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共7篇)
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 篇1
1 病原
副嗜血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它的形态多变, 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 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猪副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 能从健康猪的鼻腔、鼻分泌物、气管等中分离到, 所以此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细菌性传染病。在应激情况下各年龄猪群都易发病, 饲养环境不好、混群、运输等是常见诱因。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 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未免疫的猪群特容易受到侵袭。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病原也可以排泄物、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等。
本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10 d左右的仔猪, 发病率一般在20%。如处理不及时病死率一般在30%。本病的发生与猪群的抵抗力、卫生不好、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如猪群存在其它的传染病,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副嗜血杆菌可易感猪只, 使病情复杂化。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
同舍或不同舍的猪只突然同时发病, 一般先发生在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40℃精神不好, 食欲下降或不吃。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站立采食或饮水时出现不时咳嗽。心跳加快, 心律不齐。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梢、腹部皮肤发绀, 指压不褪色。眼脸皮下水肿, 部分病猪四肢发生关节炎, 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 病猪行走缓慢, 驱赶时发生尖叫。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的猪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时而突然死亡, 有的病猪在1~2 d死亡, 有的2~5 d死亡。
3.2 慢性:
多见于保育猪,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 咳嗽, 呼吸困难, 皮毛粗乱, 四肢无力, 生长发育不好, 甚至衰竭而死亡。
4 病变
全身淋巴结肿大, 切面为灰白色, 多汁外翻。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多见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 胸水、腹水增多, 有时肺部发生粘连、肿胀、出血等。胸腔内有多量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心包膜和心脏粘连, 病变明显。有的肺部出现外包有结缔组织的小化脓灶。肾、十二指肠都有出血点, 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关节腔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 有的呈胶冻状态。
5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 可初步诊断。确诊的要做细菌学分离鉴定。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预防
6.1.1 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搞好猪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卫生, 用2%NaOH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 h后用清水冲净。每隔3 d左右用不同的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在湿度、温度、通风和密度等方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将病猪进行隔离,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饮水5~7 d,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应激反应。
6.1.2 药物预防:
抗生素预防或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的副嗜血杆菌病暴发可能有效果。一旦临床症状出现, 要立即采用口服以外的方式, 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并且要对全群进行药物预防。可以用四环素类、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
6.1.3 疫苗免疫:
使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可以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 免疫的同时最好结合科学的药物治疗, 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初免母猪产前40 d首免, 产前20 d二免。经免母猪产前30 d免疫1次便可。仔猪免疫一般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 每次1 mL。15 d后再免疫1次。
6.2 治疗
6.2.1 青霉素100万~150万U肌内注射, 2次/d, 直到体温正常后24 h停药。
6.2.2 10%磺胺啶钠15 mL加蒸馏水1 0 m L肌肉注射, 2次/d。直到体温正常停药。
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思考 篇2
1 病原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也称格拉泽氏病, 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 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猪副嗜血杆菌是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病原体, 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形态多变, 可见荚膜, 广泛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该菌有15个以上血清型, 以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 其中又以5、4、13最为常见 (占临床分离的70%以上) 。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或V因子) , 不需要X因子 (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 , 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小而透明, 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 形成卫星现象。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 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 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2 流行
2.1 传播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 该病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猪副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2.2 继发感染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 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 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 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 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 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 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副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 患PRRS (俗称“蓝耳病”) 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2.3 多发日龄
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 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 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 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3 临床
猪副嗜血杆菌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急性病例, 往往首先发生高度健康的猪群且发病快, 病猪发热 (通常在41.0~42.0℃)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 疼痛尖叫, 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梢发紫, 眼睑水肿、眼睑分泌物增多, 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比正常肿大3~5倍) ,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三天左右死亡,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急性感染病例存活后会留下后遗症, 即母猪流产、公猪跛行、仔猪和育肥猪遗留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慢性病例, 多见于保育猪, 主要是食欲下降, 咳嗽, 呼吸困难, 被毛粗乱, 四肢无力或跛行, 生长不良, 关节肿大, 严重时皮肤发红, 不能站立, 耳朵发细, 少数病例突然死亡。如猪群并发其它疾病或继发疾病, 特别是并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Ⅱ、伪狂犬病等病时, 副嗜血杆菌危害会更大。
4 病理
临床剖检以全身多发性浆膜炎为主要特点。胸膜、腹膜有大量炎性纤维蛋白渗出物所覆盖, 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心包、胸腔、腹腔和关节腔积液增多, 积液呈淡黄色且容易变成胶冻状;实质器官大都与粘膜相连;全身淋巴结肿大, 以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 切面湿润, 呈灰白色。如并发其它疾病或继发疾病, 其实质器官病理变化随其它疾病而有所不同。
5 防治
副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细菌, 如单单针对副嗜血杆菌进行做预防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 通常遇到的是副嗜血杆菌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Ⅱ、伪狂犬病、流感、链球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为主, 极少单独发病。因此我们应以预防为主, 采取综合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5.1 严格消毒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 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h后用清水冲净, 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 连续喷雾消毒4~5d。
5.2 加强饲养管理
⑴母猪分娩前, 在其产栏均匀撒固体消毒剂“密斯陀”, 使产栏环境处于相对干燥, 有利于防止病原体对母猪产道的侵入。
⑵及时清理出生仔猪身上的羊水, 再用固体消毒剂“密斯陀”均匀涂抹其身上, 以保持猪身干燥。这样做不仅可保温、促进脐带伤口愈合, 而且防止病原体对仔猪的侵入。
⑶仔猪应尽早吃初乳以获取母源抗体, 剪牙、断尾、去势时间应在出生2~4天内完成, 注意对伤口处的消毒工作, 以防病原体对仔猪的侵入。
⑷仔猪可在30~35日龄断奶。断奶当天做好猪群药物保健 (尽量使用头孢类药物) 和驱虫工作, 并在断奶后3~5天其饮水中添加多维和抗菌药物, 提高其抗病能力。
⑸降低饲养密度, 加强猪舍内通风, 提高空气质量。
⑹转群前后所投喂的饲料应添加药物组合 (如爱乐新250ppm+氟甲砜霉素100ppm或枝原净100ppm+氟甲砜霉素150ppm或枝原净100ppm+阿莫西林250ppm+强力霉素300ppm) , 以减少转群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⑺饲料添加脱霉剂, 以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5.3 疫苗预防
⑴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Ⅱ免疫工作是预防副嗜血杆菌病的基础, 如没有做好此工作, 想防好副嗜血杆菌病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笔者建议: (1) 加强母猪猪瘟免疫强度:除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外, 应在春、秋两季进行猪瘟加强免疫; (2) 母猪伪狂犬免疫应分娩前6周进行跟胎免疫; (3) 母猪圆环病毒Ⅱ免疫应分娩前5周进行跟胎免疫; (4) 仔猪免疫程序:0日龄, 伪狂犬滴鼻, 1头份;35日龄或断奶一周, 猪瘟免疫, 6头份;45日龄, 伪狂犬免疫, 2头份;60日龄, 口蹄疫免疫, 2ml;70日龄, 猪瘟免疫, 8头份;75日龄, 伪狂犬免疫, 2头份;85日龄, 口蹄疫免疫, 2ml;110日龄, 口蹄疫免疫, 3ml。
⑵副嗜血杆菌有多个血清型, 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力差。必须查清本场副嗜血杆菌的血清型, 选择与之相同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疫苗进行免疫。笔者建议:母猪在产前7周进行跟胎免疫;如发病严重的猪场, 仔猪可在14日龄免疫一次。
5.4 治疗
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 通过抗生素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很小, 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不大。但如果我们早期发现病情, 一出现临床症状就注射抗生素治疗治愈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笔者通过这几年处理这一类疾病总结出使用长效头孢类药物、第二代替米考星对早期猪副嗜血杆菌病有很好治疗效果。同时还要对同群其它猪进行药物预防。
6 体会
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 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 改善猪群饲养管理, 重新思考我们的猪舍设计,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猪群生产条件。
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 篇3
部分病猪不食, 有的跛行, 个别猪跗关节、腕关节肿大, 有的猪咳嗽。
2 剖检变化
病死猪皮肤、眼睑苍白, 消瘦, 耳后、腹下有大片瘀血斑。左跗关节切开见少量淡黄色积液。打开腹腔见大量黄色腹水, 其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呈豆腐渣样, 肝脏整个被包住, 肺间质水肿、粘连。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诊断此例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4 预防
4.1 严格消毒
彻底打扫猪舍卫生, 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 h后用清水冲净, 再用百毒速杀喷雾消毒, 连续喷雾消毒4~5 d, 每天1次。
4.2 加强饲养管理
全群猪用电解质加VC粉饮水5~7 d,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应激反应。
5 治疗
5.1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猪进行隔离治疗, 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VC注射液肌注, 每天1次, 连用5~7 d。
猪副嗜血杆菌病临床探讨 篇4
1910年以来,副猪嗜血杆菌被认为是猪Glasser病的病原菌。近10年来此病在保育期仔猪中的发生率突然增高,并且通常都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有关。临床表明继发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Glasser病较为严重,但至今为止的科学试验一直未能在活体上证明这样相互作用,因此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之间的直接关系还不清楚,加上Glasser病在高健康猪群中的高发生率,表明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有利于发生与副猪嗜血杆菌有关的疾病,比如:断奶日龄提早、猪群中存在该菌的强毒菌株或血清学变种、猪群中低胎次母猪占的比例较高、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子。
1 病原
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 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 min被杀灭,4℃存活7~10 d。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性
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 d左右多易发病。
2.2 传染源
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2.4 流行特点
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应引起注意。
3 临床症状
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型疾病(Glasser病)早期病象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厌食。也可见到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运动不协调、发绀、不愿活动以及死亡。
耐过急性发病的猪可以痊愈,但受害严重者则往往会表现慢性症状,主要是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和生长迟滞。
然而,副猪嗜血杆菌也引起非典型症状,如猝死(通常由败血性休克所致)和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和生长迟滞。
剖检急性型特征性病变是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
4 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如下颌淋病、股前淋病、胸前淋病、肺门淋病、胃门淋病、肝门淋巴,切面颜色一致为灰白色。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浆膜的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外观淡黄色蛋皮样的薄膜状的伪膜附着在肺胸膜、肋胸膜、心包膜、脾、肝与腹膜、肠、以及关节等器官表面,亦有条索状纤维素性膜。一般情况下肺和心包的纤维素性炎同时存在。组织学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为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
5 诊断和防制
5.1 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疾病的确诊依赖于病原菌的分离。然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是相当困难的,因为:(1)细菌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缓慢;(2)此菌在没有转运培养基的情况下存活率很低;(3)使用特种培养基可使其它微生物生长;(4)用抗生素治疗病猪会干扰细菌的分离;(5)病料的采集和处理不当;(6)病猪死后很久才采集病料。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最好的送检病料是具有临床症状的活猪,并且最好是2~3头。这样可优化细菌的分离并且又可对病猪进行全面研究以找出其它可能的病原体,一旦发现了临床症状并且怀疑是副猪嗜血杆菌所致,就必须用抗生索进行治疗。然而,抗生素在Glasser病严重爆发时效果甚差。必须尽早以非经肠途径使用抗生素,而且必须对受害群中所有的猪都进行治疗。
5.2 防制与治疗
推荐使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和增效磺胺。副猪嗜血杆菌的某些菌株对青露素 (青霉素是通常选用的抗生素) 、四环素、某些氨基糖苷和林可霉素有抗药性。
副猪嗜血杆菌是早期定居菌.这就难以通过管理措施来控制其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这种细菌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 (当前已识别了15个,很可能分布于全世界各地) ,具有与其它细菌的交叉反应性抗原,我们对其毒力因子缺乏了解,所有这些情况使得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疾病的预防成为了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在预防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免疫接种可能是防制此病的一种良好方法。然而.尽管有大量关于成功应用商品菌苗或猪场特异性菌苗的报告,但也有关于这些菌苗无效的证据。某些菌苗之所以无效,可能是因为:(1)引起疾病的菌株或血清型缺乏交叉保护;(2)猪群中存在一种以上的血清学变种或一种以上的菌株;(3)强毒菌株可能存在对同一血清型不同菌株攻击缺乏完全保护。
通过不仅采用血清型特异性菌苗。而且采用菌株特异性菌苗,已经取得了副猪嗜血杆菌免疫接种的最好效果。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或者仅仅对母猪免疫接种,可保护仔猪在用同源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攻击时发生Glasser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篇5
1 发病特点
1.1 发病日龄
本病可影响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 尤其是5~8周的仔猪最易感染和发病;母猪及种公猪亦可感染, 但多以隐性感染或慢性跛行为主。
1.2 发病季节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在冬、春阴冷季节, 由于为了保温, 而通风不良, 舍内空气混浊时多发。
1.3 诱发因素
在断奶、阉割、转群、换料、接种疫苗时;或患其它传染病, 如猪气喘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时, 都易诱发该病发生。
1.4 发病场户
饲养条件差、猪舍简陋、管理水平低下, 特别是通风不良, 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场户易发生此病。
2 发病情况
临海市处于浙江东南沿海, 冬春季节气温低, 湿度大, 保暖工作困难, 因此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饲养条件差的猪场, 发病更加严重。总的来说, 临海市的中小型猪场, 普遍存在该病的危胁, 只不程度有所不同。对一个猪群而言, 发病率在10%~15%,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死亡率可达50%以上。再加上跛行、消瘦、生长不良、淘汰等, 直接和间接损失很大。
3 临床症状
猪副猪嗜血杆菌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小猪, 有时也可引起100 kg以上的猪跛行, 但主要引起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仔猪发病。病猪发热 (39~40.5℃) 或体温体温正常,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梢发紫, 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 被毛粗乱, 四肢无力或跛行, 常见后肢关节肿大, 生长不良, 直至衰竭而死亡。
4 解剖变化
以胸腔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 (严重的呈豆腐渣样) 特征。胸腔积液, 混浊, 有的比较严重。肺心粘连, 有的与胸壁粘连。肺有间质水肿、粘连, 心包积液、粗糙、增厚, 呈“绒毛心”。腹腔积液, 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亦相似, 关节肿胀, 关节液增多、浑浊, 有黄色炎症渗出物。
5 鉴别诊断
此病易与猪链球菌病相混淆, 主要区别在于 (1) 发病季节不同。猪链球菌病多发于温度较高季节, 如6—9月份多发, 而副嗜在冬春季节多发, 主要是为了保温, 通风不良, 舍内空气混浊引起诱发。 (2) 患猪链球菌病时病猪体温较高, 可达41℃以上, 同时败血、出血现象严重;而副嗜则病猪体温不高或正常, 败血现象不严重。 (3) 解剖变化:猪链球菌各脏器出血比较严重, 而副嗜则胸腔积液、纤维素性渗出、粘连比较严重。 (4) 呼吸道症状:猪链球菌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而副嗜则病猪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明显。 (5) 病变关节变化:猪链球菌病主要是关节肿胀, 剖开后见关节囊结缔组织出血, 关节液变红浑浊。而副嗜则剖开肿胀关节的皮下后, 有胶冻样黄色渗出。若打开关节腔, 则有淡黄色液体渗出, 有的甚至呈喷射状。 (6) 猪只钙磷缺乏症:猪只体温正常, 无呼吸道症状, 也无关节肿胀等症状, 只是呈跛行、不愿走路等。
6 防治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疗 篇6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在先后诊治的4起病例中, 均为从农村散养户购买仔猪苗育肥的猪场, 体重约为30~40kg, 发病时间大约在进猪后10~20d之间, 其中一户在治愈后30d左右复发。发病猪开始主要集中于整个猪群中的一圈或几圈中, 本圈传播性较强, 但也存在全群漫延的趋势。病初主要表现个别猪出现异常, 或咳嗽、或稀泻、或跛行……, 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然后发病猪逐渐增多, 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体温在40.5~41.5℃之间, 咳嗽, 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或发白, 耳梢或臀部皮肤发紫, 迅速消瘦, 有些病猪出现喜卧, 不愿走动,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等。另外, 有些病猪所表现出的卧下时小心, 四肢集中于腹下, 肩部肌肉呈节奏性震颤, 以及小便时直立后肢, 前肢跪卧等症状, 笔者认为与腹痛有关。
2 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 腹股沟淋巴结高度肿大, 肺肉变, 心房外膜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 心包积液、混浊, 胸、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关节肿大的病猪, 关节腔内有大量暗红色液体或乳白色脓性分泌物。慢性病例, 可见肺肉变、水肿, 胸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 肺与胸膜发生粘连, 心包内有淡黄色胶冻状渗出物, 心脏表面外呈现绒毛心, 粗糙不平。
3 治疗
3.1 治疗措施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 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猪用30%的氟苯尼考配合黄芪多糖等药物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5d。全群用20%的替米考星粉加中药制剂板青颗粒等拌料饲喂, 另外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葡萄糖等, 连用5d。
3.2 治疗效果
发病猪在治疗后, 症状均有缓解, 精神好转, 采食增加。一个疗程之后半数以上的发病猪痊愈, 另外一些症状较重、病程较长, 如皮肤发白、发紫, 呼吸困难或腹式呼吸严重的猪, 往往久治不愈, 或死亡、或淘汰、或成为僵猪。未发病的猪在投药饲喂2~3d后停止发病。
4 体会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控 篇7
1 流行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病全年均有发生, 易发期为10月至翌年3月, 因为该时间段气候变化剧烈, 尤其是日夜温差比较大, 不能合理调控保温和通风, 加速了该病的流行与蔓延。该病主要感染对象为2周龄至4月龄的仔猪和青年猪, 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保育猪最易感染, 发病率为10%~50%, 严重时死亡率超过50%[1]。该病以病猪和康复猪为传染源, 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 即病菌借助飞沫通过呼吸运动进入健康仔猪体内, 或借助污染饲料和饮水通过消化道侵入猪只体内;应激容易降低机体抵抗能力, 如断奶、注射疫苗、运输、疲劳、天气突变等, 此时病原体趁机在机体内大量繁殖, 并产生毒素导致猪只显症发病。从笔者接诊的情况看, 经过长途运输购运的仔猪发病最多, 免疫注射疫苗后的断奶仔猪次之。
2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是膘情较好的仔猪, 病初病猪表现发热, 体温升至40.5~42.0℃, 精神萎靡, 反应很慢, 没有食欲, 咳嗽, 存在呼吸障碍, 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尖发紫, 眼睑水肿, 有的病猪行走缓慢, 跛行, 或不能起立而不愿站立, 四肢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死前症状为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也会突然死亡, 没有明显症状。部分猪只虽然可以耐过急性期, 表现为慢性关节炎、脑膜炎等, 但是有的也会由于腹膜粘连而继发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2]。慢性病例主要是保育猪, 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 消瘦, 背毛粗乱, 伴有咳嗽症状, 四肢无力或跛行, 生长不良, 最终慢慢衰竭而死或者变成僵猪。母猪发病可引起高烧不食、流产、拒绝哺乳和跛行。种公猪发病可引起高烧不食、跛行、性欲减退。
3 病理变化
对病猪进行活体剖解, 可以看到其全身多发性浆膜炎, 即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胸膜炎、脑膜炎, 特别是心包炎、胸膜肺炎比较多见[3]。剖解可以看到许多心包液、胸腔液, 颜色为淡黄, 比较透明, 部分由于混有红细胞而略带红色。腹腔积液表现为黄色的透明状, 或者灰白色的浑浊状, 胸腔粘连, 有1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蛋白绒毛布满心脏和肺脏的表面, 肺脏出血、充血或水肿, 严重的整个腹腔粘连, 黄色的纤维蛋白在肝脏、脾脏、肠道等各脏器呈布满状态, 肝、脾、肾出血肿大坏死。关节特别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液增加, 而且浑浊, 因为存在纤维蛋白渗出, 造成关节液比较粘稠。脑存在脑膜炎病变, 全身淋巴结充血或出血, 明显肿大。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 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则必须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
5 综合防控措施
目前在平江县中小规模猪场 (特别是较老的猪场) 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情况较为常见, 特别是当该病和蓝耳病、血液原虫、猪伪狂犬、圆环病毒等中的1种或几种混合感染时, 治疗上使用抗菌药物基本没有效果。因此, 应坚决淘汰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猪, 树立“防重于治、养防相结合”的防制理念,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以环境控制、管理、疫苗与药物预防相结合。
5.1 加强管理
猪场最好实行封闭式管理, 以免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并实行全进全出制, 在每批猪全部转出后, 首先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干净, 然后全面喷洒20%石灰水+2%烧碱, 2 d后冲洗干净, 再选择活性氯等全面消毒2次, 最后空置7 d后才可转入新的猪群。保持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 使猪舍清洁干燥和通风良好, 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 尤其是深秋和冬春季节易发病时期, 协调好保温和通风, 尽量做到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在饲料中添加合生素, 可以有效改善猪舍内环境和空气质量。尽量减少应激, 如减少猪只的转栏及混群, 在仔猪转栏时添加电解多维和VC饮水。猪场坚持定期彻底消毒, 消毒剂可选择复合醛类、复合碘类等新型、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剂, 每周进行1~2次。霉菌毒素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抑制, 而且目前饲料中其含量大部分超标, 应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以降低其危害, 保证猪只机体免疫系统能够正常运转[4]。
5.2 科学免疫与治疗
做好猪群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 尤其是口蹄疫、链球菌、巴氏杆菌、伪狂犬、猪瘟、猪蓝耳病、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有效降低发病率[5]。仔猪根据发病情况确定免疫时间, 比平时发病日龄提前20~25日龄, 一般安排在7~30日龄内进行, 免疫剂量和方法按疫苗说明使用。由于本病病原有15个以上血清型, 故在治疗时应做药敏试验, 有目的地使用高效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根据几年来平江县在湖南农业大学送检的药敏试验效果, 头孢噻呋、头孢比肟、硫酸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强力霉素等敏感, 可作为有效预防治疗药物使用[6]。笔者认为在仔猪3日龄、7日龄和断奶前 (或发病日龄前7 d) 分别用头孢噻呋钠粉剂注射1针, 每次用量分别为5、7、15 mg, 预防效果较好。如果猪群零星发病, 也应进行早期群体性药物防治, 可在饲料中添加有效药物配伍进行防治, 如头孢噻呋+阿莫西林或者阿米卡星+强力霉素等。
6 体会
应当充分考虑混合感染对猪副嗜血杆菌病防治的影响, 该病常与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链球菌病、肺疫、巴氏杆菌病中的1种或几种混合感染, 造成病情更加复杂, 发病更为严重。对此一定要及时诊断, 综合性使用疫苗和药物紧急接种和治疗, 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有伪狂犬同时感染的应紧急接种伪狂犬疫苗, 有弓形体感染的应使用磺胺-6-甲嘧啶等高效药物进行紧急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同学, 杭中平, 孙治会.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1) :22-23.
[2]纪福美, 王劲松.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329.
[3]张斌, 张拥民.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11) :94.
[4]郭泉.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 :136-137.
[5]杨晓, 朱必凤, 杨旭夫.一种副猪嗜血杆菌新型分型方法——多基因位点序列分型[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 :8-10.
【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推荐阅读: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06-1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控制01-01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2-13
丹毒杆菌病11-29
巴氏杆菌病12-22
鸭巴氏杆菌病06-01
羊李氏杆菌病09-04
猪坏死杆菌病09-10
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治01-19
肉鸡大肠杆菌病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