此病遗传给后代。预防措施:将具有此种遗传缺陷的种公猪或母猪淘汰。
5.1.5 仔猪断脐不当。
仔猪断脐过长, 易相互踩踏、牵拉, 造成脐孔闭锁不全, 形成脐疝;断脐过短, 易使结扎物滑脱, 或脐带早脱, 使脐孔发育不全或感染, 发生脐疝。预防措施:接产后在仔猪脐带不再蠕动时, 将脐带中的血液反复向母猪腹部方向挤压, 在距仔猪腹部5~6 cm处剪断, 用碘伏对断面进行消毒[1,2,3,4]。
5.2 引起猪脐疝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5.2.1 疝轮处理不当。
一是重叠式褥状缝合前, 未将疝轮边缘坚硬而厚的部分削薄成新鲜创面。二是手术时疝的分离不完全, 不能彻底暴露疝轮。
5.2.2 术后护理不当。
一是仔猪追逐嬉戏使伤口破裂而再次形成脐疝。二是在术后7~10 d过量喂食, 造成腹压过大, 影响伤口愈合。
5.2.3 组织切开方法不正确。
一是未按解剖层次进行组织切开与缝合。二是肌肉切开时, 不是沿肌纤维方向用刀柄或手指分离, 而是切断肌纤维, 造成组织损伤过多, 影响伤口的愈合[2,3,4]。
5.2.4 缝合针选择不当, 缝合密度过大。
一是缝合疝轮时所用缝合针规格不合适, 对组织损伤较大, 缝合线容易割破组织而滑脱, 影响愈合效果。二是针孔过多, 致使缝合不牢固[1,2,3]。
5.2.5 不注意灭菌消炎。
露天手术前, 未对器械及手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 术后未连续使用抗菌消炎药物, 造成连续感染而复发[1,2,3,4]。
摘要:对仔猪脐疝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切开并将疝轮环切缝合法、切开皮肤不切开腹膜, 并将疝轮形切缝合法较好, 治愈率达88.9%、90.0%。同时, 总结仔猪脐疝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分析了仔猪脐疝手术失败的原因, 以为仔猪脐疝的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四喜, 霍国亮.如何预防仔猪脐疝[N].河南科技报, 2006-07-04.
[2]郝春光.仔猪脐疝的成因及其防制[J].科学种养, 2006 (12) :45.
[3]李正宏.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12) :91-92.
仔猪脐疝的诊治 篇7
关键词:仔猪,脐疝,肠黏连,腹腔脏器,肠坏死,生长发育,手术整复
脐疝是指腹腔脏器 (多指小肠) 经脐孔坠入到皮下形成的外科疾病。一般手术可整复。脐部出现局限性、半球形、柔软无痛性肿胀, 约有鸡蛋乃至拳头大。将仔猪仰卧或以手按压疝囊, 肿胀物缩小或消失, 用手可摸到疝轮, 幼龄家畜易发病, 其中仔猪最多见。由于不能及时进行诊治, 常继发肠黏连甚至肠坏死、脐瘘, 对仔猪刺激大, 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 若不及时进行手术, 常可引发死亡, 给养猪户造成经济损失。这些年的临床实践中每年都会遇到几例, 2015年在彩凤村委会枣子园遇到1例典型, 现总结出来, 和各位同仁分享。
1病因
仔猪脐疝是仔猪脐孔先天发育不全, 没有闭锁或因脐部接产时感染化脓或腹壁发育缺陷, 受外力等原因, 造成仔猪腹腔脏器经脐孔脱出于皮下而形成, 又称为赫尼亚。俗称漏肠、气包猪。这是一种内脏器官通过不正常的孔道, 由腹腔脱到皮下的病理现象。这种不正常的孔道, 多是解剖上的弱点或缺陷, 有的是由于先天过大, 有的由于后天损伤, 有外部疝和内部疝。根据疝的来源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当仔猪转换位置或采取某种简单方法后, 可以复位的疝, 叫可复性疝, 疝内容物不能复位的叫不可复性疝。不可复性疝的疝囊与其内容物愈着时, 叫愈着性疝。疝内容物绞压在疝囊内, 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时, 叫钳闭性疝。而钳闭性疝其内容物不能回到腹腔, 有全身症状出现, 随时间延长疝内容物和疝囊、疝轮可发生黏连, 甚至坏死, 危及仔猪生命。
2临床症状
2015年12月16日, 彩凤村委会枣子园下组张春斌打来电话, 请为他家出诊。主诉:3月龄仔猪, 体重30 kg左右, 雄性, 腹下发现拳头大小的囊状物。产后不久出现一颗呈果冻杯状, 逐步增大呈乒乓球大小肿瘤, 吃食正常, 就没有重视。过了2个月, 才发现仔猪吃食不正常, 间歇性吃食, 消瘦。仔细看有拳头大小的囊状物, 赶紧请兽医来诊治。保定后, 触诊用力可以还纳腹腔, 由于腹胀, 嘱咐畜主第2天禁食1 d, 第3天手术。
3诊断
子猪脐部呈现局限性、半圆球形肿胀, 质地柔软, 有坚实紧张, 但缺乏红、肿、热等炎性症状。用听诊器可听到肠蠕动音。用注射针头穿刺, 穿刺液浑浊, 有粪渣, 基本可以确诊。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效果很好。术前禁食1 d, 全身麻醉, 用52°老白干按每千克体重10 m L灌服 (农村便于就地取材, 不会引起腹胀) , 灌服后15 min仰卧保定, 局部剃毛消毒, 切开疝基部皮肤, 分离疝囊, 认真检查疝内容物无黏连和变性、坏死, 将疝内容物直接还纳腹腔内, 然后缝合疝轮。疝轮可做荷包缝合, 也可纽扣孔缝合, 缝合前需将疝轮光滑面作轻微切割, 形成新鲜创面, 便于手术愈合。将多余的疝囊壁切除, 创口撒布160万IU青霉素, 修整皮肤行结节缝合。手术结束涂布碘酊。
5术后护理
术后禁喂1顿, 第2顿限制食量, 不得剧烈运动, 防止腹压增高, 造成手术部位撕裂。一般10~15 d后痊愈, 很少有复发。手术做完后, 肌肉注射抗生素以防感染, 连用7 d。7 d拆除皮肤缝线。回访, 食欲、精神正常。愈合良好。
6体会
脐疝是仔猪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手术后还易复发, 做得不成功, 越手术越大。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以下结论。
1) 乡村兽医, 条件比较简陋, 大多是露天作业, 要尽可能做到无菌操作, 术后使用抗菌消炎药物, 连续注射5~7 d。
2) 正确切开组织, 要按解剖层次切开、缝合, 切开肌肉, 要沿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
3) 疝轮处理要恰当。手术时疝的分离要完全, 彻底暴露疝轮。把疝轮边缘坚硬而厚的部分削薄成一新鲜创面, 然后再做重叠式褥状缝合。
4) 缝合针选择要适当, 缝合密度适中。缝合疝轮时所用缝合针规格合适, 避免损伤组织, 缝合线不能滑脱, 影响愈合效果。缝合密度适中, 不要过密或过稀。
仔猪脐疝的简易手术疗法 篇8
手术方法:将猪仰卧保定, 将前后肢分别捆牢, 术部剪毛消毒, 由于仰卧使腹内压减低, 腹壁松弛, 这时山囊内的内容物大多能自行进入腹腔, 术者用手检查脐孔大小, 有无肠管粘连现象, 如果是粘连性脐疝, 不宜使用此法, 要采取开放性手术。
将疝囊皮肤提起促使疝轮皮肤合拢, 在距疝轮边缘跟基部0.5~1cm处, 用皮肤缝合针和16号缝合线, 将皮肤和轮孔作2次荷包式缝合, 使疝轮紧紧闭锁, 一定要缝合牢固可靠, 避免缝合肠管或其它器官。
术后一般影响食欲, 无化脓感染, 15d后分2次拆线, 脐部皮肤因受缝合线压迫而萎缩, 发生干枯坏死, 1月后消散, 脐部变平。
1.5摇头吐沫状头部肌群, 特别是咬肌反复、有节律地颤动, 两侧嘴角同时流出多量唾液或分泌物, 间断性发作, 临床上多见, 以3月~1岁龄的白北京犬居多。
1.6敏感惊厥状本型临床上较少, 病犬站立或卧地尖叫, 对外界剌激 (如声音、光线变化等) 极度敏感, 甚至主人扶摸都会狂叫, 有疑似狂犬病的表现, 犬主多采用“安乐死”而弃之。
一例马驹脐疝的治疗 篇9
脐疝是腹腔脏器经闭合不全的脐孔进入皮下, 疝内容物通常为小肠和网膜。本病多发于幼畜。发病原因, 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者为疝轮发育不全, 脐孔异常增大, 在腹腔和脏器本身重力作用下, 易脱出于皮下。后天性者为生后脐轮闭锁不全或由于断脐时过度牵引、脐部发炎化脓, 腹壁发育缺陷, 腹内压增大时, 易发生本病。
2 症状
脐孔部位出现局限性、半圆形柔软的肿胀, 其大小由于畜种不同而也不相等。一般由核桃大乃至拳头大或更大。肠管于疝囊发生粘连时, 有红、肿、热、痛的症状, 食欲废绝, 体温和呼吸增数, 如不及时治疗, 导致肠管堵塞和坏死, 危及生命。疝内容物可还纳腹腔的叫可复性疝, 不能还纳腹腔的叫嵌闭性或粘连性疝。
3 诊断
通过视诊和触诊较易诊断。
4 治疗
一般可采取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较小的脐疝, 可用绷带压迫患部,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脐轮缩小闭合而痊愈。较大的脐疝一般都采取手术根治。
5 病例
4月6日, 该镇东明村张某的一匹2月龄小马驹, 肚脐处有一包来门诊。
5.1 临床检查
视诊, 观察到小马驹肚脐处有一鸡蛋大的小圆包, 通过触诊包内容物可还纳回腹腔, 有一圆形的疝轮, 确诊为可复性疝。
5.2 治疗
根据疝囊的大小, 采取手术疗法。按常规操作, 术前应停食一天, 患畜仰卧保定, 术部、剪毛、消毒, 3%的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在脐孔边纵向切开皮肤3~4cm, 不要切开疝囊, 剥离疝囊, 还纳疝内容物, 在靠近脐孔处结扎疝囊, 其余剪断, 钮扣状缝合疝轮, 以闭和疝轮, 撒青霉素160IUx1支, 结节缝合皮肤, 涂碘酊, 装绷带。7~10d拆线。
6 小结
(1) 本病多发生于幼畜, 以仔猪多发, 其他家畜少发。马驹脐疝笔者仅见一例。
(2) 越早治疗, 效果越好。
(3) 先天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后天性可能与脐带护理不当有关。
(4) 如肠管粘连坏死, 可对肠管断端行吻合术。
【仔猪脐疝的治疗】推荐阅读: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09-17
仔猪白痢的治疗验方11-21
仔猪直肠脱出的治疗11-29
仔猪腹泻的治疗与预防05-27
仔猪腹泻的诊断与治疗12-09
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论文05-17
仔猪黄痢病的治疗12-04
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10-23
仔猪白痢治疗10-23
仔猪腹泻综合治疗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