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2024-09-19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通用9篇)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篇1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zoonosis) 是由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 EH) 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引起的一种以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增多、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 多数动物对EH都具有易感性, 其中猪、绵羊的感染率几乎达到100%, 且不同动物种属之间的EH具有交叉感染性。猪在非应激条件下多呈隐性感染, 但当机体因应激因素引起抵抗力下降时, 则呈急性经过, 从而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我国是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是对于该病的研究较晚, 1972年江苏南部“猪红皮病”是我国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最早发现和报道。1986年Purtric等报道了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 尤其是近年来人和家畜附红细胞体病例报道增多, 特别是猪附红细胞体病例更多。由于该病不但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 而且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寿宁托溪诊治了一例以高热、贫血、咳嗽、黄疸和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仔猪附红细胞体病, 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1年7月23日, 寿宁县托溪乡阔坵村某养猪户饲养的13头小猪 (体重约20 kg) , 有5头出现精神不振, 食饮欲废绝, 反应迟钝, 体温高达41℃以上, 患猪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发红和紫斑。25日死亡3头, 死猪耳部及四肢末梢出现不同程度的紫色斑块。畜主先后用氨基比林、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后求诊。

2 流行病学调查

据调查该场养殖卫生条件极差, 猪粪没有及时清理, 蚊子、苍蝇很多, 饲养的小猪7月20日刚断乳, 又逢连日暴雨, 饮水浑浊不卫生, 双重应激导致猪抵抗力降低, 从而诱发该病。

3 临床症状

13头小猪全部发病, 主要表现为体温39.5~42℃, 精神萎顿, 采食量明显下降, 气喘, 可视黏膜苍白, 贫血、黄疸。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或出现紫斑, 耳部尤为严重, 出现紫红色斑块后结痂。尿液发黄, 食欲废绝, 嘶叫呻吟, 肌肉颤抖、严重的四肢抽搐, 最后死亡。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以贫血及黄疸为主。病死猪四肢末端、耳尖及腹下皮肤出现较大面积的紫红色斑块。剖检可见血液稀薄, 呈淡红色, 不易凝固;皮下出血或胶冻样水肿, 脂肪黄染, 肌肉苍白, 肌间水肿;多有胸水和腹水;胸、腹、心冠状沟脂肪轻度黄染;心包积水, 心外膜和心血管脂肪有出血点, 心肌松弛, 色似熟肉样, 质地脆弱;肺脏肿胀;肝脏不同程度肿大, 出血黄染, 呈土黄色或棕黄色, 质地变脆, 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或有出血点;胆囊臌胀, 充盈黏稠胆汁;脾脏肿大, 呈暗黑色, 有散在出血点;肾脏肿大, 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淋巴结肿大、潮红, 切面外翻, 有液体流出。

5 实验室检查

5.1鲜血压片镜检

采患猪耳静脉血, 滴1滴于载玻片上, 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 加盖盖玻片, 置400~600倍显微镜下镜检, 可见大量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上, 形成椭圆形、圆形突起, 使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呈星芒状、菠萝状、锯齿状等不规则形;另一部分存在于血浆中做翻滚变形运动, 折光性很强。

5.2涂片、染色、镜检

取患猪耳静脉血1滴, 将玻片预温至38℃涂片, 自然干燥, 用甲醇固定后, 姬姆萨氏染色, 置油镜下观察, 可见附着在红细胞周围的粉红色或紫红色呈不规则环形或点状的虫体。

6 诊断

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检查结果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7 治疗

用长效土霉素, 按每千克体重20~30 mg肌肉注射, 1次/d, 同时注射一次右旋糖苷铁制剂, 并静注维生素C、葡萄糖。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洛克生50 mg, 连用3 d后, 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精神逐步恢复, 采食量逐步增加, 停止死亡, 继续用药7 d后采食量明显好转, 症状消失, 基本治愈。

8 小结

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非常重要, 应饲喂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全价饲料, 减少各种应激。猪在非应激条件下多呈隐性感染, 但当机体因应激引起抵抗力下降时, 则呈急性经过, 从而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2) 由于该病多经吸血昆虫和节肢动物传播, 因此做好夏季的驱虫灭蚊工作十分重要。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造猪舍, 对猪舍敞口处装上细孔防蚊纱窗, 这样可极大地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率。坚持每月灭鼠1次, 猪场禁养其他动物如羊、禽类等, 看护犬要定期用药预防感染,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3)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经济损失的根本。发现患猪要尽早隔离, 积极治疗, 对未发病或隐性感染猪, 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进行预防。该病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在治疗中, 应连续用药, 切忌见病情好转就停药。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篇2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病;猪;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38-02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黄疸、贫血、高热为特征的传染病。一般猪不分品种、年龄都易感,也无特别明显的季节差异。该病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据临床观察,应激还是导致该病暴发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很高,常在疫苗注射、母猪分娩、长途运输、气候突变等其他应激因素后多发。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诊治及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

1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病无地域分布特征,主要以接触性、血源性、垂直性和媒介昆虫4种方式传播,并以吸血昆虫中的蚊、蜇蝇、蠓、虱等为主要传播媒介。据临床观察,该病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但应激因素是导致该病暴发的最主要因素,如分娩、防疫、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气候、饲养管理不当、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他疾病感染时,常引起猪群机体抵抗力降低而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

2临床症状

病猪多数在应激因素下突然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到39.5~42.0 ℃,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偶尔伴有咳嗽,以体温升高和喘气为主要特征。病情进一步发展时,病猪消瘦、皮肤苍白,有的出现黄疸或贫血,皮肤末梢出现瘀血斑或瘀血点,以耳尖、四肢、腹下、臀部较常见。

3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病例,尸体一般营养变化不明显,病程稍长的病例表现异常消瘦,皮肤弹性降低,尸僵明显,可视黏膜苍白、黄疸,并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出血点或出血斑,眼角膜浑浊无光泽;皮下组织干燥或黄色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多汁脾肿大、柔软、有出血点;肝肿大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质地脆弱,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心、肾、肺肿大,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胃黏膜出血、瘀血或黏膜脱落。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1)耳静脉采血,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镜检,观察后发现有球型、椭圆型、短杆型或星型绿色闪光小体在血浆中扭转、翻转运动,有的虫体附于红细胞的周围,靠近红血球后就不再运动。

(2)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法检查上述虫体。

5 治疗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贝尼尔粉剂、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多西环素注射液、复方长效土霉素、阿散酸粉等。常用的辅助用药有黄芪多糖粉剂及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等。

6 典型病例介绍

6.1 典型病例一

龙海市养猪户吴某有存栏生猪138头,其中母猪14头,2013年8月下旬发现有不同年龄的猪同时突然发病,患猪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至40.0 ℃以上,眼结膜前期潮红后期苍白,食欲废绝,粪便干硬,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鼻呼吸音增粗,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病4~5 d后皮肤逐渐出现瘀血斑(点),尤其在耳尖、后驱臀部、腹下较明显。发病初经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头孢类抗菌素和安乃近等多种药物治疗无效,发病1周后猪群中有70%左右的猪发病并逐渐有猪死亡。于2013年9月30日求诊,此时已死亡母猪2头,架子猪5头。

共剖检3例病死猪,剖开胸腹腔发现血液呈暗红色,不凝固;肾脏肿大,表面密布针状出血点;膀胱黏膜有针尖状出血;小肠黏膜、浆膜出血,大肠腔积满血液;脾肿大、瘀血、质脆;肺肿大,心叶瘀血;肝肿大、质硬呈棕红色,瘀血。采取新发病猪耳静脉血液后镜检,发现附红细胞体,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感染。

治疗方案:病猪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按0.1 mL/kg体重一侧颈部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0.1 mL/kg体重)另一侧颈部肌注,1 d/次,连用4 d为一个疗程。以后改用20%长效土霉素按0.1 mL/kg体重肌注,1 d/次,连用2 d后除病情严重的死亡3头外,其余逐渐康复。在每吨饲料中加入10%磺胺间甲氧嘧啶粉 1 000 g、10%强力霉素粉 1 000 g,连续饲喂7 d,猪群停止发病。

6.2 典型病例二

海澄镇内楼村畜主刘某饲养肥育猪7头,体重在65~80 kg,于2013年3月26日下午接受镇政府组织的猪口蹄疫疫苗集中强制免疫,据畜主反映该猪群防疫后3~4 d内出现吃食减少,误以为是猪消化不良、饱胀引起的,没有引起重视,等到全群不吃食才请当地兽医治疗,并经多次治疗不见好转,于4月5日、7日分别死亡1头,4月8日才向村动物防疫员反映病情。经现场检查发现,该猪群现有5头猪(已死2头)全部发病,其中有2头比较严重,表现为呼吸加快,有明显的腹式呼吸,精神极度沉郁,粪便干硬,体温分别为40.5 ℃、39.5 ℃,耳尖、颈部和臀部皮肤出现出血斑点。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立即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黄芪多糖、维生素C分开肌注,1 d/次,连用4 d,用药2 d后病猪开始好转,并恢复食欲,用药7 d后5头病猪全部康复。

7 小结

(1)据临床观察,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非常高,猪只不分季节、年龄、品种都易感,所以做好平时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定期做好猪舍内外环境消毒,杀灭蚊虫、蜇蝇、蠓等,减少传播机会;其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伊维菌素,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以提高抗病力;第三,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粉及强力霉素粉及以杀灭体内潜伏的病原体。

1例新生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篇3

关键词:新生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预防

2014年6月1日,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州镇李某到我处问诊, 反映自家猪场的新生仔猪大量发病, 有的全窝死亡, 有的所剩无几。我们及时赶到现场诊治。现将该猪场新生仔猪发病情况记录如下。

1 发病情况

滦县滦州镇李某的猪场共饲养448头猪, 其中母猪76头, 刚产仔母猪15头, 新生仔猪142头。妊娠母猪28头。发病的新生仔猪, 有的全窝死亡, 有的所剩无几, 发病时间多是产后数小时, 最长也不过3 d。急性死亡的仔猪, 没有任何症状;慢性的仔猪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到42℃, 食欲不振, 反应迟钝, 全身皮肤发红。母猪基本上没有异常。发病窝数约占分娩窝数的15%, 往往整窝猪发病, 病死率可达100%。

2 症状

病猪颈部水肿, 触摸有坚实感;外阴部水肿, 严重者波及大腿内侧;全身呈黄白色, 个别猪耳尖发紫, 四肢末端发绀;黄色水样腹泻, 口吐白沫, 角弓反张而死。

3 病理剖检

主要变化为贫血和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 血液稀薄, 全身性黄疸。全身淋巴结肿大, 脾、肝脏肿大呈灰黄色、土黄色或棕黄色, 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肾脏肿大, 胆囊肿大, 胆内充满大量的明胶样胆汁, 心肌发白且松软。

4 镜检

取病猪耳尖血1滴滴在载玻片上, 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稀释, 加盖玻片, 在600倍显微镜下观察。

5 初步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检查等综合诊断, 初步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

6 治疗和预防措施

6.1 治疗方案

肌肉注射:新生仔猪使用“盐酸吖啶黄”注射0.5 m L/头, 1次/d, 连用3 d。

6.2 预防措施

1) 母猪怀孕后期, 肌肉注射“血虫痢杀”注射液, 1次/2 d, 连用3次。

2) 母猪产前7 d和产后3 d, 预防措施同上。

3) 母猪饲料用0.5%土霉素拌料。

4) 新生仔猪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盐酸吖啶黄”, 每头猪0.5 m L, 1次/d, 连用3 d。

采取以上措施后, 新生仔猪未再发病。追踪60 d观察, 经过上述预防的妊娠母猪所产仔猪没再发病。

7 总结与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猪传染病, 俗称“红皮病”。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多发生于夏、秋和雨水较多的季节, 以及气候易变的冬、春季节。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传染性以及特有的“红皮”很容易做出初步诊断。对于仔猪、育肥猪、种猪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治疗原则。

7.1 诊断要点

1)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全身皮肤有的苍白、贫血, 有的全身发红, 特别是耳尖、鼻端、四肢、尾部呈紫红色斑状, 有“红皮病”之称。耳廓边缘、尾尖及四肢末梢发绀。

2) 采用直接涂片法诊断。取耳尖静脉血1滴, 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稀释, 然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看到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寄生有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呈菠萝状、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

3) 治疗。一般采用土霉素治疗, 效果明显, 节省费用。

7.2 预防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篇4

黑龙江省伊春市某林业局一养猪场饲养有断奶仔猪210头,体重20~28千克,生活在6个圈舍内。2010年9月下旬一天,发现其中一圈内有5头猪不吃食,对其注射青霉素、安乃近进行治疗,未见好转,到当日13时发病猪增多,其中2头死亡,畜主带病猪并采集死亡猪的血样到门诊求诊。

二、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食欲减少,精神沉郁,初期体温升高为41~42℃,中后期体温降至常温或以下。粪便干燥,尿量减少,皮肤发红,咳嗽,拉稀与便秘交替进行。多数病猪表现脑膜炎症状,初期共济失调,做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不自主后退,或以头触地不动。有的头颈后仰,四肢开张,呈观星状。肌肉震颤,皮肤苍白,可视黏膜黄染,呼吸困难,特别是耳廓出现大理石样条纹或呈暗红色。后期运动失常,后躯麻痹,不能站立,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全身痉挛而死。

三、剖检变化

解剖3头病死猪,可见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腹下、股内侧有弥漫性出血,四肢末梢、耳尖及腹下可见到大面积紫红色斑块,有的全身红紫。肝脏肿大、质脆,其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内有胶冻样胆汁。脾脏肿大,质地柔软,有暗红色出血点,边缘不整齐,有粟粒大丘疹结节。肾脏肿大,混浊,呈土黄色。气管和支气管有出血性炎症,肺脏肿胀,淤血水肿。胃和小肠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脏苍白,松软,心外膜、内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针尖大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

四、实验室诊断

1. 附红细胞体检查。①血液涂片镜检。耳静脉采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到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杆状的红色虫体,虫体折光性强,红细胞边缘不齐,凹凸不平。②虫体观察。采取静脉血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稀释,然后加盖玻片,在油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附着于红细胞壁上游动的似月牙形、椭圆形、圆形、杆状等多种形态的虫体。

2. 李氏杆菌检查。①无菌采取肝脏、脾脏、肾脏的病变组织,进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②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脾、淋巴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和营养肉汤内,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小时,在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长出细小、光滑、透明菌落,肉汤培养基中的肉汤混浊。菌落形成后再次进行纯培养,得到纯培养物,并挑取单个存在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与上述一致的小杆菌。③生化试验。该菌能使葡萄糖、鼠李糖、杨苷,在24小时产酸不产气;能发酵乳糖、棉实糖、山梨醇及木糖或不一致;不产生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能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甲基红及V-P试验均为阳性。④动物试验。采取病料制成悬液,滴入被试兔的眼内,经24小时被试兔出现眼结膜炎,不久很快死亡。剖检发现死亡兔的肝、脾有小坏死灶,细菌涂片、分离培养均与上述病料中病原体特征相同。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断奶仔猪李氏杆菌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五、防治措施

1. 治疗。①对已发病的断奶仔猪,上午可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注射,剂量为5~10毫升/头,或用氨苄青霉素,肌肉注射,剂量为4~10毫克/头,每天2次,连用3~5天;下午可用长效土霉素、5%血虫净注射液(贝尼尔),3.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交替使用,连用3~5天。②对于贫血的猪,可用牲血素,用量为每头每次用100~20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首日1次,隔5天后再注射1次;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0.2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2~3天。③全群断奶仔猪采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20克/吨饲料、强力霉素180克/吨饲料,连用1周。全场猪的饲料中添加阿散酸80~150克/吨饲料,饲喂2周。④注意对症治疗,在饮水中可添加5%~8%葡萄糖、电解多维227克/100升水、0.1%维生素C、维生素K3。心脏衰竭者注射强心剂安钠咖、樟脑磺酸钠等。

经上述综合防治,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除发病后期的5头患病仔猪死亡外,其余的逐渐恢复食欲,1周后患病断奶仔猪基本康复。

2. 预防。①搞好环境卫生,并严格消毒。夏秋季节高温、多雨,猪舍潮湿,空气污浊,每天要及时清除粪便、垃圾、污物,经常保持圈舍环境的清洁,舍内保持良好的通风。②每周坚持用0.5%过氧乙酸对饲槽、饮水用具及其他用具进行消毒,用2%~3%氢氧化钠溶液对圈舍、环境进行喷雾消毒1~2次。③实行封闭饲养,尽可能地消灭蚊蝇、老鼠,防止吸血昆虫和中间宿主传播疾病。④严禁在猪舍内饲养其他畜禽,这样可切断传播途径。

总之,李氏杆菌病是畜禽、鼠类及人类共患的传染病,由于本病的传染源很多,要严禁其他畜禽及野生动物进入猪场,特别要消灭鼠类。对于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除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外,进行注射、放血等操作时要更换针头或器械。减少应激因素,如舍内不要拥挤,饲料不要突然更换,气候突变、长途运输、更换圈舍等均应做好防护工作。发病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600克/吨饲料,连用2周,可有效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篇5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该猪场养猪1 000多头, 其中仔猪200余头。2008年8月中旬, 该猪场45~120日龄的仔猪开始发病, 死亡14头, 死亡率达45%以上。病猪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 低头弓背, 独居一隅, 体温在40.5℃以上, 食欲减退, 饮水增多;有的已明显消瘦并出现黄疸现象, 耳、颈与胸下等部位皮肤呈紫红色, 指压不褪色, 眼睑水肿;站立不稳, 叫声嘶哑, 继而后肢麻痹, 不能站立, 趴在地上, 四肢划动呈游泳状。该猪场采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未见成效。

2 剖检变化

对死亡及迫杀的仔猪剖检, 见血液凝固不良, 部分皮下脂肪黄染;心包积液, 心肌柔软;肝脏质地脆弱, 呈土黄色;脾色暗红, 稍肿大, 边缘有较多红色小丘状突起;肺呈暗红色, 体积增大, 质地实在, 切面多汁、多血, 可挤出红色泡沫状液体, 肺组织块投入水中下沉;肾质地较软, 色苍白;胃壁水肿, 尤其胃大弯部胶冻样水肿厚达2 cm, 胃底部有弥漫性出血变化;大肠、小肠、结肠系膜均有淡白色透亮的胶冻样水肿, 水肿面积较大, 厚达1 cm左右;全身淋巴结, 尤其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严重;脑充血水肿。

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液学检查

3.1.1 鲜血压滴标本检查

病猪颈静脉采血进行鲜血压滴标本检查, 发现红细胞表面有附红细胞体附着, 红细胞呈星芒状、齿轮状或不规则状等, 细胞膜皱缩。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在95%以上, 红细胞的感染强度为8~12不等。血浆中也存在少量呈月牙形, 球形, 逗点状或短杆状等游离的附红细胞体。

3.1.2 血常规检查

病猪颈静脉采血后, 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 血沉加快, 白细胞总数增高,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贫血倾向。

3.2 细菌学检查

无菌取病猪肝, 脾, 淋巴结抹片镜检, 发现有少量散在的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中, 37℃恒温培养24 h观察, 长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稍隆起的小菌落。从中选取典型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 长出红色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 菌落周围出现小的溶血环。生化实验结果为发酵葡萄糖、乳糖, 不发酵木糖, 不产生硫化氢。甲基红 (M.R) 试验为阳性, 维培二氏 (V.P) 试验为阴性。由此表明, 此菌为溶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

根据上述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可确诊为仔猪水肿病和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4 治疗

对3头仔猪进行药物治疗, 首先采用诺贝克缓释混悬注射液和复方安痢注射液进行治疗, 诺贝克肌注6 m L/头, 安痢2 m L/头, 分点肌肉注射, 每日各1次, 连用3 d。观察病猪, 精神状态不见起色, 症状未见好转。第4天改用贝尼尔和水肿消注射液进行治疗, 贝尼尔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 深部肌肉注射, 每头3 m L, 水肿消注射液每头2 m L, 每日各1次, 连用5 d。病猪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运动量有所增加,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饮食量也增大。又连续观察治疗2 d, 病猪无异常症状, 基本恢复健康。

5 结论和体会

5.1 针对两病的混合感染, 开始采用诺贝克和安痢进行治疗, 效果不佳。之后采用贝尼尔和水肿消进行对症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 d后3头仔猪全部治愈。并且该猪场也采用贝尼尔和水肿消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病情严重的仔猪给予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和20%的甘露醇进行强心补液, 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5.2 对病猪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立即停喂精饲料, 改喂青绿饲料及麦麸, 并在每千克饲料中按0.5%的含量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预混剂。再给予充分饮水, 通风, 加强饲养管理, 作好卫生消毒工作, 减少一切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 从而达到治愈效果。

5.3 仔猪水肿病, 病因较复杂, 饲料中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的缺乏, 饲料突然改变, 气候剧变, 大型集约化养猪场的密度过大, 通风换气不良等很多因素都可以诱发本病。另外, 对14~18日龄乳猪进行水肿疫苗的预防注射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篇6

1 发病及临床情况

该猪场总计有育肥猪98头, 发病猪为3月龄, 分布于临近的2个圈舍, 病猪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 喜卧不动, 嗜睡, 体温在39.5~41.5℃;呼吸急促, 结膜发绀, 粪便呈颗粒样, 也有稀便;耳尖, 四肢内侧及腹部有紫色红斑;运动失调, 有的不能站立。病程3~4d, 最后衰竭而亡, 4d内先后有15头发病, 死亡4头。发病初期, 畜主使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后, 体温有所下降, 但发病2d后死亡, 治疗效果不佳。

2 病理变化

对病猪进行剖检发现, 血液稀薄如水, 凝固不良, 皮下大量的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呈暗红色, 切面多为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外观;后肢关节肿大, 有大量的关节液;小肠膨胀, 粘膜充血, 内有腥臭的黄白色内容物;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斑点;肝脾肿大, 肾脏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分布;个别病猪心内膜有出血斑点。

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液涂片检查

取加抗凝剂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盐水混匀, 涂片用姬姆萨染色, 放在油镜暗视野下检查发现多数红细胞边缘整齐, 变形, 表面及血浆中有多种形态的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折光度强的虫体, 红细胞变形呈星状, 且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的紫蓝色虫体, 诊断为附红细胞体。

3.2 组织涂片检查

取病死猪的肝脏、淋巴结、脾脏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成对或单个存在的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3.3 分离培养

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接种于马丁肉汤, 24h后接种, 于马丁营养琼脂和全血培养基中37℃条件恒温培养24h, 再挑取单个菌落进行培养。结果显示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生长不良, 而在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生长良好, 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3.4 菌体形态

将培养后的菌落进行涂片,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单个或成对存在的呈长链状的球菌。

3.5 球菌的生化特性鉴定

取培养物, 分别将其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基, 37℃恒温培养24h观察, 记录其变化, 结果如表1。

3.6 药敏试验

应用纸片法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如表2。

3.7 ELISA检测

用猪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步骤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 检测结果为阳性。

4 诊断与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仔猪猪瘟并发链球菌和附红细胞感染。治疗方案: (1) 全群猪立即用猪瘟脾淋苗2倍量强化免疫一次; (2) 全群强力霉素加阿莫西林饮水拌料, 连投3~5d; (3) 个别发病严重的猪强效阿莫西林针剂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5d。经过上述处理。猪场4d后没有出现新的病例, 病猪中除2头并重死亡外, 其它均转好逐渐康复。

5 小结与讨论

5.1 猪瘟与链球菌混感上升

多表现为急性, 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一旦发病往往造成的损失很大。规模化猪场应加强自身卫生防疫机制的建设, 做好冬季的日常饲养管理, 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以防疾病侵入。

5.2 猪链球菌病成为常见病

规模化猪场应做好链球菌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不仅仅只在春夏季节重视链球菌的防治, 冬季也要加强链球菌的防治工作。同时, 链球菌的病原群、临床症状和耐药性也在逐渐变化和增强, 这些变化也为我们对于本病的诊断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同时也让我们对此病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5.3 猪瘟不典型

由于饲养环境不佳、疫苗质量、母源抗体高等问题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或免疫保护力不够等情况, 且发病以非典型猪瘟为主。

5.4 附红细胞体病

犬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篇7

附红细胞体的寄生造成大量红细胞破裂而引起溶血, 病犬红细胞数量急剧减少, 白细胞增多, 尤其是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1临床症状

病犬为4岁中华田园犬, 体重约17 kg, 长期未驱虫, 实行放养, 其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黏膜苍白、轻微黄染, 消瘦, 被毛粗乱, 皮肤缺乏弹性, 心跳加快、脉搏浮数,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其小便色黄、量少, 5 d未见排大便。

犬发病后用犬用白蛋白、保肝药物等治疗未见好转。

2实验室检查

2.1血常规检查取发病犬前臂静脉血进行检查, 血常规显示其白细胞偏高, 红细胞严重偏低。

2.2血液镜检将患犬前臂血液1滴涂于载玻片上做血推片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发现有小颗粒附着在红细胞外膜上, 一个红细胞上少的有几个小颗粒附着, 多的有十几个附着, 被附着的红细胞呈锯齿状。血样用姬姆萨染色后, 在油镜下观察, 结果发现小颗粒为淡蓝色, 呈椭圆形、梨形、月牙形。

将病犬前臂血液1滴涂在载玻片上, 再滴1滴0.9%生理盐水稀释后于高倍 (20~40倍) 显微镜暗视野下检查, 结果见多数红细胞表面附有2~6个圆形虫体, 红细胞呈齿轮状或星芒状。

将病犬前臂血液滴于载玻片上, 再滴1滴0.1%稀盐酸后, 压上盖玻片, 于油镜下镜检, 结果见较多的球形、短杆形虫体呈布朗运动。

2.3血液生化检查病犬白蛋白降低, 总蛋白正常, 转氨酶正常。

根据症状、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确诊病犬为附红细胞体病感染。

3治疗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80 m L, ATP 2 m L, VC2 m L, Co A 1支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80 m L, 犬用白蛋白5m L×3支, 静脉滴注;“血虫热”1 m L, 肌肉注射;Co VB 1m L, 皮下注射;氨苄西林钠2g, 皮下注射;氨基酸维生素营养膏1支, 口服;“拜宠清”1片, 口服;伊维菌素片1片, 口服。

上述药物连用3 d, 第4 d用有效抗生素及生血灵喂服, 并用优益白蛋白14片, 日服2片, 及氨苄西林片7片, 日服1片。

4预防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篇8

1 流行病学

本猪场共养架子猪150余头, 分两栋舍饲养。近日发现其中一舍部分圈猪只食欲下降, 并出现死亡, 发病率为26%, 病死率为72%。

2 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 达39.5℃~42℃, 高热稽留。病初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部分病猪有鼻液带血, 并常有先腹泻后便秘现象, 后期继发肠炎, 下痢、粪便带血。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臀部等部位皮下或表皮会出现紫红色点、紫红色斑块, 并且毛孔出现淡黄色汗迹, 被毛无光泽, 耳壳边缘卷曲发绀。常发生结膜炎, 眼 (眼睑水肿发青) 、肛门周围呈蓝紫色。病程3~7d。

3 病理变化

主要是贫血和黄疸。尸僵不全, 全身皮肤黄染, 全身脂肪显著黄染, 且有大小不等的紫色出血点或出血斑, 血液稀薄。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胆囊膨大, 充满浓明胶样胆汁。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变软, 色黑。心冠脂肪黄染, 肾肿大, 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 肺部水肿, 有大面积瘀血, 或伴发胸膜炎。大部分病猪全身淋巴结明显肿胀, 切面多呈棕黄色汁。

4 诊断

血片染色镜检:取死猪血液或取耳静脉血 (或抗凝血) 于载玻片上推片, 以姬姆萨染色镜检, 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 呈菜花状、星状, 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虫体, 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 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 像一轮轮淡蓝色宝石 (红细胞) , 嵌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附红细胞体) 一样, 以瑞氏染色, 可见虫体呈紫蓝色, 为阳性。

5 预防

5.1 新建或准备再装猪的猪场一定要把圈舍彻底清扫, 反复消毒, 最好是熏蒸后空3~5d再进猪。

5.2 防止从有严重疫情的地区进猪, 买入的种猪与场中原有的猪隔离45~60d。

5.3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过度拥挤、饲料变换、打架等, 此

外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粪便, 做好灭蚊防鼠工作。

5.4 全群驱虫, 可用溴氰菊酯等在傍晚时驱杀猪舍内吸血昆虫或用阿维菌素, 内外驱杀, 切断本病的传播环节。

5.5 防疫时要做到一猪一针, 以免通过针头传播疾病。

5.6 将病猪并栏, 与健康猪隔离;死亡猪作无害化处理。

5.7 为预防附红细胞体病, 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kg的土

霉素连喂5~7d, 停3~5d后减至每吨料中加1kg的量再喂一周。

6 治疗

6.1 一旦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 根据病情, 辅以强心剂, 人工盐缓泻剂, 结合电解多维饮水等综合治疗措施。

6.2 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0.1g/kg内服有效, 土霉素每天1.5g/kg.bw, 分2次肌肉注射, 可以连续应用。

生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篇9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饲养母猪150头, 种公猪12头, 仔猪268头、育肥猪582头, 2009年5~10月间母猪开始产弱仔、死胎。仔猪在断奶前后出现发热、喘息、咳嗽、逐渐消瘦, 后期皮肤粘膜苍白黄染、贫血、尿呈茶色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曾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钠、先锋霉素、病毒唑等治疗, 均无效, 病情越来越严重, 仔猪50日龄死亡率达到40%左右。

2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病初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食欲不振, 体温稽留在41~42℃, 结膜初期苍白, 后期黄染, 患猪四肢末端、耳尖及腹下出现大面积紫红斑块, 成为“红皮猪”, 耳廓边皮肤发绀明显, 仔猪在母体内感染, 出生后排黄白色油状稀便, 弱小, 死亡率高。哺乳仔猪快的数小时内出现死亡, 严重的2 d内全窝仔猪死亡;有些病猪出现气喘, 呼吸困难, 呈犬坐姿式;部分病猪出现先腹泻而后粪便干燥现象。空怀母猪表现不发情或屡配不孕, 妊娠母猪多发流产。育肥猪表现高热, 不能站立, 食欲不振甚至拒食, 全身虚弱, 卧地不起;有的病猪在注射部位的针孔处渗出血迹。 转归为慢性的病猪表现食欲减退, 咳嗽, 消瘦, 眼结膜及皮肤苍白, 营养不良, 发育迟缓, 成为僵猪。

3 剖检变化

对病死猪和濒死猪进行剖检观察, 主要病变表现为贫血和黄疸。病死猪全身皮下淤血、出血、脂肪黄染, 肌肉苍白、水肿, 胸腹皮下组织有淡黄色液体流出, 血液稀薄, 色淡, 凝固不良。肝脏肿大变性、质脆、出血、黄染, 呈棕黄色, 有的肝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胀, 内充满黑色的胶性胆汁, 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变软, 色暗红有出血点和坏死灶, 有的呈棕褐色;肾脏肿大、质脆, 外观颜色发白, 髓质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膀胱粘膜增厚, 有少量出血点;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 包液呈淡黄色,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心肌松弛苍白, 心冠脂肪出血和黄染;胃底粘膜水肿充血;小肠粘膜水肿脱落, 并有较多出血点, 肠系膜黄染;脑充血水肿。

4 实验室检查

4.1 血片压检

经猪耳静脉或前腔静脉采集发病猪血液, 加等量生理盐水后用盖玻片压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红细胞表面附着有球形、椭圆形、豆点状及颗粒状的病原体, 并不停地做扭转、伸展、收缩、转体、S线等活动;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呈菠萝状、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

4.2 血片涂检

取血液、胸水、腹水涂片及各脏器组织触片用姬姆萨氏染色, 油镜下观察, 附红体被染成淡紫红色, 外周有一白环, 当微动显微镜螺旋时, 折光性较强, 附红体中央发亮, 形似空泡;红细胞变形、边缘不光滑, 出现皱褶、突起, 呈齿轮状、星芒状的不规则形。瑞氏染色镜下观察, 可见红细胞上有淡蓝色的、折光性很强的附红体小体。

4.3 血常规检查

对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病猪静脉采血后, 进行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等血常规检查, 发现白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降低, 表现出明显的贫血倾向。

4.4 细菌性鉴定

将发病猪的心、肝、脾、肾、淋巴结等涂片, 革兰氏染色未发现细菌, 随后将上述诸脏器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 培养24h观察均未发现细菌生长。

5 鉴别诊断

5.1 与猪瘟的鉴别诊断

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完全控制流行。 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病症。

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 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炎、 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 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 在发生猪瘟时, 约有25%~8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 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 (扣状溃疡。)

5.2 与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的鉴别诊断

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无贫血和黄疸症状。 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呼吸困难明显, 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对病猪进行隔离, 加强猪舍通风, 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强化消毒措施。雨天, 湿度大, 吸血昆虫猖獗, 可用无蚊灵或除虫菊酯等在傍晚时驱杀猪舍内的吸血昆虫。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让猪吃饱喝足, 多运动, 增强体质。天热的时候降低饲养密度。天气突变时在饲料中投喂多维素加土霉素或强力霉素等进行预防, 用量为1/2治疗量。在发病期间, 可用土霉素原粉添加到饲料中, 连用2~3周。

6.2 治疗措施

血虫净 (贝尼尔) 每次每千克体重5~7 ㎎深部肌肉注射, 间隔2 d重复一次可见效。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每千克体重10~20 ㎎, 每个注射部位不超过5 mL。

附红净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 每日1次, 肌肉注射连续使用10 d。

方通精典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磺胺-6-甲氧、利巴韦林、青蒿素等) 每千克体重0.15~0.2 mL肌注, 配合高效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0.2 mL肌注, 连用3~5 d。

7 讨论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治效果分析, 确诊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动物红细胞和血浆中, 引起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皮肤发紫。

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来传播, 本病多发生于高温潮湿、吸血昆虫大量孳生且活动较多的夏秋季节, 因此, 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 减少吸血昆虫孳生, 消灭吸血昆虫, 是防制本病发生和流行的终末环节。污染的针头及器械也可传播该病, 避免使用污染的针头或其它器械进行免疫接种, 也可防止本病的传播。

猪群一旦感染附红细胞体病, 将终身带虫, 当猪群受到某些应激因素影响时, 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呈现急性发病, 出现明显症状。饲养管理不良、饲料品质差、气候潮湿等都可成为诱因。因此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一切应激因素, 采取严格消毒制度, 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预防和治疗该病的药物很多, 目前认为较理想的药物有长效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黄色素、血虫净、强力霉素、庆大霉素、青蒿素等, 在易发本病的夏秋季节以及猪群受到某些应激时, 应肌肉注射或在饲料中添加上述药物, 能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患猪应尽早使用上述药物, 但血虫净毒性较大, 使用时应谨慎, 尤其母猪谨慎使用。附红细胞体病很难根治, 且与其它疾病并发感染, 一旦受应激就易复发, 故对附红细胞体病的防制要长期坚持。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一般常用消毒药均可杀死, 因此, 对猪舍要定期、经常性的进行消毒。

上一篇:新形势税务信息安全下一篇:广告创意中的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