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

2024-06-29

肠杆菌科(通用9篇)

肠杆菌科 篇1

近年, 多重耐药菌 (multi drug resistent organisms, MDRO) 医院感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常用抗菌药物效果并不理想, 而肠杆菌科细菌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1]。现对我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生的MDRO感染特点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者进行调查, 感染类型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 (ECO)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 (KPN) 、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1.2 试剂与仪器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主要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 型号TDR-200C, 试剂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及杭州天和公司提供, 包括肺炎克雷伯菌 (型号:ATCC700603) ;大肠埃希菌 (型号:ATCC25922) 。

1.3 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操作按照ATB expression的操作规程进行, 药敏补充试验按照K-B法的操作规程进行, 药敏试验结果参考2013CLSI标准[1]。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Whonet5.3耐药统计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2 结果

2014年我院共分离大肠埃希菌492株, 产ESBLs大肠埃希菌253例, 肺炎克雷伯菌237株,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44例。 (1) 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根据2013CLSI标准, 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两种菌株都表现耐药, 对不产ESBLs的菌株而言, 除一代头孢噻吩、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对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高度耐药外, β-内酰胺类对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株有较高抗菌活性, 耐药率低。 (2)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阿米卡星对产ESBLs和不产ESBLs的菌株都呈现较高的抗菌活性,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则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 对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较高的抗菌活性。 (3) 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复方新诺明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外, 对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4)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左氧氟沙星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很高的耐药率, 对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 对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很高的抗菌活性, 见表1。

3 讨论

MDRO在神经内科、ICU、泌尿外科呈较高分布。且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也常导致MDRO感染。细菌长期在消毒剂环境内亦可通过质粒介导, 获得对消毒剂的耐受性, 带有消毒剂基因的细菌可能无法被常规消毒剂杀灭, 这可能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因此有必要制订完善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正确使用, 延缓细菌耐消毒剂基因的蔓延, 对住院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相关规定,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2]。我院据此建立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微生物室根据每季度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 进行耐药统计及分析, 及时反馈给院感办和临床, 做好隔离治疗工作, 上报院感办以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摘要:目的 观察我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检出大肠埃希菌492株, 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253例;肺炎克雷伯菌237株,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44例。结论 本院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菌分离率较高, 耐药情况严重, 应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宏.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5) :510-511.

[2]沈泳.提高洗手依从性的6条金标准[J].2006, 15 (12) :1407.

肠杆菌科 篇2

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带有gfp标记基因的`pGLO质粒成功转化到肠毒素型大肠杆菌K88、K99中,经过紫外检测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均发现转化菌株发出绿色的荧光,表明gfp基因得到稳定、高效的表达.进一步通过PCR分子鉴定、血清型鉴定、微生物学特性分析均表明,转化菌株与原始菌株是一致的.该转化菌株将为研究肠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及益生素的筛选提供有效的手段.

作 者:朱红梅 周涵韬 张赛群 曹宜 刘波 ZHU Hong-mei ZHOU Han-tao ZHANG Sai-qun CAO Yi LIU Bo 作者单位:朱红梅,ZHU Hong-mei(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周涵韬,张赛群,ZHOU Han-tao,ZHANG Sai-qun(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曹宜,刘波,CAO Yi,LIU Bo(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肠杆菌科 篇3

阪崎肠杆茵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人群的健康危害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报告。例如,味全配方奶粉2008年年10月份被检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腸杆菌。阪崎肠杆菌是奶粉(乳)制品中新发现的一种致病菌。由其引发的婴儿、早产儿脑膜炎、败血症及坏死性结肠炎散发和暴发的病例已在全球相继出现。多份研究报告表明婴儿配方奶粉是当前发现致婴儿、早产儿脑膜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结肠炎的主要感染渠道,在某些情况下,由阪崎肠杆菌引发疾病而导致的死亡率可达40%~80%。阪崎肠杆菌已引起世界多国相关部门的重视。 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很多缺点,很难满足现代临床快速诊断和治疗,食品检测的需求。要了解更准确,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和技术,科学为此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试验方法和识别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传统到更敏感的检测方法,比较简单,在发展方向更短的时间 。

1 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相关技术主要内容是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的反应,然后通过免疫放大技术来分辨细菌。由于抗原抗体反应速度快,人们通过这种高灵敏度建立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已经实践了的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分为荧光抗体(免疫荧光法),同位素标记抗体(放射免疫试验),酶标抗体(ELISA)为基础方法。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取得巨大进步的结晶,是在人们对基因的结构以及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生命本质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核酸探针技术、PCR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又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近些年,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快速的发展和应用,主要原理是设计特异性引物,从而扩增阪崎肠杆菌中稳定性强的核酸序列,通过试验数据来分析阪崎肠杆菌的存在,因此PCR技术主要在于靶序列的挑选和引物的相关设计。

我国用PCR技术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阪崎肠杆菌,以牛肉,奶粉,煮熟的鸡肉为试验对象,在实验对象中人工添加阪崎肠杆菌,PCR技术和传统的检测结果一样,检出限为100CFU/25g,准确性达100%。由此说明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各国学者均致力于PCR方法检测阪崎肠杆菌技术的研究,改进的PCR检测方法发展起来,常见的有荧光定量PCR,多重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免疫捕捉PCR,IMS-PCR等。

噬菌体裂解试验。噬菌体对细菌有很高的裂解作用,阪崎肠杆菌的高裂解率有利于阪崎肠杆菌的检测,何晓青等发现一种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用其鉴定阪崎肠杆菌只要6分钟,加上培养菌落时间都只需2天,该方法可用于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检测,其检测时间短,效率高,方便易行。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2000年日本人Tsugunori Notomi等发现出来的一种新的核酸扩增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靶序列上的6个特定区域设定特定的4条引物,这可以证明出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特异性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扩增过程只需在60–65℃反应60min,扩增效率也是很高,在扩增过程中可生成焦磷酸镁的一种白色沉淀,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沉淀的浑浊程度来进行判断,LAMP扩增技术与常规的PCR扩增技术相比,不需要繁琐的电泳和紫外观察的过程,也不需要相关PCR仪器,只需要在一段不大于300bp的目的片段上设计6–8(含促环引物)条相关的特异性引物,观察沉淀的浊度,加之用LAMP技术检测阪崎肠杆菌只需2h,即使加上增菌的时间也只有15h,大大的提高的效率,便于基层的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核酸探针。目前,从鼠伤寒阪崎肠杆菌菌株染色体DNA克隆成功的应用检测阪崎肠杆菌属的阪崎肠杆菌探针,应用于食物中阪崎肠杆菌的检测。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以放射性同位素核糖体核酸(rRNA)探针,但需要要使用有放射性同位素,只能在特殊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不能广泛推广应用。Fitts等人运用DNA-RNA 杂交技术进行食物中阪崎肠杆菌检测,探针中有同位素特殊的标记,敏感度很高,可以很快的检测出阪崎肠杆菌,通过对阪崎肠杆菌核糖体RNA(rRNA)及核糖体发育过程中储存的核酸成分进行相关的检测。这种天然富含rRNA标靶序列既可以避免了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特殊实验室的要求,也比传统放射同位素检测更稳定和更高的敏感性。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也称为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一种固定着许多知序列DNA探针的硅片或玻片。将通过标记的荧光分子与生物芯片上的固定的探针杂交,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判断出分子的数量以及序列信息,来推断出是否有目的菌,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出多个菌种,而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于检测阪崎肠杆菌等相关的致病菌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Chizhikov V等采用寡核苷酸芯片进行相关毒力研究,发现了细菌毒力因子可应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析检测。

3.联合方法

最新的研究表明,单一的检测方法不能够满足人们对阪崎肠杆菌快速检测的所有要求,近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上。

IMS-PCR。将样品用IMS方法处理后用PCR方法检测可以缩短培养的时间,既满足高特异性,也具有高度敏感性。Wang等将IMS技术与PCR技术联合运用,灵敏度达到103CFU/g[3]。

IMS-ELISA。先IMS技术处理后的样品进行ELISA技术检测也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缩短检测的时间。Taha等将鸡翅样品在蛋白胨水中培养4 h,运用IMS-ELISA联合方法,整个反应可以在8 h内完成,检测灵敏度达1.6×103CFU/mL。

噬菌体-生物传感器。噬菌体-联合生物传感器方法能够克服环境因素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将鼠伤寒阪崎肠杆菌噬菌体连接无线磁弹性传感器上,在潮湿湿润的环境中,可以准确地检测出阪崎肠杆菌的含量 。

噬菌体-分子生物学。 用噬菌体将某种特异性基因镶嵌到靶细胞的DNA中,通过基因的表达性从而知道靶细胞的相关信息。Kuhn等把1ux基因通过噬菌体镶嵌到阪崎肠杆菌DNA中,可在16 h内检测出样品中的阪崎肠杆菌。

4.展望

综上所述,阪崎肠杆菌的检测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检测方法越来越多,同时也日趋向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程序简单化方向发展,这也是食品质量和临床检验的要求。单一技术的检测方法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各种技术间相互结合和补充不仅使各自优点得到最大发挥,也弥补了单独一种检测技术的不足,这将是阪崎肠杆菌检测方法的重要一个研究方向。

肠杆菌科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菌来源 所有细菌来源于铁岭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离的细菌, 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的相同病原菌, 只取第1株。菌株的标本来源主要是痰、尿液、血液、分泌物、胆汁、脓汁、伤口、眼部标本、腹水、引流液等。

1.1.2 API鉴定系统 (购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药敏纸片包括氨苄西林 (AMP) 、哌拉西林 (PIPC)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AMPC/CA)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PIPC/TB) 、亚胺培南 (IPM) 、头孢他啶 (CAZ) 、头孢唑林 (CEZ) 、头孢噻肟 (CTX) 、头孢吡肟 (CPE) 、庆大霉素 (GM) 、阿米卡星 (AMK) 、环丙沙星 (CPLX) 、复方磺胺甲嗯唑 (SMZ/TMP) 、奈替米星、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CAZ/CA) 、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CTX/CA) (菌来自于英国OXOID公司) 。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

采用API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的要求进行操作[2]。

1.2.2 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试验结果判断采用CLSI2010年标准。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 每周做一次质控。

1.2.3 ESBL试验

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 对于符合CLSI筛选标准但双纸片法检测为阴性的, 采用CLSI推荐的确认方法进行确认。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年间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

见表1。

2.2 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

1999年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为56.2%, 2010年上升至71.4%, 具体药敏结果见表2。

2.3 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

2009年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为67.7%, 2010年上升至79.4%, 具体药敏结果见表3。

3 讨论

大肠埃希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主要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 也可引起呼吸系统、伤口等其它部位的感染。两年来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数一直占第一位, 且占细菌分离总数的百分比没有变化, 可见尽管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应用大量的抗生素, 但其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仍没有改变, 所以加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 合理应用抗生素, 控制这一细菌引起的感染非常重要。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两年中在临床上频繁应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如: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 尤其是氨曲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性升高更显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 可能是由于人们已经意识到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很高, 在临床应用中下降所致。

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主要是因为产生了能水解这类抗生素的新的酶类--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1], 特别是以质粒介导的ESBLs菌耐药性强, 传播快。从表3 可以看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表现多重耐药[2], 且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ESBLs菌株。头孢他啶虽然体外试验耐药率较低, 但在临床治疗上无效, 应引起注意。还未检测到耐亚胺培南的大肠埃希菌, 对于产ESBLs株, 临床治疗上应首选亚胺培南。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在各科的分布情况及其标本来源, 分析其耐药监测结果,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分离革兰阴性菌850株,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两位, 两种细菌对所监测的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反馈给临床, 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耐药监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参考文献

[1]窦红涛, 谢秀丽, 张小江, 等.Mohnarin 2008年度报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 35 (7) , 556-560.

肠杆菌科 篇5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 符合入选标准并除外排除标准的CAP患儿2928例。其中2007年528例, 2008年552例, 2009年633例, 2010年624例, 2011年591例。男性1966例, 女性962例。年龄:<28d241例 (8.2%) , >1~3月龄732例 (25.0%) , >3~6月龄448例 (15.3%) , >6~12月龄570例 (19.5%) , >1~3岁9 3 7例 (3 2.0%) 。

入选标准: (1) 符合肺炎临床诊断标准[1]; (2) 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定义[2]; (3) 临床和放射学诊断一致; (4) 10d≤年龄≤3岁; (5) 病程≤5d。排除标准:未按规定留取痰液标本或留取的痰液标本不合格。

1.2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状况

2928例中细菌分离阳性1169株 (39.9%) , 其中肠杆菌科细菌阳性532株 (45.5%, 532/1169) 。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构成:大肠埃希菌220株 (41.4%) , 肺炎克雷伯菌189株 (35.5%) , 阴沟肠杆菌57株 (10.7%) , 产气肠杆菌24株 (4.5%) , 产酸克雷伯菌12株 (2.3%) , 黏质沙雷菌9株 (1.7%) , 液化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各3株 (各0.6%) , 其他肠杆菌属细菌10株 (1.9%) , 其他克雷伯菌属细菌2株 (0.4%) 。肠杆菌科细菌的年度分布:2007年86株 (16.3%, 86/528) , 2008年94株 (17.0%, 94/552) 、2009年109株 (17.2%, 109/633) , 2010年116株 (18.6%, 116/624) , 2011年127株 (21.5%, 127/591) 。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明显高于2007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9, P<0.0 5) 。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菌株71株 (32.3%, 71/220) , 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菌株65株 (34.4%, 65/189) 。

1.3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年龄分布

<28d 81株 (33.6%, 81/241) , >1~3月龄212株 (29.0%, 212/732) , >3~6月龄124株 (27.7%, 124/448) , >6~12月龄79株 (13.9%, 79/57 0) , >1~3岁3 6株 (3.8%, 3 6/93 7) 。6月龄以下小婴儿分离率 (29.3%, 417/1421) 明显高于6月龄以上婴幼儿 (7.6%, 115/150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1.94, P<0.0 1) 。

1.4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 (表1)

由表1可见, 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耐药率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低于10%;肠杆菌属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耐药率高,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低于10%。

1.5 产ESBL与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比较 (表2)

表2中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者。产ESBL与非产ESBL菌株,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耐药率均较低。产ESBL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菌株, 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虽较低, 但明显高于非产ESBL菌株。

2 讨论

肠杆菌科细菌包括生物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主要有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 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 根据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药敏试验以及治疗反应, 发现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引起的C AP有增多现象[3]。

本组资料肠杆菌科细菌占同期细菌分离阳性CAP病例的4 5.5%, 分离到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 1.4%、肺炎克雷伯菌占35.5%、阴沟肠杆菌占10.7%, 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逐年增加, 成为婴幼儿CAP的重要病原菌。新生儿和婴儿免疫功能不全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重要易感因素, 同时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度使用使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增加, 导致婴幼儿CAP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增加。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由此导致的广谱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已成为国内外最棘手的临床问题。本组资料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51.2%~94.1%。提示上述抗生素已不适合治疗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感染的婴幼儿CAP。亚胺培南被认为是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之一, 本组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临床治疗婴幼儿肠杆菌科细菌性CAP应首选亚胺培南和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抗生素。

产ESBL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2007-200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分离菌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66.3%和76.8%[4], 由此导致了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高耐药率。本组资料中, 产E S B 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2.3%和34.4%, 其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菌株。对大量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儿科门诊患儿普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客观上造成抗生素的高选择性压力, 从而出现更多的耐药菌株。

总之, 婴幼儿CPA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重要的细菌病原, 且其耐药性在增加, 欲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应尽量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患儿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统计分析2007-2011年儿科病房婴幼儿CAP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及耐药情况。结果 ①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构成以大肠埃希菌居首,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②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与2007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6月龄以下小婴儿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明显高于6月龄以上婴幼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耐药率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均低于10%;肠杆菌属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耐药率高,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低于10%;⑤产ESBL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菌株。结论 婴幼儿CPA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重要的细菌病原, 且其耐药性在增加, 欲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应尽量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肠杆菌科细菌,耐药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5-119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上) [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2) :83-90.

[3]赵顺英, 钱素云, 徐樨巍, 等.关注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的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10) :729-732.

肠杆菌科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敏感肠杆菌科细菌60株,均经临床标本分离,耐多种或一种的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无重复株,其中费劳地枸橼酸杆菌1株,大肠埃希菌41株,产气肠杆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14株,阴沟肠杆菌1株,产酸克雷伯菌2株。标本来源:引流液1份,痰液标本18份,生殖道分泌物标本5份,尿液标本34份,血标本2份。均经API20E鉴定。质控菌株:肺炎克雷伯菌为阴性对照菌侏,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阳性对照菌株。准备MH及抗菌剂药敏纸片。

1.2 方法

(1) 碳青霉烯酶初筛试验: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多种三代头孢菌素药敏试验,依据CISI标准进行判断,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一种或多种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敏感,可能由碳青霉烯酶产生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选择。 (2) 改良Hodge试验:在生理盐水中应用大肠埃希菌对0.5麦氏单位标准菌悬液进行制备,后稀释,后常规接种MH琼脂,用纸片扩散法程序,行试验操作。应用拭子,对血琼脂平板过夜生长的质控菌株3~5个进行选取,行12~20h温度35℃孵育后对MH琼脂进行检查,增强生长的为产碳青霉烯酶阳性,相反无增强的为阴性。

2 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60株中,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均在敏感范围内,多种或一种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可能有碳青霉烯酶产生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改良Hodge行确证试验后,检出共有4株阳性结果菌株,其中费劳地枸橼酸杆菌1株,大肠埃希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抑菌圈均在16~22mm直径内,三和四代头孢菌素均耐药。

3 讨论

临床对致病菌感染进行控制的药物中,碳青霉烯类抗菌剂占有较高比例,但此类抗菌剂有耐药现象产生的菌株在近年来不断增多,使临床治疗存在一定棘手性。碳青酶烯酶是造成碳青霉烯类抗菌剂产生耐药的最为主要的机制[2]。随着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剂的增加,相关未对碳青霉烯类产生敏感作用的肠杆菌科细菌也呈增加趋势。KPC酶为新型碳青霉烯酶,可水解碳青霉烯类、氨曲南、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抗菌剂。A类碳青霉烯酶中最为多见的是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产酶菌,其次为沙雷菌展、产酸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等,中国主要产KPC-2型酶。

本次研究中,确诊试验阳性的4株菌菌均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抑菌圈在16~22mm敏感直径范围内。提示即使行体外碳青霉烯类药物药敏实验呈敏感性,但其产碳青烯类酶已被证明,临床尚不能确定用于肠杆菌科细胞引起的感染治疗中的效果。

综上,细菌行表型确证试验为阳性中,若需对亚型行准确辨别,需对其基因序列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以确保临床应用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岷, 赵苏瑛, 曹慧玲.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的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6) :1836.

某市部分食品阪崎肠杆菌污染情况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2010年8—12月,采集于各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酒店、餐馆、小吃店、快餐店、饼铺、士多店等销售的10类食品,分别有奶类、糖饼类、面包蛋糕、熟肉制品、饮用水、调味品、方便面、生肉、冰淇淋、巧克力坚果等共850份,随机抽取,每份样品抽双份,1份为送检,1份为留样。

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BPW、mLST-Vm、DFI、TSA购于北京陆桥,阪崎肠杆菌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购于深圳太太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氧化酶试剂购于广州千江有限公司,G阴性板、ID肉汤购于美国BD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标准菌株

阪崎肠杆菌ATCC 51329购于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检测仪器

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美国OPTICON2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仪,日本奥林巴斯BX51 T-321101系统显微镜。

1.5 方法

严格按照GB 4789.1-2010采抽样技术、GB 4789.4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阪崎肠杆菌检验》、实时荧光PCR法进行,同时采用标准菌株作对照试验,54份样品检出阪崎肠杆菌后作计数(MPN法)。

2 结果

10类食品阪崎肠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4,P<0.05),由高至低排序:冰淇淋>巧克力坚果>熟肉>糖饼类>面包糕点>方便面>奶类>饮用水=调味品=生肉;MPN值中位数排序:冰淇淋>巧克力坚果>奶类>糖饼类>熟肉>方便面>面包糕点>饮用水=调味品=生肉,见表1。

7类54份食品阪崎肠杆菌带菌量分别为:32份集中在0.3~30 MPN/100 g(ml)浓度范围,占59.3%;7份在<0.3 MPN/100 g(ml)浓度范围,占13.0%;10份在>30~110 MPN/100 g(ml)浓度范围,占18.5%;5份在>110 MPN/100 g(ml)浓度范围,占9.3%,该5份带菌量较高的食品分别是3份巧克力坚果、2份冰淇淋,存在安全隐患。见表2。

注:阪崎杆菌含量单位为MPN/100 g(ml)。

3 讨论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大肠菌群不是细菌学上的分类命名,而是根据卫生学方面的要求,提出来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将这群细菌再分为大肠埃希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等[3]。而阪崎肠杆菌一直被称为黄色阴沟肠杆菌,直到1980年才由Farmer和他的同事更名为阪崎肠杆菌[4]。本研究曾在检出的54株阪崎肠杆菌中随机抽取20株作大肠菌群测定;先接种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再转种煌绿乳糖胆盐肉汤,均显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可见食品中阪崎肠杆菌的存在直接与大肠菌群卫生指标有关。

大多数食品样品中阪崎肠杆菌的存在量很少,分布又非常不均匀,必须采用大量样品接种,才有可能覆盖到该污染菌[5]。本研究实验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会;54份样品阪崎肠杆菌定量分析是在定性检出之后进行的,取材于备份,其中有7份样本检验结果为< 0.3 MPN/100 g(ml)(曾做重复试验),可能是不同部位取材、分布不均,或污染量甚微所致。也就是说食品中阪崎肠杆菌检验的采样特别要注意量大和均匀性。

参考文献

[1]袁飞,徐宝梁,任发政,等.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风险评估[J].食品科学,2005,26(11):261-265.

[2]张聪烙,张潆,张秀丽,等.食源性微生物风险评估探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5):313-314.

[3]盂昭赫.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学部分[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8.

[4]梁鹰,王红戟.阪崎肠杆菌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4):418-420.

肠杆菌科 篇8

关键词:慢性腹泻,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芽孢杆菌

慢性腹泻并非疾病,只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1],患者发病原因复杂,病程迁延,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或营养不良等症状[2],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慢性腹泻的最佳治疗方法,我院选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研究,其中四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慢性腹泻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慢性腹泻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3],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41.2±4.5)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病程(2.2±1.3)个月,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42.3±4.4)岁,病程3周~3个月,平均病程(2.1±1.5)月;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或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诺氟沙星):给予患者诺氟沙星200毫克/次,3次/天,加用思密达3克/次,3次/天;观察组(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四联活菌肠溶胶囊):给予患者口服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四联活菌肠溶胶囊2粒/次,3次/天;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且患者在用药期间禁用其他止泻药或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腹泻缓解情况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制定本次临床研究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腹泻症状消失,排便次数和粪便性质正常,排便无不适感[4];有效:治疗后患者腹泻症状显著改善,排便次数和粪便性质明显好转但未至正常状态;无效:治疗后患者腹泻症状无改善,排便次数和粪便性质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显效/总例数×100%)+有效率(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整理总结本次研究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均用表示,数据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6%;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2 腹泻缓解率:

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腹泻缓解情况,观察组患者中腹泻缓解37例,腹泻缓解率为92.5%,对照组患者中腹泻缓解25例,腹泻缓解率为65.8%;两组患者腹泻缓解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头痛,1例心悸和2例尿常规异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1例头昏,2例头痛和1例尿常规异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腹泻是指人体排便次数大大超出平日习惯排便频率,粪质较稀薄,排粪量超出每日正常排便量约200 g,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等的一种临床症状。慢性腹泻是腹泻的一种,具体是指病程≥2个月的腹泻或者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症状[5],患者发病原因多样,主要包括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胰腺癌等)以及胃肠道疾病(如胃肠道肿瘤、感染性肠结核等)等多种诱因,均可引发患者出现慢性腹泻,且由于患者导致腹泻原因的不同,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结肠病变引起的腹泻特点为腹部不适,多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可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较少,直肠病变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里急后重的典型特点[6],临床普遍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或不成形,有时伴有黏液或脓血等症状,或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临床治疗慢性腹泻多采用药物治疗手段,需针对不同病因患者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实施对症治疗,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止泻药物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肠溶胶囊,本品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前三者为健康人体肠道正常球菌群,直接补充可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维持正常肠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后者在肠道内定植,可消耗氧气,为双歧杆菌等厌氧菌营造厌氧环境,促进其生长和繁殖,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均具有良好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慢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选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诺氟沙星(对照组)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肠溶胶囊(观察组)治疗展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1.6%)(P<0.05),患者腹泻缓解率(92.5%)高于对照组(65.8%)(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总而言之,慢性腹泻采用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四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患者腹泻缓解情况良好,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敏,陈秀敏,张丽,等.艾灸及穴位贴敷治疗艾滋病慢性腹泻病人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34-135.

[2]文佐娟.肠镜喷洒并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1):1031-1032.

[3]梁翠萍,耿岚岚,杨敏,等.肠内营养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病25例[J].广东医学,2013,34(18):2829-2830.

[4]周萍,周滢,向阳红,等.慢性腹泻型结肠炎中医分型论治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6):677-678.

[5]何凌,姜国平,刘华,等.腧穴热敏化艾灸对慢性腹泻脾肾亏虚证患者胃泌素及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4):460-463.

肠滴虫与大肠杆菌致犬肠炎的诊治 篇9

2008年8月份, 某犬场共养犬32只 (均为10~14月龄金毛犬和德国牧羊犬) , 病犬为14月龄金毛犬, 体重28千克, 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消瘦、呕吐, 剧烈腹泻。

主诉:该场犬经常拉稀粥样便, 平均每天2~4次, 逐渐消瘦。曾先后按肠炎治疗, 给予庆大霉素、吡哌酸、拜有利等抗炎治疗, 每次经治疗后病情都有所好转, 但始终未能痊愈。近几天该场犬腹泻剧烈, 于是将症状严重犬带来就诊, 同时还带来一条症状相同的刚病死犬。临床检查, 病犬营养不良, 体温39.6℃, 呼吸、脉搏正常。

2 剖检变化

病死犬胃膨大、黏膜发炎, 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十二指肠充满染有胆汁的黏液状液体;空肠、回肠、结肠扩张, 黏膜、浆膜充、出血, 肠内容物呈稀粥样, 棕红色;胆囊胀大, 肝脏、心脏有小点状坏死灶。膀胱积有黄色混浊尿液, 膀胱黏膜脱落。

3 实验室检查

3.1 粪便化验

取病犬粪和病死犬的肠内容物涂片直接镜检, 均见两头稍尖的球形虫体, 活动性极强, 常作突进式活动, 高倍镜下平均每个视野达16个以上。当粪便放置约15分钟时, 虫体活动能力逐渐减弱, 虫体由向前运动逐渐变为原地旋转运动, 其形态和鞭毛数量清晰可见。该虫有三根稍短的前鞭毛, 另一根稍长的鞭毛沿着腹侧向后折返呈游离状态, 胞核位于虫体前端。当虫体沿身体纵轴旋转运动时呈两头稍尖的球形;当虫体直立时则呈正球形, 并见少量白细胞。

3.2 细菌镜检

病死犬肝脏、心血、结肠内容物分别抹片, 革兰染色镜检, 见单个或呈短链状排列、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无荚膜和芽孢, 有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

3.3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 37℃、24小时长出圆形、微隆起、湿润、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肉汤培养基混浊并形成淡灰色沉淀。将该菌纯培养物抹片, 镜检结果同3.2。

3.4 细菌的鉴别培养及生化试验

该菌麦康凯平板培养基呈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黑红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用其纯培养物做生化试验, 结果产生靛基质, 不分解尿素, 不产生硫化氢, 不液化明胶, M·R试验阳性, V-P试验阴性, 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 并能产酸产气, 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

3.5 动物试验

选择健康的实验用小豚鼠6只, 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小豚鼠用0.3毫升培养24小时的肉汤培养物分别腹腔注射;对照组小豚鼠用0.3毫升肉汤培养基分别腹腔注射。2天后试验组小豚鼠发病, 第3天死亡2只, 第4天死亡1只;对照组小豚鼠无发病表现。用病死小豚鼠的肝脏、心血、腹水分别涂片, 革兰染色后镜检, 结果与3.2结果相同。

3.6 药物敏感试验

选择12种抗菌药物用常规纸片法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对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强力霉素高敏;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中敏;对红霉素不敏感。

4 治疗

驱虫:犬场所有犬口服甲硝唑, 每只200毫克/次, 每天3次, 连用14天。

控制感染:阿米卡星500毫克+10%葡萄糖注射液150毫升;头孢曲松钠1.5克+氯化钠注射液200毫升, 分别混匀静脉滴注, 连续5天。碳酸氢钠注射液200毫克+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 1天。

病犬隔离饲养, 并将环境、笼舍彻底清扫, 用5%热火碱水喷洒消毒, 每天1次, 连续2周;用具清洗后, 用0.01%高锰酸钾消毒, 放在阳光下照射。喂给营养高、易消化的食物。

治疗3天后, 患犬出现好转, 5天后康复, 犬场犬无死亡。治疗一周后复查, 粪便外观正常, 镜检未见肠滴虫。一月后回访, 未复发, 该场犬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5 体会

5.1 病因分析

从大量临床病例看, 肠滴虫少量寄生时并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大量寄生时, 大便呈稀糊状, 其他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临床血液学检验无特征性变化, 所以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该犬之前的慢性腹泻很可能是肠滴虫在犬体内寄生引起的犬滴虫性肠炎。该病例很可能是滴虫性肠炎导致犬机体抵抗力下降, 继发大肠杆菌感染。

5.2 肠滴虫与贾第鞭毛虫鉴别诊断

肠滴虫易与贾第鞭毛虫混淆, 尤其是当粪便新鲜、虫体活动力强时, 二者难以分辨。但当粪便放置10分钟以上, 虫体活动力减弱时, 在高倍镜下观察贾第鞭毛虫呈半个梨形, 有两个明显而有特征性的吸盘, 两个核, 四对鞭毛。

5.3 肠滴虫病的预防

肠滴虫是属原生动物门的肠道寄生虫, 它通过滋养体进行传播。犬通过采食被滋养体污染的食物与饮水后而感染。其预防除常规环境、笼舍清扫、消毒外, 可采用药物预防, 如:饲料中加入甲硝唑有较好效果。但一般的常规驱虫只是针对蠕虫, 对原虫病无效。

上一篇:昆明呈贡区下一篇:非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