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的中西医诊疗

2024-07-07

羔羊痢疾的中西医诊疗(精选3篇)

羔羊痢疾的中西医诊疗 篇1

2007年1月至3月份,在湖南省龙山县某乡镇养羊大户中,陆续发生一种以7日龄内初生的剧烈腹泻、病程短、死亡率高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羔羊痢疾。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近年来,龙山县的养羊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养羊大户不断涌现。但2007年1月以来,不少羊群中的初生羔羊由于受饲草不足、气候寒冷、饲养管理不当、羊舍卫生条件较差等原因,陆续发生持续性腹泻、病羔虚弱,并伴有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卧地不起、角弓反张而死的现象。病羔病程很短,长的不过10多小时,短的则只有几小时。由于诊治、报告延误,酿成了一定病害。据不完全统计,到3月份为止,该乡因该病而致死羔羊600余只,给养羊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病羔初期表现精神萎靡,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发生持续性腹泻,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有的黄绿,有的黄白,有的灰白,恶臭难闻。病羔因过度虚弱而卧地不起。排粪时里急后重,不断呜叫。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甚至成为血便。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排少量稀粪(也有的带血或呈血便)。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或粘液,最后神志昏迷,体温降至常温以下,角弓反张而死,病程只有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3 剖解病变

尸体脱水严重,尾部被毛被稀粪沾污。最显著的病理变化在消化道,第四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粘膜充血、发红、病程稍长的有多数1×2mm的小溃疡,溃疡周围有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肺有充血区或瘀斑。

4 实验室检验及诊断

4.1 病原鉴定

取濒死病羔十二指肠粘膜刮下物,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0.9~1.3nm×3.0~9.0nm)。

4.2 毒素鉴定

取临死病羔小肠内容物,8倍生理盐水稀释,用过滤器过滤后,取上清液0.3m L,静脉注射家兔,8小时后家兔死亡,证明肠内容物中有魏氏梭菌毒素存在。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可以确诊为羔羊痢疾。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5.1.1 加强栏舍的保暖工作,及时将栏舍修补严密,特别是加强对将产仔舍保温保暖工作,四周可用茅草围实,不留缝隙,以防贼风。

5.1.2 搞好青贮料的青贮或种植冬季牧草(黑麦草),合理补充精料,保证母羊充足的营养和青饲料,使母羊充足的奶水。实行圈养,对羔羊合理哺乳,避免羔羊饥饱不匀,提高羔羊的抵抗力。

5.2 紧急预防接种,对母羊群用内蒙古生物药品厂生产的“羊快疫、猝疽(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干粉灭活疫苗(从县防检站购买)实施紧急免疫注射,提高整个母羊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之生产健康体壮并能获得母源抗体的羊羔。

5.3 搞好消毒,杀灭病菌

每年及早在霜冻之前用10%~20%的石灰乳悬液或用1%~2%的氢氧化钠对棚舍及饲槽等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5.4 药物治疗

(1)取土霉素0.2~0.3g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羔羊,每日2次。

(2)对羔羊首先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m L,6~8小时后再灌服一次1%高锰酸钾溶液10~20m L,每日服2次。

(3)取当归10g、枳实15g、白附子10g、酒大黄10g、玉片15g、菖蒲10g、白芍6g、木香3g、芒硝15g(另包),上药加水700m L煎至300m L,加入芒砂,以纱布过滤,早晚灌服一次,每次30m L。

(4)其它方法:对腹痛、失水、心衰、消化不良、兴奋、并发肺炎、久痢不止等,可用对症治疗及中药治疗,如腹痛不安可皮下注射50%安乃近0.5~1m L或0.05%硫酸阿托品0.2~0.3m L;对失水严重者静注葡萄糖生理盐水20~50m L,对心衰者皮下注射25%苯甲酸钠咖啡因0.5~1m L,食欲不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对兴奋病例用水合氯醛0.1~0.2g,加水灌服或皮下注射0.05%硫酸阿托品0.5~1m L;对久痢不止者可腹腔注射平衡电介质溶液(氯化钠5.5g、氯化钙0.3g、氯化镁0.3g、醋酸钠5g、醋酸钾1g、蒸馏水1 000m L)20~30m L。

6 小结与讨论

6.1引起羔羊痢疾的病原固然相当复杂,既有产气荚膜梭菌,又有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肠球菌。而且这些细菌,都是正常情况下就存在于动物消化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一旦某些条件适宜,羔羊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这些细菌的毒力才会相应增强,从而引起动物发病。因此,加强怀孕母羊饲养管理增强母羊体质,坚持计划配种,避开寒冷季节产羔。搞好母羊产前、产后和接产过程中的消毒卫生、按照动物免疫程序实施疫苗免疫预防接种,都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务必全面实施、长年坚持。

6.2羔羊痢疾目前虽无特效疗法,但只要发现及时,诊断准确,采取对症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例羔羊痢疾的诊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4月份以后,通过上述综合防制措施的实施,疫情很快得到遏制和平息。

6.3实施种草养畜,种植冬季牧草或搞好青贮,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孕羊在冬季能吃上多汁的青绿料,以满足羔羊所需的营养需要,提高羔羊的抵抗力。同时,搞好栏舍消毒、保证栏舍卫生、防寒保暖措施得力,能有效防止此病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篇2

1.1 气候

气温过低, 风雪交加或气候骤变时, 发病数骤然增加。

1.2 母羊的营养状况

对怀孕母羊在后期充分补饲, 所生的羔羊身体健壮, 抗病力强, 反之, 羔羊体质衰弱, 容易发生本病。

1.3 产羔期

在羊群产羔初期, 一般不发生本病;产羔盛期发病率最高, 有时可达到90%以上。

1.4 哺乳

羔羊吃奶间隔时间过长, 饥饱不匀, 使其消化机能紊乱, 可引起本病发生。

1.5 产房的温度与湿度

产房最适宜的温度为10~15℃, 湿度不应超过75%, 低温与寒冷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1.6 产房的管理

接羔期应注意清洁卫生。

2 临诊症状

自然发病的潜伏期很短, 约1~2 d, 在发病盛期可缩短至10 h。临诊可分为三型。

2.1 急性型

多见于羊场初次发病后的几个产羔季节。发病突然, 羔羊未出现病状即死亡。病羊离群, 食欲减退, 喜卧, 腹疼, 排出黄色稀便, 后因混有血液而呈棕色。病羊很快陷入昏迷, 不久即死亡。发病率可达30%, 病羊近乎100%死亡。

2.2 亚急性型

经过几个连续产羔季节的感染羊场中, 大多数羔羊均为此型, 然而也有从急性型转变而来的。病羔精神抑郁, 孤立一隅, 垂头、弓背, 不愿吃奶, 喜卧, 部分病例发生腹胀。不久即发生程度不同的腹泻, 粪便如糊状或者水样, 恶臭, 颜色有黄、绿、黄绿、灰白色等。如混有血液则成棕色。病羔脱水明显, 皮肤失去弹性, 眼球凹陷, 腹部紧缩, 后躯及尾部被稀便污染, 卧地不起, 四肢倦于腹下, 头弯向胸侧, 两眼合闭, 死亡前常有昏迷。治疗不当24 h内死亡。本性发病率高, 病羔几乎100%死亡。

2.3 慢性型

多见于本病流行多年的羊场, 症状类似于亚急性型, 但病程较长。

3 剖检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后躯有粪便的干痂附着, 肠道的病变最为突出。在小肠, 尤其是回肠, 可见肠黏膜充血, 分布着直径1~2 mm的多个溃疡。在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 溃疡的深浅不一, 深着可达肌肉层, 但罕见将肠壁穿通者, 当有出血性肠炎时, 肠壁暗红, 肠腔内有罕见的内容物,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质软, 切面多汁, 充血, 肝肿胀, 质地稍软, 肾表面有放射状条纹, 有时肾略软, 切面上可见髓部充血, 水肿。

4 诊断

本病应根据羊群流行本病的病史, 典型的临诊症状, 剖检变化和病原鉴定进行综合诊断。出生7 d以内的羔羊如发生下痢, 并迅速蔓延全群, 病羔多数排血便, 腹痛。剖检时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或伴有溃疡。根据上述症状, 初步诊断为该病。

5 预防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接羔护羔工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做好母羊的抓膘工作。其次, 应做好产羔前准备工作, 产羔前半个月, 将产房地面清扫、消毒, 铺上垫草, 羊舍四壁一米高用浓石灰乳粉刷。产羔栏用3%~5%来苏尔消毒。第三应做好接羔护羔工作, 产房要通风良好, 室内温度保持在10~15℃左右。

羔羊的治疗方法很多, 疗效与羔羊的品种, 体质及病况相关, 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加强护理也很重要。

5.1 抗菌素, 磺胺类药物疗法

10%磺胺双甲基嘧啶钠, 每公斤体重2 m L, 一日分2~3次皮下注射;合霉素每头每次内服0.5 g, 每日3~4次。

在应用以上疗法时, 还应对症治疗。如腹痛不安的病例, 皮下注射30%安乃近0.5~1.0 m L;失水严重者的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30 m L;心力衰竭者可皮下注射20%苯甲酸钠咖啡因0.5~1.0 m L;食欲不振的可服胃蛋白酶合剂2~3 m L。

根据近几年笔者的经验观察, 链霉素治疗本病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 关键在于早期治疗。实践上可将青霉素, 链霉素和阿托品三种药物混合注射。

5.2 中草药疗法

承气汤加味:大黄6 g、朴硝15 g、酒黄芩、甘草、焦栀、枳壳、厚朴、青皮各6 g, 将上药研末, 加水400 m L, 煎汤150 m L, 然后加入朴硝, 病初用胃管灌服20~30 m L, 6~8 h后再服第二方, 如下痢已经两三天, 则直接服第二方。

乌梅散加味:乌梅6 g、柯子肉9 g、炒黄连5 g、黄芪6 g、干柿饼一个, 焦山楂9 g、炙甘草6 g、郁金6 g、神曲12 g、猪苓6 g、泽泻8 g, 将上药捣碎, 加水400 m L, 煎汤150 m L, 红糖30 g为引, 用胃管一次灌服30 m L。

若下痢不止, 可用第三方。

白头翁汤:白头翁10 g, 黄连6 g, 秦皮12 g, 生山药30 g, 山萸肉12 g, 柯子肉10 g, 茯苓10 g, 白术15 g, 白芍10 g, 干姜5 g, 甘草6 g, 将上药水煎两次, 每次煎汤400 m L, 给30头羔羊分两次服用, 连用3 d。

6 病例

病例1:2012年3月11日, 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有一养羊户饲养奶羊13只, 羔羊8只, 有5只3日龄羔羊出现精神不振, 不愿吃奶, 接着就发生腹泻, 粪便恶臭, 有的稠如面糊, 有的稀薄如水, 颜色呈黄绿、黄白、灰白色, 后躯被粪便污染。起先自行采取了一些简单治疗措施,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经检查体温, 呼吸, 脉搏无明显改变。羔羊有4只排带血稀便。因体质虚弱, 截止3月13日, 已有3只卧地不起, 2只死亡。

治疗:10%磺胺双甲基嘧啶钠, 每公斤体重2 m L, 一日分2~3次皮下注射。中药采用酒大黄20 g, 枳壳10 g, 厚朴6 g, 青皮6 g, 白头翁10 g, 黄连6 g, 白芍10 g, 山楂10 g, 煎汁灌服, 每天2次连服2 d。2 d后痊愈。

病例2:2013年2月18日武威市凉州区某羊场饲养的小尾寒羊产下4只萨福克杂交一代。第2天, 4只新生羔羊全部腹泻。3只羔羊均精神沉郁, 喜卧, 排出黄绿色粪便, 带粘液, 1只排棕灰色粪便, 混有血液, 粪便腥臭, 食欲废绝, 呼吸急促, 严重脱水。

白头翁汤:白头翁10 g, 黄连6 g, 秦皮12 g, 生山药30 g, 山萸肉12 g, 柯子肉10 g, 茯苓10 g, 白术15 g, 白芍10 g, 干姜5 g, 甘草6 g, 将上药水煎2次, 每次煎汤400 m L, 给3只羔羊分两次服用, 连用3 d。西药采用药用炭5~10片, 次碳酸秘5 g灌服。针剂, 10%磺胺双甲基嘧啶钠, 每公斤体重2 m L, 一日分2~3次皮下注射。3 d后随访, 痊愈。

7 体会

中西药结合治疗羔羊痢疾 篇3

1 发病情况

2014年2月7日, 十堰市普降大雪, 某种羊场场主反映有5只羔羊前1天晚上还吃奶, 第2天发现突然死在羊舍, 还有12只均出现口流泡沫、卧地不起、腹泻 (粪便呈黄色半液体状并带黏液, 带血, 腥臭难闻) 等症状, 遂向县动物疫控部门进行询诊。

2 临床症状

笔者与县动物疫控部门技术人员赶到现场, 据场主反映在2月5日就发现有部分羔羊出现拉稀现象, 请兽医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笔者及技术人员观察发现5间羊舍中有34只羔羊消瘦, 眼窝下陷, 被毛粗乱, 精神萎顿, 懒动喜卧, 反应迟钝, 强行起立也不愿走动, 背弓腰弯, 肛门周围及尾根沾满水样粪便 (具恶腥臭味) ;有6只病羔出现神经症状 (流涎,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四肢抽搐) , 排少量稀粪 (腥臭难闻) , 四肢瘫痪, 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头向后仰;有2只病羔黏膜发绀, 呼吸急促, 伸头向后张望, 口流白沫, 后窒息死亡。

3 剖检病变

对2只病死羔羊进行剖检发现, 尸体消瘦, 结膜苍白, 口腔及鼻腔发绀, 尾部及肛门四周被粪便沾污。胃肠道卡他性炎症, 肠道严重溃疡 (由肠壁外面即可透视到溃烂区域) , 肠黏膜上有大量粘液;回肠黏膜充血, 约1.6 mm的溃疡病灶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真胃内容物为白色或乳白色稀糊状, 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充血或出血。心包内积有黄色液体, 心内膜有点状及条纹状出血。肺充血或瘀血。肝充血, 水肿, 质地变软且有萎缩现象。

4 实验室检查

采集刚死亡羔羊的粪便、肝脏、脾脏、小肠内容物等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革兰氏染色发现, 肠道有大量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同时, 在肝脏、脾脏等脏器检出了魏氏梭菌。

5 临床诊断

结合流行特点,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为羔羊痢疾。

6 防治措施

1) 隔离和保温。将患病羔羊隔离, 在隔离间的地上放置一些废麻袋, 把门窗关闭, 定时定量喂养。

2) 药物治疗。对34只症状较轻的羔羊灌服土霉素0.3 g、胃蛋白酶0.3 g, 2次/d。对6只严重失水的羔羊除灌服上述药物外, 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0~40 m L。另外, 取白头翁10 g、黄连10 g、秦皮12 g、生山药30 g、山萸肉12 g、诃子肉10 g、茯苓10 g、白术15 g、白芍10 g、干姜5 g、甘草6 g, 水煎2次, 每次煎汤300 m L, 混合后每个羔羊灌服10 m L, 2次/d。

3) 预防。对初生羔羊肌肉注射1 m L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对未表现出症状的非初生羔羊肌肉注射3 m L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

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疗效, 治疗第2天除1只死亡外, 其他病羔症状有所减轻;第6天羔羊精神状况良好, 食欲增强, 粪便正常, 症状基本消失。

7 体会

1) 重视预防接种和母羊妊娠饲养管理。在妊娠母羊产前1个月注射羔羊痢疾菌苗, 使羔羊从初乳中获得抗体。同时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 选择质量好的干草和精料, 适当加喂青饲料, 保证足够的饮水, 有效增强妊娠母羊体质和抗病能力。养殖户或养羊场要进行有计划的技术干预, 尽量避开寒冷季节产羔, 有效减少羔羊痢疾的发生。

2) 做好产前产后消毒工作。在母羊临产前, 剪去其阴户部、大腿内侧和乳房周围的污毛, 并用3%的来苏儿溶液消毒;脐带消毒要认真。当发生痢疾时, 要及时隔离病羔羊, 并搞好羊圈的消毒工作。

3) 药物预防和治疗。在母羊产后的第1天用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0.1 m L肌肉注射;在羔羊出生后第3天肌肉注射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1.5 m L, 第7天和第21天再肌肉注射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2 m L;在羔羊出生后3 d内肌肉注射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0.5~1.0 m L。一旦发生痢疾要及时诊治, 合理利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4) 精心护理, 保持圈舍干燥。对羔羊进行精心护理, 让羔羊尽早吃到初乳, 进行科学合理哺乳, 避免羔羊饥饱不均。同时, 要保持妊娠母羊圈舍冬春清洁干燥, 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母羊产前和产后的圈舍温度对预防本病具有积极意义。山区昼夜温差大、雾大潮湿, 在羊舍建设时要科学设计, 做到保温性能好和便于通风换气。

上一篇:高知识型员工下一篇:消防安装项目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