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2024-09-17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共7篇)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篇1

猪脐疝是猪腹腔内脏 (小肠、网膜、结肠等) 由脐孔脱至皮下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疝由疝轮、疝囊和疝内容物组成。幼龄家畜易发,仔猪最为多见。一般脐疝刚形成时脐孔较小,随着生长腹压加大,脐孔逐渐增大。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常继发肠道粘连甚至肠坏死、脐瘘,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日前在扬州大学动物医院学习期间遇到3例同窝猪脐疝病例。经手术修复和使用抗生素消炎等综合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

2010年8月3日,杭集镇李某饲养的2月龄同窝小公猪3头,体重相差较大,分别为19.32kg、6.8kg、5.3kg。视诊可见脐部有拳头大小的囊状物;听诊有肠蠕动音;触诊质地柔软有弹性,疝内容物还纳后用手指可探及疝轮,无红肿、热痛反应。经诊断后,建议畜主对其仔猪采取手术治疗。

2 治疗

2.1 手术疗法

2.1.1 术前准备及保定

术前禁食一晚,备齐所需手术器械,选择干净阴凉场地,术前注射阿托品0.01ml/kg,以及速眠新 (846) 合剂0.05ml/kg。待猪麻醉后仰卧保定,局部刮毛消毒后,囊状物基部用0.25%盐酸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1.2 手术经过

手术切开在疝囊基部靠近脐孔处与躯干平行切开疝囊外皮肤,仔细切开疝囊壁,以防伤及疝囊内的脏器,认真检查疝内容物有无粘连和变性、坏死。仔细剥离粘连的肠管,若有肠管坏死,需进行肠部分切除。若无粘连和坏死,可还纳疝囊内容物,然后采用间断水平褥式缝合脐轮,不使其形成新的脐疝。修整肌肉边缘,进行连续缝合。最后修整皮肤边缘,皮肤做结节缝合。在伤口上涂抹京万红和抗生素并打上结系绷带。术后注射苏醒灵0.05ml/kg。

2.2 术后护理

术后24h内禁食,1周内给予少量流食。肌肉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1次/d,连用7d,使用碘酒涂擦局部,防止感染。术后1周内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营养。9d后拆线,愈后良好。

3 小结

猪的脐疝一般分为先天性脐轮发育不全和仔猪出生后脐轮闭锁不全、或因断脐时过度牵引、结扎时消毒不严,引起脐部附近发炎化脓,另外加上腹压以及内脏重力作用而形成脐疝。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同时还会给养猪生产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据畜主介绍,断脐时未采取任何消毒措施并且将仔猪脐带留得较长。此断脐法可能使脐部接触污染物而感染,由于该饲养户的养猪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故仔猪出现炎症较轻,对术后恢复起到一定作用。仔猪出生后应经常检查脐带情况,3d后若发现脐带不脱落或根部红肿,应涂以5%的碘酊消毒,必要时注射抗菌药物,消除炎症。

手术治疗仔猪脐疝的体会 篇2

1 发病原因

1.1 断脐方法不当

断脐时不固定脐带近心端, 由于仔猪自行扯断脐带, 或留脐过长或太短, 均易导致脐孔破损, 使腹腔脏器脱入形成脐疝, 这是该病发生主要原因。

1.2 近亲交配

据调查近交分娩的仔猪, 脐疝和腹股沟阴囊疝的发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隐性遗传和脐孔先天性发育、闭锁不全有关。

1.3 腹压突然增大

仔猪在争斗、撒欢、便秘、咳嗽时使腹压突然增大, 在脐孔尚未完全闭锁之前, 小肠和网膜挤入脐孔形成脐疝。

此外, 还发现有吮脐癖的仔猪, 频频吮吸其它仔猪的脐带或脐痕, 亦可致脐孔关闭不良或破损, 诱发脐疝。

2 症状与诊断

脐疝出现大小不等的半圆形成肿胀, 在绝食、嚎叫和腹压骤增时增大。有时疝囊与地面摩擦, 皮肤上形成局限性糜烂或溃疡。触诊时, 可复性的脐疝质地柔软, 缺乏炎症表现, 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后可摸到圆形光滑的疝环。粘连性脐, 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 不能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 有时因粪积气滞, 出现轻微腹痛。嵌闭性脐疝, 出现呕吐、磨牙、拱腰、趴地、肌颤等肠道不通的表现;按压疝囊的坚实感, 不能将内容物还纳腹腔;中后常伴发水与电解质失衡和内毒毒中毒, 呈现精神萎顿、眼球下陷、心律加快、末端发凉, 可视黏膜发绀等休克体征。

鉴别诊断与脐部脓肿相区别.脐部脓肿在脐部形成半圆形很像脐疝, 但其肿胀不随腹压增减而变化;触诊肿胀有坚实感和波动感, 且摸不到疝环;穿刺检查脓汁流出可做出诊断。

3 手术方法

3.1 保定

仰卧保定, 由助手固定四肢和头部, 亦可将四肢和头部栓系固定。

3.2 麻醉

复方氯丙嗪注射液0.3~0.4 mL (kg体重) , 耳静肪缓慢注射, 一般于注后10 min左右, 病猪叫声停止, 四肢绵软呼吸减慢, 呈现麻醉状态。

3.3 消毒

器械、敷料、缝线、手术人员及手臂和术部均用0.1%新洁尔灭液常规消毒。

3.4 手术过程

母猪沿疝囊基部做一棱形切口, 公猪须避开阴茎及包皮口., 在其两侧及前方做“U”形切口。采取皱襞切开法切开皮肤、疝囊, 显露出疝内容物。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网膜。如疝内容物未粘连, 还纳后闭合疝环、关腹。若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 认真分离后, 涂以紫草油, 还纳后缝合疝环、皮肤。如为嵌闭性的, 需用钝头剪扩大疝环解除嵌顿, 肠管未坏死, 按上法处理即可;如肠管变性坏死, 须将其截除, 施以吻肠术, 涂以紫草油还纳, 最后缝合疝环和皮肤。

4 体会

4.1 防制措施

正确断脐是防制仔猪脐疝的重要措施。断脐时, 轻扶脐带, 将脐带内的血液捋向仔猪后, 一手固定仔猪腹部脐带的近心端, 另一手将距腹壁6~8 cm处的脐带捏断或剪断, 并把断端浸泡在5%碘酊内片刻, 若断端渗血可钳压或结扎止血。严禁不固定脐带近心端拽断脐带或让仔猪自己断脐, 这样极易造成脐孔破损。一窝仔猪中有数头发病, 可能与近交有关, 母猪再发情配种时, 须更换种公猪。

4.2 消毒

器械、敷料、缝线、手术人员及手臂和术部均用0.1%新洁尔灭液常规消毒。实践证明, 该法经济、简便、效果确实、只要注意药物浓度和消毒时间, 手术感染一般不高。

4.3 麻醉

良好的麻醉是顺利施术的可靠保证。在猪尚无理想的麻药之际, 采用廉价的复方氯丙嗪大剂量静注效果确实, 但肌注同等剂量时, 很难达到术中所需的麻醉程度。

采用复方氯丙嗪麻醉时注意以下几点: (1) 该药液在阳光照射下由无色变成黄色, 毒副作用增强, 故要随用随取, 避光保存; (2) 静注速度宜慢, 不宜快, 体质衷弱或有心脏病患猪慎用; (3) 静注量为0.3~0.4 mL/ (kg体重) , 狂暴型、兴奋型、体质强壮或杂种猪, 应当加剂量;反之, 沉郁型、体质差或良种猪, 应酌减药量。在麻醉之前, 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200 mL, 10%维生素C液2~4 mL, 10葡萄糖酸钙液10 mL, 氨苄青霉素0.5~1.0 g, 混合后一次静注, 有提高手术耐受性、预防感染和降低复方氯丙嗪抗血液等毒副作用之效。复方氯丙嗪吸收后抑制体温中枢, 使体温下降3~4℃, 故术后要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4.4 切口选择

据观察, 疝囊基部与疝内容物粘连的机率较小, 在此处先做一小口, 伸入指探查, 引导, 再扩大切口, 可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防止误伤肠管, 公猪脐疝切口须避开阴茎和包皮口。

分离粘连。肠管与疝囊之间的粘连多发生在疝囊底部, 操作不当或粗暴, 极易造成肠管破裂。正确的做法是把肠管牵向一侧, 使粘连组织处于紧张状态, 然后用剪紧贴囊侧进行分离, 损伤肠管的可能性较小。肠管与肠管之间的陈旧粘连, 只要对食糜后的影响不大。以不分离为好, 因为强行分离易招致弥漫性渗血和再粘连。实践表明, 在分离的肠管上涂上紫草油, 有防制腹腔器粘连的作用。

4.5 闭合疝环

传统做法是先切除或搔刮疝环的疤痕组织造成新鲜创面, 而后采用钮孔状缝合法闭合疝环。但切除会造成疝环扩大, 增加了缝合难度;而搔刮法对疤痕组织破坏不彻底且不易施行。笔者采用在疝环疤痕组织上做2~3 mm长的放射状小切口, 造成新鲜创面后再缝合, 既破坏了疝环的疤痕组织, 又未扩大疝环, 简便实用, 疝再发病机率较低, 此外, 还将传统的钮孔状缝合法闭合疝环。改为更牢靠的双层间断水平钮孔状缝合, 并在打结之前, 将手指伸入腹腔探查, 发现缝住或疝环创缘夹持肠管后及时处理。皮肤及皮下组织采取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 比结节缝合牢靠, 可防止皮肤创缘内翻重翻。

4.6 术后护理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篇3

术前禁食1 d, 倒提或仰卧保定, 手术部位剪毛消毒, 用0.5%盐酸普鲁卡因浸润麻醉。

2 手术方法

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方法, 具体如下:方法一:不切开缝合法。用手压迫使疝内容物送还腹腔, 然后一手向上提起疝囊, 另一只手于两侧疝轮外约1 cm处用弯圆针做1~2个纽扣状缝合, 然后用5%碘酊消毒。方法二:切开但不破坏疝轮缝合法。将皮肤切开, 并将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 将疝内容物送还腹腔, 切去疝囊, 缝合暴露的疝孔, 对皮肤进行结节缝合, 然后用碘酊消毒。方法三:切开并将疝轮环切缝合法。术者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切开腹膜暴露疝内容物后, 将疝内容物送还腹腔, 水平纽扣缝合疝孔, 然后切除疝轮缘瘢痕增生组织, 使疝轮缘的光滑面变成一个新鲜创, 对切除后的疝轮缘进行连续或结节缝合, 皮肤结节缝合, 缝合部位涂碘酊消毒。方法四:切开皮肤不切开腹膜, 并将疝轮形切缝合法。此法与方法三类似, 不同之处是暴露内容物时不切开腹膜[1,2]。

3 4种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 从方法一到方法四, 治愈率逐渐提高。方法一治愈率很低 (38.5%) , 方法二治愈率适中 (60.0%) , 方法三、四的治愈率相对于方法一、二有较大提高, 方法四比方法三的治愈率稍高, 但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4 讨论

不切开缝合法不进行切开, 虽然给患畜造成的手术创伤很小, 但手术过程中仅仅依靠术者的触觉对脱出的内容物进行整复, 缝合时也完全凭借术者的经验, 不能确保疝孔的缝合确实。因此, 只适用于日龄较小、疝囊较小、无肠粘连和肠嵌闭的病例, 且治愈率很低。

切开但不破坏疝轮缝合法虽然进行切开, 但却并不破坏疝轮。在许多资料中均认为疝孔所形成的疝轮组织为致密结缔组织, 由大量纤维和小量细胞成分组成。因为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素多而细胞少, 它们之间的缝隙不易愈合, 所以不切除疝轮的情况下即使缝合很好, 组织之间也不容易愈合, 所以其治愈率虽有提高但仍然易复发。

切开并将疝轮环切缝合法和不切开腹膜并将疝轮形切缝合法均对疝轮进行了切除, 切除疝轮的结缔组织后, 有利于疝轮的愈合, 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不切开腹膜, 可减少腹腔感染的几率, 但只适合可复性的疝。

5 体会

5.1 仔猪脐疝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5.1.1 脐炎。

脐带发炎易使脐孔不能闭锁引发脐疝, 炎症的诱因包括脐带消毒不严格或受到污染、仔猪彼此吸吮脐带等。预防措施:经常清洁产房、产圈, 并使其保持干燥;为了防止脐带感染, 要经常用碘伏涂擦脐带断面。

5.1.2 腹压过大。

腹压过大易使脐孔破裂、扩大、肠管脱出, 形成脐疝。腹压增大的原因:便秘、鼓气等引起腹压增大;捕捉、阉割、注射时仔猪大力挣扎、鸣叫, 引起腹壁张力过大。预防措施:尽量使仔猪不受惊扰, 阉割、注射时要分别进行麻醉、保定, 及时治疗原发病。

5.1.3 仔猪相互啃咬或吮吸。

仔猪啃咬和吮吸脐带, 造成脐带感染或过早脱落, 形成脐疝。预防措施:要勤巡逻, 及时制止仔猪啃咬和吮吸脐带的行为。

5.1.4 先天性遗传。

具有遗传缺陷的种公猪或母猪, 易将此病遗传给后代。预防措施:将具有此种遗传缺陷的种公猪或母猪淘汰。

5.1.5 仔猪断脐不当。

仔猪断脐过长, 易相互踩踏、牵拉, 造成脐孔闭锁不全, 形成脐疝;断脐过短, 易使结扎物滑脱, 或脐带早脱, 使脐孔发育不全或感染, 发生脐疝。预防措施:接产后在仔猪脐带不再蠕动时, 将脐带中的血液反复向母猪腹部方向挤压, 在距仔猪腹部5~6 cm处剪断, 用碘伏对断面进行消毒[1,2,3,4]。

5.2 引起猪脐疝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5.2.1 疝轮处理不当。

一是重叠式褥状缝合前, 未将疝轮边缘坚硬而厚的部分削薄成新鲜创面。二是手术时疝的分离不完全, 不能彻底暴露疝轮。

5.2.2 术后护理不当。

一是仔猪追逐嬉戏使伤口破裂而再次形成脐疝。二是在术后7~10 d过量喂食, 造成腹压过大, 影响伤口愈合。

5.2.3 组织切开方法不正确。

一是未按解剖层次进行组织切开与缝合。二是肌肉切开时, 不是沿肌纤维方向用刀柄或手指分离, 而是切断肌纤维, 造成组织损伤过多, 影响伤口的愈合[2,3,4]。

5.2.4 缝合针选择不当, 缝合密度过大。

一是缝合疝轮时所用缝合针规格不合适, 对组织损伤较大, 缝合线容易割破组织而滑脱, 影响愈合效果。二是针孔过多, 致使缝合不牢固[1,2,3]。

5.2.5 不注意灭菌消炎。

露天手术前, 未对器械及手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 术后未连续使用抗菌消炎药物, 造成连续感染而复发[1,2,3,4]。

摘要:对仔猪脐疝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切开并将疝轮环切缝合法、切开皮肤不切开腹膜, 并将疝轮形切缝合法较好, 治愈率达88.9%、90.0%。同时, 总结仔猪脐疝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分析了仔猪脐疝手术失败的原因, 以为仔猪脐疝的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四喜, 霍国亮.如何预防仔猪脐疝[N].河南科技报, 2006-07-04.

[2]郝春光.仔猪脐疝的成因及其防制[J].科学种养, 2006 (12) :45.

[3]李正宏.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12) :91-92.

仔猪脐疝的简易手术疗法 篇4

手术方法:将猪仰卧保定, 将前后肢分别捆牢, 术部剪毛消毒, 由于仰卧使腹内压减低, 腹壁松弛, 这时山囊内的内容物大多能自行进入腹腔, 术者用手检查脐孔大小, 有无肠管粘连现象, 如果是粘连性脐疝, 不宜使用此法, 要采取开放性手术。

将疝囊皮肤提起促使疝轮皮肤合拢, 在距疝轮边缘跟基部0.5~1cm处, 用皮肤缝合针和16号缝合线, 将皮肤和轮孔作2次荷包式缝合, 使疝轮紧紧闭锁, 一定要缝合牢固可靠, 避免缝合肠管或其它器官。

术后一般影响食欲, 无化脓感染, 15d后分2次拆线, 脐部皮肤因受缝合线压迫而萎缩, 发生干枯坏死, 1月后消散, 脐部变平。

1.5摇头吐沫状头部肌群, 特别是咬肌反复、有节律地颤动, 两侧嘴角同时流出多量唾液或分泌物, 间断性发作, 临床上多见, 以3月~1岁龄的白北京犬居多。

1.6敏感惊厥状本型临床上较少, 病犬站立或卧地尖叫, 对外界剌激 (如声音、光线变化等) 极度敏感, 甚至主人扶摸都会狂叫, 有疑似狂犬病的表现, 犬主多采用“安乐死”而弃之。

叠层闭合法手术治疗猪脐疝 篇5

1 发病原因

脐疝主要是接产时断脐过短或引发感染, 也可以因接产时断脐过长或者没断脐, 造成脐带牵拉, 使脐孔周围组织撕裂或缺损, 影响正常组织闭合形成脐疝, 另外还与遗传有相关。

2 临床症状及诊断技术

临床上猪脐疝常见于仔猪, 在仔猪脐部呈现局限性球状囊肿凸出体表。将仔猪仰卧时疝内容物有的可以还纳腹腔, 并可摸到疝环, 在饱腹或挣扎时脐部疝囊可以增大;有的发生炎症组织粘连, 局部温度升高, 表皮发红囊状物坚硬不易滑动, 甚至化脓破溃;若肠管发生阻塞可导致排粪不畅, 出现腹部臌胀, 排粘液性粪便;若发生全身感染则体温可以升高。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脐疝。

3 手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3.1 药械准备

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0.1%新洁尔灭、蒸馏水、70%酒精、3%碘酒、庆大霉素注射液、生理盐水、针头、注射器、手术用灭菌纱布、消毒棉、弯圆形缝合针、缝合线、持针钳、手术剪、止血钳、肠钳、镊子等。

3.2 保定

实施患猪空腹仰卧保定或倒提仰卧保定。

3.3 消毒及麻醉

用0.1%新洁尔灭作手术器械消毒;将准备手术区域皮肤剃毛, 用3%碘酒消毒。用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5~10m L, 皮下局部作直线浸润麻醉10~15min。

3.4 手术方法

术部碘酒消毒, 酒精脱碘, 覆盖灭菌手术纱布, 显露术部。在疝囊底部一侧作直线切口深达囊壁组织, 切口应略大于疝环径口 (患猪是公猪的应避开阴茎和包皮口) , 用手术刀柄钝性逐层分离组织, 直至显露出疝内容物 (常见有小肠、网膜、腹液或寄生虫囊袋) , 将小肠和网膜或腹腔脏器还纳腹腔, 在疝囊基部做腹膜层囊口结扎;用弯圆形缝合针对腹壁浆膜层作连续缝合并检查是否有腹腔液漏出;确定完全闭合后才可以用手术剪, 剪去疝环上增生的多余组织;用灭菌纱布彻底清除创腔内的血水, 再用手术刀柄钝性依次分离疝环周围的组织, 寻找出腱膜、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依次顺肌纤维方向作同层肌对拉使之互叠, 用弯圆形缝合针做肌组织纽扣状结节缝合, 最后对皮肤作结节缝合。

3.5 术后护理

术后将仔猪单独圈舍饲养, 控制采食量, 限制剧烈活动, 防止蹦高越栏;每天检查患猪全身状况和切口情况, 肌肉注射青霉素3~5万U/kg·bw, 2次/d, 连用3~6d, 预防感染, 一般7d伤口可以痊愈。

4 手术体会

(1) 导致脐疝术后愈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猪脐部的组织结构特征造成。由于脐疝发生在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的肌纤维末端的腱膜上且附于腹白线。疝环周围几乎没有能承受重力的肌组织, 而是以组织腱膜为主, 横向组织纤维少, 纵向组织纤维抗裂性差, 稍有撕裂口子就越来越大, 而且不容易自行修复。所以, 脐疝闭合手术应尽量分离出腹壁肌组织, 作肌组织的叠层闭合, 术后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 篇6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10年10月, 中河丰堡村某牛场一青年奶牛脐部呈现显著局限性半球形肿胀, 质地较软, 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经主诉出现肿块已半年有余, 病初鸡蛋大, 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发展到目前排球大小。

2 诊断

本病可根据临床症状较容易地作出诊断, 但同时要注意与脐部脓肿、淋巴外渗、蜂窝织炎、肿瘤区别。

2.1 脓肿

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的表现。脓肿成熟后, 中央部一般较软, 用手触压似有波动感。再进一步发展, 则皮肤破溃向外排脓。

2.2 淋巴外渗

发生较慢, 病程长, 既不会发生疝痛症状, 也不存在疝轮。凡是存在疝轮的肯定是疝, 体表炎性肿胀或穿刺出淋巴液, 只能证明腹肌受到损伤的同时淋巴管也发生断裂。

2.3 蜂窝织炎

局部增温, 有大面积的肿胀, 触压呈捏粉团状有指压痕, 并有程度不同的机能障碍。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2.4 肿瘤

是畜禽机体中正常组织细胞, 在不同的病因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 产生的细胞增殖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理性新生物。在体表形成的肿块常伴有疼痛、溃疡、出血等症状, 与脐疝不同。

3 治疗

3.1 保定

手术台前躯侧卧, 后躯仰卧, 一后肢附关节曲曲, 系部与附部“8”字型绕后进行外方转位。充分暴露脐部。

3.2 麻醉剪毛消毒外科常规处理, 苏眠新注射液1m肌肉注射, 局部盐酸普鲁卡因浸润麻醉。

3.3 手术方法

(1) 术部隔离。用创巾隔离, 巾钳固定。 (2) 切开疝囊。助手双手提起皮肤, 形成皱褶, 术者手术刀垂直于皱褶切开皮肤, 助手在刀口前方又提起皮肤, 术者继续切开, 直至皮肤切口大于疝轮直径为止。出血点用钳夹法或单纯结扎法止血。观察疝内容物为网膜和部分皱胃。然后切开纤维性结缔组织囊, 用手术刀分离粘连。还纳网膜和和部分脱出的皱胃, 为防止网膜和部分皱胃脱出, 用纱布填塞隔离。 (3) 缝合。观察疝环为陈旧结缔组织, 边缘光滑而坚硬, 碗口大小。用双股10号丝线间断水平钮扣缝合, 大概需8~10个结。具体做法是:先穿好缝线, 后逐个打结。助手钳夹第一结处, 再打第二结, 确保缝合结实紧密;用手术刀轻轻削一层刚缝好的疝轮缘, 使疝轮缘出现新鲜创面, 后结节缝合, 确保疝轮完全瘉合;切除多余的结缔组织囊, 并将其一侧结缔组织囊壁盖到疝轮上, 另一侧结缔组织囊壁切除多余部分, 保留部分与对侧囊壁缝合;缝合皮肤切口, 切除过多皮肤, 而后对皮肤结节缝合。碘酊剧部消毒, 打结系绷带。手术结束。

4 护理

对该患畜单独照看, 每天饲喂青草和优质苜蓿干草, 并做适当的运动。注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10%维生素C30ml、2.5%VB130ml, 1次/d, 连用3d;静注青霉素钠1200万IU/d、链霉素600万IU, 1次/d, 连用3d。术后10d, 食欲和术部基本正常, 拆线。

5 体会

仔猪脐疝的诊治 篇7

1 诊断

2007年10月17日, 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养殖基地饲养的一患病仔猪进行诊断。仔猪出生5 d, 体重约3 kg, 其脐部出现拳头大小的肿胀, 到第3天时, 肿胀逐渐增大了约1倍, 而此时仔猪的吮乳开始减少, 但患病仔猪精神正常, 体温39.6℃。触诊检查肿胀部位, 柔软而稍有弹性, 热痛均不明显;触诊肿胀内容物, 疑似为肠管, 听诊有肠蠕动音。此外, 由于仔猪生长发育快, 脐部皮肤因疝内容物的重力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已增生成囊状, 拟采用手术法治疗。

2 治疗

2.1 术前准备

对患猪进行限食, 手术前12 h减少一半的饲料量, 只给少量的饮水, 第2天手术。

2.2 消毒麻醉

用0.1%新洁尔灭器械消毒, 用碘酒将准备手术区域消毒;用95%酒精在疝轮四周分点注射, 每点4 mL;手术时采用仰卧保定, 用盐酸普鲁卡因溶液局部麻醉, 氯丙嗪静注。

2.3 手术过程

消毒、局部麻醉后, 在没有切开脐囊之前, 先用双手抓起疝囊的表皮, 慢慢地摇动挤压使疝囊内的内容物渐渐地回纳到腹腔。当确定囊内内容物还纳完毕后, 用左手的手背压住疝囊轮, 使内容物不能复出。拇指和食指摄起疝囊皮中心部位的表皮, 右手持刀直切疝囊皮, 扩创伤口, 以患畜的头、尾为直轴线, 把疝囊球切成两个半圆, 分一大一小, 左边的半圆顶上留有圆帽, 便于提拉。用左手提起左边有半圆帽的疝囊皮, 右手的食、中指伸入腹腔内旋转触摸疝环周围的腹膜, 发现此患畜的网膜与疝环周围的腹膜发生粘连, 用手指分离粘连在腹膜上的网膜。用缝合线结扎通往小肿瘤的小毛细血管后, 切掉小肿瘤, 用干净毛巾吸腔内的血水。随后开始整复好腔内的肠管和网膜, 检查肠管有无扭转。网膜必须用肠管堵在疝囊轮下的腹腔内, 左手食指伸入腹腔, 配合缝合, 避免给疝轮的缝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4 缝合

用手术刀把整个疝轮的轮膜肌切至皮层下, 留下外皮等腹膜层和肌层缝合后再切掉。缝合从腹膜层开始, 用14号丝线作水平钮扣状缝合, 每条缝合线须有30 cm长, 分两遍打结缝合。腹膜层缝合只能比较松散, 此时一定要把缝合线拉紧扎牢。每条线的线尾暂留下, 以备后用, 在拆开最后的两针时, 用右手食指伸入腔内检查前几针缝合是否把网膜缝在腹膜层内;在缝合最后两针时, 助手用双手抓起疝囊皮和之前缝合好的线尾, 用力提起, 使腹膜层与腹内容物有一定的间隙, 检查是否有网膜流到缝合处, 如果没有则迅速拉紧线把最后的两针打成死结, 然后在肌肉层缝合前要把显露在缝合线间硬而厚的疝轮腹膜逐针进行结节加固缝合;肌肉层用水平接近缝合法缝合。外皮采用传统的结节缝合法缝合。

2.5 术后护理

为了防止感染, 每次肌注青霉素320万IU, 连用4 d, 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预防破伤风感染;术后将仔猪单独饲养在干燥的圈舍, 不宜喂得过饱, 限制剧烈活动, 防止腹压增高;每天检查病猪全身症状和切口情况, 手术后3 d喂少量的易消化饲料, 一周内每天喂量是手术前的一半, 同时适当喂一些青绿饲料。确保大便畅通, 防止便秘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该病例术后10 d即恢复正常。

3 体会

仔猪脐疝多为先天性的, 常因脐孔闭锁不全或完全没有闭锁引起, 有时因仔猪通过产道时压迫及断脐不当, 过度牵拉而造成。而后天性脐疝则因为初生仔猪过食或便秘, 剧烈奔跑或捕捉等腹压增大, 导致肠管从脐部进入皮下形成。在集约化养猪场, 仔猪脐疝常发, 其发病率为5%~12%。此病不仅使仔猪生长发育受阻, 死亡率和淘汰率增加, 而且造成经济损失。

上一篇:饮食保健策略下一篇:机房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