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

2024-10-17

猪丹毒病(共8篇)

猪丹毒病 篇1

1 发病情况

唐山市岔河镇某一散养户, 养殖30头育成猪, 2012年8月份的一天, 其中1头长势良好的猪突然死亡, 遂到唐山职业技术学校就诊。主诉:前一天育成猪群采食良好, 无任何异常表现。后经询问得知, 在病死猪同圈舍猪群中有3头猪背胸侧皮肤出现隐约的几块不太规则的疹块, 并没有引起养猪户的重视。经询问该猪群没有做猪丹毒疫苗的防疫。

2 剖检

死亡猪只胃底、幽门部溃疡、出血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呈紫红色, 质松软, 包膜紧张, 边缘纯圆;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肿大;心包积水, 心肌炎症变化;肝脏充血, 红棕色。疑似猪丹毒。

3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了一块脾脏, 做组织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 可以看到呈丛排列的革兰阳性细小杆菌。确诊为猪丹毒。

4 防治

(1) 将发病猪舍的病猪分到一个单独的圈舍饲养, 同时按每千克体重8万IU注射青霉素, 每天2次, 治疗2次后效果非常好, 连续治疗了3 d, 防止复发。同群中假定健康猪饲喂青霉素。

(2) 同时对猪舍、用具、设备等做认真的消毒, 对粪便、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 育肥猪治愈后10 d, 所有育肥猪用猪丹毒弱毒菌苗做了疫苗防疫。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 m L, 注苗7 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9个月。经过以上方法处理后, 减少了经济损失。该育成猪群过两个半月后全部出栏。

5 建议

(1) 散养户要提高对猪丹毒病预防的认识。散养户往往很重视危害大、发病率高的疫病的预防, 忽视类似猪丹毒病的预防, 使得猪丹毒病在散养猪群中发生较常见。实践中, 猪丹毒病的发生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猪丹毒杆菌抵抗力较强, 一旦发生猪丹毒感染, 一定做好环境、病畜的彻底消毒。

(2) 搞好猪群的预防接种工作, 其免疫注射密度应达到100%。根据猪群的具体情况。也可选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 每头猪皮下注射2 m L, 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免疫期分别为10个月、9个月、6个月。三联苗用量小, 使用方便。

(3) 使用疫苗前后7~10 d内, 不得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饲喂或拌料。同时稀释后的菌苗必须在6 h内用完, 以防菌体死亡, 影响防疫效果。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篇2

【关键词】猪丹毒;症状;防治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各种年龄的猪都有可能感染。但3月龄~12月龄的猪最易感染,人经损伤的皮肤感染也可能得类丹毒病,主要发生于手部。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身上,其他动物和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更易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播。

2 致病原因

(1)圈舍肮脏潮湿;(2)饲料湿喂,尤其是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3)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4)摄入粪便;(5)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6)温度突变;(7)突然变更日粮;(8)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9)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10)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

3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 um~0.4um,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60d毒力仍然很强。露天放置27d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m 230d的病毒猪尸体、12.5%盐处理并冷藏于4℃150d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菌,用2%福尔马林、1%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碳酸可使猪丹毒菌很快死亡,猪丹毒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5min~20min或温度70℃5min可杀死。

4 临床症状

4.1 急性型

在流行初期,有个别病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显示突然爆发状态。大多数病猪体温42℃~43℃不退,死亡率高。患病的猪不食、呕吐、粪便干硬且附有黏液。患病小猪后期状态体现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褪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d?????????~4d死亡。

4.2 亞急性型

病较轻,体温一般不超过42℃,1d~2d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初期呈现粉红色,后变成紫红色,指压褪色,疹块突出皮肤2mm~3mm,大小约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指压不褪色,疹块稍突起,发红,中间苍白界限明显,很像烙印,故有“打火印”之称。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周~2周。

4.3 慢性型

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或数月。

5 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黏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包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亚急性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关节肿大,变形。

6 诊断

如果病猪皮肤呈现典型病变,现场容易诊断。一些猪场在保健用药期间还算稳定,一旦停药后又出现散发突死病例不易判断,确诊可根据实验室分离鉴定病原进行诊断,这种病原很容易培养,血清学实验结果只能说明患猪接触过病原,不足以当作确诊依据,必须间隔14d作两次血清学实验,如果结果都是滴度升高,才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7 预防

(1)猪丹毒其实并不可怕,积极治疗,治愈率还是较高的。首先将发病猪隔离,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h~36h治疗效果最好;其次药物治疗,开始为青霉素类、头孢类对该菌应一次性给足药量,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病猪注射青霉素加清开灵注射液,每天一次,直至病猪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但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型。同类群猪饲料采取加入清开灵颗粒1kg/t、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g/t水、连续3d~5d拌料治疗。

(2)如果生长猪不断发病,则应免疫接种,选用二联苗或三联苗,8周龄一次,10周龄再来一次,防母源抗体干扰,一般8周前不做免疫接种。

(3)疫病流行期间,预防性投药。

(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避免高温高湿,做到定期消毒。

(5)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d,若发生疫情及时采取隔离治疗。

8 治疗

本病的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药效比较快。对于患为急性发病的,采取短效青霉素,每日注射两次,持续四天;对于患为慢性发病的,采用长效青霉素治疗。如果病猪数量较多,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或采用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200g/t或四环素500g/t。

参考文献

[1]张立红.猪丹毒病及其防治.中国畜禽种业,2012(10):15

[2]王琳.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畜牧兽医杂志,1995(10):05

[3]刘亚晶.猪丹毒防治经验介绍.吉林畜牧兽医,2012(10):01

[4]赫继习,乔保磊.猪瘟和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现代农业,2011(05):01

猪丹毒病的诊疗 篇3

1 猪丹毒的概述

患病猪颈部与背部出现大面积的皮肤淤血现象。该病主要发生在架子猪, 人也有可能感染该病, 称为类丹毒。病猪及带菌猪主要是该病的传染源, 但在部分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也存在此菌。该病四季都有可能发生, 但在多雨炎热季节更为流行。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 它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该菌是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 大多成对或成丛排布。猪丹毒杆菌一般情况下对自然环境的抵御能力较强, 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一般在70℃中持续5 min即可杀死。

2 猪丹毒的分类

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其中急性型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等, 该类型大多发生在猪仔身上;亚急性型也叫疹块型, 病势较轻, 发病后体温开始下降, 病势开始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痊愈, 但也有在发病过程中病情恶化转化为败血病而死;慢性型是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来的, 但也有原发性的, 常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类型, 该种类型的病主要表现为背、肩、耳、蹄和尾部形成皮肤坏死,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坏死的皮肤脱落, 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得到痊愈。

3 致病原因

3.1 环境影响

圈舍肮脏且潮湿、饮水时水质受病原体入侵、季节变化等引起的温度突变及夏季高温。

3.2 饲养员在管理方面的原因

饲料潮湿使猪摄入, 特别是使用奶类副产品会加剧病原的繁殖:未及时清理粪便, 让猪摄入太多的粪便;猪群混养, 使猪产生应激反应;饲养员经常更换日粮, 使猪只不适应;猪舍经常处于满员状态, 没有空舍和消毒;猪舍中有大量稻草, 因为丹毒杆菌在稻草中更易存活。

以上两个原因都是比较客观的,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避免的, 引起该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特别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在这个方面应该多多研究发现更好的疫苗来治疗该病。

4 猪丹毒的诊断

猪丹毒一般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症状不典型且不明确的需借助实验室检查。在临床上表现体温升高, 皮肤上有红斑、疹块, 指压退色应与猪瘟、急性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区别。如猪丹毒皮肤红斑较猪瘟皮肤红斑鲜明, 按压颜色变淡, 而猪瘟的红斑压之不褪色;猪瘟的淋巴呈大理石样病变, 而猪丹毒无此病变等, 即可得到初步确诊。实验室鉴定病原的主要方法有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实验等。

5 猪丹毒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使更少的猪患猪丹毒病, 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 例如应该加强饲养、交易、屠宰、检疫等工作, 也应该对新购入的猪隔离观察21 d, 多注意圈舍、饮用水及食物的卫生。在发生疫情时应隔离治疗、消毒, 对未发病的猪用青霉素注射以加强免疫。

发病后应及时进行治疗, 在一天到两天内进行治疗效果最好, 将个别发病猪隔离, 同一圈舍的猪用清开灵颗粒每吨料一公斤、70%水溶性阿莫西林拌料治疗。发病猪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静注, 加清开灵注射效果更佳, 也可用四环素、康迪注射液、链霉素、复方磺胺嘧啶钠、洁霉素或泰乐菌素等治疗。

摘要: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多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 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作者通过对致病原因的分析, 给出具体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疗 篇4

剖检猪尸体表有形状各异和大小不同的暗红色疹斑。肠、胃都有炎症;脾肿大、充血、樱桃红色;肾肿大、暗红色, 表面云雾状, 皮质部内有暗红色小点;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心包内有积水, 心内膜点状出血。

综上症状判断, 确定为猪丹毒病。

1治疗方法

1.1病猪用青霉素2万U/ (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链霉素50 mg/ (kg体重) 肌肉注射, 2次/d。

1.2全场生猪同时结合用恩诺沙星300~500 g/t拌料, 可溶性粉的阿莫西林300~400 g/t饮水。

1.3全场生猪用多维500 mg/L, 维C200 g/t, 饮水。

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后, 3 d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猪群恢复正常采食。

猪群猪丹毒病的防治 篇5

1 猪丹毒病概况

猪丹毒病的病原是猪丹毒杆菌。丹毒杆菌是一类小的革兰氏阳性菌。急性感染的猪随粪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大量猪丹毒杆菌。寄生虫感染可增加猪丹毒病的严重性, 黄曲霉素引起的隐形中毒可增加猪对丹毒杆菌的敏感性, 环境和应激因素如营养、湿度、疲劳、圈舍肮脏潮湿、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都可能引发猪丹毒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短的1天, 长的7天。

急性型:此型常见, 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呕吐, 结膜充血;粪便干硬, 附有粘液, 仔猪后期下痢;耳、颈、背部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和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 指压褪色后融合在一起;常于3~4天内死亡。病死率很高, 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仔猪感染猪丹毒时, 一般突然发病, 表现出神经症状, 抽搐、倒地而死, 病程多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 (疹块型) :症状较轻, 病初在身体不同部位, 尤其是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呈圆形或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 俗称“打火印”, 指压褪色。疹块突出皮肤2~3mm, 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 病势减轻, 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转变为败血型而死, 病程约为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 也有原发性的, 常见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症状。

2 剖检病变

特征性的菱形疹块病灶是猪丹毒病唯一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急性病例呈弥漫性皮肤出血, 特别是口鼻、耳、下颚、喉、腹部和腿部的皮肤尤为明显。肺、心脏、胃、肾脏和肝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特别是脾脏出血、明显肿大。慢性病例主要是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常发生于跗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镜检取急性高热时病猪耳静脉血、死猪肾脏、脾脏、淋巴结涂片或触片, 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较细长、成对或成丛排列的杆菌。

3 防治措施

猪丹毒急性高发的早期治疗效果好, 治愈率较高。将个别发病猪只隔离, 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36小时内治疗疗效理想。对该细菌应一次性给予足够药量, 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 注射阿莫西林2g/50kg体重+清开灵注射液20m L/50kg体重, 每天1次, 或者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肌肉注射2万单位/kg体重, 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小时。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够, 不宜停药过早, 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kg、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g, 拌于1吨饲料中喂服治疗, 连用3~5天。

猪丹毒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篇6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 其他家畜和禽类也有病例。人也可以感染本病, 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 (分泌物、排泄物) 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 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该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最流行。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 有时也为暴发性流行。

2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 大小为0.2~0.4μm×0.8~2.5μm。在病料内的细菌, 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 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 多呈长丝状, 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 d, 毒力仍然强大。露天放置27 d的病死猪肝脏, 深埋1.5 m 231 d的病猪尸体, 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 d的猪肉中, 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 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70℃5 min即可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 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 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此型常见, 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 指压褪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 d内死亡。病死率80%左右, 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 一般突然发病, 表现神经症状, 抽搐, 倒地而死, 病程多不超过1 d。

3.2 亚急性型 (疹块型)

病较轻, 头一两天在身体不同部位, 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 圆形、四边形, 有热感的疹块, 俗称“打火印”, 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 mm, 大小约一至数厘米, 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疹块发生后, 体温开始下降, 病势减轻, 经数日以至旬余, 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 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一两周。

3.3 慢性型

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 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等几种。慢性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 (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常见) 肿胀, 病腿僵硬、疼痛。以后急性症状消失, 而以关节变形为主, 呈现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 但生长缓慢, 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或数月。

慢性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听诊心脏有杂音, 心跳加速、亢进, 心律不齐, 呼吸急促。此种病猪不能治愈, 通常由于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 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 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 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约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 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如有继发感染, 则病情复杂, 病程延长。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急性型胃底及幽门部勃膜发生弥漫性出血, 小点出血;整个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脾肿大, 呈典型的败血脾;肾淤血、肿大, 有“大紫肾”之称;淋巴结充血、肿大, 切面外翻、多汁;肺脏淤血、水肿。

4.2 亚急性型

充血斑中心可因水肿压迫呈苍白色。

4.3 慢性型

心内膜炎:在心脏可见到疵状心内膜炎的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关节炎:关节肿胀, 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蓄积。

5 致病原因

致病原因主要有:一是圈舍肮脏潮湿;二是饲料湿喂, 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 会促进病原的繁殖;三是引水系统遭病原污染;四是摄入粪便;五是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六是温度突变, 夏季高温;七是突然更换日粮;八是连续生产, 不空舍消毒;九是病毒感染,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征和流感;十是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 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6 治疗

6.1 母猪、仔猪治疗

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急性病例可用速效青霉素治疗, 2 d/次, 连续3 d。或者也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 (需注意该剂型的药效持续时间) , 一次性治疗, 覆盖48 h, 之后也可再用一次。用药方式采用肌肉注射, 每10 kg体重1m L (300 000IU/m L) ;也可在饲料中添加200 g/t青霉素V, 连续10~14 d。这种方式不仅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常有效, 还可以在大范围暴发的情况下作治疗之用。四环素也有效果。

6.2 断奶猪、生长猪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 药效快。如果患畜为急性发病, 应采用短效青霉素2次/d, 持续4 d。如非急性发病, 可采用长效青霉素。临床上用药24 h后病畜即可恢复正常。如果病猪数目较多, 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可先采用饮水用药, 再继以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V 200 g/t或四环素500 g/t。青霉素V还可以用在疾病即将暴发时作预防性投药。如果肥育猪当中有个别病例出现, 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 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 1次/8周龄, 最好10~12周龄再免疫接种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作免疫接种, 因为母源抗体会影响接种效果。

7 预防

猪丹毒杆菌病积极治疗, 治愈率还是较高的。将个别发病猪隔离, 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36 h内治疗, 疗效理想。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 、头孢类 (头孢噻呋钠) 。对该细菌应一次性给予足够药量, 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病猪只隔离, 注射阿莫西林2 g/50 kg体重+清开灵注射液20 m L/50 kg体重, 1次/d, 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 h, 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够, 不宜停药过早, 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 kg/t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 g/t料, 拌料治疗, 连用3~5 d。

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 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 选用二联苗或三联苗, 8周龄/次, 10~12周龄最好再免疫接种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做免疫接种。疫病流行期间, 预防性投药, 全群用清开灵颗粒1 kg/t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600 g/t料, 均匀拌料, 连用5 d。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屠宰厂、交通运输、农贸市场检疫工作, 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 d, 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 2次/d, 3~4 d为止。

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摘要:猪丹毒杆菌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本文通过分析该病病原、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 提供了一些治疗与预防措施。

猪丹毒病 篇7

口蹄疫仍然是当前和今后猪病的防控重点之一。今年湖北武汉和上海某地曾确诊牛发生A型口蹄疫。中新网2月19日也曾报道台湾彰化县北斗镇一养猪场发生口蹄疫。虽然卫生部在今年新公布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去除了口蹄疫, 但是养猪户同样不可轻视此病。猪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和极易接触传染病, 病原为口蹄疫病毒, 该病毒可感染所有偶蹄动物发病, 猪以口腔黏膜、鼻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本症的传染性极强, 传播迅速, 感染和发病率很高, 可引起仔猪大量死亡,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平时应加强该病的免疫效果监测工作, 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对抗体水平低的猪群应加强免疫。对贵重的种用猪加强护理和进行药物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 蹄部可涂以20%的碘甘油, 并肌注抗生素, 可缩短病程, 减少死亡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有的地区大面积发生, 有的地区病情已基本控制。单发少见, 多为混合感染, 发病后如以副猪为主则病情比较厉害, 治疗效果一般, 防治该病主要靠打针, 同时饲料里加入司帕沙星和林可霉素。

中小规模猪场猪丹毒病的防治措施 篇8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 主要发生在2~6月龄的架子猪。除猪以外, 其他家畜、禽类和人也能感染发病。人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叫类丹毒。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带菌猪为传染源, 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 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吸血昆虫传播。猪丹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季发生较多, 冬、春季散发。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2.1 急性型 (败血症型)

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死亡率为特征。病猪体温升至42℃以上, 高热稽留, 食欲减退。喜卧, 行走不稳, 关节僵硬。发病1~2d后, 皮肤上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紫红斑, 尤以颈、背、腿外侧多见, 指压时红色消失, 指去复原。如不及时治疗, 往往在2~3d内死亡。

2.2 亚急性型 (疹块型)

此型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 俗称“打火印”。体温升至41℃左右, 发病后2~3d, 在背、胸、颈、腹侧等皮肤上, 出现红色、紫黑色大小不等的菱形、圆形疹块。随着疹块的出现, 则体温逐步下降, 病情减轻。7~10d左右可康复, 也有少数病例转为败血症型死亡。

2.3 慢性型常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主要有浆液性

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类型。

(1)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型, 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肘关节, 受害关节肿胀、疼痛、行走困难。

(2) 疣状心内膜炎型,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心跳增数, 听诊有心内杂音, 此种病猪常因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

(3) 皮肤坏死型, 常发生于猪的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肿胀、坏死、变黑, 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 最后脱落, 遗留一片无毛瘢痕。

3 诊断要点

3.1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 尤其是体温升高, 皮

肤上有红色红斑, 疹块, 剖检脾肾肿大呈红色, 疣状心内膜炎、关节炎, 可初步确诊。

3.2 采取病料如肝、肾、脾、疹块渗出液, 心内膜炎

疣状物及关节液等, 涂片或触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细长的小杆菌。

3.3 注意和猪瘟、猪皮炎肾病综合症进行鉴别, 猪

瘟皮肤常呈针尖样出血, 指压不褪色, 肾脏不肿大, 针尖样出血, 脾脏也不肿大, 边缘有梗死灶, 淋巴结周边出血, 切面呈大理石样。皮炎肾病综合症病猪的淋巴结常肿大数倍, 但不出血。

4 防治措施

【猪丹毒病】推荐阅读:

重视猪丹毒防控05-30

突发性猪丹毒诊疗报告论文10-05

上一篇: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下一篇:商业开发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