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仔猪

2024-10-15

健康仔猪(共7篇)

健康仔猪 篇1

看皮毛:健康仔猪皮毛光滑、整洁, 无出血斑点;病猪毛乱, 无光, 皮肤有出血或生有痘疮。若皮肤干燥脱屑, 可能有疥癣或皮肤病。

看精神:健康猪精神活泼好动, 双眼明亮有神, 见人有恐惧感;病猪则精神委顿, 姿势不正, 双眼闭合, 见人懒动。

看口鼻:健康猪鼻镜湿润, 口色粉红, 无肿胀。如鼻镜干燥或鼻腔内有脓涕流出, 说明不健康, 如口色发红、苍白、舌有苔, 则是病猪。

看眼结膜:健康猪眼结膜为粉红色, 无分泌物;病猪结膜发白, 见于寄生虫病、贫血和内出血。发红, 充血见于呼吸困难和循环障碍。眼分泌物增多见于发烧及眼病。

看腹围:腹围过大, 见于胃大扩张、肠臌气、腹水等。

看肛门:健康猪肛门清洁无粪。有粪便污染说明有腹泻。

看粪便:健康猪排便比较柔软、湿润, 呈一节一节的圆锥状。排粪干硬呈球状见于发烧;排粪如稀水见于于下痢、胃肠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粪稀、色白见于消化不良, 奶泻和仔猪白痢病, 互有难闻的腥臭味。

看耳和颈部:颈部肿硬或有针眼说明病猪刚刚打过药针。而健康猪颈部下沉, 健康仔猪温度接近人体温度。当仔猪发烧时, 手感耳朵和颈部温度较低时, 多见于长期腹泻, 贫血或心脏衰竭。

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的措施 篇2

1 猪肠道结构与功能

1.1 形态结构

猪消化道各段虽然粗细、厚薄不同, 外形也各异, 但其基本结构大致相同。消化道从内向外可分为4层, 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成年猪的小肠长度为15~20 m, 为体长的11~12倍。

黏膜层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结构组成, 黏膜层表面存在大量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等功能性结构。肠黏膜主要由上皮细胞和分散其间的杯状细胞组成, 是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胚胎时期, 肠道上皮细胞由肠黏膜下层的细胞分化, 分化的细胞停留于隐窝, 并在这里进行有丝分裂。完成有丝分裂的细胞在其他细胞的推动下逐渐从隐窝向绒毛移行, 最后到达肠绒毛顶端并脱落, 脱落的肠上皮细胞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不断的分裂和脱落, 肠道上皮细胞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这个过程称为肠黏膜细胞的迁移, 迁移所需的时间称为细胞周转。回肠的转移速率比空肠高, 因为其绒毛较短。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 上皮细胞不断更新, 其周转率在所有组织中最高。成年动物肠上皮细胞3~4 d完全更新1次。成熟的肠上皮细胞突出在绒毛的顶部, 新生的动物其细胞周转大约需要7~10 d, 因而其上皮细胞如果被损坏则比成年动物更难恢复。

1.2 消化吸收

肠黏膜表面有无数绒毛, 绒毛的外层为柱状上皮细胞, 这种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能力, 在上皮细胞的肠腔边缘排列着数百条微绒毛, 使吸收面积增加了数百倍。肠内总的表面积随黏膜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增加而增加。一个10日龄、3kg体重的仔猪小肠肠道有114m2的吸收面积。微绒毛被糖蛋白覆盖而形成刷状缘, 含有水解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各种消化酶, 其表面又有许多运输蛋白, 将消化吸收的氨基酸、葡萄糖、盐等吸收进血液。如果绒毛顶端被损害, 成熟的吸收细胞丢失, 不成熟的隐窝细胞产生净分泌, 后果将造成黏膜功能性面积减少, 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1.3 分泌小肠液

小肠液是小肠黏膜中各种腺体分泌物的混合。纯净的小肠液是无色的浑浊液, pH值8.2-8.7, 含有重碳酸钠和多种消化酶, 并且混有脱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这些脱落的上皮细胞中也含有丰富的消化酶, 同小肠液中游离存在的消化酶一起参与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解为可被机体利用的形式。由黏膜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分泌的凝胶状糖蛋白组成的黏液对肠壁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影响肠道吸收营养因素

2.1 日粮抗营养因子

日粮抗营养因子包括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抗原蛋白、棉粕中的棉酚、植酸等等, 其中豆粕中的抗原蛋白是造成仔猪肠道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Li等 (1991) 报道, 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是豆粕中两种最重要的抗原蛋白, 前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引起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黏膜水肿;后者引起肠道形态变化, 表现为肠道绒毛萎缩、脱落。

2.2 病原微生物

新生幼畜的胃肠道是无菌的, 随后母源性和外部环境的微生物定植于肠道中, 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Mackie等 (1999) 研究发现, 猪肠道内大约有14个属的400~600种微生物, 数量达到1 014个, 是体细胞的10倍.另一方面, 日粮组分的变化, 如日粮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及粗纤维, 造成了肠道受损伤和炎症, 增加了被外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2.3 饲料加工调制

断奶仔猪由采食母乳到采食饲料, 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 饲料加工处理方式不同, 对仔猪肠道健康影响也不同, 如原料熟化与否, 颗粒料与粉料及固态料与液态料等。敖志刚等 (2010) 报道, 从消化率的角度出发, 谷物和植物性饲料 (玉米、豆粕、大豆、小麦) 至少需要50%以上的熟化处理, 以保证对淀粉的糊化和对抗原的灭活效果。经过熟化和制粒后, 可以减少日粮抗营养因子、病原微生物等的数量, 从而减少对肠道黏膜的过敏反应与损伤。

2.4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 对动物肠道健康影响很大。苏军 (2008) 通过体外试验标明, 镰刀霉菌毒素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和玉米赤霉烯酮 (ZEN) 可造成新生仔猪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 并抑制其增殖, 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损, 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 营养调控措施

3.1 原料的新鲜度

饲料作物在田间、收获、贮藏、加工等诸多环节均可能受到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 从而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影响。饲料厂家在生产饲料时, 应对易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玉米、玉米蛋白粉、鱼粉、DDGS等原料要定期做霉菌毒素检测, 把霉菌毒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2 使用低抗原豆类蛋白质原料

在断奶仔猪的营养研究中, 选用优质、低廉、低抗原的蛋白原料是研究热点之一。豆粕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平衡, 但含有的抗原蛋白 (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 等抗营养因子造成了断奶仔猪肠道的过敏和损伤, 造成仔猪腹泻。因此, 要选用低抗原的豆类蛋白原料, 如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酶解豆粕、膨化豆粕, 较少普通豆粕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添加量, 从而减轻仔猪肠道对大豆抗原的过敏反应.

3.3 有机酸

通常人们把有机酸分为两类, 一类是只能通过降低胃肠道中的pH值来达到间接降低细菌数量的作用, 如富马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第二类不但能降低胃肠道pH值, 而且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抑制作用, 这类有机酸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 干扰细菌酶的合成, 如甲酸、乙酸、丙酸和山梨酸等。有机酸在降低胃肠道pH值, 提高消化酶活性, 抑制有害菌数量, 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4 丁酸钠

短链脂肪酸 (SCFA)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丁酸。丁酸在维持细胞的分化和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其具有游离性和挥发性的特点, 饲料生产中将其制成行对稳定的钠盐-丁酸钠。Kotunia等 (2004) 在日粮中添加了丁酸钠, 试验结果标明, 乳猪十二指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19.7%和6.03%。钟翔等 (2009)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了2kg/t的丁酸钠, 试验结果表明, 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23.9%和6%。钮海华等 (2009)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了1 kg/t的丁酸钠, 通过对肠道内容物的分析表明, 在日粮中添加丁酸钠有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的增殖, 降低大肠杆菌数量的趋势。

3.5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是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燃料, 同时又是细胞增殖分化所需要的氮源。正常情况下, 谷氨酰胺主要从肠道或循环中摄取。谷氨酰胺间接刺激具有肠道营养作用的激素分泌, 刺激肽类营养激素的释放, 发挥其对肠黏膜的营养促生长作用。此外, 补充谷氨酰胺还可以降低应激状态下肠上皮的通透性, 稳定肠黏液层, 维持应激状态下肠黏膜代谢和更新的需要。Zhong等 (2011) 按断奶仔猪每千克体重1 g谷氨酰胺口服, 试验结果表明, 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有了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 腹泻率降低了24%。边连全等 (2006)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了1.2%谷氨酰胺, 试验结果表明, 不仅小肠绒毛高度和固有层厚度有了明显提高, 而且小肠GSH (谷胱甘肽) 的含量提高了12.37%, CAT (过氧化氢酶) 的含量提高了5.83%, MDA (丙二醛) 的含量降低了18.02%, 对肠黏膜起到了保护作用。

4 小结

高效培育健康仔猪的技术措施 篇3

1 完全哺乳期的养殖

完全哺乳期的仔猪一般是指仔猪产后7 d内的生长阶段, 在这个时期, 仔猪的体内并没有对于病菌的抗体, 故而极易受到感染, 并且在做好消毒措施的同时, 应当保障这段期间仔猪生长所需要的绝对营养标准。

1.1 断脐带、断尾与剪去犬牙

仔猪在出生之前主要依靠脐带从母猪处获取营养, 而出生时, 脐带管道则最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所侵入, 以此进入到仔猪的体内。所以, 在仔猪出生之后, 必须利用经过消毒处理的剪刀立即减去脐带, 并且用碘酒在断口处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也可以使用消毒纱布对脐带进行包扎。在此之后, 应当对仔猪的尾巴进行剪断处理, 断尾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猪群之间互相对尾部的撕咬, 造成无谓的能量消耗。根据统计发现, 断尾之后的仔猪生长速度比未断尾的猪明显要快, 在增重率比上要高百分之十左右, 并且能够提前10~15 d出栏。对仔猪进行断尾手术处理最佳的时间, 应当是在仔猪出生的24 h之内, 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仔猪的体积小、应激小、恢复快。另外, 对仔猪进行断尾手术的时间以仔猪正在进食为最佳选择, 在手术之前, 工作人员需要备好手术刀、酒精、棉签以及紫药水。断尾手术必须至少两个人去完成, 助手负责抓住仔猪后腿, 使猪尾朝上, 主要手术者应当迅速的在尾基部分1.5 cm处进行剪断, 术后要注意对伤口的消毒并对仔猪进行保温。在仔猪出生之后的24 h内可以用消毒之后的牙钳对猪上下颚的约八个犬牙进行剪除, 目的是避免仔猪在进行哺乳时咬伤母猪的乳头, 并避免在今后的养殖中, 出现猪群之间打斗咬伤的现象发生[1]。

1.2 营养与卫生

在仔猪出生之后, 工作人员应当对母猪乳头进行清洁处理, 并且调教乳猪对乳头吸吮, 及早对仔猪进行哺食。初乳酸性较高故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且含有钙磷等微量元素, 对仔猪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好处。初乳的黏性很大, 所以可以替代胃肠粘液, 对消化道系统起到保护作用。铁是血红蛋白的合成原料, 在给完全哺乳期的仔猪进行补铁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统计发现, 仔猪每天从初乳中获取的铁含量不足1 g, 远远低于仔猪的科学需求, 所以在仔猪出生之后的2~3 d必须对仔猪进行适量的铁制剂注射[2]。

2 补料期的养殖

补料期的仔猪一般是指仔猪产后7~21 d的生长阶段, 采取适当的补料, 更加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健康。在仔猪产后的7 d之后, 母猪的乳量尽管依然很高, 但是其营养成分下降, 故而更加要对仔猪进行优质的营养补充。可以对21日龄的仔猪断奶后进行含有动植物蛋白质饲料进行补充, 从7 d开始, 食物的饲料依次渐增。在进行补料时应当注意:在进行第一次补料时, 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 选用优质的蛋白原料, 保证营养全价。经过研究发现, 仔猪的断奶期早, 不仅有利于仔猪生长, 而且可以使得哺乳母猪尽早进入发情期, 提高产仔数量。

3 完全断奶期的养殖

完全断奶的仔猪管理应当着重注重营养调控的问题。要适当的降低饲料的蛋白质水平, 如若在饲料中缺乏蛋白质, 固然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但如若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过高, 则猪的肾脏会遭到损害。断奶仔猪的日粮中豆粕用量不可以太高, 主要是因为豆粕中有着较多的植物凝集素, 会导致仔猪对蛋白的吸收率出现明显的下降, 并且有可能出现腹泻等现象。在仔猪的日粮配置中, 可以适当的提高粗纤维的使用, 粗纤维不仅可以让猪有饱食感, 而且能够增加肠胃蠕动, 使得粘附在肠壁上的大肠杆菌无法寄存, 从而大大降低发病几率。另外, 保证日粮的能量水平与微量营养物质的均衡供给对于断奶后的仔猪的生长, 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4 结束语

仔猪的养殖, 对于成年猪之后的生长性能发挥以及对待疾病时的免疫力防御, 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所以, 在仔猪的饲养过程中, 应当遵循仔猪的生育特点, 采取科学的对应措施, 让仔猪在一个健康环境生长, 为养殖户实现增产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仕杰.仔猪养殖过程中饲料营养需求分析.当代畜牧, 2013 (11) :63.

仔猪肠道健康与高采食量有关 篇4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所提供给仔猪的饲粮必须具有高消化性。试验表明, 以日粮消化率75%时猪采食量为基准, 当日粮消化率上升5%, 则日粮采食量提高20%;当日粮消化率上升10%, 则日粮采食量提高35%, 说明日粮消化率对日粮采食量有重要影响。日粮消化率低不但加重小肠损伤的程度, 而且进一步降低日粮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吸收, 导致较多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蛋白质腐败产物中的氨对肠道黏膜细胞有毒性作用。组胺、色胺等许多胺类对动物有毒性或药理活性作用。因此, 低消化性日粮能提高结肠的损伤程度, 降低结肠的吸水率, 从而引起严重的腹泻现象。

总之, 提高采食量可促进肠道的发育, 但必须选用高消化性的日粮。教槽料可以选用高消化性的膨化玉米、发酵豆粕、优质乳制品、鱼粉等原料, 提高消化吸收率, 为仔猪提供丰富营养的同时降低对肠道的刺激, 保证肠道的完整性。

健康仔猪 篇5

1 采暖设备

试验采用两种保温设备,一种为红外线灯,一种为加热电板。红外线灯代表上部加热形式,加热电板代表下部加热形式。红外线灯功率为250 W,悬挂高度为50 cm。电热板功率为110 W,放置在保温箱地面上。

2 方法

试验前,按常规对饲养器具及栏舍进行消毒处理。在接产完成后,试验猪饲养管理均按猪场日常管理进行,包括仔猪的疫苗注射、补铁等。选用15 窝刚出生的哺乳猪,随机分成红外线灯保温箱、加热地板保温箱以及红外线灯加热地板保温箱3 个处理,每个处理5 个重复,试验期为30 d。对保温箱内地面温度以及仔猪背部、腹部温度、行为、腹泻率和死亡率进行记录,并采集仔猪的血液进行皮质醇浓度分析。采血时间为从试验期开始,每隔5 d测1 次,每次早晨8: 00,采用猪皮质醇( Cortisol) 酶联免疫分析( ELISA)法测定。

利用Excel 2000 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保温方式与仔猪行为

固定的时间对仔猪在保温箱内的行为观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保温方式对仔猪有一定的行为影响。表1 结果表明,加热地板和加热地板+ 红外线灯的保温方式下,仔猪的扎堆现象明显低于红外线灯,差异极显著( P <0. 01) 。说明不同的保温方式对仔猪的扎堆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果和白林等[3]的结论是一致的。

3. 2 保温方式与仔猪的应激水平

仔猪在不同的保温方式下,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也有所不同,结果见表2。从表2 中可以看出,在红外线灯和加热地板的共同保温作用下可以使得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明显低于单一的保温方式,在冷应激下,仔猪的皮质醇含量会升高,只有在舒适的温度下仔猪的皮质醇水平才处于低水平[4]。

注: **表示与以上两种保温方式相比差异极显著( P <0. 01) 。

3. 3 保温方式对仔猪的舒适性

试验在舍内进行,舍内的温度都保持在10 ℃及以上。在试验的时间内,测得在不同的保温方式下,仔猪的腹部温度在加热地板和红外线灯作用下明显高于红外线灯,略高与加热地板,而死亡率从低到高依次是红外线灯加加热地板、加热地板、红外线灯保温方式,利用加热地板保温,可以给仔猪提供比较舒适的温度,使仔猪在伏卧休息时,腹部均匀受热,很大程度上减少仔猪的腹泻[5]。不同保温方式保温效果见表3。

4 小结

健康仔猪 篇6

断奶是仔猪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食物状态、营养成分及生理状态的改变,易发生肠道内菌群失调,引起仔猪腹泻。近几年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1]。本试验以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研究健康及腹泻仔猪不同肠段内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变化,从而为科学有效地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择35日龄断奶的长白和大白杂交仔猪20头,分为健康组(10头)和腹泻组(10头),腹泻仔猪为自然感染的腹泻病仔猪,两组仔猪的性别均匀分布,饲养环境相同,自由采食。

1.2 样品采集

随机抽取健康组及腹泻组仔猪各5头,采用无菌手术的方法(肠道侧壁切开术)从活体仔猪的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三段不同的肠段中采集肠内容物。

1.3 肠道菌液的制备

无菌取各肠段内容物1 g,分别置于无菌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充分振摇均匀后按10倍倍比稀释法将肠内容物进行合理稀释。

1.4 选择性培养

EMB培养基选择培养大肠杆菌,EC培养基选择培养肠球菌,NN培养基选择培养梭菌,BDS培养基选择培养拟杆菌,SL培养基选择培养乳杆菌,BLB培养基选择培养双歧杆菌,SP培养基选择培养葡萄球菌,SS培养基选择培养沙门氏菌。

1.5 细菌的分离培养

将稀释好的肠道菌液分别取出50μL置于灭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中,用玻璃耙均匀摊开,每个样品做3个重复。将接种好的选择性培养基作需氧或厌氧培养。需氧培养是在37℃下培养18~48 h;厌氧及兼性厌氧菌用厌氧罐培养。

1.6 细菌计数

各肠段菌群数量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

1.7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2]。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康仔猪不同肠段中肠道菌群的数量

从健康仔猪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三种不同的肠段中分离到8种细菌,有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结果见表1。随着肠段后移,各种细菌的数量逐渐增加。其中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细菌(P<0.05),为有益优势菌群,并且细菌的数量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

cfu·g-1

2.2 腹泻仔猪不同肠段中肠道菌群的数量

与健康仔猪相比,腹泻仔猪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成为腹泻仔猪肠道中的有害优势菌群,见表2。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的数量变化不大,见表1~3。

cfu·g-1

3 讨论

1)仔猪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他们对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及外部环境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对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平衡关系在某些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被打破,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本试验结果表明:健康仔猪肠道内优势菌群为有益菌,腹泻仔猪肠内道优势菌群为有害菌,说明肠道内数量占优势的菌群决定着肠道的健康状况,当有益菌占优势时,会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肠道的健康,当有害菌占优势时就会抑制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引起仔猪腹泻。因此,扶持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建立肠道内有益优势菌群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最佳方法。

cfu·g-1

注:数字肩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

2)断奶仔猪易发生腹泻,分析认为是由于食物状态、营养成分及生理状态发生了改变,此时易引发肠道内菌群失调,有害菌迅速增殖成为优势菌群,抑制了肠道内有益菌的作用,引起仔猪腹泻。本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一论点的科学性。

3)长期以来,养猪场都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抗生素在杀灭肠道内有害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抗生素性腹泻,所以说这种方法不科学,不可取。相关研究发现[3]:复合生物菌能显著降低仔猪肠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加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能有效地促进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形成。本试验也发现:腹泻仔猪肠道内有益菌(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有害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这为研发可以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益生菌代替抗生素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闫学艳,何后军,刘宝生,等.健康与腹泻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37(2):302-307.

[2]窦茂鑫,吴涛.不同类型益生素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p H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2):84-87.

健康仔猪 篇7

关键词:断奶仔猪,断奶应激,风味剂印迹训练,羊水,乳汁,仔猪福利

母体从采食中获得特殊气味,再通过羊水和乳汁传递给幼龄动物,从而减少幼畜在断奶时对添加同样气味饲料的新奇恐惧症。在养猪业中仔猪突然断奶,通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厌食、体质下降和应激行为。哺乳动物的采食行为既源于基因成分,也可通过印迹训练获得。风味剂印迹训练(flavor imprinting learn-ing,FIL)是指母体通过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采食带有风味剂的饲料,其气味通过羊水或者乳汁传递给胎儿,使幼畜记住这种风味,在出生或断奶后能接受该风味,并对该风味有所偏好。幼龄动物可以向母体学习采食行为(在产前或者产后阶段的印迹训练)[1,2],通过同种个体印迹训练学习社会互动或者通过反复试验法进行印迹训练[3]。本文综述了围产期饲料风味剂印迹训练改善断奶仔猪健康和福利的研究进展,为养猪业改善断奶仔猪健康、福利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1 仔猪断奶应激及早期采食量的意义

在自然条件下,仔猪断奶通常是在14~17周,而在集约化的商品养猪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仔猪是在3~4周突然断奶的[4]。早期断奶的仔猪面临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其被迫与母体分离,与其他窝仔猪混群等环境因素的改变,易引起仔猪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仔猪采食量降低、生长缓慢、腹泻严重、体重下降,甚至死亡等一系列的应激症状[5],具体见图1。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调控断奶应激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用来提高断奶仔猪早期采食量、缓解断奶应激及改善饲料利用率,见表1。

2 同种个体之间的印迹训练

2.1 幼体之间的印迹训练

幼龄动物在断奶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即它们从不得不吮吸母乳到独立采食固体饲料的改变。饲料新奇恐惧症通常是用来保护幼龄动物防止它们摄入有毒的食物。虽然大多数仔猪会在断奶后60 h内克服饲料新奇恐惧症[9],但当仔猪在断奶前对选择的饲料经验有限的时候,可能导致不愿采食不熟悉的饲料。因此,幼龄动物倾向于依靠有经验的同种个体获取对适当类型饲料和觅食行为的信息,即社会学习[10]。一窝中的一头仔猪开始采食后,其他仔猪可能也会向它学习开始采食,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此外,仔猪断奶后也会观察有经验的个体来进行学习,通过向同窝仔猪学习来进行印迹训练,在同窝仔猪内有一头开始采食的仔猪与在邻窝中有开始采食的仔猪相比,在断奶后采食量更高且体重增加[11]。社会学习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方式实现。观察经验丰富的动物使用视觉、听觉和嗅觉线索,是动物用来学习关于如何采食等信息的方式。中枢味觉通路在啮齿类动物中已经被充分研究,尤其是在老鼠中,具体见图2。

NTS.孤束核;PBN.臂旁核;VPMpc.丘脑腹侧后中部的小细胞部;IC.岛叶皮层;PFC.前额叶皮层;AMY.杏仁核;VTA.蔡氏腹侧被盖区;NAcb.伏隔核;VP.腹侧苍白球;LH.下丘脑外侧区;DA.多巴胺;GABA.γ-氨基丁酸;Glu.谷氨酸;OP.阿片类药物。

2.2 母体效应印迹训练

母体效应印迹训练是向母体学习,由于幼龄动物会直接将大量的注意力转向母体,这要比向同种个体或陌生动物学习更相关、更有效率。与其他个体相比,由母体产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命初期甚至在出生之前。此外,母体和后代可能会对特定的饲料有相似的反应,由于它们的遗传和生理背景相似,包括免疫系统和那些从母体转移到后代的微生物菌群[12,13]。M.Oostindjer等[14]研究显示,仔猪断奶前有母亲在时,当有机会尝试两种陌生饲料时仔猪接触饲料更快,每头仔猪对两种饲料的采食量都比那些没有母亲在的仔猪采食量要高。

总之,当母猪采食时仔猪能够观察到,并且向仔猪提供与母猪饲料至少在味道上相匹配的饲料类型是重要的。为了最大化社会学习,应该让母猪和仔猪在围栏内的同一位置进行采食,而不是仔猪饲料远离母猪饲料。然而确切的饲料属性(嗅觉、味觉、色彩、质地、大小和组成)迄今为止仍然是未知的,对于饲料生产商来说,生产一种既能最优化母猪和仔猪性能,又能促进信息从母猪转移到仔猪的饲料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得出结论,母猪在促进仔猪采食陌生饲料、促进采食量及在断奶前仔猪对某些饲料的偏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 围产期风味剂印迹训练

相比较向同种个体学习,幼龄动物的印迹训练可以通过母亲采食的嗅觉或味觉信号更间接地发生。一些风味已经被证明,可以从母体的采食中少量转移到羊水和乳汁中[15]。羊水在产前风味剂印迹训练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并且为仔猪在环境中选择安全可利用的饲料提供第一个学习的机会[16]。动物在出生之前已经可以利用化学感应信号,尤其是从母体采食到胎儿所生活的羊水或胎盘血液中的气味信号。产前风味剂印迹训练通常导致幼畜日后对这些风味的偏好,因此在断奶前后幼畜可以积极地接受带有类似风味的饲料,这已在许多物种上被证明:人类及老鼠、狗、猫、羊,甚至在非哺乳动物中(如鸡和青蛙)。风味偏好甚至在产后通过母乳传递时也可以加强,由于单独通过乳汁接触增加风味偏好只在一些物种上可行,因此让味道暴露的连续性是成功的一个可能因素[17]。早熟性动物的大脑通常经历了孕期的急速成长,其出生后的大脑可塑性可能低于更晚成雏的物种。产前的经历对于动物出生后早期开始探索食物有利,如猪在它们第一次探索之前就已经开发出一种对有营养的食物的偏好。

因此,围产期(产前或产后)母体饲料风味剂印迹训练是有益的,使断奶仔猪对带有与母猪饲料相似风味的饲料有一定的适应性,减少对饲料的新奇恐惧症,对其断奶后的行为健康有一定影响,能减少应激行为,提高仔猪福利。

4 围产期风味剂印迹训练提高仔猪断奶福利

研究表明,通过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风味剂印迹训练会对仔猪断奶后的生长性能产生积极影响[18]。M.F.Rubio等[19]研究显示,在断奶后的围栏内有熟悉的味道时,母猪在哺乳期的风味剂印迹训练对断奶后仔猪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攻击行为。猪安抚信息素(PAP)是通过哺乳动物乳腺获得的信息素分泌物来合成乳房信息素的,它起到和乳房信息素相似的作用,在社会挑战(如混群)时减少侵略和应激,甚至在断奶时可能刺激其生长[20,21]。通过产前接触增加断奶仔猪采食量的另一种机制可能是熟悉的味道会减少仔猪的应激。另外,动物在出生前接触到了气味,在新环境中的应激行为,如尖锐的叫声和四处逃窜也会减少[22]。

仔猪尤其偏爱子宫内和通过吮吸母猪获得的风味。因此,仔猪从子宫内或乳汁获得一种风味,这种风味在断奶期存在于饲料中,仔猪将会更快、更多地采食这种饲料。孕期和哺乳期的风味剂印迹训练(围产期风味剂印迹训练)可以被用作帮助改善仔猪断奶前后不愿采食固体食物的一种方法。国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在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饲料中添加风味剂对提高断奶仔猪采食量、改善断奶应激及提高仔猪福利的作用,见表2。因此,围产期风味剂印迹训练可以减少仔猪的断奶应激,从而达到改善仔猪健康和福利的作用。

5 小结

上一篇:中医康复下一篇:连体高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