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2024-08-04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共10篇)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院护理模式由过去的单一疾病护理方式逐渐过渡为以预防、保健、康复等多维度的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人员也从以往的被动进行局部护理干预法转为主动全面的护理干预。近年来出现快速康复理论已进入临床各科, 在临床护理方面也有研究者开始实施[1]。据报道,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尽快摆脱疾病困扰[2]。胃肠道手术因创伤大、麻醉刺激、腹部代谢过度等可至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降低或无, 致使产生腹胀或排气、排便困难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 从而影响其术后康复。胃肠手术后尽早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对患者疾病转归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 并与常规的护理干预进行对照, 以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 年4 月-2014 年6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00 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快速康复护理组, 每组50 例。常规护理组男31 例, 女19 例;年龄32~75 岁, 平均 (55.1±2.6) 岁;肠穿孔11 例, 肠梗阻25 例, 直肠癌14 例。快速康复护理组男33 例, 女17 例;年龄31~77 岁, 平均 (52.4±2.40) 岁; 肠穿孔10 例, 肠梗阻26 例, 直肠癌14 例。所有患者行开放腹部胃肠道手术治疗, 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 即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禁食、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措施;术后48 h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度活动, 主要为双侧上下肢的活动, 每隔2 小时进行1 次, 每次持续5~10 min, 另外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1 次;术后72 h后指导并帮助患者坐起, 并嘱其每隔2 h主动翻身1 次;术后96 h后帮助患者下床进行适度活动。快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进行快速康复护理干预, 措施包括: (1) 心理护理。围手术期, 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心理负担重。故护士需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使其给予患者关心、照顾,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和身体恢复情况, 使其了解手术过程和疾病相关情况, 从而减轻其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通过护士给予心理支持, 所以护士需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 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问题, 与其沟通交流,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纠正其不良情绪[3]。 (2) 早期活动。术后帮助患者每隔2 小时翻身1 次, 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嘱其取半坐卧位, 以利于腹腔内渗出液流入盆腔, 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可预防上行感染引起膈下脓肿;半卧位可减轻手术切口所受的张力, 缓解疼痛, 利于切口愈合。胃肠道在创伤、麻醉药物等刺激下, 可引起肠胀气、腹胀等症状, 通过常翻身、早期活动利于胃肠平滑肌蠕动功能恢复, 尽快排出肠道内的残留气体, 减轻腹胀。 (3) 胃管及引流管。确保胃管内通畅, 可及时吸出残留胃液, 减少肠腔内积气和积液, 缓解腹胀, 利于切口尽快愈合。确保引流管通畅, 可及时把腹腔内渗血、渗出液引流出体外, 预防继发性感染、脓肿的发生。每隔2 小时挤压1 次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黏附引起引流管堵塞, 并固定好引流管, 避免受压导致扭曲不利于引流液流出。 (4) 按摩。术后6 h后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并屈髋、屈膝, 护士四指并拢, 着力点在掌腹部, 环绕患者脐部进行按摩, 沿手术切口的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按摩, 每隔10 天一次, 15 min/ 次, 按摩力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 不宜过快。腹部按摩可促进腹部肌肉组织血流灌注, 增强胃肠平滑肌舒张力, 改善淋巴防御功能, 促进胃肠道的分泌, 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和腹泻、便秘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设定 α=0.05 为检验标准,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比较

快速康复护理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及患者本身及其家属支持密不可分。本研究结果显示, 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常规护理组患者明显缩短 (P<0.05) 。提示术后实施快速康复护理, 能有效促进术后患者康复出院, 效果安全可靠。

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可产生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是对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全面的改良, 以期获得更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早期即进行适度活动有利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 增强食欲, 缩短进食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进食可增加胃肠道内容物, 进一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 促进粪便的形成而缩短第1 次排便时间;另外, 体位改变可诱发胃肠道反射, 使胃肠道蠕动呈集团式, 利于肠道内容物迅速排出[5,6]。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的护理, 此过程根据时间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术中期、术后期。护士在各个时期的职责是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 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感, 积极配合手术[7]。术中给予安全有效的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加强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尽早摆脱疾病困扰, 恢复各项生理功能,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尽早痊愈[8]。本研究结果发现,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不仅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第1 次排便时间比常规护理组短, 其腹泻、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说明快速康复护理还可有效降低腹泻、便秘等并发症。

经过快速康复护理的实践, 笔者发现, 患者健康宣教及对医护工作配合程度是快速康复护理的关键和难点, 护士通过强化护理方法指导, 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的沟通, 共同给予患者支持, 从而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然而本研究尚存不足, 如胃肠功能恢复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未考虑患者其他基础疾病, 样本量偏小等。故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颇, 至于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 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可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从而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江志伟, 李宁, 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6 (2) :131-133.

[2]张丽华, 叶平江, 王佳, 等.快速康复护理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及降低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46 (13) :71-72.

[3]欧竹君.快速康复外科在肺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4) :59-60.

[4]谢少华, 黄爱微, 余儒.快速康复外科用于开腹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0, 61 (4) :331-332.

[5]刘静.快速康复护理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77 (11) :99-100.

[6]刘菁, 张芹, 汤琼, 等.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41 (32) :66-67.

[7]李秀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77 (5) :32-33.

[8]徐静.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7 (7) :103-106.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2天,观察组胃泌素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作用机制。

【关键词】 剖宫产;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足三里;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4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stora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10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The bowel sound recovery time, anorectum exhaust time, defecating time, abdominal distension rate and gastrin level of serum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owel sound recovery time, anorectum exhaust time and defecating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soon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postoperative 1d and 2d, serum gastrin level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abdominal distens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Using Jiaweisinisan tsusanli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postoperation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regulating serum gastrin level level i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Keywords:Cesarean section; Jiaweisinisan; Point application; Tsusanli;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剖宮产患者因腹腔开放,加之麻醉抑制、手术刺激及术后镇痛泵使用等因素,易造成胃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造成术后胃肠功能不全,甚至引发腹痛、腹胀、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临床预后[1-2]。

如何促进剖宫产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并尽快恢复饮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加味四逆散源自张仲景的经典名方四逆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有效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但加味四逆散经口给药患者依从性较差[3]。透皮给药是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方法,采用透皮给药技术与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可有效提高中药治疗效果[4]。

本研究采用加味四逆散为治疗药物,以氮酮为促透剂进行穴位贴敷给药,观察其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提供可靠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单胎妊娠者;③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②慢性便秘者;③术中出血量>400m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率手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营养支持、补液、调节电解质和酸解平衡,术后6h去枕平卧,嘱患者自行翻身,早期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加味四逆散组成: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石菖蒲6g;药材研磨成粉,100目细筛过筛,配以促渗透剂3%氮酮,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医用胶布(氧化锌橡皮膏)制成相应剂量为10g的贴剂。取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敷贴,每天夜间贴敷,每次持续贴12h,贴敷前揉搓穴位至微热,连续使用5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每4h听诊肠鸣音,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②腹胀:观察术后患者腹胀发生率;③血液指标:于术前及术后第1d、第3d分别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数据用[例(%)]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 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第3d,观察组胃泌素显著高于對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3 两组腹胀情况比较 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停止穴位敷贴后症状自行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手术创伤、麻醉抑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剖宫产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胃肠功能减弱,胃肠功能从术后抑制到复常需经历一定时间[5-6]。若术后长时间未肛门排气,则会引发腹胀、肠麻痹、肠粘连等并发症,影响术后进食及机能恢复[7]。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范畴,手术应激导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因此,活血化瘀、理气通脉的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8-9]。

加味四逆散以中医经典方剂四逆散为原方,加桂枝和石菖蒲组成。方中以柴胡、枳实为君药,可疏肝解郁、破气消积;白芍、炙甘草共为臣药,可健脾和胃、行气调中、疏肝理气;加味后桂枝搭配白芍、炙甘草可调和营卫气血,辛甘化阳,理气活血,更以柴胡疏通气机,全方调和气血、健脾和胃[10]。

谢慧臣等[11]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显著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超威结构,上调胃组织胃泌素受体(GASR)表达水平,提示这可能是加味四逆散发挥胃肠功能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但经口服用中药,存在味苦、依从性差等缺陷。经穴给药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2]。穴位敷贴以现代透皮给药理论为依据,采用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与透皮给药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了透皮给药的疗效,且可有效避免经口服药的缺陷,患者依从性更佳[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显著缩短,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加味四逆散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依据针灸学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选取病变局部有关穴位相关。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刺激足三里有益气升清、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之功效,而以传统的化学促渗透剂氮酮进行药物促溶,从而有效提高加味四逆散的治疗效果[14]。

此外,胃肠功能还受内分泌因素调节,如胃泌素可促进唾液及消化酶分泌,刺激迷走神经反射,降低交感神经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15]。苏全武等[16]研究显示,加味四逆散可明显提高肝硬化患者胃泌素等胃肠激素分泌水平,改善患者胃动力障碍症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调节胃泌素等内分泌物质水平是加味四逆散发挥促胃肠功能作用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采用加味四逆散足三里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Hsu Y Y, Hung H Y, Chang S C, et al. Early Oral Intake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3, 121(6): 1327-1334.

[2]Kalava A, Darji S J, Kalstein A, et al. Efficacy of ginger o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13, 169(2): 184-188.

[3]谢慧臣, 刘芬, 杨强, 等.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作用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0): 2873-2881.

[4]邹瞭南, 陈志强, 曹立幸. 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7): 899-901.

[5]薛明, 张冀红, 杨丽, 等. 剖宫产术后腹部按摩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6): 39-40.

[6]Craciunas L, Sajid M S, Ahmed A S. Chewing gum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ileus in women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4, 121(7): 793-800.

[7]邹瑜玲, 翟惠敏. 剖官产术后腹胀护理的研究进展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2): 34-35.

[8]姜利英. 中西医结合对急诊剖腹产术后胃肠急性不良情况发生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5): 804-804.

[9]袁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剖宫产术后急性肠梗阻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12): 162-163.

[10]谢忠礼, 李杰, 王兴华.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14(1): 50-52.

[11]谢慧臣, 刘芬, 杨强, 等. 加味四逆散对身心应激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作用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0): 2873-2881.

[12]康志强, 陈华德. 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2): 119-120.

[13]彭惠平, 陆喜荣, 徐宏伟. 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2): 124-125.

[14]陈艳, 刘诗. 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7): 705-709.

[15]徐艳松, 吴卫, 高枫, 等. 腹腔镜和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003): 534-534.

[16]蘇全武, 邱明义. 加味四逆散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16(6): 375-377.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病人45例, 均符合相应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肠梗阻病人16例, 幽门梗阻10例, 结肠癌4例, 直结肠癌5例, 胃肠穿孔修补6例, 急性阑尾炎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胃肠手术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病人胃肠功恢复情况及术后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 (1) 体位干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 (通常为术后6h~8h) 可由病人取自觉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和活动, 术后注意减少病人躯体移动以避免对伤口造成牵拉, 有利体位可促进病人局部血液循环通畅, 使病人腹部张力得到释放, 减少手术切口的牵拉痛[4]。 (2) 早期活动干预。术后早期锻炼分3个阶段:第1阶段 (术后6h~24h) 行呼吸、上肢、下肢运动;第2阶段 (术后24h~72h) 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加大病人活动量和增加脐周自我按摩、腰背自我叩击活动;第3阶段 (术后72h) 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病人运动强度, 以病人能够完成各项运动并逐步提高为主要目标[5]。根据病人康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难度及活动量。研究表明, 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可刺激胃肠道蠕动, 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更通畅, 胃肠道分泌功能更加活跃, 使病人胃肠内容物能够顺利排出, 同时增强了病人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6]。 (3) 腹部护理干预:温热能够较好地刺激病人胃肠神经, 使其神经反射更加明显, 引起肠蠕动, 更好地促进气体的排出。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 可加速血液循环, 加快胃肠血运, 刺激胃肠神经, 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 促进排气排便[5]。术后6h开始给予病人进行腹部按摩、热敷, 嘱病人取仰卧、屈髋、屈膝体位, 护士四指并拢, 按摩时以脐为中心避开切口, 顺时针运动, 同时沿切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按摩。操作由轻到重,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速度适中, 用力时切忌增加切口垂直方向张力,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注意保暖, 使病人感觉温暖舒适, 无痛苦。每次按摩10min, 如病人腹胀, 按摩时间可延长15min, 每日2次。 (4) 早期饮食干预:对于腹部手术, 传统的进食标准是待病人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而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 促进肠道蠕动, 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黏膜屏障[5]。病人术后6h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肛门排气后且无腹胀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因为食物对咽、食管、胃的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 反射性引起胃肠运动加强, 刺激胃肠激素释放,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7]。 (5) 咀嚼口香糖: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饲的原理[8], 通过神经体液反射,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使胃肠功能蠕动增加, 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后2h~4h开始咀嚼木糖醇口香糖, 2h1次, 每次2片或3片, 直至肛门排气。相对于使用胃肠动力药等辅助治疗措施, 咀嚼口香糖更安全、经济, 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口腔的舒适度[9]。

1.2.2 观察指标

术后6h开始检测并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情况 (2h1次) , 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每日早、中、晚观察并记录病人术后肛门第1次排气的时间;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观察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病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出现, 其中观察组4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对照组10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2, P<0.05) 。

3 讨论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肠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47-01

近年来,很多产妇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采取剖宫产的生产方式,剖宫产相对于顺产,具有手术创伤大、产后恢复慢等特点。又因为手术要采用麻醉的方式,剖开腹腔,从而导致术后肠蠕动的短暂消失,而且术后必须卧床,活动量小,从而导致肠功能迟迟不能恢复[1]。本文探讨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来加快产妇肠功能的恢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产科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80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8小时禁止进食。麻醉方式都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年龄分布在22-36岁,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32例。孕32-42周。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上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产后的首次通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在体质量、消化系统疾病、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6h内禁止进食,待首次通气后进流食,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腹部按摩:在患者手术6h后,采用腹部按摩的方式。护理人员保持双手干净,然后涂上专用按摩油,对产妇腹部进行大面积按摩,每次保持5分钟,每隔6小时按摩一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妇肠功能尽早的恢复[2]。

1.2.2 饮食护理:在患者手术6h后可以进流质饮食,此时还只能喝点汤水,我们可以给患者饮用一些白萝卜水或者橘子水等促进排气的汤,在手术24h后,可以多饮用温水,待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半流质食物,比如稀粥、蔬菜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术后1周以后恢复正常饮食,可以给产妇多喝有营养的汤,比如猪脚黄豆汤、乌鸡汤等,既要尽快补充产妇的身体能量又要尽快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

1.2.3 运动护理:运动对产妇的产后各方面恢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剖宫产后患者即刻进行简单运动,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因为麻醉的作用,这段时间患者本身不能运动,所以我们要协助患者进行腿部按摩和腿部屈膝运动,6小时后可以开始引导患者开始翻身,同时进行抬臀和缩肛锻炼,12小時后鼓励患者自行排尿,24小时后开始下床沿床边慢行,之后在房间慢走,并逐渐恢复主观运动能力[3]。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通气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和x检验,p<0.05表明此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肛门排气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我们分别记录了每一个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并进行了数据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肛门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小于等于12小时的有36例,占总数的40%,对照组小于等于12小时的有25例,占总数的27.78%,观察组12小时内的肛门通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产妇在择期行剖宫产后,手术创伤较大,这种手术方式一般是切开腹腔及子宫,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肠蠕动会完全消失。在这段时间内,肠管的大量纤维会黏结在肠壁,从而严重影响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整个恢复过程需要48至72个小时[4]。如果肠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则会影响患者的排气和排便,让患者感到不适。还有一些产妇因为产后虚弱,加上心理原因、麻醉原因导致产后畏动,长时间躺着不愿更换体位,更不愿下床运动,从而更加延长了肠蠕动恢复的时间[5]。

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延长,不仅不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也影响产妇的乳汁分泌。因为肠功能如果消失,就会影响产妇的进食时间,不利于产妇的营养吸取和身体机能恢复,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母乳喂养。本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从腹部按摩、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方面来促进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护理可以加快肛门通气,运动护理可以促进产妇的身体素质康复,这些护理措施都有利于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促使产妇尽早康复。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术后的首次通气时间早于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也早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肛门尽早通气,肠蠕动功能尽早恢复,从而使产妇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娟. 浅析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0:152.

[2]江燕飞,丁海燕. 腹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3:328-329.

[3]张彩霞. 系统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泌乳量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12,11:163-164.

[4]罗菊周. 饮食护理干预对48例剖宫产术后泌乳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01:77-78.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6例结肠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 年龄38岁~73岁, 平均年龄 (46.8±3.1) 岁;术后TNM分期Ⅰ期9例, Ⅱ期18例, Ⅲ期16例;右半结肠切除12例, 左半结肠切除19例, 横结肠切除12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1例, 年龄38岁~73岁, 平均年龄 (47.2±3.2) 岁;术后TNM分期Ⅰ期10例, Ⅱ期19例, Ⅲ期14例;右半结肠切除13例, 左半结肠切除18例, 横结肠切除1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和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日早上留置胃管, 深度超过贲门, 抽得胃液后再根据患者的体型、身高继续插入5 cm~10 cm不等。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进行无负压方式引流胃液, 引流袋自然下垂位于胃部水平下15 cm左右;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负压球持续负压引流胃液, 2组均每天更换引流袋及引流球。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液的引流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胃液引流量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的胃液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的胃液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略低, 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结肠癌患者留置胃管常常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和肺部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引流胃液时均出现了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肛门是否排气是衡量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2], 本文记录了入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拔胃管及恢复普食的时间。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胃肠减压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传统方法多采用持续性负压吸引, 将积存于胃肠道的气体和内容物吸出, 以减轻胃肠的膨胀和压力, 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和辅助疾病的诊断。但是该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持续负压会吸出大量液体, 在患者不进食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若负压引力偏大, 容易造成胃黏膜出血甚至坏死。无负压吸引由于不存在负压作用, 胃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引流, 既可以减少胃黏膜的损伤, 也相对降低因大量体液引流而造成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2]。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当日及术后第1天观察组患者的胃液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而术后第2天和第3天的胃液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当日与术后第1天, 由于麻醉药的作用, 胃肠蠕动受到抑制, 积存于胃内的消化液相对较多, 在负压作用下被引流出体外, 从而导致负压的引流量大于无负压的引流量。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 胃肠功能逐渐恢复, 部分胃液进入小肠, 积存于胃内的消化液相对减少, 从而使负压引流量和无负压引流量的差异不大。

长时间留置胃管除了导致患者的咽喉发炎和溃疡外, 还容易引起恶心和呕吐[3]。本文2组患者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是否采用负压吸引的方式对胃肠减压, 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没有直接关系, 此结果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一致。

肛门是否排气是衡量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本文记录了入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拔胃管及恢复普食的时间。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无负压减压方式更利于结肠癌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结肠癌患者术后采用无负压减压的方式可以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从而缩短胃管留置时间, 减少护理工作量,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减压方式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3例) 和对照组 (43例) , 观察组患者进行无负压方式引流胃液,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负压球持续负压引流胃液。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的胃液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结肠癌术后无负压引流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缩短胃管留置时间, 减少护理工作量,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减压方式,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帆, 钟陆行.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9) :99-102.

[2]王会英, 王燕, 邓艳, 等.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1012-1013.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6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7~12月共收治胃肠外科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9~59岁, 平均年龄 (37.1±1.5) 岁。30例病例中, 感染性疾病11例, 非感染性疾病12例, 医源性疾病7例。其中术前症状表现出腹胀、腹痛13例, 消化道出血12例, 胃肠缺血缺氧11例, 胃肠屏障功能减弱15例, 胃肠粘膜症坏死9例, 腹膜炎6例。

2 方法

2.1 术前处理

30例胃肠外科患者中, 1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接受术前止血处理, 术前留置胃管, 医护人员动态观察患者的胃肠出血情况, 并用4~8mg去肾上腺素加入100~200mL冰生理盐水中进行洗胃, 洗胃频率控制在4~6h/次, 使血管收缩以暂时减少出血。同时, 医护人员对9例因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采取输血等术前处理, 以恢复组织的常规灌注量。经过有针对性的术前处理, 21例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均较为理想。

2.2 注射预防性抗生素

在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中, 我院为18例患者注射了预防性抗生素, 预防性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中依赖DNAβ-亚单位的RNA多聚酶而抑制RNA合成, 产生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 革兰阴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小肠耶尔森菌等具有高度活性。预防性抗生素的主要特点为起效迅速, 肠道浓度高, 几乎不被吸收, 从而保证其局部抗菌效果。通过注射预防性抗生素, 18例患者术中胃肠内部细菌基本清楚, 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3 结果

我院2009年7~12月收治的30例胃肠外科患者, 现已全部出院,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满意率达到75%以上。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满意率, 见表1。

由表1可见,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大, 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院胃肠外科临床实践中, 除了术前处理、注射预防性抗生素等处理方法的应用以外, 术中麻醉、术前及术中放置各种引流管、术后补液、营养支持、后期康复护理等围手术处理方法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些处理方法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4 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是普通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常规手术类型之一, 在胃肠外科临床医学中, 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过程中, 会无形中加重患者的生理负担, 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 在围手术期处理中, 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定期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 并且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另外, 在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中, 做好术前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有效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促使患者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在国内现代外科临床医学中, 部分胃肠科医学专家、学者根据数据和文献上的处理原则、治疗规范及以往经验, 进行着大量胃肠外科围术期处理的日常工作, 形成了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原则及方法。然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迫使国内胃肠科医护人员重新审视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并已作为常规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在胃肠科临床医学中, 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标, 医护人员要充分应用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措施协助患者恢复胃肠功能, 及早实现身体健康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赵应龙, 王强.围手术期处理新理念:快速康复胃肠外科[J].湖北临床医学杂志, 2008, 6 (10) :33~35.

[2]孙绪民.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胃肠癌手术时的营养管理[N].北京医科大学学报.胃肠外科系, 2008, 9 (6) :26~27.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均经影像学、手术病理确诊为大肠癌, 无其他严重疾病、近期接受影响胃肠蠕动药物治疗及胃肠功能病变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 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0例;年龄46~71 (58.5±12.5) 岁;病理类型:16例腺癌, 10例例黏液腺癌, 3例印戒细胞癌。干预组中男16例, 女13例;年龄49~72 (60.5±11.5) 岁;病理类型:15例腺癌, 9例例黏液腺癌, 5例印戒细胞癌。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炎、止血及止痛等常规护理对策, 并给予营养支持, 同时干预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生活方式干预, 干预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成立健康教育路径指导小组, 并查阅相关资料, 详细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并结合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 进而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 涉及健康教育进程时间、内容及其责任人等。并由统一的护士进行宣教, 增加护患交流, 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 消除心中焦虑, 解答心中疑问, 进而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护理。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讲座, 其内容主要为肠癌的发病原因、转归、治愈以营养、饮食等各方面内容, 并要求患者能够基本复述以上内容, 且按照以上方法操作[3,4]。

1.2.2心理干预

胃肠癌术后患者, 不仅有身体功能的损害, 胃或肠道全切或次全切除后, 患者从普通社会角色转变到患者角色, 远离正常生活环境, 会缺乏归属感和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情绪可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5]。因此对于胃肠癌术后患者, 不仅要积极的对症治疗, 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干预, 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 此时给予心理干预, 可使患者较快融人当前环境, 克服无助感和绝望感,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也可列举列举治疗成功案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消除不良情绪。

1.2.3 饮食指导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较弱, 应多摄取维生素、营养高的食物, 同时禁忌烟酒、辛辣等事物。据相关报道显示:高脂肪与大肠癌有相关性, 通过对摄入食物纤维较多的非洲黑人和摄人纤维较少的高加索人的大肠癌发病率的对比观察。认为食物纤维对直肠癌有预防作用, 高脂肪是大肠癌患病的高危因索, 食物纤维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因素。因此, 给予食物纤维治疗具有重要作用[6]。食物纤维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 有直接的抗癌作用, 可使肠内酸性增加, 降低p H值, 引起具有潜在毒性的脂肪酸和胆汁酸电离, 抑制次级胆汁酸生成, 降低胆酸的可溶性和活性。另一方面, 增加肠内菌群、抑制腐败菌、促进排便, 减少致癌物和肠内细菌生成的有害物质嘲.食物纤维通过吸附致癌物质和促进致癌物质。促进其向体外排泄。并且增大大便体积, 躺激肠蠕动, 缩短消化道排便的时间, 粪便量增加, 可稀释或影响致癌物在肠内的浓度[7,8]。

1.2.4 运动干预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 取坐位, 深呼吸, 患者全身放松, 有意识进行收缩尿道、直肠括约肌, 动作应缓慢, 且坚持10s, 然后慢慢放松, 如此反复训练50次左右, 每日两遍。

1.2.5 耳穴贴压

患者回病房后, 护理人员可采用耳穴贴压方式, 先探查取穴, 并一手持住患者耳廓后上方, 另一只手采用探棒用力均压, 并寻找耳穴的敏感点, 采用75%的酒精消毒耳廓, 进而除掉油污, 使贴压物容易敷贴, 尽量保持5分钟, 并以转圈的形式按压刺激, 以患者所承受的力道为度[9,10]。耳部存在与人体全部器官对应的反射区, 这些反射区通过经络系统与对应的器官相联系。刺激、按压这些反射区, 就可以对相应的器官产生治疗作用。大肠穴主治腹泻、便秘, 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小肠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胃穴主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脾穴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交感穴主治胃肠痉挛;三焦穴主治便秘;直肠穴主治便秘、腹泻。使用质地较坚硬的中药王不留行籽压迫耳部与胃肠机能相关的穴位, 使其起到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可达到促进肠蠕动、早通气[11]。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根据我国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分析其心理、社会、躯体评分, 并采用卡式功能状态量表对功能状态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社会、躯体及功能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大肠癌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中多以手术、化疗治疗为主, 但由于化疗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 初次患者可出现呕吐、恶心及疲乏等不良症状。大肠癌根治术后, 因麻醉、手术刺激及消化道重建等原因, 易出现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临床表现为恶心、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不排气、排便, 或时间较长, 其中又以术后缩短排气排便时间为关键[12,13]。如术后病人长时间不恢复胃肠功能, 将造成营养摄人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 以及出现肠粘连, 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 在临床中应加强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后,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运动干预、耳穴贴压等方法。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可增加大肠癌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缓解压力, 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及运动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胃肠活动, 所选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 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与其他学者研究不同的是, 本次加入了耳穴贴压的方法, 主要是遵循中医规律, 将中医护理方法应用到大肠癌护理中, 可对以后的护理方法提供参考借鉴。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功能状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对大肠癌术后患者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社会、躯体及功能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大肠癌术后患者实施生活方式干预, 有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我科100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30例;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47.5岁;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23例, 阑尾炎11例, 原发性肝癌16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8例;年龄18~81岁, 平均年龄49.5岁;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22例, 阑尾炎9例, 原发性肝癌19例。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均为全身麻醉, 手术方法主要为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肝叶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方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措施, 即术后平卧6 h,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半卧位, 每2~4 h协助翻身1次。观察组术后平卧6 h后, 由责任护士督促指导其进行床上抬臀活动, 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 双腿屈曲, 双上肢保护腹部伤口, 以脚掌及肩部支撑, 靠臀肌及盆腔肌的力量, 使臀部抬离床面, 持续5 s放下, 同时随着抬臀-持续-放下的运动节奏, 进行吸气-屏气-呼气功能锻炼, 重复10~20次, 每2~4 h活动1次, 直至肛门排气。其余护理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均要早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3.1 腹部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缓慢的原因

腹部手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患者整体康复的质量及速度。但有多种原因影响着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 主要是: (1) 年龄:年老患者, 体质虚弱, 各器官功能减退, 肠蠕动减慢, 排便无力; (2) 情绪:患者住院期间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可引起胃肠道蠕动减慢, 其机制可能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3]; (3) 手术麻醉、出血、疼痛等创伤刺激, 可引起肾上腺素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 迷走神经受抑制, 使胃肠蠕动减慢[4]。

3.2 坚持术后早期抬臀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

有研究表明, 腹部手术后的患者,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 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 即活动越早, 排气越早[5]。抬臀活动是早期床上活动一种方法, 可使臀部及盆底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与放松, 增强腹部和盆底肌肉收缩力, 增加腹腔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肠蠕动;抬臀活动还可通过有节律地腹部运动和肛门括约肌运动, 增强腹肌和肛门括约肌收缩力, 促进肠蠕动和提高直肠敏感性[6]。由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 表明抬臀活动对术后肠道蠕动功能恢复有作用。

3.3 抬臀活动的注意事项

(1) 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活动目的、方法及重要性, 以取得合作;其次, 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动作要领, 强调活动时屈膝, 腹肌放松, 以免用力不当引起伤口疼痛, 增加患者疑虑, 不利于坚持运动。 (2) 一般术后6 h开始, 活动责任护士需做好评估, 确认无活动禁忌证。活动期间加强观察, 注意询问患者感受, 以感觉轻松舒适为宜。

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床上抬臀活动可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 安全痛苦少,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van Bree S, Vlug M, Bemelman W, et al.Faster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after laparoscopy and fast-track ca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ic surgery[J].Gastroenterology, 2011, 141 (3) :872-880.

[2]王鹤仙, 周康玲.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特点及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9 (15) :1342-1343.

[3]周轶伦, 耿艳玲.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0, 8 (2) :333-334.

[4]齐菊, 史秀清.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7) :35-36.

[5]张敏, 聂雷霞, 罗琴, 等.腹压相关运动处方在胃肠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15) :49-52.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9

【关键词】 脑出血;康复介入时机;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13-02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重、病情凶险多变,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身体失衡、偏瘫、大小便失禁、失语等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庭甚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受到病人和家属的关注, 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证实[1],康复介入能够促进功能恢复,改善后遗症。但康复介入时间的不同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临床上对于康复介入的时机,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本文旨在探讨早期有效的康复介入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对指导康复计划及康复目标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140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为首次发病,都在发病72h内及时就诊入院;②年龄56~80 岁,平均年龄(65±4.5)岁,神志清楚,能配合康复治疗;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④排除癫痫、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多发性硬化、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脊柱损伤、脑疝或深度昏迷、病情恶化或再出血、有周围神经疾病史者、有严重智力障碍者;⑤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其中男性4O例,女性30例;年龄56岁~79岁,平均年龄(64±3.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最长为30min~72h ,平均为(36±8.5)h;出血量5ml~50ml,平均出血量(21±5.5)ml。出血部位:37例为左侧肢体瘫痪,33例为右侧肢体瘫痪;10例为额叶出血,34例为基底节出血,26 例为小脑出血。对照组 7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58~80 岁,平均年龄(65±5.5)岁;发病至人院时间最长为40min~70 h,平均为(35±7.5)h;出血量6ml~49 ml,平均出血量(20±4.5)m l。出血部位:36例为左侧肢体瘫痪,34 例为右侧肢体瘫痪;11例额叶出血,32例为基底节出血,27 例为小脑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发病时间及出血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康复功能评定,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制定出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观察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经检查评估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72h后开始给予康复介入,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康复训练和治疗的原则要循序渐进、规范化、个体化进行。康复介入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采用促进神经肌肉恢复功能的技术为主,开始时先在床上以健侧卧位为主,进行患肢被动活动训练,逐渐进行肩、肘关节以及颈部的被动活动训练,定时变换体位、翻身,鼓励家属参与整个训练过程,并把简单的训练方法逐渐教会家属,发挥家庭成员的力量,使患者得到持续的康复训练,如Bobath握手(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指置于健指之上,关节保持微屈,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被动活动),这个训练可避免腕屈以及前臂旋前畸形,健肢协助患肢,有助于抑制屈肘肌群的痉挛,防止对患手造成烫伤等伤害,桥式运动(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上肢自然放平,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小腿与足背保持直角,慢慢用力使臀部抬离床面)等,可用此姿势放置使用便盆、更换衣服等,早期训练可预防褥疮的发生,此训练也为以后的坐和站打下基础; ②体位平衡训练,先在床上进行躯干前后、左右和旋转等各项运动,之后进行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双手做抓握、上肢前伸并上下移动、单腿站立、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等;③体位转移,包括自己在床上移动,从健侧向患侧翻身,难度较大的从患侧向健侧翻身,在床上从卧位到坐位,可以借助床栏,从坐位到站立再到行走,可以借助双拐或单拐,逐渐上下床、床椅之间的转移、大小便自理等;④根据患者恢复程度,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每日指导患者进行脱衣服、 梳洗、饮食、刷牙等活动,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这些精细动作的練习训练,既能加强自我照护练习、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又能促进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⑤定时进行功能性电刺激、针灸、推拿、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理疗、电动起立床训练、偏瘫医疗体操等康复治疗;⑥心理治疗,劝导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训练,对患者循序渐进的引导,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对照组在患者病情稳定3周后开始给予康复介入,方法同观察组。

1.3 效果评价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 [1]评定,0~15分为轻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型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型神经功能缺损。②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 Bart hel指数(BI)评定[1],小于或等于40分为神经功能差,依赖别人;41~6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生活需要协助;大于60分为功能良好,生活基本自理;100分为满分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②运动功能FMA评分[1]:主要评估与协同运动有关的自立运动、分离运动以及独立运动。各段分值的意义是: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基本能运动;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运动时需要协助;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需要辅助运动,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不能自主运动。参加评定的医师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测,所有患者都在人院6h内和康复介入治疗后8周时进行评定,均由同一组有评定经验的医师进行评定。

1.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患者康复介入治疗前后评定差异很大,两组患者康复介入后上、下肢FMA评分比介入前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康复介入后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好。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 康复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神经功能都有所改善;观察组介入康复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介入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康复介入后两组患者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观察组介入后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恢复好。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急危重症,本文主要指非外伤性的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对神经功能损伤性较大,有多种基础疾病可引发脑出血,如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瘤、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脑血管畸形、应用溶栓抗凝药后、脑肿瘤等,主要诱因有情绪激动或者排便、剧烈咳嗽时用力过猛等。高龄、大量饮酒、糖尿病等也是脑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临床表现有突然出现血压升高、烦躁、剧烈头痛、呕吐、昏迷、大小便失禁等,这是因颅内压骤然升高所致。查体主要体征有憋气、肢体偏瘫、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呼吸心跳解离,甚至死亡。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非常复杂,脑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水肿,使其严重缺血、缺氧,脑细胞受到挤压、移位、受损甚至坏死。

近年国内外康复界研究发现[2],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能力,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是区域性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康复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刺激神经元,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脑组织残存细胞的兴奋性,减轻水肿,防止脂质沉积、纤维素样坏死,有利于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促进病损部位周围的神经快速形成新的功能团体,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来代替已经丧失的功能,防止和减轻继发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受损、并发症发生,减少和改善后遗症。

为了防止血肿扩大或再出血,临床上多数医生在经过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等治疗,只要患者病情稳定,病情不再进展,1~2周 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活动功能,近年国外有学者提出[3],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更明显,并且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病程,因此,早期康复介入对于老年脑出血患者的功能恢复极其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经过查体证实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较晚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本研究表明,72h后开始康复介入治疗完全可行,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有益的,能更早的促进老年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因此,及时、科学、标准化、规范化、循序渐进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病程,使神经功能尽快的恢复和提高,使患者尽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龙,郭铁成.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6-458.

[2]朱珊珊.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l(10):2787-788.

[3]HaraH.Fundamental theory and prac tice in stroke rehabilita tion from acute stage to chronic stage[J].Rinsho Shinkeigaku,2011,51(11):1059-1062.

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的产妇200例, 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6.9±1.7) 岁。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1) 观察组100例, 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 (26.8±1.5)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8.6±1.2) 周, 其中孕1产0者68例, 孕2产1者22例, 孕3产1者10例;胎膜早破12例, 前置胎盘6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 臀位10例。 (2) 对照组100例, 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7.1±1.2)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8.4±1.4) 周, 其中孕1产0者62例, 孕2产1者24例, 孕3产1者14例;胎膜早破16例, 前置胎盘4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 臀位6例。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 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疾病构成、年龄、孕周、孕次、产次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按常规产妇手术结束回病房后去枕平卧位6h, 6h后进食温开水、米汤等流食, 排气后进食半流食, 解大便后普通进食。12h改半卧位, 留置尿管24~48h, 术后第2天 (48h) 协助产妇下床活动。每天由责任护士常规按爱婴医院要求, 进行母乳喂养宣传教育, 给予母婴早接触、早吸吮, 鼓励按需哺乳, 实行24h母婴同室, 指导母乳喂养。 (2) 观察组:剖宫术后责任护士对产妇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进行正确评估、诊断、制订措施, 有针对性地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处理完毕后, 即与母亲局部皮肤接触 (面部) 。产妇由手术室送入母婴同室病房30min内, 由责任护士协助早开奶, 让婴儿俯卧于母亲身体上, 与母亲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 将大部分乳晕含入口内进行早吸吮, 吸吮时间不少于30min。指导母亲掌握正确的喂奶体位及新生儿含接姿势, 教会她们正确的哺乳方法。指导产妇术后2h活动双下肢, 6h后在床上进行翻身、屈膝、屈髋、床上坐起等动作, 每30min进行1次腿部运动, 每2h翻身1次, 每1h深呼吸和咳嗽1次, 每1~2h协助婴儿吸吮1次, 维持正确半卧姿势, 改善循环和促进建立良好的呼吸功能;于术后6h开始, 少量多餐进食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并饮用一些排气类的汤如萝卜汤或橘皮水等, 通气后即恢复正常产后饮食, 以增强肠蠕动, 促进排气, 减少腹胀, 同时也可补充体内的水分。术后12h拔除尿管后, 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排尿, 术后24h室内活动:练习下床活动, 活动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室内散步, 2~3次/d, 15~20min/次;术后48h室外活动:在护士协助指导下能进行护理婴儿、哺乳、更换尿布、梳头、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术后72h后独立行为:由被动活动变为主动行为, 进食、穿衣、洗漱、入厕等日常生活自行完成, 并能在护士指导下做产后保健操, 转入母亲新角色, 接纳新生儿, 承担产后的自理及护理婴儿的任务。每天由责任护士提供2~3次乳房护理, 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乳房按摩:首先, 用温度40~45℃的热毛巾盖住整个乳房, 热敷时间为5min;然后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 从乳房根部向乳晕做螺旋式按摩, 力度以产妇不出现痛苦表情为宜, 哺乳后双手相对从乳房边缘向乳头轻轻挤压整个乳房, 要保持一定的压力, 重复10次;最后一手托住乳房, 另一手拇指和中指相对, 重复快速挤压, 方向为向后指向乳房中央, 而不是向乳头根基部挤压。产妇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 向其详细讲解早接触、早吸吮的重要性, 讲解初乳的营养成分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乳汁分泌情况:产妇胃肠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 时间以产妇主诉为准;乳量充足的标准:母亲自觉乳胀或乳房充盈并经观察者核实;2次哺乳之间新生儿很满足及安静;新生儿每天有6次以上的湿尿布, 并有1次以上的软大便。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TATA 7.0软件处理, 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 (21.40±5.36) h, 乳汁分泌充足时间 (48.76±5.10) h;对照组术后第1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 (35.39±4.99) h, 乳汁分泌充足时间 (60.16±10.00) h。观察组术后第1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乳汁分泌充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 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恢复, 促进子宫复旧, 改善胃肠功能, 避免腹部胀气[1]。术后早期进食不仅能明显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减少腹胀及随之引起的其他并发症, 还能及早进食补充营养, 促进乳汁分泌, 能很好地满足婴儿的需要, 提高母乳喂养的信心, 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产后早进食, 带来母婴健康的护理效果。

剖宫产术后早期母乳喂养指导, 对新生儿实行早吸吮, 对乳房进行热敷、按摩、疏通、哺乳前挤奶等护理干预, 可刺激催乳素产生及射乳反射形成, 使乳汁分泌的时间提前, 乳腺管提早通畅, 保证泌乳顺利[2]。另外婴儿的吸吮动作能反射性的引起神经体释放缩宫素, 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 增加乳腺管内压喷出乳汁[3], 也能使子宫收缩, 预防产后出血, 使产妇的乳汁分泌提前, 泌乳量增多, 使婴儿尽早得到初乳, 保证新生儿定量的母乳需求, 减少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同时护理人员应对产妇有亲人般的温暖, 使产妇感到舒适,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增加产妇的自信心[4], 使产妇从关注自我转化为关注并照顾新生儿。

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乳汁分泌充足时间,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泌乳, 对剖宫产术后身体恢复有重要意义[5], 有利于支持母乳喂养的成功。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胃肠功能,早期泌乳

参考文献

[1]肖海云, 肖海霞.剖宫产产妇早期活动对促进肛门排气及早泌乳的作用 (J) .实用临床医学, 2005, 6 (7) :108-109.

[2]孔肇英, 陈少敏, 陈洁珍, 等.护理干预对早期乳汁分泌的影响 (J) .中国保健, 2007, 15 (18) :14-15.

[3]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8.

[4]陈凌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翻身的临床探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8) :30-31.

上一篇:克隆我自己下一篇:运行巡视