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血管先天畸形

2024-12-08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精选5篇)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 篇1

1病案介绍

赵某, 男, 25岁, 2012年12月9日初诊, 因便血3天就诊。现症见:解黑红色血便, 每日2~3次, 每次量约50g, 纳差, 腹胀, 四肢冰冷, 神疲乏力, 偶有头晕, 大便稀溏, 失眠多梦, 小便可, 舌淡胖, 有瘀点, 边有齿痕, 苔白腻, 脉细涩。查体:眼睑口唇爪甲稍苍白, 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WBC:5.2×109/L, RBC:2.97×1012/L, Hb:73g/L, 大便常规及隐血提示:隐血阳性。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钡餐及钡灌肠检查提示:无明显异常。肠镜检查示:直肠、结肠、末段回肠静脉曲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自诉10年前因便血, 查肠镜提示有直肠结肠肠道静脉曲张。中医诊断为便血, 脾胃虚寒夹瘀证, 治以健脾温中, 养血止血, 化瘀止血。处方:灶心土300g (捣碎, 水煎后, 稍澄, 取浑水煎药) 、阿胶15g (烊化) 、炒白术25g、炙附子20g、黄芩9g、生地15g、仙鹤草15g、藕节炭20g、炙甘草10g、三七最细粉10g (兑服) 。5剂, 水煎服, 每日3次, 每次100mL, 温服。

二诊 (2012年12月16日) :复诊, 精神好转, 解黄色稀便, 纳差、腹胀、神疲乏力均好转, 舌脉同前。复查大便常规及隐血:无异常。考虑患者病情好转, 但仍需调理, 拟方治以健脾温中、益气补血, 处方:党参30g、干姜15g、甘草10g、炒白术2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20g、丹参15g, 阿胶15g (烊化) , 三七最细粉10g (兑服) , 12剂, 服法同上。

三诊 (2013年1月15日) :自诉上述诸症明显改善, 无明显不适。复查血常规:Hb 92g/L。随访1年, 未出现便血。

按语:结合患者症状、既往史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 下消化道出血, 患者先天体质禀赋特异, 肠道阴血络脉异于常人, 易因脉络受损或固摄无权致血溢脉外, 加之素体脾阳虚, 中气不足, 此次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发病, 脾虚下陷, 脾不统血, 血液统摄无权而便血。患者肠道血管畸形病变范围广, 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西医内科保守治疗后, 仍反复出现便血, 故寻求中医药治疗。对于血证, 临证对出血者应“急则治其标”, 标急循因而治, 当“见血止血”, 故结合四诊辨证论治以黄土汤为基方, 加仙鹤草、藕节炭等止血佳品, 合用三七粉, 加强固摄止血之功。

2讨论

黄土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 先便后血, 此远血也, 黄土汤主之”。黄土汤刚柔相济, 温阳止血而不伤阴, 滋阴养血而不碍脾。方中灶心土性温质重, 温暖脾胃, 温中止血, 又能涩肠止泻, 黄土汤以灶心黄土为君药, 《本草备要》谓之“调中止血”, 《普济方》用它“治吐血、泻血, 心腹痛”, 可见其温中止血之效。白术温肾阳而健脾气, 使阴能守于内, 阳能护于外, 阴阳相得, 人得安和。附子能除脏腑陈寒、三阴厥逆, 配伍白术, 温阳健脾。阿胶补血止血, 为补血止血要药, 直接入药, 其黏滞之性可增加灶心黄土的功效, 配以生地可以滋阴养血。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肝使木不贼、土不郁, 疏泄正常, 一可制附子燥性, 辛热而动血之性, 以为反佐之品;二可避免阿胶生血之品至火亢而不生血。炙甘草, 味甘性平, 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三七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为止血活血补血圣品,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 止血之神药也。《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 通脉行瘀, 行瘀血而生新血。黄土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便血[1]。

肠血管畸形为肠血管发育异常, 亦称血管扩张症错构瘤以及末端毛细血管扩张症, 发病率并不高, 多数学者认为肠道血管畸形主要发生于年均较大的患者[2], 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可能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也可能为后天获得性血管退行性病变, 还可能与慢性肠道黏膜缺血有关, Boley等[3]认为因血管退行性改变所致。且随着报道增多, 肠道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十分常见, 常规检查方法诊断困难, 误诊率高达48.0%~71.3%[4]。其按肉眼观察分为三型:局限型、弥散型、瘤样型[5]。Moore等[6]将其按发病情况分为三类。临床主要表现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 诊断主要依靠血管造影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治疗有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电凝、激光及注射硬化剂等治疗[7,8,9];外科手术:适用于内镜下多次治疗失败, 及危急的大出血者, 避免盲目手术, 因术后再出血率高[10,11];导管灌注药物:经导管灌注药物 (如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血凝酶或氨甲环酸、明胶海绵等) [12];其它:如雌激素-孕酮治疗[13]。

综上所述, 该患者病情特殊, 出血情况并非十分危急, 选择中医药辨证论治通过多途径, 多靶点作用, 进而改善患者症状, 减少复发情况, 提高生存质量, 且毒副作用及并发症风险小, 价格低廉, 中医药治疗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 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并行肛门括约肌成形手术患儿161例。纳入标准: (1) 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X线平片、B型超声检查、X线造影确诊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 (2) 在我院行肛门括约肌成形术, 包括会阴肛门成形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 (PENA术) 、腹 (骶) 会阴直肠肛门成形术; (3) 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 (4) 主要照顾者思维正常, 能进行语言沟通。排除标准: (1) 肛门括约肌成形术非在本院完成; (2) 未定期门诊随访; (3) 主要照顾者语言沟通困难; (4) 伴有骶骨缺失、脊髓栓系、脊柱裂或其他排便解剖功能缺失的症状以及21-三体综合征。将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5例作为对照组, 术时年龄1d~770d, 平均138d, 患儿出院前行常规出院宣教, 定期门诊复诊, 观察肛门功能;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6例作为观察组, 术时年龄1d~599d, 平均179d, 患儿入院即开展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 定期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 观察肛门功能。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观察组患儿入院时发放《肠道管理手册》, 手册内容通过借鉴国外儿童医院肠道管理项目、结合国内护理项目、查阅循证资料及文献、函询专家、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2,3,4], 内容包括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疾病的基础知识、常见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肠道管理原理、具体方法等, 并印制有相关记录表格。科内成立研究护士小组, 研究护士由熟悉肠道管理项目的医护专家统一、多次培训, 严格考核, 掌握肠道管理的相关知识。研究护士分别在术前、术后第4天、出院前结合手册给予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 评估家属对相关知识的重视与理解程度, 指导记录表格的填写方式, 建立患儿个人信息档案。个人信息档案为自行设计, 用以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家庭信息情况、随访情况, 采集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小儿肛门功能信息。研究护士指导扩肛、排便训练, 行饮食、服药管理, 开展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切口及肛周皮肤护理

遵医嘱宣教黄柏液坐浴的方法, 指导家长患儿大便后用生理盐水清洁肛门, 保持肛周皮肤的干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1.2.1. 2 扩肛

患儿于术后14d首次门诊随访, 医生行肛门指检确认患儿伤口恢复情况, 研究护士示范指导扩肛器扩肛或手指扩肛方法。扩肛方法及频率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现场指导, 结合手册中的图文资料讲解扩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1.2.1. 3 饮食管理

指导阅读手册中“饮食管理”的相关内容, 指导家长将引起便秘或失禁的特殊饮食记录在手册中, 通过反复实验建立患儿个性化饮食“黑名单”。

1.2.1. 4 排便训练

讲解排便训练原理、频率、技巧、鼓励措施等, 婴幼儿嘱家长定时“把”便, 年长儿嘱家长定时督促小儿排便, 以形成患儿良好的排便习惯。家长需记录患儿排便日记, 将大便的颜色、性状、次数等记录在手册中相应表格上。

1.2.1. 5 服药管理

手册中含常用药物如开塞露、乳果糖、益生菌的使用方法及副反应的相关知识, 根据医嘱指导家长阅读相应章节, 示范开塞露使用方法。

1.2.1. 6 心理护理

讲解婴幼儿各期心理护理要点及患儿心理护理的特殊性, 家长通过护士宣教明确正向鼓励的重要意义, 能在肠道管理的过程中保持信心, 坚持鼓励患儿, 不责备、打骂患儿。

1.2.2 随访

1.2.2. 1 电话随访

患儿出院后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每次10min~15 min, 询问患儿坐浴、服药、扩肛、排便、饮食情况, 提醒家长肠道管理的重点及难点, 解答家长疑问, 督促家长定期门诊随访。

1.2.2. 2 门诊随访

患儿术后第14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与主诊医生协同于门诊接诊患儿, 评估患儿伤口恢复情况及肛门功能, 指导扩肛方法, 阅读家长返交的《肠道管理手册》, 评估家长进行肠道管理的依从性与效果,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家长沟通, 指导改进措施与方法, 并将患儿相应情况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1.2.3 评价指标

评价患儿术后第14天切口愈合及肛周皮肤情况、术后第6个月时肛门功能评分 (分期手术患儿为关瘘术后6个月) 及遵医行为。因目前国内外对小儿肛门功能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5],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评分主要包括便意和大便失禁两方面[6,7], 本研究采用国内儿科广泛使用的李正肛门功能评估量表[8], 依据该量表得分5分~6分为优, 3分~4分为良, 0分~2分为差。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肛周皮肤

李春雷等[9]研究认为, 术后做好肛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降低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患儿的便失禁发生率。因此, 肛周皮肤与切口护理应是小儿术后第一护理要点。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可促进伤口结痂、创面愈合。

3.2 扩肛

坚持扩肛能有效预防术后瘢痕狭窄, 降低便秘发生率。两组患儿家长大部分均能坚持扩肛6个月以上, 这与Kuijper等[10]的研究结果相符。两组患儿均未因瘢痕狭窄再次手术。

3.3 饮食管理

患儿的饮食应充分考虑食物在肠道内的动力作用, 食物种类应有所限制。对照组家长因缺乏系统的饮食管理知识, 凭借经验随意添加幼儿辅食, 且不能严格控制饮食, 易致患儿出现便秘或便失禁。观察组患儿家长经研究护士系统指导, 明确了严格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结合手册中的资料, 能辨别促便饮食和成形饮食, 在添加辅食时能充分考虑到饮食对排便的影响, 建立患儿的个性化饮食“黑名单”及食谱。但仍有部分家长对“零食”概念不清, 将蛋糕、奶味饮料等误认为主食给予患儿, 需护理人员反复教育。

3.4 排便训练

把便、定时如厕有助于患儿建立规律的排便反射。对照组患儿家长普遍排便训练意识薄弱, 对患儿的训练缺乏连续性, 不利于排便反射的形成。观察组家长经反复教育, 能理解排便训练的好处, 依从性明显提高。

3.5 服用药物

患儿术后的辅助用药, 主要是开塞露、乳果糖、益生菌等。两组患儿家长严格遵医嘱服药依从性均超过80%, 能全程、规律用药。在观察组中, 部分家长害怕产生药物依赖、担心药物影响营养吸收的顾虑降低, 习惯在便秘症状严重时才予患儿服药的行为也相应减少。

3.6 心理护理

术后患儿年龄较小, 研究护士讲解小儿心理护理要点, 主要是因对照组家长存在对小儿缺乏耐心、一旦出现便秘或失禁即加以指责的现象。对观察组家长的心理护理指导, 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护理观念, 避免远期小儿发生情绪性便失禁的可能。

3.7 早期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必要性

肠道管理是指通过饮食调整、训练排便、服用药物、灌肠等一系列方法来调节肠道功能, 减少肠道内粪便潴留, 并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 达到治疗便秘或便失禁目的[2], 是对肛门功能障碍患儿进行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 多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改进。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疾病是患儿存在肛门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 术后约1/3患儿存在肛门功能障碍, 肛门功能障碍会对患儿造成生理、心理、行为各方面的不良影响[11]。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 肛门直肠畸形手术不再仅是制造一个能排出粪便的肛门开口, 而是要求患儿控制排便的能力和远期生活质量应尽量接近正常儿童, 以达到社会和家庭可接受的水平[12]。在患儿术后康复期即开展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 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排便及饮食习惯, 有益于改善患儿远期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 早期系统的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十分必要。

3.8 早期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可行性

影响小儿术后肛门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肛门功能的基础因素、手术方式、术后干预治疗、社会帮助与心理治疗[13]。我院该类患儿手术由固定的术者完成, 在手术方式选择及术者经验等人为因素方面有较好的同质性, 在术后常规抗感染、扩肛等治疗上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丰富, 因此, 护理重点集中到术后护理干预。

排便训练的原理在于建立自然的反射机制, 随着幼儿年龄渐长, 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良好的排便习惯可减少大便失禁的发生[14]。建议患儿家长每天记排便日记, 能更直观准确监测患儿排便情况, 同时为医护人员评估患儿肛门功能提供客观依据[15]。

通过以不断尝试、总结经验为基础的饮食管理已被国外肠道医疗专家推荐许多年。通过图文资料, 家长掌握建立患儿个性化食谱的方法, 通过不断实验, 可以既改善肛门功能又兼顾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合理使用泻药能帮助患儿改善排便频率。本研究结合循证依据[16], 选用开塞露作为缓解患儿便秘症状的首选药, 因其纳肛的操作便捷, 家长更易于掌握。乳果糖由于其安全性高、副反应小且适用于任何年龄段, 服药管理项目中乳果糖的使用方法仍是研究护士重点宣教项目。虽然没有高等级的循证证据支持幼儿常规使用益生菌有益于肠道节律的改善, 考虑到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益生菌的用药指导仍是本研究中服药管理的常规内容。插入直肠式灌肠与番泻叶导泻因存在潜在并发症的可能, 未采用至本研究中。

3.9早期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积极意义

在患儿术后康复期开展系统化的早期肠道管理, 有助于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及饮食习惯, 通过药物的辅助作用, 降低肛门功能障碍发生率, 改善患儿早期的肛门功能。经过系列随访, 家长主动护理的意识增强, 对小儿术后肛门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愈加重视, 对建立“医院、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康复体系[17]”有促进作用。

在随访的过程中, 研究护士与家长多次互动、沟通与交流实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有助于缓解家长的焦虑与压力。粪便污染是患儿家庭 (尤其是母亲) 压力的主要因素[18], 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可直接改善肛门功能, 因此间接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良好的儿童随访应该是由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共同完成的, 应该关注精神、运动、营养各个方面, 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优生长。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探索了医护协同模式在患儿康复期的护理模式, 医护协同接诊患儿, 将医生纳入优质护理服务体系, 医护随访项目各有侧重, 便于医护专业互补, 为患儿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优质服务, 为多学科联合关注术后患儿生活质量打下基础。

研究表明, 通过跟踪随访, 家长观念更新, 依从性提高, 患儿肛门功能改善, 因此, 早期系统化的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小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更进一步的研究应是延长随访时间, 持续关注小儿肛门功能与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 针对肛门功能差的患儿提供个体化肠道管理。在此过程中与营养、心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 联合学校、社区提供社会支持, 实现小儿的最优生长。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1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 将其分为对照组 (95例) 与观察组 (66例) , 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 比较两组遵医行为及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及肛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实施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可改善肛门功能。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32个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5月19日至2012年8月12日收治并确诊的肠道血管畸形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24~76岁间,其中不小于55岁者30例。所有患者消化道出血史明确,且便血呈间歇、反复性发作。患者的病程持续6个月~12年不等,其中26例其Hb<7g/dL,为重度贫血。经系统检查,所有患者其在术前予以胃肠钡餐诊断,其结果皆为阴性;25例予以内镜检查,其中13例诊断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30例予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处置,28例确诊血管畸形;25例曾做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ECT),检查结果明确提示所有检查者肠道内发现渗血征象。按病变解剖学位置区分,空肠病变者3例,回肠病变者7例,回盲部病变者22例,回盲部合并回肠病变者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在术中应细致查看患者肠壁及系膜血管的解剖形态。血管畸形患者其病灶处常伴有血管的增生及致密,同时血流的增加会使液压增大,回流静脉比正常静脉内径增粗。若是病灶处出血不明显,可配合内镜检查来进行联合性解剖探查[1]。采用腹内手法导引法将内镜插入小肠,用内镜自带的灯光将整个肠段逐渐映亮并缓慢推进,每推进9cm,即充分吸尽肠内容物并对肠腔彻底冲洗以细致检查。由于灯光的通透照明将血管网形态清晰化,故更容易确定畸形血管的具体位置。此外,以亚甲蓝灌注动脉为主体流程的黏膜染色试验可很好地完成肠管的病变鉴别。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其采用亚甲蓝黏膜染色试验,将4m L亚甲蓝注入其肠系膜上动脉内,结果发现染色效应遍及其整个小肠、盲肠及升结肠。进行为期10min的观测,生理性黏膜的染色区域迅速即消失,而病灶处其黏膜染色的褪去速率明显放缓,一直持续到试验开始45min后蓝色仍不退却,而这一现象合并造影检查来分析,判断其回盲部及部分回肠血管发生畸形性的病变,最终为其果断采用右半结肠合并部分回肠切除术。而这些患者术后反馈的病理报告明确确诊其盲肠及回肠发生了血管畸形。本次研究中,10例行小肠部分切除,2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3例行部分回肠与右半结肠合并切除。所有患者其术后反馈病理结果均为肠道血管畸形。

2 结果

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血管畸形其病因病机迄今仍未被医学界阐明。此病可蔓延至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多数研究主张其带有明确的先天性基因因素。主要病理机制则是肌肉收缩干预黏膜下静脉贯穿肌层部分的血流,间歇性地阻断静脉血流,这长期可使血管被迫扩张迂曲,衍伸至大面积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也有研究提出后天性获得性血管退行性病变亦可引发此病。老年此病患者高于中青年,且多发于右半结肠。本次研究32例患者中病灶位于有半结肠者22例,这或许和盲肠、升结肠其肠腔相对较大引发的相对较高肠壁张力相关[2]。

关于本病的诊断本次研究体会较深。钡剂造影其诊断此病几乎无能为力,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其钡剂检查均为阴性。相比之下,出血停止近期内行内镜检查其诊断效果较好,不难发现肠腔内遗留的出血痕迹。本次研究25例进行了内镜检查,18例有局限性黏膜充血伴血管扩张的组织病理形态,或病灶处呈点状血管瘤样损害。不过,肠道血管畸形其病变并不明显,故血管造影其诊断此病的效用显得尤为突出,常可保障70%左右的诊断率。而且消化道内积血不会扰乱检查结果或干预检查进行,患者在消化道出血期间也可行此检查。本次研究32例中依靠血管造影确诊25例。不过,血管造影由于其有创、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左右,且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且须满足出血速率不小于0.5~1m L/min时方有阳性结果。故临床上对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待查者常先行内检查,若无法确诊再行造影检查。ECT为无创检查,且对本病诊断具有高敏感度,即使出血速率非常低也可准确测得放射标记

物自血管而溢入肠腔内的过程,故受到了广泛的支持[3]。普遍研究认为,ECT呈阳性者合并行血管造影其对本病的诊断最为有力。本次研究行ECT检查的患者全部均发现了肠道内的渗血。

综上所述,对于肠道血管畸形引发的下消化道出血,有条件者首先应予ECT合并血管造影检查,以提升本病诊断的精确程度,只有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有的放矢的外科处置,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体会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方法 选取32例患者, 进行钡剂、内镜、血管造影或ECT检查, 并最终实施手术。结果 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明显回升, 便潜血者大大减少, 便血者几乎完全消失。结论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应以科学充分的检查明确诊断再行外科治疗, 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血管畸形,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ECT

参考文献

[1]董黎娟.106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结肠镜诊断[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12 (6) :487-488.

[2]袁德强, 史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 2008, 8 (1) :75-78.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周以内15例,1岁以下18例,5岁以下3例。所有患儿家属均明确本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尸解确定,在结合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

2 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

3 讨论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可称之为先天性心脏畸形,新生儿时期及儿童时期是此类疾病的高发时间段,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

据相关资料统计,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约0.8%左右,这表示12-20万此类疾病患儿中,30%左右都是尚不明确发病原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导致死亡或出生后即刻死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正是因为临床方面还不完全清楚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之中,结构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种类也比较多[4]。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5],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例中室间隔缺损的发生率最高,百分比约在30%-60%左右,排名第二的是房室间隔缺损,百分比约在16%-31%左右,排名第三的是动脉导管未闭,百分比约在7%-8%左右。本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这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

近年来,无论是外科手术治疗技术还是心脏诊断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很多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都已经能够准确诊断,手术矫正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预后效果也比较好。故熟知心脏解剖结构以及明确发生率较高的病理畸形,对病理生理异常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准确判断,对临床作出明确诊断和选择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此外,心血管畸形合并症较多,这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败血症、肺炎以及颅内出血是心血管畸形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很多心血管畸形患儿都容易被合并症掩盖。所以,在X光、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给予临床病理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率。针对可疑心血管畸形患儿,可及时给予超声心动图联合声学造影检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给予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心导管检查,以此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

综合上述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关键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符合率,病理,临床

参考文献

[1]陈东,庞俊伟,石凤茹等.117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尸检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89-492.

[2]刘娟,杜晓诗,张世荣等.产前超声在胎儿心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4,20(9):1477-1479.

[3]杨淑娟,王瑞华,耿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2-174,142.

[4]阮英茆.常见不同类型肺血管病病理学及从病理资料看临床存在的问题[J].心电与循环,2014,15(6):439-441,530.

[5]邹继珍,陈岚,吴莎等.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理学研究[J].北京医学,2013,25(2):101-103.

[6]杨淑娟,王瑞华,耿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2-174,142.

[7]关海天.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12):120-121.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确诊为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抽取其中41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23例, 女18例, 年龄1个月~27岁, 平均 (7.9±2.4) 岁, 所有受试者在入选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且全部得到手术证实, 自愿接受本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41例临床确诊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展开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手术结果为依据, 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价, 并进行比较分析。

1.3 检查方法

1.3.1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3~7 MHz, 检查项目包括彩色多普勒、M型及二维超声、频谱多普勒等。常规进行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大动脉短轴、胸骨上窝等多个切面的扫查, 扫描时患者采取平卧或左侧卧位。

1.3.2 多层螺旋CT检查

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多层螺旋CT诊断仪, 双管高压造影剂注射器, 自外周静脉对患者注射非离子造影剂, 以患者心率、体质量、扫描范围以及检查方式等对造影剂的剂量进行合理选择, 依照造影剂的注射量、流量等对延迟时间进行计算, 扫描范围自头臂干至膈下, 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麻醉药物。CT扫描参数为层厚为0.625 mm, 间隔为0.625 mm, 管电压80~100 k V, 管电流100~300 m As。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 证实为法洛四联征者20例, 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者7例, 血管环者4例, 先天性主动脉狭窄者10例。其中, 经多层螺旋CT检查全部得到确诊, 诊断率为100.0% (41/41) ,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30例, 诊断率为73.2% (30/41) , 可见多层螺旋CT诊断率较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影像学表现

法洛四联症:通过增强CT断层图像以及三维重建图像可观察到有5例患者合并有大量体-肺侧支, 2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经多层螺旋CT检查, 20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均得到确诊, 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0%;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中, 有3例患者未做出明确的诊断, 诊断率为85.0%, 心动图CT诊断率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 (P<0.05) 。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 7例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患者均得到确诊, 其中无脾综合征者4例, 多脾综合征者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3例, 诊断率为42.9%, 较多层螺旋CT检查明显降低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原则为心脏阶段分析法则, 也就是将心脏按照心房、心室、大动脉3个阶段的顺序依次进行分析诊断, 内容包括有心房的位置、心室的位置、房-室连接、大动脉结构、心室-大动脉的连接关系等[2]。大动脉结构异常在多数情况下, 会表现出供体动脉干对所有冠状动脉、体循环动脉、肺动脉进行供应。大动脉起始区域出现畸形的诊断将会对患者心室流出道的重建、动静脉的血流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影像学对精细解剖结构进行清晰显示是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的关键[3]。

临床对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治疗, 术前准确的诊断和鉴别意义重大。目前, 临床将心血管造影作为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金标准, 而经胸超声心动图则被临床视为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的首选无创手段[4]。随着CT技术的发展, 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率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相关报道基本相似[5,6]。由此证实, 在合并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 多层螺旋CT诊断率较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明显升高, 临床应首选该方法进行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晖, 王勇, 孙吉林.64层螺旋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1) :129-132.

[2]马小静.先天性心脏病CT诊断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9-60.

[3]朱红伟.64排螺旋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15 (11) :187-189.

[4]张晖, 王勇, 刘蓉辉, 等.合并大血管畸形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T与超声的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 2014, 20 (22) :4189-4193.

[5]张涛, 杨志浩.先天性心脏病研究的技术发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4 (11) :768-769.

【肠道血管先天畸形】推荐阅读:

肠道血管畸形09-11

大血管畸形07-24

肠道保护07-19

肠道观察07-24

肠道组织08-10

肠道杆菌08-24

肠道灌注09-01

肠道免疫10-06

肠道病毒7110-13

肠道传染疾病05-10

上一篇:乡镇干部下一篇:发电机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