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

2024-10-23

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精选7篇)

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 篇1

仔猪黄痢是由早发性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 7日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临诊上以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液状粪便为主要特征, 发病急、病死率高, 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在福安市一些地区时有发生, 特别是一些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的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常有疫情发生, 严重影响养猪效益。笔者在临床上曾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方法治疗仔猪黄痢多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将一例典型病例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

1发病情况

2014年2月18日, 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郑某饲养的1头母猪产下14头仔猪, 第2 d发现2头仔猪腹泻、排黄色液状粪便, 患病仔猪极度虚弱, 很快死亡;而后其他仔猪也出现类似症状, 遂求诊。

2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 粪便呈黄色浆状或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患猪精神沉郁, 无力吮乳, 肛门松弛, 捕捉时, 肛门常喷出水样稀粪, 迅速脱水、消瘦, 很快进入濒死状态, 最后衰竭昏迷死亡。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猪, 全身脱水严重, 颈部、腹部皮下水肿, 肠黏膜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 肠黏膜肿胀、弥漫性充血, 肠道内有大量气泡和黄色浆液状内容物, 气味酸臭, 肠壁变薄、松弛,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凸起, 周围有充血性红晕, 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

4实验室检查

4.1涂片无菌取病死仔猪小肠前段黏膜涂片, 干燥后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观察到细小、两端钝圆、两极染色略深、散在单个或成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4.2细菌分离无菌取病死猪小肠前段, 用灭菌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后刮取黏膜, 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 h, 可见红色圆形菌落, 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5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 诊断该病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

6治疗

以抗菌消炎、补液、母仔兼治、全窝给药为治疗原则。近年来由于抗菌药滥用, 耐药菌株大量产生, 临床上常用的一些治疗仔猪黄痢的抗菌药疗效降低。笔者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治疗仔猪黄痢取得较好的效果, 疗效达92%。

6.1中药治疗方剂:白头翁4 g、龙胆草2 g、黄连0.6 g、地榆3 g、红糖1.5 g (为1头仔猪用量) 加水煎成浓缩液, 用5 m L的塑料针筒灌服, 每天2次, 连用3 d。方中白头翁和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抑菌消炎, 黄连和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抑菌消炎, 红糖温脾健胃、活血补血、解毒止痢, 五药协调兼顾, 有效抗菌消炎, 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6.2西药治疗用庆大霉素 (规格2 m L:0.08 g) , 按每千克体重2~4 mg进行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 d。同时灌服口服补液盐, 结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进行辅助治疗, 提高疗效。

通过以上中西兽医结合, 连续经过3 d的治疗, 除1头患猪病重死亡外, 其余仔猪的精神、食欲、粪便基本恢复正常, 一周后痊愈。

7小结与体会

7.1搞好环境卫生, 建立适宜的环境条件仔猪黄痢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和炎热潮湿的夏季, 因此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防止由于冷、热应激而诱发仔猪黄痢。搞好环境卫生, 建立科学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制度,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卫生。产前应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临产时用0.1%温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母猪乳房、腹部、外阴部, 防止母体给仔猪造成污染, 减少发病, 产后每2 d对猪舍和周围环境消毒1次, 每周对母猪乳房消毒1次。

7.2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提高仔猪免疫力母猪产前6周和2周各注射接种1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或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 母猪免疫后, 其初乳中含有抗大肠杆菌抗体, 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力, 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7.3加强妊娠母猪饲养管理必须保证妊娠母猪良好的体况 (保持中等体况不太肥也不太瘦) 和营养的全面均衡, 这样既能保证胎儿在母体中健康发育, 也能防止母猪产后缺乳或乳汁过稀、过浓从而引发仔猪腹泻。产前和产后3 d内应适当减少精料, 增加青饲料, 以防母猪乳汁浓度过高, 导致仔猪消化不良, 引发腹泻。在母猪怀孕1个月后可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 5 m L, 以促进胎儿正常发育, 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仔猪抗病力。尽量控制和预防母猪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产后综合征, 提高乳汁质量。

7.4加强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母猪分娩后, 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 先将仔猪放入消毒好的保温箱中, 先不要接触母猪, 立即用0.1%温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 并逐个乳头挤掉几滴乳后, 再让仔猪吮乳。初生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0~32℃, 寒冷的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可用250 W红外线灯增温, 防止仔猪受凉而发生腹泻。及时通风换气, 排除有害气体。初生仔猪在吃乳前2~3 h全窝口服促菌生等微生态制剂, 能有效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 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繁殖, 并在出生后24~72 h内肌注牲血素1 m L, 及时补铁, 可以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 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7.5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用中西兽医结合治疗仔猪黄痢经临床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抗菌药滥用, 耐药菌株大量产生, 临床上常用的一些治疗仔猪黄痢的抗菌药疗效降低, 采用中西兽医结合, 取两者优点, 中药具有毒性小、残留少、成本低、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西药具有使用方便、见效快等优点, 二者协调兼顾, 增强疗效, 缩短疗程, 有效提高了治愈率。

不同用药途径治疗仔猪黄痢的研究 篇2

关键词:不同用药途径,治疗,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是仔猪出生后1~7日龄常发的一种传染性大肠杆菌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不仅给养猪生产造成巨额的药费开支, 还严重影响病愈猪的生长发育, 成为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虽然全国各地兽医科研单位已研制出了多种预防仔猪黄痢的菌苗, 如K88、K99与987P混合菌苗, 临床应用后确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使发病率有所降低, 但必须配合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 如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也很高, 经济损失较大。对此, 笔者采用氟哌酸治疗仔猪黄痢, 分别进行了后海穴注射、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的治疗效果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仔猪

宁夏灵武农场万头猪场自繁的四元杂交商品仔猪, 确诊患仔猪黄痢, 有15窝共152头。

1.2 治疗药物

氟哌酸针剂;氟哌酸针剂与5%糖盐水;Vc和安钠咖的混合药液。

1.3 分组与处理

将15窝患病仔猪随机分成3组, 即1组5窝, 第1组有仔猪48头, 通过穴位注射氟哌酸针剂, 用量为50mg/kg体重, 每隔12h注射1次, 注射时将仔猪倒提保定, 用5%碘酊穴位消毒后, 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荐椎平行, 垂直刺入穴位, 进针1cm左右, 将药液缓慢注入。第2组有仔猪50头, 通过腹腔注射氟哌酸针剂, 药物配方为5%糖盐水500mL, 氟哌酸针剂20mL, Vc 20mL, 安钠咖10mL, 每头腹腔注射上述配合药液20mL, 每隔12h注射1次。第3组有仔猪54头, 通过仔猪颈部肌肉注射氟哌酸针剂, 药物用量为100mg/kg体重, 每隔12h注射1次。

1.4 判定标准

投药2~3次后症状完全消失, 粪便成型, 肛门无红肿或黏湿感, 食欲好转为痊愈;症状减轻, 粪便成软条或变稠为有效;用药中途死亡或用药6~7次后, 症状未减轻或继续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 疗效以穴位注射组为最好, 腹腔注射组次之, 肌肉注射组最差, 经生物统计学分析, 前2组与第3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P<0.01) 。从疗程和投药次数看 (见表2、表3) , 穴位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但两者都极显著于第3组 (P<0.01) 。

(h)

(次)

3 结论与讨论

(1) 从不同用药途径治疗仔猪黄痢的试验结果看, 穴位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总有效率分别比肌肉注射组高27.5%和21.6%, 治疗疗程分别少22.76h和25.36h, 投药次数分别少2.15次和2.37次, 说明后海穴和腹腔注射氟哌酸治疗仔猪黄痢比肌肉注射效果好。从用药量和用药副作用看, 穴位注射组用药量最少, 而且未见副作用, 刺激小。腹腔注射用药量最多, 并且操作麻烦, 如注射时消毒不严格, 易引发腹膜炎。

(2) 腹腔注射虽然比肌肉注射疗效好, 但与穴位注射比较, 其结果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毒要求高;二是用药量多;三是药液温度必须在37℃左右, 特别是在冬季, 药液温度的保持要格外注意。因此, 腹腔注射主要是治疗仔猪因下痢脱水较严重时的一种急救方法。

(3) 后海穴部位结缔组织疏松, 注射时对仔猪刺激小, 药物吸收快。此外, 药物进入后海穴刺激经络和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和经络的传导和调节也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因此, 后海穴注射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刘伟.仔猪白痢的鉴别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1) :182.

[2]陈宝文, 曲军, 贾传忠.一例仔猪黄痢病的治疗[J].山东畜牧兽医, 2009 (30) :49-50.

[3]高红磊.仔猪黄痢的发生及综合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202.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 篇3

1 流行情况

2007年5月份武平县象洞乡发生多起仔猪黄痢。据一畜主反应, 家中有2窝出生才3 d左右的仔猪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 粪便黏黄。有的脱水很严重, 眼球和肛门内陷, 粪便稀薄如水, 黄色浆状, 含有凝乳小片, 有气泡, 腥臭味;有的饮欲增加, 精神萎顿, 停止吮乳, 皮肤蓝灰色, 质地干燥。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1~3 d出现症状, 一窝仔猪中有1~3头仔猪发病, 病初仔猪精神沉郁, 全身衰弱, 很快死亡, 其他仔猪相继发病。主要症状为排黄色稀粪或水样粪便, 呈黄色或黄白色, 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 有腥臭味, 肛门失禁, 精神沉郁, 停止吮乳, 脱水, 迅速消瘦, 严重者昏迷死亡。

3 剖检变化

患猪尸体被毛粗糙, 皮肤干燥, 皱缩, 口腔黏膜苍白、干燥, 肛门肿胀, 黏膜充血水肿。肠系膜和网膜血管高度充血扩张,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 呈淡黄色或红色, 切面多汁。胃显著膨胀, 充满多量酸臭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混有暗红色血液的凝乳块。胃壁黏膜水肿, 表面附着多量黏液。胃底腺区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 可见明显的出血斑点, 表面附着凝血块。小肠各段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水肿。黏膜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呈淡红色、鲜红色以至暗红色, 湿润而有光泽, 肠内容物为黄色或黄红色, 混有凝乳块, 具有浓烈腥臭味。空肠和回肠病变较轻, 但发酵积气现象明显。大肠病变比小肠轻, 黏膜呈节段充血、水肿, 充满多量稀薄内容物。肝脏瘀血, 呈紫红色或黄红相间的嵌纹状色彩, 稍肿大, 被膜光滑, 质地变脆, 切面有暗红色血液流出, 结构模糊, 胆囊不扩张, 内含少量棕黄色浓稠胆汁。胰腺几乎无病变。脾脏有不同程度瘀血, 呈紫红色, 被膜上有小出血点, 切面结构模糊。肾脏无明显变化, 被膜光滑易剥离, 皮质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出血点, 切面皮质层色泽苍白。心脏扩张, 心房和心室内充满凝血块, 心肌松软, 色泽苍白无光泽。肺水肿明显, 切面有泡沫性浆液流出, 间叶及隔叶有暗红色瘀血区。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诊为仔猪黄痢。

5 治疗

分2组进行治疗。

5.1 第1组

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5 mg庆大霉素, 每天1次, 连用2 d。同时口服补液盐, 药物饮水 (阿莫西林50 mg加水30 kg) , 结果治愈率为50%。

5.2 第2组

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2 mg多黏菌硫酸盐, 每天2次, 同时药物饮水 (阿莫西林50 mg加水30 kg) , 结果治愈率为82%。

6 分析与探讨

6.1 致病因子

引起仔猪黄痢的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都具有表面抗原, 主要有K88、K99和K987P, 这是一种蛋白质性质的菌毛样结构, 细菌进入肠道后, 它能使细菌黏附于仔猪小肠黏膜绒毛上皮表面, 是细菌在肠道中的定居因子。

6.2 肠毒素影响

仔猪黄痢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篇4

1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在1周龄以内的乳猪, 1~3日龄多发。带菌母猪为本病的传染源, 仔猪大多通过吮乳或舔食污染的物体、饲料而经消化道传染。最急性的病例无明显症状, 生后10 h突然死亡。2~3日龄仔猪感染时病程稍长, 下痢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 1 h内数次。粪便黄色或黄白色糊状, 含有凝乳小块。病猪精神沉郁, 不吃奶、口渴、迅速消瘦, 全身衰弱, 终因脱水, 全身衰竭昏迷而死。猪群一旦发病, 往往一窝一窝发生, 很快传染开。一窝仔猪中发病率可达50%~90%, 病死率有的可达100%。往往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另外, 猪场卫生条件差, 仔猪拥挤, 互相窜窝, 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 病理变化

尸体皮肤干燥, 皱褶, 皮下组织干燥, 或无血, 呈红色。肠腔扩张, 肠壁很薄, 肠内容物为黄色,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肾变性, 重者有出血点。

3 类症鉴别

3.1 仔猪红痢

下痢粪便中带有血液, 呈红褐色, 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剖析可见皮下胶冻样浸润, 胸腔、腹腔、心包积液, 呈樱桃红色, 胃和十二指肠不见病变, 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慢性经过的猪只, 肠壁增厚、弹性消失, 浆膜可见黄色或灰黄色的假膜, 易剥离, 粘膜下有高粱粒大和小米粒大的气泡。

3.2 仔猪白痢

主要以10~30日龄多发, 以20日龄左右最常见, 3日龄以内和1月龄以上很少发生。粪便白色或灰白色, 有特殊的腥臭味, 病死率低。

3.3 仔猪副伤寒

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 腹泻, 体温升高 (41~42℃) , 粪便中混有血液、假膜。病变部位在大肠, 表现为大肠壁增厚, 粘膜有坏死, 上面附有伪膜如麸皮样。但是仔猪副伤寒可见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血斑, 亚急性眼有脓性分泌物,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剖检可见肝脏有糠麸样细小灰黄色坏死点。 脾脏肿大呈暗蓝色, 坚度如橡皮。

4 防治

4.1 预防

在母猪妊娠期, 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 保持环境卫生和产房温度, 产仔前必须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分娩后的仔猪尽早使其吃到初乳。有条件的养殖场 (户) 可进行免疫接种。目前, 我国研制的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可用来预防本病。其使用方法是按瓶签标定的头份, 用灭菌的氢氧化铝胶盐水稀释, 每头母猪耳根深部皮下注射1 mL (相当于50亿个活菌) , 可使新生仔猪获得主动保护。其他种类的菌苗可依产品说明书使用。在母猪产仔后, 也可采用中草药 (如乌梅、焦山楂、紫皮蒜、百草霜、车前子等) 加于母猪饲料中让其食入而进行防治。

4.2 治疗

发现1头仔猪发病, 应全窝进行预防性治疗, 若待发病后再治疗, 往往效果不理想。庆大霉素, 每次每千克体重4~11 mL, 每日2次, 口服。每千克体重4~7 mL, 1天1次, 肌肉注射。壮观霉素, 每千克体重25 mL, 每日2次, 口服。磺胺脒0.5 g加甲氧苄氨嘧啶2.5 g, 研末, 每次每千克体重5~10 mg, 每日2次, 口服。

微生态制剂疗法:促菌生, 于仔猪吃奶前2~3 h喂3亿个活菌, 以后每天1次, 连服3 d。乳康生, 于仔猪出生后早晚各服1次, 连服2 d, 以后每隔1周服用1次, 可服6周, 每头仔猪每次服0.5 g (1片) 。调痢生, 每千克体重0.1~0.15 g, 每天1次, 连服3 d。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时, 禁止使用任何抗菌类药物。

5 病例介绍

2006年8月原州区中山北街刘某的1头母猪产仔8头。仔猪出生后第3天, 先有1头发病, 1 d后又有2头发病, 排出黄白色粪便, 精神不振, 吃奶减少。用庆大霉素5 mL, 肌肉注射, 每12 h 1次, 全窝均注射。同时, 每天用乌梅200 g、焦山楂150 g, 研碎, 混于猪食内喂母猪, 连喂3 d。

猪球虫病与仔猪黄痢的诊治体会 篇5

1 猪球虫病与仔猪黄痢概述

1.1 仔猪球虫病主要发生在小猪, 且多发于7~11日龄的乳猪, 但断奶仔猪也会发生, 成年猪常为带虫者。此病不是摄入母猪粪便中的球虫卵囊而感染。多发于春末和高温潮湿的夏季, 特别是炎热的夏季, 母猪戏水把产床弄湿后容易引起哺乳仔猪发生该病。多数情况下无季节性。

1.2 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的小猪, 以1~3日龄最多见, 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环境卫生差, 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 病例介绍

2012年6月26日,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长山村饲养户何某来诊所求医, 主诉其家饲养母猪52头, 近日陆续产仔, 产仔后7 d, 部分仔猪出现黄色或灰色稀便, 开始时粪便松软沿肛门下流或呈糊状, 随之粪便呈液状, 呈乳汁状酸臭味, 轻重不一, 哺乳正常;也有一部分猪看不到明显症状, 于生后十多小时突然死亡, 呈急性败血症变化;有的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 粪中有凝乳块, 病猪不吃奶, 一抓猪用药, 猪只便会从肛门喷粪, 猪只消瘦、脱水、衰竭。对发病小猪, 主人也用了些仔猪止泻药, 效果不好, 现已死亡11头。

后笔者前往诊治。临床见生病小猪消瘦, 后躯有黄色粪便, 精神沉郁, 测量体温有的正常, 有的微热, 达40.1℃, 哺乳较正常。对死亡仔猪进行剖检, 见患猪回肠和空肠黏膜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变化, 颈部、腹部皮下水肿, 有的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气体, 肠壁薄如纸, 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变化, 十二指肠最重, 结肠最轻, 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出血点, 肝呈紫色和红黄相间纹状色调。心脏扩张, 心房、心室有凝血块, 肾脏色淡, 肺呈充血肿胀。问诊畜主说其母猪产前未注射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圈舍潮湿, 卫生条件差。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 最终诊断小猪患有球虫病和仔猪黄痢混合感染。

3 防治

3.1 对猪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治疗过程中1天1次, 圈舍还要保持通风良好。哺乳母猪每日哺乳前用0.1%高锰酸钾清洗乳房。圈舍消毒药选用聚维酮碘消毒液。

3.2 母猪粗精饲料搭配合理, 每百斤饲料中加1 kg麦麸。以保证胃肠道蠕动功能正常, 肠道畅通。

饲料中每天早晚各添加80 g过奶母仔安粉。饮水中加欣科替宁粉, 每百斤水中添加50 g。以上方法连用7 d。

3.3 患病仔猪, 口服磺胺对甲氧嘧啶片, 每头每日1次, 每次20 mg/kg, 连用3 d, 肌注。河南商丘森澳达动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澳痢奇, 每日1次, 每次每头0.3 mL/kg, 连用3 d。

通过以上治疗, 该养殖户饲养仔猪拉黄稀便现象得到控制, 仔猪哺乳正常。

4 诊治体会

通过这起病例的诊治过程, 笔者深刻体会到要想控制和杜绝仔猪球虫病和仔猪黄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 平时要注意孕母猪的饲养管理。孕母猪产前要免疫仔猪大肠杆菌苗,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仔猪黄白痢发病率。另外孕母猪饲料做到青粗精合理搭配, 料中添加母猪保健药物, 这是杜绝仔猪黄痢发生的必要手段。

4.2 创造舒适的圈舍卫生环境, 可大大降低球虫病与仔猪黄痢传播的机会。

圈舍做到每周全面消毒1次, 圈舍保持清新干燥, 通风良好, 温湿度适宜。

4.3 仔猪出生后注意保温, 保健措施要到位。出生后3 d、7 d、21 d要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等制剂药, 可有效降低仔猪黄白痢发生率。

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 篇6

1 发病情况

宁德市霞浦县某养猪场建于2008年初, 饲养90头后备母猪, 9月份陆续开始分娩, 前十几窝仔猪没有发生黄痢, 10月底开始每窝仔猪出生后1~7 d内分别不同程度发生黄痢, 2009年4月17日就诊时产房有7窝共73头哺乳仔猪, 已发病33头, 发病率45.2%, 死亡11头, 病死率33%。经综合治疗后治愈14头, 治愈率达63.6%。根据畜主叙述, 自2009年10月开始至今已发病43窝, 发病仔猪387头, 发病率84.8%, 死亡255头, 病死率65.9%。发病期间单独使用痢菌净加阿托品治疗, 疗效不理想, 而且无法终止发病。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最快的2~6 h, 一般在24~36 h发病。有时一窝中1~2头开始发病, 迅速蔓延全窝, 有时一窝中一半以上乃至全窝发病。最初突然腹泻, 排稀薄如水样粪便, 黄色至灰黄色, 夹有白色凝乳块, 有腥臭味, 随后腹泻更加严重, 几乎几分钟就要排1次。病仔猪很快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行走摇摆, 吃乳无力, 叫声嘶哑,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眼睛无光, 皮肤失去光泽, 质地枯燥有皱褶, 最后昏迷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解5头病死仔猪 (其中3头已死亡, 2头濒临死亡) , 表现为干瘦、皮肤皱缩, 肛门哆开, 周边红紫、粪污;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 有的肠黏膜潮红, 有出血班, 肠壁变薄, 十二指肠最为突出;有的肠黏膜和浆膜充血, 肠腔内充满腥臭黄色、黄白色、稀薄的内容物和气泡, 空肠、回肠病变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有点状出血, 切面多汁;肝、肾有小的坏死病灶, 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哺乳仔猪出生后均在7日龄内多发, 并且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严重, 排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脱水严重等特点, 可初步诊断为哺乳仔猪黄痢。

4.2 细菌分离培养

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 用无菌盐水冲洗后刮取黏膜, 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 h后, 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圆形、稍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

4.3 药敏试验

取上述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先锋V、环丙沙星、新霉素高度敏感, 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中度敏感, 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痢菌净低度敏感。

5 防治措施

1) 根据该场分娩舍20个分娩床位, 将产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整到一端, 对调出的一端彻底打扫、清洗、消毒, 干燥后再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过来, 用同样方法再处理另一端。

2) 对猪场、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一周内分别用2%火碱、消特灵消毒1次。

3) 调整保温箱和分娩舍温度。

4) 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颈部注射环丙沙星15 mg, 用胃导管一次灌服加有抗生素、收敛剂、10%葡萄糖、维生素C、补液盐溶液, 按猪体重大小灌服300~500 mL, 连用3 d。对未发病仔猪按每千克教槽料添加新霉素0.2 g给予添食, 连用7 d。对所有仔猪用补液盐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饮水, 连用7 d。

5) 对产前产后母猪的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 (按说明书用量) , 连续饲喂4 d。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2 d后基本控制了疫情, 2010年4月7日跟踪反馈时反映情况良好, 现在仔猪断乳成活率可达96.4%。

6 体会

1) 哺乳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带菌猪, 患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 哺乳仔猪接触了污染的水源、饲料、产床、用具和分娩母猪的乳头及皮肤而感染。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产仔旺季、寒冬和早春。在一个猪场流行一次之后, 往往不会中断, 新生仔猪24 h内最易感染发病, 一般出生后3 d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7 d。但在梅雨低温季节也有出生12 h发病的。很多猪场均发生过哺乳仔猪黄痢, 但发病程度不同, 头胎仔猪的发病率很高, 随着胎次增多, 发病率则下降, 可能与母猪产生该病的免疫力有关。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一窝仔猪一旦发病, 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死率一般在50%左右, 高者可达100%。

2) 根据上述多种原因可导致哺乳仔猪黄痢, 因此在防治上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1) 母猪空怀期要抓紧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 产前42 d、14 d各免疫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以提高母猪免疫力, 产生足够的母源抗体, 借以保护仔猪。 (2) 严格环境与母体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彻底清洗、消毒产床和周围环境, 而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是消毒的重点, 消毒后用温水清洗。分娩当天再次对乳头和会阴部进行彻底清洗、清毒, 哺乳前先挤掉前面几滴乳汁盛于盆内集中废弃。 (3) 在母猪料中加入预防药。于母猪产前7 d和产后7 d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如新霉素、呼诺欣、氟苯尼考等, 以阻断大肠杆菌经母猪传给仔猪。 (4) 给刚出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 从而获取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以及母源抗体, 有效提高胃酸水平和刺激肠道蠕动, 抑制病菌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 降低黄痢的发病率。 (5) 要勤观察, 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一窝个别有病, 全窝治疗的原则。 (6) 要尽可能解决分娩母猪温度要求与刚出生仔猪温度要求的矛盾, 既要控制好分娩舍的通风换气, 适宜温度, 又要做好保温箱的防寒保暖。 (7) 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减少应激因素, 冬天母猪分娩后喝第一口水, 最好是温水, 仔猪在7 d内供给温水。

仔猪黄痢的防治 篇7

1 病原

引起仔猪黄痢的大肠杆菌能够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 这种菌被称作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该菌利用一种或多种菌毛黏附素, 吸附在新生仔猪小肠黏膜上, 产生一种或几种肠毒素。

2 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与病菌、环境条件和动物本身因素有密切关系。首先仔猪只有吞入大量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才能发生腹泻。其次, 猪舍卫生条件差、环境中大肠杆菌数量多也能增加发病机会。另外, 母猪在产前没有接触过致病性大肠杆菌或没有接种过疫苗, 初乳中就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 所产的仔猪就容易发病。一窝仔猪中的发病率很高, 常在90%以上, 病死率也很高, 有的全窝死亡。带菌母猪由粪便排出病原菌, 散布于外界, 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通过吮乳或舔食母猪皮肤感染发病。该病的流行没有季节性。在猪场内一次流行之后, 一般经久不断, 只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在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发病, 长的为1~3天, 7天以上的很少。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 于12小时之后突然有1~2头表现衰弱, 很快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生腹泻, 粪便呈黄色浆状, 含有凝乳小片, 有气泡并有腥臭味。严重流行时, 有少数病猪可能发生呕吐。由于不断拉稀, 粪便粘附会阴部和后肢。捕捉时, 仔猪在挣扎和叫鸣中, 常由肛门排出稀粪。严重时肛门失禁, 吃奶减少或停止, 有渴欲, 精神沉郁, 病猪严重脱水, 消瘦, 眼窝下陷, 全身衰弱, 昏迷而死。脱水不严重的病猪如果治疗及时可能康复。

4 病理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皮肤干燥、皱缩, 口腔黏膜苍白, 颈部和腹部的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 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含有气体, 肠黏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 肠壁变薄、松弛, 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其次是空肠、回肠, 结肠较轻。胃内充有酸臭的白色和黄白色凝乳块, 胃黏膜红肿, 表面附有多量黏液。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 肝、肾常有小的凝固坏死灶或小出血点。

5 防治措施

(1) 治疗。仔猪开始发病后应立即全窝投药。痢菌净5mg/kg体重口服或注射, 每日1~2次, 连用2~3天;链霉素每头仔猪150~200mg灌服, 每日2次, 连用2~3天;新霉素15~25mg/kg体重每日分2~3次内服;诺氟沙星4~8mg/kg体重内服, 每日2次;黄连素注射液每头仔猪60~100mg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2天。

上一篇:旅游常见病的防治方法下一篇:测量方法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