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血管畸形

2024-09-11

肠道血管畸形(精选7篇)

肠道血管畸形 篇1

下消化道出血常发生在屈氏韧带以下,出血位置涵盖了小肠、结肠和直肠。此血的病因复杂,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或黏膜糜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血管病变及肿瘤均可引发。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攀升,造影技术已然在临床上普及,这对本病的系统研究开辟了全新纪元。很多研究机构指出,肠道血管畸形其所占下消化道出血诱因比例很大。为此,我院特针对这一观点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32个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5月19日至2012年8月12日收治并确诊的肠道血管畸形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24~76岁间,其中不小于55岁者30例。所有患者消化道出血史明确,且便血呈间歇、反复性发作。患者的病程持续6个月~12年不等,其中26例其Hb<7g/dL,为重度贫血。经系统检查,所有患者其在术前予以胃肠钡餐诊断,其结果皆为阴性;25例予以内镜检查,其中13例诊断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30例予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处置,28例确诊血管畸形;25例曾做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ECT),检查结果明确提示所有检查者肠道内发现渗血征象。按病变解剖学位置区分,空肠病变者3例,回肠病变者7例,回盲部病变者22例,回盲部合并回肠病变者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在术中应细致查看患者肠壁及系膜血管的解剖形态。血管畸形患者其病灶处常伴有血管的增生及致密,同时血流的增加会使液压增大,回流静脉比正常静脉内径增粗。若是病灶处出血不明显,可配合内镜检查来进行联合性解剖探查[1]。采用腹内手法导引法将内镜插入小肠,用内镜自带的灯光将整个肠段逐渐映亮并缓慢推进,每推进9cm,即充分吸尽肠内容物并对肠腔彻底冲洗以细致检查。由于灯光的通透照明将血管网形态清晰化,故更容易确定畸形血管的具体位置。此外,以亚甲蓝灌注动脉为主体流程的黏膜染色试验可很好地完成肠管的病变鉴别。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其采用亚甲蓝黏膜染色试验,将4m L亚甲蓝注入其肠系膜上动脉内,结果发现染色效应遍及其整个小肠、盲肠及升结肠。进行为期10min的观测,生理性黏膜的染色区域迅速即消失,而病灶处其黏膜染色的褪去速率明显放缓,一直持续到试验开始45min后蓝色仍不退却,而这一现象合并造影检查来分析,判断其回盲部及部分回肠血管发生畸形性的病变,最终为其果断采用右半结肠合并部分回肠切除术。而这些患者术后反馈的病理报告明确确诊其盲肠及回肠发生了血管畸形。本次研究中,10例行小肠部分切除,2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3例行部分回肠与右半结肠合并切除。所有患者其术后反馈病理结果均为肠道血管畸形。

2 结果

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血管畸形其病因病机迄今仍未被医学界阐明。此病可蔓延至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多数研究主张其带有明确的先天性基因因素。主要病理机制则是肌肉收缩干预黏膜下静脉贯穿肌层部分的血流,间歇性地阻断静脉血流,这长期可使血管被迫扩张迂曲,衍伸至大面积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也有研究提出后天性获得性血管退行性病变亦可引发此病。老年此病患者高于中青年,且多发于右半结肠。本次研究32例患者中病灶位于有半结肠者22例,这或许和盲肠、升结肠其肠腔相对较大引发的相对较高肠壁张力相关[2]。

关于本病的诊断本次研究体会较深。钡剂造影其诊断此病几乎无能为力,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其钡剂检查均为阴性。相比之下,出血停止近期内行内镜检查其诊断效果较好,不难发现肠腔内遗留的出血痕迹。本次研究25例进行了内镜检查,18例有局限性黏膜充血伴血管扩张的组织病理形态,或病灶处呈点状血管瘤样损害。不过,肠道血管畸形其病变并不明显,故血管造影其诊断此病的效用显得尤为突出,常可保障70%左右的诊断率。而且消化道内积血不会扰乱检查结果或干预检查进行,患者在消化道出血期间也可行此检查。本次研究32例中依靠血管造影确诊25例。不过,血管造影由于其有创、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左右,且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且须满足出血速率不小于0.5~1m L/min时方有阳性结果。故临床上对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待查者常先行内检查,若无法确诊再行造影检查。ECT为无创检查,且对本病诊断具有高敏感度,即使出血速率非常低也可准确测得放射标记

物自血管而溢入肠腔内的过程,故受到了广泛的支持[3]。普遍研究认为,ECT呈阳性者合并行血管造影其对本病的诊断最为有力。本次研究行ECT检查的患者全部均发现了肠道内的渗血。

综上所述,对于肠道血管畸形引发的下消化道出血,有条件者首先应予ECT合并血管造影检查,以提升本病诊断的精确程度,只有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有的放矢的外科处置,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体会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方法 选取32例患者, 进行钡剂、内镜、血管造影或ECT检查, 并最终实施手术。结果 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明显回升, 便潜血者大大减少, 便血者几乎完全消失。结论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应以科学充分的检查明确诊断再行外科治疗, 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血管畸形,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ECT

参考文献

[1]董黎娟.106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结肠镜诊断[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12 (6) :487-488.

[2]袁德强, 史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 2008, 8 (1) :75-78.

[3]刘凤林, 秦新裕.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诊治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5 (4) :319-321.

肠道血管畸形 篇2

赵某, 男, 25岁, 2012年12月9日初诊, 因便血3天就诊。现症见:解黑红色血便, 每日2~3次, 每次量约50g, 纳差, 腹胀, 四肢冰冷, 神疲乏力, 偶有头晕, 大便稀溏, 失眠多梦, 小便可, 舌淡胖, 有瘀点, 边有齿痕, 苔白腻, 脉细涩。查体:眼睑口唇爪甲稍苍白, 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WBC:5.2×109/L, RBC:2.97×1012/L, Hb:73g/L, 大便常规及隐血提示:隐血阳性。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钡餐及钡灌肠检查提示:无明显异常。肠镜检查示:直肠、结肠、末段回肠静脉曲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自诉10年前因便血, 查肠镜提示有直肠结肠肠道静脉曲张。中医诊断为便血, 脾胃虚寒夹瘀证, 治以健脾温中, 养血止血, 化瘀止血。处方:灶心土300g (捣碎, 水煎后, 稍澄, 取浑水煎药) 、阿胶15g (烊化) 、炒白术25g、炙附子20g、黄芩9g、生地15g、仙鹤草15g、藕节炭20g、炙甘草10g、三七最细粉10g (兑服) 。5剂, 水煎服, 每日3次, 每次100mL, 温服。

二诊 (2012年12月16日) :复诊, 精神好转, 解黄色稀便, 纳差、腹胀、神疲乏力均好转, 舌脉同前。复查大便常规及隐血:无异常。考虑患者病情好转, 但仍需调理, 拟方治以健脾温中、益气补血, 处方:党参30g、干姜15g、甘草10g、炒白术2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20g、丹参15g, 阿胶15g (烊化) , 三七最细粉10g (兑服) , 12剂, 服法同上。

三诊 (2013年1月15日) :自诉上述诸症明显改善, 无明显不适。复查血常规:Hb 92g/L。随访1年, 未出现便血。

按语:结合患者症状、既往史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 下消化道出血, 患者先天体质禀赋特异, 肠道阴血络脉异于常人, 易因脉络受损或固摄无权致血溢脉外, 加之素体脾阳虚, 中气不足, 此次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发病, 脾虚下陷, 脾不统血, 血液统摄无权而便血。患者肠道血管畸形病变范围广, 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西医内科保守治疗后, 仍反复出现便血, 故寻求中医药治疗。对于血证, 临证对出血者应“急则治其标”, 标急循因而治, 当“见血止血”, 故结合四诊辨证论治以黄土汤为基方, 加仙鹤草、藕节炭等止血佳品, 合用三七粉, 加强固摄止血之功。

2讨论

黄土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 先便后血, 此远血也, 黄土汤主之”。黄土汤刚柔相济, 温阳止血而不伤阴, 滋阴养血而不碍脾。方中灶心土性温质重, 温暖脾胃, 温中止血, 又能涩肠止泻, 黄土汤以灶心黄土为君药, 《本草备要》谓之“调中止血”, 《普济方》用它“治吐血、泻血, 心腹痛”, 可见其温中止血之效。白术温肾阳而健脾气, 使阴能守于内, 阳能护于外, 阴阳相得, 人得安和。附子能除脏腑陈寒、三阴厥逆, 配伍白术, 温阳健脾。阿胶补血止血, 为补血止血要药, 直接入药, 其黏滞之性可增加灶心黄土的功效, 配以生地可以滋阴养血。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肝使木不贼、土不郁, 疏泄正常, 一可制附子燥性, 辛热而动血之性, 以为反佐之品;二可避免阿胶生血之品至火亢而不生血。炙甘草, 味甘性平, 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三七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为止血活血补血圣品,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 止血之神药也。《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 通脉行瘀, 行瘀血而生新血。黄土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便血[1]。

肠血管畸形为肠血管发育异常, 亦称血管扩张症错构瘤以及末端毛细血管扩张症, 发病率并不高, 多数学者认为肠道血管畸形主要发生于年均较大的患者[2], 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可能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也可能为后天获得性血管退行性病变, 还可能与慢性肠道黏膜缺血有关, Boley等[3]认为因血管退行性改变所致。且随着报道增多, 肠道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十分常见, 常规检查方法诊断困难, 误诊率高达48.0%~71.3%[4]。其按肉眼观察分为三型:局限型、弥散型、瘤样型[5]。Moore等[6]将其按发病情况分为三类。临床主要表现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 诊断主要依靠血管造影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治疗有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电凝、激光及注射硬化剂等治疗[7,8,9];外科手术:适用于内镜下多次治疗失败, 及危急的大出血者, 避免盲目手术, 因术后再出血率高[10,11];导管灌注药物:经导管灌注药物 (如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血凝酶或氨甲环酸、明胶海绵等) [12];其它:如雌激素-孕酮治疗[13]。

胃黏膜血管畸形1例报告 篇3

患者男, 35岁, 间断、无规律上腹痛2年, 无恶心、呕吐、腹泻、黑便, 期间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 予以对症处理, 症状好转即中断治疗。2005年1月2日晚无明显诱因, 突然恶心, 2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1 000 ml, 继之昏厥并伴小便失禁, 5 min后神志转清, 感头晕、心慌、出汗, 次日晨解柏油样便约200 g。发病前患者曾帮人操办婚事饮酒少许, 未服用任何药物。经问诊无结核、肝炎及胆道病史;无高血压史;无手术、外伤或过敏史;无毒物或放射物接触史;无疫区居住史;无烟酒嗜好;无家族病史及遗传病史。入院时体检神志清楚, T:36.5℃、P:90次/分、K:18次/分、BP16/12,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轻度贫血貌, 皮肤无黄紫、无出血点、无肝掌及蛛蛛痣;心肺无明显异常, 腹部平坦无疤痕, 腹肌软、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音活跃。彩超显示肝胆脾无明显异常;胃镜显示食道、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出血;肝功、肾功检验无异常。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经止血、输血、对症等非手术治疗, 出血得以控制。治疗期间, 患者反复大出血4次, 每次出血之前都有上腹部不适感, 表现为呕血、黑便, 甚至发生血液动力学改变。第5次胃镜检查在胃底后壁可见2处小出血灶, 其中一处有芝麻大小, 另一处较芝麻稍大, 位于黏膜皱壁上, 出血灶表现稍凹陷, 其上有新鲜血痂覆盖, 未见活动出血。胃镜诊断为胃黏膜下血管出血, 因再次大出血而行剖腹探查, 结果肝胆脾无异常, 小肠内充满紫黑色的半凝固物, 未发现溃疡、结节或其他病变;十二指肠球部及C字部未发现溃疡、硬结或其他病变;于胃体部纵行切开胃前壁, 在胃腔内发现大量的凝血块, 清理并冲洗后, 经胃镜检查提示贲门下3 cm, 后壁小弯侧发现2处黏膜下出血斑点, 将2处黏膜及黏膜下行锲形切除, 创口内有喷射性出血, 遂将残面结节缝合。在胃底体交界处近大弯侧发现2处类似病变, 在关闭胃前壁切口后, 贲门下小网膜内靠小弯侧发现有一束极度怒张的血管向外突出, 浅层为静脉, 深层为动脉, 予以整束缝扎。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病理检查报告为胃黏膜间质内明显出血, 少量炎细胞浸润, 黏膜下见有血管壁, 管腔大、管壁厚, 其中胃小弯黏膜下血管壁一侧不完整, 周围有出血, 符合血管畸形的印诊。术后患者再次发生胃部大出血, 急诊胃镜检查提示食管、十二指肠未发现明显病变, 胃黏膜多处渗血, 予以非手术止血。2月9日14时, 患者自述上腹部不适 (预感要出血) 随即发生大量呕吐, 血压最低时降至4kpa, 经输血、止血、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 血压一度回升;15~20时胃部再次发生大出血, 急诊入手术室剖腹探查肝胆脾胰无异常;十二指肠未发现结节、溃疡或其他病变, 空肠上段内有少量紫黑色内容物。经胃前壁切口插入胃镜, 检查十二指肠, 未发现出血灶或其他病变后行全胃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

3 讨论

所报病例是一种胃黏膜下血管畸形, 可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罕见病症。Garland在1884年报道了2例呕血致死的胃黏膜下粟样动脉瘤, 但无瘤样病理改变;Dieulalafoy在1898年对此作了更详实、准确的报道和描述, 所以胃黏膜血管畸形也称为Diea-lafoyisease[1]。Goldman认为胃黏膜下小动脉呈瘤样扩张搏动, 其上方的黏膜受压萎缩形成溃疡或因其隆面易致胃内容物及自身运动的机械性损伤, 从而导致出血;有人还认为畸形的血管可继发血栓形成和动脉壁坏死、穿孔而导致出血。在病变的胃黏膜下, 可见到正常情况下并不存在的粗径动脉, 其口径自进入浆膜下开始, 恒定而不规则变细, 在向深层折返时, 常形成瘤样扩张或迁回成团, 容易破裂出血。病灶80%位于小弯侧, 病变处黏膜表层可有糜烂、缺损或溃疡, 直径小于1 cm[1]。首次手术探查发现的4处病灶均发生在后壁距贲门约5-6 cm的范围内, 2处在小弯侧, 2处在大弯侧;第二次手术在胃底及胃窦部黏膜面可见粒大小斑块样改变, 2次病理检查均发现胃黏膜下畸形血管。除胃以外, 十二指肠、空肠及结肠亦可发生类似改变, 均称为Dieuifoy病。

胃黏膜下血管畸形多无特异表现, 发病前亦无前驱症状;典型发作即为突发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半数以上伴休克, 出血可周期性发作。本例每3~4 h出血1次, 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活动期的出血部位血管裸露, 呈喷射状出血, 亦可涌血;静止期有时可见病变处黏膜局限性充血、发红、瘀斑、糜烂、缺损或附有血痂浅小溃疡。胃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率为75%;血管造影对本病也有诊断价值;TC标志红细胞闪烁扫描, 对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具有独特价值, 敏感性高, 既使在出血0.05~0.1ml/min的情况也能查出。此外, 还有用超声内镜和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诊断本病的报道。此例患者术前在4家医院、经5次胃镜检查未能发现病灶。因病灶多发, 术后多次出血, 不得以而行全胃切除, 出血才得以控制。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可行出血血管缝扎术, 局部锲形切除术, 近侧胃大部分切除术, 必要时全胃切除术。另外, 亦有人以内镜下止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而Djosperen则报告有超声多谱勒治疗1例, 随访11个月未再出血。

参考文献

血管畸形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篇4

关键词:血管畸形,手术,疗效

由于先天性血管畸形往往具有弥散性、多发性等特点, 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我院对搜集的10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为日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其中海绵状血管瘤者35例,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13~34岁, 平均年龄 (23.64±3.34) 岁。先天性动静脉瘘者27例, 男14例, 女13例, 年龄6~39岁, 平均年龄 (26.45±3.14) 岁。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者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9~44岁, 平均年龄 (30.25±2.36) 岁。将三组患者依次设为A、B、C三组。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将100例患者均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A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检查, C组患者均进行患者深静脉造影检查。C组患者中合并有明显软组织肿物的患者, 进行磁共振检查。静脉造影中效果并不理想的患者进行双功彩超检查。色素沉着、皮肤温度明显增高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

1.2.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35例。根据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 对患者病变部位等进行综合考虑, 确定手术方式。病变部位较浅、病变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方式, 共13例。病变部位较深、病变范围较大者, 采用手术与激光相结合的手术方式, 共22例。B组患者:27例。手术治疗者17例, 介入栓塞治疗者4例, 手术与术中PVA颗粒联合治疗者5例, 介入治疗后行手术治疗者1例。C组患者:38例。3例患者因检查结果显著腘动脉狭窄、股浅等实施松解治疗手术。4例造影显示病变周围血管丰富, 实施腘动脉分支结扎术以及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切除术。剩余31例中, 26例患者实施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切除术, 5例患者实施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激光闭塞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0.5~3年随访, 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复发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s) 表示。

2 结果

100例患者均进行0.5~3年定期随访, A组患者中11例患者出现伤口肿胀现象, 9例患者经检查确认体内留有病灶, 复发者10例, 复发率为28.6%。B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 患者疼痛缓解、皮肤温度过低等现象比之术前有增无减, 复发者13例, 复发率为48.1%。C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7例复发, 复发率为18.4%。

3 讨论

先天性血管畸形为临床常见病症, 由于其肠胃弥散性病变, 因此可逐渐蔓延至血管、肌肉、神经等重要组织和器官[3]。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受到当前医疗水平的限制,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 极易对患者神经、血管等造成严重伤害, 导致患者部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4]。即使不手术, 患者也容易出现残疾、功能障碍,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有一定难度[5]。

在本次研究中共有10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由于该病常累及到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 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手术治疗不能彻底治愈, 易出现反复发作现象。对于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来说, 一般按照发病部位及深度来选择手术方式。一般来说, 进行病灶切除及瘘支结扎的患者, 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在本次研究中未见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对于其他发病位置的患者, 则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进行, 比如介入栓塞治疗, 介入后再进行手术切除等治疗手段进行。对于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 主要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而确定手术方式。其中静脉发育不良、闭塞等现象严重的患者, 应积极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进行。对于出现静脉溃疡久治不愈的患者, 可采用患肢外侧畸形曲张静脉切除方式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采用外侧静脉及曲张静脉切除术进行治疗。

总之, 针对先天性血管畸形,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制定出联合与个性化治疗方案, 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伟, 胡朝晖.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诊断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5) :178-179.

[2]张开光, 王巧民, 郑邦海, 等.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内镜腺下治疗疗效的随访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 (7) :483-486.

[3]闫保功.58例肠血管畸形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0) :61-63.

[4]喻永涛, 邵君飞, 俞向荣.脊髓血管畸形12例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1, 21 (3) :426-427.

肠道血管畸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12例, 年龄12~43岁, 平均年龄33.5岁,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头部MRI或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按照Spetzler分级标准, Ⅰ级1例, Ⅱ级3例, Ⅲ级8例, Ⅳ级20例, Ⅴ级18例;其中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29例,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患者17例, 其他首发症状患者4例。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畸形血管位置、供血动脉走向等, 在DSA和电视监控系统的引导下, 采用Seldins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 以确定脑动脉畸形的基本情况, 而后放置6F鞘, 利用导丝和导管推进, 常规注入栓塞剂闭塞畸形血管团, 而后再行宫颈动脉造影。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 术前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对自身疾病缺乏了解, 并对颅内出血、癫痫等突发症状表现出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同时又因为对新的治疗方法存在疑虑, 因此患者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面对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并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为目的, 重点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栓塞治疗的基本方法、疗效以及安全性等, 可让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 以增加患者的治疗的信心, 并提高治疗配合度。 (2) 术前准备。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必要检查, 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以及CT、MRI检查等, 并及时地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 以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好的了解;行常规备皮和碘过敏试验;术前2~3 d教会并使患者适应在床上大小便的习惯, 并向患者说明这项练习的意义, 以提高配合度;术前1 d剃除穿刺侧周围毛发, 并对周围皮肤皱褶处进行清洁;对情绪极不稳定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以保证患者术前的充分休息;备好各种相应的急救药品和抢救药物。

1.3.2 术中护理

术中协助患者取合适的麻醉和手术体位, 体位的摆放应保持头部和颈部呈直线, 常规导联心电图, 以便为术中和术后提供观察依据;建立上肢静脉通道。术中密切配合医师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并将所需要的器械按顺序传递给医师, 同时注意在传递的过程中应严禁跨越无菌区, 确保治疗全过程的无菌性[1];若术者导管阻力增大, 提示可能发生痉挛, 可采用向血管内注射100 g硝酸甘油的方法解除痉挛;若患者血压增高过快, 可加快罂粟碱的滴速[2]。

1.3.3 术后护理

(1) 术后一般护理。手术结束后立即拔除鞘管, 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术后术肢伸直制定6~12 h, 避免弯曲, 对术肢的血供情况和皮肤颜色进行密切观察, 若患者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四肢麻木等情况可能为血管痉挛或异位栓塞所致, 此时应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进行处理[3]。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3 d, 并在2 d内禁止大动作的头部活动, 并稳定患者的情绪, 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2)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继续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 特别是血压和意识瞳孔的变化情况, 对合并高血压和极低心功能患者, 需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进行综合分析, 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的措施将血压降至本人基础血压的2/3[4];重视患者的主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 术后饮食护理。术后应严格禁食4~6 h,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给予适当的流质食物, 并逐渐过渡多半流质、普食, 嘱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高营养、高热量、易消化、低盐的食物,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排尿, 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并可补充血容量不足。 (4) 用药护理。对有癫痫病史或癫痫首发症状的患者应嘱患者按时坚持服药, 切忌不能随意停药, 术后即使治疗痊愈的患者也不同随意停药,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5]。

1.3.4 并发症护理

对术前就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术后应以轻度活动为主, 并保持患肢功能位, 以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完全或大部分栓塞患者应鼓励其进行康复锻炼, 并给予患者肢体的按摩, 以防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剧烈头痛、皮下出血以及脑出血等也是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术后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

2 结果

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本组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栓塞治疗, 其中1次栓塞治疗成功者42例 (84.0%) , 2次以上栓塞成功者患者8例 (19.0%) 。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压疮、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6~11 d内顺利出院。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无1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脑血管畸形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 目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以其创伤小、可反复插管、疗效确切等特点被逐渐应用于AVM的治疗。该术式对护理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很高, 有效的临床护理可为成功治疗创造条件, 并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在本组的资料中对50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脑血管畸形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 术中加强与术者的配合, 并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加强体位、饮食、用药方面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防治等, 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 且无并发症发生, 5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总之, 对于行介入栓塞治疗的AVM患者给予整个围术期的有效护理,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冰, 张华清, 何乐能.脑血管畸形栓塞术的护理配合[J].医学影像杂志.2010, 17 (1) :54-55.

[2]臧培卓, 温志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12) :1125-1127.

[3]曹向字, 李宝民, 李生, 等.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1, 36 (12) :1335-1337.

[4]孟蕾蕾.47例高流量脑血管畸形栓塞术患者血压管理[J].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1 (8) :869-870.

[5]刘秀英, 朱娟, 麦连清.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09, 29 (1) :21-22.

肠道血管畸形 篇6

关键词:产前超声,胎儿心血管畸形,诊断价值

胎儿心血管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也是目前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显示, 近年来由于胎儿、孕产妇以及遗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我国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发病率高达4%~10%, 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临床上对胎儿心血管畸形进行早期诊断, 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 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妇的分娩质量, 减少缺陷胎儿的出生率[2]。本文对1 000例孕产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 探讨产前超声早期筛查胎儿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孕产妇1 000例, 均排除羊水异常、心律不齐、心率异常等疾病,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 (28.21±6.34) 岁;胎龄19~40周, 平均 (28.43±5.81) 周。所有孕产妇在超声检查前均告知检查的局限性与准确性,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所有孕产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voluson E8型) 进行检查, 采取仰卧平躺位, 探头频率设置为3.5~5 MHz, 行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的胎位进行判断, 对胎儿各器官部位进行扫描, 检查有无异常。首先, 将胎儿的超声心动图作为重点进行检查, 选择心脏作为检查的第一道程序, 采用横切胎儿腹部的方法进行扫描, 获得胎儿标准的四腔心切面, 然后旋转并移动探头, 对左及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动脉导管、主动脉弓切面、三血管平面-气管平面、上腔静脉以及下腔静脉的切面进行扫描, 并对胎儿的心血管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全面检查胎儿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包括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 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复合畸形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对1 000例孕产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 胎儿心血管畸形40例, 畸形率为4.00%, 4例心脏横纹肌瘤、5例静脉异位引流、7例大动脉转位、4例动脉导管早闭、5例室间隔缺损、3例三尖瓣闭锁、2例主动脉缩窄、1例三尖瓣下移、3例肺动脉狭窄、2例二尖瓣闭锁、4例动脉导管走行迂曲及狭窄。对40例产前超声检查为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孕产妇进行随访, 36例分娩后经心脏超声心电图以及尸检结果得到确诊, 其中3例室间隔缺损, 胎儿在顺利分娩后检查其心脏动脉导管已经闭合。4例孕产妇分娩后3个月接受复查, 其中2例胎儿出现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狭窄, 2例顺利分娩后心脏动脉导管闭合。另外960例孕产妇在产前超声检查中无异常, 产后超声检查中有1例确诊为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

2.2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危险因素

经超声诊断确诊为胎儿心血管畸形的40例孕产妇, 其中23例孕产妇具有高危因素, 主要以既往异常妊娠史和高龄为主, 35岁及以上者在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35岁以下者 (P<0.05) , 既往异常妊娠史者胎儿心血管畸形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异常妊娠史者 (P<0.01) , 表1。

注:与35岁以下孕妇比较, *P<0.05;与无异常妊娠史比较, #P<0.05。

3 讨论

产前超声检查作为筛查胎儿畸形的二级预防方式之一, 因其准确性高、微创等优点, 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诊断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3,4]。孕妇高龄、孕期服药史、既往妊娠异常史、家族遗传及病毒感染史等因素是诱发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主要因素。因此, 产前筛查应引起孕产妇及家庭的足够重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胎儿心血管畸形主要包括简单型和复杂型的先天性疾病, 在婴幼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5]。简单型的先天性心脏疾病, 因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均可自愈, 仅少数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所以对婴幼儿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很小;复杂型的先天性心脏疾病, 因其不可自愈, 所以在胎儿出生后, 约50%的患儿在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将会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部分患儿因病情严重会危及到生命。因此孕产妇应深入展开超声检查并进行治疗, 诸如检查新生儿的染色体有无异常、有无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等, 并对胎儿的身体情况仔细观察, 及时给出有效地临床干预治疗。一般情况下, 应尽量避免采用大型超声诊断仪对孕妇进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且诊断先天性胎儿血管畸形的最佳孕周为18~24孕周, 但据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与孕周成正比, 如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6], 孕周时间越长, 畸形越明显, 早期诊断难度大, 所以在28~30孕周时可再次进行胎儿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诊断, 此时进行超声检查会提高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诊断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1 000例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产妇之中, 发现胎儿心血管畸形的有40例, 其中36例分娩后经心脏超声心电图以及尸检结果得到确诊, 3例室间隔缺损, 胎儿在顺利分娩后检查其心脏动脉导管已经闭合。产前超声检查无异常的960例孕产妇, 其中有1例在产后进行的超声检查中确诊为心脏畸形。在超声诊断确诊的心血管畸形的孕产妇之中, 存在既往妊娠史者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既往无妊娠史者, 且年龄35岁及以上者胎儿的心血管畸形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低于35岁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对孕产妇行产前超声检查有利于对胎儿的心血管畸形等进行早期筛查, 能够提高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 进而给予及时的早期干预治疗, 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的缺陷率, 有效提高产妇的分娩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秋妍, 张茜.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心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4 (21) :94-95.

[2]潘琦, 邓学东, 张俊, 等.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3, 10 (10) :44-48.

[3]姜春峰.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5) :2333-2334.

[4]祁艳征.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9) :55-56.

[5]李莹超, 晁玥.产前超声诊断中晚孕期胎儿心脏畸形48例的应用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 (4) :264-265.

肠道血管畸形 篇7

我们应用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 (KMG) , 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7 例复杂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2006~2007 年间的患者 7 例, 其中男3 例, 女 4 例, 年龄 17~56 岁, 平均年龄 35 岁。病灶位于颧颞部2 例, 耳颞部1 例, 眼面颊部1 例, 颌下部 2 例, 舌口底部1 例。其中2 例曾行平阳霉素注射, 效果欠佳, 1 例手术后复发。所有病例术前根据不同情况行彩色 Doppler 超声检查, CT或MRI检查, 以获得有关病灶的详尽资料 (图 1) 。

1.2 造影技术

常规术前准备, 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皮右侧股动脉穿刺, 行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DSA, 造影剂为优维显300 (广州先灵药业) 。在明确诊断后, 行病变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 确定病变范围、有无动静脉瘘及畸形、有无与颈内动脉分支沟通的异常交通支, 以此确立治疗方案 (图 2) 。

1.3 治疗方法

混合栓塞物配置方法为以造影剂5~10 ml加入KMG微球后充分混合即可。治疗时, 确定导管超选择进入病变供血动脉后, 先经导管注入利多卡因1~4 ml, 然后在X线电视监视下, 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的血液流速, 选择微球直径 (150~450 μm、 400~800 μm、 900~1 000 μm等) 。然后用注射器经导管缓慢注入KMG微球, 待原供血管血流明显减缓后将导管后撤 (有多支供血动脉的分别栓塞) , 栓塞完毕后将导管退至颈外动脉内造影, 了解栓塞效果并观察颈外动脉其他分支的通畅情况。如见病变区染色消失, 则表示栓塞成功。术毕拔除导管和导管鞘, 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0 min后加压包扎, 患者平卧、穿刺肢体制动24 h,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术中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仅部分位于耳颞区病变的患者自诉栓塞过程中出现“爆鸣”异响, 生命体征平稳, 未予特殊处置。

1.4 疗效评价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为4级, ①治愈:术后 6 个月内病变基本消失, 颜面外观良好, 体位试验 (-) , 随访 6 个月以上无复发;②显效:术后 6 个月内, 病变缩小≥50%, 但未完全消失, 外观畸形明显改善, 体位试验 (-) ;③有效:术后 6 个月内, 病变缩小<50%, 外观畸形改善, 体位试验 (±) , 但 (+) 出现延迟;④无效:术后6 个月内, 病变无变化或复发, 体位试验 (+) 。

2 结 果

7 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栓塞治疗, 大部分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立即明显改善或消失, 病灶表面搏动感或血管杂音消失。栓塞完成后再行DSA造影见病变区染色消失, 巨大畸形紊乱血管团消失, 末梢异常血管明显减少, 原供血动脉闭塞, 无造影剂通过 (图 3) 。术后随访6~12 个月, 5 例治愈, 1 例显效, 1 例有效。共栓塞供血动脉10 支。计有颞前动脉 (3 支) 、枕动脉 (1 支) 、耳后动脉 (1 支) 、颌外动脉 (4 支) 和舌动脉 (1 支) 。

术后反应及并发症:术后 12~72 h, 大部患者精神差, 自诉患处胀痛, 头晕、头痛、恶心;伴体温升高, 均低于38.5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局部病灶体积不同程度减小, 皮温略高, 搏动感减轻, 听诊杂音减弱或消失。术后给予常规抗炎、对症治疗, 多于3 d后缓解, 5~7 d后基本消失。

3 讨 论

血管畸形是一种血管形态异常, 常有众多血管受累而呈现广泛的病变。口腔颌面部常规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巨大血管畸形手术切除存在失血量大、不易完整切除、术后易复发以及面部功能与形态受损等不足之处。在非手术治疗方法中, 硬化治疗、微波热凝治疗、单纯 Nd-YAG激光照射治疗等各有其局限性, 且适应范围较小、副反应较大, 对巨大血管畸形治疗效果差。相比而言, 介入栓塞治疗具有诸多优点及广泛的适应证, 被认为是口腔颌面部巨大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 具有微创、安全、可重复和适应证广泛的优点。

本研究采用KMG进行口腔颌面部巨大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其它栓塞剂相比KMG具有的优点: (1) 无异物刺激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 KMG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特性, 降解产物不被人体吸收和产生化学作用; (3) KMG进入血液后可迅速溶胀, 使其嵌顿在靶血管的部位, 靶向定位好, 栓塞更确切; (4) KMG与造影剂混合后膨胀速度较PVA慢, 故在释放过程中操作更为简便, 不易堵管, 有利于栓塞进行[1,2]。因此, KMG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血管栓塞作用, 栓塞牢靠, 无毒性作用, 使用方便、安全的生物性微球血管栓塞剂[3]。它栓塞后不良反应轻微, 对末梢血管栓塞效果好, 栓塞作用完全且持久, 疗效好。

KMG 作为血管栓塞剂可以有效地减小病灶的体积和缓解临床症状, 患者满意, 近期疗效理想, 远期疗效及有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则有待于进一步的跟踪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咏梅, 黄长源, 程永德.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2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 13 (3) :290.

[2]花迎雪, 乔德林, 程永德.海藻酸钠微球在部分脾栓塞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 13 (5) :456-457.

上一篇:简化开发下一篇:地下防水防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