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共7篇)
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 篇1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后几小时到1周龄乳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以剧烈水泻、排黄色液状粪、迅速死亡为特征。剖检有肠炎和败血症变化, 有的无明显病变。是猪场常见的传染病, 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特性
该病是由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 所引起。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时期而有变化。但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流行中, 常限于1~2个O型。多数病原菌株常有吸附因子 (以K88为主, 兼可发现其他因子) 及肠毒素, 本病常见的有O8、O139、O141、O138型菌。
2 流行病学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 由粪便排出病菌, 污染母猪乳头、皮肤及环境, 仔猪出生后, 吸母乳和舔吸母乳皮肤时病菌随之进入肠道。如果母猪初乳中缺乏对该病原菌的特异性抗体时, 病原菌即可在乳猪小肠黏膜上皮定植, 产生毒素, 导致发病。下痢仔猪由粪便排出病原, 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环境, 再传给其他母猪及仔猪, 形成新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发生于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内的仔猪, 最早得病的仔猪, 可能经产道出生时或出生后立即食入本菌而感染。仔猪对本病的易感性与日龄有关, 以1~3日龄最为多见, 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成年公猪、母猪不见发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同窝仔猪发病率很高, 可达90%以上, 死亡率也很高, 有时可达100%。一般情况下, 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最短的为8~12h, 长的1~3d, 一般在24h左右, 窝内发生第1例, 1~2d至少有80%~90%的同窝仔猪发病。主要症状是排稀便, 大多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 顺肛门流下, 其周围多不留粪迹, 易被忽视。严重时, 小母猪阴部尖端发红, 后肢被粪便玷污。捕捉时, 小猪挣扎如鸣叫, 排粪失禁, 精神不振。病猪出现下痢时, 可见口渴, 继之不吃奶, 很快消瘦、脱水、皮肤皱缩、眼球下陷, 最后衰竭死亡。急者不见下痢便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猪皮肤干燥, 皱缩, 消瘦, 呈严重的脱水状态, 体表常被黄色的稀便污染。其胸前部皮肤常见淤血和点状出血变化, 最显著的病变是小肠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 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肠壁变薄, 松弛, 空肠及回肠次之, 结肠比较轻微, 胃壁黏膜水肿, 表面附有多量粘液, 胃底部黏膜呈红色或暗红色,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镜检胃肠黏膜上皮完全破坏、脱落, 肠绒毛裸露, 固有层水肿, 并有一些炎性细胞浸润, 心、肝、肾变性, 重者有出血点。脾淤血、脑充血或有小点状出血, 少数病例脑实质有小液化灶。
5 诊断
5.1 流行特点
主要是出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 以1~3日龄最为多见, 1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 每窝仔猪发病最高可达100%;以第1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也高。
5.2 临诊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健康, 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 粪大多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 顺肛门流下, 其周围多不留粪迹, 易被忽视。急者不见下痢, 身体软弱, 倒地昏迷死亡。
5.3 细菌分离与鉴定
取新鲜死猪小肠前段内容物, 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 挑取红色菌落作进一步培养和生化试验。
6 类证鉴别
(1) 仔猪红痢 (梭菌性肠炎) 相似处:有传染性。出生后1~7日龄 (尤其1~3日龄) 发病, 排稀 (亚急性还拉黄色粪便) , 病程短,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不同处:最急性生后1d内突然下血痢, 急性排红褐色含有坏死组织碎片粪便。剖检可见皮下胶样浸润, 胸腔、腹腔、心包积液呈樱桃红色, 十二指肠不受损害, 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病程稍长, 肠管出血不严重, 坏死性变化为主要特征。肠壁变厚, 弹性消失、僵硬, 浆膜可见土黄色或浅黄的、色坏死性肠段, 黏膜下有高粱大、小米粒大的气泡, 黏膜呈黄色或灰黄色假膜, 易剥离。肠内容物暗红色, 有坏色组织碎片。无菌采心血、肺、胸水、腹水涂片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单个或双个杆菌。
(2) 仔猪白痢相似处:有传染性。病原菌是大肠杆菌, 突然腹泻。剖检胃有充血、出血, 有凝乳块, 肠壁变薄等。不同处:该病一般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 以6~12日龄为最多见, 3日龄以内和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 有特异腥臭味。死亡率低。剖检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前段, 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性肿胀, 肠内容物空虚, 有大量气体和少量稀薄的黄白或灰白的酸臭味的稀粪。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肝浑浊肿胀。有小肠内容物分离出大肠杆菌, 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常见病原性血清型, 则可确诊。
(3) 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处:有传染性。10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腹泻, 粪黄色, 内含有凝乳块, 小肠肠壁变薄等。不同处:病初有短暂呕吐, 腹泻水样, 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 有恶臭或腥臭味。架子猪、成年母猪也能发病, 表现呕吐、腹泻、剖检可见胃内容物鲜黄色, 混有大量凝乳块, 有10%胃溃疡, 靠近幽门处有较大坏死区。心肌软、灰白色。取腹泻早期的病猪空肠和回肠的刮削物做涂片, 或用空肠、回肠冰冻切片, 经处理后荧光显微检查, 呈荧光者为阳性。
(4) 猪伪狂犬病相似处:有传染性。出生第2天即发病, 腹泻黄白色粪便, 病程短, 死亡率高。不同处:发病时表现眼红、闭目、昏睡、体温高 (41.0~41.5℃) , 口流泡沫, 两耳后竖, 遇音响即兴奋尖叫、步态不稳、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鼻腔、喉、咽、会厌、扁桃体有炎性浸润。采静脉血, 用伪狂犬病乳胶试剂盒进行检验, 呈阳性反应。
7 治疗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 发病后常来不及治疗, 但如在1窝内发现1头病猪后立即对全窝做预防性治疗, 可减少损失。常用药物有金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由于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最好先分离出大肠杆菌做药敏试验, 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品用于治疗, 能收到好的疗效。 (1) 用土霉素、链霉素 (50万~100万IU) 在母猪临产时肌注, 产后仍连续应用几天, 可使仔猪免受感染。对已发病的仔猪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但因一种药物经久应用后, 会产生抗药性而降低疗效, 必须更换。土霉素每次0.125g, 压碎后用蜂蜜调制成糊状抹于舌面, 8h1次, 连用3d。链霉素8万~12万IU加25%葡萄糖4~6m L, 腹腔注射 (提在猪后腿, 在倒数第二乳头侧旁提起皮肤, 垂直注入腹腔) , 第1天12h1次, 第2天24h1次, 一般3~4d即可恢复。用豚痢汤:白头翁、炒诃子、车前草、穿心莲、马齿苋、金银花各30g, 白术、黄芪、吴茱萸各15g, 黄岑20g, 水煮后纱布过滤, 早晚各1次, 滤渣再煎1次, 连渣给母猪服。黄连素1m L肌注, 同时用穿心莲2m L肌注, 一般用药1次可治愈95%。诺必达油剂 (活性成分50mg/m L) , 每头口服2~3m L, 8h后再服1次, 不仅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可作为预防用药, 服量相同。用5%氟哌酸预混剂50g, 硫酸小诺霉素60mg, 硫酸链霉素2g, 将3种药物用冷水拌匀呈浆糊状, 每头口服3~5g。用六茜素400~600mg/头, 用蒸馏水稀释肌注, 12h1次, 连用2~3d。○9用毒菌净粉剂 (蒲公英、苦参、大青叶、双花、穿心莲、贯众、麻黄、黄芪、当归、甘草、酵母等中药特殊加工炮制而成) , 按1.5g/kg体重口服, 12h1次, 连用3d, 疗效98.5%, 黄、白痢均适用。
8 预防
(1) 平时做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接产前对母猪乳房 (每个乳头) 和后躯的擦试和清洗, 并挤出少量初乳后再让仔猪吸吮乳汁, 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 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 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苗给产前1个月怀孕母猪注射, 以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 防止仔猪发病。
(3) 用大肠杆菌K88ac菌苗在孕猪产前15~20d, 颈部肌注3ml/头, 产后3~4d再免疫1次, 黄、白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29%、36%和63%、6%。
(4) 仔猪出生后吃奶前全窝用抗菌药物口服, 连用3天。用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乳康生、止痢灵 (为DM23菌株) 、速康痢 (为革兰氏阳性非致病性芽孢杆菌) 、调痢生 (为正常微生物SA33研制) 、下痢菌制剂 (石蜡状芽孢杆菌等) 等, 这类药物是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 用非致病性活菌制剂防治仔猪黄白痢。
(收稿日期:2009–08–13)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 篇2
1 流行情况
2007年5月份武平县象洞乡发生多起仔猪黄痢。据一畜主反应, 家中有2窝出生才3 d左右的仔猪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 粪便黏黄。有的脱水很严重, 眼球和肛门内陷, 粪便稀薄如水, 黄色浆状, 含有凝乳小片, 有气泡, 腥臭味;有的饮欲增加, 精神萎顿, 停止吮乳, 皮肤蓝灰色, 质地干燥。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1~3 d出现症状, 一窝仔猪中有1~3头仔猪发病, 病初仔猪精神沉郁, 全身衰弱, 很快死亡, 其他仔猪相继发病。主要症状为排黄色稀粪或水样粪便, 呈黄色或黄白色, 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 有腥臭味, 肛门失禁, 精神沉郁, 停止吮乳, 脱水, 迅速消瘦, 严重者昏迷死亡。
3 剖检变化
患猪尸体被毛粗糙, 皮肤干燥, 皱缩, 口腔黏膜苍白、干燥, 肛门肿胀, 黏膜充血水肿。肠系膜和网膜血管高度充血扩张,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 呈淡黄色或红色, 切面多汁。胃显著膨胀, 充满多量酸臭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混有暗红色血液的凝乳块。胃壁黏膜水肿, 表面附着多量黏液。胃底腺区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 可见明显的出血斑点, 表面附着凝血块。小肠各段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水肿。黏膜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呈淡红色、鲜红色以至暗红色, 湿润而有光泽, 肠内容物为黄色或黄红色, 混有凝乳块, 具有浓烈腥臭味。空肠和回肠病变较轻, 但发酵积气现象明显。大肠病变比小肠轻, 黏膜呈节段充血、水肿, 充满多量稀薄内容物。肝脏瘀血, 呈紫红色或黄红相间的嵌纹状色彩, 稍肿大, 被膜光滑, 质地变脆, 切面有暗红色血液流出, 结构模糊, 胆囊不扩张, 内含少量棕黄色浓稠胆汁。胰腺几乎无病变。脾脏有不同程度瘀血, 呈紫红色, 被膜上有小出血点, 切面结构模糊。肾脏无明显变化, 被膜光滑易剥离, 皮质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出血点, 切面皮质层色泽苍白。心脏扩张, 心房和心室内充满凝血块, 心肌松软, 色泽苍白无光泽。肺水肿明显, 切面有泡沫性浆液流出, 间叶及隔叶有暗红色瘀血区。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诊为仔猪黄痢。
5 治疗
分2组进行治疗。
5.1 第1组
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5 mg庆大霉素, 每天1次, 连用2 d。同时口服补液盐, 药物饮水 (阿莫西林50 mg加水30 kg) , 结果治愈率为50%。
5.2 第2组
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2 mg多黏菌硫酸盐, 每天2次, 同时药物饮水 (阿莫西林50 mg加水30 kg) , 结果治愈率为82%。
6 分析与探讨
6.1 致病因子
引起仔猪黄痢的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都具有表面抗原, 主要有K88、K99和K987P, 这是一种蛋白质性质的菌毛样结构, 细菌进入肠道后, 它能使细菌黏附于仔猪小肠黏膜绒毛上皮表面, 是细菌在肠道中的定居因子。
6.2 肠毒素影响
哺乳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体会 篇3
1 发病情况
东山县杏陈镇某养猪场建于2009年初, 饲养35头后备母猪, 9月后陆续开始分娩, 前几窝仔猪没有发生黄痢, 11月初开始每窝仔猪出生后1~7 d分别不同程度发生黄痢。2010年5月27日就诊时产房有5窝共52头哺乳仔猪, 已发病21头, 发病率40.4%, 死亡7头, 病死率33.3%。经综合治疗后治愈14头, 治愈率66.6%。根据畜主口述, 自2010年5月开始至今已发病14窝, 发病仔猪137头, 发病率80.5%, 死亡83头, 病死率60.6%。发病期间单独使用痢菌净加阿托品或诺氟沙星进行治疗, 疗效不理想, 而且无法终止该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最快的2~6 h, 一般24~36 h发病。有时一窝中1~2头开始发病, 以后迅速蔓延全窝, 有时一窝中一半以上乃至全窝发病。最初突然腹泻, 排稀薄如水样粪便, 黄色至灰黄色, 夹有白色凝乳块, 有腥臭味, 随后腹泻更加严重, 几乎几分钟就要排一次。患猪很快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行走摇摆, 吮乳无力, 叫声嘶哑,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眼睛无光, 皮肤失去光泽, 质地枯燥有皱褶, 最后昏迷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解4头病死仔猪, 主要表现为干瘦、皮肤皱缩、肛门哆开, 周边红紫、粪污;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 有的肠黏膜潮红、有出血斑, 肠壁变薄, 十二指肠最为突出;有的肠黏膜和浆膜充血, 肠腔内充满腥臭黄色、黄白色、稀薄的内容物和气泡, 空肠、回肠病变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有点状出血, 切面多汁;肝、肾有小的坏死病灶, 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哺乳仔猪出生后均在7日龄内多发, 并且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严重, 排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脱水严重等特点, 可初步诊断为哺乳仔猪黄痢。
4.2 细菌分离培养
送病料到漳州市动物疫控中心化验室, 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 用无菌盐水冲洗后刮取黏膜, 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 h后, 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圆形、稍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阴性杆菌。
5 防治措施
1) 根据该场分娩舍15个分娩床位, 将产床5头产仔母猪带仔调整到一端, 对调出的一端彻底打扫、清洗、消毒、干燥后再把5头产仔母猪带仔调过来, 用同样方法再处理另一端。
2) 对猪场、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一周内分别用2%火碱、消毒威各消毒1次。
3) 调整保温箱和分娩舍温度, 以适宜乳猪生长。
4) 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颈部肌注江西民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灭杀星 (主要成分为乳酸环丙沙星) 0.2 m L, 2次/d, 连用2~5 d。同时用同一公司生产的贝贝佳进行喷服, 体重5 kg以下每次喷服1 m L, 体重5~10 kg, 每次喷服2 m L。
5) 对未发病仔猪按每千克教槽料添加新霉素0.2 g给予添食, 连用7 d。对所有仔猪用补液盐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饮水, 连用7 d。
6) 对产前产后母猪, 在饲料中加入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利高霉素, 每吨添加1 kg连续饲喂5~7 d。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2 d后基本控制了疫情, 2011年3月5日跟踪反馈时情况良好, 现在仔猪断乳成活率可达95%以上。
6 体会
1) 哺乳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带菌猪, 患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 哺乳仔猪接触了污染的水源、饲料、产床、用具和分娩母猪的乳头及皮肤而感染。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大多数都集中在产仔旺季、寒冬和早春。在一个猪场流行一次后, 往往不会中断, 新生仔猪24 h内最易感染发病, 一般出生后3 d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7 d.。但在梅雨低温季节也有出生12 h发病。很多猪场均发生过哺乳仔猪黄痢, 但发病程度不同, 头胎仔猪的发病率很高, 随着胎次增多, 发病率则下降, 可能与母猪产生该病的免疫力有关。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一窝仔猪一旦发病, 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死率一般在50%左右, 高者可达90%~100%。
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 篇4
1 发病情况
宁德市霞浦县某养猪场建于2008年初, 饲养90头后备母猪, 9月份陆续开始分娩, 前十几窝仔猪没有发生黄痢, 10月底开始每窝仔猪出生后1~7 d内分别不同程度发生黄痢, 2009年4月17日就诊时产房有7窝共73头哺乳仔猪, 已发病33头, 发病率45.2%, 死亡11头, 病死率33%。经综合治疗后治愈14头, 治愈率达63.6%。根据畜主叙述, 自2009年10月开始至今已发病43窝, 发病仔猪387头, 发病率84.8%, 死亡255头, 病死率65.9%。发病期间单独使用痢菌净加阿托品治疗, 疗效不理想, 而且无法终止发病。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最快的2~6 h, 一般在24~36 h发病。有时一窝中1~2头开始发病, 迅速蔓延全窝, 有时一窝中一半以上乃至全窝发病。最初突然腹泻, 排稀薄如水样粪便, 黄色至灰黄色, 夹有白色凝乳块, 有腥臭味, 随后腹泻更加严重, 几乎几分钟就要排1次。病仔猪很快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行走摇摆, 吃乳无力, 叫声嘶哑,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眼睛无光, 皮肤失去光泽, 质地枯燥有皱褶, 最后昏迷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解5头病死仔猪 (其中3头已死亡, 2头濒临死亡) , 表现为干瘦、皮肤皱缩, 肛门哆开, 周边红紫、粪污;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 有的肠黏膜潮红, 有出血班, 肠壁变薄, 十二指肠最为突出;有的肠黏膜和浆膜充血, 肠腔内充满腥臭黄色、黄白色、稀薄的内容物和气泡, 空肠、回肠病变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有点状出血, 切面多汁;肝、肾有小的坏死病灶, 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哺乳仔猪出生后均在7日龄内多发, 并且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严重, 排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脱水严重等特点, 可初步诊断为哺乳仔猪黄痢。
4.2 细菌分离培养
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 用无菌盐水冲洗后刮取黏膜, 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 h后, 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圆形、稍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
4.3 药敏试验
取上述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先锋V、环丙沙星、新霉素高度敏感, 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中度敏感, 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痢菌净低度敏感。
5 防治措施
1) 根据该场分娩舍20个分娩床位, 将产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整到一端, 对调出的一端彻底打扫、清洗、消毒, 干燥后再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过来, 用同样方法再处理另一端。
2) 对猪场、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一周内分别用2%火碱、消特灵消毒1次。
3) 调整保温箱和分娩舍温度。
4) 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颈部注射环丙沙星15 mg, 用胃导管一次灌服加有抗生素、收敛剂、10%葡萄糖、维生素C、补液盐溶液, 按猪体重大小灌服300~500 mL, 连用3 d。对未发病仔猪按每千克教槽料添加新霉素0.2 g给予添食, 连用7 d。对所有仔猪用补液盐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饮水, 连用7 d。
5) 对产前产后母猪的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 (按说明书用量) , 连续饲喂4 d。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2 d后基本控制了疫情, 2010年4月7日跟踪反馈时反映情况良好, 现在仔猪断乳成活率可达96.4%。
6 体会
1) 哺乳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带菌猪, 患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 哺乳仔猪接触了污染的水源、饲料、产床、用具和分娩母猪的乳头及皮肤而感染。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产仔旺季、寒冬和早春。在一个猪场流行一次之后, 往往不会中断, 新生仔猪24 h内最易感染发病, 一般出生后3 d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7 d。但在梅雨低温季节也有出生12 h发病的。很多猪场均发生过哺乳仔猪黄痢, 但发病程度不同, 头胎仔猪的发病率很高, 随着胎次增多, 发病率则下降, 可能与母猪产生该病的免疫力有关。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一窝仔猪一旦发病, 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死率一般在50%左右, 高者可达100%。
2) 根据上述多种原因可导致哺乳仔猪黄痢, 因此在防治上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1) 母猪空怀期要抓紧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 产前42 d、14 d各免疫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以提高母猪免疫力, 产生足够的母源抗体, 借以保护仔猪。 (2) 严格环境与母体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彻底清洗、消毒产床和周围环境, 而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是消毒的重点, 消毒后用温水清洗。分娩当天再次对乳头和会阴部进行彻底清洗、清毒, 哺乳前先挤掉前面几滴乳汁盛于盆内集中废弃。 (3) 在母猪料中加入预防药。于母猪产前7 d和产后7 d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如新霉素、呼诺欣、氟苯尼考等, 以阻断大肠杆菌经母猪传给仔猪。 (4) 给刚出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 从而获取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以及母源抗体, 有效提高胃酸水平和刺激肠道蠕动, 抑制病菌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 降低黄痢的发病率。 (5) 要勤观察, 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一窝个别有病, 全窝治疗的原则。 (6) 要尽可能解决分娩母猪温度要求与刚出生仔猪温度要求的矛盾, 既要控制好分娩舍的通风换气, 适宜温度, 又要做好保温箱的防寒保暖。 (7) 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减少应激因素, 冬天母猪分娩后喝第一口水, 最好是温水, 仔猪在7 d内供给温水。
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 篇5
1 发病情况
仔猪黄痢常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以1~3日龄最多见,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减少,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仔猪,以10~20日龄发病最多。十年来,先后在会东县会东镇的胜利村、鱼山村、杉松村、老街村、丫口村等地诊治1 080例,其中仔猪黄痢428例,仔猪白痢652例。
2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流行初期的病猪突然表现软弱无力,呈昏迷状态,很快死亡。未死的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其中含有乳凝块、精神沉郁,吃奶减少或不吃,由于脱水眼球下陷,迅速消瘦,不及时治疗,最后呈昏迷状态而死亡;仔猪白痢体温一般正常,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病程发展排出乳白、灰白、淡黄或黄绿色、含有粘液的稀便,随后腹泻次数增多,排泄物腥臭而稀薄,有时混有气泡;仔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尾和后肢被粪便污染,精神萎顿、恶寒。吃奶吃食减少或不吃,表现渴感,严重的见脱水。病程与转归,视病因、治疗和护理情况不同而异。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即可作出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预防仔猪黄痢、白痢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尤其要消除病原菌和各种诱因,产仔母猪的乳头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可用0.1%高锰酸钾擦拭,产圈打扫清洁和消毒后才放入仔猪哺乳;尽早喂初乳,早补料,提高仔猪抗病力,发生过本病的母猪,在仔猪产后12 h内全窝仔猪口服抗菌药物,连用3d或超过3d,即可预防又有治疗作用。
4.2 治疗
(1)药物选择:穿心莲2~4 ml/头,硫酸连霉素0.1~0.2 g/头;(2)注射部位为交巢(后海)穴,位于尾根下方,肛门上方之间的凹陷处。(3)保定与注射方法:畜主将手紧握仔猪两后肢倒提式保定,术者用5 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配5~7号针头,吸药后,左手固定猪尾,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向交巢穴内上方刺入0.67~1.34 cm,缓慢将药液推入,一般注射1次即可痊愈,重者2 d后可重复用药1次。
5 效果观察
会东镇鱼山村某养殖户,2005~2007年间,养有经产母猪2头,产仔12窝,其中6窝84头仔猪发生本病(黄痢28头,白痢56头),最早的在产后12 h开始拉黄痢,最迟的产后29 d开始拉白痢。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第一次用药治愈65例,二次用药治愈19例,一头仔猪都没有死亡,为该养殖户减少损失达4万余元。
6 小结与讨论
一例仔猪黄痢病的治疗 篇6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 邹平县魏桥镇某养猪场发现一窝5日龄哺乳仔猪中有2头拉黄痢, 随后相继有3窝哺乳仔猪共计15头发病;2 d内, 哺乳仔猪因黄痢先后死亡5头。畜主立即到镇兽医站进行咨询和治疗。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出现腹泻症状, 初期排黄色糊状粪便, 其中混有乳凝块, 并沾污尾、后肢等处, 后期水样腹泻;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不愿行走、不合群、吃乳减退或停止, 消瘦、脱水、衰竭、昏迷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自然病死哺乳仔猪, 可见肠道臌气、充满黄色液状内容物;肠黏膜有充血、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并有弥漫性的小出血点、切面多汁;胃黏膜红肿, 肝、肾有小点坏死。
4 实验室检查
4.1 触片镜检
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肾分别涂片或触片,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卵圆形的短小杆菌。
4.2 分离培养
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肾分别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 h, 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无色的菌落, 直径约为2~3 mm。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 镜检其形态与病料中一致。
4.3 药敏试验
经药敏试验发现, 复方磺胺、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噻肟、丁胺卡那霉素等对该菌敏感;而头孢三嗪、头孢他啶、苯唑青霉素等则无抑菌效果。
4.4 血清学试验
从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中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 送滨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化验室鉴定, 其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O78。
5 治疗
(1) 对患病的哺乳仔猪进行隔离治疗, 选用庆大霉素 (25mg/kg)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4 d;
(2) 口服氟哌酸 (10mg/kg) , 2次/d, 连用4 d;对下痢剧烈患病仔猪, 用生理盐水和维生素C进行腹腔注射。
采取以上措施后, 患病仔猪逐渐康复,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6 治疗体会
(1) 防治的关键是做好免疫工作。免疫的重点是产前母猪, 疫苗的选择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最好用与自己场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 使初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
(2) 做好环境清冼和消毒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疾病的发生。母猪猪体可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 产床用2%的火碱消毒。
不同用药途径治疗仔猪黄痢的研究 篇7
关键词:不同用药途径,治疗,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是仔猪出生后1~7日龄常发的一种传染性大肠杆菌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不仅给养猪生产造成巨额的药费开支, 还严重影响病愈猪的生长发育, 成为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虽然全国各地兽医科研单位已研制出了多种预防仔猪黄痢的菌苗, 如K88、K99与987P混合菌苗, 临床应用后确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使发病率有所降低, 但必须配合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 如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也很高, 经济损失较大。对此, 笔者采用氟哌酸治疗仔猪黄痢, 分别进行了后海穴注射、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的治疗效果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仔猪
宁夏灵武农场万头猪场自繁的四元杂交商品仔猪, 确诊患仔猪黄痢, 有15窝共152头。
1.2 治疗药物
氟哌酸针剂;氟哌酸针剂与5%糖盐水;Vc和安钠咖的混合药液。
1.3 分组与处理
将15窝患病仔猪随机分成3组, 即1组5窝, 第1组有仔猪48头, 通过穴位注射氟哌酸针剂, 用量为50mg/kg体重, 每隔12h注射1次, 注射时将仔猪倒提保定, 用5%碘酊穴位消毒后, 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荐椎平行, 垂直刺入穴位, 进针1cm左右, 将药液缓慢注入。第2组有仔猪50头, 通过腹腔注射氟哌酸针剂, 药物配方为5%糖盐水500mL, 氟哌酸针剂20mL, Vc 20mL, 安钠咖10mL, 每头腹腔注射上述配合药液20mL, 每隔12h注射1次。第3组有仔猪54头, 通过仔猪颈部肌肉注射氟哌酸针剂, 药物用量为100mg/kg体重, 每隔12h注射1次。
1.4 判定标准
投药2~3次后症状完全消失, 粪便成型, 肛门无红肿或黏湿感, 食欲好转为痊愈;症状减轻, 粪便成软条或变稠为有效;用药中途死亡或用药6~7次后, 症状未减轻或继续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 疗效以穴位注射组为最好, 腹腔注射组次之, 肌肉注射组最差, 经生物统计学分析, 前2组与第3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P<0.01) 。从疗程和投药次数看 (见表2、表3) , 穴位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但两者都极显著于第3组 (P<0.01) 。
(h)
(次)
3 结论与讨论
(1) 从不同用药途径治疗仔猪黄痢的试验结果看, 穴位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总有效率分别比肌肉注射组高27.5%和21.6%, 治疗疗程分别少22.76h和25.36h, 投药次数分别少2.15次和2.37次, 说明后海穴和腹腔注射氟哌酸治疗仔猪黄痢比肌肉注射效果好。从用药量和用药副作用看, 穴位注射组用药量最少, 而且未见副作用, 刺激小。腹腔注射用药量最多, 并且操作麻烦, 如注射时消毒不严格, 易引发腹膜炎。
(2) 腹腔注射虽然比肌肉注射疗效好, 但与穴位注射比较, 其结果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毒要求高;二是用药量多;三是药液温度必须在37℃左右, 特别是在冬季, 药液温度的保持要格外注意。因此, 腹腔注射主要是治疗仔猪因下痢脱水较严重时的一种急救方法。
(3) 后海穴部位结缔组织疏松, 注射时对仔猪刺激小, 药物吸收快。此外, 药物进入后海穴刺激经络和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和经络的传导和调节也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因此, 后海穴注射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刘伟.仔猪白痢的鉴别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1) :182.
[2]陈宝文, 曲军, 贾传忠.一例仔猪黄痢病的治疗[J].山东畜牧兽医, 2009 (30) :49-50.
[3]高红磊.仔猪黄痢的发生及综合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202.
【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推荐阅读:
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10-23
云南仔猪黄痢诊治分析论文05-30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09-24
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05-26
仔猪腹泻的治疗与预防05-27
仔猪白痢治疗10-23
仔猪腹泻综合治疗07-29
仔猪脐疝的治疗08-02
仔猪脐疝手术治疗09-17
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论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