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2024-05-16

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精选6篇)

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篇1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临床上指的是由于人体受到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 感染引起肠道组织或者器官的疾病。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泻等等, 如果治疗不及时,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预计的影响[1,2]。为了探讨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本文对2012年11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86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进行护理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11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86例细菌性痢疾患者, 全部符合卫生行业标准中关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5例, 女31例, 年龄2~65岁, 平均年龄为28.7岁, 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护理方法[3]

对两组细菌性痢疾患者使用药物治疗。 (1)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 (2) 试验组: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

2 结果

两组细菌性痢疾患者治疗和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相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7.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4% (t=4.95, P=0.026<0.05) , 两者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口腔护理

由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在发病期可因口腔不清洁、细菌大量滋生, 出现口腔炎症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轻重, 每天两次予患者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试液漱口, 在饭前还要用温开水给予患者漱口, 如果出现口唇干裂可涂石蜡油润唇[4]。

3.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提高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安全显得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了解其姓名、住址、疾病、文化层次等, 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 解除其心理的恐惧, 争取患者家属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5]。

3.3 皮肤护理

对于细菌性痢疾的小儿患者要加强皮肤护理, 在他们大小便后要迅速用毛巾沾上温水擦拭臀部, 并且保证臀部的干燥卫生, 对于排便次数频繁或大便失禁的患者, 也要迅速用毛巾沾上温水擦拭臀部, 并且在患者的肛门周围适量涂以凡士林, 防止患者肛门局部皮肤出现溃烂。

3.4 饮食护理

对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出现频繁腹泻伴有呕吐时要尽快给予患者补充充足的水分, 避免患者身体电解质失衡, 当患者在呕吐停止后即可给予果汁水、淡糖茶水等饮料尽快恢复身体水分平衡。同时还要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还要注意患者避寒, 避免感冒。要求患者戒烟戒酒, 禁辛辣。

3.5 消毒隔离

诊断该病的患者要按照肠道传染病的规定进行隔离, 直至菌痢患者的大便、脓血等症状消失。患者的粪便应与干漂白粉以固定的比例搅拌, 才可倒置下水道;患者所用的餐具、被大便污染的衣物、床单也要随时进行消毒。

3.6 出院指导

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 要根据主治医师开具的处方, 帮助患者配好必要的药物, 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按照医嘱服用, 出现异常情况或者病情加重, 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出院后每周随访两次, 继续实行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敏, 相立菊.庆大霉素与痢特灵、吡哌酸合用保留灌肠治疗急性痢疾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4) :281-282.

[2]蔡玲芳, 徐红, 陈秀芳, 等.复方磺胺甲唑片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5) :48-49.

[3]J.Kaleczyc, P.Podlasz, A.Winnicka,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utonomic Nerve Markers and 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Ileal Peyer’s Patch of Pigs Infected Experimentally with 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 2010, 143 (4) :248-257.

[4]吴丹, 张秀, 顾凤军, 等.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3, 16 (5) :33-34.

[5]马灵, 彭殿英, 宋庆春.利福平、甘草片灌肠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 2013, 26 (3) :60-61.

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篇2

1.咳嗽、咳痰——初期症状仅在寒冷季节出现,重症患者四季发作,在冬春季加剧,早晚加重。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异物刺激,分泌物积聚于气管内,引起咳嗽。痰液多为白色黏痰,细菌感染时呈脓痰,若咳嗽剧烈使支气管黏膜微血管破裂则出现血痰。痰量以夜间或清晨较多。

2.喘息——由支气管痉挛、支气管黏膜水肿、管壁肥厚和痰液阻塞引起。

3.体征——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肺底闻及散在的干、湿哕音,咳嗽、咳痰后哕音可消失。喘息型患者呼气延长,伴哮鸣音。

4.分型——慢性支气管炎分为两型:

①单纯型:仅有咳嗽、咳痰;

②喘息型:除咳嗽、咳痰外,还有喘息和哮鸣音,哮鸣音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5.分期——根据病情分为:

①急性发作期,指l周内咳、痰、喘症状中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②慢性迁延期,指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

③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二、护理

1.病情观察——详细观察病人咳嗽、咳痰情况,如痰量及颜色等,及时正确采集痰标本送检以帮助诊断,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2.协助病人排痰——对年老体弱及卧床病人要协助其拍背翻身,嘱其深呼吸。痰液黏稠时可雾化吸入。

3.协助治疗——急性发作期要保证及时、准确地应用抗生素及平喘祛痰药。

4.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利痰液排出。

5.找出发病诱因——如吸烟者要劝其戒烟;上呼吸道原发病如鼻窦炎等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要首先治疗原发病。

三、健康教育

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篇3

【关键词】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28-01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又名急性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我国,急性菌痢仍是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甚至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慢性细菌性痢疾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迁延日久未愈,或者起病时症状较轻而逐渐加重,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者。临床急性发病就诊者较多,现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共收治36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通过加强护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全部治愈出院,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 2013 年 10 月至 2014年10月收治36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年龄在23~58岁之间,平均年龄(38.6±2.5)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患者中有18 例为福氏菌群,5 例患者为宋内氏菌群,13例患者为志贺氏菌群,所有患者感染程度均为中度或者重度感染。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

2.1.1 休息

患者居住的病室应有纱窗、纱门等防蝇设备,室内保持安静、凉爽,利于患者休息。典型菌痢发作的患者有发热等中毒症状,排便频繁,疲惫无力;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等;均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患者用力。中毒症状,病情缓解后可下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

2.1.2 饮食

对于细菌性痢疾患者有频繁的腹泻并伴有呕吐时需暂禁饮食,可静脉补充热量和水分。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果汁、糖盐水饮料,在患者大便次数减少后,可给予藕粉、脱脂奶、米汤等,在恢复期患者饮食量可逐渐增加,给予高热量、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如面条、饼干、蛋糕、豆浆、蛋汤、瘦肉末、菜泥等,设法改善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但不能给患者进食冷饮、冷食等,以免加剧胃肠的蠕动。禁止食用可引起肠胀气和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2.1.3 皮肤护理

由于大便次数增多,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肛门受多次排便的刺激,皮肤容易发红甚至破溃,因此每次排便后,用软卫生纸轻轻按擦后,用温水清洗,并及时更换尿布,以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涂凡士林油膏或其他油剂以防肛门周围糜烂。如发生脱肛,可用温水坐浴,以消毒纱布轻揉局部使其回纳。

2.1.4 口腔护理

由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在发病期可因口腔不清洁、细菌大量滋生,出现口腔炎症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轻重,每天两次予患者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试液漱口,在饭前还要用温开水给予患者漱口,如果出现口唇干裂可涂石蜡油润唇。

2.1.5 消毒隔离

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应至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正常,无脓血及黏液,高倍视野镜下检测白细胞不超过3个,且停药后进行便常规检测,每日或隔日送检一次,连续进行便培养2~3次,直至检测结果为阴性为止。患者住院期间所排出的粪便不能随意处置,应与干漂白粉以5∶1的比例,搅拌均匀后放置1~2h后,才可以倒置厕所内冲入下水道;患者所用的餐具、被大便污染的衣物、床单及被罩也要随时进行消毒,可采用高温消毒法用开水煮烫或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含氯消毒液浸泡灭菌。

2.2 对症护理

2.2.1 高热护理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出现高热症状,出现高热时应及时处理,在严密观察下,以采用物理降温为宜,可给予患者头部冷敷、全身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浓度30%-50%),温度以接近患者体温为宜。也可给予低温盐水灌肠降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药物降温时要避免大汗引起虚脱,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2.2 惊厥的护理

引起惊厥常见的原因是高热。当患者出现惊厥时,身边应有专人护理,若患者存在呼吸道分泌物时应及时进行清除,并给予面罩吸氧。为防止患者惊厥发作时咬伤舌头,可使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置于上下齿间,这样可以避免金属开口器过硬操作时损伤病人的牙齿。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水合氯醛灌肠,并静脉注射安定或异戊巴比妥钠。应根据患者发病的具体情况酌情给予20%的甘露醇,剂量为1~2g/kg,必要时可间隔6~8h重复给药。

2.2.3 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

腹泻本身虽给患者造成痛苦,但同时有利于炎症分泌物及痢疾杆菌排出体外。对腹部绞痛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采用腹部保暖及禁食冷飲来缓和患者过度的胃肠痉挛,也可遵医嘱用阿托品、山莨菪碱或适量镇静剂,必要时用2%盐水清洁灌肠,液体温度在38 ℃以下。

2.3 出院指导

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要根据主治医师开具的处方,帮助患者配好必要的药物,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按照医嘱服用,出现异常情况或者病情加重,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出院后每周随访两次,继续实行综合护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通过加强临床护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付浩然.细菌性痢疾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08:47.

[2] 贺玲丹.牧区爆发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112.

[3] 陈笑芬.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83-3784.

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65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 其中成人56例, 儿童9例。男32例, 女24例;年龄在5~61岁, 平均年龄32.7岁, 住院时间5~13d, 平均8d。

1.2 护理方法

1.2.1 口腔护理

急性细菌性痢疾发作期时患者可因口腔不卫生而导致口腔炎症或中耳炎等并发症。应给予患者每日早晚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试液漱口, 并于餐前餐后用温开水漱口。若患者出现口唇干裂可涂石蜡油润唇。

1.2.2 皮肤护理

儿童患者在大小便后应及时用温水擦拭臀部, 保持臀部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排便次数频繁或大便失禁的患者, 同样应在排便后清洁肛门, 清洁后可在肛门周围适量涂以凡士林, 以防止肛门周围皮肤溃烂, 为患者增添痛苦。

1.2.3 采集标本

急性细菌性痢患者应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标本应在患者排便后立即采集送检, 若不能立即送检, 最长时间不宜超过3h, 以免破坏细胞成分。在培养粪便细菌的标本时, 结果阳性率最高部分为黏液微带血处, 因此标本应在有黏液及脓血部分采集, 也更易于细菌的培养及检验人员观察病理成分。

1.2.4 消毒隔离

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应至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大便正常, 无脓血及黏液, 高倍视野镜下检测白细胞不超过3个, 且停药后进行便常规检测, 每日或隔日送检一次, 连续进行便培养2~3次, 直至检测结果为阴性为止。患者住院期间所排出的粪便不能随意处置, 应与干漂白粉以5∶1的比例, 搅拌均匀后放置1~2h后, 才可以倒置厕所内冲入下水道;患者所用的餐具、被大便污染的衣物、床单及被罩也要随时进行消毒, 可采用高温消毒法用开水煮烫或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含氯消毒液浸泡灭菌。

1.2.5 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的护理

临床中腹泻虽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但是患者腹泻的同时更有利于排出体内的炎症分泌物及痢疾杆菌。已经得到证实患者体内的致病菌未被控制的情况下, 在急性发作期时给予其作用较强的止泻剂不但不能控制病情, 相反会使其中毒症状加重延误病情。此时给予患者泻药, 反之能减少患者的大便次数及减轻里急后重的症状, 因此给予患者的对症治疗护理应因势利导。对于腹部绞痛及里急后重症状较甚者, 应尽量避免使患者腹部着凉, 注意保暖, 同时禁食冷饮缓解患者的胃肠痉挛, 遵照医嘱准确用药, 给予患者654-2、阿托品或适量镇静剂, 如有必要可使用2%氯化钠溶液清洁灌肠, 使用前先对液体进行加温, 液体温度不超过38℃[3]。

1.2.6 高热的护理

急性细菌性痢疾中的常见症状之一为高热,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时应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处理。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应首先使用物理方法降温为宜。头部可使用冷敷, 同时使用酒精为患者全身擦浴, 应注意擦浴时酒精温度要尽量接近患者的体温, 酒精的浓度为30%~50%, 避免酒精温度过低使患者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4]。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 可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降温, 如患者汗出过多, 应及时给予患者补液, 避免大汗导致虚脱, 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2h检测1次。

1.2.7 惊厥的护理

引起惊厥常见的原因是高热。当患者出现惊厥时, 身边应有专人护理, 若患者存在呼吸道分泌物时应及时进行清除, 并给予面罩吸氧。为防止患者惊厥发作时咬伤舌头, 可使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置于上下齿间, 这样可以避免金属开口器过硬操作时损伤病人的牙齿。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水合氯醛灌肠, 并静脉注射安定或异戊巴比妥钠。应根据患者发病的具体情况酌情给予20%的甘露醇, 剂量为1~2g/kg, 必要时可间隔6~8h重复给药。

1.2.8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 应嘱其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需规律节制, 切忌暴饮暴食,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

2 结果

65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 经过对症治疗与护理, 效果满意,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并发症或转为慢性菌痢。

3 讨论

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环境卫生及饮食卫生的重要意义, 注意防蝇灭蝇, 不吃生冷的蔬菜, 食用水果之前一定要将其清洗干净, 食物放置时间过长易引起腐败、变质切不可食用, 不饮生水及未经煮沸的牛奶[5];患者及家属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生活卫生, 饭前便后一定要使用肥皂洗手并用流水冲洗干净, 用餐时陪护人员应与患者分餐进食, 住院期间患者禁止外出。

患者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 且尽量保持室内安静、清洁、凉爽, 更有利于患者充分休息。典型急性细菌性痢疾发作时的患者均有发热等中毒症状, 外加其排便次数频繁, 必定疲惫不堪;严重者会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等症状, 则均需绝对的卧床休息, 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待中毒症状等缓解后方可下床适当活动, 并逐渐增加其活动量。

急性细菌性痢疾发作时, 腹泻频繁且伴有呕吐症状者需暂时禁止饮食, 通过静脉给予补充水分和热量[6]。呕吐症状消失后即可给予患者果汁或淡糖水等以补充糖分。待患者大便次数减少, 脓血便症状好转后, 可适当补充低脂流质饮食, 如米汤、脱脂牛奶、藕粉等, 且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 每次进食不宜过量, 易采用少食多餐法。患者病情好转进入恢复期后, 饮食量可适当增加。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 如米粥、豆浆、面条等, 佐以易于消化的蔬菜。待患者适应上述饮食后, 则可是患者进普通饮食。

总之, 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 通过加强临床护理,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方法、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65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 65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 经过对症治疗与护理, 效果满意,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并发症或转为慢性菌痢。结论 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 通过加强临床护理,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李京军, 王琴.280例细菌性痢疾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9) :127.

[2]付浩然.细菌性痢疾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8) :85.

[3]梁龙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 (5) :44.

[4]严海明, 白红莲, 李宗良.80例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6) :31.

[5]李成娟.儿童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4) :163.

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治疗的96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均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症状和体征;(2)患儿均为首次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3)患儿家属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够与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4)患儿家属均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愿意配合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安排。排除标准:(1)患儿诊断不明确;(2)患儿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3)患儿家属受文化程度、听力或者智力等影响导致无法与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进行有效的沟通;(4)患儿家属不愿意接受循证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有无接受循证护理模式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儿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干预方法

A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皮肤护理、高热护理、腹痛和腹泻的护理、饮食护理等。B组患儿接受循证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1)逐渐制订并完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包括目前患儿的诊断、各项检查的异常值、治疗方案、消毒隔离措施、循证护理措施等。(2)加强患儿家属心理护理。患儿家属均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采用个性化方式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家属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并发症和护理措施等。(3)患儿家属互相教育。召开急性细菌性痢疾防治经验交流会,观看电视节目或VCD等学习相关知识或者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等方式交流急性细菌性痢疾防治心得和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减少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再次出现,改善患儿的预后。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B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得分为(94.59±5.42)分,A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得分为(86.63±5.78)分,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B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细菌性痢疾是常见肠道传染病之一,该病由痢疾杆菌引起,好发于夏秋季节,以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为基本病理损害,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为此,优化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措施意义重大。

本研究总结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经验,查找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制订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结果发现,B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外报道结果一致[6,7,8,9,10,11],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循证护理的实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护理风险意识,护理人员找出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根据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制订循证护理操作规范,进而规范护理人员在对患儿护理过程中的行为,提升护理质量并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循证护理的实施能够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为每位患儿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能够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患儿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安慰,明显增加患儿家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循证护理的实施让护理人员参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够明显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循证护理的实施做到定期举办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家属经验交流会和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等能够帮助患者家属做好护理干预,并协助护理人员将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明显增加患儿家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提升患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慢性痢疾的家庭护理 篇6

资料与方法

本组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80例, 均符合《传染病》学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均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 年龄24~53岁, 平均 (38.7±10.2) 岁。实验室细菌培养:福氏菌群33例、志贺氏群2例、宋内氏菌群5例。体温37.8~41.2℃, 腹泻次数每天7~33次, 大便培养阳性34例, 27例白细胞计数≥10×109/L。观察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23~52岁, 平均 (39.1±9.9) 岁。实验室细菌培养福氏菌群30例、志贺氏群3例、宋内氏菌群7例。体温37.9~41.3℃, 腹泻次数每天7~34次, 大便培养阳性35例, 25例白细胞计数≥10×109/L。两组性别、年龄、实验室辅助检查等基本资料等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以抗生素丁胺卡那霉素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进行输液, 将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 ml进行清洁洗肠, 再用含0.1~0.2 g氟哌酸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保留灌肠。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均给予相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观察组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做好胃肠道的隔离工作, 做好食用具的消毒工作, 患者的衣物应勤洗勤换, 可进行高温消毒后太阳暴晒。对于大便频繁、失禁次数较多的患者, 应在排便后及时清理肛门后, 涂上凡士林, 防止肛门周围皮肤出现溃烂[4]。 (2) 保留灌肠中的护理:保留灌肠前做好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灌肠操作时, 选择较细的肛管, 插入宜较深, 液量少, 压力低, 以使灌入的药液保留时间长, 便于药物充分作用于病变部位。 (3) 病情观察及并发症处理: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大便性状等一般情况, 有异常出现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对于合并高热的患者, 给予酒精擦浴、头部置冰袋等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 定时检测患者体温情况。及时发现抽搐先兆, 预防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者大便性质、次数, 定时抽查电解质及血气分析, 了解患者菌痢缓解情况, 以便于调整治疗方案[5]。 (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菌痢严重程度, 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一般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软食。有呕吐、腹泻频繁的患者给予短期禁食。对于无食欲的患者, 尤其注意耐心喂养, 鼓励患者进食。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陈笑芬的相关标准判定治疗效果[6], 具体如下: (1) 治愈:经治疗及护理后, 患者细菌性痢疾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每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 实验室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 大便培养阴性; (2) 显效:经治疗及护理后, 患者细菌性痢疾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每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 实验室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恢复正常; (3) 有效:经治疗及护理后, 细菌性痢疾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次数基本恢复正常, 大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 (4) 无效:治疗护理前后患者细菌性痢疾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实验室辅助检查大便常规仍异常。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比较:经治疗及护理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比较: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经护理后, 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40例, 不满意0例, 满意度100%。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满意32例, 不满意8例, 满意度80%。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多发传染病之一, 痢疾杆菌侵入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部位的黏膜及固有层, 导致发生以纤维蛋白性渗出性炎症等病理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临床多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保留灌肠因可直达病变部位, 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 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治疗中[7,8]。

本组在给予清洁洗肠后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 给予个性化的综合护理, 结果显示, 经护理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在清洁洗肠后给予个性化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显著,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湖清, 吴爱萍.大肠水疗法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9, 6 (11) :35-36.

[2]姜志凤.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 2013, 11 (2) :147-148.

[3]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4-150.

[4]齐丽芬.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上) :753.

[5]吴丹, 张秀, 顾凤军, 等.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9) :33-34.

[6]陈笑芬.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4) :3783-3784.

[7]赵红英.循证护理在急性细菌性痢疾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8) :290-291.

上一篇: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下一篇:公司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