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杆菌病

2024-11-29

丹毒杆菌病(共7篇)

丹毒杆菌病 篇1

猪丹毒杆菌病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 (亚急性) 、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 但仍未完全控制, 农户散养猪时有发生,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 其他家畜和禽类也有病例。人也可以感染本病, 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 (分泌物、排泄物) 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 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该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最流行。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 有时也为暴发性流行。

2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 大小为0.2~0.4μm×0.8~2.5μm。在病料内的细菌, 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 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 多呈长丝状, 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 d, 毒力仍然强大。露天放置27 d的病死猪肝脏, 深埋1.5 m 231 d的病猪尸体, 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 d的猪肉中, 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 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70℃5 min即可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 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 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此型常见, 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 指压褪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 d内死亡。病死率80%左右, 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 一般突然发病, 表现神经症状, 抽搐, 倒地而死, 病程多不超过1 d。

3.2 亚急性型 (疹块型)

病较轻, 头一两天在身体不同部位, 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 圆形、四边形, 有热感的疹块, 俗称“打火印”, 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 mm, 大小约一至数厘米, 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疹块发生后, 体温开始下降, 病势减轻, 经数日以至旬余, 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 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一两周。

3.3 慢性型

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 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等几种。慢性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 (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常见) 肿胀, 病腿僵硬、疼痛。以后急性症状消失, 而以关节变形为主, 呈现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 但生长缓慢, 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或数月。

慢性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听诊心脏有杂音, 心跳加速、亢进, 心律不齐, 呼吸急促。此种病猪不能治愈, 通常由于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 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 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 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约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 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如有继发感染, 则病情复杂, 病程延长。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急性型胃底及幽门部勃膜发生弥漫性出血, 小点出血;整个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脾肿大, 呈典型的败血脾;肾淤血、肿大, 有“大紫肾”之称;淋巴结充血、肿大, 切面外翻、多汁;肺脏淤血、水肿。

4.2 亚急性型

充血斑中心可因水肿压迫呈苍白色。

4.3 慢性型

心内膜炎:在心脏可见到疵状心内膜炎的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关节炎:关节肿胀, 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蓄积。

5 致病原因

致病原因主要有:一是圈舍肮脏潮湿;二是饲料湿喂, 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 会促进病原的繁殖;三是引水系统遭病原污染;四是摄入粪便;五是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六是温度突变, 夏季高温;七是突然更换日粮;八是连续生产, 不空舍消毒;九是病毒感染,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征和流感;十是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 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6 治疗

6.1 母猪、仔猪治疗

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急性病例可用速效青霉素治疗, 2 d/次, 连续3 d。或者也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 (需注意该剂型的药效持续时间) , 一次性治疗, 覆盖48 h, 之后也可再用一次。用药方式采用肌肉注射, 每10 kg体重1m L (300 000IU/m L) ;也可在饲料中添加200 g/t青霉素V, 连续10~14 d。这种方式不仅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常有效, 还可以在大范围暴发的情况下作治疗之用。四环素也有效果。

6.2 断奶猪、生长猪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 药效快。如果患畜为急性发病, 应采用短效青霉素2次/d, 持续4 d。如非急性发病, 可采用长效青霉素。临床上用药24 h后病畜即可恢复正常。如果病猪数目较多, 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可先采用饮水用药, 再继以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V 200 g/t或四环素500 g/t。青霉素V还可以用在疾病即将暴发时作预防性投药。如果肥育猪当中有个别病例出现, 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 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 1次/8周龄, 最好10~12周龄再免疫接种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作免疫接种, 因为母源抗体会影响接种效果。

7 预防

猪丹毒杆菌病积极治疗, 治愈率还是较高的。将个别发病猪隔离, 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36 h内治疗, 疗效理想。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 、头孢类 (头孢噻呋钠) 。对该细菌应一次性给予足够药量, 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病猪只隔离, 注射阿莫西林2 g/50 kg体重+清开灵注射液20 m L/50 kg体重, 1次/d, 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 h, 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够, 不宜停药过早, 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 kg/t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 g/t料, 拌料治疗, 连用3~5 d。

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 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 选用二联苗或三联苗, 8周龄/次, 10~12周龄最好再免疫接种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做免疫接种。疫病流行期间, 预防性投药, 全群用清开灵颗粒1 kg/t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600 g/t料, 均匀拌料, 连用5 d。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屠宰厂、交通运输、农贸市场检疫工作, 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 d, 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 2次/d, 3~4 d为止。

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摘要:猪丹毒杆菌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本文通过分析该病病原、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 提供了一些治疗与预防措施。

关键词:猪丹毒杆菌病,诊断,治疗

一株猪丹毒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篇2

2012年7月, 江苏海安某养殖场饲养的38只母猪, 已发病死亡8只, 送检1只发病猪到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就诊, 通过对无菌采样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进行常规的分离鉴定和生化试验鉴定, 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 确定为猪丹毒杆菌, 并通过药敏试验对其耐药性分析,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2012年7月, 江苏海安某养殖场共饲养38只母猪, 已死亡8只, 送检1只发病猪到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就诊, 发病猪病程10 d, 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 体温为42.5℃。已使用头孢噻呋钠, 柴胡, 黄氏多糖等药。发病猪的耳, 腹部和四肢内侧广泛出现紫斑, 有气喘现象。剖检后可见:心包积液, 肺充血, 水肿, 肺间隔增宽, 肝肿大, 脾肿大, 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膀胱黏膜有较多点状出血, 肾苍黄, 皮质完全黄色。采集该发病猪的肾脏, 肝, 脾, 肺, 膀胱等病变器官组织备用。

1.2 细菌培养

取发病猪的肾脏, 肝脏, 脾脏, 肺, 膀胱黏膜组织等以无菌操作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划线, 经37℃培养24~48 h后, 观察结果。挑取典型菌株再接种于LB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继续纯培养, 观察LB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致病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然后镜检。

1.3 生化试验

将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到含有下列培养基的生化管中, 葡萄糖, 蔗糖, 棉籽糖, 乳糖, 果糖, 甘露醇, 卫茅醇, 麦芽糖, 木子糖, 苯丙氨酸, 赖氨酸, 鸟氨酸, 阿拉伯糖, 尿素, H2S, 硝酸盐还原。生化试验所使用的生化反应管购于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接种后放37℃恒温箱中培养, 24 h后观察生化管中培养基的变化情况。判断标准:阳性呈鲜红色, 弱阳性呈淡红色, 阴性不变色, 注意观察生化管中是否有气体产生[1]。

1.4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将分离菌采用煮沸裂解法制备细菌基因组DNA模板, 按照16s r DNA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PCR Kit (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方法操作, PCR扩增, 得到的500 bp片段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 切胶送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5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纸片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操作方法参照该公司操作方法与标准, 药敏纸片有:强力霉素30μg/片, 庆大霉素10μg/片, 左氟沙星5μg/片, 链霉素10μg/片, 氯霉素30μg/片, 痢特灵300μg/片, 菌必治30μg/片, 丁胺卡那霉素30μg/片, 罗美沙星10μg/片, 卡那霉素30μg/片, 美洛西林75μg/片, 复方新诺明1.2523.75μg/片, 萘啶酸30μg/片, 氟哌酸10μg/片, 多粘菌素B 300 U/片。本实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挑取分离菌株, 于鲜血琼脂平板涂布, 用无菌镊子将药敏纸片平贴于培养基表面, 于37℃湿盒中培养24 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药敏试纸判断标准: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为不敏感 (耐药) , 13~20 mm为中度敏感, 大于20 mm为高度敏感[4]。

注:+表示产酸, -表示阴性

2 结果

2.1 培养特性

在血液琼脂培养基培养后出现大量针尖样菌落, 在LB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 麦康凯上不生长。

2.2 镜检结果

在显微镜下, 可以看到紫色菌落, 多为细长小杆菌, 纤细杆状者居多, 易形成长丝状, 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与猪丹毒杆菌染色特性相符。

2.3 生化试验结果

细菌在37℃培养24 h后, 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够发酵葡萄糖、果糖、乳糖等糖类, 不发酵甘露糖、麦芽糖和蔗糖, 硝酸盐还原阳性, 尿素酶阴性, 产生硫化氢。

2.4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将分离菌的16s rDNA片段用16s r DNA试剂盒扩增后,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 然后在紫外灯下观察, 在500 bp左右, 切胶后测序;将测定的序列在NCBI网站 (http://www.ncbi.nlm.gov/BLAST) 进行BLAST搜索比对, 结果显示与猪丹毒杆菌GenBank accession no.AP012027有99%的相似性, 故判定此细菌为猪丹毒杆菌。

2.5 药敏试验结果

37℃培养24 h后, 参照药敏试纸判断标准进行判定, 结果显示猪丹毒杆菌对痢特灵, 菌必治, 美洛西林表现高度敏感性;对氯霉素, 强力霉素表现中度敏感性;对庆大霉素, 链霉素, 左氟沙星, 丁胺卡那霉素, 罗美沙星, 卡那霉素, 复方新诺明, 萘啶酸, 氟哌酸, 多粘菌素耐药。

3 讨论及结论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等。该病自然感染时, 潜伏期3~5 d,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经过可以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及慢性型。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 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 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3]。送检病猪的腹部和四肢等广泛出现紫斑, 符合亚急性型猪丹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丹毒杆菌是无芽孢菌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 对腐败和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2]。猪丹毒杆菌是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该菌无芽孢和荚膜, 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形成针尖样菌落,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 麦康凯上不生长[6];本实验对送检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纯培养后, 镜检结果显示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该菌株在血平板上有大量针尖样菌落, LB平板上生长不良, 麦康凯上不生长。送检病料的细菌培养特性与猪丹毒杆菌一致。

mm

猪丹毒杆菌在生化试验鉴定中能够发酵葡萄糖、果糖、乳糖、半乳糖等, 不能发酵甘露糖、蔗糖、木糖, 硫化氢试验阳性, 靛基质、MR、VP和接触酶试验均呈阴性[6]。在该实验中将细菌的纯培养物接种到生化管中, 结果显示该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 果糖, 乳糖, 不能够发酵木糖, 甘露糖和蔗糖, 尿素酶阴性, 硫化氢阳性。由此得出该送检病料的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与猪丹毒杆菌相符合。

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菌株对痢特灵、美洛西林、菌必治、氯霉素等敏感, 对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大部分药物耐药, 也有相关文章报道了猪丹毒杆菌的药敏特性的相似结果[7]。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猪丹毒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药敏试验的结果中还表明临床治疗应避免盲目用药, 应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摘要:实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 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 生化试验鉴定, 药敏试验等方法对江苏海安某养殖场病猪的致病菌进行分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血平板上有大量针尖样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在LB培养基和麦康凯上纯培养后, 可见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不良, 麦康凯上不生长。镜检后可观察到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猪丹毒杆菌GenBank accession no.AP012027有99%的相似性。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够发酵葡萄糖、果糖、乳糖等糖类, 硝酸盐还原阳性, 尿素酶阴性。由此判定该致病菌为猪丹毒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仅对痢特灵, 菌必治, 美洛西林等高度敏感, 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

关键词:猪丹毒,分离,鉴定

参考文献

[1]朱凤琼, 陈达燕, 夏英杰, 等.猪丹毒杆菌的分离及鉴定.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316-317.

[2]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第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郭良兴, 陈克研, 赵魁, 等.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试验.中国畜牧兽医, 2011 (4) :199-202.

[4]邱美珍, 杜丽飞, 杨爱梅, 等.猪丹毒杆菌临床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养猪, 2011 (6) :111-112.

[5]王彦红, 刘文博, 邵慧君, 等.PCR方法诊断猪瘟病毒和猪丹毒杆菌混合感染.动物医学进展, 2011 (9) :113-116.

[6]姚火春.微生物实验指导 (第2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猪丹毒病的诊疗 篇3

1 猪丹毒的概述

患病猪颈部与背部出现大面积的皮肤淤血现象。该病主要发生在架子猪, 人也有可能感染该病, 称为类丹毒。病猪及带菌猪主要是该病的传染源, 但在部分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也存在此菌。该病四季都有可能发生, 但在多雨炎热季节更为流行。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 它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该菌是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 大多成对或成丛排布。猪丹毒杆菌一般情况下对自然环境的抵御能力较强, 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一般在70℃中持续5 min即可杀死。

2 猪丹毒的分类

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其中急性型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等, 该类型大多发生在猪仔身上;亚急性型也叫疹块型, 病势较轻, 发病后体温开始下降, 病势开始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痊愈, 但也有在发病过程中病情恶化转化为败血病而死;慢性型是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来的, 但也有原发性的, 常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类型, 该种类型的病主要表现为背、肩、耳、蹄和尾部形成皮肤坏死,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坏死的皮肤脱落, 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得到痊愈。

3 致病原因

3.1 环境影响

圈舍肮脏且潮湿、饮水时水质受病原体入侵、季节变化等引起的温度突变及夏季高温。

3.2 饲养员在管理方面的原因

饲料潮湿使猪摄入, 特别是使用奶类副产品会加剧病原的繁殖:未及时清理粪便, 让猪摄入太多的粪便;猪群混养, 使猪产生应激反应;饲养员经常更换日粮, 使猪只不适应;猪舍经常处于满员状态, 没有空舍和消毒;猪舍中有大量稻草, 因为丹毒杆菌在稻草中更易存活。

以上两个原因都是比较客观的,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避免的, 引起该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特别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在这个方面应该多多研究发现更好的疫苗来治疗该病。

4 猪丹毒的诊断

猪丹毒一般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症状不典型且不明确的需借助实验室检查。在临床上表现体温升高, 皮肤上有红斑、疹块, 指压退色应与猪瘟、急性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区别。如猪丹毒皮肤红斑较猪瘟皮肤红斑鲜明, 按压颜色变淡, 而猪瘟的红斑压之不褪色;猪瘟的淋巴呈大理石样病变, 而猪丹毒无此病变等, 即可得到初步确诊。实验室鉴定病原的主要方法有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实验等。

5 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使更少的猪患猪丹毒病, 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 例如应该加强饲养、交易、屠宰、检疫等工作, 也应该对新购入的猪隔离观察21 d, 多注意圈舍、饮用水及食物的卫生。在发生疫情时应隔离治疗、消毒, 对未发病的猪用青霉素注射以加强免疫。

发病后应及时进行治疗, 在一天到两天内进行治疗效果最好, 将个别发病猪隔离, 同一圈舍的猪用清开灵颗粒每吨料一公斤、70%水溶性阿莫西林拌料治疗。发病猪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静注, 加清开灵注射效果更佳, 也可用四环素、康迪注射液、链霉素、复方磺胺嘧啶钠、洁霉素或泰乐菌素等治疗。

摘要: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多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 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作者通过对致病原因的分析, 给出具体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谈谈猪丹毒病诊断和治疗 篇4

1 诊断要点

1) 急性 (败血型) 有疹块, 其特征是皮肤表面有出现一块块病灶, 少食口渴的症状发病突然体温升高达42度以上寒战。病猪行走时, 僵直坡行。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数分钟后又卧倒。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头下垂, 背部隆起, 食欲停止。干呕有时呕吐现象。病初便秘, 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 病程2~3天随即死亡。

2) 亚急性 (疹块型) 病猪出现典型猪丹毒的症状, 急性型症状出现后在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 形状不同的疹快凸出于皮肤, 呈现红色或紫色, 中间苍白, 用于指压后褪色。当疹块出现后, 体温恢复正常, 病情好转, 病程一周左右, 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3) 慢性型病猪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 关节肿大, 行动僵硬, 呈现坡行。出现慢性心膜炎, 消瘦, 贫血, 喜卧倒, 行走不稳, 心跳快, 常因心跳麻痹而突然死亡。

2 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甚至在鱼类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在夏季多发, 5~9月份是流行高峰, 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多见于架子猪。

3 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目前市销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和猪瘟、猪肺疫三联苗两种。各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隔离消毒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治疗, 注意环境和粪便的消毒。对于病猪的尸体应作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 杜绝传播, 药物治疗本病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 首次使用剂量要大, 此外, 其他抗生素或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均有效。用抗猪丹毒高免血清, 皮下或静脉注射, 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4 病理变化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疗 篇5

剖检猪尸体表有形状各异和大小不同的暗红色疹斑。肠、胃都有炎症;脾肿大、充血、樱桃红色;肾肿大、暗红色, 表面云雾状, 皮质部内有暗红色小点;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心包内有积水, 心内膜点状出血。

综上症状判断, 确定为猪丹毒病。

1治疗方法

1.1病猪用青霉素2万U/ (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链霉素50 mg/ (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

1.2全场生猪同时结合用恩诺沙星300~500 g/t拌料, 可溶性粉的阿莫西林300~400 g/t饮水。

1.3全场生猪用多维500 mg/L, 维C200 g/t, 饮水。

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后, 3 d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猪群恢复正常采食。

猪群猪丹毒病的防治 篇6

1 猪丹毒病概况

猪丹毒病的病原是猪丹毒杆菌。丹毒杆菌是一类小的革兰氏阳性菌。急性感染的猪随粪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大量猪丹毒杆菌。寄生虫感染可增加猪丹毒病的严重性, 黄曲霉素引起的隐形中毒可增加猪对丹毒杆菌的敏感性, 环境和应激因素如营养、湿度、疲劳、圈舍肮脏潮湿、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都可能引发猪丹毒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短的1天, 长的7天。

急性型:此型常见, 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呕吐, 结膜充血;粪便干硬, 附有粘液, 仔猪后期下痢;耳、颈、背部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和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 指压褪色后融合在一起;常于3~4天内死亡。病死率很高, 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仔猪感染猪丹毒时, 一般突然发病, 表现出神经症状, 抽搐、倒地而死, 病程多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 (疹块型) :症状较轻, 病初在身体不同部位, 尤其是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呈圆形或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 俗称“打火印”, 指压褪色。疹块突出皮肤2~3mm, 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 病势减轻, 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转变为败血型而死, 病程约为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 也有原发性的, 常见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症状。

2 剖检病变

特征性的菱形疹块病灶是猪丹毒病唯一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急性病例呈弥漫性皮肤出血, 特别是口鼻、耳、下颚、喉、腹部和腿部的皮肤尤为明显。肺、心脏、胃、肾脏和肝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特别是脾脏出血、明显肿大。慢性病例主要是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常发生于跗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镜检取急性高热时病猪耳静脉血、死猪肾脏、脾脏、淋巴结涂片或触片, 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较细长、成对或成丛排列的杆菌。

3 防治措施

猪丹毒急性高发的早期治疗效果好, 治愈率较高。将个别发病猪只隔离, 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36小时内治疗疗效理想。对该细菌应一次性给予足够药量, 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 注射阿莫西林2g/50kg体重+清开灵注射液20m L/50kg体重, 每天1次, 或者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肌肉注射2万单位/kg体重, 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小时。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够, 不宜停药过早, 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kg、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g, 拌于1吨饲料中喂服治疗, 连用3~5天。

由2例猪丹毒病引发的思考 篇7

1 病例介绍

1.1 病例1

2012年8月10日, 本县畜主王某饲养的12头40kg左右的架子猪, 突发42℃高热, 食欲废绝, 喜卧湿地, 不愿走动, 驱赶时走路摇摆, 眼结膜充血, 粪便干硬呈栗状, 皮肤潮红, 指压褪色, 进而呼吸困难, 粘膜紫绀, 跛行。刚开始2头发病, 经畜主注射青霉素等药物2次后, 精神好转, 热稍退, 停药后仍恢复原状, 并在全群中蔓延开来。主诉, 全部自繁自养, 上批猪也在同期发病, 治疗后死亡1头, 按免疫程序进行了相应的免疫。经诊断, 为急性猪丹毒, 遂采取青霉素钠4万单位∕kg·体重, 每日3次, 直至体温、食欲恢复正常, 再巩固2天。猪群痊愈。

1.2 病例2

2012年8月25日, 一猪场饲养的60~70kg生猪130多头, 近期猪群发病, 轻者跛行少食, 体温41℃左右, 经注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2~3天后康复;重者四肢关节肿胀, 行走强拘, 抑或卧地不起, 食欲锐减, 经注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的药物治疗5天后, 体温食欲恢复正常, 但一肢或两肢跛行难愈, 生长缓慢。主诉, 因为去年同期猪群也发病, 症状与今年类似, 病程较长, 对本批生猪按要求进行了猪瘟、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链球菌病的防疫, 间隔一段时间适当投药预防, 猪群仍发病, 经诊断为慢性猪丹毒感染。处理:隔离病猪, 静脉注射青霉素钠3万单位∕kg·体重, 每隔8小时1次, 连续4~5天, 全场消毒;在料中按0.2%投喂土霉素粉5天。15头跛行猪治愈14头, 1周后猪群恢复正常。

2 发病原因分析

(1) 夏秋之交, 暑气很盛, 闷热多雨, 这与猪丹毒的流行特点吻合。

(2) 8月份, 是炎热少雨的盛夏向闷热多雨初秋过渡之际, 为蚊蝇的滋生提供了最佳时机, 而蚊虫也正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蚊虫叮咬, 不仅会使猪寝食不安, 抵抗力下降而且会直接给猪“注入”病菌, 引起发病。据报道, 即便是健康的猪, 猪丹毒杆菌的带菌率也很高, 只是不发, 约有24.3~70.5%的健康猪, 其扁桃体和其它淋巴组织中存在猪丹毒杆菌。当各种不利因素, 如饲养条件、气候变化、蚊虫叮咬、停食断水等, 会导致猪只发病, 也就是常说的“自源性传染病”。

(3) 由以上2个病例可知, 2个猪场均未做过猪丹毒疫苗的免疫接种, 也就是说猪全部暴露在无免疫保护之下。据了解, 近年绝大多数猪场除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之外, 已不或很少防疫猪丹毒疫苗, 而猪丹毒病菌又确确实实存在于猪体或环境之中。

3 预防和控制措施

3.1 强化管理, 减少不利因素

加强生猪, 特别是3~6月龄架子猪的饲养管理, 如改善环境、饲喂优质全价的饲料、防暑降温、投喂增免药物、减少转群应激等, 尽最大可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 不光能促进生长, 还能有效的防治如猪丹毒等应激性、自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 使养殖效益更大化。

3.2 夏秋多发季节, 加强驱蚊灭蝇

蚊虫是很多传染病的生物媒介, 它不仅使动物寝食不安, 导致抵抗力下降, 而且能通过叮咬传播病菌。对猪丹毒等虫煤传染病, 做好驱蚊灭蝇是夏秋季防控该类疫病的工作重点之一, 不容小视。

3.3 有条件的要加强疫苗的免疫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教学下一篇:受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