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的诊断及治疗

2024-10-07

羔羊痢疾的诊断及治疗(共6篇)

羔羊痢疾的诊断及治疗 篇1

羔羊痢疾主要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败血症, 主要侵害1周龄以内的羔羊, 其中又以2~5日龄的发病最多, 10日龄以上者很少患病。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 死亡率高, 给畜牧业带来重大损失。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等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于发生的地区与发生的时间不同, 引起发病的主要病原因也不同, 但都是急性肠炎的症状和病变。

1 临床症状

1.1 病初精神萎顿, 低头弓背, 不吃奶。

不久发生持续性的腹泻, 粪便恶臭、水样便、有的呈粥样、便中带有气泡, 呈黄绿、黄白、灰白, 到后期粪中带血的红褐色稀粪便, 病羔逐渐虚弱, 虚脱死亡, 病程2~3d, 有的病例腹痛而不下痢, 表现四肢软弱, 卧底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昏迷磨牙、头向后仰或弯向一侧, 体温下降, 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痉挛死亡。

1.2 在病的后期, 有的稀便带血或血便, 排便时呈里急后重, 不断哀鸣, 接着肛门失禁。

由于腹泻失水、病羔眼窝下陷、腹部紧缩、体力衰竭、被毛粗乱、步样不稳, 病重的卧地不起, 四肢卷伏腹下, 头弯向胸侧, 有些患病羔的症状较轻, 除排稀便外, 精神状态没有大的变化。

2 病理变化

2.1患病羔羊的尸体外表, 一般没有特殊病痕, 但多数表现消瘦, 肛门和后肢常被粪便污染, 可视粘膜苍白, 脐带暗红柔软或呈褐色发干, 皮下血管的血液呈暗红色不凝, 下颌、肩前和股前淋巴结肿大, 胸、腹腔和心包囊有淡黄色较为透明的液体积聚。

2.2肠道, 特别是空肠、回肠及回盲瓣周围, 肠道浆膜多呈树枝状充血, 有的小肠壁表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充血出血, 当由肠道内透出一种斑点状暗红色病灶时, 往往表现有肠壁溃疡形成, 当某一肠段整个充血出血时, 则肠壁呈显著的暗深红色, 粘膜高度红肿, 场内含有血样内容物, 通常十二指肠含有粘性的暗红色内容物、粘膜黄染、空肠充气、回肠含有糊状内容物、淋巴结肿胀。

2.3 肠粘膜有时出现大小不同的溃疡, 小的与出血点相似, 仔细检查可见中央有针尖大的灰黄色小点, 随着时间的延长, 黄色中心逐渐扩大, 外围遗留一个红晕, 溃疡一般多呈圆形, 直径为2~6mm, 大肠变化的范围比较局限, 程度较轻, 病变多见于粘膜皱襞, 呈鲜红或暗红色的条纹和斑点。

2.4 真胃粘膜下层有出血和水肿, 真胃内有未消化的乳凝块, 小肠粘膜可见到许多直径为1~2mm的溃疡,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或出血, 有的病羔还出现心包积水, 胸膜有出血点, 肺常有充血区或瘀斑。

3 诊断

3.1 出生不久的羔羊发生下痢, 并迅速蔓延, 至全群多数排血便, 内有气泡, 腹痛, 肠道有严重出血性炎症和溃疡。

3.2 由于引起本病的病因不同, 症状也有差别, 要确定诊断时, 从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变化等进行观察分析。

3.3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应注意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以及羊炭疽的鉴别诊断。

4 典型病例

此病发生于海北州祁连县央隆乡, 发病时间为2009年11月~1月份产羔期间, 2~5日龄的羔羊发病, 发病后羔羊出现腹泻最为明显, 粪便有恶臭味, 发病的羔羊共有600只, 患病羔羊360只, 死亡180只, 该病的发病率为60%, 死亡率为30%。

5 治疗

5.1 土霉素每只羔羊0.2~0.5g或再加入胃蛋白酶0.1~0.2g, 加水灌服, 2次/d。

5.2 先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mL, 6~8h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mL, 2次/d。

5.3 复方硫酸粘菌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每次0.1mL/kg.bw, 1次/d, 重症补注1次。

5.4 对口流白沫并有腹痛症状的羔羊, 皮下注射0.05%的硫酸阿托品0.2~0.3mL, 0.5%安乃近0.5mL, 并灌服6%的硫酸镁50~70mL。

5.5 对发生胃食滞的可用胃管导出胃内容物, 再以温肥皂水灌服, 并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100mL, 10%苯甲酸钠咖啡因5mL, 10%磺胺噻唑钠20mL。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对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 使产下的羔羊健康体壮。

6.2 产房要清洁干燥, 羔羊出生后要尽快吃到初乳。产羔前后也要对畜舍、用具等进行消毒。

6.3 每年秋季要定期给母羊注射羊厌气菌五联疫苗, 怀孕母羊产前2~3周再接种1次, 保证羔羊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

6.4 一旦发病, 及时隔离做好圈舍及环境的消毒。病死羔羊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禁食用、乱扔。

6.5 羔羊出生后12h内, 灌服土霉素0.15g~0.2g, 1次/d, 连续灌服3d, 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羔羊痢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2

1 症状

羔羊发病时低头拱背, 停止吮乳, 连续性下痢, 粪便恶臭, 粪呈糊样, 后便水样, 并含气泡, 粘脓液样和血样。病后期肛门失禁, 虚弱脱水, 卧地瘫软, 口流白沫, 头向后仰, 经数小时至半小时死亡。死后剖检, 见胃肠卡他或出血性的炎症, 小肠有多量的气体, 肠粘膜可有溃疡坏死, 肝、脾、肾肿大变型。

2 治疗

采取早发现, 早治疗的原则。

(1) 可用土霉素粉0.2~0.3克, 加等量的胃蛋白酶和水灌服, 每日2次;

(2) 用磺胺胍0.5克, 鞣酸蛋白0.2克, 硝酸铋0.2克, 加一起灌服, 1日1次;

(3) 重碳酸钠0.2克。加适量的温水灌服, 每日3次;

(4) 在6~8小时后灌服0.5%的福尔马林、0.6%的硫酸镁溶液30~60m灌服;

(5) 1%的高锰酸钾溶液10~20m灌服;

(6) 链霉素40万单位肌肉注射。

3 预防

加强对孕羊的饲养管理, 使其产后泌乳充足, 分娩前后保持羊舍、场地、用具、食槽等消毒, 用稀释后5%的过氧乙酸溶液消毒, 也可用5%的来苏溶液消毒即可。

羔羊痢疾的预防和治疗 篇3

羔羊痢疾的病原主要是B型魏氏梭菌, 如有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 则加重病情。发病的诱因是妊娠母羊营养不良, 加之羔羊出生后抗病能力低, 在气温骤变, 产房温度低, 湿度大 (超过90%) , 接羔、育羔时清洁卫生不良, 羔羊吃初乳不足, 饥饱不均时更容易引起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创伤或脐带感染, 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羔羊, 尤其是2~3日龄的发病最多。

2 症状

该病潜伏期1~2天, 最短的10多小时。病羔精神沉郁、垂头、弓腰、畏寒、食欲减少或废绝, 常卧地不起, 随后发生下痢, 排绿色、黄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液状粪便, 有恶臭, 末期有的排血便, 肛门失禁, 流出水样粪便。病羊迅速脱水, 高度消瘦, 如不及时治疗, 常于1~2天内死亡。

还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 四肢瘫痪, 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口流白沫。最后昏迷, 头向后仰, 体温下降, 常于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死亡。

3 预防

加强母羊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使母羊膘肥体壮, 避免在寒冷季节产羔;每年秋季要定期接种羔羊痢疾或羊快疫、羊猝殂、羊肠毒血症、羊黑疫五联苗, 产前2~3周接种1次, 可保证羔羊能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在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 灌服土霉素0.15~0.2克, 每日1次, 连用3天;复方羔痢宁口服液 (主要成分:亚硒酸钠等) 内服, 应在羔羊出生吃过初乳后, 每只羔羊灌服复方羔痢宁口服液10毫升, 保护率为98%;要保持羊圈清洁干燥卫生, 羔羊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 还要避免受冻;对场地设施、用具等做好消毒。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

4 治疗

对病羔每只每次可用土霉素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水灌服, 每日2次。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25万单位, 每日2次, 直至治愈为止;呋喃西林0.5克、次硝酸铋6克, 加水100毫升, 每次每只羔羊灌服4~5毫升, 每日2次;每次每只羔羊内服复方羔痢宁口服液100毫升, 每日1次, 连服2次即可, 治愈率可达96.4%。

中西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篇4

1 发病情况

本县大乌江镇养羊户杨某饲养繁殖母羊106只, 于2013年11月至12月初有21只产仔, 产后3~5d下痢, 相继死亡18只。有的羔羊发病迅速, 未见明显症状, 突然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初羔羊奶欲减退、不愿吃奶, 精神萎顿, 低头拱背, 腹胀, 持续性腹泻, 粪便呈粥样, 颜色呈灰白色, 有的黄绿色。病重的没有食欲, 不吮乳, 排粪如水、恶臭, 有的混有血液。病羔虚弱脱水, 眼球下陷, 被毛粗乱, 消瘦, 四肢瘫软, 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口流白沫, 头向后仰, 体温降至常温以下。

3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严重, 通过对死亡羊羔的解剖, 发现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溃疡, 肠内容物混有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心包积液, 心内膜有出血点, 肺充血、瘀血。

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 根据羔羊年龄, 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为羔羊痢疾。

5 治疗

治疗原则以抗菌消炎, 解毒和止泻, 调理胃肠功能为主, 同时还应针对其他症状进行对症施治, 如强心、补液、解痉、镇静。 (1) 磺胺脒0.5g/g, 鞣酸蛋白、碳酸氢钠和次硝酸铋各0.2g, 一次内服, 3次/d。 (2) 用西药后间隔4~6h用乌梅散加减煎汤灌服, 处方:乌梅15g、炒黄连10g、郁金10g、甘草10g、茯苓10g、黄芩10g、柯子12g、焦山楂12g、神曲15g、干柿饼1个。将以上各药混合捣碎后加水400ml, 煎汤至150ml, 用红糖50g为引灌服, 每次服30ml。 (3) 严重失水或出现神精症状的羔羊除用上述药方外, 另静脉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60~80ml, 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1mg/kg体重。

6 小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篇5

1.1 气候

气温过低, 风雪交加或气候骤变时, 发病数骤然增加。

1.2 母羊的营养状况

对怀孕母羊在后期充分补饲, 所生的羔羊身体健壮, 抗病力强, 反之, 羔羊体质衰弱, 容易发生本病。

1.3 产羔期

在羊群产羔初期, 一般不发生本病;产羔盛期发病率最高, 有时可达到90%以上。

1.4 哺乳

羔羊吃奶间隔时间过长, 饥饱不匀, 使其消化机能紊乱, 可引起本病发生。

1.5 产房的温度与湿度

产房最适宜的温度为10~15℃, 湿度不应超过75%, 低温与寒冷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1.6 产房的管理

接羔期应注意清洁卫生。

2 临诊症状

自然发病的潜伏期很短, 约1~2 d, 在发病盛期可缩短至10 h。临诊可分为三型。

2.1 急性型

多见于羊场初次发病后的几个产羔季节。发病突然, 羔羊未出现病状即死亡。病羊离群, 食欲减退, 喜卧, 腹疼, 排出黄色稀便, 后因混有血液而呈棕色。病羊很快陷入昏迷, 不久即死亡。发病率可达30%, 病羊近乎100%死亡。

2.2 亚急性型

经过几个连续产羔季节的感染羊场中, 大多数羔羊均为此型, 然而也有从急性型转变而来的。病羔精神抑郁, 孤立一隅, 垂头、弓背, 不愿吃奶, 喜卧, 部分病例发生腹胀。不久即发生程度不同的腹泻, 粪便如糊状或者水样, 恶臭, 颜色有黄、绿、黄绿、灰白色等。如混有血液则成棕色。病羔脱水明显, 皮肤失去弹性, 眼球凹陷, 腹部紧缩, 后躯及尾部被稀便污染, 卧地不起, 四肢倦于腹下, 头弯向胸侧, 两眼合闭, 死亡前常有昏迷。治疗不当24 h内死亡。本性发病率高, 病羔几乎100%死亡。

2.3 慢性型

多见于本病流行多年的羊场, 症状类似于亚急性型, 但病程较长。

3 剖检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后躯有粪便的干痂附着, 肠道的病变最为突出。在小肠, 尤其是回肠, 可见肠黏膜充血, 分布着直径1~2 mm的多个溃疡。在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 溃疡的深浅不一, 深着可达肌肉层, 但罕见将肠壁穿通者, 当有出血性肠炎时, 肠壁暗红, 肠腔内有罕见的内容物,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质软, 切面多汁, 充血, 肝肿胀, 质地稍软, 肾表面有放射状条纹, 有时肾略软, 切面上可见髓部充血, 水肿。

4 诊断

本病应根据羊群流行本病的病史, 典型的临诊症状, 剖检变化和病原鉴定进行综合诊断。出生7 d以内的羔羊如发生下痢, 并迅速蔓延全群, 病羔多数排血便, 腹痛。剖检时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或伴有溃疡。根据上述症状, 初步诊断为该病。

5 预防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接羔护羔工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做好母羊的抓膘工作。其次, 应做好产羔前准备工作, 产羔前半个月, 将产房地面清扫、消毒, 铺上垫草, 羊舍四壁一米高用浓石灰乳粉刷。产羔栏用3%~5%来苏尔消毒。第三应做好接羔护羔工作, 产房要通风良好, 室内温度保持在10~15℃左右。

羔羊的治疗方法很多, 疗效与羔羊的品种, 体质及病况相关, 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加强护理也很重要。

5.1 抗菌素, 磺胺类药物疗法

10%磺胺双甲基嘧啶钠, 每公斤体重2 m L, 一日分2~3次皮下注射;合霉素每头每次内服0.5 g, 每日3~4次。

在应用以上疗法时, 还应对症治疗。如腹痛不安的病例, 皮下注射30%安乃近0.5~1.0 m L;失水严重者的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30 m L;心力衰竭者可皮下注射20%苯甲酸钠咖啡因0.5~1.0 m L;食欲不振的可服胃蛋白酶合剂2~3 m L。

根据近几年笔者的经验观察, 链霉素治疗本病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 关键在于早期治疗。实践上可将青霉素, 链霉素和阿托品三种药物混合注射。

5.2 中草药疗法

承气汤加味:大黄6 g、朴硝15 g、酒黄芩、甘草、焦栀、枳壳、厚朴、青皮各6 g, 将上药研末, 加水400 m L, 煎汤150 m L, 然后加入朴硝, 病初用胃管灌服20~30 m L, 6~8 h后再服第二方, 如下痢已经两三天, 则直接服第二方。

乌梅散加味:乌梅6 g、柯子肉9 g、炒黄连5 g、黄芪6 g、干柿饼一个, 焦山楂9 g、炙甘草6 g、郁金6 g、神曲12 g、猪苓6 g、泽泻8 g, 将上药捣碎, 加水400 m L, 煎汤150 m L, 红糖30 g为引, 用胃管一次灌服30 m L。

若下痢不止, 可用第三方。

白头翁汤:白头翁10 g, 黄连6 g, 秦皮12 g, 生山药30 g, 山萸肉12 g, 柯子肉10 g, 茯苓10 g, 白术15 g, 白芍10 g, 干姜5 g, 甘草6 g, 将上药水煎两次, 每次煎汤400 m L, 给30头羔羊分两次服用, 连用3 d。

6 病例

病例1:2012年3月11日, 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有一养羊户饲养奶羊13只, 羔羊8只, 有5只3日龄羔羊出现精神不振, 不愿吃奶, 接着就发生腹泻, 粪便恶臭, 有的稠如面糊, 有的稀薄如水, 颜色呈黄绿、黄白、灰白色, 后躯被粪便污染。起先自行采取了一些简单治疗措施,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经检查体温, 呼吸, 脉搏无明显改变。羔羊有4只排带血稀便。因体质虚弱, 截止3月13日, 已有3只卧地不起, 2只死亡。

治疗:10%磺胺双甲基嘧啶钠, 每公斤体重2 m L, 一日分2~3次皮下注射。中药采用酒大黄20 g, 枳壳10 g, 厚朴6 g, 青皮6 g, 白头翁10 g, 黄连6 g, 白芍10 g, 山楂10 g, 煎汁灌服, 每天2次连服2 d。2 d后痊愈。

病例2:2013年2月18日武威市凉州区某羊场饲养的小尾寒羊产下4只萨福克杂交一代。第2天, 4只新生羔羊全部腹泻。3只羔羊均精神沉郁, 喜卧, 排出黄绿色粪便, 带粘液, 1只排棕灰色粪便, 混有血液, 粪便腥臭, 食欲废绝, 呼吸急促, 严重脱水。

白头翁汤:白头翁10 g, 黄连6 g, 秦皮12 g, 生山药30 g, 山萸肉12 g, 柯子肉10 g, 茯苓10 g, 白术15 g, 白芍10 g, 干姜5 g, 甘草6 g, 将上药水煎2次, 每次煎汤400 m L, 给3只羔羊分两次服用, 连用3 d。西药采用药用炭5~10片, 次碳酸秘5 g灌服。针剂, 10%磺胺双甲基嘧啶钠, 每公斤体重2 m L, 一日分2~3次皮下注射。3 d后随访, 痊愈。

7 体会

中药治疗羔羊顽固性痢疾 篇6

在采取抗菌、消炎、解毒和止泻措施不见效时, 利用中药有利于该病的治愈。本次采用中药治疗, 结果病羊痊愈, 且对羊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1 发病情况

该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 以2~3日龄羊发病最多, 发病死亡率达69.2%。

本次的2~4周龄羔羊也频发痢疾, 虽病情缓和, 但不易好转, 患羊周而复始地下痢, 最后因各器官发生病理变化而死亡。

对病羊先后用止泻药、抗菌药、消炎药、解毒药等治疗均不见效, 并且复发后下痢更严重, 后改用中药治疗, 结果病情好转, 最后完全控制。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1~3 d, 病初羔羊精神萎顿, 垂头弓背, 拒食, 腹胀并有痛感, 不久即腹泻。

粪便开始稠如粥样, 渐成水泻, 呈灰白、黄白或黄绿色, 并有恶臭味, 排便时里急后重, 不断哀鸣, 呼吸急迫, 可视黏膜发绀。

该症状反复发生, 每次复发的症状比上次更为严重, 最后病羊虚弱、脱水, 眼部下陷, 被毛粗乱, 体力衰竭, 口流白沫或黏液, 神志昏迷, 角弓反张直至死亡。

3 解剖病变

病变主要在胃肠。对病死羔羊进行解剖, 其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特别是回肠充血、发红, 且可见到多数微小的溃疡, 肠系膜脱落, 溃疡灶周围有出血带环绕, 有的肠内容物呈绿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充血之间有出血。心包积液, 心内膜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或瘀斑。

4 流行病学

病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随粪便排出, 污染羊圈、土壤、用具、母羊乳头和体表, 健康羔羊舔食被污染物后, 经消化道发生感染, 同时本病也可通过脐带、伤口等引起传染, 造成整个羔羊群发病。

5 诊断

羔羊如发生下痢, 可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进行初步诊断。

7日龄以内的羔羊很快死亡, 发病症状不太明显, 有的随病情逐渐蔓延, 如蔓延时间长, 整个羔羊群开始发病, 可诊断为羔羊痢疾。

为确保诊断无误, 可根据解剖变化进行确诊, 有条件的还可借助实验室诊断。

6治疗

使用抗菌、消炎、解毒和止泻等药物后无根本好转的, 可采用中药治疗。

中药配方为:霍香15 g、黄芩10 g、黄柏15 g、白头翁10 g、蒲公英10 g、山楂15 g、麦芽10 g、茵陈15 g、龙胆草15 g、腹皮15 g、甘草10 g。以上药共研碎, 水煎灌服, 连用5 d, 同时加强管理, 防止羔羊受凉, 加强圈舍消毒。

上一篇:音高比较………下一篇:成本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