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2024-06-14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共7篇)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篇1

中宁县某猪场将282头仔猪从产房转入保育舍, 几天后发现一栏仔猪突然死亡5头, 且死亡猪无明显临床症状;另有2头有严重神经症状, 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其他栏的仔猪采食、精神都很正常。经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 现将该病例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病例描述

发病栏仔猪共22头, 刚转入保育舍时皮毛光亮, 活泼好动, 两眼明亮、有神, 呼吸均匀, 摇头摆尾且有节奏感, 体温正常, 睡姿多为侧卧且不扎堆, 粪软、尿清, 被提抓时挣扎有力, 叫声尖而洪亮。4 d后发现突然死亡5头, 同栏其他仔猪被毛杂乱、无光泽, 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食, 精神萎顿, 姿势不正常;有2头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 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站立不稳;栏内粪便少而干硬, 尿液少;精神稍好的仔猪见有人进入圈舍会抬头望天, 在饲养员扫栏时会围着饲养员转甚至咬其胶鞋或裤子[1]。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和死亡猪都是体格健壮的仔猪, 患猪精神沉郁, 呼吸急促, 呈腹式呼吸, 咳嗽, 眼睑水肿, 眼结膜潮红, 眼窝凹陷, 病死后体表不变色;有2头仔猪出现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的神经症状;有的站立不稳 (或者前肢支起、后肢瘫软) , 反应迟钝, 运动或起时发出尖叫 (疼痛反应) ;有的患猪肌肉震颤、麻痹、惊厥;有的患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测量体温, 发现1/2以上的猪只体温升高 (41.5℃左右) 。

3 剖检病变

剖检发现, 患猪喉管内有大量黏液, 部分猪只出现或多或少的心包积液, 包膜增厚, 心肌粗糙、增厚, 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且与心包粘连形成绒毛心;肺间质水肿;胸腔和腹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肝肿大, 边缘出血严重;脾肿大, 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 边缘有梗死[2];肝、脾表面被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腹腔粘连;肾乳头出血严重, 肾表面有出血点;切开后肢关节, 有透明浆液性胶胨状物质流出;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 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 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

4 病因调查

调查发现, 因栏内饮水器堵塞 (饮水给药后未及时清理) 而停水4 d, 新上岗饲养员未能及时发现, 造成仔猪因缺水应激而发病并出现急性死亡。

5 诊断

(1) 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 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 干燥固定后分别作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球杆状或双球状, 又可成短链状革兰氏阳性杆菌。

(2) 细菌培养。无菌取病变肝脾及心脏血液等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 37℃培养24~48 h, 可见细小柔软灰白透明针尖状的小菌落, 不溶血。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血液培养基24 h, 挑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发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3]。

(3) 综合判断。结合病因调查结果、该场流行病史以及患猪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

6 病理分析

因仔猪吸收的水分及营养物质严重减少, 造成体液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引起机体严重脱水, 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造成仔猪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 造成猪副嗜血性杆菌病急性发作甚至引起仔猪急性死亡。

7 预防与治疗

(1) 改善猪只饲养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检查饮水器是否堵塞, 保证供水正常;平时加强生产巡查, 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及早发现问题, 并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对断奶和刚转群仔猪尽量减少各种环境刺激, 保证饲料优质、饮水清洁, 降低饲养密度, 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保健药品, 避免仔猪对断奶、转栏、免疫等产生应激[4,5]。

(3) 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制度和措施, 严格按照程序定期开展养殖场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6]。

(4) 免疫能有效预防仔猪发病, 特别是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种猪进行免疫, 若是用自家苗 (最好能分离到该菌, 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 效果更好。对全场各阶段猪制定必要的保健计划, 根据该场疫病的流行史和流行趋势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操作。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 剂量2 m L。母猪:初免猪产前40 d首免, 产前20 d二免;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 剂量2 m L。仔猪:在7~30日龄进行初免, 过15 d再免疫1次, 剂量每次1 m L。

(5) 对症治疗。将发病仔猪及时隔离, 并采取强心补液的措施调节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 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 (1) 头孢氨苄肌肉注射, 每次20 mg/kg·体重, 早晨肌注1次, 连用5~7 d; (2)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每次20 mg/kg·体重, 每晚肌注1次, 连用5~7 d; (3) 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 mg/kg·体重, 每天1次, 连用5~7 d。若该病严重爆发,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 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 口服纤维素溶解酶 (副株利克) , 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 缓解症状, 控制猪群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金合, 王居强, 陈益,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0) :104-106.

[2]华升, 梅书棋, 曾德芳,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6 (11) :7-10.

[3]王天有, 刘俊伟, 韩天河,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养猪, 2009 (2) :68-70.

[4]郑其升, 何家惠, 侯继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 2010 (1) :18-20.

[5]陈金山, 李任峰, 马金友,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动物医学进展, 2011 (2) :117-119.

[6]熊东艳, 葛忠源.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探讨[J].北京农业, 2011 (S1) :36-38.

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篇2

病猪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食欲下降或厌食, 体温达41℃, 四肢无力, 咳嗽,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颤抖, 尖叫;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跛行, 共济失调, 步态僵硬, 躬腰;被毛粗乱,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临死前侧卧, 四肢乱划。部分病猪眼睑皮下水肿, 鼻流脓性液体, 体表皮肤发红, 耳梢发紫。个别病猪用嘴顶撞其他猪只的腹部, 似吃奶状。

2 病理剖检

解剖病死猪10头, 可见其皮下肌肉粉红, 胸膜、腹膜、心包膜和腕关节、跗关节的浆膜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或附着物 (病重者附着物呈豆腐渣样) 。关节腔内积有大量脓液, 胸水、腹水增多。其中4头猪的肺脏与胸腔严重粘连, 呈明显的胸膜肺炎 (包括心包炎和肺炎) 病变, 其下颌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灰白。

3 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下见单个的球杆菌、细长的杆菌、丝状菌体等多种形态, 且其无鞭毛、无芽胞, 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据此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4 鉴别诊断

猪副嗜血杆菌病易与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混淆, 其区别在于猪副嗜血杆菌病患猪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无此症状。

5 防治措施

5.1 搞好卫生, 严格消毒彻

底清扫猪舍, 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用2%~4%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 h后地面、墙壁用清水冲洗干净, 随后按1∶300的比例, 用劲碘百毒杀或菌毒灭喷雾消毒, 1 d 1次, 连用4~5 d, 以后圈舍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扫和消毒。

5.2 改造猪舍, 加强管理, 减少

应激将大栏舍改成两个小栏舍, 并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每个小栏饲养肉猪不得超过12头。猪只刚进栏时, 要派专人看管, 防止打架、相互嘶咬, 同时使猪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饲养管理, 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 d。

5.3 治疗隔离病猪, 用抗菌

素治疗。为控制本病和防止耐药菌株出现, 治疗前应进行药敏试验。可用艾迪诺 (长效恩诺沙星) 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 每次0.2 m L/kg, 每天1次, 连用2~3 d;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 每次20 mg/kg, 每晚肌注1次, 连用5~7 d。

7 体会

7.1 副嗜血杆菌属条件性致病

菌, 猪副嗜血杆菌病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因而, 改善环境卫生,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减少运输和环境应激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

7.2 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菌株

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敏感, 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甙类和林可霉素等有抵抗力。因此, 各猪场可根据自身情况投以敏感药物进行综合防治。

7.3 猪副嗜血杆菌病以多发性

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对本病应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应应用敏感药物对整个猪群进行预防, 而不只是对出现症状的猪用药。

7.4 应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

一例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断与治疗 篇3

叶县昆阳镇张某从外地购买仔猪80头, 饲养3天后发现十多头仔猪体温升高至41℃, 皮肤苍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等症状。后经兽医人员诊断为仔猪副嗜血杆菌病, 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使病情逐渐得以控制。从发病到痊愈共死亡32头, 死亡率为40%, 其经济损失惨重。

2 临床症状

病仔猪体温升高到40℃以上,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被毛松乱皮肤苍白、消瘦, 起立采食或饮水时频频咳嗽, 鼻孔周围附有黏液性分泌物。同时伴有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明显、频率加快。关节肿胀、疼痛, 站立困难, 一侧性跛行, 驱赶时病猪发出痛苦尖叫声, 步态僵硬、颤抖、共济失调, 可视黏膜发绀, 最后因窒息和心衰而死亡。

3 剖检症状

剖检病死猪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 切面颜色为灰白色。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症, 有单个或多个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外观有淡黄色蛋皮样的伪膜附着在肺胸膜、肋胸膜、心包膜、脾、肝与腹膜、肠以及关节等器官表面, 也有条索状纤维素性膜, 胸腔内有大量积液。

4 实验室诊断

4.1 直接涂片镜检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猪的黏液、心包液、关节液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细长的、丝状、球杆状的菌体, 可判断为猪副嗜血杆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采取病料接种于TSA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28小时, 在培养基上可见露珠状针尖大小的菌落, 晶莹透明, 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显微镜下观察该菌有多种不同形态, 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细丝状的菌体。

4.3 生化试验

将分离到的菌株纯培养物接种于生化试验的培养基上, 结果该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 不发酵分解甘露醇、木糖、靛基质、乳糖, M-R试验、V-P试验为阴性, 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根据生化实验结果该菌符合猪副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优质全价的配合饲料, 保持猪舍干燥、通风、清洁卫生。平时要做好消毒工作,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5.2 对已患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重症猪与死猪要深埋或焚烧, 对场地、用具、猪舍及周围环境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5.3 对发病猪用药物治疗

青霉素100~200万单位、链霉素50~10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5天;同时肌注泰乐菌素或10%氟苯尼考, 每日1次, 连用3~4天。饮用多维电解质加葡萄糖粉、黄芪多糖粉, 混合饮水7天, 必要时可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每日1次, 连用2天。

5.4 中药治疗

金银花7克、连翘7克、柴胡6克、黄芩8克、荆芥6克、薄荷6克、桔梗5克、甘草5克、芦根6克, 水煎取汁, 候温灌服, 每天1剂, 连用2~3天。

6 小结

6.1 发病原因

本次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从外地进猪、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养环境、天气寒冷、突然换料、猪舍潮湿等应激因素使猪抗病力降低从而引起猪副嗜血杆菌的感染。因此, 生产中要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必要时可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黄芪、党参、板蓝根、白术、当归、大青叶等中药制剂, 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6.2 预防

一例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篇4

副猪嗜血球菌病 (也写作猪副嗜血杆菌病) , 又称格拉泽氏病 (Glasser`s disease) , 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suis, HPs) 引起的猪传染性疾病, 表现为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这种细菌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甚至是在健康的猪群中也可以发现。可以说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没有免疫的猪场或特别健康的猪群 (如SPF猪) 特别容易受到侵袭, 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可能尤为严重。

1 流行病学及流行特点

(1)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 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 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2周龄到4周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 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 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 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 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更容易感染。发病率一般在10%~15%不等, 致死率约为50%, 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更高。无明显季节性, 但恶劣环境条件多发。 (2) 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 健猪鼻腔、喉咙等上呼吸道粘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 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 病原不呈致病作用, 而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 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 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常与以下的应激因素有关:

1.1 饲养管理应激 饲料营养失调、日粮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1.2 环境管理应激 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

1.3 生产管理应激 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

1.4 极端气候应激 气候骤变或过冷过热等。

1.5 疾病因素应激 各种原发性疾病发生之后, 特别是在猪群发生呼吸道疾病, 如猪喘气病、流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猪场, 猪只抵抗力下降, 不但本病的发病率更高, 危害程度会更大, 也加剧了原发病的病程或使病情复杂化。疾病因素应激是继发本病和加剧猪病危害的重要应激因素, 因此, 强化其他疾病 (特别是呼吸道疾病) 的防制, 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流行和减少猪病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临床症状

一般在仔猪保育阶段多发, 往往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生长情况良好, 但经过2周相继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短促咳 (每次2~3声) , 体温升高 (40.5~42℃或更高) ,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有的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随着病情发展, 咳嗽喘气加剧, 呼吸促迫, 有的鼻孔流出脓性分泌物, 眼睑皮下水肿, 部分病猪出现多处关节肿痛, 行走困难 (跌行) , 不人工接种试验潜伏期2~5d, 一般几天内发病, 症状与上述基本相同。赶时患猪发出尖叫, 侧卧或颤抖, 共济失调, 患猪逐渐消瘦, 被毛粗糙, 起立采食或饮水时频频咳嗽, 咳出气管内的分泌物吞入胃内, 鼻孔周围附有脓性分泌物, 并有呼吸困难症状, 出现腹式呼吸, 而且呼吸频率加快, 心率加快, 节律不齐, 可视粘膜发绀, 最后因窒息和心衰死亡。转入慢性后, 多见厌食, 咳嗽喘气日见加厚, 呼吸困难, 渐进性消瘦, 被毛粗乱, 皮肤苍白或发绀, 便秘下痢交替出现, 四肢无力或跌行, 最后终因衰竭而死亡, 部分耐过的猪也因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母猪常见产期延长, 有时流产, 产后无奶, 便秘等, 有的出现高烧, 呼吸困难而发生急性死亡。小猪出生体重小, 常于3d内就发病, 高烧昏睡, 呼吸急促, 顽固性下痢, 最后衰竭而死亡。

3 剖检变化

死于本病的猪, 体表常有大面积的淤血和瘀斑, 病情严重的病猪, 在全身性淤血的基础上, 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的皮肤呈紫色。患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以纤维性渗出为主。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 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严重者出现肺脏与胸壁粘连, 肠壁与腹腔黏连, 心包黏连, 关节黄色、脓样液体。脑脊液增多, 严重者呈现黄白色胶冻样。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结肿胀等, 尤以腹股沟淋巴为甚。

4 类症鉴别

因当前猪场病情复杂, 且本病又多继发于各种原发病之后, 一旦发生, 往往造成误诊误治。 (1) 本病常出现高烧、皮肤潮红、耳朵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误诊为蓝耳病、附红体病或弓形体病。蓝耳病常伴有明显的母猪流产和种猪的一系列其他繁殖障碍, 而本病危害主体只是2周龄至4月龄的仔猪和生长猪。附红体病或弓形体病的体表出血与本病的体表皮肤潮红发绀有明显区别。 (2) 本病常出现高烧、喘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流感。猪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 发病急剧。一旦发生, 很快在猪群中传播蔓延, 病猪精神萎顿和咳嗽喷嚏症状明显, 若无继发、并发症, 少见体表耳朵发绀症状, 且一周左右常康复自愈, 几无死亡。“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是人们对猪流感病程的形象描述。 (3) 本病常出现体温升高、喘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误诊为胸膜肺炎。胸膜肺炎喘咳和呼吸困难症状明显, 程度剧烈, 有时呈犬坐张口呼吸姿势, 而本病病猪咳声轻微, 且每次只表现2~3声短咳。 (4) 本病常出现渐进性消瘦、皮毛粗乱等症状而误诊为圆环病毒感染。圆形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而本病在病初用敏感药物施治疗效尚可。 (5) 本病常出现关节肿痛、跌行和神经症状等而误诊为链球菌病。链球菌病虽有关节炎及脑膜炎症状, 但典型的皮肤潮红、耳朵发绀症状却很少发生。 (6) 本病常出现喘咳和腹式呼吸症状而误诊为气喘病。气喘病多为个别少量发病, 病程较缓和, 呈连胜咳嗽, 用支原体敏感药物治疗有效, 本病则呈两三声短咳, 且多伴有体表、耳朵发绀、关节肿痛和脑膜炎等症状。

5 预防措施

5.1 日常预防 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才是避免本病发生流行的上策。如前所述, 本病属十分典型的条件性疾病, 任何应激因素都是发生本病的直接诱因, 特别是本病多发于各种原发病之后, 尽可能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尽可能控制其他疾病的流行, 本病的发生率将会大大减低。因而日常预防工作应在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消除应激因素、强化生物安全措施等前提下, 着重做好2件事。 (1) 药物预防由于本病通常是作为继发或并发病发生的, 且多伴有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针对支原体有特效的药物组合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全群猪饲料中加入克拉先锋300g, 并在饮水添加富道维生素混饮, 以增强体质, 连用7d;新氟强米先 (主要成分:氟苯尼考) 十朱保姆 (主要成分:防风、柴胡、独活等) 或阿莫西林十朱保姆, 拌料混饲;七清败毒散 (主要成分:白头翁、苦参、板蓝根等) 十或克拉先锋十富道维生素冲水喂水。 (2) 疫苗预防使用疫苗防治本病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病情反复发作或严重的猪场, 更应抓紧做好免疫注射。由于本病的血清型多, 商品苗效果不确定, 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 没条件的也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进行免疫。①母猪:从未注射过本疫苗的母猪, 应于产前40d一免, 产前20d二免;经免母猪产前30d免疫一次即可。②小猪: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 小猪也要进行免疫, 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 一般在10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第一免疫, 每头注射1ml, 15d后再重复免疫一次, 二免距预计发病时间至少10d以上。

5.2 发生疫情时的应对办法 隔离病猪猪场发生疫情一旦确诊为本病后, 应立即将猪舍内所有病猪隔离, 转移到远离猪群的栏舍内关养, 并指定专人护理, 不得串栏, 工具专用。病猪舍内的人行道厚撒一层生石灰粉, 栏内每天用“五毒灭” (主要成分:碘制剂) 消毒液带猪消毒3次, 杀灭病原。出入口消毒池每天换药加水, 杜绝病原散播。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篇5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于2012年7月从广西购进100头猪苗, 日龄大概为50~60d, 购进回来以后分别免疫了猪瘟、口蹄疫、猪肺疫疫苗, 购进回来以前的免疫情况不详。8月初开始, 有一栏10多头猪出现发烧、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并有关节肿胀、跛行等病状, 并有全群扩散的趋势, 到8月中旬发病率达到40%。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甚至废绝、精神倦怠, 呼吸困难, 喷嚏, 咳嗽, 有的张口呼吸鼻流黏性鼻液, 体温升有的达到40℃以上, 耳部、四肢皮肤发绀, 有的出现腹泻, 关节肿胀、跛行。驱赶患猪时发出尖叫声, 共济失调, 患猪逐渐消瘦, 被毛粗糙。

3 病例解剖

剖检了3头小猪, 主要病理变化在胸腔、肺、关节和淋巴结。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胸膜、心包膜出现纤维素性炎, 心包与心脏粘连, 肺与胸壁膜粘连, 肺脏呈红色花斑状, 不塌陷, 肺切开有浆液性及黏性液体流出, 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出血并充满多量泡沫, 肺实变 (切取小块肺组织投入水中沉入底) , 肺门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股前淋巴结出血肿大, 中心呈灰白色, 边缘有暗红色出血, 关节有黄色积液。

4 实验室检测

4.1 细菌分离鉴定

4.1.1 细菌检查:

取肺、肝和脾组织做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在上述涂片中均见到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该菌不形成芽孢, 未见有荚膜和鞭毛。

4.1.2 细菌分离:

将肺、肝和脾组织别接种于血液 (兔血) 琼脂平皿和肉汤中, 置37℃温箱内培养24h后观察。结果:肉汤中未见细菌生长;继续培养至48h, 可见平皿表面长出许多帽针头大, 边缘整齐, 圆形隆起, 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 取少许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见有大小不一致的比较密布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4.1.3 细菌鉴定:

将培养的菌落接种于细菌鉴定条中培养24h, 然后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 结果为猪副嗜血杆菌, 可能性为85%。

4.2 猪蓝耳病荧光RT-PCR检测

采集3头猪的3份血清和3份肺组织, 按照深圳匹基猪蓝耳病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结果2份血清为阳性, 3份肺组织均为阳性, 部分阳性样品检测结果见图1。

4.3 猪蓝耳病变异株荧光RT-PCR检测

采集3头猪的3份血清和3份肺组织, 按照深圳匹基猪蓝耳病变异株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3份血清和3份肺组织结果均为阴性。

4.4 猪瘟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采集3头发病猪的肾-20℃进行冰冻切片, 用中监所猪瘟三价荧光抗体染色,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均为阴性。

5 防治措施

5.1 消毒隔离

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 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

5.2 药物治疗

病猪分别肌肉注射青霉素, 发热的猪同时注射维生素C, 青霉素按照500万U/次, 2次/d。用强力霉素200g、五一甲粉500g、抗菌增效剂300g拌1t饲料全群饲喂, 连续7d。

5.3 紧急免疫接种

全群紧急免疫注射猪蓝耳病灭活疫苗1头份。

6 小结

6.1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差异很大, 缺乏特征性的变化, 所以在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 确诊需要实验室诊断。因为这批猪购进以前的免疫情况不详, 进行抗体检测很难区分是免疫产生的抗体还是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所以此次诊断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检测结果为猪蓝耳病病毒阳性, 变异株结果为阴性, 结果表明猪群有猪蓝耳病病毒感染, 并排出了是高致病性蓝耳病。通过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为猪副嗜血杆菌。通过猪瘟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 排除了猪瘟。结合临床症状、解剖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诊断为猪蓝耳病和猪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6.2该场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后效果显著, 灭活疫苗安全、有效,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 对稳定疫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3猪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猪群在购进前已有猪蓝耳病的隐性感染, 通过长途的运输的应激, 免疫力下降, 消毒不彻底等因素引起发病, 加上并发猪副嗜血杆菌感染,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养猪场应实行自繁自养原则, 避免从疫区购进带毒的猪,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定期对猪舍消毒。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我县某养猪场, 存栏母猪20头, 育肥猪200多头。2010年4月份上旬陆续产仔50多头, 15日龄以后陆续发病, 5~7d死亡。共计死亡37头, 其间畜主曾用利巴韦林、配合链霉素治疗, 效果不明显。病仔猪体温高, 到41.5~42℃, 咳嗽呈复式呼吸、呼吸急促, 无食欲。个别呕吐, 排黄色稀便。耳部、臀部、腹下皮肤发红发绀, 边缘紫黑色。猪关节肿大, 起立困难、一侧性跛行颤抖, 共济失调。精神沉郁, 常扎堆在一起不动。最后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死猪全身发绀, 全身皮肤瘀血, 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皮肤呈蓝紫色, 腕关节、足跗关节肿大、关节腔内有红色渗出液, 心包膜内有纤维蛋白凝块, 心包膜与心脏严重粘连, 肺部病变表面有大量出血点, 部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与胸膜粘连, 不能分离, 切开肺内有粘液。肾肿大、皮质散发点状出血, 肝肿大, 呈土黄色, 胆囊重大, 充满胆汁, 血流稀薄, 凝固慢。脾肿大, 变软。胃及十二指肠年粘连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 切开潮红湿润。

3 实验室检验

3.1 血液涂片镜检

用无菌注射器吸2m L生理盐水, 然后吸取0.2m L静脉血, 混匀滴1滴于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 在油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附红细胞体100%感染。

3.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猪的心包膜渗出液, 肠系膜、淋巴结, 关节腔内容物, 肺、脾分别接种于血液 (脱纤维血) 平板, 普通肉汤和营养琼脂, 37℃培养, 24h后, 上述培养基上没有细菌生长, 48h后, 只有血平板上有少量针尖大小, 圆形边缘整齐, 灰白色半透明的小菌落生长, 涂片镜检, 为副嗜血杆菌。3.3生化实验将细菌纯化培养以后, 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基, 结果表明该菌发酵葡萄菌, 不发酵乳糖和甘露醇, M.R、V、10%醋酸铅试验阴性, 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3.4 药敏试验

将细菌培养物接种于高压巧克力平板, 用平板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37℃培养48h, 结果显示该菌, 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夫钠、氟苯尼考、甲砜霉素高敏, 对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敏, 对罗红霉素、链霉素低敏。

4 诊断

经综合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与猪附红体病混合感染。

5 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余下仔猪进行药物治疗。应用头孢噻夫钠配合长效土霉素。颈侧一边一针, 1次/d, 连用5d, 疾病及死亡情况得到了控制。

6 小结与讨论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篇7

2014年4月14日河北省玉田县一养殖户的新生18日龄仔猪相继出现拉黄白粪症状, 涂外用拉稀药无任何效果, 已死10头仔猪, 幸存3头被毛粗糙, 精神萎靡。尸检肛门外有黄色粪便, 脐带未掉, 脐带基部肿大, 表面光滑发亮, 幸存3头仔猪脐部也有相同症状, 但肿胀程度不一。

2 剖检症状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切面颜色呈灰白色;腹腔有浑浊液体;肠管充气、充血, 小肠段被纤维素渗出物黏连;肝、脾表面附有一薄层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肾脏肿胀, 表面上有针尖状出血;胃底出血、有溃疡。

3 鉴别诊断

3.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剖检病变局限于胸腔, 出现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

3.2 猪肺疫

呼吸困难, 胸部有剧烈的疼痛感。剖检可见咽喉肿胀, 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

3.3 链球菌病

在剖检的时候有明显的区别, 副猪形成“绒毛心”;链球菌形成“铠心”。这是因为副猪以渗出为主, 是心包炎, 心肌表面形成绒毛, 心包与心肌之间是淡黄色渗出液、不黏连;链球菌是心肌炎, 心肌渗出为主, 所以心包与心肌相连。

4 诊断

根据临床和剖检猪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是由猪脐带炎引发的副猪嗜血杆菌病。

5 病因

仔猪脐带炎是仔猪出生时, 在断脐过程中感染而致, 断脐时留脐带过长, 在脐带未干前, 相互间咬、踩, 加之圈舍内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均可诱发仔猪脐带炎, 继而导致副猪嗜血杆菌的发生。

6 预防措施

6.1 断脐要标准化操作, 严格消毒。

6.2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做好母猪、仔猪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工作。

6.3 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 目前市场上有国产和进口疫苗。常见国产疫苗用法与用量:按瓶签注明头份, 不论猪只大小, 每次均肌肉注射一头份, 2毫升/头份。推荐免疫程序为:种公猪每半年接种一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首免, 3周后二免, 以后每胎产前4~5周免疫一次;仔猪两周龄可以首免, 3周后二免。

7 治疗措施

上一篇:中学科学互动式教学下一篇:汉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