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2024-10-05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共8篇)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篇1

仔猪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很多因素都可引起仔猪腹泻。在养猪生产中, 发生率很高, 尤其是1~2月龄仔猪最为常见, 发病仔猪常表现厌食或拒食, 消化机能紊乱, 腹泻, 水肿, 生长迟缓, 饲料利用率低等症状。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大批死亡, 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治愈后的仔猪常表现生长迟缓, 耗料增多, 出栏体重小, 甚至成为僵猪。因此有效的预防仔猪腹泻对养猪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笔者多年来从事基层兽医工作, 根据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1.1 营养和饲料管理引起的腹泻

环境卫生条件差, 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腹泻。如气温突然变冷, 饮水饲料被污染, 或饲料改变, 青饲料饲喂过多, 母猪的乳量不足, 代乳料消化不良, 猪体质差, 抗病力减弱以及某些微生物感染, 仔猪断奶分群, 转舍等应激性因素均可导致仔猪腹泻。

1.2 细菌性腹泻

常见有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仔猪黄痢, 以1~4日龄最为常见。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 粪中含有凝乳小块, 腥臭, 严重者排粪失禁肛门和阴门呈红色。仔猪白痢, 多发生于7~30日龄, 以7~14日龄最常见较严重。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仔猪红痢, 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排红色粪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病猪虚脱, 偶尔呕吐, 排水样粪便, 恶臭急性感染猪死亡率为100%。仔猪副伤寒是有沙门氏菌引起, 多发生于6月龄以下, 6月龄以上很少发生, 急性者为败血症, 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

1.3 病毒性腹泻

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等。传染性胃肠炎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常以爆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脱水, 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但程度较轻, 传播稍慢。轮状病毒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 犊牛, 羔羊, 幼兔等急性胃肠炎, 10~28日龄最易感, 并有明显的腹泻, 死亡率较低。

2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 必须分清病因, 对症下药, 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1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 每周要定期消毒, 保持干燥, 松软。供给全价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的饲料, 并在料中加入土霉素, 生长素等, 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 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对母猪的乳房和胸部在仔猪吃初乳前应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

2.2 搞好环境卫生

对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仔猪保育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因此, 有效地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防止仔猪腹泻的关键。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清扫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火碱溶液喷洒消毒。

2.3 免疫预防

对产前母猪和初生仔猪进行有针对性的免疫接种。

2.4 定期驱虫

以球虫病为主要对象, 定期服用驱虫药物。

2.5 加强营养吸收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 微量元素, 铁制剂有机酸等。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乃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保持胃内酸度, 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加快仔猪生长发育, 还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2.6 发生仔猪腹泻时的应急措施

发生仔猪腹泻时, 应尽快隔离病猪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蔓延。

浅谈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篇2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30-01

水肿病是仔猪常发多发疾病之一,是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平均海拔1 450 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多雨少旱,气候潮湿,适合多种细菌微生物生长,猪只发病率较高,掌握仔猪水肿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对于该镇养猪业持续、健康、稳定、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发病情况

杨箐村、三合村、杨家湾村等养殖户共养殖母猪6头,产仔50头,其中有17头仔猪发生水肿病,死亡13头,发病率达到34.0%,病死率为76.5%。发病猪只多无前兆就突然死亡,部分仔猪眼睑红肿,皮下水肿,指压留痕,病猪精神高度沉郁,不愿走动,行走摇晃或后驱无力,站立不稳,倒地四肢做泳状动作,痛苦呻吟,叫声嘶哑低沉,口吐白沫,体温38.5 ℃左右。剖解病死猪只,胃大弯部水肿,胸腹腔有少量积液,暴露空气中数分钟后呈凝胶状,肠系膜和头部皮下有胶冻状变化。

2 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与其他传染病不同,有的突然一窝全群发病,病程短,1~2 d大部分死亡,死亡率极高,达到50%以上。群体中常有1~2头个体较大、体况较好、中等个头的仔猪无先兆猝死,同群其他仔猪则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每年4~5月份或9~10月份。

送检病猪血样经检测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发病前多饲喂过高蛋白配合饲料或单一饲料,母乳过多,该病常见于断奶不久的营养较好的肥胖仔猪。饲养管理不善,断奶后管理条件骤然改变如过量饲喂蛋白质饲料,饲料中复合维生素B含量不足,高温高湿或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以及平时未预防性投放药物等,都是诱发水肿病的因素。

3 防治

治则多采用抗菌、利尿、强心相结合的办法。一般治疗方法:硫酸庆大霉素+维生素C+速尿+樟脑磺酸钠肌肉注射;硫酸镁+维生素C+双克+大黄苏打片口服,供给充足饮水,病轻者一次可治愈,重症者第二天重复用药一次,预防量减半。

防措施如下:

(1)加强饲养管理,改变单一饲料,停喂高蛋白饲料,增喂富含无机盐和维生素饲料,如青绿饲料、麦麸等。

(2)仔猪断奶前注射水肿病疫苗或母猪妊娠后期注射大肠杆菌疫苗,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水肿病的发生。

(3)保持圈舍卫生,供给充足饮水。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篇3

1 仔猪腹泻病的发生状况

说明: ( 1) 仔猪为刚出生的小猪, 体重30kg左右, 别名仔猪, 苗猪, 猪苗, 猪崽。

( 2) 全镇生猪栏存情况时间节点为3 月底、仔猪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汇总情况时间段为1~3 月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镇现有10 个自然村;生猪栏存情况是存栏总数49393 头, 其中母猪栏存4180 头、育肥猪栏存26197 头和苗猪栏存19106 头;1~3 月份仔猪发病情况为:全镇共有9556 头仔猪发生腹泻, 仔猪腹泻发生率达到50.3%, 其中仔猪黄痢2669 头、 仔猪白痢947 头、 猪传染性胃肠炎2149 头、猪流行性腹泻3706 头、应激性腹泻85 头;9~12 月份仔猪腹泻死亡情况为:全镇共有3790 头仔猪发生死亡, 仔猪死亡率达到19.9%, 其中仔猪黄痢1847 头、仔猪白痢186头、猪传染性胃肠炎1437 头、猪流行性腹泻315 头、应激性腹泻5 头。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镇春季仔猪腹泻发病率排在前三位的是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黄痢;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是仔猪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2 仔猪腹泻病的防治对策

2.1 坚持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模式就是自己饲养母猪, 繁殖小猪后育肥出售商品猪。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 随着我国交通的迅猛发展, 猪只的流通范围大, 猪只流动现象更为频繁, 为了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生猪疫病发生, 防止从异地通过流通环节带进传染病, 建议我镇农户及小规模饲养户, 尤其各仔猪养殖户做好坚持自繁自养。 作为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化养猪场, 必须建立较完善的繁育体系, 至少应建有良种繁殖场和商品繁殖场, 养一定数量的种母猪, 解决猪源不足的问题。 多年发展养猪业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凡是坚持自繁自养的养猪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传染病。

2.2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 1)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 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对首次感染的猪群危害严重。 在短期内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猪100%发病, 病势依日龄而异, 日龄越小, 病情愈重, 死亡率也愈高, 2 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达90%~100%。康复仔猪发育不良, 生长迟缓, 在疫区的猪群中, 患病仔猪较少, 但断奶仔猪有时死亡率达50%。

临诊症状为: 一般2 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h会出现呕吐, 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 粪便呈黄色, 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恶臭, 体重迅速下降, 仔猪明显脱水, 发病2~7d死亡, 死亡率达100%;在2~3 周龄的仔猪, 死亡率在10%以下。 断乳猪感染后2~4d发病, 表现水泻, 呈喷射状, 粪便呈灰色或褐色, 个别猪呕吐, 在5~8d后腹泻停止, 极少死亡, 但体重下降, 常表现发育不良, 成为僵猪。 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 症状较重,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 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 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诊症状。

(2) 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临诊症状为:潜伏期一般为5~8d, 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h。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 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 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 死亡率可达50%, 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 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 一周后康复, 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 有的仅表现呕吐, 重者水样腹泻3~4d可自愈。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比较相似, 对养猪业生产造成发病严重死亡率高等危害, 因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所以建议我镇各养猪户, 尤其各仔猪养殖户要加强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具体免疫时间, 母猪在分娩前5 周和2 周进行, 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 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 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避免仔猪群发生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最佳办法是对母猪群, 特别是预产期在秋末、冬季和早春的母猪, 在怀孕后期接种疫苗。

( 3)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为主要在出生后数小时至5 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1~3 日龄最为多见, 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见发病; 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 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也高。 临诊症状是仔猪出生时还健康, 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 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 粪大多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 顺肛门流下, 其周围多不留粪迹, 易被忽视。 下痢重时, 后肢被粪液沾污;从肛门冒出稀粪。病仔猪不愿吃奶、很快消瘦、脱水, 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 病仔猪精。 急者不见下痢, 身体软弱, 倒地昏迷死亡。

仔猪黄痢具有发病日龄小、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突然等特点, 尤其各仔猪养殖户要加强母猪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具体免疫时间, 母猪在分娩前45d和分娩前15d进行连续2 次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3 加强饲养管理

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 特别是春季, 昼夜温差较大, 应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 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 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4 做好消毒工作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篇4

关键词:农村,仔猪腹泻病,发病情况,病因分析,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养猪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费用的投入限制及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再加上不当的早期断乳或早期断乳后饲养管理跟不上,仔猪腹泻长期存着。近年来仔猪腹泻对养殖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危害程度也日趋严重[1]。为了全面掌握仔猪腹泻病在驮堪、进结两个乡(镇)的发病危害情况,查清其主要致病因素,以便制订相应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经济损失,笔者对14个养殖场(户)进行了仔猪腹泻的病因调查。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广西天等县驮堪、进结两个乡(镇)14个养殖场(户)1~70日龄、品种不限的仔猪作为调查对象。14个养殖场(户)中存栏母猪50~100头的养殖场4个,存栏母猪20~50头的规模饲养户5个,存栏母猪20头以下的散养户5个。仔猪总头数12 640头,仔猪的来源情况见表1。通过走访、座谈、查阅养殖资料等方式了解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仔猪腹泻的发生情况及仔猪死亡情况;了解环境、营养等饲养管理条件变化,饲养模式、生长阶段、新旧养殖场(户)及免疫对仔猪腹泻病发生的影响,以掌握仔猪腹泻病的发生规律。

1.2 病原检查

现场观察仔猪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栏舍、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营养状况等,将腹泻病死仔猪进行剖检,观察病理变化。无菌采集养殖场34头、规模饲养户34头及散养户20头,共88份腹泻病死猪直肠内容物进行病原检查,以便查清引起腹泻的病因。病原检查地点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及天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 调查结果

2.1 仔猪腹泻的发生与死亡情况

调查发现,驮堪、进结两个乡(镇)的14个养殖场(户)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1年间腹泻发病仔猪4 397头,死亡2 687头。具体情况见表2、表3。

2.2 仔猪腹泻的发病日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在调查的14个养殖场(户)中,现场采集88头腹泻病死仔猪直肠内容物,其中28日龄内仔猪49头,29~70日龄为39头。主要症状是:7日龄内仔猪排黄色或红褐色血样稀粪,有腥臭味或有呕吐,7日龄以上的仔猪多排白色或黄白色糊状稀粪或水样腹泻,剖检可见肠腔积有红色液体,肠黏膜广泛性出血或肠气性膨胀,肠壁变薄,含泡沫和未消化的小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2.3 现代化程度及饲养管理水平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调查发现,建场5年以内的养殖场(户)现代化程度较高,各种设施全面、布局合理、环竟良好及高水平的饲养管理,仔猪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低;而建场超过5年的老旧养殖场(户)设施简陋,环境条件差,饲养管理水平低,营养搭配不合理等,仔猪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偏高,见表4、表5。

2.4 免疫接种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14个养殖场(户)腹泻仔猪中,有3 806头曾先后在后海穴注射过T-P二联苗,另2 500头仔猪未注射疫苗,免疫效果明显,见表6。

2.5 病原检查结果

对88份腹泻病猪直肠内容物进行病原检查,检出病原83份,病原检出率为94.32%,5份病料没有检出病原。不同规模的养殖场(户)病原、病原菌及病毒检出率是不一样的,结果见表7、表8。

3 小结与讨论

3.1 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仔猪腹泻在驮堪、进结两个乡(镇)14个养殖场(户)的发病率为34.79%,死亡率为21.26%,病死率为61.11%,可见这两个乡(镇)仔猪腹泻病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农村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3.2 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

被调查养殖场、规模饲养户和散养户仔猪腹泻发病率分别为33.26%、34.89%、42.14%,死亡率分别为21.11%、23.85%、14.21%,表明仔猪腹泻病在驮堪、进结两个乡(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场(户)仔猪腹泻发生的情况不一样,而且规模越小、饲养管理越不规范,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可知,规模养殖场饲养管理较规范,防病意识强,而散养户饲养管理方面依然采用传统养猪模式,存在着营养搭配不合理、饲喂不适于仔猪消化生理特点的饲料、饲养密度过大、仔猪断奶不科学及疫病综合防控意识淡薄等方面的欠缺,因而降低了仔猪的免疫力和增加了接触病原的机会,导致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偏高。

3.3 发病日龄

调查结果显示,发病仔猪中2 814头为1~28日未断奶的仔猪,而余下的1 583头为29~70日的断奶仔猪;发病仔猪中未断奶仔猪占64.00%,断奶仔猪占36.00%;1~28日龄仔猪发病率为44.43%,死亡率为30.96%,29~70日龄仔猪发病率为25.10%,死亡率为11.51%。表明断奶前仔猪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腹泻的主要危害对象是未断奶仔猪,而且危害更严重,因此抓好该生长阶段饲养管理正是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的关键。

3.4 基础设施的布局及现代化程度对腹泻病发生的影响

新建养殖场(户)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率为21.64%,旧养殖场(户)为35.37%。调查发现新场设施完善、布局全理,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设有专门的产房,母猪产前产后消毒,产房环境、仔猪的生活环境良好,仔猪抗病能力强。而旧养殖场(户)多数分区不合理,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混在一起,栏舍空间小,母猪无专门产房,用原栏分娩,仔猪接触病原机会更多;舍内无保温设施,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粪便不及时清理,空气污浊,没有专门的病猪隔离治疗舍,采用传统的饲喂方式,因而腹泻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因此,农村养猪规模化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做起,做到选址、布局合理,防疫设施全面。

3.5 营养状况对腹泻病的影响

调查发现母猪、仔猪日粮营养不全面、不均衡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原因有四个方面:母猪饲料能量过高而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不足等,影响母乳的分泌及乳汁的质量;从不同的厂家购进或者自配饲料,导致饲料的品质不稳定;仔猪饲料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过高,仔猪消化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引起腹泻;饲料中含劣质蛋白饲料或有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存在时,可降低蛋白质、能量、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利用率,或引起小肠上皮细胞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造成仔猪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同时由于断奶、转栏等饲养条件改变的应激和仔猪适应性差,导致腹泻的发生。相反,母猪、仔猪营养搭配合理、稳定,仔猪发病较少。因此,维持饲料品质的稳定及保证饲料的质量对于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起着关健作用。

3.6 免疫因素对腹泻病的影响

经过走访调查,仍有相当部分养殖场(户)没有防病意识,没有对猪群进行免疫,在被调查的6 306头28日龄仔猪中,有3 806头仔猪曾先后用T-P二联苗(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免疫,免疫率为60.36%。免疫仔猪腹泻病发病率16.55%,死亡率为3.52%,未免疫的仔猪发病率为38.12%,死亡率为23.68%。结果显示免疫接种能增强仔猪抗体水平,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养殖生产中应做好猪群的全面免疫接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免疫,对于减少腹泻病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2]。

3.7 病原调查

88份材料中有62份检出细菌,细菌检出率为70.45%,分别是大肠杆菌(仔猪黄白痢、检出率为51.14%)、沙门氏菌(副伤寒)和魏氏梭菌(仔猪红痢);有21份检出病毒,检出率为23.86%,分别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另有5份材料查不出病原,这可能是断奶应激、消化不良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腹泻,结果与张莉等[3]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饲养模式腹泻仔猪病原检查结果显示:养殖规模越小,病原的检出率越高,但病原只是病原菌感染而无病毒感染,这可能是被抽检的散养户饲养时间不长,仔猪生活的环境良好、无传染源而导致的结果。但无论是养殖场、规模养殖场(户)、散养户,病原菌的检出率都要高于病毒的检出率,由此可见,在驮堪、进结两个乡(镇)仔猪腹泻主要由病原菌引起,病原菌因素要大于病毒因素,病原菌感染中又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因此,各个养殖场(户)要减少腹泻病的发生应深入研究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

4 防控措施

4.1 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去出”的生产模式。确实需要引种时,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种,并对引进猪只隔离观察30 d以上,确定无病原后才可合群。及时淘汰病弱猪,并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定期消毒栏舍及周边环境。做好人、物出入猪场的管理,定期灭鼠、除蝇、杀虫,防止疫病在栏舍间相互传播。每批仔猪转群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和消毒。

4.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产前母猪的饲养,根据母猪的体况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供给全价优质饲料,以提供充足营养。在母猪产前、产后7 d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多维等,提高母猪的抗病能力。完善产房管理,保持清洁、干净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并做好母猪分娩时乳房的消毒和清洗工作[4],

4.3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保持良好的仔猪饲养环境、合理的饲养密度,定期进行栏舍消毒,根据气温的变化采取保暖、通风、散热等措施,确保仔猪生长在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合理搭配日粮,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为减少腹泻发生应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4.3.1 哺乳仔猪提前补饲

一般仔猪出生后5~7 d即可补食,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锻炼仔猪胃肠道功能以适应断奶后采食。

4.3.2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适宜的温湿度和良好的环境是防控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供暖设备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保持清洁、卫生、干燥、舒适的小环境。出生7 d内仔猪保温箱温度不要低于30℃,其中1~3日龄为35~32℃,4~7日龄为32~30℃最适宜,以后逐渐过渡到15~30日龄为25~22℃,2~3月龄为22℃,相对湿度60%左右。

4.3.3 合理、适时断奶

据统计,仔猪断奶越早腹泻发病率越高,一般最适宜日龄是21~28日龄。断奶前1~5 d逐步减少哺乳次数,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断奶后仔猪留在原舍内继续饲养5 d后再移入保育舍,仔猪断奶后7 d内继续吃代乳猪料,以后用21 d逐渐过渡,逐渐增加仔猪料混合比例,以减轻饲料、环境应激引起的危害。

4.4 加强产前母猪和断奶仔猪的免疫

新生仔猪通过吸允乳汁而获得母源抗体,从而提高体内抗体水平,达到防病的目的。因此,为了防止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生,应抓好产前母猪免疫工作。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可以在母猪产前1个月左右接种大肠杆菌自家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疫苗,或在寒冷季节到来之前,用“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经后海穴免疫,使母猪产前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哺乳后仔猪能够获得相应的抗体保护;在仔猪断奶前后经后海穴接种“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并根据周边养殖场的疫情情况提前对仔猪、母猪饲喂有预防作用的中草药添加剂,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能有效地减少腹泻病的发生。

4.5 发病后处理措施

仔猪发病之后应及时隔离,根据腹泻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腹泻严重、脱水明显的病猪,应尽快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对脱水不严重的病猪,应先根据病因治疗,之后对症治疗和防继发感染。在治疗时可采用中药替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并采取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细菌性腹泻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治疗之前应该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及时控制病情,提高成活率。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的治疗药,发病早期及时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板蓝根、黄芪多糖等中草药添加剂及抗菌消炎药、健脾胃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以促进胃肠蠕动、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根据病情选择口服补液盐,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进行脱水治疗和纠正酸中毒,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对于仔猪发生的严重流行性腹泻,可采用新鲜病料返饲,使怀孕母猪产生相应抗体,以保护新生仔猪[5]。

5 结语

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控,因此只能尽量给仔猪提供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最合理的营养,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加强免疫,防止病原的侵害,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及仔猪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发病后做到早确诊以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生祥,傅义娟,林元清,等.仔猪腹泻发病现状初步调查与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1):29-30.

[2]祁学来,蔡子东,殷正军.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综合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1):134-135.

[3]张莉,朱雯,吴跃明.断奶仔猪腹泻成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饲料工业,2010,31(9):48-51.

[4]李晓娥,徐炳成,苏一,等.辽宁阜新仔猪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措施[J].北方牧业,2012(4):20.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篇5

1 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发病特征

1.1 仔猪黄痢

病原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 以1~3日龄仔猪多发, 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表现严重, 突然拉稀, 粪呈黄色水样, 腥臭, 最后严重脱水昏迷而死。同窝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随日龄增大, 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病理剖检, 呈胃肠卡他性炎症, 肠壁变薄, 充气, 肠粘膜肿胀, 充血或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小肠前端内容物接种鲜血琼脂平板, 挑取可疑菌落作纯培养, 确定是大肠杆菌后, 再用家兔作肠毒素测定。

1.2 仔猪白痢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病原尚有不同看法, 但肠道菌群失调, 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从15~45日龄腹泻粪样检出轮状病毒的情况分析, 轮状病毒感染无疑也是仔猪白痢的病因之一。本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巨变、阴雨连绵等情况发病较多。在一窝猪中, 若无继发感染, 发病率高。但致死率低, 经数日拉稀, 多能自愈。如反复发作可形成僵猪。病理剖检, 病变不明显, 部分病猪肠粘膜充血, 肠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1.3 仔猪红痢 (仔猪梭菌性肠炎)

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肠毒血症。主要危害1~3日龄仔猪, 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很少。同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病死率20%~70%。主要特征是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 粪便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和气泡。多由于脱水而衰竭死亡。如形成慢性经过, 可导致生长停滞。病理剖检, 病变主要发生于空肠及回肠, 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 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实验室诊断可取肠内容物或坏死肠粘膜作抹片染色、镜检, 菌体格兰氏阳性, 有荚膜和芽孢, 也可取病料作细菌分离, 检测毒素。

1.4 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原为冠状病毒。本病是一种急性,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呕吐、水样腹泻和新生仔猪高度致死率为特征。可感染不同日龄的猪, 7日龄内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 但随日龄增大, 死亡率明显下降。仔猪突然呕吐, 接着呈水样腹泻, 粪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腹泻仔猪明显脱水、消瘦、被毛干枯无光, 常于1~2 d内死亡。剖检变化, 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粘膜充血。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充满含有泡沫的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 取猪小肠粘膜作抹片, 进行荧光抗体染色, 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1.5 猪流行性腹泻

病原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样都是冠状病毒属病毒, 但他们之间的抗原性完全不同。本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呕吐和水样腹泻, 粪呈腥臭味, 病死率低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理剖检, 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 肠腔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 可取猪小肠粘膜作抹片, 荧光抗体染色, 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1.6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可引起吮乳期仔猪急性胃肠炎。病猪开始厌食, 精神迟钝, 继而出现下痢, 粪暗黑或黄白色, 持续2~4d。个别猪可出现呕吐、消瘦、脱水, 若无继发感染, 死亡率不超过10%。病理剖检, 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 大小肠粘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 可取腹泻24 h以内的粪样做电子显微镜检查, 可见似车轮状的球状病毒颗粒, 也可用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查病毒抗原。

2 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防治

2.1 免疫预防

2.1.1 仔猪黄痢:

可应用大肠杆菌K88—LTB基因工程活疫菌 (简称MM活疫苗) , 也可用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在母猪分娩前4~6周进行免疫, 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吮吸初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2.1.2 仔猪白痢:

没有有效的疫苗。曾应用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于母猪产前15 d及产后7 d进行2次免疫, 通过母乳抗体保护仔猪。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的仔猪白痢发病率明显降低。

2.1.3 仔猪红痢 (仔猪梭菌性肠炎) :

可应用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 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免疫一次, 仔猪可通过吮吸初乳而获得保护。

2.1.4 猪传染性胃肠炎:

可应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 在母猪分娩前1个半月进行免疫, 仔猪可通过乳汁而获得被动免疫。对母猪未进行过免疫所产仔猪, 也可进行主动免疫, 一般注射后5 d左右产生免疫力。

2.1.5 猪流行性腹泻:

可应用猪流行腹泻弱毒疫苗或用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 在母猪分娩前1个半月进行免疫, 也可免疫仔猪及其他不同日龄的猪。

2.1.6 猪轮状病毒感染:

可应用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 在母猪产前15 d及产后7 d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 所产仔猪可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

2.2 治疗

仔猪黄痢可应用痢特灵、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药物治疗, 鉴于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性, 故应交替使用。也可在仔猪出生后全窝口服抗生素, 连用3 d, 可预防仔猪黄痢。

仔猪白痢可应用微生态制剂如康大宝、促菌生、调痢生等进行预防或治疗。也可应用抗菌药物并配合肠道收敛药, 有一定的效果。

仔猪红痢, 早期可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因本病发病急, 症状严重, 治疗多不凑效, 因此, 抗生素可在仔猪出生后就开始应用, 则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防治 篇6

1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症状

仔猪黄痢型发病日龄早, 主要侵害3~7日龄哺乳仔猪, 发病急、症状明显、死亡率高。患病仔猪精神沉郁, 吃乳减少, 脱水、消瘦;排腥臭黄色或灰黄色浆状稀粪, 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 肛门松弛, 捕捉时肛门冒出稀粪;常因高度脱水、衰竭而死;仔猪白痢型日渐消瘦,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被毛粗乱, 无光泽, 畏寒扎堆, 发生腹泻后, 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 浆糊样, 有特殊腥臭味, 有时粪便较稀, 带有泡沫, 排粪次数较多, 每天可达数次, 严重时排粪失禁或肛门周围、尾和后腿被稀粪沾污, 有时或见患病仔猪吐奶。如持续性腹泻, 可见患病仔猪眼窝凹陷, 消瘦、脱水, 严重时死亡。

2 发病原因

2.1 母猪原因

大肠埃希氏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 且多数为益生菌, 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 污染母猪的乳头和体表、圈舍、饲料等, 仔猪通过吮吸母猪乳头、舔啃圈舍、饲料、母猪皮肤等, 而食入病原菌, 引起感染。这是引发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也与母猪胎次有关。母猪胎次越少,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反之越低, 其原因与母猪胎次增加、自然感染形成免疫应答有关, 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 因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母猪胎次过高, 其所生仔猪也易发生仔猪黄白痢。

2.2 仔猪自身特点

初生仔猪的胃腺发育不完善, 分沁胃酸的能力差, 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弱, 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 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 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母乳质量差、供给不足或补饲较晚等, 致使机体蛋白质合成不足, 导致仔猪抵抗力低下。仔猪的缺铁性贫血、仔猪低糖血症、硒和VE缺乏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本病。

2.3 环境因素

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 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乳质量差、补饲饲料突变、饮水卫生差及转群等应邀因素, 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3 防治措施

3.1 淘汰患病种猪及其后代

研究证明, 仔猪黄白痢可以垂直传播, 如果种猪患有该病, 会带毒传播感染其后代, 因此, 种猪患有该病不能留作种用, 应及时淘汰, 其后代也不能留种用。

3.2 加强免疫接种

母猪临产前15~20d免疫注射2头份三价或四价黄白痢基因工程苗, 预防仔猪黄白痢。如果母猪已连续使用菌苗预防二胎次以上, 可以在下胎次临产前半个月预防接种1次即可;可用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因子制成的血清, 预防或治疗仔猪黄白痢。

3.3 用中兽医方法进行治疗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控制 篇7

1 造成腹泻的原因

1.1 大肠杆菌可引起仔猪白痢和黄痢。此病多发生于小日龄猪, 日龄越小, 发病越率高。据调查1~6日龄发病率为53%。7日龄断奶发病率14%。

1.2 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一般在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仔猪发病较为严重, 中大猪发病低。传染性胃肠炎常常是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3 轮状病毒是气温较低的季节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4 球虫病常在高密度集中地面饲养的猪场发病严重, 一般7~10月份发病率高, 6~14日龄易感染。此病也常导致仔猪腹泻。

1.5 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使3~5日龄仔猪发生急性腹泻。对于6~14日龄仔猪则呈慢性过程。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2~3d后发生腹泻, 这种病呈散发型, 同一窝仅3~4头感染。

2 预防控制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均能取得良好预防效果。腹泻一旦发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首先应保证仔猪有充足的饮水, 并给予电解质和多维,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2.1 病毒性腹泻

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继发感染要给仔猪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2.2 球虫病引起的腹泻

可给仔猪服用球虫药, 早期服药其效果比较理想。试验证明, 在产前2~3周和产后2~3周的母猪饲料中添加金霉素、磺胺二甲嘧啶、青霉素对控制抗球虫病有效。

2.3 产气荚膜梭菌慢性感染的腹泻

直接对仔猪进行治疗效果不显著, 但是给母猪接种C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可预防仔猪感染。另外可在母猪产仔前大母猪饲料中加维吉尼亚霉素也可预防。

2.4 饲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腹泻

注意饲料的质量, 禁用变质饲料, 选用优质饲料, 降低饲料中的盐分等方法可预防腹泻。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 篇8

1. 仔猪腹泻的直接原因

腹泻是消化道功能紊乱后由多种毒素作用于肠道, 造成肠道水、盐代谢失衡的一个综合症状。通常将粪中水分含量高于80%的症状叫临床性腹泻。这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打破了进入血液的水量, 从而提高了粪中水分含量, 导致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病因

(1) 病原因素仔猪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圈舍潮湿、温度低、卫生差、消毒不严格, 造成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 仔猪由于抵抗病原微生物能力较弱, 常感染造成肠道腹泻。

(2) 初生仔猪免疫力差3周龄前是仔猪最关键的免疫期。此时仔猪已经开始吃食, 玉米豆粕型日粮系酸力值高, 仔猪采食后, 会使胃中的p H值高于4。同时, 进入大肠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又是肠道杆菌理想的培养基, 从而成为仔猪腹泻的又一病因。

(3) 仔猪受环境应激断奶仔猪受断奶应激、哺乳仔猪因气候多变, 仔猪受凉, 或哺乳母猪突然换料, 特别是能量饲料增加时, 母猪乳汁过稠, 乳汁中乳脂的含量过高, 导致仔猪肠道绒毛和隐窝发生改变, 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 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 从而引发仔猪下痢。

(4) 补饲不当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正常生理机能较弱, 初生仔猪, 肠道中肠淀粉酶, 胰蛋白酶和乳糖酶的活性较高而胃蛋白酶没有活性, 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当仔猪开始补料, 对日粮抗原过敏, 仔猪由哺乳过渡到哺饲期间, 因为肠道适应动物蛋白 (乳蛋白) 消化, 不适应植物蛋白消化, 尤其植物蛋白在乳猪饲料浓度超过20%情况下, 植物蛋白更容易破坏乳猪肠道黏膜, 引起消化不良, 特别是大豆蛋白酶因子的存在, 降低仔猪肠道内源性酶的产生, 进入肠道内的蛋白质不能被吸收利用, 成为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基, 引发仔猪腹泻。

(5) 保温不够温度越低, 仔猪越容易出现腹泻。在冬季, 还经常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而且死亡率很高。

(6) 其他因素母猪到了泌乳后期, 由于营养跟不上、泌乳量又大, 开始动用体内脂肪维持营养需要, 这样的奶, 容易引起小猪腹泻;另外食盐过量、药物过量、青菜、次硝酸钠等均可导致腹泻

3. 仔猪腹泻的预防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因此, 要分清病因、综合防治,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搞好环境卫生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

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火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消毒时应选择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 如复合醛类消毒剂, 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百毒杀或戊二醛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 加强饲养管理 (1) 对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15%金霉素, 又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哺育期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抗生素,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2次/d。 (2) 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最常用的是饲料中添加1%的柠檬酸, 使胃内保持一定的酸度。胃内酯性环境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 又能抑制有害的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菌在胃内和小肠内滋生繁衍。 (3) 在饲料中添加酶类和生长促进剂。生产中常见的复合酶, 它可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阿散酸作为生长促进剂作用于仔猪, 能改变肠道细胞代谢, 抑制肠道中有害细菌生长, 添加量以99×10-6/t的效果最好。

(3) 药物预防 (1) 产前母猪:注射大肠杆菌疫苗2次, 注射时间分别为产前40 d和15 d各一次;产前2~3 d饲喂中药仔姆康, 一般1袋/d, 连用2 d。 (2) 初生仔猪:口服一些抗生素或注射中药针剂, 预防拉稀。 (3) 72~96 h仔猪:注射牲血素, 7日龄开始补料, 选择优质乳猪饲料, 尤其是膨化产品, 以刺激胰蛋白酶的产生, 减少饲料粗纤维对肠绒毛膜的损伤。

(4)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4. 仔猪腹泻的治疗

(1) 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 减少盲目用药, 以免延缓治疗时机, 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更要及时治疗, 消除病因。

上一篇:集团经营管理下一篇:环形金刚石线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