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不再沉默

2024-10-04

羔羊不再沉默(共7篇)

羔羊不再沉默 篇1

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关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报道, 联想现实中的教育现状, 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力正逐渐地被束缚。教育学生, 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本是教育天经地义的事。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明确规定,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在一片叫好声中, 我们不禁要反思, 谁让我们成为“沉默的羔羊”?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而且长远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习惯, 影响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紧密配合, 相互促进, 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有的家长溺爱孩子, 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 受一点罪, 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 最先否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 而是教师的教育。我也遇到几次家长到校找教师来理论, 且不说谁对谁错,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人说:“家长如果到了动辄就去找老师理论的时候, 那也就是老师放弃你的孩子之时。”教师也没有了安全感, 更谈不上成就感了, 处理不好会严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敢管吗?有的家长在学生面前宣扬“读书无用论”, 考上大学还不如回家做生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了, 任凭教师怎样苦口婆心, 也是“烧火棍, 一头热”, 多次的工作、家访也无动于衷, 这样的学生, 教师会管吗?更有一些“成功人士”, 有权有势有钱, 信奉金钱至上, 权力至上, 在这样环境熏陶下的学生, 教师怎么教育?虽然上述现象只是一部分, 但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社会对教育缺乏理性关注

许多人对教育多多少少有些曲解, “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更有人提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 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法成了一些人的借口, 更有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 出现问题都是学校的错”。事实上孩子成长出现的问题, 往往根源在家庭, 表现在学校, 恶化在社会, 会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但有些家长把责任全推给学校, 把矛头直指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批评孩子时就只能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遇到具体情况时, 能够站在公理的角度, 切实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权利, 而不是默然无声, 令学校和基层教师陷于无奈无助的境地, 连批评教育学生都不能的话, 我们的教育是多么地苍凉。

现在,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 很可能招来非议, 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学生的教育, 教师只能采取引导、鼓励的方法, 不管多大的错误也只能是说服教育, 坚决不能惩罚, 否则出什么事你要负全部责任, 所以对于出现的问题, 教师总是小心翼翼, 就怕说错一句话, 经常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不能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一旦学生与教师出现矛盾, 受到指责的总是教师, 舆论总是强调学生的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权利。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 我们还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吗?如果连面壁思过、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都被认为是变相体罚, 请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我们教师多大的权力来教育问题学生?如果真像有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为教师的无能表现”, 那么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般地奉承与迁就, 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当一名教师连批评教育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权力都没有了时, 那还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吗?

《中日夏令营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反思, 除了关注他们学生的表现之外, 重要的是看到日本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他们对登山探险这类危险的活动, 日本的父母普遍支持, 教师普遍敢于组织, 遇到意外事故, 学生父母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日本人会认为是自己给集体添了麻烦, 应当个人负责, 严重伤害靠保险解决, 一般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而恰恰相反, 我们绝对不可能组织孩子探险,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 则常常把学校告上法庭, 上级也要处理学校, 学校也会追究教师的责任, 看看现有还有多少学校敢组织夏令营?

三、评价制度不完善

对教师的评价现在有些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 盲目否定了教师的成绩, 一旦在教育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要自上而下追究教师的责任, 使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常常畏手畏脚,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当前不少人还采取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 使教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 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现在要求教师追求成绩, 学生追求升学, 学校追求升学率, 在此大环境下, 育人成为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 我们普通教师也不得不迁就这种弥漫于全社会的功利主义, 而这种功利主义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让学校失去了育人的职责。

单纯以“鼓励”“赏识”的方式教育学生, 缺乏挫折、惩戒的教育注定是不健全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没有健全的人格, 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在社会上健康发展。我们都认为社会是竞争激烈而且残酷的, 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 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早一点经历风雨, 早一点长大呢?教师绝对不能放弃批评学生的权利, 不是说批评了就不尊重学生了, 尊重、赏识不是一味地顺从和纵容。许多人仍然认为激励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和惩戒, 结果导致有些学生为所欲为, 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有的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教师处罚时, 扬言报复教师, 或者以体罚为由向媒体曝光, 砸教师的饭碗。

教育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 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错误, 体罚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 但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惩戒是必须的, 应当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 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 特别是对有些比较顽皮的学生, 单靠说服难见成效, 通过惩戒, 让学生认识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 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教师不能实施教育学生的权力, 不愿批评教育学生, 当学生对教师没有敬畏之心, 在学校违反纪律却不会受到惩戒, 长此以往, 当他走上社会后能认认真真地遵守法律吗?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吗?这样最终只能把“育人”的责任推向社会, 让学生从头学起,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许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吃苦, 经受不住挫折失败, 一意孤行,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学校当中, 他们没有受到这样的教育, 没有受到这样的挫折, 盲目的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这样算是成功的教育吗?教师不愿管学生, 不敢批评教育学生,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当看到有人去指责现在的教育是多么无力的时候, 我们不禁要问:笼中的鸟儿怎能搏击长空?不经修剪的果树怎能硕果累累?戴着枷锁的教师怎能够演奏出华丽的乐章?

我们可以保持沉默, 但我们不能再沉默。

羔羊不再沉默 篇2

经济管理系09企管(1)班虞奇君

本片是根据美国畅销侦探悬疑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沉

默的羔羊》应该算是1991年美国最成功的电影了,到目前为止,它获得了大小电影节里的三十一个奖项和二十九个提名,其中包199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剧本改编奖。影片的大致内容是:刚刚受训结束被分配到联邦调查局工作的见习特工克拉丽斯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寻找并缉捕一名外号叫“野牛比尔”的变态杀人犯。已经有不少年轻女子死在了他手上,并被剥去了部分皮肤。为了了解凶犯的特殊心理,寻找出隐藏巧妙的凶手,克拉丽斯不得不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一位曾经名噪一时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汉尼巴尔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并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他有着食人肉嗜好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汉尼巴克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她的真诚和纯真打动了博士。在多次接触中,他断断续续地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在他的指点下,克拉丽斯开始有所收获。当她越来越接近线索的时候,又一件案件发生了,参议员的女儿失踪,汉尼巴尔以转移到看得见自然风景的监狱为条件向另一名调查局成员提供了线索,可是却受到了欺骗。汉尼巴尔设法获得了转移出监狱的机会,并逃出了看守极其森严的铁笼。而此时,受到汉尼巴尔指点的克拉丽斯也开始越来越接近凶手。在一段惊心动魄的接触后,克拉丽斯终于击毙了“野牛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在庆功宴上,克拉丽斯接到了汉尼巴尔的电话。更恐怖的杀人魔自由了,故事还在继续。

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的起幅是森林中众多落光树叶的树,随后镜头从高出开

始向下摇,主角从远景跑步入画,一直从远景跑到近景,一个长镜头。这样一个节奏感觉比较缓慢的镜头在气氛上是一个很好的营造,空旷而且寒冷的森林,都让人感觉到不安。主角一个人在这样的森林中跑步是角色性格或生活状态的展现:她很努力,但同时很孤独,可是随后却将主角充满了整个画面,而节奏也忽然加快,给人又是坚毅的感觉。在行为科学部内,影片呈现出了一个长镜头,主角满身是汗的身着着FBI学院的校服不断地与西装革履的探员擦肩而过,在视觉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在穿着上和状态上的差异,突出明确了主角的身份,此外,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也制造了一种紧张或压抑感,主角并不知道长官为什么要见她。作为本片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场景——汉尼拔博士所在的牢房,当主角第一次进入时,摄影师使用了一个近乎360度原地旋转的主观镜头:此镜头起幅是三台监视器,分别是汉尼拔的牢笼;正在上楼梯的巴尔的摩精神病医院的主管奇顿医生以及汉尼拔牢笼外的走道。随后是一名荷枪实弹的警卫在检查枪械,落幅则是一名告诫主角注意事项的工作人员。克拉丽斯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真正的单纯。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她理智聪明有野心,这是汉尼拔亲口说的,她也懂得颇为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特质都是汉尼拔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汉尼拔说过他讨厌粗鲁无礼的人,而“礼节”“克制”这种东西恰恰是人类反动物本能压抑驯化出来的。单纯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经过头脑率直而为,史黛琳绝对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员。相反地她似乎有点过于克己了,致使这个冷美人坚强的外表下不断泄露出易碎的脆弱,为她增添了几分惹人怜爱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强烈感受到一颗外冷内热的心以及处于弱势也不会动摇的信念。汉尼拔一向是个精神控制力绝佳的男人,似乎已经超脱了一切人类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赏古典文学和音乐(还记得他被关在笼子里时背

沉默的羔羊 篇3

主演: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

安东尼·霍金斯(AnthonyHoDkins)

史考特·葛伦(Scott Glenn)

安东尼·希尔德(Anthony Heald)

原著:托马斯哈里斯

出品年份:1991年

片长:118分钟

影片简介:荣获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

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 ——《圣经》

羔羊不仅寓示着某一个单个的人,所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亦都如是,而在那沉默背后则也许正潜伏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恐怖与危机!

童年的梦魇缠绕他们,一个努力压抑,一个拼命蜕变。

直到女特工击毙了“野牛”,两个人都解脱了。

羔羊平静了,蛾子最终没有成蝶。

女特工在十岁那年,做警察的父亲去世了,被迫寄居在姨夫家,两个月后某夜被羔羊的尖叫声惊醒,逃跑,抱着羔羊逃跑……

但受伤的羔羊还是死了,那尖叫却一直伴她成长,压抑在心底。

“野牛”,童年母亲教育的缺失,导致人格处于分裂状态,思维和心理还停留在幼稚期,发育很不完全,对胖女人的迷恋,来自于潜意识对成为女人的渴望,以来获得母亲的爱。

他希望像蛾子一样蜕变,但他反社会的一种变形只能预示着死亡。

内容简介

克拉丽斯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斯的任务是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

汉尼拔被关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但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并且是个食人狂,他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自己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她临阵败逃了。不久,警方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根据验尸分析:凶手使受害人活了3天,死前没有强暴或虐待的迹象,凶手喜欢身材较胖的女子,常常把她们饿得皮肤松弛之后才杀死。克拉丽斯又发现了两个新的线索:其一,死者背部被剥去了两块菱形的皮;其二,死者喉咙里有个小手指大的虫茧。据昆虫专家分析,这是源于亚洲的一种蛾,被称为“地狱昆虫”。

又有一位女子被绑架了,这一次是参议员的女儿。克拉丽斯向博士求助,博士仍对她进行心理分析,克拉丽斯说出童年的最痛苦的回忆是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她寄住在办牧场的姨母家里,可是两个月后就逃走了。但从此常常听到羔羊的惨叫……

博士提示克拉丽斯,蛾的特征是变,由虫变成蛹,又由蛹变成蛾,“野牛”比尔也想变,由于童年时遭到过继母的虐待,比尔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他去过变性手术中心,但是遭到了拒绝……他们的谈话被主治医生齐顿窃听去,他想抢头功,于是对汉尼拔进行严酷的审讯。然而一无所获。克拉丽斯闻讯赶来,经过一番心理分析,汉尼拔了解了克拉丽斯为什么总会听到羔羊的惨叫,可正当博士要说出凶手的名字时,齐顿带卫兵赶来把克拉丽斯架走了。不久,博士利用齐顿丢下的圆珠笔做成钥匙打开了手镣,杀死了卫兵,逃之夭夭。克拉丽斯一个人继续寻找线索,逐渐把对象锁定在一个叫詹米·冈的人身上。因为他曾在海关提过一箱来自苏里南的活毛毛虫,还去过变性中心。

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的住处,她和凶手在阴森的地下室里发生了激烈较量,最后克拉丽斯击中了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野牛”比尔被击毙了,然而更危险的人物却又出现了。在庆功会上,克拉丽斯接到了汉尼拔博士的电话,电话挂断后,汉尼拔戴着墨镜,无声地进入人流,寻找他的猎物——齐顿去了。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0fThe Lambs)看到这个影片的名字,绝大数人的脑海里马上会闪现出变态食人医生汉尼拔那张恐怖的脸。的确这部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所写小说的电影,成功之处不仅是创下了在全美劲收1.3亿票房,几乎囊获了当年全部重量级的奖项,还塑造了汉尼拔这个堪称反面角色中最为经典的形象。

《沉默的羔羊》深刻反映了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现实社会中的犯罪问题。故事讲述联邦调查局见习特工克拉丽丝接手了一桩连环杀人案,凶手剥皮杀人魔“水牛比尔”残忍地剥去死者的皮肤,而且死者全部为女性。为了能够尽快并且顺利地解决这个棘手案件,她不得不求助于正在监狱中服役的杀人魔头汉尼拔·李克特教授,汉尼拔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并有些精神病的中年男子。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有着食人肉的恐怖嗜好。曾经身为精神分析专家的李克特治疗过“水牛比尔”,警方希望通过一名杀人魔头的帮助而去抓住另一个杀人魔头,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件事啊!

作为1991年成本最少的影片之一,《沉默的羔羊》的成功令许多影评家大跌眼镜。但不可否认的是,片中实力演员大飙演技,是影片取得票房的有力保证。扮演食人医生的正是被誉为“戏精”的安东尼·霍金斯,作为英国老牌演员,他的演技向来无可挑剔,而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更是被美国《娱乐》周刊称赞为其演出为“有史以来银幕上最恐怖的角色之一”。片中汉尼拔出场的镜头令人不寒而栗,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好像要刺穿人心的眼神,端正地坐在牢房的正中央,看起来就好像一个英国绅士,但是当他开口的时候,那恐怖的气势就向你席卷而来。而出演对手戏的茱蒂·佛斯特也十分传神地表达出因为幼年时曾目睹羔羊被杀,所以存在心理障碍的年轻特工的坚强性格和意志力,而且毫不做作。

本部影片不仅情节悬疑丛生,而且在包装和宣传上也煞费苦心。影片的片名用了复数——Lambs(羔羊),正是借助这个寓意告诉观众们,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羔羊,都在自己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恐怖和危机。还有一点,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沉默的羔羊》的封面图案就会发现,遮住茱蒂·佛斯特嘴巴的那只飞蛾竟是由7个女人所组成的,而片中被“水牛比尔”杀害的女性也正好是7名,而且飞蛾在影片中侦破“水牛比尔”一案起了重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显示出了影片的工作组的良苦用心。

观看《沉默的羔羊》时,观众们的心从始至终都悬着,思维完全融入了影片紧凑紧张的情节之中,这不得不佩服编剧泰德陶在影片中表现出的强大控制力,还有就是其他工作人员尽心尽力的出色发挥。

将著名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困难的。失败的例子举不甚数,而《沉默的羔羊》却打破了常规的束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各家制片商又怎么会错失为这部经典影片拍摄续集的大好商机呢?所以10年之后,更为恐怖的《沉默的羔羊》续集《汉尼拔》诞生了。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才是最经典的惊悚电影,那么我建议你去看《沉默的羔羊》系列。

推荐指数:★★★★☆

观赏指数:★★★★

《沉默的羔羊》之诗学魅影 篇4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部电影作为分析《诗学》的对象, 是因为这部根据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复杂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 同时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 它的艺术性为人称道, 能够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是无可置疑的。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定义理论, 简单地说, 以吕新雨博士《神话·悲剧· (诗学) ——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里提出的“属加种差”的方法来对《诗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摹仿是悲剧的属性;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和歌曲这六个成分是悲剧的种差。情节、性格和思想是摹仿的对象;言语和歌曲是摹仿的媒介;形象是摹仿的方式, 悲剧的艺术成分尽在于此。首先, 悲剧和史诗、酒神颂等都是摹仿, 这是定义的第一个层面;其次, 悲剧以言词、歌曲为媒介, 以形象为方式, 以情节、性格和思想为对象, 六个方面的种差构成定义的第二个层面。仔细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还可以明确地看到, 悲剧的种差还有一层, 悲剧还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的事件, 这是悲剧摹仿的特点, 也是构成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的最深一层的种差。

我们先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主角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主角的最后看法是“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他对悲剧主角的要求很严格, 并认为有三种人不能被写进悲剧:第一, 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第二, 不应表现坏人由逆败之境转入顺达之境;第三, 不应表现极恶之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第一种情况是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 亦不能引发怜悯, 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第二种情况是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 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第三种情况是这种安排可能会引起同情, 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 因为怜悯的对象是遭受了不该遭受的不幸的人, 而恐惧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对于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二和第三种人我们能很好地理解, 对于第一种人则是指“极好的人”, 这种人与我们普通人不相似, 他由顺利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是能引发我们的怜悯或恐惧之情的, 因为他和我们普通人之间有一定的相似命运的对位关系, 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感受。那么, 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悲剧呢?否定了以上三种人后,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类人可以进入悲剧的主角:第一, 遭受不该遭受厄运的人;第二, 与我们相似的受难者。我们需要用他的关于悲剧定义的第三层解释来说明, 即“足以引起恐惧和怜悯的事件”,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 而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沉默的羔羊》以联邦调查局见习特工史达琳、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和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为主角展开情节推动的。这三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塑造出了令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形象。史达琳表面上看起来和我们普通人相似但又不同于我们, 她从小因父母去世而被送进孤儿院, 长大后进入联邦调查局做见习特工, 她十岁时曾在蒙大拿州母亲的表妹夫妇的牧场里度过了她一生都难以忘却的两个月, 牧场里的羔羊面对自由却止步于开放的闸门, 以尖叫来代替逃跑。史达琳对“野牛比尔”的案件的执着投射了她内心没有完成的情结, 那些羔羊就像是被“野牛比尔”所威胁的女孩们, 史达琳在牧场曾欲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会导致她现在要解救的“羔羊”——那个可能被害的女孩的死亡的结果, 她为从心理和感受这两方面释放自己固执的力比多, 使被害人获救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痊愈。史达琳在牧场的生活本应继续持续下去, 这是作为孤儿的她最好的归宿, 可为解救一只羔羊在清晨逃跑却被抓住并送入孤儿院则是她的悲剧所在, 这样的女孩和普通人没多大区别, 爱护同情弱者的正义心灵是值得鼓励的。另外我们要注意, 要进入悲剧主角还需有一个特点, 即理想化, 理想化即比我们普通人更理想的人。一方面悲剧的主角要与我们普通人相似, 要有普通人的特性, 但仅此这一点是不能引发观众的恐惧或怜悯之情的;另一方面, 如果这个人与我们普通人太接近了, 他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同样不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所以这种人还应具备一定的英雄气概, 这使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悲剧主人公身上总有神性的因素了, 悲剧中的人有些像神, 而剧中的神又有些像人。史达琳救助羔羊逃跑, 到后来救助变态杀人狂的“猎物”的这种英雄壮举却非每个人所具备, 这样具有理想化的人格的人从小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 不失为亚里士多德定义的悲剧的主角的特质。这部影片时刻都在挑拨着观者的神经, 史达琳追索“野牛比尔”所经历的情节跌宕起伏。她本应在母亲的表妹夫妇的牧场度过自己的童年, 可事与愿违, 进入联邦调查局成为见习特工的她被克劳福指派去追索变态杀人狂“野牛比尔”, 在贝尔维迪尔城陷入险境并置自身于危险地步, 这足以引起观者的恐惧和怜悯。

确定了悲剧人物后再来说说情节。情节作为悲剧种差的其中一个成分是剧中对行动的摹仿, 是悲剧首要的要素, 是悲剧乃至所有喜剧的灵魂。悲剧摹仿的不是人, 而是人的行动和生活, 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 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而行动和生活的表现必定是靠情节来进行发展, 由此可见情节在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个完整的戏剧情节的线索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部影片有着完整的情节线。史达琳在克劳福的办公室里发现杀人狂魔的残暴行为信息为序幕, 受克劳福的命令追查“野牛比尔”, 并前往精神病院从一位食人狂魔心理医生汉尼拔之处找出“野牛比尔”藏匿的蛛丝马迹作为开端, 同汉尼拔进行的三次惊险交谈作为发展, 潜入杀人狂魔的“巢穴”并与之拼斗的过程是高潮, 最后史达琳救出参议员的女儿凯瑟琳, 制服“野牛比尔”并受司法部联邦调查局表彰, 汉尼拔博士逃逸并和史达琳互通电话作为结局。整部影片连贯一致, 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使人应接不暇, 不失为一部好影片。在《诗学》里, 亚里士多德谈得最多的是发现和突转的问题。他最后的结论是:“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 主要靠发现与突转”。他认为发现和突转是情节线里的高潮的两种表现方式, 也是关键环节, 悲剧的高潮是最容易表达恐惧和怜悯之情的。亚里士多德还说到对悲剧情节而言的根本规定是:悲剧情节应该是单一的结局, 而非双重的结局。单一的结局是由顺境转入逆境, 双重的结局是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结局应该以否运收场, 使用双重结局易于在否运的场景氛围中出现泰运的喜剧效果, 这样就会冲淡悲剧的恐惧和怜悯的效果。最后史达琳击毙了“野牛比尔”, 并救出凯瑟琳, 这似乎是众望所归的结局, 可是, 这样的顺境转入了一个令人无比担忧的逆境之中, 汉尼拔的成功逃逸增加了镜片的悬念,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精神病院的医生奇顿。这种单一的结局正是亚里士多德说到的对悲剧情节的根本规定。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谈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时还特意谈了悲剧的这种单一结局,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令人最为惊心动魄的情节莫过于史达琳只身前往贝尔维迪尔市, 从被害者费迪的卧室里发现线索并前往普曼太太的住宅调查, 殊不知那是“野牛比尔”的巢穴, 而克劳福带领的调查队却在卡里梅特城准备对凶手进行突击, 史达琳一步步走向险境, 克劳福进行了空捕后猛然反应过来史达琳的遭遇。这个情节即典型的突转与发现, 情节由好的处境转向坏的处境。克劳福此刻发现杀人狂真正的住所所在, 这个情节致使突转和发现同时发生, 正是情节线里高潮表现的两种方式, 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观众此刻不自觉地对主角捏了一把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认为, 最完美的悲剧情节不应是简单的, 而应是复杂的, 而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和怜悯的事件。对复杂行动的摹仿包括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赞赏突转和发现相结合的悲剧情节, 突转和发现同时出现即最好的发现。

影片在陈述“野牛比尔”对猎物实施诱捕, 凯瑟琳为了帮助由杀人狂装扮的伤残人士搬运重物而被拖进车厢, 并在他自制的天井里备受折磨;史达琳为获取“野牛比尔”的踪迹和汉尼拔见面三次, 并以自己的噩梦回忆供汉尼拔进行心理分析作为交换条件;汉尼拔最后被转移到田纳西州丛树山州立监狱, 在那里, 汉尼拔袭击并杀死了两名警官, 冒充其中一名重伤的警官突出了重重森严的大楼逃逸成功。这些情节的重重设计丰富了影片的结构, 悬念一个接一个, 使观众目不暇接, 与单一的情节相比, 这种复杂的情节正是一个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形式。

既然悲剧是一种严肃剧, 那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何以成就美的呢?在《读亚里士多德‘诗学’谈悲剧如何成就美》里笔者有说到其中两点, 在此做一些分析。在悲剧中, 冲突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在不断地对抗, 拼搏中将情节推向高潮, 透过主体的坚忍不拔, 观众体验到一股宏大的力量, 并在精神上感受到崇高的美。在冲突中, 悲剧并不遵循因果报应的结局, 也就是说悲剧并不是以好人有好报, 恶人有恶报收场, 而是好人遭受厄运, 并且被毁灭的一方是反应了普遍伦理力量的人, 表现出生活的真实和残酷的一面, 以此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悲剧中的冲突和对比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并在冲突和差异中反应普遍的伦理力量。悲剧的结局在一开始并不能为观众所预料到, 情节的步步深入和跌宕起伏会将观众的情感推至高潮, 整个过程中, 下一步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充满未知属性的, 即悲剧的未知属性。

史达琳单枪匹马潜入杀人狂的巢穴与之斗志斗勇, 这场斗争无疑是影片情节的高潮, 她在挣扎中不禁透露出对黑暗和死亡的畏惧, 也许观众怀着史达琳救出了凯瑟琳, 她心里羔羊的尖叫就会消失的期望而体验到一股宏大的力量, 并在精神上感受到史达琳崇高的美。最终比尔被击毙, 汉尼拔逃逸了, 悲剧并不遵循因果报应的结局, 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正是影片成就美的地方。这个瘦小柔弱却企图用双肩背负世间所有苦难的女孩, 这个有着天性的敏感洞悉人类的悲剧, 却哭泣着想要拯救哪怕一直羔羊的女孩, 汉尼拔也许对史达琳既惺惺相惜又是出于对异己的美好灵魂的守护。所以, 影片的最后汉尼拔在电话里说道:“我不打算找你了, 有了你, 这个世界更加有趣。”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早已不是一篇普通的诗论, 也不同于那些风靡一时的‘创世之作’, 它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文献, 一部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失去风采的经典”。他的悲剧属于戏剧艺术, 但于电影文本来说, 一部优秀的电影文本与一部精彩的悲剧戏剧仍具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诗学,悲剧,情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 译.商务印书馆, 1996.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金城出版社, 2010.

沉默的羔羊电影分析 篇5

《沉默的羔羊》与犯罪心理学

今天我又重温了一遍《沉默的羔羊》,以前没有学过犯罪心理学,看过这个电影就觉得是一个悬疑惊悚片。学习犯罪心理后我有了不同的感想。

1991年1月30日在美国上映了一部心里悬念片《沉默的羔羊》。年轻的联邦调查局官员克拉丽斯.斯达林接受了一项任务:帮助寻找一个失踪的妇女,而这个妇女正受到一个把受害者的皮剥下来的变态系列杀手的威胁。汉尼伯.莱克特以前是位受人尊敬的精神病医生,现在却成精神变态者。克拉丽斯想通过与汉尼伯谈话来了解心理变态杀手的扭曲的心灵。联邦调查局警官杰克.克劳福特认为汉尼伯非常聪明机智,通过与他谈话有助于发现案犯。克拉丽斯必须在汉尼伯透露任何情况之前努力赢得他的信任。

刚刚受训结束被分配到联邦调查局工作的见习特工克拉丽斯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寻找并缉捕一名外号叫“野牛比尔”的变态杀人犯。为了了解凶犯的特殊心理,她前往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一位曾经名噪一时的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汉尼拔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并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他有着食人肉的恐怖嗜好。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他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在多次接触中,他断断续续地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最后在克拉丽斯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凶手,并和凶手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死搏斗,最后救出了人质。与此同时,汉尼拔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监狱里逃脱出来。这就是《沉默的羔羊》的大致情节。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主角。

克拉丽斯.斯达林(羔羊)

克拉丽斯是在电影的开头出场的,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以观众的好奇的眼光为镜头,注视着克拉丽斯—一一个身材娇小但魄力十足的女探员。由远而近的慢跑过来。慢慢的,音乐旋律加快,奔跑的速度也随之加速,丛林开始变得模糊,镜头向下,我们看到的是急速奔跑的双腿,镜头上升,我们看到的是克丽斯坚定而顽强的神情!强烈的速度感和追逐感让人无法喘息(有800米冲刺的感觉)„„刻画克丽斯心理的重要作用:奔跑代表速度,速度代表力量。克丽斯,一个被置于男性世界中的“异类”,她一辈子都在追求力量,她的自强,她的奔跑是一种冲出痛苦的渴望。正如汉尼拔所说的:克丽斯希望摆脱她的下等身份,摆脱她的口音,摆脱的过去,渴望走去天涯海角,一直走到FBI。克丽斯那种保护“羔羊”以救赎自己的欲望一直就是她的追求(所以后来才那么急切地要救出凯塞琳,实则是要救出自己)。她要变得像男人一样坚强,但她却一直无法做到,她的心“受伤”,感到“疼痛”“痛苦”,“没爱便死亡”(森林中一棵树的树干上挂着的标语),原因很简单,她自己无法找到走出困境的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汉尼拔出现了。但问题其实还远不是在这里,克拉丽斯对于那件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案件的执着其实投射了她内心那没有完成的情结。那只羔羊其实象征那些被“野牛比尔”所威胁生命的女孩子。因为这正是沉默的羔羊的象征。许多年前,克拉丽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直接导致她现在要解救现在的羔羊——那一个可能被害的女孩。这一冲动直接出现在她的行动中,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冲动。当然她最后完成了这一事件,而从心理和感受两方面成功地释放了自己力比多的固着。从而使被害人获救以及自己获得痊愈。

汉尼拔(及其与克丽斯的缘分)

汉尼拔与克丽斯确是命中注定的“恋人”。没有汉尼拔就不会有成功的克丽斯。

2013-4-

1汉尼拔,一个通过语言展开心理战就可以战胜敌人与朋友的人,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孟菲斯(孟菲斯曾经无理地对待他要救赎的羔羊——克丽斯),更不费吹灰之力地在第一次见面就已经“控制”了克丽斯。这是个象征阴影的角色,他具有救世的情结。至少在最后他逃离时将一个警察象耶酥一样扎在那里可以反映出某些。所说他的吃人可能和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有关,在南太平洋上以前所流传的曼纳信仰象征一类意思。当一个人试图去获得力量时,那些原始人就去杀另一个强壮的人。这样他可以获得那个强壮的人身上的力量和智慧,这个中年绅士确确实实是个有着严重职业病的人,汉尼拔会帮助她的一部分原因是分析心理学指出,许多心理治疗者本身都有某些原型和情结。这代表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接近他们的职业。不过这不是说他们都是病态的。但能理解他们喜欢这一职业本身是可以被分析的,因为这涉及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反移情的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监狱里,没有病人来满足自己的治疗渴求是痛苦的。而克丽斯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想治疗病人的缺失心理(这是汉尼拔会帮助克丽斯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汉尼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与克丽斯几句简短的谈话中就已经看透了克丽斯,一只需要解脱的“羔羊”。而克丽斯以其聪敏的智慧与无助的眼神赢得了汉尼拔的欢心。在第二次见面时,聪明的克丽斯已经找到了玛菲特的头,这次的成功应该是克丽斯取得汉尼拔信赖的第二个理由,于是在汉尼拔眼中,克丽斯确实与众不同(这是他帮助克丽斯的第二个原因)。在接下来的见面中,汉尼拔以“说出你的秘密”为条件帮助克丽斯破案,而克丽斯也在不知不觉中坦白地将自己过去的遭遇全盘脱出(非常诚实!),这无疑是对汉尼拔的信任(这是汉尼拔帮助克丽斯的第三个原因)。在我看来,克丽斯在汉尼拔身上找到了父爱,更被他的智慧、学识所折服,并在不知不觉中依赖于他,一个让他走出噩梦,为她疗伤的长者。

克丽斯——沉默的羔羊在一直沉默!儿时的创伤就是她心病的所在,因为她无人可诉说,无从释放自己,所以她从此沉默。但是,许多的事情,不提不讲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更不可能化解它,反而会深化它!克丽斯一直在寻求出路但缺乏一个智者的正确指导。抱着尖叫的羔羊,内心挽救生命的渴望是那样强烈,但是自己的能力却又无法做到(这是怎样的痛苦?!)。这里的羔羊是过于明显的比喻,羔羊就是克丽斯自己,所以无法掌空命运的,在黑暗中发出无助惨叫的并非羔羊而是克丽斯。克丽斯无法帮助羔羊——实质是:没有人可以帮助克丽斯!克丽斯心灵的创伤显然不只父亲的死,寄人篱下的生活,而应该还有其他——他堂兄对她的“宰杀”„„

如果没有克丽斯也就不能成全汉尼拔,他们永远是互动的。汉尼拔对于克丽斯的感情是什么?病人?女儿?性幻想对象?!我只记得他特别疼爱克丽斯(在续集中他宁愿砍断自己的手也没有伤到克丽斯!)。每一次谈话,汉尼拔似乎都在向克丽斯说同一句话:不要沉默!我常在探讨一个问题,汉尼拔到底预示着什么?美国这个“法制社会”怎么会容许他逍遥法外?!水牛比尔要死,为什么他活着,他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亦或汉尼拔根本就代表着一种社会状态,罪恶的社会现实。依靠一个杀人狂魔去捉另外一个杀人狂魔本来就是一出荒诞的黑色喜剧,解决了一个性变态杀手,释放了一个心理变态医生更是不可思议的天大玩笑。为什么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心理变态医生可以看穿一个人,可以帮助一个人,而正常世界的正常人却无能为力,显得异常无助而无能呢?!难道只有疯人才能以脱离其所处环境来透视正常世界的荒谬?疯人本身的行为在正常人看来就是荒诞的,但疯人无疑又是在帮助这个世界,也帮助正常人理解这个社会。而反过来,正常人看疯人的世界就只剩下——控制(“疯”这个字可是正常人下的定义,何为正常,何为疯呢?)。这显然是对现在越来越脱离“正轨”的社会的一种反讽。

水牛比尔——另一个版本的羔羊

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心理学分析,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杀人和剥取女性人皮以完成女性服装的事件最大的可能来自其幼年时的冲动,就是“野牛比尔”的母亲多数在养育上

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野牛比尔”在被关怀和性别分化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导致他的心理发育根本还是存在在幼稚期,而试图通过一种幼稚的行为来导致其内心的冲动的满足。

他在被害者嘴里所放的蛹充分说明说明了他希望自己变成女性的一种希望。其实变成女性是他自己希望获得母亲之爱的象征,他通过自己变成女性来满足其自体意象的需要。这假设自己是女性的自体意象则来自更早期的心理发育为成熟。

他的冲动以一种非正常方式出现。如果童年能给予一种罗杰斯式的非条件关怀,他就不可能出现那种病态后果。

在他的意象中,他和被害人是一体的或者至少是无法清楚区分的。所以当他杀害那些被害人时他的主观中可能是觉得在处理他自己的问题。

他的反社会的出现一定导致他的变形只是死亡,而不是死后的复。同样的,儿时的克丽斯失去了父亲,因此她内心必定从小就向往亲情(片中两次对其父亲的记忆闪回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汉尼拔父亲般的“关爱”下,从沉默的羔羊到不再沉默同样是一种蜕变,但克丽斯有着更多的理性,她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并“一直走向了FBI”,她以另一种平静的方法来治疗内心的创伤。水牛比尔与克丽斯难道没有千丝万屡的联系吗?我始终认为受过创伤的人只有两种走向:一种像克丽斯,将过去埋藏在心底,等待自己走出苦海或是汉尼拔的拯救;另一种像水牛比尔,一直得不到帮助与承认,并逐渐走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同一种人,只是克丽斯走向了理性,而水牛比尔走向了疯狂。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好电影,这个电影包括了:潜意思,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食人狂,异性癖。是我看过的这类型电影中最好的。本人觉得《密窗》也不错,多重人格!

“我们不做沉默的羔羊!” 篇6

面临变天威胁的印尼总统瓦希德在三军将领公然抗命、形同“兵谏”的窘境中,兵行险着,除了多次约见高级将领,还不断秘密召见中级军官,企图拉拢部分军人保驾护航,一时之间军事政变的谣言此起彼落,3年前在政局混乱中成为代罪羔羊、有些甚至惨遭奸杀掳掠的700万华裔,已经汲取历史教训,和当地有实力的政团合作,共组防卫队守护华人商业区和各地家园,平静面对改朝换代前夕的政治风云。

自3年前“五月暴乱”后,雅加达各华人社区都结合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自卫组织,4月30日国会向总统发出第二次警告备忘录那天,因盛传有人要借机暴动,许多华人社区都严阵以待,结果平安无事。红溪地区华人自卫队长佐尼说:“我们和斗争派民主党和伊联的警卫队密切合作,对付企图捣乱的阴谋分子。”

苏门答腊华裔人口最多的棉兰市,华人筹集了10多亿印尼盾,跟棉兰的班察西拉青年团签合约,聘用他们长期守卫各自的家园,也和当地的民防组织合作,连同土著共组守卫团,防范不法之徒的侵犯。

东爪哇首府泗水是瓦希德的基地,华人一向和瓦希德以及当地民众关系良好,因此一般认为,即使瓦希德倒台,华人也不会受到攻击。当然,泗水华人也以聘雇的方式结合非华人的力量,组织警卫队,以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

悼念排华牢记历史

5月13日是震惊全球华人社会的1998年“五月排华暴乱”3周年纪念,华裔新生代组织“印尼华裔青年团结协会”首次发动游行纪念活动,参加者手持白蜡烛、鲜花及罹难者照片环游华人区多条主要街道,这项空前活动受到瞩目。

雅加达多家印尼文主流报章于第二天在头版刊出悼念活动照片及报道,而华文报却低调处理或甚至只字不提。

该协会秘书长阿利苏特拉说:“我们要提醒华人社会,不要忘记3年前的惨痛遭遇,并大胆地要求政府彻查暴乱的真相,把元凶绳之以法。”面对现总统瓦希德可能下台局势,他说,今后无论哪一个政府执政,华人都要设法讨回公道。

小梅上台福兮祸兮

瓦希德和梅加瓦蒂领导的政府上台后,连续取消了苏哈托时代所发出的多项歧视华人的法律,华人自此获得较宽松和合理的传统文化生活空间。瓦希德一旦被迫下台或让位,由梅加瓦蒂升任总统,这项政策是否因此会改变?

华裔总会主席许天堂认为,华人经过历史教训后,不会公开支持任何集团。他认为,华人应以印尼国家为效忠对象,不必去依附任何一个政权,以免改朝换代后遭到打压。

前年6月大选时,大多数华人暗中支持斗争派民主党,投给瓦希德一派的票不多,不少华人相信,梅加瓦蒂将会继续采取善待华人政策。

老瓦去留华社两难

国民公义党副秘书长李宁彪,经常发表批判瓦希德言论而被媒体称为牛仔议员,因他具有华人血统,所以当拥瓦分子纷纷组织敢死队时,华社中有人要求他收敛,以免殃及华人。华社有这种顾虑是因为1965年9月政变之前,华裔印尼国籍协商会与印共走得太近,所以在印共遭没顶之灾时,许多华人也被波及。不过,李宁彪坚持我行我素,他认为自己虽有华人血统,却是不折不扣的印尼公民,而且是代表国民公义党发言,所以不会封口。

据了解,华社对瓦希德的去留问题怀有复杂心情,他使华人重获应享权利虽然值得赞扬,但他主政19个月来,毫无建树,政局继续动荡使投资者止步不前。纺织厂商钟先生说,瓦希德下台对经济有好处,最近多次谣传他将辞职,股汇两市一度回升便是证明。(尤莲娜)

不做口语交际课上沉默的羔羊 篇7

关键词:教育情境;促进学生主动交际;参与交际;创新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8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但是,目前,我发现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课下“口若悬河”的孩子们,到了课上却成了“沉默的羔羊”。一旦被老师指名被迫上阵,更是讲不了几句就“卡壳”,语无伦次,很难作连贯、完整、持久的发言。究其原因,我认为大部分是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们中不少学生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嘲笑、抬不起头来,也有的是由于缺乏自信、紧张胆怯,造成思想混乱,难以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未能发挥原有水平。那么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来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激励学生乐于交际

李吉林老师曾这样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这些话很有道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中适时地创设语言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可以扣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我是“小小推销员”》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买卖商品的短片,引起学生交际的兴趣。接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营业员是怎样介绍和推销商品的。然后我说:“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物品,想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咱们就在教室里举办一个商品发布会,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推销员’,把自己喜欢的‘商品’介绍给大家。你觉得可以怎样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商品呢?”学生听了顿时兴趣盎然,稍作准备后,不少人把手举得高高的,抢着介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增强双向或多项互动,促进学生主动交际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其中较为基本的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

如教学《我是“小小推销员”》时,我先让学生向同桌推销“商品”,既实现了生生互动,又能在互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从而也增强了上台推销的信心。另外,学生往往只注意向对方介绍商品的性能、用途、价格,而忽视了“推销”的目的,我一句“别忘了自己是干什么来的,最后还要说一句什么?”的提醒,使学生恍然大悟,赶紧补上:“我建议您买下它,相信您一定会喜欢的。”当学生争论不休,相持不下时,我又来一句:“意见可以坚持,礼貌不可没有。”风趣的话语使学生懂得文明礼仪的重要。

三、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指导学生参与交际

教学中要注重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交际,在动态的交际实践活动中反复历练,多向交际,领悟方法,提高能力。

教学《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每一组任命一个组长,由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如谁负责写开场陈诉词,谁负责上网找资料,谁负责总结陈词等等。这样,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辩论那天,双方就围绕“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互相摆事实,讲道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开篇陈词!攻辩环节更是令人紧张兴奋!双方辩手犀利与幽默共存,让辩论格外热闹!最后是自由辩论环节,双方更是越辩越激动,个个都据理力争,辩论结束后还意犹未尽。

四、激励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既要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又要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们保住尊严,要唤醒自卑的学生,专门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增强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交际氛围中敞开心扉,想说敢说,积极自主地参与交流对话,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要给以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鼓励学生逐步完成自身的转化,从而实现创新化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随时随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地质与勘探下一篇: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