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杆菌(通用6篇)
肠道杆菌 篇1
羚牛(Buborcas taxicolor)又称扭角羚,是亚洲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羚牛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羚牛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逐渐缩小和破碎化;特别是冬春季大雪,导致体况差的羚牛离群,在低山区域不断游荡,出现死亡率增高、疫情风险等级增加等系列问题[2]。关于羚牛的保护工作,研究者们在个体生态、行为、繁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3,4,5,6]。但是,关于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的研究却未深入开展。基于肠道内正常菌群对动物的重要性[7],笔者对羚牛肠道的正常菌群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羚牛消化道微生态、生态防治及科学的保护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
健康成年羚牛新鲜粪便,于春季采自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营养肉汤和绵羊脱纤维血琼脂平板,按照参考文献[8]制备。
锰营养琼脂,按照参考文献[9]制备。
生化试验用半固体糖培养基、硝酸盐培养基、酪蛋白培养基、吐温80培养基、厌氧肉肝汤、蛋白胨水、明胶、H2O2水、吲哚试剂、硝酸盐还原试剂等,按照参考文献[8]制备。
2 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健康羚牛的新鲜粪便,接种于营养肉汤和肉肝汤之中,在37 ℃条件下培养18~24 h;用棉拭子将培养的菌液在绵羊脱纤维血平板上划线接种,然后于37 ℃条件下培养24 h;观察细菌菌落形态,并对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和挑纯培养[10]。
2.2 芽孢的检查
根据2.1中挑纯细菌的革兰染色特点,将观察到的革兰阳性杆菌接种于锰营养琼脂培养基,在37 ℃条件下培养18~24 h后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观察有无芽孢生成以及芽孢的形态[11],以确定是否为芽孢杆菌。
2.3 生化试验
对纯化的3株菌进行生化试验:接触酶试验、运动性试验、糖发酵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淀粉水解试验等,均按照参考文献[10]的操作方法进行。
3 结果
3.1 芽孢杆菌的分离结果
经细菌培养后,通过革兰染色、细菌形态及在血平板37 ℃培养24 h后获得3株芽孢杆菌:B1为革兰阳性杆菌,菌体呈长杆状,成堆或者呈链状排列;菌落为白色、圆形、粗糙、干燥、扁平、中间隆起。B2为革兰阳性杆菌,菌体大且细长,稍有弯曲;菌落呈圆形透明、光滑、湿润、隆起。B3为革兰阳性杆菌,菌体呈长杆状,排列成堆或者呈链状;菌落呈圆形、中间隆起、粗糙、干燥、扁平。
3.2 芽孢的检查结果
3株革兰阳性杆菌都能生成芽孢,B1芽孢中生,孢子囊不膨大;B2和B3菌株芽孢均为端生,孢子囊稍微膨大。
3.3 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注:+为阳性反应,-为阴性反应。
由表1 可见,B1、B3菌株均是兼性厌氧菌,可在pH值为5.7的培养基和7%NaCl培养基中生长,能利用丙酸盐、葡萄糖和甘露糖;但是B1接触酶试验结果为阳性,而B3接触酶试验结果为阴性。B2为需氧菌,接触酶试验结果为阳性,能在pH值为5.7的培养基和7%NaCl培养基中生长。
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特性、镜检形态和各种生化试验结果,结合参考文献[12]中关于细菌属性的描述,3株芽孢杆菌中B1为巨大芽孢杆菌,B2为苛求芽孢杆菌,B3为栗褐芽孢杆菌。
4 小结与讨论
试验初步获得了3种芽孢杆菌,依次是苛求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栗褐芽孢杆菌,为研究羚牛肠道微生态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动物的肠道有稳定的微生态,大部分细菌为生理性专性厌氧细菌。肠道菌群的失衡,如常住菌消失及少数路过菌参与[13],就会导致正常菌群遭受破坏,动物出现明显症状,如腹泻。本次试验获得3种芽孢杆菌,对于羚牛肠道微生态研究及菌群的认识是很好的补充。但是笔者发现,3种检出的芽孢杆菌并非专性厌氧菌,可能与其消化道结构、进食时间、肠蠕动速度等原因造成其肠道内环境氧含量较高有关,说明羚牛的肠道有自身的特异性,因此具体研究还应当深入开展,弄清羚牛肠道及其常在菌的特性,这对临床管理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动物正常菌群受年龄、遗传、免疫、食物、疾病、精神状况等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本试验仅对成年羚牛进行了检查,这对羚牛肠道正常菌群演变的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肠道杆菌 篇2
研究表明:许多乳杆菌具有降胆固醇活性[5,6,7] 。老虎是食肉性的大型动物, 为什么没有高胆固醇血症, 固然与老虎作为食肉性动物的消化系统、酶类以及生活习性有关, 但其肠道是否有降解胆固醇率高的乳杆菌存在, 值得研究。研究试图从东北虎肠道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降胆固醇乳杆菌, 为开发减少动物性食品等高脂食品中胆固醇的吸收进而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品奠定良好基础。
1 材料
1.1 粪便来源
由动物饲养员用一次性粪盒采集绍兴市儿童公园7岁健康东北虎的新鲜粪便, 置于冰袋中带回绍兴文理学院微生物实验室, 4 ℃冰箱保存, 待检。
1.2 试剂
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 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三酰甘油测定试剂盒, 浙江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制备粪便稀释液
取东北虎新鲜粪便10 g, 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和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 充分振荡10 min, 制成1×10-1的稀释液, 再稀释得到1×10-2, 1×10-3, 1×10-4, 1×10-5的稀释液。
2.2 菌种分离
分别取各粪便稀释液0.1 mL涂布在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LBS) 上, 37 ℃培养48 h后, 选取乳白色或略偏黄、表面光滑、圆形隆起、不透明、质地软的菌落, 传于乳酸杆菌培养基 (MRS) 斜面。涂片, 革兰染色, 镜检, 将镜下革兰染色呈阳性的杆状菌在MRS上划线分纯, 之后于乳酸杆菌培养基斜面上保存。
2.3 高胆固醇乳酸杆菌培养液 (MRSO-CHOL) 的制备
准确称量胆固醇0.1 g放入烧杯中, 加入胆盐0.2 g、蔗糖酯0.1 g、Tween-80 1 mL搅拌均匀, 再移取冰乙酸5 mL, 加热溶解。溶解液用超声波处理15 min后, 快速加入配制好的液体MRS中, 定容至1 000 mL, 边加边搅拌, 使其形成均匀稳定的胶体溶液。
2.4 体外降胆固醇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8]。取配制好的MRSO-CHOL 33 mL, 等量分装于11只试管中。待灭菌后, 向其中的10支分别加入1%各乳杆菌新鲜培养物, 1支加入等量乳酸杆菌培养液作为对照, 37 ℃培养48 h。将接种细菌管以1 500 r/min离心20 min, 分别取上清液0.5 mL与对照管一同检测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胆固醇降解率 (%) = 胆固醇降解量/对照胆固醇含量×100%, 三酰甘油降解率 (%) =三酰甘油降解量/对照三酰甘油含量×100%。
2.5 耐酸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9]。将活化3代的各乳杆菌悬液按10%的接种量分别接入pH值为1.5, 2.5, 3.5, 4.5的乳酸杆菌培养液中, 分别于0, 2小时进行固体MRS平板菌落计数。
2.6 耐胆汁盐试验
参照参考文献[9]。将活化3代的各乳杆菌悬液按10%的接种量分别接入含0.1%、0.2%、0.3%、0.4% 胆汁盐的乳酸杆菌培养液中, 分别于0, 2, 4, 6小时进行固体MRS平板菌落计数。
2.7 菌种鉴定
菌种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0]。菌种的16S rDNA序列测定采用TaKaRa MiniBEST Bacterial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 (DV810A) 提取基因组, 采用TaKaRa 16S rDNA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PCR Kit (D310) 扩增供试菌的16S rDNA 片段, 引物序列:5′-GAGCGGATAACAATTTCACACAGG-3′, 5′-CGCCAGGGTTTTCCCAGTCACGAC-3′。 扩增的反应体系: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1 min, 55 ℃退火1.5 min, 72 ℃延伸1 min, 共30个循环;72 ℃延伸5 min。用TaKaRa Agarose Gel DNA Purification Kit Ver.2.0 (Code No. DV805A) 切胶回收目的片段, 送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进行DNA 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分离
共分离得到10株乳杆菌, 按1~10分别编号。
3.2 体外降胆固醇试验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筛选得到的10株乳杆菌均有体外降解胆固醇的能力, 降解率为25.00%~65.00%, 平均降解率为45.00%。赵佳锐等[11]从人体肠道分离的乳杆菌胆固醇降解率为16.40%~45.39%, 平均降解率为34.08%。由此可见, 东北虎肠道乳杆菌降解胆固醇的能力总体比人体肠道强。东北虎吃的是肉类, 胆固醇含量高, 肠道乳杆菌降解胆固醇的能力高, 人吃五谷杂粮, 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 肠道乳杆菌降解胆固醇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说明肠道乳杆菌在肠道食物胆固醇的降解中起重要作用, 降解能力大小和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具有相关性。所有分离菌株均有体外降解三酰甘油的能力, 降解率为14.74%~23.16%, 平均降解率为19.26%。
选取胆固醇降解率最高, 三酰甘油降解率较高的菌株1 (胆固醇降解率为55.00%, 三酰甘油降解率为17.89%) 、菌株7 (胆固醇降解率为65.00%, 三酰甘油降解率为20.00%) 、菌株10 (胆固醇降解率为55.00%, 三酰甘油降解率为18.95%) 进行以下试验。
3.3 耐酸性试验
正常人胃液的pH值为1.5~4.5, pH 值的大小因食物结构不同而不同, 通常pH 值在3.0 左右, 且食物 (尤其是流体) 通过胃的时间相对较短, 一般为1~2 h[9]。
cfu·mL-1
由表2可知:菌株1、菌株7、菌株10在pH值为3.5, 4.5生长2 h时, 活菌数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有明显上升趋势, 活菌数在1×108 cfu/mL以上。菌株1在pH值为2.5时, 活菌数略上升, pH值为1.5时活菌数仍能达到1×107 cfu/mL以上, 说明菌株1具有很强的耐酸能力。菌株10在pH值为2.5时, 活菌数还能达到1×107 cfu/mL以上, pH值为1.5时活菌数在1×104 cfu/mL以上, 说明菌株10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食入菌株1和菌株10后, 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活菌体顺利通过胃酸环境到达小肠。菌株7耐酸能力相对较弱, pH值为2.5时, 活菌数仅为 2.33×102 cfu/mL, pH值为1.5时, 活菌数为0, 菌株7不适宜用于开发口服保健食品。
3.4 耐胆汁盐试验
小肠是人体吸收胆固醇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乳酸菌发挥降胆固醇作用的主要部位。正常人体小肠中胆汁盐含量在0.03%~0.30% 范围内波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3~8 h) , 乳酸菌要定植于小肠, 就必须有一定的耐胆汁盐能力[9]。各菌株在不同胆汁盐浓度下的活菌数见表3。
cfu·mL-1
注:括号中数据为存活率 (%) 。
由表3可知:3株菌均具有一定的胆汁盐耐受性, 耐受性强弱依次为菌株7>菌株1>菌株10。菌株1和菌株7在0.1% 胆汁盐的条件下生长6 h, 活菌数明显上升。3株菌在0.2% 胆汁盐的条件下生长6 h存活率分别为72.0%、84.5%、13.1%。3株菌在0.3% 胆汁盐的环境中生长6 h存活率分别为21.7%、41.8%、0.06%。3株菌在0.4%胆汁盐的环境中生长6 h存活率分别为0.7%、2.9%、0.000 4%。活菌数仍能达到1×106 cfu/mL以上, 说明菌株1和菌株7具有较强的抗胆汁盐能力, 食入后会有相当数量的菌体顺利通过小肠到达大肠, 发挥其健康促进作用。菌株10在0.3% 胆汁盐的环境中生长6 h存活率仅为0.06%, 在0.4% 胆汁盐的环境中生长6 h活菌数仅为1.32×103 cfu/mL, 说明其胆汁盐耐受性较弱, 在小肠定植能力相对不强, 不适宜用于开发口服保健食品。
综合考虑, 菌株1胆固醇降解率较高, 耐酸、耐胆汁盐的能力均较强。食入后经胃中酸和小肠胆汁盐作用, 仍能保证相当数量活菌数发挥其降胆固醇作用。利用该菌株可以进行临床调节血脂试验, 为开发减少动物性食品等高脂食品中胆固醇吸收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食品奠定良好基础。
3.5 菌种鉴定
3.5.1 革兰染色
在固体MRS平板中菌株1的菌落呈白色, 边缘整齐, 凸起, 表面光滑湿润;革兰染色为阳性, 呈两端圆的短杆状, 单个或成双排列, 少数短链状, 见图1。
3.5.2 菌株1生理生化特征 结果见表4。
注:+表示呈阳性, -表示呈阴性。
3.5.3 菌种PCR电泳 结果见图2。
M.DL-2 000 Marker;1.菌株1 PCR产物;2.东北虎肠道某肠球菌PCR产物; +.阳性对照;-.阴性对照。
由图2可知:扩增得到的目的片段长度约为1 500 bp, PCR 反应体系无细菌污染, 送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进行DNA 测序, 确定扩增的16S rDNA 片段长度为1 465 bp, 采用GenBank 中核酸数据进行Blast分析, 与嗜酸乳杆菌参考菌株 (L.acido-philus ATCC 4356) 的16S rDNA同源性达99%, 结合生理生化特性, 鉴定其为嗜酸乳杆菌。
4 讨论
动物性食品是良好的蛋白质、维生素、磷脂、微量元素及其他活性物质的营养来源, 但由于其胆固醇含量高, 为了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许多人不得不限制饮食, 这与人们追求的高质量生活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研究减少食源性胆固醇吸收, 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已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赵佳锐等[11]从人体肠道分离的一株嗜酸乳杆菌 (L.acidophilus Xt13) 体外胆固醇去除率为39.84%。研究从东北虎肠道分离鉴定的嗜酸乳杆菌体外胆固醇去除率高达55.00%, 两者的降解率相差15.16%, 说明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 对胆固醇的降解率相差很大。前文已经提到肠道乳杆菌在对肠道食物胆固醇的降解中起重要作用, 降解能力大小和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具有相关性, 而东北虎肠道是分离高效降胆固醇菌种的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李哲敏.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J].资源科学, 2007, 29 (1) :27-36.
[2]杜克生.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KANNEL W B.Range of serum cholesterol values in the populationdevelop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 1996, 76:69-77.
[4]杨晓光, 孔灵芝, 翟凤英, 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方案[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471-474.
[5]赵佳锐, 杨虹.益生菌降解胆固醇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 2005, 45 (2) :315-319.
[6]TOK E, ASLIM B.Cholesterol removal by some lactic acid bacteriathat can be used as probiotic[J].Microbiol Immunol, 2010, 54 (5) :257-264.
[7]汪晓辉.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机制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0.
[8]袁杰利, 傅晓丽, 文姝, 等.屎肠球菌活菌制剂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 15 (1) :20-21.
[9]赵瑞香, 李元瑞, 孙俊良, 等.嗜酸乳杆菌在模拟胃肠环境中抗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 2002, 29 (2) :35-38.
[10]东秀珠, 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肠道杆菌 篇3
关键词:芽胞杆菌,培养上清,氨基酸
0 引言
氨基酸是含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有12种为非必需氨基酸,8种为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动物和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1]。2013年,全球饲用氨基酸产业规模达到384万吨,价值约100亿美元。其中我国饲用氨基酸产量达到153万吨,价值超过28亿美元,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2]。
目前,饲料行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而氨基酸的生产成本却无显著下降,从而导致饲料中氨基酸的添加种类及添加量受到限制,不足以满足动物生长的需求。如养殖业中,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家禽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由于添加成本问题,其添加量不足以满足动物的生长需要[3,4];一些生产成本更高的氨基酸,如色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添加量更不足以满足动物需要,而且只在幼龄动物中添加;而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基本没有用于实际生产。
芽胞杆菌类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降低肠道致病菌的数量、促进机体生长和免疫调节[1,5]。在饲料中添加芽胞杆菌已经十分普遍,成本较低,目前60%的全价料饲料中都添加有芽胞杆菌类饲料添加剂。在芽胞杆菌的益生属性基础上,对其进行氨基酸转化和利用的分析研究,通过在动物体内合成所需要的氨基酸,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将可能有效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本研究分析了一百多株芽胞杆菌培养上清中各氨基酸及氨的含量,为开发氮利用高、氨基酸添加量低的新型益生菌产品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芽胞杆菌来源
从28~35日龄健康断奶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元杂交仔猪回肠内分离得到芽胞杆菌。
1.1.2 培养基
LB培养基:酵母提取物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双蒸水定容至1 000mL,121℃灭菌20min用作芽胞液体培养基;另加1.5%~2%琼脂粉为固体培养基,调整pH至7.4~7.6。
1.1.3 实验菌株
112株芽胞杆菌由本实验室分离保存。
1.2 实验方法
1.2.1 芽胞杆菌培养
从保藏的甘油菌中进行平皿划线培养,挑取LB固体平板上的单个细菌克隆接种至LB液体培养基,于37℃摇床上220rpm培养24h,进行细菌计数后调整细菌浓度为109cfu·mL-1,然后按3%体积比接种至500mL摇瓶中(装液量100mL),37℃摇床上220rpm培养24h,所得菌液12 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用于氨基酸分析。
1.2.2 氨基酸测定
芽胞杆菌培养上清用L-8800氨基酸分析仪(日本日立)按照使用方法进行分析[6]。
1.2.3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用Excel 2007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芽胞杆菌产氨基酸分析
对筛选出来的112株芽胞杆菌进行上清氨基酸测定,其中有102株结果如表1和表2,另外10株没有得到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每株菌上清中氨基酸浓度均不一样。其中,动物的几种限制性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的含量分布在0.18~0.32g·L-1之间,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几乎有两倍的差距;蛋氨酸的含量分布在0.05~0.09g·L-1之间,精氨酸的含量分布在0.004~0.02g·L-1之间,大部分菌株上清中的精氨酸由于含量过低未能检测出来。所有氨基酸种类中,赖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含量较为丰富,超过了0.1g·L-1,而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含量较少,不到0.01g·L-1。这些检测数据使我们初步了解芽胞杆菌培养液中各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和氨的含量,我们可以筛选产赖氨酸高的菌株用于养猪、产蛋氨酸高的菌株用于养禽、产精氨酸高的用于增强免疫、氨基酸降解能力弱的用于养殖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等。
μg·10mL-1
注:“-”表示未检出Note:The symbol“-”indicates that value was not detectable
μg·10mL-1
注:“-”表示未检出Note:Symbol“-”indicates that value was not detectable
3 讨论
芽胞杆菌在动物肠道中很少,而且一般不粘附在仔猪肠黏膜上。目前,在猪生产中,由于芽胞杆菌耐逆性强,应用比较广泛,主要菌种为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目前也正在使用梭状芽胞杆菌,研究发现,芽胞杆菌应用仔猪效果较好,而在中大猪上效果不明显[7]。
目前,芽胞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益生属性上[8,9],比如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降低幼龄动物腹泻率等,而在芽胞杆菌对动物的代谢影响方面很少有报道。本研究从仔猪肠道食糜中筛选到112株芽胞杆菌,并测定了其培养上清中各氨基酸的含量。
从表1和表2中可知,不同野生型芽胞杆菌上清中氨基酸含量差异很大。比如赖氨酸,其含量分布在0.18g·L-1至0.33g·L-1之间,平均值为0.25g·L-1。目前,通过选育和培养条件优化,专业用于生产赖氨酸的芽胞杆菌的赖氨酸产量最高能达50g·L[10,11]。我们也应用AEC进行了诱变筛选,将赖氨酸的产量从0.303g·L-1提高到了0.587g·L-1,提高了94%,但远低于专业用于生产赖氨酸的芽胞杆菌,由此可见,通过常规或分子育种筛选,具有优良抗菌属性的野生型芽胞杆菌产赖氨酸的能力还有大幅提高的空间。
4 结论
本研究对112株芽胞杆菌进行上清赖氨酸水平测定,为芽胞杆菌提供了氨基酸代谢数据,使益生菌从常规研究扩展到物质代谢层面。通过将益生菌与氮代谢衔接,为提高动物氮利用效率,间接减少养殖中氮的排放,降低饲料中氨基酸的添加量和饲料生产成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友均,刘树民,刘平,等.氨基酸添加剂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当代畜牧,2014,39):27-29.
[2]柳晓峰.2013饲用氨基酸透视[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6):5-9.
[3]任建民,刘强.赖氨酸营养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09,(3):13-15.
[4]孙朋朋,宋春阳.猪限制性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J].饲料广角,2013,(23):29-31.
[5]靳二辉,陈耀星,王群,等.芽孢杆菌类益生素对肉鸡血细胞及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3,44(5):778-787.
[6]Wang S P,Yang L,Tang X S,et al.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high-dose Bacillus subtilis or Lactobacillus reuteri modulates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ities and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weaned piglets[J].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Environment,2011,9(2):181-187.
[7]仝永娟,萨仁娜,张宏福,等.三株芽孢杆菌抑菌活性分析及对肉鸡舍空气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0):4344-4353.
[8]窦茂鑫,赵迪,王蕾,等.猪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养殖与饲料,2012,(4):11-14.
[9]潘宝海,张建东,谯仕彦.芽孢杆菌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7,(1):60-62.
[10]李永峰,李建政,任南琪,等.发酵产氢细菌的紫外线诱变筛选高产菌株[J].化工学报,2004,(S1):119-121.
肠道杆菌 篇4
大肠杆菌( E. coli)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引起人和动物共同感染的重要人畜共患病病原[1],一般分为共生性非致病性、肠道致病性和肠外致病性三大类[3]。肠道致病性E. coli是人医和兽医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之一,其血清型复杂,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多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特别是常用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造成治疗效果减弱。长期以来,对E. coli的报道主要集中于人源和畜禽源菌株,对黑熊源致病性菌株的研究较少。
研究通过传统方法和16S rRNA分子鉴定方法对黑熊肠道致病性E. coli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耐药谱,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 1病料
采集都江堰某黑熊养殖场有腹泻、呕吐伴有血痢发病症状的黑熊粪便作为病料。
1. 2培养基和生化反应管
麦康凯琼脂( MAC)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 TSA) 、 胰蛋白胨大豆肉汤( TSB) 、MH琼脂、糖发酵管( 乳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醇) 、葡萄糖蛋白胨水( 甲基红M. R. 和V - P试验) 、蛋白胨水( 吲哚试验) 和枸橼酸盐利用培养基,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 3主要试剂
10 × Taq Reaction Buffer、Taq DNA聚合酶、 dNTP、DL - 2 000 Marker、胶体金、TIANamp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均购自天根生化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
1. 4引物的合成
16S rRNA扩增引物序列为: 27F 5' - AGAGTTT- GATCCTGGCTCAG - 3',1492 R 5' - TACGGTTACCT- TGTTACGACTT - 3',由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 5试验动物
昆明小鼠40只,3周龄,体重20 ~ 22 g,雌雄各半,购自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 6药敏纸片及质控菌株
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哌拉西林) 、头孢类( 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呋) 、β - 内酰胺类/抑制剂( 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单环内酰胺类( 单环菌素) 、喹诺酮类( 丙氟哌酸、诺氟沙星) 、氨基糖苷类( 丁胺卡那霉素) 、碳青霉烯类( 美罗培南) 、叶酸代谢途径抑制剂( 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 等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质控菌株为E. coli ATCC25922和ATCC35218,购自ATCC。
1. 7细菌的分离
将采集的腹泻黑熊粪便样品无菌划线接种于MAC培养基上,置于37 ℃ 恒温培养箱内16 h; 挑取单个桃红色菌落划线接种于TSA培养基上纯化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取纯化后的菌株在TSB培养基上进行增菌,加甘油置于-70 ℃保存,备用。
1. 8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
将分离的菌株划线接种于TSA培养基上,挑取单菌落分别接种于糖发酵管、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和枸橼酸盐培养基中,并根据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对试验结果进行判定。
1. 9分离菌株的16S rRNA PCR分子鉴定
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TSB培养基,37 ℃摇床培养18 h,以此作为PCR的菌液模板,选用通用引物27 F和1492 R,根据M. Claudia等[4]报道的针对16S rR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反应体系( 50 μL) : 10 × Taq DNA Reaction Buffer 5 μL,27F和1492R引物各20 pmol,2. 5 mmol dNTP 4 μL,2. 0 U Taq DNA聚合酶,模板菌液1 μL,加水补至50 μL。反应条件: 94 ℃预变性3 min; 94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 延伸1 min,共30个循环; 72 ℃ 延伸10 min。PCR产物用80 V电压于1% 琼脂糖凝胶电泳40 min,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取PCR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测序部) 测序。
1. 10分离菌株的小鼠致病性试验
小鼠试验前禁食、禁水24 h。将4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1 ~ 4组为试验组,第5组为对照组。1 ~4组小鼠分别用注射器腹腔注射分离株的活菌菌液,0. 2 mL/只( 约含细菌2 ×109cfu) ; 对照组小白鼠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剂量和方法同试验组。攻毒后,将不同组别的小白鼠分笼饲养,每天观察小白鼠的临床表现,包括小白鼠的精神状态、食欲等临床表现,连续观察2周,并对各组小白鼠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
1. 11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
将经过鉴定确认的黑熊肠道致病性E. coli用于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和标准协会( CLSI) 推荐的K - B法进行药敏试验,以E. coli ATCC25922和ATCC35218为质控菌株,试验结果根据CLSI的标准判读。
2结果
2. 1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和生化试验结果
经MAC培养基筛选及TSA培养基纯化后,分离菌株在培养基上形成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光滑、有光泽的小菌落; 革兰染色、镜检为阴性杆菌,多为单个存在,少数成对和呈簇排列。
生化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并产酸,M. R. 试验结果阳性,V - P试验结果阴性,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结果阴性。共分离出4株符合E. coli典型生化特征的细菌,分别命名为B. B. E. coli -1、B. B. E. coli -2、B. B. E. coli -3和B. B. E. coli - 4。
2. 2分离菌株的16S rRNA分子鉴定结果
4株分离菌株16S rRNA PCR扩增完成后用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结果每株菌可见1条1 600 bp左右的特异带,见图1。
经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B. B. E. coli -1、B. B. E. coli - 2、B. B. E. coli - 3、B. B. E. coli - 4与已知的E. coli 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 0% ,说明4株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用DNAStar分析4株E. coli的同源性,结果表明: B. B. E. coli - 1和B. B. E. coli - 4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 4% ,B. B. E. coli - 1和B. B. E. coli -3的同源性为99. 4%,B. B. E. coli - 2和B. B. E. coli - 3的同源性为100% 。
M.DL-2 000 Marker;1.B.B.E.coli-1;2.B.B.E.coli-2;3.B.B.E.coli-3;4.B.B.E.coli-4。
2. 3致病性试验结果
试验组小白鼠分别腹腔注射4株分离株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食欲降低、毛被散乱、腹泻、 颤抖等症状。对照组小白鼠精神状态良好,无异常症状。试验组小白鼠在感染后3 ~7 d陆续发病并出现死亡。发病和死亡小鼠剖检后主要眼观病变为肝脏、 脾脏肿大,肠胀气并伴有黏膜充血,肠内容物呈黄绿色黏稠状。试验组小白鼠心脏和肝脏活菌分布基本一致,脏器中细菌回归检测阳性率为100%。经t检验,小肠带菌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脏器( P <0. 01) 。上述结果表明,4株E. coli能引起小白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实质器官的病理变化,同时从小白鼠实质器官中能分离到分离株,因此可判定4株分离株为致病性E. coli。
2. 4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1)
结果表明: 4株黑熊肠道致病性E. coli对8类14种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丙氟哌酸、 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最高; 对哌拉西林、 头孢他啶、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
3讨论
笔者从四川省都江堰市某黑熊养殖场了解到,该场饲养的黑熊每年2—3月份均出现严重的腹泻,且传染性强,严重影响了黑熊的健康及黑熊场的经济效益。关于黑熊腹泻致病性病原的研究,肖开提等[5]曾从1头腹泻黑熊分离出致病性克雷伯菌。本研究结合传统方法和16S rRNA分子鉴定方法从腹泻黑熊粪便中分离、鉴定出4株E. coli,小白鼠感染试验结果表明4株分离菌均为致病性E. coli。
注: S表示敏感( 菌株能被使用推荐剂量在感染部位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 ,I表示中介( 抗菌药物MIC接近血液和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浓度,疗效低于敏感菌) ,R表示耐药( 菌株不能被常规剂量抗菌药物达到的浓度所抑制) 。
由于长期以来对黑熊源致病性E. coli的研究较少,因此养熊场临床用药时,多采用针对人源菌株和畜禽源菌株的常用抗生素。本研究结果表明,黑熊源大肠杆菌已成为重要的耐药菌株,耐药性的产生与长期使用抗生素、频繁更换药物品种和剂量有关,滥用抗生素导致黑熊体内正常菌群平衡被破坏,致使黑熊抵抗力下降,引起发病。由于抗生素滥用致多重耐药的产生,对临床疾病治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为黑熊肠道腹泻大肠杆菌疾病的治疗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摘要:为了研究引起黑熊腹泻的病原和筛选治疗用抗菌药物,试验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都江堰某养熊场的黑熊腹泻粪便样品中分离、鉴定出4株大肠杆菌(E.coli),并对其进行小白鼠感染试验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的4株菌均为致病性E.coli,对8类14种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丙氟哌酸、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最高;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说明可选用哌拉西林、头孢他啶、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和美罗培南等药物对该场发生腹泻的黑熊进行治疗。
肠道杆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2012-1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乙肝后肝硬化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年龄32~68岁;Child-Pugh分级A级5例, B级29例, C级8例。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3]。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肝功能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20例同期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肝硬化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爽舒宝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 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350mg/片) 每次1.05g, 每日3次。观察随访21d。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血浆细胞因子的检测。
1.3 检测方法
1.3.1肠道菌群检测:取新鲜粪便0.5g加入4.5mL稀释液中震荡30min使其呈均质化标本。从第二瓶至第九瓶稀释瓶内, 每瓶加入稀释液4.5mL, 从第一瓶 (均质化瓶) 取0.5mL加入第二瓶, 混合后取0.5mL加入第三瓶, 如此稀释至第九瓶。根据各菌群的含量多少、选择适宜的稀释度滴种在相应的选择培养基上。待接种滴吸干, 分别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将EC培养基及EMB培养基放37℃温箱内培养24h, BS培养基及LBS培养基放入厌氧装置内, 37℃培养48~72h。待菌落形成后经判定为目的菌后, 进行计数。结果以lgcfu/g表示。
1.3.2 血浆内毒素检测:采用显色基质鲎实验法。显色基质鲎试剂盒由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提供。
1.3.3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法。IL-10和TNF-α试剂盒由上海沪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 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样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之间肠道菌群的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治疗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低于正常组 (P<0.05) , 肠杆菌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肠道菌群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显著升高 (P<0.05) , 肠杆菌明显降低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比较P>0.05;△与*比较P<0.05。
2.2 各组之间血浆内毒素的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浓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血浆内毒素较治疗前有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各组之间血浆细胞因子的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治疗组TNF-α、IL-1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TNF-α、IL-10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TNF-α、IL-10浓度较治疗前有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比较P>0.05;△与*比较P<0.05。
3 讨论
凝结芽胞杆菌作为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近年已经被应用于临床, 它在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提高肠道免疫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凝结芽胞杆菌能在肠道内能短暂定植, 定植期为10d左右。它在肠道内能与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肠内的有益菌共生, 发酵可产生有机酸, 如乳酸、醋酸等, 这些酸能降低肠道酸度 (pH) 、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从而降低胺、氨等肠毒素的浓度, 进而减少肠毒素吸收入血, 最终减少肝脏的负担及损伤。体外实验表明, 凝结芽孢杆菌对痢疾杆菌、伤寒沙门菌、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此外, 凝结芽孢杆菌能分泌抗菌凝固素, 通过选择性抑制肠道有害菌, 恢复肠道菌群平衡[5,6]。凝结芽胞杆菌能有效地提高免疫低下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增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 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 增强体液免疫, 从而提高机体抗病力。肝硬化时, 门静脉压力升高, 使肠黏膜微循环障碍, 出现淤血性缺氧等改变, 破坏了肠道菌群赖以生长的环境,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革兰氏阴性杆菌比例增加, 产生大量内毒素并吸收入血[7]。本实验中, 肝硬化患者在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凝结芽孢杆菌治疗, 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得到明显改善, 内毒素水平下降显著。提示凝结芽孢杆菌可改善菌群失调, 进而促进生物屏障功能恢复、减少内毒素生成和吸收, 使肝脏负担得以减轻。
TNF-α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聚集和活化, 促使机体分泌NO, 在肝脏进行脂质过氧化反应而损伤肝细胞[8]。本实验结果显示, 肝硬化患者在护肝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治疗后, 血浆TNF-α水平明显降低。机制可能是凝结芽孢杆菌可降低血浆内毒素浓度, 间接调节了血浆TNF-α的水平。IL-10是一种抗炎因子, 能够通过抑制激活的单核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发挥其抗炎的作用。本实验中, 肝硬化患者血浆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肝硬化患者在护肝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治疗后, 血浆IL-10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血浆高含量的TNF-α等炎性介质有关, 机体通过IL-10抑制这些炎性介质的释放来发挥其抗炎的作用有实验表明向肝纤维化大鼠的尾静脉注射大量的rIL-10质粒DNA四周后, 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这提示着IL-10还有抗纤维化作用[9]。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抗炎作用间接发挥抗纤维化作用的, 但目前机制尚不清楚,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血浆细胞因子紊乱, 进而改善肝功能, 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加服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另选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治疗前后选择4种肠道菌群培养和计数;测定血浆内毒素及血浆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双歧杆菌、乳杆菌减少, 肠杆菌增多。治疗后, 治疗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 , 肠杆菌降低 (P<0.05)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0.05)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浓度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治疗后, 治疗组明显降低 (P<0.05) ,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0.05) ;肝硬化患者血浆TNF-α、IL-10浓度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治疗后, 治疗组血浆TNF-α、IL-10水平明显降低 (P<0.05) ,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 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调节TNF-α、IL-10水平。
关键词:肝硬化,凝结芽孢杆菌,肠道菌群,内毒素,TNF-α,IL-10
参考文献
肠道杆菌 篇6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肠道微生态制剂,药理作用,治疗,用药安全
近年来,随着各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特别是幽门螺杆菌,采用常规标准的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根除率逐渐降低[1]。临床统计,由于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导致临床Hp治疗失败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针对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会采用标准四联治疗法补救。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制剂已经被临床广泛用于Hp感染治疗中,其取得的疗效和实践成果成为临床专家关注的重点,对于其临床作用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与辅助治疗顽固性Hp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顽固性Hp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线索,希望给Hp感染患者带来临床治疗的新曙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经首次标准三联法治疗失败后3个月内接受本次治疗的患者;(3)接受本次治疗前3d未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疾病患者;(2)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参与其他试验的患者;(3)存在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4)妊娠期、哺乳期或计划生育的妇女。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玉山县下镇镇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的顽固性Hp感染患者90例,均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检查为阳性。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1.5±10.3)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2.2±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即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果胶铋药物方案。奥美拉唑(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763),20mg/次,2次/d;阿莫西林(湖南中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2211),4粒/次,2次/d;甲硝唑(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947),0.4g/次,2次/d;胶体果胶铋(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288)200mg/次,2次/d。研究组患者给予含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即甲硝唑+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甲硝唑、奥美拉唑及阿莫西林药物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50032),2g/次,2次/d,该药物中长型双歧杆菌≥1.0×107CFU、粪肠球菌≥1.0×107CFU、嗜酸乳杆菌≥1.0×107CFU。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14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采用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根除情况,若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为Hp根除。(2)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若白细胞计数<4.0×109/L则表示白细胞计数降低;若谷氨酸氨基转移酶>40U/L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7U/L则表示肝功能异常[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43例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p根除率为95.56%(43/45);对照组患者中41例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p根除率为91.11%(41/45)。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4,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人体胃肠道是一个栖息着约500种菌群的巨大细菌库,其中包含了细菌、真菌和病毒,这些菌群相互依赖和制约,共同生长构成了人体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则会出现菌群失调,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3]。微生态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命科学学科,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原理下制成的一种制剂,该制剂主要利用对人体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使宿体微生态保持平衡[4]。微生态制剂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或改善其健康状态,肠道微生态制剂属于微生态制剂中的一种,主要用于重建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失衡,促进菌群内环境稳定,该药在与菌群失调及菌群易位相关的多种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肠道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在炎性肠病、抗Hp感染、腹泻及预防肠道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肠道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以得到确切证实的药理作用包括酶作用、抗菌作用、黏附定殖及生物屏障作用、免疫作用、营养作用、调节神经肌肉活性酶作用、抗肿瘤作用、保护肝脏作用、降低血脂作用等。
Hp感染一直是临床消化内科研究的重点问题,该病的感染率高,且临床上的多种肠胃系统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甚至胃癌)均与之密切相关[6]。Hp感染是导致多种肠胃急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抗生素治疗Hp感染效果明显,但易产生抗生素抵抗,也就是耐药性,且应用抗生素治疗费用较高、不良反应大[7]。因而,Hp感染的治疗成为了消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三联疗法在Hp感染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由于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问题严重,导致Hp耐药率不断上升,因而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有效率也逐渐降低。因此,广大消化内科医师及相关医学工作者正积极探寻治疗Hp感染的有效方案[8]。目前国内临床上一般采用标准的四联疗法治疗Hp根治失败病例,随着临床医药学的进步,微生态制剂在Hp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并取得了值得认可的疗效[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Hp根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采用的肠道微生态制剂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该药物中含有的长型双歧杆菌≥1.0×107CFU、粪肠球菌≥1.0×107CFU、嗜酸乳杆菌≥1.0×107CFU。作为人体内的主要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消化道中,主要起到维持胃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益生菌不仅具有抗感染、平衡胃肠道正常菌群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10]。此外,双歧杆菌能产生大量的乙酸和乳酸,这两种物质能对胃肠道起到刺激作用,促进其蠕动以防止发生便秘[11]。关于益生菌对Hp拮抗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清楚,可能与菌群之间的营养竞争、占位效应、产酸抑制和生物夺氧等机制相关。研究还发现,益生菌通过细胞壁的磷酸,能与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相结合,从而在上皮细胞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具有定植抗力细菌膜,能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这两点是目前发现的益生菌拮抗Hp的作用机制[12]。乳酸杆菌或其培养基对Hp具有抑制作用,甚至能杀死Hp,能有效防止Hp黏附于哺乳动物胃肠道上皮,从而抑制白介素8的释放,进而起到稳定胃黏膜屏障的作用,能减轻胃肠黏膜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