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痢疾

2024-10-22

仔猪痢疾(共4篇)

仔猪痢疾 篇1

2009年5月15日, 我镇一农户饲养的能繁母猪产仔猪11头, 5月19日仔猪出现腹泻症状, 当天死亡1头仔猪, 次日死亡3头。笔者接到报告后现场初步诊断为仔猪痢疾, 经治疗后其他7头仔猪痊愈。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饮欲增加, 身体消瘦, 体温升高, 弓腰, 腹泻, 肛门周围及尾部污秽不洁。排泄的粪便部分呈灰黄色或黑红色, 粥样稀便, 有的病猪排水样便, 部分粪便中带有黏液和白色状物体, 有的粪中带血, 猪舍中发现有红色血液。经剖检1头病死仔猪, 病尸消瘦, 病变主要在结肠、盲肠和直肠, 肠壁肿胀, 混有黏液和血液, 黏膜外观呈豆腐渣样, 肠淋巴结肿大。小肠及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病变。

2 诊断

采取病猪新鲜粪便, 涂片, 染色, 高倍镜检, 观察到弯曲、两端尖锐、形如双雁翼状的螺旋体, 确定为猪痢疾密螺旋体。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检查, 确诊为猪痢疾。

3 治疗

清洁猪舍, 同时用消毒灵等环境消毒药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对病猪隔离饲养, 加强护理, 肌注痢菌净, 按每千克体重3~5mg, 每日2次, 连用3天。以后改用内服土霉素, 按每千克体重15mg, 每天2次, 连用4天。对未发病猪, 饲料中添加痢立清, 按每吨饲料加30g, 连用5天。经治疗后病猪全部康复, 再无猪发病。

4 小结

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 气候多变, 5月气温高, 空气湿度大。该农户的猪舍建于地势较低的位置, 猪舍内高温潮湿, 饲养密度大、拥挤, 加之饲养管理不善, 从而诱发本病饲养管理上应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 夏季注意降温, 母猪配合饲料中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搭配比例在60%以下, 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减少仔猪痢疾发生。

红根草治疗仔猪痢疾效果观察 篇2

近年来,随着养猪事业的不断发展,仔猪痢疾严重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笔者在生产实践中,用本品治疗仔猪痢疾效果显著。

一、病例选择

仔猪黄白痢常发生在1月~2月龄,有时生产不久的乳猪也拉稀严重,粪便为黄褐色或灰白色等水样或稠状,有的带有酸臭味,尾部沾有粪便,严重者脱水而死亡。

二、治疗

体重4公斤的小猪,用红根草干草60g或鲜草100g,加水约500ml,煎取两次混合约150ml液,加入10g口服补液盐饮服或灌肠,也可把红根草加工成粉末适当掺入饲料中自食,1d2次,一般3d后可治愈。未断奶乳猪灌服药液,一次约80ml,同时给乳猪加大剂量喂服红根草,连续2d~3d病状消失。

三、效果观察

病例治疗10d~36d龄小猪42头,其中,用红根草治疗29头,治愈23头,治愈率79.3%,死亡2头,病状未消4头,红根草配合抗菌药物治疗病状较严重仔猪13头,治愈10头,治愈率76.9%,死亡3头。未断奶乳猪两窝18头,其中5d龄10头,7d龄8头,共发现7头拉稀,病仔猪两天灌服红根草煎液4次后拉稀痊愈。为了防制其它仔猪拉稀,母猪用红根草粉150g,掺入少量饲料中让其自食,连续饲喂4d,每天1次,再未发现病状仔猪。

四、治疗体会

仔猪拉稀病因复杂,治疗时辩诊病因,按症施治。病猪拉稀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根据症状判断,对症下药,治疗效果显著。经治疗的病情观察,单纯服用红根草治疗,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配合其他药物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好转,症状不见好转或死亡者为无效。(责任编辑张顺全)

!!!!!!!!!!!!!!!!!!!!!!!!!!!!!!!!!!!!!!!!!!!!

级财政预算,并根据防疫需要,确保经费到位,用于购买疫苗、器械和防疫设施。一是延伸防疫设备到村防疫室,使每一个防疫员使用合格的疫苗冷藏包,每一个村防疫室有一台冷藏设备,彻底杜绝使用无效疫苗的现象发生,提高免疫质量。二是县畜牧部门每年要有计划地对乡村动物防疫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让他们掌握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疫情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性,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三是实现防疫费由收向减转变,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不收费,对猪瘟、新城疫等动物疫病免疫少收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户承担的防疫费用,调动养殖户开展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㈢加大法规宣传,强化防疫责任动物防疫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性工作,在宣传上要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要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改变传统养殖的陋习,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家禽实行笼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教育、约束,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尤其对重大疫病的防疫,在行政领导上,县与乡、乡与村要级级签订责任书,以提高领导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在技术质量上,县兽医主管部门与乡镇兽医站、乡镇兽医站与村级防疫员要层层签订质量保证书,形成级级抓落实,人人抓防疫的良好氛围,推动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㈣实行以检促防,提高监督能力动物防疫工作是运用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检疫、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综合性技术措施,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要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加大对动物免疫证、免疫标识的收缴监管力度,对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屠宰和进入流通环节,以防止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达到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目的,促进全县动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仔猪腹泻与猪痢疾的鉴别诊断 篇3

关键词:仔猪,腹泻,猪痢疾,鉴别,诊断,要点

1 前言

近年来, 规模化养猪场内, 仔猪腹泻和猪痢疾渐成多发病, 为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逐渐成为制约提高仔猪育成率和生猪出栏率的关键性问题。作为兽医工作者, 如何提高仔猪腹泻和猪痢疾的临床鉴别诊断的实效性, 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作者根据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总结出仔猪腹泻与猪痢疾的鉴别诊断要点, 为猪场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2 临床症状比较

仔猪腹泻临床常见有一般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两类。仔猪腹泻多发于幼龄猪各阶段, 临床常见有仔猪黄白痢、红痢、黄痢、灰痢之分。

仔猪红痢病原菌为C型魏氏梭菌, 典型症状为仔猪高热、排红色稀便、肠粘膜坏死为主, 病程短且死亡率较高。

仔猪黄痢病原菌为大肠杆菌, 以排黄色粘液性粪便为典型特征, 传染性极强, 很快在仔猪间传播蔓延。

仔猪白痢病原菌为大肠杆菌, 产房温度低、卫生条件差常为诱因。临床以排白色、灰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粘稠粪便为主, 有时粪中混有气泡, 仔猪常表现为畏寒、口渴、食欲减退, 若治疗不及时, 死亡率较高。

仔猪副伤寒病原菌为沙门氏菌, 典型症状为仔猪排灰色或灰白色稀便, 伴有恶臭味, 2~3天后稀便开始暗红, 随病程的加剧逐渐消瘦衰竭而死, 死亡率在20~30%, 治愈后的仔猪多形成僵猪。

腹泻可发生于猪各年龄阶段, 而且病因多样化, 如猪瘟诱发腹泻、饲料改变诱发胃肠炎导致腹泻、中毒性疾病诱发腹泻等。一般性腹泻临床应用止泻药后, 病情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对于猪瘟、伪狂犬、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应用抗菌药物无效。应激性腹泻临床以消化不良为主要特征, 稀粪便中混有许多消化不完全食糜, 频频拉稀;患非典型猪瘟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毒性胃肠炎导致腹泻则以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 多发于7~20日龄仔猪, 拒食, 嗜水, 病程5~7天, 死亡率40~70%。病死仔猪呈苍白贫血特征, 传染性强, 常常一头仔猪发病2~3天后, 同窝仔猪即全部感染, 一周内同舍非同圈仔猪亦大量发病。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以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 病猪常排红色糊样稀便, 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比较所有腹泻及痢疾感染病例, 目前危害最为严重为黄白痢、轮状病毒、冠状病毒诱发的流行性腹泻, 伪狂犬病诱发的仔猪腹泻, 各规模化养殖场必须要结合养殖实际, 有针对性地采取预控措施, 确保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值。

3 临床鉴别

基层养殖户进行鉴别诊断时, 建议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进行综合判断。

3.1 发病年龄方面

一般情况下, 仔猪红痢发病集中在2日龄, 仔猪黄痢发病集中在3~5日龄, 仔猪白痢发病集中在5日龄~1月龄, 病毒性腹泻发病集中在7~20日龄, 仔猪副伤寒发病集中在1~6月龄, 猪痢疾多发2~3月龄的仔猪。

3.2 粪便性状方面

粪便性状为鉴别仔猪腹泻与猪痢疾的关键, 从排便行为来看, 饲料不合理诱发的腹泻, 仔猪一切正常, 偶见排出稀便;肠道炎诱发的腹泻, 可见猪只排便中弓腰、伴有哼哼的腹疼行为;中毒诱发的腹泻, 可见括约肌失控、稀便不断, 严重为水样腹泻。早期感染病例, 病猪多数钻于猪群中间, 体温升高。后期离群掉队, 进入中后期精神萎靡, 食欲废绝。如果此时体温恢复正常, 出现发热症状, 尚有治疗价值。体温持续下降, 则考虑弃而不用。

同时, 自粪便的颜色、形态、气味也是鉴别此病的关键点。粪便颜色如红痢为红色, 黄痢为黄色, 白痢为白色。粪便显红, 也有可能为血痢, 根据粪便有无血丝排出为主。粪便显白, 也可能为黄痢, 期间有白色粘性分泌物, 是肠道炎的表现, 出现不完全的凝乳块, 可断定为黄痢。出现气泡和腥臭气味, 可判定为白痢。此外, 病毒性腹泻也为黄色, 但是稀便内没有白色粘性分泌物。粪便为灰色, 基本可判定为仔猪副伤寒诱发的腹泻。粪便气味——典型几种稀便中有气味的病例, 白痢粪便为腥臭味, 消化不良诱发的腹泻粪便为酸臭味, 仔猪副伤寒稀便为恶臭味。粪便形态——拉稀与成型粪便交替进行, 首先考虑是否由非典型猪瘟诱发。稀便中, 混有大量消化不良的饲料, 考虑是否是由中毒、更改饲喂模式、受凉、寄生虫疾病等诱发。稀便中, 混有粘性分泌物, 根据分泌物颜色进行判断。剧烈腹泻, 水样拉稀, 可考虑是否有病毒腹泻引起。患猪痢疾的病猪一般是先排黄色稀粪, 内混粘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呈红色糊状, 内有大量粘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坏死的肠粘膜等。

3.3 病理变化

及时剖检病死猪, 根据不同病理变化程度做出鉴别诊断, 可有效提升鉴别此病的准确率。剖检肠道有大面积的出血病变, 排出的血便中混有坏死肠粘膜可考虑为猪痢疾所致;剖检肠道可见内充满气体、组织水液, 可考虑为病毒性腹泻;剖检大肠见严重溃疡, 可考虑为猪瘟诱发的腹泻。

3.4 用药效果比较

比较而言, 猪痢疾对止痢药、抗菌药敏感, 应激性腹泻对止泻药敏感, 病毒性腹泻对抗病毒药物敏感而对抗菌药无效。

参考文献

[1]万声道.不同日龄仔猪腹泻的病因[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6) :100-101.

[2]罗艳, 孙波.断奶仔猪腹泻综合征的病因剖析和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0, (4) :28-29.

仔猪痢疾 篇4

1 仔猪痢疾

1.1 病原学

仔猪痢疾又称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1.2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在自然情况下, 只感染猪, 且各年龄、品种的猪都可被感染, 但主要侵害2~3月龄的仔猪;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常通过带菌猪的调动及交易进行散播;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 但当猪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存在应激因素时, 便可引起发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成猪高。

1.3 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 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粘液性腹泻为主。一般是先拉软粪, 渐变为黄色稀粪, 内混粘液或血液;病情严重时, 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 内有大量粘液、凝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 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 并混有粘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不振, 厌食、喜饮水, 拱背, 腹部蜷缩, 行走摇摆, 用后肢踢腹, 被毛粗乱无光, 迅速消瘦, 后期排粪失禁, 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 四肢无力, 最终因极度衰弱而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慢性病例症状较轻, 粪中含较多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病程较长, 进行性消瘦, 生长停滞。

1.4 剖检病变

剖检病变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急性型病猪表现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 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肠腔充满粘液和血液;病程稍长的病例, 主要表现为坏死性大肠炎, 肠粘膜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 (坏死常限于粘膜表面) , 肠内混有大量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1.5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带有血丝和粘液的粪便或大肠粘膜直接涂片, 用草酸铵结晶紫、姬姆萨或复红染色镜检;或将病料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加水1滴, 用相差显微镜检查。若每个高倍视野内有2~3个缓慢翻转、呈弯曲样运动的较大的螺旋体, 即可作出诊断。

1.6 防 治

目前尚无预防本病的菌苗。加强检疫, 禁止从疫区引进猪只, 必须引进时应严格隔离检疫至少1个月;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 保持猪圈的干燥清洁。一旦发现本病, 应全群淘汰;同时, 对猪场要彻底清扫, 并用过氧乙酸、来苏儿等彻底消毒。在病猪数量多、流行面广时, 可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痢菌净, 治疗时, 5 mg/kg体重, 口服, 2次/d, 连用3~5 d, 疗效显著, 复发率较低;预防时, 50 mg/kg饲料, 可连续使用。痢立清, 治疗与预防剂量均为50 mg/kg饲料, 可连续用药, 屠宰前4~10周应停药。二硝基咪唑, 治疗时配成0.025%的水溶液供猪饮用, 连饮5 d;预防剂量为100 mg/kg饲料。甲硝咪乙酰胺, 治疗时配成0.006%的水溶液, 连续饮用3~5 d;预防剂量为60 mg/kg饲料。林可霉素, 治疗剂量为100 mg/kg饲料, 连续饲喂1~3周;预防剂量为40 mg/kg饲料。

2 仔猪沙门氏菌病

2.1 病原学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 不形成芽孢, 有鞭毛, 能运动。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的环境只能存活4~6周, 但在干燥的环境中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60 ℃ 15 min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较弱, 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就能杀灭该病菌。

2.2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菌可随粪、尿、乳汁、胎衣、羊水以及流产的胎儿排出。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据报道, 健康畜带菌 (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当普遍, 当动物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抵抗力下降时, 常发生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 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 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临床上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 表现为体温升高 (41~42 ℃) , 腹痛, 下痢, 呼吸困难, 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 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 d。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为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 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 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达数周, 最终死亡或成为僵猪。

2.4 病理变化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剖检可见, 膘度正常, 耳、腹、胁等部位的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 并有黄疸;全身浆膜、粘膜 (喉头、膀胱等) 有出血斑;脾肿大、坚硬似橡皮, 切面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 全身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切面呈大理石样;肝和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粘膜发生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多见于盲肠、结肠, 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粘膜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 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齐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粘膜坏死, 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 或有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肝有灰黄色坏死灶;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 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2.5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的粪便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短小杆菌。在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菌落呈黑色;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菌落呈红色、中等大小、光滑、湿润且边缘整齐。该菌的生化反应结果为,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并产酸产气, 不分解乳糖、蔗糖。综合分析上述情况, 可确诊为猪沙门氏菌病。

2.6 防 治

上一篇:农村写作下一篇:城市品牌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