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

2024-09-28

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通用11篇)

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 篇1

一、做好产房的消毒工作

仔猪腹泻多因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 而搞好产房消毒工作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性, 从而减少或避免仔猪腹泻的发生。

产房消毒应采用全进全出或小区内全进全出的方法, 在仔猪转群空栏后, 用高压清洗机将床面、走廊、饲槽、圈栏墙壁等彻底清洗干净, 再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仔细消毒, 24小时后再用高压水清洗, 空闲1周后方可进猪。必要时, 进猪前可再进行1次火焰消毒。在饲养期间, 应用对猪体无毒害性的药物对猪体及地面等进行喷雾消毒, 每周1~2次, 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体及环境的污染。

二、母猪产前、产后的管理

产前、产后应注意母猪猪体卫生及采食量控制。在进入分娩舍前要用清水将母猪猪体清洗干净, 在分娩前用高锰酸钾溶液将母猪的阴部及乳房擦洗干净。在产前和产后两天要适当控制母猪采食, 产仔当天应停止喂料, 只供给清洁饮水, 以防母猪乳汁过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下痢。必要时, 可在产前3~5天在母猪饲料中投放适量的抑菌药物, 以减少母猪粪便内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

三、环境卫生的管理及仔猪的保温

环境卫生不好、地面潮湿、冷凉刺激等对预防仔猪腹泻十分不利。生产中, 要及时清扫床面粪便, 保持床面干燥卫生。1~7日龄的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8℃~32℃, 8~30日龄为25℃~28℃, 31~60日龄为23℃~25℃, 而母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18℃。要解决好仔猪和母猪所需温度的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在产栏内设立仔猪保温箱, 在箱底的木板上铺上草袋或麻袋片。箱的上部设可开关的盖子, 箱内吊一只100瓦的灯泡 (靠上部) , 箱的侧面留有仔猪自由出入的小门, 初生仔猪只要经过几次训练, 就会习惯自动出入保温箱, 在箱内利用仔猪的体温和灯泡的散热制造一个温暖的小环境, 仔猪吃完奶后进去休息, 吃奶时再出来。这样既解决了保温问题, 又减少了仔猪接触地面的时间, 可有效避免仔猪因受潮、受凉、受感染引起的下痢。

四、仔猪要吃足初乳

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既可在血液中起到杀菌作用, 又可在消化道中起到防止下痢的作用, 而在产后3天, 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就会由每100毫升7~8克下降到0.5克。因此, 仔猪出生后, 应尽早吃到初乳以获得免疫力。

五、仔猪应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的主要原料, 缺铁不但会使仔猪发生贫血, 而且会使仔猪出现生长停滞和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导致死亡。初生仔猪体内储备的铁只有30~50毫克, 仔猪每天从母乳中得到的铁不足1毫克, 而其正常生长每日需铁7~8毫克, 如果不给仔猪补铁, 其体内贮存的铁将在1周内耗完, 仔猪就会患贫血症。仔猪补铁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其出生后2~3天注射铁制剂, 如右旋糖铁钴注射液等, 一般每头仔猪颈部肌肉注射100~150毫克, 既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及腹泻的发生, 又能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六、早期开食补料及断奶后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消化系统不发达, 机能不完善, 20日龄前胃内游离盐酸浓度很低, 杀菌能力差, 很容易下痢。因此, 提早开食能刺激仔猪胃肠的发育和分泌机能的完善, 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仔猪诱食开始时间不应晚于7日龄, 需要人为干预, 训练开食。

对于断奶后的仔猪, 要先留原圈饲养, 继续喂给哺乳期饲料。仔猪断奶后, 失去了母仔共居的温暖环境, 此时除注意保温 (特别是冬季) 、加强卫生管理外, 还要注意控制采食量。断奶后的仔猪由于饲料成分的改变, 会出现肠胃不适应的情况, 断奶后第1周如果喂食量过多, 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因此, 对断奶后的仔猪应采用少给勤添的饲喂方法。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哺乳期内开食早、采食量多的仔猪, 断奶后很少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而开食晚、采食量少的仔猪, 断奶后发生消化不良、下痢的显著增多。

七、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

在仔猪的饲养期间, 应根据仔猪的发病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 有针对性地在饲料中投给有效的抑菌药物, 如复方新诺明粉、氟哌酸、痢特灵等, 对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腹泻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特别对刚断奶转群后的仔猪应及时投给, 以防因环境突变引发疾病。对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 可对妊娠母猪在产仔前20~30天注射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使仔猪通过乳汁获得免疫保护。对于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 可用K88、K99双价苗在产前21~28天给母猪注射, 可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多, 变化大, 抗原结构复杂, 目前还没有十分理想的预防大肠杆菌病的疫苗。

冬季仔猪腹泻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篇2

一、发病原因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3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至2月龄仔猪。由于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将其归结为病源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非病源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营养不良性腹泻、应激反应性腹泻)两大类。

1. 病源性腹泻。①细菌性腹泻。常见有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黄、白痢,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沙门氏菌引发仔猪副伤寒造成的腹泻,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血痢。黄痢1~5日龄仔猪多发,7日龄以上仔猪发病较少,以死亡率高和排黄色水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母猪带菌及产房环境污染、卫生条件差、母猪发病(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后奶水不足或无乳;白痢常发于14~21日龄会吃料的仔猪,以排乳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阴雨潮湿、气候突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等都可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导致本病的发生;红痢常发于3日龄内仔猪,以排红色稀便、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本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粪便中混有大量血液,常呈地方性流行;仔猪副伤寒常发于1~4月龄仔猪,20日龄内与6月龄以上的猪较少发病,以剧烈腹泻、发热、不食、耳及胸腹部皮肤出现紫斑、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潮湿、营养不良、其他应激因素及感染病毒等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上常见与猪瘟、蓝耳病等混合感染;血痢常发于7~12周龄仔猪,以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良、营养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气候剧变及各种应激等可诱发本病。②病毒性腹泻。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感染等,其特征是厌食、呕吐、水样腹泻、脱水、迅速消瘦、四肢无力,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10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较高,有的可达100%,成年猪可耐过,寒冷季节多发,发病率高,传播快,粪便呈黄绿色、黄色、灰色或白色;轮状病毒病以8周龄以下仔猪多发,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多发,排黄白色或糊状粪便;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仔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排黄色、灰色水样粪便。③寄生虫性腹泻。夏秋高温、潮湿季节多发,冬春寒冷季节较少发生。

2. 非病源性腹泻。①营养不良性腹泻。常由于母猪饲养不当或自身疾病(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造成母乳分泌不足、乳汁稀薄、甚至无乳所致。仔猪补料过晚、喂料不及时造成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也会诱发本病。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②消化不良性腹泻。常见于刚断奶仔猪,由于饲养方法不当,如饲喂次数过少、一次性投料过多、仔猪饥饿暴食所致。患病仔猪精神正常,腹泻,粪中含未消化的饲料。③应激反应性腹泻。气候剧变、阴雨连绵、气温波动较大、密度过大、环境卫生差、突然改变饲料及各种应激反应等都可诱发仔猪腹泻。

二、预防措施

1. 科学饲养母猪,保证母乳品质。母猪泌乳量大、母乳品质高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关键。影响母猪乳液品质的因素有代谢障碍、应激、饮水不足、过肥、疾病等。母豬妊娠60~85天不能喂过多饲料,日喂量可控制在2.2~2.5千克,饲喂过多饲料会造成乳腺内脂肪沉积而出现低乳症,母猪产前17天应改用哺乳料,产前3天开始减料,产后1~2天少喂多饮。

2.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分娩舍进猪前10天要全面清扫,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干燥后用消毒药喷雾消毒2次,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母猪分娩后要将产床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母猪乳房及乳头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然后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分娩舍要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冬暖夏凉(适宜温度为18~20℃)、无蚊蝇及鼠类等。

3.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提供舒适环境。仔猪怕冷,受凉易腹泻,因此寒冷天气要保暖防冻,可在保育箱内添加红外线灯和电热板,保育箱温度为: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仔猪出生后应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并用碘酊严格消毒,3日龄用牲血素补铁,7日龄补料。

4. 加强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冬季是仔猪腹泻的多发季节,特别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母猪产前可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及伪狂犬病疫苗;断奶仔猪还要接种仔猪副伤寒活菌苗。

三、治疗措施

1. 病源性腹泻的治疗。①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应以补水为主,同时注射抗病毒、抗感染、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口服补液盐7.5克+电解多维1克+食用葡萄糖粉20克+凉开水1000毫升混饮,同时肌注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或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等,每天1次,连用3天;水样腹泻可注射阿托品(每千克体重0.02~0.05毫克),每天1次,水样腹泻停止则停用。②细菌性腹泻的治疗。20%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乳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0.2~0.3毫升)、磺胺六甲氧(每千克体重0.2~0.3毫升)、穿心莲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毫升),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3~5天。

2. 非病源性腹泻的治疗。重点是消除或降低环境应激和营养应激,为仔猪提供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冬暖夏凉、无污染的生活环境,严禁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良性腹泻可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2毫升+肌苷2毫升+ATP 1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过敏性腹泻可肌注阿托品(每千克体重0.02~0.05毫克),每天1次,水样腹泻停止则停用;消化不良性腹泻可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口服5%稀醋酸4~8毫升,每天2次,连用3~5天。

四、体会

当仔猪发生腹泻时,可参照以上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治疗非病源性腹泻的同时还要预防继发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治疗病毒性腹泻的同时还要预防营养不良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疗效才会更好。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3

1.1 抓好饲养管理

首先是母猪哺乳期间不要随便改变饲料的配方或更换饲料, 禁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配制母猪料, 要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比例不能超过60%, 粗蛋白的含量不能低于18%;仔猪补喂全价饲料, 饲料营养要均衡;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 做好夏季降温, 冬季防寒保暖, 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圈舍卫生干燥, 产房先彻底消毒后再进猪, 然后每2~3天对猪舍和环境各消毒一次, 每周应对母猪乳房用消毒药消毒1次。

1.2 增加营养吸收、控制仔猪应激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 保持胃内酸度,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制定完整的猪群药物保健计划, 仔猪在断奶、转群或者其他应激因素时, 除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外, 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为减少断乳应激, 通常采用早期补料、断乳前1周开始给母猪减料、增加仔猪饲喂次数、逐步断乳、移母留仔等方法减少仔猪营养、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3 加强预防免疫

母猪免疫:母猪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菌苗5毫升, 2周后再注射10毫升, 预防仔猪红痢。K88、K99、K98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天免疫注射1次, 预防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 母猪临产前15~30天接种4毫升, 新生仔猪20日龄肌肉注射猪瘟细胞苗2头份;25日龄肌肉注射伪狂犬1头份;30日龄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活疫苗1头份。

1.4 做好仔猪保健

3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血旺 (补铁硒钴) 每侧一针;7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10日龄补饲加生血素+电解多维+VC连用7天, 12日龄注射亚硒酸钠VE针;25日龄全群驱虫 (伊维菌素) 。

2 治疗

2.1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时, 应通过药敏试验或根据本地感染情况进行确诊, 然后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进行药物治疗。

一般可用电解多维加口服补液盐饮水, 白头翁散加抗生素 (仔猪黄白痢, 用蒽诺沙星、硫酸粘杆菌素、丁胺卡那、土霉素、庆大霉素等;仔猪副伤寒, 用氟苯尼考、磺胺甲基异恶唑、盐酸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猪痢疾, 用痢菌净、硫酸新霉素) 拌料较好效果。

2.2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 一般可用抗病毒药、细胞因子、黄芪多糖等, 多用黄芪多糖加口服补液盐饮水、排疫肽、转移因子等治疗措施, 能取得效果较好。

2.3 非病原微生物因素腹泻

浅议仔猪腹泻病的诊治 篇4

浅议仔猪腹泻病的诊治

仔猪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治疗,建立正确的诊断是最关键的前提.由于导致仔猪腹泻病的因素较多,许多养猪场的管理者只追求饲料中抗生素的预防效果,而对真正的.发病原因并不进行全面地分析,这样可造成饲养管理者忽视许多导致腹泻病的重要环节.

作 者:代平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畜牧局刊 名:畜牧市场英文刊名:STOCKBREEDING MARKET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探讨 篇5

关键词 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仔猪腹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饲养环境问题,有些养猪场或者农户猪舍的卫生根本达不到一般饲养的环境要求,导致很多细菌的传播,给仔猪的生长带来极大威胁,从而引发腹泻[1]。本来仔猪的体质就比较弱,再加上环境的恶劣就很有可能让它们失去免疫力,最终导致死亡,这是广大养猪户都不愿看到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以防为主,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2]。

1 仔猪腹泻原因分析

1.1 非传染性腹泻

举几个常见的仔猪非传染性腹泻问题。首先,是仔猪消化功能不全引起的腹泻,仔猪的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 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仔猪的健康成长,而乳酸杆菌来源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仔猪一旦断奶,就很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再加上断奶应激反应,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从而导致腹泻[3]。其次,日粮抗原过敏问题,断奶仔猪在进食固體饲料或变换饲料后需要经历一段过敏时间,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的损伤,一般3~5 d出现腹泻。再次,就是仔猪营养因子缺乏的问题,仔猪腹泻与其胎儿期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哺乳母猪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仔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不足,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最后,就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仔猪体温的调节机能问题,刚出生不久的仔猪,体温的调节机能不太健全,气温的突变、空气的污浊、湿度大等都会造成仔猪的免疫力下降,引起仔猪腹泻。仔猪的体温是受到外界环境来调控的,所以必须给仔猪提供一个良好的、干燥的、舒适的环境,让它们吃得好、睡得好,自然也就会长得好了。

1.2 传染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细菌性腹泻,这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猪痢杆菌等引起的仔猪腹泻;第二种是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引起的;第三种是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由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引起的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2.1 以防为主

解决仔猪腹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母猪饲养的管理工作,在此,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夏天防防潮。在夏天的时候,注意防暑,猪舍一般在夏天会都会比较潮湿,一方面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地下水分容易跑到地面上来,另一方面是农户都习惯性在夏天为母猪提供很多水,导致了猪舍里的水分过多,所以,夏天一定要多注意防潮。第二,冬天防寒。南方的冬天比较阴冷,鉴于对猪舍条件的考虑,笔者建议,农户可以在猪舍里适当地放一些干稻草,这样有利于仔猪的保温,上面已经谈到体温对于仔猪来说的重要性,相信大多数的养猪专业户都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第三,定期消毒,包括对猪舍的消毒和对仔猪、母猪的消毒,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在不同的时段,仔猪对环境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当然对消毒的频率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具体情况要视猪舍清洁度和仔猪的体质为参考进行。

2.2 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生成过程中需要的微量元素有很多,重点要求补充的就是铁元素,这对于仔猪的成长十分重要。仔猪在母乳中不能获取足够多的铁元素,这就需要饲养者在平时的饲料中应该加入补铁的成分。当然,也可以请兽医来给仔猪注射一些营养针。一般情况下,仔猪出生后3~4 d就要给它们注射营养针。平时,要多注意补充盐水,增强仔猪的抗菌能力,防止腹泻出现。

2.3 做好日常保健工作

这里所说的日常保健工作是指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一般来说,仔猪的首次驱虫是在1月龄的时候,这时候是最适合的时间。要杜绝仔猪腹泻的发生,日常保健必不可少。其实不只是仔猪,对母猪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要每年驱虫2~3次,这是最正常的情况。日常保健措施有很多,希望养猪户在喂养的时候多用一些心思,给仔猪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仔猪腹泻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防治的措施。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大多数养猪户带来帮助,通过专业知识的研究可以让农户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养猪实践中不会走和少走弯路。对于仔猪腹泻问题的研究应持续进行,随着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人们一定能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仔猪疾病防治技术,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娴,陈秋亭,曾涣钦,等.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索[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3):86-87.

[2]姜玲玲,史开志,周思旋,等.我国仔猪腹泻病因的综合性分析及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4(6):64-67.

[3]杨宾,黄群兰.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2015(5):23-25.

春季仔猪腹泻的营养调控措施 篇6

2 益生素的使用益生素具有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补充营养成分及提高机体免疫等功能。

在哺乳期对仔猪实行益生素接种可极显著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 而且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降低亦具有显著的效果。

3 补充酶制剂酶制剂可弥补胃蛋白酶、胰脂肪酶、淀粉酶等消化酶的不足, 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 促进仔猪生长。

4 充分补饲断奶前的充分补饲, 一方面有助于让仔猪尽快适应固体日粮, 刺激消化道尽快发育成熟, 同时有利于仔猪对日粮抗原产生耐受力;

另一方面可补充母乳后期浓度降低、奶量减少及仔猪母乳需求过大而导致的仔猪营养不足。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7

1 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因饲养管理不善, 猪舍环境卫生不良, 消毒制度不严格, 免疫失败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引起仔猪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病、猪痢疾、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等) 、病毒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等) 。

1.2 管理因素

1.2.1 饮水不当

母猪和仔猪饲喂霉变腐败的饲料, 饮用污水, 变换饲料不当, 通风和保温不当等都可引起腹泻。

1.2.2 应激反应

应激 (如仔猪奶) 对仔猪的影响很大, 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减少, 饲料利用率降低, 并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1.2.3 猪舍的温度和卫生

仔猪对环境温度很敏感, 尤其是初生仔猪, 其体脂很薄且自身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善, 当舍内温度低于其生理临界温度时, 常导致腹泻。如果猪舍内粪尿堆积, 通风不良, 相对湿度较大, 有毒有害气体刺激, 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仔猪的体质和防御疾病能力降低, 易引起仔猪的腹泻。

1.3 营养因素

1.3.1 母猪因素

一种是泌乳充分、乳脂率较高的母猪, 这是由于仔猪吃乳过量, 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导致腹泻;另一方面是产后无乳的母猪, 由于仔猪不能及时吃到初乳获得被动性免疫, 因机能下降引起腹泻。

1.3.2 饲料因素

仔猪饲料配比不合理或者受到污染, 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如硒) 也易导致猪腹泻。饲料受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污染或添加药物过量也易使仔猪感染导致腹泻。

2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2.1 治疗

仔猪腹泻比较容易诊断, 但对顽固性腹泻和具有腹泻症状的病例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其治疗要采用综合防治、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2.1.1 及时补救

对尚有饮食欲的病猪口服补液盐 (葡萄糖20 g、氯化钾1.5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3.5 g、加水到1 000 m L) , 对严重脱水病猪要静脉输液。

2.1.2 调节胃肠功能

内服乳酶生、胃蛋白酶、鞣酸蛋白酶和干酵母等。

2.1.3 涩肠止泻

可以使用阿托品、活性碳。

2.1.4 防止继发感染

在补液的同时可以添加抗生素, 如恩诺沙星, 也可以肌肉注射、拌料。对于病毒性腹泻, 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根据情况, 可使用抗病毒药或高免血清和免疫球蛋白。

2.2 加强防疫

根据本地区的流行病学有选择的对母猪和仔猪进行预防 (如:对于仔猪红痢可在母猪产前30 d和15 d注射一次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进行免疫) 。

2.3 加强饲料管理

2.3.1 加强管理

仔猪出生时应有专人护理, 吃初乳前, 用0.1%高锰酸钾擦洗乳房, 避免仔猪吃上脏东西引起下痢, 2~4日龄肌注牲血素给仔猪补铁, 保持猪场及舍内环境卫生, 严格消毒制度, 定期驱虫。

2.3.2 合理控制采食量

在仔猪断奶的一段时间内限制采食量, 有助于减少肠道的饲料蛋白质, 避免消化不良, 减轻饲料蛋白质的抗原作用和腐败作用及肠道损伤;限制采食还有助于减少摄入的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从而降低腹泻的发生。

2.3.3 减少应激

仔猪对环境适应性很差, 应避免或减轻仔猪断奶、换料和分群等过程中的应激因素。要提早补料, 可在1周龄左右开始诱食补料并采用逐渐断奶法, 让仔猪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外界条件骤变时, 仔猪料中添加抗应激添加剂如VC、VE和电解多维等。

2.3.4 饲料营养

2.3.4. 1 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仔猪的蛋白酶活性较低, 而且饲料蛋白质是抗原物质来源之一, 建议用全价饲料。

2.3.4. 2 添加酶制剂

仔猪日粮添加酶制剂不仅可以减少或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而且还可以刺激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 促进内源性酶的分泌。

2.3.4. 3 添加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对预防细菌性腹泻, 促进动物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3.4. 4 添加促生长抗生素

一方面抗生素可以降低肠壁厚度,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促进仔猪的生长;另一方面, 抗生素还可抑制肠道内有害微生物, 加速肠道的免疫耐受过程, 从而减轻肠道损害, 防止腹泻的发生。

2.3.4. 5 添加酸化剂

浅析仔猪腹泻的预防与治疗 篇8

1仔猪腹泻的预防

1.1做好饲养管理, 保证舍内通风良好, 保持干燥, 温湿度适宜, 清洁卫生和定期消毒;母猪临产前应擦洗和消毒乳头, 并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仔猪出生3 d、15 d时各补铁1次, 肌肉注射铁糖注射液1~2 mL;保证仔猪3 d内吃上初乳以获得母体被动免疫力;断奶时要根据仔猪的体况, 合理安排断奶时间, 并逐步过渡, 避免惊吓、转群、母仔分离、突然更换食料等一切应激因素, 饲养密度要合理。

1.2饲料配方合理, 营养均衡, 不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饲料中可添加有机酸和酶制剂来调节仔猪肠道菌群平衡, 避免肠道疾病发生。

1.3可以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硫酸新霉素、土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也可在临产母猪饲料中添加, 直到产后十几天, 可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

1.4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 母猪产前可在40 d左右和20 d左右分别注射1次仔猪大肠杆菌苗, 用来预防仔猪发生黄、白痢病。仔猪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接种, 如大肠杆菌K88、K99, 仔猪副伤寒等。

2仔猪腹泻的治疗

2.1对仔猪的腹泻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这对控制腹泻所造成的损害至关重要。仔猪腹泻可用盐酸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长效土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2.2制定合理的驱虫保健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35~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1~2周进行1次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 每年驱虫3~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新购进来的仔猪和种猪要驱虫隔离30 d后再混群饲养。经常清扫猪圈, 将猪粪集中发酵以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2.3腹泻时间长的仔猪会引起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临床上多用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进行腹腔补液。能正常饮水的猪只口服补液盐。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9

1 传染性腹泻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 其中病毒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

1.1 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空肠和十二指肠, 其次为回肠。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尤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5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 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 传染迅速, 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诊断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 其中以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 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都逐渐降低, 在老疫区, 发病率较低, 症状较轻。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 发病率高 (50%~80%, 死亡率低 (7%~20%) 。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 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但较轻且缓和。

1.2 细菌性腹泻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 (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和仔猪白痢 (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发病率 (90%) 和死亡率 (50%) 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 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 严重者肛门松弛, 排粪失禁, 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 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 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多发于寒冬、炎热季节, 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猪饲料质量较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常常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 无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多发于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 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该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 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 粪便恶臭, 有时带血。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 主要发生于l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 偶发生于2~4周龄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 病程短, 死亡率高。

2 非传染病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 应激因素等。

2.1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 加上断奶应激, 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表明, 断奶后1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l/3, 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 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 断奶后, 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 PH值升高, 胃蛋白酶形成减少, 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 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 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2.2 日粮抗原过敏

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 通过体液和 (或) 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8周龄前很低, 在采食饲料时, 饲料中的抗原物质, 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 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 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 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迟发性超敏反应) , 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 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此外, 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 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 加剧腹泻病程。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 一般3~5天出现腹泻, 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 1周左右病情得以缓解。

2.3 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 、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 , 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2.4 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 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

2.5 哺乳母猪换料或患病

哺乳期间的仔猪主要通过母乳获得营养, 哺乳母猪换料和患病会直接影响乳汁的成分和品质, 从而影响仔猪健康。

3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制

防治仔猪腹泻, 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如改善饲养、加强管理、血清制剂或疫苗的免疫预防、口服补液盐等。并针对导致仔猪腹泻的具体病因, 采取不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3.1 防制病毒性腹泻

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由于该病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 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 把握好仔猪初乳关, 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 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病, 发病猪应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 加强护理, 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 防止病原的传播。猪轮状病毒病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 在母猪怀孕前2周和仔猪出生后1周使用;在没有疫苗的疫区, 可在出生后1周内使之感染病毒以刺激仔猪产生主动免疫。由于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 对于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如投服收敛止泻剂, 口服补液盐, 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 (5%~10%) 和碳酸氢钠 (3%~10%) 治疗脱水和酸中毒, 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 加强护理, 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3.2 防制细菌性腹泻

主要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饲养管理方面,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严格控制引种, 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护理, 新生仔猪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 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消除各种诱发病因。仔猪副伤寒在30~40日龄首免, 70日龄进行二免;仔猪黄、白痢对种母猪在产前14~21天注射疫苗, 对发病严重的猪场在猪出生后1~2天、12~20天接种疫苗。仔猪红痢对种母猪在产前14天和28天各免疫1次, 每次5~10毫升。连续产仔的母猪, 因前一胎已在分娩前注射过本苗, 故只需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 剂量为3~5毫升, 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3.3 防制非传染性因素腹泻

加强饲养, 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保持营养平衡, 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 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 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 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在配种前15天内及妊娠期间, 在母猪日粮中加入适量低分子脂肪酸, 可显著提高初乳中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从而增强仔猪抗御病原体, 尤其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 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 防止腹泻的发生。

仔猪出生后, 让其及早吃上初乳, 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 (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较好) 、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提高饲料粗蛋白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加快仔猪生长发育, 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仔猪出生后及时补铁、硒和维生素E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和硒缺乏症, 但补硒和补铁应间隔7天以上, 以防两者拮抗。

减少蛋白质含量, 降低日粮抗原反应。一般在7日龄左右, 仔猪开始喂全价颗粒料, 在断奶前每头至少补饲600克, 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 以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 尤其是植物性饲料, 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 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也可对饲料进行加工处理或减少抗原物质, 如大豆经65%~70%的热乙醇 (78℃) 处理后, 其抗原作用可大大降低。同时, 在保证仔猪生长发育所需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 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 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9%以内, 既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 也可减少肠内蛋白质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

仔猪腹泻病的成因与防治 篇10

一、病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病的原因很多,常常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而且断奶后环境的改变,饲料种类的调换、品质、饲喂方法的改变,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气候突变、圈舍及其用具的不洁等均可诱发仔猪腹泻病。

1. 非传染性腹泻

①自身生理机能的影响

a.消化机能不全。消化器官结构及功能不完善,初生仔猪消化器官容积小,断奶时消化器官运动功能弱,排空速度快等,不利于消化过程中的分泌和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b.胃酸分泌不足。仔猪分泌胃酸的功能很弱,只分泌很少的胃酸,哺乳期间胃内的酸,主要是通过对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降低,胃内pH值增高,有利于消化的乳酸菌群减少,给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导致肠道群失衡,引起腹泻。

c.消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断奶仔猪由初乳转变为以饲料为主,加之断奶应激,导致仔猪消化酶活性降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的1/3,1至2周后才能重新增长,这一过程影响了仔猪的肠道内环境。

d.免疫功能不健全。仔猪在哺乳期主要靠从母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获得被动免疫。从第三周开始此能力开始下降,而仔猪的免疫器官要4周龄以后才逐渐成熟,而断奶仔猪靠主动免疫不能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抗病能力差,病原易于侵入导致腹泻。

②饲养管理方面的影响

a.营养性因素。断奶使仔猪由以母乳为主过渡到以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为主的饲料,如饲料中植物蛋白及脂肪含量过高易导致腹泻,另外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如硒、铁、锌及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也会导致腹泻。

b.环境性因素。断奶本身就使仔猪产生很大的应激,而且所处环境的突然改变等都可引起腹泻。此外连续阴天,气温骤升、骤降,寒冷等气候变化都可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引起腹泻。

c.饲料管理因素。饲料种类的更换,饲喂时间的不规律,饲喂方法的改变以及供水不足或不清洁,饲喂用具及圈舍的消毒不严格均可引起腹泻。

c.哺乳母猪因素。哺乳母猪本身患病,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乳汁发生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而腹泻。

2.传染性腹泻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物系统,自身抵抗力降低,对外界刺激敏感,容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腹泻。

①病毒性腹泻

主要包括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伪狂犬病毒和轮状病毒等引起的疾病。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冬春季高发,对各日龄段的猪均能造成感染,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4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较低。

②细菌性腹泻

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

③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球虫、蛔虫、弓形体引起的腹泻。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二、临床症状

仔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因日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症状可见精神萎靡、呕吐、脱水等,患猪排出黄色、黑色、白色、糊状稀粪,肛门被粪便污染,体温升高或没变化、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消瘦、皮肤无弹性、严重的四肢发冷、排粪失禁。急性的多为仔猪突然死亡,死前无任何症状,而且腹部常呈蓝紫色,慢性的常表现为采食减少、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

三、防护措施

1.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接种

母猪产前45天及15天各注射一次仔猪大肠杆菌k88、k99灭活菌,5毫升/头;产前36~42天注射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产前30天及15天各免疫接种1次红痢菌苗。

2.彻底消毒猪舍内外环境

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并且多种消毒药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而影响消毒效果。待产母猪进入分娩舍之前,对分娩栏及母猪进行彻底消毒,分娩过程中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母猪的阴门、乳房、腹部等。

3.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仔猪娩出后,用温水清洗并按摩乳房,挤出奶头前两把奶,辅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下痢的重要措施。

4.做好母猪临产前后的保健用药

在临产前1周到产后1周的母猪饲料中添加加康40 克 /吨饲料+金霉素300克/吨饲料或支原净120克/吨饲料+阿莫西林200克/吨饲料。产前1~2天或当日,给母猪注射磺胺类长效抗菌剂或口服仔母康、氟哌酸、恩诺沙星等药物,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5.做好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

3日龄伪狂犬滴鼻0.5毫升/头,7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10 ~ 13天水肿伤寒二联免疫,45天注射伪狂犬免疫。

6.饲料中添加生理调节剂

饲料中添加酸代剂、酶制剂、益生素、低聚糖、砷制剂等,不仅可以降低胃液pH值,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有效地抑制腹泻的发生,而且还有抗菌保健的作用。

7.降低仔猪饲料粗蛋白质水平

据国外资料报道,在保证仔猪对赖氨酸的需求下,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由22%降至19%,可明显提高仔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仔猪腹泻病下降40%左右。

8.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初生3日内注射牲血素1毫升/头和0.1%亚硒酸钠2毫升/头,预防铁、锌的不足,减少腹泻的发生。

9.及早诊断

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首先要补充仔猪体液然后再对症治疗。

①补充体液

a.口服补液盐(NaCl3.5克、NaHCO32.5克、水1000毫升混合溶解),按30毫升/千克体重,2次/日或直接引用。

b.25%的葡萄糖溶液供仔猪自由饮水,连用3 ~ 5天。

c.黄芪多糖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1次/日,连用2-3天。

d.用0.1%的KMnO4饮水消毒,同时内服鞣酸蛋白等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

②对症治疗

查明腹泻原因,对症下药,可根据情况选用链霉素、新霉素、金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病毒唑、维生素C、辅酶、三磷酸腺苷等药物交替使用。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篇11

断奶仔猪腹泻率一般在20~30%, 死亡率在2~4%。甚至有些猪场断奶仔猪的腹泻率可高达到70~80%, 死亡率竟达到15~20%, 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

1 发病时间及其症状

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断奶后7~14天, 第7天发病达到高峰。急性的表现为营养状况良好的猪突然死亡, 死前没有任何症状或有短暂病史, 耳及腹部常呈蓝紫色;慢性的常表现为采食量减少, 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 直检体温正常, 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 晚期病猪脱水, 精神萎顿。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 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猪尸体发绀, 小肠臌气、水肿和充血。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减少断奶应激措施

提早补料, 仔猪在7日龄时开始补颗粒饲料, 仔猪断奶前采食量就大, 胃肠机能就会充分地得到锻炼和适应, 断奶后腹泻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是早期断奶成败的关键所在。仔猪7日龄开始补饲, 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 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 可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

逐渐断奶, 在断奶前3天减少次哺乳次数, 最后2天夜间将母猪移舍, 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

适当体重断奶, 从繁殖周期看, 断奶越早越好。但在生产中, 断奶早往往发生腹泻较多。掌握适当的断奶日龄和体重, 提高生理机能。不论何时断奶, 仔猪到一定的体重, 方能表现出生长发育良好, 否则应推迟断奶时间, 一般掌握在28~35周龄, 体重7~8kg, 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力。

适时采取移母留仔的办法。让仔猪留在原圈内饲养3~5天, 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

饲喂量适当, 仔猪断奶, 仍应喂断奶前的饲料, 不宜骤然变更。饲喂量要适当, 切忌过饱。由于此时猪胃容积较小, 可以多餐少喂。

调整饲料营养成分, 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随仔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高。

喂饲添加剂, 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 实质是“缺酸少酶”, 可喂用添加剂予以补充, 提高消化能力。

保暖保温工作, 保持舍内温暖和一定湿度 (50~60%) 、避免温度骤然升降;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干燥;以及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2.2 药物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腹泻, 可应用抗生素, 如头孢畜健、痢必治注射液、泻痢净、庆大霉素、氟哌、诺氟沙星等, 但不能滥用抗生素, 采取交叉协同用药, 严格控制疗程。同时使用收敛药物, 如:鞣酸蛋白。对严重下痢者还应辅以阿托品。另外, 切实做好补水工作, 给仔猪使用口服补液盐。因为腹泻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 补液是减少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口服补盐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自制口服补液盐 (KCl 2克、Na HCO33克、Na Cl 4克加水到1500ml) 让其自饮, 不能自饮者, 要灌服, 腹腔补液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3 治疗措施

抗菌消炎:在选择药物时, 最好进行药敏试验, 确定首选药物, 不要盲目不加选择地使用抗菌药物, 导致抗药性。

一般情况可肌肉或静脉注射硫酸黄连素5~10毫升, 青霉素10~30万单位和链霉素15~30万单位;也可用土霉素、卡那霉素, 日剂量20毫克/千克体重, 口服4~7天。

磺胺脒类25毫克/千克体重、喹诺酮类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3~5天。

杀灭寄生虫:如因球虫引起的腹泻, 采用抗球虫药物治疗。

上一篇:计算机综合职业能力下一篇:政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