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下痢的综合防治

2024-08-30

仔猪下痢的综合防治(共7篇)

仔猪下痢的综合防治 篇1

仔猪下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是一种在仔猪生产中广泛存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它不仅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 2011年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虽然已研制出多种防制仔猪下痢的口服生物菌苗, 如母猪产前服用的K88, 与K99、987P混合菌苗, 仔猪服用的Ny10菌苗等, 但由于病因的多样性, 防治体系又不尽完善, 所以一直无法根治该病。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初生1周龄内的仔猪, 如果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了母猪的乳头, 仔猪吮吸乳头时, 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还未发育完善, 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 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使乳糜被分解为有害物质, 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 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 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 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 使肠道蠕动加剧, 造成吸收功能障碍。根据仔猪排出粪便的色泽, 可区分为:粪便为红色称为红痢, 黄色称为黄痢, 白色为白痢, 是由魏氏梭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1.2 哺乳母猪突然换料

在生产中, 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而改变饲料配方, 据胶州市里岔黑猪原种场多次试验证实, 哺乳母猪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以56%~58%为宜, 当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 仔猪很快便会出现下痢。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所造成的, 乳汁中的乳脂含量增高, 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 肠道内的消化吸收紊乱, 导致了仔猪下痢。

1.3 哺乳母猪患病

哺乳母猪患病后, 往往引起体温升高, 造成生理代谢紊乱, 引起乳汁变性, 致使仔猪消化不良, 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大量繁殖, 导致仔猪肠道发生炎症, 出现下痢。肠道内病原微生物繁殖产生的内毒素被吸收, 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 造成仔猪脱水。该病严重时仔猪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 仔猪受环境应激

在仔猪10~30日龄时, 因气候多变, 阴雨天时间长, 仔猪受凉。特别是入秋以后, 气候寒冷, 地面太凉而又没加垫草, 使仔猪抵抗力下降, 这时可由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浆状或呈糊状带有腥臭味的粪便, 身体迅速消瘦, 此时仔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可导致仔猪死亡, 或造成仔猪发育不良, 生长受阻形成僵猪。

1.5 仔猪供水不足

仔猪开食后, 往往食欲都很旺盛, 如果此时供水不足, 可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 致使细菌感染, 发生下痢。

1.6 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绿料或麸皮比例过大

饲料中油脂含量一定要适中, 如饲料中油饼等比例过高,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采食后无法消化而造成下痢;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 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发生下痢;喂给青绿饲料过多, 或轻泻饲料如麸皮等比例过大, 致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 也可能导致下痢。

2 综合防治

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通过采取“消、免、补、治”等一系列措施, 重防母猪, 早防仔猪, 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同时进行, 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可适当使用抗菌素药物, 加喂炭末等收敛吸附药物;减少应激因素, 增加维生素供给,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2.1 消

彻底消毒, 尽量减少母猪、仔猪周围环境的病原微生物。每批仔猪转出后, 应对产仔舍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水冲刷干净, 用1.5%的火碱喷洒消毒, 以喷湿为宜, 也可用1∶600百毒杀喷洒消毒, 杀灭母猪、仔猪周围环境的致病性微生物。母猪产仔后, 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 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 每2d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1次, 以防止周围环境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2.2 免

给临产前母猪注射疫苗, 以使仔猪获得较高水平的被动免疫力在母猪临产前40d和15d, 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 2mL/头·次, 以增加母猪血清和初乳中抗大肠杆菌的抗体。同时应注重母猪饲养管理, 供应母猪和仔猪全价配合饲料, 尽可能地保证母猪哺乳期内健康无病;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条件, 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冬天做好防寒保暖, 增强母猪和仔猪的体质;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应充分注意母猪饲料, 切忌突然更换, 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 以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特别要注意不能使用普通高能量配比的肉猪饲料饲喂哺乳母猪;在配合母猪料时, 应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 粗蛋白的含量不低于18%;在仔猪吃初乳前, 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 并用0.01%高锰酸钾或0.1%的新洁尔灭消毒, 并挤掉几滴奶后, 再让仔猪吮乳。

2.3 补

给仔猪补铁、补硒, 早治仔猪, 增强体质,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大量的研究成果证实, 新生仔猪出生后体内铁储备只有40~50mg, 每天通过母乳获得铁量为1~1.3mg, 而仔猪每天正常需铁量为7~11mg, 因此, 极易发生供需矛盾, 如不及时补铁, 在仔猪出生第7天左右就会缺铁, 进而发生贫血, 使仔猪的抗病力下降。为此, 在仔猪3~4日龄, 肌肉注射富铁力1mL (每毫升含络合铁150mg, 含硒化合物1mg) , 可有效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仔猪抗病能力。也可在仔猪3日龄内注射牲血素1mL、0.1%亚硒酸钠2mL来预防铁、硒的不足;在仔猪3~5日龄补水时, 在水中加入人工盐, 供仔猪自由饮用;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 促进器官发育, 减少白痢发生;仔猪开食后要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在仔猪下痢多发地区, 应做到仔猪一出生, 就将抗菌药物涂于母猪乳头, 使仔猪在吃奶的同时, 吃进抗菌药。也可以将抗菌药液吸入滴管, 对仔猪进行逐头滴服, 疗效更为确切。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为了防止仔猪肠道菌群失调,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0.5%的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 连续服用, 忌与抗生素同用。

2.4 防 治

治疗方针是抗菌、消炎、止泻, 母猪和仔猪兼治。仔猪下痢如果早期进行治疗, 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 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为此, 临床上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 在发病初期, 仔猪仅出现下痢, 尚有一定食欲与饮欲, 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 可选用庆大霉素每头每次肌注8万U, 或卡那霉素50万U, 2次/d, 连续用2~3d。同时应用中药喂服产仔母猪。方剂为白头翁30g、黄连20g、秦皮20g、黄柏20g、白芍30g、当归5g、木香5g、甘草10g、木通10g、瓜蒌10g。用法是将加味白头翁散研为末, 按1g/kg.bw, 混入5倍量的饲料中喂服, 1次/d, 连用3d, 早晨喂给所产仔猪下痢的母猪。

(2) 在发病中期, 仔猪除下痢外, 食欲废绝, 身体明显消瘦, 有脱水症状, 应在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 进行口服补液。方法是:根据猪只大小, 用胃导管一次投服药液300~1000mL。

药液的配置可以口服补液盐为基础, 加入适量抗菌药物, 也可加点收敛药物, 配合一些葡萄糖和维生素C等壮补药。

(3) 对极度衰竭的危重病猪, 除用上述方法外, 还应进行静脉输液, 可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 加入适量抗菌素、地塞米松2mL和10%的维生素C 1~2mL;为防止体内酸中毒, 也可用3%~5%的碳酸氢钠;心脏衰弱时可用强心药进行治疗。

(4) 加强营养保健, 为猪群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

哺乳仔猪下痢的综合防治 篇2

1 病因及临床症状

仔猪下痢是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哺乳仔猪黄痢和白痢。

1.1 仔猪黄痢

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初生一周以内的哺乳仔猪, 以1至3日龄多见, 发病死亡率较高。带菌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猪以腹泻为主要症状, 粪便呈浆水状, 黄色或黄白色, 含有凝乳块, 粪便沾尾、后肢等处;病猪精神沉郁, 吃乳减少或停止;脱水, 迅速消瘦, 眼球下陷, 最终全身衰竭、昏迷而死亡。如未及时发现往往来不及治疗。

1.2 仔猪白痢

病因除特异性大肠杆菌外, 非特异性病因的影响也起到重要作用。如圈舍卫生条件差, 阴冷潮湿, 气候、环境突变;母猪饲料品质差, 饲料配合不当, 突然更换饲料;母猪过肥, 母乳含脂率过高, 或母猪过瘦, 泌乳量不足;仔猪补饲过迟, 造成营养不良, 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诱发本病。

本病多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 以10~20日龄最多见。病猪下痢, 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绿色, 浆糊状, 有特殊的腥臭味;有时出现呕吐, 粪便带有气泡或混有血液。病猪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吃乳减少, 逐渐消瘦;怕冷寒颤, 常堆叠伏卧, 生长发育迟滞。如不及时治疗, 常因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针对各种诱因, 要从母猪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临产护理;哺乳仔猪保养育肥等方面着手。

2.1.1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给母猪饲喂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饲料, 给以充足清洁饮水;每天让母猪适当的自由运动和光照。日粮中, 能量、蛋白质、矿物质饲料和青粗饲料要合理搭配, 力求营养全面, 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提高初生仔猪的健康水平。同时根据母猪的体况及妊娠期的不同阶段, 适当调整营养供给, 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

2.1.2 母猪临产前护理和产后饲养管理

临产前, 圈舍应彻底清扫, 并用2~5%的来苏儿或2~3%烧碱水消毒。临产前7d至产后3d, 按日粮的10~20%减少精料喂量, 适当供给多汁青绿饲料, 这对母猪发生产褥热、乳房炎、乳房结块、产后食欲不振和因乳汁过浓而发生仔猪下痢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有仔猪黄痢病史的母猪, 分娩前3d至分娩后2d, 选用在乳腺中分布浓度较高的广谱抗菌素, 如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 内服, 一次量每1kg体重10~25mg, 每天2次。对预防仔猪黄痢和母猪产后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产后3d起, 逐渐增加饲喂量, 到7d后达到哺乳母猪的饲养水平。保证供给清洁的饮水, 适当增加青绿饲料, 尽量避免更改日粮、改变圈舍环境;对圈舍做定期消毒。

2.1.3 临产护理及哺乳仔猪的保育

母猪分娩时, 应进行接产护理。刚产出的仔猪用毛巾擦干身上、口鼻处的羊水, 剪乳犬齿, 断脐带;然后将抗肠道感染的抗菌药片粉剂, 用凉开水调制成浆糊状, 用竹片或其它片具沾取适量, 涂擦于仔猪的舌根处喂服;也可直接把药粉用小勺投于舌头上喂服 (每天2次, 连用3d) , 以预防早期下痢。然后逐一将仔猪放到护仔箱或保育栏内。待母猪产完仔猪, 排出胎衣后, 拖干地面的羊水, 用0.1%的高锰酸钾液清洗母猪的乳头及周围皮肤, 将仔猪放回到母猪身边, 让仔猪尽早吸食初乳。

为防止仔猪营养性贫血, 增强抗病力, 产后2~3d内应进行补铁。补铁的方法较多, 但目前最有效、方便的方法是, 给仔猪肌肉注射铁制剂, 如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富铁宁、牲血素等, 每头注射1ml。

给仔猪提早补饲, 让仔猪在母猪泌乳高峰期过后就能采食。从7日龄开始诱食补饲, 给以清洁饮水, 防止喝脏水、粪水。

在哺乳期内, 要抓好仔猪的保温防寒、防压措施, 经常保持圈舍干燥、卫生, 实行定期消毒。

2.2 治疗措施

一窝中如有个别仔猪出现下痢, 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1) 抗菌素治疗。目前针对下痢可用的抗菌药种类较多, 但为防止并发症、继发病的发生, 应选用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按治疗剂量注射或口服, 每天2次, 连用3~5d。 (2) 根据下痢轻重可酌情采取联合用药治疗, 即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 如多粘菌素B、粘菌素与四环素类、增效磺胺联合使用;抗菌药与止泻吸附药 (矽碳银、药用炭等) 联合治疗。 (3) 对脱水较重的病猪结合补液治疗。

3 体会与讨论

(1) 由于仔猪下痢的诱因复杂多变, 发病急, 单从临床治疗方面着手是不够的, 即使病猪治愈后, 也会给日后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要积极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 尽量消除各种诱因。本病的发生归结起来, 主要与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防治的关键要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为此, 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 应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和兽医防疫制度。

(2) 猪场内的生产母猪群中, 对仔猪下痢频发, 有免疫缺陷的个体应做淘汰处理。在选留后备母猪时, 应选择健康、顺利生长发育的仔猪, 有下痢病史的仔猪不能留做后备猪。

(3) 仔猪下痢的综合防治措施, 是饲养管理与防疫治疗有机结合的技术工作。抓好饲养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 技术人员与饲养管理人员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协作配合, 是搞好综合防治的基础条件。

摘要:把好哺乳仔猪下痢关, 是培育仔猪和提高母猪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多年在农村基层工作实践, 认为:仔猪下痢诱因复杂、多样, 与母猪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 临产护理, 哺乳仔猪的保育以及临床治疗等技术措施相关,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综合防治仔猪下痢的措施 篇3

1 仔猪发病的原因、特点

1.1第一次下痢发生的时间多为仔猪黄痢期, 常发生在仔猪新生后的第三天, 即早发性大肠杆菌下痢。发病和死亡率高,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严寒的冬季和早春发病较多。临床上以拉黄色稀粪为主要病症, 多是由于圈舍污染, 消毒不彻底, 阴冷潮湿, 气候剧变, 受寒冷和吃初乳不足所致。为此必须及早吃上初乳, 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性抗体。

1.2第二次下痢发生的时间多为仔猪易发白痢期, 2~4周龄时暴发, 尤其10~20 d的仔猪发病最多, 占发病总数的35%以上。这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哺乳仔猪传染病。仔猪排出乳白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粪便, 粘稠粥样, 有难闻的腥臭味。寒冷或保温措施跟不上, 贼风侵袭, 粪便污染, 潮湿。产后2周的仔猪, 虽然还在吃奶, 但母乳中的抗体已经开始下降, 抗病力低, 是仔猪白痢病暴发的根本原因。

1.3第三次下痢发生的时间为即将断奶的仔猪。仔猪一下子离开母猪的呵护, 突然遭受环境和营养应激变化, 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腹泻和抵抗力下降;仔猪断奶后胃肠生理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再加上母子分居, 以及营养应激等等, 致使仔猪抗病力下降, 生长发育受阻, 造成仔猪断奶后1~2周内, 尤其2~10 d内, 仔猪下痢死亡的第三次高峰出现。病死率一般为10%~20%, 如出现脱水, 病死率可高达40%以上。

2 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2.1做好母猪保健工作

2.1.1给母猪饲喂全价料, 要求蛋白质水平不要过高, 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 不喂发霉、变质、糟渣饲料, 加喂青饲料来确保奶的质量。

2.1.2在怀孕母猪后期的饲料中添加脂肪, 促进乳脂的合成。提高初生仔猪的抗寒力, 减少仔猪腹泻。

2.1.3在怀孕母猪产前2周和4周, 各进行1次猪大肠杆菌疫苗注射, 即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苗 (K88K99) , 抵御大肠杆菌的侵袭。

2.2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2.2.1给仔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冬季保证猪舍温暖干燥, 清洁卫生, 空气新鲜, 环境不污染, 温湿度适宜。

2.2.2产前彻底消毒。产前可用1%~2%氢氧化钠溶液或10%~20%石灰乳, 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猪舍。

2.2.3仔猪吃奶前应消毒乳房区, 先用温水擦洗乳房区, 再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 把母猪的腹部和奶头消毒好, 防止病从口入。

2.2.4提早补料。早补料 (仔猪全价料中添加柠檬酸0.5%~1.0%) 可刺激胃肠发育, 加强胃肠机能, 有利于仔猪消化, 提高饲料消化率, 减少胃肠病。2.2.5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可消除带菌猪, 彻底消毒圈舍, 净化养殖环境, 有利于预防仔猪下痢病的发生。

3 防治措施

仔猪下痢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篇4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初生1周龄内的仔猪, 如果母猪乳头受到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易感仔猪吸吮乳头时, 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仔猪的消化道。由于此时仔猪的消化道功能还未发育完全, 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在消化道内的繁殖, 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消化道黏膜, 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 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的气体, 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 使肠道蠕动加剧, 造成吸收功能障碍。根据仔猪排出粪便的颜色可分为红痢、黄痢、白痢, 是由魏氏梭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

1.2 哺乳母猪突然更换饲料

在生产过程中, 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而改喂能量较高的饲料, 仔猪粪便很快出现下痢现象, 这是因为突然给母猪饲喂高能量饲料, 母猪乳汁中的乳脂含量增高, 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 肠道消化吸收紊乱, 导致仔猪下痢。

1.3 哺乳母猪患病

哺乳母猪患病后, 往往引起体温升高, 造成生理代谢紊乱, 引起乳汁变性, 导致仔猪消化不良, 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并在肠道中大量繁殖, 致使仔猪肠道发生炎症, 出现下痢。肠道内病原微生物繁殖产生的内毒素被吸收, 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 空肠分泌大量黏液, 造成仔猪脱水。该病以产后1周内的发病最多,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70%以上。

1.4 仔猪受环境应激

在仔猪10~30日龄时, 如果阴雨天时间长, 仔猪极易受凉, 尤其是入秋后, 气候寒冷, 地面凉而又没加垫草, 使仔猪抵抗力下降, 这时可由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粪便或灰黄色浆状, 有的呈糊状带有腥臭味的粪便, 迅速消瘦, 此时, 若不及时有效治疗, 可导致死亡, 或造成仔猪发育不良, 生长受阻, 形成僵猪。

1.5 仔猪供水不足

仔猪开食后, 往往食欲很旺盛, 若此时供水不足, 可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 被细菌感染, 发生下痢。

1.6 饲料中油脂含量过高, 饲料霉变, 青绿饲料或麸皮比例过大

饲料中油脂含量一定要适中, 如过高,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采食后无法消化而造成下痢;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 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发生下痢, 青绿饲料过多, 或轻泻料麸皮比例过大, 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 也可使仔猪下痢。

2 综合防治

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通常采取“消、免、补、治”等一系列措施, 重防母猪, 早防仔猪, 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同时并举, 提高仔猪抵抗力。生产中可适当使用抗菌素类药物, 加喂收敛吸附药物;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增加日粮维生素含量,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2.1 彻底消毒, 尽量减少母、仔猪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每批仔猪转出时, 应对产仔舍门窗、墙壁、地面等, 先用清水洗涮干净, 再用2.5%烧碱溶液喷洒消毒, 以喷湿为宜, 12 h后冲洗干净。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 d用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 以尽可能杀死母仔周围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母猪产仔后, 应每天清理1次粪尿, 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

2.2 给临产母猪注射疫苗, 早预防母猪, 以使仔猪获得较高水平的被动免疫力

在母猪临产前40 d、15 d, 分别注射仔猪天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 每次每头2 m L, 以增加母体血清和初乳中抗大肠杆菌的抗体。同时, 还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尽可能保证母猪哺乳期内的健康;给母猪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条件, 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冬季做好防寒保暖, 以增强母仔的体质, 保持圈内清洁、干燥、卫生;充分注意母猪饲料, 切忌突然更换, 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品质好、数量足的乳汁, 以利于仔猪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注意不能使用普通高能量配比的肉猪饲料来饲喂哺乳母猪, 在配合母猪饲料时, 应限定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 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8%;在仔猪吃初乳之前, 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 并用0.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而灭溶液消毒, 并挤掉几滴后, 再让仔猪吮乳。

2.3 补给仔猪补铁、补硒增强体质, 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笔者认为, 在仔猪3~4日龄时, 肌肉注射富铁力1 m L (1 m L含铁络合物150 mg, 含硒化合物1 mg) , 可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 以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 减少白痢的发生;仔猪开食后要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在仔猪一出生时, 就将抗菌药物涂于母猪乳头, 使仔猪在吃奶的同时吃抗菌药, 为防制仔猪肠道菌群失调,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5%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 连续服用, 忌与抗生素同用。

2.4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治疗, 其方针是抗菌、消炎、止泻、母仔兼治

仔猪下痢如果早期进行治疗, 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 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因此, 在临床上要治标治本相结合。

2.4.1在发病初期, 仅出现下痢, 尚有一定食欲, 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 可选用庆大霉素每头每次8万U, 2次/d, 连用2~3 d, 同时, 应用中药“白头翁散”喂产仔母猪。方剂为:白头翁30 g、黄连20 g、秦皮20 g、黄柏20 g、白芍30 g、当归5 g、木香5 g、甘草10 g、木通10 g、瓜蒌10 g。用法是将白头翁散研末, 按1 kg体重1 g计算, 混入药物5倍量的饲料中喂服, 每日早晨喂1次, 连用3 d。

2.4.2在发病中期, 仔猪除下痢外, 食欲废绝, 身体明显消瘦, 有脱水症状, 应在注射抗菌素药物的同时, 进行口服补盐液。方法是:根据猪只的大小, 用胃导管一次投服药液300~1 000 m L, 药液的配置以口服补盐液为基础, 加适量抗菌药物, 也可加入收敛药物, 配合一些葡萄糖和VC等壮补药。

仔猪下痢的诊疗体会 篇5

1基本情况

据统计, 从2010年5月至11月, 我们共计接受诊治仔猪水样下痢病例186例, 分别来自我市季市镇、靖城镇的17个养殖场 (户) , 这些发病仔猪大多在4~5周龄。

主要症状:发病仔猪食欲不振, 消瘦迅速, 体温37.4~38.5℃, 部分达到39~41.5℃, 且高热不退。猪发病前期腹部及四肢末梢皮肤发红, 排干粪球, 有黏液覆盖, 后期都出现水样下痢, 救治不及时的, 病猪迅速脱水死亡, 极少猪即使救治成功, 后期生长缓慢。使用降温药或一般消炎药, 能缓解表观症状, 一停药, 次日又复发。

2解剖结果

诊治过程中, 我们共解剖仔猪34例, 其中显现腹股沟淋巴肿大出血13例, 占38.2%;皮下脂肪黄染7例, 占20.6%;腹部及四肢现皮肤发红16例, 占47.1%;肺脏肠系膜胃壁水肿11例, 占32.4%;胸腔腹腔积水8例, 占23.5%;肝肾脾有出血点10例, 占29.4%;肠道黏膜坏死脱落18例, 占52.9%;肠道、胆管、胆囊有寄生虫3例, 占8.8%。

3初步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和剖解分析, 疑似有温和型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猪瘟、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球虫病等, 95%以上猪以混合感染为主。

4治疗

4.1对单纯体温升高的病猪, 注射如复方柴胡, 氨基比林等一般降温药, 10~20 mL/次, 1 d 2次, 连用3 d。

4.2对疑似有温和型猪瘟的猪群, 全群紧急接种猪瘟疫苗。对稽留热, 腹部及四肢末梢皮肤发绀的病猪, 同时注射黄芪注射液。

4.3对体温低的病猪, 用姜汤兑入3~4支人用藿香正气水 (10 mL/支) 灌服。4.4出现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副伤寒的患病猪群, 全群拌料饲喂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药物, 0.1~0.2g/ (kg体重) , 1 d 2次;出现球虫病、姜片吸虫病等寄生虫病, 可用四环素, 喹唑酮等药物, 防止继发感染。

5小结

治疗断奶仔猪下痢的几种方法 篇6

1 仔猪下痢的成因分析

仔猪下痢的成因很复杂, 一般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不同情况的下痢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1.1 消化不良下痢

脂肪性仔猪粪便呈油状, 黄色, 带有恶臭糊状附着肛门周围, 腹围膨大胀满, 多发生于3~10日龄全窝仔猪。饥饿性仔猪粪便呈黄绿色稀便, 猪体瘦弱, 眼睛无神, 走路打晃, 腹围收缩, 被毛蓬乱无光, 多发生于15~20日龄。

1.2 感冒性下痢

病猪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的稀便, 全窝发生, 多发生于10~20日龄仔猪。

1.3 贫血性下痢

仔猪出生后2~3d, 全身发粘, 潮湿, 眼球凹陷脱水, 皮肤呈灰白色, 被毛无光泽, 软弱无力, 微喘, 排水样或粘稠稀便。20日龄后的仔猪, 生长发育很快, 营养满足不了发育的需要, 外观虽然肥胖, 但可视黏膜和皮肤苍白, 粪便呈灰白色。

1.4 细菌性下痢

粪便呈白色、淡黄色、血色、黄绿色带有恶臭味, 多发生于15~30日龄。

1.5 寄生虫性下痢

粪便呈黑褐色稀便, 尾根、股内侧污染粪便, 肛门失禁, 常习惯性下痢, 被毛粗乱, 皮肤发白, 营养不良。

2 治疗方案

2.1 连续法

第1天用氟哌酸粉或恩诺沙星粉拌料;第2天用抗生素, 加上木炭粉 (用优质木柴烧制而成) , 按拌料5g/kg·bw;第3天用抗生素+木炭粉+芒硝拌料。

本方案适宜顽固性下痢或先便秘后腹泻的仔猪。

2.2 腹腔注射法

用5%糖盐水、维生素C、安钠咖、地塞米松、复合维生素B, 混合, 给每头10kg左右仔猪腹腔注射50~100mL。注射部位:倒数第2~3乳头中间偏腹侧4.0cm左右。操作方法:助手倒提仔猪, 术者用左手食指卡住距针头1.5cm左右, 术部消毒, 注入药液。

本方案适宜脱水严重的仔猪。

2.3 早期抗应激法

仔猪断奶后, 在饮水中加入水溶性电解多维和抗生素, 连续饮用1周。

本方案适宜刚断奶仔猪尚未拉稀者。笔者认为, 电解多维有良好的抗应激作用, 此法虽然在养鸡业上应用广泛, 但在断奶仔猪中, 抗应激效果也很明显。

2.4 口服补液法

口服补液盐的配方为, 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加水1000mL, 混合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 , 利用自制可移动饮水器 (制作方法:在容重为17.5kg水桶底部侧面焊接一出口, 用软质塑料胶管对接, 用带有饮水器的直径13mm钢管相接, 将水桶挂于高处) , 让猪只自由饮用5~7d。此法简单易行, 节省劳力, 疗效确实。

本方案适宜腹泻严重的仔猪。笔者认为, 造成仔猪下痢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脱水所致, 及时补液, 可降低死亡率。

2.5 内服西药混剂法

处方为:磺胺脒、痢特灵、次硝酸铋片, 用量视猪只数和体重决定。将上述药片研为细末, 用自制灌药器 (将废弃洗发膏瓶洗净消毒, 在开口处将铁制圆珠笔杆前部塞入, 以利灌药, 此投药器经济实用) 灌服, 1~2次/d, 大多数病例在第一天能治愈, 严重者2次即可。本方案适宜仔猪下痢初期。

2.6 微生态制剂疗法

应用“调痢生”、“促菌素”、“益生素”等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本方案适宜防治仔猪下痢。

2.7 中药疗法

湿热者, 清热利湿, 用白头翁汤加减三黄散或者藿香正气散;寒湿困脾阳, 湿阳祛寒, 用附子理中散;中气下陷者, 补中益气, 用补中益气散;消化不良者, 健胃消食, 用保和汤加减四逆散。本方案适宜慢性下痢的仔猪。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改变舍内外的环境条件, 圈内要有厩床, 运动场地要平坦而无积水, 保证猪体清洁, 防止夏秋雨季母猪拖泥带水进入舍内, 冬季舍温保持10℃左右, 防止阴暗潮湿, 经常保持圈舍干燥和通风换气。

母猪产前产后进行猪体圈栏彻底消毒, 饲槽保持清洁, 搞好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3.2 药物防治

发现仔猪下痢, 要及时治疗和隔离, 防止扩大蔓延。

浅谈仔猪下痢的原因与对策 篇7

1 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

仔猪下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的可以分为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两种。

1.1 感染性下痢

感染性下痢是指因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寄生虫) 引起的下痢, 其中因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最为常见。

1.1.1 大肠杆菌病

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均携带大肠杆菌, 当机体受不良外界环境刺激, 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后, 大肠杆菌会大量繁殖, 产生致病作用。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白痢、黄痢和水肿病。仔猪白痢以仔猪排出腥臭的乳白色、灰白色或青白色浆糊软便为特征, 有时可见仔猪吐奶。仔猪黄痢以排出带有腥臭味黄色浆糊软便或黄色透明稀便为特征。仔猪黄白痢均发生于小日龄的猪。猪水肿病又称胃肠水肿, 是断奶前后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 共济失调, 惊厥, 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 特别是健壮的仔猪易发此病。

1.1.2 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 各年龄猪只均可发生, 仔猪发病较为严重, 中大猪、成年猪发病率低, 冬春季节仔猪饲养比较密集的猪场易发生,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给生猪生产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仔猪发病后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生呕吐, 急剧的水样腹泻, 粪水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 内含未消化的乳凝块, 体温稍高或无变化, 病猪迅速脱水, 体重下降, 精神萎顿, 皮毛粗糙无光, 吸吮能力降低甚至停止吃食, 战栗, 食欲降低, 感染后12~24h发病, 2~5 d死亡, 一周龄以下猪死亡率高达50%, 病愈后增重缓慢甚至成为僵猪。此外还有猪轮状病毒病, 仔猪感染后会排出浆状黄白或暗灰色的稀便, 发病率为80%~100%, 如果同时激发细菌感染, 死亡率会大大增高。

1.1.3 球虫病

在地面或板条上高密度的饲养的猪场发生球虫病比较严重, 一般7~10月份发病比较严重, 6~14日龄均易感染临床症状为排出黄褐色或灰白浆糊状粪便, 1~2 d后排出水样稀便, 并很快脱水死亡。球虫对仔猪危害极大。成年猪携带球虫, 成为传染源, 它们具有免疫力而不发病, 但周期性的排出球虫乱囊污染环境, 感染仔猪。

1.2 非感染性下痢

1.2.1 由母乳及饲料引起的白痢

多发生于生后2~3 d或7日龄左右的仔猪。其原因包括:母乳酸性大, 母猪日粮脂肪量过高, 母乳中钙质不足或母猪发生乳房炎、产褥热等疾病而不能哺乳。由于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 由于吃的过饱, 乱吃大猪食剩余的腐败的饲料, 饮用直饮水而发生下痢, 夏秋季节多发。

1.2.2 缺铁性贫血可以起仔猪下痢

仔猪发生缺铁性贫血也能导致下痢, 所以补充铁制剂可预防仔猪缺铁性下痢。乳汁中的铁乳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肠道铁的吸收具有一定作用, 补充如凝蛋白对下痢有一定作用。

1.2.3 饲料腐败变质

饲料来源不明, 储藏不当导致饲料含有霉菌毒素, 仔猪采食了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就会出现拉稀;饲料中盐分含量较高, 也会导致仔猪下痢;饲料pH值不合理 (pH值应在5.5~6.4之间较为合理) , 断奶后仔猪, 食用饲料后造成胃内pH值偏高促使了有害菌的生长, 抑制了肠道有益菌的生长, 从而导致下痢;早期断奶猪对日粮中的蛋白质过敏也能引发下痢。

2 仔猪下痢的防治

仔猪发病后, 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主要治疗原则是找出病因对症治疗。如果是感染性的, 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也可用白头翁、胡黄连、龙胆草、黄柏、大蒜等中药进行治疗。要做好免疫工作, 并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如果是球虫病, 治疗需要磺胺制剂、氨丙啉等球虫药物。控制球虫病应从产房设施的消毒和产仔前对母猪的治疗入手。

如果仔猪下痢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 需及时改善管理水平, 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 尤其是产房的卫生, 确保舍内通风良好, 温度、湿度适合仔猪的生长发育, 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 均能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由于饲料方面引起的下痢, 则应注意改进饲料配方, 平衡母猪的营养, 选用优质的母猪饲料降低饲料中盐类的含量, 去除变质、霉变的原料, 减少熟化程度低的大豆粕用量, 下痢就能得到控制。在饲料中添加足够的维生素, 对仔猪下痢的预防十分有利, 同时应给初生的乳猪口服补铁制剂以增强免疫力。

上一篇:建筑手绘表达论文下一篇:单神经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