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外感染(共8篇)
肠道外感染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间37例因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住院的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并与2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比较。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组患儿外周血CD4+高于对照组 (P<0.01) , 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1) , CD3+、CD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IgG、IgA、IgM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明显紊乱, 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轮状病毒肠道外播散存在一定关系。
关键词:轮状病毒,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儿童
轮状病毒 (rotavirus, RV) 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人类感染轮状病毒后由于小肠上皮细胞黏膜受损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 肠道分泌与吸收能力失衡引起腹泻[1]。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 如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损害[2]。其确切损伤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变化, 探讨免疫功能变化与RV发生肠道外感染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间37例住院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住院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 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第7版,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ELISA法) 为阳性。其中男20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32.3±6.57) 个月;37例中合并呼吸道感染7例, 心肌酶谱异常18例, 肝功能异常12例。对照组20例为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33.2±5.96) 个月。近2周内无肠道感染, 无过敏性及免疫相关的疾病。各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花青藻红素-5 (PE-CY5) 标记抗CD3+抗体, 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标记CD4+抗体, 藻红朊 (PE) 标记抗CD8+抗体。取外周血, 肝素抗凝, 每管50μL全血中加入不同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轻轻混匀后暗室下孵育, 然后加入溶血素 (Opti Lyse) 裂解红细胞, 轻轻混匀后再次暗室下孵育, 经离心、洗涤后流式细胞仪上进行分析。详细步骤见试剂说明书。试剂盒由美国BD公司提供, 仪器为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Epics XL.MCL流式细胞仪。IgG、IgA、IgM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 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的特定蛋白仪, 试剂盒由西门子公司提供, 详细步骤见试剂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包为SAS 8.0,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2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s)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4+高于对照组 (P<0.01) , 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1) , CD3+、CD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IgG、IgA、IgM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见表2。
3 讨论
全球每年约有114亿人发生RV引起的腹泻, 并导致大约80万儿童死亡。RV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 而且发病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 研究认为可能与RV病毒血症及感染后的免疫损伤有关[3~5], 但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IgG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它占总的免疫球蛋白的75%, 是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抗体, 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作用, 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和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2种, 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作用;分泌型IgA (SIgA) 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 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研究证明呼吸道、消化道分泌液中Sig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粘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两者呈正相关, 而IgM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IgG、IgA、IgM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文献报道IgA、IgM较IgG在RV感染时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7]。
T淋巴细胞不仅是机体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 而且也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 机体的免疫平衡的维持依赖于T细胞亚群的相互协调作用, 其中CD+4和CD+8T细胞相互诱导, 相互制约, 形成T淋巴细胞网络, 调节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免疫机制研究发现, 免疫缺陷的患儿感染后可在肠道外如肝脏和肾脏等脏器内检测到复制的病毒抗原, 这提示肠道外发病机制可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8~9]。本研究结果表明RV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紊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虽然总T细胞 (CD3+T) 没有变化, 但CD4+T细胞活化亢进, 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的增高, 而CD8+T细胞无变化, 相应CD4+/CD8+比值也显著增高, 表明CD4+T淋巴细胞增高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过度辅助作用而产生免疫损伤, 这与RV病灶扩散或病程延长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提示在RV感染患儿的治疗中, 可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和应答, 促进病毒的清除, 在阻止RV感染后向肠道外播散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良好效果。
[ (±s) , g/L]
参考文献
[1]马晓燕, 仲海娟.轮状病毒抗原检验结果189例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20) :2158.
[2]王斌, 封志纯.重症轮状病毒感染[J].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 (5) :344~345.
[3]魏升云, 张淑珍.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2004, 22 (6) :409~411.
[4]周瑞, 陈兰举, 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6) :354~355.
[5]姚英民, 欧乃群, 李宁.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关系初探[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11) :867~869.
[6]郝素珍, 王桂琴.实用医学免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15~18.
[7]李建军, 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3) :176~178.
[8]李宁, 姚英民.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2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141~143.
[9]姚英民, 欧巧群, 李宁.小儿轮状病毒血症与临床发病特点关系初探[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11) :867~868.
肠道外感染 篇2
【关键词】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护理
肠道感染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病情严重的患儿往往表现为呕吐、神经性损伤等[1],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病情更为严重,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院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8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表征观察和肠道感染特征检测后确诊。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21例,患儿年龄1~4岁,平均年龄(2.6±0.7)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9±1.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①遵医嘱给予相关对症药物治疗,指导患儿服药;②加强临床病征监测,当体征值异常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③给予补液护理,调节患儿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1.2.2 健康宣教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心理护理,使患儿家属充分了解热性惊厥的病况及有效处理方法,并在日常生活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的途径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力。
1.2.3 退热护理 实时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当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或体温超出正常值时,通过酒精擦身等物理降温方法对患儿进行退热护理,必要时可通过灌肠方法降温,若经上述退热护理后仍未见效,可告知医生并遵医嘱指导患儿服用退烧药物。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退热护理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腹泻等肠道反应消失,体温及各项生命体征值恢复正常;好转:患儿接受治疗后,肠道感染症状及发热情况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接近正常水平;无效:经上述护理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病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显效+好转。
1.4 观察指标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100分制),当患儿痊愈出院时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χ-±s)表示,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经上述护理后,观察组43例患儿中显效29例(67.4%),好转13例(30.2%),无效1例(2.4%),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中显效患儿共22例(51.2%),好转11例(25.6%),无效10例(23.2%),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1。
2.2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经数据统计分析后可知,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分水平为(91.24±3.57)分,对照组为(79.63±4.28)分。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组间对比结果表明t=13.5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的两个首要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2],小儿由于免疫机能不全,极易发生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不利影响。有文献表明,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预后质量[3],探讨合理高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健康宣教、退热护理及惊厥护理的护理干预,加强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进一步提高疗效。惊厥护理干预措施为:当患儿发生惊厥时,首先应确认患儿的呼吸道是否通畅,酌情给予吸氧;其次,应遵医嘱静脉推注适量安定药物[4],并通过给药或其它护理方法保护患儿的脑部神经。只有将惊厥护理、健康宣教护理、退热护理及常规护理相结合,才能取得更满意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可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辅以退热护理、健康宣教及惊厥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宋英,王佳娜,窦星星.83例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3(7):560-561.
[2]赵雪云.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8(12):172-173.
[3]伯广荣.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3,17(32):392-393.
肠道外感染 篇3
小儿腹泻中医称小儿泄泻, 指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 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多由于外邪入侵、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影响以及饮食内伤等原因, 致使清浊不分, 水谷混杂, 病及大肠而成;临床以湿胜和脾胃功能失调多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中医中药在对本病的治疗上, 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经验丰富、毒副作用小。历代医家对治疗小儿泄泻都有各自的独特见解。分别从脾虚, 情志, 外感, 伤食等方面论述了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目前在小儿泄泻证治分类中, 大致分为五型:
(1) 湿热泻治法为清肠解热, 化湿止泻; (2) 脾胃虚寒泻治法为温中健脾, 固涩止泻; (3) 伤食泻治法为运脾和胃, 消食化滞; (4) 脾虚泻治法为健脾益气, 助运止泻; (5) 脾肾阳虚泻治法为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2 西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小儿腹泻病, 是一由多病原, 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到综合症。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岁以内约占半数, 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分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因素两种。其中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 过敏性腹泻) 和气候因素。感染因素又分为肠道内感染与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以前两者多见, 尤其是病毒。肠道外感染, 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 如患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 可由于发热, 感染原释放的毒素, 抗生素治疗, 直肠局部激扰作用而并发腹泻。
3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与“邪客阳明”引起的小儿泄泻的联系
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肠道外感染性小儿腹泻俗称肠胃感冒, 其临床表现为鼻塞, 流涕, 咽痛, 发热, 头疼, 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 呕吐, 腹泻, 腹疼, 口干, 烦渴等。从中医六经辨证角度分析, 鼻塞, 流涕, 咽痛, 发热, 头疼, 全身不适, 属于太阳经病变。太阳主一身之表, 为诸经之藩篱, 统一身之营卫, 营卫调和, 则卫外固密。若正气虚弱, 卫外失固, 风寒侵袭, 太阳经首当其冲。营卫失调, 卫阳被遏, 则见恶寒发热;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 夹肾抵腰, 终于足, 故太阳经气失于温煦, 则见头项强痛, 身疼腰痛。食欲不振, 呕吐, 腹泻, 腹疼, 口干, 烦渴, 属于阳明经病变, 感邪较重, 邪气内迫阳明, 迫于大肠则下利, 迫于胃则呕不能食。由于下利伤阴及呕吐伤胃则可见口干, 烦渴。由此可见此病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即“邪客阳明”。所以, 西医中上感引起的小儿腹泻就是中医里“邪客阳明”引起的小儿泄泻。
4《伤寒杂病论》中葛根汤化裁治疗上感引起的小儿腹泻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32条中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成无己:伤寒有合病, 有并病, 本太阳病不解, 并于阳明者, 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 相合病者, 谓之合病, 合病者, 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 与太阳少阳合病, 阳明少阳合病, 皆言必自下利, 有以邪气并于阴, 则阴实而阳虚, 邪气并于阳, 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 客于二阳, 二阳方外实, 而不主里, 则里气虚, 故必下利, 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汪苓友:太阳之里为膀胱, 其府主水, 阳明之里为胃, 其府主谷, 二府之气不和, 则水谷虽运化而不分清, 所以必自下利也。治发与葛根汤, 以发散二经中合病之表邪, 而利自止。张令韶:下利者, 气下而不上也, 葛根汤主之, 利自止矣。
葛根汤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 无汗, 头项强痛, 下利, 呕不能食, 身疼腰痛, 口干, 烦渴, 舌苔薄白, 脉浮。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所组成。本方所治的恶寒发热, 无汗, 头项强痛等症, 是表邪壅阻, 阳明肌表有热, 津液受劫所致;而干呕下利, 是胃失和调。所以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 以解阳明肌表之热, 生津液, 治疗项背强痛, 加麻黄协助桂枝、生姜发汗解表, 麻桂同用, 本来为发汗的峻药, 可是在本方中, , 白芍酸敛, 其辛散发汗的作用就要比原来缓和得多了, 同时, 白芍配甘草、姜、枣又能和里, 止呕治下利。但用葛根汤散经中之寒邪, 而以不治治利。以不治治利者, 麻黄散太阳之表, 葛根解阳明之肌, 桂枝主荣卫之和, 姜枣健脾胃之弱, 甘草者和中之国老, 芍药者缓中之使, 夫如是而经中之邪散, 则胃中之正回, 不分清者自分清, 不显治者而治在其中矣。考虑到小儿体质的特殊性以及临床的实际应用可随证加减, 出汗严重者去麻黄;湿盛者, 严重水泻者:佩兰, 藿香, 滑石, 白寇, 化湿止泻, 《医学人门》说“凡泻皆兼湿, ……。”;咳嗽、咽痛、痰多较甚者:大贝、旋覆花、桔梗、紫苑、冬花, 止咳, 利咽, 化痰;热甚、烦躁、口渴:加石膏、知母,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总的来说, 二阳合病, 固然是指二经症状同时出现, 但究其病机却偏重在表, 下利有表邪内迫所致, 所以不是两经同治, 而是专治其表, 表解则利自止。从表象来看, 存在着两种矛盾, 从实质来说, 表邪是主要矛盾, 于是集中力量去解决表邪问题, 这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 充满了辩证思想, 也是仲景专门提出合病, 并病证治的意义所在。
病案为2011年10月至12月期间在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儿科门诊收集记录
医案一:
田某, 男, 13个月。现病史:腹泻, 发热38℃, 咽颊部轻度充血, 舌红苔薄黄, 双肺呼吸音粗。诊断:泄泻。辩证:邪犯阳明。治法:清热解表。方药:葛根、桂枝、白芍、炙麻黄、玄参、蝉蜕、大贝、清半夏、佩兰、苏叶、炙百部、桔梗、茯苓、苍术、生甘草。服用方法:天江中药各一袋, 四付七天, 每付分五份日三次水冲服。随访患儿病愈。
医案二:
尤某, 男, 34个月。现病史:腹泻, 咳嗽, 流涕, 咽颊部充血, 舌红苔薄黄, 双肺呼吸音粗, 少量干鸣音, 痰鸣音。诊断: (1) 气管炎; (2) 泄泻。治法:解表止咳止泻。方药:葛根、桂枝、白芍、炙麻黄、佩兰、清半夏、白蔻、玄参、蝉蜕、大贝、桔梗、苏叶、前胡、广皮、枳壳、生甘草。服用方法:天江中药各一袋, 7付10天, 每付分四份日三次水冲服。随访患儿病愈, 嘱其注意保暖。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医护人员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对肠道外感染性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腹泻疾病进行了研究, 发现《伤寒论》葛根汤可以有效地治疗此病症, 文章主要阐述了这一医学现象, 供大家参考。
轮状病毒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因腹泻住院治疗。粪便轮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88例,女64例,~6个月23例,~2岁118例,~5岁11例,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5岁;平均病程3 d~8 d.
1.2 临床表现
152例患儿均有黄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粪便,多数伴有呕吐,伴或不伴发热。粪便常规检验无黏液、无脓血,仅有脂肪球或少许白细胞。合并不同程度脱水者103例(轻度脱水84例,中度脱水15例,重度脱水4例)。152例患儿中单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者18例(其中2岁~5岁患儿14例);合并呼吸系统损害者91例(59.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2例,肺炎19例;合并循环系统损害者78例(51.3%),其中羟丁酸脱氢酶(HBDH)增高者66例,占84.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者53例,占68%;合并高热惊厥2例。
1.3 实验室检查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粪便轮状病毒阳性。入院时急查或第2天清晨空腹采血行心肌酶谱检验。
1.4 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AST>40 U/L,HBDH>182 U/L,LDH>220 U/L,CK>194 U/L,CK-MB>25 U/L.
1.5 治疗
加强护理,调整饮食,常规给予抗病毒、补液治疗,我院多采用利巴韦林静滴,α干扰素保留灌肠治疗,同时给予胃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果糖、维生素C、能量合剂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 结果
单纯轮状病毒肠道感染18例(11.8%),年龄约在2岁~5岁之间;轮状病毒肠道外损伤134例(88.2%),年龄约在6个月~2岁之间,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受累。患儿预后良好,均痊愈出院。
3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6个月以下因体内有母亲抗体保护及母乳喂养的原因,轮状病毒感染几率较小,即使感染病情也较轻;2岁后体内自身抗体形成,发病率亦低。轮状病毒是常见的肠道病毒,人们一直认为其感染只限于肠道,近年来发现轮状病毒不仅可引起肠道感染,而且可以累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2]。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内,因此是心肌损害特异性敏感指标,CK-MB升高提示心肌受损;HBDH主要存在于心肌内,当心肌损害时血中HBDH明显升高,因此对诊断心肌损害也有重要价值。中重度脱水、伴有微循环障碍、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心肌受损、肝脏受损等肠外损害更为明显。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损害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病毒从受损肠黏膜入血,引起病毒血症,随血液循环直接侵袭造成各系统受损[3];二是通过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总之,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损伤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呼吸道感染、心肌损害最为常见,不可轻视。只有及时行心肌酶、心电图检查,证实有无心肌损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给予抗感染、补液、保护胃肠黏膜、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才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改善患儿预后。
摘要: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肠道外损害的状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5年—2009年收住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各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 进行统计。结果 单纯轮状病毒肠道感染18例(11.8%),年龄约在2岁~5岁之间;轮状病毒肠道外损伤134例(88.2%),年龄约在6个月~2岁之间,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受累。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损害具有普遍性,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最为常见,年龄在6个月~2岁之间肠道外损害居多。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道外损害,临床分析,普遍性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4.
[2]郑凤莲,霍开明.心肌酶谱测定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脏损害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39-240.
小儿肠道感染的粪便培养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因腹泻、呕吐等肠道感染收治入院的小儿患者共60例, 其中男47例, 女13例, 年龄6~24个月, 平均 (16.00±2.00) 个月。本研究60例患儿均为足月健康生产, 无畸形、遗传病症、传染疾病、营养不良状况的小儿腹泻患者。
1.2 粪便培养方法
1.2.1粪便标本的收集
取患儿自然排便的腹泻粪, 每次为3~5 ml进行粪便检验。应采集新鲜标本, 可由护理人员配合患儿家长将标本放入清洁的甘油瓶器皿中[4]。应注意不得混有尿液、酒精等其他成分, 同时可用药匙或无菌手套经标本放入器皿中, 防止造成二次感染影响检查结果。检验过程中, 如有黏液或脓血部位, 应进行首先选取, 如外观无明显异常可在表面以及内部分别选取。在检验完毕后, 应将粪便曹如厕所, 将器皿用5%来苏尔中进行浸泡后煮沸30 min, 放入消毒柜消毒干燥[5]。
1.2.2病理学检验
在粪便标本收集成功后, 应立即标注患儿以及陪同家长姓名, 操作人员应首先观察患儿粪便的形状, 肠道感染患儿粪便多为黏液便、蛋花样便等严重患儿会出现脓血便, 而正常小儿粪便多为糊状。无其他明显异常。采用沙门氏志贺氏菌属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采用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进行对致病菌的鉴定[6]。采用平板划线法将病原菌从粪便标本中分离。采用接种环挑选取在伊红美蓝平板上的粪便标本菌落数相对较多同时均有明显典型性, 容易挑出不破坏菌群的单菌落进行接种[7]。然后取洁净的载玻片, 取生理盐水1~2环于载玻片上, 将接种环挑取少许细菌培养物与生理盐水摇匀, 涂抹成为直径为1 cm左右的均匀薄膜。涂片后, 静置干燥, 将标本面向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固定[8]。固定后, 用1~4号的革兰氏液染色后晾干。然后将培养皿倒置, 调制37℃进行菌群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药敏实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 将含有一定量的抗菌素的纸片平贴在已经接种了试验细菌的平板上。15 min内将平板放入35℃下培养18 h观察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结果可见, 60例患儿均检测出致病菌, 其中大肠杆菌肠炎患儿患病比例最多, 为51.67%, 其次为轮状病毒肠炎, 占16.66%, 详见表1。
本次60例患儿粪便检验均为阳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阳性率方面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16~24个月小儿患有肠道感染比例最多, 占总病例的40.00%, 6~9个月小儿患有肠道感染比例最少, 占总病例的8.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肠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 由于小儿多不能自主表达, 很多家长初为父母, 不能及时准确地对小儿不适症状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小儿肠道感染很容易发生病情延误, 同时由于肠道感染致病菌各不相同, 因此在临床中极其容易引发误诊, 漏诊等临床现象[9]。从而延误病情, 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临床医护人员应当在及时精准诊断的基础上, 为患儿进行高效的治疗[10]。但是, 诱发该病症的原因存在于诸多方面, 主要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而病原微生物中又包括多类可以导致腹泻的菌体, 医护人员要想做到及时高效的诊断, 还必须掌握各类致病微生物的状况。
小儿肠道感染其主要引发肠道感染的传播途径为便-口途径, 6~24个月的患儿高发。其中经临床结果可见大肠杆菌肠炎最为高发, 该病菌潜伏期为1~2 d, 发病缓慢, 患儿大便多为蛋花样便, 发病后排便次数多为5~10次。该疾病病程较长, 约在1~2周左右, 很容易引发患儿电解质混乱等并发症[11]。
临床检验中其次高发的为轮状病毒肠炎, 该肠炎又称为秋冬季腹泻, 呈散发或小流行。经便-口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感染致病。潜伏期1~3 d, 患此病症的患儿年龄为6~24个月, 这些患儿体内的抗体逐渐消失, 并随年龄的增加, 消失地更为彻底, 不足以抵抗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因而酿成了各类病症发生的高峰阶段, 而不足6个月的患儿, 其体内依旧存在特异性的抗体, 基本上可以保护其免遭感染多见于1周岁以下的婴幼儿, 4岁以上的儿童较为少见。该疾病起病急, 往往多伴有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为蛋花样便或为黄色水样便, 无腥臭。病程多为3~8 d。而在春夏季, 小儿引发肠道感染在粪便培养中多见于大肠埃希菌, 另外, 如果患儿粪便检验中发现脓血便, 经粪便培养未见志贺菌, 在临床中也应主要考虑是由大肠埃希菌 (产肠毒素性) 从而导致, 而持续性的腹泻症状则是大肠埃希菌中的聚集性菌种所致[12]。
由此可见, 对肠道感染的患儿采用粪便培养对临床医护人员为肠道感染患儿进行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收治肠道感染患儿后, 首先要根据患儿的年龄, 考虑是否为病原微生物致病, 然后通过初步的诊断, 判断为何种微生物致病, 再取样并送检, 最终得出精准结论, 以支撑诊断结果, 根据具体结果采取适当的药物进行辨证施治, 以切实提升患儿治疗的疗效, 减轻患儿痛苦。在临床中对小儿肠道感染应及时就医, 粪便培养结果方可确诊患儿患有哪类菌群, 医生可由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误诊率低。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道感染经临床检验中的粪便培养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采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入院的小儿肠道感染患儿60例, 为观察组, 另选取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 均进行粪便培养, 观察两组检验情况。结果:经临床研究可见, 其中大肠杆菌肠炎患儿患病比例最多为51.67%, 其次为轮状病毒肠炎占16.66%。1624个月小儿患有肠道感染比例最多, 占总病例的40.00%, 69个月小儿患有肠道感染比例最少, 占总病例的8.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粪便培养结果方可确诊患儿病原菌群, 医生可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误诊率低。
文登市农村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随机抽取了位于沿海、平原、山区的三个自然村557人做了调查。抽样人群年龄构成, 见表1。
1.2 样品
留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 盛于青霉素小瓶中。
1.3 方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青霉素瓶中加少量饱和盐水, 用牙签搅匀, 再加饱和盐水至满, 不要溢出。将载玻片覆于瓶口上, 静置20min后, 将玻片迅速提起并翻转, 镜检。
2 结果
受检人数为557人, 查出蛔虫与鞭虫, 总感染率为42.9% (239/557) , 男性感染率为37.8% (105/278) , 女性感染率为48.0% (134/279) , 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 P<0.05) 。其中鞭虫感染率为16.8% (93/557) , 蛔虫感染率为32.9% (183/557) , 同时感染蛔虫鞭虫的为6.6% (37/557) 。各年龄组的总感染率, 蛔虫鞭虫的分别感染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三个自然村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见, 我市农村线虫病感染率仍较高。
其中蛔虫感染率32.9%, 低于我国一般水平47.0%[1];而鞭虫感染率16.8%, 近似于全国感染率18.2%[2]。各年龄组之间无差异, 而有性别差异。分析原因如下: (1) 线虫的感染主要是因为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 鞭虫卵主要是经粪—口传播。在我市农村仍存在着喝生水, 生食未洗净的葱、韭菜、萝卜等蔬菜的不良习惯, 甚至还流传着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 这样一句话。 (2) 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虽然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农村的粪便管理仍然是一户一个便池, 缺乏统一管理。绝大部分农户的粪便未经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施到田间, 造成了土壤和蔬菜农作物的污染。猫, 狗等动物在农村随处可见, 它们在线虫卵的散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3) 本次调查发现, 肠道线虫感染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首先可能与近年来男性劳动力外流较多, 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增强了个人卫生意识, 使感染率减少;其次由于男性外出工作, 增加了妇女的农田劳动, 使妇女的感染概率增加;再次由于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卫生意识不强, 也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
3.2 蛔虫感染率高于鞭虫, 其原因在于:
蛔虫产卵量大, 生活史简单, 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幼虫和成虫都生活在人体内, 只有虫卵阶段在土壤中发育和传播。而且, 其虫卵卵壳中的蛔甙层不仅可以防止水溶性化合物从外界渗入卵内, 也可使卵内液体不致外漏。虫卵对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虫卵在低温潮湿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一般消毒药品也不能立即杀灭它, 食用醋、酱油、腌菜、泡菜盐水不能将卵杀死。鞭虫卵对干燥, 高温, 低温的抵抗力不如蛔虫卵强, 因此, 鞭虫的感染率要比蛔虫的低。
3.3 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卫生宣传力度。
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喝生水, 不生吃未洗净的蔬菜。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人畜粪便管理, 粪便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能施入田间, 减少传播途径。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可采用密闭沼气池, 粪尿混合贮存, 沉淀发酵式粪池, 堆肥等方法。注意个人防护, 避免感染。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和带虫者定期服药驱虫, 彻底根治, 以切断传播源。这样方能有效地降低我市的肠道线虫感染率。
摘要:目的 调查文登市农村肠道线虫的感染率。方法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对沿海、平原、山区的三个自然村共557人的粪便进行检验。结果 鞭虫感染率16.8%, 蛔虫感染率32.9%。感染率性别之间有差异, 各年龄组无差异, 各自然村无差异。结论 应加强卫生宣传, 有针对性地定期服药驱虫。
关键词:蛔虫,鞭虫,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白功懋.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
肠道外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64例, 男35例, 女29例;日龄3 d~31 d, 平均日龄17.4 d。其中足月儿有27例, 早产儿有37例;其临床症状为低体温12例, 尖叫3例, 发热38例, 腹泻4例, 少吃、少动5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和肠道病毒71型检测试剂盒检查新生儿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采用RT-PCR检查新生儿粪便及其脑脊液的肠道病毒。如果1.25×104~6.23×107copies/m L, 则表示有异常现象存在。
1.3 治疗方法
通过丙种球蛋白、三代头孢抗生素、营养支持和物理降温等对患儿进行综合治疗。使用罗氏芬与青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周~2周为1个疗程。另外, 实施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儿有22例, 1个疗程是3 d~5 d;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有39例, 1个疗程是2 d;有3例患儿出现心肝肺等功能衰竭症状, 对其进行甲泼尼龙和营养心肌治疗。
1.4 观察指标
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检查结果, 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检查结果
通过检查发现新生儿粪便为阳性有37例, 脑脊液异常患儿有27例, 其中单核细胞为主15例, 多核细胞为主12例;新生儿脑脊液和血培养为阴性, C反应蛋白 (CPR) 经检测表现正常。
2.2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治疗结果
通过所有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进行针对性综合治疗, 有63例患儿治愈, 1例患儿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诱因是致病微生物, 且其高发季节是夏秋季, 国内相关研究证明新生儿肠道病毒一般呈现为暴发性流行趋势, 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新生儿肠道病毒的主要原因, 但其院外获得性感染相关研究文献则比较少[3]。柯萨奇病毒是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病毒类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同时也是属于核糖核酸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分布范围很广, 但因为新生儿免疫能力极差, 不能抵御肠道病毒的复制历程, 因此肠道病毒感染在新生儿中发病率最高, 一般高达12%以上。一般情况下, 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体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离出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病毒株, 且病毒株类型往往与这一时期内在这区流行的病毒株极为相似。由此可见, 导致新生儿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亲属或者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的亲密接触。肠道病毒感染会对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者会危及新生儿生命。
肠道病毒感染患者往往因为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因此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从而引发败血症、心肌炎和脑膜炎等恶性疾病, 有些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通常会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4]。新生儿脑脊液和体液中的病毒株检查结果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 国内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的脑脊液病毒株检测中肠道病毒感染检出率为44%, 而粪便病毒株检测中肠道病毒感染检出率为70%, 由此可见粪便病毒株检测是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首选方法。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 还有部分患儿伴随有脑膜炎、肝功能异常、肺炎和心肌损伤等症状。然而, 患儿一般不会发生十分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因此, 医务人员需要通过脑脊液检查和肠道病原学检查以对患儿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症状比较明显的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通常会发生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症状, 而且在短时间内的病死率比较高。一般情况下, 患儿经过1周的支持性治疗, 其脑脊液将恢复正常表现。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情况好坏取决于病毒感染类型和病情程度, 而将丙种球蛋白作为基础药物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良好。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 往往直到表现出休克和心、肝、肾组织功能障碍之后才接受治疗, 然而此时患者因为病情严重, 导致死亡的比例很高。
综上所述, 对于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要给予有效而及时的对症治疗, 以此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我院选取的64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 有63例通过综合治疗而治愈出院,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治疗无效死亡, 证实了上述观点。由此可见, 对于引发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 即新生儿家属或者医务人员与新生儿的亲密接触, 可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手部等皮肤和衣物的清洁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生儿病毒感染, 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同时避免肠道病毒感染的暴发性流行, 加强对新生儿的相关检查和早期诊断, 减少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治疗延后的情况, 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杨帆.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61.
[2]皮玉山.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 :142.
[3]胡素娟.无菌性发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46例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5) :1475-1477.
肠道外感染 篇8
1 生活水平和卫生状况
江汉平原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水稻、棉花。人年均经济收537元。施用化肥和人粪,除周围农村学校有厕所外,其它村子无正规厕所,均在野外进行大小便,饮用水为湖水或糖水。
2 调查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进行。钩蚴培养白天日光照射,夜晚用煤油灯加温;粪便涂片检查蛔虫卵;尼龙袋集卵法找血吸虫卵。
3 调查结果
3.1 总感染情况
见表1。共调查8个村656人,应检604人,实检523人,受检率86.59%,总感染率为99.43%(520/523)。共查出肠道寄生虫7种,即蛔虫、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蛲虫和东方毛圆线虫及日本血吸虫。钩虫感染以美洲钩虫为主,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之比为65:1 (261:4),混合感染2人,占0.76%(2/265)。
3.2 蛔虫、钩虫和血吸虫感染度
见表2。蛔虫的感染度矿区边的3个村属轻度感染,离矿区远的村子除徐李和龙湾为轻度感染外,其余均为中度感染。鞭虫均为轻度感染。钩虫感染矿区边的村民为Ⅰ级,虽然高场感染度为Ⅱ级,但EPG仅为408。而远离矿区的村子(除龙湾外)均为Ⅱ级感染。
3.3 不同年龄组感染情况
见表3。5岁以下年龄组的感染率稍低,3种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基本上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3.4 不同性别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
蛔虫:男性为94.54% (248/268) ,女性为91.76%(234/255),(χ2=0.11, P>0.05)。血吸虫:男性为88.43%(237/268),女性为88.63%(226/255),(χ2=0.01, P>0.05)。钩虫:男性为51.49%(138/268),女性为52.55%(134/255),(χ2=0.06, P>0.05)。3种寄生虫感染率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
4 讨论
江汉平原处长江中下游,居住环境以及卫生状况都比较差。当地一年中雨季为3-8月,雨量充足,湿度大,气温高,有利于土源性寄生虫的发育。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近矿区居住的人群与离矿区边远的人群相比,其蛔虫的感染度,钩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较低,同时作者镜检时注意到,相当一部分近矿区居民感染者仅查出未受精蛔虫卵,如高场17.5% (740) ,刘家巷为15.48% (13/84) ,万里村为16.32% (8/49) ,说明仅为雌虫感染。其原因可能与矿区多为碱盐地质构造,当地降雨量太多,雨水冲涮作用,使虫卵或者感染期蚴虫停留于地表的时间短有关。
农民无服驱虫药进行驱虫的卫生条件,所以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随年龄组增高感染率也增高,同时男女间的感染率也无显著差异。血吸虫的感染率高达88.53%,可能与接触疫水和饮用水污染有关。因其雨水充足,洪水泛滥,血吸虫感染持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