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溃疡

2024-12-10

胃肠道溃疡(共5篇)

胃肠道溃疡 篇1

春季是母貉孕育仔貉的时期, 母貉关系着1年的收成, 饲养管理尤其重要, 要特别注意饲料的品质, 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 不能喂霉败变质的饲料。2016年3月份, 河北省乐亭县畜牧兽医局化验室就诊治了1例由于饲喂生鸡架引起的貉出血性胃肠溃疡, 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乐亭县姜各庄镇三村赵某饲养的种貉于3月5日发病, 拉黄色、黑色稀便, 畜主用含环丙沙星消炎药治疗2 d无效, 死亡3只, 于3月7日来河北省乐亭县畜牧兽医局应诊。

2 临床症状

母貉烦躁、体温升高、可视黏膜苍白甚至黄染, 被毛蓬乱, 心跳加速, 厌食, 有的呕吐淡红色液体和饲料的混合物, 排黄色或黑色稀便, 发病2~3 d后体温降低, 沉郁, 以至死亡。

3 剖检症状

貉可视黏膜苍白, 胃壁菲薄, 其壁上有大到直径6 mm, 小到针尖大小的大小不等的溃疡灶, 肝脏、肾脏呈暗黄色, 上有点状出血。肠壁菲薄, 十二指肠有针尖大小溃疡灶, 直肠内有黑色稀便, 其余器官未见明显眼观病变。

4 病因调查

通过仔细询问畜主饲料配比、养殖方式和方法, 发现原因为畜主为了能早日配种, 提前母貉发情期, 在原有饲料配方的基础上擅自添加生鸡架。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病因调查结果, 综合诊断为饲喂生鸡架引起的种貉出血性胃肠溃疡。

6 治疗

1) 饲喂科学、合理饲料配方, 严格控制蛋白质含量。停止饲喂生鸡架, 严格按配种期配方进行饲喂, 如果饲料配方有鸡架, 必须煮熟放凉后饲喂。

2) 投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投喂胃膜素, 每只种貉每次2粒, 2次/d, 连喂7 d。喂料时单独加入食盘。

3) 补充体能, 增强抗病能力, 提高生殖性能。喂5%~10%的多维葡萄糖和250 mg/kg电解质溶液, 连喂7 d, 为保持病貉基本生理需求补充必要的能量。

4) 中和胃酸、消除炎症,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用阿莫西林、厌氧菌特和奥美拉唑治进行治疗, 阿莫西林 (按纯粉的量) , 按400 mg/kg拌料, 2次/d, 厌氧菌特和奥美拉唑按貉20 mg/kg, 1次/d。

用药10 d后回访, 通过综合治疗, 病貉死亡2只, 其余病貉用药3~7 d后逐步恢复正常食欲, 告之畜主电解多维添加至产仔。

7 体会

1) 貉在配种期, 18%的蛋白质含量已足够, 没有必要再另行添加, 盲目增加蛋白质的量只会对貉的胃肠道造成负担, 会造成胃肠溃疡, 甚至胃穿孔。

2) 鸡架类动物性食品, 笔者建议煮熟, 生鸡架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会造成貉感染疾病。一般细菌在100℃的情况下5 min都能死亡, 所以要等开锅后煮5 min以上放凉再食用。

3) 溃疡性疾病的治疗要用综合方法, 饲喂电解多维和葡萄糖增强病貉体质, 饲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 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防止胃酸对胃肠黏膜的伤害, 再用阿莫西林、厌养菌特防止幽门杆菌的感染。

摘要:为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量, 盲目给母貉饲喂生鸡架, 但生鸡架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易引起母貉出血性胃肠溃疡。本文分析了1例母貉出血性胃肠溃疡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措施。

关键词:生鸡架,母貉,胃肠溃疡,诊治

胃肠道溃疡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23例, 女3例。年龄22~56岁, 平均40.4岁。原患疾病:十二指肠溃疡20例, 胃溃疡4例, 复合溃疡1例, 胆道内引流术后逆行感染行胃部分切除1例。原手术方式: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20例, BⅠ式胃大部切除术3例, 单纯胃空肠吻合术2例,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例。外院手术21例, 本院手术5例。

1.2 临床表现

左上腹疼痛21例, 心窝部不适5例;合并出血者9例;发生急性穿孔者5例;溃疡向邻近脏器穿透者4例, 溃疡向前腹壁穿透2例, 吻合口狭窄1例。出现症状距前次手术时间最短1个月, 最长12年, 其中在前次术后2年内出现症状者18例 (70%) 。本组行钡餐检查19例, 发现溃疡11例 (57.9%) , 1例见残胃窦道。纤维胃镜检查21例, 其中17例发现溃疡 (80.9%) 。5例行胃液分析, 均提示高酸分泌。

1.3 手术发现

溃疡位于吻合口6例, 输入段空肠4例, 输出段空肠7例, 残胃3例, 十二指肠1例, 2处以上溃疡5例。术中可确定发生溃疡原因的计21例, 胃空肠吻合2例, 丝线残留2例, 迷走神经切断不全1例。胃泌素瘤1例, 另4例为复合原因。5例在术中未发现明显致溃疡原因。

1.4 再手术方式

行包括溃疡在内的吻合口切除与胃肠道重建23例 (BⅡ13例, 长臂Roux-Y胃空肠吻合10例) 。胃窦残留者均同时作残留胃窦切除;胃大部切除1例, 单纯穿孔修补1例, 胃泌素瘤切除加胰尾、脾及吻合切除1例。

2 结果

术后1例因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缝合止血, 1例吻合口漏经保守治愈。本组无手术死亡。20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0.5~7年) , 3例有返流性胃炎症状, 2例有肠粘连症状, 1例切口疝, 尚未发现再复发溃疡者。

3 讨论

3.1 本组吻合口溃疡与文献报告吻合口溃疡常发于十二指肠溃疡术后, 男性多见相符。

值得提出的是本组有1例吻合口溃疡发生在胆道内引流术后上行感染而行BⅡ式胃大部切除后, 当时术者目的是使食物转流, 因腹腔粘连多, 切胃时残留胃窦组织, 术后2次发生吻合口溃疡穿孔, 再手术均仅将吻合口切除, 第3次复发穿透性溃疡并出血转我院再手术, 发现并切除残留的胃窦5cm始治愈, 应引为教训。

3.2 胃空肠吻合口溃疡典型症状为术后左上腹疼痛, 进食或制酸剂可缓解, 如溃疡穿透则疼痛剧烈且顽固, 部分病例可伴出血。

但本组有5例症状不典型, 在外院诊断为返流性胃炎或肠粘连。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腹痛除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详细分析外, 应做钡餐及胃镜等检查。钡餐检查吻合口溃疡的阳性率约为50%~60%, 因肠胃吻合处钡餐通过迅速, 溃疡龛影不易显出, 且溃疡常位于肋弓下不易推按, 故对溃疡的发现有一定困难, 本组19例钡餐检查, 仅11例 (57.9%) 发现溃疡, 但钡餐对穿透性溃疡或瘘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纤维胃镜检查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 本组21例胃镜检查, 17例 (80.9%) 发现溃疡。如结合钡餐和胃镜检查, 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3.3 本组再手术时能明确发现致吻合口溃疡原因者21例 (80.

7%) , 其中以胃窦残留最多见 (8例占30.8%) , 因此本人认为应引起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外科医师的重视。胃窦残留常发生在困难切除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可因溃疡周围粘连严重分离困难或幽门解剖不易辨认, 误在幽门近端断胃而将胃窦旷置。对可疑胃窦残留患者术前应作胃分泌功能检查, 有条件者可作锝99m腹部扫描, 术时应仔细探查十二指肠残端。本组8例胃窦残留因吻合口溃疡而曾行3次手术者2例, 2次手术者5例, 1次手术者1例, 均直至切除了残留胃窦始获痊愈。吻合口内层线缝合可因丝线异物刺激致吻合口溃疡, 本组2例, 故应强调胃肠吻合内层用可吸收肠线或避免残留线端过长。胃切除量不足, 输入段空肠过长也是常见的致吻合口溃疡原因, 本组两者共9例 (34.6%) 。本组尚有2例原系单纯胃空肠吻合, 其中1例系球部溃疡一年内2次穿孔在县医院均行单纯修补, 后因溃疡症状择期手术时因粘连多仅行胃空肠吻合术, 另1例球部溃疡穿孔伴幽门狭窄, 因患者情况差而行穿孔修补及胃空肠吻合, 该2例分别在术后2年半、2年因吻合口溃疡而再次手术。文献报道, 单独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发生率高于30%, 治疗溃疡病应避免行此术式。本组1例球部溃疡患者行高选迷切, 因经验不足迷切不全, 溃疡复发而于8个月后再行胃大部切除术。另1例胃泌素瘤患者因首次手术时未疑及本病, 术中未做全面探查, 以致胃大部切除后很快发生吻合口溃疡。胃泌素瘤虽少见, 但不是罕见, 胃分泌功能检查和血胃泌素测定有助本病的鉴别。

3.4 吻合口溃疡的治疗在于认识和矫正复发的有关因素。

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和胃酸泵抑制剂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法, 但有并发症的吻合口溃疡, 再手术是最有效治疗方法, 手术应根据原来的术式、溃疡位置和范围、引起溃疡的因素和患者的情况而定。术时需由有经验的医师参加, 以免遗漏发生吻合口溃疡的复合因素。本组26例中行2次以上手术者达9例, 最多1例手术达4次, 皆因术时未发现或满足于发现一个因素而遗漏同时存在的其它因素, 致再次或多次手术。本组胃大部切除后吻合口溃疡均采用包括溃疡在内的残胃、空肠整块切除、重行胃空肠吻合。有残留胃窦者应同时切除。迷切不全或单纯胃空肠吻合者应做胃的大部切除。

胃肠道溃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 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84例, 均经B超及胃镜检查确诊, 除外上腹部手术史、合并癌症、幽门梗阻、休克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患者, 男52例, 女32例,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37.4±2.3)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46 h, 平均 (9.3±2.3) h;穿孔直径3~8 mm, 平均 (6.5±0.9) mm;穿孔部位:45例胃溃疡穿孔, 39例十二指肠穿孔。42例行LNPGU者作为观察组, 42例行开腹手术修补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在气管插管全麻下, 经上腹直肌部位行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和筋膜等组织进入腹腔, 吸尽腹腔内积液, 寻找穿孔位置, 采集少量病变组织进行活检, 然后沿着胃十二指肠的纵轴, 采用1号或者4号带针丝线进行全层尖端缝合。将大网膜覆盖于穿孔部位后, 常规结扎缝线, 检查修补部位无明显渗液以后, 调整患者的体位, 并采用甲硝唑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腹腔, 常规留置引流管, 术后常规禁饮食, 并予以持续胃肠减压、抑酸以及补液消炎等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全身麻醉下取头高脚低位, 经脐部下缘行1 cm弧形切口, 建立压力为10~15 mm Hg左右的CO2气腹, 并置入腹腔镜。经剑突下以及右肋缘下锁骨中线的上腹及右下腹麦氏点行操作孔。在腹腔镜下清除腹腔内部外溢胃肠内容物、渗出液以及脓液, 以大量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溶液对腹腔进行反复冲洗。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 经直接在腹腔镜下行穿孔修补术;对于胃溃疡穿孔者, 则在穿孔部位取不活体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后, 如为良性病变则立即实施穿孔修补术, 如为恶性则中转开腹术, 本组均为良性。常规对穿孔部位进行消毒, 沿着穿孔部位纵轴采用带针4号丝线或者无损伤可吸收缝线连续贯穿或者尖端性缝合2~3针, 并进行无张力打结, 牵拉附近大网膜覆盖穿孔部位, 并充分固定, 后续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以肛门排气计) 、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随访6个月, 统计术后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等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0.05) ;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 , 见表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术后6个月胃镜复查显示, 观察组1例 (2.4%) 复发, 对照组5例 (11.9%) 复发, 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穿孔严重程度以及手术治疗及时与否是影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 急诊穿孔修补术能够及时医治胃酸对于穿孔周围胃肠组织的损伤, 阻止病情的进展[2]。

腹腔镜手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术具有切口小以及创伤小等优点, 对于腹腔的干扰相对较小,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加快, 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 且可降低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镜具有放大作用, 术野开阔、清晰, 术中可避免因切口设计不当而导致术野受限、手术难度增加等, 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减少因手术创伤大所致疼痛[3]。术中能够彻底清除腹腔内积液, 配合腹腔冲洗和留置引流管, 能够尽快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及炎性物质,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腹腔镜手术所用器械简单, 手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 可减少腹腔脏器暴露及与纱布等器械的接触, 降低腹腔感染风险, 也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康复[4]。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2.4%, 相比于对照组的14.3%、11.9%显著降低。

总之, LNPGU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新翔.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2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5) :147-148.

[2]张晓雨, 杨金云, 平洪, 等.经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4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 (2) :183-184.

[3]张月才.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0) :55.

胃肠道溃疡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50只6~8周龄SPF级BALB/c小鼠,雌雄各半,体质量(18±2)g,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1.2 材料和仪器

DSS(5000)购于Sigma公司;PCR相关试剂购自Promega公司;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兔抗小鼠CCR2、CCR9、TLR4及羊抗兔二抗购自美国Sant Cruz公司;PVDF膜购自美国Pierce公司;CCR2、CCR9、TLR4引物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700 PCR仪购自美国ABI公司。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设第1组为正常对照,其余4组均予5%DSS溶液自由饮用造模。第1、2、3、4、5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开始第0、3、6、9、12天被处死,取结肠组织用于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病理切片。

1.2.2 CCR2、CCR9、TLR4在核酸水平表达上的检测

提取结肠组织RNA后用两步法RT-PCR检测CCR2、CCR9、TLR4的表达。95℃3 min,95℃40s,54℃50 s(β-actin、CCR2),59℃50 s(TLR4、CCR9),72℃50 s共30循环,72℃10 min,4℃保存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积分光密度。CCR2、CCR9、TLR4、β-actin的引物见表1。

1.2.3 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ting)测定CCR2、CCR9、TLR4的表达

提取结肠组织蛋白后上样,86 V跑胶80 min,100~120 V转膜0.75~1.00 h,室温封闭1 h,移至4℃,100 r/min。加一抗,转入杂交袋中,室温,100 r/min,1 h。洗一抗,100 r/min,室温;0.1%Triton-封闭液15 min,100 r/min,室温。加二抗,转入杂交袋,室温,100 r/min,1 h。洗二抗,150 r/min。ECL液显色4 min后显影1 min,定影5 min,洗片晾干。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积分光密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前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α=0.1为检验水准,当P>0.1时,认为方差齐),多样本均数比较时,运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方差齐时用LSD法进行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各组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T3进行均数间的两两比较。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分析用Pearson分析,以P<0.05为明显相关。

2 结果

2.1 各种细胞因子在核酸水平的表达

第1、2、3、4、5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CCR9的表达逐渐升高,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CCR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第1组小鼠结肠组织中无TLR4表达(见图1和表2)。

2.2 各种细胞因子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第1、2、3、4、5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CCR9的表达逐渐升高,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CCR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第1组小鼠结肠组织中无TLR4表达。见图2和表3。

2.3 各组小鼠黏膜炎症水平

第1组小鼠结肠组织无炎症表现,第2~5组小鼠黏膜炎症评分逐渐升高,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2.4 CCR2、CCR9与TLR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CCR2与TLR4呈明显正相关(r=0.84,P<0.05)。CCR9与TLR4无相关性(r=0.13,P>0.05)。

注:1)各组间比较,P>0.05;2)与第1组比较,P<0.05;3)与第2组比较,P<0.05;4)与第3组比较,P<0.05;5)与第4组比较,P<0.05

注:1)各组间比较,P>0.05;2)与第1组比较,P<0.05;3)与第2组比较,P<0.05;4)与第3组比较,P<0.05;5)与第4组比较,P<0.05

注:1)与第1组比较,P<0.05;2)与第2组比较,P<0.05;3)与第3组比较,P<0.05;4)与第4组比较,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持续性炎症疾病,其在欧洲和北美的发病率约为10~200/1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约为2/10万人,在快速发展的亚洲与南欧国家,发病率呈逐渐增多的趋势。UC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而且极大地耗费着社会的医疗资源。因此,寻找UC的发病原因,探究其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便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研究的课题。

已有部分研究表明,肠道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LH)作为免疫反应的一个关键环节,在UC的发病和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特定区域的过程。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2]。介导LH的黏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 homing receptor),其相应配体为血管地址素(vscular addressin),在LH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有趋化因子(chemotatic factor)。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证实UC的动物模型中,LH处于被激活和上调的状态[3]。本研究亦发现,随着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造模的进展,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炎症评分逐渐升高,且组间差异显著,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模型小鼠结肠炎症逐渐活跃,而与此同时淋巴细胞的归巢受体CCR9也逐渐升高,说明LH也逐渐激活。在UC的疾病进展中,LH增多是肠道炎症加剧的重要机制之一,LH可能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这与已有的部分研究是一致的,THOMAS等人[4]用PCR及流式细胞计量术分析了IBD模型小鼠小肠组织中CCR9及其配体CCL25的表达,发现CCR9/CCL25可有效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并与IBD尤其是UC发病部位密切相关,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淋巴细胞归巢在UC的发病机制中,究竟受何种分子或信号通路介导,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发现,Toll样受体4也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与病理炎症的变化水平是一致的,这与TLR4的炎症信号传导通路有关[5,5]。有趣的是,本研究同时发现,TLR4的水平变化与CCR9呈正相关,亦即随着炎症的进展,二者的表达水平同步上调,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在炎症的信号传导方面有着关联?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不同部位的Toll样受体对局部的微生物产生着不同的免疫应答,当处于免疫耐受的状态时并无炎症反应发生,当肠道环境发生变化,或机体免疫稳态发生变化时,局部的Toll样受体识别出相应的微生物抗原并产生应答,通过其信号通路将信号向下传导,继而通过TNF-α、IL-1、IFN-γ等分子介导激活淋巴细胞[6,6,7],更重要的是,此部位的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分子表达亦增加,如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地址素、趋化因子等,这直接导致了归巢的淋巴细胞大量黏附并游出到此病变部位,淋巴细胞在病变部位的定点聚集最终导致了大量炎症因子的募集和病变的发生[8,9,9,10],这即成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故炎症性肠病肠道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很有可能为Toll样受体介导的淋巴细胞归巢所完成并维持,而且本研究中发现TLR4的水平变化与CCR9呈正相关,而与CCR2无关,故这一途经所依赖的因子为CCR9而不是CCR2。如果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阐明此通路参与的相关因子,则有望通过干预Toll样受体对淋巴细胞归巢的活化以达到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目的,并使寻找局部用药的治疗靶点成为可能。

摘要: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淋巴细胞归巢受体CCR2、CCR9与Toll样受体4(TLR4)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探讨TLR4介导归巢受体引起的结肠炎症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于DSS造模的第0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取得各组小鼠的结肠标本,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半定量检测CCR2、CCR9、TLR4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①正常小鼠结肠内无TLR4表达,CCR2、CCR9的表达均呈低水平。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UC模型小鼠结肠内TLR4、CCR9、黏膜炎症评分均呈进行性升高,CCR2则维持在较低水平。③各组小鼠TLR4与CCR9的表达呈正相关,TLR4与CCR2无相关。结论 TLR4介导的淋巴细胞归巢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制,其信号传导依赖于CCR9而不是CCR2。

胃肠道溃疡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0 g,均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SYXK(湘)2013-0005]。实验前,所有大鼠均在通风、温度、湿度适宜的动物室内适应性饲养1周。

1.1.2 器材

3K-30Z型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公司);大鼠IL-17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鼠IL-27 ELISA检测试剂盒[杭州豪普斯生物有限公司,试剂盒货号(CK-E30296R)];大鼠IFN-γELISA检测试剂盒(杭州豪普斯生物有限公司)。

1.1.3 主要试剂

水合氯醛(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每瓶100 g,批号Q/12HB 4218-2013),蒸馏水制作成浓度为10%的水溶液;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美国Sigma公司);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31020557,每片含0.25 g);芍药汤由芍药、大黄、黄连、木香、黄芩、槟榔、肉桂、当归、甘草9味药物组成,所用药物均为超微颗粒,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供,并由医院制剂科用蒸馏水制成水剂,每1 m L含生药1.2 g。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按照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分别从20只雄性大鼠及20只雌性大鼠中随机抓取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大鼠均按照文献[5-6]复制胃肠湿热模型,将大鼠在普通饲料喂养的基础上饲以高脂高糖饮食,即加用200 g/L蜂蜜水给大鼠自由饮用,隔日按照大鼠体重数量给予10 g/kg的油脂灌服,并油脂隔日按照10 m L/kg灌服白酒,总共10 d,然后放入温度为(32±2)℃、相对湿度为95%的人工气候箱中,共5 d。在已复制的胃肠湿热型模型基础上,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造模前禁食24 h,然后取SD大鼠,根据大鼠体重,予水合氯醛按照0.4 m L/100 g行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用大鼠灌胃针头轻轻从肛门插入,切忌用力过猛,避免损伤大鼠肠道黏膜,插入深度为8 cm,然后按照4 m L/kg推入TNBS溶液(含25 m L/L TNBS和500 m L/L 50%乙醇),捏紧大鼠肛门平放5 min即可,术后常规饲养。造模4 d后,从四组各随机抽取1只处死并解剖,游离结肠组织,沿肠系膜方向剪开,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干净,平铺长肠管组织于试验台进行观察,观察距离肛缘6~10 cm出见肉眼可见溃疡面,病理检查发现炎性改变及典型溃疡面时,即造模成功。

1.2.2 给药方法

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芍药汤组大鼠芍药汤剂按照含生药量9.2 g/(kg·d)灌胃,SASP组大鼠按照0.3 g/(kg·d)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2周。

1.3 标本选取

给药14 d后,每组大鼠均禁食24 h,各大鼠分别予水合氯醛按照0.4 m L/100 g行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腔静脉取血4 m L,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FN-γ及IL-27水平。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给药前及末次麻醉前观察各组大鼠大便、体重、活动度及精神状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DAI=(体重下降分数+大便性状分数+便血分数)/3,其参照文献[7]进行,积分为0~4分,0分:大便性状正常,无隐血,体重无下降;1分:大便性状正常,大便无隐血,体重下降<5%;2分:大便松散,大便隐血阳性,体重下降5%~<10%;3分:大便松散,大便隐血阳性,体重下降10%~<15%;4分:稀便,肉眼血便,体质量下降≥15%。(2)ELI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FN-γ及IL-27水平。(3)解剖大鼠,取病变结肠进行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其参照文献[8]进行。0分:无损伤;1分:轻度充血但没有糜烂及溃疡;2分:充血而且肠壁变厚但没有溃疡;3分:有1处小溃疡,直径0~1 cm;4分:溃疡较大,直径1~2 cm,但肠管与外周脏器无粘连;5分:溃疡直径1~2 cm,肠管增厚,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计算,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模结果

造模后各组随机取1只大鼠处死并对其肠道进行观察,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均有肉眼可见的溃疡面;至疗程结束前各组大鼠均存活。

2.2 各组大鼠DAI、CMDI评分比较

模型组DAI评分及CMD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芍药汤组治疗后DAI评分及CMDI评分低于模型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DAI疾病活动指数;CMD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SASP:柳氮磺吡啶

2.3 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FN-γ及IL-27水平比较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17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IFN-γ及IL-27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IL-17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IFN-γ及IL-2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IL-17:白细胞介素17;IFN-γ:γ干扰素;IL-27:白细胞介素27;SASP:柳氮磺吡啶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在胃肠湿热模型建立基础上,用TNBS制作大鼠UC模型,大鼠出现腹泻及脓血便等症状,且对结肠组织进行大体观察时,见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炎症性肠病的病理变化。UC的发生机制中,免疫反应异常当今被普遍接受并日渐受重视[9,10]。目前相关研究提示,Th1、Th2细胞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1]。Th17细胞是近来发现的一种不同于Th1、Th2细胞的新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因其能够特异性分泌IL-17而命名,Th17尚能分泌IL-6、IL-21、IL-2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11],其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及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13]。IL-17通过诱导与炎症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增强IL-1及TNF-α诱导的炎性反应,还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建立适应性与先天性免疫的联系[14,15],在各种组织的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UC的炎症发生起促进作用。目前IL-27与IFN-γ对于IBD的影响尚存争议,有研究认为其具有促炎作用[16,17,18],而有研究认为其具有抗炎作用[19]。

UC属于中医学“休息痢”“大瘕泻”等范畴。东汉时期张仲景认为其“下利复发”是“病不尽故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认为,休息痢的形成是由于肠胃虚弱,胃管有停饮,冷热气乘之而成。大瘕泻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尽。《内经》对其病因的论述,或言风,或言湿,或言寒,或言热,或言清气在下。《诸病源候论》认为病因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有关。如《灵枢·师传》指出:“肠中寒,则肠鸣飨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素问·太阴阳明篇》:“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脱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张仲景认为该病与热邪有关,其复发是因“病不尽故”及“胃中冷,水别不故也”。以上论述表明,该病病因病机是:外感时邪、起居失常、内伤饮食,或情志失调,而致湿浊邪热郁蒸,胃肠被伤,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导致发病。针对这一病机,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为目前中医治疗UC的主要治疗大法。

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芍药汤治疗胃肠湿热型UC收效甚佳。该方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功擅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方中芍药虽非君药,但其用量大,且在本方中养血敛阴,缓急止痛,柔肝泻火,《本草纲目》云其“止下痢腹痛”,相关文献[20,21]有述,芍药有缓解平滑肌痉挛及调节免疫之功效,此即为以其名方之缘由。方中以黄芩、黄连为君,因其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除病因;当归助芍药行血调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为臣调和气血;大黄泻热通便,通因通用,肉桂以防苦寒伤中,二药为佐;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参,使热得清、湿得化、气血条畅而不乱、肠积得下而不滞,诸症由此得解。

上一篇: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下一篇:公务员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