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巴氏杆菌病

2024-06-01

鸭巴氏杆菌病(通用11篇)

鸭巴氏杆菌病 篇1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病 (简称禽出败) , 它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家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鸭、鹅、火鸡、鸽等家禽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成禽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特别在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生。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感染。其临床症状是:急性型病禽发生剧烈的下痢和败血症的症状, 慢性病例则发生肉髯水肿和关节炎。

2 发病情况

2012年9月20日, 隆化县七家镇刘某来电话称家里饲养的鸭子突然发生大批死亡, 仅两天多时间就死亡鸭子240余只, 不知什么原因, 请速来救治。

经对刘某调查得知:刘某鸭场未发病前存栏成年鸭近600只, 9月17日晚六点鸭群回舍进行饲喂, 采食状况、精神状态都很正常, 也都很健康, 没有发现蔫食的鸭只, 9月18日早六点半起床喂鸭子时, 到鸭舍一看, 有好几十只鸭子死亡, 还有部分鸭子倒地不起、挣扎、拍翅抽搐, 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呼吸, 随后很快死亡, 在近两天的时间里就死亡200多只。

3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 羽毛蓬松, 呆立或独蹲一隅;食欲废绝, 饮欲增加;腹泻, 排灰色便或绿色稀粪、味臭, 有的鸭子粪便还混有血液;呼吸困难, 严重者张口呼吸, 可视粘膜发绀;口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流出, 特别是病鸭常常摇头, 有的病鸭还出现跛行;个别病鸭消瘦贫血, 鼻窦肿大, 呼吸作响, 鼻流粘液性鼻液, 肉垂肿、耳片肿胀, 腿部关节或趾关节肿胀。

4 尸体剖检变化

外观尸体眼结膜苍白、深凹。急性病死鸭子心脏背面大面积出血、心外膜、心冠状沟脂肪有出血点, 心内膜有出血点;肝脏稍肿、质脆、易碎, 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灶, 有散在出血点;肺有暗红色实变区;嗉囊上部食管有大量淡黄色带泡沫粘液存留, 肠道肠壁有大量出血点、盲肠严重出血, 腺胃粘膜少见出血, 肌胃有出血块;慢性死亡的鸭子, 在肿胀的头垂及关节处。切开后可见干酪样渗出物;有的还可见到肺炎、鼻炎的变化。

5 治疗方法

5.1 磺胺类药物

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 (新诺明) 等都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 有人采用敌菌净、尤其是复方敌菌净片 (由1份敌菌净与5份磺胺间甲氧嘧啶或二甲嘧啶配成) 对禽霍乱的治疗效果较其他药物为好, 其剂量为20~25mg/kg体重·次, 1日2次。

5.2 抗生素类药物

可应用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5.3 喹乙醇

其用量为5mg/kg体重·次, 每日2次。鸡、鸭对喹乙醇较敏感, 超剂量很容易引起中毒死亡, 故应严格掌握剂量, 混饲时必须搅拌均匀。

在有条件的地区、养殖场, 当禽发生此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时, 最好通过药敏试验后, 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全群给药, 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 剂量一定要足, 疗程合理, 当死亡明显减少后, 再继续用药2~3d, 以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

无论使用哪种药物。反复应用均易产生抗药性, 应引起注意。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搞好平时的饲养管理, 满足禽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和微量元素一定要保证足量供应, 增强禽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6.2 搞好杀菌灭源

平时搞好禽场环境卫生工作, 严格执行禽场消毒制度, 减少细菌生存和繁衍滋生的场所, 以减少禽感染本病的几率, 最大限度避免禽类感染和传播本病。

6.3 强化免疫注射

认真贯彻禽场兽医卫生防疫免疫注射制度, 严格按照禽场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注射。我国现生产的很多禽霍乱菌苗如禽霍乱氢氧化铝胶菌苗、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禽霍乱冻干苗、禽霍乱731弱毒冻干苗等都有较好预防效果, 这些菌苗必须严格按各种疫苗的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近年来, 国内新研制的禽霍乱蜂胶灭活苗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对2月龄以上鸡, 每只胸肌接种1ml, 免疫期可达6个月, 其保护率在1~6个月内平均为95%, 菌苗对鸡安全, 无严重不良反应, 个别鸡呈一过性减食或精神不适现象, 一般经24h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6.4 严禁乱购禽类

大型禽场采取自孵自养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严禁乱从市场、散养户中购置禽类饲养, 防止将本病带入禽场造成感染发病和传播。

6.5 规范建场标准

禽场应严格按规范化管理标准建设, 距主要河流、主要交通干线、村庄以及厂矿等要有科学标准的距离。鸭、鹅所用水源最好不用污染的河流水, 如用河流水最好经过泥沙渗透过滤或消毒, 避免河流上游由于此类禽病发生造成本场感染。

6.6 病死禽无害化处理

禽场一旦发生本病, 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病死禽应全部深埋或烧毁, 鸭舍及一切用具要彻底消毒, 粪便要经发酵后利用。对发病禽群要严格检查。病禽及可疑病禽应及时隔离, 重症者急宰, 轻症者可进行对症治疗。

鸭巴氏杆菌病 篇2

狼咬伤引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局部流行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高致死性传染病,对畜牧业生产和经济危害极大.

作 者:李林召  作者单位:青海省甘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814100 刊 名:中国畜禽种业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年,卷(期):2009 5(5) 分类号:S8 关键词: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3

关键词: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9-0022-02

2006年秋冬季,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龙日、安曲等部分乡的牦牛群暴发了一种发病急性、较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先后死亡牦牛数十头,死亡率达8.5%。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牦牛巴氏杆菌病。该病以前也曾在当地流行过。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牛的急性经过主要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称牛出血性败血病(牛出败)。此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并可导致了约30%的牦牛的死亡。此次在秋冬季流行。由于诊治准确、治疗及时,该病得到有效控制,未给当地畜牧业造成较大损失。

1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两端钝圆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用碱性美蓝着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的染色特性,具有诊断意义。该菌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能存活2-3d,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能存活6-10d,但在腐败尸体中能存活1-6个月;该菌在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该菌对磺胺、土霉素敏感。一般的消毒液均能将其杀死。

2流行特点

巴氏杆菌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各种畜禽均易感。多杀性巴氏杆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中,与宿主呈共柄状态。当牦牛遭遇风寒、过度疲劳和饥饿等不良因素刺激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也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季节多发,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3症状

潜伏期为2-5d。临床症状可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

败血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1-42℃,脉搏加快,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皮毛粗乱,肌肉震颤,皮温不整,结膜潮红,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废绝,泌乳下降,反刍停止。随病情发展,病牛表现腹痛,开始下痢,初为粥状粪便后腹泻,排泄物稀而带有黏液和血液,恶臭,有时尿中也带血。拉稀后,体温随之下降,一般在12-24h内迅速死亡。

浮肿型病牛头颈部及胸前部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性水肿,病初热痛而硬,后变凉,疼痛减轻。同时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舌伸于齿外,呈暗红色,病牛流涎,流泪,磨牙,呼吸困难。黏膜发绀。也有下痢或某一肢体肿胀牛,往往在12-36h内由于窒息而死亡。

肺炎型临床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呼吸困难,干咳而痛苦,流泡沫样鼻液,后呈脓性。听诊有水泡性杂音及胸膜摩擦音,胸部叩诊出现浊音区及疼痛感,病牛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恶臭并混有血液,病程一般3-7d。

此次在红原县发生的牦牛巴氏杆菌病是肺炎型和败血型的混合型。

4病理变化

败血症型牛巴氏杆菌病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和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尸检病牛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会留有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流出微浑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和纵膈淋巴结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全身浆膜和黏膜出血。

取肺脏样本,肉眼可见肺水肿,显示肺泡中积渗出液。

组织切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显示肺泡间隔纤维素样变,小叶间质疏松。

肺炎型巴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淡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随病变发展,肝变区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黄色坏死灶,个别坏死灶周围有结缔组织形成包囊。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浆液,并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5剖检变化

病死牛皮下出血,胸前部炎性水肿,切开水肿部有淡黄色液体流出,肺部、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心外膜、肺外膜呈点状、刷状出血,十二指肠、真胃黏膜、结肠出血。脾点状出血,髓质变软成泥状。

6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病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该病做出诊断。

6.1实验室检验

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生后,四川草原研究院当地兽医采集病死牦牛剖解心脏、肝脏和肺脏样本30份,急送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检查。

无菌条件下。采急性病死牛的心血、接种血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7℃ 24h室温下观察,均出现轻微混浊,发现有较小的不溶血的灰白色露珠样粘稠菌落。

取病死牦牛肝脏触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的两端浓染的小球杆菌。

取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镜检。发现与心脏、肝脏、肺脏病料染色镜检相同的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杆菌,初步诊断为牦牛巴氏杆菌病。

6.2临床特征症状

败血症型常见多发性出血及咽喉部水肿:肺炎型常见纤维素性肺炎与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

7治疗

(1)发生该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牛和疑似病牛进行治疗,健康牛要做好认真观察,测温,必要时用高免血清或菌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牛巴氏杆菌灭活苗(即: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菌苗),剂量按100kg体重以下皮下注射4mL,lOOkg体重以上皮下注射6mL。

(2)对于急性病例:①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1.5mL/kg体重。每日2次,连续注射3-5d;肌肉注射青霉素3万IU/kg体重,每日3次,连用3-5d;或肌肉注射链霉素2g/头,每日3次,连用3d。采取上述措施后,其余牛再没有发生死亡。②用2%氧氟沙星针剂每千克体重3-5mg肌肉注射,复方庆大霉素针剂肌肉注射,每日2次,3d为1个疗程。③盐酸四环素8-15g,溶解在5%葡萄糖注射液1000-2000mL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效果较好。或用20%磺胺噻唑钠50-100mL静脉注射,连用3d,也有一定效果。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在加强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对症治疗。

8预防

鸡鸭同感染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4

1 防疫和发病情况

隆林各族自治县某职工家饲养有1只种公鸡, 2只阉鸡, 3只母鸡, 20只鸡仔。小鸡重0.3~0.7kg不等。还有2只樱桃谷鸭, 重约2.5kg/只。09年2月公鸡母鸡全部注射鸡瘟、禽出败氢氧化铝甲醛苗;小鸡出壳后均用II系鸡瘟苗滴鼻过一次。6月份大小鸡群又全部注射鸡瘟I系疫苗一次, 但鸡和鸭都没有注射禽出败菌苗防疫。

8月24日突然发现1只小鸡死亡, 无任何征兆, 怀疑是公鸡啄死;1只樱桃鸭跛行, 宰杀;两天后有2只小鸡发病;8月26日早发现笼里死1只母鸡, 29日又发现笼里死亡1只阉鸡, 1只小鸡;另1只樱桃鸭死在地板上;30日又发现1只鸡死亡。病情来势很快, 才求诊。

2 诊断

2.1 临床症状

有2只小鸡羽毛松乱下垂、精神沉郁, 离群独处。鸡粪便发现有灰色、白色稀状。1只阉鸡在死亡前夜喊“咕咕”叫声。其他死鸡均在第2天早上发现, 死亡前无征兆, 食欲正常。1只鸭跛脚, 另1只伏地, 精神沉郁, 继而死亡。

2.2 剖检病变

死鸡嗉囊中填满玉米粒、大米饭、青菜等物;阉鸡冠肿胀、紫白;肝脏稍肿大, 肝脏表面有灰白针状坏死点。鸭心包积水。肺部份炎症。肠子、嗉囊充满粘稠物。具有最急性禽霍乱特征, 又有急性、慢性症状。

2.3 细菌检查

作死鸡心血涂片, 美蓝染色镜检, 有多数两极着色短圆小杆菌。

根据流行病学和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禽巴氏杆菌病。

3 治疗

(1) 将病鸡和健康鸡隔离饲养, 清扫消毒鸡舍;

(2) 病鸡全部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每鸡用青霉素5万U, 链霉素5~10万U肌肉注射, 2次/d, 3d后病愈;

(3) 健康鸡注射青霉素每鸡5万U, 1次/d, 连用2d为防病;

(4) 饲料饮水中加0.1%的土霉素随鸡采食, 连用7d。

4 小结

4.1 禽巴氏杆菌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该职工没有给鸡打防疫针。

为此平时应重视防疫工作, 二月龄以上的鸡都要注射禽霍乱菌苗, 每鸡一律肌肉注射2m L。由于氢氧化铝菌苗免疫效果不是很理想, 所以两个月后再行注射一次, 效果较好。

4.2 禽舍要保持通风, 做好禽舍卫生。

该职工饲养管理不善, 鸡笼拥挤, 鸡鸭同舍, 通风不好, 粪便成堆, 未及时清扫。这是发病的一个透因。

4.3 鸡鸭要分开饲养。

鸡笼在上面 (白天放出来) , 下面养鸭, 鸡鸭混养, 鸡病了, 鸭也会被感染, 鸭的病情较缓, 如及时发现治疗是能减少损失的。

4.4

种鹅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5

1.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鹅少食或不食,产蛋减少或停止。病鹅嗜睡,眼眶周围羽毛湿润,排灰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倒提病鹅时从口鼻流出大量黏液,体温42.5~43.2℃,出现缩颈、跛行症状,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3天。

2.割检变化。剖检病、死鹅可见:口腔、咽喉积聚大量黏液,气管被黏液堵塞;心外膜有斑状出血;腹部皮下有大量呈胶冻状肿物;肝肿大,呈弥漫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如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质脆;十二指肠、盲肠出血。

3.实验室检查。取死亡鹅的肝脏组织抹片用美蓝和瑞氏染色,镜下观察见有两极着色深的巴氏杆菌。另取病理组织磨碎用无菌生理盐水做1∶100稀释成乳液,取1毫升腹腔接种一只健康家兔,家兔于24小时后死亡。再取死亡家兔心肝涂片,发现视野内有大量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鹅巴氏杆菌病。

鸭巴氏杆菌病 篇6

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 组织或血液涂片瑞氏染色, 菌体呈两极着色。巴氏杆菌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 5%石灰乳、1.5%漂白粉、3%臭药水及其他消毒剂均可使用, 1 min即可将其杀死。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 60℃经10 min即死亡。在日光直射下, 薄涂片的病菌可很快死亡。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3个月。对各种试验动物, 如小白鼠、家兔等均可致死[1,2]。

禽霍乱侵害所有的家禽及野禽, 鸡、鸭最易感, 鹅的感受性较差, 该病的发生有时是由外地传入, 有时可自然发生。外购病禽或处在潜伏期的家禽都可带入该病。禽霍乱的病原体在自然界分布很广, 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在健康禽体的呼吸道中就有该菌, 但不发病。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天气突变、长途运输、阴雨潮湿等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消化道和呼吸道是该病主要的传染途径, 机体抵抗力减弱和细菌毒力增强时即可发病。特别是当有新鸡转入带菌的鸡群, 或者将带菌鸡调入其他鸡群时, 更容易引起发病流行。该病常发生于成鸡, 成鸭、雏鸡也有发生。发病季节性不明显, 但以夏末秋初为最多, 在潮湿地区也容易发生。主要通过呼吸道及皮肤创伤传染。病鸡的尸体、粪便、分泌物和被污染的运动场所、土壤、饲料、饮水、用具等是传染的主要来源。维生素缺乏症、蛋白质及矿物质饲料缺乏、感冒等皆可成为发生该病的诱因。昆虫也可能成为传染媒介[3,4]。

2011年1月, 南平市延平区某村陈某饲养的一群蛋鸭发病, 通过临床症状, 解剖检查和实验室观察确诊为禽霍乱, 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 发病情况

2011年1月14日应某从外地墟市购回26只退毛但未开膛的鸡准备宴请酒席, 造成陈某 (住同一座房子) 饲养的蛋鸭发病, 该蛋鸭场共存栏蛋鸭165羽, 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了鸭瘟、禽流感的免疫接种。据畜主陈述:该群鸭于2011年1月20日突然发病, 产蛋明显下降并停止, 有12羽无症状表现就突然死亡, 且多为营养状况较好, 大部分都能产蛋的个体。另外有20多羽鸭出现不同症状的拉黄绿白稀粪, 摇颈甩头, 有黏液从口中流出, 头弯到胸部, 不食或少食、呆立, 不愿下水, 第2天到兽医站求诊时发病鸭36只, 发病率21.8%, 还陆续死亡, 共死亡鸭68羽, 死亡率41.2%。邻近的住户也有半番鸭、全番鸭、鸡相继发病, 周围离较远住户家禽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2 临床症状

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 离群呆立, 不愿行走、下水, 行动缓慢无力, 独蹲一隅, 闭目瞌睡, 羽毛松乱, 两翅下垂, 缩头弯颈, 食欲减少, 少食或不食, 体温升高, 渴欲增加, 嗉囊内积食不化。鼻和口腔黏液增多, 呼吸困难, 常张口呼吸, 摇颈甩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黏液, 故有“摇头瘟”之称。病鸭排出黄绿白稀粪, 粪便腥臭味。有的混有血液, 有的病鸭发生气囊炎, 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 病鸭完全不能行走或跛行, 还有见到掌部肿如核桃大, 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

3 病理变化

剖检6只病死鸭:病鸭的腹膜, 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小点出血, 心包内充满透明橙黄色渗出物, 有的含纤维素絮状液体, 心冠脂肪, 心外膜有出血明显, 肺呈多发性肺炎, 间有气肿和出血, 鼻腔黏膜充血或有出血, 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 肝稍肿大, 质变脆, 呈棕色或黄棕色, 肝表面有许多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 脾脏一般不见明显变化, 或稍微肿大, 质地较柔软, 肌胃出血显著, 消化道内含有大量黏液, 肠道以小肠前段和大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 小肠后段和盲肠较轻, 肠内容物混有血液。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取病鸭肝脏组织触片, 瑞氏染色, 镜检可见到两端浓染的卵圆形, 两极着色明显有荚膜的小杠菌 (由于乡镇条件限制, 其他未做) 。

5 紧急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 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鸭霍乱, 故将病鸭立即隔离饲养, 场地用200 mg/kg消特灵 (二氯异脲酸钠粉) 每天消毒1次, 对病死鸭深埋处理, 做好鸭舍的通风换气和保暖, 加强饲养管理。同时, 先做药敏试用, 选用最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 剂量足, 疗程合理。 (1) 病鸭用青霉素每只鸭胸肌注射5万~10万单位, 每天2次, 连用3~5 d。 (2) 用0.1%氧氟沙星拌料或饮水, 疗效较好。每天2次, 连用1周, 鸭死亡明显减少后, 继续投药2~3 d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6 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 剖检病变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杠菌病, 即鸭霍乱。

7 体会

(1) 农村宴请酒席到市场所购买的动物或动物产品, 必须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合格, 并盖有动物检疫合格印章和兽医站出具的检疫证明, 方可购买。同时场地被污染后要做清洁冲洗。喷洒消毒药十分重要, 可以及时杀灭环境中被病禽污染的传染源, 杜绝外源性致病菌诱发该病的发生, 最好能在当地购买自产自销商品动物。

(2) 该病既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又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多雨潮湿、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等应激因素存在时, 或者有外源性致病菌污染环境、饮水时, 都可诱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多呈急性暴发, 对养殖业危害较严重。因此, 要尽快确诊、给药治疗。

(3) 对常发地区或鸭场, 可考虑应用疫苗进行预防, 免疫预防有灭活菌苗有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 免疫期3~6个月, 有条件的地方可制作自家灭活苗对鸭群进行注射。

(4) 发病后的防制措施, 鸭群一旦发生该病后, 在治疗病鸭的同时, 在假定健康群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对鸭舍、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用具, 应彻底消毒或冲洗干净, 粪便及时清除, 堆积发酵处理, 将病死鸭全部烧毁或深埋, 发病鸭群还应实行封锁、隔离、消毒[5]。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邹殿民, 陈彩玲.禽霍乱的诊断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4) :111.

[2]黄婵燕, 黄纯华.禽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J].家禽科学, 2011 (1) :33-35.

[3]时太坤.一例鸭禽霍乱的诊疗[J].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 2010 (10) :46.

[4]王坤彪.禽霍乱的有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10) :89.

獭兔巴氏杆菌病诊治 篇7

患兔精神萎顿, 被毛粗乱;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呼吸加快;皮肤及可视黏膜发绀, 体温升高, 有的达41℃以上;鼻孔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透明黏液, 偶有咳嗽、打喷嚏;有的出现腹泻, 其粪便呈灰绿色;有的还出现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病情严重者卧地不起, 四肢抽搐, 最后死亡。

2 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为鼻黏膜充血, 鼻腔内有黏性、脓性分泌物;喉头黏膜充血, 有散在的出血点;气管黏膜充血、潮红, 有弥漫性出血点, 并有多量血样泡沫;肺部严重充血、水肿, 两肺大叶及气管明显充血和有出血点, 肺呈肝样变;胸腔积有多量淡黄色液体;胆囊胀大, 胆汁稠厚;心内外膜有针尖状出血点;胃肠道充血、出血, 胃黏膜脱落, 胃内有草糜和乳片状混合物;脾、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肿大、质脆, 表面有许多灰白色的坏死灶。

3 实验室检验

3.1 分离培养与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病死獭兔肝、脾、淋巴结分别接种马丁血琼脂平板, 置37℃培养24 h, 结果长出圆形、突起、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对分离菌进行涂片, 镜检, 结果该菌为革兰氏阴性, 美兰染色后镜检, 见两端钝圆、浓染的短杆菌, 该菌并有明显荚膜。

3.2 生化试验

据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棉实糖、阿拉伯糖, 产酸产气, 分解甘露醇产酸、产少量气, 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醇, 靛基质试验呈阳性和产生少量硫化氢。

3.3 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菌对磺胺嘧啶、丁胺卡那霉素高敏, 对卡拉霉素中敏, 对青链霉素不敏感。

4 防治

4.1 隔离和消毒

立即将发病獭兔进行隔离饲养, 对病死獭兔进行无害化处理, 环境、养殖工具及受污染的场地用漂白粉进行全面消毒。

4.2 药物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 全身治疗为辅。局部治疗用10%磺胺嘧啶, 有鼻炎的滴鼻, 有结膜炎的点眼, 有中耳炎的耳内灌入。全身治疗, 每只兔用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 4万单位/只, 1天1次, 连用4 d。

4.3 紧急接种

紧急注射巴氏杆菌灭活蜂胶疫苗或兔瘟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蜂胶疫苗1次, 2 mL/只, 6个月后再注射一次。

4.4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清除兔粪, 定期对兔舍、兔笼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降低饲养密度, 加强兔舍通风, 消除应激因素。

4.5 建立无菌种群

选择鼻腔无病症, 鼻腔细菌检验呈阴性的种兔作种, 禁止随意引进种兔, 必须引种时, 应先检疫并隔离观察1个月, 健康者方可进场。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或淘汰。

5 小结

如何诊治獭兔巴氏杆菌病 篇8

1 发病情况

阜新立芳种兔繁育场, 饲养种兔432只 (年饲养量1.5万只, 出栏1.2万只) 。可繁母兔304只, 体重均在3.5~4.2千克。2008年9月16日前后共有165只发病, 体重在1.5~3.2千克的獭兔, 在治疗前有14只死亡, 治疗期间死亡6只, 其余经治疗痊愈。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突然死亡, 精神萎靡, 从鼻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 体温高达41~42℃, 有时下痢, 发生战栗和痉挛, 12~48小时死亡。

2.2 慢性型

经常咳嗽、打喷嚏、鼻孔有浆液性或脓性带血分泌物, 鼻孔周围结痂, 听诊肺部有水泡音, 呼吸困难、便秘、腹泻、体温在39.5~40℃、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3 剖检

取死亡兔解剖, 外观全身皮肤变化不明显, 其中有4只病尸腹部红斑连成一片, 并有出血点, 耳、鼻青紫色, 剖检见喉、肝、心充血, 有出血点, 肺出血、脓肿、有胸水、淋巴结肿大, 切面红色, 脾有出血点、表面呈暗红色, 心包膜有出血点, 肾脏淤血呈暗红色。

4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气候突变、临床症状、病理剖检, 药物诊断, 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巴氏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与消毒

对病兔隔离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 死亡兔深埋或焚烧, 对产仔箱、笼具、饲槽等要严格消毒, 用2~3%百毒杀溶液消毒, 每天1次, 连用2天。兔舍地面和墙壁用2~3%火碱溶液消毒。

5.2 紧急接种

全群立即接种三联苗。

5.3 药物治疗

配比方法, 青、链霉素各80万单位, 生理盐水20毫升, 稀释后滴鼻, 疗效较好。1~2月龄幼兔每天滴鼻1次, 每次每个鼻孔2滴, 连续5天, 3~4月龄每天两次、每鼻孔3滴, 同时内服磺胺嘧啶, 每次每只1片, 每天两次, 连用5天。

经实践治疗表明, 效果显著, 除治疗初期有6只死亡外, 其余均痊愈。

6 小结

6.1 病因分析

在兔发病前几天气候骤变, 兔舍环境设施不健全, 造成兔群抵抗力下降, 发生此病。

6.2 用药途径及剂量

奶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9

1 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 病原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 简称牛出败, 潜伏期2~5d,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和热性传染病。该菌为2端钝圆、中央微凸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本菌的抵抗力较弱, 在干燥空气中2~3d死亡;在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可生存6~10d;直射阳光下数分钟死亡;一般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

1.2 流行病学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 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病菌, 可污染饲料、饮水、空气, 健康牛经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而感染;吸血昆虫叮咬, 也可传播该病;健康牛上呼吸道也有巴氏杆菌, 当突受寒冷袭击、或因其他因素导致抵抗力降低时, 也能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冷热交替、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发生较多;一般为散发, 有时可呈地方性流行。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状分为急性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和慢性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表现为高热 (41~42℃) , 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呼吸困难, 粘膜发绀, 腹痛, 下痢, 粪便恶臭、带血, 有时鼻孔和尿中带血;多在12~24h因虚脱而死亡, 甚至突然死亡。水肿型:病牛的头颈和胸前发生水肿, 外形显著失常;重者肛门、生殖器官及腿部也有水肿, 甚至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水肿处, 开始时热、痛、硬, 后变凉、疼痛减轻、指压有压痕;同时, 口腔粘膜红肿, 舌肿大, 吞咽和呼吸困难, 常因窒息而死亡。病程12~36h, 死后可见肿胀部位出血、有胶样浸润。肺炎型:此型最常见。病牛先呼吸困难, 有痛性干咳, 鼻流无色或带血泡沫;然后呼吸高度困难, 头颈前伸, 张口呼吸, 迅速窒息死亡;2岁以下的小牛伴有带血的剧烈腹泻。主要病变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 胸腔内有大量蛋花样液体, 肺与胸膜、心包粘连。病程长的一般3d或1周左右。慢性型:较少见, 由急性型转变而来, 病牛长期咳嗽, 慢性腹泻, 消瘦无力。

2 临床病例分析

河北1奶牛场暴发犊牛急性死亡,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按照专家制定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治疗, 最终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和传播。

2.1 发病情况及症状

2010年3月, 该奶牛场的犊牛突然发病, 死亡率很高。主要特征为:急性死亡, 死亡前出现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带血泡沫液体和下痢等症状。驻场兽医介绍病情:此病只侵害3月龄以下的犊牛;刚发病时, 病牛流清鼻涕, 痛性干咳, 气喘, 呼吸困难, 体温41~42℃, 食欲废绝, 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和啰音、或胸膜摩擦音, 心音节律不齐;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 反而病情逐渐加重, 衰竭而死。死后剖检发现, 肺部和邻近组织粘连, 渗出物较多。病程3~7d, 发病率和死亡率100%, 先后已有10多头犊牛发病, 且不断有新的病例出现。牛场场长亲自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咨询专家, 急切恳求查明病因、作出诊断、控制病情、减少损失。

2.2 现场剖检病理变化

对1头30日龄、发病已达7d的濒死犊牛, 静注10%KCl 20mL行安乐死。打开胸腔后, 见大量浓稠、黄米汤 (鸡蛋花) 样纤维素渗出物流出;肺脏大面积变性坏死, 肺组织肝样变, 呈紫红色, 切面红色, 散在有小坏死灶, 肺与心脏、胸膜严重粘连;摘除心、肺后, 胸腔底部沉积大量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切开气管, 可见气管粘膜也覆盖着1层黄白色粘稠状分泌物;打开腹腔, 肝、肾、脾、胃及肠未见异常, 胃内容物空虚, 未见出血点和坏死点。

2.3 实验室诊断

1) 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无菌采集病死牛的肺脏、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 分别接种血液琼脂平板, 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 长出圆形、突起米粒大小、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将分离菌涂片、染色, 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美兰染色为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

2) 生化试验和动物接种实验。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 产酸不产气;该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醇。经生化试验鉴定, 分离菌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把培养出的细菌接种小白鼠, 第2天小白鼠即死亡, 并从其内脏器官分离到巴氏杆菌纯培养, 因此, 最终确诊为牛肺炎型败血性巴氏杆菌病。因为巴氏杆菌是常在菌, 仅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而不进行动物实验, 有时不能确诊。

3) 药敏试验。对分离菌落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环素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发现, 分离菌对罗红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不敏感, 对其他药物都较敏感。

3 综合治疗措施

3.1 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接种

发生本病时, 全场应立即隔离病牛和疑似病牛, 并对其进行治疗;大面积、全方位、不留死角地开展消毒工作, 对进出牛场的车辆及人员也进行严格消毒;对健康牛要认真观察、测温, 必要时用高免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3.2 大胆、科学用药, 对症治疗

对于急性病例, 建议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早期用药量要足够大, 并按疗程治疗。可选用盐酸四环素8~15g, 溶解在5%葡萄糖注射液1 000~2 000mL中, 静脉注射, 每日2次, 效果较好;或用20%磺胺嘧啶钠50~100mL, 静脉注射, 连用3d, 也有一定效果;还可用高免血清治疗, 效果良好, 如将抗生素和高免血清联用, 则疗效更佳。此外, 治疗过程中, 对病情较重、体质较差的病例, 在加强护理的同时, 还应注意对症治疗, 适当添加5%碳酸氢钠、10%安钠咖、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 静脉注射, 每天1次。

3.3 其他

适当增加精料、苜蓿干草、棉壳等饲草料的饲喂量, 增加能量和蛋白的摄入量, 保持犊牛的体况。

4 预防措施

4.1 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犊牛, 坚持自繁自养

调运引进的犊牛, 经过长途运输, 抵抗力大大下降, 机体易产生应激性反应, 较易引发牛巴氏杆菌感染;如果再伴发其他病原感染, 引起的临床症状将更加严重。必须引进犊牛时, 应在引进后隔离饲养至少2个月、确认健康后, 再混群饲养, 以避免引入外来病原菌侵害现有牛群。

如出现呼吸道疾病引发犊牛死亡时, 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主管部门;采集病死牛的肺脏、淋巴结、胸水、血清等样品, 送实验室及早进行诊断。

4.2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进行消毒

避免拥挤和受寒、受热;注意日粮的全价营养;加强断奶前后犊牛的饲草料合理搭配和饲养管理, 提高犊牛的抗病能力;消除发病诱因。圈舍、围栏要定期消毒, 以消灭传染源。此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一般消毒药均可将其杀灭, 消毒药可选用3%NaOH、5%漂白粉或10%石灰水等。

4.3 注重预防, 定期注射疫苗

鸭巴氏杆菌病 篇10

关键词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牛传染病的防治宗旨在于防止和控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传染病发生,从而提高牛场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养牛业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养牛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牛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问题成了重中之重。就我国目前的养牛形势来看,在牛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这一块仍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牛巴氏杆菌病[1]。由于该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等特点,不仅影响牛的健康,导致其死亡,还会阻碍我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牛养殖场应重视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找出该病发生的原因、流行病学特征、症状等,及早进行准确诊断,运用科学且合理的防治策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牛巴氏杆菌病对牛养殖业的威胁。

1 牛巴氏杆菌病的概述

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中。该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具有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等特征。

2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球状短杆菌,其形状为两端钝圆,中央微凸,具有不能运动、多散在及不形成芽胞等特点。由于该病菌的抵抗力较弱,且对土霉素和磺胺敏感。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个月,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可存活6~10 d,在干燥空气中仅能存活2~3 d,且在阳光直射条件下数分钟内便可死亡,高温和一般消毒液也可杀死该菌。

3 流行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较广,在各地养牛场均可发生,且耗牛、黄牛及水牛的发病率较高[2]。该病的病菌作为一种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中,與宿主呈共栖状态。当遇到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饥饿或是疲劳运输时,可导致牛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多杀性巴氏杆菌便会侵入牛体内,感染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并通过飞沫和空气,或是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时感染其它健康牛。通常情况下,牛巴氏杆菌病会呈散发性或是呈地方流行性发生,致死率较高(80%以上),且个别地区的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

4 症状

一般情况下,牛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在2~5 d,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及肺炎型。其中,急性败血型的病程为12~36 h,其早期症状为高热(可达41~42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精神迟钝、肌肉震颤、食欲减退等症状,且常伴有腹痛、粪便初呈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有粘液或血液和恶臭等表现。浮肿型的症状为喉部和颌下肿胀、眼红肿、流泪、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或青紫色),该类型的病牛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肺炎型的病程为3~7 d,其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即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肺部听诊时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水泡性杂音,叩诊时呈浊音。

5 诊断方法

5.1 临床诊断

初步诊断可根据高热、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鼻流黏脓分泌物及下痢等典型症状来进行。急性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部和下颌部肿胀;肺炎型主要表现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

5.2 实验室诊断

5.2.1 病料采取和标本处理

可取生牛的血液和水肿液,取死牛的心、肝、脾及淋巴结等。标本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对标本进行表面除杂,即在将其放入沸水中浸烫,时间以4~7 s为宜,随后使用灭菌刀进行剖切处理,再把新鲜剖面在血琼脂平板一侧上涂抹均匀,涂抹面积以平板的1/5为宜;二是将标本浸渍在95%酒精中立即取出,再引火自燃,并重复3次。

5.2.2 直接镜检

选择血液作为推片,以脏器的新鲜剖面作为涂片,两种各准备若干片。用甲醛固定对部分推片和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同时另一部分作碱性美蓝染色或瑞氏染色。随后进行镜检,如观察到大量革兰氏阴性、且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同时,碱性美蓝染色或瑞氏染色为卵圆形、两极浓染,且似呈并列的两个球状短杆菌,便可做出初步诊断。

5.2.3 分离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料,用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盖琼脂同时进行分离培养,温度为37 ℃,时间为24 h。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可长成淡灰白色、圆润,且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但在麦康盖琼脂上不生长。将涂片染色后进行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如有必要,可做生化试验来进行鉴定。

6 防治策略

6.1 合理建舍

牛舍选址要合理,可选在离公路100 m以外、来往车和人较少、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产、地势高、避风向阳、水源清洁、取水方便的地方。建舍时,如有条件可根据牛的养殖程序将牛舍分为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并在养殖场内设立生活区和饲料管理区。同时,要做好养牛环境的相关工作,配置专门的环境护理设施,积极采取防寒降温措施,最大程度为牛提供舒适的生产环境,以确保牛的健康成长。

6.2 疫苗免疫

定期进行接种疫苗,可在每年春季给牛注射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每头5 mL。或是使用牛疫康,100 kg以下的牛,给予皮下或肌肉注射4 mL,100 kg以上的牛,给予皮下或肌肉注射6 mL。以上两种疫苗的免疫力均为维持9个月。

6.3 药物治疗

对病牛进行封锁隔离,并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具体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 mg/kg体质量,连用3 d;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 mg/kg体质量,连用3 d。如将抗生素与高免血清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但在用药前要查看说明书,并注意配伍禁忌,如在没有充分了解药物功效的前提下盲目配伍,不仅会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还可导致牛死亡[3]。另外,要加强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封锁隔离区用20%的漂白柑进行消毒,要经一定的时间观察无发现新的病牛并进行全面消毒才能解除封锁隔离区。

6.4 加强管理

在实际的养殖中,可定期清扫牛舍、牛活动场所及其它可能存在病毒和细菌的地方,保持牛舍干净、干燥、通风良好,牛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垫草要及时更换,并定期进行喷药杀虫。同时,要重视牛品种的改良工作,坚持自繁自养,采用人工受精进行繁殖,选用良种冷冻精液,以从根源上提高牛的生产品质。如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引进仔牛,必须经过严格检查,确认无疾病后方可购入并群。

7 结语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应成为牛养殖户的重点关注问题[4]。在进行牛养殖期间,除了要进行疫苗免疫、药物治疗及加强管理外,还应从小的细节抓起,努力提高对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手段与技术水准,并不断积累牛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经验,确保牛的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刚,杨开建.浅述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4,35(6):34-35.

[2]黄立新.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4(9):287.

[3]孙道忠,徐景峨.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4,10(7):121-122.

[4]李斌.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3,37(1):28-29.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11

本病多为散发, 该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 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当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等时, 可引起牛发生本病。

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如牛往往因饮用病牛饮过的水洼及抛弃病畜尸体河川的水而感染, 外源性传染多经消化道, 其次是呼吸道, 偶尔可经皮肤粘膜的损伤或吸血虫的叮咬而传播。该病常见于春、秋放牧的牛, 呈散发, 有时可见较大范围的地方性流行, 热带比温带地区多发。病毒和霉形体的原发感染也可成为巴氏杆菌激发感染的诱因。现就一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诊治进行探讨, 以供养殖户参考。

1 流行病学

该场一位牧民的2头体质较差的牦牛, 于2009年11月13日在早上出牧时发现卧地不起, 停止反刍, 呼吸困难, 并于当日下午相继死亡, 之后3日内, 邻近两户的牧民的牛群中也出现类似症状的病牛, 至疫情扑灭时, 共发病38头 (3户共存栏254头) , 发病率15%, 死亡12头 (其中治疗前死亡7头, 治疗过程中窒息死亡3头) , 死亡率4.7%, 致死率31%;治愈26头, 治愈率68%。

本病呈散发性, 病牛无年龄、性别差异、发病突然。在同一草场放牧的300多只绵羊未见发病。

2 诊断

2.1 临床症状

牛眼结膜充血、出血, 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 运动失调;死后肛门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长的一般在数小时至2d内死亡, 大多数病例体温升高到40℃以上, 病牛饮食欲减退或废绝, 行走摇晃不稳, 有的卧地不起, 心跳加快, 节律不齐;眼结膜发绀、咳嗽;颌下及喉内肿胀、坚硬发热、有的肿胀到耳根和胸前, 呼吸极度困难, 严重者喉内有拉锯声, 伸头吐舌发喘, 呻吟, 流涎;可视粘膜呈蓝紫色, 伴有粘脓性结膜炎;少数症状较轻的病例 (23头) 主要呈现胸膜肺炎的症状, 呼吸困难, 干咳;肺部听诊支气管呼吸粗历, 有的可听到胸膜摩擦音, 叩诊有浊音区。该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初期发病死亡较急, 又无明显病症状, 从临床上迅速做出诊断确实困难。死亡时, 体温不高, 心率快, 死亡急, 故对最初死亡的病牛误以为是前胃迟缓, 瘤胃酸中毒死亡。但后来根据牛的肌肉震颤、眼睑抽搐、往后使劲、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口嚼白沫、一抓一动就死牛等特点, 初步确诊为传染病。牛巴氏杆菌潜伏期限1~7d, 多数2~5d。

2.2 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 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和慢性型4种:

2.2.1 败血型

病牛体温升高至40~42℃, 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 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就死亡。

2.2.2 肺炎型

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发生胸膜肺炎, 病牛呼吸困难, 伴有痛苦的咳嗽, 鼻孔常有粘液性鼻液流出, 严重病牛呼吸困难, 头颈前伸, 张口呼吸, 肺炎型病程较长, 常拖至1周以上。

2.2.3 水肿型

除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 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 水肿还可以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 呼吸极度困难, 常因此而窒息死亡。

2.2.4 慢热型

以慢性肺炎为主, 病程1月以上。

3 外观检查与解剖

病牛死后瘤胃立即膨胀, 有的牛从口鼻流出大量污浊液体, 肛门直肠外翻淤血, 母牛外阴部、乳头呈黑红色。剖开胸腹腔, 从下颌到前胸部流出大量水样液体, 胸、腹腔内有大量纤维性渗出液。空肠粘膜严重出血, 内容物呈黑绿色水粥样。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切面外翻, 出血, 呈灰黑色, 切面液体较多。胆囊肿大, 最大可达9cm×13cm。肝脏边缘有花样斑点, 切面外翻, 刮过量多。真胃粘膜出血, 肾充血、淤血。脾脏肿大, 边缘有出血点, 呈颗粒状。肺出血, 边缘有出血点, 气肿、气管、肺脏里有明显的纤维素性肺炎特征。淘汰的1头严重水肿病牛, 其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 切开后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色肝变区。

4 防治措施

(1) 立即转移草场, 并及时隔离病畜和疑似病畜, 在采取抗菌消炎, 对症治疗的同时,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牲畜拥挤、受寒、增强体质抗病力, 尽量消除可能降低抗病力的因素。圈舍、用具等用10%石灰乳或5%氢氧化钠液严格消毒。垫草等污染物焚烧处理、粪便堆积后用5%氢氧化钠液消毒后生物热处理, 尸体外表消毒后深埋。

(2) 对健康牛群和半径2km以内的牛群紧急免疫接种, 注射牛出败疫苗 (100kg体重以上肌肉注射6ml, 100kg以下注射4ml) 。

(3) 重症病牛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青霉素钠盐800万IU, 0.5%氢化可的松500mg, 40%乌洛托品80ml, 静脉注射, 2次/天;10%磺胺嘧啶钠200ml, 40%乌洛托品80ml, 生理盐水500ml, 10%VC40ml, 静脉注射, 2次/天, 呼吸困难者加入氨茶碱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914”3g, 混合后避光静脉滴注, 1次/天。

(4) 轻症病牛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IU, 链霉素500万ug, 3次/天;静脉注射20%磺胺注射液100ml (加入500ml5%葡萄糖内) , 2次/天。病牛灌服EM原露液20ml, 1次/天, 另饮口服补液盐水和奶粉。对咽喉水肿的病牛用速尿注射液按1mg/kg肌肉注射1次/天。

(5) 对心律不齐, 脱水症状明显者, 再用上方治疗的过程中, 辅以强心补液的方法, 效果较佳。

5 总结

上一篇:汉语广告语篇下一篇:眼眶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