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球虫病及其防治

2024-10-11

仔猪球虫病及其防治(通用7篇)

仔猪球虫病及其防治 篇1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新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出生后第二周 (有时候是第三周) , 腹泻呈黄色至百色。死亡率很低, 伴发一些继发性疾病时, 死亡率升高, 使受害仔猪生长缓慢。目前, 在治疗药物不多的情况下, 仔猪球虫病的控制和预防必须依靠综合采取卫生措施和治疗措施。

1 发病情况

2014年4月6日笔者所在村的养猪专业户杨某, 从附近村寨的农户购入50~80日龄、体重15~20kg仔猪40头, 分成5间圈舍饲养。进圈舍时注射了猪瘟疫苗, 饲料是以市售的配合料为主, 中午另加喂适合的青饲料。5月12日, 一圈舍4头仔猪突然腹泻, 不久5间圈舍的仔猪大部分腹泻。该村的防检员怀疑是饲料引起消化不良, 采用改变饲料, 少吃多餐, 肌注多西环素等综合疗法, 无效。又怀疑是病毒性腹泻, 对症治疗后, 病情越发严重, 部分猪粪中有血液和黏液, 并有3头死亡。5月22日, 笔者所在乡畜牧兽医工作站接治, 现场所见, 猪舍光线不足, 不通风, 猪舍四周水沟不通, 舍内地面潮湿, 残留粪便较多, 舍内饲养密度拥挤。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仅发现少数仔猪腹泻, 粪便呈糊状, 棕黄色或棕褐色;精神沉郁, 食欲略有减少, 体温, 呼吸, 均正常。几天后, 大部分仔猪排出黄白或污黑色粘性糊状稀粪;精神怠倦, 有的喜卧, 食欲大减, 有的仅吃几口, 爱喝污水;皮肤苍白, 明显贫血。随着病程的发展, 有的出现大便失禁, 频频排出带血的稀粪, 恶臭味并污染猪体的后躯, 肛门周边红肿, 并有努责现象。

3 剖解变化

剖解了2头病死猪, 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尸体消瘦, 苍白。主要病变见于小肠、盲肠、结肠, 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 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内容物稀薄, 混有血液和黏液, 呈暗红色;肠壁呈水肿状肥厚, 肠系膜水肿或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肛门多松弛, 其他器官无特征性病变。

4 治疗

此病例被确诊为猪的球虫病。立即对猪舍和环境消毒,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供应新鲜饮水、富含VA和VK的饲料的同时, 根据病情不同程度, 进行药物治疗。

4.1 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与病猪隔离开。采用球痢停拌饲料饲喂预防, 连用5d。

4.2 对病情较轻的, 选用0.04%呋喃唑酮 (痢特灵) 溶液畏服和球痢停拌入饲料内进行治疗, 连用7d。

4.3 对病情较严重的仔猪分隔开, 除选用0.04%呋喃唑酮 (痢特灵) 溶液喂服和百球清拌入饲料内进行治疗, 还进行青霉素交巢穴注射40万U/头, 连用7d。

4.4 用药3d后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 食欲恢复, 粪便变软未见有血液;用药5d基本痊愈;用药7d后痊愈。

5 讨论

5.1 环境因素致感染

5.1.1 环境和感染的相关性

养殖条件与仔猪带虫率存在相关性, 卫生条件越差, 仔猪患病率越高, 卫生条件是球虫发病的主要因素。感染可发生在仔猪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孢子化的感染性卵囊在仔猪直接接触的环境中无处不在, 比如, 在圈栏的地板上, 或粘附在母猪的乳头上, 只要比较少的卵囊就可引起临床发病。

5.1.2 做好分娩圈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分娩圈应注意干燥清洁, 防止仔猪拱咬粪便, 并经常用烧碱 (浓度要低防止仔猪碱中毒或烧伤) 或其它化学药品消毒。消灭猪等孢球虫的关键就在于在准确的时间, 准确的阶段用正确有效的药物。球虫病总存在猪群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卵囊被孢子化。孢子化后, 便对大多数消毒药有抵抗力, 存在猪场中, 被仔猪吞食后便发生球虫病的暴发。

5.2 流行病学

仔猪在刚分娩时感染的机率很大。由于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 (从新虫体发育到具有感染力的阶段) 只需要几天时间, 所以分娩圈内在仔猪出生后最初10~14d就会迅速产生很高的感染力。

5.3 诊断方法

发病初期使用抗生素, 无实质作用。诊断7~14日龄仔猪的腹泻, 抗生素治疗无效, 这是新生仔猪球虫病的特征。猪球虫病发生于哺乳期和断奶前后, 正是仔猪腹泻病的多发年龄, 猪球虫病的诊断最好通过查找有临床症状的仔猪粪便中的卵囊来进行。

5.4 药物预防

通常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化学预防药物, (如断奶料中加土霉素, 不仅能防止一些细菌性腹泻, 而且还有增重效果。同时所用药物的种类要定期更换 (这称为“轮换用药”或“穿梭用药”) 以便延长药物的有效期限。

预防治疗着重抓断奶前后, 在断奶前3~4d给予抗球虫药盐霉素直到断奶后7~10d, 其它猪群每月投药1~2次, 每次7d, 以自然方法或人工方法在动物体内建立免疫力。

关键词:仔猪,猪等孢球虫,卵囊,腹泻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篇2

(1) 未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消毒工作不到位或空栏时间短, 消毒药没有发挥作用;母猪未能坚持定期驱虫, 其粪便带虫;养殖条件同仔猪带虫率有着紧密的联系, 卫生条件越差, 仔猪球虫病的发病率越高, 因此养殖卫生条件恶劣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圈舍湿度大, 加之气温较高, 使球虫卵囊迅速孢子化, 致使其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增强, 母猪乳头或栏舍受到污染时, 仔猪吞食感染性卵囊后发病。

(2) 该病主要发生于1~2周龄的仔猪, 新近断乳仔猪亦会发病;成年猪为带虫者, 常发生混合球虫感染。仔猪过分拥挤及卫生条件差时多引发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鉴于球虫卵囊的发育依赖于较高的温度, 因此该病多发生于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 尤以夏季发病率最高。

2临床症状

患猪精神不振, 皮肤无光泽, 被毛粗乱, 粪便呈棕黄色糊状。随着病情加重, 病猪开始排黄白相间、散发出酸臭味的水样稀粪, 继而排黑红色恶臭稀粪, 肛门周边红肿且有努责现象。食欲降低, 吮乳量减少, 饮水量增加, 皮肤发白无弹性, 明显消瘦, 增重下降, 终因贫血和脱水而死亡。

3剖检病变

该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集中于空肠和回肠, 其内充满水样内容物, 呈暗红色, 肠壁增厚, 附着有黏液性渗出物;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 充血、出血显著,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该病, 具体确诊可通过实验室镜检。如果在病死猪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观察到大量似成熟的球虫裂殖体和裂殖子等即可确诊。此外, 该病要同仔猪黄痢和白痢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源病) 等疫病加以鉴别诊断。

5防治措施

该病主要发生于8~15日龄和断奶前后的仔猪, 育肥猪和种猪通常不发病, 因此预防用药应以哺乳期以及断奶仔猪的转群前后为侧重点。

(1) 加强猪舍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及时淘汰无价值仔猪, 最大程度地降低饲养密度, 保持圈舍通风良好, 控制好栏舍内湿度, 及时清理粪便是有效控制球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消除圈舍蚊蝇, 不仅有利于控制球虫, 也对控制细菌性疾病有利。加强产房的卫生及消毒, 母猪转进产房前做好驱虫工作, 保持产房干燥、干净, 尽量降低感染球虫病的几率, 产房尽量采用高床分娩栏。对每次分娩后的猪舍使用烧碱或其他化学药品进行严格消毒, 饲养人员出进时应戴鞋套, 以防将卵囊带入产房。

(2) 药物预防。饲料中定期添加某些抗球虫药物, 连续用药1周, 预防效果显著。例如仔猪断奶前3~4天在饲料中添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物直至断奶后7~10天, 其他猪群可投药1~2次/月, 每次1周。亦可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土霉素, 不但能够达到增重效果, 也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细菌性腹泻。需要注意的是要定期更换药物种类, 以便延长药物的有效期限。

(3) 确诊为仔猪球虫病后需及时对圈舍及周边环境消毒, 供给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饲料及洁净饮水, 根据病情轻重药物治疗。发病初期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应及时同病猪隔离饲养, 同时在饲料中加入球痢停连续饲喂5~7天进行预防;对病情较轻的仔猪使用0.04%呋喃脞酮 (痢特灵) 溶液连续喂服1周, 疗效显著;对病情严重的仔猪应用百球清治疗, 剂量为20~30mg/kg, 经口一次灌服, 能够有效控制仔猪腹泻, 减少粪便中的卵囊;或采用青霉素交巢穴注射40万IU/头, 连用1周;也可采用磺胺喹恶啉、磺胺六甲氧嘧啶等磺胺类药物, 按20~25m L/kg体重喂服, 每天1次, 连用5~7天。

通过上述药物治疗, 通常情况下2~3天基本上能够控制病情, 病猪食欲恢复, 粪便未见有血液且变软, 无稀薄水样稀粪, 4~5天病猪基本痊愈。

摘要:仔猪球虫病是由孢球虫 (Isosparasuis) 和某些艾美耳属 (Eimeria) 球虫寄生在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 临床以仔猪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致使仔猪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果继发其他疾病则加大仔猪的死亡率, 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总结出了防治仔猪球虫病的有效措施, 以期为养殖户 (场) 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球虫病,临床症状,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好朋, 胡京京, 尚辉琴, 等.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 2014, 09:35-36.

集约化猪场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篇3

轮台县某规模化猪场存栏母猪1800多头, 每月产仔300余窝左右。从2010年4月份以来, 在保育舍发生少数断奶4~10d的仔猪出现腹, 开始误认为是细菌性疾病, 先后用过痢菌净、氟哌酸、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注射或拌料给药均有不明显的效果。随后全群发病, 发病率达80%, 严重者上午吃料正常下午就死亡, 尤其是断奶后6~9d特别严重, 死亡率在10%左右, 在此情况下, 立即病死猪送巴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检验, 检验对象为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沙门氏菌等, 在病料中发现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之后, 大量应用抗菌药物 (恩诺沙星) 病猪只在用药初期临床症状有好转, 随后又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并且出现死亡率上升。

2 临床症状

仔猪刚断奶时一切正常, 到第3天开始突然腹泻, 腹泻初体温正常, 但精神萎靡、厌食、拉出灰色的水样粪, 很快脱水, 严重的嘴唇四周、腹下皮肤出现紫色。不到1h就会死亡。

3 剖解变化

剖解5头病死猪, 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症状为小肠、盲肠、结肠, 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 肠壁变薄, 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空肠呈卡它性或局灶伪膜性炎症, 粘膜表面有出血点和纤维性坏死块;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肛门多松弛, 其他器官无特征性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4.1 以病死猪肝、肾、心血制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没有发现致病菌。

4.2 采取病猪直肠内容物作抹片, 用结晶紫液染色镜检, 没有发现密螺旋体。

4.3对出现症状2~3d后的仔猪采集新鲜粪便涂片和葡萄糖饱和食盐水 (d=1.20g/mL) 漂浮检查, 粪检结果均能看到圆形或椭圆的的卵囊, 囊壁光滑、无色, 无卵囊孔。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经孵化每囊内有4个孢子。组织切片观察, 可见肠绒毛萎缩, 肠上皮细胞灶性坏死, 在绒毛顶端有纤维性坏死物, 并可在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配子体等内生性阶段虫体。

5 治疗

5.1 在立即对猪舍和环境消毒,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供应新鲜饮水,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饲料的同时, 根据病情不同程度, 进行药物治疗。磺胺类, 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等, 连用7~10d, 20~25mg/kg·bw, 口服;莫能霉素, 每1000kg饲料加60~100g, 喂4周。

5.2 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与病猪隔离开。

5.3 在采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改用拜耳公司生产的百球清 (三嗪酮悬液) 。按20mg/kg·bw (相当于0.4mL/kg) 或1mL/头仔猪剂量于3~5日龄一次口服可完全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仔猪2.5kg以上仔猪2mL一倍稀释剂量口服治疗, 对并发感染采用适当的对症治疗, 防治脱水加速肠粘膜修复。效果十分明显, 在3d内能得到治愈。

6 讨论

6.1 由于猪球虫病与其它肠道常见病原感染的疾病很难鉴别, 因此仔猪球虫病很难在临床中得到确诊, 容易造成混合感染, 使真正的病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必须有一定的实验室检查来支持。养殖户遇见腹泻后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 盲目下结论。使用抗菌药物, 造成猪体内常在菌群失调, 出现继发症状, 使诊断的难度加大, 造成病情的加重, 使得仔猪球虫病的死亡率上升, 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6.2 猪球虫病的治疗较为困难, 还应以预防为主。通常还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化学预防药物, (如断奶料同时添加土霉素不仅能防止一些细菌性的拉稀, 而且增重非常明显。同时所用药物的种类要定期更换以便延长药物的有效期限。预防治疗着重抓断奶前后, 在断奶前3~4d给予抗球虫药盐霉素直到断奶后, 7~10d以上, 其它猪群每月投药1~2次, 7d/次。以自然方法或人工方法在动物体内建立免疫力。

6.3 做好产房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 并可造成在同一产房内的一窝窝仔猪的连续感染。一窝仔猪中只要一只感染, 很快引起全窝仔猪同群感染, 较短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及仔猪栏内较高的温度 (可达35℃) , 使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 可能是感染在同窝仔猪间迅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因此, , 产房应注意干燥清洁, 防止仔猪拱咬粪便, 并经常用烧碱 (浓度要低防止仔猪碱中毒或烧伤) 或其它化学药品消毒。

6.4 对粪便一定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的要求进行处理。防止感染源的存在, 使仔猪在粪便方面的感染威胁减小到最小。可用:堆积进行生物热的处理。

摘要:仔猪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科等孢属球虫寄生于仔猪肠道内引起的以腹泻、下痢为主要症状的原虫病。常常会伴发一些继发性疾病 (比如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 但养殖户往往却按着仔猪下痢治疗, 实际效果不佳, 造成仔猪的死亡率升高。目前, 在治疗药物不多的情况下, 仔猪球虫病的控制和预防必须依靠采取综合卫生措施和治疗措施。

仔猪球虫病及其防治 篇4

1 发病情况

龙岩市新罗区某万头规模化猪场, 在保育舍内饲养, 其中3批仔猪共385头, 33~40日龄 (该场的仔猪23~26日龄断乳, 每周从分娩舍转入一批断乳6~8 d的仔猪进入保育舍) , 体重10~15 kg, 分2栋6个单元饲养。由于连续1周阴雨绵绵, 栏舍潮湿, 空间湿度很大, 造成舍内卫生不洁, 又因饲养密度较大 (每单元内有10个小栏, 每栏10 m2, 饲养10~12头仔猪) , 最初部分仔猪出现腹泻, 厌食, 呈跳跃式在每栏内出现腹泻。这3批仔猪都曾接种过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口蹄疫等病的疫苗。曾先后用痢菌净、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个别注射和整群拌料给药, 以及饮水给药, 未能控制疫情蔓延, 并且病情越来越重。发病1周后, 大部分暴发腹泻, 部分仔猪粪便混有血液, 食欲下降、瘦弱、被毛粗乱, 发病率在80%以上。每天都有因脱水虚弱而死亡的仔猪, 个别猪上午吃料正常, 下午就突然死亡。第2批转入保育舍后5 d的仔猪共120多头病情特别严重。此次发病过程为35 d左右, 死亡仔猪35头, 死亡率9.1%, 另有大约10%弱仔可能发展为僵猪。该场哺乳期仔猪和25 kg体重以上的猪未见发病。

2 临床症状

这3批仔猪在哺乳期内和断乳后一周留原栏时正常, 在转入保育舍后5 d全群还很健康, 到第7 d开始约有15%仔猪突然腹泻, 精神沉郁、脱水、厌食。粪便呈糊状, 棕黄色或棕褐色。个别仔猪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 呈奶油状、粥样或水样。体温为40~40.5℃, 呼吸正常。发病1周后3批保育舍仔猪中大部分相继发病, 剧烈腹泻, 呈水泻状, 脱水严重, 腹泻可持续3~8 d, 极个别仔猪可自行康复。患猪因脱水而消瘦明显, 皮肤及黏膜苍白, 生长迟缓, 少数仔猪食欲废绝, 但饮水量大增, 精神很差。重症患猪嘴唇四周、腹下皮肤、四肢末梢出现紫色, 当体温下降时很快死亡。

3 病理变化

患猪死后机体消瘦、苍白。经过剖检20头病死猪, 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病变表现为空肠和回肠充满灰色稀薄水粪, 整个肠腔黏膜肿胀、透明, 肠壁血管扩张, 肠黏膜充血、出血;盲肠充满凝血块和干酪样物质;结肠内有血样粪便, 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内容物稀薄, 混有血液和黏液, 呈暗红色, 肠壁呈水肿状肥厚, 肠系膜水肿或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个别胆囊胀大, 胆汁充盈, 肛门多松弛。其他器官无特征性肉眼可见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1) 以病死猪肝、肾、心血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没有发现致病菌。

2) 采取患猪直肠内容物抹片, 用结晶紫液染色, 镜检没有发现密螺旋体。

3) 取患猪新鲜肠内容物或粪便约20 g加50 m L饱和食盐水, 搅匀后静置10 min, 取上层液滴在载玻片上, 在15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每个视野均有圆形的球虫卵囊、裂殖体和裂殖子, 其内部的球孢子囊占据卵囊的绝大部分, 并偏于一侧。另随机抽检同群10头健康保育仔猪粪便, 用相同方法操作并镜检, 也发现大量卵囊、裂殖体和裂殖子, 检出率70%以上。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该猪场仔猪感染猪球虫病。

6 防治措施

1) 用过氧乙酸对猪舍四周和猪体进行交替轮换消毒, 每天1次, 连续7 d。

2) 全群使用抗球虫特效药10%盐霉素拌料, 每吨饲料用250 g, 连用7 d, 停药3 d后,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10 g和长效土霉素300 g, 连用7 d, 可预防继发病的发生, 对个别食欲减退和废绝的患猪, 每头口服氨丙啉3 m L, 每天2次, 连用3 d。

3) 在水槽饮水中加入葡萄糖、多维和电解质, 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 减少死亡, 恢复健康。

经过2次拌料用药和个别口服用药2周后, 全群仔猪很快恢复, 腹泻从减少到停止。被毛光亮, 食欲增加明显。除在用药治疗期间死亡患猪12头外, 其余病仔猪慢慢康复。此时再取20头仔猪的新鲜粪便进行镜检, 每个视野均没有发现虫卵。

7 体会

1) 仔猪球虫病在规模化猪场呈上升暴发趋势, 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且分布极为广泛, 应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2) 猪球虫病的症状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混淆, 因为仔猪球虫病始终被认为是引起仔猪腹泻的次要因素, 没有引起同行们的重视而延误有效治疗时机, 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各猪场应吸取教训。

3) 每年入春, 雨水量增加时, 栏舍内湿度大, 环境卫生较差, 适宜该病发生, 加上保育舍局部需要保温, 通风不良是造成仔猪球虫病暴发的主要原因。由于猪球虫进行孢子化时,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 猪等孢球虫的卵囊才能迅速孢子化而侵入肠绒毛膜, 使之萎缩崩解, 引起急性肠膜炎症。如果饲养管理不当, 易造成其他继发病发生而增加仔猪死亡。

4) 仔猪球虫病主要发生在断乳后和转群后3~10 d。哺乳仔猪、育成猪和种猪没有明显症状。因此预防用药的重点应放在断乳和转群前后, 此时用盐霉素拌料用药预防5~7 d, 并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直到断乳和转群后15 d, 可避免该病发生。

5) 仔猪饲料中同时添加支原净和土霉素, 不仅能防止一些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发生, 而且对仔猪增重非常明显。

球虫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篇5

鸡球虫病是以危害幼鸡为主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以3~6周龄的幼鸡最为易感, 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该病之所以死亡率高, 是由其4大特点所造成的。

1.1 球虫以裂殖生殖方式进行繁殖, 球虫裂殖阶段致病性最强, 裂殖体在肠壁上皮细胞中大量繁殖, 破坏了肠壁的完整性, 引起肠黏膜发炎和上皮细胞崩解, 使肠道的分泌和消化吸收机能发生障碍, 致使机体消瘦失重。

1.2 由于肠黏膜受损, 肠道的血管和淋巴被破坏, 使大量的血液和淋巴液流入肠道, 使机体严重失血。

1.3 崩解的上皮细胞和肠道内出血, 有利于细菌繁殖, 产生毒素, 引起鸡只自体中毒。

1.4 肠道黏膜完整性被破坏, 为细菌入侵打开门户, 易发生继发感染。

2球虫病对养鸡业的危害

鸡球虫病分布很广, 发生普遍, 呈世界性分布, 也就是说凡是养鸡的地方均有球虫存在, 各地的大小养鸡场都会发生球虫病, 尤其是节约化采取地面养殖的鸡场更是球虫病的高发场所。球虫病发病率一般高达70%左右, 死亡率20%~50%不等, 但混合型球虫病死亡率可达100%。发病未死亡的鸡只愈后生长缓慢, 生产能力下降, 经济效益差。据报道, 全球养鸡业1年因球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多达20多亿美元, 其中用于防治球虫病的药物支出就高达3亿多美元。我国是个养鸡大国, 饲养量在世界前列, 但和国外比由于饲养规模相对较小, 养殖条件相对较差, 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给养鸡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比其它国家更为惨重。

在养鸡业越来越专业化, 规模化, 节约化的当今, 球虫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处在我国专业化蛋鸡养殖数量较多县市之一的建德市, 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 从事养鸡技术指导工作27年之久, 在鸡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在此, 就对鸡球虫病的防治与广大同仁和养鸡户进行探讨。

3球虫病的病源

鸡球虫病是一种或多种球虫寄生于鸡的肠壁而引起的。目前已知的就有9种球虫, 都是艾美尔属球虫, 分别寄生于鸡的盲肠和小肠。

其中唯一寄生于盲肠的是柔嫩艾美尔球虫, 也称盲肠球虫。致病力最强, 能引起盲肠出血, 雏鸡易感性高, 成年鸡也能感染。大多数球虫病都是由这种球虫引起的, 或者以这种球虫为主和其它几种小肠球虫混合感染而致病。

其余8种球虫寄生于小肠, 统称小肠球虫。其中致病力危害性仅次于盲肠球虫的是毒害艾美尔球虫, 大龄青年鸡和成年鸡的球虫病有时主要由这种球虫引起。堆型、巨型、布氏艾美尔球虫, 致病力中等。余下的4种球虫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

4球虫病的种类

4.1 急性盲肠球虫病

是由柔嫩艾美尔球虫寄生于盲肠所引起, 以拉鲜红色或酱油色血便, 剖检见盲肠肿胀出血为特征, 可导致鸡只大批发病死亡。但本病的临床特征明显, 容易确诊, 只要及早发现, 及时用药, 可将发病死亡损失减至最低限度。

4.2 急性小肠球虫病

是由毒害艾美尔球虫寄生于小肠所致, 以拉粘稠带血粪便, 剖检见小肠中断比正常肿大2倍以上, 长度缩短一半, 粘膜上有大量粟粒般大小的出血点及坏死灶为特征。本病主要见于日龄较大的鸡, 而且较为罕见。

4.3 慢性小肠球虫病又称亚临诊型小肠球虫病

是由堆型、巨型艾美尔球虫分别寄生于十二指肠和小肠中断所引起, 由于没有特征性症状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其侵害的部位是鸡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致使鸡只生长发育受阻, 饲料转化率下降, 皮肤色素沉着不良。慢性小肠球虫广泛存在于各类大、中、小鸡场, 给养鸡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4 混合型球虫病

盲肠球虫与毒害艾美尔球虫, 同时严重感染, 病鸡死亡率可达100%, 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常见的混合感染是由盲肠球虫和几种小肠球虫同时中轻度感染, 病鸡有数天时间粪便带血 (呈瘦肉样) , 造成一定的死亡, 然后逐渐康复, 3~4周内生长缓慢。

5球虫病的症状

5.1 急性型:多见于雏鸡

病鸡精神不振, 羽毛松乱, 翅下垂、轻瘫, 眼半闭, 缩颈呆立, 或集成一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不食, 渴欲增加, 嗉囊内充满液体。拉稀开始粪便为咖啡色, 以后为完全的血粪。鸡冠和可视黏膜苍白, 贫血, 逐渐消瘦, 病鸡常排水样红色粪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稀粪玷污, 病末期雏鸡昏迷或痉挛, 不久即死亡, 死亡率可达50%~80%。

5.2 慢性型:多见于成年鸡

病鸡症状与急性型相似, 但不明显, 病程较长。病鸡逐渐消瘦, 足和翅膀发生轻瘫, 蛋鸡产蛋率下降, 有间歇性下痢。病程数周至数月。

6球虫病的治疗

6.1 治疗方案1

雏鸡或青年鸡发生球虫病 (盲肠球虫、小肠球虫或混合型球虫病) 时, 选用浙江金大康动物保健有限公司出品的100g包装的鸡宝 (预混剂) 拌料或饮水进行治疗, 拌料100g预混剂拌200kg饲料, 连用3~5d。饮水100g加水400L, 连用3~5d。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的用量, 治疗效果明显。

6.2 治疗方案2

产蛋鸡发生球虫病 (盲肠球虫、小肠球虫或混合型球虫病) 时, 选用金华牧之家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每包100g包装的百球康拌料或饮水进行治疗, 拌料100g百球康可拌100kg饲料, 应将药物逐级混合均匀后饲喂, 连用3d, 最好不超过5d, 用药时间过长, 容易引起鸡只中毒。饮水100g百球康先用少量温水将药物溶解后, 再加清水至200L, 供鸡自由饮水。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用量, 治疗效果也很好。

6.3 治疗方案3

肉用鸡发生球虫病 (盲肠球虫、小肠球虫或混合型球虫病) 时, 选用金华牧之家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每包50g包装的三字球虫粉进行饮水治疗, 1g药兑1L水, 连用3d,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的用量, 治疗效果也不错。

7球虫病的预防措施

7.1 建立全进全出

雏鸡离地育雏, 肉鸡离地网上养殖或笼养, 蛋鸡笼养的养殖模式。

7.2 加强饲养

在饲料中多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7.3 雏鸡在育雏的全过程

应可用百球康、肠毒克星等抗球虫药进行预防。

7.4 加强管理

搞好鸡舍的卫生和消毒, 保持鸡舍通风、干燥, 及时清理鸡粪, 并对鸡粪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鸡球虫病的概述, 球虫病对养鸡业产生的重大危害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以及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球虫,鸡球虫病,重大危害,重大损失,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叶岐山等.鸡病防治实用手册[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景星, 赵万里等修订.科学养鸡问答[M].农业出版社出版.

[3]浅谈鸡球虫病及治疗方法[EB].http://WWW.boyar.cn/aricle/2009/04/02/214199.shtml.

浅谈诱发鸡球虫病的因素及其防治 篇6

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 我们分4次对部分鸡场和养鸡户开展鸡病调查, 发现鸡球虫病发病情况比较严重, 没有使用药物预防的鸡场或养鸡户的鸡几乎全部发生过鸡球虫病, 部分饲养条件差或有较好饲养管理水平的鸡场或养鸡户也时有球虫病发生。

2 鸡球虫病发生的诱因

2.1 管理因素

2.1.1 温、湿度

当冬季鸡舍温度低于20℃, 或非常干燥时, 鸡球虫病的发生减少;在高温和高湿的春季和夏季, 鸡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2.1.2 卫生、防疫

标准化鸡场由于加强了卫生消毒、合理防疫等工作, 发病较少或为零, 而管理不严、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的鸡场, 对球虫病不够重视, 容易暴发球虫病。

2.1.3 光照

间断光照比连续光照感染球虫的危险性要高些。间断光照会造成鸡积极翻动垫料而致感染机会增加, 同时改善了卵囊孢子化的条件。

2.1.4 垫料

垫料的管理在控制球虫病上具有重要意义, 垫料的管理不可忽视, 其总的要求是:松、干、薄。

2.1.5 密度

高密度饲养是一种不良致病因素, 当密度过大, 鸡舍内空气较差, 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高密度鸡群会造成卵囊密度增加, 而致感染机会提高。

2.1.6 饲养技术

饲养方式不同可引起对球虫病感染的显著差别, 对网上饲养的鸡群而言, 感染球虫病的机会是极低的。这主要是网上饲养的鸡不容易接近地面感染源的原因。

2.2 饲料因素

饲料中的各种抗营养因子易与肠壁粘膜而结合, 导致肠壁的损伤, 或饲料中电解质平衡失调, 使排泄的粪便湿度增加, 都使球虫病的发生率提高;饲料中维生素A和K缺乏, 使消化道粘膜和血液凝固机制受损, 容易遭受球虫病的侵袭;限制饲养不当, 鸡由于饥饿, 啄食垫料, 感染的机会增加, 也会提高发病率。

2.3 应激因素

剧烈应激反应除有利于感染发病外, 还可促进该病的恶化。鸡群受到MD感染, 其机体对球虫免疫会受到干扰而引发球虫病;感染了IBD病毒的鸡会使球虫病的症状加剧, 可致盲肠出血提前, 死亡率提高, 黄曲霉毒素的存在会使球虫病死亡率提高40%。

2.4 宿主差异

鸡的品种、年龄、性别不同, 对球虫病抵抗力不同。幼雏对球虫的易感性较大, 公雏对球虫的易感性高于母雏, 白鸡的抵抗力比褐色鸡的抵抗力差, 品系越纯对球虫的易感染性越强。

2.5 耐药性

由于抗球虫药的长期使用, 以及使用方法不当, 球虫很容易对一些药物产生耐药性。任何一种抗球虫药在使用一定时间后, 都会引起球虫耐药性甚至形成耐药虫株, 并对该药同类或作用机理相同的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3 鸡球虫病的防治

3.1 搞好鸡舍卫生,

切断球虫传播途径

球虫病的暴发和流行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而温度和湿度是环境因素中的首要因素。自然状态下, 球虫病在本地区一般流行于4~9月的温暖、潮湿季节, 7、8月份最严重。但由于目前养鸡场大都实行集约化生产, 人为控制环境的程度越来越高, 球虫病季节性流行的规律已不明显, 在温暖潮湿的育雏器中, 一年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鸡舍内阴凉潮湿、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则是造成球虫病的流行的主要诱发因素。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卵囊的发育, 而圈舍通风、干燥和适当的饲养密度, 及时清除粪便, 定期消毒等, 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搞好鸡舍卫生, 保持地面干净, 禽舍 (笼) 清洁干燥, 鸡粪要及时清除, 并发酵处理。坚持经常性和定期性消毒工作。

3.2 对病雏严格淘汰

从种源可靠的禽场进雏鸡或种蛋。康复鸡要和健康鸡群隔离饲养

3.3 饲料要保证全价营养、

饲料保持新鲜、卫生

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 特别是维生素A, 增加鸡体抵抗力。

3.4 合理使用药物预防

在球虫病高发日龄, 使用敏感抗球虫药物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使用的抗球虫药, 多是抑杀球虫发育史的早期阶段, 而出现血便症状时, 球虫发育基本完成了无性生殖而开始进入有性生殖阶段, 此时用药, 只能保护未出现明显症状或未感染的鸡, 而对出现严重症状的病鸡, 很难收到效果。因此当到了易感日龄 (2周以后) 或流行季节, 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投药进行预防。

抗球虫药的种类很多, 如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有: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拉霉素等;化学合成抗球虫药如磺胺类、植物碱类等。

有球虫病史和球虫病常发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用药。用药时注意用药剂量及治疗疗程, 科学合理预防与治疗用药。

3.5 正确使用疫苗防治

为了彻底解决药物防治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耐药性及药物残留问题, 人们逐渐找到了用疫苗预防鸡球虫病的办法。目前, 用于鸡场计划免疫的球虫活苗有早熟、中熟、晚熟及早、中、晚熟系联合球虫苗四类。

球虫活苗的免疫方法目前有滴口法、喷料法、饮水法及喷雾法等, 以滴口法为最佳, 可确保100%免疫, 但对于大鸡场则有些不便且应激大;喷雾法较适用于设备先进的孵化室, 饮水法和喷料法是大鸡场较为适用的免疫方法。实践证明, 采用球虫疫苗对鸡进行预防免疫将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种方法, 将为养鸡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6 中草药驱虫保健剂

使用药物和疫苗由此产生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中草药驱虫保健剂、球虫免疫疫苗及从营养学角度控制鸡球虫病, 为鸡球虫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中草药作为驱虫保健剂, 一般而言, 其毒副作用和残留很小。可调动鸡体抗球虫能力, 增强抗病力, 促进生长发育, 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因而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驱虫保健剂。

3.7 日粮处理控制鸡球虫病

仔猪先天性震颤病及其防治 篇7

1 病因

目前对本病的病因没有确定, 有人认为是遗传性的、有人认为是由伪狂犬病、猪瘟等病引起, 尤其是母猪在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 导致胎儿感染弱毒猪瘟病毒所致。现在国内外研究报道认为是一种病毒, 并且已经分离到了病毒, 接种怀孕母猪也人工复制出该病。国内有专家认为本病大多数是由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病原体, 即先天性震颤病毒引起的。

在临床上我们从某猪场的几十窝猪的系谱中统计发现, 患该病的仔猪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血缘关系, 通常是公猪通过交配将本病传给子代, 如果我们用猪群中子代患有抖抖病的同一父本再进行纯繁, 结果发现不管是初产还是经产母猪的新生仔猪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抖抖病现象, 这说明本病应该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本病只从母猪垂直传给仔猪, 而仔猪与仔猪之间却不存在水平传播。本病以零星散发为主, 发病率无规律, 与性别也无关系。在集约化猪场可成批暴发, 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症状更明显。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新生仔猪刚出生或出生几小时即发生颤抖, 临床上全窝仔猪都发病的, 症情较重的往往在头部、四肢和尾部表现持续性的震颤, 或有节奏的阵发性的痉挛, 全身抖动, 多数仔猪后肢无力, 向外伸展, 站立不稳, 从而行动困难, 只有趴在地上, 无法吃奶, 饥饿而死。有些一窝中仅少数发病的, 在发病的仔猪中症状也有差异, 有的症状轻, 有的症状重。病死猪多在一周龄以下, 主要是饿死、压死、踩死。存活率与精心护理有密切关系, 若护理好7d后震颤可以渐渐减轻或消失, 一般3周内可完全消失, 有的仍可能长期保持有轻微震颤, 生长发育也受影响。同时外界的刺激也会加重此病。

病死猪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据报道组织学检查可见明显的中枢神经髓鞘不全, 脑血管周围充血、出血。小脑发育不全, 小动脉轻度炎症和变性, 硬脑膜纵沟窦水肿、增生和出血等。

3 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 一般只发生于刚出生的仔猪, 经垂直传播, 不会水平传播, 而母猪在怀孕期间一般不会表现任何症状。该病主要发生于国外引进的品种或是与引进品种杂交的猪。因为先天性震颤病变不产生细胞病变, 也没有可以检查病毒抗原的免疫学方法, 故分离病毒的诊断意义不大。

4 防治

该病药物治疗无效, 只有通过饲养管理、精心护理才能提高其存活率。

4.1 查清公猪病史, 以及配种后的子代有无此病, 若有应及

时淘汰, 同时发病窝的仔猪不应再留作为后备猪, 避免本病通过配种传染。目前无疫苗可用。

4.2 患该病的仔猪主要是由于吃不上奶或行动困难, 常被

饿死、压死、踩死, 所以针对本病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患病仔猪的护理, 减少对猪只的刺激。在生产中我们对一些精神良好、趴在地上行动困难的病仔猪, 常常将其两腿间系上细绳, 以便它能自己有力前去吮奶。

4.3 辅助仔猪吃母乳, 或人工哺乳, 可使大多数病猪痊愈。

4.4 患病仔猪的保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因为新生仔猪的保温性差, 恒定的温度有助于仔猪快速克服本病。

一般温度保持在31℃左右。

4.5 在母猪日粮中供给全价饲料, 以便仔猪从母乳中得到充分的营养。

4.6 给仔猪注射含钙、含硒的药物。

如维丁胶性钙、亚硒酸钠等。

4.7 许多报道中提到了此病还可能是猪瘟、日本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等病毒引起, 所以在生产中要做好防疫工作。

避开孕期给母猪接种疫苗。

4.8 该病用药物治疗无效给予苯巴比妥钠等药物只能在

短时间内减轻震颤症状, 药效消失后仍能恢复原先状况, 无助无缩短病程或降低死亡率。

4.9 集约化养殖中, 由于护理小猪需要大量的精力, 所以从

上一篇:引导学生克服紧张论文下一篇:感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